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语录 卷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古尊宿语录
《古尊宿语录》 卷二 赜藏

○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

僧问:"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 亦云住也。 住一善滞于十善。 西国云佛。 此土云觉。 自已鉴觉滞着于善。 善根人无佛性。 故云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 触恶住恶名众生觉。 触善住善名声闻觉。 不住善恶二边。 不依住将为是者。 名二乘觉。 亦名辟支佛觉。 既不依住善恶二边。 亦不作不依住知解。 名菩萨觉。 既不依住。 亦不作无依住知解。 始得名为佛觉。 如云佛不住佛名真福田。 若于千万人中。 忽有一人得者。 名无价宝。 能于一切处为导师。 无佛处云是佛。 无法处云是法。 无僧处云是僧。 名转大法轮。"

问:"従上祖宗皆有密语递相传授如何?"师云:"无有密语。 如来无有秘密藏。 败如今鉴觉。 语言分明。 觅形相了不可得。 是密语。 従须陀洹向上直至十地。 但有语句。 尽属法之尘垢。 但有语句。 尽属烦恼边收。 但有语句。 尽属不了义教。 但有语句。 尽不许也。 了义教俱非也。 更讨什么密语。"

问:"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如何?"师云:"空喻于沤。 海喻于性。 自已灵觉之性。 过于虚空。 故云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问:"伐林莫伐树如何?"师云:"林者喻于心。 树者喻于身。 因说林故生怖。 故云伐林莫伐树。"

问:"语也垛生招箭。 言既垛生。 不得无患。 患累既同。 缁素何辩?"师云:"但却发箭。 途中相拄。 如其相差。 必有所伤。 谷中寻响。 累劫无形。 响在口边。 得失在于来问。 却问所归。 还被于箭。 亦如知幻不是幻。 三祖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亦云:认物为见。 如持瓦砾。 用将何为。 若言不见。 木石何殊。 是故见与不见。 二俱有失。 举一例诸。"

问:"本无烦恼三十二相如何?"师云:"是佛边事。 本有烦恼。 今有三十二相。 败如今凡情是。"

问:"无边身菩萨不见如来顶相。 如何?"师云:"为作有边见无边见。 所以不见如来顶相。 败如今都无一切有无等见。 亦无无见。 是名顶相现。"

问:"如今沙门尽言。 我依佛教学一经一论一禅一律一知一解。 合受檀越四事供养。 为消得否?"师云:"但约如今照用。 一声一色一香一味。 于一切有无诸法一一境上。 都无纤尘取染。 亦不依住无取染。 亦无不依住知解。 者个人日食万两黄金。 亦能消得。 败如今照一切有无等法。 于六根门头刮削并当。 贪爱有纤毫治不去。 乃至乞施主一粒米一缕线。 个个披毛戴角牵犁负重。 一一须偿他始得。 为不依佛。 佛是无着人。 无求人。 无依人。 如今波波贪觅佛。 尽皆背也。 故云:久亲近于佛。 不识于佛性。 唯观救世者。 轮回六趣中。 久乃见佛者。 为说佛难值。 文殊是七佛祖师。 亦云:是娑婆世界第一主首菩萨。 无端作见佛想闻法想。 被佛威神力故。 犹降二铁围山。 不是不解。 特与诸学人作标则。 令诸后学人莫作与么见闻。 但无一切有无等法有无等见。 一一个个透过三句外。 是名如意宝。 是名宝华承足。 若作佛见法见。 但是一切有无等见。 名眼翳。 见所见故。 亦名见缠。 亦名见葢。 亦名见孽。 败如今念念及一切见闻觉知。 及一切尘垢祛得尽。 但是一尘一色。 总是一佛。 但起一念。 总是一佛。 三世五阴念念谁知其数。 是名佛逼塞虚空。 是名分身佛。 是名宝塔。 是以常叹言嗟。 见今日所依之命。 依一颗米一茎菜饷时。 不得食饥死。 不得水渴死。 不得火寒死。 欠一日不生。 欠一日不死。 被四大把定不如。 先达者入火不烧。 入水不溺。 倘要烧便烧。 要溺便溺。 要生即生。 要死即死。 去住自由。 者个人有自由分。 心若不乱。 不用求佛求菩提涅槃。 若着佛求属贪。 贪变成病。 故云佛病最难治。 谤佛毁法乃可取食。 食者是自已灵觉性。 无漏饭解脱食。 此语治十地菩萨病。 是従初至十地也。 败如今但有一切求心尽。 名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尽名野干。 灼然销他供养不得。 败如今闻声如响等。 嗅香如风等。 离一切有无等法。 亦不住于离。 亦无不住知解。 此人一切罪垢不能相累。 为求无上菩提涅槃故名出家。 犹是邪愿。 况乎世间诤论。 觅胜负说。 我能我解。 贪一门徒。 爱一弟子。 恋一住处。 结一檀越。 一衣一食。 一名一利。 又言。 我得一切无阂。 败是自诳。 败如今能于自已五阴不为其主。 被人割截节节支解。 都无怨吝之心。 亦不烦恼。 乃至自已弟子被人鞭打。 従头至足。 如上一一等事。 都无一念生彼我心。 犹依住无一念将为是。 此名法尘垢。 十地之人脱不去。 流入生死河。 所以常劝众人。 须惧法尘烦恼。 如惧三涂。 乃有独立分。 假使有一法过于涅槃者。 亦无少许生珍重想。 此人步步是佛。 不假脚踏莲华。 分身百亿。 败如今于一切有无等法。 有纤毫爱染心。 纵然脚踏莲华。 亦同魔作。 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 即属自然外道。 若执因缘修成证得者。 即属因缘外道。 执有即属常见外道。 执无即属断见外道。 执亦有亦无即属边见外道。 执非有非无即属空见外道。 亦云愚痴外道。 败如今但莫作佛见涅槃等见。 都无一切有无等见。 亦无无见。 名正见。 无一切闻亦无无闻。 名正闻。 是名摧伏外道。 无凡夫魔来。 是大神咒。 无二乘魔来。 是大明咒。 无菩萨魔来。 是无上咒。 乃至亦无佛魔来。 是无等等咒。 一变众生谄曲修罗。 二变二乘曲谄修罗。 三变菩萨谄曲修罗。 是三变净土。 但是一切有无凡圣等法。 喻如金矿。 自已如理。 喻如于金。 金与矿各相去离。 真金露现。 忽有人觅钱觅宝。 变金为钱与他。 亦如面体。 真正无诸沙卤。 有人乞ボ。 变面阛为ボ与他。 亦如智臣善解王意。 王若行时。 索仙陀婆即便奉马。 食时索仙陀婆即便奉盐。 此等喻。 学玄旨人。 善能通达。 应机不失。 亦云六绝师子。 志公云:随人造作百变。 十地菩萨不饥不饱。 入水不溺入火不烧。 倘要烧且不可得烧。 他被量数管定。 佛则不与么。 入火不烧。 倘要烧便烧。 要溺便溺。 他使得四大风水自由。 一切色是佛色。 一切声是佛声。 自已滓秽谄曲心。 尽透过三句外。 得说此语。 菩萨清净弟子。 明白所有言说。 不执无有一切照用。 不拘清浊。 有病不吃药。 是愚人。 无病吃药。 是声闻人。 定执一法。 名定性声闻。 一向多闻。 名增上慢声闻。 知他名有学声闻。 沈空滞寂及自知。 名无学声闻。 贪瞋痴等是毒。 十二分教是药。 毒未销药不得除。 无病吃药。 药变成病。 病去药不消。 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涅槃经》云:“有三恶欲。 一欲得四众围绕。 二欲得一切人为我门徒。 三欲得一切人知我是圣人及阿罗汉。"

《迦叶经》云:"一欲求见未来佛。 二欲求转轮王。 三欲求刹利大姓。 四欲得婆罗门大姓。 乃至厌生死求涅槃。 如是恶欲。 先须断之。 败如今但有取染动念。 尽名恶欲。 尽属六天。 总被波旬管。"

问:"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如何?"师云:"但息一切有无知见。 但息一切贪求。 个个透过三句外。 是名除粪。 败如今求佛求菩提。 求一切有无等法。 是名运粪入。 不名运粪出。 败如今作佛见作佛解。 但有所见所求所着。 尽名戏论之粪。 亦名粗言。 亦名死语。 如云大海不宿死尸等闲说话。 不名戏论。 说者辩清浊名戏论。 教文都总有二十一般空。 淘择众生尘累。 沙门持斋持戒忍辱柔和慈悲喜舍。 寻常是僧家法则。 会与么会。 宛然依佛教。 败是不许贪着依执。 若希望得佛得菩提等法者。 似手触火。 文殊云:若起佛见法见。 应当害已。 所以文殊执剑于瞿昙。 鸯掘持刀于释氏。 如云菩萨行五无间而不入无间地狱。 他是圆通无间。 不同众生五逆无间。 従波旬直至佛。 尽是垢腻。 都无纤毫。 依执如是。 名二乘道。 况乎诤论觅胜负说。 我能我解。 败名诤论僧。 不名无为僧。 败如今但不贪染一切有无诸法。 是名无生。 是名正信。 信着一切法。 名信不具。 亦名信不圆。 亦名偏信不具。 故名一阐提。 如今欲得蓦直悟解。 但人法俱泯。 人法俱绝。 人法俱空。 透三句外。 是名不堕诸数。 人者是信。 法者是戒施闻慧等。 菩萨忍不成佛。 忍不作众生。 忍不持戒。 忍不破戒。 故云不持不犯。 智浊照清。 慧清识浊。 在佛名照慧。 在菩萨名智。 在二乘及众生边。 则名识。 亦名烦恼。 在佛名果中说因。 在众生名因中说果。 在佛名转法轮。 在众生名法轮转。 在菩萨名璎珞庄严具。 在众生名五阴丛林。 在佛名本地无明。 是无明明。 故云无明为道体。 不同众生暗蔽无明。 彼是所此是能。 彼是所闻此是能闻。 不一不异。 不断不常。 不来不去。 是生语句。 是出辙语句。 不明不暗。 不佛不众生。 总与么也。 来去断常。 佛与众生。 是死语。 遍不遍同异断常等。 是外道义。 般若波罗蜜是自已佛性。 亦云摩诃衍。 摩诃是大义。 衍是乘义。 若守住自已知觉。 又成自然外道。 不用守如今鉴觉。 不用别求佛。 若更别求。 又属因缘外道。 此土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 若贵一物。 则被一物惑。 若重一物。 则被一物惑。 信被信惑。 不信又成谤。"

莫贵莫不贵。

莫信莫不信。

佛亦不是无为。

虽不是无为。

又不是冥寞。

犹如虚空。

佛是大心众生。

鉴觉多鉴觉。

虽多他鉴觉清净。

贪瞋鬼捉他不着。

佛是缠外人。

无纤毫爱取。

亦无无爱取知解。

是名具足六度万行。

若要庄严具。

种种皆有。

如不要他。

不用亦不失。

他使得因果福智自由。

是修行非是执劳负重。

唤作修行。

却不与么。

三身一体一体三身。

一者法身实相佛。

法身佛不明不暗。

明暗属幻化。

实相由对虚得名。

本无一切名目。

如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成佛献葢等。

是升合担语。

要従浊辩清得名。

故云实相法身佛。

是名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亦名虚空法身佛。

亦名大圆镜智。

亦名第八识。

亦名性宗。

亦名空宗。

亦名佛居不净不秽土。

亦名在窟师子。

亦名金刚后得智。

亦名无垢檀。

亦名第一义空。

亦名玄旨。

三祖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二报身佛。

菩提树下佛。

亦名幻化佛。

亦名相好佛。

亦名应身佛。

是名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亦名平等性智。

亦名第七识。

亦名酬因答果佛。

同五十二禅那数。

同阿罗汉辟支佛。

同一切菩萨等。

同受生灭等苦。

不同众生系业等苦。

三化身佛。

败如今于一切有无诸法。

都无贪染。

亦无无染。

离四句外。

所有言说辩才。

名化身佛。

是名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亦名大神变。

亦名游戏神通。

亦名妙观察智。

亦名第六识。

供养者净三业。

前际无烦恼可断。

中际无自性可守。

后际无佛可成。

是三际断。

是三业清净。

是三轮空。

是三檀空。

云何比丘给侍于佛。

所谓不漏六根者。

亦名庄严。

空无诸漏林树庄严。

空无诸染华果庄严。

空无佛眼约修行人。

法眼辩清浊。

亦不作辩清浊知解。

是名乃至无眼。

《宝积经》云:法身不可以见闻觉知求。

非肉眼所见。

以无色故。

非天眼所见。

以无妄故。

非慧眼所见。

以离相故。

非法眼所见。

以离诸行故。

非佛眼所见。

以离诸识故。

若不作如是见。

是名佛见。

同色非形色名真色。

同空非太虚名真空。

色空亦是药病相治语。

《法界观》云:不可言即色不即色。

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

眼耳鼻舌身意。

不纳一切有无诸法。

名转入第七地。

七地菩萨不退七地。

向上三地。

菩萨心地明白易染。

说火即烧。

従色界向上。

布施是病。

贪是药。

従色界向下。

贪是病。

布施是药。

有作戒者割断世间法。

但不身手作无过。

名无作戒。

亦云无表戒。

亦云无漏戒。

但有举心动念。

尽名破戒。

败如今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惑乱。

亦不依住不惑乱。

亦无不依住知解。

是名遍学。

是名劝护念。

是名广流布。

未悟未解时名母。

悟了名子。

亦无无悟解知解。

是名母子俱丧。

无善缠无恶缠。

无佛缠无众生缠。

量数亦然。

乃至都无一切量数缠。

故云佛是出缠过量人。

贪爱知解义句如母爱子。

唯多与儿酥吃。

消与不消都总不知。

此语喻十地。

受人天尊贵烦恼。

生色界无色界禅定福乐烦恼。

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遍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

学慈悲喜舍因缘烦恼。

学空平等中道烦恼。

学三明六通四无阂烦恼。

学大乘心发四弘誓愿烦恼。

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烦恼。

五地六地七地诸知见烦恼。

八地九地十地菩萨双照二谛烦恼。

乃至学佛果百万阿僧败诸行烦恼。

唯贪义句知解。

不知却是系缚烦恼。

故云见河能漂香象。

问:"见否。"

答曰:"见。"

问:"见后如何?"答曰:"见无二。"

"既云见无二。 不以见见于见。 若见更见。 为前见是。 为后见是?""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所以不行见法。 不行闻法。 不行觉法。 诸佛疾与授记。 难曰:“见既不是。 授记之言复何用记?"师云:"先悟宗人。 不被一切有无诸法相拘。 如浣垢衣。 故云:离相名佛。 虚实尽不存。 中旨独玄玄。 达一路同道。 后进契其阶。 故云授记耳。 无明为父。 贪爱为母。 自已是病。 还医自已是药。 自已是刀。 还杀自已无明贪爱父母。 故云杀父害母。 一语类破一切法。 吃非时食者亦复如是。 败如今但是一切有无等法。 尽是吃非时食。 亦名恶食。 是秽食置于宝器。 是破戒。 是妄语是杂食。 佛是无求人。 如今贪求一切有无诸法。 但是所有所作皆背也。 却是谤佛。 但有贪染。 尽名授手。 败如今但不贪染。 亦不依住不贪染。 亦无不依住知解。 是名般若火。 是烧手指。 是不惜躯命。 是节节支解。 是出世间。 是掌世界于他方。 败如今若于十二分教及一切有无诸法。 于藏腑中有纤毫停留。 是不出网。 但有所求所得。 但有生心动念。 尽名野干。 败如今于藏腑中都无所求。 都无所得。 此人是大施主。 是师子吼。 亦不依住无所得。 亦无不依住知解。 是名六绝师子。 人我不生。 诸恶不起。 是纳须弥于芥子中。 不起一切贪瞋八风等。 是悉能吸四大海水入口中。 不受一切虚妄语言。 是不入耳中。 不令身起一切恶于人。 是纳一切火于腹中。 败如今于一一境。 不惑不乱。 不瞋不喜。 于自已六根门头。 刮削并当得净洁。 是无事人。 胜一切知解。 头陀精进。 是名天眼。 亦名了照为眼。 是名法界性。 是作车载因果。 佛出世度众生。 则前念不生后念莫续。 前念业谢名度众生。 前念若瞋即将喜药治之。 即名为有佛度众生。 但是一切言教。 败如治病。 为病不同。 药亦不同。 所以有时说有佛。 有时说无佛。 实语治病。 病若得瘥。 个个是实语。 治病若不瘥。 个个是虚妄语。 实语是虚妄语。 生见故。 虚妄是实语。 断众生颠倒故。 为病是虚妄。 败有虚妄药相治。 佛出世度众生。 是九部教语。 是不了义教语。 瞋及喜病及药。 总是自已。 更无两人。 何处有佛出世。 何处有众生可度。 如经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亦云:"不爱佛菩提。"

不贪染有无诸法。

名为度他。

亦不守住自已。

名为自度。

为病不同。

药亦不同。

处方不同。

不得一向固执。

依佛依菩提等法。

尽是依方。

故云:"至于智者不得一向。"

教中所辩喻于黄叶。

亦如空拳诳小儿。

若人不知此理。

名同无明。

如云:行般若菩萨。

不得取我语及依教敕。

瞋如石头。

爱如河水。

败如今但无瞋无爱。

是透山河石壁。

直为治聋俗病。

多闻辩说治眼病。

従人至佛是得。

従人至地狱是失。

是非亦然。

三祖云: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不执住一切有无诸法。

是名不住有缘。

亦不依住不依住。

是名不住空忍。

执自已是佛自已是禅道解者。

名内见。

执因缘修证而成者。

名外见。

志公云:内见外见俱错。

眼耳鼻舌各各不贪染一切有无诸法。

是名受持四句偈。

亦名四果。

六入无迹。

亦名六通。

败如今但不被一切有无诸法阂。

亦不依住不阂。

亦无不依住知解。

是名神通。

不守此神通。

是名无神通。

如云无神通菩萨足迹不可寻。

是佛向上人。

最不可思议人。

是自已天。

是智照。

赞即喜。

喜者属境。

境是天。

赞是人。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亦云净智为天。

正智为人。

本不是佛。

向渠说是佛名体结。

败如今但莫作佛知解。

亦无无不依住知解。

是名灭结。

亦名真如。

亦名体如。

求佛求菩提名现身意。

败如今但有一切求心尽。

名现身意。

如云:求菩提虽是胜求。

重增尘累。

求佛是佛众。

求一切有无诸法是众生众。

败如今鉴觉但不依住一切有无诸法。

是不入众数。

败如今于一一声香味触法等不爱。

于一一境不贪。

但无十句浊心。

是了因成佛。

学文句觅解者。

名缘因成佛。

见佛知佛则得说佛。

有知有见却是谤佛。

若云佛知佛见佛闻佛说即得。

见火即得。

火见即不得。

如刀割物即得。

物割刀即不得。

知佛人见佛人。

闻佛人说佛人。

如恒河沙。

是佛知是佛见。

是佛闻是佛说。

万中无一。

败为自无眼。

依他作眼。

教中唤作比量智。

败如今贪佛知解。

亦是比量智。

世间譬喻是顺喻。

不了义教是顺喻。

了义教是逆喻。

舍头目髓脑是逆喻。

如今不爱佛菩提等法是逆喻。

难舍喻于头目髓脑。

如照着一切有无境法名头。

被一切有无境法相挠着名手。

都未照前境时名髓脑。

圣地习凡因。

佛入众生中。

同类诱引化导。

同渠饿鬼肢节火然。

与渠说般若波罗蜜。

令渠发心。

若一向在圣地。

凭何得至彼共渠语。

佛入诸类与众生作船筏。

同渠受苦无限劳极。

佛入苦处亦同众生受苦。

佛败是去住自由。

不同众生。

佛不是虚空受苦。

何得不苦。

若说不苦。

此语违负。

等闲莫说。

错说佛神通自在不自在。

且惭愧人不敢说佛是有为是无为。

不敢说佛自由不自由。

除赞药方外。

不欲得露现两头丑陋。

教云:"若人安佛菩提。 置有所是边。 其人得大罪。"

亦云:"如不识佛人前。 向渠与么说无过。 如无漏牛乳能治有漏病。 其牛者不在高原。 不居下葜。"

此牛乳堪作药。

高原喻于佛。

下葜喻于众生。

如云如来实智法身又无此病。

辩才无阂。

升腾自在。

不生不灭。

是名生老病死疼痛病。

是暗吃菌羹患痢疾而终。

是暗为藏明头迹。

明暗都遣。

莫取无取。

亦无无取。

他不明不暗。

王宫生纳耶输陀罗。

八相成道。

声闻外道妄想所计。

如云非杂食身。

纯陀云:我知如来决定不受不食。

第一须具两只眼。

照破两头事。

莫败带一只眼向一边行。

即有那个边到。

功德天黑暗女相随。

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败如今心如虚空相似。

学始有所成。

西国高祖云:"雪山喻大涅槃。"

此土初祖云:"心心如木石。"

三祖云:"兀尔忘缘。"

曹溪云:"善恶都莫思量。"

先师云:"如迷人不辩方所。"

肇公云:"闭智塞聪独觉冥冥"者矣。

文殊云:"心同虚空故。 敬礼无所观。 甚深修多罗。 不闻不受持。"

败如今但是一切有无诸法。

都不见不闻。

六根杜塞。

若能与么学。

与么持经。

始有修行分。

者个语逆耳苦口。

可中与么作得。

至第二第三生。

能向无佛处坐大道场示现成等正觉。

变恶为善变善为恶。

使恶法教化十地菩萨。

使善法教化地狱饿鬼。

能向明处解明缚。

能向暗处解暗缚。

撮金成土撮土成金。

百般作得变弄自由。

于恒沙世界外有求救者。

婆伽婆即披三十二相。

现其人前。

同渠语音。

与渠说法。

随机感化。

应物殊形。

变现诸趣。

离我我所。

犹属彼边事。

犹是小用。

亦是佛事门中收。

大用者。

大身隐于无形。

大音匿于希声。

如木中之火。

如钟鼓之声。

因缘未具时。

不可言其有无。

傍报生天弃之如涕唾。

菩萨六度万行。

如乘死尸过岸。

如在牢狱厕孔得出。

佛披三十二相。

相唤作垢腻之衣。

亦云:"若说佛一向不受五阴。 无有是处。 佛不是虚空。 何得一向不受。 佛败是去住自由。 不同众生。 従一天界至一天界。 従一佛刹至一佛刹。 诸佛常法。"

又云:"若据三乘教。 受他信施供养。 他在地狱中。 菩萨行慈悲。 同类化导报恩。 不可常在涅槃。"

又云:"如火见火。 但莫手触。 火不烧人。 败如今但无十句。 浊心贪心。 爱心染心。 瞋心执心。 住心依心。 着心取心恋心。 但是一句各有三句。 个个透过三句外。 但是一切照用任听纵横。 但是一切举动施为语默啼笑。 尽是佛慧。"

○大鉴下四世"黄檗希运断际禅师"

筠州黄檗断际禅师。

讳希运。

乃福州人也。

师初到洛京行乞。

吟添钵声。

有一妪出林扉间云:"太无厌生。"

师云:"汝犹未施。 责我无厌何耶。"

妪笑而掩扉。

师异之。

进而与语。

多所发。

檗须臾辞去。

妪告之曰:"可往南昌见马大师。"

师至南昌。

大师已迁寂。

闻塔于石门。

遂往瞻礼。

时百丈大智禅师。

庐于塔傍。

师序其远来之意。

愿闻平日得力句。

百丈乃问:"巍巍堂堂従何方来?"师曰:"巍巍堂堂従岭南来。"

丈曰:"巍巍堂堂当为何事?"师曰:"巍巍堂堂不为别事。"

便礼拜。

又举:"我再参马大师侍立次。 大师顾绳床角拂子。 我问:即此用离此用。 大师云:汝他后开两片皮。 将何为人。 我取拂子竖起。 大师云:即此用离此用?我挂拂子旧处。 被大师震威一喝。 我直得三日耳聋。"

师闻是语。

不觉吐舌。

丈云:"子已后莫承嗣马大师去否?"师云:"不然。 今日因师举。 得见马祖大机大用。 且不识马祖。 若嗣马祖。 已后丧我儿孙。"

丈云:"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子甚有超师之作。"

百丈一日问师:"甚处来?"师云:"大雄山下采菌子来。"

丈云:"还见大虫么?"师作大虫声。

丈拈斧作斫势。

师与丈一掌。

丈吟吟而笑。

即归上堂云:"大雄山下有一大虫。 汝等诸人。 也须好看。 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师在百丈。

普请开田次。

丈问:"运庠梨开田不易?"师云:"随众作务。"

丈云:"有烦道用?"师云:"争敢辞劳。"

丈云:"开得多少田。"

师将旄筑地三下。

丈便喝。

师掩耳而去。

师问百丈:"従上宗乘如何指示于人?"丈据坐。

师云:"后代儿孙将何传受?"丈云:"我将谓你是个人。"

便起去。

南泉问师:"黄金为城白银为壁。 是甚么人居止处?"师云:"圣人居止处。"

泉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师近前叉手而立。

泉云:"道不得。 何不请王老师道?"师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泉云:"可惜许!"

师上堂,大众才集。

师拈拄杖一时打散。

复召大众。

众回首,师云:"月似弯弓少雨多风。"

师一日捏拳谓众云:"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 我若放一线道。 従汝七纵八横。 若不放过。 不消一捏。"

时有僧问:"放一线道时如何?"师云:"七纵八横。"

云:"不放过时如何?"师云:"普。"

裴相国一日请师至郡。

以所解一编示师。

师接置于座。

略不披阅。

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

师曰:"若便恁么会得。 犹较些子。 若也形于纸墨。 何有吾宗。"

裴乃赠诗一章曰:"自従大士传心印。 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 浮杯今日渡漳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 万里香华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 不知将法付何人?"师亦无喜色。

自尔黄檗门风盛于江表矣。

问:"如何是道。 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 汝欲修行?"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接引钝根人语。 未可依凭。"

云:"此既是接引钝根人语。 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 何处更就他觅他。 自已尚不可得。 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 ’"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

云:"如是则浑成断绝。 不可是无也?"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 你拟觅他。"

云:"既不许觅。 何故又言莫断他?"师云:"若不觅即便休。 谁教你断。 你见目前虚空。 作么生断他。"

云:"此法可得。 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 我暂如此说。 你便向者里生解。"

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师云:"我不曾障你。 要且解属于情。 情生则智隔。"

云:"向者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 阿谁道是。"

问:"才向和尚处发言。 为什么便道话堕?"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 有什么堕负。"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 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师云:"实法无颠倒。 汝今问处自生颠倒。 觅什么实法。"

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 和尚答处如何?"师云:"你且将物照面看。 莫管他人。"

又云:"只如个痴狗相似。 见物动处便吠。 风吹草木也不别。"

又云:"我此禅宗。 従上相承已来。 不曾教人求知求解。 只云学道。 早是接引之词。 然道亦不可学。 情存学者却成迷道。 道无方所名大乘心。 此心不在内外中间。 实无方所。 第一不得作知解。 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为道。 情量若尽。 心无方所。 此道天真。 本无名字。 只为世人不识。 迷在情中。 所以诸佛出来。 说破此事。 恐你诸人不了。 权立道名。 不可守名而生解。 故云:得鱼忘筌。 身心自然达道。 识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沙门果者。 従息虑而成。 不従学得。 汝如今将心求心。 傍他家舍。 只拟学取。 有什么得时。 古人心利。 才闻一言便乃绝学。 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 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 广求文义。 唤作修行。 不知多知多解。 翻成壅塞。 唯知多与儿酥乳吃。 消与不消都总不知。 三乘学道人。 皆是此样。 尽名食不消者。 所谓知解不消。 皆为毒药。 尽向生灭中取。 真如之中都无此事。 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従前所有一切解处。 尽须并却令空。 即是空如来藏。 如来藏者。 更无纤尘可有。 即是破有。 法王出现世间。 亦云我于然灯佛所。 无少法可得。 此语只为空你情解。 知量但消融。 表里情尽。 都无依执。 是无事人。 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 随宜所说。 临时施设。 各各不同。 但能了知。 即不被惑。 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 何以如此。 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我此宗门不论此事。 但知息心即休。 更不用思前虑后。"

问:"従上来皆云即心是佛。 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你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是佛?"师云:"何处有凡圣心耶。"

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 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 凡圣心是妄。 你今不解返执为有。 将空作实。 岂不是妄。 妄故迷心。 汝但除却凡情圣境。 心外更无别佛。 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 汝今不识。 执凡执圣。 向外驰骋。 还自迷心。 所以向汝道。 即心是佛。 一念情生即堕异趣。 无始已来不异今日。 无有异法。 故名成等正觉。"

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师云:"觅什么道理。 才有道理便即心异。"

云:"前言无始已来不异今日。 此理如何?"师云:"只为觅故。 汝自异他。 汝若不觅。 何处有异。"

云:"既是不异。 何更用说即?"师云:"汝若不认凡圣,阿谁向汝道即。 即若不即。 心亦不心。 可中心即俱忘。 阿你更拟向何处觅去。"

问:"妄能障自心。 未审而今以何遣妄?"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 妄本无根。 只因分别而有。 你但于凡圣两处情莫计念。 自然无妄。 更拟若为遣他。 都不得有纤毫依执。 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

云:"既无依执。 当何相承?"师云:"以心传心。"

云:"若心相传。 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 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

云:"若无心无法。 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 将谓有可得也。 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 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所得。 得时不说知。 此事若教会何堪也。"

问:"只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 岂无指境见心乎?"师云:"什么心教汝向境上见。 设汝见得。 只是个照境底心。 如人以镜照面。 纵然得见眉目分明。 元来只是影像。 何关汝事。 云若不因照。 何时得见?"师云:"若也涉因。 常须假物。 有什么了时。 汝不见他向汝道。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谩说数千般。"

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师云:"若是无物。 更何用照。 你莫开眼呓语去。"

上堂云:"百种多知。 不如无求最第一也。 道人是无事人。 实无许多般心。 无事亦无散去。"

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 何假言说问答。 但无一切心。 即名无漏智。 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 但莫着有为法。 出言瞬目尽同无漏。 如今末法向去。 多是学禅道者。 皆着一切声色。 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 如枯木石头去。 如寒灰死火去。 方有少分相应。 若不如是。 他日尽被阎老子拷你在。 你但离却有无诸法。 心如日轮。 常在虚空。 光明自然。 不照而照。 不是省力底事。 到此之时无栖泊处。 即是行诸佛路。 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是你清净法身。 名为阿耨菩提。 若不会此意。 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 草衣木食。 不识自心。 尽名邪行。 定作天魔眷属。 如此修行当复何益。 故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 那得向文字中求。 假饶你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 也只是在凡圣内坐。 不见道。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势力尽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为你不是。 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 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 枉服大乘法药。 你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 但学无心。 久久虽实。 为你力量小不能顿超。 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 须得个入处自然会去。 为汝不能如是。 须要将心学禅学道。 佛法有什么交涉。 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 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 决定不实。 若有实得。 非我宗门下客。 且与你本体有甚交涉。 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 名为阿耨菩提。 若也会得此意。 方知佛道魔道俱错。 本来清净皎皎地。 无方圆无大小。 无长短等相。 无漏无为无迷无悟。 了了见无一物。 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 一切圣贤如电拂。 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 従古至今与佛祖一般。 何处欠少一毫毛。 既会如是意。 大须努力。 尽今生去。 出息不保入息。"

问:"六祖不会经书。 何得传衣为祖。 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 为教授师。 讲得三十二本经论。 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 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 所以五祖付六祖。 六祖当时只是默契。 得密授如来甚深意。 所以付法与他。 汝不见道。 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曾法。 若会此意。 方名出家儿。 方好修行。 若不信。 云何明上座走来。 大庾岭头寻六祖。 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 为求衣为求法。 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 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 善恶都莫思量。 明上座乃禀言。 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 正当与么时。 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 明上座于言下忽然默契。 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某甲在五祖会中。 枉用三十年功夫。 今日方知不是。 六祖云如是。 到此之时。 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 “岂不见。 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辂外。 别传何法。"

迦叶召阿难。

阿难应诺。

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

’此便是祖师之标鄄也。

甚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

只为多闻智慧被佛呵云:‘汝千日学慧。

不如一日学道。

’若不学道。

滴水也难消。

夫出家人。

须知有従上来事分始得。

且如四祖下牛头横说竖说。

犹未知向上关捩子。

有此眼目。

方辩得邪正宗党。

且当人事。

宜不能体会得。

但知学言语念。

向皮袋里安着。

到处称我会禅。

还替得汝生死么?轻忽老宿。

入地狱如箭。

我才见汝入门来。

便识得了也。

还知么?急须努力。

莫容易事。

持片衣口食空过一生。

明眼人笑汝。

久后总被俗汉算将去在。

宜自看远近。

是阿谁面上事。

若会即便会。

若不会即散去。

珍重。”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便打。

自余施设皆被上机。

中下之流莫窥涯窥。

唐大中年。

终于本山。

伢断际禅师。

塔曰广业。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