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正义 卷十六 月令第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礼记正义
《礼记正义》 卷十六 月令第六 郑玄、孔颖达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

仲夏者,日月会於鹑首,而斗建午之辰也。

○亢音刚,又苦浪反。

[疏]"仲夏"至"危中"。

○正义曰:按《茸艹历》:五月节,日在井十六度,昏氐二度中,去日一百一十九度,旦室三度中。

五月中,日在井三十一度,昏房二度中,去日一百一十九度,旦奎十一度中。

元《元嘉历》:五月节,日在井三度,昏角十度中,旦危七度中。

五月中,日在井十八度,昏氐五度中,旦室五度中。

其日丙丁。

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其虫羽。

其音征,律中蕤宾。

其数七。

其味苦,其臭焦。

其祀灶,祭先肺。

蕤宾者,应锺之所生,三分益一,律长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

仲夏气至,则蕤宾之律应。

《周语》曰:"蕤宾所以安静神人,献酬交酢。"

○蕤,人谁反。

应,应对之应。

酢,才各反。

[疏]注"蕤宾"至"交酢"。

○正义曰:应锺律长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上生蕤宾三分益一,取应锺三寸,更益一寸为四寸,其二十七分寸之二十,各三分之,则一寸分为八十一分也。

二十七分寸之二十,则为八十一分寸之六十,其整寸一为八十一分,又以六十分益之,总为一百四十一分。

更三分益一,一分有四十七,更以四十七益前一百四十一分,总为一百八十八分,是为积分之数。

除之为寸,除八十一分,则一百六十二分为二寸,益前四寸为六寸,余有二十六分不成寸,故云蕤宾"长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也。

引"《周语》曰"以下者,证蕤宾之律。

何胤云:"干九四,是月阳反於下为复,阴生阳中为姤,各应其时,所以安静是安静神人也。 阴生为主,阳谢为宾,宾主之象,献酬之礼。 献酢又酬之,阴阳代谢之义也。"

小暑至,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皆记时侯也。

螳螂,螵蛸母也。

鵙,博劳也。

反舌,百舌鸟。

○螳音堂。

螂音郎。

鵙,古闑反;《字林》工役反。

反舌,蔡伯皆云"虾蟆"。

螵,匹遥反。

蛸音消。

搏音博,又作伯。

[疏]注"螳螂"至"舌鸟"。

○正义曰:按《释虫》云"不《虫过》,螳蠰,其子蜱蛸。"

舍人云:"不《虫过》名蟷蠰,今之螳螂也。"

孙炎云:"蟷蠰,螳螂,一名不《虫过》。"

李巡云:"其子名蜱蛸,则螵蛸。"

故云螵蛸母。

《郑志》云:"谭鲁以南,谓之蟷蠰,三河之域,谓之螳螂,燕赵之际,谓之食厖,齐杞以东,谓之马谷。 然名其子,同云螵螂也。 云“搏劳"者,《诗》云:"七月鸣鵙。"

笺云:"百劳鸣,将寒之候,五月则鸣,豳地晚寒,鸟物之候,从其气焉。"

云"百舌鸟"者,蔡云:"虫名,蛙也。 今谓之虾覅,其舌本前著口侧而未乡内,故谓之反舌。"

《通卦验》曰:"搏劳鸣,虾覅无声。"

又靡信云:"昔於长安中,与书生数十,共往城北水中,取虾覅屠割视之,其舌反乡后。"

如此,郑君得不通乎?蟜夙问曰:"诚如纬与子言为虾蟆,五月中始得水,適当聒人耳,何反无声?"此者著时候,今犹昔也,是以知虾覅非反舌。

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

时候言之,今人识之,故不从纬与俗儒也。

或虾覅舌性自然,不必为反舌也。

天子居明堂太庙,乘朱路,驾赤緌,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

明堂太庙,南堂当太室也。

养壮佼。

助长气也。

○佼,古卯反。

长,丁丈反,下"长气"同。

[疏]"养壮佼"。

○正义曰:壮谓容体盛大,佼谓形容佼好,以盛夏长养之时,故养壮佼之人,助长气也。

是月也,命乐师脩鞀、鞞、鼓、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簧,饬锺磬柷敔。

为将大雩帝习乐也。

脩、均、执、调、饬者,治其器物习其事之言。

○鞀大刀反本亦作?同鞞步西反竽音于音池本又作篪同簧音黄饬、饬音敕。

柷,昌六反。

敔,鱼吕反,本又作圉。

为,于伪反,下文"为民"、注"为伤"、"为其"皆同。

雩音于。

[疏]"是月"至"柷敔"。

○正义曰:"鞀"字或从兆下鼓。

按《周礼·小师》注云:"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 郑注《诗》云:“小鼓在大鼓旁,应鞞之属也。"

鞞鼓者,则《周礼·鼓人职》掌六鼓,"雷鼓鼓神祀"之属是也。

刘熙《释名》云"鞀,导也,所以导乐作","鞞,裨也,裨助鼓节","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廓"。

琴者,《释乐》云:"大琴谓之离。"

孙炎云:"声留离。"

《广雅》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五弦。"

刘熙《释名》云:"施弦张之。"

瑟者,《释乐》云:"大瑟谓之洒。"

孙炎云:"音多变布如洒出也。"

郭景纯云:"瑟长八尺一寸,二十七弦。"

管者,《释乐》云:"大管谓之簥。"

音骄。

郭景纯云:"管长尺,围寸。 并漆之,有底。 贾氏以为如篪,六孔。"

郑注《周礼》云:"管如邃而小,并两而吹之。"

箫者,《释乐》云:"大箫谓之言。"

郭景纯云:"编二十二管,长尺四寸。"

郑注《周礼》:"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饴饣《易》所吹者。"

刘熙《释名》:"箫,肃也。"

干,盾也。

戚,斧也。

戈,钩孑戟。

羽,鸟羽,《周礼》"羽舞"、"皇舞"之属是也。

竽者,郑注《周礼》云:"竽,三十六簧。"

《释名》云:"竽,汙也。 其中污空。"

笙者,郑注《周礼》云:"十三簧。"

《释乐》云:"大笙谓之巢。"

郭景纯云:"列管瓠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

《释名》云:"笙,生也。 象物出地所生。"

篪者,《释乐》云:"大篪谓之沂。"

郭景纯云:"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 横吹之。"

《广雅》云:"八孔。"

郑司农注《周礼》云:"篪七空。"

《释名》云:"篪,啼也。 声如莺儿啼。"

簧者,竽笙之舌也,气鼓之而为声。

《释名》云:"簧,横也。 於管头横施之。"

锺者,按《释乐》云:"大锺谓之镛。"

《释名》云:"锺,空也。 内空受气多。"

磬者,《释乐》云:"大磬谓之旂。"

音嚣,以玉石为之。

《释名》云:"磬,罄也,声坚,罄罄然。"

柷者,《释乐》云:"所以鼓柷谓之止。"

郭景纯云:"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 止者,其椎名。"

敔者,《释乐》云:"所以鼓敔谓之籈。"

郭景纯云:"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栎之。"

○注"脩均"至"之言"。

○正义曰:脩者,脩理旧物。

均者,均平其声。

执者,操持营为。

调者,调和音曲。

饬者,整顿器物。

故云"治其器物、习其事之言"也。

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

大雩帝,用盛乐。

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谷实。

阳气盛而常旱,山川百源,能兴云雨者也。

众水始所出为百源,必先祭其本,乃雩。

雩,吁嗟求雨之祭也。

雩帝,谓为坛南郊之旁,雩五精之帝,配以先帝也。

自"鞀鞞"至"柷敔"皆作曰盛乐,凡他雩用歌舞而巳。

百辟卿士,古者上公,若句龙、后稷之类也。

《春秋传》曰:"龙见而雩。"

雩之正,常以四月。

凡周之秋三月之中而旱,亦脩雩礼以求雨,因著正雩,此月失之矣。

天子雩上帝,诸侯以下雩上公,周冬及春夏虽旱,礼有祷无雩。

○辟,必亦反,注同。

句,古侯同。

见,贤遍反,下"御见"同。

[疏]"命有"至"谷实"。

○正义曰:正以将欲雩祭,故先命有司为祈祀山川百源,为将雩之渐,重民之义也。

故先为民"大雩帝,用盛乐"者,为民祈谷后,天子乃大雩天帝,用上鞀鞞之等,故云"用盛乐"。

"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者,谓天子既雩之后,百县谓诸侯也,命此诸侯以雩祀古之百辟及卿士等,生存之日,能立功有益於人者。

○注"阳气"至"无雩"。

○正义曰:以四月纯阳用事,故云"阳气盛而恒旱",故制礼此月为雩。

纵令雩祭时不旱,亦为雩祭。

云"雩,以吁嗟求雨之祭"者,以雩音近吁。

又《女巫职》云:"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

歌哭则吁嗟之类。

旱又是大灾,故须吁嗟求雨。

注《春秋》者,以雩为远,谓远为百谷求雨,非郑义也。

云"雩帝,谓为坛南郊之旁,雩五精之帝"者,以雩是祭天,当从阳位,以五天总祭,不可遍在四方,故知在南郊也。

以春夏秋冬共成岁功,不可偏祭一天,故"雩五精之帝"。

以自外至者,无主不正,当以人帝配之,大皞配灵威仰,炎帝配赤熛怒,黄帝配含枢纽,少皞配白招拒,颛顼配汁光纪,故云"配以先帝也"。

云"凡他雩用歌舞而巳"者,按《女巫》云"旱暵则舞雩",是用歌舞,正雩则非唯歌舞,兼有余乐,故《论语》云"舞雩咏而归"是也。

云"百辟卿士,古者上公,句龙、后稷之类也"者,百辟则古之上公,则《国语》鲧为崇伯,而《礼记·祭法》有祀之文,社稷五祀,虽为王朝卿士,兼带上公之官,故《左氏》云"封为上公,祀为贵神",是身为百辟,又为卿士。

按《左传》有社稷五官,今直云"若句龙后稷",不云句芒蓐收之等,举有益於民功之显者言之。

引"《春秋传》曰‘龙见而雩’"者,欲明正雩在四月,不在五月也。

云"凡周之秋三月之中旱,亦修雩礼以求雨’"者,释此经大雩在五月之中,为五月不雨脩雩祭,作记者言五月之雩是常雩,故记之於五月也。

云"天子雩上帝"者,以此云"大雩帝"也。

云"诸侯以下雩上公"者,此云"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是也。

云"周冬及春夏虽旱,礼有祷无雩"者,按《春秋》周七月、八月、九月皆书雩,《谷梁》不讥;成七年"冬,大雩",《谷梁》云"无为雩",是讥其冬雩,是冬无雩也。

《春秋》周之春及周之四月、五月皆无雩文。

春夏不雩,虽旱不为脩雩之祭,其周季夏当有正雩,则龙见而雩是也。

按《春秋》桓五年"秋,大雩",传云"书不时",服注云"雩,远也"。

远为百谷祈膏雨,言大,别山川之雩也。

僖十一年"秋,八月,大雩",十三年"秋,九月,大雩"。

成公三年秋"大雩",七年"冬,大雩"。

襄五年"秋,大雩",传曰"旱";八年"九月,大雩",传曰"旱"。

十六年秋"大雩",十七年秋"九月,大雩",二十八年"秋,八月,大雩",传曰"旱"。

昭三年秋"八月,大雩",传曰"旱";六年"九月,大雩",传曰"旱";八年秋"大雩";十六年秋"九月,大雩",传曰"旱";二十四年"秋,八月,大雩",传曰"旱";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传曰"秋书再雩,旱甚"。

定元年秋"九月,大雩";七年秋"大雩","九月,大雩";十二年"秋,大雩"。

僖二十一年"夏,大旱"。

宣七年秋"大旱"。

庄三十一年"冬,不雨"。

僖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传曰"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

文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十年云"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十三年云"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是《春秋》之中不雨有七,大旱有二,大雩有二十一,都并有三十。

庄三十一年"冬,不雨",以冬时旱气以过,故不数。

僖二十一年"夏,大旱",宣七年秋"大旱",二旱灾成,故不数。

昭二十五年一月再雩,祗是一旱之事,为再雩,一雩不数。

定七年秋"大雩",亦一时之事,而为二雩,一雩不数。

成七年"冬,大雩",《谷梁》云"冬无为雩",明亦不数。

三十之中,去此六事不数,唯有二十四在。

就二十四之中,分为四部;桓五年"秋,大雩",说雩礼,是一部也;僖二年"冬,十月,不雨",僖三年"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说祷礼,是二部也;文二年、文十年、文十三年皆云"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说旱而不为灾,是三部也。

此三部总有七条,於二十四去七条,余有十七条,说旱气所由。

故郑《释废疾》云:"《春秋》凡书二十四旱。"

《考异邮》说云:"分为四部,各有义焉。"

是其事也。

凡正雩在周之六月,常事不书。

书秋大雩,传不云旱者,皆过雩也;传言旱者,皆为旱脩雩也。

雩书月者,为脩旱雩得礼,故定元年《谷梁传》曰:"雩月,雩之正也。 秋大雩,非正也。"

按《玉藻》云:"至于八月不雨,君不举。"

注云:"建子之月不雨,尽建未乃始成灾。"

而僖二十一年"夏,大旱",未至建末而为灾者,若雾露霑濡,垄中有苗,虽历时不为灾也。

文二年、十年、十三年,自十二月、正月不雨,至秋七月是也。

至八月不雨乃为灾。

若无雾露霑濡,垄中无苗,虽未至八月则为灾,故僖十一年"夏,大旱"是也。

《谷梁》说云"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公羊》说"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

此二家之说不同,郑《释废疾》从《谷梁》之义。

雩之与祷所以异者,《考异邮》说云:"天子祷九州山川,诸侯祷封内,大夫祷所食邑。"

又僖公三时不雨,帅群臣祷山川,以过自让。

凡雩必先祷,故此经云乃命百县祈祀山川百源,始大雩帝是也。

祷者不雩,僖公二年冬十月及三年春正月、夏四月,直为祷祭不为雩,以非雩月,故不雩。

农乃登黍。

登,进也。

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

先荐寝庙。

此尝雏也。

而云以尝黍,不以牲主谷也。

必以黍者,黍,火谷,气之主也。

含桃,樱桃也。

○雏,仕于反,又仕俱反,雏也,《尔雅》云:"生豕雏。"

含桃,本又作函,湖南反;含桃,樱桃也。

樱,於耕反。

[疏]注"必以"至"樱桃"。

○正义曰:黍是火谷,於夏时与雏同荐之。

如郑此言,则黍非新成,直取旧黍,故下孟秋云"农乃登谷",注云"黍稷於是始熟",明仲夏未熟也。

蔡氏以为此时黍新孰,今蝉鸣黍是也,非郑义也。

按《月令》诸月无荐果之文,此独羞含桃者,以此果先成,异於余物,故特记之,其实诸果亦时荐。

令民毋艾蓝以染。

为伤长气也。

此月蓝始可别,《夏小正》曰:"五月启灌蓝蓼。"

○蓝,力甘反。

别,彼列反,下文"别群"同。

[疏]注"此月"至"蓝蓼"。

○正义曰:别种蓝之体,初必丛生,若及早栽移,则有所伤损。

此月蓝既长大,可分移布散,引《小正》"启灌蓝蓼"者,证此月养蓝。

熊氏云:"灌谓丛生也。 言开辟此丛生蓝蓼,分移使之稀散。"

毋烧灰,为伤火气也。

火之气於是为盛,火之灭者为灰。

毋暴布。

不以阴功干大阳之事。

○暴,步卜反,大音太。

门闾毋闭,关市毋索。

顺阳敷纵,不难物。

○索,所白反。

难,乃旦反,又如字。

[疏]"门闾"至"毋索"。

○正义曰:蔡云:"门谓城门,闾谓二十五家为闾。"

关市无索者,关市停物之所,商旅或隐蔽其物以避征税。

是月从长之时,故不搜索其物。

挺重囚,益其食。

挺犹宽也。

[疏]"益其食"。

○正义曰:"益其食""挺重囚"连文,郑又无注,皇氏以为增益囚之饮食,义当然也。

熊氏以为益群臣禄食,其义非也。

游牝别群,孕妊之欲止也。

则絷腾驹。

为其牡气有余,相蹄啮也。

○执如字,蔡本作絷。

蹄,大计反,蹋也;本或作踶,音同。

班马政。

马政,谓养马之政教也。

《廋人职》曰"掌十有二闲之政教,以阜马佚特,教駣,攻驹",此之谓也。

○廋,所留反。

駣音兆。

又音道,《字林》音祧。

[疏]注"马政"至"政驹"。

○正义曰:《廋人职》曰:"掌十有二闲之政教。"

按《校人职》云,"天子十有二闲",诸侯六闲,大夫四闲,每闲马有二百一十六匹。

又"阜马佚特,教駣,攻驹",注云"阜,盛壮也",郑司农云‘二岁曰驹,三岁曰駣’,玄谓逸者,用之不使甚劳,安其血气也。

教駣,始乘习之。

攻驹,騬其蹄啮者”。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争者,阳方盛,阴欲起也。

分犹半也。

○争,争斗之争,注同。

[疏]"是月"至"生分"。

○正义曰:"长至“者,谓此月之时,日长之至极,大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长至"也。

"死生分"者,分,半也。

阴气既起,故物半死半生。

蔡云"感阳气长者生,感阴气成者死",故於夏至日相与分也。

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

掩犹隐翳也。

躁犹动也。

今《月令》"毋躁为欲静"。

止声色,毋或进。

进犹御见也。

声谓乐也。

《易》及《乐》、《春秋》说"夏至,人主与群臣从八能之士,作乐五日",今止之,非其道也。

○从,子用反。

[疏]"君子"至"或进"。

○正义曰:蔡氏云:"君子,谓人君以下至在位士也。 齐戒所以敬道萌阴也。 处必掩身,处犹居也。 掩,隐翳也。 阴既始萌,故君子居处不显露,恐干阴也。 毋躁者,躁,动也。 既不显露,又不得躁动,宜静以安萌阴也。"

郑引今《月令》"无躁为欲静",欲静则无躁之义。

止声色者,歌乐华丽之事,为助阴静,故止之。

"无或进"者,进,御见也。

既止声色,故嫔房不得进御侍夕也,亦为微阴始动,不可动於阴事也。

蔡云"方齐戒,故止色,内御之属勿或有所进也"。

○注"易及"至"其道"。

○正义曰:按《易纬·通卦验》云:"夏至人主从八能之士,或调黄锺,或调六律,或调五音,或调五声,或调五行,或调律磨,或调阴阳,或调正德所行。"

注"从八能之士",谓选於天下人众之中,取其习晓者而使之。

调黄锺者,县黄锺於子,其以大小之差展其声。

调六律者,六律管,阳也。

又有六吕为之合,管有长短,吹之以调乐器之声。

调五音者,金为锺,革为鼓,石为磬,竹为管,丝为弦,皆有声变舒疾也。

匏也,木也,土也,不言调者,声少变,故不调。

调五声者,宫、商、角、征、羽,声弘杀缓急。

凡黄锺六律之声,五音之动,与神灵之气通,人君听之,可以察已之得失,而知群臣贤否。

调五行者,五行谓五英。

调律历者,律历谓六茎也。

调阴阳者,谓《云门》、《咸池》。

调正德所行者,谓之《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此郑云《五英》,谓颛顼乐名,云《六茎》者,帝喾乐名。

云"从八能之士",注云"从,就也,谓人主就八能之士於习乐之处而观之"。

"作乐五日"者,谓日至之前,豫前五日,令八能之士习作其乐,以迎日至。

《乐纬·协图征》亦云"从八能之士",今《月令》於日至止声色,与诸《纬》文违,故云"非其道"。

必知其《纬》文作乐为是者,以《周礼·大司乐》冬至祭祭圜丘,夏至祭地方泽,皆有作乐之文,不得云止乐,故知月令非也。

薄滋味,毋致和。

为其气异,此时伤人。

○和,户卧反。

[疏]注"为其"至"伤人"。

○正义曰:滋味和调,气味殊异,他时可食,此时伤人。

节耆欲,定心气。

微阴扶精,不可散也。

○耆,市志反。

百官静事毋刑。

罪罚之事,不可以闻。

今《月令》"刑"为"径"。

以定晏阴之所成。

晏,安也。

阴称安。

○晏,伊见反。

[疏]"以定晏阴之所成"。

○正义曰:上从"君子齐戒"以下,至"无刑"以上,皆是清静止息之事,以正定身中安阴之所成就,谓初感安阴,若不清静,则微阴与人为病,故须定之。

王肃及蔡氏皆云晏为以安定阴阳之所成,非郑旨也。

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

又记时候也。

半夏,药草。

木堇,王蒸也。

○解,户买反。

始,市志反。

夏,户嫁反。

堇音谨,一名舜华。

蒸,之承反。

[疏]注"木堇"至"蒸也"。

○正义曰:《释草》云:"椵,木槿。 榇,木槿。"

某氏云"别三名,可食,或呼为日及,亦云王蒸。 其花朝生暮落"。

是月也,毋用火南方。

阳气盛,又用火於其方,害微阴也。

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顺阳在上也。

高明谓楼观也。

阇者谓之台,有木者谓之榭。

○榭音谢。

观,古唤反。

阇音都。

[疏]注"阇者"至"之榭"。

○正义曰:按《释宫》云:"阇谓之台。"

李巡云:"蛔芰为之,所以观望。"

郭景纯云:"蛔芰四方。"

又云:"无室曰榭。"

李巡云:"但有大殿,无室名曰榭。"

郭景纯云:"榭,今之堂堭。"

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谷。

子之气乘之也。

阳为雨,阴起胁之,凝为雹。

○雹,步角反。

冻,丁贡反。

道路不通,暴兵来至。

盗贼攻劫,亦雹之类。

[疏]"仲夏"至"来至"。

○正义曰:"雹冻伤谷",天灾。

"道路不通,暴兵来至",人灾也。

行春令,则五谷晚熟。

卯之气乘之也。

生日长。

百螣时起,其国乃饥。

螣,蝗之属,言百者,明众类并为害。

○螣音特,食苗叶虫。

饥,居疑反,又音机。

[疏]"行春"至"乃饥"。

○正义曰:"五谷晚熟",天灾。

"百螣时起",地灾。

"其国乃饥",人灾也。

行秋令,则草木零落,酉之气乘之也。

八月宿直昂毕,为天狱主杀。

○零,本又作苓,音同。

果实早成,生日短。

民殃於疫。

大陵之气来为害也。

○殃,於良反。

疫音役。

[疏]"行秋"至"於疫"。

○正义曰:"草木零落,果实早成",地灾。

"民殃於疫",人灾也。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

季夏者,日月会於鹑火,而斗建未之辰也。

[疏]"季夏"至"奎中"。

○正义曰:按《茸艹历》:六月节,日在柳九度,昏尾七度中,去日一百一十九度,旦娄八度中。

六月中,日在张三度,昏箕三度中,去日一百一十七度,旦胃十四度中。

《元嘉历》:六月节,日在井三十二度,昏房四度中,旦东壁八度中。

六月中,日在柳十二度,昏尾八度中,旦奎十二度中。

其日丙丁。

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其虫羽。

其音征,律中林锺。

其数七。

其味苦,其臭焦。

其祀灶,祭先肺。

林锺者,黄锺之所生,三分去一,律长六寸。

季夏气至,则林锺之律应。

《周语》曰:"林锺和展百物,俾莫不任肃纯恪。"

○去,起吕反,后放此。

任音壬,又如字。

恪,苦各反。

[疏]注"林锺"至"纯恪"。

○正义曰:按《律历志》,黄锺长九寸,三分去一,下生林锺,故林锺长六寸。

引"《周语》曰"下者,证林锺之义,故《周语》云:"林锺和展百物,俾莫不任肃纯恪。"

按注云"坤,初六也",林,众;锺,聚;肃,速;纯,大;恪,敬。

"言时务和,审百事,无有诡诈,使莫不任其职事,速其功,而大敬其职"。

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

皆记时侯也。

鹰学习,谓攫搏也。

《夏小正》曰:"六月,鹰始挚。"

萤,飞虫,萤火也。

○蟋蟀,上音悉,下音率。

腐,扶矩反。

荧,本又作萤,户扃反;或作"腐草化为萤"者,非也。

攫,俱縳反,一音九碧反。

搏音搏。

挚音至,本亦作鸷,同。

[疏]"温风"至"为萤"。

○正义曰:"蟋蟀居壁"者,此物生在於土中,至季夏羽翼稍成,未能远飞,但居其壁,至七月则能远飞在野。

按《尔雅·释虫》云:"蟋蟀,蛩也。"

孙炎曰:"蜻蛚也。 梁国谓蛩。"

郭景纯云:"今促织。"

蔡以为蟋蟀,斯螽,非也。

○"鹰乃学习"者,於时二阴既起,鹰感阴气,乃有杀心,学习抟击之事。

按《郑志》,焦氏问云:"仲秋,乃鸠化为鹰。 仲春,鹰化为鸠。 此六月何言有鹰学习乎?"张逸答曰:"鹰虽为鸠,亦自有真鹰可习矣。"

○"腐草为萤"者,腐草此时得暑湿之气,故为萤。

不云化者,蔡氏云"鸠化为鹰,鹰还化为鸠,故称化。 今腐草为萤,萤不复为腐草,故不称化"。

○注"谓攫"至"萤火"。

○正义曰:攫谓以足取物,抟谓以翼击物。

云"萤,飞虫"者,按《释虫》云:"萤火,即炤。"

李巡云:"萤火夜飞,腹下如火光,故曰即炤。"

天子居明堂右个,乘朱路,驾赤緌,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

明堂右个,南堂西偏也。

命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

四者甲类,秋乃坚成。

《周礼》曰"秋献龟鱼",又曰"凡取龟用秋时",是夏之秋也。

作《月令》者,以为此秋据周之时也。

周之八月,夏之六月,因书於此,似误也。

蛟言伐者,以其有兵卫也。

龟言登者,尊之也。

鼍、鼋言取,羞物贱也。

鼍皮又可以冒鼓,今《月令》"渔师"为"榜人"。

○蛟音交。

鼍,大多反,又徒丹反。

鼋音元。

冒,亡报反。

榜,必孟反。

[疏]"命渔"至"取鼋"。

○正义曰:此命渔师及仲夏养壮佼之等,皆是烦细之事,或非止一月所为,故不言"是月也"。

故注云"四者甲类,秋乃坚成",明非独季夏而取。

○注"《周礼》"至"榜人"。

○正义曰:引"《周礼》‘秋献龟鱼’",是《献人职》文。

又云"凡取龟用秋时",是《龟人职》文。

引之者,证作记之人谓此礼是周之秋八月,当夏之六月,故误书於此,言记之者非也。

命泽人纳材苇。

蒲苇之属,此时柔刃,可取作器物也。

○苇,于鬼反。

刃,而慎反。

○是月也,命四监大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令民无不咸出其力。

四监,主山、林、川、泽之官。

百县,乡遂之属,地有山、林、川、泽者也。

秩,常也。

百县给国养牺牲之刍,多少有常,民皆当出力为艾之。

今《月令》"四"为"田"。

○为艾,于伪反,下文"为民"、注"为求福"、"为其"同。

以共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

以祠宗庙社稷之灵,以为民祈福。

牲以供祠神灵,为民求福,明使民艾刍,是不虚取也。

皇天,北辰耀魄宝,冬至所祭於圜丘也。

上帝,大微五帝。

○共音恭。

[疏]"命四"至"祈福"。

○正义曰:以四监合其秩刍,以共皇天上帝,其事既大,又异於上,故言"是月"。

自"命妇官"至"等给之度",论黼黻文章,给郊庙祭祀之服,事异於上帝养牺牲,故言"是月"。

自"树木方盛"至"则有天殃",论禁断余事,助时生养,亦事异於上,故言"是月",自"土润溽暑"至"土疆",论上暑下润,粪地为宜,事异於上,故复言"是月"。

○注"四监"至"为田"。

○正义曰:按《周礼》有山虞、泽虞、林衡、川衡之官,秩刍出於山林,又季冬云"乃命四监,收秩薪柴",薪柴亦出於山林川泽。

云"百县,乡遂之属,地有山林川泽"者,知百县非诸侯,而云乡遂之属,以其取刍养牲,不可大远,故知是畿内乡遂。

仲夏云"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者,兼外内诸侯也。

此云"乡遂之属"者,不兼公卿大夫之采邑。

"秩,常",《释诂》文。

云"今《月令》‘四’为‘田’"者,令田监大合秩刍,义亦通也。

○注"为民"至"五帝"。

○正义曰:为民求福者,虽是寻常事神,因事神之时,为民祈福。

云"是不虚取"者,若不为祈福,浪使民艾刍,是在上虚取民力。

今还祈福与民,民皆蒙福,是不虚取民力役使之也。

云"上帝,大微五帝"者,按《周礼·司服》云"昊天上帝",郑以为昊天上帝祇是一神,北极耀魄宝也。

知此皇天上帝不祗是耀魄宝之上帝,为大微者,以《周礼·司服》云"祀昊天上帝,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既别云五帝,故知昊天上帝亦唯一神。

此《月令》皇天上帝之下,更无别五帝之文,故分为二。

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贷。

妇言,染人也。

采,五色。

○黼音甫。

黻音弗。

差贷音二,又他得反。

[疏]"命妇"至"差贷"。

○正义曰:於此月之时,命掌妇功之官,谓染人也,染此五色之采,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染此等之物,必以旧法故事,无得有参差贷变。

必以此月染之者,以其盛暑湿,染帛为宜,此是秦法也。

若周则於夏豫浸治染纁玄之石,至秋乃总染五色,故《染人》云"夏纁玄,秋梁夏"是也。

盖从夏至秋,皆得染物,周秦各用一时也。

此云"黼黻文章",下云"黑黄苍赤",互相备也。

○注"妇官"至"五色"。

○正义曰:按《周礼》妇官有典妇功、典枲、染人等,此据染采,故为染人。

"采,五色"者,郑注《皋陶谟》曰:"采施曰色,未用谓之采,巳用谓之色。"

此对文耳,散则通。

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毋敢诈伪。

质,正也。

良,善也。

所用染者,当得真采正善也。

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给之度。

旗章,旌旗及章识也。

○别,彼列反。

旗音其。

识,申志反。

及如字。

[疏]注"旗章"至"章识"。

○正义曰:旌旗者,则《周礼·司常》九旗是也。

章识者,则《周礼》事名号,故《司常》云"官府象其事,州里象其名,家象其号",郑注《引士丧礼》以缁广三寸,长半幅,赪末长终幅,《诗》"织文鸟章"是也。

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

为其未坚刃也。

○行,下孟反。

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

土将用事,气欲静。

[疏]注"土将用事气欲静"。

○正义曰:土虽寄王四季,但南方火生中央土,土生西方金,金火之间,位当建未之月,故云"土将用事,气欲静"也。

毋举大事,以摇养气。

大事,兴徭役以有为。

○徭役音遥。

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

发令而待,谓出繇役之令,以预惊民也。

民惊则心动,是害土神之气。

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於稼穑。

[疏]"毋发"至"之事"。

○正义曰:"发令"者,发动征召之令也。

"而待"者,谓时未顺而豫动召,以待后时乃使也。

"以妨神农之事"者,解所以不豫发令也。

神农者,土神也。

尔时土神用事,若逆令召民,民惊心动,是妨土神之气事也。

○注"土神"至"稼穑"。

○正义曰:土神能吐生万物,成其农事,故曰神农。

知土主稼穑者,《尚书·洪范》云:"土爰稼穑。"

孔传曰:"种曰稼,敛曰穑。"

蔡氏云"神农则炎帝",非郑义也。

水潦盛昌,神农将持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言土以受天雨泽、安静养物为功,动之则致害也。

《孝经说》曰:"地顺受泽,谦虚开张,含泉任萌,滋物归中。"

[疏]"水潦"至"天殃"。

○正义曰:六月主未,未有东井,东井是水,故六月而水潦盛昌也。

"神农将持功"者,神农犹土神也。

土地本受天雨泽水潦,以为生养之功,此月多水,故土神方得将持功也。

○"举大事则有天殃"者,神农方持功,若人君有举大事,于养气者,非唯神农罪之,则天亦殃罚之也。

犯土而天罚之者,地受天泽,得以含养。

今若干地,则是干天也。

○注"言土"至"归中"。

○正义曰:解所以犯天殃之义也。

云"动之则致灾害"者,若动地则致天灾害,是地功由天也。

云"《孝经说》曰‘地顺受泽,谦虚开张’"者,引《孝经说》证地受天泽,为成已功也。

地体卑顺,故受天之雨泽,而体得谦虚开张也。

云"含泉任萌,滋物归中"者,亦《孝经说》也。

既谦虚开张,故能含於水泉,任萌一切之物,并滋繁而归地中也。

是月也,土润溽暑。

润溽,谓涂湿也。

○辱如字,本或作溽,音同,湿也。

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薙谓迫地芟草也。

此谓欲稼莱地,先薙其草,草干烧之,至此月大雨流,水潦畜於其中,则草死不复生,而地美可稼也。

《薙人》"掌杀草"职,曰"夏日至而薙之",又曰"如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薙,他计反,又直履反。

芟,所衔反。

莱音来。

畜,敕六反。

复,扶又反。

夏日,人一反。

[疏]"大雨"至"热汤"。

○正义曰:六月建未,未值井,井主水,大雨时行。

土既润辱,又大雨应时行也,不云降,降止是下耳,故言其流义,故云行。

行犹通彼也。

蔡云"大雨时行。 行,降也。 从‘土润’以下皆为下句"。

烧薙,谓迫地芟除草名也。

《周礼》立其官,使除田草也。

五月夏至,芟杀暴之,至六月合烧之,故云"烧薙"也。

"行水"者,其时也,大雨时行,行於所烧田中,仍壅遏蓄之,以渍烧薙,故云"行水"也。

○"利以杀草"者,利,益也。

先芟后烧,又蓄水渍之,即草根烂死,是利益得杀田中之草也。

"如以热汤"者,日暴水於烂草田中,水热而洙沸,如热汤渍之也。

○注"薙人"至"变之"。

○正义曰:引《薙人》证芟草时节。

按《薙氏》云:"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

杜子春云:"萌谓耕反其萌牙。"

康成云:"萌之者,以兹其斫其生者,夷之以钩鎌,迫地芟之也,若今取菱矣。 含实曰绳,芟其绳则实不成孰。 耜之,以耜测涷土划之。"

按皇氏云:"夷音薙,绳音孕。"

云"又曰如欲其化,则以水火变之"者,谓先以火焚烧其草,在后以水浸渍之,变此瘠地为肥,故云"水火变之"。

先火后水,而云"水火"者,便言也。

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彊。

土润溽,膏泽易行也。

粪、美,互文耳。

土疆,强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