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实知篇第七十八
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事,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故称圣,则神矣。
若蓍龟之知吉凶,蓍草称神,龟称灵矣。
贤者才下不能及,智劣不能料,故谓之贤。
夫名异则实殊,质同则称钧,以圣名论之,知圣人卓绝,与贤殊也。
孔子将死,遗谶书,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
其后,秦王兼吞天下,号始皇,巡狩至鲁,观孔子宅,乃至沙丘,道病而崩。
又曰:"董仲舒乱我书。"
其后,江都相董仲舒,论思《春秋》,造著传记。
又书曰:"亡秦者,胡也。"
其后,二世胡亥,竟亡天下。
用三者论之,圣人后知万世之效也。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吹律自知殷宋大夫子氏之世也。
不案图书,不闻人言,吹律精思,自知其世,圣人前知千岁之验也。
曰:此皆虚也。
案神怪之言,皆在谶记,所表皆效图书。
"亡秦者胡",《河图》之文也。
孔子条畅增益以表神怪,或后人诈记,以明效验。
高皇帝封吴王,送之,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反者,岂汝邪?"到景帝时,濞与七国通谋反汉。
建此言者,或时观气见象,处其有反,不知主名。
高祖见濞之勇,则谓之是。
原此以论,孔子见始皇、仲舒,或时但言"将有观我之宅"、"乱我之书"者,后人见始皇入其宅,仲舒读其书,则增益其辞,著其主名。
如孔子神而空见始皇、仲舒,则其自为殷后子氏之世,亦当默而知之,无为吹律以自定也。
孔子不吹律,不能立其姓,及其见始皇,睹仲舒,亦复以吹律之类矣。
案始皇本事,始皇不至鲁,安得上孔子之堂,踞孔子之床,颠倒孔子之衣裳乎?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游,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嶷。
浮江下,观藉柯,度梅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涛恶,乃西百二十里,从陕中度,上会稽,祭大禹,立石刊颂,望於南海。
还过,从江乘,旁海上,北至琅邪。
自琅邪北至劳、成山,因至之罘,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崩於沙丘平台。
既不至鲁,谶记何见,而云始皇至鲁?至鲁未可知,其言孔子曰"不知何一男子"之言,亦未可用。
"不知何一男子"之言不可用,则言"董仲舒乱我书"亦复不可信也。
行事,文记谲常人言耳,非天地之书,则皆缘前因古,有所据状。
如无闻见,则无所状。
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闾巷论朝堂,由昭昭察冥冥。
谶书秘文,远见未然,空虚暗昧,豫睹未有,达闻暂见,卓谲怪神,若非庸口所能言。
放象事类以见祸,推原往验以处来事,〔贤〕者亦能,非独圣也。
周公治鲁,太公知其后世当有削弱之患;太公治齐,周公睹其后世当有劫弑之祸。
见法术之极,睹祸乱之前矣。
纣作象箸而箕子讥,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缘象箸见龙干之患,偶人睹殉葬之祸也。
太公、周公俱见未然,箕子、孔子并睹未有,所由见方来者,贤圣同也。
鲁侯老,太子弱,次室之女倚柱而啸,由老弱之征,见败乱之兆也。
妇人之知,尚能推类以见方来,况圣人君子,才高智明者乎!秦始皇十年,庄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华阳后,与文王葬寿陵,夏太后〔子〕〔庄〕襄王葬於〔芷阳〕,故夏太后别葬杜陵,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
其后皆如其言。
必以推类见方来为圣,次室、夏太后圣也。
秦昭王十年,樗里子卒,葬於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年,当有天子宫挟我墓。"
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值其墓,竟如其言。
先知之效,见方来之验也。
如以此效圣,樗里子圣人也。
如非圣人,先知见方来不足以明圣。
然则樗里子见天子宫挟其墓也,亦犹辛有知伊川之当戎。
昔辛有过伊川,见被发而祭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后百年,晋迁陆浑之戎於伊川焉,竟如〔其言〕。
辛有之知当戎,见被发之兆也。
樗里子之见天子〔宫〕挟其墓,亦见博平之〔基〕也。
韩信葬其母,亦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其后竟有万家处其墓旁。
故樗里子之见博平〔土〕有宫台之兆,犹韩信之睹高敞万家之台也。
先知之见,方来之事,无达视洞听之聪明,皆案兆察迹,推原事类。
春秋之时,卿大夫相与会遇,见动作之变,听言谈之诡,善则明吉祥之福,恶则处凶妖之祸。
明福处祸,远图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兆类。
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夫可知之事,推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历心学问,虽小无易。
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难曰:夫项托年七岁教孔子。
案七岁未入小学而教孔子,性自知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 学而知之,其次也。"
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学问,谓若项托之类也。
王莽之时,勃海尹方年二十一,无所师友,性智开敏,明达六艺。
魏都牧淳於仓奏:"方不学,得文能读诵,论义引《五经》文,文说议事,厌合人之心。"
帝征方,使射蜚虫,筴射无〔弗〕知者,天下谓之圣人。
夫无所师友,明达六艺,本不学书,得文能读,此圣人也。
不学自能,无师自达,非神如何?
曰:虽无师友,亦已有所问受矣;不学书,已弄笔墨矣。
儿始生产,耳目始开,虽有圣性,安能有知?项托七岁,其三四岁时,而受纳人言矣。
尹方年二十一,其十四五时,多闻见矣。
性敏才茂,独思无所据,不睹兆象,不见类验,却念百世之后,有马生牛,牛生驴,桃生李,李生梅,圣人能知之乎?臣弑君,子轼父,仁如颜渊,孝如曾参,勇如贲、育,辩如赐、予,圣人能见之乎?孔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又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损益,言"可知",称后生,言"焉知"。
后生难处,损益易明也。
此尚为远,非所听察也。
使一人立於墙东,令之出声,使圣人听之墙西,能知其黑白、短长、乡里、姓字所自从出乎?沟有流澌,泽有枯骨,发首陋亡,肌肉腐绝,使〔圣〕人询之,能知其农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非圣人无知,其知无以知也。
知无以知,非问不能知也。
不能知,则贤圣所共病也。
难曰:"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於门外。 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蹄。 ’詹何曰:‘然。 是黑牛也’而白其蹄。 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蹄。 詹何,贤者也,尚能听声而知其色。 以圣人之智,反不能知乎?"
曰:能知黑牛白其蹄,能知此牛谁之牛乎?白其蹄者以何事乎?夫术数直见一端,不能尽其实。
虽审一事,曲辩问之,辄不能尽知。
何则?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
鲁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舍於昌衍之上,闻牛鸣,曰:"是牛生三牺,皆已用矣。"
或问:"何以知之?"曰:"其音云。"
人问牛主,竟如其言。
此复用术数,非知所能见也。
广汉杨翁仲〔能〕听鸟兽之音,乘蹇马之野,田间有放眇马〔者〕,相去〔数里〕,鸣声相闻。
翁仲谓其御曰:"彼放马目眇。"
其御曰:"何以知之?"曰:"骂此辕中马蹇,此马亦骂之眇。"
其御不信,往视之,目竟眇焉。
翁仲之知马声,犹詹何、介葛卢之听牛鸣也。
据术任数,相合其意,不达视听,遥见流目以察之也。
夫听声有术,则察色有数矣。
推用术数,若先闻见,众人不知,则谓神圣。
若孔子之见兽,名之曰狌々,太史公之见张良,似妇人之形矣。
案孔子未尝见狌々,至辄能名之,太史公与张良异世,而目见其形。
使众人闻此言,则谓神而先知。
然而孔子名狌々,闻《昭人之歌》;太史公之见张良,观宣室之画也。
阴见默识,用思深秘。
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
推此以论,詹何见黑牛白蹄,犹此类也。
彼不以术数,则先时闻见於外矣。
方今占射事之工,据正术数,术数不中,集以人事。
人事於术数而用之者,与神无异。
詹何之徒,方今占射事者之类也。
如以詹何之徒,性能知之,不用术数,是则巢居者先知风,穴处者先知雨。
智明早成,项托、尹方其是也。
难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 帝喾生而自言其名。 未有闻见於外,生辄能言,称其名,非神灵之效,生知之验乎?"
曰:黄帝生而言,然而母怀之二十月生,计其月数,亦已二岁在母身中矣。
帝喾能自言其名,然不能言他人之名,虽有一能,未能遍通。
所谓神而生知者,岂谓生而能言其名乎?乃谓不受而能知之,未得能见之也。
黄帝、帝喾虽有神灵之验,亦皆早成之才也。
人才早成,亦有晚就,虽未就师,家问室学。
人见其幼成早就,称之过度。
云项托七岁,是必十岁,云教孔子,是必孔子问之。
云黄帝、帝喾生而能言,是亦数月。
云尹方年二十一,是亦且三十。
云无所师友,有不学书,是亦游学家习。
世俗褒称过实,毁败愈恶。
世俗传颜渊年十八岁升太山,望见吴昌门外有系白马。
定考实,颜渊年三十不升太山,不望吴昌门。
项托之称,尹方之誉,颜渊之类也。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学。"
五帝、三王,皆有所师。
曰:"是欲为人法也"。
曰:精思亦可为人法。
何必以学者?事难空知,贤圣之才能立也。
所谓神者,不学而知。
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以圣人学,知其非圣。
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
狌々知徃,鳱鹊知来,禀天之性,自然者也。
如以圣人为若狌々乎?则夫狌々之类,鸟兽也。
僮谣不学而知,可谓神而先知矣。
如以圣人为若僮谣乎?则夫僮谣者,妖也。
世间圣神,以为巫与?鬼神用巫之口告人。
如以圣人为若巫乎?则夫为巫者,亦妖也。
与妖同气,则与圣异类矣。
巫与圣异,则圣不能神矣。
不能神,则贤之党也。
同党,则所知者无以异也。
及其有异,以入道也。
圣人疾,贤者迟;贤者才多,圣人智多。
所知同业,多少异量;所道一途,步驺相过。
事有难知易晓,贤圣所共关思也。
若夫文质之复,三教之重,正朔相缘,损益相因,贤圣所共知也。
古之水火,今之水火也。
今之声色,后世之声色也。
鸟兽草木,人民好恶,以今而见古,以此而知来。
千岁之前,万世之后,无以异也。
追观上古,探察来世,文质之类,水火之辈,贤圣共之。
见兆闻象,图画祸福,贤圣共之。
见怪名物,无所疑惑,贤圣共之。
事可知者,贤圣所共知也;不可知者,圣人亦不能知也。
何以明之?使圣空坐先知雨也,性能一事知远道,孔窍不普,未足以论也。
所论先知性达者,尽知万物之性,毕睹千道之要也。
如知一不通二,达左不见右,偏驳不纯,踦校不具,非所谓圣也。
如必谓之圣,是明圣人无以奇也。
詹何之徒圣,孔子之党亦称圣,是圣无以异於贤,贤无以乏於圣也。
贤圣皆能,何以称圣奇於贤乎?如俱任用术数,贤何以不及圣?
实者,圣贤不能性〔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
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
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天下事有不可知,犹结有不可解也。
见说善解结,结无有不可解。
结有不可解,见说不能解也。
非见说不能解也,结有不可解。
及其解之,用不能也。
圣人知事,事无不可知。
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非圣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
及其知之,用不知也。
故夫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
知实篇第七十九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
论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之间,不能独见,非徒空说虚言,直以才智准况之工也。
事有证验,以效实然。
何以明之?孔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有诸?"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孔子曰:"岂其然乎?岂其然乎?"天下之人,有如伯夷之廉,不取一芥於人,未有不言、不笑者也。
孔子既不能如心揣度,以决然否,心怪不信,又不能达视遥见,以审其实,问公明贾乃知其情。
孔子不能先知,一也。
陈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温良恭俭让,尊行也。
有尊行於人,人亲附之。
人亲附之,则人告语之矣。
然则孔子闻政以人言,不神而自知之也。
齐景公问子贡曰:"夫子贤乎?"子贡对曰:"夫子乃圣,岂徒贤哉!"景公不知孔子圣,子贡正其名。
子禽亦不知孔子所以闻政,子贡定其实。
对景公云"夫子圣,岂徒贤哉",则其对子禽,亦当云"神而自知之,不闻人言"。
以子贡对子禽言之,圣人不能先知,二也。
颜渊炊饭,尘落甑中,欲置之则不清,投地则弃饭,掇而食之。
孔子望见以为窃食。
圣人不能先知,三也。
涂有狂夫,投刃而候;泽有猛虎,厉牙而望。
知见之者,不敢前进。
如不知见,则遭狂夫之刃,犯猛虎之牙矣。
匡人之围孔子,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以违其害。
不知而触之,故遇其患。
以孔子围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四也。
子畏於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如孔子先知,当知颜渊必不触害,匡人必不加悖。
见颜渊之来,乃知不死;未来之时,谓以为死。
圣人不能先知,五也。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孔子不欲见,既往,候时其亡,是势必不欲见也。
反,遇於路。
以孔子遇阳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长沮、桀溺偶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如孔子知津,不当更问。
论者曰:"欲观隐者之操"。
则孔子先知,当自知之,无为观也。
如不知而问之,是不能先知,七也。
孔子母死,不知其父墓,殡於五甫之衢。
人见之者,以为葬也。
盖以无所合葬,殡之谨,故人以为葬也。
邻人邹曼甫之母告之,然后得合葬於防。
有茔自在防,殡於衢路,圣人不能先知,八也。
既得合葬,孔子反,门人后,雨甚至。
孔子问曰:"何迟也?"曰:"防墓崩。"
孔子不应。
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如孔子先知,当先知防墓崩,比门人至,宜流涕以俟之。
〔门〕人至乃知之,圣人不能先知,九也。
子入太庙,每事问。
不知故问,为人法也。
孔子未尝入庙,庙中礼器,众多非一。
孔子虽圣,何能知之?□□□:"以尝见,实已知,而复问,为人法。"
孔子曰:"疑思问。"
疑乃当问也?实已知,当复问,为人法。
孔子知《五经》,门人从之学,当复行问,以为人法,何故专口授弟子乎?不以已知《五经》,复问为人法,独以已知太庙复问为人法,圣人用心,何其不一也?以孔子入太庙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十也。
主人请宾饮食,宾顿若舍。
宾如闻其家有轻子〔泊〕孙,必教亲彻馔退膳,不得饮食;闭馆关舍,不得顿〔宾〕。
宾之执计,则必不往。
何则?知请呼无喜,空行劳辱也。
如往无喜,劳辱复还,不知其家,不晓其实。
人实难知,吉凶难图。
如孔子先知,宜知诸侯惑於谗臣,必不能用,空劳辱己,聘召之到,宜寝不往。
君子不为无益之事,不履辱身之行。
无为周流应聘,以取削迹之辱;空说非主,以犯绝粮之厄。
由此言之,近不能知。
论者曰:"孔子自知不用,圣思闵道不行,民在涂炭之中,庶几欲佐诸侯,行道济民,故应聘周流,不避患耻。 为道不为己,故逢患而不恶。 为民不为名,故蒙谤而不避。"
曰:此非实也。
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是谓孔子自知时也。
何以自知?鲁、卫,天下最贤之国也。
鲁、卫不能用己,则天下莫能用己也,故退作《春秋》,删定《诗》、《书》。
以自卫反鲁言之,知行应聘时,未自知也。
何则?无兆象效验,圣人无以定也。
鲁、卫不能用,自知极也;鲁人获麟,自知绝也。
道极命绝,兆象著明,心怀望沮,退而幽思。
夫周流不休,犹病未死,祷卜使痊也;死兆未见,冀得活也。
然则应聘,未见绝证,冀得用也。
死兆见舍,卜还医绝,揽笔定书。
以应聘周流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十一也。
孔子曰:"游者可为纶。 走这可为矰。 至於龙,吾不知,其乘云风上升。 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圣人知物知事。
老子与龙,人、物也,所从上下,事也,何故不知?如老子神,龙亦神,圣人亦神。
神者同道,精气交连,何故不知?以孔子不知龙与老子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十二也。
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虞舜大圣,隐藏骨肉之过,宜愈子骞。
瞽叟与象,使舜治禀、浚井,意欲杀舜。
当见杀己之情,早谏豫止。
既无如何,宜避不行,若病不为。
何故使父与弟得成杀己之恶,使人闻非父弟,万世不灭?以虞舜不豫见,圣人不能先知,十三也。
武王不豫,周公请命,坛墠既设,筴祝已毕,不知天之许己与不,乃卜三龟,三龟皆吉。
如圣人先知,周公当知天已许之,无为顿复卜三龟。
知圣人不以独见立法,则更请命,秘藏不见,天意难知,故卜而合兆,兆决心定,乃以从事。
圣人不能先知,十四也。
晏子聘於鲁,堂上不趋,晏子趋;授玉不跪。
晏子跪。
门人怪而问於孔子。
孔子不知,问於晏子。
晏子解之,孔子乃晓。
圣人不能先知,十五也。
陈贾问於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圣人。"
"使管叔监殷,管叔畔也。 二者有诸?"曰:"然。"
"周公知其畔而使,不知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周公之过也,不亦宜乎!"孟子,实事之人也,言周公之圣,处其下,不能知管叔之畔。
圣人不能先知,十六也。
孔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罪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硃。
然则圣人先知也,子贡亿数中之类也。
圣人据象兆,原物类,意而得之。
其见变名物,博学而识之。
巧商而善意,广见而多记,由微见较,若揆之今睹千载,所谓智如渊海。
孔子见窍睹微,思虑洞达,材智兼倍,强力不倦,超逾伦等耳!目非有达视之明,知人所不知之状也。
使圣人达视远见,洞听潜闻,与天地谈,与鬼神言,知天上地下之事,乃可谓神而先知,与人卓异。
今耳目闻见,与人无别,遭事睹物,与人无异,差贤一等尔,何以谓神而卓绝?
夫圣犹贤也,人之殊者谓之圣,则圣贤差小大之称,非绝殊之名也。
何以明之?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於国,桓公怪之,问管仲曰:"与仲甫谋伐莒,未发,闻於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
少顷,当东郭牙至。
管仲曰:"此必是已。"
乃令宾延而上之,分级而立。
管〔仲〕曰:"子邪,言伐莒?"对曰:"然。"
管仲曰:"我不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 臣窃意之。"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驩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愁然清净者,衰绖之色;怫然充满手足者,兵革之色。 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 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
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别物审事矣。
云"国必有圣人"者,至诚谓国必有也。
东郭牙至,云"此必是已",谓东郭牙圣也。
如贤与圣绝辈,管仲知时无十二圣之党,当云"国必有贤者",无为言圣也。
谋未发而闻於国,管仲谓"国必有圣人",是谓圣人先知也。
及见东郭牙,云"此必是已",谓贤者圣也。
东郭牙知之审,是与圣人同也。
客有见淳于髡於梁惠王者,再见之,终无言也。
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生,言管、晏不及。 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寡人未足为言邪?"客谓髡。
〔髡〕曰:"固也!吾前见王志在远,后见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
客具报,王大骇曰:"嗟乎!淳于生诚圣人也?前淳于生之来,人有献龙马者,寡人未及视,会生至。 后来,人有献讴者,为及试,亦会生至。 寡人虽屏左右,私心在彼。"
夫髡之见惠王在远与音也,虽汤、禹之察,不能过也。
志在胸臆之中,藏匿不见,髡能知之。
以髡等为圣,则髡圣人也。
如以髡等非圣,则圣人之知,何以过髡之知惠王也?观色以窥心,皆有因缘以准的之。
楚灵王会诸侯,郑子产曰:"鲁、邾、宋、卫不来。"
及诸侯会,四国果不至。
赵尧为符玺御史,赵人方与公谓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赵尧且代君位。"
其后尧果为御史大夫。
然则四国不至,子产原其理也;赵尧之为御史大夫,方与公睹其状也。
原理睹状,处著方来,有以审之也。
鲁人公孙臣,孝文皇帝时,上书言汉土德,其符黄龙当见。
后黄龙见成纪。
然则公孙臣知黄龙将出,案律历以处之也。
贤圣之知,事宜验矣。
贤圣之才,皆能先知;其先知也,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非圣人空知。
神怪与圣贤,殊道异路也。
圣贤知不逾,故用思相出入;遭事无神怪,故名号相贸易。
故夫贤圣者,道德智能之号;神者,眇茫恍惚无形之实。
实异,质不得同;实钧,效不得殊。
圣神号不等,故谓圣者不神,神者不圣。
东郭牙善意,以知国情,子贡善意,以得货利。
圣人之先知,子贡、东郭牙之徒也。
与子贡、东郭同,则子贡、东郭之徒亦圣也。
夫如是,圣贤之实同而名号殊,未必才相悬绝,智相兼倍也。
太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将者,且也。
不言已圣,言且圣者,以为孔子圣未就也。
夫圣若为贤矣,治行厉操,操行未立,则谓且贤。
今言且圣,圣可为之故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
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
当子贡答太宰时,殆三十、四十之时也。
魏昭王问於田诎曰:"寡人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之乎?"田诎对曰:"臣之所学也。"
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乎?"田诎曰:"未有功而知其圣者,尧之知舜也。 待其有功而后知圣者,市人之知舜也。 今诎未有功,而王问诎曰:“若圣乎?敢问王亦其尧乎?"夫圣可学为,故田诎谓之易。
如卓与人殊,禀天性而自然,焉可学?而为之安能成?田诎之言"为圣易",未必能成,田诎之言为易,未必能是;言"臣之所学",盖其实也。
〔圣〕可学,为劳佚殊,故贤圣之号,仁智共之。
子贡问於孔子:"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餍,而教不倦。"
子贡曰:"学不餍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由此言之,仁智之人,可谓圣矣。
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张得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骞、颜渊具体而微。"
六子在其世,皆有圣人之才,或颇有而不具,或备有而不明,然皆称圣人,圣人可勉成也。
孟子又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已则已,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之圣人也。"
又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之者,莫不兴起,非圣而若是乎?而况亲炙之乎?"夫伊尹、伯夷、柳下惠不及孔子,而孟子皆曰"圣人"者,贤圣同类,可以共一称也。
宰予曰:"以予观夫子,贤於尧、舜远矣。"
孔子圣,宜言圣於尧、舜,而言贤者,圣贤相出入,故其名称相贸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