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全后汉文
《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严可均辑

◎应劭"二"◇汉官仪上

太傅,古官也。

周成王时,康叔为之。

高后元年,初用王陵,金印紫绶,八年省。

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

世祖中兴,特遣使者备礼,征故密令卓茂,策曰:"案:《北堂书钞》引作「卓茂甲申策书」"「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纯固」"案《北堂书钞》引有「前密令」下十三字,无下文「夫士」二字。 又「束身」作「束发」"夫士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

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

今以茂为太傅"案:《文选·任彦升〈为范尚书部封侯表〉》注引作「特擢盛德南阳卓茂为太傅」",封宣德侯。

」"《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此条引俱作应劭《汉官》,唯《文选》注引作《汉官仪》。 下文凡言《汉官》者,上皆有「应劭」二字。 "

傅者,覆也。

"《续汉·百官志一》补注"明帝甲辰策书曰:「高密侯邓禹,元功之首,其以禹为太傅。

」"《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此条引作「汉官」。 "

和帝丁酉策书曰:「故故尉邓彪,元功之族,三让高,海内归仁,为群贤首,其以彪为太傅"案:《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俱引作「太尉」",录尚书事。

百官总己以听,庶得专位内之事。

」"《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殇帝策曰:「张禹三世在位,黄发罔愆,忠孝弥笃,其以禹为太傅,录尚书事。

百官总己以听。

」"《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冲帝丁酉策书曰:「舅氏辅翼股肱,三公国之桢干,朝廷取正,以成断金。

太尉赵峻,三世掌典机衡"案:《太平御览》引作「枢衡」",有匪石不二之心;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有史鱼之风。

今以峻为太傅,因为太尉,与大将军冀参录尚书事。

」"《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两引,《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灵帝策书曰:「故太尉陈蕃,忠亮蹇谔,有不吐茹之节;司徒胡广,德允元,五世从政。

今以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

」"《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太师,太傅,太保,皆古官也。

"《初学记·职官部》"

太师,古官也。

平帝元年,孔光以太傅见授,诏太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灵寿杖,省中施坐置几。

太师入省中用杖,自是而□。

"《续汉·百官志一》补注。 案:三公,太师在太傅前,后汉省太师、太保,唯置太傅。 今改列于后。 又案:此条末「□」,今本作「阙」字,乃校者所记,而后来误入正文也。 今订正"

孝平皇帝元始元年,太后诏曰:「太师光,今年老有疾。

俟大臣,惟国之重。

《书》曰:『无遗老成。

』国之将兴,尊师重傅。

其令太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以灵寿杖。

黄门令为太师于省中施坐置几。

太师入省用杖焉。

」"《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平帝元始元年,孔光以太师见授。

太后诏曰:「太师先圣之后,道术通明。

"案:《北堂书钞》又引作「先师之子,德行纯淑」",宜居四辅职,训导帝躬"《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

太保,古官也。

保,养也。

"《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太尉,秦官也。

武帝更名大司马。

"《后汉书·光武纪》注。 案:《通典·职官》云:「应劭《汉官》谓太尉为周官,非也。 」与此异。 "

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而无印绶。

"《北堂书钞·设官部》"

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

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候、千人、司马,故如「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

"《续汉·百官志一》补注"

三司之职,司马主兵。

汉承秦曰太尉。

武帝改曰大司马,无印绶,官兼加而已。

世祖改曰太尉。

"《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引作《汉官序》。 "

张衡云"案:《太平御览》引作「河间相张衡说」":「明帝更司马、司空府,欲复更太尉府」"案:《太平御览》引作「明帝以为司徒、司空府已荣,欲更治太尉府」"。

时公南阳赵熹也"案《太平御览》引有「南阳」二字"。

西曹椽安众郑均,素好名字,以为朝廷新造北宫,整饬官寺,埋魃为虐,民不堪命。

曾无殷汤六事,周宣云汉之辞。

今府本馆陶公主第舍,员职既少,自足相容。

熹表陈之,即听许。

其冬,临辟雍,历二府,见皆壮丽,而太尉府独卑陋。

显宗车顾叹息曰:『惟牛纵酒,勿令乞儿为宰。

』时熹子世为侍中,骖乘,归具白之,熹以为恨,频谴责均,均自劾去,道发病亡。

」"《续汉·百官志一》补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章帝诏曰:「司空牟融,典职六年,勤劳不怠,其以融为太尉,录尚书事。

」"《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两引,《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殇帝策书曰:「司徒徐防,以台阁机密,施政牧守,其以防为太尉,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

」"《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尉、司徒、司空、长史,秩比千石,号为毗佐三台,助成鼎味。

"《太平御览·职官部》"

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

贼曹主盗贼之事。

"《后汉书·铫期传》注"

决曹主罪法事。

"《后汉书·王霸传》"

官骑二十二人。

"《续汉·百官志一》补注"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世祖即位,因而不改。

"《续汉·百官志一》补注"《汉仪》曰:「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

」应劭曰:「此不然。

丞相旧位,在长安时,有四出门,随时听事。

明帝东京,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

每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

」"《百官志一》补注,《通典·职官》。 案:「应劭曰」以下是《汉官仪》之文。 "

相国丞相,皆六国时官。

"《通典·职官》"

丞相有疾,御史大夫三日一问起居,百官亦如之"案:《艺文类聚》引作「百僚亦然」"。

朝廷遣中使太医高手,膳羞络绎。

及廖视事,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以养牛上尊酒。

"《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丞相见免,乘鬼马自府归。

"《说文系传》十九"

武帝置丞相司直。

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司直仍旧。

今省。

"《后汉书·光武纪》注"

司徒府掾属三十一人,秩千石。

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

"《后汉书·光武纪》注,《梁冀传》注"

绥和元年,罢御史大夫官,法周制,初置司空。

议者又以县道官狱司空,故覆加「大」,为大司空,亦所以别大小之文。

"《续汉·百官志一》补注"

御史大夫、尚书令、司隶校尉皆专席,号三独坐。

"《后汉书·王常传》注"

大司空朱博奏:「高皇帝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

」"《北堂书钞·设官部》"

司空骑吏以下皂,因秦水行。

今汉家火行,宜绛。

"《太平御览·服章部》"

三公听采长史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谣言也。

顷者举谣言属令史,都会殿上,主者大言。

州郡行状云何,善者同声称之,不善者默尔衔枚。

"《后汉书·蔡邕传》注,《范滂传》注"

今司徒、太尉下书州郡,文皆称公。

盖仓颉作书,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案:《通典·职官》引下有「韩子曰背私曰公」七字"。

《春秋》九命作宰,天子御坐即起,其兴"案:「其兴」当作「在舆」,见《通典》"为下。

凡拜,天子临轩,六百石以上悉会,直整顿卿赞,御史授"案:当脱「印绶」二字,见《通典》",公三让,然后乃受之。

《汉礼仪》曰:「天子称尊号曰皇帝,言曰制,补制言曰诏,称民有言有辞曰陛下。

」今皆施行。

《诗》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

邦国若不,仲山甫明之。

」诏令之义,三公三人以承君,盖由鼎有足,故《易》曰鼎象也。

"《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通典·职官》引作「鼎足三者,三光也。 」"

群臣上书,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

凡制书皆称玺封,尚书令重封。

惟赦赎令司徒印,露布州郡也。

"《后汉书·鲍昱传》注"

世祖诏"案:《北堂书钞》引作「中兴甲寅诏书」":「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

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又旧河堤谒者,世祖改以三府掾属为谒者领之,迁超御史中丞、刺史,或为小郡。

监察黎阳谒者,世祖以幽、并州兵骑定天下"案:《后汉书·窦宪传》注引作「光武中兴」,又「定」上有「克」字",故于黎阳立营,以谒者监之,兵骑千人,复除甚重。

谒者任轻,多放情态,顺帝改用公解府掾有清名威重者,迁超牧守焉。

"《续汉·百官志一》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后汉书·和帝纪》注,《太平御览·治道部》,引作「建初八年十二月己未诏书」,文略同,唯无「河堤谒者」以下一段。 "

三公府有长史一人。

"《后汉书·梁冀传》注"

将军,周官也。

赵王以李牧为将军破秦,始受大名。

王翦、灌婴并为之。

"《北堂书钞·设官部》"

将军,周官也。

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

"《北堂书钞·设官部》"

和帝以窦宪为大将军,乃冠三公。

"《太平御览·职官部》"

梁冀为大将军,以三世姻媾援立之功。

公卿希旨,上比周、霍。

举高第茂才官属,皆倍余府。

"《太平御览·职官部》"

鼓吹二十人,非常员。

舍人十人。

"《续汉·百官志一》补注,《通典·职官》"

鼓吹为国盘娱,御侮爪牙。

"《北堂书钞·仪饰部》"

汉兴,置骠骑将军,位次丞相。

是以《汉百官志》云:「骠骑将军秩与大将军同。

」"《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章帝以元舅马防为车骑将军,服银印青绶,位在卿上,绝席。

"《续汉·舆服志下》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和帝以窦宪为车骑将军,赐金印紫绶,位次司空。

"《续汉·舆服志下》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武帝西征西夷,有前后左右将军,为国爪牙,所以扬示威灵,折冲万里。

"《北堂书钞·设官部》"度辽将军,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

明帝十八年"案:当云「八年,以中郎将吴常」,见《明帝纪》",行度辽将军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银印青绶,秩二千石,长史、司马六百石。

"《续汉·百官志一》补注"

度辽将军屯五原曼柏县。

"《后汉书·安帝纪》注"

将军掾属二十九人,中大夫无员,令史四十一人。

"《后汉书·东平宪王传》注"

太常,古官也。

《书》曰:「伯夷,典朕三礼。

帝曰:咨伯,汝作秩宗。

」《百官公卿表》云:「太常,云伯夷也。

」"《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常,古官也,《书》曰伯夷。

欲令国家盛大,社稷常存,故称太常。

以列侯为之,重宗庙也。

"《后汉书·光武纪》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北海周泽为太常,斋,有疾。

其妻怜其年老被病,窥内问之。

泽大怒,以为干斋。

掾吏叩头争之,不听,遂取送诏狱,并自劾谢。

议者非其激发不实。

谚曰:「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一日不斋醉如泥,既作事,复低迷。

」"《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卿,彰也,明也,言当背邪向正,彰有道德。

"《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史令属太常"案:《张衡传》注引有此二字",秩六百石,掌天时星历。

凡岁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奏良日。

国有瑞庆灾异,掌记入。

"《后汉书·张衡传》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太平御览》引作「应劭曰」。 "太史令,秩六百石,望郎三十人,掌故三十人。

昔在颛顼,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分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至于夏后、殷、周,世序其官,皆精研术数,穷神知化。

当春秋时,鲁有梓慎,晋有卜偃,宋有子韦,郑有裨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其言屡中,有备无害。

汉兴,甘石、唐都、司马父子,抑亦次焉。

末涂偷进,苟忝兹阶,既暗候望,竞饬邪伪,以凶为吉,莫之惩纠。

"《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引「应劭曰」。 "张温,字伯慎,穰人也。

封元乡侯。

太史奏言:「有大臣诛死。

」董卓取温笞杀于市而厌之。

"《后汉书·窦武传》注"博士,秦官也。

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辨于然否"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有「博者」以下十二字"。

孝武建元五年"案:《朱浮传》注引作「武帝」,无年字",初置五经博士,秩六百石"案:《太平御览》引有此四字",后增至十四人。

太常差次有聪明威重者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

其举状曰:「生事爱敬,丧没如礼。

通《易》《尚书》《孝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

隐居乐道,不求闻达。

身无金痍痼疾,世六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

行应四科,经任博士。

」下言某官某甲保举。

"《后汉书·朱浮传》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光武中兴,恢宏稽古,《易》有施、孟、梁邱贺、京房,《书》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建,《诗》有申公、辕固、韩婴,《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礼》有戴德、戴胜。

凡十四博士。

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也。

"《后汉书·徐防传》注"

汉置博士祭酒一人,秩六百石。

"《唐六典》二十一"

文帝博士七十余人为待诏。

博士朝服,元端、章甫冠。

"《唐六典》二十一"

博士入平尚书,出部刺史,诸侯相次,转谏大夫。

"《北堂书钞·设官部》"

博士限年五十以上。

"《后汉书·杨仁传》注"秘书监一人,秩六百石。

"《后汉书·桓帝纪》注,《唐六典》十"

大予乐令一人,秩六百石。

"《后汉书·明帝纪》注"

置陵园令、食盐各一人,秩皆六百石。

"《后汉书·皇后纪》注"宪陵园丞秩三百石。

阳陵令,秩六百石。

"《后汉书·段传》注"

丞皆选孝廉郎年少薄伐者,迁补府长史、都官令、侯、司马。

"《续汉·百官志二》补注"

光,明也。

禄,爵也。

勋,功也。

言光禄典郎、谒、诸虎贲、羽林,举不安得,赏不失劳,故曰光禄勋。

"《太平御览·职官部》"

光禄勋有南北庐主事、三署主事。

"案:《后汉书·张霸传》注「光禄勋主事,见《汉官仪》」。 "于诸郎之中,察茂才高第者之,秩四百石。

次补尚书郎,出宰百里。

"《唐六典》一"

光禄有主簿。

"《唐六典》十五"

光禄举敦厚、质朴、逊让、节俭,此为四行。

"《后汉书·吴传》注,《范滂传》注"

五官中郎将,秦官也。

秩比二千石,三署郎属焉。

"《太平御览·职官部》"

五官左右中郎将,秦官也。

秩比二千石。

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

"《北堂书钞·设官部》"

郎中令,属官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曰三署。

署中各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皆无员。

外多至千人,主执戟卫宫陛,及诸虎贲、羽林郎皆属焉。

谓之郎中令者,言领诸郎而为之长。

"《初学记·职官部》。 案:《续汉志》无郎中令。 "三署谓五官署也。

左右署各置中郎将以司之。

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

凡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等,无员。

"《后汉书·和帝纪》注"

建武二十四年,遗中郎将段郴迎单于于五原塞。

"《北堂书钞·设官部》"虎贲中郎将,古官也。

《书》称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擒纣于牧之野。

言其猛怒如虎之奔赴也。

孝武建元三年初置期门"案:《顺帝纪》注引有「孝武」以下十字,《北堂书钞》引作「孝武皇帝初置期门」",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案:《白帖》七十五引「更名虎贲中郎将」"。

古有勇者孟贲,改奔为贲。

中郎将冠两尾"案:《太平御览·服章部》引「冠」下有「插」字"。

,鸷鸟中之果劲者也。

每所攫撮,应爪摧碎,斗不死不止"案《北堂书钞·引有「斗下」五字》"。

尾,上党所贡也。

"《后汉书·顺帝纪》注,《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服食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服章部》"

虎贲中郎将衣纱禅衣,虎锦。

余郎亦然。

"《汉书·江充传》注,《北堂书钞·衣冠部》两引,《初学记·宝器部》,《太平御览·服章部》两引,《布帛部》"

虎贲千五百人,戴尾,属虎贲中郎将。

"《后汉书·光武纪》注"

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以天有羽林之星,故取名焉。

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

光武中兴,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故曰羽林士。

"《后汉书·顺帝纪》注"

羽林者,言其为国羽翼,如林盛也。

皆冠冠。

一名为严郎,言其侮御严厉。

其后简取五营高才,列为左右监。

羽林父死子继,与虎贲同。

"《广韵·九{鹿吴}》注,《太平御览·职官部》"羽林郎出补三百石丞、尉自占。

丞、尉、小县丞、尉三百石,其次四百石,比秩为真,皆所以优之。

"《后汉书·和帝纪》注"羽林左右监,属光禄。

"《后汉书·来历传》注"

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右监主九百人。

"《后汉书·安帝纪》注"

羽林左骑秩六百石,领羽林,属光禄勋。

"《后汉书·曹褒传》注"

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不言属光禄勋"案;《艺文类聚》引有此六字"。

光禄勋门外特施行马,以旌刖之。

"《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五"成帝时,王延世以校尉领河堤。

语曰"案:「语」当作「诏」":「东郡决河,流漂二州,校尉延世,堤防立塞,改为河平元年。

惟延世长于计策,功费约省,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二千石。

」"《北堂书钞·政术部》"

天子二十七大夫,职在言议,毗亮九卿,无员,多至数十人。

"《北堂书钞·设官部》"

登高能作赋,可以为大夫。

感物造端,才知深美,可与国事,故举为列大夫。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时"案:「时」当作「诗」"以喻其民,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北堂书钞·设官部》"

议郎、郎中,秦官也。

议郎秩比六百石,特征贤良方正敦朴有道。

第公府掾试博士者拜郎中。

"《北堂书钞·设官部》"

议郎十二人,秩比六百石,不属署,不直事侍御史,迁补博士诸侯王郎中令。

"《北堂书钞·设官部》"

谒者仆射,秦官也。

仆,主也。

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以督课之。

"《后汉书·光武纪》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孝明皇帝丁酉诏书曰:「谒者,尧之尊官,所以试舜于四门。

」"《北堂书钞·设官部》"

明帝诏书:「昔燕太子使荆轲劫始皇,变起两楹之间。

其后谒者之引客,持匕首剑刺腋。

高祖偃武行文,故易之以版。

」"《北堂书钞·设官部》"

谒者皆著缃绩大冠,白绢单衣。

"《北堂书钞·衣冠部》,《太平御览·服章部》"

谒者三十人,秩四百石,掌报章奏事,及丧吊祭享。

"《北堂书钞·设官部》"谒者三十五人,以郎中秩满岁称给事,未满岁称灌谒者。

"《后汉书·雷义传》注"

旧河堤谒者居之。

"《水经注·济水》"

公车司马令,周官也。

秩六百石,冠一梁,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案:《和帝纪》注引作「诸上书诣阙下者,皆集奏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

李以公车司马入为侍中。

"《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后汉书·光武纪》注,《和帝纪》注,《三辅黄图》二,《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北宫卫士令一人,秩六百石。

"《后汉书·谯元传》注"

凡居宫中,皆施籍于掖门,案姓名当入者,本官为封传审印信,然后受之。

"《后汉书·窦武传》"

崇贤门内德阳殿。

"《后汉书·顺帝纪》注"

未央、大厩、长乐、承华等厩令"案:《文选·东京赋》注引「汉有承华厩」"皆秩六百石。

"《后汉书·和帝纪》注,《三辅黄图》六"

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西北边,分养马三十万头。

"《后汉·百官公卿表》注,《后汉书·和帝纪》注"

廷尉责案上御史台。

"《通典·职官》"

光武时,有以疑狱见廷尉曹史张禹,所问辄对,处当详理。

于是册免廷尉,以禹代之,虽越次而授,亦足以厉其臣节也。

"《通典·职官》,《太平御览·职官部》"

秦置典客,掌诸侯及归义蛮夷。

汉因之。

景帝更名大行令,武帝改曰大鸿胪。

"《初学记·职官部》"

鸿胪,景帝置。

"《北堂书钞·设官部》"

皇帝延诸侯王宾王诸侯,皆属大鸿胪,故其薨,奏其迹,赐与谥及哀策诔文。

"《通典·职官》"

昔唐、虞宾于四门,此则礼宾之制。

鸿胪之任亦同。

"《初学记·职官部》"

宗政卿,秩中二千石。

"《后汉书·安帝纪》注"长公主傅一人,私府长人一人,食官一人,永巷长一人,家令一人,秩皆六百石,各有员吏。

而乡公主傅一人,秩六百石;仆一人,六百石;家乘一人,三百石。

"《后汉书·皇后纪》注"

长公主官属,傅一人,员吏五人,驺仆射五人,私府、食官、永巷长令、家令各一人。

"《后汉书·邓晨传》注"

大司农,古官也。

唐、虞分命羲和四子,敬授民时。

高祖受命,惩秦之弊,民与休息。

逮至文、景,国家无事,家给人足。

京师之钱,累一日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腐败而不可食。

"《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初,秦置治粟内史,掌谷货。

汉因之,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更名大司农,王莽改曰羲和,又改为纳言。

东汉复曰大司农"《初学记·职官部》,《白帖》七十五",丞二千石。

"《续汉志·百官三》补注。 案:此条引作「应劭汉官秩」"平准令一人,秩六百石。

"《后汉书·灵帝纪》注"

廪牺令一人,秩六百石。

"《后汉书·和帝纪》注,《董钧传》注"

少府掌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藏。

少者,小也,故称少府。

秩中二千石。

大用由司农,小用由少府,故曰小藏。

"《北堂书钞·设官部》"

少者,小也。

小,故称少府。

王者以租税为公用,山泽陂池之税,以供王之私用,古皆作小府。

"《续汉·百官志三》补注。 案:引作「《汉官》」,《太平御览·职官部》引《汉官》宰尹下曰「少府,言别为少藏,故曰少府」。 "

田租刍稿,以给经用。

凶年,山泽鱼盐市税,少府以给私用。

"《续汉·百官志三》补注"

太医令,周官也。

两梁冠,秩千石,丞三百石。

"《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太医令一人,秩六百石。

"《后汉书·安帝纪》注"

太官令,两梁冠,秩千石,丞四人。

郡孝廉年五十,清修聪明者,光禄上名,乃召拜,比秩四百石。

三岁为令,以供养劳苦,迁"案:此下当有阙文"左丞,有汤官丞"案:当云「有左丞,有汤官丞」"掌诸甘配"案:当云「有甘丞,掌诸甘肥,皆见《续汉书·志》及补注",有果丞掌果瓜菜茹薪炭。

太官令,秩一千石。

桓帝延熹元年,使太官令得补二千石,置四丞。

"《唐六典》十五"

太官,主膳羞也。

"《后汉书·皇后纪》注。 案:《光武纪》注引「□实,膳羞之事也」。 "

太官,丞官也。

在外掌果瓜果茹。

"《太平御览·菜茹部》"

太官右监丞,秩比六百石。

"《后汉书·桓帝纪》注"

守官令一人,秩六百石。

"《后汉书·桓帝纪》注"

"鸿德"苑令一人,秩六百石。

"《后汉书·桓帝纪》注。 案:「鸿德」二字,从《桓帝纪》注以小字别之。 下凡仿此。 "

侍中,周官也"案:《太平御览》引连下「金蝉」一段。 "侍中便蕃左右,与帝升降,卒思"案:《北堂书钞》引作「切问」"近对,拾遗补阙,百寮之中,莫密于兹。

"《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一,《太平御览·职官部》"

侍中金蝉左貂"案:《艺文类聚》引作「有貂」,误"。

金取坚刚,百炼不耗,蝉居高食洁"案:《晋书·舆服志》引作「饮清」",目在腋下"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口在腋下」"。

貂内劲悍而外温润"案:《晋书·舆服志》引「温润」作「柔缛」"。

貂蝉不见传记者,因物论义"案:「者」上当有「说」字,「论」当作「生」,依《续汉志》补注引"。

予览《战国策》,乃知赵武灵王胡服也。

其后秦始皇破赵,得其冠,以赐侍中。

高祖来秦,亦复如之。

孝桓末"案:《北堂书钞》引有「孝桓」二字",侍中皇权参乘,问「貂蝉何法」,不知其说。

复问地震,云不为灾。

还宫,左迁议郎。

"《续汉志·舆服下》补注,《晋书·舆服志》,《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器物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服章部》"

侍中冠武弁大冠,亦曰惠文冠,加金,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貂蝉。

"《初学记·职官部》"

付款训左蝉右貂,本秦丞相史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

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

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坐唾壶,朝廷荣之。

至东京时,属少府,亦无员,驾出则一人负传国玺,操斩蛇剑乘"案:「乘」上当有「参」字,见《通典》,"舆中官俱止禁中。

"案:「舆」当作「与」,见《通典》。 《后汉书·献帝纪》。 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侍中,秩千石"《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唐六典》八引作「秩比二千石」,《续汉志·百官三》补注引「汉官秩千石」"。

侍中殿下称制,出则参乘,佩玺抱剑。

"《北堂书钞·设官部》,《文选·恩幸传论》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汉成帝取明经者充侍中,使辟百官公卿,参中正为止殿,行则负玺。

旧高取一人为仆射,后改为祭酒。

"《北堂书钞·设官部》"

史丹为侍中。

元帝寝疾,丹以北密近臣得侍疾。

候上闲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

"《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桓帝时,侍中乃存"《艺文类聚》作「刁存」,《野客丛书》二十五作「刁协」。 案:刁存是也。 刁协晋人,误",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

鸡舌香颇小辛螫,不敢咀咽,自嫌有过,得赐毒药。

归舍辞决,欲就便宜。

家人哀泣,不知其故。

赖寮友诸贤闻其愆失,求视其药。

出在口香,咸嗤笑之。

更为吞食,其意遂解。

存鄙儒,蔽于此耳。

"《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人部》,《太平御览·人事部》、《职官部》、《香部》"

侍中,周官号曰常伯。

选于诸伯,言其道德可常尊也。

"《文选·陈太邱碑》注"

侍中,周成王常伯任侍中,殿下称制,出即陪乘,佩玺抱剑。

"《文选·东京赋》注,《藉田赋》注,《安陆王碑》注"

《汉官表》曰:「凡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也。

"《通典·职官》"

汉因秦置侍中舍人。

"《北堂书钞·设官部》"

中常侍,秦官也。

汉兴,或用士人,银左貂。

光武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

"《后汉书·朱穆传》注,《太平御览·服章部》"

给事黄门侍郎,六百石,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使关通中外。

"《后汉书·献帝纪》注"

给事黄门侍郎"案:《北堂书钞》,《文选》注引无「黄门」二字。 下同",位次侍中,侍从左右,关通内外,给事于中,故曰给事"案:《太平御览》引下有「中」字"黄门郎。

献帝置六员。

"《北堂书钞·设官部》,《文选·恩幸传论》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黄门侍郎,每日暮,向青琐门拜,谓之夕郎。

"《后汉书·献帝纪》注"

给事中,秦官也。

汉因之,无常员,皆为加官。

"《初学记·职官部》"

汉武元鼎三年,初置散骑,俱掌问应对。

世祖省之。

案:汉初有散骑侍郎,掌侍省,皆为骑郎,赀满五万为常侍郎。

张释之以赀为常侍,盖此官也。

"《此堂书钞·设官部》"

秦及前汉置散骑及中常侍各一人。

散骑骑马,并乘舆车,献可替否。

"《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三,《太平御览·职官部》,《初学记·职官部》"

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

汉因之,兼用士人,无员,多以为加官。

"《初学记·职官部》"

黄门令,秩六百石。

"《后汉书·皇后纪》注"

黄门有画室署、玉堂署,各有长一人。

"《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黄门冗从仆射一人,秩六百石。

"《后汉书·桓帝纪》注"

黄门鼓吹百四十五人。

"《后汉书·安帝纪》注"

暴室在掖庭内,丞一人,主宫中妇人疾病者。

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也。

"《后汉书·皇后纪》注"

"永巷"令一人,宦者为之,秩六百石,掌官婢侍使。

"《后汉书·灵帝纪》注"

濯龙监,六百石。

"《续汉志·百官三》补注。 案:此条本引作「应劭」《汉官秩》"

中黄藏府,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也。

"《后汉书·桓帝纪》注。 案:《续汉志》「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 」此衍「黄」字。 "

内者,署名,令一人,秩六百石,属少府。

"《后汉书·梁商传》注"

内者主帷帐。

"《后汉书·皇后纪》注"

朔平署司马一人。

"《后汉书·桓帝纪》注。 案:朔平署不见于《续汉志》"

尚书令主赞奏,总典纪纲,无所不统,秩千石。

故公为之,朝会不陛奏事,增秩二千石。

天子所服五时衣赐尚书令,其三公列卿将五营校尉行复道中,遇尚书仆射左右丞,皆回车豫避"案:《初学记·职官部》又引「尚书官出,百官寮皆回车避也」"。

卫士传不得纡台官,台官过,乃得去。

"《唐六典》一,《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令侍中,上东西寺及侍中寺。

"《初学记·职官部》"

尚书令,秦官,铜印墨绶"案:《初学记》一引作「汉初并用士人为尚书令,秩二千石」,与此异。 又案:「墨」当作「青」,见《通典·职官》,与《后汉书·舆服志》合"。

每朝会"案:《唐六典》引有此三字",与司隶校尉、御史大夫中丞"案:《唐六典》《太平御览》引无「大夫」二字"皆专席坐,京师号曰三独坐,言其尊重如此。

"《唐六典》一,《初学记·职官部》两引,《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汉旧置中书官,领尚书事。

"《北堂书钞·设官部》"

仆射,秩六百石。

公为之,加至二千石。

"《唐六典》一"

献帝建安四年,始置左右仆射。

以执金吾营为左仆射,卫臻为右仆射。

"《文选·王文宪集序》注"尚书,唐、虞官也。

《书》曰:「龙作纳言,朕命为允"案:《艺文类聚》、《白帖》引俱有此四字"。

」《诗》曰:「惟忡山甫,王之喉舌,宣王以中兴。

」秦改称尚书,汉亦尊此官,典机密也。

"《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汉明帝诏曰:「尚书盖古之纳言,出纳朕命。

机事不密则害成,可不慎欤?」"《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

有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各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

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后汉书·光武纪》注"

尚书,秩五百石,次补二千石。

"《唐六典》一"

初,秦代少府遣吏四一在殿中,主发书,故号尚书。

尚犹主也。

汉因秦置之。

故尚书为中台,谒者为外台,御史为宪台,谓之三台。

"《初学记·职官部》,《文选·潘正叔〈赠王元贶诗〉》注,《袁绍檄豫州》注"

尚书左丞、右丞,秩各四百,迁刺史。

"《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令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仆射右丞掌廪假钱谷。

"《唐六典》一"

左右丞,久次郎补也。

"《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引作「侍臣上注」。 "

左右曹受尚书事。

前世文士以中书在右,因谓中书为右曹,又称西掖。

"《初学记·职官部》两引,《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案:「吏民」二字当在此下,见《通典》"天下户口土田垦作,一人主钱帛贡献委输。

"《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初从三署郎选,诣尚书台试。

每一郎缺,则试五人。

先试笺奏。

初入台,称郎中,满岁称侍郎。

"《初学记·职官部》"

尚书郎,初上诣台,称守尚书郎,满岁称尚书郎中,三年称侍郎。

"《太平御览·职官部》"

郎,以孝廉年未五十,先试笺奏,初上称郎中,满岁为侍郎。

"《北堂书钞·设官部》"

尚书郎,初入台为郎中,满岁称为侍郎,五岁迁太尉也。

"《北堂书钞·设官部》"

能通《苍颉》《史篇》"案:《通典》引作「史籍」",补兰台令史,满岁补尚书令史。

满岁为尚书郎。

出亦与郎同,宰百里。

郎与令史分职受书。

令史见仆射、尚书,执板拜;见丞、郎,执板揖。

"《唐六典》一,《通典·职官》,《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见左右丞,对揖无敬。

"《北堂书钞·礼仪部》"

丞、郎见令、仆射,执板拜,朝贺对揖。

丞、郎见尚书,执板对揖,称曰明时"案:当云「执板揖」,无「对」字,见《通典》"郎。

见左右丞对揖,呼曰左右君。

"《唐六典》一,《初学记·职官部》"

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夜更直五日于建礼门内。

"《初学记·职官部》,《白帖》七十二,《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给青缣白绫被,以锦被帷帐毡褥通中枕;太官供食,汤官供饼饵五熟果实,下天子一等;给尚书史二人,女侍史二人"案:《初学记》引作「入直台廨中,给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

从直女侍执香炉烧从入台护衣,奏事明光殿省,皆胡粉涂,画古贤人烈女。

郎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黄门郎与对揖,天子五时赐服"案《北堂书钞》引作「赐珥赤管大笔一双,分墨一丸。 "若郎处曹二年,赐迁二千石刺史。

"《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奏事明光殿省中,皆胡粉涂壁,其边以丹漆也,故曰丹墀。

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黄门侍郎对揖跪受。

"《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引作「一宫工作」,无下文十一字。 "楷于头上,象牙寸半著笔下。

"《艺文类聚·杂文部》,《太平御览·文部》"

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渝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

"《初学记·文部》"

曹郎二人,掌天下岁尽集课。

有尚书曹郎,有考功郎中一人。

"《唐六典》二"武帝时,馆陶公主为子乞郎,不许,赐钱千万。

上曰:「夫郎,上应列宿,出居百里,使非其人,民受其伤。

」故时称明慎之至也。

"《北堂书钞·设官部》"

汉制,八座丞、郎初拜,并集都座交礼,迁又解交。

"《唐六典》一,《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周礼》有典瑞、掌节之士,盖所以宣命重威,为国信者也。

"《北堂书钞·设官部》"御史中丞二人,本御史大夫之丞。

其一别在殿中,兼典兰台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寮。

"《后汉书·周纡传》注,《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周纡传》注所引「寮」作「司」。 "

御史,秦官也。

案:周有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

"《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引皆曰「汉官仪侍臣下曰」,盖其篇名也"

侍御史,周官也,为柱下史,冠法冠。

一曰柱后以铁为之。

或说古有獬豸兽,触邪佞,故执宪者以其角形为冠耳。

余览奏事云"案:「奏」当作「秦」,见《通典》":「始皇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

汉兴袭秦,因而不改。

」"《后汉书·何敞传》注,《初学记·职官部》、《服食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服章部》"

柱史以铁为冠。

张武曰:「当以柱史惠文冠治之。

」"《锦绣万花谷》十一"柱后冠,《左传》「南冠而絷」,则楚冠也。

秦灭楚,以其冠赐近臣,御史服之,即今獬豸冠也。

古有獬チ兽,触不直者,故执宪以其形用为冠,令触人也。

"《左氏正义》成公九年"柱下史,老聃为之,秦改为御史。

柱下史一名柱后史,谓冠以铁为柱,言其审"案:当有「固」字"不桡也。

"《北堂书钞·设官部》"

侍御史出督州郡赋税、运漕军粮。

侍御史至后汉复有护漕都尉官,建武七年省。

"《通典·职官》"

老子为周柱下史。

张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侍御史之任也。

"《初学记·职官部》"

治书侍御史,宣帝尝幸宣室,斋居而决狱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

后置,秩六百石,印绶与符玺郎共,平治廷尉奏事。

"《北堂书钞·设官部》"

兰台令史六人,秩百石,掌书劾奏。

"《后汉书·班固传》注。 案:《续汉志》兰台令史秩六百石。 "

执金吾,比二千石。

丞,六百石。

"《续汉志·百官四》补注。 案:此条引作「汉官秩」。 "

执金吾典执金革,以御非常。

"《北堂书钞·设官部》"

吾,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

缇骑二百"案:当有「人」字"五十人"案:当作「五百二十人」,见《续汉书·志》补注,《通典》。 此五百者,伍伯也",舆马导从,充满于路。

世祖微时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

」是也。

"《续汉志·百官四》补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引作「汉官」,《太平御览》又作「宰尹下」。 "

执金吾,属官府武库令丞"案:「府」当作「有」,见《续汉书·志》补注",从骑二百人"案:《后汉书·窦宪传》注。 《张传》注引作「缇骑」",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

中兴以来,但专徼循,不预国政。

"《北堂书钞·设官部》"

执金吾,车驾出,从六百骑,走六千二百人也。

"《北堂书钞·设官部》"静室令,式道候,秦官也。

静宫令,车驾出,在前驱,静清所徼,车逆日,以示重慎也。

式道,左右凡三,惟车驾出迎,式道持麾王宫,行之乃闲。

"《北堂书钞·设官部》。 案:《续汉书·志》执金吾下本注云「本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六百石。 车驾出,掌在前清道。 还,持麾至宫门,宫门乃开」云云。 此所引多讹,当依彼订。 "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