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张景岳

通一子脉义脉神一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

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

矧人之疾病,无过表裏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

然六者之中,又惟虚实二字为最要。

盖凡以表证,裏证,寒证,热证,无不皆有虚实,既能知表裏寒热,而復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

且治病之法,无踰攻补。

用攻用补,无踰虚实。

欲察虚实,无逾脉息。

虽脉有二十四名,主病各异,然一脉能兼诸病,一病亦能兼诸脉,其中隱微,大有玄秘,正以诸脉中亦皆有虚实之变耳。

言脉至此,有神存矣。

倘不知要而泛焉求跡,则毫釐千里,必多迷误,故予特表此义。

有如洪涛巨浪中,则在乎牢执柁榦,而病值危难处,则在乎专辨虚实,虚实得真,则標本阴阳,万无一失。

其或脉有疑似,又必兼证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缓孰急。

能知本末先后,是即神之至也矣。

部位解二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与心包络。

得南方君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神明清浊。

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与膻中。

得西方燥金之气,肾水受生,肝木受制,其主情志善恶。

右二部,所谓上以候上也,故凡头面,咽喉,口齿,颈项,肩背之疾,皆候於此。

左关肝部也,其候在肝胆。

得东方风木之气,心火受生,脾土受制,其主官禄贵贱。

右关脾部也,其候在脾胃。

得中央湿土之气,肺金受生,肾水受制,其主财帛厚薄。

右二部居中,所以候中焦也,故凡於?肋腹背之疾,皆候於此。

左尺肾部也,其候在肾与膀胱,大肠。

得北方寒水之气,肝木受生,心火受制,其主阴气之寿元。

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肾与三焦,命门,小肠。

得北方天一相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阳气之寿元。

右二部,所谓下以候下也,故凡於腰腹,阴道及脚膝之病,皆候於此。

按:本经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

所以脉之形见上者候上,下者候下,此自然之理也。

自王叔和云:心与小肠合於左寸,肺与大肠合於右寸,以至后人遂有左心小肠,右肺大肠之说,其谬甚矣。

夫小肠,大肠皆下部之腑,自当应於两尺。

然脉之两尺,左为水位,乃真阴之舍也;右为火位,乃元阳之本也。

小肠属火,而火居火位,故当配於下之右;大肠属金,而金水相从,故当配於下之左,此亦其当然也。

但二肠连胃,气本一贯,故在《內经》亦不言其定处,而但曰大肠,小肠皆属於胃,是又於胃气中,总可察二肠之气也。

然凡在下焦臟腑,无不各具阴阳,若欲察下部之阳者,当总在右尺;察下部之阴者,当总在左尺,则尽其要矣。

或问曰:何以右尺为阳而属火?曰尺为蛇武之乡,而地之刚居西北,所以手足之右强於左,是即左阴右阳之义也。

此篇尚有详论,具载《类经?求正录》中,所当参阅。

正脉十六部三浮,沉,迟,数,洪,微,滑,涩,弦,芤,紧,缓,结,伏,虚,实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脉为阳,凡洪大芤革之属,皆其类也。

为中气虚,为阴不足,为风,为暑,为胀满,为不食,为表热,为喘急。

浮大为伤风,浮紧为伤寒,滑为宿食,浮缓为湿滯,浮芤为失血,浮数为风热,浮洪为狂躁。

虽曰浮为在表,然真正风寒外感者,脉反不浮,但其紧数而略兼浮者,便是表邪,其证必发热无汗,或身有痠疼,是其候也。

若浮而兼缓,则非表邪矣。

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为阳有余,阳有余则火必隨之,或痰见於中,或气壅於上,可类推也。

若浮而无力空豁者,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水亏之候,或血不营心,或精不化气,中虚可知也。

若以此等为表证,则害莫大矣。

其有浮大弦硬之极,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经》谓之关格,此非有神之谓,乃真阴虚极而阳亢无根,大凶之兆也。

凡脉见何部,当隨其部而察其证,诸脉皆然。

沉脉,轻手不见,重取乃得。

沉脉为阴,凡细小,隱伏,反关之属,皆其类也,为阳郁之候。

为寒,为水,为气,为郁,为停饮,为癥瘕,为胀实,为厥逆,为洞泄。

沉细为少气为寒饮,为胃中冷,为腰脚痛,为?癖。

沉迟为痼冷,为精寒。

沉滑为宿食,为伏痰。

沉伏为霍乱,为胸腹痛。

沉数为內热。

沉弦,沉紧为心腹,小肠疼痛。

沉虽属裏,然必察其有力无力,以辨虚实。

沉而实者,多滯多气,故曰下手脉沉,便知是气。

气停积滯者,宜消宜攻。

沉而虚者,因阳不达,因气不舒。

阳虚气陷者,宜温宜补。

其有寒邪外感,阳为阴蔽,脉见沉紧而数,及有头疼身热等证者,正属邪表,不得以沉为裏也。

迟脉,不及四至者皆是也。

迟为阴脉,凡代缓结涩之属,皆其相类,乃阴盛阳亏之候。

为寒,为虚,浮而迟者內气虚,沉而迟者表气虚。

迟在上,则气不化精,迟在下,则精不化气。

气寒则不行,血寒则凝滯。

若迟兼滑大者,多风痰顽痹之候,迟兼细小者,必真阳亏弱而然。

或阴寒留畜於中,则为泄为痛;或元气不荣於表,则寒慄拘挛。

大都脉来迟慢者,总由元气不充,不可妄施攻击。

数脉,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疾紧促之属,皆其类也。

为寒热,为虚劳,为外邪,为痈疡。

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

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

数脉有阴有阳。

今后世相传,皆以数为热脉,及详考《內经》,则但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

曰:麤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曰:缓而滑者曰热中。

舍此之外,则並无以数言热者。

而迟冷数热之说,乃始自《难经》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今举世所宗,皆此说也。

不知数热之说,大有谬误。

何以见之?盖自余歷验以来,凡见內热伏火等证,脉反不数,而惟洪滑有力,如经文所言者是也。

至如数脉之辨,大约有七,此义失真,以至相传遗害者,弗胜纪矣。

兹列其要者如左,诸所未尽,可以类推。

一,外邪有数脉。

凡寒邪外感,脉必暴见紧数。

然初感便数者,原未传经,热自何来?所以只宜温散。

即或传经日久,但其数而滑实,方可言热;若数而无力者,到底仍是阴证,只宜温中。

此外感之数,不可尽以为热也。

若概用寒凉,无不杀人。

虚损有数脉。

凡患阳虚而数者,脉必数而无力,或兼细小,而证见虚寒,此则温之且不暇,尚堪作热治乎?又有阴虚之数者,脉必数而弦滑,虽有烦热诸证,亦宜慎用寒凉,若但清火,必至脾泄而败。

且凡患虚损者,脉无不数,数脉之病,惟损最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病乎?若以虚数作热数,则万无不败者矣。

疟疾有数脉。

凡疟作之时,脉必紧数,疟止之时,脉必和缓,岂作即有火,而止则无火乎?且火在人身,无则无矣,有则无止时也。

能作能止者,惟寒邪之进退耳,真火真热,则不然也。

此疟疾之数,故不可尽以为热。

一,痢疾有数脉。

凡痢疾之作,率由寒湿內伤,脾肾俱损,所以脉数但兼弦涩细弱者,总皆虚数,非热数也,悉宜温补命门,百不失一。

其有形证多火,年力强壮者,方可以热数论治。

然必见洪滑实数之脉,方是其证。

痈疡有数脉。

凡脉数身无热而反恶寒,饮食如常者,或身有热而得汗不解者,即痈疽之候也。

然疮疡之发,有阴有阳,可攻可补,亦不得尽以脉数者为热证。

痘疹有数脉,以邪未达也,达则不数矣。

此当以虚实大小分阴阳,亦不得以数为热脉一,癥癖有数脉。

凡?腹之下有块如盘者,以积滯不行,脉必见数。

若积久成疳,阳明壅滯,而致口臭,牙疳,发热等证者,乃宜清胃清火。

如无火证,而脉见细数者,亦不得认以为热。

胎孕有数脉。

以冲任气阻,所以脉数,本非火也。

此当以强弱分寒热,不可因其脉数,而执以黄芩为圣药。

按:以上数脉诸证,凡邪盛者多数脉,虚甚者尤多数脉,则其是热非热,从可知矣。

洪脉,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

洪脉为阳,凡浮芤实大之属,皆其类也,为血气燔灼,大热之候。

浮洪为表热,沉洪为裏热,为胀满,为烦渴,为狂躁,为斑疹,为头疼面热,为咽干喉痛,为口疮痈肿,为大小便不通,为动血,此阳实阴虚,气实血虚之候。

若洪大至极,甚至四倍以上者,是即阴阳离绝,关格之脉也,不可治。

微脉,纤细无神,柔弱之极,是为阴脉。

凡细小虚濡之属,皆其类也,乃血气俱虚之候。

为畏寒,为恐惧,为怯弱,为少气,为中寒,为胀满,为呕噦,为泄泻,为虚汗,为食不化,为腰腹疼痛,为伤精失血,为眩运\厥逆。

此虽气血俱虚,而尤为元阳亏损,最是阴寒之候。

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

凡洪大芤实之属,皆其类也,乃气实血壅之候。

为痰逆,为食滯,为呕吐,为满闷。

滑大,滑数为內热,上为心肺,头目,咽喉之热,下为小肠,膀胱,二便之热。

妇人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

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营卫充实之佳兆;若过於滑大,则为邪热之病。

又凡病虚损者,多有弦滑之脉,此阴虚然也;泻痢者,亦多弦滑之脉,此脾肾受伤也,不得通以火论。

涩脉,往来艰涩,动不流利,如雨霑沙,如刀刮竹,言其象也。

涩为阴脉,凡虚细微迟之属,皆其类也,为血气俱虚之候。

为少气,为忧烦,为痺痛,为拘挛,为麻木,为无汗,为脾寒少食,为胃寒多呕,为二便违和,为四肢厥冷。

男子为伤精,女子为失血,为不孕,为经脉不调。

凡脉见涩滯者,多由七情不遂,营卫耗伤,血无以充,气无以畅。

其在上,则有上焦之不舒,在下则有下焦之不运\,在表则有筋骨之疲劳,在裏则有精神之短少,凡此总属阳虚。

诸家言气多血少,岂以脉之不利,犹有气多者乎?

弦脉,按之不移,硬如弓弦。

凡滑大坚搏之属,皆其类也。

为阳中伏阴,为血气不和,为气逆,为邪胜,为肝强,为脾弱,为寒热,为痰饮,为宿食,为积聚,为胀满,为虚劳,为疼痛,为拘急,为疟痢,为疝痺,为胸?痛。

《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外紧內热,欲发疮疽也。

弦从木化,气通乎肝,可以阴,亦可以阳。

但其弦大兼滑者,便是阳邪;弦紧兼细者,便是阴邪。

凡臟腑间胃气所及,则五臟俱安,肝邪所侵,则五臟俱病。

何也?盖木之滋生在水,培养在土。

若木气过强,则水因食耗,土为剋伤;水耗则肾亏,土伤则胃损;肾为精血之本,胃为水谷之本,根本受伤,生气败矣,所以木不宜强也。

矧人无胃气曰死,故脉见和缓者吉,指下弦强者凶。

盖肝邪与胃气不和,缓与弦强相左,弦甚者土必败,诸病见此,总非佳兆。

芤脉,浮大中空,按如?管。

芤为阳脉,凡浮豁弦洪之属,皆相类也,为孤阳脱阴之候。

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急盗汗。

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紧脉,急疾有力,坚搏抗指,有转索之状,凡弦数之属,皆相类也。

紧脉阴多阳少,乃阴邪激搏之候,主为痛为寒。

紧数在表,为伤寒发热,为浑身筋骨疼痛,为头痛项强,为欬嗽鼻塞,为瘴为疟。

沉紧在裏,为心?疼痛,为胸腹胀满,为中寒逆冷,为吐逆出食,为风癇反张,为?癖,为泻痢,为阴疝。

在妇人为气逆经滯,在小儿为惊风抽搐。

缓脉,和缓不紧也。

缓脉有阴有阳,其义有三:凡从容和缓,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之正脉;若缓而滑大者多实热,如《內经》所言者是也;缓而迟细者多虚寒,即诸家所言者是也。

然实热者,必缓大有力,多为烦热,为口臭,为腹满,为痈疡,为二便不利,或伤寒温疟初愈,而余热未清者,多有此脉。

若虚寒者,必缓而迟细,为阳虚,为畏寒,为气怯,为疼痛,为眩晕,为痺弱,为痿厥,为怔忡健忘,为食饮不化,为騖\溏飧泄,为精寒肾冷,为小便频数。

女人为经迟血少,为失血下血。

凡诸疮毒外证,及中风产后,但得脉缓者皆易愈。

结脉,脉来忽止,止而復起,总谓之结。

旧以数来一止为促,促者为热,为阳极;缓来一止为结,结者为寒,为阴极。

通谓其为气为血,为食为痰,为积聚,为癥瘕,为七情郁结。

浮结为寒邪在经,沉结为积聚在內,此固结促之旧说矣。

然以予之验,则促类数也,未必热;结类缓也,未必寒,但见中止者,总是结脉。

多由血气渐衰,精力不继,所以断而復续,续而復断,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或误用攻击消伐者亦有之。

但缓而结者为阳虚,数而结者为阴虚。

缓者犹可,数者更剧。

此可以结之微甚,察元气之消长,最显最切者也。

至如留滯郁结等病,本亦此脉之证应,然必其形强气实,而举按有力,此多因郁滯者也。

又有无病而一生脉结者,此其素稟之异常,无足怪也。

舍此之外,凡病有不退,而渐见脉结者,此必气血衰残,首尾不继之候,速宜培本,不得妄认为留滯。

伏脉,如有如无,附骨乃见。

此阴阳潜伏,阻隔闭塞之候。

或火闭而伏,或寒闭而伏,或气闭而伏。

为痛极,为霍乱,为疝瘕,为闭结,为气逆,为食滯,为忿怒,为厥逆,水气。

凡伏脉之见,虽与沉微细脱者相类,而实有不同也。

盖脉之伏者,以其本有如无,而一时隱蔽不见耳。

此有胸腹痛剧而伏者,有气逆於经,脉道不通而伏者,有偶因气脱不相接续而伏者,然此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调其气而脉自復矣。

若此数种之外,其有积困延绵,脉本细微而渐至隱伏者,此自残烬將绝之兆,安得尚有所伏?常见庸人诊\此,无论久暂虚实,动称伏脉,而破气导痰等剂,犹然任意,此恐其就道稽迟,而復行催牒耳。

闻见略具,谅不至此。

虚脉,正气虚也,无力也,无神也。

有阴有阳。

浮而无力为血虚,沉而无力为气虚,数而无力为阴虚,迟而无力为阳虚。

虽曰微濡迟涩之属,皆为虚类,然而无论诸脉,但见指下无神者,总是虚脉。

《內经》曰: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即此谓也。

故凡洪大无神者,即阴虚也;细小无神者,即阳虚也。

阴虚则金水亏残,龙雷易炽,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

或盗汗遗精,或上下失血,或惊忡不寧,或欬喘劳热。

阳虚则火土受伤,真气日损,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

或头目昏眩,或膈塞胀满,或呕恶亡阳,或泻痢疼痛。

救阴者,壮水之主;救阳者,益火之源。

渐长则生,渐消则死,虚而不补,元气將何以復?此实死生之关也。

医不识此,尚何望其他焉?

实脉,邪气实也,举按皆强,鼓动有力。

实脉有阴有阳,凡弦洪紧滑之属,皆相类也,为三焦壅滯之候。

表邪实者,浮大有力,以风寒暑湿外感於经,为伤寒瘴疟,为发热头痛,鼻塞头肿,为筋骨肢体痠疼,痈毒等证。

裏邪实者,沉实有力,因饮食七情內伤於臟,为胀满,为闭结,为癥瘕,为瘀血,为痰饮,为腹痛,为喘呕欬逆等证。

火邪实者,洪滑有力,为诸实热等证。

寒邪实者,沉弦有力,为诸痛滯等证。

凡其在气在血,脉有兼见者,当以类求。

然实脉有真假,真实者易知,假实者易误。

故必问其所因,而兼察形证,必得其神,方是高手。

常变四持脉之道,须明常变。

凡眾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者,此其赋自先天,各成一局也。

邪变之脉,有倏缓倏疾,乍进乍退者,此其病之骤至,脉隨气见也。

故凡诊\脉者,必须先识臟脉,而后可以察病脉;先识常脉,而后可以察变脉。

於常脉中可察人之器局寿夭,於变脉中可察人之疾病吉凶,诊\家大要,当先识此。

四诊\五凡诊\病之法,固莫妙於脉,然有病脉相符者,有脉病相左者,此中大有玄理。

故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病由,兼辨其声色,但於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

若不察此,而但谓一诊\可凭,信手乱治,亦岂知脉证最多真假,见有不確,安能无误?且常诊\者,知之犹易,初诊\者,决之甚难,此四诊\之所以不可忽也。

故《难经》以切居四诊\之末,甚意深矣。

陶节菴亦曰:问病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內,全在活法二字,乃临证切脉之要诀也。

此义惟汪石山言之最详,並附於后卷。

独论六脉义之见於诸家者,六经有序也,臟象有位也,三部九候有则也,昭然若此,非不既详且备矣。

及临证用之,则犹如望洋,莫测其孰为要津,孰为彼岸,予於初年,亦尝为此所迷者盖屡屡矣。

今而熟察其故,乃知临岐忘羊,患在不得其独耳。

兹姑以部位言之,则无不曰心肝肾居左之三部,肺脾命居右之三部,而按部以索臟,按臟以索病,咸谓病无遁情矣。

故索部位者,审之寸,则似乎病在心肺也;审之关,则似乎病在肝脾也;审之尺,又似乎病在两肾也。

既无无脉之部,又无无病之脉,而病果安在哉?孰是孰非,此难言也。

再察其病情,则有如头痛者,一证耳,病本在上,两寸其应也。

若以经臟言之,则少阳,阳明之痛,不应在两关乎?太阳之痛,不应在左尺乎?上下无分,此难言也。

又如淋遗,一证耳,病本在下,尺中所主也。

若气有不摄,病在右寸矣;神有不固,病在左寸矣,源流无辨,此难言也。

诸如此类,百病皆然,使必欲以部位言,则上下相关,有不可泥也。

使必欲以经臟言,则承制相移,有不可执也。

言难尽意,绘难尽神,无弗然矣。

是可见诸家之所臚列者,亦不过描摸影响,言此失彼,而十不得一,第觉其愈多愈繁,愈繁愈失,而迷津愈甚矣。

故善为脉者,贵在察神,不在察形。

察形者,形千形万,不得其要;察神者,惟一惟精,独见其真也。

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臟气之独者,有脉体之独也。

部位之独者,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

臟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臟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臟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臟之不足,此臟气之独也。

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脉体之独也。

总此三者,独义见矣。

夫既谓之独,何以有三?而不知三者之独,亦总归於独小,独大,独疾,独迟之类,但得其一,而即见病之本矣。

故经曰:得一之精,以知死生。

又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则流散无穷。

正此之谓也。

虽然,然独不易言也,亦不难言也。

独之为德,为群疑之主也,为万象之源也。

其体至圆,其用至活也。

欲得之者,犹纵目於泰山之顶,则显者显,隱者隱,固若易中有难也;犹认鍼於沧海之中,则左之左,右之右,还觉难中有易也。

然不有无岐之目,无二之心,诚\不足以因彼之独,而成我之独也。

故曰独不难知也,而惟恐知独者之难其人也。

独自有真也,而又恐偽辩者假借以文其僻也。

真独者,兼善成於独善;偽独者,毒己由於独人。

独之与毒,音虽若同,而利害则天渊矣。

故並及之,以识防於此。

上下来去至止又六上下来去至止,此六字者,深得诊\家之要,乃滑伯仁所创言者。

第滑氏之说,未尽其蕴,此中犹有精义,余並续而悉之。

盖此六字之中,具有三候之法。

如初诊\之先,即当详审上下,上下之义,有升降焉,有阴阳焉,有臟象焉,有补泻焉;上下昭然,则证治条分而经济自见,此初候之不可不明也。

及诊\治之后,即当详察来去,来去之义,或指下之和气未来,形证之乖气未去,此进退可別矣。

或何者为邪气渐去,何者为生气渐来,此消长有征矣。

来去若明,则吉凶可辨,而权衡在我,此中候之不可不察也。

再统初中之全局,犹当详见至止。

至止之义,即凡一举一动,当料其势所必至,一闻一见,当思其何所底止,知始知终,庶乎近神矣,此末候之不可不察也。

凡此六字之义,其真诊\家之纲领乎。

故余续之如此,並附滑氏原论於后。

滑氏曰: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別也。

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

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阳生於阴也。

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阴生於阳也。

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肤之际,气之升也。

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於骨肉之分,气之降也。

应曰至,息曰止也。

胃气解七凡诊\脉须知胃气,如经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又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又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又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养五臟气。

是以五臟六腑之气味,皆出於胃,而变见於气口。

是可见谷气即胃气,胃气即元气也。

夫元气之来,力和而缓;邪气之至,力强而峻。

高阳生曰:阿阿软若杨柳,此是脾家脉四季。

即胃气之谓也。

故凡诊\脉者,无论浮沉迟数,虽值诸病叠见,而但於邪脉中,得兼软滑徐和之象者,便是五臟中俱有胃气,病必无害也。

何也?盖胃气者,正气也,病气者,邪气也,夫邪正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凡邪气胜则正气败,正气至则邪气退矣。

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

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

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

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

至於死生之兆,亦惟以胃气为主。

夫胃气中和,王於四季,故春脉微弦而和缓,夏脉微鉤而和缓,秋脉微毛而和缓,冬脉微石而和缓,此胃气之常,即平人之脉也。

若脉无胃气,即名真臟。

脉见真臟,何以当死?盖人有元气,出自先天,即天气也,为精神之父。

人有胃气,出乎后天,即地气也,为血气之母。

其在后天,必本先天为主持;在先天,必赖后天为滋养,无所本者死,无所养者亦死。

何从验之?如但弦,但鉤,但毛,但石之类,皆真臟也,此以孤臟之气独见,而胃气不能相及,故当死也。

且脾胃属土,脉本和缓,土惟畏木,脉则弦强。

凡脉见弦急者,此为土败木贼\,大非佳兆。

若弦急之微者,尚可救疗,弦急之甚者,胃气其穷矣。

真辨八据脉法所言,凡浮为在表,沉为在裏,数为多热,迟为多寒,弦强为实,微细为虚,是固然矣。

然疑似中尤有真辨,此其关係非小,不可不察也。

如浮虽属表,而凡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

沉虽属裏,而凡表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皮毛,脉不能达,其必沉紧,是沉不可以概言裏。

数为热,而真热者未必数,凡虚损之证,阴阳俱困,气血张皇,虚甚者数必甚,是数不可以概言热。

迟虽为寒,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

弦强类实,而真阴胃气大亏,及阴阳关格等证,脉必豁大而弦健,是强不可以概言实。

微细类虚,而凡痛极气闭,营卫壅滯不通者,脉必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虚。

由此推之,则不止是也,凡诸脉中皆有疑似,皆有真辨。

诊\能及此,其必得鳶鱼之学者乎。

不易言也!不易言也!

从舍辨九共三条凡治病之法,有当舍证从脉者,有当舍脉从证者,何也?盖证有真假,脉亦有真假,凡见脉证有不相合者,则必有一真一假隱乎其中矣。

故有以阳证见阴脉者,有以阴证见阳脉者,有以虚证见实脉者,有以实证见虚脉者,此阴彼阳,此虚彼实,將何从乎?病而遇此,最难下手,最易差错,不有真见,必致杀人。

矧今人只知见在,不识隱微,凡遇证之实而脉之虚者,必直攻其证,而忘其脉之真虚也;或遇脉之弦大而证之虚者,亦必直攻其脉,而忘其证之无实也。

此其故,正以似虚似实,疑本难明,当舍当从,孰知其要。

医有迷途,莫此为甚,余尝熟察之矣,大都证实脉虚者,必其证为假实也;脉实证虚者,必其脉为假实也。

何以见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火虚也;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其堪攻乎?此宜从脉之虚,不从证之实也。

其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滯,而脉见弦强者,非內实也,无热无胀,其堪泻乎?此宜从证之虚,不从脉之实也。

凡此之类,但言假实,不言假虚,果何意也?盖实有假实,虚无假虚。

假实者,病多变幻,此其所以有假也;假虚者,亏损既露,此其所以无假也。

大凡脉证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其虚以求根本,庶乎无误,此诚\不易之要法也。

真实假虚之候,非曰必无,如寒邪內伤,或食停气滯,而心腹急痛,以致脉道沉伏,或促或结一证,此以邪闭经络而然,脉虽若虚,而必有痛胀等证可据者,是诚\假虚之脉,本非虚也。

又若四肢厥逆,或恶风怯寒,而脉见滑数一证,此由热极生寒,外虽若虚,而內有烦热便结等证可据者,是诚\假虚之病,本非虚也。

大抵假虚之证,只此二条,若有是实脉,而无是实证,即假实脉也;有是实证,而无是实脉,即假实证也,知假知真,即知所从舍矣。

近见有治伤寒者,每以阴脉作伏脉,不知伏脉之体,虽细虽微,亦必隱隱有力,亦必明明有证,岂容任意胡猜,以草菅人命哉!仁者必不然也。

又有从脉从证之法,乃以病有轻重为言也。

如病本轻浅\,別无危候者,但因见在以治其標,自无不可,此从证也。

若病关臟气,稍见疑难,则必须详辨虚实,凭脉下药,方为切当。

所以轻者从证,十惟一二;重者从脉,十当八九,此脉之关係非浅\也。

虽曰脉有真假,而实由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假哉!

逆顺十共五条凡內出不足之证,忌见阳脉,如浮洪紧数之类是也。

外入有余之病,忌见阴脉,如沉细微弱之类是也。

如此之脉,最不易治。

凡有余之病,脉宜有力有神,如微涩细弱而不应手者,逆之兆也。

凡不足之病,脉宜和缓柔软,若洪大实滑浮数者,逆也。

凡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久病脉来微缓软弱者为顺。

若新病而沉微细弱,久病而浮洪数实者,皆为逆也。

凡脉证贵乎相合,设若证有余而脉不足,脉有余而证不足,轻者亦必延绵,重者即危亡之兆。

经曰:脉小以涩,谓之久病,脉浮而滑,谓之新病。

故有余之病,忌见阴脉;不足之病,忌见阳脉。

久病忌见数脉,新暴之病而见形脱脉脱者死。

凡元气虚败之证,脉有微极欲绝者,若用回阳救本等药,脉气徐徐渐出渐復者,乃为佳兆;若陡然暴出,忽如復元者,此假復也,必於周日之后,復脱如故,是必不治之证。

若全无渐復生意者,自不必治。

若各部皆脱,而惟胃脉独存者,犹可冀其万一。

脉要歌十一从《权舆》改正脉有三部,部有三候,逐部先寻,次宜总究。

左寸心经火位,脉宜流利洪强;左关肝胆,弦而且长;尺部膀胱,沉静弥良。

右寸肺金之主,轻浮充畅为宗;脾胃居於关部,和缓胃气常充;右尺三焦连命,沉滑而实则隆。

四时相代,脉状靡同。

秋微毛而冬石,春则弦而夏洪。

滑而微浮者肺恙,弦中兼细者脾殃。

心病则血衰脉小,肝证则脉弦且长。

大而兼紧,肾疾奚康?寸口多弦,头面何曾舒泰?关前若紧,胸中定是癥殃。

急则风上攻而头痛,缓则皮顽痺而不昌。

微是厥逆之阴,数为亏损之阳。

滑则痰涎而胸膈气壅,涩缘血少而背膊疼伤。

沉是背心之气,洪乃胸?之妨。

若夫关中,缓则饮食必少,滑实胃火煎熬,小弱胃寒逆冷,细微食少膨胀。

卫之虚者涩候,气之滯者沉当。

左关微涩兮血少,右关弦急兮过劳。

洪实者血结之瘀,迟紧者脾冷之殃。

至如尺內,洪大则阴虚可凭,或微或涩,便浊遗精。

弦者腹痛,伏者食停。

滑兮小腹急胀,妇则病在月经。

涩兮呕逆翻胃,弦强阴疝血崩。

紧兮小腹作痛,沉微必主腰疼。

紧促形於寸,此气满於心胸;紧弦见於关,斯痛攻乎腹。

两寸滑数兮,呕逆上奔;两关滑数兮,蚘虫內嚙。

心胸留饮,寸口沉潜;脐腹成癥,关中促结。

左关弦紧兮,缘筋脉之拘挛;右关沉滑兮,因食积之作孽。

脉有浮沉迟数,诊\有提纲大端。

浮而无力为虚,有力为邪所搏。

浮大伤风兮浮紧伤寒,浮数虚热兮浮缓风涎。

沉缓滑大兮多热,沉迟紧细兮多寒。

沉健须知积滯,沉弦气病淹淹。

沉迟有力,疼痛使然。

迟弦数弦兮,疟寒疟热之辨;迟滑洪滑兮,胃冷胃温之愆。

数而有痛,恐发疮疡;若兼洪滑,热甚宜凉。

阴数阴虚必发热,阳数阳强多汗黄。

脉有七情之伤,而为九气之列。

怒伤於肝者,其脉促而气上冲;惊伤於胆者,其气乱而脉动掣。

过於喜者伤於心,故脉散而气缓;过於思者伤於脾,故脉短而气结。

忧伤於肺兮,脉必涩而气沉;恐伤於肾兮,脉当沉而气怯。

若脉促而人气消,因悲伤而心系挈。

伤於寒者脉迟,其为人也气收;伤於热者脉数,其为人也气泄。

脉体须明,脉证须彻。

浮为虚而表显,沉乃实而裏决。

滑是多痰,芤因失血。

濡散总因虚而冷汗,弦紧其为寒而痛切。

洪则躁烦,迟为冷別。

缓则风而顽木,实则胀而秘结。

涩兮血少而寒,长兮癇而又热。

短小元阳必病,坚强患乎满急。

伏因痛痺伏藏,细弱真元內伤。

结促惟虚断续,代云变易不常。

紧急或缘泻痢,紧弦癥痞相妨。

数则心烦,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大是血虚之候,细为气少之恙。

浮洪则外证推测,沉弦为內疾斟量。

阳芤兮吐立至,阴芤兮下血须防。

盛滑则外疼可別,实紧则內痛多伤。

弱小涩弦为久病,滑浮数疾是新殃。

沉而弦紧,癖內痛;脉来缓滑,胃热宜凉。

长而滑大者酒病,浮而缓豁者湿伤。

坚而疾者为癲,迟而伏者必厥。

洪大而疾则发狂,紧滑而细为呕噦。

脉洪而疾兮,因热结以成痈;脉微而涩兮,必崩中而脱血。

阴阳皆涩数,知溲屎之艰难;尺寸俱虚微,晓精血之耗竭。

脉见危机者死,只因指下无神。

不问何候,有力为神。

按之则隱,可见无根。

盖元气之来,力和而缓;邪气之至,力强而峻。

弹石硬来即去,解索散乱无绪,屋漏半日而落,雀啄三五而住,鱼翔似有如无,虾游进退难遇。

更有鬼贼\,虽如平类,土败於木,真弦可畏,是亦危机,因无胃气。

诸逢此者,见几当避。

宜忌歌十二伤寒病热兮,洪大易治而沉细难医;伤风欬嗽兮,浮濡可攻而沉牢当避。

肿胀宜浮大,顛狂忌虚细。

下血下痢兮,浮洪可恶;消渴消中兮,实大者利。

霍乱喜浮大而畏微迟,头疼爱浮滑而嫌短涩。

肠澼臟毒兮,不怕沉微;风痺足痿兮,偏嫌数急。

身体中风,缓滑则生;腹心作痛,沉细则良喘急浮洪者危,欬血沉弱者康。

脉细软而不弦洪,知不死於中恶;脉微小而不数急,料无忧於金疮。

吐血鼻兮,吾不喜其实大;跌扑损伤兮,吾则畏其坚强。

痢疾身热而脉洪,其灾可恶;湿病体烦而脉细,此患难当。

水泻脉大者可怪,亡血脉实者不祥。

病在中兮脉虚为害,病在外兮脉涩为殃。

腹中积久而脉虚者死,身表热甚而脉静者亡。

死脉歌十三出《权舆》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鱼翔似有又如无,虾游静中忽一跃,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为解索。

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脉一见休下药。

景岳全书卷之五终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