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要录-六卷全 卷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法书要录-六卷全
《法书要录-六卷全》 卷三 张彦远

唐虞世南《书旨述》唐褚遂良《右军书目》李嗣真《书后品》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徐浩《论书》徐浩《古迹书》何延之《兰亭记》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李约《壁书飞白"萧"字记》大武相国高平公萧斋记蔡恽《书无定体论》"不录"

○唐虞世南《书旨述》客有通玄先生,好求古迹,为余知书启之发源,审以臧否。

曰:"予不敏,何足以知之?今率以闻见,随纪年代,考究兴亡,其可为元龟者,举而叙之。"

古者画卦立象,造字设教,爰形象,肇乎苍史。

仰观俯察,鸟迹垂文,至于唐虞,焕乎文章,畅于夏殷,备乎秦汉。

洎周宣王史史籀循科斗之书,采苍颉古文,综其遗美,别署新意,号曰"籀文",或谓"大篆"。

秦丞相李斯,改省籀文,适时简要,号曰"小篆",善而行之。

其苍颉象形,传诸典策,世绝其迹,无得而称。

其籀文、小篆,自周秦以来,犹或参用,未之废黜。

或刻于符玺,或铭于鼎钟,或书之旌钺,往往人间时有见者。

夫言篆者,传也;书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字者,孽也,孽乳浸多者也。

而根之所由,其来远矣。

先生曰:"古文籀篆,曲尽而知之,愧无隐焉。 隶草攸止,今则未闻,愿以发明,用祛昏惑。"

曰:"至若程邈隶体,因之罪隶以名其书朴略微而历礻┆增损,亟以湮沦。 而淳、喜之流亦称传习,首变其法,巧拙相沿,未之超绝。 史游制于《急就》,创立草稿而不之能。 崔、杜析理,虽则丰妍,润色之中,失于简约。 伯英重以省繁,饰之利,加之奋逸,时言‘草圣’,首出常伦。 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鹜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研。 而前辈数贤,递相予盾,事则恭守无舍,仪则尚有瑕疵,失之断割。 逮乎王е、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无所不工。 八体六文,必揆其理。 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先生曰:"于戏!三才审位,日月烛明,固资异人,一敷而化。 不然者,何以臻妙?无相夺伦,父子联镳,轨范后昆。"

先生曰:"书法玄微,其难品绘。 今之优劣,神用无方。 小学疑迷,惕然将寤。 而旨述之义,其可闻乎?"曰:"无让繁词,敢以终序。"

○《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正书行书"褚遂良撰○正书,都五卷。

"共四十贴。 "

第一,乐毅论。

"四十四行,书付官奴。 "

第二,黄庭经。

"六十行,与山阴道士。 "

第三,东方朔赞。

"书与王循。 "

第四,周公东征。

"十一行。 "年、月、日、朔小字。

"十四行自誓文。 "尚想黄绮。

"七行。 "墓田丙舍。

"五行。 "

第五,羲之死罪,前因李叔夷。

"四行。 "郎耶临沂。

"三行。 "羲之顿首、顿首,一日相省。

"四行。 "行三一之法。

"四行。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

"八行。 "臣言郎琊新庙。

"四行。 "晋侯侈。

"六行。 "

○草书,都五十八卷。

第一,永和九年。

"二十八行,兰亭序。 "缠利害。

"二十二行。 "

第二,爰有猗人。

"九行。 "庾新妇。

"五行。 "九月二十三日,羲之八日书。

"八行。 "十一月七日,羲之报,知少は。

"五行。 "十二月六日,羲之报,一昨因暨主簿书。

"六行。 "臣羲之言,伏惟皇太后。

"七行。 "臣羲之言,严寒不审。

"四行。 "臣羲之言,伏惟陛下。

"五行。 "雨凉,佳得书。

"五行。 "问庶子哀摧。

"四行。 "

第三。

第四,七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期晚生不有。

"六行。 "五月二十四日,羲之顿首,二旬哀悼。

"五行。 "羲之报,曹妹。

"五行。 "羲之顿首,违远亡嫂积年。

"八行。 "昨殊不散。

"三行。 "殷中军奄忽哭之。

"三行。 "第五,羲之死罪,亡兄灵柩。

"七行。 "五月七日,羲之顿首、顿首,昨便斩草,亡嫂尚停此。

"十行。 "期小女四岁,暴疾不救。

"五行。 "秋中,诸感切怀。

"五行。 "

第六,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

"五行。 "得示,慰吾频以服散。

"三行。 "二十三日,发至长安。

"八行。 "羲之死罪,不审何定尚扶持。

"四行。 "适远告承如常。

"五行。 "

第七,羲之顿首,舅夭殁。

"四行。 "羲之顿首,奄承遘难。

"五行。 "羲之顿首,君眼目。

"五行。 "六月十五日,羲之顿首,大行皇帝崩。

"四行。 "大行皇帝。

"五行。 "月半增感伤,奈何。

"四行。 "

第八,谢新妇,春日感伤。

"七行。 "羲之死罪,无亦永往。

"七行。 "谢范新妇,得富春还疏。

"十行。 "向书至也,须君至射堂。

"四行。 "

第九,五月二十七日,州民王羲之死罪,比夏交。

"十一行。 "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国佐命之宗。

"十七行。 "君须复以何散怀。

"七行。 "

第十,七月十三日告离得兄弟。

"五行。 "延期官奴小女。

"七行。 "不图祸痛,乃将至此。

"二行。 "日月如驰更弃背。

"五行。 "行近,遣书想即至。

"二行。 "比书慰也,汝不可。

"六行。 "

第十一,羲之顿首,快雪时晴。

"六行。 "未复知问晴快即转胜。

"七行。 "去血有损不堪耿。

"三行。 "月行复半,痛伤兼摧。

"三行。 "

第十二,六月十七日告循纪。

"四行。 "柳匏比问贼。

"五行。 "足下犹未佳。

"四行。 "羲之顿首,卿佳不,家中犹尔。

"八行。 "

第十三,遍热既{宀歹}一且盛农。

"五行。 "知龄家祖可悲慰。

"九行。 "山下多日不复意问。

"十行。 "晚复热,想足下。

"八行。 "

第十四,都下二十六日书云,中郎。

"五行。 "近绝不得新妇诸叔问。

"十行。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行因孔待中。

"八行。 "既逼近羸劣。

"六行。 "第十五,想大小悉佳。

"十行。 "谢新妇,贤从弟。

"八行。 "隔日不知问,二旬哀伤。

"七行。 "

第十六,省书,知定疑来。

"二十六行。 "痛惜敬和寝息在心。

"九行。 "群从落将尽。

"十行。 "

第十七,报恒何如。

"七行,有一帖云:羲之报,恒何如。 "二月二日,汝归母。

"二行。 "虽问和笃疾。

"十一行。 "此粗平安。

第十八,二十二日,羲之报,近得书。

"五行。 "毒热,疟斫未斫甚耿耿。

"五行。 "足下可不?吾眼少劣。

"四行。 "再昔来热如小有觉。

"十行。 "第十九,官奴小女。

"十行。 "一月二十五日。

"四行。 "大热,得告。

"五行。 "汝中冷褚侯遂至薨。

"二行。 "

第二十,过此燥鹪肉。

"四行。 "去龙牙复下。

"七行。 "向欲力视汝。

"五行。 "告慰驰情。

"五行。 "晚来复何如。

"三行。 "兄安厝情事长毕。

"五行。 "

第二十一,十九日,羲之顿首。

明二旬增感。

"七行。 "十月十五日,羲之顿首,月半哀伤。

"八行。 "得示,知,羲之报。

"五行。 "

第二十二,安西复问。

"二十六行。 "忽然夏中。

"九行。 "

第二十三,得阿遮书。

"七行。 "二十五日告期。

"六行。 "二十日告姜。

"三行。 "知庆等。

"三行。 "二十七日告姜氏母子。

"五行。 "得书知卿。

"四行。 "

第二十四,初月一日,羲之报,忽然改年。

"六行。 "卿各何以先羸。

"四行。 "此上下不可耳,出外。

"六行。 "六日告姜,复雨始晴。

"五行。 "书未去,得疏为慰。

"五行。 "第二十五,行复二旬,伤悼情深。

"五行。 "羲之死罪,难信非笺。

"五行。 "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便涉冬。

"六行。 "夫人遂善平康也。

"三行。 "羲之顿首,节至,远感。

"五行。 "过一旬,寻念伤悼。

"四行。 "五月九日,羲之顿首、顿首,虽未叙。

"五行。 "

第二十六,敬祖足下如常慰之。

"五行。 "羲之顿首、顿首,从兄虽笃疾。

"五行。 "转热,想足下耳。

"七行。 "王逸少顿首,晚佳也。

"七行。 "第二十七,八月十七日,羲之报。

"五行。 "三十日告姜。

"九行。 "二十二日告姜。

"五行。 "三十日,羲之顿首,报。

"五行。 "信还之夜下。

"七行。 "第二十八,曹丁妹。

"七行。 "未审大周更。

"七行。 "劫事当速。

"五行。 "

第二十九,二十九日告仲宗。

"五行。 "十四日告刘氏女。

"六行。 "人理之故。

"四行。 "十一月二十六日,已摧退。

"二行。 "月行复旬感伤。

"七行。 "有哀惨。

"七行。 "送此鲤鱼。

"二行。 "诸妇小儿辈。

"三行。 "

第三十,羲之爱报。

"七行。 "复想更安和。

"九行。 "得书,知汝问。

"九行。 "

第三十一,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

"六行。 "三月十九日,羲之顿首,末春哀痛。

羲之自想上下悉佳。

"五行。 "八月十五日具疏,羲之再拜。

"六行。 "第三十二,羲之顿首,月半,感慕抽切。

"五行。 "改月,感慕抽痛,当奈何。

"六行。 "昨欢宴,可谓意。

"五行。 "向得信,知足下疟。

"五行。 "第三十三,张博士定何日去。

"四行。 "八月二十六日告仲宗。

"十行。 "雨无复解足下可耳。

"五行。 "六月羲之报,至节哀感。

"四行。 "初月一日告姜,忽此年。

"四行。 "

第三十四,极有眷意。

"四行。 "九月十八日,羲之报,近问。

"七行。 "司州葬送。

"六行。 "

第三十五,十四日告期明月半。

"十三行。 "十三日羲之报,月向半。

"四行。 "承上下不和反侧。

"六行。 "过一旬哀痛兼至。

"八行。 "昨暮遣信,值足下以行。

"七行。 "诸哀毒兼至,终日切心。

"七行。 "乃复送獐劳汝。

第三十六。

第三十七,得示,慰之。

吾迎不快。

"五行。 "九月二十五日,羲之报,祸出不图。

"六行。 "阴寒,足下各可不?"八行。 "五月二日,告胡毋甥幸。

"六行。 "夏中节除感远兼伤。

"四行。 "

第三十八,四月五日,羲之报。

"五行。 "七日告期痛念玄度。

"十行。 "妹转佳庆不乃啼不?"三行。 "知静婢犹未佳,悬心。

"二行。 "治墓下皆以集也。

"三行。 "

第三十九,三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过二旬哀悼。

"六行。 "羲之顿首、顿首,想冬盛念,一旦感叹并哀穷。

"十行。 "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顿首、顿首,冬月感叹兼伤。

"六行。 "

第四十,十月二十二日,羲之顿首、顿首,贤从陨逝。

"四行。 "想家悉佳。

"九行。 "吾未得便得效。

"四行。 "吏转辄与宽休。

"六行。 "

第四十一,二月州民王羲之死罪。

"六行。 "向书至也,得示,承尊夫人转平和。

"七行。 "五月十日羲之报,夏中感远。

"六行。 "时见贤子君家平。

"三行。 "前郡内及兄子家比有。

"五行。 "

第四十二,四月二日,羲之顿首、顿首,初月感怀。

"七行。 "得示,慰之。

足下克致,"六行。 "羲之白,服见仲熊。

"七行。 "知汝故尔欲食。

"三行。 "第四十三,纸一千。

"五行。 "僧远遂佳也。

"三行。 "脯五夹。

"七行。 "羲之死罪,不当有桂。

"四行。 "

第四十四,不知远姝定何当至。

"八行。 "从兄弟一旦哀穷。

"四行。 "昨遣书,今日至也。

"四行。 "

第四十五,知足下得吾书。

"七行。 "前比遣信。

"七行。 "想应姝普平安。

"七行。 "腊遂佳也,悬念。

"八行。 "比承至也,得二书。

"四行。 "得二日书,具足下问。

"四行。 "足下在芜湖。

"九行。 "不图哀祸频仍。

"五行。 "第四十六。

第四十七,道祖重能行。

"二行。 "十月二十日,羲之顿首,节近岁终。

"六行。 "节除,诸感兼哀。

"四行。 "四月二十日,羲之顿首,二旬期等小祥。

"五行。 "新岁月感伤。

第四十八,羲之顿首,一旦公除。

"四行。 "羲之顿首,从弟子。

"四行。 "岁尽诸感。

"五行。 "

第四十九,四月九日,羲之顿首,报腊日。

"七行。 "得二谢书,司州丧。

"六行。 "二月六日,羲之报,昨书悉。

"四行。 "上下如常不?"五行。 "承都开清和。

"五行。 "

第五十,二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一日有书。

"九行。 "事情无所不至,惟有长叹。

"五行。 "雨后无已,不审体中各何如。

"九行。 "知贤弟并毁顿。

"三行。 "

第五十一,羲之顿首、顿首,何图祸痛。

"五行。 "繇白张白骑遂自猜疑。

"七行。 "晴便寒,想转胜。

"七行。 "六月十九日,羲之报,仲熊夭折。

"三行。 "仲熊虽笃疾,岂图奄忽。

"四行。 "

第五十二,汝母子比佳不?"六行。 "十八日羲之顿首。

"四行。 "敬祖虽久疾,谓其年少。

"八行。 "五月二十七羲之报。

"五行。 "五月十一日,羲之敬问得旦书。

"三行。 "吾贤之常事耳。

"四行。 "

第五十三,闰二月二十五日,羲之白。

"四行。 "向书想至。

"四行。 "八月十四日告父。

"四行。 "许玄度昨宿。

"四行。 "七月六日,羲之顿首。

"五行。 "省告犹示。

"三行。 "修年虽笃。

"七行。 "

第五十四,六月十六日,羲之顿首。

"八行。 "羲之死罪告终。

"十一行。 "二十九日羲之顿首。

"九行。 "九月二十八日,羲之顿首,昨。

"六行。 "第五十五,前使还有书猥。

"九行。 "羲之顿首,二孙女。

"四行。 "四日羲之顿首,昨感寒。

"五行。 "八月二十五日,羲之白,顿首。

"五行。 "得书为慰,汝转平复。

"六行。 "

第五十六,周氏上下翻佳。

"六行。 "亡王等便以去十月禅。

"四行。 "卿汝母子粗平安。

"八月。 "九月十三日,羲之顿首,追伤切割。

"六行。 "第五十七,羲之顿首,寻念痛惋。

"八行。 "长风一日哀穷。

"五行。 "得信知问。

"五行。 "敬祖虽久疾。

"四行。 "初月五日,羲之顿首,忽然此年。

"六行。 "

第五十八,省别具怀。

"五行。 "阿康少壮。

"四行。 "范中书奄至此。

"二行。 "妹复小进退。

"五行。 "羲之顿首,昨暮儿疏。

"十一行。 "晋右军王羲之正书、行书目。

贞观年河南公褚遂良中禁西堂,临写之际,便录出。

唐初有史目,实此之标目,尽其类也。

"未见草书目。 "

○唐李嗣真《书品后》"张彦远以李公之品甚有当处,过事词采,不如直置评品。 量效袁品之作,又不具人代,为浅学者未深晓。 "

昔苍颉造书,天雨粟,鬼夜哭,亦有感矣。

盖德成而上,谓仁、义、礼、智;艺成而下,谓射、御、书、数。

吾作《诗品》,犹希闻偶合神交,自然冥契者,是才难也。

及其作《画评》,而登逸品数者四人,故知艺之为末,信矣。

虽然,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当绝于终古,无复继作。

故斐然有感,而作《书评》。

虽不足对扬王休,弘阐神化,亦名流之美事,与夫饱食终日,博奕犹贤,不其远乎!项籍云:"书足记姓名。"

此狂夫之言也。

嗟尔后生必乏经国之才,又无干城之略,庶几勉夫斯道。

近代虞秘监、欧阳银青、房、褚二仆射、陆学士、王家令、高司卫等,亦并由此,术无所间然。

其中亦有更无他技,而俯拾朱绂如此。

则虽惭君子之盛烈苟非莘野之器,箕山之英,亦何能作戒凌云之台,拂衣碑石之际。

今之驰骛,去圣逾远。

徒识方圆,而迷点画,犹庄生之叹盲者,易象之谈日中,终不见矣。

太宗与汉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

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处也。"

陆学士柬之受于虞秘监,虞秘监受于永禅师,皆有体法。

今人都不闻师范,又自无鉴局,虽古迹昭然,永不觉悟。

而执燕石以为宝,玩楚凤而称珍,不亦谬哉!其议于品藻,自王以下,王僧虔、袁、庾诸公已言之矣,而或未周。

今采诸家之善,聊指同异,以贻诸好事。

其前品已定,则不复铨列。

素未曾入,有可措者,亦后云尔。

太宗、高宗,皆称神札。

吾所伏事,何敢寓言。

始于秦氏,终唐世,凡八十一人,分为十等。

○逸品五人李斯"小篆"

右小篆之精,古今妙绝。

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张芝"草" 钟繇"正"

羲之"三体及飞白" 献之"草书,行书,半草"

右四贤之迹,扬庭效技,策勋底绩,神合契匠,冥运天矩,皆可称旷代绝作。

而钟、张则筋骨有余,肤肉未赡;逸少则加减太过,朱粉无设。

同夫披云睹日,芙蓉出水,求其盛美,难以备诸。

然伯英章草似春虹饮涧,落霞浮浦。

又似渥雾沾濡,繁霜摇落;元常正隶如郊庙既陈,俎豆斯在。

又比寒涧《门孝》壑秋山嵯峨;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

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氛氲兰麝;其难征也,则缥缈而已仙;其可觌也,则昭彰而在目:可谓书之圣也。

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瑜瑾烂而五色,黼绣ゼ其七采。

故使离朱丧明,子期失听,可谓草之圣也。

其飞白犹雾卷舒,烟云灼。

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忽而无地。

可谓飞白之仙也。

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

既离方以遁圆,亦非丝而异帛。

趣长笔短,差难缕陈。

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

或蹴海移山,或翻涛簸岳。

故谢灵运谓云"公当胜右军",诚有害名教,亦非徒语也。

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有失体处。

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

然数公者,皆有神助,若喻之制作,其《雅》、《颂》之流乎!

评曰:元常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后学者恐徒伤筋膂耳。

然右军肇变古质,理不应减钟,故云"或谓过之"。

庾翼每不服逸少,曾得伯英十纸,丧乱遗失,常恨妙迹永绝。

及后见逸少与亮书曰:"今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方乃大服羲之。

又曾书壁而去,子敬密拭之而更别题。

右军还观之,曰:"吾去时真大醉。"

子敬乃心服之。

然右军终无败累,子敬往往失落。

及其不失,则神妙无方,亦可谓之草圣矣。

赞曰:苍颉造书,鬼哭天廪。

史籀烟灭,陈仓藉甚。

秦相刻铭,烂若舒锦。

钟、张、羲、献,超然逸品。

△上上品二人程邈"隶" 崔瑗"小篆"

右程君首创隶则,模范焕于丹青。

崔氏爰效李斯,点画皆如铁石。

传之后裔,厥功亦茂。

此外镌勒,去之无乃乎?若校之文章,则《三都》、《二京》之比。

△上中品七人蔡邕 索靖 梁鹄钟会 卫 韦诞皇象右自王、崔以降,更无超越此数君书。

雅劲于韦、蔡、皇、卫,草迹殆亚于二王。

钟、索遗迹虽少,吾家有小钟正书《洛神赋》,河南长孙氏雅所珍好,用子敬草书数纸易之。

索有《月仪》三章,观其趣况,大为遒竦,无愧璋特达。

犹夫聂政、相如,千载凛凛,为不亡矣。

又《毋丘兴碑》,云是索书,此蔡《石经》,无相假借。

蔡公诸体,惟《范巨卿碑》,风华艳丽,古今冠绝。

王简穆云:"无可以定其优劣,亦何劳品书者乎!"

△上下品一十二人崔"草"

郗鉴 王е 卫夫人"正"

王洽 郗 李式庾翼 羊欣 欧阳询虞世南 褚遂良右逸少谓领军,"弟书不减吾"。

吾观可有十纸,信佳作矣。

体裁用笔,全似逸少,虚薄不伦,右军藻鉴,岂当虚发,盖欲假其名誉耳。

前品措之中下,岂所谓允佥望哉!崔、卫素负高名,王、庾旧称拔萃。

崔章书甚妙,卫正体尤绝。

世将楷则,远类羲之,犹有古制;稚恭章草,颇推笔力,不谢子真。

郗、李纵迈,过于羊欣;欧阳草书,难与竞爽。

如旱蛟得水,馋兔走穴,笔势恨少。

至于镌勒及飞白诸势如武库矛戟,雄剑森森。

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

褚氏临写右军,亦为高足。

丰艳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

评曰:虫篆者,小学之所宗;草隶者,士人之所尚。

近代君子,故多好之,或时有可观耳。

然许静之迹殆不减小令,常叹云:"小钟书初不留意,试作之,乃不可得。 研之弥久,如有仿佛,乃知有画龙之感耳,安可厚诬乎!"此群英允居上流三品,其中铨鉴,不无优劣。

赞曰:程邈隶体,崔公篆势。

梁、李、蔡、索,郗、皇、韦、卫。

羊习献规,褚傅羲制。

邈乎天壤,光厥来裔。

△中上品七人张昶"文舒" 卫恒 杜预张翼 郗嘉宾 阮研汉王元昌右文舒《西岳碑》文,但觉妍冶,殊无骨气,庾公置之七品。

张翼代羲之草奏,虽曰"小人几乎乱真",更乃编之乙科,泾渭混淆,奇难品会。

至于卫、杜之笔,流传多矣。

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非有余,便媚少俦匹。

嘉宾与王、庾相埒,是则高手。

颜黄门有言,"阮交州、萧国子、陶隐居各得右军一体,故称当时之冠绝。"

然萧公力薄,终不迨阮。

汉王作献之气势,或如舞剑,往无邻几。

△中中品十二人谢安 康昕 桓玄丘道护 许静 萧子云陶弘景 释智永 刘珉房玄龄 陆柬之 王知敬右谢公纵任自在,有螭盘虎踞之势;康昕巧密精勤,有翰飞莺ミ之体。

桓玄如惊蛇入草,锋出匣;刘珉比颠波赴壑,狂涧争流。

隐居颖脱,得书之筋髓,如丽景霜空,鹰隼初击;道护谬登高品,迹乃浮漫。

陆柬之学虞草体,用笔则青出于蓝,故非子云之徒。

正隶功夫恨少不至高绝也。

智永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

房司空雕文抱质,王家令碎玉残金。

房如海上双,王比云间孤鹤。

评曰:古之学者,皆有师法。

今之学者,但任胸怀,无自然之逸气,有师心之独往。

偶有能者,时见一点;忽有不悟者,终身瞑目。

而欲乘款段,度越骅骝,其亦难矣!吾尝告勉夫后生曰:"古叹知音希,可为绝弦者也。"

赞曰:西岳张昶,江东阮研。

银鹰贞白,铁马桓玄。

卫、杜花散,安、康绮鲜。

元昌、陆柬,名后身先。

△中下品七人孙皓 张超 谢道韫宋炳 宋文帝 齐高帝谢灵运右孙皓吴人酣畅,骄其家室,虽欲矜毫,亦复平矣。

张如郢中少年,乍入京辇,纵有才辩,盖亦可知。

谢韫是王凝之之妻,雍容和雅,芬馥可玩。

宋文帝有子敬风骨,超纵狼藉,翕焕为美。

康乐往往惊遒,高帝时时合兴。

知慕韩彭之豹变,有异张桓之拾青。

宋炳放逸屈摄,颇效康、许。

量其直置孤梗,是灵运之流。

△下上品十三人陆机 袁崧 李夫人谢 庾肩吾 萧纶王褒 斛斯彦明 房彦谦殷令名 张大隐 蔺静文钱毅右士衡以下,时然合作。

春杂不论,或类蚌质珠胎,乍比金沙银砾。

陆平原、李夫人犹带古风,谢吏部、庾尚书创得今韵。

邵陵王、王司空是东阳之亚,房司隶、张益州参小令之体。

蔺生正书,甚为鲜紧,殊有规则;钱氏小篆、飞白,宽博敏丽,太宗贵之。

斛斯笔势,咸有由来。

司隶宛转,颇称流悦,皆藉名美。

殷氏擅声题署,代有其人。

嗟乎!有天才者,或未能精之。

有神骨者,则其功虚弃,但有佳处,岂忘存录。

△下中品十人范晔 萧思话 张融"文舒"

梁简文帝 刘逖 王晏周 王崇素 释智果虞绰右范如寒隽之士,亦不可弃;萧比遁世之夫,时或堪采。

思光要自标举,盖举足褒;简文拔群贵胜,犹难继作。

刘黄门落花从风,王中书奇石当径。

彦伦意则甚高,迹少俊锐。

崇素时象丽人之姿,智果颇似委章之质。

虞绰锋颖迅健,亦又次之矣。

△下下品七人刘穆之 褚渊 梁武帝梁元帝 沈君理 陈文帝张正见右数君亦称笔札,多类效颦。

犹枯林之青秀一枝,比众石之孤生片琰。

就中彦回轻快,练倩有力,孝元风流,君理放任,亦后来之所习,非先达之所营。

吾党论书,有异于是。

评曰:前品云:"萧思话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亦则仙矣。"

又云:"张伯英如汉武学道,凭虚欲仙,终不成矣。"

商榷如此,不亦谬乎!吾今品藻,亦未能至当,若其颠倒衣裳,白圭之玷,则庶不为也。

后来君子,傥为鉴焉。

赞曰:蚌质怀珠,银瑰蕴砾。

陆、谢参踪,萧、王继迹。

思话仙才,张融赏击。

如彼枯秀,众多群石。

○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先贤所评,子敬之比逸少,犹士季之比元常,言去之远矣。

故二王之迹,历代宝之。

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

右军之书,咸归梁室。

属侯景之乱,兵火之后,多从湮缺。

而西台诸宫,尚积余宝。

元帝之死,一皆自焚。

历周至隋,初并天下,大业之始,后主颇求其书,往往有献之者。

及隋之季,王师入秦,又于洛阳擒二伪主。

两京秘阁之宝,扬都扈从之书,皆为我有。

太宗于右军之书,特留睿赏。

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

万机之暇,备加执玩。

《兰亭》、《乐毅》,尤闻宝重。

尝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

普彻窃拓以出,故在外传之。

及太宗晏驾,本入玄宫。

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在外方有。

洎大圣天后御极也,尤为宝啬。

平一龆龀之岁,见育宫中。

切睹先后阅法书数轴,将拓以赐藩邸。

时见宫入出六十余函于亿岁殿曝之,多装以镂牙轴紫罗衤票,云是太宗时所装。

其中有故青罗衤票玳瑁轴者,云是梁朝旧迹。

衤票首各题篇目、行字等数,章草书多于其侧帖以真字楷书。

每函可二十余卷,别有一小函,可有十余卷。

于所记忆者,是扇书《乐毅》、《告誓》、《黄庭》,当时私访所主女学,问其函出尽否,答云"尚有",未知几许。

至中宗神龙中,贵戚宠盛,宫禁不严,御府之珍,多入私室。

先尽金璧,次及书法,嫔主之家,因此擅出。

或有报安乐公主者,主于内出二十余函,驸马武延秀久践虏庭,无功于此,徒闻二王之迹,强学宝重,乃呼薛稷、郑及平一评其善恶。

诸人随事答,为上者登时去牙轴紫衤票,易以漆轴黄麻纸。

衤票题云特健乐,云是虏语。

其书合作者,时有太宗御笔于后题之,叹其雄逸。

太平公主闻之,遽于内取数函及《乐毅》等小函以归。

延秀之死,侧闻睿宗命薛稷择而进之,薛窃留佳者十数轴。

薛之败也,为簿录官所盗。

平一任郴州日,与太平子薛崇胤堂兄崇允连官,说太平之败。

崇胤怀《乐毅》等七轴请崇允托其叔驸马敬贻岐王,以求免戾,此书因归邸第。

崇胤弟崇简娶梁宣王女主家,王室之书,亦为其所有。

后获罪,谪五溪,书归御府,而朝士王公,亦往往有之。

豫州刺史东海徐公峤之季子浩,并有献之之妙,待诏金门,家多法书。

见托斯题,其篇目、行字列之如后。

詹事张庭之家抑其次也。

○唐徐浩《论书》《周官》:内史教国子六书。

书之源流,其来尚矣。

程邈变隶体,邯郸传楷法,事则朴略,未有功能。

厥后钟善真书,张称草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

近古萧、永、欧、虞,颇传笔势。

褚、薛已降,自郐不讥矣。

然人谓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欧得其骨,当矣。

夫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肉丰而力沉也。

若藻曜而高翔,书之凤凰矣。

欧、虞为鹰隼,褚、薛为翟焉。

欧阳率更云:"萧书出于章草。"

颇为知言。

然欧阳飞白,旷古无比。

浩自言:余年在龆龀,便工翰墨,力不可强,勤而愈拙。

区区碑石之间,几案之上,亦古人所耻,吾岂忘情耶?"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则殷鉴不远,何学书为?必以一时风流,千里面目,斯亦愈于博弈,亚于文章矣。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笔之势,特须藏锋。

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字不欲疏,亦不欲密。

亦不欲大,亦不欲小。

小长令大,大蹙令小。

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大经矣。

笔不欲捷,亦不欲徐。

亦不欲平,亦不欲侧。

侧竖令平,平竣使侧。

捷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其大较矣。

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

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著能名。

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

俗云:"书无百日工。"

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

○唐徐浩《古迹记》自伏羲画八卦,史籀造籀文,李斯作篆书,程邈起隶法,王次仲为八分体,汉章帝始为章草名,厥后流传,工能间出。

史籀《石鼓文》、崔子玉篆《吕望》、《张衡碑》、李斯《峄山》、《会稽山碑》、蔡邕鸿都《三体石经》、八分《西岳》、《光和》、《殷华》、《冯敦》等数碑,拜伯喈章草,并为旷绝。

及张芝章草,钟繇正楷,时莫其先。

卫、索靖章草,王羲之真、行、章草,桓玄草,谢安、王献之、羊欣、王僧虔、孔琳之、薄绍之真、行、草,永禅师、萧子云真、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果师、述师真、行、草。

陆柬之临书"臣先祖故益州九龙县尉,赠吏部侍郎师道,臣先考故洛州刺史、赠左常侍峤之"真、行、草,皆名冠古今,无与为比。

齐、梁以后,傅秘此书,跋尾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满骞、朱异等署名。

太宗皇帝肇开帝业,大购图书,宝于内库,钟繇、张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宋、齐、梁杂迹三百卷。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成部帙,以"贞观"字印印缝,命起居郎臣褚遂良排署如后:司空、许州都督、赵国公、臣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梁国公、臣玄龄特进、尚书左仆射、申国公、臣士廉特进、郑国公、臣征逆人侯君集初同署"犯法后楷印。 "

中书令、驸马都尉、安德郡开国公、臣杨师道左卫大将军、武阳县开国公、臣李大亮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河间王、臣孝恭光禄大夫、民部尚书、莒国公、臣唐俭兼太常卿、扶阳县开国男、臣韦挺从十三年书更不出,外人莫见。

直至大定中,则天太后赏纳言狄仕杰能书,仁杰云:"臣自幼以来,不见好本。 只率愚性,何由得能。"

则天乃内出二王真迹二十卷,遣五品中使示诸宰相,看讫,表谢,登时将入。

至中宗时,中书令宗楚客奏事承恩,乃乞大小二王真迹,敕赐十二卷大小各十轴,楚客遂装作十二扇屏风,以褚遂良《闲居赋》、《枯树赋》为脚,因大会贵要张以示之。

时薛稷、崔、卢藏用废食叹美,不复宴乐。

安乐公主婿武延秀在坐,归以告公主曰:"主言承恩,未为富贵。"

适过宗令,别得赐书。

一席观之,辍餐忘食。

及明谒见,颇有怨言。

帝令开缄,倾库悉与之。

延秀复会宾客,举柜令看,分散朝廷,无复宝惜。

太平公主取五帙五十卷,别造胡书四字印缝,宰相各三十卷,将军驸马各十卷,自此内库真迹,散落诸家。

太平公主爱《乐毅论》,以织成袋盛,置作箱裹。

及籍没后,有咸阳老妪窃举袖中。

县吏寻觉,遽而奔趁,妪乃惊惧,投之灶下,香闻数里,不可复得。

天宝中,臣充使访图书,有商胡穆聿在书行贩古迹,往往以织成衤票轴得好图书。

臣奏直集贤,令求书画。

玄宗开元五年十一月五日,收缀大小二王真迹,得一百五十八卷。

大王正书三卷,"《黄庭经》第一,《画赞》第二,《告誓》第三。 臣以为《画赞》是伪迹,不近真。 "行书一百五卷,"并不著名姓帖。 "草书一百五十卷,"以前得君书第一。 "小王书都三十卷,正书两卷。

"《论语》一卷,并注一卷,写成为第一。 "

跋尾排署如后:右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舒国公、臣褚无量。

秘书监兼侍读、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常山县公、臣马怀素。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梁国公、臣姚崇。

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许国公臣。

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兼侍中、监修国史、上柱国、广平郡开国公、臣。

至十七年出付集贤院,拓二十本,赐皇太子诸王学。

十九年收入内,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尚书、左丞相、集贤大学士、燕国公张说薨,明年二月,以中书令萧嵩为大学士,令访二王书。

乃于滑州司法路琦家得羲之正书扇书一卷,是贞观十五年五月五日扬州大都督、驸马都尉、安德郡开国公杨师道进,其衤票是碧地织成,衤票头一行阔一寸,黄色织成,云"晋右将军王羲之正书卷第四",兼小王行书三纸,非常合作,亦既进奉。

赐路琦绢三百疋,萧嵩二百疋,其书还出令集贤院拓赐太子以下。

及潼关失守,内库法书皆散失,初收城后,臣又充使搜访图书,收获二王书二百余卷。

访《黄庭经》真迹,或云张通儒将向幽州,莫知去处。

侍御史、集贤直学士史惟则奉使晋州,推事所在,博访书画,悬爵赏待之。

时赵城仓督隐没公货极多,推案承伏,遂云"有好书,欲请赎罪"。

惟则索看,遂出扇书《告誓》等四卷,并二王真迹四卷。

问其得处,云"禄山下将过向太原,停于仓督家三月余日。 某乙祗供称意,有怀悦之心,乃留此书相赠。"

惟则将至阙下,肃宗赐绢百疋,擢授本县尉。

臣从中书舍人兼尚书右丞、集贤学士、副知院事改国子祭酒,寻黜庐州长史。

承前伪迹臣所弃者,尽被收买,皆获官赏,不复简退,人莫知之。

及吐蕃入寇,图籍无遗,往往市廛时有真迹,代无鉴者,诈伪莫分。

臣今暮年,心昏眼暗,恐先朝露,敢举所知,其别书人,谨录如左。

前试国子司业兼太原县令窦蒙,蒙弟检校户部员外即宋汴节度参谋窦Н,并久游翰苑,皆好图书,辨伪知真,无出其右。

臣长男,臣自教授,幼勤学书,在于真、行,颇知笔法,使定古迹,亦胜常人。

其余士庶之间,应有精别之者,臣所未见,非欲自媒。

天高听毕,伏希俯察。

建中四年三月日。

○唐何延之《兰亭记》《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字逸少所书之诗序也。

右军蝉联美胄,萧散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

以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

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

就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个,变转悉异,遂无同者。

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

右军亦自珍爱宝重。

此书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谘议彦祖之孙,庐陵王胄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孙也。

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

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艺,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

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好者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

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

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

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已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

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于释教,故号所住之寺为永欣焉。

事见《会稽志》。

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

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弟子辩才。

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

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

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

辩才尝于所寝方丈梁上凿其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赉优洽。

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

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

自禅师殁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

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

后更推究,不离辩才之处。

又敕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

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 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 求见此书,劳于寤寐。 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 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

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湘潭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

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

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

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

便留夜宿,设冈面、药酒、茶果等。

江东云"冈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

酣乐之后,请各赋诗。

辩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冈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莫,步月共俳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 谁怜失群翼,长苦叶风飘。"

妍蚩略同,彼此讽味,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

明日乃去,辩才云:"檀越闲即更来此。"

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此者数四。

诗酒为务,其俗混然,遂经旬朔。

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

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

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

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

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 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

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

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 付受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

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翼见讫,故驳瑕指类曰:"果是响拓书也。"

纷竞不定。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弄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

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

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

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

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曰:"我是御史,奉敕来此,有墨敕,可报汝都督齐善行。"

善行即窦建德之妹婿,在伪夏之时为右仆射,以用吾黄门庐江节公及隋黄门侍郎裴矩之策举国归降我唐,由此不失贵仕,遥授上柱国金印绂绶,封真定县公。

于是善行闻之,驰来拜谒。

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

善行走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又遣散直云:"侍御须见。"

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

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

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疋,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

太宗初怒老僧之秘[A092],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日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敕越州支给。

辩才不敢将入己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

老僧用惊悸患重,不能强饭,唯啜粥,岁余乃卒。

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

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

及弓剑不遗,同轨毕至,随仙驾入玄宫矣。

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

人间本亦稀少,代之珍宝,难可再见。

吾尝为左千牛,时随牒适越,航巨海,登会稽,探禹穴,访奇书。

名僧处士,犹倍诸郡,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征。

其辩才弟子玄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

六代祖期为桓玄所害,子孙避难,潜窜江东,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之族。

长安二年,素师已年九十二,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之故房,亲向吾说。

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其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永、"彭年。 "明、"察微。 "温、"抱直。 "超"令叔。 "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须知者,亦无隐焉。

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代之修禊,而撰此记。

主上每暇隙,留神术艺,迹逾华圣,偏重《兰亭》。

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任均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承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宣敕,内出绢三十疋赐永,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施,光骇闾里。

仆天闻命,伏枕怀欣,殊私忽临,沉疴顿减,辄题卷末,以示后代。

○唐褚河南《拓本〈乐毅〉记》贞观十三年四月九日,奉敕内出《乐毅论》,是王右军真迹,令将仕郎、直弘文馆冯承素模写,赐司空、赵国公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特进、尚书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特进、郑国公魏征,侍中、护军、安德郡开国公杨师道等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褚遂良记。

○唐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壁书"萧"字者,梁侍中萧子云之所飞白也。

"张怀《书断》云:"飞白书,变楷制也。 宫殿题署,势大则径丈,字宜轻微不满。" "韩晋公领浙西之岁,得于建邺佛寺,置之南徐官舍,函以屋壁,俯瞰坐隅。

及晋公入赞庙谟,启于私第,朱方官吏俟其代者,完葺旧府,圬墁故堂。

吏人以壁字昏蒙,方以垩扫涂上。

时故殿中李侍御士举为部从事,以晋公翰墨,代无等俦,自护壁书,施拓于下,耽玩研味,略无已时。

士举重焉,始而方得,及士举府除职停,寓壁字于小吏之舍。

至甲申岁,士举为江西从事,通好江淮,时李评事约盛阅图书,以示寮友。

士举方以壁字言于座中,李君因而求之。

士举云:"得卿皇象、羊欣、萧纶各一帖,大郑画屏一扇,即辍与之,不尔当自持去。"

李君富于图书,酷好遐异,遂以所求三帖并法士画屏一扇易焉。

后十余日,壁书自吴负来,士举于道病卒。

向若李君不阅雅迹,士举不言此书,即壁字为朽壤于小吏之家。

逸品绝前贤之迹,固知兴亡继绝,后不乏人,工极艺精,中必有物。

加以子云与国同姓,所书"萧"字,圜卷侧掠,体法备焉,信众贤之妙门,实后代之茂范。

其飞白书起于蔡中郎,"蔡邕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书。 汉末、魏初,皆以题署宫阙。 萧子良撰《古今书体》云:"飞白书,熹平年饰治鸿都门于时蔡邕方撰《圣皇篇》。" "其后张敬礼、王逸少、子敬并称妙绝。

子云曲尽其法,欧阳率更云:"萧侍中飞白,轻浓得中,如蝉翼掩素。"

其为前贤所重如此。

嗟乎!景峤此书,今访天下绝矣。

惟此"萧"字在乎旧都,三百年间竟无颓圯,俾后之传授,似阴有保持。

余与李君,寓家南徐,邻而友善,获睹妙迹,感有将坏之壤,晋公出之;方绝之迹,李君维之。

用征其事,故以字志之。

○唐李约《壁书飞白"萧"字赞》梁侍中萧子云书,祖述钟、王,备该众体,始变蔡、张、二王飞白古法,妙绝冠时,"古法飞少白多,其体犹拘八分。 故王僧虔云:"飞白是八分之轻者。" 自子云变而飞多,今但据飞多者即非子云之前,而不妨后人亦有效古飞少者。 子云又作小篆飞白。 "虽名存传记,而迹绝简素,惟建邺古壁余此"萧"字焉。

韩晋公鉴古善书,闻之嗟异,迁之于南徐,置于海榴堂座右之壁。

"又获齐竟陵王萧子良龙爪书十五字,置于招隐寺,以侍中之迹妙极,故留以亲玩。 "余后获之,载以入洛,书之故实,事之本末,中书舍人张公、崔监察备撰记详焉。

余少好图书,耽嗜奇古,由此虽志业不立,而性莫能迁。

非不干求爵禄,心懵时事,以与名疏;非欲乖时好尚,养疴守独,所见遂僻。

僻则僻矣,与夫酣湎声妓,并走权利者,俱亡羊也,亡则孰多?余每阅玩此迹,而图书之光,如逢古人,似得良友,加以琴酒静畅,书斋昼闲,荣富贱贫,是日何在?至若寻翰墨轻浓之势,穷点画分布之能,与日弥深,随见逾妙。

嗟夫!昔贤垂不朽之艺,知传宝于后世;后人睹妙绝之迹,见得意于当时。

名齐日月,情契古今。

《传》曰:"游于艺。"

艺可已乎?知者相贺,比获《兰亭》之书;世情观之,未若野人之块。

不阙于世,在世为无用之物;苟适余意,于余则有用已多。

乃作赞曰:昔创飞白,蔡氏所得。

起于垩帚,播于翰墨。

张、王继作,子云精极。

壁昏蜃素,墨古池色。

翻飞露白,乍轻乍浓。

翠箔映雪,罗衣从风。

崩云委地,游雾萦空。

拨剌势动,蟠气雄。

昆池骇鲸,时门斗龙。

攒毫迭孔,或横或纵。

层层阵云,森森古松。

君子况德,高人比踪。

抱素自洁,含章内融。

逸疑方外,纵在矩中。

密而不离,疏而有容。

艺通造化,比象无穷。

子云臣梁,萧字逾贵。

点画均丰,姿形端异。

迹绝茧素,名空传记。

明征褒贬,惟此一字。

○唐高平公《萧斋记》陇西李君约于江南得萧子云壁书飞白"萧"字,以笔势惊绝,遂匣而宝之。

其遇之之由,则君之赞序与崔监察备论之详矣。

君与字俱载舟还洛阳仁风里第,思所以尽其瞻玩,藏置之宜。

谓箱椟临视不时,又有缄启动摇之变,遂建精室,陷列于垣。

复本书之意,得遥睹之美。

寂对虚牖,势若飞惊,虽烟雾交飞,龙鸾萦动,轻旆翻扬,微云卷舒,不能状也。

李君以至行雅操著名当时,逍遥道枢,脱落荣利,识洞物表,神交古人,而风致之余,特精楷、隶,所得魏晋已降名书秘迹多矣。

以不越于尺素之间,未为殊珍也。

盖壁字奇踪,乃为希宝。

意象所得,非常域也,故异而室之,文而志之。

夫萧之为言也,切然而清;于文也,蔚然而整。

宜乎铭壁,宜乎命斋。

"萧斋"之名,于此字俱传矣。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