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陆曰:‘郑云以其记诸侯朝周公於明堂所陈列之位。
’”
[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明堂位》者,以具记诸侯朝周公於明堂之时,并陈列之位也。 在国之阳,其制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此於《别录》属《明堂阴阳》。"
按《异义》:今《戴礼说·盛德记》曰:"明堂者,自古有之。 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 其外有水,名曰辟雍。"
《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
讲学大夫淳于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 明堂,盛貌。 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
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 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 周公所以祀文王於明堂,以昭事上帝。"
许君谨按:"今礼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
郑驳之云:"《戴礼》所云,虽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似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者,盖非古制也。 四堂十二室,字误,本书云九堂十二室。 淳于登之言,取义於《孝经·援神契》,说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 帝者,谛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 五精之神,实在大微,在辰为巳,是以登云然。 今汉立明堂於丙巳,由此为之。"
如郑此言,用淳于登之说。
此《别录》所云,依《考工记》之文。
然先代诸儒各为所说不一,故蔡邕《明堂月令章句》:"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祭祀。 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皆在其中。"
故言取正室之貌,则曰大庙;取其正室,则曰大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时之学,则曰大学;取其圆水,则曰辟雍:虽名别而实同。
郑必以为各异者,袁准《正论》:"明堂、宗庙、大学,礼之本物也。 事义不同,各有所为。 而世之论者,合以为一体,取《诗》、《书》放逸之文,经典相似之语,推而致之。 考之人情,失之远矣。 宗庙之中,人所致敬,幽隐清净,鬼神所居,而使众学处焉,飨射其中,人鬼慢黩,死生交错,囚俘截耳,疮痍流血,以干鬼神,非其理也。 茅茨采椽,至质之物,建日月,乘玉路,以处其中,非其类也。 夫宗庙,鬼神所居,祭天而於人鬼之室,非其处也。 王者五门,宗庙在一门之内,若射在於庙,而张三侯。 又辟雍在内,人物众多,殆非宗庙之中所能容也。"
如准之所论,是郑不同之意。
然《考工记》:"明堂,南北七筵,每室二筵。"
则南北三室,居六筵,室外南北唯有一筵,宗庙路寝,制如明堂。
既殡在路寝室外,得容殡者,路寝虽制似明堂,其室不敢逾庙,其实宽大矣。
故《多士》传云:"天子堂广九雉,三分其广,以二为内,五分其内,以一为高。 东房、西房、北堂各三雉。"
是其阔得容殡也。
或可殡在中央土室之前,近西,在金室之东,不必要在堂檐之下。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周公摄王位,以明堂之礼仪朝诸侯也。
不於宗庙,辟王也。
○朝,直遥反,注及下皆同。
辟,王音避,一本作"辟正王"。
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
天子,周公也。
负之言背也。
斧依,为斧文屏风於户牖之间,周公於前立焉。
○斧音甫。
依本又作扆,同,於岂反,注同。
乡,许亮反。
偝,本又作背,音倍。
屏,并经反。
牖音酉。
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
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
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
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
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
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
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朝之礼不於此,周公权用之也。
朝位之上,上近主位,尊也。
九采,九州之牧,典贡职者也。
正门谓之应门,二伯帅诸侯而入,牧居外而纠察之也。
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
新君即位,则乃朝。
《周礼》:"侯服岁一见,甸服二岁一见,男服三岁一见,采服四岁一见,卫服五岁一见,要服六岁一见。 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一见。"
○采,七在反。
塞,先代反,注同,又先则反。
"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本或无"周公"之字。
近,附近之近。
藩,本又作蕃,方元反,下同。
壹见,壹又作一,下贤遍反,下同。
要,一遥反。
[疏]"昔者"至"位也"。
○正义曰:此一节明周公朝诸侯於明堂之仪,及诸侯夷狄所立之处,各依文解之。
○注"周公"至"王也"。
○正义曰:"周公摄王位“者,摄,代也。 以成王年幼,周公代之居位,故云“摄王位"。
然周公摄位而死称薨,不云崩,鲁隐公摄诸侯之位而称薨,同正诸侯者,郑《箴膏肓》云:"周公归政,就臣位乃死,何得记崩?隐公见死於君位,不称薨云何?"又玄《发墨守》云:"隐为摄位,周公为摄政,虽俱相幼君,摄政与摄位异也。"
云"不於宗庙,辟王也"者,按《觐礼》,诸侯受次于庙门外,是觐在庙。
今在明堂,故云"辟王",谓辟成王也。
○注"天子"至"立焉"。
○正义曰:以周公朝诸侯,居天子位,故云"天子,周公也"。
故《大诰》云"王若曰"。
郑云:"王谓周公,居摄命大事,则权称王也。"
王肃以为称成王命,故称王,与郑异也。
王肃以《家语》之文"武王崩,成王年十三",郑康成用卫宏之说,武王崩时,成王年十岁,与王肃异也。
云"斧依,为斧文屏风於户牖之间"者,《释宫》云:"牖户之间谓之扆。"
今云"斧依",故知"为斧文屏风於户牖间"。
皇氏云:"在明堂中央,大室户牖间。"
○"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此以下一经明朝位之法。
周公已居天子位,余有二公,而云"三公"者,举国本数言之。
"中阶"者,南面三阶,故称"中"。
○"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者,侯对伯为尊,故在阼阶,阼阶近主位也。
按"诸伯"以下,皆云"之国",此云"位"者,以三公既云"中阶之前",不云"位"。
诸侯在诸国之上,特举位言之,明以下皆朝位也。
○"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者,皇氏云:"在东门外之南,故北上。"
○"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者,皇氏云:"在南门外之西,故东上。"
○"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者,皇氏云:"在西门外之北,故南上。"
○"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者,皇氏云:"在北门外之东。"
今按经云"东上",则宜在北门外之西,故"东上"。
○"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皇氏云:"在应门外之西。"
此是九州之牧,谓之采者,以采取当州美物,而贡天子。
故《王制》云:"千里之外曰采。"
注云:"取其美物以当谷税。"
采亦是事,言各掌其当州诸侯之事,即此注云"牧居外而纠察之"是也。
○"四塞,世告至"者,此谓九州之外,夷、镇、蕃三服夷狄为四方蕃塞,每世一来朝告至,或新王即位而来朝,或已君初即位,故云"世告至"也。
○注"朝位"至"一见"。
○正义曰:"上近主位,尊也"者,三公则东上,侯尊於伯,故在东。
子尊於男,亦在东,是"上近主位,尊也"。
云"正门谓之应门"者,以明堂更无重门,非路门外之应门,以《尔雅·释宫》云:"正门谓之应门。"
李巡云:"宫中南向大门,应门也。"
应,是当也。
以当朝正门,故谓之应门。
但天子宫内有路寝,故应门之内有路门。
明堂既无路寝,故无路门及以外诸门,但有应门耳。
云"二伯帅诸侯而入"者,按《顾命》,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召公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是也。
云"牧居外而纠察之也"者,伯既领之入应门,故牧居应门外,纠察诸侯后入不如仪者。
引《周礼》"侯服岁一见"以下,是《大行人》文也。
引之者,证夷狄世一见,则经之"四塞,世告至"是也。
其夷狄之名,此云"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按《职方》云"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尔雅·释地》文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不同者,《尔雅·释地》所云谓殷代,此"明堂",周公朝诸侯及《职方》,并谓《周礼》,但戎狄之数,五、六不同。
故《郑志》赵商问曰:"《职方》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数,注云:‘周之所服国数。 ’《明堂》云:朝位服事之国数,夷九蛮八戎六狄五。 礼文事异,不达其数。"
故郑答云:"《职方》:四夷,谓四方夷狄也。 九貉即九夷,在东方。 八蛮在南方,闽其别也。 戎狄之数,或六或五,两文异。 《尔雅》虽有与同,皆数尔,无别国之名,不甚明,故不定也。"
如郑此言,夷狄之名,既无别国显其名,数或六或五,不可知也。
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朝於此,所以正仪辨等也。
[疏]"明堂"至"卑也"。
○正义曰:所以朝诸侯於明堂者,欲显明诸侯之尊卑,故就尊严之处以朝之。
○注"朝於"至"等也"。
○正义曰:解周公所以朝诸侯在此明堂之意。
云"正仪辨等"者,《大司马职》文。
彼云"设仪辨位,以等邦国",郑略言之。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
以人肉为荐羞,恶之甚也。
○纣,直九反。
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六年,朝诸侯於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践犹履也。
颁读为班。
度,谓丈尺高卑广狭也。
量谓豆、区、斗、斛、筐、筥所容受。
○相,息亮反。
颁音班。
量,徐音亮,注同。
区,乌侯反。
筐音匡。
筥,纪吕反。
七年,致政於成王。
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於天下。
致政,以王事归授之。
王功曰勋,事功曰劳。
[疏]"昔殷"至"天下"。
○正义云:此一节明周公有勋劳之事,以殷纣乱天下,周公相武王而伐之。
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摄之,有大勋劳於天下,所以封周公於鲁,行天子之礼乐及四代服器。
○"脯鬼侯"者,《周本纪》作"九侯",故庾氏云:"《史记·本纪》云:九侯有女入於纣,九侯女不好淫,纣怒杀之。"
九与鬼声相近,故有不同也。
○"武王崩,成王幼弱"者,《家语》云:"武王崩,成王年十三。"
郑康成则以为武王崩,成王年十岁,是幼弱也。
○"六年朝诸侯於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者,周公摄政三年,天下太平,六年而始制礼作乐者,《书传》云:"周公将制礼作乐,优游三年,而不能作。 将大作,恐天下莫我知也。 将小作,则为人子不能扬父之功烈德泽,然后营洛邑,以期天下之心。 於是四方民大和会。 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而况导之以礼乐乎?"其度量六年则颁,故郑注《尚书·康王之诰》云:"摄政六年,颁度量,制其礼乐。 成王即位,乃始用之。"
故《洛诰》云:"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
是摄政七年冬也。
郑云"犹用殷礼"者,至成王即位,乃用周礼是也。
其周公制礼摄政,孔、郑不同。
孔以武王崩,成王年十三,至明年摄政,管叔等流言,故《金縢》云:"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国,曰:‘公将不利於孺子。 ’"时成王年十四即位,摄政之元年,周公东征管、蔡,后二年克之。
故《金縢》云:"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除往年,时成王年十六,摄政之三年也。
故《诗序》云:"周公东征,三年而归。"
摄政七年,营洛邑,封康叔而致政,时成王年二十,故孔注《洛诰》以时成王年二十是也。
郑则以为,武王崩成王年十岁,《周书》以武王十二月崩,至成王年十二。
十二月丧毕,成王将即位,称己小,求摄,周公将代之,管、蔡等流言,周公惧之,辟居东都。
故《金縢》云"武王既丧,管叔等流言,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不辟,无以告我先王。 ’"既丧,谓丧服除。
辟,谓辟居东都。
时成王年十三,明年成王尽执拘周公属党,故《金縢》云:"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罪人,谓周公属党也。
时成王年十四,至明年秋大熟,有雷风之异,故郑注《金縢》云:"秋大熟,谓二年之后。"
明年秋迎周公而反,反则居摄之元年,时成王年十五。
《书传》所谓"一年救乱,明年诛武庚管蔡"等,《书传》所谓"二年克殷,明年自奄而还",《书传》所谓"三年践奄,四年封康叔",《书传》所谓"四年建侯、卫",时成王年十八也。
故《康诰》云"孟侯",《书传》云"天子",太子十八称孟侯。
明年营洛邑,故《书传》云"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於成王",年二十一,明年乃即政,时年二十二也。
礼既是郑学,故具详焉。
○注"致政"至"曰劳"。
○正义曰:"致政,以王事归授之"者,按《洛诰》云:"朕复子明辟。"
是以王事归授之也。
云"王功曰勋,事功曰劳"者,是《司勋职》文。
彼注云:"上功辅成王业,若周公也。"
"事功曰劳“者,注云:“以劳定国,若禹也。"
周公则勋、劳兼有也。
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
曲阜,鲁地。
上公之封,地方五百里,加鲁以四等之附庸,方百里者二十四,并五五二十五,积四十九,开方之得七百里。
革车,兵车也。
兵车千乘,成国之赋也。
《诗·鲁颂》曰:"王谓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 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又曰:"公车千乘,朱英绿縢。"
○乘,绳证反,注同。
卑,必尔反,本又作俾,下同。
縢,大登反。
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同之於周,尊之也。
鲁公,谓伯禽。
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旂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
孟春,建子之月,鲁之始郊日以至。
大路,殷之祭天车也。
弧,旌旗所以张幅也,其衣曰韣。
天子之旌旗,画日月。
帝,谓苍帝灵威仰也。
昊天上帝,故不祭。
[疏]"是以"至"礼也"。
○正义曰:自此以下,皆为周公有勋劳之事,故成王特赐鲁家用天子之礼,兼四代服器,各随文解之。
○注"曲阜"至"绿縢"。
○正义曰:云"曲阜,鲁地"者,按《费誓序》云:"鲁侯伯禽,宅曲阜。"
又按定四年《左传》:"封於少皞之虚。"
臣瓒注《汉书》:"云鲁城内有曲阜,逶迤长八九里。"
云"加鲁以四等之附庸"者,鲁受上公五百里之封,又加四等附庸,四等谓侯、伯、子、男也。
按《大司徒》注云:"公无附庸,侯附庸九同,伯附庸七同,子附庸五同,男附庸三同。"
为二十四同,谓百里也。
既受五百里之封,五五二十五,为二十五同。
又加二十四同,故云"积四十九,开方计之,得七百里"。
云"兵车千乘,成国之赋也"者,按《左传》云:"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
按《论语》千乘之赋,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诸侯之地三百里而下,未成国也,公则五百里,侯四百里,计地余有千乘,故谓之"成国"。
引《诗·鲁颂》以下者,《诗·颂·閟宫》文也。
引之者,证鲁广开土宇,兵车千乘之事。
云"朱英绿縢"者,言以朱为英饰,以绿为縢约也。
○注"同之"至"伯禽"。
○正义曰:"同之於周"者,谓同此周公於周之天子。
云"鲁公,谓伯禽"者,《尚书·费誓》云:"鲁侯伯禽,宅曲阜。"
时伯禽归鲁,周公不之鲁,故《公羊》文十三年传:"封鲁公以为周公也。 周公拜乎前,鲁公拜乎后。 曰生以养周公,死以为周公主。 然则周公之鲁乎?曰不之鲁也。 曷为不之鲁?欲天下之一乎周也。"
言若周公之鲁,恐天下归心於鲁,故不之鲁,使天下一心以事周。
○注"孟春"至"不祭"。
○正义曰:知孟春是建子之月者,以下云"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若是夏之季夏,非禘祭之月,即是周之季夏。 明此孟春亦周之孟春。 又《杂记》:“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於上帝。"
故知此孟春是建子之月也。
云"鲁之始郊日以至"者,《郊特牲》云:"周之始郊日以至。"
郑既破周为鲁,故云"鲁郊日以至"。
云"大路,殷之祭天车也"者,以下文云"大路,殷路"。
知"祭天车"者,以祭天尚质,器用陶匏,大路一就,故知是祭天所用也。
以尊敬周公,故用先代殷礼,牲用白牡,车乘殷路。
云"弧,旌旗所以张幅也"者,弧以竹为之,其形为弓,以张縿之幅。
故《考工记》:”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注云:"弧以张縿之幅。"
云"其衣曰韣"者,谓此弓之衣,谓之为韣。
云"天子之旌旗,画日月"者,《周礼》:"日月为常。"
又云:"王建大常。"
此云"日月之章",与天子同也。
云"帝谓苍帝灵威仰"者,郑恐是昊天上帝,故明之云"灵威仰"也。
知非昊天上帝者,以其配后稷,后稷唯配灵威仰,不配昊天上帝也。
郑以此经唯云配以后稷,故知昊天上帝,鲁不祭也。
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於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郁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荐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盏仍雕,加以璧散、璧角。
俎用梡嶡,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
《昧》,东夷之乐也。
《任》,南蛮之乐也。
纳夷蛮之乐於大庙,言广鲁於天下也。
季夏,建巳之月也。
禘,大祭也。
周公曰大庙,鲁公曰世室,群公称宫。
白牡,殷牲也。
尊,酒器也。
牺尊,以沙羽为画饰。
象,象尊,骨饰之。
郁尊,郁鬯之器也。
黄目,黄彝也。
灌,酌郁尊以献也。
瓒,形如槃,容五升,以大圭为柄,是谓"圭瓒"。
篹,笾属也,以竹为之,彫刻饰其直者也。
爵,君所进於尸也。
仍,因也,因爵之形为之饰也。
加,加爵也。
散、角,皆以璧饰其口也。
梡,始有四足也,嶡为之距。
《清庙》,《周颂》也。
《象》谓《周颂·武》也,以管播之。
朱干,赤大盾也。
戚,斧也。
冕,冠名也。
诸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也。
《大武》,周舞也。
《大夏》,夏舞也。
《周礼》:"昧师掌教昧乐。"
《诗》曰:"以雅以南,以籥不僣。"
广,大也。
○季夏,户嫁反,注及下"季夏"、"夏礿"皆同。
禘,大计反。
大庙,音泰,后"大庙"皆同。
牺象,素何反,注下皆同。
罍音雷。
灌,古乱反。
瓒,才旦反,圭瓒也。
彫,本亦作雕。
篹,息缓反,又祖管反。
盏,侧眼反,夏爵名,用玉饰之。
散,先旦反,注同。
梡,苦管反,虞俎名。
嶡,居卫反,又作橛,音同,夏俎名。
裼,星历反。
昧音妹。
任,而林反,或而鸩反。
沙,素何反。
彝音夷。
直如字,柄也。
盾,字又作楯,常准反,又音允。
卷,本又作衮,同,音古本反,下文同。
僣,七寻反,又则念反。
[疏]"季夏"至"下也"。
○正义曰:此一节明禘礼祀周公於大庙,文物具备之仪。
○"牲用白牡"者,白牡殷牲,尊敬周公,不可用己代之牲,故用白牡。
○"尊用牺、象、山罍"者,鲁得用天子之尊也。
牺,牺尊也。
《周礼》:春夏之祭,朝践堂上,荐血腥时,用以盛醴齐,君及夫人所酌以献尸也。
象,象尊也。
《周礼》:春夏之祭,堂上荐朝事竟,尸入室馈食时,用以盛盎齐,君及夫人所酌以献尸也。
山罍,谓夏后氏之尊,天子於追享朝享之祭,再献所用,今褒崇周公,於禘祭之时,亦杂用山尊,但不知何节所用。
○"郁尊用黄目"者,郁,谓郁鬯酒,黄目,尝烝所用。
今尊崇周公,故於夏禘用之。
○"灌用玉瓒大圭"者,灌,谓酌郁鬯,献尸求神也。
酌之所用玉瓒,以玉饰瓒,故曰"玉瓒"也;以大圭为瓒柄,故曰"大圭"也。
○"荐用玉豆"者,荐,谓祭时所荐菹醢之属也。
以玉饰豆,故曰玉豆,下云"殷玉豆"是也。
○"彫篹"者,篹,笾也,以竹为之,形似筥,亦荐时用也,彫镂其柄,故曰"雕篹"也。
○"爵用玉盏仍雕"者,爵,君酌酒献尸杯也。
盏,夏后氏之爵名也,以玉饰之,故曰"玉盏"。
仍,因也,因用爵形而为之饰,故曰"仍雕"。
○"加以璧散、璧角"者,加,谓尸入室馈食竟,主人酌醴齐酳尸,名为"朝献"。
朝献竟,而夫人酌盎齐,亚献,名为"再献",又名为"加",于时荐加豆笾也。
此再献之时,夫人用璧角,内宰所谓瑶爵也。
其璧散者,夫人再献讫,诸侯为宾用之,以献尸。
虽非正加,是夫人加爵之后总而言之,亦得称加。
故此总云"加以璧散、璧角",先散后角,便文也。
"俎用梡嶡"者,梡、嶡,两代俎也。
虞俎名梡,梡形四足如案。
《礼图》云:"梡长二尺四寸,广一尺二寸,高一尺。 诸臣加云气,天子牺饰之。 夏俎名嶡,嶡亦如梡,而横柱四足,中央如距也。"
贺云:"直有脚曰梡,加脚、中央横木曰嶡。"
○"升歌《清庙》"者,升,升堂也。
《清庙》,《周颂》文王诗也。
升乐工於庙堂而歌《清庙》诗也。
"下管《象》"者,下,堂下也。
管,匏竹,在堂下,故云"下管"也。
《象》谓象《武》诗也。
堂下吹管,以播象《武》之诗,故云"下管《象》"也。
○"朱干玉戚"者,干,盾也。
戚,斧也,赤盾而玉饰斧也。
○"冕而舞《大武》"者,冕,衮冕也。
《大武》,武王乐也。
王著衮冕,执赤盾玉斧而舞武王伐纣之乐也。
○"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者,皮弁,三王之服也。
裼,见美也。
《大夏》,夏禹之乐也。
王又服皮弁裼而舞夏后氏之乐也。
六冕是周制,故用冕而舞周乐;皮弁是三王服,故用皮弁舞夏乐也。
而周乐是《武》,《武》质,故不裼。
夏家乐文,文,故裼也。
若诸侯之祭,各服所祭之冕而舞,故《祭统》云:"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
是知用冕服舞也。
○"《昧》,东夷之乐也。 《任》,南蛮之乐也"者,周公德广,非唯用四代之乐,亦为蛮夷所归,故赐奏蛮夷之乐於庭也。
唯言夷蛮,则戎狄从可知也。
又一通云正乐,既不得六代,故蛮夷则唯与二方也。
《白虎通》云:"《乐元语》曰:东夷之乐曰《朝离》,万物微,离地而生,乐持矛舞,助时生也。 南夷乐曰《南》,南,任也,任养万物,乐持羽舞,助时养也。 西夷乐曰《味》,《味》,昧也,万物衰老,取晦昧之义也,乐持羽舞,助时杀也。 北夷乐曰《禁》,言万物禁藏,乐持干舞,助时藏也。"
又曰:"谁制夷狄乐?圣王也。 先王推行道德,和调阴阳,覆被夷狄,故制夷狄乐,何不制夷礼?礼者,身当履而行之,夷狄不能行礼也。"
此东曰《昧》,西曰《株离》,与《白虎通》正相反者,以《春秋》二方,俱有"昧"、"株离"之义,故《白虎通》及此,各举其一。
《白虎通》云:"朝离,则《株离》也。"
《钩命》决亦云:"东夷之乐曰《昧》,南夷之乐曰《南》。"
与此同。
○"纳夷蛮之乐於大庙"者,皆於大庙奏之。
○"言广鲁於天下也"者,广鲁,欲使如天子示於天下,故云"广鲁於天下也"。
○注"季夏"至"大也"。
○正义曰:群公称宫,此《公羊》文。
十三年传曰:"周公称大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 此鲁公之庙也,曷为谓之世室?世室犹世世不毁也。"
《左氏经》以为大室屋坏,服氏云"大庙之室",与《公羊》及郑违,今所不取。
云"牺尊,以沙羽为画饰"者,《郑志》张逸问曰:"《明堂》注‘牺尊,以沙羽为画饰’,前问曰:牺读如沙。 沙,凤皇也。 不解凤皇何以为沙?"答曰:"刻画凤皇之象於尊,其形婆娑然,或有作献字者,齐人之声误耳。"
又郑注《司尊彝》云:"由罍,亦刻而画之,为山云之形。"
郑司农注《周礼·司尊彝》云:"献读为牺,牺尊饰以翡翠,象尊以象凤皇。 或曰以象骨饰尊。"
王注《礼器》云:"为牺牛及象之形,凿其背,以为尊故谓之牺尊。"
阮谌《礼图》云:"牺尊画以牛形。"
云"篹,笾属也。 以竹为之,雕刻饰其直者也",知篹为笾属者,与豆连文,故知笾属。
以字从竹,故知以竹为之。
直,柄也。
篹既用竹,不可刻饰,今云"雕其直"者,是刻其柄也。
云"仍,因也"者,《释诂》文也。
云"加,加爵也"者,以其非正献,故谓之"加"。
云"散角皆以璧饰其口也"者,郑恐散角以璧为之,故云以璧饰其口。
内宰谓之瑶爵,此处谓之璧角者,瑶是玉名,爵是总号。
璧是玉之形制,角是爵之所受之,名异,其实一物也。
云"梡始有四足也"者,以虞氏尚质,未有余饰,故知始有四足。
云"嶡为之距"者,以夏世渐文,故知以横木距於足中。
云"《清庙》,《周颂》也"者,以文王有清明之德,祭之於庙而作颂也。
云"《象》谓《周颂·武》也,以管播之"者,按《诗》:"维清,奏象舞。"
襄二十九年见舞象箾南籥,知非文王乐。
必以为《大武》,武王乐者,以经云"升歌《清庙》,下管《象》",以父诗在上,子诗在下,故知为武王乐也。
"以管播之",谓吹管播散诗之声也。
云"《大武》,周舞也"者,上云"下管《象》",谓吹《大武》诗,此云"舞《大武》",谓为《大武》之舞。
云"《大夏》,夏舞也"者,以《大夏》是禹乐,故为夏舞。
引"《周礼》昧师"者,证经之《昧》乐。
引诗"以雅以南"者,证经之南夷之乐,"任"即南也,则此《诗·小雅·鼓钟》之诗。
郑云:"雅,万舞也。 万也,南也,籥也。 三舞不僣,言进退之旅也。 周乐尚武,故谓万舞为雅。"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房中。
君肉袒迎牲于门,夫人荐豆笾。
卿大夫赞君,命妇赞夫人,各扬其职,百官废职,服大刑,而天下大服。
副,首饰也,今之步摇是也。
《诗》云:"副笄六珈。"
《周礼》:"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
袆,王后之上服,唯鲁及王者之后夫人服之,诸侯夫人则自揄翟而下。
赞,佐也。
命妇,於内则世妇也,於外则大夫之妻也。
祭祀,世妇以下佐夫人。
扬,举也。
大刑,重罪也。
天下大服,知周公之德宜飨此也。
○袆音辉,注同。
袒音诞。
摇,本又作繇,同,以昭反。
珈音加。
追,丁回反。
揄,羊昭反。
[疏]"君卷"至"大服"。
○正义曰:前经明祀周公所用器物,此经明祀周公之时,君与夫人卿大夫命妇行礼之仪。
○"夫人副袆立于房中"者,尸初入之时,君待之於阼阶,夫人立於东房中,鲁之大庙,如天子明堂。
得立房中者,房则东南之室也,总称房耳。
皇氏云:"祭姜嫄之庙,故有房。"
按此文承上"禘祀周公"之下,下云"天下大服",郑注"知周公之德,宜飨此也",则是祀周公於大庙,而云"姜嫄庙",非辞也。
○"迎牲于门"者,谓祼鬯之后,牲入之时,迎於门。
○"夫人荐豆笾"者,谓朝践及馈孰并酳尸之时,荐豆笾也。
○"卿大夫赞君"者,赞,助也。
卿大夫助君,谓初迎牲币告,及终祭以来之属也。
○"命妇赞夫人"者,命妇,於内则世妇以下,於外则卿大夫妻,并助夫人荐豆笾及祭事之属也。
○"各扬其职,百官废职,服大刑"者,当祭之时,命百官各扬举其职事,如有废职不供,服之以大刑。
○"而天下大服"者,以祭周公,文物备具,礼仪整肃,百官供命,而天下大服。
明周公之德,宜合如此。
○注"副首"至"此也"。
○正义曰:经云"副袆",副是首饰,以其覆被头首,汉之步摇亦覆首,故云"今之步摇"。
引《诗》"副笄六珈"者,《诗·鄘风》,刺卫宣姜之诗也。
言宣姜首著副珈,而又以以笄六玉加於副上。
引"《周礼》追师"者,证副者是王后首服,言追师掌为副,以供后之首服。
云"袆,王后之上服"者,按《周礼》云"袆衣、揄翟、阙翟"等,皆是后之所服。
但袆衣则是王后服之上者。
云"唯鲁及王者之后夫人服之"者,此经"夫人副袆",是鲁得服之,王者之后得行先代天子礼乐,是王者之后夫人得服之。
云"诸侯夫人则自揄翟而下"者,言其余诸侯夫人不得服袆衣也。
云"命妇,於内则世妇也,於外则大夫之妻也"者,按《丧服传》云:"命妇者,妇人之为大夫妻。"
世妇与大夫位同,故知"内则世妇也"。
不云"女御及士妻"者,以经云卿大夫赞君。
士贱,略而不言,明士妻及女御亦略之。
是故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不言春祠,鲁在东方,主东巡守以春,或阙之。
省读为狝。
狝,秋田名也。
春田祭社,秋田祀祊。
大蜡,岁十二月,索鬼神而祭之。
○礿音药。
省,读为狝,仙浅反。
蜡,仕嫁反。
守,手又反。
祊音方,本又作方。
索,所白反。
[疏]"是故"至"祭也"。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得祭之事。
○注"不言"至"祀祊"。
○正义曰:云"鲁在东方"者,朝恒用春,当朝之年,以朝阙祭。
云"王东巡守以春"者,郑既明朝时阙春祭,又明王巡守之时,鲁亦阙春祭。
巡守在於二月,不於正月祭者,皇氏云:"诸侯预前待於竟,故不得正月祭也。"
云"省,读为狝。 狝,秋田名也"者,以省、狝声相近。
《大司马》云:"中秋教治兵,遂以狝田。"
故知秋田名也。
云"春田祭社,秋田祀祊"者,《大司马职》文。
彼云:"秋祀祊。"
郑云:"祊当为方,谓四方句芒之属也。"
大庙,天子明堂。
库门,天子皋门。
雉门,天子应门。
言庙及门如天子之制也。
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鲁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与?皋之言高也。
《诗》云:"乃立皋门,皋门有伉。 乃立应门,应门将将。"
○与音余。
伉,苦浪反。
将将,七良反。
[疏]"大庙"至"应门"。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之门及庙之制。
○"大庙,天子明堂"者,言周公大庙,制似天子明堂。
○"库门,天子皋门者,言鲁之库门,制似天子皋门。 “雉门,天子应门"者,言鲁之雉门,制似天子应门。
○注"言庙"至"将将"。
○正义曰:"言庙及门如天子之制也"者,谓制度高大,如似天子耳。
不必事事皆同,故前文祭天,不得祭圆丘。
又《郊特牲》祭天服裘冕,不服大裘,是不得尽如天子,记者美之,云天子之礼耳,是知鲁之大庙,不可一一似明堂也。
云"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者,此经云"天子皋门";"天子应门",是天子有皋门、应门;《顾命》有毕门,毕门则路门也,是天子有路门;此经鲁有库门、雉门:明天子亦有五门。
云"鲁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与"者,此经有库门、雉门,又《檀弓》云"鲁庄公之丧,既葬而绖,不入库门",定二年雉门灾,是鲁有库、雉,则又有路门可知。
鲁既有三门,则余诸侯亦有三门,故云"诸侯三门与?"但其余诸侯有皋门、应门及路门也。
引《诗》"乃立皋门、应门"者,证诸侯有皋门、应门也。
所引《诗》者,《大雅·文王·緜》之篇也。
言大王徙居岐周,为殷诸侯,立此皋门、应门。
卫亦有库门,故《家语》云:"卫庄公反国,孔子讥其绎之於库门内,祊之於东方,失之矣。"
是卫有库门也。
振木铎於朝,天子之政也。
天子将发号令,必以木铎警众。
○铎,大各反。
警,京领反。
○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山节,刻欂卢为山也。
藻税,画侏儒柱为藻文也。
复庙,重屋也。
重檐,重承壁材也。
刮,刮摩也。
乡,牖属,谓夹户窗也,每室八窗为四达。
反坫,反爵之坫也。
出尊,当尊南也。
唯两君为好,既献,反爵於其上。
礼,君尊于两楹之间。
崇,高也。
康,读为"亢龙"之"亢",又为高坫,亢所受圭,奠于上焉。
屏谓之树,今桴思也,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阙上为之矣。
○藻,本又作繰,音早。
棁,专悦反。
复音福,注同。
重,直龙反,注同。
檐,以占反。
刮,古八反。
乡,许亮反,注同。
坫,丁念反。
康音抗,苦浪反。
欂音博,又皮麦反,一音旁各反,徐又薄历反,《字林》平碧反。
卢如字,本又作栌,音同。
侏音朱。
劘,莫何反。
为好,呼报反。
桴思也,音浮。
[疏]"山节"至"饰也"。
○正义曰:此一节论鲁之大庙之饰。
○"山节",谓欂卢刻为山形。
○"藻税"者,谓侏儒柱画为藻文也。
○"复庙"者,上下重屋也。
○"重檐"者,皇氏云:"郑云:重檐,重承壁材也,谓就外檐下壁复安板檐,以辟风雨之洒壁,故云:重檐,重承壁材。"
○"刮楹"者,刮,摩也,楹,柱也,以密石摩柱。
○"达乡"者,达,通也,乡谓窗牖也。
每室四户八窗,窗户皆相对,以牖户通达,故曰"达乡"也。
○"反坫"者,两君相见,反爵之坫也。
筑土为之,在两楹间,近南。
人君饮酒既献,反爵于坫上,故为之"反坫"也。
○"出尊"者,尊在两楹间,坫在尊南,故云"出尊"。
○"崇坫康圭"者,崇,高也。
亢,举也。
为高坫,受宾之圭,举於其上也。
○"疏屏"者,疏,刻也。
屏,树也,谓刻於屏树,为云气虫兽也。
○"天子之庙饰也"者,自"山节"以下,皆天子庙饰也。
反坫亦在庙,故合言庙饰也。
○注"山节"至"之矣"。
○正义曰:"刻欂卢也"者,"节"名欂卢,《释宫》云:"檽谓之楶。"
李巡云:"檽,今欂卢也,则今之斗拱。"
云"画侏儒柱"者,按《释宫》云:"杗廇谓之梁,其上楹谓之棁。"
李巡曰:"梁上短柱也。"
云"乡,牖属"者,《诗·豳风》"塞向墐户",是牖属也。
云"出尊,当尊南也"者,以当近南回露乡外为出,今言"出尊",故知"尊南"也。
云"礼,君尊于两楹之间"者,以燕礼燕臣子,列尊于东楹之西。
今两君敌体,当尊在两楹之间,故《乡饮酒》宾主敌体,"尊于房户间"是也。
皇氏解此,用《燕礼》之文"尊于东楹之西"为两楹之间,失之矣。
云"康,读为亢龙之亢"者,按《易·干·上九》:"亢龙有悔。"
读从之。
云"屏谓之树,今浮思也"者,屏谓之树,《释宫》文。
汉时谓屏为浮思,故云"今浮思"。
解者以为天子外屏,人臣至屏俯伏思念其事。
按《匠人》注云:"城隅谓角浮思也。"
汉时东阙浮思灾,以此诸文参之,则浮思,小楼也,故城隅阙上皆有之。
然则屏上亦为屋,以覆屏墙,故称屏曰"浮思"。
或解屏则"阙"也。
古诗云:"双阙百余尺。"
则阙於两旁,不得当道,与屏别也。
阙虽在两旁,相对近道,大略言之,亦谓之当道。
故谶云:"代汉者当涂高,谓巍阙也。"
云"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阙上为之矣"者,言古之疏屏,似今阙上画云气虫兽。
如郑此言,似屏与阙异也。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
钩车,夏后氏之路也。
大路,殷路也。
乘路,周路也。
鸾,有鸾和也。
钩,有曲舆者也。
大路,木路也。
乘路,玉路也。
汉祭天,乘殷之路也。
今谓之桑根车也,《春秋传》曰:"大路素。"
鸾,或为栾也。
○钩,古侯反。
乘,徐食证反,注同。
栾,力九反。
[疏]"鸾车"至"路也"。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有四代之车,其制各别。
○鸾车,车有鸾和也。
路,则车也。
○"钩车,夏后氏之路也"者,钩,曲也。
舆,则车床。
曲舆,谓曲前阑也。
虞质,未有钩矣。
○"大路,殷路也"者,大路,木路也。
○"乘路,周路也"者,乘路,玉路也。
周王礼,故用玉。
○注"《春秋传》曰:大路素"。
○正义曰:按桓二年《左氏》云:"大路越席。"
越席是祀天之席,则大路亦祭天之车。
以祭天尚质,故郑云:"大路素。"
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四者,旌旗之属也。
绥当为緌,读如冠蕤之"蕤"。
有虞氏当言緌,夏后氏当言旂,此盖错误也。
緌,谓注旄牛尾於杠首,所谓大麾。
《书》云:"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周礼》:"王建大旂以宾,建大赤以朝,建大白以即戎,建大麾以田也。"
○绥,依注为緌,耳隹反。
注,之树反。
旄音毛。
杠音江。
麾,毁皮反。
左杖,直亮反。
钺音越。
[疏]"有虞"至"大赤"。
○正义曰:此一经论鲁有四代旌旗。
"有虞氏之旂"者,旂当为緌,但注旄竿首,未有旒縿。
"夏后氏之绥"者,郑云绥当为旂。
夏后氏渐文,既注旄竿首,又有旒縿。
○"殷之大白",谓白色旗。
"周之大赤"者,赤色旗。
此大白大赤,各随代之色。
无所画也。
○注"有虞"至"田也"。
○正义曰:知"有虞氏当言緌,夏后氏当言旂"者,以虞质於夏,故知虞世但注旄,夏世始加旒縿。
知"注旄牛尾於杠首"者,《尔雅·释天》云"注旄首曰旌"是也。
云"所谓大麾"者,所谓"巾车建大麾以田"者是也。
必知此緌当"大麾"者,彼大麾上有大白大赤,此经"夏后氏之绥"下有"大白,大赤",故知緌当大麾也。
然《巾车》注云:"正色言之,大麾,夏后氏之旗,色黑。"
郑此注以緌为有虞氏所建緌,则大麾不同者,有虞氏但有注旄竿首,夏后氏之旗,若去旒縿,则与虞氏不异,同谓之緌也。
以"巾车"连"大白大赤",故以緌麾为之旗。
引"《书》曰"者,《牧誓》文。
引之者,证白旄以指麾,是"大麾"也。
引《周礼》者,《巾车职》文,明天子所用。
然则鲁之所用,亦当然也。
夏后氏骆马黑鬛,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鬛。
○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
顺正色也。
白马黑鬛曰骆。
殷黑首,为纯白凶也。
骍刚,赤色。
○骆音洛,鬛,力辄反。
蕃鬛,字又作番,音烦。
郭璞云:"两披发。"
骍,息营反,又呼营反。
正音征,又如字。
为,于伪反。
[疏]"夏后"至"骍刚"。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有三代之马,及牲色不同。
"夏后氏骆马黑鬛"者,骆,白黑相间也。
此马白身黑鬛,故云"骆"也。
夏尚黑,故用黑鬛也。
"殷人白马黑首"者,殷尚白,故白马也。
纯白似凶,故黑头也。
头黑而鬛白,从所尚也。
然类三代,俱以鬛为所尚也。
○"周人黄马蕃鬛"者,蕃,赤也。
周尚赤,用黄,近赤也。
而用赤鬛,为所尚也。
熊氏以为蕃鬛为黑色,与周所尚乖,非也。
"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者,赐鲁用三代牲也。
骍,赤色也。
刚,牡也。
骍言刚,则白亦刚,白言牡,黑亦牡也。
故殷告天云"敢用玄牡",从天色也。
泰,有虞氏之尊也。
山罍,夏后氏之尊也。
著,殷尊也。
牺、象,周尊也。
泰用瓦。
著,著地无足。
○大音太,本亦作泰。
著,直略反,注同。
[疏]"泰有"至"尊也"。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用四代尊也。
虞尊用瓦名泰也。
然或用三代,或用四代者,随其礼存者而用之耳,无别义也。
○"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者,罍为云雷也,画为山云之形也。
○"著,殷尊也"者,无足而底著地,故谓为著也。
然殷尊无足,则其余泰、罍、牺,并有足也。
○"牺、象,周尊也"者,画沙羽及象骨饰尊也。
然殷名"著",周名"牺象",而《礼器》云:"君西酌牺象。"
亦是周礼也。
○注"泰用"至"无足"。
○正义曰:以《考工记》云:"有虞氏尚陶。"
《檀弓》又云:"有虞氏瓦棺。"
故知泰尊用瓦也。
爵,夏后氏以盏,殷以斝,周以爵。
斝,画禾嫁也。
《诗》曰:"洗爵奠斝。 ○斝音嫁,又古雅反,注同。 [疏]“爵夏"至"以爵"。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有三代爵,并以爵为形,故并标名於其上。
○"夏后氏以盏"者,夏爵名也,以玉饰之故,前云"爵用玉盏仍雕"是也。
○"殷以斝"者,殷亦爵形而画为禾嫁,故名斝,斝,嫁也。
○"周以爵"者,皇氏云:"周人但用爵形,而不画饰。"
按《周礼·太宰》:"赞玉几玉爵。"
然则周爵或以玉为之,或饰之以玉。
皇氏云"周爵无饰",失之矣。
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殷以斝,周以黄目。
○其勺,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
夷读为彝,《周礼》:"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 秋尝冬烝,祼用斝,裸用彝黄彝。"
龙,龙头也。
疏,通刻其头。
蒲,合蒲如凫头也。
○勺,市灼反,下同。
禴音药。
祼,古乱反。
[疏]"灌尊"至"蒲勺"。
○正义曰:此一节明鲁有三代灌尊及所用之勺。
○"夏后氏以鸡夷"者,夷即彝,彝,法也。
与余尊为法,故称彝。
"鸡彝"者,或刻木为鸡形,而画鸡於彝。
○"殷以斝"者,郑司农云:"画为禾稼。"
"周以黄目"者,以黄金为目。
皇氏云:"夏后氏以瓦泰之上画以鸡彝,殷著尊画为稼彝。"
然尊、彝别作,事不相依,而皇氏以当代之尊为彝,文无所据。
假因当代尊为彝,则夏后氏当因山罍,不得因虞氏瓦泰。
皇氏之说,其义并非也。
○"夏后氏以龙勺"者,勺为龙头。
○"殷以疏勺"者,疏,谓刻镂,通刻勺头。
○"周以蒲勺"者,皇氏云:"蒲谓合蒲,当刻勺为凫头,其口微开如蒲草,本合而末微开也。"
○注"夷读"至"头也"。
○正义曰:引《周礼·春祠》"夏禴"以下,《司尊彝职》之文。
云"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者,鸡彝盛明水,鸟彝盛郁鬯也。
秋尝冬烝,祼用斝彝黄彝”者,义亦然。
必知一时之祭并用两彝者,以下云"朝践用两牺尊,再献用两象尊",牺、象不可即为二时,故知两彝祗当一节。
皇氏、沈氏并云:"春用鸡彝,夏用鸟彝,秋用斝彝,冬用黄彝。 春属鸡,夏属鸟,秋属收禾稼,冬属土色黄,故用其尊。"
皇氏等此言,文无所出,谓言及於数,非实论也。
种曰稼,敛曰穑,秋时不得称稼。
《月令》:"季秋草木黄落。"
冬即色玄,不得用黄彝也。
下"追享""朝享"用虎彝蜼彝,追享谓祈祷也,朝享谓月祭也,若有所法,则四时不同,何以独用虎蜼?又崔氏义,宗庙祫祭用十八尊,祫在秋;禘祭用十六尊,禘在夏也。
是一时皆数两彝,得为十八、十六。
若每时用唯有一彝,秪十七,十五,是知皇氏等之说,其义非也。
土鼓,蕢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
蕢当为块,声之误也。
籥如笛,三孔。
伊耆氏,古天子有天下之号也。
今有姓伊耆氏者。
○蕢读为块,苦对反。
桴音浮。
苇,于鬼反。
籥音药。
蕢,其位反,又苦怪反。
笛,本又作篴,音狄。
[疏]"土鼓"至"乐也"。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用古代之乐,"土鼓"谓筑土为鼓,"篑桴"以土块为桴。
○"苇籥"者,谓截苇为籥,此等是伊耆氏之乐,鲁得用也。
○注"蕢当"至"氏者"。
○正义曰:经云"蕢"者,草名,与土鼓相对,故读为块。
云"伊耆氏,古天子有天下之号也"者,《礼运》云:"伊耆氏始为蜡。"
蜡是报田之祭。
按《易·系辞》神农始作耒耜,是田起於神农,故说者以伊耆氏为神农也。
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
拊搏,以韦为之,充之以糠,形如小鼓。
揩击,谓祝、敔,皆所以节乐者也。
四代,虞、夏、殷、周也。
○拊,芳甫反。
搏音博。
揩,居八反,注同。
大琴,徐本作瑟。
糠音康。
祝,昌六反。
敔,鱼吕反,本又作圉。
[疏]"拊搏"至"器也"。
○正义曰:此一经论鲁有四代乐器,但四代渐文,不如土鼓、苇籥之质,故别起其文也。
鲁公之庙,文世室也。
武公之庙,武世室也。
此二庙,象周有文王、武王之庙也。
世室者,不毁之名也。
鲁公,伯禽也。
武公,伯禽之玄孙也,名敖。
[疏]"鲁公"至"室也"。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有二庙不毁,象周之文、武二祧也。
○"文世室"者,鲁公伯禽有文德,世世不毁其室,故云"文世室"。
"武世室"者,伯禽玄孙武公有武德,其庙不毁,故云武世室。
○注"武公"至"名敖"。
○正义曰:按成六年立武宫,《公羊》、《左氏》并讥之,不宜立也。
又武公之庙,立在武公卒后,其庙不毁,在成公之时,此《记》所云,美成王褒崇鲁国而已。
云"武公之庙,武世室"者,作《记》之人,因成王褒鲁,遂盛美鲁家之事。
因武公其庙不毁,遂连文而美之,非实辞也。
故下云"君臣未尝相弑,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郑云:"亦近诬矣。"
是不实也。
"伯禽玄孙"者,按《世本》:"伯禽生炀公熙,熙生弗,弗生献公具,具生武公敖。"
是伯禽玄孙名敖。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序,夏后氏之序也。
瞽宗,殷学也。
泮宫,周学也。
庠、序,亦学也。
庠之言详也,於以考礼详事也。
鲁谓之米廪。
虞帝上孝,令藏粢盛之委焉。
序,次序王事也。
瞽宗,乐师瞽朦之所宗也,古者有道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於此祭之。
泮之言班也,於以班政教也。
○廪,力甚反。
泮音判。
委,于伪反,又作积,丁赐反。
朦音蒙。
[疏]"米廪"至"学也"。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得立四代之学也。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者,言鲁之米廪,是有虞氏之庠。
鲁以虞氏之庠为廪,以藏粢盛。
○"序,夏后氏之序也"者,是夏家之学也。
○注"鲁谓"至"祭之"。
○正义曰:"虞帝上孝"者,《尚书》云:"烝烝又。"
《礼记》云:"舜其大孝也与?"是"虞帝上孝"也。
云"今藏粢盛之委焉"者,委谓委积,言鲁家於此学中,藏此粢盛委积。
按桓十四年御廪灾,《公羊》云:"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
云"古者有道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者,《大司乐》文。
云"於此祭之"者,谓於此瞽宗祭之,故《大司乐》云"祭於瞽宗"是也。
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
崇、贯、封父,皆国名。
文王伐崇。
古者伐国,迁其重器,以分同姓。
大璜,夏后氏之璜,《春秋传》曰:"分鲁公以夏后氏之璜。"
○贯,古唤反。
璜音黄。
父音甫,注同。
分鲁,扶问反。
[疏]注"崇贯"至"之璜"。
○正义曰:知皆国名者,《春秋》宣元年晋赵穿侵崇,又《书传》有崇侯、虎贯,与"崇"连文,故知崇贯皆国名。
定四年《左氏传》:"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
封父与夏后氏相对,故知封父亦国名。
云"文王伐崇"者,《诗·大雅》文。
云"古者伐国,迁其重器,以分同姓"者,按昭十五年《左传》云:"密须之鼓、关巩之甲以赐晋。"
是迁其重器,以分同姓也。
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
越,国名也。
棘,戟也。
《春秋传》曰:"子都拔棘。"
[疏]注"越国"至"拔棘"。
○正义曰:以崇鼎、贯鼎是崇贯所出之鼎,则知越棘是越国所有之棘。
引《春秋传》曰"子都拔棘"者,隐十一年《左传》文,证棘为戟。
"棘,戟",《方言》文也。
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县鼓。
足,谓四足也。
楹谓之柱,贯中上出也。
县,县之簨虡也。
《殷颂》曰:"植我鼗鼓。"
《周颂》曰:"应《申柬》县鼓。"
○县音玄,注及下注同。
簨,本又作笋,恤尹反。
虡音巨。
植,而力反,又音置,徐音徒吏反,又徒力反。
鼗音桃。
应,应对之应。
《申柬》音胤。
[疏]注"殷颂"至"县鼓"。
正义曰:所引《殷颂》者,《那》之篇,郑注云:"置读曰植,植鼗鼓。"
引之者,证"殷楹鼓"。
引《周颂·有瞽》之篇者,按《周颂·有瞽》:"始作乐,合於大祖。"
经云:"应田县鼓。"
《毛传》云:"田,大鼓。"
郑云:"田当为《申柬》,《申柬》,小鼓,在大鼓之旁。"
引之者,证周之"县鼓"。
垂之和锺,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
垂,尧之共工也。
女娲,三皇承宓羲者,叔,未闻也。
和、离,谓次序其声县也。
笙簧,笙中之簧也。
《世本·作》曰:"垂作钟,无句作磬,女娲作笙簧"。
○钟,章凶反,《说文》作"锺",以此锺为酒器,《字林》之用反。
娲,徐古蛙反,又古华反。
共音恭。
宓音密,本又作虙,音伏。
戏音羲。
句,其俱反,字又作劬。
[疏]"垂之"至"笙簧"。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有先代之乐。
○"垂之和锺"者,垂之所作调和之锺。
○"叔之离磬"者,叔之所作编离之磬。
○"女娲之笙簧"者,女娲所作笙中之簧,言鲁皆有之。
○注"垂,尧之共工也"至"女娲作笙簧"。
○正义曰:按《舜典》垂作共工,谓舜时也。
郑不见古文,故以为尧时。
云"女娲,三皇承宓羲"者,按《春秋纬·运斗枢》:"差德序命,宓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是"承宓羲者"。
《帝王世纪》云"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无所革造。 故《易》不载,不序於行,蛇身人首"是也。
云"和、离,谓次序其声县也"者,"声"解"和"也。
"县"解"离"也。
言县磬之时,其磬希疏相离。
云"《世本·作》曰"者,《世本》,书名,有《作》篇,其篇记诸作事。
云"无句作磬"者,皇氏云:"无句,叔之别名。"
义或然也。
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簨虡,所以县锺、磬也。
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虡,饰之以裸属、羽属。
簨以大版为之,谓之业。
殷又於龙上刻画之为重牙,以挂县纮也。
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采羽於其下,树於簨之角上,饰弥多也。
《周颂》曰:"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翣,所甲反,又作翣。
植,巿力反,徐徒力反。
臝,力果反。
重,直龙反。
挂音卦。
纮,徐音宏。
载以,音戴。
[疏]"夏后"至"璧翣"。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有三代乐县之饰。
○"夏后氏之龙簨虡"者,谓簨虡之上,以龙饰之。
○"殷之崇牙"者,谓於簨之上,刻画木为崇牙之形以挂锺磬。
○"周之璧翣"者,谓周人於此簨上画缯为翣,戴之以璧,下县五采羽,挂於簨角,后王弥文,故饰弥多也。
○注"横曰"至"树羽"。
○正义曰:"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虡,饰之以裸属"者,按《考工记》:笋,饰之以鳞属;锺虡,饰之以臝属;磬虡,饰之以羽属。
如《考工记》之文,则笋饰以龙此经并云虡者,盖夏时簨之与虡,皆饰之以鳞,至周乃别,故云"龙簨虡",或可因簨连言虡也。
云"簨以大版为之,谓之业"者,《诗周颂》云:"设业设虡。"
以业、虡相对,故知业则簨也。
其实簨上更加大版,刻崇牙谓之业。
故《诗·大雅》云:"虡业惟枞。"
注云"虡也,拘也。 所以县锺鼓也。 设大版於上,刻画以为饰"是也。
云"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者,翣,扇也。
言周画缯为扇,戴小璧於扇之上。
云"垂五采羽於其下,树於虡之角上"者,按《汉礼器制度》而知也。
引《周颂》者,证簨虡及崇牙树羽之义。
皇氏云:"崇牙者,崇,重也,谓刻画大版,重迭为牙。"
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连,殷之六瑚,周之八簋。
皆黍稷器,制之异同,未闻。
○敦音对,又都雷反。
连,本又作琏,同,力展反。
瑚音胡。
簋音轨。
[疏]注"皆黍"至"未闻"。
○正义曰:簋是黍稷之器,敦与瑚琏共簠簋连文,故云黍稷器也。
按郑注《周礼·舍人》云:"方曰簠,圆曰簋。"
此云未闻者,谓瑚琏之器,与簋异同未闻也。
郑注《论语》云:"夏曰瑚,殷曰琏。"
不同者,皇氏云:"郑注《论语》误也。 此言两敦、四琏、六瑚、八簋者,言鲁之所得唯此耳。"
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
梡,断木为四足而已。
之言蹶也,谓中足为横距之象,周礼谓之距。
椇之言枳椇也,谓曲桡之也。
房,谓足下跗也,上下两间,有似於堂房。
《鲁颂》曰:"笾豆大房。"
○椇,俱甫反。
断,丁乱反,又丁管反。
嶡,俱卫反。
横,古旷反,又音光,又华盲反。
枳,吉氏反。
桡音扰。
跗,方于反。
[疏]注"梡断"至"大房"。
○正义曰:知"梡,断木为四足"者,以虞氏尚质,未有余饰,故知但有四足而已。
云"谓中足为横距之象"者,以言嶡谓足以横蹶,故郑读嶡为蹶,谓足横辟不正也。
今俎足间有横,似有横《厥足》之象,故知足中央为横距之象,言鸡有距,以距外物,今两足有横而相距也。
云"周礼谓之距"者,非《周礼》正文,言周代礼仪,谓此俎之横者为距。
故《少牢礼》:"肠三胃三。"
长皆及俎距是也。
云"椇之言枳椇也,谓曲桡之也"者,椇枳之树,其枝多曲桡,故陆机《草木疏》云:"椇曲来巢,殷俎似之。"
故云"曲桡之也"。
云"房,谓足下跗也,上下两间,有似於堂房"者,按《诗》注云:"其制足间有横,下有跗。"
似乎堂后有房,然如郑此言,则俎头各有两足,足下各别为跗,"足间横"者,似堂之璧横,下二跗,似堂之东西头各有房也。
但古制难识,不可委知。
南北诸儒亦无委曲解之,今依郑注,略为此意,未知是否。
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
楬,无异物之饰也。
献,疏刻之。
齐人谓无发为秃楬。
○楬,徐苦瞎反,注同,又苦八反。
献,素何反。
秃,土木反。
[疏]注"献,疏刻之"。
○正义曰:献音娑,娑是希疏之义,故为疏刻之。
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
韨,冕服之韠也,舜始作之,以尊祭服,禹汤至周,增以画文,后王弥饰也。
山,取其仁可仰也。
火,取其明也。
龙,取其变化也。
天子备焉,诸侯火而下,卿大夫山,士韎韦而已。
韨,或作黻。
○黻音弗。
韎,莫拜反。
[疏]"有虞"至"龙章"。
○正义曰:此一经论鲁有四代韨制。
○"有虞氏服绂"者,直以韦为韨,未有异饰,故云"服韨"。
夏后氏画之以山,殷人增之以火,周人加龙以为文章。
○注"韨冕"至"而已"。
○正义曰:《易·困卦·九二》爻辞:"朱绂方来,利用享祀。"
是韨为祭服也。
云"天子备焉,诸侯火而下,卿大夫山,士韎韦而已"者,按《士冠礼》:"士韎韐。"
是士无饰。
推此即尊者饰多,此有四等,天子至士亦为四等,故知卿大夫加山,诸侯加火,天子加龙。
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气主盛也。
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
此皆其时之用耳,言"尚"非。
[疏]注"此皆"至"尚非"。
○正义曰:夏后氏尚质,故用水。
殷人稍文,故用醴。
周人转文,故用酒。
故云"此皆其时之用耳"。
云"言尚非"者,按《仪礼》设尊尚玄酒,是周家亦尚明水也。
按《礼运》云:"澄酒在下。"
是三酒在堂下,则周世不尚酒,故知经言"尚"者,非也。
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周之六卿,其属各六十,则周三百六十官也。
此云三百者,记时《冬官》亡矣。
《昏义》曰:"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
盖谓夏时也。
以夏、周推前后之差,有虞氏官宜六十,夏后氏宜百二十,殷宜二百四十,不得如此记也。
[疏]"有虞"至"三百"。
○正义曰:此经明鲁家兼有四代之官,然鲁是诸侯。
按《大宰职》,诸侯唯有三卿五大夫,故《公羊传》司徒司空之下,各有二小卿,司马之下一小卿,是三卿五大夫也。
今鲁虽被褒崇,何得备立四代之官?而备三百六十职者?当成王之时,褒崇於鲁,四代官中,杂存官职名号,是使鲁有之,非谓鲁得尽备其数。
但记者盛美於鲁,因举四代官之本数而言之。
○"有虞氏官五十"者,郑差之,当为六十。
○"夏后氏官百"者,郑差之,当为百二十。
○"殷二百者,郑差之,当为二百四十。 ○“周三百"者,郑据《记》时《冬官》亡矣,故言三百。
若兼《冬官》,则三百六十也。
○注"周之"至"记也"。
○正义曰:云"周之六卿,其属各六十"者,《小宰职》文。
云"此云三百者,《记》时《冬官》亡矣"者,以此经四代相对,各陈其官,宜举实数,故云"《冬官》亡矣"。
若文无所对,即举其成数,故《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郑《礼序》云"举大略小,阙其残"者,是与此经不同。
引"《昏义》"者,欲证明夏官百二十,夏倍於虞,殷倍於夏。
殷官既多,周不可倍之,故但加殷百二十耳。
按《尚书·周官》云:"唐虞稽古,建官惟百。 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与此数不同者,《礼》是记事之典,须委曲备言,《书》是疏通之教,故举大略小。
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绸练,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绥亦旌旗之緌也。
夏绸其杠,以练为之旒。
殷又刻缯为崇牙,以饰其侧,亦饰弥多也。
汤以武受命,恒以牙为饰也。
此旌旗及翣皆丧葬之饰。
《周礼》:大丧葬,巾车执盖,从车持旌,御仆持翣,旌从遣车,翣夹柩路左右前后。
天子八翣,皆戴璧垂羽。
诸侯六翣,皆戴圭。
大夫四翣,士二翣,皆戴緌。
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亦用此焉。
《尔雅》说旌旗曰:"素锦绸杠,纁帛縿素,升龙於縿,练旒九。"
○緌,耳隹反,注并同。
绸,吐刃反,注同,徐音筹。
从,才用反,下同。
遣,弃战反。
夹,古洽反。
柩,其久反。
熏,字又作纁,香云反。
縿,所衔反。
[疏]"有虞"至"璧翣"。
○正义曰:此一经明鲁有四代丧葬旌旗之饰。
"有虞氏之绥"者,则前经注旄於竿首。
○"夏后氏之绸练"者,谓绸杠以练,又为之旒。
○"殷之崇牙"者,谓刻缯为崇牙之形,饰旌旗之侧。
○"周之璧翣"者,谓周代以物为翣,翣上戴之以璧,陈之而鄣柩车。
○注"绥亦"至"旒九"。
○正义曰:"绥亦旌旗之緌"者,以前经云"夏后氏之绥",是旌旗之緌,故云"绥亦旌旗之緌",緌,谓注旄竿首也。
云"夏绸其杠,以练为之旒"者,既绸杠以练,又知以练为旒者,以《尔雅》云"练旒九"也。
云"汤以武受命,恒以牙为饰也"者,前经云簨虡既以崇牙为饰,此旌旗又饰以崇牙,故云"恒"也。
周亦武取天下,但殷既以牙为饰,周世尚文,更取他物饰之,不复用牙。
云"此旌旗及翣皆丧葬之饰"者,以前文"崇牙"、"璧翣"是饰簨虡,此与夏后"绸练"连文。
按《檀弓》:"绸练设旐,夏也。"
是丧葬旌旗,故知丧葬之饰。
引"《周礼》:大丧葬,巾车执盖,从车持旌,御仆持翣"者,证明葬有旌旗及翣之义。
云"天子八翣皆戴璧"者,天子八翣,《礼器》文,"皆戴璧",即此璧翣,天子之礼也。
云"诸侯六翣,皆戴圭,大夫四翣,士二翣,皆戴緌",并《丧大记》文也。
引《檀弓》"孔子之丧"及《尔雅》者,证明此经是丧葬之饰,并明绸练之义。
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
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君臣未尝相弑也。
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
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
王礼,天子之礼也。
传,传世也。
资,取也。
此盖盛周公之德耳。
春秋时鲁三君弑;又士之有诔,由庄公始;妇人髽而吊,始於台骀。
云"君臣未尝相弑,政俗未尝相变",亦近诬矣。
"资"或为"饮"。
○传,丈专反,注同。
弑,本又作杀,音试,注同。
诔,力轨反。
髽,侧瓜反。
台音胡。
骀,大来反。
近如字,又附近之近。
[疏]"凡四"至"乐焉"。
○正义曰:此一经,记者既陈四代服器官於前,此经结之后,美大鲁国也。
然言"土鼓,苇籥,伊耆氏之乐",又有女蜗氏笙簧,非唯四代而已。
今此秪言四代者,据其多者言之,唯举四代耳。
其间亦有但举三代者,此四代服器,鲁家每物之中得有用之,不谓事事尽用。
○"天下以为有道之国"者,作《记》之时,是周代之末,唯鲁独存周礼,故以为"有道之国"。
"是故天下资礼乐焉"者,《左传》襄十年云:"诸侯宋、鲁,於是观礼。"
宋为王者之后,鲁是周公之胤,是"天下资礼乐焉"。
○注"春秋"至"台骀"。
○正义曰:按隐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隐公不许,羽父使贼弑隐公,是弑一君也。
庄三十二年,庆父使圉人荦贼子般,是弑二君也。
闵二年,庆父又使卜齮贼公于武闱,是弑三君也。
云"士之有诔,由庄公始"者,《檀弓》文,在《左传》庄十年乘丘之役也。
云"妇人髽而吊,始於台骀"者,亦《檀弓》文。
《左氏》襄四年,臧武仲与邾人战於狐骀,被邾人所败,是其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