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览 卷第十九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览 卷第十九 吕不韦

卷第十九离俗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余者,妄苟也。

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余。

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

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义斲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

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

石户之农曰:「棬棬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妻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

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

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甽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苍领之渊。

汤將伐桀,因卞隨而谋\。

卞隨辞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卞隨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

务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彊力忍詬,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以让卞隨。

卞隨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

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詬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潁水而死。

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

」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

杀民,非仁也。

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沈於募水。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隨、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其视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

譬之若钓者,鱼有小大,饵有宜適,羽有动静。

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

」遂战而死。

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於患,必离其难。

」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

令此將眾,亦必不北矣;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

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故也。

任小者,不知大也。

今焉知天下之无平阿余子与叔无孙也?故人主之欲得廉士者,不可不务求。

齐庄公之时,有士曰宾卑聚,梦有壮子,白縞之冠,丹绩之缨,东布之衣,新素履,墨剑室,从而叱之,唾其面,惕然而寤,徒梦也。

终夜坐不自快。

明日召其友而告之曰:「吾少好勇,年六十而无所挫辱。

今夜辱,吾將索其形,期得之则可,不得將死之。

」每朝与其友俱立乎衢,三日不得,却而自歿。

谓此当务则未也。

虽然,其心之不辱也,有可以加乎。

高义二曰──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

故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

赏不当,虽与之必辞;罚诚\当,虽赦之不外。

度之於国必利,长久长久之於主必宜,內反於心不惭然后动。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廩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子墨子游公上过於越。

公上过语墨子之义,越王说之,谓公上过曰:「子之师苟肯至越,请以故吴之地,阴江之浦,书社三百,以封夫子。

」公上过往復於子墨子。

子墨子曰:「子之观越王也,能听吾言、用吾道乎?」公上过曰:「殆未能也。

」墨子曰:「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虽子亦不知翟之意。

若越王听吾言、用吾道,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於宾萌,未敢求仕。

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虽全越以与我,吾无所用之。

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受其国,是以义翟也,义翟何必越,虽於中国亦可。

」凡人不可不熟论。

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今可得其国,恐亏其义而辞之,可谓能守行矣;其与秦之野人相去亦远矣。

荆人与吴人將战,荆师寡,吴师眾,荆將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

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

」不復於王而遁。

至於郊,使人復於王曰:「臣请死。

」王曰:「將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

今诚\利,將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將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

」遂伏剑而死。

王曰:「请成將军之义。

」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鑕其上。

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郼、岐之广也,万国之顺也,从此生矣。

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尝有干谿、白公之乱矣,尝有郑襄、州侯之避矣,而今犹为万乘之大国,其时有臣如子囊与?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

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

还车而返,立於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

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

」於是乎伏斧鑕,请死於王。

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復事矣。

」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

君令赦之,上之惠也。

不敢废法,臣之行也。

不去斧鑕,歿头乎王廷。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上德三曰──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

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

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闔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

故古之王者,德回乎天地,澹乎四海,东西南北,极日月之所烛,天覆地载,爱恶不臧,虚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敌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顺天;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

故古之人,身隱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三苗不服,禹请攻之。

舜曰:「以德可也。

」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孔子闻之曰:「通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

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

」周明堂,金在其后,有以见先德后武也。

舜其犹此乎?其臧武通於周矣。

晋献公为丽姬远太子。

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

丽姬谓太子曰:「往昔君梦见姜氏。

」太子祠而膳於公,丽姬易之。

公將尝膳,姬曰:「所由远,请使人尝之。

」尝人人死,食狗狗死,故诛太子。

太子不肯自释,曰:「君非丽姬,居不安,食不甘。

」遂以剑死。

公子夷吾自屈奔梁。

公子重耳自蒲奔翟。

去翟过卫,卫文公无礼焉。

过五鹿如齐,齐桓公死。

去齐之曹,曹共公视其駢胁,使袒而捕池鱼。

去曹过宋,宋襄公加礼焉。

之郑,郑文公不敬,被瞻諫曰:「臣闻贤主不穷穷。

今晋公子之从者,皆贤者也。

君不礼也,不如杀之。

」郑君不听。

去郑之荆,荆成王慢焉。

去荆之秦,秦繆公入之。

晋既定,兴师攻郑,求被瞻。

被瞻谓郑君曰:「不若以臣与之。

」郑君曰:「此孤之过也。

」被瞻曰:「杀臣以免国,臣愿之。

」被瞻入晋军,文公將烹之。

被瞻据鑊而呼曰:「三军之士皆听瞻也,自今以来,无有忠於其君,忠於其君者將烹。

」文公谢焉,罢师,归之於郑。

且被瞻忠於其君、而君免於晋患也,行义於郑、而见说於文公也,故义之为利博矣。

墨者鉅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

阳城君令守於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

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於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

阳城君走,荆收其国。

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

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諫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

无益也,而绝墨者於世,不可。

」孟胜曰:「不然。

吾於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

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於墨者矣,求贤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

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

我將属鉅子於宋之田襄子。

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

」还歿头前於。

孟胜因使二人传鉅子於田襄子。

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三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胜於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鉅子於我矣,当听。

」遂反死之。

墨者以为不听鉅子不察。

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

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若客也。

用民四曰──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

其义则不足死,赏罚则不足去就,若是而能用其民者,古今无有。

民无常用也,无常不用也,唯得其道为可。

闔庐之用兵也不过三万,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

万乘之国,其为三万五万尚多。

今外之则不可以拒敌,內之则不可以守国,其民非不可用也,不得所以用之也。

不得所以用之,国虽大,势虽便,卒无眾,何益?古者多有天下而亡者矣,其民不为用也。

用民之论,不可不熟。

剑不徒断,车不自行,或使之也。

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

用民亦有种,不审其种,而祈民之用,惑莫大焉。

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於汤而三千余国,今无存者矣,皆不能用其民也。

民之不用,赏罚不充也。

汤、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

管、商亦因齐、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

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无所不用。

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

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

辱害所以为罚充也,荣利所以为赏实也。

赏罚皆有充实,则民无不用矣。

闔庐试其民於五湖,剑皆加於肩,地流血几不可止;句践试其民於寑宫,民爭入水火,死者千余矣,遽击金而却之;赏罚有充也。

莫邪不为勇者兴惧者变,勇者以工,惧者以拙,能与不能也。

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密须之民,自缚其主,而与文王。

汤、武非徒能用其民也,又能用非己之民。

能用非己之民,国虽小,卒虽少,功名犹可立。

古昔多由布衣定一世者矣,皆能用非其有也。

用非其有之心,不可察之本。

三代之道无二,以信为管。

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鸂水。

又復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鸂水。

如此者三。

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

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於御。

人主之不肖者,有似於此。

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

威愈多,民愈不用。

亡国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

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

譬之若盐之於味,凡盐之用,有所託也,不適则败託而不可食。

威亦然,必有所託,然后可行。

恶乎託?託於爱利。

爱利之心諭,威乃可行。

威太甚则爱利之心息,爱利之心息而徒疾行威,身必咎矣,此殷、夏之所以绝也。

君,利势也,次官也。

处次官,执利势,不可而不察於此。

夫不禁而禁者,其唯深见此论邪。

適威五曰──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

善用其民者亦然。

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於千仞之谿,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讎也。

」有讎而眾,不若无有。

厉王,天子也,有讎而眾,故流于彘,祸及子孙,微召公虎而绝无后嗣。

今世之人主,多欲眾之,而不知善,此多其讎也。

不善则不有。

有必缘其心爱之谓也,有其形不可谓有之。

舜布衣而有天下。

桀,天子也,而不得息,由此生矣。

有无之论,不可不熟。

汤、武通於此论,故功名立。

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故民之於上也,若璽之於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若五种之於地也,必应其类,而蕃息於百倍;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於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

」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

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

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

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歿於干隧也。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鉤百而少及焉。

顏闔入见。

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

臣遇之。

其马必败。

」庄公曰:「將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

庄公召顏闔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顏闔对曰:

「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

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

」故乱国之使其民,不论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烦为教而过不识,数为令而非不从,巨为危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

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

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则以为继矣。

以为继知,则上又从而罪之,是以罪召罪,上下之相讎也,由是起矣。

故礼烦则不庄,业烦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

桀、紂之禁,不可胜数,故民因而身为戮,极也,不能用威適。

子阳极也好严,有过而折弓者,恐必死,遂应猘狗而弒子阳,极也。

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为欲六曰──使民无欲,上虽贤犹不能用。

夫无欲者,其视为天子也与为舆隶同,其视有天下也与无立锥之地同,其视为彭祖也与为殤子同。

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

舆隶至贱也,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殤子至夭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禁。

会有一欲,则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晨寤兴,务耕疾庸,"木异"为烦辱,不敢休矣。

故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人之欲少者,其得用亦少;无欲者,不可得用也。

人之欲虽多,而上无以令之,人虽得其欲,人犹不可用也。

令人得欲之道,不可不审矣。

善为上者,能令人得欲无穷,故人之可得用亦无穷也。

蛮夷反舌殊俗异习之国,其衣服冠带,宫室居处,舟车器械,声色滋味皆异,其为欲使一也。

三王不能革,不能革而功成者,顺其天也;桀、紂不能离,不能离而国亡者,逆其天也。

逆而不知其逆也,湛於俗也。

久湛而不去则若性。

性异非性,不可不熟。

不闻道者,何以去非性哉?无以去非性,则欲未尝正矣。

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

故古之圣王,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功无不立矣。

圣王执一,四夷皆至者,其此之谓也。

执一者至贵也。

至贵者无敌。

圣王託於无敌,故民命敌焉。

群狗相与居,皆静无爭,投以炙鸡,则相与爭矣,或折其骨,或绝其筋,爭术存也。

爭术存因爭,不爭之术存因不爭。

取爭之术而相与爭,万国无一。

凡治国令其民爭行义也,乱国令其民爭为不义也;彊国令其民爭乐用也,弱国令其民爭竞不用也。

夫爭行义乐用与爭为不义竞不用,此其为祸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载。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

谋\士言曰:「原將下矣。

」师吏请待之。

公曰:「信,国之宝也。

得原失宝,吾不为也。

」遂去之。

明年復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反,原人闻之乃下。

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

故曰「攻原得卫」者,此之谓也。

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

文公可谓知求欲矣。

贵信七曰──凡人主必信。

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故周书曰:「允哉允哉!」

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

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內皆为己府矣。

信之所及,尽制之矣。

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

己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

人主有见此论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论者,可以为王者佐矣。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

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

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君臣不信,则百姓誹谤,社稷不寧;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偽,丹漆染色不贞。

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於身,乃通於天。

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內侯以听,桓公许之。

曹翽谓鲁庄公曰:「君寧死而又死乎?其寧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翽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

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

」庄公曰:「请从。

」於是明日將盟,庄公与曹翽皆怀剑至於坛上。

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

钧其死也,戮於君前。

」管仲、鲍叔进,曹翽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將改图,毋或进者。

」庄公曰:「封於汶则可,不则请死。

」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

」乃遂封於汶南,与之盟。

归而欲勿予。

管仲曰:「不可。

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

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

予之,虽亡地亦得信。

以四百里之地见信於天下,君犹得也。

」庄公,仇也;曹翽,贼\也。

信於仇贼\,又况於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

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

物固不可全也。

举难八曰──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

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汤、武以放弒之谋\,五伯以侵夺之事。

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

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故任天地而有余。

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

责人以义则难瞻,难瞻则失亲;自责以人则易为,易为则行苟;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国取亡焉,此桀、紂、幽、厉之行也。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

季孙氏劫公家。

孔子欲諭术则见外,於是受养而便说,鲁国以訾。

孔子曰:「龙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浊,鱼食乎浊而游乎浊。

今丘上不及龙,下不若鱼,丘其螭邪。

」夫欲立功者,岂得中绳哉?救溺者濡,追逃者趋。

魏文侯弟曰季成,友曰翟璜。

文侯欲相之而未能决,以问李克。

李克对曰:「君欲置相,则问乐腾与王孙苟端孰贤?」文侯曰:「善。

」以王孙苟端为不肖,翟璜进之;以乐腾为贤,季成进之;故相季成。

凡听於主,言人不可不慎。

季成,弟也,翟璜,友也,而犹不能知,何由知乐腾与王孙苟端哉?疏贱者知,亲习者不知,理无自然。

自然而断相过,李克之对文侯也亦过。

虽皆过,譬之若金之与木,金虽柔犹坚於木。

孟尝君问於白圭曰:「魏文侯名过桓公,而功不及五伯,何也?

」白圭对曰:「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此名之所以过桓公也。

卜相曰「成与璜孰可」?此功之所以不及五伯也。

相也者,百官之长也。

择者欲其博也。

今择而不去二人,与用其讎亦远矣。

且师友也者,公可也;戚爱也者,私安也。

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

然而名号显荣者,三士羽之也。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於是为商旅將任车以至齐,暮宿於郭门之外。

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眾。

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

桓公赐之衣冠,將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內。

明日復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桓公大说,將任之。

群臣爭之曰:「客,卫人也。

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

」桓公曰:「不然。

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凡听必有以矣。

今听而不復问,合其所以也。

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

当举也,桓公得之矣。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