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灵枢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县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

放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股理开,而中于耶。

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俯拾。

夫臂与防,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具受于风,独伤其阴。

121黄帝曰:此放伤其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

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府。

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

形寒寒饮则伤脑,以其两宰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有所击仆,若醉人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有所用力举重,若人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

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情,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管上干面而走空奔,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暗,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

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黄帝曰:二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渐动形。

正邪之中人也做,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知其病,命回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

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吱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杯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未根叶之出候也,故报死则叶枯矣。

包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构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老,其脉石。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妨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吹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

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黄帝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级,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责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

凡此变者,有微有甚。

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

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

心脉急甚者为宿抓;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

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

太甚为唯对;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

小甚为善吵;微小122为消津。

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迹引脐,小腹鸣。

波甚为哈;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情,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

缓甚为多汗;微援为控疾,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

太甚为胚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

小甚为泄;微小为消萍。

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

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志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瘦矣。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缓甚为善呕;微援为水痕痹也。

太甚为内痈,善呕阶;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

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津。

滑甚为痰迹;徽滑为遗溺。

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痕挛筋疲。

脾脉急甚为德班;微急为嗝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缓甚为衰厥;微级为风控,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

太甚为击仆;微大为沈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

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疼。

滑甚为痛瘤;微滑为虫毒蛇蝎腹热。

涩甚为肠疾;微涩为内瘠,多下脓血。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缓甚为抗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隘还出。

太甚为阴疾;徽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睡睡然,上至胃院,死不治。

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萍。

滑甚为痛症;微滑为骨屡,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

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哎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刺缓者,线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

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

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

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打,疾按其瘠,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

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黄帝曰:余闻五藏六府之气,荣输所入为合,今何道从人,入安连过,愿闻其故。

岐伯答日:此阳脉之别人于内,属于府者也。

黄帝曰:荣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日:荣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

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人①于三里,大肠合人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人于巨虚下廉,三焦会人于委阳,膀优合人于委中央,胆合人于阳陵泉。

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附;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音,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子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榆申而从之。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

吱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跑①人:原无,据"甲乙测、(太累"补。

123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准耀,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腹胀,胃院当心而痛,上肢两胁,隔咽不通,食钦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星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随者,此其峰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膀优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胜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明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据馆,恐人将捕之,隘中叶价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染"一作路"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

补泻反则病益笃。

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