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开元闲。
吕延祚苦爱文选。
以李善注解征引载籍。
陷于末学。
述作之由。
未尝措翰。
乃求得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再为集注。
然则凡善所援理。
自不当参举。
今而夷考。
重复者至居十七。
殆有数百字前后不易一语者。
辞札两费。
果何益乎。
延祚始嗤善注。
祇谓搅心。
予窃嗤延祚。
徒知李善之搅心。
而不知五臣之竞搅也。
徐悱敬业酬到溉诗云。
寄言封侯者。
数奇良可叹。
数音所具反。
奇音居宜反。
按前汉书李广传曰。
大将军卫青。
阴受上指。
以为李广数奇。
毋令当单于。
恐不得所欲。
孟康曰。
奇、只不耦也。
如淳曰。
数为匈奴所败。
详史所载。
此则天子语。
天子以广连为匈奴所败。
故不令独当单于。
所以言数奇也。
若以数字为去声。
则是运数不耦耳。
岂有天子于将帅。
以命运敕之耶。
从如说。
音为所角反。
子建之七哀。
主哀思妇。
仲宣之七哀。
主哀乱离。
孟阳之七哀。
主哀邱墓。
吕向为之说曰。
七哀者。
谓痛而哀。
义而哀。
感而哀。
怨而哀。
耳目闻见而哀。
口叹而哀。
鼻酸而哀。
且哀之来也。
何者非感。
何者非怨。
何者非目见而耳闻。
何者不嗟叹而痛悼。
吕向之说。
可谓疏矣。
大扺人之七情。
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
今而哀戚太甚。
喜怒爱恶等。
悉皆无有。
情之所系。
惟有一哀而已。
故谓之七哀也。
不然。
何不云六云八。
而必曰七哀乎。
陆士衡别士龙诗云。
分涂长林侧。
挥袂万始亭。
伫盼要遐景。
倾耳玩余声。
谢灵运与从弟惠连诗云。
中流袂就判。
欲去情不忍。
顾望脰未悁。
河曲舟已隐。
东坡既别子由复寄诗云。
登高回首坡陇隔。
惟见乌帽出复没。
文章气焰。
天机所到。
虽云古今一辙。
至其写手足之爱。
道违离之苦。
千载而下读其诗。
则犹能使人酸鼻。
此岂真有物以触之。
特诗人能道人情之所同然者。
人易为之感动耳。
颜延年答郑尚书诗云。
何以铭嘉贶。
言树丝与桐。
桐固可以言树也。
丝亦可以言树乎。
古人之文类此者。
不可以枚举。
大概古人为文。
主意而不主辞。
辞散意涣。
意至则已。
今人之文。
专以辞为主。
少不紧密。
则共嗤点。
立法太苛。
求备太甚。
是以文彩焕发。
观之可爱。
而气质萎索。
了无余味也。
范蔚宗乐游苑应诏诗末云。
闻道虽已积。
年力互颓侵。
探己谢丹雘。
感事怀长林。
又颜延年和谢监诗云。
伊昔遘多幸。
秉笔侍两闺。
虽惭丹雘施。
未谓玄素暌。
吕延济、吕向皆以丹为荣禄。
而李善又以为君恩。
皆非也。
丹雘所以为国家之光华也。
范意谓揣己空疏。
不足以华国。
故感事思归。
颜意谓虽无文章。
可以华国为惭。
亦未至始素终玄。
如丝之改色也。
傅咸长虞赠何邵王济诗云。
双鸾游兰渚。
二离扬清晖。
李善曰。
汉书注。
长离、灵鸟也。
善既以离为灵鸟矣。
而又以为日月。
何也。
揣咸诗意。
灵鸟为得。
谢惠连献康乐诗云。
成装候良辰。
仪舟陶嘉月。
善曰。
楚辞陶嘉月兮总驾。
搴玉英兮自修。
尔雅曰。
陶、喜也。
又灵运酬惠连诗云。
傥若果归言。
共陶暮春时。
济曰。
言当共畅乐暮春之时也。
然陶之一字。
本出檀弓子游之语。
子游曰。
人喜则斯。
陶陶斯咏。
陶自畅说之意。
而康成之注以为郁陶。
非也。
陆士衡赴洛诗云。
亲友赠予迈。
挥泪广川阴。
抚膺解携手。
永叹结遗音。
以陆诗言之。
则解当音佳买反。
自为从已字也。
或音胡买反。
其义虽通。
然终不若前音。
鲍明远拟古云。
两说穷舌端。
五车摧笔锋。
刘良以两说为本末之说。
言舌端能摧折文士之笔端。
非也。
两说者、两可之说也。
谓两可之说。
能穷舌端。
而五车之读。
能摧笔锋云者。
犹言秃千兔之毫者也。
李善又以鲁连说新垣衍及下聊城为两说。
则益疏矣。
又代君子有所思云。
蚁壤满山河。
丝泪毁金骨。
盖谓事有可忧者。
虽小可以丧生。
故下云器恶含满敧。
物忌厚生没。
而李善指谗邪之人。
似不类也。
按家语。
孔子曰。
吾闻宥坐之器。
虚则敧。
中则正。
满则覆。
此诗当云含满覆。
而谓含满敧者。
又明远之误也。
杜子美秋雨叹云。
阑风伏雨秋纷纷。
或者谓阑风二字无出处。
偶读文选诗。
谢灵运初发都云。
述职期阑暑。
理桌变金素。
翰曰。
阑暑、夏末暑阑也。
阑风当用此语。
谓薰风阑尽。
将变而为凉风也。
一本阑作兰。
古字通用。
杜牧皇风诗。
迒蹊巢穴尽窒塞。
礼乐刑政皆弛张。
弛当作施。
古人文字多实□。
后世不可援以为例。
古人中有全学。
笔意所到。
随即发见。
故无奇无俗。
举皆混然。
吾学未力。
吾业未精。
苟复曰。
古之作者。
尚未免浅陋之病。
其在我辈。
何所不可。
有若然者。
真所谓不知其本者矣。
张平子南都赋。
其说厨传则曰。
酸甜滋味。
百种千名。
退之之诗。
亦有虾跳过爵儿落及偶上城南土骨堆之句。
诸若此类。
又岂可以为例哉。
草亦称林。
楚辞曰。
游兰皋与莲林。
又陆士衡招隐诗云。
结风伫兰林。
兰莲皆草也。
西方之书与中国之书。
往往更相假借以为夸。
韩诗外传曰。
人死曰鬼。
鬼者归也。
精气归于天。
肉归于土。
血归于水。
脉归于泽。
声归于雷。
动作归于风。
眼归于日月。
骨归于木。
筋归于白。
齿归于石。
膏归于露。
发归于草。
呼吸之气复归于人。
圆觉经四大之说。
大概与此同之。
但韩传所谓归者。
一十有三。
而圆觉之所谓归者。
止四而已。
顾韩说之繁重。
实不若圆觉之约且足也。
然不知韩传窃彼书耶。
抑彼书之窃韩传耶。
韩婴在圆觉前。
不应掠取浮屠语。
吾意译润者盗婴语耳。
阮嗣宗有咏怀诗十七首。
宋颜延年、梁沈约为之注。
三百五篇之后。
诗之有注者。
当始于此。
国风。
方秉蕑兮。
赠之以芍药。
贻我握椒之类。
皆以为外藉芳香可玩之物。
持赠所怀。
既以尽其交结往来之欢。
且以表其深相爱慕之情也。
楚辞曰。
折疏麻兮瑶华。
将以遗兮离居。
王逸曰。
疏麻、神麻也。
枣掾逸民赋曰。
沐甘露兮余滋。
握春兰兮遗芳。
谢灵运越岭溪行诗云。
想见山阿人。
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
折麻心莫展。
又南楼迟客云。
瑶华未堪折。
兰苕亦萎擿。
路阻莫赠问。
云何慰离折。
凡此一本于诗人之意。
乃知后世寄柳折梅。
未必真有实事也。
战国策。
剧辛谏楚顷襄王曰。
黄鹄其小者也。
蔡圣侯因是已。
蔡圣侯其小者也。
君王之事因是已。
此与庄子山木篇。
睹雕陵异鹊。
其说颇相类。
但立意殊别耳。
战国时。
纵横之学盛。
家自为师。
人自为徒。
所趣虽各不一。
而于言语撰著之闲。
递相仿托。
故其辞旨雷同者甚多。
不独是事也。
此因是已三字。
亦见之于庄子齐物论。
然语同而意二。
剧辛所谓因是已者。
谓由此事遂至于如此。
延叔坚战国策论曰。
因是已。
因事已复有是也。
延论近之。
若庄子之所谈。
则大异于是矣。
庄子以为道隐于小成。
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
遂有因是因非之说。
又继之以指马之喻。
莛楹厉施之譬。
且举狙公之赋芧。
而以昭文之鼓琴。
师旷之枝策。
□惠子之据梧结之。
喻以指马。
则无物不然。
无物不可矣。
譬以莛楹厉施。
诙佹谲怪。
道通为一矣。
举狙公之赋芧。
则以明夫圣人之所休。
终之以三子之无成。
以明夫圣人之所图。
则尽矣。
蔑有以加矣。
此其所以能齐物乎。
秋水篇。
因其所大而大之。
则万物莫不大。
因其所小而小之。
则万物莫不小。
因其所有而有之。
则万物莫不有。
因其所无而无之。
则万物莫不无。
因其所然而然之。
则万物莫不然。
因其所非而非之。
则万物莫不非。
正与齐物论相为表里。
盖皆究竟言之。
初非剧辛之所能知也。
剧辛之徒。
徒借其语以簧鼓云耳。
庄子说佝偻丈人承蜩。
尝读至此而疑之。
蜩、蝉也。
佝偻者承之。
则亦安用而取之耶。
后读礼记及荀子。
始得其说。
礼记内则。
数庶羞则有爵、鷃、蜩、范等物。
郑氏注云。
蜩、蝉也。
范、蜂也。
又荀子致仕云。
耀蝉者务在明其火。
振其树而已。
火不明。
虽振其树无益也。
杨倞注曰。
南方人照蝉。
取而食之。
则知承蜩者。
所以取供食用耳。
决字俗皆作决。
盖为韵所误。
此字正当作决。
而韵解决。
则谓水流行。
解决。
则谓决断。
不知有何所据。
而别为二义也。
易。
夬、决也。
刚决柔也。
曲礼。
濡肉齿决。
干肉不齿决。
决、断也。
干肉坚。
宜用手。
不以齿决之。
古书中无有作决者。
颜元孙干禄字书。
分通、正、俗三等。
如决等字。
乃所谓俚俗相传而非正者也。
学者不可不知。
列子汤问。
帝命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
一厝朔方。
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北。
无陇断焉。
孟子公孙丑篇。
有贱丈夫焉。
必求龙断而登之。
赵云。
龙断、谓堁"课"断而高者。
丁云。
按龙与隆声相近。
隆、高也。
盖古人之言耳。
如胥、须之类是也。
张云。
断如字。
或读如断割之断。
非也。
陆云。
龙断、谓垄断而高者。
详审众说。
张音、陆解正与列子合。
今当从之。
断则断绝之处。
俯临低下。
所以为高也。
丁说虽通。
而于断义稍疏。
前汉赵过始用牛耕。
石林援冉伯牛、司马牛皆名耕。
以证过以前耕非用牛。
则名字何取以相配乎。
古盖耕而不犁。
后世变为犁法。
耦用人。
犁用牛。
过特为之增损其制。
非用牛自过始。
又云。
孔子言犁牛之子骍且角。
孔子时固已用犁。
李子曰。
石林说赵过以前已用牛耕。
诚是。
然方说冉伯牛、司马牛名字。
而复遽云犁牛之子云云。
何其说之不伦也。
犁自是杂文。
今呼猫犬之类毛色之杂者。
皆谓之黧。
古字少。
凡音相近者。
皆得通用。
而石林以驳杂之犁。
同之耕犁之犁。
是真误矣。
诗采苓篇云云。
其义以为吾将采苓于首阳之颠。
人或为言此山之有苓也。
当遽往之。
亦无苟信斯人之言。
为有苓而遽往之。
必审其实有。
而后往之可也。
人或为言此山之无苓也。
当舍之哉。
亦无苟然斯人之言。
为无苓而遽舍之。
必审其实无。
而后舍之可也。
如是则人之为无实之言者。
何得而至于前乎。
苟、猥也。
人之为言。
复言之者。
上句通言言有无者。
下句言为无实之言者。
此诗指切晋献公听人之言。
虚亦信之。
实亦信之。
故序谓好听谗焉。
郑以苓之有无为似是而非。
乃赘辞也。
于本旨甚不致密。
班孟坚论六经曰。
乐以和神。
仁之表也。
诗以正言。
义之用也。
礼以明体。
明者着见。
故无训也。
书以广听。
智之术也。
春秋以断事。
信之符也。
五者盖五常之道。
相须而备。
而易为原。
考之班氏之说。
俱为未允。
独以春秋为信之符。
似可附着。
然其意亦未能尽。
大抵诗之教。
主于温柔敦厚。
则诗近于仁也。
书长于政。
为政者惟断乃克。
则书近于义也。
乐之为物也。
广博易良。
而入人也深。
则乐近于智也。
春秋属辞比事。
可笔则笔。
可削则削。
所以明示万世而无惑。
则春秋有近于信也。
今固以乐为仁。
以诗为义。
以书为智。
而又以春秋断事为信之符。
则俱误矣。
旧唐书。
武后问狄仁杰曰。
朕要一好汉任使。
有乎。
仁杰乃荐张柬之。
新史则云。
朕要一奇士。
通鉴则云。
朕要一佳士。
佳士则风流蕴藉者也。
奇士则怀材抱艺者也。
皆不尽好汉意。
然好汉字大为涉俗。
非史书语。
但曰奇男子可也。
曹彬伐江南还。
入见。
以榜子进曰。
句当江南公事回。
此旧说也。
宋实录避高宗讳。
遂改句当为干当。
而东都事略则曰。
但奉敕江南干事回。
然句当则本语也。
新唐书卢文藻盗库财。
高宗以职主干当。
自盗罪死。
谏议大夫萧钧谏上。
诏原死。
予以职主干亦当止。
是句当字。
子京喜新奇。
故改之耳。
史记载四凶事。
尧本纪云。
舜言于帝。
请流共工于幽陵。
以变北狄。
放欢兜于崇山。
以变南蛮。
迁三苗于三危。
以变西戎。
殛鲧于羽山。
以变东夷。
舜本纪则云。
流浑沌、穷奇、梼杌、饕餮于四裔。
以御魑魅。
全引左氏语。
或曰。
欲其事互见。
予以为非是。
春秋左氏传及国语。
皆邱明笔。
中闲事同而语异者几半。
盖当纂集之时。
其文字重复。
不能具载。
或具于此而阙于彼。
或着于彼而没于此。
缉之为春秋传、国语二书。
各自为义。
所以一事二说为互见也。
今史记一书。
而所载不同。
其意虽若互见。
然于文字实为冗复。
此在史笔。
最关利害。
不可不深察也。
书皋陶谟。
翕受敷施。
九德咸事。
孔氏以为合受三六之德。
而用之以布施政教。
使九德之人皆用事。
史记夏本纪亦载此言曰。
翕受普施。
然则敷当训普。
不当训布。
东坡水调歌头。
我欲乘风归去。
只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闲。
一时词手。
多用此格。
如鲁直云。
我欲穿花寻路。
直入白云深处。
浩气展虹蜺。
祇恐花深里。
红露湿人衣。
盖用坡语也。
近世闲闲老亦云。
我欲骑鲸归去。
只恐神仙官府。
嫌我醉时真。
笑拍群仙手。
几度梦中身。
平价买物曰和买。
新唐书吴凑言宫市事曰。
宫市大抵强买民间物。
宜料中官年高谨信者为宫市令。
平价和售。
按韵书。
卖物出手曰售。
今云平价和售。
则却是以平价和卖。
非和买也。
经史意一而体二。
经可言命而史自不可言之。
史虽不可言命。
至于家人相与之际。
一颦一笑。
小或系于女氏之贵贱。
大或系于邦国之盛衰。
是必有数存乎其闲。
未能遽以人事断也。
如薄姬一遇而得子。
元后之享国六十余年。
得非天欤。
史记外戚世家序及西汉外戚传序。
论夫妃匹之合。
俱以为在命。
则此诚为得。
自余皆不可以言命。
盖作史之体。
务使闻之者知所劝戒。
而有以耸动之。
故前世谓史官权与宰相等。
苟一切以听之命。
则褒贬之权轻。
褒贬之权轻。
则耸动之具去矣。
又安用夫史笔为哉。
孟子。
自反而缩。
吾不惴焉。
吾不惴焉者。
谓不使之恐惧我也。
古人为文。
有此等语。
今讵能容尔耶。
中庸。
君子之道费而隐。
郑云。
言可隐之节也。
费犹佹也。
道不费则仕。
释文云。
费本又作拂。
同扶拂反。
犹佹也。
佹、九委反。
郑以费为佹。
佹即违拂之意。
谓世道相违。
则君子隐而不仕。
过庭录说费即显也。
读如惠而不费之费。
出而被乎外之名。
此所以为闇然而日章。
意谓虽隐而能显云尔。
康成则全属上文。
故独明隐操而改其字。
过庭则两属上下。
故推广隐德而倒其语。
费实费用。
今改读拂音。
而训之为佹。
中庸本无此义。
君子之道费而隐。
不言隐而费。
又何以为闇然而日章乎。
二说俱不得其当。
晦庵谓。
费、用之广也。
隐、体之微也。
以首下章而为之说。
曰。
君子之道。
近自夫妇居室之闲。
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
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
可谓费矣。
然其理之所以然。
则隐而莫之见也。
若晦庵之说。
是真得子思之旨者也。
易曰。
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信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
智者见之谓之智。
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
理盖与此同之。
汉元帝时。
西域初置戊校尉、己校尉。
说者或云。
戊己土也。
土无正位。
或云。
土居中央。
校尉亦居西域之中。
以治诸国。
李子曰。
前说非是。
后说近之而不得焉。
戊己居中。
政取中国之象。
以制四夷耳。
何但居西域之中。
以治诸国乎。
陈无己每登览得句。
即急归卧一榻。
以被蒙首。
谓之吟榻。
金国初。
张斛德容作诗。
亦必以被蒙首。
须诗就乃起。
诗未成或比日不食。
陈师锡云。
溪门寂寞无人到。
只有清风独自来。
杨万里诗云。
越王歌舞春风处。
今日春风独自来。
皆本于李白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原壤夷俟。
谓其放荡无礼也。
马融说。
以夷俟为踞待。
姑见其无礼之状尔。
至邢昺又以为伸两足箕踞以待孔子。
故孔子以杖叩其胫。
令不踞。
此虽有理。
其实未必然也。
中庸。
素隐行怪。
后世有述焉。
吾弗为之矣。
郑氏谓素读如攻城攻其所傃之傃。
傃犹乡也。
言方乡辟害隐身。
而行佹谲。
以作后世名也。
班孟坚艺文志作索隐行怪。
颜师古注云。
求索隐暗之事。
石林先生以班、郑俱为臆决。
云素当作素王之素。
谓无所为而行怪也。
李子曰。
夫有所为而行怪。
则固奸人也。
无所为而行怪。
则直下愚耳。
安能使后世有述乎。
此素当同不素餐兮之素。
孔子曰。
隐居求志。
未见其人。
举逸民。
天下归心。
又曰。
作者七人。
说者以为石门荷蒉之徒。
又曰。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则隐逸者初非孔子之所摈也。
然而孔子之所与者非庸庸者也。
必也身有其德而退藏于密。
始得谓之隐者也。
彼无一德之可取。
而徒穷蹙于寒乡冻谷之中。
是则素隐者耳。
素隐而行怪僻之事。
庶乎后世之有传焉。
宜吾夫子之弗为也。
行怪者不主于佹谲诞幻之属。
凡怪僻崖异。
有不近于人情者。
皆得以言之。
宋齐邱化书。
德化中。
说聪明曰。
天下之主。
道德出于人。
理国之主。
仁义出于人。
亡国之主。
聪明出于人。
善本出于人。
皆作出于一人。
止较一字。
意思徒异。
今俗本皆脱此字。
孟子云。
乐岁子弟多赖。
赖者、有所恃而为善者之称也。
汉高祖自言。
始大人常以臣亡赖。
张释之传言。
文帝谓上林尉亡赖。
乃不善之称。
然今人反以凶恶无所顾籍者。
诋其人为赖子。
是又不知何说也。
五代史南平世家云。
荆南地狭兵弱。
介于吴、楚。
为小国。
自吴称帝。
而南汉、闽、楚。
皆奉梁正朔。
岁时贡奉。
皆假道荆南。
高季兴、从诲父子。
常邀留其使。
掠取其物。
而诸道以书责诮。
或发兵加讨。
即复还之而无愧。
其后南汉与闽、蜀皆称帝。
从诲所向称臣。
盖利其赐予。
俗俚语谓苟得无愧耻者为赖子。
犹言无赖也。
故诸国皆目从诲为高赖子。
即欧公所论。
以无赖为赖子者。
当是俚俗略言之耳。
非复本孟子所谓多赖也。
许慎又谓赖、利也。
无利入于家。
故云无赖。
此说予所不取。
老杜诗自高古。
后人求之过当。
往往反为所累。
如纨袴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乃云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
旌旗日暖龙蛇动。
宫殿风微燕雀高。
谓为藩镇跋扈。
朝多小人。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谓为纵横由妇人。
曲直在小儿。
如此等类。
又岂足与言诗耶。
王滹南先生谓韩退之送李愿序。
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多却于字。
予思之。
此亦不妨。
前史多书其为人云云。
大抵为人云者。
谓其平生行事耳。
下于字其字。
自下必校。
文至于韩退之。
天下之能事毕矣。
况文章之工拙。
初不在此乎。
东坡云。
治目如治民。
治齿如治军。
治目如曹参之治齐。
治齿如商鞅之治秦。
医者韩义之曰。
东坡此语。
强为说尔。
其实不然。
治目治齿。
自当有缓急时。
不可必也。
且治目者。
烧烙渫浸。
钩割针镰。
无所不用。
又其所用药。
如石胆、石中黄、鸡子白、铜青、碉青、硼砂、白丁香之类。
性俱有毒。
岂尽如东坡所言乎。
予窃谓韩说虽有理。
亦未敢以为至论也。
比见张炼师几道道及此。
因举其里中一农家叟。
病目已不治。
适有客来过。
既去。
遗一银药瓶子。
开视其药满中。
或者试令病者点之。
或以为不知何药。
不可点。
或又谓叟病已不治。
政复不效何伤。
遂试以少许点之。
痛不可忍。
然二三日后。
目似见物。
叟因更点少许。
痛亦如前。
又三五日。
见物颇明。
乃连点数日。
其患良愈。
他日客还。
曰。
前别时。
遗一药瓶子。
曾收得否。
主人问是何药。
客云。
此射生药箭所用。
盖取生乌头汁杂诸毒物熬成者。
他无所施。
乞以见付。
予闻张言。
始知韩子之言为可信。
魏明帝大修宫室。
至使公卿负土。
董寻上疏谏曰。
陛下既尊群臣。
而使穿方负土。
面目垢黑。
沾体涂足。
衣冠了鸟。
毁国之光以崇无益。
甚无谓也。
穿方者、穿土为方也。
黄帝九章。
五曰商功。
以御功程积实。
其术皆以立方定率。
穿土为方。
则穿空作立方以程功也。
又衣冠了鸟。
了鸟当并音去声。
今世俗人谓腰膂四支不相收拾者谓之了鸟。
即此语也。
音料掉。
曲礼。
行。
前朱鸟而后玄武。
左青龙而右白虎。
招摇在上。
急缮其怒。
郑云。
以此四兽为军阵。
象天也。
急犹坚也。
缮读曰劲。
又画招摇星于旌旗上。
以起居坚劲。
军之威怒。
象天帝也。
招摇星在北斗杓端。
主指者。
疏云。
招摇北斗七星也。
北斗居四方宿之中。
以斗末从十二月建而指之。
则四方宿不差。
今军行法之。
亦作此北斗星在军中。
举之于上。
以指正四方。
使四方之阵不差。
故云招摇在上也。
又云知招摇在北斗标端者。
春秋运斗枢云。
北斗七星。
第一天枢。
第二璇。
第三玑。
第四权。
第五衡。
第六开阳。
第七摇光。
第一至第四为魁。
第五至第七为标。
按此摇光即招摇也。
在下云端者。
明魁以上为首。
标以下为端也。
又云急缮其怒者。
此举士卒之用也。
急、坚也。
劲、利也。
其怒、士卒之怒也。
军行既张四宿于四方。
标招摇于中上。
象天之行。
故军旅士卒。
起居举动。
坚劲奋勇。
如天帝之威怒也。
李子曰。
按诸星经。
无有招摇为摇光之文。
但云招摇一星在梗河北。
欲与天栋、梗河、北斗相直。
则胡当来受命于中国。
入氐三度。
去北辰四十一度。
又云。
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
主天子锋。
然则斗杓指所建之方。
梗河主天子之锋。
而招摇在北斗、梗河两闲。
又主四夷受命之象。
则是北斗一座七星。
招摇一座一星。
梗河一座三星。
三座并以画于一旗之上。
而高张于四兽之中也。
所绘者三。
所呼者一。
何也。
招摇一星。
不能单画。
梗河三星。
虽能单画亦难遽晓。
而三座之名。
又不能以并举。
故并绘三座以详其状。
独称招摇。
以略其名也。
不然。
则招摇必摇光之误云耳。
郑求其说而不能得。
乃径以招摇为摇光。
是亦未足凭也。
又以急缮其怒为坚劲士卒之怒。
是又误之甚者。
古者君行师从。
卿行旅从。
以行为行军。
则其说良是。
然以怒系士卒则过矣。
王赫斯怒。
爰整其旅。
君子如怒。
乱庶遄沮。
此安可以士卒当之。
盖怒者威也。
事有仪则。
故曰威仪。
神明其德。
故曰威灵。
是故天子之事也。
夫所谓急缮者。
在夫一动一止之闲。
常居有所警戒。
急缮威猛之容。
务使进退悉□□法度。
左右无□于部分耳。
言急则不敢慢也。
言缮则若缮修然。
则训急为坚。
改缮作劲。
此何等语耶。
晋书天文志云。
天棓五星在女床北。
天子先驱也。
又七曜中引河图云。
岁星之精。
流为天棓。
又杂星气中说妖星。
其三曰天棓。
谓为天子先驱者。
恒星也。
谓为岁星之精者。
岁星主福德。
流而为天棓。
则吉凶特未定也。
谓为妖星。
则专主灾异矣。
夫为星者一。
而为说者三。
岂星家各自为名。
而各自为占耶。
不应天星一座。
而善恶如是之顿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