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刘三吾"汪睿硃善"安然"王本等"吴伯宗"鲍恂任亨泰"吴沉桂彦良"李希颜徐宗实陈南宾刘淳董子庄赵季通杨黼金实等"宋讷许存仁张美和聂铉贝琼赵俶钱宰萧执李叔正刘崧罗复仁孙汝敬
刘三吾,茶陵人。
初名如孙,以字行。
兄耕孙、焘孙皆仕元。
耕孙,宁国路推官,死长枪贼难。
焘孙,常宁州学正,死僚寇。
三吾避兵广西,行省承制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
明兵下广西,乃归茶陵。
洪武十八年,以茹瑺荐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对称旨,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
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
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
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法多所刊定。
三吾博学,善属文。
帝制《大诰》及《洪范注》成,皆命为序。
敕修《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皆总其事,赐赉甚厚。
帝尝曰:"朕观奎壁间尝有黑气,今消矣,文运其兴乎。 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称朕意。"
帝制诗,时令属和。
尝赐以朝鲜玳瑁笔。
朝参,命列侍卫前;燕享,赐坐殿中。
与汪睿、硃善称"三老。"
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减,往往忤意,礼遇亦渐轻。
二十三年,授晋世子经,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职。
降国子博士,寻还职。
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
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
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
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
太孙之立由此。
户部尚书赵勉者,三吾婿也,坐赃死。
三吾引退。
许之。
未几,复为学士。
三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
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
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
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
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
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琮亦遣戍。
帝亲赐策问,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
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
建文初,三吾召还,久之,卒。
琮起刑部检校。
乡人杨士奇辈贵显,琮无所攀援。
宣德中犹以检讨掌助教事,卒官。
汪睿,字仲鲁,婺源人。
元末与弟同集众保乡邑,助复饶州。
授浮梁州同知,不就。
胡大海克休宁,睿兄弟来附,设星源翼分院于婺源,以同为院判。
睿归田里。
庚子秋,同将兵争鄱阳,不克,弃妻孥,亡之浙西。
幕府疑之,檄睿入应天为质。
已,闻同为张士诚所杀,乃授睿安庆税令。
未几,征参赞川蜀军事。
以疾辞去。
洪武十七年,复召见,命讲《西伯戡黎》篇,授左春坊左司直。
常命续《薰风自南来》诗及他应制,皆称旨。
请春夏停决死罪,体天地生物之仁,从之。
逾年,疾作,请假归。
睿敦实闲静,不妄言笑,及进讲,遇事辄言。
帝尝以"善人"呼之。
硃善,字备万,丰城人。
九岁通经史大义,能属文。
元末兵乱,隐山中,事继母以孝闻。
洪武初,为南昌教授。
八年,廷对第一,授修撰。
逾年,奏对失旨,改典籍,放还乡。
复召为翰林待诏。
上疏论婚姻律曰:"民间姑舅及两姨子女,法不得为婚。 仇家诋讼,或已聘见绝,或既婚复离,甚至儿女成行,有司逼夺。 按旧律:尊长卑幼相与为婚者有禁。 盖谓母之姊妹,与己之身,是为姑舅两姨,不可以卑幼上匹尊属。 若姑舅两姨子女,无尊卑之嫌。 成周时,王朝相与为婚者,不过齐、宋、陈、巳。 故称异姓大国曰“伯舅",小国曰"叔舅"。
列国齐、宋、鲁、秦、晋,亦各自为甥舅之国。
后世,晋王、谢,唐崔、卢,潘、杨之睦,硃、陈之好,皆世为婚媾。
温峤以舅子娶姑女,吕荥公夫人张氏即其母申国夫人姊女。
古人如此甚多,愿下群臣议,驰其禁。”
帝许之。
十八年擢文渊阁大学士。
尝讲《家人卦》、《心箴》,帝大悦。
未几,请告归。
卒年七十二。
著有《诗经解颐》、《史辑》传于世。
正德中,谥文恪。
安然,祥符人,徙居颍州。
元季以左丞守莱州。
明兵下山东,率众归附。
累官山东参政。
抚绥流移,俸余悉给公用,帝闻而嘉之。
洪武二年,召为工部尚书,出为河南参政,历浙江布政使,入为御史台右大夫。
十三年改左中丞,坐事免。
未几,召为四辅官。
先是,胡惟庸谋反伏诛,帝以历代丞相多擅权,遂罢中书省,分其职于六部。
既又念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乃建四辅官,以四时为号,诏天下举贤才。
户部尚书范敏荐耆儒王本、杜佑、龚斅,杜斅、赵民望、吴源等。
召至,告于太庙,以本、佑、龚斅为春官;杜斅、民望、源为夏官。
秋、冬阙,命本等摄之。
位都督次,屡赐敕谕,隆以坐论之礼,命协赞政事,均调四时。
会立冬,朔风酿寒。
帝以为顺冬令,乃本等功,赐敕嘉勉。
又月分三旬,人各司之,以雨暘时若,验其称职与否。
刑官议狱,四辅及谏院覆核奏行,有疑谳,四辅官封驳。
居无何,斅等四人相继致仕,召然代之。
本后坐事诛。
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
独然久历中外,练达庶务,眷注特隆。
十四年八月卒。
帝念然来归之诚,亲制文祭之。
继然为四辅者,李干、何显周。
干出为知府,佑、显周俱罢去,是官遂废不复设。
本,不详其籍里。
佑,安邑人。
尝三主本布政司乡试,称得人。
龚斅,铅出人。
以行谊重于乡。
致仕后,复起为国子司业,历祭酒。
坐放诸生假不奏闻,免。
杜斅,字致道,壶关人。
举元乡试第一,历官台州学正。
归家教授。
通《易》、《诗》、《书》三经。
源,莆田人。
亦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
民望,藁城人。
干,绛州人。
显周,内黄人。
吴伯宗,名祐,以字行,金谿人。
洪武四年,廷试第一。
时开科之始,帝亲制策问。
得伯宗甚喜,赐冠带袍笏,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
胡惟庸用事,欲人附己,伯宗不为屈。
惟庸衔之,坐事谪居凤阳。
上书论时政,因言惟庸专恣不法,不宜独任,久之必为国患。
辞甚恺切。
帝得奏,召还,赐衣钞。
奉使安南,称旨。
除国子助教,命进讲东宫。
首陈正心诚意之说。
改翰林典籍。
帝制十题命赋,援笔立就,词旨雅洁。
赐织金锦衣。
除太常司丞,辞。
改国子司业,又辞。
忤旨,贬金县教谕。
未至,诏还为翰林检讨。
十五年进武英殿大学士。
明年冬,坐弟仲实为三河知县荐举不实,词连伯宗,降检讨。
伯宗为人温厚,然内刚,不苟媕阿,故屡踬。
逾年,卒于官。
伯宗成进士,考试官则宋濂、鲍恂也。
恂,字仲孚,崇德人。
受《易》于临川吴澄。
好古力行,著《大易传义》,学者称之。
元至正中,以荐授温州路学正。
寻召入翰林,不就。
洪武四年,初科举取士,召为同考官。
试已,辞去。
十五年与吉安余诠、高邮张长年、登州张绅,皆以明经老成为礼部主事刘庸所荐,召至京。
恂年八十余,长年、诠亦皆逾七十矣。
赐坐顾问。
翌日并命为文华殿大学士,皆以老疾固辞,遂放还。
绅后至,以为鄠县教谕,寻召为右佥都御史,终浙江左布政使。
其明年以耆儒征者,曰全思诚,字希贤,上海人,亦授文华殿大学士。
又明年请老,赐敕致仕。
伯宗之使安南也,以名德为交人所重。
其后,襄阳任亨泰亦举洪武二十一年进士第一,以礼部尚书使安南,交人以为荣。
前后使安南者,并称吴、任云。
亨泰为礼部尚书时,日照民江伯儿以母病杀其三岁子祀岱岳。
有司以闻。
帝怒其灭绝伦理,杖百,戍海南。
因命亨泰定旌表孝行事例。
亨泰议曰:"人子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有疾则谨其医药。 卧冰割股,事非恒经。 割股不已,致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杀子。 违道伤生,莫此为甚。 堕宗绝祀,尤不孝之大者,宜严行戒谕。 倘愚昧无知,亦听其所为,不在旌表之例。"
诏曰"可"。
明年,议秦王丧礼,因定凡世子袭爵之礼。
会讨龙州赵宗寿,命偕御史严震直使安南,谕以谨边方,无纳逋逃。
时帝以安南篡弑,绝其贡使。
至是闻诏使至,震恐。
亨泰为书,述朝廷用兵之故以安慰之,交人大悦。
使还,以私市蛮人为仆,降御史。
未几,思明土官与安南争界,词复连亨泰,坐免官。
吴沉,字浚仲,兰溪人。
元国子博士师道子也,以学行闻。
太祖下婺州,召沉及同郡许元、叶瓚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孙履、张起敬会食省中,日令二人进讲经史。
已,命沉为郡学训导。
洪武初,郡以儒士举,误上其名曰信仲,授翰林院待制。
沉谓修撰王厘曰:"名误不更,是欺罔也。"
将白于朝。
厘言:"恐触上怒"。
沉不从,牒请改正。
帝喜曰:"诚悫人也。"
遂眷遇之,召侍左右。
以事降编修。
给事中郑相同言:"故事启事东宫,惟东宫官属称臣,朝臣则否。 今一体称臣,于礼未安。"
沉驳之曰:"东宫,国之大本。 尊东宫,所以尊主上也。 相同言非是。"
帝从之。
寻以奏对失旨,降翰林院典籍。
已,擢东阁大学士。
初,帝谓沉曰:"圣贤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亲。 散在经卷,未易会其要领。 尔等以三事编辑。"
至是书成,赐名《精诚录》,命沉撰序。
居一年,降翰林侍书,改国子博士,以老归。
沉尝著辩,言"孔子封王为非礼"。
后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皆沿其说。
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称"至圣先师",实自沉发之也。
桂彦良,名德偁,以字行,慈谿人。
元乡贡进士,为平江路学教授,罢归。
张士诚、方国珍交辟,不就。
洪武六年,征诣公车,授太子正字。
帝尝出御制诗文,彦良就御座前朗诵,声彻殿外,左右惊愕,帝嘉其朴直。
时选国子生蒋学等为给事中,举人张唯等为编修,肄业文华堂。
命彦良及宋濂、孔克表为之师。
尝从容有所咨问,彦良对必以正。
帝每称善,书其语揭便殿。
七年冬至,词臣撰南郊祝文用"予"、"我"字。
帝以为不敬。
彦良曰:"成汤祭上帝曰‘予小子履’;武王祀文王之诗曰“‘我将我享’。 古有此言。"
帝色霁曰:"正字言是也。"
时御史台具狱,令词臣覆谳。
彦良所论释者数十人。
迁晋王府右傅。
帝亲为文赐之。
彦良入谢。
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
对曰:"臣不如宋濂、刘基。"
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
彦良至晋,制《格心图》献王。
后更王府官制,改左长史。
朝京师,上太平十二策。
帝曰:"彦良所陈,通达事体,有裨治道。 世谓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彦良可谓通儒矣。"
十八年请告归,越二年卒。
明初,特重师傅。
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
彦良与陈南宾等皆宿儒老生,而李希颜与驸马都尉胡观傅徐宗实,尤以严见惮。
李希颜,字愚庵,郏人。
隐居不仕。
太祖手书征之,至京,为诸王师。
规范严峻,诸王有不率教者,或击其额。
帝抚而怒。
高皇后曰:"乌有以圣人之道训吾子,顾怒之耶?"太祖意解,授左春坊右赞善。
诸王就籓,希颜归旧隐。
闾里宴集,常著绯袍戴笠往。
客问故,笑曰:"笠本质,绯,君赐也。"
徐宗实,名垕,以字行,黄岩人。
少颖悟。
笃于学。
洪武中,被荐,除铜陵簿。
请告迎养,忤帝意,谪戍淮阴驿。
会东川侯胡海子观选尚主,帝为观择师,难其人,以命宗实。
中使援他府例,置驸马位中堂南向,而布师席于西阶上东向。
宗实手引驸马位使下,然后为说书。
左右大惊,相顾以目。
帝闻而嘉之,召宗实慰劳数四。
洪武末,授苏州通判。
奏发官粟二十万石以活饥民。
春水暴,啮堤,倡议修筑,吴人皆以为便。
请旌元节妇王氏,礼部以前朝事,不当允。
宗实言:"武王封比干墓,独非前朝事乎!"遂得旌。
建文二年,超擢兵部右侍郎。
坐事贬官,寻复职。
燕事急,使两浙招义勇。
成祖即位,疏乞归。
逾二年,以事被逮,道卒。
陈南宾,名光裕,以字行,茶陵人。
元末为全州学正。
洪武三年,聘至都,除无棣丞,历胶州同知,所至以经术为治。
召为国子助教。
尝入见,讲《洪范》九畴。
帝大喜,书姓名殿柱。
后御注《洪范》,多采其说。
擢蜀府长史。
蜀献王好学,敬礼尤至,造安车以赐,为构第,名"安老堂。"
二十九年,与方孝孺同为四川考试官。
诗文清劲有法。
卒年八十。
其后诸王府长史刘淳、董子庄、赵季通、杨黼、金实、萧用道、宋子环之属,皆有名。
刘淳,南阳人。
洪武末为原武训导。
周王聘为世子师。
寻言于朝,补右长史,以正辅王。
端礼门槐盛夏而枯。
淳陈咎征进戒。
王用其言修省,枯枝复荣。
王旌其槐曰"摅忠"。
致仕十余年而卒,年九十有七。
董子庄,名琰,以字行,江西乐安人。
有学行。
洪武中,以学官迁知茂名县。
永乐时,由国子司业出为赵王府右长史,随事匡正。
王多过,帝辄以责长史。
子庄以能谏,得无过。
十八年春当陪祀国社,夙起,衣冠端坐而卒。
赵季通,字师道,天台人。
亦由教官历知永丰、龙溪,与修《太祖实录》,累进司业。
出为赵王府左长史,与子庄同心辅导,籓府贤僚首称赵、董云。
杨黼,吉水人。
官御史。
仁宗即位,上疏言十事。
擢卫王府右长史。
尽心献替,未尝苟取一钱。
宣德初,卒。
金实,开化人。
永乐初,上书言治道。
帝嘉之。
复对策,称旨,除翰林典籍。
与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选为东宫讲官。
历左春坊左司直。
仁宗立,除卫府左长史。
正统初,卒。
为人孝友,敦行谊。
阅经史,日有程限,至老不辍。
萧用道,泰和人。
建文中,举怀才抱德,诣阙试文章。
擢靖江王府长史,召入翰林,修《类要》。
燕师渡淮,与周是修同上书,指斥用事者。
永乐时,预修《太祖实录》,改右长史,从王之籓桂林。
尝为王陈八事,曰:慎起居、寡嗜欲、勤学问、养德性、简鞭扑之刑、无侵下人利、常接府僚以通群情、简择谨厚人以备差遣。
又作《端礼》、《体仁》、《遵义》、《广智》四门箴献王。
久之,以疾乞归。
成祖怒,贬宣府鹞儿岭巡检,卒。
子晅,由进士官湖广左布政使。
天顺四年,举治行卓异,拜礼部尚书。
初,两京尚书缺,多用布政使为之。
自晅后,遂无拜尚书者。
晅重厚廉静,而不善奏对。
调南京,卒。
宋子环,庐陵人。
由庶吉士历考功郎中。
从师逵采木湖广,以宽厚得众心。
仁宗即位,授梁府右长史,改越府。
和易澹泊,所至有贤声。
宣德中,卒官。
自是以后,王府官不为清流,遂无足纪者矣。
宋讷,字仲敏,滑人。
父寿卿,元侍御史。
讷性持重,学问该博。
至正中,举进士,任盐山尹,弃官归。
洪武二年,征儒士十八人编《礼》、《乐》诸书,讷与焉。
事竣,不仕归。
久之,用四辅官杜斅荐,授国子助教。
以说经为学者所宗。
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命撰《宣圣庙碑》,称旨,赏赉甚厚。
改文渊阁大学士。
尝寒附火,燎胁下衣,至肤始觉。
帝制文警之。
未几,迁祭酒。
时功臣子弟皆就学,及岁贡士尝数千人。
讷为严立学规,终日端坐讲解无虚晷,夜恒止学舍。
十八年复开进士科,取士四百七十有奇,由太学者三之二。
再策士,亦如之。
帝大悦。
制词褒美。
助教金文征等疾讷,构之吏部尚书余熂,牒令致仕。
讷陛辞,帝惊问,大怒,诛熂、文征等,留讷如故。
讷尝病,帝曰:"讷有寿骨,无忧也。"
寻愈。
帝使画工瞷讷,图其像,危坐,有怒色。
明日入对,帝问:"昨何怒?"讷惊对曰:"诸生有趋踣者,碎茶器。 臣愧失教,故自讼耳。 且陛下何自知之?"帝出图。
讷顿首谢。
长子麟,举进士,擢御史,出为望江主簿。
帝念讷老,召还侍。
二十三年春,讷病甚,乃止学舍。
麟请归私第,叱曰:"时当丁祭,敢不敬耶!"祭毕,舁归舍而卒,年八十。
帝悼惜,自为文祭之。
又遣官祭于家,为治葬地。
文臣四品给祭葬者,自讷始。
正德中。
谥文恪。
讷尝应诏陈边事,言:"海内乂安,惟沙漠尚烦圣虑。 若穷追远击,未免劳费。 陛下为圣子神孙计,不过谨边备而已。 备边在乎实兵,实兵在乎屯田。 汉赵充国将四万骑,分屯缘边九郡,而单于引却。 陛下宜于诸将中选谋勇数人,以东西五百里为制,立法分屯,布列要害,远近相应。 遇敌则战,寇去则耕。 此长策也。"
帝颇采用其言。
讷既卒,帝思之。
官其次子复祖为司业,诫诸生守讷学规,违者罪至死。
明开国时即重师儒官。
许存仁、魏观为祭酒,老成端谨;讷稍晚进,最蒙遇。
与讷定学规者,司业王嘉会、龚斅。
三人年俱高,须发皓白,终日危坐,堂上肃然。
而张美和、聂铉、贝琼等皆名儒,当洪武时,先后为博士、助教、学录,以故诸生多所成就。
魏观事别载。
嘉会,字原礼,嘉兴人。
以荐征,累官国子监司业。
十六年,亦以老请归,优诏留之。
年八十卒,赙恤甚厚。
许存仁。
名元,以字行,金华许谦子也。
太祖素闻谦名,克金华,访得存仁。
与语大悦,命傅诸子。
擢国子博士。
尝命讲《尚书·洪范》休咎征之说。
又尝问《孟子》何说为要。
存仁以行王道、省刑、薄赋对。
吴元年擢祭酒。
存仁出入左右垂十年,自稽古礼文事,至进退人才,无不与论议。
既将议即大位,而存仁告归。
司业刘丞直曰:"主上方应天顺人,公宜稍待。"
存仁不听,果忤旨。
佥事程孔昭劾其隐事,遂逮死狱中。
张美和,名九韶,以字行,清江人。
能词赋。
元末,累举不仕。
洪武三年,以荐为县学教谕。
后迁国子助教,改翰林院编修。
致仕归,帝亲为文赐之。
复与钱宰等并征,修《书》传,既成,遣还。
聂铉,字器之,美和同邑人。
洪武四年进士。
为广宗丞,疏免旱灾税。
秩满入觐,献《南都赋》及《洪武圣德诗》。
授翰林院待制,改国子助教,迁典籍。
与美和同赐归。
十八年复召典会试,欲留用之。
乞便地自养。
令食庐陵教谕俸,终其身。
贝琼,字廷琚,崇德人。
性坦率,笃志好学,年四十八,始领乡荐。
张士诚屡辟不就。
洪武初,聘修《元史》。
既成,受赐归。
六年以儒士举,除国子助教。
琼尝慨古乐不作,为《大韶赋》以见志。
宋濂之为司业也,建议立四学,并祀舜、禹、汤、文为先圣。
太祖既绌其说,琼复为《释奠解》驳之,识者多是琼议。
与美和、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
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
琼学行素优,将校武臣皆知礼重。
十一年致仕,卒。
赵俶,字本初,山阴人。
元进士。
洪武六年,征授国子博士。
帝尝御奉天殿,召俶及钱宰、贝琼等曰:"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经书为教,慎勿杂苏秦、张仪纵横之言。"
诸臣顿首受命。
俶因请颁正定《十三经》于天下,屏《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勿列学宫。
明年择诸生颖异者三十五人,命俶专领之,教以古文。
寻擢李扩、黄义等入文华、武英二堂说书,皆见用。
九年,御史台言:"博士俶以《诗经》教成均四年,其弟子多为方岳重臣及持节各部者。 今年逾悬车,请赐骸骨。"
于是以翰林院待制致仕,赐内帑钱治装。
宋濂率同官暨诸生千余人送之。
卒年八十一。
子圭玉,兵部侍郎,出知莱州,有声。
钱宰,字子予,会稽人。
吴越武肃王十四世孙。
至正间中甲科,亲老不仕。
洪武二年,征为国子助教。
作《金陵形胜论》、《历代帝王乐章》,皆称旨。
十年乞休。
进博士,赐敕遣归。
至二十七年,帝观蔡氏《书传》,象纬运行,与硃子《诗传》相悖,其他注与鄱阳邹季友所论有未安者。
征天下宿儒订正之。
兵部尚书唐鐸举宰及致仕编修张美和、助教靳权等。
行人驰传征至,命刘三吾总其事。
江东诸门酒楼成,赐百官钞,宴其上。
宰等赋诗谢。
帝大悦。
谕诸儒年老愿归者,先遣之。
宰年最高,请留。
帝喜。
书成,赐名《书传会选》,颁行天下。
厚赐,令驰驿归。
卒年九十六。
又萧执者,字子所,泰和人。
洪武四年乡举,为国子学录。
明年夏至,帝有事北郊,召尚书吴琳、主事宋濂率文学士以从。
执偕陶凯等十二人入见斋所。
令赋诗,复令赋山栀花。
独喜执作,遍示诸臣,宠眷倾一时。
时帝留意文学,往往亲试廷臣,执与陈观知遇尤异。
观以训导入觐,试《王猛扪CB论》,立擢陕西参政。
寻召还侍左右。
应制作《钟山赋》,赐金币。
在陕以廉谨称。
或问陕产金何状。
观大惊曰:"吾备位籓寮,何金之问!"其卒也,妻子几无以自存。
而执以亲老乞归,亲没庐墓侧。
申国公邓镇剿龙泉寇,不戢下。
执往责之,镇为禁止,邑人以安。
两人皆笃行君子也。
李叔正,字克正,初名宗颐,靖安人。
年十二能诗,长益淹博。
时江西有十才子,叔正其一也。
以荐授国子学正。
洪武初,告归。
未几,复以荐为学正,迁渭南丞。
同州蒲城人争地界,累年不决。
行省以委叔正,单骑至,剖数语立决。
渭南岁输粮二万,豪右与猾吏为奸,田无定额,叔正履亩丈量。
立法精密,诸弊尽剔。
迁兴化知县。
寻召为礼部员外郎。
以年老乞归,不许,改国子助教。
于是叔正三至太学矣。
帝方锐意文治,于国学人材尤加意。
然诸生多贵胄,不率教。
叔正严立规条,旦夕端坐,督课无倦色。
朝论贤之。
擢监察御史,奉命巡岭表。
琼州府吏讦其守踞公座签表文,叔正鞫之,守得白,抵吏罪。
太祖嘉之曰:"人言老御史懦,乃明断如是耶。"
累官礼部侍郎。
十四年进尚书,卒于官。
叔正妻夏氏,陈友谅陷南昌时,投井死。
叔正感其义,终身不复娶。
刘崧,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
家贫力学,寒无垆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元末举于乡。
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改今名。
召见奉天殿,授兵部职方司郎中。
奉命征粮镇江。
镇江多勋臣田,租赋为民累,崧力请得少减。
迁北平按察司副使,轻刑省事。
招集流亡,民咸复业。
立文天祥祠于学宫之侧。
勒石学门,示府县勿以徭役累诸生。
尝请减僻地驿马,以益宛平。
帝可其奏,顾谓侍臣曰:"驿传劳逸不均久矣,崧能言之。 牧民不当如是耶?"为胡惟庸所恶,坐事谪输作。
寻放归。
十三年,惟庸诛,征拜礼部侍郎。
未几,擢吏部尚书。
雷震谨身殿,帝廷谕群臣陈得失。
崧顿首,以修德行仁对。
寻致仕。
明年三月,与前刑部尚书李敬并征。
拜敬国子祭酒,而崧为司业。
赐鞍马,令朝夕见,见辄燕语移时。
未旬日卒。
疾作,犹强坐训诸生。
及革,敬问所欲言。
曰:"天子遣崧教国子,将责以成功,而遽死乎!"无一语及家事。
帝命有司治殡殓,亲为文祭之。
崧幼博学,天性廉慎。
兄弟三人共居一茆屋,有田五十亩。
及贵,无所增益。
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
居官未尝以家累自随。
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
晡时史退,孤灯读书,往往达旦。
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云。
罗复仁,吉水人。
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
已,知其无成,遁去。
谒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
从战鄱阳,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谘议。
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
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遣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
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
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
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
每宴见,赐坐饮食。
已,复使扩廓。
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
洪武元年,擢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还占城侵地。
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
帝闻而贤之。
三年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
在帝前率意陈得失。
尝操南音。
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
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
帝曰:"贤士岂宜居此。"
遂赐第城中。
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
帝悦,厚赐之。
寻乞致仕。
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美之。
已,又召至京师。
奏减江西秋粮。
报可。
留三月,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孙汝敬,名简,以字行。
永乐二年庶吉士,就学文渊阁,诵书不称旨,即日遣戍江南。
数日复之。
自此刻厉为学,累迁侍讲。
仁宗时,上言时政十五事,忤旨下狱。
既与李时勉同改御史,直声震一时。
宣宗初,上书大学士杨士奇曰:"太祖高皇帝奄有四海,太宗文皇帝再造寰区。 然犹翼翼兢兢,无敢豫怠。 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 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去冬,简以愚戆应诏上书,言涉不敬,罪当万死。 先皇帝怜其孤直,宽雷霆之诛,俾居方路,抚躬循省,无可称塞。 伏见今年六月,车驾幸天寿山,躬谒二陵,京师之人瞻望咨嗟,以为圣天子大孝。 既而道路喧传,礼毕即较猎讲武,扈从惟也先士干与其徒数百人。 风驰电掣,驰逐先后。 某闻此言,心悸胆落。 夫蒐苗獼狩,固有国之常经。 然以谒陵出,而与降将较猎于山谷间,垂堂之戒,衔橛之虞,不可不深虑也。 执事四朝旧臣,二圣元辅,于此不言,则孰得而言之者?惟特加采纳,以弘靖献之思,光弼直之义。"
寻擢工部右侍郎,两使安南。
时黎利言其主陈皓已死,而张筵设女乐。
汝敬叱之,利惧谢。
还督两浙漕运,理陕西屯田,多所建置。
坐受馈,充为事官。
英宗立,遇赦,汝敬误引诏复职,复逮系。
以在陕措置劳,宥死戍边。
寻复职,莅故任。
塞上有警,汝敬往督饷。
遇敌红城子,中流矢,坠马得免。
以疾告归,卒。
赞曰:明始建国,首以人材为务。
征辟四方,宿儒群集阙下,随其所长而用之。
自议礼定制外,或参列法从,或预直承明,而成均胄子之任尤多称职,彬彬乎称得人焉。
夫诸臣当元之季世,穷经绩学,株守草野,几于没齿无闻。
及乎泰运初平,连茹利见,乃各展所蕴,以润色鸿猷,黼黼文治。
昔人谓天下不患无才,惟视上之网罗何如耳,顾不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