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汉魏丛书本题作「伽蓝记序例」。
唐晏鉤沈本作「原序」。
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魏上有后字。
吴若准集证本撰作譔,同。
三坟五典〔一〕之说,九流〔二〕百代"氏"各本皆作代。
歷代三宝记九、大唐內典录四、续高僧传一引作氏。
按上句「三坟五典」为一义,此句当亦相似。
百代与九流义不相侔,必误。
盖北朝及唐人书氏字常作氏,形与代极似,遂以致误。
本书卷一景林寺下「学极六经,说通百氏」,与此句法相同。
可证。
百氏犹百家。
梅鼎祚释文纪以为三宝记字误,傎矣。
今据以正。
之言,並理在人区,吴集证本人作寰。
按人区句係据后汉书西域传,见注,集证本疑非。
而义兼三宝记兼作无。
內典录、续僧传作非。
天外〔三〕。
吴集证本外作下,非。
至於一乘〔四〕二諦〔五〕之原,三明〔六〕六通〔七〕三宝记、內典录、续僧传皆作「六通三达」。
三达与三明义相同。
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自顶"项"日各本皆作顶。
內典录、续僧传作项。
按本书四白马寺下记此事作「项背日月光」,详见注。
杨氏一人所言,不应彼此歧异。
水经谷水注亦作「项佩白光」,则此句当以作项为是,今正。
三宝记作顷,亦项字之讹。
感梦,满月流光〔八〕,阳门饰豪。
吴琯本、汉魏本作毫,三宝记、內典录、续僧传同。
按豪毫古通。
眉之像,夜台图紺发之形〔九〕。
尔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尔作邇,同。
来奔竞,其风遂广〔一0〕。
至晋永嘉〔一一〕唯有寺四十二所〔一二〕。
逮皇魏受图〔一三〕,光宅嵩洛〔一四〕,篤信弥繁,法教逾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一五〕如脱屣,汉魏本屣作履。
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跡。
於是昭提〔一六〕各本昭作招。
按昭与招音同,说见注。
櫛比。
內典录比作批,非。
宝塔駢罗,爭写天上之姿〔一七〕,竞摸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作模。
三宝记作摹。
山中之影〔一八〕。
金剎〔一九〕与灵台〔二0〕三宝记作云台。
按云台谓陵云台,见本书一瑶光寺下,亦通。
比高,广殿共阿房〔二一〕等壮。
岂直木衣綈绣,土被朱紫〔二二〕而已哉!暨永熙〔二三〕多难,皇舆迁鄴〔二四〕,诸寺僧尼,亦与时徙〔二五〕。
至武定〔二六〕五年,岁在丁卯,各本皆同。
三宝记作武定元年中,无岁在丁卯四字。
按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歷代三宝记篇云:「杨衒之自序见三宝记九,与今本异同数十字,皆比今本为长。
其最关史实者,为今本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句。
三宝记作武定元年中,无岁在丁卯四字,诸家皆未校出。
据藏本,则此四字当为后人所加。
」陈先生虽未明言五年与元年为孰是,揆其意似以三宝记为然。
攷杨氏写此记,即因行役洛阳而感作。
写成时期当距此极近。
今按本书三报德寺下记武定四年,高欢迁石经於鄴,本书四永明寺下记武定五年,孟仲暉为洛州开府长史。
若依三宝记作元年,则作记之时,相距似觉过远。
且武定元年,高欢与宇文泰战于邙山,洛州復入于东魏。
以事理论之,此际兵马仓卒,恐亦非衒之重游洛阳之时。
故仍以从今本作五年为是。
余因行役,重览洛阳。
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二七〕,真意堂本、照旷阁本丘作邱,汉魏本作坵,同。
墻被蒿艾,巷罗荆棘。
自城郭崩毁句下至此,三宝记作「墻宇倾毁,荆棘成林」。
与今本不同。
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
游儿牧竖,躑躅於九逵〔二八〕;农夫耕稼"老",各本皆作稼。
三宝记作老。
按农夫耕老正与上句「游儿牧竖」为对文。
若作耕稼,与下句艺黍义嫌重复,故作老为是。
艺黍於双●"闕"〔二九〕。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作闕。
按字书无●字。
盖闕字或书作●,因以致误。
当据正。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三0〕,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三一〕。
京城表裏三宝记作內外。
凡有一千余寺〔三二〕,今日寮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作寥。
三宝记亦作寥。
按寮与寥同,广雅释詁:「寮,空也。
」廓,鍾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皆作钟。
按鍾与钟古字通。
声罕闻。
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然寺数最三宝记作眾。
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上作止。
三宝记亦作止。
大伽蓝〔三三〕。
其中小者,取其详世諦事,三宝记作「详异世,諦俗事」。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详下有异字。
因而出之。
先以城內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
余才非著三宝记著作注。
述,多有遗漏。
后之君子,详其闕焉。
大和十七年,《后魏》按后魏之号,乃后人称拓跋氏魏以別於三国之魏。
衒之魏臣,断无自称后魏之理。
此殆后人旁注误入正文。
二字当衍。
高祖迁都洛阳,詔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三四〕。
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旧下有门字。
东面有三门。
北头第一门吴琯本、汉魏本无门字。
曰「建春门」〔三五〕,汉曰「上东门」。
阮籍诗曰:「步出上东门」〔三六〕是也。
魏、晋曰「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东阳门」,汉曰「东中"中东"门」〔三七〕,吴集证云:「水经注曰:东阳门,故中东门也。
此二字倒。
御览作中东门是也。
」按元河南志亦作中东门,当是。
详见注,今正。
魏、晋曰「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青阳门」,吴集证云:「按水经注:阳渠水於城东隅枝分,北逕清阳门,故清明门也。
则凡青阳、青明之青字,皆当作清字。
各本俱脱书水旁。
惟何氏本"按即汉魏丛书本"於城內修梵寺作清阳门,不误。
」按水经谷水注朱谋\瑋本作清阳门,吴氏当即据之。
但赵一清与戴震校本皆改作青阳门。
攷青阳门在东面,自取尔雅释天「春为青阳」之义,则作青者实不误。
吴说殆非。
又清明门,如隱堂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皆作清,与谷水经注同,吴说亦误。
汉曰「望京门」〔三八〕,元河南志作望门,见注。
魏、晋曰「清吴集证本清作青。
明门」,高祖改为「青汉魏本、张合校本作清。
阳门」。
南面有三"四"吴琯本、汉魏本作四。
张合校本亦作四。
按四字为是,说详下文。
门。
东头第一〔门〕吴集证本一下有门字。
按以东西两面门文例之,此当有门字。
今据补。
曰「开阳门」。
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
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
后瑯琊郡开阳县言南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
遂吴琯本、汉魏本遂作因。
以「开阳」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阳下有县字。
按以文义言之,不当有县字。
为名〔三九〕。
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
次西曰「平昌门」,汉曰「平门」〔四0〕,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宣阳门」〔四一〕,汉曰「津门」,绿君亭本注云:「一本多一阳字。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津下有阳字。
按此文多有脱误,说详下。
魏、晋曰「津缘君亭本注云:「一作宣。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宣。
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唐晏鉤沈云:「水经注:谷水又南东屈,逕津阳门南。
又东逕宣阳门南。
又东逕平昌门南。
又东逕开阳门南。
是魏时洛阳南面有四门。
而考之晋书地理志,亦云有四门。
但西头作建阳门,疑为津字之误。
然为四门则无异词。
此云三门,当存疑。
」张合校云:「案水经谷水注谷水云云"按与唐氏引相同,今略"。
是魏时南面四门,了无疑义。
又案晋书地理志亦云南有四门。
又案太平寰宇记南面凡三门。
开阳门在巳上。
次西,汉有小苑门,在午上,晋改曰宣阳门。
引述征记曰:謻门即宣阳门也。
引华延雋洛阳记曰:即汉之宫门。
次西,汉曰津门,在未上。
是宣阳门汉名小苑门,不名津阳。
而津门汉又另是一门,非即宣阳门也。
依此文则南面三门,平昌居中,东为开阳,西为宣阳。
然宣阳实在午上,为中门。
则洛阳南面巳上一门,巳午之间一门,午上一间。
未上无门,亦不可通。
是知此条中有闕文。
宣阳、津阳本係两门,一在午上,一在未上,因中有夺误,遂连为一。
各本见下文三门,因而据改首句四字为三字。
汉魏仍为四字,虽非善本,亦可贵矣。
」按元魏迁都洛阳,除西北隅新辟承明一门外,余门悉仍其旧。
汉、晋洛阳城为十二门,后魏时则为十三门。
元河南志:「后魏京城,门十二。
」其下列举各门仍为十三,是二字当为三字之误。
又河南志及汉晋四朝洛阳宫城图"繆荃孙附印在元河南志首",南面有四门。
东首开阳门,汉同。
次西平昌门,汉为平城门。
次西宣阳门,汉同。
次西津阳门,汉同。
志、图所记后魏城闕,都本伽蓝记。
据此观之,则当时所见本,南面自有四门,而宣阳、津阳別为二门,与谷水注相同,可以无疑。
又按本文「魏、晋曰津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即谓仍津阳旧名。
显与上文宣阳门不相涉,下有脱文,其误犹可揣知。
汉魏本改津阳为宣阳,遂使原跡泯没,益滋迷惑。
吴氏集证反谓作宣为是,不知宣阳、津阳同见於本书卷三城南各条下,津阳字固不误,吴氏亦失之毫睫。
细审此文,「次西曰宣阳门」句下,当脱「汉曰宣阳门魏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津阳门」,二十一字。
西面有四门。
南头第一门曰「西明门」,汉曰「广阳门」。
魏、晋因而不改,高祖改为「西明门」〔四二〕。
张合校云:「太平寰宇记作晋改曰西明门。
」次北曰「西阳门」,汉曰「雍门」。
魏晋曰「西明门」〔四三〕,高祖改为「西阳门」。
次北曰「閶闔门」,汉曰「上西门」,〔上〕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有上字。
按元河南志亦有上字,见注,此当有。
有铜璇璣玉衡,以齐七政〔四四〕。
魏、晋曰「閶闔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北曰「承明门」。
承明者,高祖所立,当吴琯本、汉魏本无当字。
金墉城〔四五〕前东西大道。
迁京之始,宫闕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
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寺吴集证本无寺字。
沙门论议〔四六〕,吴琯本、汉魏本作义。
故通此门,而未有名,世人谓之新门。
时王公卿士常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当。
迎驾於新门。
高祖谓御史中尉李彪〔四七〕曰:「曹植诗云:謁帝承明庐〔四八〕。
此门宜以承明为称。
」遂名之。
北面吴琯本、汉魏本无面字。
有二门。
西头曰「大夏门」,汉曰「夏门」,魏、晋曰「大夏门」〔四九〕。
尝吴琯本、汉魏本作帝。
真意堂本尝上有帝字。
造三层楼,去地二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二字。
十丈。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此下又有「高祖世宗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十三字。
吴集证云:「李善文选注引陆机洛阳记曰:大夏门,魏明帝所造,有三层,高百尺。
又水经注:谷水又东歷大夏门下,故夏门也。
陆机与弟书云: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造。
据此,则尝字当从何本作帝,其上脱去魏明二字。
二字当从何本衍。
」唐鉤沈本即据此作「魏明帝造三层楼,去地十丈。
高祖、世宗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
按元河南志三大夏门下云:「宣武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
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门甍栋峻丽。
」此文即本伽蓝记。
则杨氏所称大夏门楼,为后魏宣武帝新造,非指魏明帝所造言也。
吴氏说不可从。
尝字上疑脱世宗"即宣武帝之庙号"二字。
吴琯、汉魏等本文嫌重复,疑原是別本异文之注,误併入正文。
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栋干云。
东头曰「广莫门」,汉曰「谷门」,魏、晋曰「广莫门」〔五0〕,高祖因而不改。
〔自〕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有自字,义长,今据补。
广莫门以西,至於大夏门,宫观相连,被诸城上也。
一张合校云:「照旷无一字。
」按照旷阁本此句亦別起行,门字在第二字,第一字空格,津逮祕书本与之同,但绿君亭初印本"津逮即用绿君亭板"一字尚有,则当因版坏所致,非原本缺也。
门有三道,所谓九轨〔五一〕。
绿君亭本注云:「一作九逵。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九逵。
註释
〔一〕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左史倚相「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注:「皆古书名。
」孔颖达疏:「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郑玄云: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是也。
」
〔二〕九流是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见汉书艺文志。
〔三〕后汉书一百十八西域传论:「神跡诡怪,则理绝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
」此二语即据之。
〔四〕佛教术语。
譬喻佛法如车乘,能运\载眾生到达涅槃岸。
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广弘明集二十三僧肇鳩摩罗什法师誄:「二想之玄既明,一乘之奥亦显。
」
〔五〕亦佛教术语。
諦即是实义。
翻译名义集七统论二諦篇:「中观论云:诸佛依二諦,为眾生说法。
一以世俗諦,二第一义諦。
良以佛之说法,语不徒然。
凡所立言,咸詮实理。
故闻法者悉有所证,以依二諦,为机说故。
」
〔六〕三明是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
肇论五涅槃无名论:「三明镜於內,神光照於外。
」亦称三达。
广弘明集十五支遁阿弥陀佛讚:「恬智交泯,三达玄夷。
」
〔七〕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肇论五涅槃无名论:「骋六通之神驥,乘五衍之安车。
」
〔八〕牟子理惑论:「昔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前殿,欣然悦之。
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
於是上悟,遣使者……十二人於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
」此事亦见本书四白马寺条下,开始二句作「帝●金人,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袁宏后汉记十亦作「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
」此將「项背日月光明」一语演成二句,是駢文体格。
又按温子昇大觉寺碑"艺文类聚七十七"云:「顏如满月。
」则满月亦可作佛面解。
〔九〕牟子理惑论:「"汉明帝"於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
明帝存时,预修造寿陵,陵曰显节,亦於其上作佛图像。
」上句阳门指开阳门。
下句夜台指显节陵,帝王墓称陵。
坟墓一闭,永不见明,故名夜台。
陆机挽歌诗:「送子长夜台。
」所以比称寿陵。
豪眉和紺发是形容佛像容仪。
诗豳风七月:「以介眉寿。
」毛传:「眉寿,豪眉也。
」孔疏:「人年老者必有毫毛秀出者,故知眉谓豪眉也。
」紺发是谓佛发作紺琉璃色。
广弘明集十三释法琳辨正论:「如来身长丈六,方正不倾。
圆光七尺,照诸幽冥。
顶有肉发,其发紺青。
」
〔一0〕后魏自文成帝"拓跋濬"復兴佛法之后,上下奉信,风气为变。
从神龟元年"五一八"元澄奏议中,即可覘当时情形之一斑,作本文之旁证。
今节录在下。
魏书一百十四释老志:「神龟元年,司空公尚书令任城王澄奏曰:惟高祖定鼎嵩、瀍,卜世悠远。
……故都城制云:城內唯擬一永寧寺。
城郭內唯擬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
……逮景明之初,微有犯禁。
故世宗仰修先志,爰发明旨:城內不造立浮图僧尼寺舍。
……但俗眩虚声,僧贪厚润,虽有显禁,犹自冒营。
至正始三年"五0六",沙门统惠深有违景明之禁。
便云:营就之寺,不忍移毁。
求自今已后,更不听立。
先旨含宽,抑典从请,前班之詔,仍卷不行。
后来私謁,弥以奔竞。
……尔来十年,私营转盛。
……比日私造,动盈百数。
或乘请公地,輒树私福。
或启得造寺,限外广制。
……自迁都已来,年踰二纪,寺夺民居,三分且一。
……今之僧寺,无处不有。
或比满城邑之中。
或连溢屠沽之肆。
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
梵唱屠音,连簷接响。
像塔缠於腥臊,性灵没於嗜慾。
真偽混居,往来纷杂。
……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镇僧寺亦然。
侵夺细民,广佔田宅。
"下略"」
〔一一〕西晋怀帝"司马炽"年号"三0七——三一三"。
〔一二〕魏书释老志:「晋世洛中佛图有四十二所矣。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页一六九"云:「今日可考者,西晋时亦有十数:白马寺、祐录八正记法华经后记东牛寺、同上菩萨寺、洛城西,见祐录七道行经记。
石塔寺、伽蓝记光宝寺条愍怀太子浮图、水经谷水注满水寺、名僧传抄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