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语录 卷三十四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古尊宿语录
《古尊宿语录》 卷三十四 赜藏

○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

△颂古外道问佛杲日连天照有无。

孰云善逝坐跏趺。

如今要见当年事。

邪正犹来在半途。

世尊升座文殊白槌法王法令若为酬。

潦倒文殊强出头。

负累释迦犹可事。

至今千古闹啾啾。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百万人天望举扬。

拈花微笑大乖张。

几多业识茫茫者。

问着劳生沸似汤。

二祖请达磨安心若有丝毫付与人。

可师何得更全身。

人间天上迷逢处。

八两元来是半斤。

六祖风幡非风幡动唯心动。

大海波澜常汹涌。

鱼龙出没任升沉。

生死圣凡无别共。

无别共底怎么样。

祖佛傍观空合掌。

国师三唤侍者潦倒江湖上。

竿头事可吩。

一回浮子动。

又是上钩来。

百丈野鸭子草里寻常万万千。

报云飞去岂徒然。

鼻头是甚闲皮草。

十字纵横一任穿。

百丈归与同事坐次。

忽然哭。

事问曰:"忆父母耶?"丈云:"无事。"

曰:"被人骂耶?"丈云:"无事。"

曰:"哭作什么?"丈云:"问取和尚。"

事往问大师。

大师曰:"你去问取他。"

事回至寮中。

见百丈呵呵大笑。

事曰:"适来为什么哭,而今为什么却笑?"丈曰:"适来哭而今笑。"

同事惘然。

一回思想一伤神。

不觉翻然笑转新。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马祖升堂百丈卷席。

挂得帆来遇便风。

须臾千里到家乡。

临门上岸逢妻子。

欢喜情怀不可当。

百丈再参马祖挂拂遭呵耳便聋。

衲僧奚若验宗风。

金刚脑后抽生铁。

华岳三峰倒卓空。

黄檗一日问百丈曰:"和尚在大师处。 有甚奇特言句。 乞师不吝。"

丈遂举再参马祖因缘。

乃曰:"我当时被大师一喝。 直得三日耳聋。"

黄檗不觉缩项吐舌。

丈曰:"子已后莫承嗣马祖么?"檗曰:"不然。 今因和尚。 得见马祖大机大用。 要且不识马祖。 若承嗣马祖。 恐已后丧我儿孙。"

丈曰:"如是如是。"

家肥生孝子。

国霸有谋臣。

拳头劈口槌。

未到无儿孙。

百丈开田说大义开田说大义。

后人莫容易。

百丈总持门。

淡而还有味。

黄檗问百丈:"従上宗乘苗裔,此间如何商量?"百丈默然。

檗曰:"教后人如何委悉?"丈云:"我将谓你是个人。"

便起去。

檗随后入方丈曰:"某甲得得而来。 败要个印信足矣。"

丈曰:"若恁么,他后不得辜负老僧。"

打阛还他州土麦。

唱歌须是帝乡人。

现成财本成家者。

多见饥寒在子孙。

百丈一日问黄檗。

何处去来。

檗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

丈曰:"还见大虫么?"檗便作虎声。

丈便抽斧作斫势。

檗约住便与一掌。

丈便休。

至晚上堂谓众曰:"大雄山下有一虎。 汝等诸人好看。 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大雄山下斑斑虎。

触着伤人谁敢顾。

亲遭一口老婆心。

何曾用着腰间斧。

百丈问黄檗:"甚处来?"檗云:"开田来。"

丈云:"辛苦不易。"

檗云:"随众作务。"

丈云:"有劳道用。"

檗云:"争敢辞劳。"

丈云:"开得多少田?"檗遂酴地数下。

丈便喝。

檗掩耳而去。

相见言谈理不亏。

等闲转面便相辉。

毕竟水须朝海去。

到头云定觅山归。

黄檗示众:"汝等诸人。 尽是鼻酒槽汉。"

大唐国里无禅师。

不许会兮败许知。

着肉汗衫如脱了。

方知棒喝诳愚痴。

黄檗一日在南泉位中坐。

南泉遂问:"长老是甚年中行道?"檗云:"威音王佛已前。"

泉云:"犹是王老师孙在。"

檗遂归本位坐。

彼此老来谁记得。

人前各自强惺惺。

一坑未免俱埋却。

几个如今眼子青。

南泉问黄檗:"定慧等学明见佛性。 此理如何?"檗云:"某甲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

泉云:"莫是长老见处么?"檗云:"不敢。"

泉云:"浆水钱且置。 草鞋钱教什么人还?"檗不对。

问答分明是切磋。

几人于此见病讹。

少年俱决龙蛇阵。

潦倒同吟稚子歌。

南泉门送黄檗。

泉曰:"如许大身材。 戴椰子大笠子。"

檗云:"三千大千世界。 总在里许。"

泉曰:"王老师尔。"

黄檗戴笠子便行。

相见锦江头。

相携上酒楼。

会医还少病。

知分不多愁。

百丈问南泉:"何处来?"泉曰:"江西来。"

丈曰:"还将得马师真来么?"泉曰:"败这是。"

丈曰:"背后底尔?"泉拂袖便出。

八面当风败这是。

拂袖之谈动天地。

堪爱卖身王老师。

不作贱兮不作贵。

南泉坐次。

一僧叉手而立。

泉云:"太俗生。"

僧合掌。

泉云:"太僧生。"

僧无对。

南北东西无不利。

令人深爱老南泉。

眉毛撕系如相似。

鼻孔辽天不着穿。

洞山谓云居云:"昔南泉问座主:‘讲何经论?’主云:‘《弥勒下生经》。 ’泉云:‘弥勒几时下生?’主云:‘现在天宫。 当来下生。 ’泉云:‘天上无弥勒。 地下无弥勒。 ’时云居遂问洞山。 败如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未审谁与他安名着字。 洞山直得禅床震动。 乃曰:‘膺庠黎。 ’"

禅床惊震被搽糊。

惹得儿孙不丈夫。

拄杖劈头连打出。

也教知道赤须胡。

南泉示众云:"马大师道:‘即心即佛。 ’又云:‘非心非佛。 ’老僧却不恁么。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恁么道。 还有过也无?"赵州出礼拜归众。

僧问:"赵州适来礼拜归众。 意作么生?"州云:"却问取和尚。"

僧上问南泉:"适来谂上座意作么生?"泉云:"他却领得老僧意旨。"

祖佛场中不展戈。

后人刚地起病讹。

道泰不传天子令。

时清休唱太平歌。

南泉斩猫儿五色狸奴尽力争。

及乎按剑总生盲。

分身两处重相为。

直得悲风动地生。

晚赵州従外归。

泉举前话问之。

州脱草鞋戴头上而出。

泉云:"子适来若在。 即救得猫儿。"

安国安家不在兵。

鲁连一箭亦多情。

三千剑客今何在。

独许庄周致太平。

南泉归宗麻谷三人去礼忠国师同气相求事可论。

一回见面一欢情。

两行何处闲文字。

一队谁家好弟兄。

大隋葢龟。

骨里皮兮皮里骨。

大隋老子无窠窟。

上士闻之笑未休。

中流特地生疑惑。

俱胝竖指。

老大宗师竖指头。

一生用得最风流。

玄沙拗折无人会。

年来年去冷飕飕。

德山参见,龙潭吹纸烛。

黄金为骨玉为冰。

莫把他家此日寻。

多少従来悟心匠,尽将底事继威音。

咦!

鲁祖面壁池阳何处得扪摸。

后代商量苦也无。

古人刚地成多事。

敢问如今会也无。

雪峰示众云:"望州亭与上座相见了也。 乌石岭与上座相见了也。 僧堂前与上座相见了也。"

密密堂堂早二三。

本来无物更何堪。

痴人见了生欢喜。

作者相逢满面惭。

米和尚。

令僧问仰山:"今时人还假悟也无?"山云:"悟即不无。 争柰落在第二头。"

米闻深肯之。

悟人千个道无忧。

肯信遭他第二头。

寂寞山花寒食后。

夕阳西去水东流。

金牛和尚。

每至斋时。

自将饭于僧堂前。

作舞呵呵大笑云:"菩萨子吃饭来。"

长连床上狐屎尿,三圣堂前狗吠春。

跳出金牛窠窟子,月明照见夜行人。

玄沙三种病人。

玄沙三种病人。

有理不在高声,引得香严老子,走来树上悬身。

破胺堕和尚。

居嵩岳山坞。

有一庙甚灵。

庙中唯安一胺。

远近祭祀不歇。

烹杀物命甚多。

师一日领侍者入庙。

以拄杖敲胺数下云:"汝本砖瓦。 泥土合成。 灵従何来。 圣従何起?"又敲数下。

胺乃隳破堕落。

师云:"破也堕也。"

须臾有一青衣峨冠。

忽然设拜师前。

师云:"是什么人?"神云:"我本庙神。 久受业报。 今日蒙和尚说无生法忍。 遂得生天。 特来礼谢。"

师曰:"是汝本有之性。 非吾强言。"

神再礼而没。

祸福威严不自灵。

残佰冷炙享何人。

一従去后无消息。

野老犹敲祭鼓声。

大众遂曰:"如某等久在和尚左右。 不蒙示诲。 适来胺神。 说何法。 便得解脱?"师曰:"我也别无道理。 败向伊道。 元是一堆泥土合成。 灵従何来。 圣従何起。 你等诸人。 何不礼拜?"众遂作礼。

师云:"破也堕也。 大众一时悟入。 春寒料峭。 冻杀年少。 切忌参商。 别无奇妙。 低头侍奉。 欢喜问讯。 佛法商量。 伤子性命。 赵州勘婆赵州言勘破。 笑杀老禅和。 院主须眉落。 南泉打粥锅。 赵州勘破。 却成罪过。 大地众生。 千个万个。 百丈野狐醉眠醒卧不归家。 一身流落在天涯。 祖佛位中留不住。 夜来依旧宿芦花。 黄檗问百丈:“古人错答一转话。 堕在野狐身。 今人转转不错时如何?"丈曰:"近前来向汝道。"

檗近前打师一掌。

丈呵呵大笑云:"将谓胡须赤。 更有赤须胡。"

一问当机绝异同。

定干坤箭验勋功。

轰轰一掌胲腮下。

笑杀雄山者老翁。

司马头陀问沩山:"百丈野狐话。 你作么生会?"沩山以手撼门扇三下。

司马云:"太粗生。"

沩山云:"佛法说甚粗细?"

春至是花开。

朱颜安在哉。

可嘎园里色。

不入镜中来。

灵云见桃花春来依旧一枝枝。

同地同天道不疑。

未彻之言人莫问。

令余特地笑嘻嘻。

临济参黄檗首座令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三度问三度被打。

擘开华岳连天色。

放出黄河到海声。

瞎驴死后蒿枝折。

大地如今有几人。

云门三顿棒奉君三顿曲周遮。

屈辱云门老作家。

渡水穿云五湖客。

欲将何物当生涯。

云门胡饼。

云门答胡饼。

言前句后领。

驴鞍爷下颔。

到了终不省。

寒却你咽喉。

把将胡饼来。

速道速道。

堞宾国王。

自将剑至师子尊者处问:"师得蕴空否?"尊者云:"已得。"

王云:"既得蕴空。 可施我头否?"尊者云:"身非我有。 岂况于头!"王即斩之。

白乳高数丈。

王臂遂落。

杨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头人。

一声残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仰山插锹数目分明举即难。

衲僧无不胆毛寒。

须知更有壶中路。

但向须弥顶外看。

长庆万象之中独露身万象之中独露身。

一回相见一回嗔。

东西南北吾皇化。

莫向江头苦问津。

雪峰瞅山成道瞅山成道足人传。

莫是従前话不圆。

赖有玄沙知始末。

遍身红烂在渔船。

子胡狗老大宗师没巴鼻。

养狗之缘太儿戏。

夺牌禅客如到来。

铅刀争及吹毛利。

鸟窠吹布毛欲求佛法往南方。

老大宗师为举扬。

山花满地虽狼藉。

一阵风来一阵香。

玄沙虎宗师方便太慈悲。

是汝之言实古锥。

万里神光腾顶后。

肯将生死吓愚痴。

五泄参石头在途在舍若为酬。

莫把先师一例求。

雄雄宇宙如王者。

未免半边无髑髅。

药山一句子犊牛生子颇相谙。

两眼通红色似蓝。

把火照来无觅处。

大家普请一时参。

赵州吃茶赵州一碗茶。

验尽当行家。

一期虽似好。

争免事如麻。

盘山临入灭垂示云:"还有人邈得吾真么?"众人竞写呈师。

师皆不纳。

时普化出众云:"某甲邈得。"

山云:"何不呈似老僧看。"

普化乃打筋斗而出。

师真丑拙不堪呈。

用尽身心笑杀人。

彼中莫觅丝头意。

白鼻昆仑贺新正。

女子出定出得出不得。

初不离是定。

圣者起凡情。

凡人而乃圣。

倒用与横拈。

扶邪及显正。

春雨春风竹户凉。

落花啼鸟千峰静。

良遂参见麻谷平生心胆向人倾。

到此门中有几人。

别后都城旧知已。

暖烟斜日又黄昏。

黄龙三关佛手驴脚生缘。

黄龙元无此语。

直饶恁么知之。

我侬亦未相许。

奉报四海禅人。

第一不得错举。

晦堂拳头着眼看来宁免瞎。

全身何用佩金鱼。

黄龙意气雄豪甚。

败为他家不识书。

五祖老和尚。

凡见僧来便云:"屈屈。"

僧云:"屈作什么?"师云:"如今不屈更待何时?"

尽力不柰何。

按牛头吃草。

若无锦绣文。

难以论嘉藻。

又每见僧来。

展手问云:"何故唤作手?"何故唤作手。

衲僧难开口。

拟议自颟顸。

可嘎大蒙斗。

又每遇僧请益。

败云:"无这闲工夫。"

彼此且无相负累。

行人无不失钩锥。

虽然不瞎众生眼。

也好拳头劈口槌。

△室中垂示师云:"不负平生眼目。 还知龙门老为人处么?若知得。 终不相辜负。 若不知。 实无为人底道理。"

师云:"上座未来此间时无一人。 上座既来此间后有一人。 上座败是一人上座。 为什么成有成无?"

师云:"正恁么时作么生办?"师云:"得底人还具四大五蕴么?"

师云:"真佛住在何处?"师云:"尽十方世界。 是你自已。 折旋俯仰复是何人?"师云:"古人道无情有佛性?"

师云:"有情具觉知。 可容知有佛性。 无情无觉知。 若为知有佛性?"师云:"昨夜山前虎咬大虫。"

师云:"无目仙人能揣骨。 既是无目。 将什么辨贵贱?"

师従东过西顾谓众曰:"是是。"

复従西过东顾谓众曰:"不是不是。"

遂归位立曰:"适来犹记得。"

举鲁祖凡见人来便面壁而坐。

不知后来有甚人会得。

师云:"离却三界。 还见香台么?"

师云:"有情说法易见。 无情说法难闻。 败如无情说法。 什么人得闻?"

师云:"沩山接仰山。"

师云:"现今是个什么何不猛会取?"

师云:"有人问你。 随问便答。 无人问你时作么生道?"

师云:"芥子纳须弥。 且问你诸人。 即今在芥子外芥子内。 若道在芥子外。 如何纳得须弥。 若道在芥子内。 许多大身材如何却在芥子内?"

师云:"隔宿不问道。 今朝事作么生?"

师云:"山僧问你诸人。 寻常一件事。 诸人旧时曾到处。 忽然思量着。 一一在目前。 为将眼见耶。 将心见耶。 若道将眼见。 诸人思量旧时到处。 如何是眼见。 若道是心见。 心岂有见耶。 现今目前灯笼露柱。 是心见耶。 是眼见耶。 世尊道。 従本已来非心非眼。 且道是个什么?"

举古人道。

一堆火两人坐。

我是你你是我。

师云:"你自是你向火。 我自是我向火。 为什么却道。 我是你你是我?"

师云:"无舌人解说。 说则说了也。"

师却吐舌云:"争柰者一片子何?"

师云:"明来暗谢。 智起惑亡。 正当明时。 暗向什么处去。 祖师道。 败者明便是暗。 明暗觌体不可得。"

师云:"黑地里行时为什么脚高脚低?"

师云:"古人道。 世间法便是出世间法。 露柱是世间法。 如何明得知是出世间法去?"

师云:"一切众生眼见耳闻。 先圣去者里有个指示人处。 道即此见闻非见闻?"

师云:"诸人正当见闻时。 作么生见得非见闻?"

师云:"忽然被人称名道姓。 唤你一声时。 你去者里还入得么?"师云:"山僧与诸人总在者里。 其间有了者不了者。 作么生辨得。 者个是了者这个是不了者。 作么生辨?"

师云:"诸人还会古人说底话么?那个是古人。 作么生是说底话。 若不恁么明得。 祖教佛教俱为剩语。 作么生是古人说底话?"

师云:"十二时中作么生是你相应底句?"

师云:"不是山僧瞒你。 却是你瞒我。 作么生是你瞒我处?"

师云:"中夜间忽然会得去。 今朝起来所见所闻别也。 作么生是别处?"

师云:"此事易见难晓。 你等诸人还见狗子么?见生客则吠。 见熟客则摇尾。 且道是一耶是二耶。 若道是一。 吠则咬人。 摇尾则求食。 若道二来。 生也是客。 熟也是客。 所以道。 易见难晓。 须是向不一不二处会取。 山僧不诳楱你。 子细检点看。"

师云:"山僧斋时见个轼剌子。 在圣僧鼻孔里。 出来入去得大无畏。 你诸人十二时中出来入去。 在什么处?"

师云:"古来有个禅客。 依栖一人尊宿。 每日上去问讯。 才见来便道。 且去未在。 如是数年。 忽一日省得便上去。 宿才见来便云:恶是也。"

师云:"作么生见得便知道是也?"

师云:"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久习之人有何过不重。 初学之人有何能不轻。 正当撞着。 此二人相见时如何?"

师云:"诸人大似开眼尿床。 还见开眼处么?"师云:"须得作衲僧家说话。 且道衲僧家如何说话?"师云:"你上来时早是分外也。 更口吧吧。 堪作什么?"

师云:"曹溪大师道。 繁兴永处那伽定。 祖师在你背后。 还见么?"

△垂代师一日问侍者:"三人中那个不在数?"代云:"和尚问不着。"

又云:"某甲败得缄口。"

又云:"惭愧。 且得和尚委悉。"

因病臂示众云:"我一只左臂。 因你诸人教我动不得。 因你诸人教我受无限辛苦。"

代云:"和尚要如此分疏作么?"又云:"不敢辜负和尚一只左臂。"

又云:"学人闻得不安不乐。"

又云:"此是和尚成褫某甲。 败恐某甲不到者田地。"

举古人云:"飞猿岭峻你好看。"

问僧:"你如何?"代云:"恁么则不去也。"

又云:"为什么不去。"

代云:"败者便是飞猿岭。"

问:"大庾岭头提不起时如何?"代云:"你却会得好。"

又云:"你适来披袈娑来么?据款结案。"

又云:"依样画葫芦。"

闻书邠门开云:"无风自动。 好与三十棒。"

举古云:"泉眼不通被沙碍。 道眼不通被什么碍?古云:‘被眼碍。 ’"问僧:"败如眼如何碍。"

代云:"早知灯是火。 饭熟已多时。"

问僧:"你许多时在什么处安身立命。"

代云:"少人知。"

问:"南泉牵牛巡堂如何?"代云:"你寻常东行西行。 有佛法道理。 无佛法道理?"又云:"错行此路。"

问:"高丽净碎为什么在者里?"代云:"非但在者里。"

举庞居士问马大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

代云:"某甲已答和尚了也。"

一日闻茶版声。

又闻浴鼓声。

问僧云:"赴那处即是?"代云:"闻时虽普。 不妨应处成偏。 应处虽偏。 不碍闻时常普。"

问僧:"如镜铸像。 像成后镜光向什么处去。"

代云:"老僧出家三十年也。"

问:"孤灯独照时如何?"代云:"露柱证明。"

问:"如何是你受胎处。"

代云:"和尚甚处去来?"

问:"念念攀缘心心永寂时如何?"代云:"复有何事?"

问:"我与释迦老子同参。 释迦老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如何说同参底事?"代云:"莫来污我耳目。"

问:"久向千佛。 到来为什么一佛也不见?"代云:"已见千佛。"

问:"识情不到处如何?"代云:"大虫看水磨。"

问:"识情不到处。 还闻雨声么?"代云:"将为某甲落他情识里。"

问:"大安乐底人。 还见有春夏秋冬么?"代云:"若不恁么,争唤作大安乐底人。"

问:"衲僧家如何商量?"代云:"寒时言寒热时言热。"

问:"如何是古人田地?"代云:"岂有异耶。"

问:"饭袋子如何?"代云:"正道着。"

因游白莲峰至半山亭。

有僧后到云:"和尚尚在这里?"师云:"我到了来也。"

僧无语。

代云:"也是斋后钟。"

吕少冯入室问:"和尚有何提诲?"师云:"若有提诲。 即埋没足下。"

又问:"请和尚径直指示。"

师云:"太迂曲生。"

问:"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 常在动用中。 动用中收不得。 过在什么处?"代云:"有什么过?"

谓僧云:"我为你着尽气力。 如何着力?"代云:"早朝有粥斋时有饭。"

问:"会佛法人为什么病?"代云:"也知和尚心切。"

师插一只火箸在炉中云:"此意如何?"代云:"顶门上着一只金刚箭。"

又云:"剌破你眼睛。 穿过你心肝。"

又云:"莫向虚空里钉橛。"

"有一屠儿身上常出乳香舍利。 此意如何?"代云:"恐人不信。"

又问:"别底屠儿为甚却无?"代云:"他得大阐提。"

问:"虚空还有变异也无?"代云:"青黄赤白长短大小。"

师竖起拂子问僧:"従什么处得来?"代云:"也败是某甲底梦中。"

僧问:"和尚因什么得悟?"代云:"莫搽糊我见。"

画兔子相咬。

师云:"咬杀也。"

又云:"我也知你亲。"

示众云:"会佛法底人。 不得龙门饭吃。 不会佛法底人。 亦不得龙门饭吃。 总不恁么人。 亦不得龙门饭吃。 且道什么人得吃?"代云:"无惭底人。"

又云:"似我者得吃。"

游山次问僧:"竹密不妨流水过如何?"代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问僧:"癞狗为什么无毛?"代云:"已被和尚道了也。"

又云:"直得恁么。"

因僧问病,师云:"我身在这里。 为什么心不在这里?"代云:"身在这里。 你疑个什么?"又云:"洎合空过一生。"

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

代云:"你问我。"

又云:"深领和尚一问。"

一日吃粥了白众云:"许多人吃粥。 也无一人彪得。"

便起去。

举古德一日不赴堂。

侍者白云:"请和尚赴堂。"

德云:"我今日在庄里吃油粢来也。"

者云:"和尚不曾出入。 为什么却道在庄里吃油粢来。"

德云:"你但去问取庄主。"

者才出。

庄主归谢和尚庄中吃油粢。

代云:"事实如此。"

闻鼯鼠声。

侍僧问:"古人道即此物非他物。 意旨如何?"师云:"这老汉不识好恶。 与人说作什么?"又云:"你寻常寮舍里东语西话。 还有吉凶么?"

问:"广额屠儿手中屠刀如何放下?"代云:"不须放也。"

问:"面前是什么?"代云:"无物。"

问:"六祖不识字。 为什么坠腰石上题云:‘龙朔二年老卢记’?"代云:"更须子细。"

问侍僧:"汝恁么供养老僧。 老僧将什么报答你?"代云:"谢和尚报答。"

因看月问侍僧:"那一半在什么处去?"代以手指月。

问:"大地众生如何度得去?"代云:"有个度处。"

僧云:"和尚如何度?"师云:"莫管他。"

因僧亡。

问众云:"斋后烧你也你如何?"代云:"事不徒然。"

又云:"非但某甲。"

又云:"深领此问。"

师谓侍僧云:"我寻常向你说。 却成罪过。"

代云:"也知和尚小心。"

吕少冯再至褒禅见师。

师寻常以六只骰子示禅人。

遂将三只令侍者送与少冯。

仍传语云:"此是老僧平生用不尽底。"

少冯接得复令回语云:"谢和尚见惠。 败得一半在。"

师复令侍者传语云:"一半留与老僧。"

师一日到宝公塔前。

忽云:"云光好法师。 安角在头上。 既是云光法师。 为什么安角在头上?"代云:"陋巷不骑金色马。 回来却着破襕衫。"

师在方丈坐。

见僧上来。

师云:"入室未到你次在。"

代云:"恁么则某甲伏惟谨退。"

师因吃药次。

问僧云:"适来胸中似有一物。 且道是何之物?"代云:"肺气。"

又云:"犹有者个在。"

又云:"者个是什么?"乃骤步而去。

师谓僧云:"开铺席了也。 东买西卖。"

僧云:"好茶。"

师云:"贱货自收。"

师问僧:"你忽然死去时如何?"僧无语。

师呵呵大笑。

僧问:"如何是耪兆未生时事?"师云:"你何不早问。"

师一日谓僧云:"扶不起。 设使一万人也扶不起。"

良久云:"败有一人扶得起。"

僧云:"未审是什么人?"师云:"无力者。"

师问僧:"灯笼什么处得来?"代云:"验在目前。"

问僧:"忽遇虎狼刀剑时如何?"代云:"是虎狼刀剑。"

问僧:"子已后如何?"代云:"一似今日。"

问僧:"従缘得者永无退失。 者里见得自已。 亦是生冤家。 还会么?"僧云:"自已亦不见时如何?"师云:"时教阿谁叙。"

僧无语。

师代云:"孟春犹寒。"

师举僧问雪峰:"知有向上事。 始有语话分时如何?"峰提起僧手云:"作么生?"僧无语。

代云:"引得者老和尚。 到恁么田地。"

举僧问法灯:"百尺竿头如何进步?"灯云:"恶。"

问僧:"下得什么语?"代云:"平地神仙。"

举药山谓高沙弥云:"见说长安甚闹。"

高云:"我国宴然。"

师问僧:"如何是我国?"代云:"四五百条花柳巷。 二三千处管弦楼。"

五祖老和尚常展手问人云:"因何唤作手?"代云:"瞒我太煞。"

△示禅人心要不应于无际空中立分限。

若立无分限。

是无际空。

乃自负堕。

所以解空者无空想。

若人以语言名状心。

终不得心。

不以语言名状心。

亦不得心。

语言本是心。

名状之故不得也。

无语言本是心。

不名状之故不得也。

种种会当。

皆不与自心契。

上祖曰。

默契而已。

为若此。

道若未达。

但无妄念尔。

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

见有妄念故也。

知有妄念作意。

观察令见正理。

亦见有妄念也。

知妄元是道。

乃无妄焉。

故达道者。

无所得也。

发意求道。

道即得之。

但不别求。

知无迷妄。

谓之见道。

近世皆曰:无不是道。

譬如饭箩边坐说食。

终不能饱。

为不亲下口也。

证者绝能所也。

非别有玄理在。

寻常日用处。

如见色时是证时。

闻声时是证时。

饮水食粥是证时。

一一绝能所。

此非久习不假薰炼。

葢现成之事。

世人不识。

名曰流浪。

故云:唯证乃知难可测。

学道者。

明知有是事。

何故不得旨而长疑。

葢信未极。

疑未深也。

唯深与极。

若信与疑。

真是事也。

不解如此返照。

遂迷乱不知由绪。

困踬中途能自返省。

更无第二人也。

既曰此事。

又岂更知耶。

知是妄虑。

此事则不失也。

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

葢体自常露。

说示者方便道。

用尔省悟者。

亦暂时岐路也。

或因说而证。

或因示而入。

或自觉触以归终无异事别得。

至心源而止也。

人言。

悟了方修。

此属对治门。

虽然禅门。

亦许以正知见治之。

若论当人。

即不须若是也。

佛道长远。

久受勤苦。

乃可得成者。

绵亘三世凡圣一如。

故曰佛道长远。

不起异见未始遗弃。

故曰久受勤苦。

毕竟无别法。

故曰乃可得成。

此大丈夫事。

人不识问。

遂依来而答。

不知乃自问。

尔欲答谁耶。

人不识答。

遂依言起见。

不知乃自答。

尔何有旨趣耶。

故曰:总是你好看好看。

或人曰:従上古圣佛祖指示言教。

流布世间一一分明。

何故都是自已深负上古先圣苦口垂慈也。

今对之曰:吾顺佛祖宗趣。

尔自负吾不负也。

若言有所说。

即是谤佛祖。

曰莫作最后断佛种人。

若不就已知归。

所作皆成造伪。

纵记得河沙会尽尘墨。

于已何益。

故曰:将闻持佛。

佛何不自闻。

闻外求有相佛。

与汝不相似。

尊宿云:我今对你一句子亦不难。

你若一言下荐去。

犹较些子。

若不会。

老僧却成妄去。

夫今时学者。

竞以问答为禅宗中关要。

不知是取舍作想心。

呜呼就理就事之学。

葢是近家语。

纵有少领览。

未可休息。

岂不闻说。

涅槃之道图度绝矣。

直须解自点检始得。

人以迷心故进道。

乃来山林中见知识。

将谓别有一道可令人安乐。

不知返究向来迷处工夫最第一。

若不及此。

入山林而不返。

徒尔为也。

迷处极易而难入。

故先德曰:难信难解。

又曰:此是顿宗说道。

返照向来已是走作语。

况不尔耶。

后世遂用此语。

为平常无事一味实头。

此又后学之不明。

服食之不审也。

従上来有二种方便。

有真实方便。

所谓说无有间。

有善巧方便。

所谓妙应群机。

若従真实方便得入。

不假思量。

性自神解。

永无有退。

妙用河沙也。

若従善巧方便得入。

得坐披衣。

向后自看。

始得未足。

将为究竟。

此二种方便。

皆一法也。

不可须臾有失。

学者思之。

雪峰示人曰:莫教老僧有一句子到你分上。

若有一句子到你分上。

堪作什么也。

此是古人不得已而已。

后者不了古人意。

便谓自已分上无许多言谈。

所以错会也。

今时人多将目前鉴觉。

用为极则。

玄沙所以向人道。

深山迥绝无人处。

你道还有否。

悟心见性当如雪峰玄沙。

履实践真当如南泉赵州。

今时学者。

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

不能与古人同参也。

譬如有力人负一百二十斤檐过独木桥。

不倾不侧。

何物扶持得如此耶。

其精致无杂而已。

为道亦尔。

经中称。

譬如师子捉象亦全其力。

捉兔亦全其力。

人问:全什么力。

曰不欺之力。

若见一毛发异于心者。

则自丧身命。

故达道人无有不是者。

此力甚大。

但为无边恶觉侵蚀。

致令力用有亏。

若无如许多异法异状异缘异念。

则随心转变。

自在无碍。

道不用苦求。

求之即道失事不在苦融。

融之即事有。

不求不融道与事会。

也则何事而非道耶。

譬如目明之士。

入宝聚中而不知方便。

为无火烛光明所照也入矣。

即被触击自损身首。

谓是毒穴非宝聚也。

有智入中。

持灯烛光照见。

种种宝任意采择。

得宝而出。

十二时中。

须用智光。

勿令六尘自伤触也。

昔日永首座。

与慈明同辞汾阳。

而永未尽其妙。

相従慈明二十年。

终不脱洒。

一夕围炉。

深夜慈明以火箸敲炭曰:永首座永首座。

永乃咄之曰:野狐精。

慈明遂指永而谓曰:讶郎当又恁么去也。

永由是方得究竟。

然毕命相随。

凡慈明居常差别激问:众不能酬对。

唯永至。

慈明即点头许可。

此所谓无病之药。

学者罕得其要。

况后世知见会解之徒。

何由领是事哉。

得之当若永。

发药当若慈明。

庶几可也。

闹中得静。

则井邑成山林。

烦恼即菩提。

众生成正觉。

此语初心学人例道得会得。

作一种平等知见。

及其放心。

凡圣依前两般。

静躁殊用。

明知是解会。

须有安稳处始得一味。

不可强会。

近世多以问答为禅家家风。

不明古人事。

一向逐末不反。

可怪可怪。

昔人因迷而问:故问处求证入。

得一言半句。

将为事究明令彻去。

不似如今人胡乱问趁口答取笑。

达者十二时中学道。

无顷刻弃舍。

此人纵未得入。

念念已是修行也。

寻常说。

修行不过三业六根清净。

禅门更不必如是。

何故禅定之门。

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

一切处自无过患也。

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従前并得满足。

名一行三昧。

今时人全为定力。

复不开智眼。

所有机缘语句。

败成诤论生灭心行。

夫禅学不是小小。

未用超佛越祖。

得了要超亦不难。

高邮孙承务作书问:不落意想不在有无。

如何则可。

师答云:若问如何则不可。

不问如何亦不可。

醉客豁醒神珠自莹。

岂可预为之计然后领耶。

第一等灵利人。

寻讨不着此一念。

难得自见。

见之即是。

无别有岐路也。

寻常例以前念为是。

以后念照之。

前后追逐以心用心。

心则成境。

率初已成心境了。

展转更不堪。

如今后念不取。

自无起灭处。

当处解脱。

念本不生。

何更有有无意想为留碍。

一念悟心成正觉。

此之谓也。

念念无生。

念念无相。

与虚空等。

触物遇缘。

皆佛之妙用。

无丝头许对待。

衣殊独耀十方世界。

事目击可了。

不俟举意然后知之。

此葢大丈夫事业。

不可不成就。

取欲要是葢有不是法为碍。

欲要得念。

良由前后皆失念故也。

昼夜不自在。

要与道合。

然无少许合处。

愈急愈不合。

病在取一舍一。

不善用心。

不得要术。

茫然不知。

日与道远。

若安坐宁神。

不劳自办。

故达磨大师谓杨启之曰: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缠。

超然名之曰祖。

不着弃一边就一边。

当知明明显着。

明明作用。

拄定会取。

转凡成圣。

点铁成金。

要径不可不如此究。

败恐人两头走。

一既不成二又不是。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二乘断烦恼得证。

名为偏修。

不若应念化成无上。

知觉之速也。

修道人若遇烦恼起时如何?古人云:但以正知见治之。

余则不然。

败以烦恼治之。

如此看来。

即不见有烦恼也。

何故烦恼不可更治烦恼。

如火不更烧火。

水更不湿水。

体性一同无可得露现。

此了烦恼本空。

不着除遣。

若起智断治捺伏。

却成别用心。

有对待被他二境回换。

纵得亦迂曲有分限。

须行径直路为上。

古人云:劫火曾将无气吹。

不劳功力当时萎。

此之谓也。

有时静坐。

则心念驰散。

或然临事又全失却。

都缘未得亲证。

落二落三。

致有错谬展转之失。

古人云:动静不二。

真妄不二。

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

若领此要。

万动自寂灭也。

且如眼不至色色不至眼。

声不至耳耳不至声。

法法皆尔。

云:是自心功德藏。

无可得取舍。

契者何往不利。

此正是那伽大定也。

今生出来自肯。

学道者。

葢夙生曾种善根。

素有根本。

便解发心。

亦解疑着。

就已寻究。

又烦恼障薄。

有因有缘。

此人易可化度。

若未薰得此心。

正信不生。

纵闻之亦不生疑。

但如风过耳。

劝之又生瞋加诽谤。

此又何缘得显露。

所以千人万人中。

但一二人而已。

若自解作活计。

收拾得上。

生生従此去。

展转明利。

更不退失功德。

一生胜一生。

入他诸佛则域。

常与此事相应。

人间天上亦败如此。

设对五欲八风一切境界。

与理符合。

不行三涂道一味平等正知见。

复有何事。

生死不可不畏。

须了此一段死生情伪始得安乐无过。

身心为累耳。

身如桎梏。

当知身去来处。

心如猿猴。

当知心起灭处。

此二自何处去来起灭。

则身心圆明内外一如而已。

且心为内身则为外。

身为内物为外。

国师曰:身心一如身外无余。

则不见有生死当情。

可谓解脱大道也。

故能令人见闻。

不得不脱意想。

不得不息物境。

不得不融。

复奚疑哉。

△三自省察。

一是身寿命。

如白驹过隙。

何暇闲情。

妄为杂事。

既隆释种。

须绍门风。

谛审先宗。

是何标格。

二道业未办。

去圣时遥。

善友师教。

诚不可舍。

自生勉励。

念报佛恩。

惟已自知。

大心莫退。

三报缘虚幻。

不可强为。

浮世几何。

随家丰俭。

苦乐逆顺。

道在其中。

动静寒温。

自自悔。

△诫问话近代问话多招讥谤。

葢缘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

后生相承。

多用祝赞顺时语。

并非宗乘中建立。

如古人问:若为得出三界去。

又问:声色如何透得。

又问:此间宗乘。

和尚如何言论。

并是出众当场决择。

近时兄弟。

进十转五转没巴鼻语。

或奉在座官员。

或庄严修设檀信。

俱不是衲僧家气味。

又抽身出众。

便道数句。

或时云:某甲则不恁么道。

又云:和尚何不道。

夫问话者。

激扬玄极也。

不在多进语。

三两转而已。

贵得生人信。

不至流荡取笑俗子也。

○佛眼禅师语录序豫章徐俯撰。

佛眼禅师之语。

侍者道昕所录。

上堂小参普说垂示垂代心要偈颂颂古。

凡八种。

葢数十万言。

其义则一也。

所谓佛语心为宗。

无门为法门也。

单传直指者也今圆顶方袍者。

孰非求此道柄拂高座者。

孰非传此法。

然谓之直焉而反迂。

明焉而反昧。

直而不迂。

其禅师之言乎。

明而不昧。

其禅师之道乎。

观其反覆丁宁输诚苦口。

斯亦勤矣。

其意果何为哉。

学者可不刳心焉。

夫禅师之说。

溶无说无示也。

是为真说。

听者之闻也。

实无闻无得。

是为真闻。

真说绪言余论之尚存。

真闻至音希声之常在。

不作文字之解。

不生纸笔之见者。

观之有暇矣。

师川此叙。

足以标鄄此录矣。

老朽不可更重说偈言也。

具择法眼人。

一一辨取。

湖海吕勤云。

○佛眼禅师语录序佛眼老师。

自得法东山。

三坐道场。

二十余年行祖令于淮甸。

四方衲子云奔辐凑。

不到龙岫谓之空回。

而师端居方丈。

惟以传道为任。

的的示人。

晨夕无倦。

升堂入室。

当阳直指。

全用大机。

普说小参,方便开谕。

巧除禅病。

要使学者顿悟本心。

大地山河森罗万象。

曾非外物。

十方诸佛历代祖师。

败是当人。

心外无法。

心亦无心。

一道灵光,随处出现,自然无法可取,无法可舍。

不见一法,为无为有,为逆为顺。

不见一法,为内为外,为去为来。

能所两亡,千差独露。

従前恶觉情见,妄想尘劳,当体化为微妙三昧。

尘尘刹刹,情与无情,皆是自已真实本体之所建立。

若到这里稳密田地。

便可纵横变化任运施为。

于不二法中。

现作无量差别境界。

使人于千头百面处见得根本。

毫发不移。

便苞不为万境回换。

独出独入透脱自由。

如是神通。

录中具载。

言言皆正令。

句句尽圆宗。

虽然镂板示人。

切忌唤作言句。

若人开卷。

洞见指归。

当知佛眼禅师至今不曾迁化。

宣和七年。

八月上休日。

遂宁冯楫谨叙。

○宋故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宣教郎前管句西京嵩山崇福宫李弥逊述江淮之南。

有大禅师。

号曰佛眼。

道行闻于朝。

敕居和州之褒山。

逾年以疾辞归。

隐蒋山之东堂。

远近奔凑。

执弟子礼。

以求法者。

不知几何人。

名山大刹驰使延请者。

方来而未已也。

宣和二年。

冬至之前一日。

饭食讫。

整衣趺坐。

合掌加额。

怡然而逝。

其徒哀慕。

如亡津梁。

如失舟楫。

莫知攸济。

嗣法兄佛果大师克勤。

状师之行。

且谓弥逊曰:师之于公。

闻风而悦。

一言而契。

今其逝。

公实见之。

知师莫若公。

是宜为铭。

乃序而铭云:师姓李氏。

名清远。

蜀之临础人。

舍家十四受具。

尝依毗尼。

师究其说。

因读法华经。

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持以问讲师。

莫能对。

乃曰:义学名相。

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捐旧习。

南游江淮间。

遍历禅席。

闻舒州太平演道者。

为世第一流宗师。

径造其室。

恭事勤请。

既久益坚。

演深奇之。

谓可以弘持法忍。

壁立不少假。

冀其深造。

师七年未尝妄发一语。

一日有所契。

洞彻超诣。

机辩峻捷。

莫当其锋。

自是释子争归之。

而师益静默自晦。

不自为得。

隐居四面山大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万寿寺。

方择人以处。

舒守王公涣之。

迎师住持。

师辄引去。

会龙门虚席。

遂补处焉。

居十有二年。

迁住褒禅。

师三领名刹。

所至莫不兴起。

其在龙门。

道望尤振。

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

由是云集至。

居无所容。

师不起于座。

而化湫隘为巨刹。

壮者效筋力。

智者授轨度。

富者施赀财。

初不靳也。

师严正静重。

澹泊寡言。

笑动有矩。

则至出语。

和职中节。

人服膺之。

其为教。

则简易深密。

绝蹊径离文字。

不滞于空无汗漫之说。

不以见闻言语辩博为事。

使人洞真源履实际。

非大有所契证。

不妄许可。

平居以道自任。

不従事于务。

尝曰:长老但端居方丈传道而已。

与士大夫游。

不为势利屈。

苟道合则欣然造之。

不尔虽过门或不得见。

公卿大人高之。

枢密邓公洵武。

闻其风奏锡紫衣师名。

司谏陈公聩。

见所传法语叹曰:诸佛心宗。

众生性海。

远公涵泳深矣。

皆未识师也。

况其亲炙者乎。

与佛果佛鉴。

同门莫逆。

道价相尚。

世称东山二勤一远云:尝宗百门义。

着圆融礼文。

又摭楞严法华。

着普门礼字。

并行于世。

其参学得法者。

无虑数十人。

士邦善悟为之首。

而宿松无着道人李法慧。

颇臻其奥。

师寿五十有四。”

僧腊四十。

将逝。

谓其徒曰:诸方老宿。

必留偈辞世。

世可辞耶。

且将安往。

逮终无一言。

初在龙门作灵光台。

以会葬较棒之火化者。

且自为志曰:余他日亦藏于此。

后门人函骨以归龙门。

龙门之人悲且喜。

奉之如生。

以宣和三年正月壬寅塔成。

铭曰:大智唯心。

无南北祖。

一离其源。

遂开牖户。

守玄尚同。

执解随趣。

岐行派流。

既倒莫溯。

洪融混合。

演得其醇。

师则嗣之。

道益以尊。

如收全潮。

众波莫分。

如举大地。

万有以陈。

用晦而明。

厥问四驰。

觉迷解缪。

远迩是依。

用舍孰测。

动言有规。

严以治已。

夷以示机。

端居丛林。

唯道是则。

化行事修。

不识静默。

大兴龙门。

蛊坏以饰。

洞明真源。

深履实际。

圆融普门。

并照兼利。

最后说法。

不立一偈。

呜呼师乎。

孰识其归。

渊澄月现。

舟行岸移。

于一举手。

示大慈悲。

元珠在前。

罔象莫窥。

后学谁师。

灵光之碑。

福州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住持嗣法士邦重勘。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