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校注卷第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校注卷第一 杨铉之撰 韩结根注

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城內如隱堂本原在標题「洛阳」下。

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皆另行,似觉醒目,今从之。

以下各卷皆然,不具论。

永寧寺,熙平〔一〕元年,灵太后胡氏〔二〕所立也。

在宫前閶闔门〔三〕南一里御道西。

续高僧传一、开元释教录六西作东。

其寺东有太尉府〔四〕,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五〕,北邻御史台。

閶闔门前吴集证本无前字。

御道东,有左卫府。

府南有司徒府〔六〕。

司徒府吴琯本、汉魏本司徒府三字不重。

南有国子学堂,內有孔丘像,顏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七〕。

国子南有宗正寺,寺南有太庙,庙南有护军府,府南有衣冠里。

御道西有右卫府,府南有太尉府,元河南志三作太府寺。

按水经谷水注亦谓「太尉、司徒两坊间」,"见注〔六〕"则河南志误也。

府南有將作曹〔八〕,曹南有九级府,元河南志三將作曹南为太社,无九级府。

府南有太社〔九〕,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一0〕。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此下有注云:「凌,里孕切,又如字。

」疑是后人所加之音释。

中有九层浮图〔一一〕张合校本图作屠,音同相通。

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

各本皆同。

歷代三宝记九、大唐內典录四亦作九十丈。

续僧传、释教录作九十余丈。

水经谷水注云:「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

」魏书释老志云:「永寧寺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

」丽、魏、杨三人同为魏臣,皆及见永寧浮图,而所说不同如此。

衒之尝亲自登临"见后文",按理其说当可信。

但考后魏尺度,前尺为今市尺0。

八三四三尺;中尺为0。

八三七0尺;后尺为0。

八八五三尺"见中国度量衡史"。

即以最小比例合之,九百尺亦须今市尺七百尺以上;再以浮图九层合之,每层须八十余尺。

如此建筑物,今日尚艰为之,况於一千四百年前之后魏乎?故杨氏所言,不过文辞夸美,固非事实,要以水经注与魏书之说为可信。

至后来释书所言,则皆据衒之此记,不足论矣。

有剎〔一二〕三宝记、內典录作「上有宝剎」。

续僧传、释教录作「上有金剎」。

资治通鑑一百四十八云:「上剎復高十丈。

」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师三宝记、內典录作「离京」。

续僧传、释教录作「去台」。

百里,已內典录已作即。

遥吴琯本、汉魏本已遥作「遥已」。

见之。

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千"十"绿君亭本作十,注云:「一作千。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亦作十。

太平御览六百五十八引作「三十」,当是,今正。

又三宝记、內典录、续僧传、释教录皆作「三十二」。

躯。

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一三〕。

剎上续僧传、释教录上作表。

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

续僧传、释教录、北山录五石作斛。

三宝记、內典录作石。

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三宝记、內典录、续僧传、释教录、北山录皆作「一十一重」。

周匝皆垂金鐸,復有铁锁四道,引剎向浮图。

三宝记、內典录图下有角字。

四角锁上亦有金鐸,鐸三宝记、內典录鐸字不重。

大小如一石瓮子。

三宝记、內典录、续僧传、释教录皆无子字。

浮图有內典录无有字。

九级,角角三宝记无角角二字。

皆悬金鐸,金鐸,三宝记、內典录作「金铜铃鐸」。

合上下有一百二三宝记、內典录、续僧传、释教录作三。

十鐸。

浮图有內典录无有字。

四面,面三宝记、內典录面下有別各二字。

有三如隱堂影印本作二,但细审其字,二划相距较宽,与其他二字不同,当係版坏所致,非字误也。

今仍作三。

户六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