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李秉
秉字玄胄,江夏平春人,汉汝南太守通孙。
仕魏为秦州刺史。
晋受禅,封都亭侯。
卒,谥曰定。
◇家诫
昔侍坐于先帝,时有三长吏俱见。
临辞出,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并受诏。
既出,上顾谓吾等曰:「相诫敕正当尔不?」侍坐众贤,莫不赞善。
上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或对曰:「清固为本。
」次复问吾,吾对曰:「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
夫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亦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是以《易》称「括囊无咎」,藉用白茅,皆慎之至也。
.上曰:」卿言得之矣。
可举近世能慎者谁乎?」诸人各未知所对,吾乃举故太尉荀倩、尚书董仲连、仆射王公仲并可谓为慎。
上曰:「此诸人者,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亦各言其慎也。
然天下之至慎者,其惟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
」吾每思此言,亦足以为明诫。
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轻论人,勿轻说事,如此则悔吝何由而生,祸患无从而至矣。
"《魏志·李通传》注引王隐《晋书》。 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 又《世说·德行篇》注及《御览》四百三十引王隐《晋书》并作李康,因秉字俗写作[C095],与康形近而误也。 李康字萧远,中山人,《文选·运命论》注引刘义庆《集林》:「康早卒。 」未必入晋也。 又案《世说·言语篇》注引《晋中兴书》:「李充江夏黾阝人,祖康父矩,皆有美名。 」彼康字亦秉之误。 "
◎李重
重字茂曾,秉子咸宁中为始平王文学,迁太子舍人,转尚书郎。
太熙初迁廷尉平。
惠帝时转中书郎,迁尚书吏部郎,出为行讨虏护军平阳太守,以弟嶷丧去官。
永康初,赵王伦为相国,引为左长史"案:《李重传》作左司马,今据《荀组传》"。
忧逼成疾,卒,赠散骑常侍,谥曰成。
◇请除九品疏
先王议制,以时因革,因革之理,维变所。
九品始于丧乱,军中之政,诚非经国不刊之法也。
且其检防转碎,征形失实,故朝野之伦,佥谓驱动风俗,为弊已甚。
而至于议改,又以为疑。
巨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错之,使体例大通而无否滞亦未易故也。
古者诸侯之治,分土有常,国有定主,人无异望,卿大夫世禄,仕无出位之思,臣无越境之交,上下体固,人德归厚。
秦反斯道,罢侯置守,风俗浅薄,自此来矣。
汉革其弊,斟酌周、秦,并建侯守,亦使分土有定,而牧司必各举贤,贡士任之乡议,事合圣典,比踪三代。
方今圣德之隆,光被四表,兆庶,欣睹太平。
然承魏氏弊之迹,人物播越,仕无常朝,人无定处,郎吏蓄于军府,豪右聚于都邑,事体驳错,与古不同。
谓九品既除,宜先开移徙,听相并就。
且明贡举之法,不滥于境外,则冠带之伦将不分而自均,即土断之实行矣。
又建树官司,功在简久。
阶级少,则人心定;久其事,则政化成而能否著,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
以为选例九等,当今之要,所宜施用也。
圣王知天下之难,常从事于其易。
故寄隐括于闾伍,则邑屋皆为有司。
若任非所由,事非所核,则虽竭圣智,犹不足以赡其事。
由此而观,诚令二者即行,即人思反本,修之于乡,华竞自息,而礼让日隆矣。
"《晋书·李重传》,《通典》十四"
◇请优礼朱冲疏
凡山林避宠之士,虽违世背时,出处殊轨,而先王许之者,嘉其服膺高义也。
昔先帝患风流之弊,而思反纯朴,乃谘询朝众,搜求隐逸。
咸宁二年,始以太子中庶子征安定皇甫谧,四年,又以博士征安南朱冲,太康元年,复以太子庶子征冲,虽皆以病疾不至,而朝野悦服。
陛下远迈先帝礼贤之旨,臣访冲州邑,言其虽年近耋耄,而志气克壮,耽道穷薮,老弥新,操尚贞纯,所居成化,诚山栖耆德,足以表世笃俗者也。
臣以为宜垂圣恩,及其未没,显加优命。
"《晋书·李重传》"
◇奏驳恬和所表二事先王之制,士农工商有分,不迁其业,所以利用厚生,各肆其力也。
《周官》以土均之法,经其土地井田之制,而辨其五物九等贡赋之序,然后公私制定,率土均齐。
自秦立阡陌,建郡县,而斯制已没。
降及汉魏,因循旧迹,王法所峻者,唯服物车器有贵贱之差,令不僭拟以乱尊卑耳。
至于奴婢私产,则实皆未尝曲为之立限也。
八年《己巳》诏书申明律令,诸士卒百工以上,所服乘皆不得违制。
若一县一岁之中,有违犯者三家,洛阳县十字已上,官长免。
如诏书之旨,法制已严。
令如和所陈而称光、之议,此皆衰世逾侈,当时之患。
然盛汉之初不议其制,光等作而不行,非漏而不及,能而不用也。
盖以诸侯之轨既灭,而井田之制未复,则王者之法不得制人之私也。
人之田宅既无定限,则奴婢不宜偏制其数,惧徒为之法,实碎而难检。
方今圣明垂制,每尚简易,法禁已具,和表无施。
"《晋书·李重传》。 大中大夫恬和表陈便宜,称汉孔光、魏徐等议,使王公已下制奴婢限数,及禁百姓卖田宅,中书启可属主者为条制,重奏云云。 "
◇奏霍原应举寒素案如《癸酉诏书》,廉让宜崇,浮竞宜黜。
其有履谦寒素靖恭求己者,应有以先之。
如诏书之旨,以二品系资,或失廉退之士,故开寒素以明尚德之举。
司徒总御人伦,实掌邦教,当务峻准评,以一风流。
然古之厉行高尚之士,或栖身岩穴,或隐迹丘园,或克己复礼,或耄斯称道,出处默语,唯义所在。
未可以少长异操,疑其所守之美,而远同始终之责,非所谓拟人必于其伦之义也。
诚当考之于邦党之伦,审之于任举之主。
沈为中正,亲执铨衡,陈原隐居永志,笃古好学,学不为利,行不要名,绝迹穷山,蕴道艺,外无希世之容,内全遁逸之节,行成名立,缙绅慕之,委质受业者千里而应,有孙孟之风,严郑之操。
始举原,先谘侍中、领中书监华,前州大中正、后将军婴,河南尹轶。
去三年,诸州还朝,幽州刺史许猛特以原名闻,拟之西河,求加征聘。
如沈所列,州党之议既举,又刺史班诏表荐,如此而犹谓草野之誉未洽,德礼无闻,舍所征检之实,而无明理正辞,以夺沈所执。
且应二品,非所求备。
但原定志穷山,修述儒道,义在可嘉。
若遂抑替,将负幽邦之望,伤敦德之教。
如诏书所求之旨,应为二品。
"《晋书·李重传》。 燕国中正刘沈举霍原为寒素,司徒府不从,沈又抗诣中书奏原而中书复下司徒参论,司徒左长史荀组以为不应举,重奏云云。 又略见《文选》王康琚《反招隐诗》注引王隐《晋书》。 "
◇奏驳介登贬秩居官事
臣闻立法垂制,所以齐众检邪,非必曲寻事情,而理无所遗也。
故所滞者寡,而所济者众。
今如登郡比者多,若听其贬秩居官,动为准例,惧庸才负远,必有黩货之累,非所以肃清王化,辑宁殊域也。
臣愚以为宜听鉴所上,先召登还,且使体例有常,不为远近异制。
"《晋书·李重传》。 司隶校尉石鉴奏郁林太守介登役使所监,求召还。 尚书荀恺以为远郡非人情所乐,奏登贬秩居官,重驳云云"
◇杂奏议
古之圣王,建官垂制,所以体国经治,而功在简易,自帝王而下,世有增损。
舜命九官,周公六职,秦采古制,汉仍秦旧,倚丞相,任九卿,虽置五曹、尚书令、仆射之职,始于掌封奏以宣内外,事任尚轻,而郡守牧民之官重,故汉宣称所与为治,唯良二千石,其有殊效者,辄玺书勉励,或赐爵进秩,礼遇丰厚,得为治大体,所以远踪三代也。
及至东京,尚书虽渐优显,然令仆出为郡守,钟离意、黄香、胡广是也。
郡守入为三公,虞延、第五伦、桓虞,鲍昱是也。
近自魏朝名守杜畿、满宠、田豫、胡质等,居郡或十余年,或二十年,或秩中二千石假节,犹不去郡,或还不易方,此亦古人苟善其事,虽没世不徙官之义也。
汉魏以来,内官之贵于今最隆。
太始以前,多以散官补台郎,亦径补黄门中书郎,而今皆数等而后至,众职率亦如此。
陵迟之俗未返,笃上之风未洽,及百官等级遂多,迁补转徙如流,能否无以著,黜陟不得彰,此为治之大弊也。
夫阶级繁多而冀官久。
官不久而冀治功成,不可得也。
《虞书》云:「三考黜陟幽明。
」《周官》「三年大计群吏之治,而行其诛赏。
」汉法:官人不得真秩。
京房为魏郡太守,以八百石居之。
魏初用轻资,先亦试守,不称则继以左迁,然则俊才登进,无能降退,此则所谓有知必试,而使人以器者也。
臣以为今宜大并群官等级,使同班者不得复稍迁,又简法外议罪之制,明试守左迁之例,则官人之理尽,士必量能而受爵矣。
居官者日久,则政绩可考,人心自定,务求诸己矣。
"《艺文类聚》四十五,又《群书治要》二十九引《晋书·百官志》,又《通典》十六,又《御览》二百三并引《李重集》,「杂奏议」。 案:《晋书·李重传》:于时内官重,外官轻,兼阶级繁多,重议之,见《百官志》。 检今《晋书·职官志》,无此奏议,《治要》所用是王隐《晋书》即《李重传》所称见《百官志》者也。 "
◇荐曹嘉启
魏氏宗室屈滞,每圣恩所存。
东莞太守曹嘉,才干学义,不及志翕,而良素修,性业逾之;又已历二郡。
臣以为优先代之后,可以嘉为员外散骑侍郎。
"《魏志·楚王彪传》注引王隐《晋书》。 吏部郎李重启云。 "
◇吏部尚书箴序
重忝曹郎,铨管九流,品藻清浊,虽祗慎,莫知所寄。
"《初学记》十一,又《文选·褚渊碑》注引《李重集》作「铨管人流」。 "
◎李充
充字弘度,重弟矩之子。
成帝时辟丞相王导掾,转记室参军;又参征北褚裒军事,除剡令,入为大著作郎,迁中书侍郎。
有《论语注》十卷,《翰林论》五十四卷,《集》二十卷。
◇风赋
寻之莫见其终,迎之莫知其来。
四方为之易位,八维为之轮回;游聚则天地为一,消聚则六合洞开。
"《艺文类聚》一"
◇春游赋盖适性莫乎游,而时和莫喻乎春。
"《御览》二十"
◇怀愁赋
在中秋之遥夜兮,直崇礼之禁闱。
"《初学记》十一"
◇玄宗赋
慕玄风之遐裔,余皇祖曰伯阳。
"《文选》江淹《杂体》诗注"
◇穆天子赋
其马则赤骥盗骊,骅骝绿耳,杨和齐镳,一瞬万里。
"《御览》三百五十八"
◇九贤颂
△郭有道
峨峨有道,英风霞爽。
玄览洞照,慧心秀朗。
△管征君
管生含道,养志颐神。
抱璞秉和,履稚依仁。
△陈太丘
懿矣太丘,惟德之纪。
弭迹下邑,戢景百里。
△华太尉
敬侯,诞纵淑姿。
令迹凤翔,清尘龙飞。
△嵇中散
肃肃中散,俊明宣哲。
笼罩宇宙,高蹈玄辙。
"并《初学记》十七"
◇起居诫
温良恭俭,仲尼所以为贵;小心翼翼,文王所以称美。
圣德周达无名,斯亦圣中之目也。
中人而有斯行,则亦圣人之一隅矣。
而末俗谓守慎为拘吝,退慎为怯弱,不逊以为勇,无礼以为达,异乎吾所闻也。
"《艺文类聚》二十三"
床头书疏,亦不足观:或他事私密,不欲令人见之,纵能不宣,谁与明之?若有泄露,则伤之者至矣。
"《御览》五百九十五"
军书羽檄,非儒者之事,但家奉道法,言不及杀。
语不虚诞,而檄不切厉则敌心陵,言不夸壮则军容弱,请姑舍之,以待能者。
"《御览》五百九十七"
◇学箴"并序"
《老子》云:「绝仁弃义,家复孝慈。
」岂仁义之道绝,然后孝慈乃生哉?盖患乎情仁义者寡而利仁义者众也。
道德丧而仁义,仁义彰而名利作,礼教之弊,直在兹也。
先王以道德之不行,故以仁义化之,行仁义之不笃,故以礼律检之;检之弥繁,而伪亦愈广,老庄是乃明无为之益,塞争欲之门。
夫极灵智之妙,总会通之和者,莫尚乎圣人。
革一代之弘制,垂千载之遗风,则非圣不立。
然则圣人之在世,吐言则为训辞,莅事则为物轨,运通则与时隆,理丧则与世弊矣。
是以大为之论以标其旨。
物必有宗,事必有主,寄责于圣人而遗累乎陈迹也。
故化之以绝圣弃智,镇之以无名之朴。
圣教救其末,老庄明其本,本末之涂殊而为教一也。
人之迷也,其日久矣!见形者众,及道者鲜,不觌千仞之门而逐物之迹,逐迹逾笃,离本逾远,遂使华端与薄俗俱兴,妙绪与淳风并绝,所以圣人长潜而迹未尝灭矣。
惧后进惑其如此,将越礼弃学而希无为之风,见义教之杀而不观其隆矣。
略言所怀,以补其阙。
引道家之弘旨,会世教之适当,义不违本,言不流放,庶以祛困蒙之蔽,悟一往之惑乎!其辞曰:芒芒太初,悠悠鸿芒。
蚩蚩万类,与道兼忘。
圣迹未显,贤名不彰。
怡此鼓腹,率我猖狂。
资生既广,群涂思通。
ウ实师明,匪予求蒙。
遗己济物而天下为公。
大庭唱基,羲农宏赞。
六位时成,离晖大观。
泽洽雨濡化流风散。
比屋同尘而人罔僭乱。
爰暨中古,哲王胥承。
质文代作,礼统迭兴。
事籍用以繁,化因阻而凝。
动非性扰,静岂神澄!名之攸彰,道之攸废。
乃损所隆,乃崇所替。
刑作由于德衰,三辟兴乎叔世。
既敦既诱,乃矫乃厉。
敦亦既备,矫亦既深。
雕彖生文,抑扬成音。
群能骋技,众巧竭心。
野无陆马,山无散林。
风罔不动。
化罔不移。
人之失德,反正作奇。
乃放欲以越礼,不知希竞之为病。
违彼夷涂,而遵此险径。
狡逸陵冈,游鱼遁川,至赜深妙,大象幽玄,弃饵收而责功蹄筌,先统丧归而寄旨忘言。
政异征辞,拔本塞源。
遁迹永日,寻响穷年。
刻意离性而失其常然。
世有险夷,运有通圮。
损益适时,升降惟理。
道不可以一日废,亦不可以一朝拟。
礼不可为千载制,亦不可以当年止。
非仁无以长物,非义无以齐耻。
仁义固不可远,去其害仁义者而已。
力行犹惧不逮,希企邈以远矣。
室有善言,应在千里。
况乎行止,复礼克己。
风人司箴,敬贻君子。
"《晋书·李充传》"◇登安仁峰铭正月七日,厥日惟人。
策我良驷,陟彼安仁。
"《艺文类聚》四,《初学记》四"
◇良弓铭弓矢之作,爰自曩时。
乡村载礼,招命在诗。
力称颜高,功发由基。
不争之美,亦以详疑。
"《艺文类聚》六十,《初学记》二十二"◇壶筹铭
投壶筹礼,揖叙先后,通风月数,分为主部。
"《御览》七百五十三"
◇博铭
夫无用心,博弈犹贤。
方平处下,有不邪偏。
"《御览》七百五十四"
◇舟楫铭
舟楫之利,譬犹车马。
重载历远,以济天下。
相风视波,穷究川野。
安审惧慎,终无不可。
"《御览》七百七十"◇吊嵇中散
先生挺邈世之风,资高明之质。
神萧萧以宏远,志落落以遐逸。
忘尊荣于华堂,括卑静于蓬室。
宁漆园之逍遥,安柱下之得一。
寄欣孤松,取乐竹林。
尚想蒙庄,聊与抽簪。
味孙觞之浊胶,鸣七弦之清琴。
慕义人之元旨,咏千载之徽音。
凌晨风而长啸,托归流而咏吟。
乃自足乎丘过于,孰有愠乎陆沈?马乐原而翅足,龟悦涂而曳尾。
畴庙堂而足荣,岂和铃之足视!久先生之所期,羌元达于遐旨。
尚遗大以出生,何殉小而入死?嗟乎先生!逢时命之不丁。
冀后调于岁寒,遭繁霜于夏零。
灭皎皎之玉质,绝琅琅之金声。
援明珠以弹雀,损所重而为轻。
谅鄙心之不爽,非大雅之所营。
"《御览》五百九十六"
◇翰林论
或问曰,何如斯可谓之文?答曰:孔文举之书,陆士衡之议,斯可谓成文矣。
"《初学记》二十一,《御览》五百八十五"
潘安仁之为文也,犹翔禽之羽毛,衣被之绡。
"《初学记》二十一,《御览》五百九十九"
容象图而赞立,宜使辞简而义正,孔融之赞杨公,亦其义也。
"《御览》五百八十八"
表宜以远大为本,不以华藻为先。
若曹子建之表,可谓成文矣;诸葛亮之表刘主,裴公之辞侍中,羊公之让开府,可谓德音矣。
"《御览》五百九十四"
驳不以华藻为先,世以傅长虞每奏驳事,为邦之司直矣。
"《御览》五百九十四"
研名理,而论难生焉,论贵于允理,不求支离,若嵇康之论,成文美矣。
"《御览》五百九十五"
在朝辨政而议奏出,宜以远大为本,陆机议晋断,亦名其美矣。
"《御览》五百九十五"
盟檄发于师旅,相如哈蜀父老,可谓德音矣。
"《御览》五百九十七"
◎李
字长林,充子。
举孝廉,为本郡太守。
有《尚书注》十卷,《集》十卷。
◇雪赋
何时雪之嘉泽,亦应变而俱凝。
随同云而下降,固沾渥之所兴。
"《艺文类聚》二"
◇雷赋
伊青阳之肇化兮,陶万殊于天壤。
结郁蒸以成雷兮,鼓訇之逸响。
应成风以相薄兮,包群动而为长。
乘去气之郁蓊兮,舒电光之炯晃。
惊蛰虫于始作兮,惧远迩之异象。
尔其发也,则腾跃薄,砰磕隐天。
起伟霆于霄际,摧劲木于岩巅。
驱宏威之迅烈,若崩岳之。
斯实阳灵之变化,固大壮之宗源也。
若乃骇气奔,震响交搏,沦隐辚,崩腾磊落。
来无彻迹,去无阡陌。
君子恐惧而修省,圣人因象以制作。
审其体势,观其曲折。
轻如伐鼓,轰若走辙。
で犹地倾,纟画似天裂。
比五音而无当,校众响而称杰。
于是上穆下明,顺天承法。
戒刑狱以致亨,孰非善而可摄。
正震体于东方,立不易之恒业。
豫行师以景奋,解宥过而人协。
若夫洪细靡常,兴废难克。
殷其山阳,劝义崇德。
起五龙于河始,戕武乙于渭北。
启周成之冲昧,罚展氏之凶慝。
虽通塞于万形,犹违虚而守盈。
肆大夏而有烈,奋严冬而弗经。
保恬静以处顺,乃上善以屏营。
夫有往而为闲,若大音之希声。
"《艺文类聚》二,《初学记》一"
◇悲四时赋悲春日兮!悲阳泽之方宣。
建灵威以延蛰,叩东震而飨天。
布和气之烟カ,舒朗景之淑鲜。
云兴滋于秀石,飙鸣柯于崇山。
平皋眇莽,中林葱青。
野马飞涧,晨虹垂旌。
阳燕南徂,阴雁北征。
素华浩浩,丹秀荧荧。
"《艺文类聚》三"
□而含秀,叶霭霭而敷荣。
"《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四"悲夏日兮!悲炎节之赫羲。
览祝融之御辔,游井耀兮南离。
辰凯之长吹,荫绿柳之扬枝。
云郁律以泉涌,雨淋澡而方。
奋骇霆之奔磕,舒惊电之横ゼ。
"《艺文类聚》三"
秋日悲兮!火流天而涤暑,风入林而疏条。
菊挺葩于绿茎,兰飞馨于翠翘。
"《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四"
云ホЪ以时兴,雪联翩而骤密。
枯枝皎如琼翰,空岫朗若玉宝。
"《御览》十二"
◇感兴赋
风触波而文动兮,露沾卉而珠凝。
"《初学记》三"
◇凌仙赋
瞻蓬莱之秀屿,冀东叟之可寻,将乍至而反坠,患巨浪之相临。
"《初学记》六,案:《广弘明集》有《大乘赋》,谓是魏李作,检《魏书》、《北史》,未见其人也。 今姑隶入元魏文,此不录。 "
◇龟赋质应离象,位定坎居。
贱彼朵颐,贲我灵符。
浮洛川,见纬书;洞秘赜,通元虚。
"《初学记》三十,《御览》九百三十一"
◇镜论
日之照镜,光烛乎壁。
水对镜,相照而已,日为鉴水之族也。
光来无渐,孰有往反也。
"《北堂书钞》一百三十六"
◇阮彦伦诔
积土累功,以为云台。
"《文选》谢宣远《答灵运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