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陆曰:"郑云:‘以其记君子之德,见於仪表者也。 ’"
[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表记》者,以其记君子之德,见於仪表。 此於《别录》属《通论》。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此孔子行应聘诸侯,莫能用己,心厌倦之辞也。
矜,谓自尊大也。
厉,谓严颜色。
○矜,居陵反。
应,应对之应。
己音纪。
厌,於艳反。
[疏]"子言"至"而信"。
○正义曰:此一篇总论君子及小人为行之本,并论虞、夏、殷、周质文之异,又论为臣事君之道,各依文解之。
称"子言之",凡有八所。
皇氏云:"皆是发端起义,事之头首,记者详之,故称‘子言之’。 若於‘子言之’下更广开其事,或曲说其理,则直称‘子曰’。"
今检上下体例,或如皇氏之言。
今依用之。
此一节是孔子应聘诸国,莫能用己,心有厌倦而为此辞。
讬之"君子",所以自明其德。
○"归乎"者,於时孔子身在他国,不被任用,故称"归乎"。
○"君子隐而显"者,君子身虽幽隐而道德潜通,声名显著,故云"隐而显"也。
○"不矜而庄"者,矜,谓自尊大;庄,敬也。
言不自尊大而人尊敬也。
○"不厉而威"者,常行仁义道德,不自严厉而人威服也。
"不言而信"者,不须出言而人体信,以其积德咸通,故所致如此。
此皆夫子自道己德而然,但假诸君子。
○注"此孔"至"辞也"。
○正义曰:知此是"应聘诸侯,莫能用己,心厌倦之辞"者,以发首云"归乎",是从他国欲归於鲁,犹若《论语》云:"子在陈,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
云是其不用而辞归也。
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失,谓失其容止之节也。 《玉藻》曰:“足容重,色容庄,口容止。"
○惮,大旦反。
《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甫刑》,《尚书》篇名。
忌之言戒也。
言己外敬而心戒慎,则无有可择之言加於身也。
[疏]"子曰"至"在躬"。
○正义曰:此一经广明君子之德,亦夫子窃自言也。
"不失足於人"者,"足容重",不失此足之容仪,而作夸毗进退於众人也。
○"不失色於人"者,色容须矜庄,不失此色之容仪,而作籧篨戚施於众人也。
○"不失口於人"者,口容须安止,不失此口之容仪,而作谄私曲媚於众人也。
○"是故"至"足信也",此皆覆结上文。
○"《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者,《甫刑》,《尚书》篇名《吕刑》也。
甫侯为穆王说刑,故称"《甫刑》"。
忌,戒也。
罔,无也。
言己外貌恭敬,心能戒忌,而无有可择去之言在於躬也。
今君子之德亦能如此,故引《甫刑》以结之,证君子无可择去之言,则上云"言足信"是也。
然则敬之与忌,则是君子貌足畏、色足惮也。
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
"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龟之属也。
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
○裼袭,思历反,下音习。
毋音无,下同。
渎,大木反。
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 朝极辨,不继之以倦。"
极,犹尽也。
辨,分别政事也。
《祭义》曰:"祭之日,乐与哀半。 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乐音洛,注同,又音岳。
朝,直遥反,下注"朝聘"同。
倦,本又作勌,其眷反。
别,彼列反。
已音以。
[疏]"子曰"至"以倦"。
○正义曰:以前经云君子"貌足畏,色足惮",故此经云"毋相渎",即是可惮之事也。
"裼袭之不相因也"者,行礼之时,礼不盛者则露见裼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
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衣,是裼袭不相因也。
若始末恒裼袭,是相因也。
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亵渎,使礼相变革也。
○注"礼盛"至"是也"。
○正义曰:案《聘礼》宾初行聘时则袭,故《聘礼》云"宾袭执圭"是也。
至聘讫受享之时,宾裼,奉束帛加璧行享。
聘为礼盛,故袭;享为礼不盛,故裼。
聘时有玉,故云"执玉"也。
《玉藻》曰"执玉龟袭",故云"之属"也。
案行享执璧,璧亦是玉,於时裼衣,而云"以袭执玉龟"者,但享时虽执璧,以璧致享,比聘时执玉为轻,故享虽有璧而裼也。
又宾介自相授玉之时,介礼轻,裼而执圭以受宾;宾礼重,则袭而后受圭。
是宾之与介,亦裼袭不相因,故《聘礼》云"上介不袭执圭,屈缫授宾,宾袭执圭"是也。
○"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 朝极辨,不继之以倦"。
○正义曰:以前经"毋相渎",故此经明行敬之时,不可以乐、倦也。
极,尽也。
言祭祀极尽於敬,不可以终末继之以乐而不敬,言朝礼极尽於分别政事,不可以终末继之以解惓而不分别也。
○注"祭义"至"必哀"。
○正义曰:引之者,证明此经不可继之以乐之事也。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揜,恭以远耻。"
笃,厚也。
揜,犹困迫也。
○辟音避。
揜,於检反。
远,于万反。
[疏]"子曰"至"远耻"。
○正义曰:"慎以辟祸"者,言君子恒须谨慎以辟祸患也。
"笃以不揜"者,笃,厚也;揜,谓困迫也。
言君子笃厚行於善道,不使揜而而被困迫也。
言"恭以远耻"者,又能恭敬而远耻辱也。
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肆,犹放恣也。 偷,苟且也。 肆或为“亵"。
○日强,上人实反,下同;下其良反。
肆音四。
偷,他侯反,注同。
恣,咨嗣反。
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儳焉",可轻贱之貌也。
"如不终日",言人而无礼,死无时。
○儳,徐在鉴反,又仕鉴反,轻贱貌。
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
"择日月以见君",谓臣在邑竟者。
○齐,侧皆反。
见,贤遍反,注同。
竟音境。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忕於无敬心也。
○狎,下甲反,习也。
侮,亡甫反。
忕,时世反,又时设反。
[疏]"子曰"至"畏也"。
○正义曰:此经又广明恭敬之事,言君子之人,恒能庄敬,故德业日强。
○"安肆日偷"者,肆,谓放恣;偷,谓苟且。
言小人安乐放恣,则其情性日为苟且。
经不云"小人",文不具也。
○"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者,儳,可轻贱之貌。
言君子则常行善道,不以一日之间使其身儳焉可轻贱,如小人不能终竟一日也。
言不得长久也。
若小人恒为无礼,使其身可轻贱,死期促近,不能终竟一日也。
○注"择日月以见君,谓臣在邑竟者"。
○正义曰:知者,以其经云"择日月以见君",若朝廷之臣则每日朝君,何得云"择日月"?据此故知邑竟,或择日出使在外,或食邑别都,见君之时,须"择日月"也。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正义曰:前经明君子恒能行恭敬,此明小人唯好狎侮。
言小人递相轻狎,侮慢相侵,虽有死焉祸害而不知畏惧也,以其"忕於无敬心"故也。
言数为无恭敬之心,好相狎侮,故至於死焉而不知畏惧也。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 辞,所以通情也。 礼,谓挚也。 《春秋传》曰:古者诸侯有朝聘之事,“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也。
○亵,息列反。
挚音至,本亦作贽。
《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渎之言亵也。
○筮市制反。
三息暂反。
又如字。
[疏]"子曰"至"不告"。
○正义曰:前明小人狎侮至於死亡。
此明君子无相亵渎。
○"无辞不相接"者,言朝聘会聚之时,必有言辞以通情意。
若无言辞,则不得相交接也。
○"无礼不相见"者,礼,谓贽币也,贽币所以示己情。
若无贽币之礼,不得相见,所以然者,欲民之无相亵渎也。
○"《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者,此《易·蒙》卦辞。
《蒙》卦,坎下艮上,"艮"为山,"坎"为水,山下出泉,是物之蒙昧童蒙之象也。
筮,问也。
言童蒙初来问师,师则告之。
若再三来问,是为亵渎。
问既亵渎,师则不复告之。
引者,证无相亵渎之义也。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报,谓礼也。
礼尚往来。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惩,谓创艾。 ○惩,直陵反。 创,初亮反,又初良反。 乂或又作艾,鱼废反,皇鱼盖反。 《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雠,犹答也。 ○雠音酬。 《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 后非民,无以辟四方。 ’"大甲,汤孙也。
《书》以名篇。
胥,相也。
民非君,不能以相安。
○大音泰,下注同。
无能胥以宁,《尚书》作"罔克胥匡以生"。
辟音璧,君也。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宽,犹爱也,爱身以息怨非礼之正也。
仁,亦当言"民"声之误。
○戮音六,本又或作"僇",音同。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一人而已",喻少也。
"自己",自尽己所能行。
○好,乎报反。
恶,乌路反。
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 三,谓安仁也,利仁也,强仁也。 利仁、强仁,功虽与安仁者同,本情则异。 ○强,其两反。 下文同。 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 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功者,人所贪也。 过者,人所辟也。 在过之中,非其本情者,或有悔者焉。 ○知者音智。 辟音避。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右也","左也",言相须而成也,"人也",谓施以人恩也。
"义也",谓断以事宜也。
《春秋传》曰:"执未有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之也。"
○断,丁乱反。
於仁者薄於义,亲而不尊。
厚於义者薄於仁,尊而不亲。
言仁义并行者也。
仁多则人亲之,义多则人尊之。
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
"有至",谓兼仁义者。
"有义",则无仁矣。
"有考",考,成也,能取仁义之一成之,以不失於人,非性也。
○道有至义,依注读为"道有至有义"。
王,于况反。
脱音夺。
[疏]"子言"至"无失"。
○正义曰:此一节总明仁义之事,各随文解之。
以其与上别端,故更称"子言之"。
○"仁者天下之表也",表谓仪表,言仁恩是行之盛极,故为天下之仪表也。
○"义者天下之制也",义,宜也;制谓裁断。
既使物各得其宜,是能裁断於事也。
○"报者天下之利也"者,报谓礼也。
礼尚往来,相反报物得其利,故云"天下之利也"。
○"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者,此《诗·大雅·抑》之篇,剌厉王之诗。
引之者,证经"相报"之义。
○"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者,此《尚书·大甲》之篇。
大甲,汤孙,大丁之子。
汤崩,大甲立。
伊尹作书训之,故云"大甲后君也"。
胥,相也。
伊尹言民若无君,无能相匡正以自安居也。
君若无民,无以君领四方。
引之者,证君之与民,上下各以其事相报,是相报答之义也,故引以结之。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言"子曰"者,广明以礼相报之义。
"宽身之仁"者,若以直报怨,是礼之当也。
今"以德报怨",但是宽爱己身之民,欲苟息祸患,非礼之正也。
○"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者,礼当"以德报德",今"以怨报德",其人凶恶,是合刑戮之民也。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自此以下,广明仁道。
凡仁道有三,一是安仁,二是利仁,三是强仁。
此明安仁之事。
安仁者,无所畏恶,而自安仁道。
凡人好仁,皆有所欲。
今无有所求欲而自好仁道。
○"无畏而恶不仁"者,凡人憎恶不仁,皆有所畏,始恶不仁。
今无有所畏而能恶不仁者。
○"天下一人而已矣"者,言无欲好仁,无畏恶不仁,虽天下之人,广能行此者,但有一人而已喻其少也。
○"是故君子议道自已"者,好仁之法,须恩惠及人,当恕己而行,故君子谋议道理,先自已而始。
○"置法以民"者,己所能行,乃施於人,故云"置法以民"。
言从己而始,乃可以施置法度於它人。
○"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此明仁道有三,其功虽同,其情则异,以终能泛爱,其功同也。
一则无所求为而安静行仁,一则规求其利而行仁,一则畏惧於罪而行仁,是"异情"也。
○"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者,此一经申明同功异情之事。
三者之仁,其功俱是,泛施博爱,其事一种,是未可知也。
○"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者,过,谓利之与害。
若遭遇利害之事,其行仁之情则可知也。
○"仁者安仁"者,此明三者可知之事,若天性仁者,非关利害而安仁也。
○"知者利仁"者,若有知谋者,贪利而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非本情也。
○"畏罪者强仁"者,若畏惧於罪者,自强行仁,望免离於罪。
若无所畏,则不能行仁也。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此经明仁义相须,若手之左右。
仁恩者,若人之右手,右手是用之便也,仁恩亦行之急也。
○"道者左也",道是履蹈而行,比仁恩稍劣,故为左也。
○"仁者人也",言仁恩之道,以人情相爱偶也。
○"道者义也",义,宜也。
凡可履蹈而行者,必断割得宜,然后可履蹈,故云"道者义也"。
○注"人也"至"人也"。
○正义曰:"人也,谓施以人恩也",解经中"仁者人也"。
仁,谓施以人恩,言施人以恩,正谓意相爱偶人也。
云"义也,谓断以事宜也",谓裁断其理,使合事宜,故可履蹈而行,是"道者义也"。
引《春秋传》者,此成十六年《公羊传》文。
案彼称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招丘。
传云:"执未有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也。"
传称春秋诸侯执大夫,经不书"舍"。
此执行父言"舍之招丘"何?欲人爱此行父,故特言"舍之"。
引之者,证人是人偶相存爱之义也。
○"道有至义有考"者,如注所云,当云"道有至有义有考","义"上脱一"有"字。
言道之所用"有至",一也。
"至",谓兼行仁义,行之至极,故云"有至"。
"有义",二也。
谓仁义之中,唯有义无仁,故云"有义"。
"有考",三也。
考,成也。
谓於仁义之中,或取仁,或取义之一事,勉力成之,非本性也。
○"至道以王"者,既能兼行仁义,至极可以王有天下,故云"至道以王"。
○"义道以霸"者,直能断决,若齐桓、晋文以甲兵断割,可以霸於诸侯,故云"义道以霸"也。
○"考道以为无失"者,既於仁义之中,随取其一而成之以道,不违於理,故云"考道以为无失摇辈。 ○注“有至"至"性也"。
○正义曰:知"有至,谓兼仁义"者,此经云"至道以王",故《谷梁传》云"仁义归往曰王",是王有仁义也。
又案:前经"道者义也",是唯义与道。
此经云"道有至有义有考",是一道之内兼有三种,与前经不同者。
但道之为义,取开通履蹈而行,兼包大小精粗。
若大而言之,则天道造化,自然之理,谓之为道。
则《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
则自然造化虚无之谓也。
若小而言之,凡人才艺,亦谓之为道。
是道无定分,随大小异言,皆是开通於物,其身履蹈而行也。
云"考,成也",《尔雅·释诂》文也。
云"能取仁义之一成之,以不失於人"者,以"考道"劣於"至道",又劣於义,但能於仁义之中随其一能成就之,"不失於人",谓於人不失也。
云"非性也"者,言考道勉强而行以成就之,非是天性自然所禀者。
然则至道、义道,天性有之也。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 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 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 资,取也。 数,与长短小大互言之耳。 性仁义者,其数长大。 取仁义者,其数短小。 ○数,所住反。 憯,七惑反。 怛,丹葛反。 《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 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武王烝哉!’数世之人也。 芑,枸檵也。 仕之言事也。 诒,遗也。 燕,安也。 烝,君也。 言武王岂不念天下之事乎,如丰水之有芑矣,乃遗其后世之子孙以善谋,以安翼其子也。 君哉武王,美之也。 ○丰,芳弓反。 芑音起。 诒,以之反。 烝,之承反。 数,色主反。 枸本亦作苟。 檵音计。 遗,于季反,下同。 《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 ’终身之仁也。"
阅,犹容也。
皇,暇也。
恤,忧也。
言我今尚恐不能自容,何暇忧我后之人乎。
○"我今",《毛诗》作"我躬"。
阅音悦。
[疏]"子言"至"仁也"。
○正义曰:自此以下至"不称其服",更广明仁义之道,又显中心外貌内外相称,故更称"子言之"。
○"仁有数"者,行仁之道有度数多少也。
○"义有长短小大"者,言义之为体,有长有短,有小有大。
言仁有数,则义亦有数。
义言长短小大,则仁亦有长短小大,互言之也。
若天性仁义者,则其数长而大。
若强取仁义而行者,则其数短而小。
长谓国祚久远,大谓覆养广多,短谓世位浅促,小谓所施狭近也。
○"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此明性有仁者,以天性自仁,故中心凄憯伤怛,怜爱於人,故云"爱人之仁也"。
○"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此明取仁者。
率,循也。
资,取也。
率循善法,自强行之,非是天性,直取仁道行之者也。
○"《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者,证天性之仁其数长。
所引《诗》者,《大雅·文王有声》之篇,美武王之德,言丰水自然有芑,喻武王之身自然有天下之事,故云"武王岂不仕"。
仕之言事也。
言武王岂不念天下之事乎,犹如丰水岂无此芑乎。
○"诒厥孙谋"者,诒,遗也;厥,其也;孙,谓子孙;谋,谓善谋。
言武王能遗其子孙以美善之谋,谓伐纣定天下,以王业遗於子孙。
○"以燕翼子"者,燕,安也;翼,助也。
言武王能安助其子孙也。
○"武王烝哉"者,烝,君也。
言武王有为君之德哉。
○"数世之仁"者,以武王行仁,遗及子孙,是仁之所及其数长也。
○"《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此引《国风》者,明取仁义者,其数短也。
所引《诗》者,是《邶风·谷风》之篇。
妇人被夫弃绝,初忧子孙困苦,还自悔之。
云"我今不阅",阅,容也。
言我今尚不能自容,被夫放弃。
○"皇恤我后"者,皇,暇也;恤,忧也。
言我有何闲暇能忧我后世子孙之人乎。
引之者,证取仁而行主,唯在我当身之主,何暇能忧及后世,是"终身之仁也"。
唯望终竟一身,是其数短也。
前文云"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仁义并言,此独说"仁"者,以仁事为重,故举仁言之,则其"义"可知也。
○注"芑枸"至"之也"。
○正义曰:"芑,枸檵",《尔雅·释木》文。
孙炎云:"则今枸芑也。"
云"乃遗其后世之子孙以善谋"者,孙,谓子孙也。
云"以安翼其子也"者,翼,助也。
谓以王业保安翼助其子孙。
案《诗笺》以"诒"为"传",以"孙"为"顺",以"翼"为"敬",言传其所顺天下之谋,以安其敬事之子孙,谓使其长行之也。
与此乖者,引《诗》断章。
此经云数世之仁,故以为子孙而翼成之也。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 取数多者,仁也。 夫勉於仁者,不亦难乎?“取数多",言计天下之道,仁居其多。
○胜音升。
数,色住反。
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
言以先王成法拟度人则难中也,当以时人相比方耳。
○度,待洛反,注同。
拟,鱼起反。
中,丁仲反。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輶,轻也。 鲜,罕也。 仪,匹也。 图,谋也。 爱,犹惜也。 言德之轻如毛耳,人皆以为重,罕能举行之者。 作此《诗》者,周宣王之大臣也。 言我之匹谋之,仲山甫则能举行之,美之也。 惜乎时人无能助之者,言贤者少。 ○輶音酉,一音由。 鲜,息浅反,注及下并同。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仰高勤行者,仁之次也。
景,明也。
有明行者,谓古贤圣也。
○仰止,本或作"仰之"。
景行,下孟反,注"明行"同。
行止,《诗》作"行之"。
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废,喻力极罢顿不能复行则止也。
俛焉,勤劳之貌。
毙,仆也,○好,呼报反,下同。
乡,许亮反。
数,色住反。
强,其两反,一本作俛,音勉,本或作儳,非也。
孳音兹。
毙音币,仆也,本又作弊。
已音以。
罢音皮。
顿如字,又徒困反。
复,扶又反。
仆,蒲北反,又音赴。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 言仁道不成,人所由不得其志。 故仁者之过,易辞也。"
辞犹解说也。
仁者恭俭,虽有过,不为甚矣。
唯圣人无过。
○易,以豉反,下同。
解,古买反,徐又音蟹。
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 此虽有过,其不甚矣。 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 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言罕以此失之。 ○近,附近之近。 下同。 《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 言能成人道者少也。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病、愧,谓罪咎之。 ○咎,其九反。 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 以中人为制,则贤者“劝勉",不及者"愧耻",圣人之言乃行也。
○甫行,下孟反。
己音纪。
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
移,读如"禾氾移"之"移",移,犹广大也。
极,致也。
壹,谓专心於善。
○移,昌氏反,注"氾移之移"、"移犹大也"同,徐又怡耆反,一音以示反。
氾,芳剑反。
《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言人有所行,当惭怖於天人也。
○怖,普故反。
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
遂,犹成也。
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
"无其行",谓不行其德。
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
言色称其服也。
○衰,七雷反。
绖,田节反。
胄,直又反。
《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
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鹈,鹈胡,污泽也。
污泽善居泥水之中。
在鱼原以不濡污其翼为才,如君子以称其服为有德。
○鹈音啼。
鹈,鹈胡,音徒兮反,一名淘河。
濡,而朱反。
记,徐纪吏反。
污泽一音乌,下又作洿,一音化故反。
濡污,污辱之污。
[疏]"子曰"至"其服"。
○此一节广明仁,故言"子曰"。
○"仁之为器重"者,仁是爱养,非贤圣不能行,故言"为器重"。
○"其为道远"者,以广博覆物,是为道广远也。
○"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据凡庸,於仁不能胜致也。
○"取数多者仁也",言於万种善事之中,论利益於物,取数最多者是仁也。
言仁恩於善事之中,利益最多也。
○"夫勉於仁者,不亦难乎",言仁为爱养,行之不易,故勉力行仁者不亦难乎,言其难也。
○"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者",义,宜也。
言在上君子,以先王之义拟度於人,欲使人必行先王成法,则难可为人,言人难中於古法也。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者,望,比也。
言以今世人道比望於古人,能合於今世事者,则是贤人也。
若不能合於今世事者,则非贤人也,故云"则贤者可知已矣"。
"已矣",语助也。
此明仁道不可以古义责人,当以时事拟人,是仁恩之心。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言中心安静行仁,是天性仁者,天下之间唯一人而已矣,言少也。
○"《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引《诗·大雅·烝民》之篇,以明行仁者少也。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者,此诗美宣王之大臣仲山甫也。
輶,轻也。
鲜,罕也。
克,能也。
言德之轻,易举如毛然,民尚以为重,罕能举而行之也。
"我仪图之"者,仪,匹也;图,谋也。
诗人言我与伦匹共图谋能举行之也。
○"雅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者,爱,惜也。
言唯有仲山甫能举行其德,可惜乎无人能助行之者。
记人引此者,证中心安仁者少,亦无人能行之,言贤者少也。
○注"輶,轻也。 图,谋也"。
○正义曰:"輶,轻也",《尔雅·释言》文。
"图,谋也",《释诂》文。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此《小雅》剌幽王之《诗·车舝》之篇。
言幽王若能脩德如高山,则天下之人瞻仰之。
若幽王有景明之行,则天下之人仰行之。
引之者,证古昔贤圣能行仁道,则后世之人瞻仰慕行也。
○"子曰:诗之好仁如此"者,言高山景行,瞻仰慕行,是好爱仁德如此之甚也。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者,言好仁之甚,乡仁道而行,在於中道,力之罢极而始休废之也。
○"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言行仁勤急,忘己身之衰老,不自觉知年数之不足,言己虽年老,谓为数浅少,不复盈足,犹行仁不止。
○"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者,言形貌俛俛焉,勤劳行仁,每日恒有孳孳,唯力之毙仆而后已止,言行仁之道深也。
熊氏云:"‘俛焉’,谓前儳焉可轻贱。"
以为字同而注异。
熊氏之说非也。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言仁道难成,非始今日,其来久矣。
○"人人失其所好"者,人人,谓天下众人。
由仁道不成,天下众人皆失其所爱好之事,若有仁道,人皆得其所爱好之事。
所爱好者,是吉庆福祥也。
○注"言仁"至"其志"。
○正义曰:言"仁道不成",解"仁之难成久"矣。
云"人所由不得其志",解经"人人失其所好"。
由仁道不成,无所依恃,民人由此不得其志意之所好,多有祸害。
若仁道成,人皆得所原也。
"故仁者之过遥蹔辞也"者,以仁是善行,故仁者有过,其恶不甚,易可以言辞解说也。
此谓取仁行者,故有过耳。
其圣人天性仁者,全无过也。
子曰:"恭近礼,礼主於敬。"
故恭近於礼。
○"俭近仁"者,以俭不费用,无害於物,故"近仁"也。
○"信近情"者,信,谓言语信实,故"近情"也。
○"夫恭寡过"者,恒能恭敬,故寡少於过也。
○"情可信"者,以情示人,故"可信"也。
○"俭易容也"者,以俭则寡求,故"易容"也。
○"《诗》云:温温恭人,惟德之基"者,此《大雅·抑》之篇,剌厉王之诗。
言颜色温温和柔恭敬之人,惟能为德之基也。
引之者,结上文恭近,其过寡少,是为德之基也。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者,谓不以己之所能使他人必能,若他人不能则为困病,是不以所能之事病困於人也。
○"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者,谓他人力所不能,必欲使之能行,若他人之所不能则以为愧耻,故不以人之所不能耻愧困苦於人。
若能如此,亦仁者之行也。
○"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者,言圣人之制法立行,不造制以己之所能,谓不将己之所能以为制法,恐凡人不能行也。
○"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者,既不制以己之所能,但制以中人之行,使得可行,则民有所自劝勉,不能者自怀愧耻。
如此则民得以行其圣人之言也。
○"衣服以移之"者,言圣人用中礼而作法,故制以礼信容貌,又用衣服移大之,使之尊严也。
○"朋友以极之"者,谓朋友相劝励,以极致於道也。
○"欲民之有壹也"者,壹谓专壹於善道,所以为此教化者,欲使民人专心壹意於善道也。
○"《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者",此《诗·何人斯》之篇,是苏公剌责暴公。
暴公谗谮於己,是不愧惭於人,不畏惧於天。
引之者,言人之行,当须愧於人,畏於天也。
○"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者,遂,犹成也;实,犹充也。
言君子既成其文辞,则当充实之以君子之德也。
○"耻有其德,而无其行"者,德在於内,行接於外。
内既有德,当须以德行之於外,以接於人民。
若有德无行,是君子所耻,故云"耻有其德而无其行"也。
○"《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者,此《诗·曹风·候人》之篇,剌曹共公之诗。
鹈是污泽也,言鹈在鱼梁之上,能不濡湿其翼,以其为善,犹如君子在朝,能称可其服,亦为善。
"彼记之子,不称其服"者,记是语辞。
言彼曹朝小人之子,内无其德,不能称可其在外之服。
引之者,以前经言君子内外皆须相称,故引此诗结之。
○注"鹈鹈"至"有德"。
○正义曰:"鹈,污泽",《尔雅·释鸟》文。
郭景纯云:"今之鹈鹕也,好群飞,沈於水,食鱼,故名‘污泽’,俗呼之为‘淘河’也。"
云"以不濡污其翼为才"者,言凡鸟居水中,必濡湿其翼。
今鹈鹕在水中,独能不濡其翼,故为才。
案《诗》注云:"鹈鸟在梁,可谓不濡其翼乎?"言必濡其翼也,犹如小人在位,必辱其职。
与此乖者,《注》礼在前,注《诗》在后,故所注不同也。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於天下,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於天子。"
言无事而居位食禄,是"不义而富且贵"。
○粢盛音咨。
杜预云:"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秬音巨,黑黍。
鬯,敕亮反,香酒也。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 庇,覆也。 无“君民之心",是思不出其位。
○庇,必利反,徐方至反,又音秘。
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於位而寡於欲,让於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
役之言为也。
"求以事君"者,欲成其忠臣之名也。
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
言不易道徼禄利也。
○易音亦。
侥,古尧反。
《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
凯弟君子,求福不回。
’凯,乐也。
弟,易也。
言乐易之君子,其求福修德以俟之,不为回邪之行要之,如葛藟之延蔓於条枚,是其性也。
○藟音诔,力水反。
施,以豉反。
条枚,亡回反。
《毛诗传》云:"枝曰条,干曰枚。"
凯,本亦作恺,又作岂,同开待反,后放此。
弟如字,本又作悌,音同,注及下皆同。
乐音洛,下同。
易,以豉反,下同。
邪,似嗟反,曲也。
行,下孟反,下至下文"行之浮於名也"及注皆同。
要,一遥反。
蔓音万。
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
言此德当不回也。
○与音余。
《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昭,明也。
上帝,天也。
聿,述也。
怀,至也。
言述行上帝德,以至於多福也。
方,四方也。
受四方之国,谓王天下。
○聿,尹必反。
谓,王于况反。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於行也。 谥者行之迹也。 名者谓声誉也。 言先王论行以为谥。 “以尊名"者,使声誉可得而尊信也。
壹读为一。
惠犹善也。
言声誉虽有众多者,即以其行一大善者为谥耳。
在上曰"浮"。
君子勤行成功,声誉逾行是所耻。
○谥音示。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
过行弗率,以求处厚。
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
率,循也。
行过不复循行,犹不二过。
○下,户嫁反。
复,扶又反。
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
言谦者所以成行立德。
子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
烈,业也。
言后稷造稼穑,天下世以为业。
"岂一手一足",喻用之者多无数也。
唯欲行之,浮於名也,故自谓便人。”
亦言其谦也。
辟仁圣之名,云自便习於此事之人耳。
○行,下孟反。
便,婢面反,又婢绵反,注同。
辟音避。
[疏]"子言"至"便人"。
○正义曰:此一节明天子以下,各有其事;又明舜、禹、文王、周公之德,皆能上事天帝,下庇四方。
事异於上,故记者详之,又称"子言之"也。
○"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者,天子事上帝,诸侯事天子,是贵贱皆有事於天子。
案《小宰》注云:"天地大神,至尊不祼。"
此祭上帝有秬鬯者,凡鬯有二,若和之以郁,谓之郁鬯,"郁人"所掌是也。
祭宗庙而灌也,若不和郁,谓之秬鬯,"鬯人"所掌是也。
谓五齐之酒,以秬鬯为之,以芬芳调畅,故言"秬鬯",故得以事上帝。
《大宗伯》云"莅玉鬯"者,谓享大鬼也。
《棫朴》诗云"奉璋峨峨"者,谓据祭宗庙也,故与此不同也。
○"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君子",有仁德至诚之君子。
言君子既有庇民大德,又自谦退不敢有君民之心,是仁爱深厚。
以此之故,君子恭敬节俭,以求施为仁道也。
役,为也。
言以此求施为仁道也。
○"信让以求役礼"者,谓信实退让,以求施为於礼也。
○"得之自是,不得自是"者,"得之",谓得利禄也,言虽得利禄,自行其为是之道。
若不得利禄,亦自行其为是之道。
言不问得之与失,恒行其是,而不行非也。
○"以听天命"者,言不苟易其道也。
○"《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者,此《诗·大雅·旱麓》之篇,美文王之诗。
言文王之兴,依约先祖,莫莫然如葛藟之蔓草,延施于条枚之木,犹如子孙之兴,亦由先祖而德盛也。
○"凯弟君子,求福不回"者,凯,乐也;弟,易也。
言大王、王季乐易之君子求福,不为回邪之行。
引之者,证君子以听天命,虽求福禄,不为邪僻之行。
今以为葛藟"施於条枚",是其性也。
君子求福,不为回邪,亦是其性。
引断章取义,故与《诗》文不同也。
"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者,此是凯弟君子求福不回邪之谓与?以其虽有庇民之大德,恒有事君之小心,常能畏惧,是不回也。
○"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者,此《诗·大雅·大明》之篇,美文王之诗,言文王,小心翼翼。
以昭明道德,尊事上帝。
聿,述也。
怀,至也。
言文王述行上帝之德,以受众多之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者,其德不有回邪,故受四方众国为天子也。
引之者,证上"求福不回"也。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以前经论君子"求福不回",此一节广明君子名行相副、卑己尊人之义。
"谥以尊名"者,谥谓谥号,名谓声誉。
言人身死之后,累列生时之行迹作谥号者,以尊敬生前之声名,可得传於后世。
○"节以一惠"者,言为谥之时,善行虽多,但限节以一个善惠以为谥也。
○"耻名之浮於行也"者,所以善行既多,但取一事为谥者,耻善名之多,浮过於行,忠行不副於名,所以减众书之名,但取一事之善为谥也。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者,大,谓夸大。
既不欲行过於名,故不自夸大其所为之事,不自加尚其所为之功名。
所以不"大"、"尚"者,以求处情实,不欲虚为矫节也。
○"过行弗率,以求处厚"者,率,循也。
若有过失之行,不复循而行之,即脩改以求处其仁厚之道。
过失即改,以求处其厚也。
○注"壹读为一。 惠犹善也。 言声誉虽有"至"逾行所耻"。
○正义曰:上一是齐一,下一是数之一、二也。
今经文为大一之字,郑恐是均同之理,故读为小一,取一个善名而为谥耳。
○云"在上曰浮"者,言物在水上称浮如浮云。
云"君子勤行成功,声誉逾行是所耻"者,言君子之人,唯寝默勤行成功,不自彰伐。
若使声誉逾越於行,是君子所耻也。
○"子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以上经君子取名浮於行,故此经名后稷,证名不可过行也。
言后稷虽有大业,不自谓圣人,而称"便人"。
"后稷,天下之为烈"者,言后稷周之始祖,有播殖之功。
烈,业也。
言天下之人,并将为业。
"岂一手一足哉"者,言后稷之功,岂止一人之手,一人之足而用之哉。
言用之者多,天下皆是也。
○"唯欲行之,浮於名也,故自谓便人"者,言后稷唯欲得实行过於虚名,故自谓便於稼穑之人,不自谓己之仁圣也。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 ’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 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 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 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有父之尊,有母之亲",谓其尊亲己如父母。
○强,其良反,徐其两反,说音悦。
毋荒音无。
[疏]"子言"至"此乎"。
○正义曰:此以下至"不胜其文",更广明仁道,又显尊亲之异,并论虞、夏、商、周质文不等。
今各随文解之。
○"仁者其难乎",言行仁之道,其甚难乎为之不易。
○"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者,言仁道为难,若有仁行可以为民之父母。
此《诗·大雅·泂酌》之篇,戒成王之诗也。
凯,乐也。
弟,易也。
言使民乐易之君子,则得为民之父母,言不易也。
○"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孔子既引《诗》,又释"凯"、"弟"之义。
凯,乐也。
言君子初以仁政化下,使人乐仰,自强不息,是"凯以强教之"。
弟,谓逊弟。
言以逊弟之道下化於民,民皆说豫而康安,是"弟以说安之"也。
○"乐而毋荒,有礼而亲"者,乐失於荒,礼失於疏,言明君教下为乐而毋荒,有礼而相亲也。
"威庄而安,孝慈而敬"者,凡矜庄者,失在危惧;孝慈者,失在慢易。
今明君临下,威严矜庄而民安也,孝顺慈爱而民敬也。
○"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者,以有威庄,故"有父之尊",言尊之如父。
以有孝慈,故"有母之亲",言亲之如母也。
○"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者,言若非至德之君,其谁能使民如此,言仁道难也。
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
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
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
水之於民也,亲而不尊。
火尊而不亲。
土之於民也,亲而不尊。
天尊而不亲命。
之於民也,亲而不尊。
鬼尊而不亲。”
或见尊或见亲,以其严与恩所尚异也。
命,谓四时政令,所以教民勤事也。
鬼,谓四时祭祀,所以训民事君也。
○怜,力田反。
[疏]"今父"至"不亲"。
○正义曰:此明尊亲之异,父母不同。
"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者,言父之於子,若见贤者则亲爱之,若见无能者则下贱之,以父立於义,分别善恶也。
○"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者,言母之於子,见贤则亲爱之,见其子无能则怜爱之,母以恩爱,不能分别善恶故也。
○"水之於民也,亲而不尊"者,水沐浴人多用,故"亲而不尊"。
○"火尊而不亲"者,火须离之,近则伤害人。
不须轻近,故"尊而不亲"。
○"土之於民也,亲而不尊"者,土能生物载养,於人是亲也。
於人为近,人所居处,遂"不尊"也。
○"天尊而不亲"者,天有雷霆日月,震耀杀戮,是尊也,而体高远,是"不亲"也。
○"命之於民也,亲而不尊"者,谓人君教命随四时以教於人,欲人生厚,是亲也。
附近於民,使民勤事,是"不尊"。
○"鬼尊而不亲"者,鬼,谓鬼神。
神道严敬,降人祸福,是尊也。
人神道隔,无形可见,是"不亲"也。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 远鬼神、近人,谓外宗庙,内朝廷。 ○远,于万反,注及下同。 近,附近之近,注及下同。 朝,直遥反,下同。 其民之敝,憃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以本不困於刑罚,少诈谖也。 敝,谓政教衰失之时也。 ○憃,伤容反,徐昌容反,范阳江反,又丁绛反,《字林》音丑降反,丑凶反。 乔音骄。 朴,普角反。 谖,况袁反,诈也,忘之也。 [疏]“子曰"至"不文"。
○正义曰:此一节明夏道"亲而不尊"之义。
○"夏道尊命"言夏之为政之道,尊重四时政教之命,使人劝事乐功也。
○"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者,宗庙在外,是"远鬼神"也。
朝廷在内,是"近人"也。
以忠恕养於民,是"忠焉"也。
所为如此,是"亲而不尊"也。
○"其民之敝憃而愚"者,敝,谓其后世政教衰败时。
夏家后世政教败时,民皆憃愚。
所以然者,昔时恒先禄后,罚则民皆承宽裕,无浇诡也。
情既不浇诡,至於衰末,犹不知避严刑峻法,如憃愚也。
○"乔而野"者,亦因昔时宽裕忠恕,至末世民犹骄野如淳朴之时也。
○"朴而不文"者,淳时民皆质朴,不竞文华。
至乱时犹承奉之亦然也。
○注"以本不困於刑罚,少诈谖也"。
○正义曰:以夏尚仁恩,其民不困苦於刑罚,及其衰末,犹有先世遗风,少有诈伪谖妄。
《尔雅·释训》云:"萲、谖,忘也。"
则忘字"亡"下著"心"。
今与诈相对,则谖是诈之义,当"亡"下著"女"也。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先鬼后礼,谓内宗庙,外朝廷也。 礼者,君臣朝会,凡以挚交接相施予。 ○以挚音至。 相施,始至反,下文同。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以本忕於鬼神虚无之事,令其心放荡无所定,困於刑罚,苟胜免而无耻也。 《月令》曰:“无作淫巧,以荡上心。"
○胜而,始证反。
忕音誓,与上"忕於"同。
令其,力呈反。
巧,苦教反,又如字。
[疏]"殷人"至"无耻"。
○正义曰:此一节明殷代"尊而不亲"之事。
尚虚无之事,故"率民以事神"。
○"先罚而后赏"者,案:襄二十六年《左传》云:"赏以春夏,罚以秋冬。"
又《月令》云:"春行夏赏,秋冬行刑。"
与此违者,彼谓王者大体一岁之中法天道生杀,故春夏赏,秋冬刑。
此《记》所云,谓赏罚同时所行,夏则先赏后罚,殷则先罚后赏,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者,以其本尚虚无之事,尊敬鬼神,至其末世敝失,其民放荡不能安静也。
○"胜而无耻"者,由本"困於刑罚",但得"苟胜",无以惭耻。
○注云"先鬼而后礼,谓内宗庙,外朝廷也"。
○正义曰:以夏、周人"敬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外宗庙,内朝廷"。
以此反之,则殷人先鬼后礼,是"内宗庙,外朝廷"也。
○注"以本忕於鬼神虚无之事,令其心放荡无所定"。
○正义曰:忕,串也,习也。
贵尚习鬼神,鬼神无体,故云"虚无之事"。
以为事不在实,故心放荡无所定也。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赏罚用爵列",以尊卑为差。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以本数交接以言辞,尊卑多狱讼。
○蔽,毕世反,又音弊。
数,色角反。
[疏]"周人"至"而敝"。
○此明周代"亲而不尊"之事。
○"尊礼尚施"者,谓尊重礼之往来之法,贵尚施惠之事也。
○"其赏罚用爵列"者,既不先赏后罚,亦不先罚后赏,唯用爵列尊卑,或赏或罚也。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者,以其尚礼本数交接往来,故便利机巧,多文辞而无惭愧之心也。
○"贼而蔽"者,以本为治之时,上下有序,至其敝末,尊卑错失,为饶狱讼,共相贼害而困蔽。
以其礼失於烦,故致然也。
"夏道尊命",至"殷人尊神","周人尊礼",三代所尊不同者,案《元命包》云:"三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变。 夏人之立教以忠,其失野,故救野莫若敬。 殷人之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莫若文。 周人之立教以文,其失荡,故救荡莫若忠。"
如此循环,周则复始,穷则相承,此亦三王之道,故三代不同也。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於民,民未厌其亲。 殷人未渎礼,而求备於民。 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
"未渎辞"者,谓时王不尚辞,民不亵为也。
"不求备、不大望",言其政宽,贡税轻也。
"强民",言承殷难变之敝也。
"赏爵刑罚穷矣",言其繁文备设。
○厌,於艳反。
强,其两反,注同。
税,申锐反。
[疏]"子曰"至"穷矣"。
○上明三代亲尊有异,此经更明三代治民有异之事。
○"未渎辞"者,渎谓亵渎,辞谓言辞。
夏时为政之道,未亵渎於言辞。
君既不尚辞,民亦不为,故言"未渎辞"。
夏言"未渎辞",则殷渎辞也。
○"不求备、不大望於民"者,求备,谓每事征求,皆令备足。
大望,谓赋税既重,大所责望於民。
夏代不然,故云"不求备、不大望於民"也。
○"民未厌其亲"者,以上"不求备、不大望於民",民无困苦,故未厌其上下相亲之心也。
○"殷人未渎礼,而求备於民"者,以殷承夏后,虽已亵渎言辞,仍未亵渎於礼,言君臣上下,於礼事简略,不亵渎也。
殷言"未渎礼",则周渎礼矣。
○"而求备於民?渎者,言殷不如夏宽,每事求备於民,亦大望於民也。 ○“周人强民",以周承殷后,遭纣衰乱,风俗顽凶,故周人设教,强劝人以礼义,亦比夏、殷多此一句也。
○"未渎神"者,言周治太平之时,虽已渎於礼,犹未亵渎鬼神,祭天地宗庙诸神,尚有时限,未亵渎也。
则周衰之后,而渎神也。
○"而赏爵刑罚穷矣"者,以周人贵礼,礼尚往来交接,故赏爵、刑罚之事,穷极烦多。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於民。 殷、周之道,不胜其敝。"
胜,犹任也。
言殷、周极文,民无耻而巧利,后世之政难复。
○胜音升,注同。
敝音弊。
任,如金反。
复音伏。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言后有王者,其作质、文,不能易之。 ○易音亦。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 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言王者相变,质、文各有所多。
○胜,世证反,又音升。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 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 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 “死不厚其子",言既不传位,又无以丰饶於诸臣也。
"耻费",不为辞费出空言也。
实,谓财货也。
辨,别也,犹宽而栗也。
静,或为"情"。
○憯,七感反。
怛,旦达反。
费,芳贵反,注同。
传,文专反。
别,彼列反,下"不别"同。
《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
’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德所威则人皆畏之,言服罪也。
德所明则人皆尊宠之,言得人也。
○曰音越。
威如字,威畏也,读者亦依《尚书》音畏也。
[疏]"子曰"至"此乎"。
○正义曰:此一节总明虞、夏、商、周四代质、文之异。
○"虞夏之道,寡怨於民",以其政宽,故"寡怨於民",言民怨尚少。
"殷周之道,不胜其敝"者,以殷、周文烦,失在苛碎,故其民不堪胜敝败也。
不言无怨,而言"寡怨於民"者,天地之大,犹有所憾,如冬寒夏雨,民犹怨之,如圣人之德,无善不包,人犹怨之,是不备也。
如舜,寡怨於民也。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者,至,谓至极也。
言虞、夏为质,殷、周为文,并已至极矣。
纵令后王为质,不能过於虞、夏;后王为文,亦不能过於殷、周,是至极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者,言虞、夏之时,虽有其文,但文少而质多,故文不胜於质。
"殷周之质,不胜其文"者,言殷、周虽有其质,亦质少而文多,故"不胜其文"。
然案《三正记》云:"文质再而后始。"
则虞质夏文,殷质周文。
而云"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者,夏家虽文,比殷家之文犹质。
殷家虽质,比夏家之质犹文於夏。
故夏虽有文,同虞之质,殷虽有质,同周之文。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不可及也"。
○正义曰:以上经论虞、夏、商、周,此特明虞帝之美已矣者,言后世之君,虽有作其善政者,而比於虞帝,不可齐及之也。
○"君天下,生无私"者,明虞帝之德,后世虽作,不可及。
言舜为天下序爵,必以德而不用私也。
○"死不厚其子"者,厚,谓丰厚。
既不传位,又不以财物丰厚於其子,故云"不厚其子"。
"子",谓商均也。
○"子民如父母"者,子,谓子爱於民,如父母爱子也。
○"有憯怛之爱"者,言爱民之志,有凄憯恻怛,言舜天性自仁,故怜爱於人。
"有忠利之教"者,言有忠恕利益之教也。
○"亲而尊"者,有母之亲,有父之尊。
○"安而敬"者,体安而能敬,敬,即前"威庄而安"也。
○"威而爱"者,有威而又有爱也。
○"富而有礼"者,富,有四海而不骄,是"有礼"也。
○"惠而能散"者,施惠得所,为能散也。
○"其君子尊仁畏义"者,"其君子",谓虞朝之臣也。
君圣臣贤,是由舜而得然也,若民有仁者则尊之,有义者则畏之。
○"耻费轻实"者,费,辞费也。
言而不行,谓之"辞费"也。
言必履而行之,是耻於辞费也。
"轻实"者,实,财货也。
贵人而贱禄,是轻财也。
○"忠而不犯"者,尽心於君,是其忠也;无违政教,是不犯也。
○"义而顺"者,至极君臣之义而不悖德,是"义而顺"也。
○"文而静"者,臣皆有文章,而又清净。
"宽而有辨"者,辨,别也。
臣之效舜之宽容,治政不慢而有分别也。
○"《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引之者,所以结舜德也。
下"威"训"畏",下"明"训"尊"。
言舜之道德,欲威惧於人,则在下之民惟畏惧之,故云"德威惟威"。
"德明惟明"者,谓舜以德标明善人,惟能得善人,惟天下之人皆所以尊重之。
○"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者,如上之事不是虞帝,其谁人能得如此乎?案今《尚书》之篇,以明尧德,而云"虞帝"者,言虞帝亦能如是,且记者断章而为义也。
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 资,谋也。 献,犹进也。 言臣事君,必先谋定其言,乃后亲进为君言也。 是故君有责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
"死其言"者,竭力於其所言之事,死而不负。
於事不信曰诬。
○诬音无。
[疏]"子言"至"益寡"。
○正义曰:此一节至"辞欲巧",广明君子事君之道,又明君子为行,须内外相副。
今各随文解之。
○"事君先资其言"者,言臣欲见君,必须先谋度其言,言定然后见也。
○"拜自献其身"者,献,进也。
为谋既定,乃拜见自进其身也。
"以成其信"者,谓先谋后见,成其言之信实。
○"是故君有责於臣,臣有死於其言"者,以其先谋,乃可见君,故君有责於其臣,臣当竭力守节,死於其所言也。
○"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者,以其言善乃受禄,是受禄不诬罔也。
顺死其言,以竭臣力,是受罪益寡少也。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 大言,可以立大事也。 小言,可以立小事也。 入,为君受之。 利,禄赏也。 入,或为“人"。
○为君,于伪反。
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
言臣受禄,各用其德能也。
《易》曰:‘不家食吉。
’”此《大畜·彖》辞也。
《彖》曰:"不家食吉,养贤也。"
言君有大畜积,不与家食之而已。
必以禄贤者,贤有大小,禄有多少。
○畜,敕六反,下同。
彖,吐乱反。
[疏]"子曰"至"食吉"。
○正义曰:此一节广事君之道,依言大小而受禄。
○"大言入则望大利"者,入,犹受也。
利,禄也。
大言,谓立大事之言,进入於君,君所受纳,如此乃望大禄。
○"小言入则望小利"者,小言,谓立小事之言。
小言进入受於君,则唯望小利也。
○"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言臣禄各以其德能相称。
若小言受大禄则臣滥,若大言受小禄则君重财而薄德也。
○"《易》曰:不家食吉",此《大畜》卦辞也。
案:《易·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不家食吉"者,言君有大畜积,不唯与家人食之而已,当与贤人食之,故得吉。
此《大畜》,干下艮上之卦,注云:"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居外,是不家食吉,而养贤。"
引之者,证君有禄而养贤,贤有大小,故禄亦有多少。
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 “不下达",不以私事自通於君也。
"不尚辞",不多出浮华之言也。
"弗自",不身与相亲。
《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
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靖,治也。
尔,女也。
式,用也。
谷,禄也。
言敬治女位之职事,正直之人乃与为伦友,神听女之所为,用禄与女。
○共音恭,本亦作恭,同。
女音汝,注同。
[疏]"子曰"至"以女"。
○此一节广明臣之事君,当以正直之道。
"不下达"者,不以在下细碎小事通达於君。
○"不尚辞"者,不贵尚浮华之言辞。
"非其人弗自"者,非其好人,不身自与之相亲。
○"《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此《诗·小雅·小明》之篇,刺幽王之诗。
大夫悔仕乱世,戒其未仕者,云"靖共尔位"。
靖,谋也。
共,具也。
言明君靖谋共具尔之爵位,有正直之德者,於是与也。
○"神之听之,式谷以女"者,式,用也;谷,善也;以,用也。
言神明听聆女德,君若用其善人,则当用女也。
《诗》之本文如此,今记者断章取义,证明非善人不德与之相亲。
靖,治也。
尔,女也。
言为女之道,治理恭敬女之职位;若见正直善人,於是与之为朋友,如此则神明听聆女之所为。
谷,禄也。
用此福禄,以与女也。
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讇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
尸,谓不知人事无辞让也。
○讇,本亦作谄,敕捡反。
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
迩,近也。
和,谓调和君事者也。
齐景公曰:唯据与我和。
宰,冢宰也。
冢宰主治百官。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 陈,谓言其过於外也。 《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瑕之言胡也。
谓,犹告也。
○藏如字,郑解《诗》作"藏",云"善也"。
[疏]"子曰"至"忘之"。
○此一节明臣事君谏诤之道。
"远而谏则讇也"者,若与君疏远,强欲谏诤,则是讇佞之人,望欲自达也。
○"近而不谏,则尸利也"者,若亲近於君而不谏,则似如尸之受利禄也。
祭祀之尸,无言辞而受享祭时,犹似近臣不谏,不知人事,无辞让之心,如尸之受利然也。
○"子曰迩臣守和"者,迩,近也;和,谓调和。
言亲近之臣,献可替否,毗辅赞助於君,守其调和之事也。
○"宰正百官"者,宰,谓冢宰;正,治百官。
○"大臣虑四方"者,谓二伯州牧之等,谋虑四方。
此大臣亦兼冢宰,但冢宰居於中,故言"正百官"耳。
○"《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此《小雅·隰桑》之篇,剌幽王之诗。
君子在野,诗人念之,云心乎爱此君子矣。
瑕,远也。
谓,勤也。
言念此君子远离,此不勤乎,言近於勤矣,终当念之。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者,藏,善也。
言中心善此君子,何日忘此君子矣。
《诗》之本文如此,今记人所引此,云心乎爱此君子矣。
瑕之言胡,胡,何也。
谓,犹告也。
言何不以事告谏於君矣。
"中心藏之",与《诗》文同。
王肃以为"藏,善",郑亦然也。
皇氏以为人臣中心包藏君恶,不欲乡人陈之,非其义也。
凡谏者,若常谏之时,天子诤臣七人,诸侯五人,大夫三人。
唯大臣得谏,若岁初则贵贱皆得谏也,故襄十四年《左传》师旷对晋侯云:"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 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
《国语》又云:"天下听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此皆孟春之月,上下皆谏,故传引《夏书》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於路"是也。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 易进而难退,则乱也。 乱,谓贤否不别。 ○易,以豉反,下及注“易绝"同。
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进难者,为主人之择己也。
退速者,为君子之倦也。
○远,于万反。
为主人,于为反,下同。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 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
违,犹去也。
"利禄",言为贪禄留也。
臣以道去君,至於三而不遂去,是贪禄,必以其强与君要也。
○竟音境。
要,於遥反,注同。
言为,于伪反。
强,其良反,旧其两反。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轻交易绝,君子所耻。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乱,谓违废事君之礼。
[疏]"子曰"至"为乱"。
○此明臣事君,亦当使贤与不贤分别之事。
○"难进",谓君择己,易退谓君厌己。
○"则位有序"者,谓贤愚别也。
○"则乱"者,谓贤愚不别也。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者,慎,谓谨慎以尽忠,是"慎始"也。
终,谓终竟择善为朋友。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者,言事君可使之贵,可使之贱,可使之富,可使之贫,可使之生,可使之死,但不可使为乱也。
乱,谓废事君之礼也。
熊氏以为"可杀"者,谓臣可杀君,引《春秋》杀君称君,君无道。
此非辞也。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 言尚忠且谦也。 ○辟音避。 难,乃旦反。 朝,直遥反。 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 履,犹行也。 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 否则孰虑而从之。 终事而退,臣之厚也。 使,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慎虑而从之"者,此己志也,欲其心有成也。
否,谓非己志也,"孰虑而从之",又计於已利害也。
"终事而退",非己志者,事成则去也。
事,或为"身"。
○慎字,本亦作古昚字。
《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言臣致仕而去,不复事君也,君犹高尚其所为之事,言尊大其成功也。
○复,扶又反。
[疏]"子曰"至"其事"。
○此广明为臣事君之礼。
○"军旅不辟难"者,谓使之在军旅之中,不辟危亡之难也。
○"朝廷不辞贱"者,谓在朝廷之中,不得辞其卑贱之所也。
○"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履,行也。
谓臣处其位而不行其事,则近乱也。
○"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者,既必无辟,故有此以下事也。
使之,谓聘问、师役之事。
得志,谓君使臣当己才。
虽当己才,犹宜谨慎思虑,从君之命而行之,必使成功也。
○"否则孰虑而从之"者,否,谓君所使之事非己本才也。
虽非已本才而君命无择,则弥孰思虑而从行之。
○"终事而退"者,终事,谓事毕也。
既本非己才,而幸得终竟,竟即辞而退也。
○"臣之厚也"者,得志及不得志,并从而无违,是臣行之笃厚也。
○"《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者,此《易·蛊卦》上九爻辞,案:《易·蛊卦》,巽下艮上,上九艮爻,艮为山,辰在戌,得干气父老之象,是臣之致事也,故"不事王侯"。
是不得事君,君犹高尚其所为之事。
引之者,证臣之事君,终事而退,是臣之厚重也。
○注"使谓"至"去也"。
○正义曰:知"使谓聘问、师役"者,以经云"慎虑而从之",又云"孰虑而从之",谓随从其事,故知出使在外也。
云"慎虑而从之者,此己志也,欲其必有成也"者,所以谨慎思虑,而从就此事者,是己之思虑所及,欲其必有成功,故须"慎虑"也。
云"否谓非己志也,孰虑而从之,又计於己利害也"者,谓此事非本己志,当孰须思虑计谋此事於我已身利之与害。
若於己为利,当勤力为之。
若於己害,亦须为之,不得辞也。
云"终事而退,非己志者,事成则去也"者,若元是己志,其事虽成,犹须为之,不可即退。
若此事元非己志,为君暂使,己事成之后,则当退也。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 言皆有所受,不敢专也。 “唯",当为"虽"字之误也。
○唯天子,唯音虽,出注。
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
言臣受顺则行顺,受逆则行逆,如其所受於君,则为君不易矣。
○易,以豉反。
《诗》曰:‘鹊之姜姜,鹑之贲贲。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姜姜、贲贲,争斗恶貌也。
良,善也。
言我以恶人为君,亦使我恶如大鸟"姜姜"於上,小鸟"贲贲"於下。
○鹊,《字林》作鹊,《说文》作鹊,音七略反。
姜,居良反。
鹑,士伦反。
贲音奔,注同。
[疏]"子曰"至"为君"。
○此节明臣事君不敢专辄,又明君之出命不可不慎。
为与上更端,故言"子曰"。
○"唯天子受命於天"者,"唯",当为"虽",虽天子之尊,不敢自专,犹须受命於天然后行也。
○"《诗》曰:鹊之姜姜"者,此《诗·鄘风·鹑之奔奔》篇,剌宣姜之诗。
其诗之意,以宣姜通於公子顽,母与子淫,鹑、鹊之不若,故剌之。
云鹊自匹偶"姜姜"然,鹑自匹偶"贲贲"然,各当有匹。
今宣姜与公子顽私通,不如鹑、鹊也。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者,人,谓宣姜,无良善之行,我君惠公反以此为小君。
此经引《诗》断章,言君有逆命,似大鸟"姜姜"争斗於上,小鸟"贲贲"亦争斗於下,谓君无良善,我等万民以恶人为君也。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 不见人之言语,则以为善,言其余行或时恶也。 ○行,下孟反,下文并注同。 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行有枝叶",所以益德也。
言有枝叶,是众虚华也。
枝叶依干而生,言行亦由礼出。
是故君子於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
於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
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
皆辟有言而无其实。
○赙音附。
费,芳贵反。
馈,其位反。
辟音避。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水相得,合而已。
酒醴相得,则败。
淡,无酸酢少味也。
接,或为"交"。
○醴,徐音礼。
淡,大敢反,又大暂反,徐徒阚反,注同。
酸,悉官反。
酢,七故反。
《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盗,贼也。
孔,甚也。
餤,进也。
○餤音谈,徐本作监,以占反。
[疏]"子曰"至"用餤"。
○前明事君之道,此明君子之行,不可虚用其辞。
以事殊於上,故言"子曰"。
○"君子不以辞尽人"者,皆君子与人之交,必须验行,不得以其言辞之善,则谓行之尽善。
或发言善而行恶也。
○"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者,言有道之世,则依礼所行,外余有美好,犹如树干之外,更有枝叶也。
○"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者,无道之世,人皆无礼,行不诚实,但言辞虚美,如树干之外,而更有枝叶也。
○"是故君子於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者,此经皆有言无实,戒其不得虚言也。
○"君子之接如水"者,言君子相接,不用虚言,如两水相交寻合而已。
○"小人之接如醴"者,小人以虚辞相饰,如似酒醴相合,必致败坏。
○"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者,水相合为江河,酒醴相合而久乃败坏也。
○"《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餤"者,此《巧言》之篇,剌幽王之诗。
孔,甚也。
餤,进也。
言盗贼小人,其言甚美,幽王信之,祸乱用是进益。
引之者,证小人"甘以坏"。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 誉,绳也。 ○誉音余,注同。 绳,市升反。 《左传》以“绳"为"誉"。
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
皆为有言不可以无实。
○衣,於既反。
食音嗣。
为,于伪反。
《国风》曰:‘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欲归其所说忠信之人也。
○说音悦,又始锐反,注同。
[疏]"子曰"至"归说"。
所以前经君子不用虚言,故此经明言当以实,其事稍殊,故言"子曰"。
○注"誉,绳也"。
○正义曰:言绳可以度量於物,凡口誉於人,先须付度,亦量之於心,故以"誉"为"绳"也。
案庄十四年《左传》云:"蔡侯绳息妫以语楚子。"
杜注云:"绳,誉也。"
绳既训为"誉",誉亦训"绳"郑注以为此解。
○"《国风》曰:心之忧矣,於我归说"者,此《曹风·蜉蝣》之篇,剌曹君之诗。
言曹君好絜其衣服,不修政事,国将灭亡,故贤臣之心忧矣。
说,舍也。
国既灭亡,於我之身,何所归舍。
此则引《诗》断章,故义不与《诗》相当,言虚华之人,心忧矣,我今归此所说忠信之人。
引之者,证疾其虚言也。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 善言而无信,人所恶也。 ○菑音灾。 恶,乌路反。 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 已,谓不许也。 言诺而不与,其怨大於不许。 ○已音以。 《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此皆相与为昏礼而不终也。
言始合会,言笑和说,要誓甚信。
今不思其本,恩之反覆,反覆之不思,亦已焉哉。
无如此人,何怨之深也。
○晏,於谏反。
信誓,本亦作"矢誓"。
旦如字,《字林》作"{旦心}。 亦已音以。 说音悦。 覆,反覆,并芳服反。 [疏]“子曰"至"焉哉"。
○正义曰:前经明其言当实,此明言若不实,则怨及身。
"口惠而实不至"者,言口施恩惠於人,而实行不至,人则怨之,故言"怨菑及其身"也。
○"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者,诺,谓许人之物。
责,谓诈而不与而被责。
若其有物许人,不与被责也。
○"宁有已怨"者,已,谓休已。
宁可有发初休已不许而被怨。
许而不与,其责大。
发初不与,其责小。
○"《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者,《卫风·氓》之篇也。
妇人被男子所诱,在后色衰见弃,追恨男子云,初时与我言笑晏晏然和悦也,信其言誓旦旦然相思恳诚也。
○"不思其反"者,谓今男子不思念其本恩之反覆,是男子不思之事如此,则无如之何。
"亦已焉哉",言恨之甚也。
引者,证许而不与,被人所怨也。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 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巧,谓顺而说也。
○穿音川。
窬,范羊朱反,徐音旦。
与音余。
说音悦。
[疏]"子曰"至"欲巧"。
○正义曰:此明更申以情行相副,故称"子曰"。
○"君子不以色亲人"者,谓不以虚伪善色诈亲於人也。
○"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言情疏貌亲,而心不悫实,恒畏於人,譬之於细小人,则"穿窬之盗"也。
许慎《说文》云穿窬者,外貌为好,而内怀奸盗,似此情疏貌亲之人,外内乖异,故云"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情欲信,辞欲巧"者,既称"情疏而貌亲",故更明情貌信实,所以重言之也。
○"辞欲巧"者,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於理,与"巧言令色"者异也。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 言动任卜筮也。 神明,谓群神也。 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 日月,谓冬、夏至,正月及四时也。 所不违者,日与牲尸也。 ○夏,户嫁反。 卜、筮不相袭也。 袭,因也。 大事则卜,小事则筮。 大事有时日。 大事,有事於大神,有常时常日也。 小事无时日,有筮。 有事於小神,无常时常日。 “有筮",临有事筮之。
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
顺阴阳也。
阳为外,阴为内。
事之外内,别乎四郊。
○别,彼列反。
不违龟筮。”
子曰:"牲牷礼乐齐盛,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
牷,犹纯也。
○牷音全,绝色也,本亦作全,注同。
齐音粢,本亦作赍。
[疏]"子言"至"百姓"。
○正义曰:此以下至於篇末,总明卜筮之用,各随文解之。
○"昔三代明王"者,谓夏、殷、周。
○"皆事天地之神明"者,谓祭事天地及诸神明也。
"无非卜筮之用"者,言皆须卜筮,唯九月大享帝於明堂,不用卜也。
故《曲礼》下篇云:"大飨不问卜。"
郑云:"莫適卜也。 以其总飨五帝,不知主何帝而卜之,故不卜矣。"
所以必须卜者,不敢以其私亵奉事上帝,故皆卜之也。
○"子曰牲牷礼乐齐盛,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者,以其事上帝神明,不敢自专,皆依卜筮,动合於礼,故夫子总更结之。
牲牷之等,礼乐之俦,粢盛之实,皆不违龟筮。
是以此等所用,无亏害於鬼神,无见怨於百姓,以其无非卜筮之用,动顺於礼故也。
○注"日月"至"尸也"。
○正义曰:冬至,谓祭圜丘;夏至,谓祭方泽;正月,谓祭感生之帝;及四时迎气,用四时之吉日也。
知冬、夏及四时皆卜者,案《大宰》云:"祀五帝,帅执事而卜日。"
郑注云"五帝,谓四郊及明堂",是四郊有卜也。
《大宰》又云:"祀大神,祭大示亦如之。"
大神,则冬至祭圜丘,大示,则夏至祭方泽。
案:《公羊》、《谷梁》"鲁郊"传云"卜三正",则知天子郊用夏正亦卜之,故知"冬、夏至,正月及四时"皆卜日也。
然明堂不问卜,而注"大宰祀五帝卜日"云"四郊及明堂"者,广解五帝所在,其实祀明堂不卜也。
案《周礼》,祀宗庙亦卜日。
注不言宗庙者,以经云"事上帝",故唯解祭天之时。
云"不违者,日与牲尸"者,案僖三十一年《左传》云:"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
是有其牲日也。
案《特牲》、《少牢》云:大夫、士筮尸。
则天子诸侯有卜尸也。
○注"大事则卜,小事则筮"。
○正义曰:此解经"卜、筮不相袭"之事。
既大事卜,小事筮,是二者不相因袭也。
此大事,谓征伐出师及巡守也。
其实是中事对小事为大耳。
"小事则筮"者,若《周礼·簭人》有九簭,"筮更"、"筮咸"之属是也。
此与《曲礼》文同而注异者,各随文势也。
○注"大事,有事於大神,有常时常日也"。
○正义曰:既有"常时常日"而用卜者,亦不敢专也。
故《曲礼》篇云:"日而行事则必践之。"
又《祭统》云:"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
是虽有常日,犹用卜也。
○注"有事於小神,无常时常日,有筮,临有事筮之"。
○正义曰:此经皆论祭祀之事,故解小事。
云"有小事於小神",其实《周礼》小事非唯小祀而已。
既云小事用筮,而《大卜》云"凡小事莅卜"者,彼谓大事中之小事,非此之小事也。
○注"事之外内,别乎四郊"。
○正义曰:先师以为祭天而用辛,虽外用柔日,祭社用甲,虽内用刚日,殊别於四郊之祭,言用刚、柔之日,不可与四郊同。
其余他事,今谓"事之外内,别乎四郊"者,谓四郊之外为外事,若"甲午祠兵,吉日庚午,既差我马"之属是也。
四郊之内为内事,若郊之用辛,及宗庙少牢用丁亥之属是也,故言"别於四郊"。
外内别用,限别以四郊为限。
子曰:"后稷之祀易富也。 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 富之言备也。 以传世之禄,恭俭者之祭易备也。 ○易,以豉反,注同。 传,丈专反,下同。 共音恭。 《诗》曰:‘后稷兆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兆,四郊之祭处也。
迄,至也。
言祀后稷於郊以配天。
庶几其无罪悔乎,福禄传世,乃至於今。
○迄,许讫反。
处,昌虑反。
下"建国之处"同。
[疏]"子曰"至"于今"。
○以前经明不违卜筮,动合神明,故此经明后稷祭祀,福流后世,以证成其义。
○"后稷之事,易富也"者,富,备也。
后稷乃帝喾之子,世有禄位,后稷又祭祀恭俭,以世禄之饶供俭薄之祭,故易丰备也。
○"其禄及子孙"者,以后稷祭祀,其辞恭敬,其欲节俭,神之降福,故"禄及子孙"。
○"诗曰:后稷兆祀"者,是《大雅·生民》之篇,美成王尊祖配天。
所以尊后稷配天者,以后稷生存之时,於四郊之兆域,祭祀於天,而事皆合礼,庶几无罪过悔恨,故迄至於今文、武之时,而王有天下。
子曰:"大人之器威敬。 言其用之尊严。 天子无筮,谓征伐出师若巡守也,天子至尊,大率皆用卜也。 《春秋传》曰:“先王卜征五年,岁袭其祥。"
○守,手又反。
诸侯有守筮。
守筮,守国之筮,国有事则用之。
天子道以筮。
始将出,卜之。
道有小事则用筮。
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
入他国则不筮,不敢问吉凶於人之国也。
诸侯受封乎天子,因国而国,唯宫室欲改易者,得卜之耳。
天子不卜处大庙。”
卜可建国之处吉,则宫庙吉可知。
○大音泰。
子曰:"君子敬则用祭器。 谓朝聘待宾客崇敬,不敢用燕器也。 ○朝,直遥反。 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 用龟筮,问所贡献也。 ○长,丁丈反。 是以上不渎於民,下不亵於上。"
言上之於下以直,则下应之以正,不亵慢也。
○应,应对之应。
慢,字又作"僈",武谏反。
[疏]"子曰"至"於上"。
○"以上经明在国内事上帝神明及国内诸事,无非卜筮之用,此一节更明天子、诸侯用卜筮,有出行之义。 ○“大人之器威敬"者,大人,谓天子,所主之器,当威严敬重,不可私亵於小事杂用也。
飨时则用,燕则不用也。
○"天子无筮",天子既尊重,於征伐出师若巡守之大事,皆用卜,无用筮也。
○"诸侯有守筮"者,诸侯卑於天子,有守国之筮,谓在国居守,有事而用筮。
○"天子道以筮"者,天子在国既皆用卜,若出行於道路之上,临时有小事之时,则唯用筮也。
○"诸侯非其国不以筮"者,诸侯降於天子,若出行於外,非其国境不用筮也。
以其不敢问吉凶於人之国,筮尚不用,卜不用可知也。
"卜宅寝室"者,谓诸侯既受天子所封,不敢卜其所建之国以否,但建国已后,宅及寝室须欲改易者得卜之,故曰"卜宅寝室"。
○"天子不卜处大庙"者,以建国之时,总卜其吉,不特更卜处大庙所在,以其吉可知。
○"子曰:君子敬则用祭器"者,犹事稍异於上,故更称"子曰"。
"敬则用祭器"者,言慎重其大事,心有恭敬,则用祭器。
言慎重其事也。
○"是以不废日月"者,总明朝聘之时,依其日月。
○"不违龟筮"者,谓贡献之物,必先卜筮而来。
○"以敬事其君长"者,所以朝聘之时,必须如此者,以恭敬事其君长,不敢亵渎故也。
君,谓天子。
言"长"者,兼诸侯相朝,小国之於大国也。
○"是以上不渎於民",其上为此相敬,不亵渎於民,言以直道接民。
○"下不亵於上"者,谓以正事上,不亵慢也。
○注"谓征"至"其祥"。
○正义曰:知"征伐出师及巡守"者,以前云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据在国诸事。
今此云"无筮",又云"天子道以筮",又云"诸侯非其国不以筮",皆据将欲出行,及在道之事。
故知此节以下,不与上同,是将出行。
下云"天子道以筮",此云"无筮",是未在道也,故知"征代出师若巡守"欲发时也。
云"天子至尊,大事皆用卜也"者,谓不徒用筮而已,兼用卜也。
此云"无筮",无徒筮耳,不谓全无筮也。
《簭人》云:"国之大事,先簭而后卜。"
出师、巡守,皆大事者也。
所引《春秋传》者,襄十三年《左传》文。
案襄十一年,郑先属於楚。
今楚弱,郑又被晋收,属於晋,郑使良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