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疏]正义曰:《左传》曰"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也。
此篇所论孝敬信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於章首,遂以名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
"包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
[疏]"子曰"至"共之"。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要。
"为政以德"者,言为政之善,莫若以德。
德者,得也。
物得以生,谓之德。
淳德不散,无为化清,则政善矣。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者,譬,况也。
北极谓之北辰。
北辰常居其所而不移,故众星共尊之,以况人君为政以德,无为清静,亦众人共尊之也。
○注"包曰"至"共之"。
正义曰:案《尔雅。
释天》云:"北极谓之北辰。"
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
然则极,中也;辰,时也。
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极;以正四时,故曰北辰。
《汉书。
天文志》曰:"中宫太极星。 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 旁三星,三公。 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 皆曰紫宫。 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斗为帝车,运於中央,临制四海。 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
是众星共之也。
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 "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 "曰:‘思无邪。
’"包曰:"归於正。" "[疏]"子曰"至"无邪"。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於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
"《诗》三百"者,言《诗》篇之大数也。
"一言以蔽之"者,蔽,犹当也。
古者谓一句为一言。
《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尽其理也。
"曰:‘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
篇》文也。
《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於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注"孔曰:篇之大数"。
○正义曰:案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
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 "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 "民免而无耻。
"孔曰:"免,苟免。" "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正也。 "
[疏]"子曰"至"且格"。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以德之效也。
"道之以政"者,政,谓法教;道,谓化诱。
言化诱於民,以法制教命也。
"齐之以刑"者,齐,谓齐整;刑,谓刑罚。
言道之以政而民不服者,则齐整之以刑罚也。
"民免而无耻"者,免,苟免也。
言君上化民,不以德而以法制刑罚,则民皆巧诈苟免,而心无愧耻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者,德,谓道德;格,正也。
言君上化民,必以道德。
民或未从化,则制礼以齐整,使民知有礼则安,失礼则耻。
如此则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而归正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也。 "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 "六十而耳顺,"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马曰:"矩,法也。 从心所欲无非法。" "
[疏]"子曰"至"逾矩"。
○正义曰: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言成童之岁,识虑方明,於是乃志於学也。
"三十而立"者,有所成立也。
"四十而不惑"者,志强学广,不疑惑也。
"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禀受者也。
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
"六十而耳顺"者,顺,不逆也。
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
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
孔子辄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
孟懿子问孝。
"孔曰:"鲁大夫仲孙何忌。 懿,谥也。"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郑曰:"恐孟孙不晓无违之意,将问於樊迟,故告之。 樊迟,弟子樊须。"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疏]"孟懿"至"以礼"。
○正义曰:此章明孝必以礼。
"孟懿子问孝"者,鲁大夫仲孙何忌问孝道於孔子也。
"子曰:无违"者,此夫子答辞也。
言行孝之道,无得违礼也。
"樊迟御"者,弟子樊须为夫子御车也。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者,孟孙,即懿子也。
孔子恐孟孙不晓无违之意,而懿子与樊迟友善,必将问於樊迟,故夫子告之。
"樊迟曰:何谓也"者,樊迟亦未达无违之旨,故复问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者,此夫子为言无违之事也。
生,事之以礼,谓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属也。
死,葬之以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之属也。
祭之以礼,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簋而哀戚之之属也。
不违此礼,是无违之理也。
不即告孟孙者,初时意在简略,欲使思而得之也。
必告樊迟者,恐孟孙以为从父之令是无违,故既与别,后告於樊迟,将使复告孟孙也。
○注"孔曰"至"谥也"。
○正义曰:《春秋》定六年《经》书"仲孙何忌如晋",《传》曰"孟懿子往",是知孟懿子即仲孙何忌也。
《谥法》曰:"温柔贤善曰懿。"
○注"郑曰"至"樊须"。
正义曰:案《史记。
弟子传》曰:"樊须字子迟,齐人,少孔子三十六岁也。"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孙彘。 武,谥也。 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
[疏]"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正义曰:此章言孝子不妄为非也。
武伯,懿子之仲孙彘也,问於夫子为孝之道。
夫子答之曰:"子事父母,唯其疾病然后可使父母忧之,疾病之外,不得妄为非法,贻忧於父母也"。
○注"马曰"至"父母忧"。
○正义曰:案《春秋》,懿子以哀十四年卒,而武伯嗣。
哀公十七年《左传》曰:"公会齐侯於蒙,孟武伯相。 武伯问於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曾阝衍之役,吴公子姑曹。 发阳之役,卫石。 ’武伯曰:‘然则彘也。 ’"是武伯为懿子之子仲孙彘也。
《谥法》:"刚强直理曰武。"
子游问孝。
"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包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 一曰:‘人之所养,乃至於犬马,不敬则无以别。 ’《孟子》曰:‘食而不爱,豕畜之。 爱而不敬,兽畜之。 ’""
[疏]"子游"至"别乎"。
○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敬。
"子游问孝"者,弟子子游问行孝之道於孔子也。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者,此下孔子为子游说须敬之事。
今之人所谓孝者,是唯谓能以饮食供养者也。
言皆无敬心。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者,此为不敬之人作譬也。
其说有二:一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能有以养人者,但畜兽无知,不能生敬於人,若人唯能供养於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於犬马乎?一曰,人之所养,乃至於犬马,同其饥渴,饮之食之,皆能有以养之也。
但人养犬马,资其为人用耳,而不敬此犬马也,人若养其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於犬马乎?言无以别。
明孝必须敬也。
○注"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
○正义曰:《史记。
弟子传》曰:"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
○注"包曰"至"畜之"。
○正义曰:云"《孟子》曰"者,案《孟子。
尽心篇》:"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赵岐注云:"人之交接,但食之而不爱,若养豕也。 爱而不敬,若人畜禽兽,但爱而不能敬也。"
引之以证孝必须敬。
彼言"豕交之",此作"豕畜之"者,所见本异,或传写误。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包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马曰:"先生,谓父兄。 馔,饮食也。" "曾是以为孝乎?”"马曰:"孔子喻子夏,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乎?未孝也。 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
[疏]"子夏问"至"孝乎"。
○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也。
"子夏问孝"者,弟子子夏问於孔子为孝之道也。
"子曰:色难"者,答之也。
言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者,孔子又喻子夏,服劳、先食不为孝也。
先生,谓父兄。
馔,饮食也。
曾,犹则也。
言若家有劳辱之事,或弟或子服其勤劳,有酒有食,进与父兄饮食,汝则谓是以为孝乎?言此未孝也。
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孔曰:“回,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 不违者,无所怪问。 於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 "
[疏]"子曰"至"不愚"。
○正义曰:此章美颜渊之德。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者,回,弟子颜渊也;违,犹怪问也;愚,无智之称。
孔子言:我与回言,终竟一日,亦无所怪问。
於我之言,默而识之,如无知之愚人也。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者,言回既退还,而省察其在私室与二三子说释道义,亦足以发明大体,乃知其回也不愚。
○注"孔曰"至"如愚"。
○正义曰:《史记。
弟子传》云:"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 少孔子三十岁。 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子曰:"视其所以,"以,用也。 言视其所行用。 "观其所由,"由,经也。 言观其所经从。 "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孔曰:",匿也。 言观人终始,安所匿其情。" "
[疏]"子曰"至"哉"。
○正义曰:此章言知人之法也。
"视其所以"者,以,用也。
言视其所以行用。
"观其所由"者,由,经也。
言观其所经从。
"察其所安"者,言察其所安处也。
"人焉哉?人焉哉"者,,匿也;焉,安也。
言知人之法,但观察其终始,则人安所隐匿其情哉?再言之者,深明情不可隐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寻也。 寻释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 "
[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义曰:此章言为师之法。
温,寻也。
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也。
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知新也。
既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
○注"温,寻也"。
○正义曰:案《中庸》云:"温故而知新。"
郑注云:"温读如Ь温之温,谓故学之熟矣,后时习之谓之温。"
案《左传》哀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 太宰请寻盟。 子贡对曰:‘盟可寻也。 亦可寒也。 ’贾逵注云:“寻,温也。"
又《有司彻》云:"乃热尸俎。"
是寻为温也。
言人旧学已精熟,在后更习之,犹若温Ь故食也。
子曰:"君子不器。"
"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无所不施。" "
[疏]"子曰:君子不器"。
○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之德也。
器者,物象之名。
形器既成,各周其用。
若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陆,反之则不能。
君子之德,则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见几而作,无所不施也。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疏]"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正义曰: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
子贡问於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答之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以行从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小人比而不周。”
[疏]"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人德行不同之事。
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小人则反是。
○注曰:"忠信为周。"
○正义曰:《鲁语》文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包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
"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
[疏]"子曰"至"则殆"。
○正义曰:此章言教学法也。
"学而不思则罔"者,言为学之法。
既从师学,则自思其余蕴。
若虽从师学,而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也。
"思而不学则殆"者,言但自寻思,而不往从师学,终卒不得其义,则徒使人精神疲劳倦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
"攻,治也。 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 异端不同归也。 "
[疏]"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
○正义曰:此章禁人杂学。
攻,治也。
异端,谓诸子百家之书也。
言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治乎异端之书,斯则为害之深也。
以其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
异端则不同归也。
○注"攻治"至"同归"。
○正义曰:云:"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者,正经是善道也,皆以忠孝仁义为本,是有统也。
四术为教,是殊涂也,皆以去邪归正,是同归也。
异端之书,则或糠尧、舜,戕毁仁义,是不同归也。
殊涂同归,是《易。
下系辞》文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疏]"子曰"至"知也"。
○正义曰:此章明知也。
"由,诲汝知之乎"者,孔子以子路性刚,好以不知为知,故此抑之。
呼其名曰:"由,我今教诲汝为知之乎!"此皆语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者,此诲辞也。
言汝实知之事则为知之,实不知之事则为不知,此是真知也。
若其知之,反隐曰不知:及不知,妄言我知,皆非知也。
○注"孔曰"至"子路"。
○正义曰:《史记。
弟子传》云:"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抗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张学干禄。
"郑曰:"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干,求也。 禄,禄位也。"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包曰:“尤,过也。 疑则阙之,其余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包曰:"殆,危也。 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郑曰:"言行如此,虽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 "
[疏]"子张"至"中矣"。
○正义曰:此章言求禄之法。
"子张学干禄"者,干,求也。
弟子子张师事孔子,学求禄位之法。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尢"者,此夫子教子张求禄之法也。
尢,过也;寡,少也。
言虽博学多闻,疑则阙之,尢须慎言其余不疑者,则少过也。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者,殆,危也。
言虽广览多见,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尢须慎行其余不危者,则少悔恨也。
"言寡尢,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者,言若少过,行又少悔,必得禄位。
设若言行如此,虽偶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
○注"郑曰"至"位也"。
正义曰:《史记。
弟子传》云:"颛孙师,陈人,字子张。 少孔子四十八岁。"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包曰:"哀公,鲁君谥。"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包曰:“错,置也。 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疏]"哀公"至"不服"。
○正义曰:此章言治国使民服之法。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者,哀公,鲁君也。
问於孔子曰:"何所云为则万民服从也?"时哀公失德,民不服从,哀公患之,故有此问。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者,此孔子对以民服之法也。
错,置也。
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诸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也。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者,举邪枉之人用之,废置诸正直之人,则民不服上也。
於时群邪秉政,民心厌弃,故以此对之也。
○注"包曰:哀公,鲁君谥"。
○正义曰:《鲁世家》云:哀公名蒋,定公之子,周敬王二十六年即位。
《谥法》云:"恭仁短折曰哀。"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曰:"鲁卿季孙肥。 康,谥。"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包曰:“庄,严也。 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 "孝慈则忠,"包曰:"君能上孝於亲,下慈於民,则民忠矣。"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包曰:"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勉。" "
[疏]"季康"至"则劝"。
○正义曰:此章明使民敬、忠、劝善之法。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者,季康子,鲁执政之上卿也。
时以僭滥,故民不敬、忠、劝勉,故问於孔子曰:"欲使民人敬上尽忠,劝勉为善,其法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者,此答之也。
自上莅下曰临。
庄,严也。
言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
"孝慈则忠"者,言君能上孝於亲,下慈於民,则民作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者,言君能举用善人,置之禄位,教诲不能之人,使之材能,如此则民相劝勉为善也。
於时鲁君蚕食深宫,季氏专执国政,则如君矣,故此答皆以人君之事言之也。
○注"鲁卿季孙肥。 康,谥"。
○正义曰:知者,据《左传》及《世家》文也。
《谥法》云:"安乐抚民曰康。"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包曰:"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包曰:"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辞。 友于兄弟,善於兄弟。 施,行也。 所行有政道,与为政同。" "
[疏]"或谓"至"为政"。
正义曰:此章言孝、友与为政同。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者,奚,何也。
或,有一人,亡其姓名,谓孔子曰:"子既多才多艺,何不居官为政?"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也。
"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者,此《周书。
君陈》篇文,引之以答或人为政之事。
彼云:"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孔安国云:"言其有令德,善事父母,行已以恭。 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有政。"
令其言与此小异。
此云"孝乎唯孝"者,美大孝之辞也。
友于兄弟者,言善於兄弟也。
施,行也。
行於此二者,即有为政之道也。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者,此孔子语也。
是,此也。
言此孝、友亦为政之道,此外何事其为为政乎?言所行有政道,即与为政同,不必居位乃是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曰:“言人而无信,其余终无可。"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包曰:"大车,牛车。 ︼者,辕端横木,以缚轭。 小车,驷马车。 ︷者,辕端上曲钩衡。" "
[疏]"子曰"至"之哉"。
○正义曰:此章明信不可无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言人而无信,其余虽有他才,终无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者,此为无信之人作譬也。
大车,牛车。
︼,辕端横木,以缚轭驾牛领者也。
小车,驷马车。
︷者,辕端上曲钩衡,以驾两服马领者也。
大车无︼则不能驾牛,小车无︷则不能驾马,其车何以得行之哉。
言必不能行也,以喻人而无信,亦不可行也。
○注"包曰"至"钩衡"。
○正义曰:云:"大车,牛车"者,《冬官。
考工记》:"车人为车,大车崇九尺。"
郑注云:"大车,平地载任之车,毂长半柯者也。"
其驾牛,故《酒诰》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
故曰:"大车,牛车也。"
《说文》云:"︼,大车辕端持衡者,轭辕前也。"
是︼者,辕端横木以缚轭者也。
云"小车,驷马车"者,《考工记》兵车、田车、乘车也,皆驾驷马,故曰驷马车也。
《说文》云:"︷者,车辕端持衡者。"
《考工记》云:"国马之,深四尺有七寸。"
注云:"马高八尺。 兵车、乘车轵崇三尺有三寸,加轸与卜七寸,又并此深,则衡高八尺七寸也。 除马之高,则余七寸,为衡颈之间。"
是在衡上也。
辕从轸以前稍曲而上至衡,则居衡之上而乡下钩之,衡则横居下,是辕端上曲钩衡者名︷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孔曰:"文质礼变。" "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马曰:“所因,谓三纲五常。 所损益,谓文质三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 "
[疏]"子张"至"知也"。
○正义曰:此章明创制革命,因沿损益之礼。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者,弟子子张问於孔子:"夫国家文质礼变,设若相承至於十世,世数既远,可得知其礼乎?""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此夫子答以可知之事。
言殷承夏后,因用夏礼,谓三纲五常不可变革,故因之也。
所损益者,谓文质三统。
夏尚文,殷则损文而益质;夏以十三月为正,为人统,色尚黑,殷则损益之,以十二月为正,为地统,色尚白也。
其事易晓,故曰可知也。
"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言周代殷立,而因用殷礼。
及所损益,事事亦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者,言非但顺知既往,兼亦预知将来。
时周尚存,不敢斥言,故曰"其或"。
言设或有继周而王者,虽多至百世,以其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皆可预知也。
○注"马曰"至"三统"。
○正义曰:云:"三纲五常"者,《白虎通》云:"三纲者何谓?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有纪纲之而百目张也。 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人为三纲,法天地人。 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也。 父子法地,取法五行转相生也。 夫妇,取象人合阴阳有施。 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 臣,牵也。 事君也,象屈服之形也。 父者,矩也,以度教子。 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 夫者,扶也。 以道扶接。 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
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
《白虎通》云:"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仁者不忍,好生爱人。 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 礼者履也,履道成文。 智者知也,或於事,见微知著。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 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云"损益谓文质三统"者,《白虎通》云:"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 阳道极则阴道受,阴道极则阳道受,明一阳二阴不能继也。 质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为质。 地受而化之,养而成之,故为文。 《尚书大传》曰:‘王者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 ’《礼三正记》曰:‘质法天,文法地。 帝王始起,先质后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后之序也。 ’事莫不先其质性,乃后有其文章也。 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此之谓三统,故《书传略说》云:‘天有三统,物有三变,故正色有三。 天有三生三死,故士有三王,王特一生死。 ’又《春秋纬。 元命包》及《乐纬。 稽耀嘉》云:“夏以十三月为正,息卦受泰。"
注云:"物之始,其色尚黑,以寅为朔。"
"殷以十二月为正,息卦受临。"
注云:"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鸡鸣为朔。"
"周以十一月为正,息卦受复,其色尚赤,以夜半为朔。"
又《三正记》云:"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
以此推之,自夏以上,皆正朔三而改也。
郑注《尚书》"三帛","高阳氏之后用赤缯,高辛氏之后用黑缯,其余诸侯用白缯"。
如郑此意,而推之,舜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尧以十二月为正,尚白,故曰其余诸侯用白缯。
高辛氏以十三月为正,尚黑,故云高辛氏之后用黑缯。
高阳氏以十一月为正,尚赤,故云高阳氏之后用赤缯。
有少以十二月为正,尚白;黄帝以十三月为正,尚黑;神农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女娲以十二月为正,尚白;伏羲以上未有闻焉。
《易。
说卦》云"帝出乎震",则伏羲也,建寅之月,又木之始。
其三正当从伏羲以下文质再而复者,文质法天地,文法地,质法天。
周文法地而为天正,殷质法而为地正者,正朔、文质不相须,正朔以三而改,文质以二而复,各自为义,不相须也。
建子之月为正者,谓之天统,以天之阳气始生,为百物得阳气微,稍动变,故为天统。
建丑之月为统者,以其物已吐牙,不为天气始动,物又未出,不得为人所施功,唯在地中含养萌牙,故为地统。
建寅之月为统者,以其物出於地,人功当须理,故谓之人统。
统者,本也,谓天地人之本。
然王者必以此三月为正者,以其此月物生细微,又是岁之始生,王者继天理物,含养微细,又取其岁初为正朔之始。
既天地人之三者所继不同,故各改正朔,不相袭也。
所尚既异,符命亦随所尚而来,故《礼纬。
稽命征》云:"其天命以黑,故夏有玄圭;天命以赤,故周有赤雀衔书,天命以白,故殷有白狼衔钩。"
是天之所命,亦各随人所尚。
符命虽逐所尚,不必皆然,故天命禹观河,见白面长人。
《洛子命》云:"汤观於洛,沈璧而黑龟与之书,黄鱼双跃。"
《泰誓》言:"武王伐纣,而白鱼入於王舟。"
是符命不皆逐正色也。
郑康成之义,自古以来皆改正朔。
若孔安国,则改正朔殷、周二代,故注《尚书》:"汤承尧、舜禅代之后,革命创制,改正易服。"
是从汤始改正朔也。
○注"物类"至"预知"。
○正义曰:"物类相召"者,谓三纲五常各以类相召,因而不变也。
云"世数相生"者,谓文质、三统及五行相次,周而复始,而其世运有数,相生变革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郑曰:“人神曰鬼。 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 "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曰:"义所宜为而不能为,是无勇。" "[疏]"子曰"至"勇也"。
○正义曰:此章言祭必己亲,勇必为义也。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者,人神曰鬼。
言若非已祖考而辄祭他鬼者,是谄媚求福也。
"见其义不为,无勇也"者,义,宜也。
言义所宜为而不能为者,是无勇之人也。
○注"郑曰"至"求福"。
○正义曰:云:"人神曰鬼"者,《周礼》:"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是人神曰鬼也。
《左传》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故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也。
○注"孔曰"至"无勇"。
○正义曰:若齐之田氏弑君,夫子请讨之,是义所宜为也,而鲁君不能为讨,是无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