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正义 卷四十八 祭义第二十四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礼记正义
《礼记正义》 卷四十八 祭义第二十四 郑玄、孔颖达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从事,谓修荐可以祭者也。 [疏]“君子"至"尽也"。

○正义曰:此一节申明反古复始、竭力报亲之事。

○"是以致其敬,发其情"者,以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故致其恭敬,发其情性,竭力从事,以报其亲。

谓竭尽气力,随从其事,以上报其亲,不敢不极尽也。

"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躬秉耒;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於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藉,藉田也。 先古,先祖。 ○藉,在亦反。 藉田,《说文》作耤。 纮音宏。 耒,方内反。 酪音洛。 齐音咨,本亦作齐。 [疏]“是故"至"至也"。

○正义曰:以君子报亲,不敢不尽心以事之,故古天子、诸侯有藉田以亲耕。

○"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者,上虽总论天子、诸侯,此言天地者,特据天子,自外则通。

先古,谓先祖也。

"以为醴酪齐盛於是乎取之"者,为祭祀诸神须醴酪粢盛之属,於是乎藉田而取之,敬之至也。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

牺、牷祭牲必於是取之,敬之至也。

君召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卜之,吉,然后养之。

君皮弁素积,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谓将祭祀,卜牲。

君朔月、月半巡视之,君召牛,纳而视之,更本择牲意。

○朝,直遥反,注"躬朝"同。

牷音全。

[疏]"古者"至"至也"。

○正义曰:此一经明孝子报亲,竭力养牲之事。

"及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者,云"岁时",谓每岁依时,谓朔月、月半也。

躬,亲也。

既卜牲,吉,在牢养之而身朝之,言朝者,敬辞也。

○"牺、牷祭牲,必於是取之"者,牺,纯色,谓天子牲也;牷,完也,谓诸侯牲也。

牺、牷,所祭之牲,必於是养兽之官受择取之。

养兽者,若《周礼》牧人也。

○"君召牛,纳而视之"者,此更本择牲之时,君於牧处,更命取牛,采纳之於内而视之。

○"君皮弁素积,朔月、月半君巡牲"者,即前言岁时朝之也。

巡,行也。

皮弁,诸侯视朔之服。

朔月、月半,君服此衣而巡牲。

○"所以致力,孝之至也"者,是孝道之至极。

耕藉云"敬之至",养牲云"孝之至",互文也。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 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奉种浴于川,桑于公桑,风戾以食之。 大昕,季春朔日之朝也。 诸侯夫人三宫,半王后也。 风戾之者,及早凉脆采之,风戾之使露气燥,乃以食蚕,蚕性恶湿。 ○近,附近之近。 仞音刃,七尺曰仞。 昕,许斤反,日欲出。 蚕,才南反。 奉,芳勇反,下及注同。 种,章勇反。 戾,力计反,燥也。 食音嗣。 蚤音皂,本亦作早。 脆,七岁反。 燥,悉皂反。 恶,乌路反。 岁既单矣,世妇卒蚕,奉茧以示于君,遂献茧于夫人。 夫人曰:‘此所以为君服与!’遂副、袆而受之,因少牢以礼之。 岁单,谓三月月尽之后也。 言岁者,蚕,岁之大功,事毕於此也。 副、袆,王后之服。 而云夫人,记者容二王之后与?礼之,礼奉茧之世妇。 ○单音丹。 茧,古典反。 与音余,注同。 袆音晖。 古之献茧者,其率用此与?问者之辞。 ○率音类,又音律,又所律反。 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 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文章。 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三盆手者,三淹也。

凡缫,每淹大总,而手振之,以出绪也。

○縿,悉刀反,下同;《说文》作缫,云抽茧出丝也,以此为旒縿字,音所咸反。

盆,蒲奔反,淹也。

掩,本亦作淹,徐於验反,又於敛反。

[疏]"古者"至"至也"。

○正义曰:此一节广明孝子报亲,养蚕为祭服,祀先王先公之事。

○"公桑蚕室"者,谓官家之桑,於处而筑养蚕之室。

○"近川而为之"者,取其浴蚕种便也。

○"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者,筑宫,谓筑养蚕宫。

墙七尺曰仞,言墙之七尺又有三尺,高一丈也。

传曰"雉有三尺",雉字者,误也。

棘墙者,谓墙上置棘。

外闭,谓扇在户外闭也。

○"大昕之朝",为季春朔日之朝。

○"卜三宫之夫人"者,诸侯之夫人半王后,故三宫。

○"世妇之吉"者,亦诸侯世妇,卜取之吉者。

前虽则总举天子、诸侯,此特举诸侯,互言之。

○"奉种浴于川"者,言蚕将生之时而又浴之,初於仲春已浴之,至此更浴之。

○"风戾以食之"者,戾,干也。

凌早采桑必带露而湿,蚕性恶湿,故干而食之。

○"岁既单矣"者,单,尽也。

三月之末、四月之初。

○"遂献茧于夫人"者,蚕是妇人之事,故献茧于夫人。

○"夫人曰:此所以为君服与"者,所举奉处重。

○"遂副、袆而受之"者,既拟于君之祭服,故夫人首著副,身著袆衣,受此所献之茧。

○"因少牢以礼之",接献茧之世妇。

○"古之献茧者,其率用此与"者,率,法也。

夫人曰:"献茧之法,自古如此邪!"重事之义,故问之也。

○"及良日,夫人缫"者,良日谓吉日,宜缫之日,明缫更择吉利之日,日至而后,乃夫人自缫。

○"三盆手"者,犹三淹也。

手者,每淹以手振出其绪,故云"三盆手"。

○"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者,以夫人亲缫,三盆,以手振出其绪讫,遂布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

既据诸侯言之,则夫人唯一人。

世妇之吉者,此杂互天子而言之,以天子有三夫人,就其中取吉者,若诸侯唯世妇之吉者养蚕。

缫非一人而已,唯云"世妇之吉"者,择其吉者以为主领,非唯一人而已。

○"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者,前云解耕藉,男子之事,故云"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兼云先祖;养蚕,是妇人之事,妇人不与外祭,故云"以祀先王先公"。

其实养蚕为衣,亦事天地、山川、社稷。

○注"副袆"至"后与"。

○正义曰:案《内司服》注云"唯二王后袆衣",与此注同。

案《明堂位》鲁公夫人亦用袆衣,此不言者,鲁为特赐,非常法。

此据常者,故不言。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斯须,犹须臾也。

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

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

子,读如不子之子。

谅,信也。

油然,物始生好美貌。

○易,以豉反,下同。

子,如字,徐将吏反,及下注同。

谅音亮,下同。

油音由。

乐乐,并音洛,下"不乐"同。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

躬,身也。

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

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故乐也者,动於内者也。

礼也者,动於外者也。

乐极和,礼极顺。

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众不生慢易焉。

极,至也。

○争,争斗之争。

故德煇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众莫不承顺。

理,谓言行也。

○煇音辉。

行,下孟反,下"理行"、"而行"皆同。

故曰:‘致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举而错之无难矣。

’塞,充满也。

○而措,本又作错,七故反。

乐也者,动於内者也;礼也者,动於外者也。

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

礼减而进,以进为文。

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减,犹倦也。

盈,犹溢也。

乐以统情,礼以理行。

人之情有溢而行有倦,倦而进之,以能进者为文。

溢而使反,以能反者为文。

文,谓才美。

○减,胡斩反,又古斩反,下同。

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

故礼有报而乐有反。

报,皆当为褒,声之误。

○销音消。

报,依注音褒,保毛反,下音同。

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

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疏]"君子"至"一也"。

○正义曰:此一节已具於《乐记》,但记者别人,故於此又记之,其义已具在《乐记》故於此不繁文也。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於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於道。 参直养者也。 安能为孝乎?"公明仪,曾子弟子。

○养,羊尚反,后皆同。

与音余。

先,悉荐反。

参,徐所材反。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战陈无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烖及於亲,敢不敬乎?遂,犹成也。 ○莅音利,又音类,本又作涖。 陈,直觐反。 烖音灾。 “於亲",本又作"烖及於身"。

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

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

然,犹如也。

○亨,普彭反。

荐,将见反。

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

敬可能也,安为难。

安可能也,卒为难。

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无朝夕,言常行无辍时也。 放,犹至也。 准,犹平也。 ○遗,如字,又于季反。 乐音岳,皇五孝反。 溥,本亦作敷,同芳于反。 放,甫往反,下同,至也。 准,诸尹反,平也。 辍,张劣反。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夫子,孔子也,曾子述其言以云。 ○断,丁管反。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劳,犹功也。 ○匮,其媿反,下同。 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 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 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 思慈爱忘劳,思父母之慈爱已而自忘已之劳苦。 ○施,始豉反。 父母爱之,嘉而弗忘。 父母恶之,惧而无怨。 无怨,无怨於父母之心。 ○恶,乌路反。 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顺而谏之。 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 此之谓礼终。"

喻贫困犹不取恶人物以事亡亲。

[疏]"曾子"至"礼终"。

○正义曰:此一节以下至"可谓孝矣",广明为孝子之事,今各依文解之。

○"孝有三"者,大孝尊亲,一也,即是下文云"大孝不匮,圣人为天子者"也。

尊亲,严父配天也。

○"其次弗辱",二也,谓贤人为诸侯及卿大夫士也,各保社稷宗庙祭祀,不使倾危以辱亲也。

即与下文"中孝用劳"亦为一也。

○"其下能养",三也,谓庶人也,与下文云"小孝用力"为一。

能养,谓用天分地,以养父母也。

○"先意承志,谕父母於道"者,先意,谓父母将欲发意,孝子则预前逆知父母之意而为之,是先意也。

"承志",谓父母已有志,已当承奉而行之。

"谕父母於道"者,或在父母意前,或在父母意后,皆晓谕父母,将归於正道也。

○"五者不遂,烖及於亲,敢不敬乎"者,遂,犹成也。

若行在上五者事不成,其如是,烖害必及亲,所以为非孝。

然则君子於上五者,岂敢不敬而承之者乎?○"亨、熟、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者,言亨、熟、膻、芗之美,先自口尝而后荐之父母。

此非孝也,唯是供养。

○"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原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己"者,言尝荐美食,但是养也,非论孝子。

言若人将为孝,曰此子百行皆美,一国之人称扬羡愿。

然曰如此,是羡原之。

云:此子父母有幸遇哉,而有孝子如此!所谓孝也已,谓然而令人羡原如此,乃所谓孝也。

○"众之本教曰孝"者,言孝为众行之根本,以此根本而教於下,名之曰孝。

则《孝经》云"孝者德之本",又云"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是众行之根本以教於民,故谓之孝也。

○"其行曰养"者,言不能备孝之德,其唯行奉上之礼,但谓之养者也。

○"养可能也,敬为难"者,言供养父母可能为也,但尊敬父母是为难也。

○"敬可能也,安为难"者,其敬虽难,犹可为也,但使父母安乐为难也。

○"安可能也,卒为难"者,卒,终也,父母在日,使之安乐,犹可能也;但父母没后,终身行孝,是为难也。

○"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者,解卒为难之事。

其卒者,谓父母既没之后,谨慎奉行其身,恒在善道,不遗与父母恶名。

孝子如此,可谓能卒矣。

○"仁者仁此者也",此,谓孝也。

言欲行仁者,先仁恩於此孝也。

言欲行仁於外,必须行仁恩於父母也。

故云"仁者仁此者也"。

○"礼者履此者也",履,践履也。

言欲行礼於外者,必须履践此孝者也。

○"义者宜此者也",言欲行义於外者,必须得宜於此孝也。

行孝得宜,乃可施义於外。

○"信者信此者也",言欲行诚信於外,须诚信於孝道。

言行孝道诚信,始可诚信於外。

○"强者强此者也",言欲强盛於外者,必须强盛於孝道。

言行孝道强盛,则能强盛於外。

○"乐自顺此生"者,自,由也。

言身之和乐,由顺从孝道而生。

若能顺从孝道,则身和乐。

"刑自反此作"者,言身受刑戮,由反此孝道而兴作。

若违反孝道,则刑戮及身。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者,自此以前,皆曾子之言,但此以下事异,故更言"曾子曰"。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者,置,谓措置也,言孝道措置於天地之间,塞满天地。

言上至天,下至地,谓感天地神明也。

○"溥之而行乎四海"者,溥,布也。

布此孝道而横被於四海,言孝道广远也。

"溥"字,而定本作"傅"。

傅,溥古字,溥著之名,义俱通,其义如此一也。

○"施诸世后世而无朝夕"者,诸,於也,谓施此孝道於后世,而无一朝一夕而不行也。

终长行之,言长久。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至"北海而准"者,推,谓推排也;放,至也。

诸於也。

言推排孝道至於四海,能以为法,准平而法象之,无所不从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者,《诗·大雅·文王有声》之诗,美武王也。

言武王之德能如此,今孝道亦然,四海之内,悉以准法而行之,与武王同,故引以证之。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者至"此之谓礼终",亦是曾子之言,以语更端,故更云"曾子"。

○"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者,以庶人思父母慈爱,忘躬耕之劳,可谓用力矣。

○"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者,诸侯、卿、大夫、士尊重於仁,安行於义,心无劳倦,是可谓用劳矣。

○"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者,匮,乏也,广博于施,则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是也。

备物,谓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如此即是大孝不匮也。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

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曾子闻诸夫子述,曾子所闻於孔子之言。 ○数,色主反,下同。 瘳,丑留反,差也。 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 ’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 顷当为跬,声之误也。 予,我也。 ○顷,读为跬,缺婢反,又丘弭反。 一举足为跬,再举足为步。 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 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径,步邪趋疾也。

忿言不反於身,人不能无忿怒,忿怒之言,当由其直,直则人罚墬不敢以忿言来也。

○径,古定反。

邪,似嗟反。

趋,七俱反。

[疏]"乐正"至"孝矣"。

○正义曰:此一节论乐正子春伤其足而忧,因明父母遗体不可损伤之事。

○"无人为大"者,言天地生养万物之中,无如人最为大。

故《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是也。

○"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者,非直体全,又须善名得全。

若能不亏损,形体得全,不损辱其身,是善名得全也。

○"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者,顷,跬也,谓一举足。

君子於一举足之间,不敢忘父母也。

言忘之恐有伤损。

○"是故道而不径"者,谓於正道而行,不游邪径。

正道平易,於身无损伤。

邪径险阻,或於身有患。

○"舟而不游"者,言渡水必依舟船,不浮游水上。

乘舟则安,浮水则危。

○"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者,以其不忘父母之遗体,故不敢以先父母遗余之体而行历危患处。

○"恶言不出於口"者,悖逆恶戾之言不出於口,为人所贱也。

○"忿言不反於身"者,谓己之言必能正直,人则服之,故他人瞋忿之言不反於身。

定本反於身,作"及"字。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者,总结举足、出言二事,身及亲并不羞辱,可谓孝矣也。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

贵,谓燕赐有加於诸臣也。

尚,谓有事尊之於其党也。

臣能世禄曰富。

舜时多仁圣有德,后德则在小官。

[疏]"昔者"至"尚齿"。

○正义曰:此前经明孝,以下至"不敢犯",又兼明孝弟,故下云"孝弟发诸朝廷",事兼孝弟也。

各随文解之。

今此一经,论四代悌顺尚齿之义。

○"有虞氏贵德而尚齿"者,虞氏帝德弘大,故贵德。

德之中,年高者在前,是德中尚齿。

○"夏后氏贵爵而尚齿"者,夏后之世渐浇薄,不能贵德而尚功,功高则爵高。

既贵其官爵,德虽下而爵高者则贵之,由道劣故也。

故贵爵之中,年高者在前,故云尚齿。

○"殷人贵富而尚齿"者,殷人又劣於夏,但身有功,则与之重爵。

殷家累世有功,世爵而富,乃贵之,故云贵富。

亦年高者在前,故云尚齿。

○"周人贵亲而尚齿"者,周人又劣於殷,敬爱弥狭。

殷人疏而富者,犹贵之,周人於已有亲乃贵之。

就此之中,亦年高者在前,故云尚齿。

○注"贵谓"至"小官"。

○正义曰:郑恐经云贵者,皆班序在上,故名之"贵,谓燕赐有加於诸臣"。

凡四代朝位班序,皆以官爵为次,悉皆重爵,而夏后氏贵者,但於爵高者加恩赐。

云"尚,谓有事尊之於其党也"者,谓德、爵、富、亲各於其党类之中而被尊也。

云"舜时多仁圣有德,后德则在小官"者,郑解虞氏贵德之意,以舜时仁圣者多,人皆有德,其德小先来者已居大官,其德大后来者则在小官,是小官而德尊者,故有虞氏贵之,所以燕赐加於大官,俗本"后德"多作"小得"字。

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

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

言其先老也。

[疏]"虞夏"至"事亲也"。

○正义曰:此一经覆述虞、夏以来尚年之事。

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

"未有遗年"者,言虞、夏、殷、周虽是明盛之王也,未有遗弃其年者,悉皆尚齿,更无他善以加之。

○"年之贵乎天下久矣"者,从虞、夏以来,贵年是久矣。

○"次乎事亲也"者,言贵年之次弟,近於事亲之孝,除孝则次弟也。

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於朝,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而弟达乎朝廷矣。

同爵尚齿,老者在上也。

君问则席,为之布席於堂上,而与之言。

凡朝位立於庭,鲁哀公问於孔子,命席。

不俟朝,君揖之即退,不待朝事毕也。

就之,就其家也。

老而致仕,君或不许,异其礼而已。

○於朝,直遥反,后皆同。

弟音悌,下及下注同。

为,于伪反。

[疏]"是故"至"廷矣"。

○正义曰:此一经明朝廷之中行於弟也。

○"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者,此因前文尚年,以是之故,朝廷之中同爵则尚齿,官爵同者则贵尚於齿,四代皆然。

○"七十杖於朝,君问则席"者,以其尚齿,故七十者许之据杖於朝。

若君有问,则布席令坐也。

○"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者,年已八十,不但杖於朝而已,见君揖则退,不待朝事毕也。

若君有事问之,则就其室,是逊弟敬老之道通达於朝廷矣。

○注"凡朝"至"而已"。

○正义曰:知"朝位立於庭"者,案《燕礼》大射,君与卿大夫皆立,卿大夫立於庭,君立于阼阶上。

是也。

云"鲁哀公问於孔子,命席"者,《儒行》文。

云"不俟朝,君揖之即退"者,案《燕礼》:大射,卿、大夫立于庭,北面。

君降自阼阶,南乡,尔卿。

卿西面,尔大夫。

大夫皆少进,皆北面。

尔,谓揖也。

於时老臣,君揖则退,不待朝事毕也。

则於路寝门外,曰视朝,亦揖竟即退,不待朝事毕也。

云"老而致仕,君或不许,异其礼而已"者,案《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是或不许也。

此经中所云,是君不许者,故"七十杖於朝,君问则席",又"八十不俟朝",是异其礼。

若其致事,君许,则《王制》云"七十不俟朝,八十杖於朝",是君许者与此异。

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见老者则车、徒辟。

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

锴,雁行也。

父党随行,兄党雁行。

车、徒辟,乘车、步行,皆辟老人也。

斑白者,发杂色也。

任,所担持也。

不以任,少者代之。

○并,步顷反,徐扶顶反。

辟音避,注同。

行,户刚反,下同。

担,都甘反。

少,诗照反,下同。

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

老穷不遗,以乡人尊而长之。

虽贫且无子孙,无弃忘也。

一乡者五州。

巷,犹闾也。

○遗如字,一本作匮,其媿反。

长,丁丈反,下文皆同。

[疏]"行肩"至"巷矣"。

○正义曰:此一节明弟通达於道路。

○"行,肩而不并"者,谓老少并行,言肩臂不得并行,少者差退在后,则朋友肩随是也。

○"不错则随"者,若兄党为雁行之差错,是父党则随从而为行。

○"见老者则车、徒辟"者,谓少者或乘车,或徒步,若逢见老者则辟之。

○"班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者,任,谓担持,言班白不以所任之物行于道路。

少者必代之,是弟通达於道路。

○注"错雁"至"雁行"。

○正义曰:错,参差,假雁行为行。

"父党随行",《王制》文。

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而弟达乎獀狩矣。

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也,以为军田出役之法。

五十始衰,不从力役之事也。

颁之言分也。

隆,犹多也。

及田者分禽,多其老者,谓竭作未五十者。

春猎为獀,冬猎为狩。

○甸,田见反。

颁音班。

獀,本亦作廋,音蒐,所求反。

狩音兽。

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

什伍,士卒部曲也。

《少仪》曰:"军尚左,卒尚右。"

○卒,子忽反,下同。

[疏]"古之"至"旅矣"。

○正义曰:此一节明弟道达於獀狩。

○"古之道"者,谓作记之人在於周末,於时力役烦重,却道周初之事,故云"古之道"也。

○"五十不为甸徒"者,谓方八里之甸。

徒谓步卒。

军法:八里出长毂一乘,步卒七十二人。

谓之甸者,以供军赋及田役之事。

五十者气力始衰,不为此甸役徒卒。

○"颁禽隆诸长"者,谓四十九以下,田毕颁禽之时,多长者。

○注"四井"至"为狩"。

○正义曰:"四井为邑"至"六十四井也",《司马法》文。

云"以为军田出役之法"者,谓一甸之中,出长毂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供君田役事,故云"以为军田出役之法"。

云"五十始衰,不从力政之事也"者,《王制》文。

云"谓竭作未五十"者,案《小司徒》云"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 唯田与追胥竭"。

作若田与追胥竭作之时,此未五十者犹任田役,故颁禽之时,多此长者。

云"春猎为獀,冬猎为狩",《尔雅·释天》文。

经云"獀、狩",夏苗、秋狝可知也。

○注"什伍"至"部也"。

○正义曰:五人为伍,二伍为什。

士谓甲,士卒谓步卒。

在军旅之中时,主帅部领团曲而聚,故云部曲。

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脩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死之,死此孝弟之礼。

○放,方往反。

[疏]"孝弟"至"犯也"。

○正义曰:此一节总论结上文。

○"孝弟发诸朝廷"者,即上文"而弟达乎朝廷"是也。

在上诸文但云"弟",此兼云"孝"者,以孝故能弟,弟则孝之次也。

此经总结前诸文,故云"孝弟"也。

○"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者,言孝弟之道通於朝廷,行於道路、州巷、獀狩、军旅,无处不行孝弟以教众庶也。

故众以道理之义死於孝弟也。

言行孝弟,虽死不舍,不敢犯此孝弟而不行也。

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

食三老五更於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祀先贤於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

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

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祀乎明堂,宗祀文王。

西学,周小学也。

先贤,有道德,王所使教国子者。

○食音嗣,下同。

更,古衡反,下同。

大学音泰,下"大学"、注"大下"皆同。

[疏]"祀乎"至"教也"。

○正义曰:此一节广明孝弟之道,养三老五更及齿学之事。

○"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者,於周言之,祀文王也。

故《乐记》云"祀文王於明堂"是也。

○"食三老五更於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者,案《孝经》云"虽天子必有父"也,注"谓养老也"。

父,谓君老也。

此食三老而属弟者,以上文祀文王於明堂为孝,故以食三老五更为弟,文有所对也。

○"祀先贤於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者,以先贤有德,故祀之,令诸侯尊敬有德,故云"教诸侯之德"。

此西学,郑注云"周小学",则周之小学在西郊,则《王制》云"养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是也。

○注"祀乎"至"子者"。

○正义曰:云"祀乎明堂,宗祀文王"者,郑以《乐记》武王伐纣,称祀乎明堂,而民知孝。

彼谓文王庙制如明堂,武王伐纣后而祀之。

恐此"祀乎明堂"亦与彼同,故云谓"宗祀文王"也,实於明堂之中。

知者,以此经广明周法,故五者天下之大教,明不独论武王,是指周公制礼之后、宗祀文王也。

云"西学,周之小学也"者,谓虞庠也。

以祀先贤,明於虞庠小学,故《大司乐》云"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

《文王世子》又云:"《书》在上庠。"

以此知祭先贤所通之经,各於所习之学。

若瞽宗则在国,虞庠为小学者,则在西郊。

今祀先贤,则於西郊也。

食三老五更於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

割牲,制俎实也。

冕而总干,亲在舞位,以乐侑食也。

教诸侯之弟,次事亲。

○酳音胤,又事觐反。

天子设四学,当入学而大子齿。

四学,谓周四郊之虞庠也。

《文王世子》曰:"行一物而三善皆得,唯世子而已。 其齿於学之谓也。"

[疏]"食三"至"子齿"。

○正义曰:此一节明养三老五更之礼而竭其力,下象其德。

○"天子袒而割牲"者,谓牲入之时,天子亲割也。

○"执酱而馈"者,谓食之时,亲执酱而馈也。

○"执爵而酳"者,谓食罢,亲执爵而酳之也。

○"冕而总干"者,干,盾也。

亲在舞位,持盾而舞也。

○"是故乡里有齿"者,以天子敬老,乡里化之,故有齿也。

○"老穷不遗"者,老而被养,故在下年老及困穷者,皆化上而养之,故不见遗弃。

作记者以老弱被尊养,人皆化上,故"强不犯弱,众不暴寡"。

○"此由大学来者也",所致此养三老五更於大学,故此化而来。

○"天子设四学"者,谓设四代之学。

周学也,殷学也,夏学也,虞学也。

○"当入学而大子齿",天子设四学,以有虞庠为小学,设置於四郊,是天子设四学,据周言之。

"当入学而大子齿"者,当入学之时,而大子齿於国人,故云"而大子齿"。

○注"四学"至"庠也"。

○正义曰:皇氏云:"四郊虞庠,以为四郊皆有虞庠。"

天子巡守,诸侯待于竟。

天子先见百年者。

问其国君以百年者所在,而往见之。

○守,手又反,本亦作狩。

竟,居领反。

八十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西行,东行者弗敢过。

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

弗敢过者,谓道经之则见之。

[疏]"天子"至"可也"。

○正义曰:此一节亦明尚齿贵老之义。

○"天子巡守"者,谓巡行守土诸侯。

○"诸侯待于竟,天子先见百年"者,谓天子问此诸侯之国内有百年之人,天子则先往就见百年者。

○"八十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者,既未满百岁,不可一一就见。

若天子、诸侯因其行次,或东行、西行至八十九十者,或闾里之旁,不敢过越而去,必往就见之。

○"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者,谓八十九十之人,虽不当道路左右,欲共言论政教,君即往就之可也。

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族,三命不齿。

族有七十者弗敢先。

此谓乡射饮酒时也。

齿者,谓以年次立若坐也。

三命,列国之卿也,不复齿,席之於宾东。

不敢先族之七十者,谓既一人举觯乃入也,虽非族亦然,承"齿乎族",故言族尔。

○复,扶又反,下文注"将复入"同。

觯,之豉反。

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

若有大故而入,君必与之揖让,而后及爵者。

谓致仕在家者,其入朝,君先与之为礼,而后揖卿、大夫、士。

[疏]"一命"至"爵者"。

○正义曰:此一节明乡里之中敬齿之法。

○"一命齿于乡里"者,此谓乡射饮酒之时,身有一命官者,或立或坐,齿与乡人同。

○"再命齿于族"者,谓身有再命之官,其命既高,乡人疏者,虽复年高,不与之齿。

但族亲之内,计长幼为班序。

○"三命不齿"者,谓身在三命官,其命转尊,不复齿於亲族,谓特坐宾东。

○"族有七十者,弗敢先"者,若此饮酒之时,族亲之内有年七十者,令其先入,此三命者乃始后入,故云"不敢先"也。

○注"此谓"至"族尔"。

○正义曰:此经云齿于乡里,齿于族,未知何时如此,故明之云"谓乡射饮酒时",乡射,谓乡人询众庶而为射,於时先行饮酒之礼,是乡射有饮酒者也。

又云饮酒者,谓乡人饮酒及党正饮酒。

此注乡射饮酒,兼此三义也。

今案《仪礼·乡饮酒》及《乡射》无"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族"之文。

此一命、再命之文,在《党正》。

故郑注《乡饮酒》云"此篇无正齿位之事"是也。

虽无正齿位之事,其实《乡射》、《乡饮酒》亦有正齿位之礼,但文不备也。

故此云乡射饮酒,以总正齿位之事也。

云"齿"者,谓以年次立若坐也者。

士立於堂,下大夫坐於堂上。

知者,《乡射》云"大夫受献讫,及众宾皆升就席"。

於时虽立,至彻俎即坐。

《乡射记》又云"既旅,士不入",不见士坐之文,明立于堂下。

云"三命,列国之卿也"者,据诸侯言之,谓当饮酒之时,若天子国党正饮酒,三命不齿,谓上士也。

以天子上士三命故也。

此经虽据诸侯,亦谓党正饮酒,故云"三命不齿"。

郑注:"三命,列国之卿。"

若其乡饮酒,诸侯之国,但爵位为卿大夫,虽再命一命,皆得不齿,以乡饮酒宾贤能,其宾必少,其得爵为卿大夫者,必年长於宾,故在宾东,西面,而不齿。

若《党正》饮酒"以正齿位",其宾必长,故天子、诸侯之国,三命乃不齿。

知乡饮酒爵为卿大夫乃不齿者,案《乡饮酒》云:"席于宾东,公三重,大夫再重。"

注云:"席此二者於宾东,尊之,不与乡人齿也。"

天子之国,三命者乃不齿。

於诸侯之国,爵为大夫则不齿。

是大夫坐於上,士立於下者,谓诸侯之国。

若天子党正饮酒,一命下士立於下;再命中士齿於父族,坐於堂上;三命上士席於宾东。

云"不敢先族之七十者,谓既一人举觯乃入也"者,族七十者初饮酒之时,则与众宾先入,此三命者,得为待献宾献介献众宾之后,至一人举觯之时,乃始入也。

故《乡饮酒》、《乡射记》皆大夫乐作之前、一人举觯之后,乃始得入也。

若然,大夫之入,依礼自当一人举觯之时,纵令无族人七十者亦当如此。

又族之七十者及乡人少者於先已入,今特云"族有七十者不敢先",记人之意,以身有三命,应合在族人七十者之先,欲明敬齿上老,故云"不敢先"尔,是以郑注云"虽非族亦然",但乡人长老皆上之,既入,然后始入。

此有"族有七十"者,熊氏云"谓党正饮酒,故‘正齿位’,故有七十。 若《乡饮酒》之礼,则无七十者。 故《乡饮酒》明日‘乃息司正’,‘告于先生君子’,是老者明日乃入也"。

天子有善,让德於天。

诸侯有善,归诸天子。

卿、大夫有善,荐於诸侯。

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

禄爵庆赏,成诸宗庙,所以示顺也。

荐,进也。

成诸宗庙,於宗庙命之。

《祭统》有十伦,六曰见爵赏之施焉。

○见,贤遍反。

施,始豉反。

[疏]"天子"至"顺也"。

○正义曰:此一节明有善让於尊上,示以敬顺之道,不敢专也。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教不伐以尊贤也。

立以为《易》,谓作《易》。

易抱龟,易,官名,《周礼》曰"大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

○卷,古本反。

知音智。

断,丁乱反。

[疏]"昔者"至"贤也"。

○正义曰:此一节亦明其不敢专辄尊贤之事也。

○"立以为《易》"者,圣人谓伏羲、文王之属,兴建阴阳天地之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立此阴阳,以作《易》,即今时易也。

"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者,立为占《易》之官,抱龟南面。

尊其神明,故南面。

天子亲执卑道,服衮冕北面。

○"必进断其志焉"者,言天子虽有显明哲知之心,必进於龟之前,令龟断决其已之所有为之志,示不敢自专,以尊敬上天也。

○"教不伐以尊贤也"者,有善称人,有过称己,教在下不自伐其善,以尊敬贤人也。

○注"周礼"至"之占"。

○正义曰:此称官者,於《周礼》称大卜。

三兆者,玉、瓦、原也。

郑注云:"言兆形似玉、瓦、原之亹罅原田也。"

杜子春云:"玉兆,帝颛顼之兆;瓦兆,帝尧之兆;原兆,有周之兆。"

三《易》者,《连山》、《归藏》、《周易》,杜子春云:"《连山》,宓戏。 《归藏》,黄帝。"

郑作《易赞》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三梦: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

孝子将祭祀,必有齐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报物,以脩宫室,以治百事。

谓齐之前后也。

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

如惧不及见其所爱者。

○恐,曲勇反。

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焉而未之然。

奠之,谓酌尊酒奠之,及酳之属。

如语焉而未之然,如有所以语亲而未见答。

○以语,鱼预反。

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

宿者皆出,谓宾助祭者事毕出去也。

如将弗见然,祭事毕,而不知亲所在,思念之深,如不见出也。

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将复入然。

思念既深,如睹亲将复入也。

陶陶遂遂,相随行之貌。

○陶音遥。

遂,本又作燧,音遂。

是故悫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不违亲。

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之,孝子之志也。

术当为述,声之误也。

○思,息嗣反。

术,义作述。

[疏]"孝子"至"志也"。

○正义曰:此一节明孝子将祭祀之时,颜色容貌务在齐庄卑诎,思念其亲存也。

○"以虑事"者,言孝子先齐庄其心,以谋虑祭事。

○"以具服物"者,以备具衣服及祭物。

○"以治百事"者,谓齐前后,凡治百众之事。

○"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者,言孝子色必温和,行必战恐,其形貌如似畏惧不及见亲之所爱然。

止由如是,言心貌必温。

○"身必诎"者,言孝子设奠及酳之时,容貌温和,身形必卑诎。

○"如语焉而未之然"者,如以语谘白於亲,而未之见报答者。

○"宿者皆出"者,谓助祭所宿之宾,今祭事已毕,并皆出去。

孝子其立,卑柔静默,然后以正定心意,以思念其亲,如似将不复见颜色出然。

○"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将复入然"者,孝子思念亲深,及至祭后想像亲来形貌,陶陶遂遂,如似亲将复反。

更入然。

○"是故悫善不违身"者,以孝子思念亲深,为是之故精悫纯善之,故行不违离於身,言恒悫善也。

○"耳目不违心者,言忠心思虑不违於亲,无时歇也。 ○“结诸心"者,言思念深结积於心。

○"形诸色",思念其亲,形见於色。

○"而术省之"者,术,述;省,视也。

言思念其亲,但遍循述而省视之,反覆不忘也。

此乃孝子思念亲之志也。

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

周尚左也。

[疏]"建国"至"宗庙"。

○正义曰:此一节明神位所在,周人尚左,故宗庙在左,社稷在右。

案桓二年:"取郜大鼎,纳於大庙。"

何休云:"质家右宗庙,尚亲亲,文家右社稷,上尊尊。"

此说与郑合,故郑云"周尚左"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