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伊川易传曰。
下愚而能革面。
何也。
曰。
心虽绝于善道。
其畏威而寡罪。
则与人同也。
惟其有与人同。
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李子曰。
下愚畏威而寡罪。
为与人同。
而知其非性之罪。
则圣人之生知。
贤人之克己。
亦非性之功也。
由是言之。
性无与于贤愚。
惟尽性者有能与不能耳。
屋甚渠。
庭甚除。
拱两手而闲居。
何乐如之。
顾无所事于闲。
乃伐屋而潴之。
犁庭而茨之。
抇抇焉。
敝筋骨而胝手足。
我既无庐。
人且无以途。
是人也。
是果何为者也。
诗皇皇者华云。
每怀靡及。
每怀靡及。
止言常恐不及耳。
而毛以为虽怀中和。
犹自以为无所及。
郑以为每人怀私。
则于事无所及。
之二先生者。
岂非无所事于闲。
而潴屋茨庭者乎。
郑虽引春秋外传以为说。
吾以为外传亦各自为说耳。
古者登车有和銮之音。
谓马动则銮鸣。
车动则和应也。
銮或作鸾。
其义皆同。
鸾以其有声。
銮以其金为之也。
杜预左传注云。
鸾在镳。
和在衡。
而毛氏诗传云。
在轼曰和。
在镳曰鸾。
轼乃车内所凭之物。
和在于轼。
车动未必能鸣。
衡轭之闲。
与马相比。
动则有声。
此当以杜说为正。
左传。
郑子家与晋赵宣子书曰。
铤而走险。
急何能择。
杜注。
铤、急走貌。
孔疏云。
铤文连走。
故为疾走貌。
治曰。
铤之为文。
安得为疾走之貌乎。
孔说以连文言之。
曲矣。
铤、挺古字通用。
挺、劲健也。
劲捷即疾走之貌。
昧爽丕显。
后世犹怠。
解者以为昧旦未明之时。
已大明其德。
此说恐非。
盖古先明主。
忧劳政治。
当其昧爽之时。
曰兹已大明矣。
祖宗勤劳如此。
而子孙犹复怠惰。
今说乃云。
未明之时。
能大明其德。
岂大明其德。
又有时乎。
"卷一。 五段。 "
修身莫大乎事亲。
事亲莫大乎致养。
致养莫大乎养志。
尽天地之精微。
竭水陆之多品。
而或不得其所欲者。
祇以养口腹耳。
养之下也。
怡声顺色。
先意承志。
虽复菽水之约。
而有以得其欢心。
是则养之至也。
孔、孟之言详矣。
内则言事亲。
则历数饘酏、酒醴、枣、栗、饴、蜜、堇荁、粉、榆、兔、薧、滫、髓、脂膏之属。
及夫羹、齐、酱、醢之目。
膳羞调和之宜。
脱肉、作鱼、胆桃、攒柤之名。
麋菹、豕轩、辟鸡、宛脾之别。
其事卑鄙烦猥。
大类世所传食纂。
而辞费辞赘。
则又若上林子虚之夸。
甚非所以阐明礼经之旨也。
窃意汉儒杂采周礼燕飨所用。
及当时饮食所尚。
簉合曲礼。
王制。
揎酿竹帛。
以射时取资耳。
子曰。
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史记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
假我数年。
若是。
我于易则彬彬矣。
或以加、假声得相借。
或以五十作卒。
皆无然之说也。
大抵论语所载。
则是未系易时语。
而司马迁所记。
则作十翼时言之也。
言本不同。
乃欲强比而同之。
宜乎若是之纷纷也。
二说虽不同。
然而谦抑之词则一焉耳。
夫圣人生知。
宁复有大过耶。
宁复有不至于彬彬者耶。
犹有是言者。
所以为学者法也。
张籍书与韩退之曰。
吾子所论。
排释、老之说。
不若著书。
退之答曰。
化当时莫若口。
传来世莫若书。
又惧吾力之未至。
至之而不能也。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吾于圣人既过之犹惧不及。
矧今未至。
固有所不能耳。
请待五六十然后为之。
冀其少过也。
退之于二家攘斥之切。
曾不肯以蹔舍。
而顾待五六十然后为之。
其亦善学孔子者欤。
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又曰。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万物皆备于我。
则安知万物之中。
不有至恶者存乎。
动心忍性。
则焉知一性之内不有不善者存乎。
此与性善之说殆若胡越焉者。
何也。
盖谓万物皆有效善之质。
一心独为持性之主云耳。
不深探孟子之旨。
而徒为性善之说。
是误父之而不知其氏者。
虽终身学。
而吾以为未尝学也。
左右二字。
从上声则为两实。
从去声则为从己。
此甚易辨者也。
今人皆混而为一。
不惟不辨其声音之当否。
至于礼数仪制。
亦复倒错。
而世俗悠悠。
皆不恤也。
为礼之家。
欲以左为上则左之。
欲以右为上则右之。
原其所以然。
亦从来远矣。
一飞冲天。
志在冲天。
鸾凤冲霄。
冲霄之举。
冲本虫音。
古今人悉用为充音。
二字古必通用。
不然。
则前人既误。
后人不加省察。
狃而承之耳。
"卷二。 五段。 "
奎十六星在西方。
天之武库也。
一曰天豕。
一曰封豕。
主以兵禁暴。
又主沟渎。
其象与图书文章等全不相干。
老子传。
君子得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蓬累者、谓逐队而趋。
若蓬颗然。
随风积聚而东西也。
一曰。
累平声。
读谓累累然。
累累亦积累之意。
说者或以为戴笠而行。
亦何纰缪之甚。
廉颇三遗矢。
或谓所挟之箭三度遗之。
或谓矢、陈也。
欲有所陈。
三度遗忘。
或谓矢即矢溺之矢。
一饭之中凡三遗矢。
言在坐不能自禁其污秽狼藉。
三说皆谬。
廉颇智将。
非斗将。
时方闲处。
兼同使者餐饭。
不应三遗箭也。
皋陶矢厥谋。
矢虽训陈。
要之史笔贵于辞达。
三遗陈已不成语。
况以矢转训陈乎。
惟矢溺之说为最近。
然非在坐不能自禁也。
只是比及饭毕。
三次登溷耳。
诬其老而气弱、脏腑虚滑云。
父命子亦得谓公。
晁错更令三十章。
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
从颍川来。
谓错曰。
上初即位。
公为政用事。
侵削诸侯。
疏人骨肉。
口语多怨。
公何为也。
错曰。
固也。
不如此。
天子不尊。
宗庙不安。
父曰。
刘氏安矣。
而晁氏危。
吾去公归矣。
遂饮药死。
曰。
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
吴、楚七国俱反。
以诛错为名。
错时为御史大夫。
三公官也。
错父谓错为公。
岂以子贵而呼之欤。
抑公亦而汝之类也。
汉元字。
前书一见。
后书三见。
前书则平帝元始五年。
诏曰。
宗室子。
自汉元至今。
十有余万人。
其令郡国各置宗师以纠之。
致教训焉。
后书则安帝时。
耿、宋、阎氏贵盛。
翟酺上疏曰。
今外戚宠幸。
功均造化。
汉元以来。
未有等比。
又桓帝时。
郭泰常举有道不就。
同郡宋冲素服其德。
以为自汉元以来。
未见其匹。
常劝其仕。
又灵帝时。
窦武白太后。
欲悉诛宦官。
太后曰。
汉元以来故事。
世有宦官。
但当诛其有罪者。
岂可尽废元始也。
汉元以来。
谓汉始得天下以至于今也。
其后书三见。
略皆一时语。
其前书所见。
则予窃有少疑焉。
高祖即位元年乙未。
至元始五年乙丑。
总二百一十一年。
古今以三十年为世。
此才七世耳。
而宗室子至十有余万人。
支庶蕃衍。
一何如是之多耶。
岂天家子孙有异于凡人欤。
不然。
何为六七世之闲。
而生息之伙。
至十有余万也。
物穷则变。
数极则反。
新莽闲起。
九服云扰。
卯金之裔。
百不一存。
盖亦理势之极焉耳。
汉书刑法志。
中刑用刀锯。
其次用钻凿。
韦昭曰。
钻、膑刑也。
凿、黥刑也。
师古曰。
钻、钻去其膑骨也。
钻音子端反。
予谓钻凿二物。
皆施之于膑也。
韦以凿为黥刑。
误矣。
黥复何事于凿。
又颜读钻为平声亦误。
志所陈刀锯钻凿等。
莫非指器物而言。
钻作平声读。
则非器也。
乃用器耳。
钻去声读之为是。
沟洫志。
元光中。
河决瓠子。
后二十余岁。
上自临决河。
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负薪填之。
是时东郡烧草。
以故薪柴少。
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揵。
晋灼曰。
淇园、卫之苑也。
如淳曰。
树竹塞水决之口。
稍稍布插按树之。
水稍弱。
补令密。
谓之揵。
以草塞其里。
乃以土填之。
有石。
以石为之。
师古曰。
揵音其偃反。
志又云。
上既临河决。
悼功之不成。
乃作歌。
其末曰。
隤林竹兮揵石灾。
宣防塞兮万福来。
师古曰。
隤林竹者、即上所说下淇园之竹以为揵也。
石灾者谓臿石立之。
然后以土就填塞也。
灾亦臿耳。
音侧其反。
义与插同。
又史记河渠书云。
颓林竹兮楗石灾。
如淳曰。
河决。
楗不能禁。
故言灾。
韦昭曰。
楗、柱也。
木立死曰灾。
治曰。
楗诚如如淳之注。
如复云。
有石。
以石为之。
谓以石为楗也。
楗字前汉作揵。
史记作楗。
古字通用。
无所不可。
然作楗者为优。
按韵书。
楗、门建、键同音。
乃关闭之义。
今填塞河决。
以竹为楗。
正与此意相应。
故韦昭以楗为柱也。
灾有三说。
师古以为臿。
韦昭以为木立死。
如淳虽无说。
而谓河决楗不能禁。
故言灾。
是作灾字读也。
如说亦长。
颜、韦俱短。
歌所谓林竹者。
即上竹楗也。
所谓隤者。
即竹楗为水所摧倒。
竹楗既倒。
而石楗亦被灾也。
来字又与灾字协。
此说为长。
颜意以隤为翦伐。
伐得此竹以为楗。
且臿石焉。
此意虽通。
而楗石臿之。
辞既不可得而通。
兼灾字实不训臿。
韦意亦以为伐竹作楗。
楗闲着石。
如立椔然。
来字音离。
椔字亦得为协。
此义虽通。
而石字则赘矣。
故予以为二说俱短。
司马长卿、扬子云皆蜀人。
能文而吃。
玉垒、铜梁之气。
于兹二人独厚之。
以游、夏之才。
而又吝于宰我、子贡之舌。
何欤。
美之所钟。
吝于其际。
虽圣智无得而兼之。
卿、云而有予、赐之辨。
则造物必不复予之以言、卜之学矣。
曰。
吾为游、夏乎。
吾为予、赐乎。
曰。
其亦游、夏而已矣。
晋世太叔以辨洽称。
挚仲以辞翰闻。
每至公坐。
叔谈。
仲不能对。
退着文难叔。
复不能答。
相与纷然。
然叔也无可纪。
而仲也多所录。
于是仲为胜。
由叔、仲论之。
卿、云之呐呐。
虽无取于一时。
而黼黻河汉。
固无废于千万祀之文章也。
赵充国奏言。
羌本可五万人军。
定计遗脱与煎巩、黄羝俱亡者不过四千人。
羌靡志等自诡必得。
请罢屯兵。
奏可。
京房为魏郡太守。
去至新丰。
因邮上封事曰。
今臣得出守郡。
自诡效功。
恐未效而死。
惟陛下毋使臣塞涌水之异。
当正先之死。
为姚平所笑。
充国、房皆有自诡语。
自诡、妄意也。
盖谦辞。
汉延熹三年所立孙叔敖碑云。
楚相孙君。
讳饶。
字叔敖。
本是县人也。
六国时。
期思属楚。
楚都南郢。
南郢即南郡江陵县也。
又云。
庄王欲加封其子。
子辞父有命。
如楚不忘亡臣社稷。
图而欲有赏。
必于潘国下湿硗埆。
人所不贪。
遂封潘乡。
即固始也。
三九无嗣。
国绝嗣废。
固始令段君。
梦见孙君。
就其故祠。
为架庙屋。
立石铭碑。
春秋烝尝。
明神报祚。
即岁迁长彳戋太守。
"案。 即岁二字。 据碑文增入。 "及期思县宰段君讳光。
字世贤。
魏郡邺人。
庶慕先贤。
体德允恭。
笃古遵旧。
奉履宪章。
钦翼天道。
五典兴通。
考籍祭祠。
祗肃神明。
临县一载。
志在惠康。
葬枯廪乏。
爱育黎烝。
讨扫丑类。
鳏寡是矜。
杜伪养善。
显忠表仁。
感想孙君。
乃发嘉训。
兴祀立坛。
勤勤爱敬。
念意自然。
刻石铭碑。
又云。
福佑期思。
县兴士炽。
如碑所言。
则是孙叔敖生于期思。
而其子孙居于固始也。
按后汉郡国志。
期思、固始皆属汝南郡。
志又曰。
期思有蒋乡。
故蒋国。
又云。
固始侯国。
故寝也。
光武中兴更名有寝邱。
注引史记曰。
楚庄王以封孙叔敖子。
此自与碑相合。
然碑中前言。
即其故祠。
架庙铭碑。
后云。
福佑期思。
则此当在期思而不在固始也。
碑称段君以固始令迁某郡太守。
及期思县宰段君云云。
语句似不相贯。
又碑载孙君讳饶。
按左传。
叔敖乃蒍贾伯嬴之子。
又谓之蒍艾猎。
而此谓讳饶。
则必他有所据。
当博雅君子问之。
为言不难。
而文为难。
为文不难。
而作史为最难。
史有体有要。
体要具而后史成焉。
体要不具。
而徒文之骋。
史乎史乎。
而非千万世之法也。
篇翰流传。
锵耳赫目。
可以入文苑矣。
而不可以入儒林。
经术粹精。
洞贯古今。
可以入儒林矣。
不可以入儒行。
班固则凡有文字者。
悉载之本传之中。
别以明经者入儒林。
范蔚宗则既传儒林。
而后文苑继之。
皆得其体要者也。
虽然吾犹恨其不为儒行一篇。
以为儒林文苑之首焉。
能尊其书而不能尊其身行之人。
是信其名而不信其实也。
吾穷居陋处。
固不在笔削之位。
而辄为是说。
冀乎后之人。
知尊其为儒之身。
有愈于知尊其为儒之书耳。
非故为妄也。
"卷三。 十一段。 "
魏杜恕为散骑黄门侍郎。
在朝八年。
出为弘农太守。
数岁转赵相。
以疾去官。
起家为河中太守。
又傅嘏为黄门侍郎。
何晏等与嘏不平。
因微事以免嘏官。
起家拜荥阳太守。
又王基为安丰太守。
以疾征还。
起家为河南尹。
起家者、盖在家中牵复而起为此职也。
士大夫大节。
不必观其所为。
但观其所不为足矣。
魏高贵乡公欲去司马昭。
夜召王沈、王业、王经。
出怀中黄素诏以示之。
戒严俟旦。
沈、业驰告于昭。
昭召贾充等为之备。
遂弑高贵乡公。
夫晋、魏之贼也。
凡为晋之忠臣者。
皆魏之贼也。
当髦之图昭之际。
使沈、业如经之不言。
则髦必当得志。
昭必先诛。
魏祚必不倾。
司马氏亦无自而王也。
成败之机。
在于呼吸。
而沈、业二鼠子背国佐贼。
贼因得以肆其毒焉。
反覆变诈若沈、业者。
真二国之贼也。
沈、业以泄谋为奸贼。
则王经之不泄。
信为有魏之忠臣矣。
昭是以恨经而杀之。
则是贼杀魏之忠臣也。
夫忠臣之死于贼。
则死于王事者也。
于斯时也。
魏之国如缀旒。
魏之主如委裘。
诚不暇于甄录已死之人也。
然其秉董狐之笔者。
可不特为一传。
以劝后世人乎。
或谓经之行迹不多见。
自不足以立传。
曰。
君子之为己为人为天下。
必待世闲之可称美者。
载诸一身而无孑遗。
然后为得哉。
虽圣人亦不能尔。
而谓君子者能之耶。
观专车之骨。
则防风氏之长为可知。
魏史不为经传。
过矣。
虽然魏史不传王经。
晋史为传沈等。
而千载而下。
终不能废经之美。
而沈等之臭恶。
借东海之波。
亦莫得而濯之。
郤正释讥云。
九方考精于至贵。
注引淮南子云。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对曰。
臣有所与共儋纆采薪九方堙。
此其相马非臣之下也。
凡注解文字。
其所援据有重复者。
止当引用前人。
而其在后者略之可也。
其或前后差池。
有须订正。
则自不害两举而互明之。
他无所发而并引之。
已属冗长。
苟复舍先传而取后闻。
乃所谓不知其本者也。
九方相马。
事具列子。
列子前淮南子数百年。
但列子作九方皋。
淮南子作九方堙耳。
今裴松之解释郤文。
专据淮南子而不识列子。
非也。
孙权传。
黄龙元年注权告天文。
末云。
谨择元日。
登坛燎祭。
即皇帝位。
惟尔有神飨之。
尔汝后帝。
殆失文字之体。
岂吴无一人耶。
其后与汉为盟文亦曰。
明神上帝。
是讨是督。
山川百神。
是纠是殛。
俾坠其师。
无克胙国。
于尔大神。
其明鉴之。
此虽泛及山川。
终是先言上帝。
盖与前告文同出一手云。
或曰。
书武成云。
予小子其承厥志。
底商之罪。
告于皇天后土。
所过名山大川。
其下云。
惟其士女。
篚厥玄黄。
昭我周王。
天休震动。
用附我大邑周。
惟尔有神。
尚克相予。
以济兆民。
无作神羞。
上并陈皇天后土。
名山大川。
后并举惟尔有神。
则虽天亦得以尔之。
子何独病于吴之文耶。
曰。
武成与此不同。
武成在前并数天地山川。
而其下先言天休震动。
乃复言惟尔有神。
则有神者正谓山川之属。
不谓天也。
书又云。
无作神羞。
若以此神为天。
天固不得以言羞。
况武成一篇。
先儒咸谓本经脱错。
文无次第。
又岂可全以为据乎。
吴志。
张昭子承。
能甄识人物。
勤于长进。
笃于物类。
凡在庶几之流。
无不造门。
又顾雍子邵。
好乐人伦。
自州郡庶几及四方人士。
往来相见。
或言议而去。
或结厚而别。
风声流闻。
远近称之。
二传中皆用庶几字。
庶几者、所谓凡有可以成材者皆是也。
晋天文志。
荆州占。
载妖星凡二十一。
其十九日长庚如一匹帛着天。
见则兵起。
诗大东云。
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
毛传云。
日旦出。
谓明星为启明。
日既入。
谓明星为长庚。
庚、续也。
毛不谓长庚为妖星。
然则长庚自有二星也。
但同名耳。
志又云。
瑞星有四。
其三曰含誉。
光耀似彗。
其四曰格泽。
如炎火。
下大上锐。
然妖星如火而下大上锐者甚多。
今而格泽似之。
古今史书中所载星变为凶灾者莫过于彗。
今而含誉似之。
诸若此类。
其果为瑞耶。
其果为妖耶。
晋惠帝时。
刘颂上疏云。
法欲必奉。
故令主者守文。
理有穷塞。
故令大臣释滞。
事有时宜。
故使人主权断。
又熊远上疏于琅玡王睿曰。
凡为駮议者。
皆当引律令经传。
若开塞随宜。
权道制物。
此是人君之所得行。
非臣子所宜专用也。
二子之言相合。
为人臣者不可不知。
故表而出之。
晋书索綝传。
刘曜入长安。
时三秦人尹桓等数千人家。
盗发汉霸、杜二陵。
多获珍宝。
帝问綝曰。
汉陵中物何乃多耶。
綝对曰。
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
天下贡赋。
三分之一供宗庙。
一供宾客。
一供山陵。
汉武帝享年久长。
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
其树皆已可拱。
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
于今犹朽帛委积。
珠玉未尽。
此二陵是俭者耳。
应劭风俗通义。
载霸陵薄葬。
亦被发掘。
而其陵中物。
乃与前书本纪绝不同。
据劭、綝之言。
知霸陵所谓薄葬者。
乃特比余陵差少耳。
劭说与前书不同者。
前书盖从史笔。
劭说盖从所闻见。
容有一误。
然质诸晋书。
劭说为得其实。
高洋时。
能委任杨愔。
时人皆言主昏于上。
政清于下。
主既昏矣。
政安得而清乎。
吾但闻元首明。
股肱良。
庶事康。
未闻主昏于上。
政清于下也。
此乃当时史官曲笔。
巧誉柄臣。
后人信以为然耳。
明主正当于此时察之。
北齐高纬时。
穆提婆、韩长鸾闻寿阳陷。
握槊不辍曰。
本是彼物。
从其去所。
通鉴注云。
槊、长矛也。
治曰。
槊虽得为长矛。
然言之齐事则非。
此盖槊之槊。
长行局所用之马也。
长行局即今之双陆。
李白子伯禽。
为嘉兴徐浦盐官。
慢侮庙神以死。
伯禽之狂悖有以哉。
白自一生蹇傲。
视礼法如木索。
任放浪为特达。
然气豪才壮。
有所为而然。
则尚可言也。
彼伯禽者何为者也。
狃习所见。
强吾之所无而亦为是。
几何其不自绝于天耶。
吾谓慢神而得死。
非神殛之。
其所以取之者。
盖已久矣。
夫为人之子也。
得为白也后。
则人之大幸也。
不肖之子反以得大不幸。
悲夫。
通鉴。
魏明帝太和三年。
改平望观曰听讼观。
初。
魏文侯师李悝。
着法经六篇。
萧何定律。
益为九篇。
后稍增至六十篇。
又有令三百余篇。
决事比九百六卷。
世有增损。
错糅无常。
后人各为章句。
以至于魏。
所当用者。
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余言。
卫顗于是奏请置律博士。
从之。
此云萧何定律为九篇。
而前汉刑法志则云。
萧何捃摭秦法。
作律九章。
按高祖纪。
高祖入关。
约法三章。
说者谓一条为一章。
今何作律九章。
亦当为九条而已。
一则以为九篇。
一则以为九章。
则其数相悬远矣。
岂当时所作律九章。
与所定法经九篇。
各自为书耶。
决不得以一章为一篇也。
郡守官府亦得称朝。
刘宠为会稽守。
征为将作大匠。
山阴县有五六老叟。
人齎百钱以送宠。
曰。
未尝识郡朝。
又汝南太守宗资。
以范滂为功曹。
南阳太守成瑨。
以岑晊为功曹。
皆委心听任。
使之褒善纠违。
肃清朝府。
夫朝者、天子诸侯王之所居也。
而郡守亦得以称之者。
一郡之守。
一郡之君主也。
有民人焉。
有社稷焉。
凡臣属者。
谓守寺为朝。
无嫌也。
盖古者不独于府寺为朝。
虽私家亦得言之。
郑伯有嗜酒。
为窟室而夜饮。
击钟焉。
朝至未已。
朝者曰。
公焉在。
其人曰。
吾公在壑谷。
皆自朝布路而罢。
自朝而罢。
乃伯有私家之朝也。
自昔上衣下服皆有缘。
今皆无缘。
非其制也。
无缘则古犯者大辟之服。
传曰。
犯黥者皂其巾。
犯劓者丹其服。
犯髌者墨其体。
犯宫者杂其屦。
大犯之罪。
殊刑之极。
布其衣裾而无领缘。
应奉读书。
五行俱下。
宋孝武省读书奏。
能七行俱下。
盖言其敏也。
五行七行俱下。
犹云一息读竟耳。
范书论引易曰。
人之所助者顺。
不诬矣。
顺当作信。
此非蔚宗之误。
后人传写者误耳。
"卷四。 十六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