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校注卷第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校注卷第二 杨铉之撰 韩结根注

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城东明悬尼寺,彭城武宣王勰所立也〔一〕。

在建春门外石楼"桥"吴集证云:「楼当作桥,各本俱误。

」按水经注谷水「逕建春门石桥下」。

据此,吴说当是。

今从之。

南,谷水周围,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围作回。

案元河南志三作围。

遶城至建春门外,东入阳渠石桥。

河南志三无石字。

吴琯本、汉魏本桥作槛。

桥吴琯本、汉魏本无桥字。

案河南志亦无桥字。

有四柱,河南志四柱作「四石柱」。

在道南,铭云:「汉阳嘉四年將作大匠马宪造〔二〕。

」逮我孝昌三年,大雨颓桥,吴琯本、汉魏本无桥字。

柱始埋没。

河南志作「大雨道南柱埋没」。

」道北二柱,至今犹存。

衒之案刘澄之山川古今记〔三〕、戴延之西征记〔四〕並云:「晋太康元年造〔五〕,」此则失之远矣。

按澄之等並生在江表,未吴琯本、汉魏本未作来。

游中土,假吴琯本、汉魏本假作暇。

因征吴集证本作行,云:「行,各本作征,非是。

」役,暂来经过;至於旧事,多非亲览,闻诸道路,便为穿凿,误我后学,日月已甚!

有三层塔一所,未加庄严。

寺东有中朝时常满仓,高祖令为租场,天下贡赋所聚蓄吴集证本无蓄字,云:「聚字下各本有一蓄字。

」也。

註释

〔一〕北史十九彭城王勰传:「景明、报德寺僧鸣钟欲饭,忽闻勰薨,二寺一千余人皆嗟痛,为之不食,但饮水而斋。

」由此可见勰必虔信佛教,故僧人与之有特殊感情,此寺为其所立,亦得一证。

〔二〕水经谷水注:「谷水又东屈,南逕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也。

……桥首建两石柱。

桥之右柱铭云:阳嘉四年"一三五"乙酉壬申,詔书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

使中謁者魏郡清渊马宪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尽要妙之巧。

攒立重石,累高周距,桥工路博,流通万里云云。

河南尹邳崇●、丞渤海重合、双福、水曹掾中牟任防、史王荫、史赵兴、將作吏睢阳申翔、道桥掾成皋卑国、洛阳令江双、丞平阳、降监掾王腾之,主石作右北平山仲。

三月起作,八月毕成,其水依柱。

又自乐里道屈而东出阳渠。

」按阳嘉"一三二至一三五"为东汉顺帝第二年号。

谷水注称中謁者,本书作將作大匠,当是中謁者充將作大匠。

此文省略,应以谷水注为准。

〔三〕隋书三十三经籍志有「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齐都官尚书刘澄之撰」。

又有「司州山川古今记三卷,刘澄之撰」。

姚振宗考证二十一云:「案永初山川古今记据宋书州郡志即永初郡国志,不仅记山川一门也。

此三卷殆即前二十卷之佚出者。

〔四〕隋书三十三经籍志有「西征记二卷,戴延之撰」。

又有「西征纪一卷,戴祚撰」。

章宗源考证六云:「按……唐志惟有戴祚,无延之。

他书所引多称延之,惟开封见鸽事"按谓封氏闻见纪所引",御览同作戴祚。

据封氏言祚晋末从刘裕西征姚泓,水经洛水注言延之从刘武王西征,是祚与延之本一人,祚乃其名,而以字行。

隋志两见,当係重出。

〔五〕案下崇真寺条云:「出建春南"当衍"门外一里余,至东石桥南北而行,晋太康元年造。

」魏昌尼寺条云:「东临石桥,此桥南北行,晋太康元年,中朝市南桥也。

澄之等盖见北"当作此"桥铭,因以桥为太康初造也。

「与此可互参,盖刘澄之等误以马市石桥当作阳渠石桥,故杨氏辨之。

龙华寺,宿卫羽林虎賁等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等字。

所立也。

在建春门外阳渠南。

寺南有租场。

吴集证本场下有里字,云:「各本无里字。

」案租场即上文「中朝时常满仓,高祖令为租场」者。

元河南志亦无租场里之名,吴本里字非也。

阳渠北有建阳里,里河南志里下有內字。

有土台,高三丈,上作二精舍。

赵逸云:「此台是中朝旗亭〔一〕也。

」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

有鍾各本鍾作钟,古相通,下同。

一口,撞之闻五十里。

太后以鍾声远闻,遂移在宫內,置凝吴琯本、汉魏本凝作疑。

闲堂〔二〕前,讲內典,吴琯本、汉魏本讲內典三字作「所与內讲」四字。

沙门打为时节。

初,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初上有孝昌二字。

张合校本亦有,云:「综以孝昌元年降魏。

」萧衍子豫章王综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综上有萧字。

按说郛四亦有。

来降,闻此鍾声,以为奇异,造听〔钟〕各本听下有钟字。

吴集证云:「听字下当从各本补一钟字。

」按说郛亦有钟字。

梁书及南史作听钟鸣。

今据各本补。

歌〔三〕吴琯本、汉魏本歌下有词字。

三首行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行字。

传於世。

综字世□,吴琯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空格作讚。

汉魏本作务。

张合校云:「案魏书萧赞传:字德文,本名综。

」按据下文此字当作务。

梁书及南史作世谦,说郛作纘。

偽齐昏主宝卷遗腹子也〔四〕。

宝卷临政淫乱,吴人苦之。

雍州刺史萧衍立南康王宝融为主,举兵向秣陵,事既克捷,遂杀宝融而自立〔五〕。

宝卷有美人吴景暉,时孕综经月,衍因幸吴琯本、汉魏本作纳。

景暉,及综生,认为己子,小名缘觉,封豫章王。

综形貌举止,甚似昏主〔六〕,其母告之,令自方便。

综遂归我圣闕,更改名曰讚,吴集证云:「魏书作赞。

」按说郛讚作纘,与梁书及南史合。

字世务〔七〕,始为宝卷追服三年丧。

明帝拜综太尉公,封丹阳王。

永安年中,尚庄帝姊汉魏本姊作妹。

吴集证云:「姊,何本作妹,按魏书赞本传作姊为是。

」寿阳公主〔八〕,说郛公主作「长公主」。

字莒犁。

公主容色美丽,综甚敬之,与公主语,常自称下官〔九〕。

授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后。

下有除字。

按说郛亦作后除。

徐"齐"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徐作齐。

吴集证云:「据赞本传,徐疑齐字之讹。

」案魏书孝庄纪亦作齐州刺史。

考庄帝时徐州刺史为元孚与尔未仲远,见吴廷燮后魏方镇年表,则此文作齐为是,今据正。

州刺史,加开府。

及京师倾覆,综弃州北走。

时尔朱世隆专权,遣说郛遣作追。

取公主说郛下重主字。

至洛阳,世隆逼之。

公主骂曰:「胡狗,敢辱天王女乎?〔我寧受剑而死,不为逆胡所污。

〕」绿君亭本有此十二字,张合校本从之。

按说郛亦有,污下並有也字,共十三字。

今从毛本补。

世隆怒之,遂縊杀之〔一0〕。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之下有矣字。

註释

〔一〕文选二张衡西京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薛综注:「旗亭,市楼也。

」〔二〕魏书十九任城王澄传:「车驾还洛,引见王公侍臣於清徽堂。

……次之凝闲堂,高祖曰:名目要有其义,此盖取夫子闲居之义,不可纵奢以忘俭,自安以忘危。

故此堂后作茅茨堂。

」元河南志三:「凝闲堂,胡太后置钟於此室。

〔三〕梁书五十五豫章王综传:「初,综既不得志,尝作听钟鸣,悲落叶辞以申其志。

大略曰:听钟鸣,当知在帝城,参差定难数,歷乱百愁生。

去声悬窈窕,来响急徘徊,谁怜传漏子?辛苦建章台!听钟鸣,听听非一所。

怀瑾握瑜空掷去,攀松折桂谁相许?昔朋旧爱各东西,譬如落叶不更齐。

漂漂孤鴈何所栖?依依別鹤夜半啼!听钟鸣,听此何穷极?二十有余年,淹留在京域。

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其悲落叶云"辞略"。

当时见者莫不悲之。

〔四〕魏书五十九萧赞传:「初萧衍灭宝卷,宫人吴氏始孕,匿而不言,衍仍纳之,生赞以为己子,封豫章王。

及长,……其母告之以实。

赞昼则谈謔如常,夜则衔悲泣涕。

……值元法僧以彭城叛入萧衍,衍命赞为南兗、徐二州刺史,都督江北诸军事,镇彭城。

於时肃宗遣安丰王延明、临江王彧討之。

赞遣使密告诚\款,……夜出,步投彧军。

孝昌元年"五二五"秋,届于洛阳。

陛见之后,就馆居哀,追服三载。

……朝廷赏赐丰渥,礼遇隆厚,授司空,封高平郡开国公丹阳王,食邑七千户。

」南史五十三豫章王综传:「初综母吴淑媛在齐东昏宫,宠在潘、余之亚,及得幸於武帝,七月而生综,宫中多疑之。

淑媛宠衰怨望。

及综年十四五,……因密报之曰:汝七月日生儿,安得比诸皇子?……综相抱哭,每日夜恒泫泣。

……在西州於別室岁时设席祠齐氏七庙,又累微行至曲阿拜齐明帝陵。

然犹无以自信,闻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

综乃私发齐东昏墓,出其骨,沥血试之,既有征矣。

……"普通"六年"五二五",魏將元法僧以彭城降,帝使综都督眾军,权镇彭城,并摄徐州府事。

……与魏安丰王元延明相持,夜潜与梁话、苗宠三骑开北门,涉汴河,遂奔萧城。

……延明……送于洛阳。

……综至魏,位侍中司空、高平公、丹阳王。

综改名纘,字德文。

追服齐东昏斩衰,魏太后及群臣並弔。

〔五〕资治通鑑一四五: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五0二"三月「齐和帝至姑孰。

丙辰,下詔禪位于梁。

」四月「丙寅,梁王"萧衍"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

……丁卯,奉和帝为巴陵王,宫于姑孰。

」「戊辰,……上"萧衍"……乃遣所亲郑伯禽诣姑孰,以生金进王。

王曰:我死不须金,醇酒足矣。

乃饮沈醉,伯禽就摺杀之。

〔六〕魏书萧赞传:「赞机辩文义,颇有可观,而轻薄俶儻,犹见父之风尚。

〔七〕按魏书萧赞传云:「赞字德文,本名综,入国,宝夤改焉。

」是萧赞改名,为萧宝夤主之。

梁书及南史综传皆言「综字世谦」,「改名纘,字德文。

」与此亦不同。

〔八〕魏书萧赞传:「建义初"五二八",隨尔朱荣赴晋阳,庄帝征赞还洛,转司徒,迁太尉,尚帝姊寿阳长公主,出为都督齐、济、西兗三州诸军事驃骑大將军,开府仪同三司,齐州刺史。

」按庄帝母元勰妃李媛华墓誌有女二人,长楚华,適冯顥;次季瑶,適李彧,无寿阳公主。

疑公主非適出,兴庄帝为异母姊妹。

〔九〕宋龚颐正续释常谈云:「通典曰:宋孝武多猜忌,诸国吏人于本国君不得称臣,而称下官,事在孝武纪中。

一说昔之称臣,皆通称焉,梁武帝始改臣为下官。

」"说郛三十五"

〔一0〕萧赞传:「尔朱兆入洛,为城民赵洛周所逐。

公主被录还京。

尔朱世隆欲相陵逼,公主守操被害。

赞既弃州为沙门,……未几,……遇病而卒,时年三十一。

瓔珞寺在建春门外御道北,所谓建阳里也,即中朝时白社吴琯本社误作杜。

汉魏本白社误作曰杜。

池"地",吴琯本、汉魏本池作地。

吴集证云:「当从何本作地。

」按说郛四亦作地,今正。

董威辈"輦"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辈作輦。

按水经注、晋书、寰宇记、元河南志皆作輦,今正。

所居处〔一〕。

里內有瓔珞、慈善、暉和、通觉、暉玄、宗圣、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寺〔二〕。

里內士庶二千余户,信崇三宝,眾僧剎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剎作利。

养,百姓所供也。

註释

〔一〕水经谷水注:「"阳渠"水南即马市,……北则白社故里。

昔孙子荆会董威輦於白社,谓此矣。

以同载为荣,故有威輦图。

」晋书九十四隱逸列传董京传:「字威輦,……常宿白社中,时乞於市,得碎残繒絮,结以自覆;全帛佳绵,则不肯受。

或见推排骂辱,曾无怒色,孙楚时为著作郎,数就社中与语,遂载与俱归,京不肯坐。

……后数年,遁去,莫知所之。

於其寢处,惟有一石竹子及诗二篇。

〔二〕十寺中宗圣、魏昌、崇真三寺又见於后文,吴若准集证本以此三寺各条均低一格,附隶於本条下,当是依据此文以改。

宗圣寺吴集证本自此条至建阳里东有绥民里条皆各低一格,附隶於瓔珞寺条下。

有像一躯,举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举字。

案说郛四亦无。

高三丈八尺,端严殊特,相好毕备,士庶瞻仰,目不暂瞬。

此像一出,市井皆空,炎光腾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腾字。

辉,赫赫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赫字不重。

独绝世表。

妙伎杂乐,亚於刘腾〔一〕,城东士女多来此寺观看也。

註释〔一〕即谓城內长秋寺,为刘腾所立,见本书卷一。

崇真寺太平广记九九引下有有字。

比丘惠凝法苑珠林一百十一利害篇引作慧嶷,下同。

死一珠林一作经,广记及说郛四无一字。

七日还活。

经广记经作云。

阎罗王〔一〕检阅,珠林此句作「时与五比丘次第於阎罗王所阅过」。

以错名放免,珠林作「嶷以错召放令还活」。

惠凝具说:「过去之时,有五比丘同阅。

珠林作「具说王前事,意如生官无异。

五比丘亦是京邑道人,与巖同簿而过」。

一比丘云是广记无是字。

宝明寺珠林寺下有僧字。

智圣珠林圣作聪。

广记圣下有以字,属下读。

坐珠林坐上有「自云生来」四字。

禪苦行,珠林行下有「为业」二字。

得升天堂。

有一比丘珠林作「復有比丘」。

是珠林及广记是字上有一云字。

般若寺珠林寺下有僧字。

道品,以诵四〔十卷〕各本四下有「十卷」二字。

吴集证云:「各本作以诵四十卷涅槃。

法苑珠林作自云诵涅槃经四十卷,广记作以诵涅槃四十卷,此係脱落。

」按说郛亦作四十卷涅槃,今据各本补。

涅槃〔二〕,亦升天堂。

有一比丘珠林作「復有比丘」。

云是吴琯本、汉魏本无是字。

融觉寺珠林寺下有僧字。

曇謨最〔三〕,讲涅槃、华严〔四〕,珠林作「状注云讲涅槃、华严」。

领珠林领上有恒常二字。

眾千人。

珠林此句下有「解释义理」四字。

阎罗王云:珠林作「王言」。

「讲经者珠林者作「眾僧」,句下又有「我慢贡高」四字。

心怀彼我,以骄凌物,珠林作「侨己●物」,●当是凌之讹。

比丘中珠林中字上有之字。

第一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一字。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