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鲁恭
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莽羲和鲁匡孙。
建初初,为郡吏,辟太傅赵熹府。
召诣白虎观,复举直言,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母忧去官。
后拜侍御史。
和帝时,拜《鲁诗》博士,迁侍中,出为乐安相。
征拜议郎,进侍中,迁光禄勋。
永元十二年,代吕盖为司徒,坐事免。
殇帝即位,起为长乐卫尉。
安帝即位,复代梁鲔为司徒,以病免。
永初六年卒。
年八十一。
◇上疏谏击匈奴
窃见窦宪耿秉,衔使奉命,暴师于外"已上见《御览》四百五十三引《东观记》"。
陛下亲劳圣思,日昃不食,忧在军役,诚欲以安定北垂,为人除患,定万世之计也。
臣伏独思之,未见其便。
社稷之计,万人之命,在于一举。
数年以来,秋稼不熟,人食不足,仓库空虚,国无蓄积。
会新遭大忧,人怀恐惧。
陛下躬大圣之德,履至孝之行,尽谅阴三年,听于冢宰。
百姓阙然,三时不闻警跸之音,莫不怀思皇皇,若有求而不得。
今乃以盛春之月,兴发军役,扰动天下,以事戎狄,诚非所以垂恩中国,改元正时,由内及外也。
万民者,天之所生。
天爱其所生,犹父母爱其子,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则天气为之舛错,况于人乎?故爱人者,必有天报。
昔太王重人命而去,故获上天之祜。
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也。
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刖。
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善人,是以圣王之制,羁縻不绝而已,不以伤害中国也。
今边境幸无事,宜当修仁行义,尚于无为,令家给人足,安业乐产。
夫人道于下,则阴阳和于上,然后祥风时雨,覆被远方,夷狄慕德,重译而至矣。
《易》曰:「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言甘雨满我之缶,诚来有我而吉已。
夫以德胜人者昌,以力胜人者亡。
今匈奴为鲜卑所杀,远臧于史侯河西,去塞数千里,而欲乘其虚耗,利其微弱,是非义之所出也。
前太仆祭肜,远出塞外,卒不见一胡,而兵已困矣。
白山之难,不绝如纟延,都护陷没,士卒死者如积,迄今被其辜毒。
孤寡哀思之心未弭,仁者念之,以为累息,奈何复欲袭其迹,不顾患难乎?今始征发,而大司农调度不足,使者在道,分部督趣,上下相迫,民间之急亦已甚矣。
三辅、并、凉少雨,麦根枯焦,牛死日甚,此其不合天心之效也。
群僚百姓咸曰不可,陛下独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不恤其言乎?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
臣恐中国不为中国,岂徒匈奴而已哉!惟陛下留圣恩,征还二将,休罢士卒,以顺天心。
"《后汉·鲁恭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二"
◇上疏
举无遗策,动不失其中。
"《文选·王仲宣诔》注"◇上疏谏盛夏断狱
臣伏见诏书,敬若天时,忧念万民,为崇和气,罪非殊死,且勿案验。
进柔良,退贪残,奉时令,所以助仁德,顺昊天,致和气,利庶民者也。
旧制,至立秋乃行薄刑,自永元十五年以来,改用孟夏,而刺史、太守不深惟忧民息事之源,进良退残之化,因为盛夏征召农人,拘对考验,连滞无已。
司隶典司京师,四方是则,而近于春月分行诸部,托言劳来贫人,而无隐恻之实,烦扰郡县,廉考非急,逮捕一人,罪延十数"袁宏《纪》作「有疑罪,延及良人数十人」",上逆时气,下伤农业。
案《易》五月,《后》用事"袁宏《纪》作「案《易》消息,四月干卦用事。 经曰『干以美利利天下』,又曰『时乘六龙以御天』。 五月《后卦》用事。 」"经曰:「后以施令诰四方。
」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阴也。
行者尚止之,况于逮召考掠"袁宏《纪》此下有「扰百姓」三字",夺其时哉!比年水旱伤稼,人饥流冗。
今始夏,百谷权舆,阳气胎养之时。
自三月以来,阴寒不暖,物当化变而不被和气。
《月令》:「孟夏断薄刑,出轻系。
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熟。
」又曰:「仲夏挺重囚,益其食。
行秋令则草木零落,人务于疫。
」夫断薄刑者,谓其轻罪已正,不欲令久系,故时断之也"《袁宏纪》作「谓正罪不欲令久系,不谓可考正罪法也。 故出轻系,明不欲拘之也」"。
臣愚以为今孟夏之制,可从此令,其决狱案考,皆以立秋为断,以顺时节,育成万物,则天地以和,刑罚以清矣。
"《后汉·鲁恭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六"
◇议奏断狱以冬至前夫阴阳之气,相扶而行,发动用事,各有时节。
若不当其时,则物随而伤。
王者虽质文不同,而兹道无变,四时之政,行之若一。
《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
其变者,唯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
故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易》曰:「潜龙勿用。
」言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藏,未得用事。
虽煦嘘万物,养其根ぼ,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
故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言五月微阴始起,至十一月,坚冰至也。
夫王者之作,因时为法。
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冀承天心,顺物性命,以致时雍。
然从变改以来,年岁不熟,谷价常贵,人不宁安。
小吏不与国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贼,不问曲直,便即格杀,虽有疑罪,不复谳正。
一夫吁嗟,王道为亏,况于众乎!《易》十二月"袁宏《纪》作「十一月,《中孚》曰」",「君子以议狱缓死」。
可令疑罪使详其法,大辟之科,尽冬月乃断。
其立春在十二月中者,勿以报囚如故事。
"《后汉·鲁恭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六"◎鲁丕
丕,字叔陵,恭弟。
永平中,为郡督邮功曹。
建初元年,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除议郎,迁新野令,擢青州刺史,坐事下狱免。
元和初,征,再迁拜赵相。
永元中,迁东郡太守,历陈留太守,坐事下狱,免。
复征,再迁中散大夫,进侍中,免。
永初中,复征,再迁侍中左中郎将,卒年七十五。
◇举贤良方正对策政莫先于从民之所欲,除民之所恶,先教后刑,先近后远。
君为阳,臣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京师为阳,诸夏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乐和为阳,忧苦为阴,各得其所则和调。
精诚之所发,无不感浃。
吏多不良,在于贱德,而贵功欲速,莫能修长久之道。
古者贡士,得其人者有庆,不得其人者有让,是以举者务力行。
选举不实,咎在刺史二千石。
《书》曰:「天工人其代之。
」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
设难以观其谋,烦事以观其治,穷则观其所守,达则观其所施,此所以核之也。
民多贫困者急,急则致寒,寒则万物不成。
去本就末,奢所致也。
制度明则民用足,刑罚不中,则于名不正。
正名之道,所以明上下之称,班爵号之制,定卿大夫之位也。
狱讼不息,在争夺之心不绝。
法者,民之仪表也,法正则民悫。
吏民凋弊,所从久矣。
不求其本,浸以益甚。
吏政多欲速,又州官秩卑而任重,竞为小功,以求进取,生凋弊之俗。
救弊莫若忠,故孔子曰:「孝慈则忠。
」治奸诡之道,必明慎刑罚,孔子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说以犯难,民忘其死。
」死且忘之,况使为礼义乎?"袁宏《后汉纪》十六"
◇上疏论说经
臣以愚顽,显备大位,犬马气衰,猥得进见,论难于前,无所甄明,衣服之赐,诚为优过。
臣闻说经者,传先师之言,非从己出,不得相让;相让则道不明,若规矩权衡之不可枉也。
难者必明其据,说者务立其义,浮华无用之言不陈于前,故精思不劳而道术愈章。
法异者,各令自说师法,博观其义。
览诗人之旨意,察《雅》《颂》之终始,明舜、禹、皋陶之相戒,显周公、箕子之所陈,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陛下既广纳謇謇以开四聪,无令刍荛以言得罪;既显岩穴以求仁贤,无使幽远独有遗失。
"《后汉·鲁丕传》"◇奏止赵王避疾学宫
臣闻《礼》,诸侯薨于路寝,大夫卒于适室,死生有命,非有逃避之典也。
学宫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王欲废塞,以广游宴,事不可听。
"《后汉·鲁丕传》「丕拜赵相。 赵王商尝欲避疾,便时移住学宫,丕止不听。 王乃上疏自言,诏书下丕。 丕奏」云云。 「诏从丕言」。 "◎胡滕
滕,为南阳从事,历大将军西曹掾。
◇请比都官从事表
天子无外,乘舆所幸,便为京师。
臣请荆州刺史比司隶,臣比都官从事。
"《御览》六百六引《桂阳先贤画赞》「胡滕部南阳从事,遇大驾南巡,求索总猥滕表」云云。 「帝奇其才,悉许之」。 "◎刘毅毅,齐武王曾孙。
建初二年,封平望侯。
永元中,坐事夺爵。
永初中,召入东观,复故封。
元初初,拜议郎。
◇上书请著太后注纪
臣闻《易》载羲、农而皇德著,《书》述唐、虞而帝道崇,故虽圣明,必书功于竹帛,流音于管弦。
伏惟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干坤之德,齐踪虞妃,比迹任姒,孝悌慈仁,允恭节约,杜绝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正位内朝,流化四海。
及元兴、延平之际,国无储副,仰观干象,参之人誉,爰立陛下为天下主,永安汉室,绥静四海。
又遭水潦,东州饥荒。
垂恩元元,冠盖交路,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损膳解骖,以赡黎苗。
恻隐之恩,犹视赤子。
克己引愆,显扬仄陋,崇晏晏之政,敷在宽之教。
兴灭国,继绝世,录功臣,复宗室。
追还徙人,蠲除禁锢。
政非惠和,不图于心;制非旧典,不访于朝。
弘德洋溢,充塞宇宙;洪泽丰沛,漫衍八方。
华夏乐化,戎狄混并。
丕功著于大汉,硕惠加于生人。
巍巍之业,可闻而不可及;荡荡之勋,可诵而不可名。
古之帝王,左右置史,汉之旧典,世有注纪。
夫道有夷崇,治有进退。
若善政不述,细异辄书,是为尧、汤负洪水大旱之责,而无咸熙假天之美;高宗、成王有雉ず迅风之变,而无中兴康宁之功也。
上考《诗》《书》,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德,思不逾阈。
未有内遭家难,外遇灾害,览总大麓,经营天物,功德巍巍若兹者也。
宜令史官著《长乐宫注》《圣德颂》,以敷宣景翟,勒勋金石,悬之日月,摅之罔极,以崇陛下之孝。
"《后汉·和熹邓后纪》:「元初五年,平望侯刘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纪,上书安帝。 」"
◎刘余
余,毅从弟。
嗣父复爵临邑侯。
永初中,召入东观,除校书郎。
有《集》二卷。
◇玄根赋
一足之夔,九头之。
"《文选·江赋》注"
戴金翠,珥珠玑。
"《文选·洛神赋》注"
前殿冬。
"《文选·七启》注引《玄根颂》"
致垂棘以为墀。
"《文选·颜延之元皇后哀册文》注"
芳林臻臻,朱竹离离,菱芡吐荣,若摅锦而布绣。
"《御览》九百七十五"
素雁蜿感清羽,玄鹤回翔应征宫。
"《北堂书钞》一百九引《玄根颂》"
◇上书谏铸钱事
夫食者,乃有国之大宝,生民之至贵也。
见比年已来,良田尽于蝗螟之口,杼轴空于公私之求,野无青草,室如悬罄,所急朝夕之飧,所患靡之事,岂谓钱之锲簿铢两轻重哉!就使当令土砾化为南金,瓦卤变为和玉,沙石悉成随珠,犬羊尽作狐白,绛绣盈堂,文绮缦野,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虽羲皇之纯德,大禹之勤劳,周文之不暇,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
"《艺文类聚》六十六"
◇与窦季玮书君嚼茹坟典,履公修行。
"《北堂书钞》"
◇与李子坚书
下车负乘,剧贼未擒"《文选·范蔚宗后汉宦者传论》注"。
吏民强犷,比屋为贼。
"又沈约《齐安陆昭王碑》注"
◇郡太守箴"一作「崔瑗」"有嬴驱除,焚旧典纪,荡灭蕃畿,罢侯置守。
秦发闾左,陈涉奋威;楚筑干溪,灵王不归。
征遐由近,可不肃。
守臣司境,敢告执机。
"《艺文类聚》六"
大汉遵周,化洽九区。
"《文选·赭白马赋》注,又《陆机皇太子宴玄圃诗》注。 又《赵至与稽茂齐书》注作「遵因」"
◎张敏
敏,字伯达,河间莫阝人。
建初二年,举孝廉,四迁为尚书。
永元中,拜司隶校尉,迁汝南太守,坐事免。
延平元年,拜议郎,再迁。
永初初,为颍川太守,代周章为司空。
◇驳轻侮法议
夫《轻侮》之法,先帝一切之恩,不有成科,班之律令也。
夫死生之决,宜从上下,犹天之四时,有生有杀。
若开相容恕,著为定法者,则是故设奸萌,生长罪隙。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春秋》之义,子不报仇,非子也。
而法令不为之减者,以相杀之路不可开故也。
今托义者得减,妄杀者有差,使执宪之吏得设巧诈,非所以导"一作「遵」"「在丑不争」之义。
又《轻侮》之比,浸以繁滋,至有四五百科,转相顾望,弥复增甚,难以垂之万载。
臣闻师言:「救文莫如质。
」故高帝烦苛之法,为三章之约。
建初诏书有改于古者,可下三公、廷尉,蠲除其敝。
"《后汉·张敏传》,「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贳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 永元中,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 敏驳议」。 "
◇复上疏议轻侮法
臣敏蒙恩,特见拔擢,愚心所不晓,迷意所不解,诚不敢苟随众议。
臣伏见孔子垂经典,皋陶造法律,原其本意,皆欲禁民为非也。
未晓《轻侮》之法,将以何禁?必不能使人不相轻侮,而更开相杀之路,执宪之吏复容其奸枉。
议者或曰:「平法当先论生。
」臣愚以为天地之性,唯人为贵,杀人者死,三代通制。
今欲趣生,反开杀路,一人不死,天下受敝。
记曰:「利一害百,人去城郭。
」夫春生秋杀,天道之常。
春一物枯即为灾,秋一物华即为异。
王者承天地,顺四时,法圣人,从经律。
愿陛下留意下民,考寻利害,广令平议,天下幸甚。
"《后汉·张敏传》,「议寝不省。 敏复上疏。 和帝从之」。 又略见《通典》一百六十六,《御览》四百五十二"
◎应顺
顺,字仲华,汝南南顿人。
建初中,举孝廉,为尚书郎,转右丞,出为冀州刺史,再迁东平相。
永元中,历左冯翊"见《陈宠传》",河南尹,拜将作大匠。
◇上言宜给计吏舍馆百郡计吏,观国之光,而舍逆旅,崎岖私馆,直装衣物,弊朽暴露,朝会邈远,事不肃给。
晋,霸国盟主耳,舍诸侯于隶人,子产以为大讥。
况今四海之大,而可无乎?"《续汉·百官志二》注补引《汉官》,「永元十年,应顺上言」。 "◎应奉
奉,字世叔,顺曾孙。
桓帝时,四府举才堪将帅,拜武陵太守,坐事免,寻为司隶校尉,引疾退。
有《洞序》九卷。
◇理李膺等疏昔秦人观宝于楚,昭奚恤莅以群贤;梁惠王玮其昭乘之珠,齐威王答以四臣。
夫忠贤武将,国之心膂,窃见左校施刑徒前廷尉冯绲、大司农刘、河南尹李膺等,执法不挠,诛举邪臣,肆之以法,众庶称宜。
昔季孙行父亲逆君命,逐出莒仆,于舜之功二十之一。
今膺等投身强御,毕力致罪,陛下既不听察,而猥受谮诉,遂令忠臣同愆元恶。
自春迄冬,不蒙降恕,遐迩观听,为之叹息。
夫立政之要,记功忘失,是以武帝舍安国于徒中,宣帝征张敞于亡命。
绲前讨蛮荆,均吉甫之功。
数临督司,有不吐茹之节。
膺著威幽、并,遗爱度辽。
今三垂蠢动,王旅未振。
《易》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乞原膺等,以备不虞。
"《后汉·李膺传》"
◇上书谏立后
臣闻周纳狄女,襄王出居于郑;汉立飞燕,成帝胤嗣泯绝。
母后之重,兴废所因。
宜思《关雎》之所求,远五禁之所忌。
"《后汉·应奉传》"
◎应劭"一"
劭,字仲远,一作仲援,又作仲瑗,奉子。
灵帝时,举孝廉,辟车骑将军何苗掾,以高第出为营陵令,迁太山太守。
兴平初,弃郡奔袁绍。
有《汉书集解》二十四卷,《汉朝驳议》三十卷,《律略论》五卷,《汉官仪》十卷,《风俗通义》三十一卷,《集》四卷。
◇贡药物表臣劭言,郡旧因计吏献药,阙而不修,惭悸交集,无辞自文。
今道少通,谨遣五官孙艾贡茯苓十斤,紫芝六枝,鹿茸五斤,五味一斗,计吏发行,辄复表贡。
"《御览》九百八十四"
◇奏上删定律令
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
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
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
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逆臣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开辟以来,莫或兹酷。
今大驾东迈,巡省许都,拔出险难,其命惟新。
臣累世受恩,荣祚丰衍,窃不自揆,今少云补,辄撰具《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及《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
蠲去复重,为之节文。
又集驳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
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
其二十六,博采古今之瑰玮之士,文章焕炳,德义可观。
其二十七,臣所创造。
岂ム自谓必合道衷,心焉愤邑,聊以藉手。
昔郑人以干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纽扣纟十重。
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左氏》实云,虽有姬姜丝麻,不弃憔悴菅蒯,盖所以代匮也。
是用敢露顽才,厕于明哲之末。
虽未足纲纪国体,宣洽时雍,庶几观察,增阐圣听。
惟因万机之余暇,游意省览焉。
"《后汉·应劭传》,《晋书·刑法志》"
◇驳韩卓募兵鲜卑议
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之帅,庐落之居,而天性贪暴,不拘信义,故数犯障塞,且无宁岁。
吏民创禁,不与交关。
唯至互市,乃来靡服。
苟欲中国珍货,非为畏威怀德。
计获事足,旋踵为害。
是以朝家外而不内,盖为此也。
往者匈奴反叛,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发鲜卑五千余骑,又武威太守赵冲亦率鲜卑征讨叛羌。
斩获丑虏,既不足言,而鲜卑越溢,多为不法。
裁以军令,则忿戾作乱;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
劫居人,钞商旅,敢人牛羊,略人兵马。
得赏既多,不肯去,复欲以物买铁。
边将不听,便取缣帛,聚欲烧之。
边将恐怖,畏其反叛,辞谢抚顺,无故拒违。
今狡寇未殄,而羌为臣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臣愚以为可募陇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简其精勇,多其牢赏。
太守李参,沈静有谋,必能奖厉,得其死力。
当思渐消之略,不可仓卒望也。
"《后汉·应劭传》,又略见《艺文类聚》六十六引《汉名臣奏》"
◇鲜卑胡市议
太尉属应劭等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故自汉兴于兹,数犯障塞,且无宁岁。
吏民创禁,不与交关。
唯至胡市,乃成靡服。
非畏威怀德,实玩中国珍异之故耳。
"《艺文类聚》六十五引《汉名臣奏》"
◇追驳尚书陈忠活尹次史玉议
《尚书》称:「天秩有礼,五服五章哉。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而孙卿亦云:「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末也。
凡爵列、官秩、赏庆、刑威,皆以类相从,使当其实也。
」若德不副位,能不称官,赏不酬功,刑不应罪,不祥莫大焉。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百王之定制,有法之成科。
高祖入关,虽尚约法,然杀人者死,亦无宽降。
夫时化则刑重,时乱则刑轻。
《书》曰:「刑罚时轻时重。
」此之谓也。
今次、玉公以清时释其私憾,阻兵安忍,僵尸道路。
朝恩在宽,幸至冬狱,而初、军愚狷,妄自投毙。
昔召忽亲死子纠之难,而孔子曰:「经于沟渎,人莫之知。
」朝氏之父非错刻峻,遂能自陨其命,班固亦云:「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
」传曰:「仆妾感慨而致死者,非能义勇,顾无虑耳。
」夫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耀杀戮也。
温慈和惠,以放天之生殖长育也。
是故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今杀无罪之初、军,而活当死之次、玉,其为枯华,不亦然乎?陈忠不详制刑之本,而信一时之仁,遂广引八议求生之端。
夫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岂有次、玉当罪之科哉?若乃小大以情,原心定罪,此为求生,非谓代死可以生也。
败法乱政,悔其可追。
"《后汉·应劭传》"
◇旧名讳议
周穆王名满,晋厉公名州满,是同名不讳。
"《春秋》成十年《正义》。 案:《集解》及成十八年《经》作「州蒲」,盖六朝本相承写误。 "
◇营陵令到官移书申约吏民
到闻此俗,旧多淫祀,靡财妨农,长乱积惑,其侈可忿,其愚可愍。
昔仲尼不许子路之祷,晋悼不解桑林之崇。
死生有命,吉凶由人。
哀哉黔黎,渐染迷谬,岂乐也哉,莫之征耳。
今条下禁,申约吏民,为陈利害。
其有犯者,便收朝廷。
若私遗脱,弥弥不纪,主者髡截,叹无及已。
城阳景王,县甚尊之。
惟王弱冠,内侍帷幄。
吕氏恣睢,将危汉室,独见先识,权发酒令,抑邪扶正,忠义洪毅,其歆祀,礼亦宜之。
至干架乘,烹杀倡优,男女杂错,是何谓也?三边分,师老器弊,朝廷旰食,百姓嚣然。
礼兴在有,年饥则损。
自今听岁再祀,备物而已,不得杀牛,远迎他唱,赋会宗落,造设纷华。
方廉察之,明为身计,而复亻赞失,罚与上同,明除见处,勿后中觉。
"《风俗通》九"
◇风俗通义序
昔仲尼汉而微言阙,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重遭战国,约从连横,好恶殊心,真伪纷争。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并以诸子百家之言,纷然淆乱,莫知所从。
汉兴,儒者竞"一本作「兴」"复,比谊会意,为之章句,家有五六,皆析文便辞,弥以驰远。
缀文之士,杂袭龙鳞,训注说难,转相陵高,积如丘山,可谓繁富者矣。
而至于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莫能原察。
今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民无几。
私惧后进益以迷昧,聊以不才,举尔所知,方以类聚,凡三十一卷,谓之《风俗通义》。
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
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
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
圣人作而均齐之,咸归于正,圣人废则还其本俗。
《尚书》:「天子巡狩,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
」《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传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
」由此言之,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
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轩之使,采异代方言之,还奏籍之,藏于秘室。
及嬴氏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
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
扬雄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
其所发明,犹未若《尔雅》之闳丽也,张竦以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予实顽暗,无能述演,岂敢比隆于斯人哉!顾惟述作之功,故聊光启之耳。
昔客为齐王画者,王问画孰最难,孰最易。
曰:「犬马最难,鬼魅最易。
犬马旦暮在人之前,不类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无形者不见,不见故易。
」今俗语虽云浮浅,然贤愚所共咨论,有似犬马,其为难矣。
并综事宜于今者。
孔子称「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俾诸明哲,幸详览焉。
"《风俗通》元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