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疏]正义曰:前篇论为政。
为政之善,莫善礼乐,礼以安上治民,乐以移风易俗,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故此篇论礼乐得失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马曰:"孰,谁也。 佾,列也。 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 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 季桓子僭於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
[疏]"孔子"至"忍也"。
○正义曰:此章论鲁卿季氏僭用礼乐之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者,谓者,评论之称。
季氏,鲁卿,於时当桓子也。
佾,列也。
舞者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
桓子用此八佾舞於家庙之庭,故孔子评论而讥之。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者,此孔子所讥之语也。
孰,谁也。
人之僭礼,皆当罪责,不可容忍。
季氏以陪臣而僭天子,最难容忍,故曰:"若是可容忍,他人更谁不可忍也?"○注"马曰"至"讥之"。
○正义曰:"孰,谁",《释诂》文。
"佾,列",书传通训也。
云"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者,隐五年《左传》文也。
云"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者,杜预、何休说如此。
其诸侯用六者,六六三十六人。
大夫四,四四十六人。
士二,二二四人。
服虔以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士二为二八十六人。
今以舞势宜方,行列既减,即每行人数亦宜减,故同何、杜之说。
天子所以八佾者,案隐五年《左传》:"考仲子之宫将万焉。 公问羽数於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
杜预云:"唯天子得尽物数,故以八为列,诸侯则不敢用八。"
所谓八音者,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也。
郑玄云:"金,锺也。 石,磬也。 土,埙也。 革,鼓鼗也。 丝,琴瑟也。 木,也。 匏,笙也。 竹,管箫也。"
所谓八风者,服虔以为八卦之风:"干音石,其风不周。 坎音革,其风广莫。 艮音匏,其风融,震音竹,其风明庶。 巽音木,其风清明。 离音丝,其风景。 坤音土,其风凉。 兑音金,其风阊阖。"
又《易纬。
通卦验》云:"立春调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是则天子之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八佾也。
云"鲁以周公之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者,此释季氏所以得僭之由,由鲁得用之也。
案《礼记。
祭统》云:"昔者,周公且有勋劳於天下,成王、康王赐之以重祭,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 此天子之乐也,重周公,故以赐鲁。"
又《明堂位》曰:"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是受王者礼乐也。
然王者礼乐唯得於文王、周公庙用之,若用之他庙,亦为僭也,故昭二十五年《公羊传》称昭公谓子家驹曰:"吾何僭哉?"答曰:"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
是昭公之时,僭用他庙也。
云"季桓子僭於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者,案《经》但云季氏,知是桓子者,以孔子与桓子同时,亲见其事而讥之,故知桓子也。
何休云:"僭,齐也,下效上之辞。"
季氏,陪臣也,而效君於上,故云僭也。
大夫称家。
《祭法》:"大夫三庙。"
此《经》又言"於庭"。
鲁之用乐,见於经传者,皆据庙中祭祀时,知此亦僭於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也。
三家者以《雍》彻。
"马曰:"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 《雍》,《周颂。 臣工》篇名。 天子祭於宗庙,歌之以彻祭。 今三家亦作此乐。"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包曰:"辟公,谓诸侯及二王之后。 穆穆,天子之容貌。 《雍》篇歌此者,有诸侯及二王之后来助祭故也。 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义而作之於堂邪?""
[疏]"三家"至"之堂"。
○正义曰:此章讥三家之僭也。
"三家者以《雍》彻"者,此弟子之言,将论夫子所讥之语,故先设此文以为首引。
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
《雍》,《周颂。
臣工》篇名。
天子祭於宗庙,歌之以彻祭。
今三家亦作此乐以彻祭,故夫子讥之。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者,此夫子所讥之语也。
先引《诗》文,后言其不可取之理也。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者,此《雍》诗之文也。
相,助也;维,辞也;辟公,谓诸侯及二王之后;穆穆,天子之容貌。
《雍》篇歌此者,有诸侯及二王之后来助祭故也。
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义而作之於堂乎?○注"马曰"至"此乐"。
○正义曰:三孙同是鲁桓公之后。
桓公子庄公为君,庶子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
仲孙是庆父之后,叔孙是叔牙之后,季孙是季友之后。
其后子孙皆以其仲、叔、季为氏,故有此氏。
并是桓公子孙,故俱称孙也。
至仲孙氏后世改仲曰孟。
孟者,庶长之称也。
言已是庶,不敢与庄公为伯仲叔季之次,故取庶长为始也。
云:《雍》,《周颂。
臣工》篇名”者,即《周颂。
臣工之什》第七篇也。
"天子祭於宗庙,歌之以彻祭"者,案《周礼。
乐师》云:"及彻,帅学士而歌彻。"
郑玄云:"彻者,歌《雍》。"
又《小师》云:"彻歌。"
郑云:"於有司彻而歌《雍》。"
是知天子祭於宗庙,歌之以彻祭也。
今三家亦作此乐,故夫子讥之也。
○注"包曰"至"堂邪"。
○正义曰:云:"辟公,谓诸侯及二王之后"者,此与《毛传》同。
郑玄以"辟为卿士,公谓诸侯"为异,余亦同也。
云"穆穆,天子之容貌"者,《曲礼》云:"天子穆穆。"
《尔雅。
释诂》云:"穆穆,美也。"
是天子之容貌,穆穆然美也。
云"《雍》篇歌此者,有诸侯及二王之后来助祭故也"者,将言无诸侯及二王之后助祭,则不可歌也。
云"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义而作之於堂邪"者,卿大夫称家。
家臣,谓家相邑宰之属来助祭耳,何取此《雍》诗之义而奏作於堂邪?邪,语辞。
鲁用天子礼乐以《雍》彻,由是三家僭之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包曰:"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 "
[疏]"子曰"至"乐何"。
○正义曰:此章言礼乐资仁而行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者,如,奈也。
言人而不仁,奈此礼乐何?谓必不能行礼乐也。
林放问礼之本。
"郑曰:"林放,鲁人。"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包曰:"易,和易也。 言礼之本意,失於奢,不如俭;丧,失於和易,不如哀戚。" "
[疏]"林放"至"宁戚"。
○正义曰:此章明礼之本意也。
"林放问礼之本"者,林放,鲁人也。
问於夫子,礼之本意如何?"子曰:大哉问"者,夫子将答礼本,先叹美之也。
礼之末节,人尚不知,林放能问其本,其意非小,故曰"大哉问"也。
"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者,此夫子所答礼本也。
奢,汰侈也。
俭,约省也。
易,和易也。
戚,哀戚也。
与,犹等也。
奢与俭、易与戚等,俱不合礼,但礼不欲失於奢,宁失於俭;丧不欲失於易,宁失於戚。
言礼之本意,礼失於奢不如俭,丧失於和易不如哀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包曰:"诸夏,中国。 亡,无也。" "
[疏]"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正义曰: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
举夷狄,则戎蛮可知。
诸夏,中国也。
亡,无也。
言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注"包曰:诸夏,中国"。
○正义曰:此及闵元年《左氏传》皆言诸夏。
襄四年《左传》:"魏绛云:‘诸夷必叛。 ’"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
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
季氏旅於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马曰:"旅,祭名也。 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 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 冉有,弟子冉求,时仕於季氏。 救,犹止也。"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包曰:"神不享非礼。 林放尚知问礼,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邪?欲诬而祭之。" "
[疏]"季氏"至"放乎"。
○正义曰:此章讥季氏非礼祭泰山也。
"季氏旅於泰山"者,旅,祭名也。
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
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者,冉有,弟子冉求,时仕於季氏。
救,犹止也。
夫子见季氏非礼而祭泰山,故以言谓弟子冉有曰:"汝既臣於季氏,知其非礼,即合谏止。 女岂不能谏止与?"与,语辞。
"对曰:不能"者,言季氏僭滥,已不能谏止也。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者,孔子叹其失礼,故曰呜呼。
曾之言则也。
夫神不享非礼。
林放尚知问礼,况泰山之神,岂反不如林放乎?而季氏欲诬罔而祭之也?言泰山之神必不享季氏之祭。
若其享之,则是不如林放也。
○注"马曰"至"止也"。
○正义曰:云:"旅,祭名"者,《周礼。
太宗伯职》云:"国有大故,明旅上帝及四望。"
郑注云:"故,谓凶。 旅,陈也,陈其祭事以祈焉,礼不如祀之备也。"
故知"旅,祭名"也。
云"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王制》云“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是也。
云"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者,陪,重也。
诸侯既为天子之臣,故谓诸侯之臣为陪臣。
泰山在鲁封内,故鲁得祭之。
今季氏亦祭,故云非礼。
云"冉有,弟子冉求"者,《史记。
弟子传》云:"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
郑玄曰:"鲁人。"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后有争。" "揖让而升,下而饮。
"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 "其争也君子。”
"马曰:"多饮少,君子之所争。" "
[疏]"子曰"至"君子"。
○正义曰:此章言射礼有君子之风也。
"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必也射乎"者,君子虽於他事无争,其或有争,必也於射礼乎!言於射而后有争也。
"揖让而升,下而饮"者,射礼於堂,将射升堂,及射毕而下,胜饮不胜,其耦皆以礼相揖让也。
"其争也君子"者,射者争中正鹄而已,不同小人厉色援臂,故曰"其争也君子"。
○注"孔曰:言於射而后有争"。
○正义曰:郑注《射义》云:"饮射爵者亦揖让而升降。 胜者袒,决遂,执张弓。 不胜者袭,说决拾,左手,右加弛弓於其上而升饮。 君子耻之,是以射则争中。"
是於射而后有争。
○注"王曰"至"相饮"。
○正义曰:云"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者,《仪礼。
大射》云:"耦进,上射在左并行,当阶北面揖,及阶揖,升堂揖,皆当其物,北面揖,及物揖。 射毕,北面揖,揖如升射。"
是射时升降揖让也。
《大射》又云:"饮射爵之时,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付,揖如始升射。 及阶,胜者先升,升堂少右,不胜者进北面坐,取丰上之觯,立,卒觯,坐奠於丰下。 兴揖,不胜者先降。"
是饮射爵之时揖让升降也。
○注"马曰多"至"所争"。
○正义曰:云:"多饮少"者,,筹也。
《乡射记》曰"箭筹八十,长尺有握,握素"是也。
多谓胜者,少谓不胜者,胜饮不胜而相揖让,故曰君子之所争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马曰:"倩,笑貌。 盼,动目貌。 绚,文貌。 此上二句在《卫风。 硕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也。" "子曰:"绘事后素。"
"郑曰:"绘,画文也。 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曰:"礼后乎?""孔曰:"孔子言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包曰:"予,我也。 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 "
[疏]"子夏"至"《诗》己矣"。
○正义曰:此章言成人须礼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者,倩,笑貌;盼,动目貌;绚,文貌。
此《卫风。
硕人》之篇,闵庄姜美而不见答之诗也。
言庄姜既有巧笑、美目、倩盼之容,又能以礼成文绚然。
素,喻礼也。
子夏读《诗》,至此三句,不达其旨,故问夫子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者,孔子举喻以答子夏也。
绘,画文也。
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也。
"曰:礼后乎"者,此子夏语。
子夏闻孔子言绘事后素,即解其旨,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者,起,发也;予,我也;商,子夏名。
孔子言,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始可与共言《诗》也。
○注"马曰"至"逸也"。
○正义曰:云:"此上二句在《卫风。 硕人》之二章"者,案今《毛诗。
硕人》四章,章七句,其二章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倾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也。
云"其下一句逸"者,今《毛诗》无此一句,故曰逸,言亡逸也。
○注"郑曰"至"成之"。
○正义曰:案《考工记》云"画绘之事,杂五色",下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章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包曰:“征,成也。 杞、宋,二国名,夏、殷之后。 夏、殷之礼,吾能说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曰:"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
[疏]"子曰"至"征之矣"。
○正义曰:此章言夏、商之后不能行先王之礼也。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者,征,成也。
杞、宋二国,言夏、殷之后也。
孔子言,夏、殷之礼,吾能说之,但以杞、宋之君ウ弱,不足以成之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者,此又言不足征之意。
献,贤也。
孔子言,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注"包曰"至"成也"。
○正义曰:"征,成",《释诂》文。
云"杞、宋二国名,夏、殷之后"者,《乐记》云:"武王克殷,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於杞,封殷之后於宋"是也。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曰:"、之礼,为序昭穆,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於太祖。 灌者,酌郁鬯灌於太祖,以降神也。 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 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 "
[疏]"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正义曰:此章言鲁祭非礼之事。
者,五年大祭之名。
灌者,将祭,酌郁鬯於太祖,以降神也。
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
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孔子曰:"祭自既灌己往,吾则不欲观之也。"
○注"孔曰"至"观之"。
○正义曰:云:"之礼,为序昭穆,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於太祖"者,郑玄曰:"鲁礼,三年丧毕,而於太祖。 明年,春於群庙。 自尔之后五年而再殷祭,以远主初始入祧,新死之主又当与先君相接,故礼因是而为大祭,以审序昭穆,故谓之。 者,谛也,言使昭穆之次审谛而不乱也。"
者,合也。
文二年《公羊传》曰"大者何?合祭也。 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於太祖"是也。
云"灌者,酌郁鬯灌於太祖,以降神"者,《郊特牲》云:"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於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 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
郑注云:"灌,谓以圭瓒酌鬯,始献神也。"
郁,郁金草,酿为酒,煮郁金草和之,其气芬芳调畅,故曰郁鬯。
言未杀牲,先酌郁鬯酒灌地,以求神於太祖庙也。
云"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者,言既灌地降神之后,始列木主,以尊卑陈列太祖前。
太祖东乡,昭南乡,穆北乡。
其余孙从王父,父曰昭,子曰穆。
昭取其乡明,穆取其北面尚敬。
三年一,五年一,所以异於者,毁庙之主,陈於太祖,与同;未毁庙之主,则各就其庙而祭也。
云"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者,《春秋》"文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跻僖公"。
《公羊传》曰:"跻者何?升也。 何言乎升僖公?讥。 何讥尔?逆祀也。"
何休云:"升,谓西上礼。 昭穆,指父子。 近取法《春秋》惠公与庄公当同南面西上,隐、桓与闵、僖亦当同北面西上,继闵者在下。 文公缘僖公於闵公为庶兄,置僖公於闵公上,失先后之义,故讥之。"
是知当闵在僖上。
今升僖先闵,故云逆祀。
二公位次之逆,非昭穆乱也。
此注云"乱昭穆",及《鲁语》云"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 ’弗忌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如彼所言,又似闵、僖异昭穆者,位次之逆,如昭穆之乱,假昭穆以言之,非谓异昭穆也。
若兄弟相代,即异昭穆,设今兄弟四人皆立为君,则祖父之庙即己从毁,知其理必不然,故先儒无作此说。
以此逆祀失礼,故孔子不欲观之也。
或问之说。
子曰:"不知也。 "孔曰:“答以不知者,为鲁讳。"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包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礼之说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
[疏]"或问"至"其掌"。
○正义曰:此章言讳国恶之礼也。
"或问之说"者,或人问孔子,祭之礼其说何如?”子曰:不知也”者,孔子答言,不知礼之说。
答以不知者,为鲁讳。
讳国恶,礼也。
若其说之,当云"之礼,序昭穆"。
时鲁跻僖公,乱昭穆,说之则彰国之恶,故但言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者,诸,於也;斯,此也。
孔子既答或人以不知礼之说,若不更说,恐或人以为己实不知,无以明其讳国恶,且恐后世以为,祭之礼,圣人不知,而致废绝,更为或人言此也。
言我知礼之说者,於天下之事中,其如指示於此掌中之物。
言其易了也。
"指其掌"者,此句弟子作《论语》时言也。
当时孔子举一手伸掌,以一手指之,以示或人,曰:"其如示诸斯乎!"弟子等恐人不知示诸斯谓指示何等物,故著此一句,言是时夫子指其掌也。
祭如在,"孔曰:"言事死如事生。" "祭神如神在。
"孔曰:"谓祭百神。"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摄者为之,不致肃敬於心,与不祭同。" "
[疏]"祭如在"至"不祭"。
○正义曰:此章言孔子重祭礼。
"祭如在"者,谓祭宗庙必致其敬,如其亲存。
言事死如事生也。
"祭神如神在"者,谓祭百神亦如神之存在而致敬也。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者,孔子言,我若亲行祭事,则必致其恭敬。
我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人摄代己为之,不致肃敬於心,与不祭同。
○注"谓祭百神"。
○正义曰:百神谓宗庙之外皆是。
言百神,举成数。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灶,何谓也?""孔曰:"王孙贾,卫大夫。 奥,内也。 以喻近臣。 灶,以喻执政。 贾,执政者,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动之也。" "子曰:"不然。 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孔曰:"天,以喻君。 孔子拒之曰:如获罪於天,无所祷於众神。" "
[疏]"王孙"至"祷也"。
○正义曰:此章言夫子守礼,不求媚於人也。
"王孙贾"者,卫执政大夫也。
"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灶,何谓也"者,媚,趣乡也;奥,内也,谓室内西南隅也,以其隐奥,故尊者居之。
其处虽尊,而闲静无事,以喻近臣虽尊,不执政柄,无益於人也。
灶者,饮食之所由,虽处卑亵,为家之急用,以喻国之执政,位虽卑下,而执赏罚之柄,有益於人也。
此二句,世俗之言也。
言与其趣於静之处,宁若趣於急用之灶,以喻其求於无事之近臣,宁若求於用权之执政。
王孙贾时执国政,举於二句,佯若不达其理,问於孔子曰:"何谓也?"欲使孔子求媚亲昵於己,故微以世俗之言感动之也。
"子曰:不然。 获罪於天,无所祷也"者,孔子拒贾之辞也。
然,如此也。
言我则不如世俗之言也。
天,以喻君。
获,犹得也。
我道之行否,由於时君,无求於众臣。
如得罪於天,无所祷於众神。
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曰:"监,视也。 言周文章备於二代,当从之。" "
[疏]"子曰"至"从周"。
○正义曰:此章言周之礼文犹备也。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者,监,视也。
二代,谓夏、商。
郁郁,文章貌。
言以今周代之礼法文章,回视夏、商二代,则周代郁郁乎有文章哉。
"吾从周"者,言周之文章备於二代,故从而行之也。
子入太庙,"包曰:"太庙,周公庙。 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也。" "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孔曰:"鄹,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 时人多言孔子知礼,或人以为,知礼者不当复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曰:"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 "[疏]"子入"至"礼也"。
○正义曰:此章言夫子慎礼也。
"子入太庙"者,子,谓孔子。
太庙,周公庙。
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故得入之也。
"每事问"者,言太庙之中,礼器之属,每事辄问於令长也。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者,孰,谁也。
鄹人,鲁鄹邑大夫孔子父叔梁纥也。
或有人曰:"谁谓鄹大夫之子知礼者也?"时人多言孔子知礼,或人以为,知礼者不当复问,何为入太庙而每事问乎?意以为孔子不知礼。
"子闻之,曰:是礼也"者,孔子闻或人之讥,乃言其问之意,以宗庙之礼当须重慎,不可轻言,虽已知之,更当复问,慎之至也。
○注"包曰"至"助祭也"。
○正义曰:云"太庙,周公庙"者,文十三年《公羊传》曰:"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
故知"太庙,周公庙也"。
云"孔子仕鲁"者,《史记。
孔子世家》云:"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 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摄相事。"
是仕鲁,由是故得与助祭也。
○注"孔曰"至"复问"。
○正义曰:云"鄹,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者,古谓大夫守邑者,以邑冠之,呼为某人。
孔子父,鄹邑大夫,《左传》称鄹人纥,故此谓孔子为鄹人之子也。
《左传》成二年云:"新筑人仲叔于奚。"
杜注云:"于奚守新筑大夫。"
即此类也。
子曰:"射不主皮,"马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 二曰和容,有容仪。 三曰主皮,能中质。 四曰和颂,合《雅》、《颂》。 五曰兴武,与舞同。 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和容也。"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马曰:"为力,力役之事。 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故曰不同科。" "
[疏]"子曰"至"古之道也"。
○正义曰:此章明古礼也。
"射不主皮"者,言古者射礼,张布为侯,而栖熊虎豹之皮於中而射之。
射有五善焉,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礼乐容节也。
周衰礼废,射者无复礼容,但以主皮为善,故孔子抑之云:"古之射者不主皮也。"
"为力不同科"者,言古者为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
周衰政失,力役之事,贫富兼并,强弱无别,而同为一科,故孔子非之云:"古之为力役,不如今同科也。"
"古之道也"者,结上二事,皆前古所行之道也。
○注"马曰"至"和容也"。
○正义曰:云:"射有五善焉"者,言射礼有五种之善。
下所引是也。
云"一曰和"至"五曰兴舞",皆《周礼。
乡大夫职》文也。
云"志体和"至"与舞同",皆马融辞义语。
案彼云:"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
注云"以,用也。 行乡射之礼,而以五物询於众民。 郑司农云:询,谋也。 问於众庶,宁复有贤能者。 和,谓闺门之内行也。 容,谓容貌也。 主皮,谓善射,射所以观士也。 故书舞为无。 杜子春读和容为和颂,谓能为乐也。 无读为舞,谓能为六舞。 玄谓和载六德,容包六行也。 庶民无射礼,因田猎分禽则有主皮者,张皮射之,无侯也。 主皮、和容、兴舞,则六艺之射与礼与乐"是也。
今此注二曰和容,衍和字。
五曰兴武,武当为舞,声之误也。
云"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者,《周礼。
天官。
司裘职》云:"王大射,则共熊侯、虎侯、豹侯,设其鹄。 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
注云:"大射者,为祭祀射。 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 射者可以观德行,其容体比於礼,其节比於乐,而中多者得与於祭。 诸侯,谓三公及王子弟封於畿内者。 卿大夫亦皆有采地焉。 其将祀其先祖,亦与群臣射以择之。 凡大射各於其射宫。 侯者,其所射也,以虎熊豹麋之皮饰其侧,又方制之以为{高芋},谓之鹄,著於侯中,所谓皮侯。 王之大射,虎侯,王所自射也;熊侯,诸侯所射;豹侯,卿大夫以下所射。 诸侯之大射,熊侯,诸侯所自射;豹侯,群臣所射。 卿大夫之大射,麋侯,君臣共射焉。 凡此侯道,虎九十弓,熊七十弓,豹麋五十弓,列国之诸侯大射,大侯亦九十,参七十,干五十,远尊得伸可同耳。 所射正谓之侯者,天子中之则能服诸侯,诸侯以下中之则得为诸侯。 郑司农云:‘鹄,鹄毛也。 方十尺曰侯,四尺曰鹄,二尺曰正,四寸曰质。 ’玄谓侯中之大小,取数於侯道。 《乡射记》曰:‘弓二寸以为侯中。 ’则九十弓者,侯中广丈八尺;七十弓者,侯中广丈四尺;五十弓者,侯中广一丈。 尊卑异等,此数明矣。 《考工记》曰:‘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参分其广,而鹄居一焉。 ’然则侯中丈八尺者鹄方六尺,侯中丈四尺者鹄方四尺六寸大半寸,侯中一丈者鹄方三尺三寸少半寸。 谓之鹄者,取名於干鹄,干鹄小鸟而难中,是以中之为隽。 亦取鹄之言较,较者直也。 射所以直己志。 用虎熊豹麋之皮,示服猛讨迷士惑者,射者大礼,故取义众也。 士大射,士无臣,祭无所择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郑曰:"牲生曰饩。 礼,人君每月告朔,於庙有祭,谓之朝享。 鲁自文公始不视朔。 子贡见其礼废,故欲去其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包曰:"羊存犹以识其礼,羊亡礼遂废。" "
[疏]"子贡"至"其礼"。
○正义曰:此章言孔子不欲废礼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者,牲生曰饩。
礼,人君每月告朔於庙,因有祭,谓之朝享。
鲁自文公怠於政礼,始不视朔,废朝享之祭。
有司仍供备其羊。
子贡见其礼废,故欲并去其羊也。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者,此孔子不许子贡之欲去羊,故呼其名而谓之曰:"赐也!尔以为既废其礼,虚费其羊,故欲去之,是爱其羊也。 我以为羊存犹以识其礼,羊亡礼遂废,所以不去其羊,欲使后世见此告朔之羊,知有告朔之礼,庶或复行之,是爱其礼也。"
○注"郑曰"至"其羊"。
○正义曰:云"牲生曰饩"者,僖三十三年《左传》曰:"饩牵竭矣。"
饩与牵相对,牵是牲,可牵行,则饩是已杀,杀又非熟,故解者以为腥曰饩,谓生肉未煮者也。
其实饩亦是生。
哀二十四年《左传》云:"晋师乃还。 饩臧石牛。"
是以生牛赐之也。
此及《聘礼》注皆云牲生曰饩,由不与牵相对,故为生也。
云"礼,人君每月告朔於庙,有祭,谓之朝享"者,案《周礼》:"大史颁告朔于邦国。"
郑玄云:"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
此云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是用生羊告於庙,谓之告朔,人君即以此日听视此朔之政,谓之视朔。
文十六年"公四不视朔",僖五年《传》曰"公既视朔"是也。
视朔者,听治此月之政,亦谓之听朔。
《玉藻》云"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是也。
其日又以礼祭於宗庙,谓之朝庙,《周礼》谓之朝享。
《司尊彝》云"追享朝享"是也。
其岁首为之,则谓之朝正。
襄二十九年正月,公在楚,《传》曰"释不朝正於庙"是也。
告朔、视朔、听朔、朝庙、朝享、朝正,二礼各有三名,同日而为之也。
必於月朔为此告朔、听朔之礼者,杜预《春秋释例》曰:"人君者,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远细事以全委任之责,纵诸下以尽知力之用,成败以效能否,执八柄以明诛赏,故自非机事,皆委任焉。 诚信足以相感,事实尽而不拥,故受位居职者思效忠善,日夜自进而无所顾忌也。 天下之细事无数,一日二日万端,人君之明有所不照,人君之力有所不堪,则不得不借问近习,有时而用之。 如此,则六乡六遂之长,虽躬履此事,躬造此官,当皆移听於内官,回心於左右。 政之秕乱,常必由此。 圣人知其不可,故简其节,敬其事,因月朔朝庙,迁坐正位,会群吏而听大政,考其所行而决其烦疑,非徒议将然也。 乃所以考已然,又恶其审听之乱公也,故显众以断之,是以上下交泰,官人以理,万民以察,天下以治也。 每月之朔,必朝於庙,因听政事。 事敬而礼成,以故告特羊。 然则朝庙、朝正、告朔、视朔皆同日之事,所从言异耳。"
是言听朔朝庙之义也。
《玉藻》说天子朝庙之礼云:"听朔於南门之外。 诸侯皮弁,听朔於太庙。"
郑玄以为,明堂在国之阳。
南门之外,谓明堂也。
诸侯告朔以特羊,则天子以特牛与?天子用特牛告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
诸侯用特羊告太祖而。
已杜预以明堂与祖庙为一,但明堂是祭天之处。
天子告朔,虽杜之义,亦应告人帝。
朝享即月祭是也。
《祭法》云:"王立七庙,曰考庙,王考庙,皇考庙,皆月祭之;二祧,享尝乃止。 诸侯立五庙,曰考庙,王考庙,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
然则天子告朔於明堂,朝享於五庙;诸侯告朔於大庙,朝享自皇考以下三庙耳。
皆先告朔,后朝庙,朝庙小於告朔。
文公废其大而行其小,故《春秋》文公六年经云"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
《公羊传》曰:"犹者,可止之辞也。"
天子玄冕以视朔,皮弁以日视朝;诸侯皮弁以听朔,朝服以日视朝。
其闰月则听朔於明堂,阖门左扉,立於其中,听政於路寝门,终月。
故於文,王在门为闰。
云"鲁自文公始不视朔"者,即文六年"闰月不告朔"是也。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曰:"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 "
[疏]"子曰"至"谄也"。
○正义曰:此章疾时臣事君多无礼也。
言若有人事君尽其臣礼,谓"将顺其美"及"善则称君"之类,而无礼之人反以为谄佞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曰:"定公,鲁君谥。 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疏]"定公问"至"以忠"。
○正义曰:此章明君臣之礼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者,定公,鲁君也。
时臣失礼,君不能使,定公患之,故问於孔子曰:"君之使臣,及臣之事君,当如之何也?""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者,言礼可以安国家,定社稷,止由君不用礼,则臣不竭忠,故对曰:"君之使臣以礼,则臣必事君以忠也。"
○注"孔曰"至"问之"。
○正义曰:云"定公,鲁君谥"者,《鲁世家》云:"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 以敬王十一年即位。"
《谥法》:"安民大虑曰定。"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曰:"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 "
[疏]"子曰"至"不伤"。
正义曰:此章言正乐之和也。
"《关雎》"者,《诗。
国风。
周南》首篇名,兴后妃之德也。
《诗序》云:"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是乐而不淫也。
"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哀而不伤也。
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正乐之和也。
哀公问社於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孔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 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包曰:“事已成,不可复解说。" "遂事不谏,"包曰:"事已遂,不可复谏止。" "既往不咎。”
"包曰:"事已往,不可复追咎。 孔子非宰我,故历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后。" "
[疏]"哀公"至"不咎"。
○正义曰:此章明立社所用木也。
"哀公问社於宰我"者,哀公,鲁君也;社,五土之神也。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木。
哀公未知其礼,故问於弟子宰我也。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者,三代立社,各以其土所宜木,故宰我举之以对哀公也。
但宰我不本其土宜之意,因周用栗,便妄为之说,曰周人以栗者,欲使其民战栗故也。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者,孔子闻宰我对哀公使民战栗,知其非妄,无如之何,故曰:事已成,不可复解说也;事已遂,不可复谏止也;事已往,不可复追咎也。
历言此三者,以非之,欲使慎其后也。
注"孔曰"至"战栗"。
○正义曰:云"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者,以社者,五土之总神,故凡建邦立国,必立社也。
夏都安邑,宜松;殷都亳,宜柏;周都丰镐,宜栗。
是各以其土所宜木也。
谓用其木以为社主。
张、包、周本以为哀公问主於宰我,先儒或以为宗庙主者,杜元凯、何休用之以解《春秋》,以为宗庙主,今所不取。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言其器量小也。 "或曰:"管仲俭乎?""包曰:"或人见孔子小之,以为谓之大俭。"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包曰:"三归,娶三姓女。 妇人谓嫁曰归。 摄,犹兼也。 礼,国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兼并。 今管仲家臣备职,非为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包曰:"或人以俭问,故答以安得俭。 或人闻不俭,便谓为得礼。"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郑曰:“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 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 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 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疏]"子曰"至"之礼"。
○正义曰:此章言管仲僭礼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者,管仲,齐大夫管夷吾也。
孔子言其器量小也。
"或曰:管仲俭乎"者,或人见孔子言管仲器小,以为谓其大俭,故问曰:"管氏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者,孔子答或人以管仲不俭之事也。
妇人谓嫁曰归。
摄,犹兼也。
焉,犹安也。
礼,大夫虽有妾媵,嫡妻唯娶一姓。
今管仲娶三姓之女,故曰有三归。
礼,国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虽得有家臣,不得每事立官,当使一官兼摄余事。
今管仲家臣备职,奢豪若此,安得为俭也?"然则管仲知礼乎"者,或人闻孔子言管仲不俭,便谓为得礼,故又问曰:"然则管仲是知礼之人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者,此孔子又为或人说管仲不知礼之事也。
邦君,诸侯也。
屏,谓之树。
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塞之。
大夫当以帘蔽其位耳。
今管仲亦如人君,树屏以塞门也。
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
人君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
大夫则无之。
今管仲亦有反爵之坫。
僭滥如此,是不知礼也。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者,孔子举其僭礼於上,而以此言非之。
孰,谁也。
言若谓管氏而为知礼,更谁为不知礼!言唯管氏不知礼也。
○注"包曰"至"为俭"。
○正义曰:云"妇人谓嫁曰归"者,隐二年《公羊传》文。
何休曰:"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明有三归之道也。"
○注"郑曰"至"知礼"。
○正义曰:云"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者,以乡饮酒是乡大夫之礼,於房户间,燕礼是燕已之臣子,故尊於东楹之西。
若两君相敌,则尊於两楹间,故其坫在两楹间也。
云"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者,《释宫》云:"屏谓之树。"
郭璞曰:"小墙当门中。"
《郊特牲》云:"台门而旅树。"
郑玄云:"此皆诸侯之礼也。"
旅,道也。
屏,谓之树,树所以蔽行道。
管氏树塞门,塞犹蔽也。
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是也。
云:"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者,熊氏云:"主君献宾。 宾筵前受爵,饮毕,反坫虚爵於坫上,於西阶上拜。 主人於阼阶上答拜,宾於坫取爵,洗爵,酌,以酢主人。 主人受爵,饮毕,反此虚爵於坫上。 主人阼阶上拜,宾答拜。"
是宾主饮毕,反爵於坫上也。
而云"酌毕,各反爵於坫上"者,文不具耳,其实当饮毕。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大师,乐官名。 五音始奏,翕如,盛。 "从之,纯如也,"从读曰纵,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声。 纯如,和谐也。 "如也,"言其音节明也。 "绎如也,以成。"
"纵之,以纯如、如、绎如言。 乐始作翕如,而成於三。 "
[疏]"子语"至"以成"。
○正义曰:此章明乐。
"子语鲁大师乐"者,大师,乐官名,犹《周礼》之大司乐也。
於时鲁国礼乐崩坏,故孔子以正乐之法语之,使知也。
"曰:乐其可知也"者,言五者翕然盛也。
翕,盛貌。
如,皆语辞。
"从之,纯如也"者,从读曰纵,谓放纵也。
纯,和也,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声,纯纯和谐也。
"如也"者,,明也,言其音节分明也。
"绎如也"者,言其音落绎然相续不绝也。
"以成"者,言乐始作翕如,又纵之以纯如、如、绎如,则正乐以之而成也。
仪封人请见,"郑曰:"仪,盖卫邑。 封人,官名。" "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包曰:"从者,弟子随孔子行者,通使得见。"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孔曰:“语诸弟子言,何患於夫子圣德之将丧亡邪?天下之无道已久矣,极衰必盛。"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曰:"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 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於天下。" "
[疏]"仪封"至"木铎"。
○正义曰:此章明夫子之德,天将命之使其定礼乐也。
"仪封人请见",卫国仪邑典封疆之人请告於孔子从者欲见孔子也。
"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者,此所请辞也。
尝,曾也。
言往者有德之君子至於我斯地也,吾尝得见之,未曾有不得见者也。
"从者见之"者,从者,谓弟子随孔子行者。
既见其请,故为之绍介通使得见也。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者,仪封人既请见夫子,出门乃语诸弟子曰:"二三子何须忧患於夫子圣德之将丧亡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者,此封人又说孔子圣德不丧之由也。
言事不常一,盛必有衰,衰极必盛。
今天下之衰乱无道亦已久矣,言拯弱兴衰属在夫子。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者,木铎,金铃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也。
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於天下,如木铎以振文教也。
○注"郑曰仪盖"至"官名"。
○正义曰:云"仪,盖卫邑"者,以《左传》"卫侯入於夷仪",疑与此是一,故云"盖卫邑"也。
云"封人,官名"者,《周礼》:"封人掌为畿封而树之。"
郑玄云:"畿上有封,若今时界也。 天子封人职典封疆,则知诸侯封人亦然也。 《左传》言颍谷封人,祭仲足为祭封人,宋高哀为萧封人,此云仪封人,皆以地名。 封人盖职典封疆,居在边邑,颍谷、仪、祭皆是国之边邑也。 ○注“包曰"至"得见"。
○正义曰:云"通使得见"者,见,谓为之绍介,使之见也。
若《左传》云"乃见专设诸焉","齐豹见宗鲁於公孟"亦然。
○注"孔曰"至"天下"。
○正义曰:云"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者,礼有金铎、木铎、铎是铃也,其体以金为之,明舌有金、木之异,知木铎,是木舌也。
《周礼》教鼓人"以金铎通鼓"。
《大司马》:"教振旅,两司马执铎。"
《明堂位》云:"振木铎於朝。"
是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
此云"木铎,施政教时所振"者,所以振文教是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曰:"《武》,武王乐也。 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
[疏]"子谓"至"善也"。
○正义曰:此章论《韶》、《武》之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者,《韶》,舜乐名。
韶,绍也,德能绍尧,故乐名《韶》。
言《韶》乐其声及舞极尽其美,揖让受禅,其圣德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者,《武》,周武王乐,以武得民心,故名乐曰《武》。
言《武》乐音曲及舞容则尽极美矣,然以征伐取天下,不若揖让而得,故其德未尽善也。
○注"孔曰"至"尽善"。
○正义曰:云"《韶》,舜乐名"者,《乐记》云:"《韶》,继也。"
注云:"韶,绍也,言舜之道德继绍於尧也。"
《元命包》曰:"舜之时,民乐绍尧业。"
其《书。
益稷》云:"《萧韶》九成,凤皇来仪。"
是《韶》为舜乐名也。
云"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者,《书序》云:"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
孔安国云:"若使摄,遂禅之。"
禅即让也。
是以圣德受禅也。
○注"孔曰"至"未尽善"。
○正义曰:云"《武》,武王乐也"者,《礼器》云:"乐也者,乐其所自成。"
注云:"作乐者,缘民所乐於已之功。"
然则以武王用武除暴,为天下所乐,故谓其乐为《武》乐。
《武》乐为一代大事,故历代皆称"大"也。
云"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者,以臣代君,虽曰应天顺人,不若揖让而受,故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疏]"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正义曰:此章总言礼意。
居上位者宽则得众,不宽则失於苛刻。
凡为礼事在於庄敬,不敬则失於傲惰。
亲临死丧当致其哀,不哀则失於和易。
凡此三失,皆非礼意。
人或若此不足可观,故曰:"吾何以观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