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住持华亭念常集西晋"一"雷氏曰"宣景文武惠怀愍帝西晋四主五十二年"
高祖宣帝懿"姓司马氏。 王金德都洛阳。 字仲达。 河内温人也。 高阳氏之后。 祖隽颠川太守。 父防京兆尹。 帝乃防之次子。 事魏忠烈。 大有贤能。 寿七十三崩。 葬高原陵"
景帝师"字子元。 宣之长子。 寿四十八。 崩于许昌。 葬峻平陵"文帝昭"字子上。 景之母弟。 寿五十五。 崩于露寝。 葬峻平陵"
"乙酉"武帝炎"字安世。 文之长子。 宽惠仁厚。 好庄老之书。 咸熙二年受魏禅降。 封晋宾为陈留王。 迁于邺。 用天子仪卫之。 帝自灭吴之后奢移纵恣。 后宫殆将万人。 尝乘华车至于所寝。 己酉四月崩含章殿。 寿五十五。 葬峻阳陵"在位二十五年。
改元大始。
"二"吴孙皓始即位。
改甘露元年。
下令遍毁神祠被及梵宇。
臣僚谏。
先帝感瑞创寺。
不可毁也。
乃遣臣张昱往告康僧会。
会挫其辞理辩锋出。
昱不能屈。
归以会才高闻。
皓召至。
问曰。
佛言善恶报应。
可得闻乎。
会曰。
明主以孝慈治天下。
则赤乌翔而老人见。
以仁德育万物。
则醴泉冽而嘉禾茁。
善既有应恶亦如之。
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
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
易称积善余庆。
诗美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训。
皓曰。
然则周孔既明。
安用佛教。
会曰。
周孔不欲深言。
故略示其迹。
佛教不止浅言。
故详示其要。
皆为善也。
圣人唯恐善之不多。
陛下以为嫌何也。
皓无以酬之。
遂罢。
他日宿卫治圃得金像。
皓使置秽处蒙不洁以为笑乐俄得肿疾昼夜呻吟。
占者曰。
坐犯神祠。
祷诸庙不效。
宫人有奉佛者曰。
乃不请福于佛耶。
皓仰视曰。
佛神若是怪乎。
曰佛之威灵视神如天渊。
皓乃悟曰。
吾以慢像致此耳。
趣迎像龛而供事之。
仍请会说法悔罪。
会为开示玄要。
并取本业百二十愿。
分二百五十事。
使皓行住坐卧增益善意。
及授之五戒。
少顷疾愈。
由是奉会为师。
崇饰寺塔。
"三"太始元年。
月氏国沙门昙摩罗奈。
晋言法护。
至洛阳。
护学究三十六国道术。
兼通其语。
及自天竺大赍梵本婆罗门经达于玉门。
因居炖煌。
世号炖煌菩萨。
后游洛邑及之江左。
永嘉中随处译经。
未尝暂停。
时优婆塞聂承远执笔助翻。
垂四百卷。
及承远卒。
其子道真者。
询禀咨承法护。
笔授外道真自译经六十余卷。
时晋沙门释法炬法立支敏度及优婆塞卫仕度等。
译出众经。
外炬与立等每相参合。
广略异同编次部类。
凡一百四十余卷。
复有沙门^8□良娄至安法钦竺叔兰白法祖支法度等。
各出众经。
所以西晋已来宣译渐盛。
论曰。
吴黄武初。
陆绩有言曰。
从今更六十年。
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及泰康改元而吴平天下一统。
果如绩言。
自是才二十载。
至永宁之初。
正道亏颓群岳峙。
赵王创基叛逆。
篡主于朝张轨继请外迁。
擅据凉土内外糜佛。
仍渐乱阶。
刘渊所以平阳。
李雄因兹井络。
怀帝蒙尘外郡。
愍后播越长安。
既道藉时兴而两都版荡。
法由人显属二主恓惶。
万姓崩离归信靡托。
百官失守释种无依。
时有沙门竺法护及释法炬等。
忘身利物志在宏宣。
匪惮苦辛阐法为务。
护于晋世译经最多。
且晋虽不文文才实着。
翻传妙典日有赏音。
所以礼乐衣冠晋朝始备。
信源道种相资而兴焉。
"丙戌"吴改宝鼎"丁亥"大教东流二百年矣"己丑"吴改建衡"壬辰"吴改凤凰"乙未"改咸宁○吴改天册"丙申"吴改天玺。
明年又改天纪"己亥"○九月会公示疾而化"庚子"改大康"灭吴"右吴四主六十年"而晋并之天下一统四壬寅"
会稽育王塔缘起。
有刘萨诃。
病死入冥见梵僧。
指往会稽育王塔处忏悔。
既稣出家名惠达。
及至会稽遍求不见。
偶一夜闻地下钟声。
倍加诚恳。
经三日忽从地涌出宝塔。
高一尺四寸广七寸。
佛像悉具。
达既见塔精勤忏礼。
瑞应甚多。
明州塔此其始也。
"五庚戌"惠帝衷改永熙"字正度。 武次子。 生而不惠。 不辨菽麦。 娶贾充女南风为后。 淫虐酷残。 诛灭大臣。 致天下大乱。 为司马越鸩于显阳殿。 寿四十八。 葬太阳陵"治十七年"六辛亥"改元康。
又改永平道家三皇经。
乃鲍静所撰十四纸也。
彼曰。
凡诸侯有此文者必为国王。
大夫有此文者为人父母。
庶人有此文者钱财自聚。
妇人有此文者必为皇后。
既犯国讳。
永康中被诛。
出晋史。
后人改曰三洞。
至唐二十年贞观间。
吉州囚人刘绍妻王氏。
有五岳真仙图及鲍静所撰三皇经。
时吉州司法参军吉辨因检囚。
于王氏处得之申省。
敕令刑部郎中纪怀业等。
追京下道士张惠元成武英等勘问。
得在先道士鲍静所撰妄为墨本。
非今元等所造。
敕令毁除。
追诸道士及百姓有此文者。
其年冬并集得之。
遂于礼部厅前悉焚之。
"甲寅"瑞像到龟兹国"已上一千二百八十五年在西竺。 是年始到丘慈。 凡住六十八年"
"七"永平四年。
天竺沙门耆域至洛阳。
指沙门竺法渊曰。
此菩萨从羊中来。
指竺法兴曰。
此菩萨从天中来。
又曰。
比丘衣服华丽大违戒律。
非佛意也。
望见帝都宫室曰。
大略似忉利天宫。
然人天殊分。
疲民之力缮刻如此。
不亦侈乎。
未几而洛阳乱。
域辞归天竺。
数百人遮道。
请中食乃行。
域许之。
明日百余家域分身同时赴之。
家喜其来。
及发迹洛南。
域徐行而追者不及。
即以杖画地曰。
于此诀矣。
是日有出长安者。
见域在寺中。
有贾胡湿登者。
其夕会域宿于流沙。
盖一昔万里沙门神迹。
于此为湿云。
初域来交广。
并有灵异。
既达襄阳。
欲寄载过江。
舟人见是胡僧。
轻而不渡。
及舡达岸哉已前行。
路见两虎。
虎弭耳掉尾。
域以手摩其头。
虎下道而去。
见者皆敬焉。
"庚申"改永康"辛酉"改永宁"正月赵王伦纂位遂诛之"
十六国"自永宁之后所在分十六国五凉四燕二赵三秦大夏并蜀为十六"
雷氏曰。
张轨据凉号曰前凉。
九主六七符坚侮亡李特据益号曰后蜀。
六主四六桓温戮辱刘渊平阳号曰前赵。
四主二六石勒平剿石勒襄国号曰后赵。
六主三二冉闵除讨符健长安号曰前秦。
五主四四姚苌反臣慕隽据邺号曰前燕。
二主二二灭于符坚姚苌长安号曰后秦。
三主三二刘裕即真乞伏金城号曰西秦。
四主二八赫连使宾吕光姑臧号曰后凉。
四主十三姚兴复强慕容山中号曰后燕。
四主四二冯跋灭焉乌狐广武号曰南凉。
三主十九炽盘僣王慕德广固号曰南燕。
二主十一刘裕得天李暠炖煌号曰西凉。
二主二四蒙逊威强蒙逊张掖号曰北凉。
二主三九拓跋乃昌赫连朔方号曰大夏。
二主二五魏有天下冯跋昌黎号曰北燕。
魏灭。
二主二十八年。
是十六国杂晋魏间前凉张轨"字士彦。 安定鸟氏人。 汉张耳十七代孙。 永宁初凉州刺史。 建兴年僣立为王。 依晋王朔立十三年晋武太元灭"
"壬戌"改大安后蜀李特"字玄休。 巴西宕渠人。 其先廪君之裔。 自氐羌之乱。 随流人至蜀。 自称益州牧。 号蜀。 改年建初"
"癸亥"蜀武帝雄"字仲隽。 特第三子。 母曰罗氏。 是年罗尚杀特而立帝。 二十年改元建兴。 咸和八年生疡于头六日。 而卒寿六十一"
"甲子五十"改永兴前赵刘渊"字元海。 新兴匈奴人。 冒顿之后。 初汉祖以宗女为公主。 妻冒顿。 约为兄弟。 故子孙冒姓刘氏。 都平阳六年改光熙"
"丙寅"改光熙○蜀改晏平"丁卯"怀帝炽改永嘉"字礼度。 武帝二十五子也。 生而姿奇。 后无罪为刘聪虏之。 寿三十岁"治六年"戊辰"赵改永凤"庚午"赵和"字玄泰。 渊之子。 身长八尺。 既立改年河瑞。 未几为锐景斩于光极台矣"
逍刘聪改称汉"字玄明。 刘渊第四子。 性极勇杰。 承位自号昭武帝。 改元光兴。 在位八年。 时河东大蝗食田。 唯不食黍豆。 靳准率人收埋之。 哭声。 闻十余里。 钻土复出。 黍豆竟尽食矣""辛未"汉改嘉平"八癸酉"愍帝邺改建兴"字彦奇。 武帝孙。 吴王晏之子。 初即位时。 长安城中不盈百户。 篙棘成林官无章服印绶。 唯桑板署号尔。 后被刘聪虏之。 使帝戎服执戟前导。 降封怀安侯遇害于洛。 寿十八岁"治四年凉张寔"字安逊。 在位五年。 寿四十八。 号昭公""九"吴中是年有维卫迦叶二佛石像。
泛海而至。
吴淞江沪渎口。
遥见浮游道士巫师往迎。
并风涛汹涌。
吴县朱膺素奉正法。
乃同数人共迎像。
于是乘流自到。
背有铭志。
登舟其轻如羽。
乃奉安通玄寺供养"今开元寺事载珠林甲戌"日陨○三日并出西方○汉星陨平阳化肉。
"乙亥"汉改建元"丙子"汉改麟嘉东晋雷氏曰"元明成康穆哀废简武安楚恭。 东晋十一。 一百四年"
"十丁丑"元帝睿改建武"司马氏。 王金德。 迁都建邺。 避愍帝名改建康。 字景文。 宣帝曾孙。 琅琊王觐之子。 生于洛阳。 刘聪破洛。 与王导南渡据江东。 壬午崩内殿。 葬平陵。 寿四十七"治六年。
叙曰。
经云。
三界无常。
有为非久。
晋氏之基。
魏室远系。
乃诛曹爽而绝其宗。
设帝策而陈其绩。
金承土运历数在躬。
平蜀而降大吴。
升平而布宽政。
文既允备武亦戢戈。
百六奄臻王官失守。
天下大乱莫匪斯焉。
于时道俗崩离。
朝不谋久。
寄政江表法随代兴。
沙门信士于是攸集。
故就纪之。
别号东晋。
元帝者宣皇曾孙。
恭王觐之子也。
讳睿字景文。
初生之辰。
内有神光一室尽明。
白毫生于日角之左。
累官都督杨州诸军事左丞相。
怀愍败后百官分离。
或走江南。
或为俘戮。
长安失据帝幽平阳江东于时。
忽有五日并出。
都下劝睿宜称晋王。
统摄万机以临亿兆。
愍帝崩后遂即居尊。
立元建武。
因都建邺。
避愍帝讳改名建康。
先是泰康二年。
吴旧将管恭作乱。
太史伍振筮曰。
恭即灭矣。
然更三十八年。
杨州当有天子。
至是果如其言。
又秦始时。
望气者云。
吴金陵山五百年后当出天子。
始皇忌之。
因发兵凿金陵山断。
改称抹陵冀绝其王。
凡自政至睿五百二十六年。
有晋金行奄君四海。
又时谣曰。
五马浮渡江。
一马化为龙。
永嘉丧乱宗室中。
唯琅琊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
获济江表。
而睿首基为帝。
将知受命上感天灵。
欲跨舆图下资地势。
地负其势。
始皇凿之而弗亡。
天降其灵。
刘曜歼之而莫尽。
爰自建武至于元熙。
凡十二主。
一百四年。
华戎道俗译经律论垂六百卷。
而弘法之务至是特盛焉。
"戊寅"改大兴前赵刘曜"字永明。 刘元海族子。 少孤贫。 养于元海家而承位。 十二年改光初元年"
"己卯"后赵石勒"字世龙。 上党武乡人。 其先匈奴别部也。 年十四至洛阳。 依笑上都门。 王衍异之曰。 胡雏声视有奇志。 将为天下之患。 遣人收之。 会勒已去。 后起兵据襄国一十五年。 寿六十。 勒初暴政。 及见图澄钵长青莲之验。 回心纳谏。 延及子虎慕德推贤"
"辛巳"凉茂"字成逊寔之弟在位四年"
"壬午"改永昌。
上忧崩"十一"天竺沙门。
吉友抵建康。
丞相王导见之曰。
我辈人也。
太尉庾亮光禄周顗廷尉柏彝。
一时名公皆造门结友。
声名著搢绅问。
尝对王导解带盘礴。
尚书卞望之适至。
友正容肃然。
有问其故。
对曰。
王公风道期人。
卞令轨度格物。
吾正当以此应之耳。
柏彝欲为友作目。
久之未得。
友曰尸黎密可谓卓朗。
彝绝叹以为尽品目之极。
大将军处仲。
闻友为诸公器重。
心未然。
及见不觉手足增敬。
周顗为仆射。
领选将入局。
过友叹曰。
为朝廷选贤。
得如君真令人无愧耳。
及顗殁友慰其孤。
对灵作梵呗。
清响凌云。
又咒语千余言而去。
王导尝戏之曰。
外国有君。
一人而已。
友笑曰。
使我如诸君。
今日岂得在此。
时以为名言。
译孔雀经。
梵名尸黎密。
盖让王位出家。
如吴泰伯然。
"十二癸未"明帝绍改太宁"字道畿。 元之长子。 敏有机断。 故能以弱制强。 克复大业。 惜乎降年不永。 未致太平崩。 寿二十七。 葬于平陵"治三年"乙酉"凉骏"字公建。 寔之子。 立二十二年。 寿四十"
"十三"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者。
罽宾国人也。
姓婆罗门。
父寂行。
母常安乐。
初母梦得神剑。
因而有孕。
既诞拳左手。
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
密受心印。
后适南天至中印度。
彼国王名迦胜。
设礼供养。
时有外道。
号无我尊。
先为王礼重。
嫉祖之至。
欲与论议。
幸而胜之以固其事。
乃于王前谓祖曰。
我解默论。
不假言说。
祖曰。
孰知胜负。
曰不争胜负。
但取其义。
祖曰。
汝以何为义。
曰无心为义。
祖曰。
汝既无心。
安得义乎。
曰我说无心。
当名非义。
祖曰。
汝说无心。
当名非义。
我说非心。
当义非名。
曰当义非名。
谁能辨义。
祖曰。
汝名非义。
此名何名。
曰为辨非义。
是名无名。
祖曰。
名既非名。
义亦非义。
辨者是谁。
当辨何物。
如是往返五十九翻。
外道杜口信伏。
于时祖忽然面北合掌。
长吁曰。
我师师子尊者今日遇难。
斯可伤焉。
即辞王南迈。
达于南天潜隐山谷。
时彼国王名天德。
迎请供养。
王有二子。
一凶暴而色力充盛。
一和柔而长婴疾苦。
祖乃为陈因果。
王即顿释所疑。
又有咒术师。
忌祖之道。
乃潜置毒于饮食中。
祖知而食之。
彼返受祸。
遂投祖出家。
祖即与受具。
后六十载太子德胜即位。
复信外道致难于祖。
太子不如密多以进谏被囚。
王遽问祖曰。
予国素绝妖讹。
师所传者当是何宗。
祖曰。
王国昔来实无邪法。
我所得者即是佛宗。
王曰。
佛灭已千二百年。
师从谁得邪。
祖曰。
饮光大士亲受佛印。
展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
我从彼得。
王曰。
予闻。
师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
何能传法后人。
祖曰。
我师难未起时。
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
王曰。
其衣何在。
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
王命焚之。
五色相鲜薪尽如故。
王即追悔致礼。
师子真嗣既明。
乃赦太子。
太子遂求出家。
祖问太子曰。
汝欲出家当为何事。
曰我若出家不为其事。
祖曰。
不为何事。
曰不为俗事。
祖曰。
当为何事。
曰当为佛事。
祖曰。
太子智慧天至。
必诸圣降迹。
即许出家。
六年侍奉。
后于王宫受具羯磨之际。
大地震动颇多灵异。
祖乃命之曰。
吾已衰朽安可久留。
汝当善护正法眼藏普济群有。
听吾偈曰。
圣人说知见。
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本性。
无道亦无理。
不如密多闻偈再启祖曰。
法衣宜可传授。
祖曰。
此衣为难故假以证明。
汝身无难何假其衣。
化被十方人自信向。
不如密多闻语作礼而退。
祖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
平地舍利可高一尺。
德胜王创浮图而秘之。
当东晋明帝太宁三年乙酉岁也。
"十四丙戌"成帝衍。
改咸和"字世根。 明帝长子。 五岁即位。 庾后临政。 寿二十五"治十七年"十五"三藏理法师名惠理。
西竺人也。
东晋咸和初。
来游此土。
至杭州见山岩秀丽曰。
吾国中天竺灵鹫山之一小岭。
不知何年飞来。
佛在世时多为仙灵所隐。
今此亦复尔耶。
洞旧有白猿。
遂呼之。
应声而出。
人始之信。
飞来由是得名。
师即地建两刹。
先灵鹫后灵隐。
常宴坐岩中。
号理公岩。
今瘗塔在焉。
"戊子"赵改太和"庚寅"后赵改建平"壬辰"燕慕容皝立"癸巳"蜀斑"字世文。 雄兄之子。 初署南平将军后立为太子。 雄疾。 斑侍。 卒而立。 一年复为越雄子杀之。 寿四十一"赵弘"字大雅。 勒之闪子。 立一年改元建熙。 寿四十二""甲午"赵石虎"勒弘自立。 尽杀勒种。 改元建熙"
"乙未"改咸康○赵改建武蜀期"字世运。 雄第四子。 立三年改元玉桓。 后自缢死。 雄诸子皆为寿所杀"
"丙申"○后赵大旱。
斗米直金一斤"戊戌"蜀寿"字武考。 骧之子。 雄之弟。 杀期自立。 六年改元汉兴。 国号汉"
"十六"咸康六年。
成帝幼冲。
庾水以元舅辅政。
奏沙门应尽礼王者。
尚书令何充等议。
不庆致拜。
下礼官详议。
博士议与充合。
而门下承水风旨为驳。
尚书令充仆射褚翌诸葛恢尚书冯怀戴广等奏曰。
世祖武皇帝。
以盛明革命。
肃祖明皇帝。
聪圣玄览。
岂于时沙门不易屈膝。
顾以不变其修善之法。
所以通天下之志也。
臣等谓。
宜遵承先帝故事于义为长。
水固谓应尽敬。
下制曰。
夫万方殊俗神道难辩。
有自来矣。
达观旁通诚当无怪。
况跪拜之礼。
何必尚然。
当后原先王所以尚之之意。
岂直好此屈折而坐遘盘辟哉。
良有以也。
既其有以。
将何以易之。
然则名礼之设。
其无情乎。
且今果有佛耶无佛耶。
有则其道固弘。
无则义将安取。
纵其信然。
将是方外之事。
方外之事岂方内所体。
而当矫形体违常度易礼典弃名教。
是吾所甚疑也。
名教有由来。
百代所不废。
昧旦丕显后世犹殆。
殆之为弊其故难寻。
而今当远慕茫味依稀未分。
弃礼于一朝。
废教于当世。
使夫凡流傲逸宪度。
又是吾所甚疑也。
纵其信然。
纵其有之。
吾将通之于神明。
得之于胸怀耳。
轨宪宏谟固不可废之于正朝。
凡此等类皆晋民也。
论其才智又常人也。
而当因所说之难辨。
假服饰以凌度。
抗殊俗之傲礼。
直形骸于万乘。
又是吾所弗取也。
诸君并国器也。
悟言则当测幽微。
论治则当重。
"十七"国典。
茍其不然。
吾将何述焉。
充等重抗。
表曰。
臣等暗短。
不足以赞扬圣旨。
宣畅大义。
伏省明诏震惧屏营。
辄共寻详有佛无佛。
固非臣等所能定。
然考其遗文钻其旨要。
五戒之禁实助王化。
贱昭昭之名行。
贵冥冥之潜操。
行德在于忘身。
抱一心之精妙。
且兴自汉世迄至于今。
虽法有隆衰而弊无妖忘。
神道经久未有其比也。
夫议有损也。
况必有益。
臣之愚诚。
实愿尘露之微增润岱岳。
区区之况上裨皇极。
今一令其拜。
遂坏其法。
修善之俗废于圣世。
习实生常。
必致怨惧。
隐之臣心窃所未安。
臣虽愚蔽。
讵敢以偏见疑误圣听。
直谓世经三代人更明圣。
今不为之制无亏王度。
而幽冥之格可无雍滞。
是以复陈愚诚。
乞垂省察。
水犹以为不可。
复下制曰。
省所陈具情旨。
幽昧之事诚非寓言所尽。
然较略其大。
人神常度粗复有分例用。
大率百王制法虽文质随时。
然未有以殊俗参治恢诞杂化者也。
岂曩圣之不达。
来圣之宏通哉。
且五戒之才善粗拟似人伦。
而更与世之略其礼敬服礼重矣。
敬大矣。
为治之纲尽于此矣万乘之君非好尊也。
区城之民非好卑也。
而尊卑不陈。
王教不得不一二之则乱斯曩圣。
所以宪章国体宜而不惑也。
通才博采往往备其事。
修之家可。
以修之国及朝则不可。
斯岂不远耶。
省所陈。
果亦未能了有之与无矣。
纵其了。
犹谓不可以参治。
而况都无而当以两行耶。
充等三上章执奏曰。
臣等虽诚愚蔽不通远旨。
至干干夙夜思循王度。
宁茍执偏管而乱大伦。
直以汉魏逮晋不闻异义。
尊卑宪度无或暂亏也。
今沙门之守戒专专。
然及为其礼一而已矣。
至于守戒之笃。
亡身不恪。
曷敢以形骸而慢礼敬哉。
每见烧香祝愿。
必先国家欲福裕之。
备情无极已。
奉上崇顺出于自然。
礼仪之简盖是专一守法。
是以先圣御世。
因而弗革也。
然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臣等慺慺以为。
不令致拜于法无亏。
因其所利而惠之。
使贤愚莫敢不用情。
则上有天覆地载之施。
下有守一修善之人。
谨复陈其愚浅。
愿蒙省察水议遂寝。
何充字次道。
庐江潜人。
魏光禄大夫宴之孙。
少以文义见称。
初为王敦掾。
敦兄含守庐江贪污。
敦尝于坐称之曰。
家兄在郡定佳。
庐江士人称之。
充正色曰。
充即彼郡人。
所闻异此。
敦默然。
坐客皆为不安。
充宴然自若。
丞相庾亮尝荐之于明帝曰。
何充器局方概。
有万夫之望。
若能总录朝端为老臣副。
及充拜尚书令。
推能用功不私树恩。
世甚重之。
初阮裕尝戏之曰。
卿志大宇宙。
勇迈前古。
充审其故。
裕曰。
我图数千户郡。
尚未能。
卿图作佛不亦大乎。
卒年五十有五。
其后门世事佛甚精。
厥孙尚之及点胤等。
并建大义阐明佛法云。
"癸卯"康帝岳。
改建元"字世同。 成之母弟。 年二十一即位。 庾亮为相专权。 后崩式干殿。 寿二十三。 葬昌陵"治二年"甲辰"蜀势"字子仁。 寿之长子。 身长七尺九寸。 腰十四围。 善俯仰。 立五年改元太和。 后死建康"
"十八乙巳"穆帝聃。
改永和"字彭祖。 康之长子。 二岁即位。 母褚后临朝。 寿十九崩于显阳殿。 葬永平陵"在位十七年"丙午"蜀改嘉宁"丁未"凉张重华"字大临。 骏次子。 立七年。 寿二十七""戊申"后赵佛图澄。
谏杀太子宣。
"己酉"后赵改太宁。
即帝位。
寻死而国乱。
前燕俊"姓慕容。 字子英。 祖名廆。 字奕。 昌黎^8□城鲜卑人。 其先有能之裔。 世居北夷。 邑于紫蒙之野。 晋封燕王迁都龙城。 生子皝俊。 乃皝之次子也。 居邺十一年。 寿四十二岁"
"十九"天竺佛图澄至洛。
自言百余岁。
常服气自养。
能积日不食。
善诵咒役使鬼神。
腹旁有孔以绵塞之。
夜读书则拔绵出光照室。
又每临溪从孔中出肠胃洗濯还纳腹中。
能听铃音言吉凶。
莫不奇验。
会洛阳寇乱潜伏草野以观时变。
时石勒屯葛陂多残杀。
澄杖锡谒勒。
勒命试以道术。
澄取满钵水咒之。
俄青莲花生钵中。
光色耀目。
勒由此神敬。
延之军中。
未几刘曜求战以决雌雄。
左右以为未可。
勒以访澄。
澄曰。
相轮铃音云。
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
此羯语也。
秀支军也。
替戾冈出也。
仆谷刘曜胡位也。
劬秃当捉也。
言军出捉得刘曜。
又令童子洁齐三日。
取麻油合胭脂。
躬自涂于掌中。
举手示童子。
灿然有辉。
童子惊曰。
有军马。
一人白皙以朱丝缚肘。
澄曰。
此即曜也。
勒遂出战。
果生擒刘曜。
勒称赵王行皇帝事。
敬澄弥笃。
每举事必咨而后行。
勒殂。
弟季龙袭其位。
徙都邺城。
尤倾心事澄。
下令衣以绫锦乘雕辇。
朝会引见。
常侍御史悉助举舆升殿。
太子诸公扶翼而前。
主者唱大和尚。
坐者皆起。
敕司空季农朝夕问候。
时支道林闻之曰。
澄公其以季龙为鸥鸟耶。
及晋军侵淮泗。
季龙怒曰。
吾奉佛供僧^5□更致寇。
佛无神矣。
澄入见曰。
陛下前身为商人。
经罽宾寺设大会。
会有六应真。
吾其一也。
有圣者曰。
此檀越报尽为鸡乃王晋地。
今陛下为天子。
岂非奉佛供僧而致耶。
疆场侵噬有国之常。
何为怨谤三宝兴毒念乎。
季龙悔谢。
因问曰。
佛法不杀。
朕为天下掌生杀。
恐违佛戒。
澄曰。
帝王事佛在恭俭慈忍。
显赞法道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民有为恶化之不悛者。
其可不罚乎。
但杀不可滥。
刑不可不恤耳。
尚书张离家富事佛。
而所为不法。
澄曰。
事佛在清净无欲。
君虽崇饰寺塔。
而贪冒不已无益也。
及将去世诣辞季龙。
惊曰。
大和尚遽弃我。
国有难乎。
澄曰。
出生入死道之常也。
修短分定无由增损。
但道贵行全德贵不怠。
茍德行无玷虽死如生。
咸无焉千岁尚何益哉。
然有可恨者。
国家存心佛理建寺度僧。
当蒙祉福而布政猛虐赏罚交滥。
特违圣教致国祚不延也。
季龙号恸呜咽。
澄安坐而逝。
后有沙门自雍州来。
见澄入关以闻季龙。
命发冢视之。
唯块石存焉。
季龙大恶之叹曰。
石吾姓也。
大和尚埋我而去。
其能久乎。
未几石氏果灭。
澄度弟子数千万人。
凡居其所。
国人无敢向之涕唾。
每相戒曰。
莫起恶心。
大和尚知汝。
其道化感物如此。
自大教东来。
至澄而盛。
论曰。
大觉琏禅师有云。
妙道之意圣人尝遇之于易。
由生民已来淳朴未散。
则三皇之教简而素。
春也。
及情窦日凿。
则五帝之教详而文。
夏也。
时与世异情随日迁。
故三王之教密而严。
秋也。
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
迨为秦汉则无所不至。
而天下至有不忍愿闻者。
于是我佛世尊之教入东土。
示以性命之理。
教以慈悲之行。
冬也。
旨哉斯言。
观澄公区区西来。
当石勒季龙碜暴虓噬之际。
而能悯物垂轨。
示以玄言德祥。
导以慈悲之行。
卒使二暴革心道化融洽。
於戏天有四时循环。
以生成万物。
而圣人之教。
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
厥有以哉。
"庚戌"赵石只"三月即位。 襄国改永宁。 去帝号。 刘显杀只。 冉闵以显为大单于。 称帝于襄国。 引兵攻邺。 败还。 魏克襄国。 杀显及公卿焚宫室。 迁其民于邺。 至辛亥国除"
魏冉闵"杀石虎。 子孙十八人。 及胡羯二万人。 壬子克襄国。 杀刘显。 后为慕容俊所灭。 杀闵于遏。 径山七里之内草木皆枯。 半年不雨。 祭之乃雨。 国除"
"辛亥"前秦符健"字建业。 洪第三子。 洛阳临渭氏人。 其先有扈之裔。 父洪字广世。 为西戎酋长。 初住石虎。 灭洪。 有师十万。 自称秦王。 生健。 背有草付字。 改姓苻氏。 僣立四年。 都长安。 改元皇始。 寿二十九。 而终"○符子朗"坚之兄。 英洁不仕。 著书二十篇。 曰符子多赞释"
世尊入灭一千三百年矣"壬子"燕改元玺"甲寅"凉张祚"改和平元"
"乙卯"符生"字长生。 健第三子。 立二年改元寿光。 二十三为坚杀之"
凉张玄靓立"丁巳"改升平。
帝加元服符坚"字永固。 洪之子。 雄武智略。 尽有中原。 以百万之众伐晋。 为谢石所败。 立二十七年。 寿四十八终。 改元永兴"
燕改寿光"二十"释涉公。
本蜀人也。
预言多验。
游化至长安。
时天大旱。
坚命师祈雨。
咒龙钵中。
其雨沛然。
恪加敬事。
师不食五谷。
日行五百里。
是年示灭而岁复旱。
坚谓秘书朱彤曰。
涉公若在。
岂使朕焦心于云汉哉。
其思仰如此。
"己未"秦改甘露"庚申"燕慕容暐"字景茂。 俊第二子。 僭立十年。 改元建熙"
"二十一辛酉"沙门于法开。
兰公徒弟也。
善放光法华。
尤精医法。
尝值妇人在草危急。
开曰此易治耳。
主人宰羊欲祀神。
开令取肉为羹进竟。
因气针之。
须臾羊瘼裹儿而出。
或问。
法师高明刚简。
何以医术经怀。
答曰。
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
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
自利利人。
不亦可乎。
"二十二王戌"哀帝丕改隆和"字千龄。 成之长子。 即位修身。 后断谷服长生药。 过度中毒。 崩于西堂。 寿二十五。 葬于安平陵"治四年栴檀瑞像"已上六十八年。 在龟兹。 此下一十四年。 在西凉府""癸亥"改兴宁"甲子"凉张天锡立"骏之少子。 玄靓委政。 与臣谋杀。 自立。 至丙子。 为符坚所虏"
"二十三"是年哀帝。
诏法师竺潜。
讲般若于禁中。
尝着屐至殿中。
人聚观难道德高风。
初不省有市朝。
时简文辅政。
沛国刘惔尝遇潜于简文座中。
嘲曰。
道人亦游朱门乎。
对曰。
君自见朱门。
贫道以为蓬户。
及辞还剡山。
支遁寓书求买沃州小岭归隐。
潜答曰。
欲来当给。
未闻巢由买山而隐也。
宁康二年卒。
武帝下诏曰。
法深理悟虚远风鉴清高弃宰辅之荣。
袭染衣之素。
山居世外笃勤匪懈。
方赖宣道以济苍生。
奄从迁谢用痛于怀。
其赐缗钱十万。
助建茔塔。
潜字法深。
凡中国敕葬沙门。
自潜而始。
"二十四"法师支遁字道林。
与谢太傅安王右军羲之厚善。
安守吴兴。
以书抵遁。
略曰。
思君日积北辰尤甚。
知欲还剡自治为之怆然。
人生如寄耳。
自顷风流得意事殆磨灭都尽。
唯终日戚戚。
迟君一来以晤言消遣之。
一日千载也。
及竺潜辞阙。
有诏遁。
继讲法于禁中。
一时名士殷浩郤超孙绰柏彦表王敬仁和充王坦之袁彦伯。
并与结方外交。
天下想见其标致者刘系谒于白马寺。
谈庄周以适性为逍遥。
遁曰。
不然。
桀跖以残虐为性。
岂亦逍遥乎。
于是注逍遥篇。
学者宗之。
王蒙尝极精思作数百语。
诣遁曰。
与君别久。
而君了不长何也。
蒙渐汗曰。
绛钵之王何也。
郤超尝问谢太傅曰。
遁谈何如嵇中散。
太傅曰。
嵇努力裁得半耳。
又曰。
何如殷浩。
太傅曰。
亹亹论辨恐当抗衡。
超拔渊源殷有渐德。
超后与亲旧书曰。
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独悟。
数百年来绍隆大法。
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
太和二年。
废帝海西公在位。
遁抗表辞还山。
有诏资给敦遣。
诸公祖饯于征虏亭。
蔡子叔者。
先至近道林坐。
适起而谢。
万亟趋其处。
子叔还合褥举万投诸地。
万曰。
几损我面。
子叔曰。
吾初不为卿面计。
其为当时所慕如此。
晚居山阴讲维摩。
许询为都讲。
遁通一义。
众意询不能难。
及询设难。
又意遁不能通。
而宾主之难相寻无穷。
听者多言。
自得遁旨。
诘之辄失。
着即色游玄圣不辩知等论。
有遗其马者。
畜之曰。
吾爱其神骏耳。
有遗其鹤者。
纵之曰。
冲天之物岂耳目玩哉。
君子多其达。
及卒戴逵过其塔叹曰。
德音未远而供木已繁。
计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也。
"二十五"郗超字嘉宾。
少有旷世之度。
谈论义理精微。
标志慕佛加好行檀。
大将军桓温辟为参军。
时王珣同府。
珣为主簿。
超美髯。
珣身短小。
府中语曰。
髯参军短主簿。
能令公喜。
能令公怒。
谢安王坦之诣温府。
温先令超卧帐中。
听其论事。
俄风动帐开。
安笑曰。
郤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超喜隐遁。
闻拂衣者。
必为起屋具器用遗之。
支道林每谓。
其造微之功足参正始。
甚重之。
又与汰法师厚善。
尝约先殁者。
凡幽冥报应当以相报。
俄而汰卒。
一夕见梦曰。
向与君约报应之事。
今皆不虚。
愿君无忘修德。
以升济神明。
超由是循道弥笃云。
"二十六乙丑"秦改建元"丙寅"废帝奕"字延龄。 哀之母北。 后大司马桓温。 废为海西公。 十月卒于吴。 寿三十五"
改太和在治五年"丁卯"大教东被三百年矣"二十七"释道安者姓卫。
常山扶柳人。
图澄之门学。
家世英儒。
早失覆荫。
为表兄所养。
早年读书一览无忘。
十一出家而能日记万言。
终为缁林奇表。
宁康初。
安于襄阳檀溪寺。
建浮图铸铜像。
能起自行。
至方山而止。
光明烛天倾都瞻拜。
欢呼动山谷。
秦主符坚送外国金饰倚像金缕结珠弥勒等。
安每讲设以作证。
一夕像光照室。
视之顶有舍利焉。
习凿齿襄阳高士。
先以书通好。
乃诣安自称曰。
习凿齿。
安曰。
弥天释道安。
相得欢甚。
即以书抵谢东山。
称安盖非常胜士。
恨公不一见耳。
孝武帝闻安名。
诏曰。
法师以道德照临天人。
使大法流行。
为苍生依赖。
宜日食王公禄。
所司以时资给。
安固辞不受。
未几符坚攻陷襄阳。
得安而喜。
谓左右曰。
吾以十万师取襄阳。
得一人半耳。
左右问为谁。
曰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
安入关。
沙门万数皆随师姓而名。
安曰。
师莫如佛世也。
应沙门宜以释为氏。
及增一阿含经至乃云。
四河入海无复异名。
四姓出家同称释氏。
遂与符合焉。
世益重之。
又蓝田得古鼎。
容二十有七斛。
腹有篆文。
朝无识之者。
有以问安。
安曰。
鲁襄公所铸也。
由是符坚敕三馆学士有所疑皆师于安。
国人语曰。
学不师安义不禁难。
时符氏东极沧海。
西并龟兹。
南包襄阳。
北尽沙漠。
唯建康未服。
坚雅意欲取而有之。
群臣谏不从。
太尉符融者叩头请安。
为苍生一言。
安诺。
及坚出东苑。
命安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进曰。
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
道安毁形宁可参厕。
坚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舆辇之荣。
未称其德。
即诏翼扶安登辇。
于是翼跪而掖之。
坚顾谓安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
整六师以巡狩。
登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富有八州居中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士。
东南地区势卑气厉。
昔舜禹游而不返。
始皇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未见其可。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忧国至深。
其论可听。
坚曰。
非区域不广也。
朕欲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
且有格言傥如高论。
则帝王无省方之文乎。
安曰。
必欲往。
宜驻跸洛阳枕戈畜锐传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坚不纳。
太元七年坚自将步骑。
百万次寿春。
为晋徐州刺史谢玄所败。
单骑遁还。
安每疏经义必求圣证。
一日感庞眉尊者降。
安出所制似之。
尊者钦叹以为尽契佛心。
仍许以密助弘通。
安识其为宾头卢也。
因设日供祀之。
今供宾头自安而始。
门弟子通其业者数十人。
知名于世有法遇者。
传教长沙。
门徒数百。
有私饮者。
遇纵而不举。
安兼知之。
即封荆以寄。
遇抱荆而泣曰。
董众无状而远遗师忧。
于是俯伏躬受其谴。
太元十四年正月晦日。
安命其徒具浴。
忽见异僧出入隙中。
安以生处问之。
僧指西北即云开见楼阁如幼出。
曰彼兜率天也。
是夕有敷百小儿。
皆就浴而去。
识者以为应真之侣也。
二月八日跏趺而逝。
安貌侻而姿黑。
博学善词章。
谚曰。
漆道人惊四邻。
左臂有肉方寸许隆起如印。
时号印手菩萨。
着僧尼轨范及法门清式二十四条。
世遵行之。
论曰。
法源滥触之初。
由佛图澄而得安。
由安而得远公。
是三大士化仪轨则。
或无以异。
至于出处操尚。
若相戾者何哉。
大抵晋室渡江自明帝之后。
当代时君虽无可称者。
然而朝廷纪纲法度未始或亏。
当是之际。
故远公得以遂其高。
天子临浔阳而诏不出山。
若澄安二公。
失身偏霸之朝。
万一不区区俯仰曲徇其情。
彼季龙符坚其肯容之高卧山林。
而不为之屈耶。
此古所谓易地皆然。
三大士有之矣。
孟轲氏称伯夷伊尹柳下惠。
皆曰圣人者。
良以其道通方而善趋时也。
世谓澄安之操不逮远公。
吾弗信矣。
"二十八"孙绰字兴公。
父楚有重望。
绰博学美文辞。
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
初隐稽山放情山水。
作遂初赋。
以见志。
友道林问绰曰。
君何如许。
答曰。
高情远志弟子早已伏膺。
然一咏一吟。
许将生面。
尝作天台赋。
示友人范荣期曰。
卿试以掷地当作金声。
荣期曰。
恐此金声非中宫商。
然每至佳句。
辄云。
应是我辈语。
于吾道多有论撰。
具见弘明等集。
年五十八卒。
史臣称绰有匪躬之节。
不徒文雅而已。
"二十九"许询字玄度。
高阳人。
魏中领军允僧孙也。
澡心学佛。
甚为江左诸公卿仰慕。
简文帝高其风。
每月白风恬。
思清言妙理必造焉。
至其亹亹。
简文不觉前席。
达旦忘倦。
帝谓亲友曰。
玄度才情故未易有。
刘真长为时谭宗。
而与结清言友。
每谓人曰。
吾不见玄度几为轻薄令尹。
又尝曰。
清风明月何尝不思玄度。
"戊辰"○王珣与弟^5□舍宅为寺。
今虎丘是也。
"庚午"○符坚灭燕"三十"晋司马桓温。
末年奉法。
有尼造之。
温敬而不倦。
浴必移晷。
讶而私觌。
见尼挥刃自割。
截支分脔。
有顷尼出。
温以情问尼曰。
君志若遂形当如之。
时温方谋问鼎。
闻此怅然乃止。
尼遂辞不测所之"出感通录"
"三十一辛未"简文帝昱"字道万。 元之少子。 神识怡畅。 无济世之略。 后崩于东堂。 寿五十。 葬高平陵"
"三十二"改咸安○是年慧星现。
帝诏竺法旷禳之。
旷曰。
陛下当勤修德政以赛天谴。
贫道当尽情。
帝乃斋忏灾遂灭。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