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义疏 八 问神卷第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法言义疏
《法言义疏》 八 问神卷第六 杨雄

或问:"圣人之经不可使易知与?"〔注〕嫌五经之难解也。

曰:"不可。 天俄而可度,则其覆物也浅矣;地俄而可测,则其载物也薄矣。 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

〔注〕莫有不存其内而能出乎其外者也。

〔疏〕"圣人之经不可使易知与"者,艺文志云:"故曰易道深矣。"

史记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又云:"‘夫礼禁未然之前,而法施已然之后。 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荀子劝学云:"春秋之微也。"

云深,云隐约,云禁未然,云微,皆不可使易知之说。

"天俄而可度"云云者,吴云:"俄犹俄顷。"

王氏念孙云:"俄而之言假如也。 言天假如可度,则其覆物必浅;地假如可测,则载物必薄也。 ‘俄’与‘假’声近而义同,周颂维天之命篇‘假以溢我’,说文引作‘8以溢我’,是其例也。 而、如古通,见日知录卷三十二。"

按:吴解是也。

吾子:"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必不得读为"假如"。

此"俄而"字当与同义,与上文"易知"字相应。

凡事俄顷可知可能者,皆易易耳。

天惟高也,故非不可度,不可俄而度;地惟厚也,故非不可测,不可俄而测;圣人之经惟象天地也,故非不可知,不可俄而知。

若读"俄而"为"假如",则是天竟不可度,地竟不可测,圣人之经竟不可佑矣,义殊未安。

音义:"覆物,敷又切。"

"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者,郛、郭解见吾子疏。

吴云:"言不能出其域。"

北堂书钞九十五引作"天地为万物之郭,五经为众说之郛"。

注"莫有不存其内而能出乎其外者也。"

按:世德堂本作"莫有不在其内而能出乎其外也。"

或问:"圣人之作事,不能昭若日月乎?何后世之◆◆也!"曰:"瞽旷能默,瞽旷不能齐不齐之耳;狄牙能喊,狄牙不能齐不齐之口。"

〔疏〕"何后世之◆◆也"者,音义:"◆◆,语巾切,争讼也。"

广雅释言:"◆◆,◆◆语也。"

王疏云:"◆◆犹◆◆也。 法言问神篇云:‘何后世之◆◆也!’"史记鲁世家赞:"洙、泗之间,龂龂如也。"

徐广注云:"龂龂,争辞"一"。"

盐铁论国病篇云:"诸生誾誾争盐铁。"

龂、誾并与◆同。

按:宋、吴作"誾誾",温公依李本作"◆",云:"◆◆,争论之貌,谓学者争论是非。"

汉魏丛书本作"誾誾"。

"瞽旷能默"者,师旷,见吾子疏。

周礼春官序官云:"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蒙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

郑注云:"凡乐之歌,必使瞽蒙为焉。 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 晋杜蒯云:‘旷也,大师也。 ’郑司农云:‘无目眹谓之瞽。 ’"贾疏云:"以其目无所睹见则心不移于音声,故不使有目者为之也。"

孙疏云:"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者,明大师、小师亦以瞽蒙为之。 以其贤知,使为瞽官之长,故殊异之而称师也。"

引"晋杜蒯曰:旷也,大师也"者,檀弓文。

旷即师旷。

郑意师旷亦瞽蒙,以贤知而为大师,故引以为证。

然则旷为瞽蒙之长,故谓之师旷,亦谓之瞽旷。

庄子箧胠云:"塞瞽旷之耳。"

默谓口不言而心通。

论语云:"默而识之。"

皇疏云:"见事心识而口不言,谓之默识者也。"

按:即所谓心不移于音声。

解嘲云:"知玄知默,守道之极。"

"狄牙能喊"者,吴云:"狄牙,易牙也。"

俞云:"狄牙即易牙,犹‘简狄’汉书古今人表作‘简X’也。"

按:狄、易古音相同,故得通用。

说文"逖,远也",古文作"X",从易声。

又"惕,敬也";重文"悐",从狄声。

白虎通礼乐云:"狄者,易惕也,辟易无别也。"

广雅释诂云:"狄,◆也。"

皆其证。

庄子骈拇释文:"淮南云:‘俞儿、狄牙,尝淄、渑之水而别之。 ’狄牙则易牙,齐桓公时识味人也。"

左传僖公篇云:"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焉。"

杜注云:"即易牙。"

孔疏云:"此人为雍官,名巫,而字易牙也。"

魏策云:"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调五味而进之。 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

孟子云:"易牙先得吾口之所耆者也。"

音义:"喊,呼览切;又呼嫌,下斩切。"

说文无"喊",朱氏骏声以为即"●"之异文。

说文:"●,啮也。"

通训定声云字亦作"喊",引此文"狄牙能喊"。

俞云:"喊者,諴之异文,从口与从言同。 咏、咏,诊、吟,即其例也。 说文言部:‘諴,和也。 ’广雅释诂:‘諴,调也。 ’狄牙能喊,谓狄牙能和调也。"

按:俞说是也。

司马云:"瞽旷能审正声,而人之耳清浊高下各有所好,瞽旷不能齐也。 狄牙能尝和味,而人之口酸辛咸苦各有所好,狄牙不能齐也。 圣人能行正道,而愚闇邪僻之人相与非之,圣人不能止也。"

"一""辞"字原本作"辨",据史记鲁周公世家改。

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着。

无验而言之谓妄。

君子妄乎?不妄。

〔注〕言必有中。

〔疏〕说文:"譣,譣问也"一"。"

引伸为征譣。

经传皆以验为之。

汉书董仲舒传:"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此必古有是语,故云"盖闻"。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不法之言,无验之说,君子之所外,何以为哉?""一"今本说文"问"上无重文"譣"字。

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涤之,灏灏乎其莫之御也!〔注〕有所发明,如白日所照;有所荡除"一",如江、河所涤,灏灏洪盛,无能当之者。

面相之,辞相适,捈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嚍嚍者,莫如言。

〔注〕嚍嚍,犹愤愤也。

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着古昔之●●,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

〔注〕●●,目所不见;忞忞,心所不了。

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注〕声发成言,画纸成书。

书有文质,言有史野,二者之来,皆由于心。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注〕察言观书,断可识也。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疏""难矣哉"者,吴云:"难乎为君子也。"

司马云:"难以明道。"

按:论语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郑注云:"‘难矣哉’,言终无成功也。"

"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者,音义:"之解,胡买切,晓也。"

按:说文:"解,判也。"

引伸为分析,为节理。

史记吕后本纪:"君知其解乎?"正义云:"解,节解也。"

体谓体裁。

文选沈休文谢灵运传论:"延年之体裁明密。"

李注云:"体裁,制也。"

言不必繁而皆中于伦,是谓得言之解;书不必多而皆应于法,是谓得书之体。

得言之解,故言足以达其心;得书之体,故书足以达其言也。

"江、河以涤之"者,说文:"涤,洒也。"

灏灏乎,世德堂本作"浩浩乎"。

"面相之,辞相适"者,音义:"面相,息亮切。"

宋云:"面相,犹面对;适,往也。 言面对之时,以辞相及也。"

司马云:"‘之’亦‘适’也。"

俞云:"‘之’字绝句。 相之、相适,对文成义。"

按:司马、俞说,是也。

尔雅释诂云:"适、之,往也。"

面谓颜色,辞谓辞气。

荀子大略:"爱之而勿面。"

杨注云:"谓以颜色慰悦之。"

"面相之,辞相适",谓以颜色辞气相交接,若往来然也。

"捈中心之所欲"者,音义:"捈,他胡切,又同卢切,引也。"

说文:"捈,卧引也。"

通训定声云:"谓横引之。"

字亦通作"抒"。

广雅释诂云:"捈,抒也。"

汉书刘向传:"一抒愚意。"

颜注云:"抒,谓引而泄之也。"

又王褒传:"敢不略陈愚,而抒情素。"

注云:"抒,犹泄也。"

"通诸人之嚍嚍"者,音义:"嚍嚍,音即刃切。 俗本作‘●●’,误。"

按:宋、吴本作"●●",此音义以为俗本者。

然音义引俗本,往往有古音古义存其间,转较胜其所据本。

嚍、●形近易误。

列子天瑞篇"画其终",又汤问篇"画然",释文并云:"‘画’一作‘尽’。"

重言形况,以声为义,尤难定其文字之是非。

法言多韵语,今以声韵求之,颇疑作"●●"者为合。

盖此文"面相之"四句释言,与下文"弥纶天下之事"四句释书,文义相对。

"弥纶"四句,"远"与"忞"为韵;此"面相之"四句,"适"与"●"为韵。

若作"嚍嚍",则不韵矣。

离骚:"忽纬繣其难迁。"

王注云:"纬繣,乖戾也。"

字亦作"●◆",广雅释训云:"●◆,乖剌也。"

王疏云:"意相乖违,谓之●◆。"

然则●●即纬繣、●◆之意。

"通诸人之●●",犹云通◆意之相乖耳。

"弥纶天下之事"者,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下之道。"

虞注云:"弥,大。 纶,络。"

按:弥纶迭义连语,不容分疏。

文选陆士衡文赋,李注引王肃易注云:"弥纶,缠裹也。"

得之。

"着古昔之●●,传千里之忞忞"者,音义:"●●,呼昆切。"

文赋注引法言作"昏昏"。

又音义:"忞忞,武巾切。"

"忞"与"远"韵,段氏玉裁六书音韵表袁声第十四部、文声第十三部合用,最近。

按:楚辞悲回风"还"与"闻"韵,天问"文"与"言"韵。

此"远"与"忞"韵,亦其例。

"着古昔之●●",承"记久"为义,以时言;"传千里之忞忞"承"明远"为义,以地言也。

"君子小人见矣"者,音义:"见矣,贤遍切。"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者,乐记云:"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关雎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注"有所"至"之者"。

按:孟子云:"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赵注云:"圣人之洁白,如濯之江、汉,暴之秋阳,皜皜甚白也。"

毛氏奇龄四书索解云:"‘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从来训作洁白。 夫道德无言洁白者。 惟志行分清浊,则有是名。 故夫子称‘丈人欲洁其身’;孟子称‘西子蒙不洁’,又称‘狷者为不屑不洁之士’;司马迁称‘屈原其志洁’。 大抵独行自好者始有高洁之目,此非圣德也。 夫子自云:‘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只以不为物污,与屈原传之‘皭然泥而不滓’语同。 岂有曾子拟夫子,反不若子贡之如天如日,宰我之超尧越舜,而仅云洁白?非其旨矣。"

焦疏云:"毛氏说是也。 列子汤问篇云:‘皜然疑乎雪。 ’释文云:‘皜又作皓。 ’文选李少卿与苏武诗‘皓首以为期’,注云:‘皓与颢,古字通。 ’说文页部云:‘颢,白。 楚辞曰:‘天白颢颢。 ’皜皜即是颢颢。 尔雅释天云:‘夏为昊天。 ’刘熙释名释天云:‘其气布散皓皓也。 ’然则皜皜谓孔子盛德如天之元气皓旰。 尚,即上也。 不可上,即子贡云:‘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以此推之,江、汉以濯之,以江、汉比夫子也。 秋阳以暴之,以秋阳比夫子也。 皜皜乎不可上,以天比夫子也。"

荣按:理堂解"江、汉"二句为即以江汉、秋阳比夫子,其说甚是。

而解皜皜乎不可尚已为拟夫子于天,殊未必然。

法言此文,全本孟子。

白日以照之,即秋阳以暴之之义;江、河以涤之,即江、汉以濯之之义;灏灏乎其莫之御也,即皜皜乎不可尚已之义。

谓圣人之言与书,明照四方,若日月之经天;荡涤浊恶,若江、河之行地。

其光与力至盛、至大,莫之能敌。

弘范以灏灏为洪盛,即形容白日、江、河之辞,为得其义。

皜皜即灏灏,亦以形容江、汉、秋阳光力之盛大,固不仅状其洁白,亦不必谓如天之元气皓旰也。

世德堂本此注上有"咸曰"字,则以为宋著作语,误也。

注"嚍嚍,犹愤愤也"。

按:"嚍"字说文、玉篇均不录。

荀子非十二子篇:"尽尽焉。"

彼杨注云:"极视尽物之貌。"

此望文生训。

俞氏樾平议云:"尽尽犹津津也。 庄子庚桑楚篇曰:‘津津乎犹有恶也。 ’此作尽尽者,声近,故假用耳。 周官大司徒职曰:"二"‘其民黑而津。 ’释文云:‘津本作浕。 ’然则津津之为尽尽,犹津之为浕矣。"

按:庚桑楚释文津津如字。

崔本作律律,云:"恶貌。"

嚍嚍当即尽尽、津津之谓。

弘范以为愤愤者,方言云:"愤,盈也。"

国语周语:"阳瘅愤盈。"

韦注云:"积也。"

淮南子俶真:"繁愤未发。"

高注云:"繁愤,众积之貌。"

然则愤愤者,积意欲发之义。

注"●●,目所不见;忞忞,心所不了"。

按:俞云:"忞忞与●●同义。 史记屈原传:‘受物之汶汶。 ’索隐曰:‘汶汶,昏暗不明也。 ’汶汶即忞忞也。"

"一""所"字原本作"如",据文义改。

"二""司徒"二字原本互倒,今据周礼改。

圣人之辞浑浑若川。

〔注〕浑浑,洪流也。

顺则便,逆则否者,其惟川乎!〔疏〕说文:"便,安也。"

考工记云:"水属不理孙谓之不行。"

郑注云:"孙,顺也。"

按:此以譬圣人之言,其理至深至大,而不可违。

或曰:"仲尼圣者与?何不能居世也,曾范、蔡之不若!"曰:"圣人者范、蔡乎?若范、蔡,其如圣何?"〔疏〕"曾范、蔡之不若"者,经传释词云:"曾,乃也。"

吴云:"范睢,魏人也,说秦昭王而为相。 蔡泽,燕人也,说范睢而代睢为相。 言孔子不如。"

按:范睢、蔡泽,史记有传。

解嘲云:"范睢,魏之亡命也。 折胁折髂,免于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 激卬万乘之主,介泾阳,抵穰侯而代之,当也。 蔡泽,山东之匹夫也。 顩颐折頞,涕吐流沫。 西揖强秦之相,搤其咽而亢其气,拊其背而夺其位,时也。"

"若范、蔡,其如圣何"者,司马云:"仲尼若为范、蔡之行,则亦为小人,安得为圣?"

或曰:"淮南、太史公者,其多知与?曷其杂也!"曰:"杂乎杂!〔注〕叹不纯也。 人病以多知为杂,惟圣人为不杂。"

〔疏〕"淮南、太史公其多知与"者,汉书淮南王安传云:"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 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 又有中篇八卷,言神僊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

艺文志有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入杂家;又有淮南杂子星十九卷,入天文。

今存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

史记自序云:"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论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着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汉书司马迁传赞云:"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 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

此准南、太史公多知而杂之事。

"人病以多知为杂",文选何平叔景福殿赋李注引作"人病多知为杂",无"以"字。

圣人不杂者,一以贯之也。

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言、书不经,多多赘矣。

〔注〕动而愈伪。

〔疏〕不经,谓不在六艺之科,非孔子之术者。

吾子云:"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

"多多赘矣"者,司马云:"言书不合于经,知之愈多,则愈为害而无用,若身之有赘然。 赘,附肉也。"

或曰:"述而不作,玄何以作?"曰:"其事则述,其书则作。"

〔注〕言昔老彭好述古事,孔子比之,但述而不作。

今太玄非古事,乃自成一家之书,故作之也。

或曰:"孔子述事者有矣,然何尝作书乎?"〔疏〕"述而不作",论语述而文。

彼皇疏云:"述者,传于旧章也;作者,新制作礼乐也。 孔子自言我但传述旧章,而不新制礼乐也。 夫得制礼乐者,必须德位兼并,德为圣人,尊为天子者也。 孔子是有德无位,故述而不作也。"

刘疏云:"述是循旧,作是创始。 礼记中庸云:‘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议礼,制度,考文,皆作者之事,然必天子乃得为之。 故中庸又云:‘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郑注‘今,孔子谓其时。 ’明孔子无位,不敢作礼乐,而但可述之也。"

是皆以作为指作礼乐而言。

然广言之,则凡有所创始皆谓之作,不必以礼乐为限。

论语云:"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包注云:"时人多有穿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也。"

是凡以新意创着篇籍,亦皆是作。

此文云"玄何以作",明以作为创着篇籍之义也。

"玄何以作"者,自序云:"雄以为赋者,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 而大潭思浑天,参摹而四分之,极于八十一。 旁则三摹九据,极之七百二十九赞,亦自然之道也。 故观易者,见其卦而名之;观玄者,数其画而定之。 玄首四重者,非卦也,数也。 其用自天元推一昼一夜阴阳数度律历之纪,九九大运,与天终始。 故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赞,分为三卷,曰一、二、三,与泰初历相应,亦有颛顼之历焉。 ◆之以三策,关之以休咎,絣之以象类,播之以人事,文之以五行,拟之以道德、仁义、礼知。 无主无名,要合五经,苟非其事,文不虚生。 为其泰曼漶而不可知,故有首、冲、错、测、攡、莹、数、文、掜、图、告十一篇,皆以解剥玄体,离散其文,章句尚不存焉。 观之者难知,学之者难成。"

"汉书本传"尚不存焉"句下有"玄文多,故不着"六字,此班氏所增益,非自序文。 "后汉书张衡传章怀太子注引桓谭新论云:"扬雄作玄书,以为玄者,天也,道也。 言圣贤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为本统,而因附续万类、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羲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 玄经三篇,以纪天、地、人之道。 立三体,有上中下,如禹贡之陈三品。 三三而九,因以九九八十一,故为八十一卦。 以四为数,数从一至四,重累变易,竟八十一而遍,不可损益,以三十五蓍揲之。 玄经五千余言,而传十二篇也。"

刘攽云:"‘以三十五蓍揲之’,案:太玄乃用三十六揲,作‘五’字,误也。"

说文:"玄,幽远也。 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

宋云:"或人以为孔子述而不作,疑太玄不当作,故问之。"

"其事则述,其书则作"者,谓玄之义理亦述也,其文辞则作耳。

自序云:"无主无名,要合五经。 苟非其事,文不虚生。"

所谓其事则述也。

前文云:"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

故其书则作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虽圣人亦但能有所发明,而不能有所创造。

若夫援据所学,发为文辞,垂着篇籍,则正学者之所有事,虽作,亦述也。

司马云:"仁义,先王之道也。 方州部家,杨子所作也。 言杨子虽作太玄之书,其所述者亦先圣人之道耳。"

是也。

注"言昔"至"书乎"。

按:治平本无此注;世德堂本有之,其下更有"咸曰"、"秘曰"等条,则此非宋、吴注文甚明,当是弘范语。

然谓孔子但述古事,子云乃成一家之言,此显悖杨旨。

所引或说,疑"何尝"下脱"不"字,言孔子于事则述,于书则作,兼而有之,初不相悖。

明子云之于玄,亦犹孔子之为。

若无"不"字,则不可解矣。

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注〕童乌,子云之子也。

仲尼悼颜渊苗而不秀,子云伤童乌育而不苗。

九龄而与我玄文。

〔注〕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童乌九龄而与杨子论玄。

〔疏〕"育而不苗"者,广雅释诂云:"育,生也。"

苍颉篇云:"苗,禾之未秀者也。"

论语:"子曰:‘苗而不秀者有以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刘疏云:"法言问神篇‘育而不苗者’云云,后汉书章帝八王传赞‘振振子孙,或秀或苗’,皆以此章喻人早夭也。"

"九龄而与我玄文"者,礼记文王世子云:"古者谓年龄。"

孔疏云:"谓称年为龄。"

音义:"与我,音预。"

按:与之本义为党与,引伸为与闻、与知。

党与之"与"今韵在"语",与闻、与知之"与"今韵在"御"。

此"与我玄文",则与知之义,故云"音预"。

与闻、与知字,古或假"豫"为之。

"预"即"豫"之俗也。

注"童乌,子云之子也"。

按:华阳国志序志云:"文学神童杨乌,雄子,七岁预父玄文,九岁卒。"

御览三百八十五引刘向别传云:"杨信字子乌,雄第二子,幼而聪慧。 雄算玄经不会,子乌令作九数而得之。 雄又拟易‘羝羊触藩’,弥日不就。 子乌曰:‘大人何不曰荷戟入榛?’"按:童乌卒九岁,未必有字,乌盖小名耳。

若云名信,字子乌,则此以父称子,乃字而不名,非其理矣。

且子云草玄,潭思浑天而得,岂有子乌令作九数乃会之事?今太玄无"荷戟入榛"语,惟干次七云:"何戟解解遘。"

测曰:"何戟解解,不容道也。"

别传云云,即因此傅会之,殊不可信。

又袁文瓮牖闲评以"育而不苗,吾家之童"为句,"乌乎"为句,谓子云叹其子童蒙而早亡,故曰乌乎,即呜呼字。

张氏澍蜀典驳之云:"考汉郎中郑固碑云:‘君大男孟子有杨乌之才。 ’文士传汉桓驎答客诗云:‘伊彼杨乌,命世称贤。 ’客示桓驎诗,亦云:‘杨乌九龄。 ’此岂作叹词解乎?"按:自来说法言者,皆以"童乌"连文,乌是童名。

质甫尽废诸书,妄为穿凿,不足置辩也。

御览五百五十六引新论云:"杨子云为郎,居长安,素贫,比岁亡其两男,哀痛之,皆持归葬于蜀,以此困乏。 雄"严氏可均云:“当作子云,御览变其词耳。" "察达圣道,明于死生,宜不下季札。

然而慕怨死子,不能以义割恩,自令多费,而至困贫。”

按:子云为郎,在成帝元延二年,时年四十三。

新论云"比岁亡其两男",则童乌之卒,盖元延三、四年间事。

九龄与玄,可谓智百常童。

育而不苗,甚于夫人之为恸;持归葬蜀,以成人之道待之,亦情之不容已。

而谓"不能以义割恩,自令多费",斯鄙夫之见也。

注"仲尼悼颜渊苗而不秀"。

按:论语"苗而不秀者"章,皇疏云:"又为叹颜渊为譬也。"

翟氏灏四书考异云:"牟融理惑论云:‘颜渊有不幸短命之记,苗而不秀之喻。 ’祢衡颜子碑云:‘亚圣德蹈高踪,秀不实,振芳风。 ’李轨法言注云:‘仲尼悼颜渊苗而不秀,子云伤童乌育而不苗。 ’文心雕龙云:‘苗而不秀,千古斯恸。 ’皆以此为惜颜子。 而世说新语谓:‘王戎之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 ’梁书:‘徐勉因子悱卒,为客喻云:秀而不实,尼父为之叹息。 ’亦借颜子以言其短折之可惜。 自汉迄齐、梁,相沿如此,当时必自有依据。"

注"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

按:颜子与孔子言易,经典无文。

惟北堂书钞百三十七引韩诗外传云:"孔子使子贡,为其不来,孔子占之,遇鼎。 谓弟子曰:‘占之遇鼎。 ’皆言无足而不来。 颜回掩口而笑。 孔子曰:‘回也,何哂乎?’曰:‘回谓赐必来。 ’孔子曰:‘何如也?’回对曰:‘乘舟而来矣。 ’赐果至矣。"

亦见艺文类聚七十一引冲波传。

此注所云,疑即指此。

其云弱冠者,列子力命云:"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十八。"

淮南子精神云:"颜渊夭死。"

高注云:"颜渊十八而卒。 孔子曰:‘回不幸短命死矣!’故曰夭也。"

是周、汉间传说有解颜子短命为年止十八者,故后汉书郎顗传云:"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

弘范盖亦用其说,故以为童乌九龄之比。

或曰:"玄何为?"曰:"为仁义。"

曰:"孰不为仁?孰不为义?"曰:"勿杂也而已矣。"

〔注〕纯则巧伪息,杂则奸邪兴。

〔疏〕"玄何为"者,司马云:"为,于伪切,言为何事而作。"

"为仁义"者,按:自序云:"拟之以道德、仁义、礼知。"

此独云仁义者,备言之则曰道德、仁义、礼知,约言之则曰仁义,仁义足以该道德、礼知也。

系辞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玄推自然以明人事,故约其指于仁义也。

玄莹云:"故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 人事也,具可损益。 与夫一,一所以摹始而测深也;三,三所以尽终而极崇也;二,二所以参事而要中也,人道象焉。 务其事而不务其辞,多其变而不多其文也。"

"孰不为仁?孰不为义"者,吴云:"贤者立言,无不为仁义,何必玄?""勿杂也而已矣"者,前文云"惟圣人为不杂",此云"忽杂也而已矣",然则子云之于玄,固以睎圣之事自任也。

陆绩述玄云:"雄受气纯和,韬真含道,通敏叡达,钩深致远,建立玄经,与圣人同趣。 虽周公繇大易,孔子修春秋,不能是过。 论其所述,终年不能尽其美。 考之古今,宜曰圣人。"

可以为知言矣。

注"杂则奸邪兴"。

按:世德堂本"兴"作"生"。

或问"经之艰易"。

曰:"存亡。"

或人不谕。

曰:"其人存则易,亡则艰。 延陵季子之于乐也,其庶矣乎!如乐弛,虽札末如之何矣。 如周之礼乐庶事之备也,每可以为不难矣。 如秦之礼乐庶事之不备也,每可以为难矣。"

〔疏〕"或问经之艰易"者,问群经之中孰为难治,孰为易治也。

"曰存亡"者,经有存有亡,全存者,易、诗、春秋是也;亡过半者,书、礼是也;全亡者,乐是也。

"其人存则易,亡则艰",司马云:"‘人’当作‘文’,字之误也。 秦火之余,六经残缺,虽圣贤治之亦未易悉通。"

俞云:"今以下文证之,颇以温公之说为然。 下文曰:‘延陵季子之于乐也,其庶矣乎!如乐弛,虽札末如之何矣。 ’夫人如延陵季子,而乐弛则无如何,是所重者在于文,不在其人也。 下文又曰:‘如周之礼乐庶事之备也,每可以为不难矣。 如秦之礼乐庶事之不备也,每可以为难矣。 ’是难不难由于备不备,益足见经之艰易存乎文矣。"

按:司马、俞说是也。

上文"存亡",即指经之存亡。

谓经之难易,视其书之完阙何如耳。

义本自憭,而或人不谕,故释之曰:"其文存则易,亡则艰。"

其文者,经文也。

若云"其人",则上文漫云存亡,绝无主名,孰能知其所指?法言虽简奥,亦安有故作廋辞如此者?且其人云者,谓作经之人耶?谓说经之人耶?经师代有,求则得之,存亡之云,于义无当。

若夫作者之圣,长往不返,必遇其人而后可言治经,将终古无此事,何以云"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耶?盖"文"之驳形似"人",校书者习知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遂臆改为"人"字耳。

陆士衡演连珠:"问道存乎其人。"

李注引法言:"或问经难易。 曰:其人存则易,亡则难。"

士衡所谓存乎其人,不必用法言语。

而据李注,则唐初所行法言,此"文"字已作"人",其误为已久矣。

"延陵季子之于乐也,其庶矣乎"者,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毗陵,注云:"季札所居。"

颜注云:"旧延陵,汉改之。"

越绝书吴地传云:"毗陵,故为延陵,吴季子所居。"

又云:"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十里。"

江氏永春秋地理考实云:"晋置延陵县,宋熙宁中省为镇,在镇江府丹徒县南三十里。"

按:延陵季子亦称延州来季子,见左传襄公篇,彼孔疏云:"盖并食二邑,故连言之。"

则州来或后所益封。

他书多止称延陵季子。

季子请观于周乐事,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如乐弛,虽札末如之何矣"者,说文:"弛,弓解弦也"一"。"

引伸为凡废解之称。

艺文志云:"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 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 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按:此举证以明文存则易,文亡则艰之义。

鲁备四代之乐,季札得以遍观,故闻音知政如此。

若使生今之世,乐无遗法,则虽以札之见微而知清浊,亦无所用其聪焉矣。

"如周之礼乐庶事之备也,每可以为不难矣"者,此又因论经而推之于一切制度文为也。

司马云:"监于二代,曲为之制,事为之防,学者习之,固无难矣。"

"如秦之礼乐庶事之不备也,每可以为难矣"者,司马云:"秦讪笑三代之礼乐,屏而去之,自为苟简之制。 后之学者,求先王之礼乐于散亡之余,诚亦难矣。"

"一"今本说文"解"下无"弦"字。

衣而不裳,未知其可也;〔注〕有上无下,犹有君而无臣。

裳而不衣,未知其可也。

衣裳,其顺矣乎!〔注〕三桓专鲁,陈恒灭齐,王莽篡汉,三奸之兴,皆是物也。

〔疏〕此明上下纲纪之为自然,去之则不可以为治也。

"衣裳,其顺矣乎"者,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坤。"

九家易云:"衣取象干,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

虞注云:"干为治,在上为衣,坤下为裳。 干坤万物之缊,故以象衣裳。 干为明君,坤为顺臣,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故天下治。"

盖取诸此也。

注"有上无下,犹有君而无臣"。

按:"有君无臣",公羊传僖公篇文。

汉书王褒传云:"盖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 有君而无臣,春秋刺焉"一"。"

盐铁论论诽云:"故虽有尧之明君,而无舜、禹之佐,则纯德不流。 故春秋刺有君而无臣。"

"一"今本汉书王褒传中无此文。

或问"文"。

曰:"训。"

〔注〕训,顺。

问"武"。

曰:"克。"

〔注〕克,能。

未达。

〔注〕不谕。

曰:"事得其序之谓训,〔注〕顺其理也。 胜己之私之谓克。"

〔注〕惟公亮也。

〔疏〕"事得其序之谓训"者,序者,叙之假。

叙为次第,故以叙释训。

训即顺也。

尔雅释诂云:"顺,叙也。"

左传昭公篇云:"经纬天地曰文。"

服虔注云:"德能经纬顺从天地之道,故曰文。"

"事得其序",即顺从天地之道之谓也。

"胜己之私之谓克"者,此本论语"克己复礼"。

彼马注云:"克己约身。"

皇疏以为约俭,刘疏以为约束,皆不如子云胜己之私之说之精。

左传昭公篇引孔子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孔疏引刘炫云:"克训胜也,己谓身也。 身有耆欲,当以礼义齐之;耆欲与礼义交战,使礼义胜其耆欲,身得归复于礼,如是乃为仁也。"

朱子论语集注云:"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皆本子云为说,实较马义为长。

刘疏乃云:"法言谓胜己之私之谓克,此又一义。 刘炫援以解左传‘克己复礼’之文意,指楚灵王多嗜欲夸功伐而言。 乃邢疏即援以解论语,朱子集注又直训己为私,并失之矣。"

此则墨守季长,意存伐异,非笃论也。

胜己之私则寡欲,所谓刚者强志不挠,武之至也。

逸周书谥法云:"刚强理直曰武。"

然则孔子以为仁,子云以为武者,仁是克己之效,武则克己之德也。

注"训,顺"。

按:训、顺并从川声,音、义俱同,古书互为通用。

洪范:"于帝其训,是训是行。"

宋微子世家"训"皆作"顺"。

诗烈文:"四方其训之。"

左传哀公篇引作"顺"。

本书修身:"上士之耳训乎德,下士之耳顺乎己。"

亦训、顺互文。

说文:"顺,理也。"

汉书韦玄成传:"五品以训。"

颜注云:"训,理也。"

注"克,能"。

按:"克,能",尔雅释言文。

洪范:"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马注云:"克,胜也。"

郑注云:"克,能也。"

按:能亦胜也。

史记田敬仲世家:"寡人弗能拔。"

索隐云:"能犹胜也,言不胜其拔。"

胜之本义为任,引伸为力能过之。

能义亦然。

能从◆声,古音奴来或奴代切。

今才能、知能字转奴登切,而训胜者乃以耐为之。

下文云:"胜己之私之谓克。"

明克是胜。

李训为能者,能,奴代切,即今"耐"字也。

注"不谕"。

按:论语云:"樊迟未达。"

皇疏云:"达犹晓也。"

晓、谕同义。

注"顺其理也"。

按:释名释言语云:"顺,循也,循其理也。"

注"惟公亮也"。

按:胜私则公,公则明,故云公亮。

为之而行,动之而光者,其德乎!或曰:"知德者鲜,何其光?"曰:"我知,为之;不我知,亦为之,厥光大矣。 〔注〕所谓大人用之,不为善恶改常;日月用之,不为贤愚易光。 必我知而为之,光亦小矣。"

〔疏〕"为之而行"者,施于事则无不通。

"动之而光"者,发于身则令闻广誉集之。

诗假禄:"显显令德。"

郑笺云:"显,光也。"

又韩奕:"不显其光。"

笺云:"光,犹荣也。"

行、光亦韵语。

"知德者鲜,何其光"者,音义:"者鲜,悉浅切。"

言世不好德,有德之士多隐没不彰,安得荣显?论语云:"子曰:‘由,知德者鲜矣!’"王注云:"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少于知德。"

朱子集注云:"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

刘疏云:"中庸之德,民所鲜能,故知德者鲜。"

此诸说皆以知德为通晓道德,据法言此文,则子云解此,乃以知德为能识贤德,知德者鲜,犹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之意。

潜夫论德化云:"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 ’又称:‘知德者◆。 ’"其下云:"孝成终没之日,不知王章之直;孝哀终没之日,不知王嘉之忠也。"

是王符以欲仁为思仁人,知德为知有德,盖论语古义如此。

"我知,为之;不我知,亦为之"云云者,孝至云:"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乎!为名之名,其次也。"

即此文之义。

或曰:"君子病没世而无名,盍势诸名卿,可几也。"

〔注〕盍,何不也。

势,亲也。

名卿,亲执政者也。

言何不与之合势以近名也。

此义犹王孙贾劝仲尼媚于灶也。

曰:"君子德名为几。 〔注〕积德然后近名。 梁、齐、赵、楚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名?〔注〕四国,汉时诸侯王。 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振于京师。 岂其卿!岂其卿!"〔注〕审乎自得而已矣。

慨夫逐物以丧真,而不能求己以绝伪。

〔疏〕"君子病没世而无名",论语卫灵公文。

彼文作"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集解云:"疾,犹病也。"

此采论语义为说,其文不必尽合。

孔子世家述此语"疾"亦作"病",皆以诂训字易之也。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引扬雄书作"疾没世而名不称",此则依论语文改之。

"盍势诸名卿,可几也"者,"盍势诸"为句,"名"为句,"卿可几也"为句。

言君子贵名,何不以势位为凭借乎?没世之名,苟位至九卿,则可几幸得之也。

汉制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高则易于树立,禄裕则易于为善,是名与势相因。

下文梁、齐、赵、楚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明势即富贵之谓。

音义:"几,音机,下同。"

司马云:"几,冀也。"

按:檀弓:"其庶几乎?"孔疏云:"几,冀也。"

晋世家:"毋几为君。"

索隐云:"几,谓望也。"

朱骏声以为皆"觊"之假。

"君子德名为几"者,德名对势名而言,借势位以传者,为势名;由德行而成者,为德名。

君子所志,在此不在彼也。

梁、齐、赵、楚之君,汉书引作"梁、齐、楚、赵";恶乎成名,汉书引作"恶虖成其名"。

司马云:"言四王者非无势也,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按:此破势名之说,言无德而以势,虽为侯王,犹不能成名,何有于卿也?"谷口郑子真"者,地理志谷口属左冯翊,注云:"九山在西。 有天齐公、五◆山、僊人、五帝祠四所,莽曰谷喙。"

按:今陕西汉中府褒成县地。

华阳国志汉中士女赞自注云:"郑子真,褒中人也,玄静守道,履至德之行,乃其人也。 教曰忠孝爱敬,天下之至行;神中五征,帝王之要道也。 成帝元舅大将军王凤备礼聘之,不应。 家谷口,号谷口子真,亡汉中,与立祠。"

汉书颜注引三辅决录云:"子真名朴。"

按:高士传云:"郑朴,字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

屈,汉书作"诎"。

按:寡见"诎人而从道",又"诎道而从人";五百"或问圣人有诎乎"以下,"屈"皆作"诎",此亦当依汉书。

颜延年侍游蒜山诗,李注引亦作"诎"。

又刘孝标辩令论注引作"不诎其节而耕乎",汉书引无"而"字,"乎"作"于"。

"名振于京师","振"汉书作"震"。

司马云:"李、宋、吴本‘震’作‘振’。"

治平本作"震",秦校云:"‘震’当作‘振’,音义可证。 此‘震’字依温公集注所改,非其旧。"

今据正。

御览八百二十二引亦作"振"。

侍游蒜山诗注,又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注,引皆作"震",盖依汉书改之。

"岂其卿!岂其卿"者,此证德名之说,谓子真之得名何尝以卿,非如俞说为对卿可几而言也。

注"势亲"至"名也"。

按:李训势为亲,又以名卿为亲执政者,又云"与之合势",三句义不一贯,当有脱误。

吴云:"几,近也。 言何不附势于有名之卿,可以近名也。"

乃用李义而整齐其语。

俞云:"二注大略相同,以下文求之,则似皆失其义,且失其读矣。 此当以‘盍势诸’为句。 古势力字止作‘埶’,种蓺字亦止作‘埶’,盖本一字耳。 ‘盍势诸’即‘盍蓺诸’,蓺犹树也。 襄三十一年左传:‘吾子盍与季孙言之,可以树善。 ’正与此言‘盍蓺诸’同意。 ‘名卿可几也’五字为句,名可几是一事,卿可几又是一事。 下文‘梁、齐、赵、楚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名’,是对‘名可几’而言;‘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振于京师。 岂其卿!岂其卿’!是对‘卿可几’而言。"

按:俞读"盍势诸"三字为句,甚是。

而读"势"为"蓺",殊不必然。

至云名可几是一事,卿可几又是一事,下文两节是分承此二义而言,尤悖杨旨。

汉书引"盍埶诸?名卿可几",孟康注云:"言何不因名卿之势以求名。"

颜注云:"或人以事有权力之卿用自表显,则其名可庶几而立。"

并与弘范语大同小异。

惟韦昭注云:"言有势之名"一",卿庶几可不朽。"

义最近之,特语未晰耳。

注"积德然后近名"。

按:世德堂本无此注。

汉书韦昭注云:"惟有德者可以有名。"

即弘范义所本。

颜云:"自蓄其德,则有名也。"

则又用弘范语。

积、蓄义同。

注"四国,汉时诸侯王"。

按:世德堂本亦无此注。

汉书诸侯王表云:"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自鴈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渐于海,为齐、赵;谷、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楚;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颜注:“荆、吴同是一国。" "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波汉之阳,亘互九嶷,为长沙。”

按:此为汉初之制,文、景以降,代有变置,梁分为五,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楚废而复建。

自元封元年齐王闳薨,无后,不复置齐国。

故子云之时,诸侯王国有梁、赵、楚而无齐,惟城阳、菑川、高密、胶东四国存,皆故齐地。

吴云:"梁孝王武、齐怀王闳、赵敬肃王彭祖、楚孝王嚣非不富且贵也,咸不修德,而何有成名?"按:梁、齐、赵、楚之君,犹泛言诸侯王,举四国以统其余耳,非指孝王等四君而言。

"一"原本"名"下有偏书小字"句",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或问"人"。

曰:"艰知也。"

〔注〕艰,难也。

人之难知,久矣。

尧、舜之圣,而难任人。

庄周亦云厚貌深情。

曰:"焉难?"〔注〕未谕其难,所以又问。

曰:"太山之与蚁、垤,江、河之与行潦,非难也;〔注〕形彰于外,视之易见。 大圣之与大佞,难也。 〔注〕物形外显,人神内藏,外显易察,内藏难明。 乌呼!能别似者为无难。"

〔疏〕"艰知也",世德堂本作"难知也"。

"太山之与蚁、垤,江、河之与行潦,非难也"者,音义:"蚁垤,上鱼绮切,下徒结切。"

说文:"蚁,蚍蜉也。"

尔雅释虫云:"蚍蜉,大蚁;小者,蚁。"

诗东山毛传云:"垤,蚁冢也。"

方言云:"垤,封场也。 楚郢以南,蚁土谓之封垤,中齐语也。"

又云:"蚍蜉,其场谓之坻,或谓之垤。"

说文:"潦,雨水也。"

诗采苹:"于彼行潦。"

毛传云:"行潦,流潦也。"

孔疏云:"行者,道也。"

然则行潦,道路之上流行之水。

孟子云:"泰山之于邱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司马云:"言才德之大小着明者易知。"

是也。

"大圣之与大佞,难也"者,说文:"佞,巧高材也。"

孟子云:"孔子曰:‘恶佞,恐其乱义也。 ’"赵注云:"佞人,诈饰似有义者。"

按:此文亦为王莽而发。

"能别似者为无难",音义:"能别似者,彼列切。 俗本作‘能参以似’,非是。"

按:世德堂本依集注作"能参以似"。

司马云:"李本作‘能别似’,今从宋、吴本。 见玉参以◆,见◆参以玉,则真伪易知矣。"

荣谓◆之乱玉,正由见玉者不能辨其为玉,见◆者不能辨其为◆,故或以玉为◆,或以◆为玉。

若已知其为玉、为◆矣,则真伪既判,何用参为?吾子云:"或问苍蝇红紫。 曰:‘明视。 ’问郑、卫之似。 曰:‘聪听。 ’或曰:‘朱、旷不世,如之何?’曰:‘亦精之而已矣。 ’"能别似即精之之谓。

精则能辨,能辨则物不能遁其情,而难知者为易知也。

注"艰,难也"。

按:世德堂本无此注。

注"尧、舜之圣,而难任人"。

按:尧典:"惇德允元,而难任人。"

伪传云:"任佞难拒也。"

释文:"而难,乃旦反。"

本书渊骞:"昔在任人,帝曰难之,亦才矣。"

彼音义亦云:"难之,乃旦切。"

弘范此注,引以证艰知之义,则读难如字。

今按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 ’"说者皆读此"难之"之"难"如字,与尧典"难任人"异义。

而法言云:"昔在任人,帝曰难之。"

明以尧典之"难任人"与皋陶谟之"帝其难之"同为一事,下文"大圣之与大佞,难也",即任人难知之谓。

是子云固读难任人之"难"如字也。

盖不易谓之难,知其难而慎之亦谓之难,诗桑扈孔疏云:"难者,戒惧之辞。"

然则难任人犹云戒惧于佞人,不必读乃旦反也。

注"庄周亦云厚貌深情"。

按:列御寇篇引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是亦谓人难知之语,故引以为证。

或问:"邹、庄有取乎?"曰:"德则取,愆则否。"

〔注〕愆,过也;否,不也。

"何谓德、愆?"曰:"言天、地、人经,德也;否,愆也。 〔注〕论天、地、人经,是德也,不为过愆,可采取也。 愆〔注〕欲问其义。 语,君子不出诸口。"

〔疏〕此问已见前篇。

此重出之者,彼文犹云"取其少欲自持",是必不得已而节取之。

此则辞益严峻,直谓无可取也。

言天、地、人而经者,易、春秋也。

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云:"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有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汉书眭弘等传赞云:"幽赞神明,通合天人之道者,莫着乎易、春秋。"

是也。

庄周蔽于天而不知人,邹衍无知于天地之间,故其言天、地、人皆缪于经义,是愆非德,执此以绳,则二子之无可取自见。

非谓二子之言天、地、人有经有否也。

"愆语,君子不出诸口"者,愆语谓不经之言。

前文云:"言不经,非言也。"

即"愆语,君子不出诸口"之义。

注"愆,过也"。

按:说文"愆,过也。 从心,衍声";或体"●,从寒,省声";籀文"9,从言,侃声。"

注"论天"至"取也"。

按:此亦弘范不欲子云于庄周有所訾议,故特曲解杨语,以阿其所好,而不复顾文义之不合也。

注"欲问其义"。

按:世德堂本"问"作"闻"。

俞云:"李于‘愆’下出注曰:‘欲闻其义。 ’是‘愆’一字为句,或人问辞也。 吴读同。 然义实未安。 ‘愆’字当合下‘语’字为句。 愆语,过愆之言也。 过愆之言,君子不出诸口,咸曰‘耻言之也’,正得其义。 或宋固以愆语连读乎?"按:俞说是也。

司马云:"邹、庄淫诞之语,君子所不道也。"

则温公固已作如是解矣。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