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斋古今黈 卷之八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敬斋古今黈
《敬斋古今黈》 卷之八 李冶

孔安国尚书序曰。

秦始皇灭先代典籍。

焚书坑儒。

天下学士。

逃难解散。

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此家语所谓子襄以秦法峻急。

壁中藏其家书是也。

然予读史记孔子世家及班固汉书。

则有少疑焉。

世家云。

孔子生鲤。

鲤生伋。

伋生白。

白生求。

求生箕。

箕生穿。

穿生子慎。

子慎生鲋及子襄。

子襄年五十七。

尝为孝惠皇帝博士。

子襄生忠。

忠生武。

武生延年及安国。

安国为今皇帝博士。

至临淮太守。

早卒。

西汉书云。

惠帝除挟书之律。

立学兴教。

招聘名士。

文、景以后。

儒生更众。

且子襄藏书于屋壁。

为岁已久。

亦曷尝一日而不欲复大耀于世哉。

自高皇帝过鲁。

以太牢祀孔子。

则此时已可以发。

顾国家万事草创。

日不暇给。

而挟书之禁犹存焉。

则不敢以轻举者。

良有以也。

逮孝惠时。

挟书之律既除矣。

学校庠序既兴矣。

天下名士既聘矣。

身而既为博士矣。

子襄自合出其所藏之书。

就使子襄未及是而死。

则继之为文、景之世。

于雅莘莘。

天下文明。

又非孝惠时比。

其为子襄之子孙者。

亦合出之。

何待景帝之子鲁恭王余坏孔子宅。

然后有传也。

岂藏书之时。

虽其子孙亦不使之知耶。

岂子孙虽复知之。

时移代换。

恐为势家所有。

不敢以自陈耶。

岂以岁月邈。

不敢必其有无而故不言耶。

抑惩秦祸难。

姑欲存书壁中。

庶几得以传远。

故不废也。

夫为圣人之子孙。

幸遇文治蔚兴之时。

埋没祖先之光泽。

使帝王之遗书。

泯泯焉而莫之恤者。

岂人之情也哉。

予窃疑焉。

博洽君子。

当有以辨之。

又经籍道息。

用不复以闻。

颖达解前叟籍云。

籍者古书之大名。

由文而有籍。

谓之文籍。

因史所书。

谓之史籍。

可以为常。

谓之典籍。

然则经籍者。

其六经之籍欤。

汉书言尺籍通籍。

籍以竹为之。

盖简策之类。

颖达谓为古书之大名。

亦随文解之耳。

用不复以闻。

用字与前用藏其家书于屋壁同。

用、由也。

言由此也。

如、若一也。

然有时而为异。

彼如是。

吾亦如是。

因之以如为往。

如棠观鱼之类是也。

彼若是。

吾亦若是。

因之以若为顺。

钦若昊天之类是也。

是以读书者。

贵反覆求之。

复卦。

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

王辅嗣云。

阳气始剥。

至来时。

凡七日。

王解至甚简径。

而孔颖达复引郑康成所取易纬六日七分之说。

以谓阳气剥、复。

隔此纯阴一卦。

卦主六日七分。

举其成数言之。

故云七日来复。

又云以六十卦当六日外。

余有五日四分之一。

每日分为八十分。

合四百二十分。

六十卦分之。

六七四十二。

卦别各得七分。

是谓每卦得六日七分。

易固象数之学。

然亦不必如此其拘也。

系辞云。

干之策。

二百一十有六。

坤之策。

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

当期之日。

其五日四分之一亦自略而不言。

则六十卦分期之日。

是每卦只得六日也。

始为纯干之体。

阳气渐消。

阴气渐长。

一变而为遘。

再变而为遯。

三变而为否。

四变而为观。

五变而为剥。

六变而为坤。

七变而为复也。

由是而言。

则辅嗣之解。

岂不至甚简径乎。

又何必傍取易纬之数。

以附会之也。

易纬犹不足取。

若楮氏、庄氏改日为目。

谓欲见阳长须速者。

尤可笑也。

疏又谓观注之意。

亦用易纬。

细究王旨。

实与易纬不同。

颖达此意。

取为康成所挩。

而不觉从其说耳。

康成深于数者也。

然过泥算数。

每每如此。

故其说多不能通。

坎卦彖辞。

水流而不盈。

第五爻辞。

坎不盈。

王辅嗣以前为险陷之极。

以后为险难未尽。

虽彖爻各为之说。

而中闲自有条贯。

不可乱也。

知此水流而不盈。

专指九二言之。

尔雅释诂云。

初、哉、首、基、肇、祖、元、殆、俶、落、权、舆。

始也。

是皆以一字为一义。

自初至落。

固不必论。

夫所谓权舆者。

何为而为始也。

盖五量皆生于权衡。

故谓权为始。

若舆则载也。

运行莫先于此。

故谓舆亦为始。

孟子云。

朕载自毫。

意出于此。

然考之经史。

必权舆二字双举者。

以初、哉、俶、落等皆见始意。

而权舆外无所发。

故连属以命之。

邻韵而协者。

诗家闲用之。

谓之辘轳格。

又谓之出入格。

或以为宋人始。

非也。

此自有诗以来有之。

盖古人文体宽简。

不专以声病为工拙也。

然为律诗。

则其格有二。

有前后相错者。

有前后两迭者。

如李贺咏竹云。

入水文光动。

抽空绿影春。

露花生笋径。

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

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

一节奉王孙。

则其相错者也。

如示弟云。

别弟三年后。

还家十日余。

绿醽今日醉。

缃帙去时书。

病骨独能在。

人闲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

抛掷任枭卢。

则其两迭者也。

晁迥法藏碎金。

秦人带剑。

彼人相笑。

人当作楚。

唐罗邺牡丹诗云。

可怜韩令功成后。

辜负浓华过一春。

韩令谓韩弘也。

弘尝除去所居牡丹。

故云。

浓华当作秾华。

诗。

何彼襛矣。

襛、如容切。

毛云。

襛犹戎戎也。

按广韵。

襛、秾同音醲。

又而容切。

襛、衣厚貌。

秾、华多貌。

然诗既言棠棣杕杜桃李。

则自当作秾。

而作襛者。

盖古字通用。

楚郏敖。

左氏则名之麇。

公谷则名之卷。

司马迁则名之员。

其名之也且如是。

其迹安可尽信哉。

左传庄公十一年。

宋大水。

公使吊焉。

曰。

天作淫雨。

害于粢盛。

若之何不吊。

言若之何不吊。

所以致不敢不吊之意耳。

以文势观之。

其旨自见。

杜注不吊。

乃云不为天所愍吊。

误矣。

襄十四年。

卫献公出奔齐。

公使厚成叔吊于卫曰。

寡君使瘠。

闻君不抚社稷。

而越在他境。

若之何不吊。

曰。

以同盟之故。

使瘠敢私于下执事。

有君不吊。

有臣不敏。

君不赦宥。

臣亦不帅职。

增淫发泄。

其若之何。

厚成叔所谓若之何不吊。

与吊宋之语。

其意一也。

杜于卫献公无所释。

而于宋则遽谓不为天所愍吊者。

岂以为庄公之传已有此解。

而襄公之传不烦复说欤。

以为卫献播越。

乃其自取。

而宋之大水。

天实为之。

故独谓宋公不为天所吊欤。

求之二说。

俱不可得而通也。

迹夫吊宋之语。

至于若之何一句。

则止容有天不愍吊之义。

而厚成叔既云若之何不吊。

而其下方致吊辞。

则不吊之语。

必不主于天也。

且客吊主人。

必先指彼事。

次道己恳。

以相慰谕。

然后吊礼成焉。

谓天作淫雨。

害于粢盛。

指彼事也。

谓若之何不吊。

道己恳也。

今俱以为指彼事。

无乃阙乎哉。

若曰。

淫雨由天降灾。

上天所当愍悼。

若之何天不吊宋。

播越由人失德。

上天不当垂恤。

若之何鲁不吊卫。

宜事异而辞同。

此又儿童之见也。

夫天降灾害。

所以警人君也。

播越固由于失德。

而天作淫雨。

安知其不由于宋君之失德乎。

论事初不当如此。

但因天作淫雨。

辄以不吊主天。

征之事则有窒。

审之文则不完。

故为辨之。

今人以不达权变者为慕古。

盖谓古而不今也。

左氏传曰。

君子以为古。

书无逸曰。

昔之人无闻知。

皆是意也。

李白寻阳紫极宫感秋云。

何处闻秋声。

翛翛北窗竹。

回薄万古心。

揽之不盈掬。

鲁直和和甫得竹云。

阴雨打叶时。

曲肱自晏息。

心游万物初。

何处寻辙迹。

竹虽一草木。

而二公赏咏乃如此。

因知不可一日无此君。

非徒一时语也。

王逸离骚章句。

本文虽复倒复较。

然迄不敢去取一语。

郑氏注礼记。

删窜改革。

惟意所如。

纯于为逸。

则似大拘。

纯于为玄。

则似不让。

不让则师也之过。

太拘则商也之不及。

二子苟能抑所长而进所短。

则可以无憾矣。

世以三命推运行者。

谓遇值本命及相冲之宫则凶咎不祥。

是不然。

相冲而凶。

固自其宜也。

我以木而处夫木之位。

我以水而行夫水之时。

当有大来之吉。

又奚凶咎为哉。

究其大旨。

亦所以儆戒乎太盛云耳。

夫忧善相寻。

吉凶同域。

福或基于危駮之中。

祸或胎于通达之会。

庸庸者诚不足以及此。

惟明智之士。

于是乎深致力焉。

夕惕若厉。

虽休勿休。

故能安而益安。

尊而益尊。

蔑有一朝之患也。

本命之说。

实出于此。

礼少仪。

尊壶者面其鼻。

盖推敬向仰之义。

卑者之于尊者。

所当如是。

而今俚俗。

无问老幼。

无择宾主。

悉以为不当然。

卑者辄为尊者背之。

曰。

自有耳以来。

人以为不当然。

此甚可鄙也。

予每深求其故。

此亦有所自来。

尊壶者而其鼻。

本以敬尊者。

然客有执谦者。

不敢擅居尊者之礼。

因以为之辞。

曰。

不敢当此盛意。

后生不悟。

转相传承。

遂以面鼻为不当焉。

高祖隆准龙颜。

汉书注。

准音掘。

今韵中准字亦两音。

果两音俱通。

汉书注自当重出。

今不重出而单发掘音。

是亦好异之蔽也。

譬如闭门之闭。

本读音箄。

又方结切。

苟与人语。

专以闭门为人声。

不惟他人不省。

亦未有不笑者矣。

字类此者甚多。

正可随俗呼之。

老杜送高三十五书记师字韵诗。

言意娓娓不尽。

予尝欲作一篇。

自顾浅陋。

不敢措手。

人言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予谓此诗。

百尺竿头。

更进百尺。

孔安国尚书序曰。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谓之三坟。

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

谓之五典。

是以三坟当三皇。

五典当五帝也。

然考之司马迁史记。

则云。

嫘祖为黄帝正妃。

生二子。

其后皆有天下。

其一曰玄嚣。

是为青阳。

青阳降居江水。

其二曰昌意。

降居若水。

昌意生高阳。

是为帝颛顼也。

颛顼崩。

而玄嚣之孙高辛立。

是为帝喾。

喾父曰蟜极。

蟜极父曰玄嚣。

玄嚣父曰黄帝。

自玄嚣至蟜极。

皆不得在位。

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娶陈锋氏女。

生放勋。

娶娵訾氏女。

生挚。

帝喾崩而挚代立。

挚立。

不善。

崩。

而弟放勋立。

是为帝尧。

又曰。

颛顼生穷蝉。

穷蝉生敬康。

敬康生句望。

句望生桥牛。

桥牛生瞽叟。

瞽叟生舜。

自穷蝉以至帝舜。

皆微为庶人。

司马迁所记止此。

而所谓少昊者。

绝不称道。

甚可疑也。

按帝系、本纪、家语、五帝德皆云。

少昊即黄帝子青阳是也。

又春秋左氏传。

少昊有不才子。

天下之民谓之穷奇。

杜预注云。

少昊。

金天氏之号。

次黄帝。

然则黄帝崩后。

少昊即位。

为得其实。

故孔安国以黄帝为三皇之末。

以少昊为五帝之首。

而次及高阳、高辛氏也。

今司马迁乃云。

黄帝崩。

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

是为帝颛顼。

颛顼崩。

帝喾立。

帝喾崩。

帝挚立。

帝挚崩而帝尧立。

帝尧崩而帝舜立。

是黄帝殁后。

殊无名少昊者也。

则诸书何为备数以为五帝乎。

盖玄嚣即少昊氏。

而司马迁谬误不载录耳。

司马迁又谓玄嚣是为青阳。

降居江水。

此又妄也。

当是昌意先降江水。

后降若水。

司马迁既不以玄嚣为少昊。

谬谓青阳降江水。

昌意降若水也。

皇甫谧云。

黄帝在位百年而崩。

而通鉴举要历云。

黄帝在位六十五年。

谧又云。

颛顼在位七十八年。

举要历云。

颛顼在位一十八年。

岂少昊在位之年。

或在黄帝六十五年之后。

或在颛顼一十八年之前也耶。

陶弼诗。

冬日喜许陟见过云。

扁舟兴尽且休去。

五岭以南皆洞庭。

按五岭横列于虞郴、桂道之闲。

北望洞庭甚远。

弼谓五岭以南皆洞庭。

何耶。

大抵诗家立意贵纵夺。

造语贵激昂。

弼之此意。

亦以见一时相慕恋云耳。

洁矩之道。

郑云。

洁犹结也。

挈也。

矩、法也。

君子有挈法之道。

谓常执而行之。

释文。

挈、音结。

其注中挈也之挈。

苦结反。

晦庵则复援引庄子、荀子之注云。

洁、围束也。

谓以物围束为之则也。

音户结反。

李子曰。

郑、朱两说俱未为得。

洁直当作挈字读之。

矩者方正之具。

物有四隅。

吾挈矩以度之。

于此而得一隅。

则彼之三隅犹是也。

故曰。

所恶于上。

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

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

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

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

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

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洁矩之道也。

郑说本甚明白。

而益以洁结矩法之说。

遂有蛇足之患。

晦庵乃引庄、荀以洁为围束。

围束其矩是何等语耶。

借曰以物围束为则。

而其则矩二字。

亦不可相属。

借又曰洁为则而矩为法。

倒言之以为法则。

而其法则之道。

亦不成语也。

晦庵语录。

或问大学知止便是知至否。

曰。

知止则知事之所当止。

知至则心之知识无不尽。

李子曰。

知止则所谓知止而后有定。

知至则所谓物格而后知至。

两者意不得以相通。

不惟意不相通。

其语亦不相类。

盖知止者。

谓知其所止也。

若知至。

则吾之所当知者自至耳。

且知止云者。

犹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格物之辞也。

知至云者。

犹物格、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之辞也。

此其语又安得以一类推之。

大抵晦庵之论。

佳处极多。

然窒碍处亦不可以毛举也。

学者正当反覆与夺之。

若干卦之知至。

则又别矣。

宣和画谱载李公麟作画。

以立意为先。

布置缘饰为次。

盖深得杜甫作诗体制。

甫作茅屋为秋风所破叹。

虽衣破屋漏非所恤。

而欲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公麟作阳关图。

以别离惨恨为人之常情。

而设钓者于水滨。

忘形块坐。

哀乐不关于其意。

其他种种类此。

予侄婿张子敬云。

公麟此笔。

当取杜牧齐安郡晚秋诗意。

盖其诗末句云。

可怜赤壁争雄渡。

惟有蓑翁坐钧鱼。

此论甚好。

渊明归去来辞。

或命巾车。

吕延济云。

巾、饰也。

周礼注云。

巾、犹衣也。

然则所谓巾车者。

命仆使巾其车也。

或者以为小车。

非也。

齐宗室传。

衡阳王钧。

常手自细书五经。

置于巾□中。

巾箱五经自此始也。

或者以为举子以小本文字着巾帻中。

谓以巾帻如箱箧然。

非也。

荀子儒效篇。

充虚之相移易也。

坚白同异之分隔也。

虽圣人之知。

未能偻指。

杨氏云。

偻、疾也。

言虽圣亦不可疾速指陈。

偻、力主反。

杨氏又引公羊传曰。

夫人不偻。

何休曰。

偻、疾也。

齐人言也。

李子曰。

杨说宛转不着明。

大抵偻曲也。

未能偻指。

言未能曲指以一二数也。

或以偻缕古字通用。

谓不能覼缕而指数之也。

杨氏以偻指谓为疾速指陈者。

特牵何休之说耳。

李陵诗。

行人难久留。

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

弦望自有时。

李周翰曰。

我心相思如日月。

当有弦望无极时。

翰说非是。

弦则月半之明也。

望则月满之时。

朔则日月相合也。

李陵意谓今虽相别。

各出相思之言。

安知人生之离合。

非若日月之有离合乎。

日月之弦望有时。

人生之聚散亦自有时也。

但当期远久耳。

故下云努力崇明德。

皓首以为期。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云。

不诬方将。

庶必贤于今日尔。

方将犹方来及将来也。

谓丕自以为不敢妄欺方来。

必期后世追议今日之事。

使言宾主风流。

贤于昔日也。

而张铣以为所述不作诬诳。

庶使后代以我为贤。

误矣。

两都赋序。

道有夷隆。

学有粗密。

吕延济曰。

夷、平也。

隆、盛也。

言代有平盛。

学者随时精粗。

不可齐也。

李子曰。

平非对盛之辞。

夷言陵夷也。

卫国风硕人。

手如柔荑。

音啼。

毛传云。

如荑之新生。

正义曰。

荑所以柔。

新生故也。

若久则不柔。

故知新生。

又邶风静女。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毛传曰。

牧、田官也。

荑、茅之始也。

本之于荑。

取其有始有终。

笺云。

洵、信也。

茅、洁白之物。

自牧田归荑。

其信美而异者。

可以共祭祀。

犹贞女在窈窕之处。

媒氏达之。

可以配人君。

又文选郭景纯游仙诗云。

临源挹清波。

陵冈掇丹荑。

善曰。

掇、拾也。

丹荑、赤芝也。

凡草之初生。

通名曰荑。

叉颜延年和谢监灵运云。

倚岩听绪风。

攀林结留荑。

尚曰。

留荑、香草。

绪风、相续不断之风。

善曰。

楚辞。

畦留荑与揭车。

王逸曰。

留荑、香草也。

又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云。

春江壮风涛。

兰野茂荑茵。

铣曰。

荑茵、初生草也。

又梁邱迟希范侍晏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诰云。

轻荑承玉辇。

细草籍龙骑。

良曰。

荑、草之初生者。

又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云。

心契九秋干。

目玩三秋荑。

铣曰。

九秋干、松之类。

荑、草之类。

又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云。

原隰荑绿柳。

墟囿散红桃。

铣曰。

荑、嫩枝也。

善曰。

大戴礼夏小正曰。

正月柳稊。

稊者、发孚也。

荑与稊音义同。

又易大过。

枯杨生稊。

王辅嗣云。

稊者、杨之秀也。

疏云。

稊者、杨柳之穗。

已上诸说。

大抵以为草木之始生者。

皆得谓之荑。

而应邵风俗通乃云。

荑者、茅始熟中穣也。

既白且滑。

近世渭上翁萧真卿辨者。

以为荑者芽生纤嫩可爱。

手指纤柔。

亦如荑之初生可爱。

非取荑之硊折而不柔也。

应说为非。

然细考之。

应固为非。

而萧亦未为纯是也。

手如柔荑。

本谓如初生之草。

而应谓茅始熟中穣。

似无所据。

而萧谓非取荑之硊折而不柔。

则是过论也。

应说曷尝有取硊折之意乎。

荀子修身篇。

凡治气养心之术。

莫径由礼。

莫要得师。

莫神一好。

杨氏说云。

一好谓好善不怒恶也。

杨说疏矣。

一好谓纯一其好。

思虑不杂也。

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

此神一好之说也。

荀子劝学篇曰。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

故诵数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为其人以处之。

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使耳非是无欲闻也。

使口非是无欲言也。

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

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声。

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

杨倞注云。

致、极也。

谓不学极恣。

其性欲不可禁也。

心利之。

有天下之富也。

或曰。

学成之后。

必受贵而能尽其欲也。

杨说非是。

荀卿本劝学者。

使纯一而无杂言。

其致好之者。

谓其好学之极者也。

致好之。

则譬如目之于五色。

耳之于五声。

口之于五味。

心之有天下之富。

所以承上使目非是无欲见也等语。

故其下文继云。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

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

夫是之谓德操。

如倞所释。

则前后之文。

举不类矣。

倞又云。

学成之后。

必受贵而能尽其欲也。

此尤害理。

览者自当见之。

杜牧晚晴赋。

睹八九之红芰。

芰、菱属也。

菱花色黄而不红。

杜既言红。

又以比美女。

则当指芙渠也。

杜误以芰为莲。

左太冲三都赋。

其自序曰。

相如赋上林。

而引卢橘夏熟。

扬雄赋甘泉。

而陈玉树青葱。

班固赋西都。

而叹以出比目。

张衡赋西京。

而述以游海若。

假称珍怪。

以为润色。

又云。

考之果木。

则生非其壤。

校之神物。

则出非其所。

于辞则易为藻饰。

于义则虚而无征。

又自以为所著。

其山川城邑。

则稽之地图。

鸟兽草木。

则验之方志。

左序如此。

然自今观之。

亦未能免此弊也。

于蜀都则云。

试水客。

漾轻舟。

娉江妃。

与神游。

又云。

吹洞箫。

发桌讴。

感驔鱼。

动阳侯。

此与甘泉之玉树。

西京之海若。

复何所异。

至于谈吴都之赋。

则云。

巨鳌赑尸贝。

首冠灵山。

大鹏缤翻。

翼若垂天。

虽词人之语。

诡激夸大。

可以理贷。

亦其秉笔之际。

遐探雄擢。

偶忘己之所称也。

方之卢橘之误。

比目之诞。

岂不更甚矣乎。

萧氏公论。

载魏书郭祚谓李彪曰。

尔与宋弁心交。

岂能饶尔。

而独怨我乎。

此则今人所云饶你饶人之所出也。

饶、优也。

李子曰。

饶者、相宽假之意。

今世俚语谓假宽前人。

则为与些田地。

此甚有理。

子贡方人。

或云以他人比方人。

或云以己比方人。

又人者。

或今人。

或古人。

皆得言之。

李贺云裾数幅蹋雁沙。

谓裾似云。

步似蹋沙之雁也。

或云。

沙当作纱。

祇言裾之长也。

张平子二京赋云。

北阙甲第。

当道直启。

程巧致切。

期不"豕"陊"豸"。

注云。

、崩也。

怀也。

陊、落也。

赋又云。

河渭为之波荡。

吴岳为之"雉"堵。

注云。

堵、崩落也。

赋又云。

既定且宁。

焉知倾。

左思吴都赋云。

其于珍赂。

则云精曜潜颎。

"古迥"。

硩"敕力。 "陊"直氏。 "山谷。

刘逵注云。

硩者、言其有如硩擿而陊落山谷者。

然则字或音豕。

或音雉。

陊字。

或音豸。

或直氏反。

皆崩怀堕落之谓也。

又二京赋。

天命不謟。

畴敢以渝。

杜预注左传。

以謟为疑。

今刘良以謟为善。

误矣。

赋谓高祖西都关中。

盖天启其心。

人惎之谋。

天命在所不疑。

谁敢复变此议。

赋又云。

超殊榛。

扌带飞鼯。

薛综曰。

扌带、捎取之也。

李善曰。

扌带、大结切。

今人作墨竹者。

皆谓之扌带竹。

或是此字。

赋又云。

天子有道。

守在海外。

守位以仁。

不恃隘害。

薛综曰。

淮南子曰。

天下无道。

守在四夷。

天下有道。

守在海外。

平子言狩。

薛综引淮南言守。

其义亦同。

然左传谓天子守在四夷。

而淮南谓天下无道。

守在四夷。

语不类者。

盖淮南子道家者流。

夸言之也。

曹子建公宴诗。

公子敬爱客。

终日不知疲。

应玚德琏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燕集诗云。

公子敬爱客。

乐饮不知疲。

左太冲咏史诗云。

吾希段干木。

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

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

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

高爵卓不群。

临组不肯緤。

对珪宁肯分。

谢灵运述祖德诗云。

段生藩魏国。

展季救鲁人。

弦高犒晋师。

仲连却秦军。

临组乍不緤。

对珪宁肯分。

按魏志云。

文帝为五官中郎将。

玚为文学。

玚为丕文学。

则必非碌碌者。

而灵运之文章。

沈约称美。

以为江左莫及。

二君制作。

必不剥掠前人。

然玚则全用子建语。

灵运则全用太冲语。

何也。

当是爱赏之极。

时时讽咏。

不觉误为己有耳。

谢诗复云。

惠物辞所赏。

厉志故绝人。

一篇之中押两人字。

在古虽有此体。

终不免为疵颣。

此岂率尔而为之耶。

陈述祖德。

固无率尔之理。

是又何哉。

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表云。

昼分而食。

夜分而寝。

分音扶问反。

张铣曰。

昼分、日中时也。

夜分、夜半时也。

分字别无他义。

此语亦甚易解。

字既不必发音。

语亦不必下注。

今加音注。

真为蛇画足也。

若据此音。

则春秋二分。

亦合作去声读之。

无乃太僻耶。

左太冲咏史云。

金张藉旧业。

七叶珥汉貂。

善曰。

班固汉书金日磾赞曰。

夷狄亡国。

羁虏汉庭。

七叶内侍。

何其盛也。

七叶。

自武至平也。

又张汤传赞曰。

张氏之子孙相继。

自宣元以来。

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余人。

侍中中常侍固珥貂矣。

然言七叶珥汉貂者。

乃金氏。

非张氏也。

与其贵宠。

因连言之。

诗又云。

陈平无产业。

归来翳负郭。

善曰。

汉书曰。

陈平家贫。

好读书。

其家负郭穷巷。

以席为门。

郑玄礼记注之曰。

负之言背也。

李善以负郭为背。

良是。

然亦不必援引郑玄语也。

负大概言其靠城郭尔。

孙子荆陟阳侯亭诗云。

三命皆有极。

咄嗟安可保。

又左太冲咏史诗云。

俛仰生荣华。

咄嗟复凋落。

李善同注云苍颉篇曰。

咄、啐也。

说文曰。

啐、惊也。

王弼周易注曰。

嗟、忧叹之辞。

啐、苍愦切。

然则咄嗟者。

惊叹之谓也。

或改石崇传咄嗟而办。

为啐嗟而办者。

强为说耳。

颜延年五君咏阮步兵末云。

物故不可论。

涂穷能无恸。

物故、世故也。

一世之事。

举不可论。

愤激之极。

理势窘蹙。

不能无恸。

或云。

物故即古人也。

前书音义谓人死为物故。

颜以嗣宗谓古人不必论议。

所当论者惟在当世之事。

而魏晋之交。

一时人物。

又皆不足论。

故托迹独驾。

不由迳路。

至于车迹所穷。

不能不恸哭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