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挚虞"一"虞字仲治,京兆长安人。
泰始中举贤良,拜中郎,擢太子舍人,除闻喜令,召补尚书郎。
元唐中迁吴王友,后历秘书监、卫尉卿、光禄勋太常卿,遭乱饿死。
有《三辅决录注》七卷,《文章流别志论》二卷,集十卷。
◇思游赋"并序"
虞尝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天之所者义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顺,所以延福;违此而行,所以速祸。
然道长世短,祸福舛错,怵迫之徒,不知所守,荡而积愤,或迷或放,故借之以身,假之以事,先陈处世不遇之难,遂弃彝伦,轻举远游,以极常人罔惑之情;而后引之以正,反之以义,推神明之应于视听之表,崇否泰之运于智力之外,以明天任命之不可违,故作《思游赋》,其辞曰:
有轩辕之遐胄兮,氏仲任之洪裔。
敷华颖于末叶兮,灵根于上世。
准干坤以斡度兮,仪阴阳以定制。
匪时运其焉行兮,垂太虚而遥曳。
戴朗月之高冠兮,缀太白之明璜。
"《御览》六百八十四作「缀太珠之明。 」"制文霓以为衣兮,袭采云以为裳。
要华电之煜兮,玉衡之琳琅。
明景日以鉴形兮,信焕曜而重光。
至美诡好于凡观兮,修稀合而靡呈。
燕石缇袭以华国兮,和璞遥弃于南荆。
夏像韬尘于市北兮,瓶抗方于两楹。
鸾皇耿介而偏栖兮,兰桂背时而独荣。
关寒暑以练真兮,岂改容而爽情。
感昆吾之易越兮,怀晖光之速暮。
羡一稔而三春兮,尚含英以容豫。
悼曜灵之靡暇兮,限天晷之有度。
聆鸣蜩之号节兮,恐陨叶于凝露。
希前轨而增骛兮,眷后尘而旋顾。
往者倏忽而不逮兮,来者冥昧而未著。
二仪泊焉其无央兮,四节环转而靡穷。
星鸟逝而时反兮,夕景潜而且融。
景三后之在天兮,叹圣哲之永终。
谅道修而命微兮,孰舍盈而戢冲。
握隋珠与蕙若兮,时莫悦而未遑。
彼未遑其何恤兮,惧独美之有伤,蹇委深而投奥兮,庶芬藻之不彰。
芳处幽而弥馨兮,宝在夜而愈光。
逼区内之迫胁兮,恩摅翼乎八荒。
望云阶之崇壮兮,顾轻举而高翔。
造庖牺以问象兮,辩吉繇于姬文。
将远游于太初兮,鉴形魄之未分。
四灵俨而为卫兮,六气纷以成群。
骖白兽于商风兮,御苍龙于景云。
简厮徒于灵圉兮,从冯夷而问津。
召陵阳于游溪兮,旌王子于柏人。
前祝融以掌燧兮,殿玄冥以掩尘。
形票彡票彡而遂遐兮,气而愈新。
挹玉膏于莱兮,掇紫英于瀛滨。
揖太昊以假憩兮,听赋政于三春。
洪范翕而复张兮,百卉陨而更震。
睇玉女之纷票彡兮,执懿筐于扶木。
览玄象之к晔兮,仍腾跃乎阳谷。
吸朝霞以疗饥兮,降廪泉而濯足。
将纵辔以逍遥兮,恨东极之路促。
诏纤阿而右回兮,觌朱明之赫戏。
莅群神于夏庭兮,回苍梧而结知。
纟丽鹪明以承兮,驵天马而高驰。
谗羲和于丹丘兮,诮倒景之乱仪。
寻凯风而南暨兮,谢太阳于炎离。
戚溽暑之陶郁兮,余安能乎留斯!闻碧鸡之长晨兮,吾将往乎西游。
奥浮于弱水兮,泊舳舻兮中流。
苟精粹之攸存兮,诚沈羽以泛舟。
轶望舒以陵厉兮,羌神漂而气浮。
讯硕老于金室兮,采旧闻于前修。
讥沦阴于危山兮,问王母于椒丘。
观玄鸟之参趾兮,会根壹之神筹。
扰兔于月窟兮,诘娥于蓐收。
爰揽辔而旋驱兮,访北叟之倚伏。
乘增冰而遂济兮,凌固阴之所氵畜。
探龟蛇于幽穴兮,瞰罔养之潜育。
哂倏忽之躁狂兮,丧中黄于耳目。
亻面烛龙而游衍兮,穷大明于北陆。
攀招摇而上跻兮,忽蹈廓而凌虚。
登阊阖而遗眷兮,ぽ玄黄于地舆。
召黔雷以先导兮,觐天帝于清都。
观浑仪以寓目兮,拊造化之大钅卢。
爰辨惑于上皇兮,稽吉凶之元符。
唐则天而民咨兮,癸乱常而感虞。
孔挥涕于西狩兮,臧考祥于娄句。
跖肆暴而保兮,颜履仁而夙徂。
何否泰之靡所兮,眩荣辱之不图?运可期兮不可思,道可知兮不可为。
求之者劳兮欲之者惑,信天任命兮理乃自得。
且以四位为匠,干巛为均。
散而为物,结而为人。
阳降阴升,一替一兴。
流而为川,滞而为陵。
祸不可攘,福不可征。
其否兮有豫,其泰兮有数。
成形兮未察,灵像兮已固。
承明训以发蒙兮,审性命之靡求。
将澄神而守一兮,奚飘飘而遐游!斐陈辞以告退兮,主悖惘而永叹。
惟升降之不仍兮,咏别易而会难。
愿大飨以致好兮,盍息驾于一餐。
会司仪于有始兮,延嘉宾于九干。
陈钧天之广乐兮,展万舞之至欢。
枉矢铄其在手兮,狼弧其斯弯。
睨翟犬于帝侧兮,殪熊罴于灵轩。
尔乃清道夙跸,载轮修祖。
班命授号,羲〗整旅。
兆司郁以届路兮,万灵森而陈庭。
丰隆轩其警众兮,钩陈帅以属兵。
堪舆竦而进时兮,文昌肃以司行。
抗蚩尤之修旃兮,建雄虹之采旌。
乘云车电鞭之扶舆委移兮,驾应龙青虬之容裔陆离。
俯游光逸景倏烁徽霍兮,仰流旌垂旄焱攸衤纟丽。
前湛湛而摄进兮,后亻禁亻禁而方驰。
且启行于重阳兮,奄税驾乎少仪。
跨列缺兮窥干巛,挥玉关兮出天门。
涉汉律兮望昆仑,经赤霄兮临玄根。
观品物兮终复魂,形已消兮气犹存。
眺悬舟之离离兮,怀旧都之蔼蔼。
仍繁荣而督引兮,将遄降而速迈。
华云依霏而翼衡兮,日月炫晃而映盖。
蹈烟カ兮辞天衢,心《门堂》兮识故居。
路遂遒兮情欣欣,奄忽归兮反常闾。
修中和兮崇彝伦,大道繇兮味琴书。
乐自然兮识穷达,澹无思兮心恒娱。
"《晋书·挚虞传》"
◇疾愈赋余体气不和,饮食渐损,旬有余日,众疾并除。
馈食纤纤而日鲜,体貌廉廉而转损。
校朝夕其未殊,验朔望而减本。
形容消而憔悴,体质备而狼狈。
内忧深而虑远,乃量餐而度带。
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
考异同以求中,稽众术而简良。
会异端于妙门,乃归奇于涉廛。
惟兹药之攸造,宝明中之皆坚。
丸以三七为剂,服以四献为程。
势终朝而始发,景未仄而身轻。
食信宿而异量,体涉旬而告平。
"《艺文类聚》七十五"
◇槐赋
览坤元之产殖,莫兹槐之为贵。
爰表庭而树门,膺论道而正位。
尔乃观其诞状,察其攸居。
丰融湛Ъ,蓊郁夫疏。
上拂华宇,下临修渠。
凑以夷迳,带以通衢。
乐双游之黄鹂,嘉别挚之王雎。
春栖教农之鸠,夏憩反哺之乌。
鼓柯命风,振叶致凉。
开明过于八闼兮,重阴逾乎九房。
"《艺文类聚》八十八,《初学记》二十八,《御览》九百二十一。 "
◇赋
有南州之奇鸟,谅殊美而可嘉。
生九皋之旷泽,游江淮之洪波。
既翦翼以就养,遂婉变乎邦家。
呈仪,若刻若画。
鸾颈龟背,戴玄珥白。
斑毛膺,驳羽朱掖。
青不专绀,不擅赤。
因宛点注,希稠有适。
其在水也,则巧态多姿,调节柔骨。
一低一仰,乍浮乍没。
或游或舞,缤翻倏忽。
若乃阳故多阴,殊方相求。
见水则喜,睹火而忧。
"《艺文类聚》九十二"
◇观鱼赋
观鳞族于彪池兮,睨羽群于濑涯。
乃有洧泉之鲤,濯波之。
氵氵爵涌跃,没浪赴远。
集于曲氵崖之猥,逐于澹淡之深。
攒聚辐蹙,或跃或沈。
倏乐攸驿,眩目惊心。
徒极观而无获兮,羡鲜肴之柔嘉。
于是六柱俱起,参构横罗。
编莞为栈,束木激波。
奔突转薄,流不及澜。
鱼未惊而失行,忽浪达于急湍。
谅形胜之得势,实有往而无反。
い鳖脍鲤,亦有庶羞。
肴核并陈,既旨且柔。
泛溢氵爵于通沟,因素波以献酬。
骋微巧于浮觞,竞机捷于迅流。
既欢豫而不倦,愿穷昼则兼夜。
独临川而慷慨,感逝者之不舍。
惟修名之求立,恋景曜之西谢。
惧留连之败德,遂收欢而命驾。
是时也,含怀湛遁,需于酒食。
盘ぅ宴安,欢情未极。
选兴之言,矫枉以直。
悦而不怿,莫不叹息。
"《艺文类聚》九十六,《初学记》三十。 "◇愍骚
盖明哲之处身,固度时以进退。
泰则摅志于宇宙,否则澄神于幽昧。
ゼ之莫究其外,亟之罔识其内。
顺阴阳以潜跃,岂凝滞乎一概。
"《艺文类聚》五十六"
◇迁宅诰
惟太始三年九月上旬,涉自洛川,周于原阿,乃卜昌水东,黄水西,背山面隰惟此良。
"《御览》五十六"◇册陇西王泰为太尉文
朕惟君行为时表,亲则宗臣,论道经邦,保皇家;是用进登上台,其上清三光,下宁九域,永钦洪范,以康宇宙。
敬哉!"《初学记》十一,《御览》二百七。 "◇泰始四年举贤良方正对策
策问曰:「顷日食正阳,水旱为灾,将何所修,以变大眚?及法令有不宜于今,为公私所患苦者,皆何事?凡平世在于得才,得才者借耳目以听察。
若有文武器能有益于时务而未见申叙者,各举其人。
及有负俗谤议,宜先洗濯者,亦各言之。
」虞对曰:
臣闻古之圣明,原始以要终,体本以正未。
故忧法度之不当,而不忧人物之失所;忧人物之失所,而不忧灾害之流行。
诚以法得于此,则物理于彼;人和于下,则灾消于上。
其有日月之眚,水旱之灾,则反听内视,求其所由,远观诸物,近验诸身,耳目听察,岂或有蔽其聪明者乎?动心出令,岂或有倾其常正者乎?大官大职,岂或有授非其人者乎?赏罚黜陟,岂或有不得其所者乎?河滨山岩,岂或有怀道钓筑而未感于梦兆者乎?方外遐裔,岂或有命世杰出而未蒙膏泽者乎?推此类也,以求其故,询事考言,以尽其实,则天人之情可得而见,咎征之至可得而救也。
若推之于物则无忤,求之于身则无尤,万物理顺,内外咸宜,祝史正辞,言不负诚,而日月错行,夭疠不戒,此则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
期运度数,自然之分,固非人事所能供御,其亦振廪散滞,贬食省用而已矣。
是故诚遇期运,则虽陶唐、殷汤有所不变,苟非期运,则宋卫之君,诸侯之相,犹能有感。
惟陛下审其所由,以尽其理,则天下幸甚。
臣生长荜门,不逮异物,虽有贤才,所未接识,不敢瞽言妄举,无以畴答圣问。
"《晋书·挚虞传》"
◇谏改除普增位一等表
臣闻昔之圣明,不爱千乘之国而惜桐叶之信,所以重至尊之命而达于万国之诚也。
前《乙巳赦书》,远称先帝遗惠余泽,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驿书班下,被于远近,莫不鸟腾鱼跃,喜蒙德泽。
今一旦更以主者思文不审,收既往之诏,夺已澍之施,臣之愚心窃以为不可。
"《晋书·挚虞传》。 时太庙初建,诏普增位一等,后以主者承诏失旨,改除之,虞上表。 "
◇典校五礼表臣典校故太尉ダ所撰《五礼》,臣以为夫革命以垂统,帝王之美事也,隆礼以率教,邦国之大务也,是以臣前表礼事稽留,求速讫施行。
又以《丧服》最多疑阙,宜见补定。
又以今礼篇卷烦重,宜随类通合。
事久不出,惧见寝嘿。
盖冠婚祭会诸吉礼,其制少变;至于《丧服》,世之要用,而特易失旨。
故子张疑高宗谅阴三年,子思不听其子服出母,子游谓异父昆弟大功,而子夏谓之齐衰,及孔子没而门人疑于所服。
此等皆明达习礼,仰读周典,俯师仲尼,渐渍圣训,讲肄积年,及遇丧事,犹尚若此,明丧礼易惑,不可不详也。
况自此已来,篇章焚散,去圣弥远,丧制诡谬,固其宜矣。
是以《丧服》一卷,卷不盈握,而争说纷然,三年之丧,郑云二十七月,王云二十五月。
改葬之服,郑云服缌三月,王云葬讫而除。
继母出嫁,郑云皆服,王云从乎继寄育乃为之服。
无服之殇,郑云子生一月哭之一日,王云以哭之日易服之月。
如此者甚众。
《丧服》本文省略,必待注解事义乃彰;其传说差详,世称子夏所作。
郑王祖《经》宗《传》,而各有异同,天下并疑,莫知所定。
而ダ直书古《经》文而已,尽除子夏《传》及先儒注说,其事不可得行。
及其行事,故当还颁异说,一彼一此,非所以定制也。
臣自以为今宜参采《礼记》,略取《传》说,补其未备,一其殊义。
可依准王景侯所撰《丧服变除》,使类统明正,以断疑争。
然后制无二门,咸同所由。
又有此礼当班于天下,不宜繁多。
ダ为百六十五篇,篇为一卷,合十五余万言。
臣犹谓卷多文烦,类皆重出。
案《尚书·尧典》祀山川之礼,惟于东岳备称牲币之数,陈所用之仪,其余则但曰「如初」。
《周礼》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其事同者皆曰「亦如之」,文约而义举。
今礼仪事同而名异者,辄别为篇,卷烦而不典。
皆宜省文通事,随类合之,事有不同,乃列其异。
如此,所减三分之一。
"《晋书·礼志》上"
◇奏定二社
臣案《祭法》「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
」《周礼·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又曰「以血祭祭社稷」,则太社也。
又曰「封人掌设王之社」,又有军旅宜乎社,则王社也。
太社为群姓祈报,祈报有时,主不可废。
故凡祓社衅鼓,主奉以从是也。
此皆二社之明文,前代之所尊。
以《尚书·召诰》社于新邑三牲各文,《诗》称「乃立冢土」,无两社之文,故废帝社,惟立太社。
《诗》、《书》所称,各指一事,又皆在公旦制作之前,未可以易《周礼》之明典,《祭法》之正义。
前改建庙社,营一社之处,朝议斐然,执古匡今。
世祖武皇帝躬发明诏,定二社之义,以为永制。
宜定新礼,从二社。
"《晋书·礼志》上"
◇奏祀六宗
案舜受终,「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则六宗非上帝之神,又非山川之灵也。
《周礼·肆师职》曰:「用牲于社宗。
」《党正职》曰:「春秋祭亦如之。
」肆师之宗,与社并列,则班与社同也。
党正之宗,文不系社,则神与社异也。
周之命祀,莫重郊社,宗同于社,则贵神明矣。
又《月令》孟冬祈于天宗,则《周礼》祭,《月令》天宗,六宗之神也。
汉光武即位高邑,依《虞书》于六宗。
安帝元初中,立祀干位,礼同太社。
魏氏因之,至景初二年,大议其神,朝士纷纭,各有所执。
惟散骑常侍刘邵以为万物负阴而抱扬,冲气以为和。
六宗者,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者也。
《虞书》谓之六宗,《周书》谓之天宗。
是时考论异同,而从其议。
汉魏相仍,著为贵祀。
凡崇祀百神,放而不致,有其兴之,则莫敢废之。
宜定新礼,祀六宗如旧。
」"《晋书·礼志》上"
◇明堂郊祀议案:汉魏故事明堂祀五帝之神。
新礼,五帝即上帝,即天帝也。
明堂除五帝之位,惟祭上帝。
案仲尼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周礼》,祀天旅上帝,祀地旅四望。
望非地,则上帝非天,断可识矣。
郊丘之祀,埽地而祭,牲用茧栗,器用陶匏,事反其始,故配以远祖。
明堂之祭,备物以荐,玉牲并陈,笾豆成列,礼同人鬼,故配以近考。
郊堂兆位,居然异体,牲牢品物,质文殊趣。
且祖考同配,非谓尊严之美,三日再祀,非谓不黩之义,其非一神,亦足明矣。
昔在上古,生为明王,没则配五行,故太昊配木,神农配火,少昊配金,颛顼配水,黄帝配土。
此五帝者,配天之神,同兆之于四郊,报之于明堂。
祀天,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或以为五精之帝,佐天育物者也。
前代相因,莫之或废,晋初始从异议。
《庚午诏书》,明堂及南郊除五帝之位,惟祀天神,新礼奉而用之。
前太医令韩杨上书,宜如旧祀五帝。
太康十年,诏已施用。
宜定新礼,明堂及郊祀五帝如旧议。
"《晋书·礼志》上,《通典》四十四。 "
◇祀皋陶议
故事,祀皋陶于廷尉寺,新礼移祀于律署,以同祭先圣于太学也。
故事,祀以社日,新礼改以孟秋之月,以应秋政。
挚虞以为:案《虞书》,皋陶作士师,惟明克允,国重其功,人思其当。
是以狱官礼其神,系者致其祭,功在继狱之成,不在律令之始也。
太学之设,义重太常,故祭于太学是,是崇圣而从重也。
律署之置,卑于廷尉,移祀于署,是去重而就轻也。
律非正署,废兴无常,宜如旧祀于廷尉。
又,祭用仲春,义取重生,改用孟秋,以应刑杀,理未足以相易,宜定新礼,皆如旧。
"《晋书·礼志上》,又《艺文类聚》四十九引挚虞新礼议。 又《通典》五十三、《御览》五百二十六引挚虞《杂祀议》。 "
◇庙设次殿议
次殿所以为解息之处,凡适尊以不显为恭,以由隐为顺。
而设之于上位,入自南门,非谦厌之义。
宜定新礼皆如旧说。
◇释服议
古者无事,故丧三年,非讫葬除心丧也。
后代一日万机,故魏权制,晋氏加以心丧,非三年也。
"《通典》八十"
◇挽歌议
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
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歌劳,声辞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
虽音曲摧怆,非经曲所制,违礼设衔枚之义。
方在号慕,不宜以歌为名,除不挽歌之。
挚虞以为:「免歌因倡和而为摧怆之声,衔枚所以全哀,此亦以感众。
虽非经典所载,是历代故事,《诗》称『君子作歌惟以告哀,』以歌为名,亦无所嫌。
宜定新礼如旧」。
"《晋书·礼志》中,《通典》八十六。 "
◇丧佩议《周礼》武贲氏,士大夫之职也,皆以兵守王宫,国有丧故,则衰葛执戈守门,葬则从车而哭。
又,成王崩,太保命诸大夫以干戈内外警设。
明丧故之际,盖重宿卫之防。
去丧无所不佩,谓服饰之事,不谓防御之用。
宜定新礼布衣剑如旧,其余如新制。
"《晋书·礼志》中"
◇吉驾导从议汉魏故事,将葬,设吉凶卤簿,皆有鼓吹。
新礼以礼无吉驾导从之文,臣子不宜释其衰麻以服玄黄,除吉驾卤簿。
又,凶事无乐,遏密八音,除凶服之鼓吹。
挚虞以为:葬有祥车旷左,则今之容车也。
既葬,日中反虞,逆神而还。
《春秋传》,郑大夫公孙虿卒,天子追赐大路,使以行。
《士丧礼》,葬有槁车乘车,以载生之服。
此皆不唯载柩,兼有吉驾之明文也。
既设吉驾,则宜有导从,以象平生之容,明不致死之义。
臣子衰麻不得为身而释,以为君父则无不可。
《顾命》之篇足以明之。
宜定新礼设吉服导从如旧,其凶服鼓吹宜除。
"《晋书·礼志》中,《御览》五百六十七。 "
◇公为所寓服议
《周礼》作乐于刑厝之时,而著荒政十二。
礼备制待物,不以时衰而除盛典,世隆而阙衰教也。
曩者王司徒失守播越,自称寄公。
是时天下又多此比,皆礼之所及。
宜定新礼自如旧经。
"《晋书·礼志》中"
◇傍亲服议
虞谨案:古者诸侯君临其国,臣诸父兄,今之诸侯未同于古。
未同于古,则其尊未全,不宜便从绝期之制,而令傍亲服斩衰之重也。
诸侯既然,则公孤之爵亦宜如旧。
昔魏武帝建安中已曾表上,汉朝依古为制,事与古异,皆不施行,施行者著魏科。
大晋采以著令,宜定新礼皆如旧。
"《晋书·礼志》中,《御览》四百五十七。 "
◇师服议
《丧服》无弟子为师服之制,新礼弟子为师齐衰三月。
挚虞以为:「自古弟子无师服之制,故仲尼之丧,门人疑于所服。
子贡曰:『昔夫子之丧颜回,若丧子而无服。
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
』遂心丧三年。
此而怀三年之哀,而无齐衰之制也。
群居则,出则否,所谓吊服加麻也。
先圣为礼,必易从而可传。
师徒义诚重,而服制不著,历代相袭,不以为缺。
且寻师者以弥高为得,故屡迁而不嫌;修业者以日新为益,故舍旧而不疑。
仲尼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贡曰『夫何常师之有』。
浅学之师,暂学之师,不可皆为之服。
义有轻重,服有废兴,则臧否由之而起,是非因之而争,爱恶相攻,悔吝生焉。
宜定新礼无服如旧。
」"《晋书·礼志》中。 《通典》一百一,《御览》五百四十七。 "◇为皇太孙服议
太子初生,举以成人之礼,则殇理除矣。
太孙亦体君传重,由位成而服全,非以年也。
天子无服殇之仪,绝期故也。
"《宋书·礼志》二。 惠帝太安元年,皇太孙尚薨,有司奏御服齐衰期,诏通议秘书监挚虞议。 又略见《晋书·挚虞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