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离卦。
六五。
象曰。
六五之吉。
离王公也。
疏谓进王而言公。
取其便文以合韵。
本经未必有此意。
王公亦一体也。
王公阶级虽殊。
然五等之爵。
以公为最贵。
公侯不嫌为君。
但俾为王耳。
又疏以离为附着。
释文离字音作去声。
必当与丽同之。
大壮。
上六。
羝羊触藩。
不能退。
不能遂。
注云。
有应于三。
故不能退。
惧于刚长。
故不能遂。
疏云。
退谓退避。
遂谓进往。
观注疏大意。
当谓外卦以向上为退。
向下为进。
又象曰。
不详也。
疏以详为祥。
云。
祥者、善也。
注及释文俱无所发。
经疏详祥不别。
岂古字通用乎。
然伊川易传解此爻云。
六以阴处震终而当壮极。
其过可知。
如羝角之触藩篱。
进则础身。
退则妨角。
进退不能。
是其自处之不详慎也。
此说为优。
文章两字之学。
两字之体。
变变不已。
遂至于无穷。
然用沈存中括局法求之。
亦自可尽。
沈谓局之多。
非世闲名数可纪。
但连书万字五十二。
即是局之大率。
彼局路止于三百六十一。
而其变动已无名数可纪。
况数字之多乎。
今谓其数可尽者。
世闲字书。
固有限量。
其变虽多。
亦不容以无尽也。
常试以一二字约之。
其数遂无所逃。
一二字既已得之。
则虽多至百千万。
皆可以得之矣。
且以一字为主。
而欲括尽世闲多言之变者。
以一字乘举世所有之字而倍之。
复虚减元数畀一是也。
所以尽乘字数而倍之者。
既立一字为主。
别得一字。
则主客之中一正一倒也。
所以虚减元数羃者。
正倒之外。
又有所重也。
长发。
受小球大球。
为下国缀旒。
荷天之休。
传云。
球、玉。
缀、表。
旒、章。
笺云。
缀、犹结也。
旒、旌旗之垂者也。
小玉、尺二寸。
圭也。
大玉、珽也。
执圭搢珽。
以与诸侯会同。
结定其心。
如旌旗之旒縿着。
担负天之美誉。
为众所归乡。
疏云。
毛以为汤受二玉。
以作天子。
为下国诸侯之表章。
郑以为汤受二玉。
与诸侯会同。
而诸侯心系天子。
如旌旗之旒。
缀着于縿。
又云。
春秋襄十六年。
公羊传云。
君若缀旒然。
言诸侯反系属于大夫也。
此言缀旒。
文与彼同。
明以旌旗为谕。
故易传以犹结也。
秋官大行人及考工记说旌旗之事。
皆云九旒七旒。
尔雅说旌旗之练旒九。
是旌旗垂者名为旒也。
李子曰。
案襄公十六年。
公羊传云公会"云云"于溴梁。
戊寅。
大夫盟。
诸侯皆在是。
其言大夫盟何。
信在大夫也。
何言乎信在大夫。
遍刺天下之大夫也。
曷为遍刺天下之大夫。
君若赘旒然。
何休曰。
旒旗旒赘。
系属之辞。
若今俗名就婿为赘婿矣。
以旗旒谕者为下所执持东西旒者其数名。
礼记玉藻。
天子旗十有二旒。
诸侯九。
卿大夫七。
士五。
据公羊传与毛郑二说。
其实三家具各不同。
而诗疏援引公羊之语者。
以缀赘同音。
强为说耳。
世之为文之士不复用古诗说。
凡言人主之危难便言缀旒。
甚失义理。
释文。
缀、陟劣反。
又张卫反。
縿、所衔切。
绛帛。
韵又史炎切。
旗幅为缪。
今孔疏依郑说云。
如旌旗之旒。
缀着于縿。
则縿正当从史炎切读之。
而释文止音所衔反。
计两音义必不殊。
臣工篇。
命我众人。
庤乃钱镈。
奄观铚艾。
注。
庤、具。
钱、铫。
镈、耨。
铚、获。
笺云。
奄、久。
观、多也。
教我庶民。
具女田器。
终久必多铚艾观之也。
疏。
释文云。
钱铫、古田器。
世本云。
垂作铫。
宋仲子注云。
铫、刈也。
然则铫。
刈物之器也。
镈、锄类。
或云锄也。
铚、获禾短镰也。
疏又引管子云。
一农之事。
必有一铚一耨一铫。
然后成农。
疏又云。
郑读尔雅以淹为奄。
故云久也。
王肃云。
奄、同也。
李子曰。
镈、锄类。
铚、获禾镰。
此二物无疑。
惟钱铫为刈物之器。
其义颇昧。
说文止言古田器。
不言所用。
而宋仲子注云。
铫、刈也。
疏因宋注。
遂以铫为刈物之器。
以诗意求之。
铫必开垦之器。
或种莳所用。
决非刈物之器也。
何者。
农事耕获。
悉有次第。
必先耕种。
然后锄耨。
既坚既好。
然后收获。
故钱也。
镈也。
铚也。
诗人以次言之。
若以铫为刈物之器。
铚又为获禾之器。
刈即获也。
获即刈也。
两句之内。
前后重复。
而复杂言镈耨。
此诗不亦太猥乱乎。
乃知铫为耕垦所须。
但古今器用不同。
名号随时屡改。
不可考耳。
奄观字。
郑氏读奄为淹。
以淹为久。
既不可从。
又以观为多。
亦不可晓。
王肃解奄为同。
孔安国注书。
亦以奄为同。
则奄字当从同义。
观者止是观渔观稼之观。
此诗盖谓命我众农。
具女钱镈等物以趋事。
候秋成时。
同汝共观。
见其铫刈之功也。
前李广传。
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
张骞将万骑。
与广异道。
匈奴将四万骑围广。
汉兵死者过半。
广以大黄射其裨将。
杀数人。
明日。
复力战。
而博望侯军亦至。
匈奴乃解去。
归。
汉法。
博望侯后期。
当死。
赎为庶人。
广军自当。
亡赏。
师古曰。
自当。
谓为虏所胜。
又能胜虏。
功过相当也。
颜说非是。
先言汉兵死者过半。
明日。
复力战。
不言胜负。
何得为虏所胜。
又能胜虏乎。
盖广败衅当诛。
以骞失期。
后至。
而广独与虏战。
其功过相补。
此谓自当亡赏。
又李陵传。
搏战。
如淳曰。
手对战也。
黈曰。
搏战。
若鸟兽之攫搏而战也。
如淳言手对战。
自何言欤。
战自相对。
又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
何也。
军中岂有女子乎。
师古曰。
系鼓进士而士气不起也。
一曰。
士卒以有妻妇。
故闻鼓音而不时起也。
李子曰。
谓士气不起。
及士身不时起。
皆非。
正谓鼓音不起耳。
不起、不振起也。
李贺诗云。
霜重鼓寒声不起。
盖用此语。
又人持二升糒。
一半冰。
如淳曰。
半读曰片。
或曰五升曰半。
师古曰。
半读曰判。
判、大片也。
时冬寒有冰。
持之以备渴。
黈曰。
仓卒之际。
人各持冰一片以备渴。
若曰人须五升。
此甚无理。
颜以半为判。
谓判为大片。
亦太缴绕。
半字从片音读为是。
又田蚡传。
蚡为人貌侵。
生贵甚。
服虔曰。
侵、短小也。
师古曰。
生贵甚。
谓自尊高示贵宠也。
黈曰。
侵与寝同。
古字通用。
寝、不扬也。
服说短小非。
生犹身也。
贵甚、贵重之地。
生贵甚。
言身居丞相之位也。
不与上文为人相属。
颜说自尊高示贵宠非。
又蚡以肺附为相。
非痛折节以礼屈之。
天下不肃。
师古曰。
旧解云。
肺附。
如肝肺之相附着也。
一说。
肺、折木札也。
喻其轻薄附着大材也。
痛犹甚也。
言以尊贵临之。
皆令其屈节而下己也。
肺附二说。
以上下文断之。
其后说为优。
肺附二字。
此一卷凡三见。
此与灌夫传。
天下幸而安乐无事。
蚡得为肺附。
又韩安国谓田蚡曰。
君当免冠解印绶归。
曰臣以肺附幸得待罪。
固非其任。
披寻语意。
皆是过自卑抑。
若以肝肺为解。
却见亲密之甚。
其下非痛折节"至"天下不肃数语。
颜说颇乖。
此谓非痛自折节。
以礼屈下于人。
则天下不敬重己。
故下文云。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
是上礼屈于人之一端也。
其上文亦云。
蚡新用事。
卑下宾客。
进名士家居者贵之。
此其前后之意极明白也。
师古解以礼屈之。
翻谓屈己为屈人。
是何说邪。
师古意必以为其下文有坐其兄北乡。
自坐东乡事。
而此言折节以礼屈之。
当是使人屈节以下己也。
殊不知蚡始则折节下士耶。
渐权移人主。
其终骄恣。
至于如此耳。
灌夫传。
太后怒。
不食。
曰。
我在也。
而人皆藉吾弟。
令我百岁后。
皆鱼肉之乎。
且帝宁能为石人耶。
此特帝在。
即碌碌。
设百岁后。
是属宁有可信者乎。
师古曰。
石人徒有人形耳。
不知好恶也。
一曰。
石人者、谓常存而不死也。
碌碌者、循众也。
石人二说。
当从后说。
碌碌言循众。
非也。
碌碌。
苟且意。
此之一字。
指田蚡也。
是属即汲黯、郑当时之属。
太后既自言百岁后。
人皆鱼肉吾弟。
故又言景帝宁能为石人而不死邪。
此田蚡特以帝在。
即得碌碌苟活。
设尔百岁后。
是汲、郑之属。
宁有可信者乎。
师古以碌碌为循众。
则指言景帝。
汝在尚循众也。
其说虽通。
殊为牵强。
又田蚡怒韩安国曰。
与长孺共一秃翁。
何为首鼠两端。
服虔曰。
秃翁。
言婴无官位版授。
张晏曰。
婴年老。
又嗜酒。
头秃。
言当共治一秃翁也。
师古曰。
服说是。
黈曰。
服说非。
张说是。
张说虽是。
亦颇凿。
秃翁祇谓年老发少耳。
不必言嗜酒而秃也。
又劾婴渎矫先帝诏害。
罪当弃市。
郑氏曰。
矫诏有害不害也。
黈曰。
矫先帝诏书。
以为国家害也。
东坡大全集所载渔樵闲话凡十一事。
万回言明皇五十年太平天子。
一也。
李蟜真才子。
二也。
霓裳曲诞妄惑人。
三也。
妃子窃吹宁王玉笛。
四也。
田承嗣杀舞马。
五也。
李忠化虎。
六也。
王毂玉树曲。
七也。
聂隐娘为剑侠。
八也。
长庆中人见伥鬼。
九也。
李尚书以皮城守五原死求德政碑。
十也。
李义山赋三怪物。
十一也。
其言论颇涉粗浅。
恐非坡笔。
纵是坡笔。
决其少作。
然独记伥鬼一说。
为能曲尽小人之所为。
虽百世不可废也。
又载艾子杂说。
凡四十一事。
虽俱俳优俚俗之语。
而所托讽。
大有切中于时病者。
却应真出坡手。
又坡集中。
有诗评两卷。
引据丛杂。
殊可鄙笑。
盖中闲既有坡说。
而复有后人论坡者。
一切以坡语概之。
不知其纂集者谁也。
地理新书载三字姓。
宫音曰步六孤。
商音曰可足浑。
角音曰侯莫陈。
羽音曰赤小豆、郁久闾。
此等已不可考。
而又载三字阙五音者。
曰。
破六韩、阿逸多等。
凡六十姓。
前步六孤等皆有音。
而此悉阙之。
岂前步六孤等五姓可配以五音。
而此六十姓俱无所属乎。
夫有是姓则有是言。
有是言则有是音。
而此六十姓无音者。
当是昔人以五音姓氏相配时。
未始知之耳。
且三字姓其无音者尚如此之多。
况自死独膊、井强六斤等。
以四字为姓者耶。
以是知音姓相属。
真同戏论。
用爽厥师。
则爽为明。
女也不爽。
则爽为昧。
父母昆弟。
则昆为长。
垂裕后昆。
则昆为后。
欢虞如也。
则虞为喜。
闲于忧虞。
则虞为惧。
贵介公子。
则介为大。
忧悔吝者存平介。
则介为小。
乱臣十人。
则乱为治。
乱邦不居。
则乱为危。
媚兹一人。
则媚为忠。
取媚于上。
则媚为佞。
秉心塞渊。
则塞为实。
茅塞子心。
则塞为蔽。
饮酒温克。
则克为良。
克伐怨欲。
则克为很。
降之百祥。
则祥为吉。
毫有祥桑。
则祥为凶。
汩作。
则汩为治。
汩陈五行。
则汩为乱。
扰兆民。
则扰为安。
庸人扰之。
则扰为烦。
必有忍其乃有济。
则忍为恕。
忍人残忍。
则忍为暴。
皇极。
则极为大中至正之道。
六极。
则极为贫穷大恶之称。
因知古人文字。
字无定论。
惟所从言之异。
"案此条见卷一。 第少释虞塞祥汩五字。 "
今人以有书借人。
借书还人为二痴。
此出于殷芸小说。
云。
杜预书告儿。
古诗。
有书借人为可嗤。
借书送还亦可嗤。
虽痴嗤两字不同。
而意则同之。
李白寄远云。
一日望花光。
往来成白道。
注云。
一作日日采蘼芜。
上山成白道。
小本云。
百里望花光。
往来成白道。
三联意各不同。
予谓前联为胜。
东坡诗。
安得道人殷七七。
不论时节使花开。
按古今诗话云。
韦七七每醉歌云。
解酝逡巡酒。
能开顷刻花。
又诗史载殷七七事云。
七七有异术。
尝与客饮。
云。
某有艺成宾主欢。
即顾屏上画妇人曰。
可唱阳春曲。
妇人应声随歌曰。
愁见唱阳春。
令人离肠结。
郎去未归家。
柳自飘香雪。
如此者十余曲。
然则使花开者乃韦七七。
非殷七七也。
东坡此诗。
误以韦为殷耳。
不然。
二事所载。
果有一误也。
渊明责子诗云。
虽有五男儿。
总不好纸笔。
又云。
天命苟如此。
且进杯中物。
而杜子美以为陶潜避俗翁。
未必能达道。
黄鲁直书渊明责子诗后乃云。
观渊明之诗。
想其为人。
岂弟慈祥。
戏谑可观也。
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
而渊明愁叹于诗。
可谓痴人前说不得梦也。
如鲁直此言。
则子美为俗人。
渊明而果未达道乎。
子美而果俗人乎。
乃知子美之言。
亦戏言耳。
陶、杜两公之诗。
本皆出于一时之戏。
诚不可以轻议也。
当为知者言之。
周天十二次二十八宿。
有以两宿为一次者。
有以三宿为一次者。
或者谓四正之位。
其所据不得不大。
故占三宿。
其余各居一偏。
故止二焉。
此果有定论否。
前律历志云。
东方七十五度。
北方九十八度。
西方八十度。
南方一百一十二度。
东方七宿至少较南方少三十七度。
又逐宿较之。
觜宿不及井宿者三十二度。
虽其测望之时。
远近疏密之不同。
上下旁侧之有异。
亦不应相悬如是之甚也。
月令。
仲春之月。
日在奎。
昏弧中。
旦建星中。
按天文志。
弧星在舆鬼南。
建星在斗上。
今不取鬼、斗而取弧、建者。
孔颖达云。
弧星近井。
建星近斗。
以井斗度多。
其星体广。
不可的指昏星之中。
故举弧、建定为中也。
审如孔说。
则星有相近于正中者。
皆得与于四七之列也。
夫古先圣哲以天体本无可验。
于是但视诸星运转。
即谓之天。
凡十二舍、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及九道之类。
率皆强名之。
故谓其术为缀术。
所谓缀者。
非实有物。
但以数强缀辑之。
使相联络。
可以求得其处所而已。
故星之近乎赤道。
当乎正中。
取易见而可以指名者。
而强名之曰。
此二十八宿也。
不如是。
无以考七纬。
殷四时。
亦既名之为宿矣。
又从而分配四方为鸟兽之象焉。
此所以各占之度。
或以甚多。
而或以甚少也。
是则天体可以强占。
天星可以强分。
其于二十八宿之内。
亦可以减之。
而其外。
亦可以增之也。
设令今人有自我作古者出。
分周天为二十四宿。
方别居六。
定之为九十度有奇。
次别居二。
定之为三十度有奇。
其谁曰不可。
若然。
则次舍乃更易分。
中星乃更易见。
弧、建之类。
皆可以为列宿。
而列宿之度数。
亦必不至于多寡之悬绝也。
然而圣人不为是截然易晓之术。
而反立参糅难明之数。
何者。
盖其妙达无方。
以神道设教。
奇耦错综。
中有深意。
于其测望之时。
略取其易见者而强名之。
以韶后世耳。
月令。
日在营室。
疏。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辰有三十度。
总三百六十度。
余有五度四分度之一。
度别为九十六分。
总五度有四百八十分。
又四分度之一。
为二十四分。
并之为五百四分。
十二辰分之。
辰各得四十二分。
则是每辰有三十度九十六分度之四十二。
计之日月实行。
一会惟二十九分过半。
若通均一岁会数。
则每会有三十度九十六分度之四十二。
李子曰。
度不别为一百分而别为九十六者。
取分下之全数耳。
若以一度为一百分。
则五度四分度之一。
通分内得五百二十五。
却以十二辰分之。
则辰各得四十三分七厘五毫。
亦为四十三分四分分之三也。
历法虽有小分小杪。
然此四分度之一。
本以零数难计。
故分割之时。
欲得全分。
今于分下又带零数。
则无再分。
必欲再分。
则其数转烦。
所以度别为九十六分。
而于除之时。
每辰之下。
各得其全数也。
屈原传。
原劝楚怀王杀张仪。
其事纤悉备尽。
楚世家载劝杀张仪者。
乃谓昭睢。
而屈原没不复见。
若以为简册繁多。
要使姓名互着。
则在左氏春秋传有之。
在迁史故无此例。
若以为昭睢本主此事。
原特副之。
则屈原传略无昭睢一言。
而原之事迹明白乃尔。
两者皆无所据。
何耶。
此盖旧史去取失当。
马迁笔削时。
不暇前后照顾。
随其所载。
各自记之。
遂使世家与列传异辞。
乘舆之乘。
经史音释俱去声读。
老杜诗巴山云。
巴山遇中使。
云自陕城来。
盗贼还奔突。
乘舆恐未回。
而乘字作平声用之。
似误。
诗采芑篇。
伐鼓渊渊。
振旅阗阗。
渊渊自为鼓声。
阗阗自为军旅众多之状。
阗阗犹俗所谓骈阗也。
而郑氏以为战止将归。
又振旅伐鼓阗阗然。
诗意恐不其然。
雨无正篇。
哿矣能言。
巧言如流。
俾躬处休。
郑以巧言为善言。
谓以事类风切凯微之言。
非也。
此乃巧言篇所谓巧言如簧。
颜之厚矣之巧言也。
巧言中。
蛇蛇硕言。
出自口矣。
此乃当篇所谓往来行言。
心焉数之之行言也。
而毛以蛇蛇为浅意。
郑以硕言为言不顾行。
皆非也。
信南山。
疆埸翼翼。
自是疆畔比次整齐之意。
毛以翼翼为让畔。
疏又以为所生百谷之处。
其农人理之。
使疆埸之上翼翼然开整让畔。
然则下文黍稷彧彧。
亦当云黍稷所生之地。
其农人皆彧彧然有文礼也。
寻文观义。
宁有如是之理乎。
角弓。
无教猱升木。
如涂涂附。
君子有徽猷。
小人与属。
猱之性善登。
教之登木。
则登必高。
涂之性善附。
以之附物。
则附必固。
以喻小人之性喜谗佞。
而幽王好之。
则谗佞必愈甚。
故诗人晓之曰。
王其勿教猿猱之升木也。
若教之升木。
是犹以涂涂物。
岂有不附著者乎。
言小人不可昵近。
惟当信任君子耳。
今王不知其然。
于其九族之中。
号为君子。
有徽美之道者。
可亲而不亲。
乃于谗谄邪佞之小人与之连属也。
郑氏笺以为人心皆有仁义。
教之则进。
又谓君子得声誉。
小人乐与连属。
实所未喻。
白华篇。
啸歌伤怀。
念彼硕人。
实劳我心。
正指申后为硕人。
如硕人其颀。
衣锦絅衣。
皆指美者而言。
理明白而辞婉顺。
无一毫可疑。
而说者乃以为褒姒。
一何所见之偏耶。
诗大明篇。
会朝清明。
毛云。
会、甲也。
疏谓会值甲子之朝。
不终此一朝。
而伐杀虐纣。
天下乃大清明。
无复浊乱之政。
毛云会甲者。
非训会为甲。
以会朝为会甲也。
以会朝为会甲者。
谓共会于甲子之朝也。
泰誓曰。
惟十有三年春。
大会于孟津。
又曰。
群后以师毕会。
皆会集之明文也。
会朝清明。
言所会甲子之朝。
不待前徒倒戈。
已翦殷杀纣。
天下翕然。
变浊乱而为清明也。
疏谓甲子之朝。
则诚是。
而云会值。
则与毛传悖矣。
生民。
或簸或蹂。
毛云。
或簸糠者。
或蹂黍者。
笺云。
蹂之言润也。
舂而杵出之。
簸之又润湿之。
将复舂之。
趋于凿也。
疏。
孙毓云。
诗之叙事。
率以其次。
既簸糠矣。
而传以蹂为蹂黍。
当先蹂乃得舂。
不得先舂而后蹂也。
既蹂即释之烝之。
是其次也。
笺义为长。
李子曰。
孙毓之言非也。
蹂者、挼挲之也。
今之舂者。
既已簸去其糠矣。
必须重为蹂挼。
然后复投臼中而舂之。
先蹂后蹂。
自为次第。
然今蹂字次簸而言。
则是未簸以前。
将舂之际。
蹂虽不举。
其蹂自明。
又既簸且蹂。
必将复舂。
再蹂舂。
足以见趋凿之意矣。
孙取郑说为长。
则必以蹂为润湿当之。
以蹂为润。
匪治攸闻。
既醉篇。
威仪孔时。
君子有孝子。
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
李子曰。
群臣助祭之时。
更相摄敛。
济济然威仪其是。
可谓人有士君子之行矣。
群臣所以皆然者。
岂非君子之成王。
有孝子之行。
以感动之乎。
成王之有孝子之行也。
无有匮竭。
常能锡予汝之族类。
德教所渐。
天下成风。
故使群臣化之。
威仪如此。
今郑氏以为王之群臣。
威仪甚得其宜。
皆为君子之人。
皆有孝子之行。
则此说失之矣。
其实经中君子皆斥王而言。
郑祇以序称人有士君子之行。
遂误笺此句。
直指群臣。
若必谓之群臣。
则下云其类维何。
室家之壶。
君子万年。
永锡祚胤。
果何属欤。
疏家既申毛说。
复与郑同。
又以谓群臣有此孝行。
不有匮竭。
能以此道转相教化。
则天长赐予汝王以善道。
意谓臣行大孝。
天锡人君。
以理推之。
一何乖异。
盖天子之孝。
莫大于使天下太平。
以此锡类。
则宜乎当世人有士君子之行。
此诗之本意也。
愆、过、尤。
皆甚之之辞。
故愆从衍从心。
诗云。
不愆不忘。
率由旧章。
不愆、非揠苗也。
不忘、非舍田也。
兹成王所以为令德也夫。
卷阿篇。
似先公酋矣。
郑云。
嗣先君之功而终成之。
说者曰。
成王之所继嗣者先王也。
而云先公。
公是君之别名。
说者之言非也。
士、事也。
公、功也。
先达例有此解。
盖先公即是先王之功。
扬子重黎篇。
或问淳于越。
曰。
伎曲。
请问。
曰。
始皇方虎列而枭磔。
噬士犹腊肉也。
越与抗眉。
终无桡辞。
可谓伎矣。
仕无妄之国。
食无妄之粟。
分无妄之桡。
自令之闲而不违。
可谓曲矣。
黈曰。
始皇之世。
是古非今者族。
而越请之事。
援古证今。
可谓有才技矣。
然而君子之出也。
必仕无妄之国。
食无妄之粟。
则然后可以分无妄之桡也。
令、美也。
闲、际也。
违、去也。
始皇自谓德兼三皇。
功备五帝。
所谓自美者也。
于此之际。
越不违去之。
则亦不直矣。
自令旧注。
李轨谓越自令与始皇并以为无道。
宋咸谓秦无道如是。
越自使令之闲。
不能违去于秦。
皆非。
桓帝时。
渤海王悝多不法。
史弼上书事曰。
陛下隆于友于。
不忍遏绝。
恐郑滋蔓。
为害弥大。
据隆于友于一句。
似不成语。
今词赋家用此等。
谓之透字。
俚俗人道此等。
谓之歇后。
是皆破碎之极。
轻佻之甚。
固非为文者之所贵也。
况君臣相与都俞之际。
可如是之俳乎。
史笔此章。
若曰隆友于之情。
则犹为典雅也。
东坡赠王子直诗首云。
万里云山一破裘。
杖端闲挂百钱游。
其第三联云。
水底笙歌蛙两部。
山中奴婢橘千头。
晋阮修字宣子。
常步行。
百钱挂杖头。
至酒店。
便独酣畅而饮。
今改云杖端。
盖避下句橘千头之头也。
孔稚圭门庭之内。
草莱不翦。
中有蛙鸣。
或问之。
曰。
欲为陈蕃乎。
稚圭曰。
我以此当两部鼓吹。
何必效蕃耶。
鼓吹者。
所谓卤簿之鼓吹也。
稚圭自以蛙鸣为鼓吹。
今以蛙鸣为笙歌。
亦似与本事不类。
相于、相为也。
俚俗语耳。
而老杜诗两用之。
赠李八秘书云。
此行虽不济。
良友昔相于。
奉赠卢五丈参谋云。
老矣逢迎拙。
相于契托饶。
马援传。
乘下泽车。
注云。
周礼曰。
车人为车。
行泽者为短毂。
行山者欲长毂。
短毂则利。
长毂则安也。
然则短毂则狭车也。
下泽车。
言低且狭也。
又御款段马。
注云。
款犹缓也。
言形段迟缓也。
注非是。
款段盖连语。
犹今世俗言骨董云耳。
五星聚。
非吉祥。
乃兵象。
故高祖入关。
五星聚于东井。
则为秦亡之应。
考之书传。
五星之聚。
不独汉世有之。
在唐世为尤多。
武德元年七月。
镇星、太白、辰星聚于东井。
二年三月复然。
是年关中分裂。
天宝九载八月。
五星聚于箕尾。
燕分也。
占曰。
无德则殃。
至德二载四月。
岁星、荧惑、太白、辰星聚于鹑首。
元和十年六月。
四星复合于东井。
皆占中外相连以兵。
干元元年四月。
荧惑、镇星、太白聚于营室。
太史南宫沛奏其地战不胜。
营室、卫地。
大历三年七月壬申。
五星并出东方。
占曰。
中国利。
中国利则四夷被兵也。
贞元四年五月。
岁星、荧惑、镇星聚于营室。
占曰。
其国亡。
地在卫分。
元和十一年十二月。
镇星、太白、辰星聚于危。
危、齐分。
又十四年八月。
岁星、太白、辰星聚于轸。
轸、楚分。
占曰。
兵丧。
开成四年正月。
荧惑、太白、辰星聚于南斗。
推历度在燕分。
占曰。
内外兵丧。
改立王公。
咸通中。
荧惑、镇星、太白、辰星聚于毕、昴。
在赵魏之分。
诏镇州王景崇被衮冕。
军府称臣以厌之。
文德元年八月。
岁星、镇星、太白聚于张。
张、周分。
占曰。
内外有兵。
为河内、河东地。
大约星聚少则其用兵少。
星聚多则其用兵多。
天变人事有若符契焉。
或曰。
星变偶然耳。
随变随应未必然也。
或者之言非也。
姑以唐事验之。
其大者有征。
则其余概可见矣。
太宗贞观年中。
天下太平。
不闻有星聚之异。
天宝九年。
五星聚燕。
后数岁。
安史煽祸。
中国涂炭。
至累世不息。
是何得为偶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