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注〕防奸必有其统,揆物必以其度,察见至微之理,探射幽隐之情。
或问"明"。
曰:"微。"
或曰:"微何如其明也?"曰:"微而见之,明其誖乎?"〔疏〕说文:"微,隐行也。"
按:引伸为凡隐之称。
经传以为显著之反。
问明而曰微,犹问大曰小,问远曰迩,取相反为义也。
"微而见之,明其誖乎"者,音义:"誖,布内切。"
按:读为"孛"。
说文"孛,●也,从●,人色也,从子。 论语:‘色孛如也。 ’"是此。
今论语作"勃"。
刘疏云:"谓夫子盛气貌也。"
广雅释训:"勃勃,盛也。"
经传亦以"悖"为之。
左传庄公篇云:"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
杜注云:"悖,盛貌。"
誖、悖同字,俗本作"浡"焉。
然则明其誖乎者,谓明其盛矣也。
中庸云:"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春秋繁露二端云:"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为大也,微之将为着也。 吉凶未形,圣人所独立也。"
聪明其至矣乎?〔注〕在于至妙之人。
不聪,实无耳也;不明,实无目也。
敢问大聪明。
曰:"眩眩乎!惟天为聪,惟天为明。 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注〕目高则无所不照,耳下则无所不闻。
言人高其目,则睹德义之经,圣人之道;下其耳,则闻刍荛之言,负薪之语。
〔疏〕"聪明其至矣乎"者,司马云:"聪者,闻言察其是非;明者,见事知其可否。 人君得之,为尧为舜;匹夫得之,穷神知命。 才之至美,莫尚于此。"
按: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书孝至云:"孝至矣乎?一言而该,圣人不加焉。"
此亦谓聪明之德,民所鲜能,虽圣人无以加之,故曰至矣乎也。
"不聪,实无耳也;不明,实无目也"者,俞云:"两‘实’字皆当为‘是’。 不聪,是无耳也;不明,是无目也。 非实无耳、无目也。 ‘是’通作‘寔’,故尔雅释诂曰:‘寔,是也。 ’‘寔’通作‘实’,故诗韩奕篇郑笺云:‘赵、魏之东,实、寔同声。 ’然则‘实’亦可通作‘是’矣。"
按:俞说是也。
司马云:"愚者颠倒是非,反易忠邪,虽有耳目,何异聋瞽!""眩眩乎!惟天为聪,惟天为明"云云者,音义:"眩眩,胡涓切,幽远貌。"
按:说文:"玄,幽远也。"
音义读"眩"为"玄",故音释如此。
荣谓"眩"读为"炫",胡练切。
广雅释训云:"炫炫,明也。"
司马云:"物之视听,局于形声。 天则听于无声,视于无形,发于心者,天必知之,故无若天之聪明也。 目高,所以见远;耳下,所以听卑。"
按:皋陶谟云:"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郑注云:"天之所谓聪明有德者,由民也。"
言天所善恶与民同。
然则集众聪以为聪,是为大聪;积众明以为明,是为大明。
高其目者,自我民视;"下其耳"者,自我民听。
惟天能之,故惟天为聪明也。
"匪天也夫",御览二引作"惟天也夫"。
或问:"小每知之,可谓师乎?"曰:"是何师与!是何师与!天下小事为不少矣,〔注〕巧历所不能算。 每知之,是谓师乎?师之贵也,知大知也。 〔注〕大知者圣道。 小知之师,亦贱矣。"
〔注〕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故不贵也。
〔疏〕"或问"世德堂本作"或曰"。
"小每知之,可谓师乎"者,前文言"微而见之,明其誖乎",疑其近于小必知之之义,故更设此问。
"师之贵也,知大知也"者,音义:"大知,如字。"
按:论语云:"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 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集解云:"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一以知之也。"
知大知,即知其元之谓。
荀子儒效云:"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有所正矣。"
杨注云:"‘正’当为‘止’,言止于礼义也。"
礼义即大知之事。
"小知之师,亦贱矣"者,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郑注云:"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说,至讲时为学者论之。"
小知即记问之学。
注"致远"至"贵也"。
按:艺文志云:"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政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
孟坚以小道为闾里小知,与集解以为异端者不同。
盖汉儒说论语如此。
此注以小知为致远恐泥,与班义合。
孟子疾过我门而不入我室。
或曰:"亦有疾乎?"曰:"摭我华而不食我实。"
〔注〕华者,美丽之赋;实者,法言、太玄。
〔疏〕"孟子疾过我门而不入我室"者,少仪郑注、楚辞惜诵王注并云:"疾,恶也。"
音义:"过,古禾切。"
孟子云:"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赵注云:"人过孔子之门而不入,则孔子恨之。 独乡原不入者,无恨心耳。 以其贼德故也。"
按:子云解此,与邠卿异义。
摭我华而不食我实,以草木为喻;则过我门而不入我室,以宫室为喻也。
论语云:"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又云:"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过我门之云"门",即不得其门之门;不入我室之云"室",即未入于室之室。
过我门,谓尝附弟子之列;不入我室,谓不闻微言大义。
乡原自以为是,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为其自弃,故不以其不入室为恨。
外此,则凡行束修以上者,无不欲其由文章而进于性与天道之学。
其有中道而废,则孔子以为憾。
憾焉者,非憾其人,乃自憾启发有未至也。
此自圣人悔人不倦之意,若以为所居之室,则过门者之不入,是其常事。
古人相见之礼,先之以介绍,重之以辞令,无过门便入之理。
及阶及席,事止升堂,更无无故入室之理。
以此为恨,殆非人情。
然则邠卿此注,实乖经旨。
子云以为取譬之辞,于义允矣。
但此孔子之事,而云孟子者,语见七篇,遂以为孟子之言。
犹汉人引论语所记诸弟子之言,皆以为孔子。
盖当时引述之例如此。
"或曰:‘亦有疾乎’"者,司马云:"问杨子亦有所恶乎。"
是也。
"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音义:"摭我,音只。"
说文"拓,拾也",重文"摭"。
按:"拓"或为"摭",犹"跖"或为"跖",今专以"摭"为"拓",而以"拓"为"●",音、义皆别矣。
"华"谓文辞,"实"谓义理,"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谓但赏文辞,不研义理。
"实"与"室"为韵。
司马云:"皆谓小知浮浅之人,不能穷微探本。"
注"华者,美丽之赋;实者,法言、太玄"。
按:弘范解此,义极明憭。
音义云:"不入室者,孟子疾之;不食实者,杨子疾之。 近人注法言,误以‘孟子疾’为句绝。"
音义所见法言注,未知何等。
而此文宋注则云:"门与华谓法言,室与实谓太玄,言孟子七篇与法言为教一也,但无太玄尔。"
其意殊不可晓。
至吴司封乃解"亦有疾乎"为孟子亦有所短乎,遂以"摭我华而不食我实"为子云讥孟子之语。
谓孟子与子云俱游于圣人之门,而不与同入室,孟子不言易,而子云准易,是以谓之。
此则谬以千里,又不仅如音义所讥者矣。
或谓"仲尼事弥其年,盖天劳诸病矣夫"?曰:"天非独劳仲尼,亦自劳也。 天病乎哉?天乐天,圣乐圣。"
〔疏〕"仲尼事弥其年"云云者,司马云:"弥,终也。 言仲尼终身栖栖汲汲,未尝无事,盖天劳苦之,亦困病矣。 庄、列之论如此"。
按:说文:"沵,满也。"
经传多以"弥"为之。
汉书司马相如传:"弥山跨谷。"
颜注云:"弥,满也。"
"事弥其年",谓年促事繁,事溢于年也。
庄子大宗师云:"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曰:‘丘,天之戮民也。 ’"列子杨朱云:"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
皆天劳仲尼之说。
"天非独劳仲尼,亦自劳也"者,司马云:"天日行一周踰一度,未尝休息。"
按:易干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虞注云:"天一日一夜过周一度,故自强不息。"
本书孝至云:"天道劳功。 或问‘劳功’。 曰:‘日一曰劳,考载曰功。 ’"是天亦自劳也。
"天乐天,圣乐圣"者,于穆不已,天之所以为天也;学不厌,教不倦,圣之所以为圣也。
各乐其道,何病之有?
或问:"鸟有凤,兽有麟,鸟、兽皆可凤、麟乎?"〔注〕言凡鸟、兽之不可得及凤、麟,亦犹凡人不可强通圣人之道。
曰:"群鸟之于凤也,群兽之于麟也,形性。 岂群人之于圣乎?"〔注〕鸟兽大小,形性各异;人之于圣,腑藏正同。
〔疏〕"鸟、兽皆可凤、麟乎"者,孟子云:"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然则万类之中,各有卓绝。
谓人皆可以为圣人者,是谓鸟皆可以为凤,兽皆可以为麟也。
"群鸟之于凤也"云云者,鸟、兽者,羽虫、毛虫之总称,凤、麟特其中之一种,形性各异,非圣人于民之比,不得以群鸟、兽之不可为凤、麟,证群人之不能为圣也。
司马云:"圣人与人,皆人也,形性无殊,何为不可跂及?"注"言凡鸟、兽之不可得及凤、麟,亦犹凡人不可强通圣人之道"。
按:世德堂本"及"作"而","凡人"作"凡夫","强"作"强"。
注"腑藏正同"。
世德堂本"正"作"并"。
或曰:"甚矣!圣道无益于庸也。 圣读而庸行,盍去诸?"曰:"甚矣!子之不达也。 圣读而庸行,犹有闻焉。 去之,抏也。 抏秦者,非斯乎?投诸火。"
〔注〕斯,李斯。
〔疏〕"圣道无益于庸也"者,荀子修身云:"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杨注云:"庸,凡庸也。"
此因世人以五经为禄利之路,虽日习圣人之教,而无裨于身心,故以为喟。
"圣读而庸行"者,音义:"庸行,下孟切,下‘庸行’同。"
按:渊骞云:"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彼音义亦云:"秦行,下孟切。"
然李注云:"欲读仲尼之书而行苏、张之辩。"
是弘范读"行"如字。
谓孔子之书是读,而仪、秦之术是行。
则此圣读而庸行者,亦谓圣人之经是读,而凡庸之习是行也。
"行"字不必读去声。
"盍去诸"者,音义:"去诸,丘莒切。"
司马云:"言俗儒虽读圣人之书,而所行无所异于庸人,盍去此俗儒乎?"陶氏鸿庆读法言札记云:"夫世之俗儒多矣,正之可也,黜之可也。 苟欲去之,则必出于始皇之坑儒而后可。 或人之问,不伦甚矣。 今以上下文义推之,或人盖谓圣道虽高美,而无益于人,故欲去圣道以为治,即老、庄绝圣弃智之意。 问道篇云:‘孰若无礼而德?’先知篇云:‘圣君少而庸君多,如独守仲尼之道,是漆也。 ’皆此意。 盖自秦焚诗、书,微言已绝。 汉兴而后,文帝好刑名,景帝好黄、老。 武、昭以还,稍用儒术,诸儒始为章句之学。 而老氏之书风行已久,蔚成政俗,当世好之者至以为过于五经。 观本书问答屡及庄周、韩非,庄、韩固去圣道以为治者也。 或人之问,犹是当时习尚之见耳。"
荣按:去谓去读,非谓去俗儒,亦非欲去圣道也。
此愤时嫉俗之意,谓口诵圣人之言,而身为鄙夫之事,虚费日力,了无所补,则不如废读之为愈也。
"圣读而庸行,犹有闻焉"者,谓虽以读经为干禄之术,然犹得借是以闻圣人之教,愈于不闻。
荀子儒效云:"不闻,不若闻之。"
是也。
"去之,抏也"者,音义:"抏也,五官切。 汉书云:‘海内抏獘。 ’下‘抏秦’同。 旧本皆作‘抏’。"
宋、吴作"坑",司马从之。
宋云:"坑,陷也,言圣人之道陷矣。"
司马云:"言俗儒虽不能行圣人之道,犹得闻其道而传诸人,愈于亡也。 若恶其无实而遂去之,则与秦之坑儒何异哉?"世德堂本因之作"坑"。
按:此承"犹有闻焉"而言,意谓去读则并此无之。
则"抏也"云者,必与"有闻"字相反为义。
破抏为坑,固非;解为抏獘,亦于义未协。
抏之为言,顽也。
左传僖公篇云:"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
抏、顽声同义近。
汉书陈平传:"士之顽顿耆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如淳云:"顽顿,谓无廉隅也。"
史记郦生陆贾传:"刻印,刓\而不能授。"
孟康云:"刓\断无复廉锷也。"
然则人无廉隅,谓之顽顿;物无廉锷,谓之刓\断。
简言之,则曰顽,曰刓\,其义一也。
顽顿、刓\断,本皆无廉锷之谓。
引伸之,则以为无分别、无智虑之称。
说文:"顽,●头也。"
段注云:"凡物浑沦未破者,皆得曰●。 凡物之头浑全者,皆曰●头。 ●、顽双声。 析者锐,●者钝,故以为愚鲁之称。"
庄子天下论彭蒙、田骈、慎到之蔽云:"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
輐断即刓\断。
又云:"而不免于魧断。"
魧断,亦刓\断也。
庄子以状无知之貌,明与"顽顿"义同。
此以"抏"为之,抏亦刓\也。
今用于愚鲁之义者,习以"顽"为之,而不知"抏"之即"顽";犹顽顿之"顿"今习以"钝"为之,而不知"顿"之即"钝"也。
此言圣读庸行者,其于圣人之道虽不能行,犹有所知。
若去读,则一无所知,直顽而已矣。
"抏秦者,非斯乎?投诸火"者,抏秦,犹云"愚秦"。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三十四年,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幷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然则愚秦者,非李斯乎?不惟去读而已,且并其所读者焚之,较之犹有闻焉者,果孰愈乎?吴胡部郎玉缙云:"‘抏’当径读为‘刓\’。 广雅释诂‘刓\’与‘绝’并训为‘断’,断亦绝也。 圣读庸行者,犹有所闻。 若去读,则一无所闻,是自绝也。"
注"斯,李斯"。
按:"非斯乎"之为指李斯,义无可疑。
宋、吴解亦同。
司马云:"斯,此也。 言诸儒之所以见坑于秦者,亦以圣读庸行,好横议以非世,故秦人深疾之,并其书焚之。 若使秦之法遂行于世,则圣人之道绝矣。"
如温公说,则"坑秦者,非斯乎",犹云:"坑于秦者,非即此圣读庸行者乎?"欲以秦法之不可行,明俗儒之不可去也。
然如此解之,与"投诸火"三字文义不贯。
且横议非世,正俗儒所不肯为,谓秦人所坑者皆是俗儒,亦害于理。
然则温公此解必不可通也。
或问:"人何尚?"曰:"尚智。"
曰:"多以智杀身者,何其尚?"曰:"昔乎,皋陶以其智为帝谟,杀身者远矣;箕子以其智为武王陈洪范,杀身者远矣。"
〔疏〕"‘人何尚?’曰:‘尚智’"者,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云:"知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 言之无敢哗,立之而不可废,取之而不可舍。 前后不相悖,终始有类,思之而有,复及之而不可厌。 其言寡而足,约而喻,简而达,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损。 其动中伦,其言当务。 如是者,谓之知。"
"多以智杀身者,何其尚"者,此误以小慧为智也。
方言云:"智,或谓之慧。"
论语:"好行小慧。"
郑注云:"小慧,谓小小之才智。"
然则智、慧散文亦通。
故不识智之义者,恒以小慧当之。
说文:"慧,儇也。"
苟以儇为智,则智者乃所以杀其身者矣。
孟子论盆成括云:"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赵注云:"言括之为人小有才慧,而未知君子仁义谦顺之道,适足以害其身也。"
焦疏云:"慧则精明,精明则照察人之隐;慧则捷利,捷利则超越人之先,皆危机也。"
即此或问之意也。
"昔乎,皋陶以其智为帝谟"者,"昔乎",世德堂本无"乎"字。
按:此与问神"昔乎,仲尼潜心于文王矣"世德堂本亦无"乎"字同。
皋陶,古书或作咎繇,亦作咎陶,俗字作"皋"。
音义:"皋陶,音遥。"
按:书序云:"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弃稷。"
史记夏本纪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正义引帝王纪云:"皋陶生于曲阜。 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 尧禅舜,命之作士。 舜禅禹。 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贤,荐之于天,将有禅之意。 未及禅,会皋陶卒。"
又引括地志云:"咎繇墓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东东都陂内大冢也。"
白虎通圣人云:"何以言皋陶圣人也?以自篇曰"一":‘若稽古皋陶。 ’圣人而能为舜陈道,‘朕言惠,可底行’;又旁施象刑维明也。"
"箕子以其智为武王陈洪范"者,书序云:"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
史记宋微子世家云:"箕子者,纣亲戚也。"
集解引马融云:"箕,国名也;子,爵也。"
索隐引司马彪云:"箕子名胥余。 马融、王肃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预以为纣之庶兄。 杜预云:‘梁国蒙县有箕子冢。 ’"尚书大传云:"武王胜殷,释箕子囚。 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 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 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
汉书五行志云:"禹治洪水,赐◆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 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 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
荣按:诗、书所载圣贤多矣,明哲保身,其事非一。
今论智而独举皋陶、箕子以为例者,皋陶两更禅让,历仕三朝;箕子先蒙内难,继丁革命,并以上哲,克全令名,各着彝训,传于后世。
子云自审遭际,有类于斯,而哇紫之廷,不可论治,括囊◆咎,终守吾玄。
虽语默不同,所以全生远害,其道一也。
是则明道为大,诎身为小,苟任斯文之重,何取匹夫之谅!问答之旨,实存于兹,聊借皋、箕隐以自喻耳。
其后班孟坚答宾戏亦云:"昔咎繇谟虞,箕子访周,言通帝王,谋合神圣。"
沿袭法言,而未知子云语意之所指。
若崔寔政论云:"自古尧、舜之帝,汤、武之王,皆赖明哲之佐,博物之臣。 故皋陶陈谟,而唐、虞以兴;伊、箕作训,而殷、周用隆。"
斯则本孟坚而增益之,以为明良之泛论矣。
"一""自"字原本讹作"目",据白虎通德论圣人改。
仲尼,圣人也,或者劣诸子贡。
子贡辞而精之,然后廓如也。
〔注〕精,明。
于戏!观书者违子贡,虽多亦何以为?〔疏〕"或者",世德堂本无"者"字。
"仲尼,圣人也,或者劣诸子贡"者,吴云:"叔孙武叔、陈子禽皆有是言。"
按:见论语。
彼刘疏云:"夫子殁后,诸弟子切劘砥砺,以成其学。 故当时以有若似圣人,子夏疑夫子,而叔孙武叔、陈子禽皆以子贡贤于仲尼,可见子贡晚年进德修业之功,几几乎超贤入圣。"
是也。
"子贡辞而精之,然后廓如也"者,即子贡答武叔、子禽诸语,及孟子所引"见其礼而知其政"云云是也。
赵氏佑温故录引李光地读孟子札记云:"夫子所以超于群圣者,以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使先王之道传之无穷也。 宰我、子贡、有若推尊之意,盖皆以此。 而子贡独显言之,如能言夏、殷之礼,知韶、武之美善,告颜子为邦之类,皆所谓见礼知政,闻乐知德,等百王而莫违者也。 孟子引之,以是为孔子所以异者。 盖圣则同德,孔子则神明天纵,有以考前王而不谬,俟后圣而不惑,非列圣所可同也。 然则宰我、子贡、有若虽皆智足以知圣人,而惟子贡能明言夫子之所以异于群圣,使后世无所疑惑,所谓辞而精之也。"
"于戏",宋、吴本作"乌呼"。
"观书者违子贡,虽多亦何以为"者,学者不以子贡之言为圭臬,笃信孔子之圣超越百王,知所宗仰。
则虽博极群书,亦所谓多多赘矣也。
论语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盛哉!成汤丕承也,文王渊懿也。"
或问"丕承"。
曰:"由小致大,不亦丕乎?革夏以天,不亦承乎?""渊懿"。
曰:"重易六爻,不亦渊乎?浸以光大,不亦懿乎?"〔疏〕"盛",宋、吴本作"慎",属上章。
宋云:"言无慎于子贡之明师道也。"
司马从之,云:"李本‘慎’作‘盛’,属下章。 今从宋、吴本。"
世德堂本因之,作"慎"。
按:"盛哉",叹美之辞。
欲言汤、文之丕承渊懿,故先以叹美之辞起之。
上文"虽多亦何以为",明用论语文,其下不得更缀"慎哉"字也。
"成汤丕承也"者,白虎通谥云:"谥或一言,或两言,何?文者以一言为谥,质者以两言为谥。 故汤死后称成汤,以两言为谥也。"
尔雅释诂云:"丕,大也。"
说文:"承,奉也,受也。"
"文王渊懿也"者,诗燕燕毛传云:"渊,深也。"
尔雅释诂云:"懿,美也。"
"由小致大,不亦丕乎"者,孟子云:"汤以七十里。"
"革夏以天,不亦承乎"者,汤誓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
"重易六爻,不亦渊乎"者,文王重卦,详前篇疏。
系辞云:"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浸以光大"一",不亦懿乎"者,庄子大宗师释文引向秀注云:"浸,渐也。"
诗文王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郑笺云:"文王初为西伯,有功于民,其德着见于天,故天命之以为王,使君天下也。"
史记周本纪云:"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 后七年而崩,谥为文王。 改法度,制正朔矣。"
"一""大"字原本讹作"火",据正文改。
或问"命"。
曰:"命者,天之命也,非人为也,人为不为命。"
请问"人为"。
曰:"可以存亡,可以死生,非命也。 〔注〕是人为者。 命不可避也。"
〔注〕大理然者也。
或曰:"颜氏之子,冉氏之孙。"
曰:"以其无避也,若立岩墙之下,动而征病,行而招死,命乎!命乎!"〔注〕自诒伊戚。
〔疏〕"命者,天之命也"者,白虎通寿命云:"命者何谓也?人之寿也,天命己使生者也。"
论语雍也皇疏云:"命者,禀天所得以生,如受天教命也。"
是也。
"可以存亡,可以死生,非命也"者,司马云:"人事可以生存而自取死亡,非天命也。"
按:韩诗外传云:"哀公问孔子曰:‘有智寿乎?’孔子曰:‘然。 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 居处不理,饮食不节,劳过者,病共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无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 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 诗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即此文之义。
"命不可避也"者,孟子云:"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赵注云:"命有三名:行善得善,曰受命。 行善得恶,曰遭命。 行恶得恶,曰随命。 惟顺受命为受其正也。"
"或曰颜氏之子,冉氏之孙"者,司马云:"言颜渊、冉伯牛非不知修人事,而颜渊早夭,伯牛恶疾,何也?"按:论语:"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邢疏云:"凡事应失而得曰幸,应得而失曰不幸。 恶人横夭,则惟其常。 颜回以德行著名,应得寿考,而反二十九发尽白,三十二而卒,故曰不幸短命死矣。"
今本史记弟子传但云"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无"三十二而卒"之文。
惟家语弟子解则云:"颜回二十九年而发白,三十一早死。"
翟氏灏四书考异谓王肃摭拾史文,于"蚤"字上妄增"三十一"三字。
臧氏庸拜经日记亦云:"‘三十一“之文,不知所本,必系王肃伪撰。"
今考公羊传哀公篇徐疏引弟子传云:"颜渊少孔子三十岁,三十二而卒。"
是旧本史记如此。
今本弟子传此文下索隐云:"家语亦云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
可见司马贞所据史记正作"三十二而卒",与家语文同,故称"家语亦云"。
此邢疏所称"发尽白"三字明用弟子传语,则"三十二而卒"之说亦本史记,与公羊疏所据同也。
然则旧本史记、家语于颜子卒年固同作三十二,今史记作蚤,家语作三十一,皆后刻书者所改。
翟、臧二家以"三十一"之文为子雍增造,失考已甚。
毛氏奇龄论语稽求篇,又据王肃家语注有"颜回死时,孔子年六十一"之语,谓旧家语本原是三十一岁,坊本误作"二"字,则以不误为误也。
"肃注孔子年六十一,当是六十二之误。 "然伯鱼卒时,孔子年且七十。
颜子卒,又在其后。
谓鲤也死有棺而无椁,为设事之辞,断不可通。
以颜渊少孔子三十岁计之,孔子七十,颜已四十,则三十二而卒之说固自相抵梧。
稽求篇因谓弟子传所云少孔子三十岁者,原是"四十"之误。
钱氏坫论语后录亦同此说。
然子路少孔子九岁,若颜渊少孔子四十岁,则与子路相差至三十以上,而论语记颜渊、季路侍,犹先渊后路,于义可疑。
人生四十而仕,颜子甫在立年,孔子遽谓行藏与共,亦嫌过早。
故李氏锴尚史推定颜子享年四十有一,四书考异亦同,拜经日记谓颜子卒年四十,说皆近理。
金氏鹗求古录礼说,谓颜子之卒与子路相近而稍先,时孔子年七十二,颜子少孔子三十岁,则其年四十二也。
古"三"、"四"字皆积画,每多互讹,此盖"四"误为"三"也。
其言最允。
然则旧本史记"三十二而卒",乃"◆十二而卒"之误,子雍偶据误文生疑。
若以为伪撰,则必不自为此矛盾矣。
洪范六极,一曰凶短折,伪传云:"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孔疏云:"传以寿为百二十年,短者半之,为未六十;折又半,为三十。"
是则六十以下犹当为短,况四十二耶?至若颜渊十八之说,"见问神疏。 "则潘氏集笺所谓,按诸经传,无一合者,此真不足辩者矣。
又论语:"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弟子传云:"冉耕,字伯牛。 孔子以为有德行。 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
淮南子精神:"冉伯牛为厉。"
毛氏奇龄四书剩言云:"古以恶疾为癞。 礼,妇人有恶疾去,以其癞也。 韩诗解芣卫之诗,谓蔡人之妻伤夫恶疾,虽遇癞而不忍绝。 刘孝标作辨命论遂谓冉耕歌其芣卫,正指是也。"
武氏亿群经义证云:"厉、癞音相近。 史记豫让传‘漆身为厉’,注‘音’赖,索隐曰:‘恶疮病也。 ’又论衡命义篇:‘伯牛空居而遭恶疾。 ’是致病之由,又可附见,疏家皆不及之。"
论语刘疏云:"白虎通寿命篇:‘命有三科。 有遭命,以遇暴。 遭命者,逢世残贼。 若上逢乱君,下必灾变暴至,夭绝人命。 ’下云:‘冉伯牛危言正行而遭恶疾,孔子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是则孔子此叹,盖伤时无贤君,有道之士多致夭病,与哭颜渊同意。"
"曰以其无避也"者,即所谓行善得恶曰遭命是也。
"若立岩墙之下"云云者,孟子云:"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司马云:"岩墙,欹危欲崩之墙也。"
"动而征病",即诗传所谓"病共杀之";"行而招死",即诗传所谓"刑共杀之"、"兵共杀之"者,皆自取之,而非命,故曰:"命乎!命乎"也。
注"是人为者"。
按:世德堂本"者"作"也"。
注"大理然者也"。
按:世德堂本无此注。
注"自贻伊戚"。
按:世德堂本作"自诒伊戚"。
吉人凶其吉,〔注〕居安思危,存不忘亡。
凶人吉其凶。
〔注〕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恶积而罪彰,灭身之凶至也。
〔疏〕司马云:"楚庄王以无灾为惧,曰:‘天岂弃忘寡人乎?’是得吉犹以为凶也。 纣淫虐将亡,灾异并臻,而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是废人事而任天命,得凶而以为吉也。"
按:此亦讥王莽之辞。
莽传云:"天凤三年二月乙酉,地震。 大司空王邑上书愿乞骸骨。 莽曰:‘夫地有动有震,震者有害,动者不害。 春秋记地震,易系坤动,动静辟胁,万物生焉。 ’十月戊辰,王路朱鸟门鸣,昼夜不绝。 崔发等曰:‘虞帝辟四门,通四聪。 门鸣者,明当修先圣之礼,招四方之士也。 ’于是令群臣皆贺。 所举四行,从朱鸟门入而对策焉。 四年,莽遣使者即赦盗贼,还言‘盗贼解辄复合。 问其故,皆曰愁法禁烦苛,不得举手。 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 奸吏因以愁民,民穷悉起为盗贼’。 莽大怒,免之。 其或顺指,言民骄黠当诛,及言时运适然,且灭不久。 莽说,辄迁之。"
此真所谓凶人吉其凶也。
子云以天凤五年卒,以上诸事,皆子云晚年所闻见,故有此言。
注"居安思危,存不忘亡"。
按:世德堂本无此注。
注"以小"至"至也"。
按:世德堂本亦无此注。
辰乎,辰!〔注〕叹时逝也。
曷来之迟,去之速也,君子竞诸。
〔注〕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疏〕小尔雅广言云:"竞,逐也。"
注"叹时逝也"。
按:尔雅释训云:"不辰,不时也。"
是辰实时也。
汉书蒯通传云:"时乎!时不再来。"
颜注云:"此古语,叹时之不可失。"
謣言败俗,謣好败则,姑息败德。
〔注〕则,法。
君子谨于言,慎于好,丞于时。
〔注〕丞,急。
〔疏〕"謣言"、"謣好",治平本作"●言"、"●好"。
音义:"●,女耕切,譻●。 天复本作‘謣’。 謣,音于,又音纡,妄言也。"
按:謣训妄言,引伸为凡妄之称。
妄言者谨于言之反。
妄好者慎于好之反,犹姑息者亟于时之反。
若作"●言"、"●好",则义不相应,此形误之显然者。
司马依天复本作"謣",世德堂本从之,甚是。
今亦据改。
"謣言败俗"者,音义:"败俗,必迈切,下同。 又如字。"
按:广雅释诂:"败,坏也。"
司马云:"妄言者,不知而作,惑乱后生,故败俗也。"
按:即自序所谓"析辩诡辞,以挠世事"也。
"謣好败则"者,音义:"●好,呼报切。 下‘于好’、‘好文’同。"
司马云:"妄好非圣之书,败先王之法。"
按:即修身所谓"好轻则招淫"也。
"姑息败德"者,姑息,古语苟安之谓。
司马云:"宴安鸩毒,故败德。"
按:檀弓云:"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明姑息为德之贼也。
"君子谨于言,慎于好,亟于时"者,音义:"亟于,纪力切。"
谨慎则无妄,亟则无苟安。
无妄言,故民听不惑,俗之所以正也。
无妄好,故民志不淫,法之所以立也。
无苟安,故自强不息,德之所以修也。
注"则,法"。
按:世德堂本无此注。
注"亟,急"。
按:世德堂本亦无此注。
说文:"亟,敏疾也。"
广雅释诂:"亟,急也。"
吾不见震风之能动聋聩也。
〔注〕雷风非不猛,不能动聋聩;圣教非不明,不能化顽嚚。
〔疏〕音义:"瞶,五怪切。"
说文:"聩,生而聋也。"
陆士衡演连珠李注引无"之"字。
注"雷风非不猛"。
按:弘范以"震"为"雷",则震、风平列为义。
然吾子云:"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
震风与陵雨对文,明非雷风,则此亦当与彼文同义,犹云怒风耳。
"不猛"世德堂本作"不烈"。
注"圣教"至"顽嚚"。
按:"不明"世德堂本误作"不服"。
"顽嚚"治平本作"顽嚚之人",于文为衍,今依世德堂本删"之人"字。
或问"君子"。
"在治曰若凤,在乱曰若凤。"
或人不谕。
曰:"未之思矣。"
曰:"治则见,乱则隐。 〔注〕随时之义,美之大者,治见乱隐,凤之德也。 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注〕君子潜神重玄之域,世网不能制御之。 鹪明遴集,食其絜者矣;〔注〕遴集者,类聚群游,得其所也。 ●明非竹实之絜不食,君子非道德之禄不居。 凤鸟跄跄,匪尧之庭。"
〔注〕跄跄者,步趾之威仪也。
言其降步于尧之庭,非尧之庭则不降步也。
〔疏〕音义:"在治,直吏切,下同。"
御览九百十五引作"在位",误。
"‘未之思矣’。 曰:‘治则见,乱则隐。 ’"司马云:光谓‘曰’衍字。”
按:语有间断,故更着"曰"字,非必衍也。
音义:"则见,贤遍切。"
论语:"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注云:"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 今天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
说苑辨物云:"夫惟凤为能究万物,通天祉,象百状,达于道。 去则有灾,见则有福。 览九州,观八极,备文武,正王国,严照四方,仁圣皆伏。 故得凤之像一者,凤过之;得二者,凤下之;得三者,则春、秋下之;得四者,则四时下之;得五者,则终身居之。"
论衡指瑞云:"儒者说凤皇、麒麟仁圣禽也,思虑深,避害远,中国有道则来,无道则隐。"
"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者,广雅释训:"冥冥,暗也。"
素问征四失论:"窈窈冥冥。"
王注云:"言玄远也。"
说文:"隿,缴射飞鸟也。"
按:经传通以"弋"为之。
易小过"公弋",虞注云:"弋,矰缴射也。"
按:矰者,短矢;缴者,生丝缕。
以缕系矢而射,谓之弋,故曰矰缴射。
音义:"弋人何慕,后汉书逸民传序引扬子作‘弋者何慕’。 宋衷注云:‘篡,取也。 鸿高飞冥冥薄天,虽有弋人执矰缴,何所施巧而取焉。 喻贤者深居,亦不罹暴乱之害。 今篡或为慕,误也。 ’"按:文选范蔚宗逸民传论李注引法言宋衷注如此。
后汉书此传章怀太子注云:"‘篡’诸本或作‘慕’,法言作‘篡’。"
下引"宋衷曰‘篡,取也’"云云,至"不离暴乱之害也",与选注引同,而文字小异。
其下云:"然今人谓以计数取物为篡,篡亦取也。"
然则选注"今篡或为慕误也",乃崇贤所加,音义亦以为宋妻注语,疏矣。
温公集注据音义此条,遂改"慕"为"篡",云:"光谓逆取曰篡。"
荣按:治平本作"慕",钱本同,御览九百十六引亦同。
音义出"弋人何慕",是其所据本如此。
又音义往往引天复本异文,此不及之,明天复本亦作"慕"。
艺文类聚九十引亦作"慕"。
张九龄感遇诗云:"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用法言语,而以"慕"与顾、树、惧、恶为韵,其非"篡"误可知。
是唐初所行法言多作"慕"。
然则作"篡"者,宋衷本;作"慕"者,李轨本。
慕者,贪羡欲得之谓。
淮南子原道:"诱慕于名位。"
高注云:"慕,贪也。"
汉书董仲舒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此言慕,犹彼言羡,于义甚顺,较宋衷本为优。
今文人承用,乃以作"慕"为误,妄也。
"●明遴集,食其絜矣"者,音义:"●明,上音焦。 说文曰:‘东方发明,南方焦明,西方鹔鷞,北方幽昌,中央凤皇。 ’又司马相如传云:‘●鹏已翔乎寥廓之宇。 ’又乐纬云:‘●鹏状如凤皇。 ’"按:续汉书五行志注引凑图征云:"似凤有四,三曰焦明,长喙、疏翼、圆尾,身义,戴信婴仁,膺知负礼。"
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李注引乐纬云:"●鹏,状似凤皇,身礼,戴信婴仁,膺智负义。"
并引宋均注云:"身礼,质赤色。"
选注所引乐纬即凑图征文,而礼、义字与续汉志注引互异。
礼赤义白,焦明南方鸟,故身礼,与鹔鷞西方鸟身义者不同。
南齐书五行志引凑图征云:"焦明鸟,质赤。"
刘志注此文礼义字误倒,当以选注为正。
又●鹏之"鹏",玉篇:"靡京切,鸟似凤。"
广韵:"武兵切,似凤,南方神鸟。"
温公集注引相如传、乐纬字皆误"鹏",乃云:"光谓说文‘朋’及‘鹏’皆古‘凤’字也。 凤鸟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不知焦明、肃爽等皆合二言为一名,俗施鸟旁,故有"鹏"字。
此与古文以为凤字之"鹏"绝不相涉也。
音义:"遴集,邻振切。"
宋、吴并云:"遴,行难也。"
义本说文。
彼段注云:"引伸为遴选,选人必重难也。"
然则遴集者,审择所止,不轻集也。
"絜",世德堂本作"洁"。
按:洁清字古止作"絜"。
广雅释言云:"絜,静也。"
静者,"◆"之省。
说文:"◆,无垢薉也。"
今皆以"净"为之。
经解云:"絜静精微,易教也。"
絜静即洁净也。
说文无"洁"。
庄子秋水云:"南方有鸟,其名鹓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释文引李颐云:"鹓雏,鸾凤之属也。"
按:南方鸟,凤属,即●明。
然则鹓雏者,●明异名。
非梧桐不止,是遴集也;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是食其絜也。
"凤鸟"御览九百十五引作"凤皇"。
音义:"跄,七羊切。"
"凤鸟跄跄,匪尧之庭"者,皋陶谟云:"下管"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说苑辨物引书:"鸟兽鸧鸧,凤皇来仪。"
字作"鸧"。
尚书大传引舜时乐云:"舟张辟雍,鸧鸧相从;八风回回,凤皇喈喈。"
与说苑引书合。
明今文尚书如此。
说文"牄"篆下引虞书:"鸟兽牄牄。"
周礼大司乐郑注引同。
则古文经作"牄"。
子云于书皆用欧阳,此文亦当作"凤鸟鸧鸧"。
今作"跄"者,乃校书者依伪孔改之。
广雅释言云:"匪,彼也。"
按:古无轻唇音,匪、彼声近,故诗多以"匪"为"彼",详见经传释词。
艺文类聚九十九引尚书中候云:"尧即政七十载,凤皇止庭,巢阿阁讙树。"
淮南子缪称云:"昔二皇凤至于庭,三代至乎门,周室至乎泽。 德弥麤,所至弥远;德弥精,所至弥近。"
按:鸿喻避人之士,●明喻避地之士,凤鸟喻避世之士。
鸿者随阳而至,有稻粱之谋,然羽翼以就,一举千里,虽有矰缴,将安所施?犹避人之士,虽不能预择治乱,然色恶言恶则去,终免辱殆。
●明则择木而栖,择食而食,犹避地之士,不仕乱朝,不受非义之粟。
若凤鸟,则惟至德之世游于门庭,犹避世之士,必天下有道,然后一见也。
论语云:"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华子神气云:"吾闻之:太上违世,其次违地,其次违人。"
注"潜神重玄之域"。
按: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重玄匪奥。"
李注云:"重玄,天也。"
注"遴集者,类聚群游"。
按:弘范读"遴"为"鳞",故训为类聚群游。
司马长卿难蜀父老云:"二方之君,鳞集仰流。"
李注云:"鳞集,相次也。"
汉书楚元王传云:"夫乘权借势之人,子弟鳞集于朝。"
颜注云:"言其相次如鱼鳞。"
然则●明鳞集,喻众贤并进也。
注"跄跄,步趾之威仪也"。
按:鸟兽跄跄,禹本纪作"鸟兽翔舞",步趾即翔舞之谓。
诗楚茨毛传云:"济济跄跄,言有容也。"
威仪即有容之谓。
说文:"牄,鸟兽来食声也。"
玉篇引作"食谷声"。
孙氏星衍书今古文注疏云:"此古文说,以牄牄为乐声,如鸟兽之来食谷,不以为真鸟兽也。"
荣谓重言形况,以声为义,往往与本义迥别。
许君"牄"字之训,自当有本,然不必为古文书说,其引书者,亦但示古文尚书"牄牄"字如此,非以为说解之证。
王氏筠说文释例云:"牄下引书则重言之,形容之词也,与食谷声毫不相涉。"
为得其义。
大司乐贾疏引郑君书注云:"鸟兽牄牄,谓飞鸟走兽牄牄然而舞也。"
然则牄、鸧、跄字异而义同。
夫乐声而如鸟兽食谷,岂复可听?古文即有异义,不容怪诞至此,孙说误也。
亨龙潜升,其贞利乎?〔注〕贞,正也;利者,义之和。
美龙潜升,得正之利。
或曰:"龙何如可以贞利而亨?"曰:"时未可而潜,不亦贞乎?〔注〕得潜之正。 时可而升,不亦利乎?〔注〕得义之和。 潜升在己,用之以时,不亦亨乎?"〔注〕行止不失其所,得嘉之会。
〔疏〕"亨龙潜升,其贞利乎"者,干元亨利贞,子夏传云:"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初九潜龙勿用,沈驎士注云:"称龙者,假象也。 天地之道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
按:前篇云"时飞则飞,时潜则潜",此变飞言升者,升兼见龙、飞龙而言也。
"龙何如可以贞利而亨",世德堂本无"如"字。
"时未可而潜,不亦贞乎"者,初九潜龙勿用,干宝注云:"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 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干元所始也。 阳处三泉之下,圣德在愚俗之中。 此文王在羑里之爻也。 虽有圣明之德,未被时用,故曰勿用。"
逸周书谥法:"清白守节曰贞。"
"时可而升",世德堂本无"时"字。
"时可而升,不亦利乎"者,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干云:"阳在九二,十二月之时,自临来也。 二为地上,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 阳气将施,圣人将显。 此文王免于羑里之日也。 故曰利见大人。"
又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干云:"阳在九五,三月之时,自夬来也。 五在天位,故曰飞龙。 此武王克纣之爻也。 圣功既就,万物既睹,故曰利见大人矣。"
"潜升在己,用之以时,不亦亨乎"者,内有其德,而行合乎宜,贞而不谅,利而非贪,非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孰能知之?故曰亨也。
注"美龙潜升,得正之利"。
按:治平本如此,钱本同,世德堂本作"得正之和"。
荣谓此以正释贞,以和释利,疑当作"德正而和"。
其作"得正之和"及"得正之利"者,皆涉下两注而误耳。
或问"活身"。
曰:"明哲。"
〔注〕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或曰:"童蒙则活,何乃明哲乎?"曰:"君子所贵,亦越用明保慎其身也。 〔注〕越,于。 如庸行翳路,冲冲而活,君子不贵也。"
〔疏〕"或问活身"者,庄子至乐云:"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又云:"列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云:"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故欲问其义。
"童蒙则活,何乃明哲"者,易蒙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释文云:"蒙,蒙也,稚也。 稽览图云:‘无以教天下曰蒙。 ’方言云:‘蒙,萌也。 ’‘童’,郑云:‘未冠之称。 ’广雅云:‘痴也。 ’"按:童蒙迭韵连语,无知之貌。
淮南子齐俗云:"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
法言序:"倥侗颛蒙。"
颜注引郑云:"童蒙,无知也。"
司马云:"言愚者乃所以全生,若庄子论栎社、支离疏。"
按:易蒙云:"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王注云:"付物以能,不劳聪明,功斯克矣,故云何乃明哲。"
"君子所贵,亦越用明保慎其身"者,吴云:"君子所以贵而异于童蒙者,亦曰用明哲保慎其身也。 越,曰也。"
此以保、慎二字连读。
晋书曹毗传载毗对儒云:"虞公潜崇岩以颐神,梁生适南越以保慎。"
当是用法言语,则曹亦读保、慎连文。
荣谓"明保"字用洛诰"公明保予冲子",伪传云"言公当明安我童子"。
"慎其身"字用皋陶谟"慎厥身修"及诗燕燕"淑慎其身"。
"用明保慎其身",谓以明安之道谨慎己身耳。
"庸行翳路,冲冲而活,君子不贵也"者,音义:"翳路,乌计切。"
宋云:"庸,愚也。 翳,塞也。"
吴云:"翳路,言多也。"
俞云:"汉书甘泉赋:‘乃登夫凤皇兮,而翳华芝。 ’注引韦昭曰:‘翳,隐也。 ’如庸行翳路,谓以庸愚之人,而行翳隐之路也。"
荣谓"庸"读为"容",庄子胠箧"容成氏",六韬大明作"庸成氏"。
容亦翳也,行亦路也。
容行翳路,偶文以足句耳。
周礼巾车:"三侯,三获,三容。"
郑司农云:"容者,乏也。 待获者所蔽也。"
尔雅释宫:"容谓之防。"
郭注云:"形如今床头小曲屏风,唱射者所以自防隐。"
又月令:"罗网毕翳。"
郑注云:"翳,射者所以自隐也。"
管子小匡:"兵不解翳。"
房注云:"翳所以蔽兵。"
是容、翳并隐蔽之器。
引伸之,得为凡隐蔽之称。
释宫又云:"路、场、猷、行,道也。"
是行与路亦同诂。
容行翳路,谓障蔽其当由之道,令不知所趋向也。
吴胡部郎玉缙云:"公羊传隐元年,疏引春秋说:‘庸者,通也。 ’庸行即信道。 翳者,隐也。 通与隐相反为义。 庸行翳路,犹言通衢僻径也。"
按:胡说亦可备一义。
"冲",说文作"",从行,童声。
今多作"冲"。
俞云:"此冲字即上文童蒙之‘童’,因或人言童蒙则活,故杨子应之曰:‘而活,君子不贵也。 ’字不作‘童’而作‘’者,承上庸行翳路为文,故从行作也。"
陶氏鸿庆读法言札记云:"冲冲读为憧憧。 易咸卦:‘憧憧往来。 ’刘瓛注:‘意未定也。 ’五百篇‘冲冲如也’,义同。"
按:陶说是也。
广雅释训云:",行也。"
"冲冲而活",谓行无趋向,随众往来,罔之生也,幸而免耳。
注"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按:诗烝民文。
世德堂本此注上有"秘曰"字,而无"既且"二字,则以为吴司封语,误也。
注"越,于"。
按:世德堂本无此注。
尔雅释诂:"粤、于、爰,曰也。"
于、于、粤、越声近义同,详见经传释词。
楚两龚之絜,其清矣乎?〔注〕楚人龚君宾、龚长倩也。
当成、哀之世,并为谏大夫,俱着令闻,号曰"两龚"。
王莽篡位之后,崇显名贤,复欲用之,称疾,遂终身不仕,絜清其志者也。
蜀庄沈冥,〔注〕蜀人,姓庄,名遵,字君平。
沈冥犹玄寂,泯然无迹之貌。
是故成、哀不得而利之,王莽不得而害也。
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注〕所谓沈冥也。
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注〕久幽,谓卖卜于成都。
举兹以旃,不亦珍乎!吾珍庄也,居难为也。
〔注〕人所不能,非难如何?不慕由,即夷矣,何毚欲之有?〔注〕许由、伯夷无欲之至,既不可害,亦不可利。
〔疏〕"楚两龚之絜,其清矣乎",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引同。
"蜀庄沈冥",汉书引作"蜀严湛冥"。
按:后汉明帝名庄,故改"庄"之字曰"严"。
汉书孟康注云:"蜀郡严君平,湛深元默,无欲也。"
音义引此注作"渊默"。
按:当作"玄默",以深释湛,以玄默释冥也。
颜注云:"‘湛’读曰‘沈’。"
吴曹侍读元忠云:"此颜据李本法言改读。 世说新语栖逸篇:‘虽古之沈冥,何以过此?’刘孝标注引杨子李轨注,字并作‘沈’。 王元长曲水诗序李注引侯巴云:‘严君平常病不事,沈冥而死,亦絜矣。 ’按:此侯氏法言注之仅见者。"
"不作苟见,不治苟得",汉书引同。
颜云:"不为苟显之行,不事苟得之业。"
司马云:"见,贤遍切。 养诸内而晦诸外,不苟徇名而求利。"
"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随"各本皆作"隋"。
音义作"随",是其所据本如此,今从之。
汉书引同。
颜云:"随,随侯珠也;和,和氏璧也。 诸,之也。"
按:李斯上秦始皇书云:"有和、随之宝。"
淮南子览冥云:"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高注云:"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 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 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也。 楚人卞和得美玉璞于荆山之下,以献武王。 王以示玉人,玉人以为石,刖其左足。 文王即位,复献之,以为石,刖其右足。 抱璞不释而泣血。 及成王即位,又献之。 成王曰:‘先君轻刖而重剖石。 ’遂剖视之,果得美玉,以为璧,盖纯白夜光。"
"举兹以旃,不亦珍乎!"治平本"珍"作"宝";钱本作"珍",音义本同,今从之。
汉书引亦作"珍"。
颜注云:"旃亦之也。 言举此人而用之,不亦国之宝乎",俞云:"旃字义不可通。 咸曰:‘旃,之也。 言举此诸德以议之,庄亦宝也。 ’则增出议字矣。 ‘旃’疑‘称’字之误。 礼记射义篇注曰:‘称犹言也。 ’"按:曲园仅读宋注,知"以"字之为语助,而未检汉书颜注,不知此"以"字之当训用也。
论语云:"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马注云:"我为大夫,虽不见任用,必当与闻也。"
正此文"以"字之确诂。
陶氏鸿庆读法言札记云:"承上言随珠和璧皆以用而见珍,惜蜀庄生不遇时,故才不见用耳。"
是也。
"吾珍庄也,居难为也"者,经传释词云:"居,词也。"
易系辞传曰:"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郑、王注并曰:"居,辞也。"
诗柏舟曰:"日居月诸。"
正义曰:"居、诸者,语助也。 故日月传曰:‘日乎,月乎’,不言居、诸也。"
十月之交曰:"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居,语助。
言择有车马,以徂向也。
生民曰:"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居亦语助。
上帝居歆,上帝歆也。
礼记郊特牲曰:"以钟次之,以和居参之也。"
居亦语助。
居参之,参之也。
然则此"居难为也",居亦语助,犹易云"居可知也"。
"不慕由,即夷矣",华阳国志蜀郡士女赞自注引作"不慕夷,则由矣"。
"何毚欲之有",音义:"毚欲,士衔切,贪也。 俗本作‘利欲’。"
宋、吴本作"利欲",宋云:"何利欲之能动。"
按:音义是也。
"毚"读为"馋"。
玉篇:"馋,不嫌也。"
广韵:"馋,不廉。"
说文无"馋",古止作"毚"。
言君平非许由、伯夷之志不志,岂复有贪欲之念扰其中乎?陶氏鸿庆读法言札记云:"庄当王氏擅权,慕伯夷之行,许由实非其类。 杨子不欲显言,故游移其辞,以寓意耳。"
注"楚人"至"者也"。
按:世德堂本此注惟有"楚人龚君宾、龚长倩"八字,以下皆删。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两龚皆楚人也。 胜字君宾,舍字君倩,二人相友,并著名节,故世谓之楚两龚。 胜为郡吏,三举孝廉,再为尉,壹为丞。 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 哀帝征为谏大夫,数上书,其言祖述王吉、贡禹之意。 二岁余,迁丞相司直。 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 数月,上复还胜光禄大夫。 胜言董贤乱制度,繇是逆上指。 后岁余,胜乞骸骨,出为渤海太守。 积六月,免归。 上复征为光禄大夫。 会哀帝崩,王莽秉政,胜遂归老于乡里。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 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 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安车驷马迎胜即拜。 胜称病笃,使者要说,胜遂不复饮食,积十四日死。 死时七十九矣。 胜居彭城廉里,后世刻石表其里门。 龚舍以龚胜荐,征为谏大夫,病免。 复征为博士,又病去。 顷之,哀帝遣使者即拜舍为太山太守。 舍家居在武原,使者至县请舍,欲令至廷拜授印、绶。 舍曰:‘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县官?’遂于家受诏,便道之官。 既至数月,上书乞骸骨。 上征舍,至京兆东湖界,固称病笃。 天子使使者收印、绶,拜舍为光禄大夫。 数赐告,舍终不肯起,乃遣归。 舍亦通五经,以鲁诗教授。 舍年六十八,王莽居摄中,卒"一"。"
地理志:"楚国,高帝置。 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 黄龙元年复故。 县七:彭城、留、梧、傅阳、吕、武原、甾丘。"
按:今徐州府地。
胜,彭城人;舍,武原人,故皆为楚人。
彭城,今府治;武原,今邳州西北。
汉书"舍字君倩",此注作"长倩",盖弘范所据汉书如此。
今汉书作"君倩",疑涉上文"胜字君宾"而误。
注"蜀人,姓庄,名遵,字君平"。
按:地理志:"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
颜注云:"遵即严君平。"
而王贡两龚鲍传颜注引三辅决录云:"君平名尊。"
尊、遵字异。
按:名遵,字平”,盖取洪范"遵王之道,王道平平"为义,则作"遵"是也。
华阳国志蜀郡士女赞自注云:"严遵,字君平,成都人也。"
注"沈冥犹玄寂,泯然无迹之貌"。
按:弘范喜老、庄,故其言如此。
司马云:"光谓沈冥言道德深厚,人不能测。"
荣谓沈冥者,幽邃之貌,言其潜隐之深。
即下文所谓"久幽而不改其操",非专指道德言也。
注"是故成、哀不得而利之,王莽不得而害也"。
按:以上三注,世德堂本皆节去。
王贡两龚鲍传云:"蜀有严君平,扬雄少时从游学,已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 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 ’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 ’强心以为不然。 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 乃叹曰:‘扬子云诚知人。 ’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
注"久幽,谓卖卜于成都。"
按:世德堂本亦无此注。
王贡两龚鲍传云:"君平卜筮于成都,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二"。 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 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埶导之以善。 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 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万余言。"
皇甫谧高士传云:"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不仕?君平曰:‘无以自发。 ’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 君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 我有余而子不足,柰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儋石,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平曰:‘不然。 吾前宿子家,人定而役,未息昼夜,汲汲未尝有足。 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 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乎?’冲大惭。 君平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 ’竟不仕。"
注"许由、伯夷无欲之至,既不可害,亦不可利"。
按:弘范训毚为害,训欲为利,故释之如此。
荀子修身云:"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广雅释诂云:"谗,贼也。"
毚、谗同声通用。
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
赵注云:"欲,利欲也。"
然则"何毚欲之有",谓谗贼之所不能加,利欲之所不能动也。
"一"自"两龚皆楚人也"至"王莽居摄中,卒"止,盖节录汉书本传,错综成文。
"二""众"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或问:"尧将让天下于许由,由耻,有诸?"曰:"好大者为之也。 顾由无求于世而已矣。 允◆尧儃舜之重,则不轻于由矣。 〔注〕允,信也。 ◆,知也。 好大累克,巢父洒耳,不亦宜乎?〔注〕累,积;克,胜也。 积大言以相胜也。 巢父洗耳河濒,河主逐之,皆非通理之谈。 灵场之威,宜夜矣乎!"〔注〕灵场,鬼神之坛祠也。
灵坛所以为威,可冥夜,不可经白日。
偏谬之谈可独说,不可核诸实。
〔疏〕"或问尧将让天下于许由,由耻,有诸"者,庄子逍遥游云:"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释文:"许由,隐人也,隐于箕山。"
司马云:"颍川阳城人。"
简文云:"阳城槐里人。"
李云:"字仲武。"
按:亦见吕氏春秋求人。
史记伯夷列传云:"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好大者为之也,顾由无求于世而已矣"者,吴云:"好大言者为此,无其实。 由,隐者也,无所求于世,其行止此耳。"
按:陆士衡演连珠李注引谯周古史考云:"许由,尧时人也。 隐箕山,恬怕养性,无欲于世。 尧礼待之,终不肯就。 时人高其无欲,遂崇大之,曰:‘尧将以天下让许由,由耻闻之,乃洗其耳。 ’"谯语正本此文。
"允◆尧儃舜之重",世德堂本"◆"作"哲"。
按:说文:"哲,知也。 ◆,古文‘哲’,从三吉。"
◆即古文"哲"之省。
诗下武:"世有哲王。"
释文:"哲王,本又作‘◆’。"
又抑:"靡哲不愚。"
释文出"靡◆"云:"本又作‘哲’。"
晋书文帝纪:"惟公经德履哲。"
何超音义:"履哲,本或作‘◆’,与‘哲’同。"
此文治平本、钱本皆作"◆",当是旧本如此。
音义:"儃舜,蝉战切。"
按:说文:"嬗,一曰传也。"
汉书律历志云:"舜处虞之妫汭,尧嬗以天下。"
此正字也。
经典多假"禅"为之。
孟子云:"唐、虞禅。"
或假"擅"为之,荀子正论云:"尧、舜擅让。"
此文则以"儃"为之。
后人于"嬗攘"字习用"禅让",故律历志颜注云:"嬗,古禅让字也。"
正论杨注云:"擅与禅同。"
此文司马注亦云"儃与禅同"也。
伯夷列传云:"尧将逊位,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一",乃试之于位。 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 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允◆尧儃舜之重,则不轻于由矣"者,重,犹难也。
言学者诚知尧禅舜之难,则知必无轻以天下让许由之事也。
"巢父洒耳",治平本"洒"作"洗",今依钱本。
音义:"洒耳,音洗。"
是音义本亦作"洒"也,实皆"洒"之假。
说文:"洒,涤也。"
曹子建七启李注引皇甫谧逸士传云:"巢父者,尧时隐人,常山居,以树为巢,而寝其上。 时人号曰巢父也。"
洒耳事书传多属之许由,具见陆士衡演连珠李注引。
惟彼注又引皇甫谧高士传云:"巢父闻许由之为尧所让也,以为污,乃临池水而洗耳。"
则以属之巢父。
后汉书严光传载光谓光武云:"昔唐尧着德,巢父洗耳。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演连珠亦云:"巢箕之叟,不眄丘园之币;洗渭之民,不发傅严之梦。"
李注云:"书传之说洗耳,参差不同。 陆既以巢箕为许由,洗耳为巢父,且复水名不一,或亦洗于渭乎?"此皆以洗耳为巢父事,与法言此文合。
演连珠刘孝标注谓:"或言巢父即许由。"
李注亦云:"或曰许由夏常居巢,故一号巢父,不可知也。"
则又以巢、许为一人。
然诸书记巢、许问答之语,其非一人可知。
盖事出假托,传述参差,不足怪也。
注"允,信也。 ◆,知也"。
按:世德堂本无此注。
凡传注训哲为知者,音家皆读知为"智"。
然方言:"党、晓、哲,知也。"
兼释晓义,当读知如字。
诗鸿雁:"维此哲人。"
郑笺云:"此哲人谓知王之意及之子之事者。"
则郑亦以知晓字训哲。
哲人,犹云晓人也。
本书孝至云:"知哲圣人之谓俊。"
谓智足以知圣人者,谓之俊。
亦以哲为知晓之知。
此文"允◆",明是诚知之义。
弘范此训,当从本读。
司马云:"光谓信以尧禅舜之重为智,则必不轻授天下于由矣。"
失之。
注"累积"至"胜也"。
按:说文:"絫,增也。"
俗作"累"。
"累克",谓层累而上以竞高也。
盖尧让天下为高矣,而许由耻之不受,是许由高于尧也。
由耻尧之以天下见让为高矣,而巢父闻其言而洒耳,则尤高于由也。
以此相胜,可至无穷,故曰累克。
音义:"累克,俗本误作‘刻’。"
按:此以音同而误。
宋、吴本作"刻",吴云:"累刻,犹累日也。"
无异燕说郢书矣。
注"巢父"至"之谈"。
按:世德堂本删此注,"河濒"治平本作"河滨",今依钱本。
说文:"濒,水◆也。"
诗召旻释文引张揖字诂云:"濒,今滨。"
则濒是古"滨"字也。
艺文类聚三十六引魏隶高士传云:"巢父闻由为尧所让,以为污,乃临池水而洗其耳。 池主怒曰:‘何以污我水?’"河主即池主耳。
注"灵场"至"诸实"。
按:世德堂本删"祠也"二字,"冥夜"误"宜夜",又无"偏谬之谈可独说,不可核诸实"句。
治平本"核"作"校",此形近而误,今据钱本订正。
说文:"场,祭神道也。"
孟子:"筑室于场。"
赵注云:"场,祭祀坛场也。"
国语楚语:"坛场之所。"
韦注云:"除道曰场。"
汉书郊祀志:"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
臣瓒注云:"平地为场"二"。"
是灵场为鬼神之坛祠也。
荀子解蔽云:"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
杨注云:"冥冥,暮夜也。"
又云:"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 此人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
注云:"必以此时定其有鬼也。 无有,谓以有为无也;有无,谓以无为有也。"
按:荀子以此喻百家异说之蔽,法言此文,意亦犹是。
弘范引伸其辞,正用荀义。
吴云:"灵坛鬼神之威,施于暮夜则见悚;虚诞累久之说,施于庸常则见信。"
司马云:"妄言可以欺愚,不可以诬智。"
并与弘范义同。
俞云:"杨子因或问尧让天下于许由而为此说。 灵场者,禅位之坛也。 郑康成注尚书大传曰:‘古者天子命大事,命诸侯,则为坛国之外。 尧聚诸侯,命舜陟位居摄,致天下之事使大录之。 ’其后,汉、魏之事,循用此义。 故魏公卿上尊号奏有曰‘遵大鹿之遗训,遂于繁昌筑灵坛,皇帝乃受天下之籍’云云。 此灵场之义也。 杨子以为帝者禅位,其事至大,其礼至严,若如或说尧让天下于许由,则以天下之重轻相传受,灵场之威不必在白日,而宜在冥夜矣,岂其然乎?故曰:‘灵场之威,宜夜矣乎!’说者以灵场为鬼神坛祠,斯失其义。 且如李说,灵场之威实宜于夜,‘矣乎’之文,施之不当矣。"
按:此承"好大累克"而言,灵场之威喻传言之妄,夜喻庸愚,旧注并皆明憭。
曲园以灵场为禅位之谈,义转肤浅。
至云"如李说,则‘矣乎’之文施之不当",尤为无理。
本书用"矣乎"字多为唱叹之辞。
如云"人心其神矣乎","延陵季子之于乐也,其庶矣乎","聪明其至矣乎","雷震乎天云云其事矣乎","仪、秦其才矣乎","孝至矣乎","麟之仪仪,凤之师师,其至矣乎","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矣乎"皆是,何云施之不当耶?且此与上文"不亦宜乎"相迭为文,两"宜"字,两"乎"字,义皆相应。
如俞说,则属辞之妙全失矣。
"一""牧"字原本讹作"收",据史记伯夷列传改。
"二"据汉书郊祀志注,此为师古曰,非臣瓒注。
朱鸟翾翾,归其肆矣。
〔注〕朱鸟,燕别名也。
肆,海肆也。
或曰:"奚取于朱鸟哉?"曰:"时来则来,时往则往,〔注〕取其春来秋往,随时宜也。 能来能往者,朱鸟之谓与?"〔注〕不愆寒暑之宜,能知去就之分。
〔疏〕"朱鸟翾翾,归其肆矣"者,音义:"翾翾,许缘切,飞貌。"
按说文:"翾,小飞也。"
徐氏灏说文注笺云:"翾者,轻举之貌。 重言之,则曰翾翾。 广雅释训:‘翾翾、翻翻、骞骞、●●,飞也。 ’皆一声之转也。"
按:此盖子云久处伪朝,苦其拘束,思归蜀不得,故见秋燕之去而叹其能肆其志也。
"时来则来,时往则往"云云者,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
郑注云:"燕以施生时来,巢人堂宇。"
又:"仲秋之月玄鸟归。"
注云:"归谓去蛰也。"
凡鸟随阴阳者,不以中国为居。
左传昭公篇:"玄鸟氏,司分者也。"
杜注云:"以春分来,秋分去。"
所谓时来则来,时往则往也。
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
二者各有所短,则以人而不如鸟矣。
故曰:"能来能往者,朱鸟之谓与?"注"朱鸟,燕别名也"。
按:广雅释鸟云:"玄鸟,朱鸟,燕也。"
然则朱鸟、玄鸟异名同物。
弘范说正本稚让。
宋云:"朱鸟,随阳之鸟,谓雁也。 雁以时来时往,何独燕哉?"吴云:"朱鸟,凤也。 "凤,世德堂本误“鴈",今据纂图互注本。 "南方朱鸟,羽虫之长。
大戴礼云‘羽虫三百六十,凤为之长’,是也。”
此皆杜撰故训,妄更旧说。
广雅王疏驳宋说云:"燕颔下色赤,故谓之朱鸟。 且说文云:‘翾,小飞也。 ’韩诗外传云:‘翾翾十步之雀。 ’是翾翾为小鸟翻飞之貌,惟燕雀之属为然。 故晋夏侯湛玄鸟赋云‘擢翾翾之丽容,挥连翩之玄翼’也。 若鴈色遍体苍黑,不得言朱鸟。 又翰飞戾天,不得言翾翾矣。"
按:王说至当。
凤翔千仞,尤不得以翾翾为言。
则吴说亦可以此驳之也。
注"肆,海肆也"。
按:音义云:"注非也。 朱鸟往来以时,不累其身,放肆自遂。"
温公亦用此说,于义为长。
五百云:"周之士也肆,秦之士也拘。"
此"肆"字与同义。
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注〕韩非作书言说难是也。
而西入关干秦王,伏剑死云阳,故曰何反。
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曰:"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 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或曰:"说之不合,非忧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注〕讥其本自挟诡情以说秦。
〔疏〕"韩非作说难之书"者,音义:"说难,刘伯庄史记音义曰:‘说难,上式拙切,下如字。 ’司马贞史记索隐曰:‘说音税,难音奴"各本皆误“如",今依史记正。 "干切。
言游说之道为难,故曰说难。
’”"各本无"曰"字,今依史记补。 又各本此下尚有"其书辞甚高"云云。 按:此乃索隐解释史记具载说难篇于韩非传之义,与法言此文全不相涉,音义无引用之理。 此皆后刻书者依史记窜入,故于"故曰说难"句既脱"曰"字,又"其书辞甚高"误作"书其辞",皆妄人窜改之迹也。 "按:史记老庄申韩传云:"韩非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索隐于"十余万言"下云:"说难者,说前人行事与己不同而诘难之,故其书有说难篇。"
又于"不能自脱"下云:"言游说之道为难,故曰说难。"
前后自相违异至此,义甚可疑。
盖韩非书有说难篇,有难篇,史记原文当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难十余万言"。
索隐说"前人行事"云云,乃释难篇之义。
至下文"游说之道"云云,乃释说难篇之义。
自史记传写"说"、"林"二字误倒,读者乃以内外储说之"说"字属"林",而以下"说"字属"难",以难为说难,因于索隐"难者"字及"难篇"字上各增一"说"字。
于是,索隐于"说难"字一篇之中乃有两解,不可通矣。
史记叙韩非著书十余万言,举孤愤等五篇目,而不举说难者,以下文别有"为说难书甚具"一语,故不复重出耳。
韩非子说难云"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以下云云,皆论游说之难,明"难"读如字,必不得以诘难为训也。
"而卒死乎说难"者,非传云:"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幷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 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集解引战国策云:"秦王封姚贾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短之曰:‘贾,梁监门子,盗于梁,臣于赵而逐。 取世监门子,梁大盗,赵逐臣,与同社稷之计,非所以励群臣也。 ’王召贾问之,贾答云云,乃诛韩非也。"
按:秦策文,此非卒以说难而死之事也。
俞云:"下‘难’字,衍文也。 此本云:‘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 ’盖伤其知说之难,而终以说秦王为李斯、姚贾所毁害致死也。 太史公曰:‘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亦是此意。 今作‘死乎说难’,义不可通。 且如此,则或人已知韩非之死由于说难矣,何以杨子又应之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然则此文‘卒死乎说’下不当有‘难’字,盖涉上下文并言说难而衍。"
荣按:"死乎说难",谓以游说之难为而死,"难"非衍字。
说难云:"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 如此者身危。"
索隐云:"是恩意未深,辄评时政,不为所信,更致嫌疑。"
非在秦未见信用,而辄短其重臣于王,正其所谓如此者身危者。
知其难而犹犯之,终以取死。
然则非之死果由于说之难也。
曲园习知说难为篇目,故疑"死于说难"为义不可通。
不知此正用非语以着其不能自脱,所以云"何反"。
若无"难"字,则语弱而义不见矣。
"说难盖其所以死乎"者,谓以说为难而忧之者,是正所以取死之道也。
司马云:"宋、吴本无‘其’字。"
"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者,孟子云:"孔子进以礼,退以义。"
论语云:"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音义:"确,苦角切。"
司马云:"确乎,守正不移貌。"
"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者,论语云:"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郑注云:"言谄佞邪媚无所不至也。"
"说之不合,非忧邪",司马云:"宋、吴本作‘非忧说之不合非邪’。"
又云:"邪,余遮切。"
"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者,孔子世家云:"颜回曰:‘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注"伏剑死云阳"。
按:宋云:"李斯遗非药自杀。 注谓‘入关干秦王,伏剑死’,未知其据也。"
今考秦始皇本纪:"十四年,韩非使秦。 用李斯谋,留非。 非死云阳。"
正义引括地志云:"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
此非死云阳之证。
非传惟云"李斯遗非药,使自杀",不云非饮药死。
秦策谓秦王乃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非传亦云:"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明非死以诛。
贾谊新书阶级云:"古者大臣在大谴大诃之域者,闻谴诃则白冠厘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其罪耳。 其有大罪者,闻令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
非之诛死,当用此法,故云伏剑耳。
注"讥其本自挟诡情以说秦"。
按:世德堂脱"其"字,又"诡情"误"诡愦"。
或问"哲"。
曰:"旁明厥思。"
问"行"。
曰:"旁通厥德。"
〔注〕动静不能由一涂,由一涂不可以应万变。
应万变而不失其正者,惟旁通乎!〔疏〕"问‘哲’。 曰:‘旁明厥思’"者,说文:"旁,溥也。"
广雅释诂:"旁,大也。"
又云:"广也。"
司马云:"欲知圣人之道,宜广其思。"
"问‘行’。 曰:‘旁通厥德’"者,音义:"问行,下孟切。"
司马云:"欲行圣人之道,宜广其德。"
注"动静"至"通乎"。
按:世德堂本"静"作"情","能"下有"得"字。
聘义:"孚尹旁达。"
孔疏云:"旁者,四面之谓也。"
史记五帝纪:"旁罗日、月、星辰。"
索隐云:"旁非一方。"
是旁者,不由一涂之义。
系辞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韩注云:"夫少则得,多则惑。 涂虽殊,其归同;虑虽百,其致不二。 苟识其要,不在博求。 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论语卫灵公集解云:"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焦氏循论语补疏云:"易传言:‘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何氏倒其文为‘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则失乎圣人之指。 庄子引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 ’此何、韩之说也。 夫通于一而万事毕,是执一之谓也,非一以贯之也。 孔子以一贯语曾子,曾子即发明之云:‘忠恕而已矣。 ’忠恕者何?成己,以成物也。 孟子曰:‘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舜于天下之善无不从之,是真一以贯之,以一心而同万善,所以大也。 一贯则为圣人,执一则为异端。"
按:焦说甚精。
此注谓动静不能由一涂,正博取于人之义;应万变而不失其正,即一以贯之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