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陆曰:"郑云:‘《昏义》者,以其记娶妻之义,内教之所由成也。 ’"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昏义》者,以其记娶妻之义,内教之所由成也。 此於《别录》属《吉事》也。"
谓之"昏"者,案郑《昏礼目录》云:"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
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
日入后二刻半为昏。
以定称之,婿曰昏,妻曰姻,故《经解》注云"婿曰昏,妻曰姻"是也。
谓婿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也。
若婿之与妻之属,名婿之亲属名之曰姻,女之亲属名之为昏,故郑注《昏礼》云"女氏称昏,婿氏称姻"。
《尔雅》"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婿",又云"婿之党为姻兄弟,妇之党为婚兄弟"是也。
其天地初分之后,遂皇之时,则有夫妇。
故《通卦验》云"遂皇始出,握机矩",是法北斗七星而立七政。
《礼纬·斗威仪》之篇,七政,则君臣父子夫妇及政等。
既称夫妇,是始自遂皇也。
谯周云"太昊制嫁娶,俪皮为礼",是俪皮起於太昊也。
其媒官之义,具於《月令》疏。
《孟子》云"舜不告而娶",是娶告父母,亦起於五帝也。
其五帝以前为昏,不限同姓异姓。
三王以来,文家异姓为昏,质家同姓为昏。
其昏之年几,案《异义》:《大戴》说:男三十、女二十有昏娶,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目天子达於庶人,同一也。
故《春秋左氏》说,"国君十五而生子,礼也";二十而嫁,三十而娶,庶人礼也。
礼,夫为妇之长殇,长殇十九至十六,知夫年十四、十五,见《士昏礼》也。
许君谨案:舜三十不娶,谓之鳏;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尚有兄伯邑考,知人君早、娶,不可以年三十,非重继嗣也。
若郑意,依正礼,士及大夫皆三十而后娶。
及礼云"夫为妇长殇"者,关异代也。
或有早娶者,非正法矣。
天子、诸侯昏礼则早矣。
如《左氏》所释,《毛诗》所用《家语》之说,以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自此以后,可以嫁娶,至男三十,女二十,是正昏姻之时,与家语异也。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婿家之命。
○昏者,一本作"昏礼者",婚礼用昏,故经典多止作昏字。
合,如字,徐音閤。
好,呼报反。
采,七在反,采择也。
期,徐音情,又如字。
筵音延。
使,色吏反。
传,直专反。
[疏]"昏礼"至"礼也"。
○正义曰:此一节总明昏礼之义,而拜迎於门外,揖让而升,自从始至终也。
○"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云:"下达,纳采,用雁也。"
必用雁者,《白虎通》云:"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 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
"问名"者,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故《昏礼》云"谓谁氏",言母之女何姓氏也。
此二礼一使而兼行之。
○"纳吉"者,谓男家既卜得吉,”与女氏也。
○"纳征者,纳聘财也。 征,成也。 先纳聘财,而后昏成,《春秋》则谓之“纳币"。
其庶人则缁帛五两;卿大夫则玄纁,玄三纁二,加以俪皮;及诸侯加以大璋,天子加以谷圭,皆具於《周礼》经、注也。
"请期"者,谓男家使人请女家以昏时之期,由男家告於女家。
何必"请"者,男家不敢自专,执谦敬之辞,故云"请"也。
女氏终听男家之命,乃告之。
纳吉、纳征、请期每一事,则使者二人行。
惟纳征无雁,以有币故,其余皆用雁。
○"主人筵几於庙"者,谓行此等之礼。
主人,谓女父母设筵几於祢庙。
此等皆据《士昏礼》而知之也。
○"听命於庙"者,谓女之父母,听受婿之使者之命於庙堂之上两楹之间也。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於女也。
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于门外。
壻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於父母也。
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
妇至,壻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酌而无酬酢曰醮。
醮之礼,如冠醮与?其异者,於寝耳。
壻御妇车,轮三周,御者代之,壻自乘其车,先道之归也。
"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成妇之义。
○醮,子妙反。
迎,鱼敬反,下"以迎"同。
先,悉荐反。
子承命,本或作"子承父命",误。
壻,或又作聟,悉计反,女之夫也,依字从士从胥,俗从知,下作耳。
奠,大见反。
绥音虽。
合,徐音閤,又如字。
卺,徐音谨,破瓢为卮也,《说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