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三缄其口。
谓缄其口者凡三处也。
故今人多以三缄连言之。
或曰。
有金人焉三断句。
则指三人也。
亦通。
蟹八足而二螯。
天下人无不识者。
而荀卿子谓蟹六跪而二螯。
杨倞云。
跪、足也。
韩子以刖足为刖跪。
螯蟹首上如钺者。
许慎说文亦云。
蟹六足而二螯。
荀卿赵人。
仕齐三为祭酒。
后适楚为兰陵令。
赵、齐皆有蟹。
而楚又蟹之乡也。
荀子大儒而谓蟹六跪。
何耶。
许叔重尝撰五经异义。
当时号为博物。
而亦以蟹为六足者。
非不识蟹。
循荀子之说而忘其所以为误耳。
蟹之为物。
至贱而甚广者也。
荀说之误。
至损八足而六之。
乃知移符坊州索杜若者。
未足多诮也。
王符潜夫论曰。
小儿多病。
伤于饱。
又曰。
哺乳多则生痫病。
良以小儿气血未完。
其大肠如葱。
其小肠如筋。
食饮稍过度。
易致病癖也。
然符之此言。
但知节食耳。
不知衣食之丰。
亦受病之源也。
俗谚有之。
小儿欲得安。
无过饥与寒。
饥寒之者。
非故以瘠而损之。
所以撙节之而已。
亦非谓饥之寒之。
可保其无疾也。
但撙节之。
则疾必差少也。
是故富家儿多病。
贫家儿多安。
岂富家之养不及于贫素者哉。
正以所奉者病之耳。
近世一医师谓贫儿误得安乐法。
诚良言也。
贫儿误安则是富儿误求病也。
慈幼者可不知此言乎。
曲礼曰。
童子不衣裘裳。
郑云。
裘太温。
消阴气。
使不堪苦。
衣不裘裳且便易。
内则曰。
子十年出就外傅。
居宿于外。
学书计。
衣不帛襦袴。
郑云。
不用帛为襦袴。
为太温。
伤阴气。
谓十岁。
则已逾于髫龀矣。
谓童子。
则已望于成人矣。
犹不敢以成人之体畜之者。
凡以为安乐法也。
必待二十。
而后听与长者均焉。
慎之至也。
故内则云。
二十而冠。
始学体。
可以衣裘帛。
孔颖达云。
二十成人。
血气强盛。
无虑损伤。
故可以衣裘帛也。
古人之慈幼者如此。
魏明帝屡失皇子。
王朗上疏有云。
人少小时。
常恐被褥泰温。
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
是以难可防护。
而易用感慨。
若常令少小之缊袍。
不至于甚厚。
则必咸保金玉之性。
而比寿于南山矣。
夫朝廷之尊。
君臣之严。
献替之际。
犹且以此为深虑。
则夫有子者。
徒知养之。
不知所以安之。
是真爱子而贼之者也。
圣人之心如日。
贤人之心如烛。
又其次。
煨烬中微明耳。
日中照天下。
片云翳之。
暖然以昏。
椽烛煌煌。
盲风灭之。
离娄无所睹焉。
为日而暧然以昏。
为烛而无所睹。
其日与烛之罪欤。
有物以贼之。
虽有六龙之驾。
十围之炬。
顾不如煨烬之中之微明也。
蕴微明于煨烬之中。
似有而若无也。
似无而若有也。
是固无所取者。
有能推而广之。
或可以燎原。
或可以亘天。
此庄生所谓滑疑之曜。
圣人之所图者也。
圣人则知所以图之。
众人则惟有任之而已。
任之之久。
必将以坚白之昧。
终吾如微明焉。
何哉。
大抵人不能常动。
亦不能常静。
常动则胶于阳而有以失于阴。
常静则胶于阴而有以失于阳。
阴阳偏胜则伤之者至矣。
流俗蚩蚩。
乃欲制动以求静。
静者未至而动者先与吾敌。
则其病又岂止于偏胜也耶。
吾将见百骸之不理。
四体之不举也。
吾能持一静于万动之中。
寓万动于一静之中。
是终日动而未尝动。
终日静而未尝静也。
而又何病焉。
司马子微有言曰。
束心太急。
令人发狂。
东坡题静胜轩亦云。
鸟囚不忘飞。
马系不忘驰。
静若不自胜。
不如听所之。
皆所以斥偏胜之患也。
然束心太急。
则所谓揠苗者也。
听其所之。
则所谓不耘苗者也。
若夫交相为养。
则所谓与时偕行者矣。
至其终日动静而未尝动静。
则又非时之所能囿也。
其干道变化者乎。
其鼓之舞之以尽神乎。
让、几于伪而非伪也。
然亦有伪为者。
王安石辞修起居注。
力自陈愬。
章七八上。
然后朝廷许之。
而司马温公亦然。
一起居注非贵仕也。
而二公退避如此。
此果伪也而非欤。
后之君子当必有辨之者。
天下之病。
莫病于似然而实不然。
然则天下之病。
不病不仁。
病在于似夫仁者之害吾仁。
不病不义。
病在于似夫义者之害吾义。
不仁不义。
人得而砭之。
似仁似义者。
既自不受和、扁之砭。
而和、扁之精。
亦未以易窥见置砭之处。
健羡、健忘、健倒。
健者。
敏速绝甚之谓。
庄生之屏健羡。
则孟子之寡欲。
老子之弱其志也。
健羡非必为恶。
凡有所甚欲。
皆谓之健羡也。
商鞅为秦筑冀阙宫庭于咸阳。
徙都之。
令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有禁。
同室内息谓同居一家。
家中有子息而无所务者有刑。
其所务者。
则必兵农二者而已。
近观商子之书。
则又得其详焉。
商子赏刑篇曰。
圣人为教也。
一赏。
一刑。
一教。
一教者。
虽曰圣智巧佞厚朴。
皆不能以非功罔上利。
然富贵之门。
要存战而已矣。
父子昆弟。
知识婚姻合同者。
皆曰务之所加。
战而已矣。
故壮者务战。
老弱务守。
死者不悔。
生者务劝。
此臣之所谓一教也。
然则商鞅之禁。
特主兵事言之。
兵事毕足。
然后及于农也。
"卷五。 九段。 "
西清诗话。
辨瘗鹤铭华阳真逸撰。
为陶隐居无疑。
而以为欧阳公谓为顾况道号、及苏子美谓为右军书皆非。
子美论其书为右军笔。
恐自出一时所见。
欧阳公博古。
谓华阳真逸顾况道号。
语必不妄。
古人名称同者甚多。
岂陶、顾二公偶同此号耶。
予家旧蓄米帖四十有五。
装为大看策。
其中一幅载笋简法甚妙。
大概每一简用笋叶两片。
杂胶鳔髹漆等黏连其背。
复用漆押其边。
又一幅前有图书印章十余枚。
皆古文或玉箸篆。
有曰天水米芾者。
有曰米芾元章者。
有曰火宋米芾者。
有曰米芾及单芾字者。
有曰辛卯者。
有曰甲寅者。
有曰丙午、丁未及癸酉者。
后有数十语云。
正人端士名字皆正。
至于所纪岁时亦莫不正。
前有水宋。
故以火宋别之。
日者李君显道。
号称鹿山人。
瞽而慧。
论人间事极有理致。
因叹风俗之偷。
乃曰。
吾欲使天下无目之人有灵识。
略依在古。
皆习为乐师伶人。
其少壮有力而不屑为伶伦者。
可官给碓硙。
使自食其力。
不必如我辈以口舌为衣食。
此亦正风俗之一端也。
李覃怀人。
涌泉穴在足心之上。
湿气皆从此入。
日夕之间。
常以两足赤肉。
更次用一手握指。
一手摩擦。
数目多时。
觉足心热。
即将脚指略略动转。
倦则少歇。
或令人擦之亦得。
终不若自擦为佳。
先公每夜常自擦至数千。
所以晚年步履轻便。
仆性则懒。
每卧时。
祇令人擦至熟睡即止。
亦觉得力。
向来乡人郑彦和。
自太府丞出为江东仓使。
足弱不能陛辞。
枢管黄继道教以此法。
数月即能拜跪。
又见霅人丁邵州致远。
病足半年。
不能下床。
遇一道人亦授此法。
久而即愈。
偶记忆得。
因笔于册。
用告病者。
岂曰小补之哉。
江南野录载韩熙载服术。
食桃李。
泻十数术人。
长寸余而卒。
此未必然。
予友人张君者。
服苍术几三十年。
尤喜食桃李。
未闻有此异也。
熙载之败。
此自根本不固耳。
李后主疑北人。
往往赐死。
韩纵酒。
多蓄婢妾。
常随后房歌伎乞丐。
此其所以来术人也。
多食桃李。
何损于术耶。
嘉佑本草。
苍白二术不别出。
但于苍术条下引药性论云。
白术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
岂熙载所服者乃白术。
非苍术而然欤。
黄庭经。
含漱金醴吞玉英。
保灌玉庐以自偿。
玉庐、一身也。
保、保养也。
灌、浇灌也。
言脾胃为仓廨之宫。
能保灌一身。
使之安乐。
而还以自偿耳。
自偿者、谓养身亦所以自养也。
"卷六。 六段。 "
文选云。
乘茵步辇。
惟所息宴。
善曰。
应劭汉官仪曰。
皇后婕妤乘辇。
余皆以茵。
四人舆以行。
刘良以为后宫或行于茵。
或载于辇。
如良所说。
则乘茵谓行茵褥之上。
如应劭之说。
于余皆以茵之下。
始云四人舆以行。
则茵亦辇轿之属。
诗。
文茵畅毂。
前汉周阳由传。
同车未尝敢均茵凭。
茵、盖车中之物。
或因之以取名也。
吐茵亦同。
阮籍咏怀云。
李公悲东门。
苏子狭三河。
张铣曰。
苏秦本洛阳人。
洛阳、三川之地。
则三河也。
沈约曰。
河南、河东、河北。
秦之三川郡。
古人呼水皆为河耳。
故黄鲁直送顾子敦为河北转运诗云。
西连魏三河。
东尽齐四履。
谓河南河东通为三河也。
阮又云。
平生少年时。
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市。
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
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
反顾望三河。
向日。
晋文王河内人。
故托称三河。
又鲁直刘明仲墨竹赋云。
三河少年。
禀生劲刚。
春服楚楚。
游侠专场。
亦用阮语也。
是则河南、洛阳、河东、河南、河北。
皆得称之为三河也。
然沈约注云。
河南河东河北。
秦之三川郡。
古人呼水皆为河。
而张铣亦承沈说。
谓三川为三河。
则谬矣。
凡近河者。
皆呼水为河。
犹近江者。
皆呼水为江。
固也。
今取三川以释三河。
毋乃疏乎。
按史记。
秦惠王时。
司马错欲伐蜀。
张仪曰。
不如伐韩。
王问其说。
仪曰。
亲魏善楚。
下兵三川。
以临二周之郊。
据九鼎。
按图籍。
挟天子以令于天下。
天下莫敢不听。
此王业也。
又曰。
臣闻争名者于朝。
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
周室天下之市朝也。
迨至庄襄王之元年。
卒使蒙骜伐韩。
韩献成皋、巩。
秦界至大梁。
初置三川郡。
韦昭曰。
有河、洛、伊。
故曰三川。
如史迁所记。
韦昭所解。
三川之与三河大不相类者。
谓伊水、洛水并河为三耳。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又蓄素琴一张。
弦索不具。
曰。
但得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
此二事。
正是此老自得处。
俗子不知。
便谓渊明真不着意。
此亦何足与语。
不求解则如勿读。
不用声则如勿蓄。
盖不求甚解者。
谓得意忘言。
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何劳弦上声者。
谓当时弦偶不具。
因之以为得趣。
则初不在声。
亦如孔子论乐于钟鼓之外耳。
今观其平生诗文可概见矣。
答庞参军云。
衡门之下。
有琴有书。
载弹载咏。
爰得我娱。
岂无他好。
乐是幽居。
归去来辞云。
说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与子俨等疏云。
少学琴书。
偶爱闲静。
开卷有得。
便欣然忘食。
使果不求甚解。
不取弦上之声。
则何为载弹载咏以自娱耶。
何为乐以消其忧耶。
何为自少学之以至于欣然而忘食耶。
痴人前不得说梦。
若俗子辈。
又乌知此老之所自得者哉。
李白诗尧祠送别云。
朝策犁眉騧。
举鞭力不堪。
犁牛、駮也。
騧、黄马黑喙也。
然则犁眉騧者、黄马黑喙而眉斑駮者耳。
李太白送李女真归庐山诗云。
一往屏风迭。
乘鸾着玉鞭。
谓其地形迭迭然也。
颜真卿放生池碑铭序云。
谨缘皋陶、奚斯歌虞颂鲁之义。
述天下放生池碑铭一章。
所用奚斯。
盖承班固之误也。
班固两都赋序云。
皋陶歌虞。
奚斯颂鲁。
同见采于孔氏。
按鲁颂閟宫云。
松桷有舄。
路寝孔硕。
新庙奕奕。
奚斯所作。
奚斯乃作新庙者也。
而非作颂之人也。
班固何得以与皋陶为配乎。
此虽班固之失。
盖又先承扬雄之误也。
法言学行篇曰。
正考父常睎尹吉甫矣。
公子奚斯常睎正考父矣。
按大雅崧高云。
吉甫作诵。
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
以赠申伯。
烝民诗云。
吉甫作诵。
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
以慰其心。
又商颂那序云。
微子至于戴公。
其闲礼乐废坏。
有正考父者得商颂十二篇。
于周之太师。
以那为首。
吉甫固作颂者。
若正考父者。
但为得颂之人。
奚斯则但为颂中所称之人。
三人了不相关。
扬雄所谓常睎者。
为睎何事乎。
此虽扬雄之失。
盖又先承太史公之误也。
史记谓商颂为正考父所作。
雄既承马迁之误。
复误以奚斯亦为作诗之人也。
司马迁、扬雄、班固。
号称汉大儒。
而谬误若此。
况后之学者乎。
退之论三子云。
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然即韩之言。
而求韩之情。
所谓荀、扬之疵亦自不免。
退之乎生挺特。
力以周孔之学为学。
故着原道等篇。
抵排异端。
至以谏迎佛骨。
虽获戾一斥。
几万里而不悔。
斯亦足以为大醇矣。
奈何恶其为人。
而日与之亲。
又作为歌诗语言。
以光大其徒。
且示己所以相爱慕之深。
有是心则有是言。
言既如是。
则与平生所素蓄者。
岂不大相反耶。
若送惠师诗云。
惠师浮屠者。
乃是不羁人。
送灵师云。
饮酒尽百钱。
嘲谐思愈鲜。
送文畅云。
已穷佛根源。
粗识事輗軏。
送无本云。
老嫩无斗心。
久不事铅椠。
欲以金帛酬。
举室常顑"苦感反。 "颔。
听颖师弹琴云。
嗟予有两耳。
未省听丝簧。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床。
送澄观云。
皆言澄观虽僧徒。
公才吏用当今无。
别盈上人云。
山僧爱山出无期。
俗士牵俗来何时。
广宣上人频见过云。
久为朝士无裨补。
空愧高僧数往来。
又有送文畅高闲等序。
招大颠三书。
皆情分绸缪。
丁宁反覆。
密于弟晜。
又其与孟简书。
则若与人讼于有司。
别白是非。
过自缘饰。
以是而摘其疵。
何特荀、扬已乎。
文公而犹若是。
自其下者。
盖又不足道矣。
神祠名之閟宫者。
谓严邃之宫也。
名之清□宫者。
谓清净之宫也。
而亦得以为明宫。
韩愈南海神庙碑云。
明宫斋庐。
上雨旁风。
无所盖障。
亦得以为寿宫。
崔融启母庙碑云。
寿宫澹兮不扰。
盖明宫则神明之所宅。
寿宫则死而不忘之义也。
柳子厚游朝阳岩诗。
惜非吾乡土。
得以荫菁茆。
又禅室云。
法池结菁茆。
团团抱虚白。
构屋用茆。
自是常事。
必言菁茆者。
当是彼土所出。
别有名为菁茆者也。
按尚书禹贡荆州云。
包匦菁茆。
孔安国云。
匦、匣也。
菁以为菹。
茅以缩酒。
疏云。
周礼醢人。
有菁菹鹿臡。
故知菁以为菹。
郑云。
菁、蓂菁也。
蓂菁处处皆有。
而令此州贡者。
盖以其末善也。
左传僖四年。
齐桓公责楚云。
尔贡包茅不人。
王祭不供。
无以缩酒。
是茅以缩酒也。
礼郊特牲云。
缩酒用茅。
明酌也。
周礼甸师云。
祭祀供萧茅。
郑兴云。
萧字或为莤。
读为缩。
束茅立之。
祭前沃酒其上。
酒渗下若神饮之。
故谓之缩。
杜预解缩酒。
全用郑兴之说。
而安国言菁菹。
亦本周礼也。
史记齐桓公欲封禅。
仲知其不可穷以辞。
因设以无然之事云。
古之封禅。
江、淮之闲三脊茅以为藉。
此乃拒桓公耳。
非荆州所有也。
郑玄又以菁茅为一物。
匦犹缠结也。
菁茅、茅之有毛刺者。
重之。
故既包裹而又缠结也。
据前诸说。
孔安国以菁茅为二物。
郑康成以为一物。
然郑说菁为蓂菁。
则不说茅。
说菁茅为一物。
则不说蓂。
其意亦以菁与菁茅为二物也。
是则子厚诗所用菁茅。
岂郑玄所谓茅之有毛刺者欤。
玉川子月蚀诗云。
岁星主福德。
官爵奉董秦。
忍使黔娄生。
覆尸无衣巾。
东坡云。
详味此诗。
则董秦当时无功而享厚禄者。
董秦、李忠臣也。
天宝末骁将。
屡立战功。
虽粗官亦颇知忠义。
代宗时。
吐蕃犯阙。
征兵。
忠臣即日赴难。
考其终始。
非无功而享厚禄者。
不知玉川子何以有此句。
李子曰。
卢仝以黔娄对董秦。
则初不论功。
但论其德之何如耳。
东坡乃谓秦骁勇有战功。
无乃失评甚欤。
忠臣之节度淮西也。
贪残好色。
将吏妻女美者。
多逼淫之。
悉以军政委妹婿节度副使张惠光。
惠光挟势暴横。
军州苦之。
忠臣复以惠光子为牙将。
暴横甚于其父。
都虞候李希烈。
忠臣之族子也。
因众心怨怒。
杀惠光父子而逐忠臣。
忠臣之所为如此。
岁星主福德。
乃以官爵奉之。
玉川子所以涕泗而讼之天也。
玉川之词直。
而东坡曲之。
其亦误矣。
然则有功如秦者。
不当官耶。
非也。
以有功而官之为当。
则国家之权也。
以无德而禄之为不当。
则君子不易之论也。
二者各自有道。
而妄欲一之。
则非其道也。
东坡称忠臣颇知忠义。
始终有功。
意以为大历中。
君父在难。
不择日而行。
为可尚也。
此为可尚。
独不念建中之变乎。
建中末。
朱泚僭逆。
乘舆播越。
忠臣久怀觖望。
望风投泚。
其所谓知忠义而始终有功者。
果安在哉。
且舍功而论德。
德则残贼矣。
舍德而议功。
功则叛人矣。
两无所取。
而东坡犹深惜之。
殆见堁而不见空者也。
莫细于堁。
莫大于空。
见莫细而不见其莫大者。
有物蔽之而然耳。
"卷七。 十段。 "
司空表圣诗喜用韵字。
春晚云。
凭高怜酒韵。
引满未能已。
漫题云。
率怕人书谨。
闲宜酒韵高。
以韵与酒。
前人不道也。
又光启四年春云。
小栏花韵午晴初。
抚事寄同游云。
春添茶韵时过寺。
红茶花云。
岂怜高韵说红茶。
又王宫云。
风荷似醉和风舞。
沙鸟无情伴客闲。
是物此中皆有韵。
更堪微雨半遮山。
皮日休鹿门隐书曰。
舟之有仡。
犹人之有道也。
仡、不安也。
舟之行匪仡不进。
是不安而行安也。
人之行也。
犹舟之有仡。
匪道不行。
是不行而行也。
夫秦氏仡于项。
项遗仡于汉。
是圣人之道。
不安其所安。
小人之道。
安其所不安也。
其自注云。
仡、五勃反。
舟动貌。
按韵书及尚书注释皆云。
仡仡为壮勇貌。
仡。
许乞鱼乙二切。
音训俱与皮说不同。
又遍寻字书。
俱无音五勃反。
而解为舟动貌者。
此必扤字之误。
诗云。
天之扤我。
如不我克。
传曰。
扤、动也。
五忽反。
韩偓诗安贫云。
窗里日光飞野马。
案头筠管长蒲卢。
又刘师道诗叹世云。
野马飞窗日。
醯鸡舞瓮天。
所用野马字皆不当。
按庄子。
鹏之徙于南溟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
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乃泽中之气耳。
今二诗皆以野马为游尘。
误矣。
罗隐说石孝忠事李愬。
愬信任与家人伍。
元和中。
蔡人不恭。
天子用裴丞相计。
以丞相征蔡。
若愬者、光颜者、重胤者皆受丞相指挥。
明年蔡平。
天子快之。
诏刑部侍郎韩愈撰平蔡碑。
将所以大丞相功业于蔡州。
孝忠一旦熟视其文。
大恚怒。
因作力推去其碑。
仅倾陊者再三。
吏执诣节度使。
悉以闻。
天子方以东北事倚诸将。
闻是卒也。
甚讶之。
命具狱。
将毙于碑下。
孝忠伺吏隙。
举枷尾拉一吏杀之。
天子怒。
使送阙下。
因召见孝忠。
孝忠顿首曰。
平蔡之日。
臣从在军前。
吴秀琳、蔡之奸贼也。
而愬降之。
李佑、蔡之骁将也。
而愬擒之。
蔡之爪牙脱落于是矣。
及元济缚。
虽丞相与二三辈不能先知也。
蔡平之后。
刻石纪功。
尽归与丞相。
而愬第其名与光颜、重胤齿。
愬固无所言矣。
不幸更有一淮西。
其将略如愬者。
复肯为陛下用乎。
赏不当功。
罚不当罪。
非陛下所以劝人也。
臣所以推去碑者。
非以明愬之功。
且将为陛下正赏罚也。
臣不推碑。
无以为吏擒。
不杀吏。
无以见陛下。
臣死不容时矣。
请就刑。
宪宗多其意。
遂赦之。
因号曰烈士。
复召翰林段学士撰淮西碑。
一如孝忠语。
今韩、段二碑具在。
其叙李愬入蔡事。
韩止三十余字。
段则近三百言。
段承宪宗之旨。
摅孝忠之愤。
不得不大为铺张夸诩也。
然细考韩笔。
其三十余字。
与段之三百言者。
大略亦不异。
但文昌所作。
稍加绚丽而已。
李义山称退之。
谓公之斯文若元气。
先时已入人肝脾。
宋世诗人亦有云。
千载断碑人脍炙。
祇今谁数段文昌。
则二公文字之优劣。
不难判也。
宪宗亦何为以卒隶之一言。
遽命铲磨旧作。
再更新制乎。
予以退之之平生考之。
盖有由焉。
李汉序昌黎先生文曰。
时人始而惊。
中而笑。
且排先生益坚。
终而翕然。
遂以定。
先生亦自以为公不见信于人。
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疐后。
动辄得咎。
退之所为。
每为世所阻抑。
当淮西之平。
鸿功钜业。
歌颂洋洋。
将贻千万世而无斁。
事体之重。
譬之九鼎。
而先生独以一手扛之。
当时必有以私意指摘者。
群嚣队噪。
踵之以孝忠之舌。
众喣所漂。
泰山一羽。
其势无足怪者。
然则为宪宗者。
当如何哉。
要察所闻之言为何如耳。
如其言可谅韩笔不能以尽偏裨士卒之劳。
自应别录名氏。
列之碑阴足矣。
亦不可以轻信人语。
划然而改章也。
如其事无甚遗逸。
而孝忠以一介抗天子。
而杀人蔑王法。
以暴狠求雄名。
曰。
吾欲劝天下之为人下者。
是为兄尺寸之地而夺乃父乃祖之天也。
盍磔之独柳之下。
与元济同尸。
顾义而赦之。
赏罪人为烈士。
又用其腾口之说。
以轻易星斗之文。
为宪宗者。
不亦惑甚矣乎。
春秋书齐豹为盗。
说者曰。
为恶求名而有名章彻。
则作难之士谁或不为。
今罗隐次孝忠事。
惟恐不传于后。
则于春秋之义乖矣。
东坡漱茶帖云。
茶性暗中损人为不少。
吾有一法。
每食已。
辄以浓茶漱口。
烦腻既去。
而脾胃不知。
此说亦未尽得。
茶性固多损。
漱茶则牙齿固利。
脾胃固不伤。
然不知齿自属肾。
茶入齿罅。
气味之所蒸。
全归肾经。
脾胃虽不觉。
而肾则觉之。
消阳助阴。
漱啜无异。
或谓啜之与漱。
啜之为力甚多。
而漱之为力甚少。
漱涤之损。
终轻于啜。
此亦不然。
饮啜则气归于脾胃。
而后始传于余脏。
今而漱之。
则其气独归于肾。
是其力多少适相等耳。
若脾胃。
则漱实胜于啜也。
东坡蓄墨。
墨文有文公桧鼯腊墨六字者。
且自言不知其所谓。
予以为此亦易晓。
文公桧、当是作者之姓名耳。
鼯腊、则所造之岁月。
鼯、鼠也。
当是岁阳值子。
腊、则十二月也。
王诜晋卿建宝绘堂。
以前后所得法书名画尽贮其中。
东坡为作记云。
桓灵宝之走舸。
王涯之复壁。
皆留意之祸也。
东坡又尝谓其弟子由之达。
自幼而然。
每获书画。
漠然不甚经意。
若坡所论。
真所谓寓物而不留物者也。
然乌台诗话所载款状。
与晋卿往还者。
多以书画为累。
是岂真能忘情者哉。
世所传洪觉范镫蛾词云。
也知爱处实难拚。
觉范特指虫蚁言耳。
人之逐欲而丧躯者。
抑有甚于此。
此深可以为士君子之戒也。
人情誉之则喜。
訾之则怒。
喜不于其誉。
于其荣也。
怒不于其訾。
于其辱也。
小人则不然。
反甘心于得恶声。
既不以为辱。
而更自以为荣焉。
夫小人亦人也。
亦人之心也。
荣辱与人同之。
而其美恶之闲。
尽与人相反者。
何哉。
吾之所利者。
在此焉耳。
彼世之所谓荣辱者。
非吾所恤也。
唐穆宗时。
李逢吉之党潜贬户部侍郎李绅为端州司马。
逢吉仍率百官表贺。
既退。
百官复诣中书贺。
逢吉乃与张又新语。
门者弗内。
良久。
又新挥汗而出。
旅揖百官曰。
端溪之事。
又新不敢多让。
众骇愕辟易惮之。
夫众之所以惮又新者。
惮其恶声也。
又新之所以获众惮者。
卖其恶声也。
吾方卖之。
惟恐恶声之不四驰也。
利作于辱。
辱吾荣也。
又何辱之云乎。
人君之所以理世。
人之所以处世。
惟荣与辱两端而已。
荣辱两无所施。
则贼君戕父。
无所不至矣。
人亦安得而不惮之哉。
顷有一人焉。
才而甚□稍亲要路。
常于广坐飏言曰。
吾之力薄。
诚不能与人为福。
惟是朝夕议论之闲或能与人为祸。
吁。
此又学为又新而市恶声者也。
贾者必珍其货而后市。
小人则恶其声而后市。
一哄之市。
厥有如此。
人言山谷之于东坡。
常欲抗衡而常不及。
故其诗文字画。
别为一家。
意若曰。
我为汝所为。
要在人后。
我不为汝所为。
则必得以名世成不朽。
此其为论也隘矣。
凡人才之所得。
千万而蔑有同之者。
是造物者之大恒也。
凫自为短。
鹤自为长。
凫岂为鹤而始短吾足。
鹤岂为凫而始长吾胫也哉。
近世周户部题鲁直墨迹云。
诗律如提十万兵。
东坡直欲避时名。
须知笔墨浑闲事。
犹与先生抵死争。
周深于文者。
此诗亦以世俗之口。
量前人之心也。
闲读周集。
因为此说。
以喻世之不知山谷者。
介甫咏韩退之诗云。
纷纷易尽百年身。
举世无人识道真。
力去陈言夸末俗。
可怜无补费精神。
又集唐百家选。
其自序云。
废目力于此。
良足惜。
此其为言。
可以为达矣。
求其用心。
可以为远矣。
然撰著字说及三经新议。
前人论议皆斥去不用。
一出新义。
必使天下学者皆吾之从。
顾不知自谓费精神费目力否也。
文字固不足道。
观其得君柄国。
专以财赋为己任。
至谓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卒以召朋党相煽之祸。
此岂非言语自为一人。
而其事业又自为一人乎。
陈无己诗寄晁以道云。
十年作吏仍糊口。
两地为邻阙寄声。
注云。
颜鲁公帖曰。
阖门百口。
几至糊口。
按左传。
郑庄公曰。
寡人有弟。
不能和协。
而使糊其口于四方。
杜预云。
糊、粥也。
粥乃贫家所食。
陈诗自谓仕久而贫。
因用郑庄公语。
而颜真卿谓其家几至糊口。
则其意与左氏异。
岂以糊口谓都无所食乎。
米元章治第润州。
有小轩面西山。
用王徽之朝来致有爽气语。
名致爽。
石林先生以为世以致字为学以致其道之致。
非也。
魏晋以来。
多以致为语助。
似是训甚。
李子曰。
以致爽之致为致其道之致。
固谬。
又云。
似是训甚。
则其言义含糊。
模棱手耳。
致自为甚。
致爽自得以名轩。
此亦何必深论。
若以致为语助。
则大段乖剌矣。
张本孝叔为孔毅夫杂说序云。
其言汉景免笞人背。
明皇亲择守令。
宣宗立太子。
不委宰相而属宦官。
至言祥瑞风鉴不可凭。
议论甚韪。
其引父命亦得为敕。
母亦可称大人。
传或有之。
不可为后世法。
则近赘言焉。
孝叔谓后二事不可为后世法。
非也。
毅夫录此者。
盖见前史有此语。
因而表出之。
初不定以为后世法也。
而孝叔以此为赘。
何不量己之赘耶。
诗二雅及颂前三卷题曰。
某诗之什。
陆德明释云。
歌诗之作。
非止一人。
篇数既多。
故以十篇编为一卷。
名之为什。
今人以诗为篇什。
或称誉他人所作为佳什。
非也。
古文用韵。
邻傍上下。
凡声音之近似者。
俱得相与为协。
若东、冬、江为协。
旨有语协。
歌、麻、阳、哿、马、屋、角之类皆得通用。
至入声则有兼用五六韵者。
盖古人因事为文。
不拘声病。
而专以意为主。
虽其音韵不谐。
不恤也。
后人则专以浮声切响论文。
文之骨格。
安得不弱。
诸乐有拍。
惟琴无拍。
祇有节奏。
节奏虽似拍而非拍也。
前贤论今琴曲已是郑卫。
若又作拍。
则淫哇之声。
有甚于郑卫者矣。
故琴家谓迟亦不妨。
疾亦不妨。
所最忌者惟其作拍。
而能改斋漫录论胡笳十八拍。
引谢希逸琴论云。
平调明君三十六拍。
胡笳明君二十六拍。
清调明君十三拍。
闲弦明君九拍。
蜀调明君十二拍。
吴调明君十四拍。
杜琼明君二十一拍。
七曲皆言拍。
果是希逸语否。
在琴操其实不当言拍。
止可言几奏也。
今琴谱载大小胡笳十八拍或十九拍者。
乃后世琴工相传云尔。
"卷八。 十六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