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正义 卷三十六 学记第十八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礼记正义
《礼记正义》 卷三十六 学记第十八 郑玄、孔颖达

陆曰:"郑云:《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此於《别录》属《通论》。"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

求,谓招来也。

謏之言小也。

动众,谓师役之事。

○宪音献。

謏,思了反,徐所穆反。

闻音问,声闻。

度,大各反。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就,谓躬下之。

体,犹亲也。

○下,户嫁反。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

○策,初革反。

[疏]"发虑"至"学乎"。

○正义曰:此一节明虽有余善,欲化民成俗,不如学之为重。

○"发虑宪"者,发,谓起发。

虑,谓谋虑。

宪,谓法式也。

言有人不学,而起发谋虑,终不动众,举动必能拟度於法式,故云"发虑宪"。

○"求善良"者,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

○"足以謏闻"者,謏之言小。

闻,声闻也。

言不学之人,能有片识谋虑法式,求善以自辅。

此是人身上小善,故小有声闻也。

○"不足以动众"者,众,谓师役也。

虽有以小善,恩未被物,若御军动众则不能,故云"不足以动众"也。

○"就贤体远"者,贤,谓德行贤良,屈下从就之。

远,谓才艺广远,心意能亲爱之也。

○"足以动众"者,以恩被於外,故足以动众也。

"未足以化民"者,虽复恩能动众,识见犹浅,仁义未备,故未足以化民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者,君,谓君於上位。

子,谓子爱下民。

谓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故云"其必由学乎"。

学则博识多闻,知古知今,既身有善行,示民轨仪,故可以化民成俗也。

○注"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 求,谓招来也。 謏之言小也。 动众,谓师役之事。 ○正义曰:“宪,法",《释诂》文。

"謏之言小也",言謏音近小,故云"謏之言小也"。

云"动众,谓师役之事"者,动众以与化民相对,化民事难,动众稍易,故知是师役之事。

○注"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

○正义曰:郑恐所学惟小小才艺之事,故云"所学者,圣人之道"。

以其化民成俗,非圣人之道不可。

云"在方策"者,下篇"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是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谓内则设师、保以教,使国子学焉;外则有大学、庠、序之官。

○琢,丁角反,治玉曰琢。

太音泰,后"大学"皆同。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典,经也。

言学之不舍业也。

兑,当为"说"字之误也。

高宗梦傅说,求而得之,作《说命》三篇,在《尚书》,今亡。

○兑,依注作"说",音悦,下《兑命》放此,舍音舍。

兑当,徒外反。

[疏]"玉不"至"谓乎"。

○正义曰:此一节论喻学之为美,故先立学之事。

○"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者,建国,谓建立其国。

君民,谓君长其民。

内则设师、保,外则设庠、序以教之,故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者,记者明教学事重,不可暂废,故引《兑命》以证之。

言殷相傅说告高宗云"意恒思念,从始至终,习经典於学也"。

○"其此之谓乎"者,言此经所谓教学为先,则《兑命》"念终始典于学也"。

○注"典经"至"今亡"。

○正义曰:"典,经也",《释言》文。

言"学不舍业",即经云"终始思念经典",是不舍业也。

言"高宗梦傅说"者,《书序》云:"高宗梦得说,作《说命》三篇。"

高宗,殷王武丁,其德高可尊,故号"高宗"。

其事具《尚书》篇,见在。

郑云"今亡"者,郑不见《古文尚书》故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旨,美也。

○肴,户交反。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则睹已行之所短,教则见已道之所未达。

○睹,丁古反。

行,下孟反,下注"德行"同。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反,求诸已也。

自强,脩业不敢倦。

○强,其丈反,又其良反,下注同。

长,丁两反。

下注"长稚"、"长者"皆同。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言学人乃益已之学半。

○学学,上胡孝反,下如字。

学人,胡孝反。

又音教。

[疏]"虽有"至"谓乎"。

○正义曰:此一节明教学相益。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者,嘉,善也。

旨,美也。

虽有嘉美之肴,兼陈列于前,若不食,即不知其肴之美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者,至,谓至极。

虽有至极大道,若不学,则不知大道之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者,若不学之时,诸事荡然,不知已身何长何短。

若学,则知已之所短,有不足之处也。

○"教然后知困"者,不教之时,谓已诸事皆通。

若其教人,则知已有不通,而事有困弊,困则甚於不足矣。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者,凡人皆欲向前相进,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向身,而求诸已之困,故反学矣。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者,凡人多有解怠,既知困弊,然后能自强学,其身不复解怠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者,谓教能长益於善。

教学之时,然后知已困而乃强之,是教能长学善也。

学则道业成就,於教益善,是学能相长也。

但此礼本明教之长学。

"《兑命》曰:学学半"者,上"学"为教,音教,下"学"者,谓习也,谓学习也。

言教人乃是益已学之半也。

《说命》所云"其此之谓乎",言学习不可暂废,故引《说命》以证之。

言恒思念,从始至终,习礼典于学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术,当为"遂",声之误也。

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於闾里,朝夕坐於门,门侧之堂谓之塾。

《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党属於乡,遂在远郊之外。

○塾音熟,一音育。

术音遂,出注。

比年入学,学者每岁来入也。

中年考校。

中,犹间也。

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

《周礼》:三岁大比乃考焉。

○中,徐丁仲反,注同。

间,间侧之间,下同。

比,毗志反。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

知类,知事义之比也。

强立,临事不惑也。

不反,不违失师道。

○乐,五孝反,又音岳,下"不能乐学"同。

断句,丁乱反。

别,彼列反。

趣,七住反。

乡,许亮反。

比,必履反,一音必利反。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

怀,来也,安也。

○说音悦。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蛾,蚍蜉也。

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复成大垤。

○蛾,鱼起反,注同,本或作蚁。

蚍音毗。

蜉音孚。

《尔雅》云:"蚍蜉,大蚁。"

复,扶又反。

垤,大结反,《毛诗传》云:"蚁冢也。"

[疏]"古之"至"谓乎"。

○正义曰:此一节明国家立庠、序上下之殊,并明入学年岁之差。

○"古之教"者,谓上代也。

○"家有塾"者,此明学之所在。

《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於塾,故云"家有塾"。

《白虎通》云:"古之教民者里皆有师,里中之老有道德者,为里右师,其次为左师,教里中之子弟以道艺、孝悌、仁义也。"

○"党有庠"者,党,谓《周礼》五百家也。

庠,学名也。

於党中立学,教闾中所升者也。

○"术有序"者,术,遂也。

《周礼》: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遂有序,亦学名。

於遂中立学,教党学所升者也。

○"国有学"者,国,谓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也。

《周礼》天子立四代学,以教世子及群后之子,及乡中俊选所升之士也。

而尊鲁,亦立四代学。

余诸侯於国,但立时王之学,故云"国有学"也。

○"比年入学"者,比年,谓每年也,谓年年恒入学也。

○"中年考校"者,"中"犹间也。

谓每间一岁,乡遂大夫考校其艺也。

○"一年视离经辨志"者,谓学者初入学一年,乡遂大夫於年终之时,考视其业。

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辨志,谓辨其志意趣乡,习学何经矣。

○"三年视敬业乐群"者,谓学者入学三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

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

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原而乐之。

○"五年视博习亲师"者,言五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

博习,谓广博学习也。

亲师,谓亲爱其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者,言七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

论学,谓学问向成,论说学之是非。

取友,谓选择好人,取之为友。

"谓之小成"者,比六年巳前,其业稍成,比九年之学,其业小,故曰"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者,谓九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言知义理事类,通达无疑。

强立,谓专强独立,不有疑滞。

"而不反",谓不违失师教之道,谓之大成。

"此大学之道也"者,言如此所论,是大学贤圣之道理,非小学技艺耳。

○"《记》曰:蛾子时术之"者,谓旧人之《记》,先有此语,记礼者引旧《记》之言,故云"蛾子时术之"。

蚁子小虫,蚍蜉之子,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矣。

《记》之所云,其此学问之谓乎?○注"术当为遂,声之误也。 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於闾里"至"在远郊之外"。

○正义曰:此云"术",《周礼》作"遂"者,此《记》与"党"连文,故知"术"当为"遂",以声相近而错误也。

云"古者仕焉而巳者,归教於闾里,朝夕坐於门"者,"已"犹退也,谓仕年老而退归者。

案《书传说》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而退老归其乡里。 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 新谷已入,余子皆入学,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学,上老乎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余子毕出,然后皆归,夕亦如之。 云“门侧之堂谓之塾"者,《尔雅·释宫》文。

引《周礼》者,证党、遂之异。

案《周礼》:六乡之内,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六遂之内,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今此经六乡举"党",六遂举"序",则余闾里以上,皆有学可知,故此注云"归教於闾里"。

其比与邻近,止五家而巳,不必皆有学。

云"遂在远郊之外"者,案《周礼》:遂人,掌野之官,百里之外。

故知遂在远郊之外。

郑注《州长职》云:"序,州党之学。"

则党学曰"序"。

此云"党有庠"者,乡学曰"庠",故《乡饮酒》之义云:"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

注云:"庠,乡学也。"

州党曰序,此云"党有庠"者,是乡之所居党为乡学之庠,不别立序。

凡六乡之内,州学以下皆为庠。

六遂之内,县学以下皆为序也。

皇氏云"遂学曰庠",与此文违,其义非也。

庾氏云"党有庠,谓夏殷礼,非周法",义或然也。

○注"中犹间也。 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 《周礼》:三岁大比乃考焉"。

○正义曰:间年,谓下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之类是也。

云"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计学者入学多少之间岁,非是乡遂大夫间岁三年入学也。

云"《周礼》:三岁大比乃考焉"者,郑引《周礼》"三年大比考校",则此中年考校,非《周礼》也。

故《周礼·乡大夫职》云:"三年大比,而兴贤者能者。"

皇氏云"此中年考校亦周法",非也。

皇氏又以此"中年考校",谓乡遂学也,下文云"一年视离经辨志"以下,皆谓国学,亦非也。

但应入大学者,自国家考校之耳。

其未入大学者,乡遂大夫考校也。

○注"蛾,蚍蜉也。 蚍蜉之子"。

按《释虫》云:"蚍蜉,大蚁。 小者蚁。"

是蚁为蚍蜉大者,又云"蚁子",故云"蚍蜉之子"也。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皮弁,天子之朝朝服也。

祭菜,礼先圣先师。

菜,谓芹藻之属。

○朝朝,并直遥反。

芹音勤。

藻音早。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宵之言小也。

肄,习也。

习《小雅》之三,谓《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也。

此皆君臣宴乐相劳苦之诗,为始学者习之,所以劝之以官,且取上下相和厚。

○宵音消。

肄,本又作肆,同,以二反,注同。

乐音洛。

劳,力告反,又如字。

为,于伪反。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鼓箧,击鼓警众,乃发箧,出所治经业也。

孙,犹恭顺也。

○箧,古协反。

孙音逊,注及下皆同。

警,京领反。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夏,槄也。

楚,荆也。

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收,谓收敛整齐之。

威,威仪也。

○夏,古雅反,注同。

槄,吐刀反。

《尔雅》云:"槄,山槚。"

扑,普卜反,《尚书》云:"作教刑。"

挞,他达反。

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禘,大祭也。

天子诸侯既祭,乃视学考校,以游暇学者之志意。

○禘,大计反。

斿音由,本亦作游。

暇,户嫁反,旧古雅反。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使之悱悱愤愤,然后启发也。

○语,鱼庶反。

悱,芳鬼反。

愤,扶粉反,一本直作"悱愤"。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学,教也,教之长稚。

○学,胡孝反,注同。

躐,音里辄反。

稚,直吏反。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伦,理也。

自大学始教至此,其义七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官,居官者也。

士,学士也。

[疏]"大学"至"谓乎"。

○正义曰:此一节明天子诸侯教学大理,凡有七种,各依文解之。

○"大学始教"者,大学,谓天子诸侯使学者入大学,习先王之道矣。

熊氏云:"始教,谓始立学教。"

"皮弁祭菜"者,谓天子使有司服皮弁,祭先圣先师以苹藻之菜也。

○"示敬道也"者,崔氏云:"著皮弁,祭菜蔬,并是质素,示学者以谦敬之道矣。"

○注"祭菜"至"先师"。

○正义曰:熊氏云:"以注‘礼先圣先师’之义解经。 ‘始教’谓始立学也。 若学士春始入学,唯得祭先师,故《文王世子》云:‘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唯祭先师。 ’巳不祭先圣,故《大胥》‘春释菜合舞’,郑云:‘释菜,礼先师。 ’是春始入学,不祭先圣也。"

皇氏云:"以为‘始教,谓春时学始入学也’,其义恐非。"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宵,小也。

肄,习也。

当祭菜之时,便歌《小雅》,习其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取其上下之官,劝其始学之人,使上下顺序也,故云"官其始也"。

亦谓以官劝其始也。

○注"宵之"至"和厚"。

○正义曰:宵,音近小,故读从"小"。

按《乡饮酒礼》、《燕礼》皆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又襄四年穆叔如晋,歌《小雅》三篇,故知"《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也"。

云"为始学者,习之所以劝之以官者,《小雅》三篇,皆君臣燕乐及相劳苦。 今为学者歌之,欲使学者得为官,与君臣相燕乐,各自劝励,故云“所以劝之以官也"。

此云"始者",谓学者始来入学,故云"始入学习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入学,谓学士入学之时,大胥之官,先击鼓以召之。

学者既至,发其筐箧,以出其书,故云"鼓箧"也。

所以然者,欲使学者"孙其业",谓恭顺其所持经业。

○注"鼓箧"至"业也"。

○正义曰:鼓,谓击鼓,故《大胥》云:"用乐者,以鼓征学士。"

《文王世子》云:"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

《文王世子》云:谓天子视学之时,击鼓警众也。

若是凡常入学用乐,及为祭祀用乐者,"以鼓征学士"是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学者不劝其业,师则以夏、楚二物以笞挞之。

所以然者,欲令学者畏之,收敛其威仪也。

○注"夏槄"至"礼者"。

○正义曰:《尔雅·释木》云:"槄,山槚。"

郭景纯云:"今之山楸。"

卢氏云:"扑作教刑。"

是扑挞犯礼者。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夏氏云:"禘,大祭,在於夏。"

天子诸侯视学之时,必在禘祭之后。

"未卜禘",谓未为禘也。

禘是大祭,必先卜,故连言之。

是未为禘祭,不视学。

所以然者,欲游其学者之志,谓优游纵暇学者之志,不欲急切之,故禘祭之后,乃视学考校优劣焉。

○注"禘大"至"考校"。

○正义曰:"禘,大祭",《尔雅·释天》文。

云"天子诸侯既祭,乃视学"者,谓於夏祭之时,既为禘祭之后,乃视学考校。

当祭之年,故云"未卜禘,不视学"。

若不当禘祭之年,亦待时祭之后,乃视学也。

此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视学也。

若大礼视学,在仲春、仲秋及季春,故《文王世子》云:"凡大合乐,必遂养老。"

注云:"大合乐,谓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 於是时也,天子则视学焉。"

《月令》:"季春大合乐,天子率三公九卿而视学焉。"

与此别也。

视学既在夏祭之后,则天子春秋视学,亦应在春秋时祭之后。

此举"未卜禘,不视学",则余可知也。

熊氏云:"此禘谓夏正郊天,视学谓仲春视学。 若郊天则不视学。"

若如熊氏义,礼不王不禘,郑注何得云"天子诸侯既祭、乃视学"?既连诸侯言之,则此禘非祭天。

熊说非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者,时观,谓教者时时观之,而不丁宁告语。

所以然者,欲使学者存其心也。

既不告语,学者则心愤愤,口悱悱,然后启之,学者则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

○教学之法,若有疑滞未晓,必须问师,则幼者但听长者解说,不得辄问,推长者谘问,幼者但听之耳。

○"学不躐等也"者,学,教也。

躐,逾越也。

言教此学者,令其谦退,不敢逾越等差。

若其幼者辄问,不推长者,则与长者抗行,常有骄矜。

今唯使听而不问,故云"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者,伦理也。

言前七等之事,是教学大理也。

○"记曰"至"谓乎",引旧记结上七事。

"凡学",谓学为官,学为士者。

"官先事,士先志"者,若学为官,则先教以居官之事。

若学为士,则先喻教以学士之志。

故先七事,皆是教学居官及学士者。

○"其此之谓乎"者,记者所云:其此在上七事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

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有居,有常居也。

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操缦,杂弄。

○操,七刀反,注同。

缦,未但反。

杂,徂合反。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博依,广譬喻也。

依或为衣。

○依,於岂反,注皆同。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杂服,冕服、皮弁之属。

杂,或为推。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兴之言喜也,歆也。

艺,谓礼、乐、射、御、书、数。

○兴,虚应反。

歆,许金反。

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

藏,谓怀抱之。

脩,习也。

息,谓作劳休止於之息。

游,谓闲暇无事於之游。

○闲音闲。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脩乃来。"

其此之谓乎!敬孙,敬道孙业也。

敏,疾也。

厥,其也。

学者务及时而疾,其所脩之业乃来。

○乐其,音岳,又音洛,又五孝反。

离,力智反。

[疏]"大学"至"谓乎"。

○正义曰:此一节论教学之道,必当优柔宽缓,不假急速,游息孙顺,其学乃成。

○"大学之教也,时"者,言教学之道,当以时习之。

○"教必有正业"者,正业,谓先王正典,非诸子百家,是教必用正典教之也。

○"退息必有居"者,退息,谓学者疲倦而暂休息。

有居,谓学者退息,必有常居之处,各与其友同居,得相谘决,不可杂滥也。

○"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者,此以下并正业积渐之事也。

此教乐也。

乐主和,故在前,然后须以积渐,故操缦为前也。

操缦者,杂弄也。

弦,琴瑟之属。

学之须渐,言人将学琴瑟,若不先学调弦杂弄,则手指不便;手指不便,则不能安正其弦。

先学杂弄,然后音曲乃成也。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者,此教诗法者。

诗是乐歌,故次乐也。

博,广也。

依,谓依倚也,谓依附譬喻也。

若欲学诗,先依倚广博譬喻。

若不学广博譬喻,则不能安善其诗,以诗譬喻故也。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者,此教礼法也。

前诗后礼,亦其次也。

杂服,自衮而下至皮弁至朝服玄端服属。

礼谓《礼经》也。

《礼经》正体在於服章,以表贵贱。

今若欲学礼,而不能明杂衣服,则心不能安善於礼也。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者,此总结上三事,并先从小起义也。

兴,谓歆喜也,故《尔雅》云:"歆、喜,兴也。"

艺,谓操缦、博依、六艺之等。

若欲学《诗》、《书》正典,意不歆喜其杂艺,则不能耽玩乐於所学之正道。

○"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者,故,谓因上起下之辞。

学虽积渐,故君子之人为学之法,恒使业不离身。

藏,谓心常怀抱学业也。

脩,谓脩习不能废也。

息,谓作事倦息之时而亦在学也。

游,谓闲暇无事游行之时亦在於学,言君子於学无时暂替也。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者,此明亲师爱友也。

然,如此也。

若能藏、脩、游、息、游,无时暂替,能如此者,乃能安其所学业。

言安学业既深,必知此是深由本师,故至於亲爱师也。

○"乐其友"者,师既获亲,而同志之友亦被於乐重。

然前三年乐群,五年亲师,亲师在乐群之后,而此前亲后乐友者,群即友也,为义然也。

前明始学,故乐友在前。

此明学业已成,故亲师为首矣。

○"而信其道"者,其道,已道也。

既亲师乐友,已道深明,心自说信,不复虚妄。

一云:信师友之道,前安学,故乃亲师乐友,后乃信道也。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者,"辅"即友也,友主切磋,是辅已之道深远也。

"离"犹违也。

已道深明,不复虚妄,心自信之。

若假令违离师友,独在一处而讲说,不违反於师友昔日之意旨,此则强立不返也。

○"《兑命》曰"者,引《尚书》合结之。

○"敬孙务时敏"者,此句结积习也。

当能敬重其道,孙顺学业,而务习其时,疾速行之,故云"敬孙务时敏"。

敏,犹疾速也。

○"厥脩乃来"者,此句结亲师敬道也。

厥,其也。

若敬孙以时,疾行不废,则其所脩之业乃来。

谓所学得成也,所以尊师乐友。

"其此之谓乎"者,《兑命》所云,其此经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呻,吟也。

占,视也。

简谓之毕。

讯,犹问也。

言今之师自不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多其难问也。

呻,或为慕。

讯,或为訾。

○呻音申,一音亲,吟也。

占,敕沽反,视也。

讯,字又作谇,音信,问也。

呻吟,鱼金反,又作訡,同。

难,乃旦反。

訾,才斯反,又音紫。

言及于数,其发言出说,不首其义,动云"有所法象"而已。

○数,色住反。

进而不顾其安,务其所诵多,不惟其未晓。

使人不由其诚,由,用也。

使学者诵之而为之说,不用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材,道也,谓师有所隐也。

《易》曰"兼三材而两之",谓天地人之道。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教者言非,则学者失问。

○施,始移反,下同。

悖,布内反。

佛,本又作拂,扶弗反。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隐,不称扬也。

不知其益,若无益然。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速,疾也。

学不心解,则亡之易。

○去,如字,又起吕反。

解,胡买反。

忘,亡亮反。

之易,以豉反,下文注皆同音。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刑犹成也。

[疏]"今之"至"由乎"。

○正义曰:此一节论教者违法,学者所以不成,是今师之失,故云"今之教者"。

○"呻其占毕"者,此明师恶也。

呻,吟也。

占,视也。

毕,简也。

故《释器》云:"简谓之毕。"

言今之师,不晓经义,但诈吟长咏,以视篇简而已。

○"多其讯"者,讯,问难也。

既自不晓义理,而外不肯默然,故假作问难,诈了多疑,言若已有解之然也。

○"言及于数"者,数,谓法象。

既不解义理,若有所言,而辄诈称有法象也。

○"进而不顾其安"者,务欲前进诵习使多,而不曾反顾其义理之安,不谓义理危辟而不自知也。

○"使人不由其诚"者,人,谓学者也。

由,用也。

诚,忠诚。

使学者诵文,而已为之说义,心皆不晓而猛浪,是不用己之忠诚也。

○"教人不尽其材"者,材,道也。

谓已既不晓其义,而纵有所悟者,又不能多,恒恐人胜之,故凡有所知,又为所隐,惜不尽其道也。

○"其施之也悖"者,谓教者有上五者之短,故施教於人,违背其理也。

○"其求之也佛"者,佛,戾也,教者佛戾也。

教者既背违其理,其学者求之则又违戾。

受学者心既不解,求问於师,师又不晓违戾义意也。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者,由师教既悖,而受者又违,故受学者弟子不荷师教之德,乃隐没其师之学,而憎疾其师也。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者,师说既不晓了,故弟子受之,苦其难。

既难不解,故不自知其有益。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者,学者勉力自强,虽得终竟其业,为心不晓解,其亡去之必速疾矣。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者,刑,犹成也。

言师教弟子不成,由此在上诸事,故云"其此之由乎"。

其此之由在上,谓此经文也。

以例推之,前文云"其此之谓乎",则是他书所云其此经之谓乎。

○注"其发"至"而已"。

○正义曰:"其发言出说,不有其义"者,首,犹本也。

教者为弟子发言出说,不本其义理,谓不解此义之言也。

云"动云有所法象而已"者,既不解义理,举动所云则言此义有所法象,犹若一则称配大一,二则称配二仪,但本义不然,浪为配当。

○注"务其"至"未晓"。

○正义曰:"务其所诵多"者,谓师务欲得所诵使多,释经"进"也。

云"不惟其未晓"者,惟,思也,不思其诵得未晓解者,释经"不顾其安"也。

○注"使学"至"其诚"。

○正义曰:"使学者"解经"使人"也,而"为之说"解经"不用其诚"也。

言师为学者而说,不用其忠诚实之心,以心不解,诳惑学者。

○注"材道"至"之道"。

○正义曰:郑恐"材"是材艺,故以"材"为道。

道,谓道理。

言教人道理。

引"《易》曰"者,《易·说卦》文也。

但伏羲书上法天,下法地,中法人,谓之三材。

《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材各有其两,故云"兼三材而两之",而有六爻也。

郑引之,证"材"为道也。

○注"教者"至"失问"。

○正义曰:教者言非,是其施之也悖;学者失问,是其求之也佛。

大学之法,禁於未发之谓豫,未发,情欲未生,谓年十五时。

○禁,居鸩反。

欲音欲。

当其可之谓时,可,谓年二十,时成人。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不陵节,谓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钝者以大也。

施,犹教也孙,顺也。

○钝,徒困反。

相观而善之谓摩。

不并问,则教者思专也。

摩,相切磋也。

○摩,莫波反,徐亡髲反。

思,息吏反。

磋,七多反。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兴,起也。

[疏]"大学"至"由兴"也。

○正义曰:此一节论教之得理,则教兴也。

○"禁於未发之谓豫"者,发,谓情欲发也。

豫,逆也。

十五以前,情欲未发,则用意专一,学业易入。

为教之道,当逆防未发之前而教之,故云"禁於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者,可,谓年二十之时。

言人年至二十,德业已成,言受教之端,是时最可也。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者,陵,犹越也。

节,谓年才所堪。

施,犹教也。

孙,顺也。

谓教人之法,当随其年才,若年长而聪明者,则教以大事,而多与之;若年幼又顽钝者,当教以小事,又与之少,是不越其节分而教之,所谓"孙,顺也",从其人而设教也。

○"相观而善之谓摩"者,善,犹解也。

受学之法,言人人竞问,则师思不专,故令弟子共推长者能者一人谘问,余小不能者,但观听长者之问答,而各得知解。

此朋友琢磨之益,故谓之"摩"也。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者,结上四者。

兴,起也。

四事并是教成之所起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教不能胜其情欲。

格,读如"冻冫各"之"冫各"。

扞格,不可入之貌。

○扞,胡半反,注同。

格,胡客反,又户隔反。

扞格,不入也,注同。

胜音升,又升证反。

冫各,胡客反,下同。

此二字并从冫各,或水旁作非,一音户各反。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时过则思放也。

○过,姑卧反。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

小者不达,大者难识,学者所惑也。

○坏者怪,徐户拜反。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不相观也。

燕朋逆其师。

燕,犹亵也。

亵其朋友。

○燕音燕。

亵,息列反,下同。

燕辟废其学。

亵师之譬喻。

○辟音譬,注及下"罕辟"同。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废,灭。

[疏]"发然"至"废也"。

○正义曰:此一节论学不依理,教之废耳。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者,发,谓情欲既生也。

扞,谓拒扞也。

格,谓坚强。

若情欲既发而后乃禁,教则扞格於教,教之不复入也。

是教弱而欲强,为教不胜矣。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者,时过,谓学时巳过,则心情放荡,虽欲追悔欲学,精明巳散,徒勤苦四体,终难成也。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者,杂施,谓教杂乱无次越节,则大才轻其小业,小才苦其大业,并是坏乱之法,不可复脩治也。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者,独学,谓独自习学而无朋友。

言有所疑,无可讠咨问,则学识孤偏鄙陋,寡有所闻也。

○"燕朋逆其师"者,以前四条皆反上教之所兴,此"燕朋"、"燕譬",特加二条,不与上相对。

燕朋,谓燕亵朋友,不相遵敬,则违逆师之教道也。

○"燕譬废其学"者,譬,譬喻也。

谓义理钩深,或直言难晓时,须假设譬喻,然后可解。

而堕学之徒,好亵慢笑师之譬喻,是废学之道也。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者,结上六事,是废学之由。

前兴有四,后废有六者,庾云:"不亵朋友及师之譬喻,自是学者之常理。 若不为燕朋、燕譬,则亦不足以致兴。"

言若作此燕朋、燕譬,则学废朁矣。

○注"格读"至"之冫各"。

○正义曰:言格是坚强,譬如地之冻,则坚强难入,故云"如冻冫各之冫各"。

但今人谓地坚为冫各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示之以道涂也。

抑,犹杂也。

开,为发头角。

○道音导,注"道示"及下同。

强,沈其良反,徐其两反,下同。

为,于伪反,下"为学者"同。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思而得之则深。

[疏]"君子"至"喻矣"。

○正义曰:此一节明君子教人方便善诱之事。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者,喻,犹晓也;道,犹示也;牵,谓牵逼。

师教既识学之废兴,故教喻有节,使人晓解之法,但广开道,示语学理而巳。

若人苟不晓知,亦不逼急,牵令速晓也。

○"强而弗抑"者,抑,推也。

谓师微劝学者,使神识坚强,师当随才而与之,使学者不甚推抑其义而教之。

○"开而弗达"者,开,谓开发事端,但为学者开发大义头角而巳,亦不事事使之通达也。

○"道而弗牵则和"者,此下三句,释上三事之所由也。

若心苟不晓而牵逼之,则彼心必生忿恚,师与弟子不复和亲。

今若但示正道,宽柔教之,则彼心和而意乃觉悟也。

○"强而弗抑则易者,贺氏以为:师但劝强其神识,而不抑之令晓,则受者和易,和易亦易成也。 ○“开而弗达则思"者,但开发义理,而不为通达,使学者用意思念,思得必深,故云"则思"也。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者,结上三事之功,若师能教弟子如此三事,则可谓"善教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失於多,谓才少者。

失於寡,谓才多者。

失於易,谓好问不识者,失於止,谓好思不问者。

○好,呼报反,下"好思"、"好述"同。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救其失者,多与易则抑之,寡与止则进之。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疏]"学者"至"者也"。

○正义曰:此一节明教者识学者之心,而救其失也。

故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先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者,一失也。

假若有人才识浅小,而所学贪多,则终无所成,是失於多也。

○"或失则寡"者,二失也。

或有人才识深大,而所学务少,徒有器调,而终成狭局,是失於寡少也。

○"或失则易"者,三失也。

至道深远,非凡浅所能,而人不知思求,唯好泛滥外问,是失在轻易於妙道,故云"或失则易",此是"学而不思则罔"。

○"或失则止"者,四失也。

人心未晓知,而不肯谘问,惟但止住而自思之,终不能达其实理,此失在於自止也。

此是"思而不学则殆"。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者,结前四失,是由人心之异故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者,结救失四事。

师既前识其四心之不同,故后乃能随失而救之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者,使学者"和易以思",是长善,使学者无此四者之失,是救失,唯善教者能知之。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言为之善者,则后人乐放傚。

○长,丁丈反,下文及注同。

教如字,一本作学,胡孝反。

放,方往反。

傚,胡教反。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师说之明,则弟子好述之,其言少而解。

臧,善也。

○臧,子即反。

解,胡买反,下文注同。

[疏]"善歌"至"志矣"。

○正义曰:此一节论教者若善,则能使学者继其志於其师也。

言学者继师之志,记者以善歌而比喻之,故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歌,谓音声和美,感动於人心,令使听者继续其声也。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者,设譬既毕,故述其事,而言善教者必能使后人继其志,如善歌之人能以乐继其声,如今人传继周、孔是也。

○"其言也约而达"者,此释所以可继之事。

言善为教者,出言寡约,而义理显达易解之。

○"微而臧"者,微,谓幽微。

臧,善也。

谓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也。

○"罕譬而喻"者,罕,少也。

喻,晓也。

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

○"可谓继志矣"者,能为教如上,则可使后人继其志意。

不继声而继志者,本为志设,故不继声也。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美恶,说之是非也。

长,达官之长。

○恶,乌路反,又如字。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弟子学於师,学为君。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师善则善。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此之谓乎!四代:虞、夏、殷、周。

[疏]"君子"至"谓乎"。

○正义曰:此一节明为师法。

君子,谓师也。

教人至极之美,可以为君长之事。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者,三王、四代所以敬师,随器与之,是至学之易;随失而救之,是至学之难。

○"而知其美恶"者,罕譬而喻,言约而达,是为美。

反此则为恶也。

○"然后能博喻"者,博喻,广晓也。

若知四事为主,触类长之,后乃得为广有晓解也。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者,前能广解,后乃可为人作师也。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者,为师是学优,学优宜仕,故能为一官之长也。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者,既能治一官之长有功,能为一国之君也。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师既有君德,则弟子就师可学为君之德,故前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即是学能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者,师善,则能教弟子,弟子则能为君,故弟子必宜慎择其师,不可取恶师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者,引旧《记》结此择师之重也。

三王,谓夏、殷、周,四代,则加虞也。

言三王、四代虽皆圣人,而无不择师为慎,故云"唯其师"。

庾云:"举四代以兼包三王,所以重言者证前云“择师不可不慎",即此"唯其师"之谓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严,尊敬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尸,主也,为祭主也。

大学之礼,虽诏於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尊师重道焉,不使处臣位也。

武王践阼,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师尚父曰:"在丹书。 王欲闻之,则齐矣。"

王齐三日,端冕,师尚父亦端冕,奉书而入,负屏而立。

王下堂南面而立。

师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

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

○颛音专。

顼,许玉反。

与音余。

齐,侧皆反,下同。

奉,芳勇反。

折,之设反。

[疏]"凡学"至"师也"。

○正义曰:此一节论师德至善,虽天子以下,必须尊师。

○"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者,二,谓当其为尸及师,则不臣也。

此文义在於师,并言尸者,欲见尊师与尸同。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者,若不当其时,则臣之。

案《钩命决》云:"暂所不臣者五,谓师也,三老也,五更也,祭尸也,大将军也。"

此五者,天子诸侯同之。

此唯云尸与师者,此经本意据尊师为重,与尸相似,故特言之,所以唯举此二者,余不言也。

又按《钩命决》云:"天子常所不臣者三,唯二王之后、妻之父母、夷狄之君。 不臣二王之后者,为观其法度,故尊其子孙也。 不臣妻之父母者,亲与其妻共事先祖,欲其欢心。 不臣夷狄之君者,此政教所不加,谦不臣也。 诸侯无此礼。"

○"大学之礼,虽诏於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者,此证尊师之义也。

此人既重,故更言大学也。

诏,告也。

虽天子至尊,当告授之时,天子不使师北面,所以尊师故也。

○注"尊师"至"之言"。

○正义曰:"武主践阼"以下,皆《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也。

云"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者,武王言黄帝、颛顼之道恒在於意,言意恒念之,但其道超忽已远,亦恍惚不可得见与。

与,语辞。

今检《大戴礼》唯云"帝颛顼之道",无"黄"字,或郑见古本不与今同,或后人足"黄"字耳。

云"丹书"者,师说云:"赤雀所衔丹书也。"

云"端冕"者,谓衮冕也。

其衣正幅与玄端同,故云"端冕"。

故皇氏云"武王端冕",谓衮冕也。

《乐记》"魏文侯端冕",谓玄冕也。

云"师尚父亦端冕"者,案《大戴礼》无此文,郑所加也。

云"西折而南,东面"者,案《大戴礼》唯云"折而东面",此"西折而南","南"字亦郑所加。

云"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者,皇氏云:"王在宾位,师尚父主位,故西面。"

王庭之位,若寻常师徒之教,则师东面,弟子西面,与此异也。

其"丹书"之言,案《大戴礼》云:"其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强,怠胜敬者亡。"

《瑞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

与《瑞书》同矣。

"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 枉者灭废,敬者万世。 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倾其世。 王闻书之言,惕然若惧,退而为戒,书於席之四端为铭",及几、鉴、盂、盘、楹、杖、带、屦、剑、矛为铭,铭皆各有语,在《大戴礼》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从,随也。

庸,功也。

功之,受其道,有功於巳。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言先易后难,以渐入。

○说音悦。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从,读如"富父舂戈"之舂。

舂容,谓重撞击也,始者一声而已。

学者既开其端意,进而复问,乃极说之,如撞钟之成声矣。

从,或为松。

○撞,丈江反。

叩音口。

从,依注读为舂,式容反。

父音甫。

重,直用反。

复,扶又反。

此皆进学之道也。

此皆善问善答也。

[疏]"善学"至"道也"。

○正义曰:此一节明善学及善问,并善答不善答之事。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者,受者聪明易入,是为学之善,故师体逸豫,而弟子所解又倍於他人也。

○"又从而庸之"者,庸亦功也。

所得既倍於他人,故恒言我师特加功於我者,是"从而功之"也。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者,此明劣者也。

巳既闇钝,故师体勤苦,而功裁半於他人也。

○"又从而怨之"者,已既闇钝,而不自责已不明,乃反怨於师,独不尽意於我也。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者,此明能问者。

问,谓论难也。

攻,治也。

言善问之人,如匠善攻治坚木,先斫治其濡易之处,然后斫其节目。

其所问师之时,亦先问其易,后问其难也。

○"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者,言问者顺理,答者分明,故及其经久,师徒共相爱说,以解义理。

○"不善问者反此"者,若闇劣不解问之人,则与能问者意反也。

谓先问其难,心且不解,则答问之人,不相喜说,义又不通也,故云"反此"矣。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者,向明问,此明答也。

以为设喻譬,善能答问难者,如钟之应撞,撞小则小鸣应之,撞大则大鸣应之。

能答问者,亦随彼所问事之大小而答之。

○"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者,又以钟为喻也。

○"不善答问者反此"者,谓不善答他所问,则反此。

上来之事,或问小而答大,或问大而答小,或暂问而说尽,此皆无益於所问,故云"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者,言上善问善答,此皆进益学者之道也。

○注"从谓"至"之舂"。

○正义曰:舂,谓击也。

以为声之从容,言钟之为体,以待其击。

每一舂而为一容,然后尽其声。

言善答者,亦待其一问然后一答,乃后尽说义理也。

按《左传》文十一年冬,叔孙得臣败狄於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以戈扌春长狄喉而杀之,是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说,至讲时为学者论之。

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所未能问。

○难,乃旦反。

必也其听语乎。

必待其问乃说之。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舍之须后。

○语,鱼据反,下同。

舍音舍,又如字,下注同。

[疏]"记问之"至"舍之可也"。

○正义曰:此一节论教者不可为记问之学。

又教人之时,不善教学者,谓心未解其义,而但逆记他人杂问,而谓之解。

至临时为人解说,则先述其所记而示人,以其不解,无益学者,故云"不足以为人师"。

○"必也其听语乎"者,听语,谓听其问者之语。

既不可记问,遂说教人之时,必待学者之问,听受其所问之语,然后依问为说之也。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者,若受业者才力苟不能见问,待愤愤悱悱之间,则师然后乃示语之矣。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者,弟子既不能问,因而语之,语之不能知,且舍住,待后别更语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仍见其家锢补穿凿之器也。

补器者,其金柔乃合,有似於为裘。

○冶音也。

锢音固。

穿,字又作{穴身},音川。

凿,在洛反。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仍见其家桡角干也。

桡角干者,其材宜调,调乃三体相胜,有似於为杨柳之箕。

○箕音基,注同。

桡,而小反,下同,曲屈也,一音乃孝反。

干,古旦反。

胜音升,任也,一本作称,尺证反。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以言仍见则贯,即事易也。

○始驾者,一本作"始驾马者"。

贯,古患反,习也。

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学矣。

仍读先王之道,则为来事不惑。

[疏]"良冶"至"於学矣"。

正义曰:此一节论学者数见数习,其学则善,故三譬之。

此为第一譬。

良,善也。

冶,谓铸冶也。

○裘,谓衣裘也。

言积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其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者,此第二譬,亦世业者。

箕,柳箕也。

言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者,此第三譬,明新习者也。

始驾者,谓马子始学驾车之时。

反之者,驾马之法。

大马本驾在车前,今将马子系随车后而行,故云"反之,车在马前",所以然者,此驹既未曾驾车,若忽驾之,必当惊奔,今以大马牵车於前,而系驹於后,使此驹日日见车之行,其驹惯习而后驾之,不复惊也。

言学者亦须先教小事操缦之属,然后乃示其业,则道乃易成也。

○"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学矣"者,结上三事。

三事皆须积习,非一日所成,君子察此三事之由,则可有志於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以此相况而为之,丑犹比也。

丑或为之计。

鼓无当於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水无当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学无当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师无当於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当犹主也。

五服,斩衰至緦麻之亲。

○当,丁浪反,主也,下及注皆同。

治,直吏反。

[疏]"古之"至"不亲"。

○正义曰:此一节论弟子当亲师之事,各依文解之。

○"比物丑类"者,既明学者仍见旧事,又须以时事相比方也。

物,事也。

言古之学者,比方其事以丑类,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则事学乃易成。

既云古学如斯,则今学岂不然?○"鼓无当於五声,五声弗得不和"者。

○此经论师道之要,以余事譬之。

此以下四章,皆上比物丑类也。

鼓,革也。

当,主也。

五声:宫、商、角、征、羽。

言鼓之为声,不宫不商,故言"无当於五声",而宫商等之。

五声不得鼓,则无谐和之节,故云"弗得不和"也。

所以五声必鼓者,为俱是声类也。

若奏五声,必求鼓以和之而巳,即是比类也。

○"水无当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者,"水"谓清水也。

五色:青、赤、黄、白、黑。

章,明也。

言清水无色,不在五色之限,无主青黄,而五色画缋者,不得水则不分明,故云"弗得不章"也。

五色是其水之出也,故五色须水,亦其类也。

○"学无当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者,本学先王之道也。

五官:金、木、水、火、土之官也。

夫学为官之理,本求博闻强识,非主於一官,而五官不得学,则不能治,故云"弗得不治"也。

故化民成俗,必由学乎!能为师,然后能为君长,故"官"是学之类也。

○"师无当於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者,师,教之师也。

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

师於弟子,不当五服之一也,而弟子之家,若无师教诲,则五服之情,不相和亲也,故云"弗得不亲",是师情有在三年之义,故亦与亲为类。

君子曰:"大德不官,谓君也。 大道不器。 谓圣人之道,不如器施於一物。 大信不约,谓若“胥命于蒲",无盟约。

○约,徐於妙反,沈于略反,注同。

大时不齐。

或时以生,或时以死。

○齐如字。

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学矣。”

本立而道生。

言以学为本,则其德於民无不化,於俗无不成。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

此之谓务本。

源,泉所出也。

委,流所聚也。

始出一勺,卒成不测。

○原,本又作源。

委,於伪反,注同。

勺,时酌反。

[疏]"君子"至"务本"。

○正义曰:此一节论学为众事之本。

○"君子曰"者,记者引君子之言,故云"君子曰"也。

"大德不官"者,大德,谓圣人之德也。

官,谓分职在位者。

圣人在上,垂拱无为,不治一官,故云"大德不官"也,不官而为诸官之本。

○"大道不器"者,大道,亦谓圣人之道也。

器,谓物堪用者,夫器各施其用,而圣人之道弘大,无所不施,故云"不器",不器而为诸器之本也。

《论语》云"君子不器",又云"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是也。

○"大信不约"者,大信,谓圣人之信也。

约,谓期要也。

大信,不言而信。

孔子曰:"予欲无言。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不言而信,是大信也。

大信本不为细言约誓,故云"不约"也,不约而为诸约之本也。

"大时不齐"者,大时,谓天时也。

齐,谓一时同也。

天生杀不共在一时,犹春夏华卉自生,荠麦自死,秋冬草木自死,而荠麦自生,故云"不齐"也,不齐为诸齐之本也。

○"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者,结之也。

若能察此在上四者之事,则人当志学为本也。

庾云:"四者,谓不官为群官之本,不器为群器之本,不约为群约之本,不齐为群齐之本。 言四者莫不有本,人亦以学为本也。"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者,言三王祭百川之时,皆先祭河而后祭海也。

或先祭其源,或后祭其委,河为海本,源为委本,皆曰川也,故总云"三王之祭川"。

源、委,谓河海之外,诸大川也。

○"此之谓务本"者,先祭本,是务重其本也。

本小而后至大,是小为大本。

先学然后至圣,是学为圣本也。

○注"谓若"至"盟约"。

○正义曰:案桓公三年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左氏云:"不盟也。"

杜云:"不歃血也。"

案彼直以言语相告命,非大信之事,引之者,取其不盟之一边,而与此不约相当,故引证。

○注"源泉"至"不测"。

○正义曰:皇氏以为河海之外,源之与委”也,今依用焉。

或解云:"源则河也,委则海也。"

申明先河而后海,义亦通矣。

云"始出一勺,卒成不测"者,《中庸》篇云:"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鲛龙生焉。"

是其始一勺也,后至不测也。

犹言学初为积渐,后成圣贤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