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斋古今黈 卷之七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敬斋古今黈
《敬斋古今黈》 卷之七 李冶

近世宋九嘉自言。

平生有三恨。

一恨佛老之说不出于孔氏前。

二恨词学之士多好译经润文。

三恨大才而攻异端。

佛老异端。

固所当恨。

至于学士大夫译经润文。

虽有异于颜子之若愚。

曾子之一唯。

本诸故训。

开释奥义。

是亦儒学之所先务。

又何足訾乎。

今飞卿一切以此为恨。

殆见世之为文之士。

大章短篇。

略无自己一字。

第剥削诗书中一二语。

重摹而复写之。

以为文之至。

则此诚可恨耳。

所见有疑似。

所恨有当否。

吾恐后生辈泥飞卿之说。

便以为准绳。

则必有弃经之实。

而专从事于词藻之华者。

故为别白之。

陶渊明夏日卧北窗下。

清风飒至。

自谓羲皇上人。

羲皇上人谓宓羲以上人。

杜子美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云。

看君用幽意。

白日到羲皇。

盖用陶语也。

杜诗本或作白日到羲黄。

谓伏羲黄帝时。

意亦同之。

近世刘迎无党题归去来图云。

余子风流空魏晋。

上人谈笑自羲皇。

刘所谓上人者。

果何等语耶。

又以羲皇对魏晋。

则亦疏矣。

编纂时有如此者。

便可削去。

四气调神大论曰。

道者。

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

王砅注云。

圣人心合于道。

故勤而行之。

愚者性守于迷。

故佩服而已。

砅说非也。

佩、背也。

古字通用。

果能佩服于道。

是亦圣人之徒也。

安得谓之愚哉。

景帝子传。

河闲献王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

黈曰。

为朝廷立之。

又被服儒术。

师古曰。

被服。

言常居处其中也。

黈曰。

被服。

其身衣被之也。

非居处。

又对三雍宫及语策所问三十余事。

其对推道术而言。

得事之中。

文约指明。

黈曰。

应劭于三雍宫下注云云。

据书传章句。

当于三十余事下注释。

又中山靖王胜传。

每闻幼眇之声。

不知涕泣之横集也。

师古曰。

幼音一笑反。

眇音妙。

精微也。

黈曰。

幼音窈。

眇如字。

幼眇、犹言幽咽也。

家语本姓解云。

叔梁纥求婚于颜氏。

颜氏有三女。

其小曰征在。

颜父问三女。

二女莫对。

惟征在曰。

从父所制。

已而生孔子。

孔子三岁。

而叔梁纥卒。

葬于防。

而史记孔子世家乃云。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圣人也。

纥则圣人之父也。

征在则圣人之母也。

其始成婚。

家语载之如此其详。

司马迁轻以所闻诬之。

其罪大矣。

又孔子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

一岁而生伯鱼。

伯鱼年五十。

先孔子卒。

王肃注云。

颜回死时。

孔子年六十一。

伯鱼死时。

孔子且七十。

而论语云。

颜回死。

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

鲤也死。

有棺而无椁。

或以为误。

李子曰。

此非误也。

后人误解论语耳。

颜回死时。

鲤实未死。

孔子因路之请车。

遂设言之。

设使鲤死将葬。

我但作棺而已。

不必有椁也。

孔子之志。

亦未必然。

但拒路之辞云然。

春秋谷梁传曰。

雩之必待其时穷。

人尽力。

何也。

雩者、为旱求者也。

古人重请。

何重乎请。

人之所以为人者。

让也。

请道去让也。

黈云。

四时之雩。

礼之常也。

旱而雩。

人之情也。

以请为去让。

是贱雨而贵旱也。

谷梁子之言。

何若是迂耶。

果以请为去让。

则云汉之靡爱斯牲。

噫嘻之祈谷上帝。

孔子不当录之于诗也。

凡祀事有三。

曰告。

曰祈。

曰报。

今以祈请为非礼。

则告之与报之者。

举皆弃之可也。

借曰告则示其所以尊敬之至。

报则示其所以酬赛之勤。

若请则近于鬼。

于亵。

于贪。

是以为不可也。

以是言之。

理愈乖矣。

夫人事尽废。

惟怪之依。

则鬼也。

朝夕巫觋。

男女杂沓。

则亵也。

妄意徼觊。

祷非其福。

则贪也。

今而暵旱极矣。

斋心涤虑。

而请命于天。

何为而不可也邪。

谷梁以为人之所以为人者让也。

请道去让。

有是其迂哉。

予于是乎不取。

三山书解序曰。

汉儒闻孔氏之书。

有五十八篇。

遂以张霸之徒所造伪书二十四篇。

为古文尚书。

晋齐之闲。

真古文渐出。

至隋开皇二年求遗书。

然后始大备。

而霸书遂废。

黈曰。

按汉书儒林传云。

世所传百两篇者。

出东莱张霸。

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

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

凡百二篇。

篇或数简。

文意浅陋。

成帝时求其古文者。

霸以为能百两征。

以中书校之。

非是。

霸辞受父。

父有弟子尉氏樊并。

时大中大夫平当、侍御史周敞劝上存之。

后樊并谋反。

乃黜其书。

儒林传虽云其文浅陋。

与中书不合。

然霸所造书。

初非凿空。

敢为臆说。

要是缀缉诸家之言以成之。

虽不得为纯是。

亦不得为纯非。

故平当、周敞劝上存之。

徒以樊并谋反。

迺黜其书。

况其后真古文复出乎。

真古文既出。

则此书废之可也。

而直与之以伪造之名。

霸亦屈矣。

政以壁书未出。

霸说先传。

一旦壁书复行。

则此书不免为伪也。

春秋三传。

董仲舒、刘向治公、谷。

至向子歆始治左氏。

左氏复立学官。

而公、谷二传。

曾不以为伪而黜之也。

三家至今卒以并行于世。

何霸书泯殁而无传。

而公、谷竟与左氏鼎由寺于今邪。

亦幸不幸存乎其闲耳。

始霸书以樊并反。

故黜之。

而其学者无或废之也。

何以验之。

赵岐之注孟子。

杜预之注左传。

韦昭之注国语。

至若刘歆之博闻。

贾、马、郑、服之通经。

未尝有以一言伪霸者。

迨乎壁书再耀。

众口嚣嚣。

而因以伪之。

则霸之书。

岂真为伪哉。

第见而知之。

闻而知之。

闻于所闻而知之。

闲有异同及纯駮而已。

彼公、谷两家。

缪误皦然。

而世希复言之者。

初不敢以訾公、谷。

大率畏舒、向之名。

而不敢以议之也。

班固艺文志云。

仲尼以载籍残缺。

思存先世之旧。

故与左邱明观鲁史记。

因兴以立功。

就败以成罚。

有所褒讳贬损。

不可书见。

口授弟子。

弟子退而异言。

邱明恐弟子各安其意。

以失其真。

故论本事以作传。

及末世口说流行。

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

然则公、谷乃道听之学也。

道听之学而鼓行。

几何而不为伪也。

以霸则未必伪而废。

以公、谷则道听而与左氏并。

此岂非幸不幸存乎其闲哉。

政和本草卢会条下。

本经云。

俗呼为象胆。

以其味苦如胆故也。

雷公云。

凡使。

勿用杂胆。

其象胆干了。

上有青竹艾班。

此物是胡人杀得白象取胆。

干入汉中是也。

而药谱云。

卢会、树脂也。

本草不细委之。

谓之象胆。

殊非也。

药谱破本草不细委。

谓卢会为象胆为非。

此说不明。

本草正言俗以卢会味苦如胆。

故呼象胆。

则本草非指此物是象胆。

特名象胆耳。

其言卢会本胡人杀象取胆为之。

凡使勿用杂胆者。

乃雷公之谬也。

而药谱不专指雷公之谬。

而但言本草之非。

无别白甚矣。

东坡论黄霸以鹖为神爵。

云黄霸本尚教化。

乃复用乌攫小数。

陋哉。

颍川凤凰。

盖可疑也。

治以为不然。

夫两汉风俗。

经历五霸之杂、七雄之诈、孤秦之暴。

仰望文、武、成康之世。

犹之霄汉之邈。

况欲求如尧、舜于变之时哉。

有能以利和义、以智行仁、以权济道者。

君子所不弃也。

班固云。

南阳好商贾。

召父富以本业。

颍川好争讼分异。

黄韩化以笃厚。

汉世亲民之吏。

以为治若黄次公者盖无几。

必谓化民成俗。

不应用小小之智数。

真过论矣。

盖亦思夫霸之时。

得为稷、契之时乎。

颍川之民。

得为尧、舜之民乎。

以时则五霸、七雄、孤秦之后。

以民则率皆争讼分异猾乱之俗。

将以变而化之。

使人人而为善人。

不用小数以引以冀。

何以抑其犷骜之气。

易其视听之习哉。

小数之假。

所以为大道之归也。

苏子以此陋霸。

至以疑颍川之凤。

几何其不为洗垢求痕欤。

喓喓草虫。

趯趯阜螽。

注云。

兴也。

喓喓、声也。

草虫、常羊也。

趯趯、跃也。

阜螽、蠜也。

笺云。

草虫鸣。

阜螽跃而从之。

异种同类。

犹男女嘉时以礼相求呼。

疏曰。

以兴以礼求女者大夫。

随从君子者其妻也。

正义曰。

释虫云。

草虫、负蠜。

郭璞曰。

常羊也。

陆玑云。

小大长短如蝗也。

奇音青色。

好在茅草中。

释虫又云。

阜螽、蠜。

李巡曰。

蝗子也。

陆玑云。

今人谓蝗子为螽子。

兖州人谓之螣。

许慎云。

蝗、螽也。

蔡邕云。

螽、蝗也。

明一物。

李子曰。

草虫正言草中虫耳。

阜螽即蝗类。

草虫喓喓而鸣。

阜螽跃而从之。

盖以类相求也。

说者既以草虫为螽。

又以螽为蝗。

又杂以常羊、负蠜、蠜、螣、蝗子之属。

卒无定名。

师说相承。

五经大抵如此。

学者止可以意求之。

胶者不卓。

不胶则卓矣。

又中华古今注曰。

结草虫一名结苇。

好于草末折屈草叶以为巢窟。

处处有之。

又小星诗云。

三五在东。

注云。

三心五噣。

四时更见。

疏云。

柳五星。

释天。

咮谓之柳。

天文志云。

柳。

谓鸟喙。

鸟喙者、柳星也。

以其为星之口。

故谓之喙。

李子曰。

三五者。

言其星或三或五耳。

天星三五者多矣。

定以为心噣。

非也。

左思吴都赋。

猿父哀吟。

犭军子长啸。

李善曰。

山海经曰。

狱法之山有兽。

状如犬。

人面。

见人则笑。

名犭军。

治曰。

山海经曰。

犭军见人则笑。

而赋言犭军子长啸。

当是常笑。

而赋作长啸者。

板本错。

又吴都赋云。

其竹则筼筜林箊。

桂箭射筒。

刘逵曰。

箖是猿公、越女所与试剑者也。

赋曰林箊。

刘止解箖而不解箊字。

箖箊必一物。

或单称箖。

或单称箊。

而此赋板本。

误以箖为林耳。

左传僖公六年。

许僖公见楚子。

而缚衔璧。

大夫衰绖。

士舆榇。

楚子问诸逢伯。

逢伯对曰。

昔武王克殷。

微子启如是。

武王亲释其缚。

受其璧而袚之。

焚其榇。

礼而命之。

使复其所。

又史记宋世家云。

武王克殷。

微子启乃持其祭器。

造于军门。

肉袒面缚。

左牵羊。

右把茅。

膝行而前。

武王乃释微子。

复其位如故。

而孔颖达疏尚书。

于微子之命。

不信史记。

以为迁之书辞多错谬。

面缚。

缚手于后。

故口衔其璧。

又安得左牵羊。

右把茅也。

余以为颖达之言未必是。

迁之言未必非。

盖大夫衰绖。

非着衰绖。

必齎持之也。

许公使大夫齎衰绖、士与榇。

微子所以如是。

则齎而舆之者。

必其从者也。

宋世家又谓持祭器造于军门。

所谓祭器者。

虽不必备计。

不一而足。

亦当令从者持之。

丧服、榇柩、簠簋之类。

皆属诸从者。

则左牵羊。

右把茅。

亦从者之事。

决非微子两手牵把之。

颖达以手缚不能为用为司马迁之失。

此非迁之失。

乃孔氏之失也。

然史记与左传所载不同者。

盖其所采录有或详或略云耳。

上古天真论曰。

男子五八肾气衰。

发堕齿槁。

八八天癸竭。

形体皆极。

此谓古今之人皆然也。

然复云。

上古之真人。

为能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故寿敝天地。

中古之至人。

为能去世离俗。

积精全神。

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

以恬愉为务。

以自得为功。

则亦可以百数。

前说男子四十已衰。

六十已老。

后说古之人皆寿。

是岂古人之形神精气其所禀受者与今人异耶。

何寿夭相悬之甚也。

窃尝考自黄帝、尧、舜以降。

至于周之文、武之时。

其君臣无不寿者。

盖皆如素问所论。

知道而能行者也。

不惟寿考康宁。

又其创功造事。

以利于生民者。

若与元化语。

若与鬼神接。

非后世人耳目心智所能仿佛者。

是又何哉。

余以谓。

惟精与明能寿。

惟得寿。

故精者愈精。

明者愈明耳。

今之人一切反是。

是亦可哀也已。

济南先生李廌方叔将心论曰。

白起为将。

以书考之。

不言斩首坑卒者勿论。

论其直书斩首若干、坑卒若干而计之。

凡杀敌国之兵八十四万人。

黈曰。

兵固有实一而号十者。

若起杀敌之类。

恐皆计其所号者书之。

敌始张虚名以待我。

我既胜之矣。

我又从而大吾之功。

是以若此甚也。

虽然就使以十为百、以百为千。

起之所杀。

犹近于十万人。

则亦酷矣。

况其中亦有以实书者乎。

诗人有劝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句。

以起言之。

万骨之枯。

斯固无足恤者也。

伐国不问仁人。

仁人不可以伐国乎。

伐人之国。

虽曰能之。

要非仁者之心也。

俗人以材论将。

方叔以心论将。

方叔其仁哉。

许浑灞上逢元处士东归诗云。

何人更结王生袜。

此客空弹禹贡冠。

薛逢上崔相公云。

公车未结王生袜。

客路空弹禹贡冠。

二人所对皆同。

然许语似畅于薛。

唐德宗尝自谓本好推诚。

亦能纳谏。

及与李泌语。

则云。

朕好与人较量理体。

崔佑甫性褊躁。

朕难之。

则应对失次。

朕常知其短而护之。

杨炎气色粗恶。

难之则辄勃然怒。

无复君臣之礼。

所以每见令人发愤。

余人则不敢复言。

卢杞小心。

朕所言无不从。

又无学。

不能与朕往复。

故朕所怀常不尽。

惟与卿言。

使朕中怀已尽而屈服不能不从。

然李泌所论。

与回纥可汗合骨咄禄和亲。

终不许。

因乞骸骨。

上乃曰。

朕非拒谏。

但欲与卿较理耳。

"事在贞主元三年。 "黈曰。

□哉。

德宗之为君也。

自谓好推诚而喜折难。

□□以察察为明。

自谓能纳谏。

而喜人之从己。

以诺诺为小心。

既不诚矣。

既愎谏矣。

复自谓与人较量理体。

夫理所以定国是也。

体所以正朝端也。

欲定国是而正朝端。

乃以非理而夺人之理。

以非体而屈人之体。

何如是悖乎。

自古人君拒谏饰非者。

代皆有之。

未有如德宗之甚者也。

张文潜书邹阳传云。

邹阳传称梁孝王用羊胜、公孙诡之说杀袁盎。

事觉。

孝王惧诛。

使阳入关内求解。

阳见齐人王先生。

用其计。

说王长君。

长君入言之。

及韩安国亦见长公主。

事果得不治。

此则阳与安国同救孝王杀袁盎事也。

而韩安国传所称见长公主事。

自以孝王僭天子游戏。

天子闻之。

心不喜。

太后乃怒梁使者。

弗见。

按责梁王。

安国为梁使。

见大长公主而泣。

长公主具以语太后。

事乃解。

其后安国坐法。

久之。

复用为梁内史。

乃有胜、诡说王。

杀袁盎等事。

安国谏王。

王乃杀胜、诡。

汉使还报。

梁事解。

无安国见长公主事。

此则安国见长公主。

自以梁王游戏事在前。

非胜、诡事也明矣。

邹阳传中所载。

误记安国所解前事为今事耳。

李子曰。

凡人行事。

有主之者。

有簉从者。

有遂事者。

据二传所载。

盖安国两见长公主。

但所以见之者不同也。

其救游戏事。

必主安国。

在他人无所与。

故独见于本传。

其求解杀盎事。

必主邹阳。

而安国特遂事焉。

故安国之见长公主。

不具于本传。

而略附于邹阳传中也。

宛邱以此为班固之误。

治以为不然。

二事较然明白。

班固良史。

不应遗忘至此。

陈后山送赵承议德麟云。

林湖更觉追随尽。

巾帽犹堪笑语频。

此更字意。

恰如近世李屏山所谓。

更道刘王量如海。

怎生容得辟阳侯。

儒翟先生碑。

其篆文作豕。

欧阳公疑之。

以为豕字无所出。

治谓豕乃学字之误。

故又转而为翟也。

为儒不得为翟。

为翟不得为儒。

岂以先生兼是二者。

而当世从学者推美而称之欤。

无是理也。

故予以学字为断。

陶谷诗。

尖檐帽子卑凡厮。

短靿鞲儿末厥兵。

欧公云。

末厥亦当时语。

予景佑闲已闻此语。

时去陶公未远。

人皆莫晓其意。

王原叔博学多闻。

见称于世。

最为多识前言者。

亦云。

不知为何说也。

第记之。

必有知者耳。

治曰。

末厥盖俗语也。

欧公虽以此为当时语。

亦自不知为何义。

大抵末厥者。

犹今俚语俗言木厥云耳。

木厥者。

木强刁厥之谓。

欧公所撰王德用神道碑。

康、邦、烦、人、卫、议皆同押。

又晏元献碑。

氏、裔、洛、学、诏、后皆同押。

欧公去今才百余年。

其文律宽简。

犹有古人风气。

今世作文。

稍涉此等。

便有讥议。

乃知律度益严而其骨格益以弱也。

卦有六爻。

初、二、三、四、五、上也。

卦有六德。

刚、柔、仁、义、阳、阴也。

自下而上。

以之相配。

则初爻刚、二爻柔、三爻仁、四爻义、五爻阳、六爻阴也。

只以干一卦推之。

便尽此理。

干卦具四德。

四德。

元亨利贞。

虽云四德。

然元亨者又合而为一事也。

利贞者又合而为一事也。

故为文言。

前段则云。

元者。

善之长。

亨者。

嘉之会。

利者。

义之和。

贞者。

事之干也。

而后段则云。

干元者。

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

性情也。

又坤之繇云。

坤元亨。

利牝马之贞。

是亦以此四德析之为两事也。

论语。

朝闻道。

夕死可矣。

注曰。

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

疏云。

此章疾世无道也。

设若早朝闻世有道。

暮夕而死。

可无憾矣。

黈曰。

闻道。

谓身自闻道耳。

旧说以闻道为闻世有道。

舛矣。

然旧说云然者。

意谓孔子天纵将圣。

秉生知之质。

岂不闻道乎。

出此言者。

盖因衰世败俗发之。

殊不知孔子之言。

其为人者多。

其为己者少。

此实教人者之言也。

而说者以为疾世。

非也。

子美送韦书记赴安西云。

白头无籍在。

朱绂有哀怜。

旧注云。

无籍。

谓无籍在朝列也。

籍如通籍之籍。

此说殊缪。

盖籍在。

顾赖之意。

子美自言身已衰老。

无所顾籍矣。

而韦书记有哀矜于我也。

籍在之籍。

音去声。

若言无籍在为无籍在朝列。

则何得以有哀怜为对耶。

子美夔府书怀云。

南内开元曲。

常时弟子传。

法歌声宛转。

满座涕潺湲。

按明皇杂录云。

天宝中。

上命宫中女子数百人为梨园弟子。

皆居宜春北院。

然则弟子所传者。

乃天宝曲。

非开元曲也。

而子美谓为开元曲者。

意以为其曲虽盛于天宝。

而原其所自来。

则开元时已有之矣。

故虽天宝之曲。

命为开元。

亦自无伤也。

陆贾传。

名声籍甚。

注云。

狼籍甚盛。

非是。

籍甚。

谓若编籍然甚隆盛也。

狼籍。

则猥乱之意。

故孟子谓狼籍人也。

于其名声言之。

非所以为美矣。

内经言。

肾者作强之官。

技巧出焉。

技虽不至于道。

亦游于艺者之所贵。

巧虽未至于神。

亦妙万物而为言。

不作强则何以得之。

故知作强者乃精力之谓。

唐艺文志次第绝无法式。

甲部经录礼类中。

载周礼、仪礼。

自可以类推。

而于乐类中。

乃载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

夫教坊、羯鼓。

何得与雅乐同科。

乙部史录杂传记类中。

载圈称陈留风俗传三卷。

而于地理类中亦载之。

崔豹古今注。

于仪注类中言一卷。

于杂家类中言二卷。

世说则小说之属也。

刘义庆世说八卷。

刘孝标续世说十卷。

既载之小说类中矣。

而王方庆续世说十卷。

复载诸杂家类中。

是不可晓也。

丙部子录道家类中。

既载神仙三十五家。

又载释氏二十五家。

无乃太泛滥欤。

此等自合各立一类收之。

又道家类中。

既纯载老子及列、庄、文、庚四辅等书。

以符咒、修摄、灵验、变化等为神仙。

然于神仙类中。

复载玄景先生老子道德要义五卷。

贾参寥庄子通真论三卷。

此又杂之甚者也。

又道家类中载张志和玄真子十二卷。

而于神仙类中载之则云二卷而已。

张志和一人之身也。

一人之口也。

岂十二卷者惟说清净无为。

而此二卷者多说金丹大药。

飞升隐化事。

皆不可得而考之也。

丰卦。

彖曰。

丰。

大也。

注云。

大音阐大之大。

大止一音耳。

至于是发音为阐大之大。

岂大小之大别有反切乎。

疏云。

凡物之大有二种。

一者自然之大。

二者由人之阐弘使大。

原孔疏意。

祇是附王注云为之说耳。

夫训诂与音韵不同。

王立此说。

孔申此说。

固无不可者。

余但不知王所谓音者。

何音也。

琴赋。

闲辽故音痹。

弦张故徽鸣。

所谓痹者。

犹今之先攵声也。

东坡志林。

黈曰。

嵇康赋琴。

自说琴德。

必不得说琴病。

若谓音痹为先攵撒。

则正是说琴病耳。

嵇旨必不其然。

窃意闲辽为徽外。

音痹为声缓。

其或近之。

旅卦。

六二。

旅即次。

怀其资。

得童仆贞。

王辅嗣以怀为来。

以童仆贞为得童仆之所贞。

疏因言怀来资货。

又得童仆之正。

不同初六贱役。

皆未为得。

伊川以怀为蓄。

以得童仆贞。

为童仆亦尽其忠信。

诚得之矣。

于羁旅之中。

怀蓄资货。

苟不有忠信之仆。

则害或及之。

惟得童仆之贞。

故终无咎。

又九四。

得其资斧。

辅嗣谓客于所处。

不得其次。

而得资斧之地。

故其心不快。

是也。

伊川以为得货财之资。

器用之利。

其义似短。

既得货财之资。

器用之利。

则我心奚为而不快乎。

又以资斧为二字。

大是牵强。

资斧不相为对。

又六五。

射雉一矢。

亡。

终以誉命。

羁旅于外。

艰苦备尝。

其志意无所称遂。

是将射雉而忘其矢也。

然六五有文明之德。

每事居中。

则其为矢也多矣。

射雉而但亡一矢。

余矢尚多。

故矢虽少诎。

志不能伸。

而终以誉而获其爵命焉。

晋重耳在外者十九年。

而卒以得国。

盖类此爻。

始小亡而终大获也。

又上逮也。

疏谓羁旅不可处盛位。

然处文明之内。

能照祸福之几。

不乘下以侵权。

而承上以自保。

故终得美誉而见爵命。

此说解释王注甚明。

而伊川以为逮、与也。

上逮则上下与之。

且经止言上逮。

初无及下之文。

不知伊川何以发上下之义也。

必不可从。

又上九。

象曰。

丧牛于易。

终莫之闻也。

辅嗣谓丧稼穑之资。

不在于难。

而无有一言以告之者。

伊川谓丧顺德于躁易。

而终不自闻知。

程说丧顺德于躁易。

诚优于王。

但以为终不自闻知。

则却与本文不合。

其终莫之闻。

此一句。

盖对终以誉命为辞。

六五上九。

偶在羁旅之时。

但六五则以柔处中。

故终以见誉。

上九则用刚过亢。

故终以莫闻。

上九言凶。

而六五不言吉者。

互文。

巽卦。

利见大人。

王氏以为大人用选。

其道愈隆。

程氏以为巽顺虽善道。

必知所从。

能巽顺于阳刚中正之大人。

则为利。

如五二之阳刚中正。

大人也。

巽顺不于大人。

未必不为过。

如王说则是利在于大人。

如程说则是利在于见者。

二说程氏为长。

大人之号不一。

或圣人。

或君子。

或长者。

或王公。

皆得称之。

又六四。

悔亡。

王氏。

乘刚。

悔也。

程氏云。

阴柔无援。

而承乘皆刚。

宜有悔也。

李子曰。

巽顺之时。

能乘乎刚。

未必有悔。

伹此六四乘三之刚。

故有悔焉。

二说王氏为长。

又田获三品。

王氏云。

三品。

干豆、宾客、充君之庖。

程氏云。

一为干豆。

一供宾客与充庖。

一颁徒御。

李子曰。

三品具见于王制。

盖一如王氏之说。

而程氏乃于干豆之外。

并以宾客充庖为一品。

又以徒御为一品。

夫颁赉徒御。

自当在获禽之始。

已而分为三品。

若复以徒御参之为品。

则是有四品也。

恐不宜然。

又九五。

悔亡之悔。

王谓以阳居阳。

损于谦巽。

故有悔。

程谓柔顺之道。

所利在贞。

此戒五也。

程说长。

又无初有终。

王云。

卒以刚直用加于物。

故初皆不说。

终于中正。

邪道以消。

故有终。

程云。

命令之出。

有所变更也。

无初。

始未尽也。

有终。

更之使善也。

若已善。

则何用命。

何用更乎。

此说甚好。

盖盼下文先庚后庚之语。

又上九。

丧其资斧。

疏谓所用之斧是也。

程氏。

资、所有也。

斧、以断也。

是以资斧为二物矣。

盖程于旅卦。

已解于货财器用。

于此不得不为是说耳。

又贞凶。

象曰。

正乎凶也。

王谓失其威断。

是正之凶。

程谓过极于巽。

至于自失。

得为正乎。

乃凶道也。

李子曰。

程于爻辞。

已注正道为凶。

则是与王意合。

于象辞乃再改为疑而断之之辞。

盖止因乎字而发。

巽之九二。

以阳处阴。

故曰巽在床下。

巽之上九。

过极于巽。

亦曰。

巽在床下。

是皆以不得其位。

虽于巽顺而反获其罪者也。

但二以履正居中。

故用巫而终吉。

而上以损威失断。

故丧斧而贞凶。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云。

寡能及之。

故希言是也。

罕言非绝口不言。

但希及之耳。

三千之徒。

惟颜子为能知十。

曾子能悟一贯。

虽子贡犹自言。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之。

则夫群弟子之中。

可与言极而语至者。

盖已少矣。

性命之事。

宜子言之罕也。

然其子仁利。

亦复罕言者。

何哉。

盖利有二。

有便利之利。

有利欲之利。

二者虽不同。

而莫逃于圣人之至道。

仁有二。

有爱人之仁。

有克己之仁。

二者虽不同。

而莫外于圣人之至德。

子罕言利与仁者。

非罕言利与仁也。

正罕言其道德云耳。

而说者乃曰。

利谓利益万物。

仁谓爱人及物。

则夫利与仁者。

一而已矣。

安得而为二事乎。

因知利者欲利周于天下。

易所谓显道。

仁者克己复礼。

以为万善之长。

易所谓神德行。

晋书天文志说天径者凡数家。

皆言不及三十六万里。

而又有云。

日径千里。

夫以天体之广。

不应东西相直。

不能容三百六十日也。

考之度数。

足知说者之妄。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