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释天第八[疏]"释天第八"。
○释曰:《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 两仪未分,其气混沌。 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
《释名》云:"天,显也。 在上高显。"
又云:"天,坦也。 坦然高远。"
《说文》云:"天,颠也。 至高无上,从一大也。"
《春秋说题辞》云:"天之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经纪,故其字一大以镇之。"
此天之名义也。
天之为体,中包乎地,日月星辰属焉。
然天地有高下之形,四时有升降之理,日月有运行之度,星辰有次舍之常,既曰释天,不得不略言其趣。
故其形状之殊,凡有六等。
一曰"盖天",文见《周髀》,如盖在上。
二曰"浑天",形如弹丸,地在其中,天包其外,犹如鸡卵白之绕黄。
杨雄、桓谭、张衡、蔡邕、陆绩、王肃、郑玄之徒,并所依用。
三曰"宣夜",旧说云殷代之制。
其形体事义,无所出以言之。
四曰"昕天"。
昕读为轩,言天北高南下,若车之轩,是吴时姚信所说。
五曰"穹天",云穹隆在上,虞氏所说,不知其名也。
六曰"安天",是晋时虞喜所论。
案郑注《考灵耀》云:"天者纯阳,清明无形,圣人则之,制玑玉衡以度其象。"
如郑此言,则天是大虚,本无形体,但指诸星运转以为天耳。
但诸星之转,从东而西,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星复旧处。
星既左转,日则右行,亦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至旧星之处。
即以一日之行而为一度,计二十八宿一周天,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之一周之数也。
天如弹九,围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案《考灵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
周天百十万一千里者,是天圜周之里数也。
以围三径一言之,则直径三千五万七千里,此为二十八宿所回直径之数也。
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谓之四表。
据四表之内并星宿内,总有三十八万七千里。
然则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地在於中,是地去天之数也。
郑注《考灵耀》云:"地盖厚三万里。 春分之时,地正当中。 自此地渐渐而下,至夏至之时,地下万五千里,地之上畔与天中平。 夏至之后,地渐渐向上。 至秋分,地正当天之中央。 自此地渐渐而上,至冬至,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平。 自冬至后,地渐渐而下。 此是地之升降於三万里之中,但浑天之体,虽绕於地,地则中央正平,天则北高南下,北极高於地三十六度。 南极下於地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之下三十六度,常见不没;南极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见。 南极去北极一百二十一度余。 若逐曲计之,则一百八十一度余。 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谓之赤道,去南极九十一度余,去北极亦九十一度余。 此是春秋分之日道。 赤道之北二十四度,为夏至之日道,去北极六十七度也。 赤道之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去南极亦六十七度。"
地有升降,星辰有四游。
又郑注《考灵耀》云:"天旁日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而止。 地亦升降於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盖极地厚也。 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 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 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复正。 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 地则升降极下,至夏末复正。 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 地则升降正中,至秋末复正。 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至冬末复正。"
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
星辰亦随地升降,故郑注《考灵耀》云:"夏日道上与四表平,下去东井十二度为三万里,则是夏至之日,上极万五千里,星辰下极万五千里,故夏至之日,下至东井三万里也。"
日有九道,故《考灵耀》云:"万世不失九道谋。"
郑注引《河图》帝览嬉云:"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 日春东从青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黑道。"
立春,星辰西游,日则东游。
春分,星辰西游之极,日东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
立夏,星辰北游,日则南游。
夏至,星辰北游之极,日南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
以此推之,秋冬放此可知。
计夏至之日,日在井星,当嵩高之上,以其南游之极,故在嵩高之南万五千里,所以夏至有尺五寸之景也。
於时日又上极,星辰下极,故日下去东井三万里也。
然郑四游之说,元出《周髀》之文,但二十八宿从东而左行,日从西而右行,一度逆沿二十八宿。
案《汉书。
律历志》云:"冬至之时,日在牵牛初度。 春分之时,日在娄四度。 夏至之时,日在东井三十一度。 秋分之时,日在角十度。"
若日在东井,则极长,八尺之表,尺五寸之景。
若春分在娄,秋分在角,昼夜等,八尺之表,七尺五寸之景。
冬至日在斗,则昼极短,八尺之表,一丈三尺之景。
一丈三尺之中,去其一尺五寸,则余有一丈一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往来之景也。
凡於地,千里而差一寸,则夏至去冬至,体渐南渐下,相去十一万五千里。
又《考灵耀》云:"正月假上八万里,假下一十万四千里。"
所以有假上假下者,郑注《考灵耀》之意,以天去地十九万三千五百里。
正月雨水之时,日在上,假於天八万里,下至地一十一万三千五百里。
夏至之时,日上极与天表平也。
后日渐向下。
故郑注《考灵耀》云:"夏至日与表平,冬至之时,日下至於地八万里,上至於天十一万三千五百里也。"
委曲具《考灵耀》注。
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
一周天之外,更行一度,计一年三百六十五周天四分度之一。
日月五星则右行,日一日一度,月一日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此相通之数也。
今历象之说,则月一日至於四日行最疾,日行十四度余;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行十三度余;自九日至十九日行则迟,日行十二度余;自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又小疾,日行十三度余;自二十四日至於晦行又最疾,日行一十四度余。
此是月行之大率也。
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至二十九日︹半月又於日与日相会,乃为一月。
故《考灵耀》云:"九百四十分为一日,二十九日与四百九十九分为月。"
是一月二十九日之外,至第三十日分至四百九十九分。
月及於日,计九百四十分,则四百七十为半,今四百九十九分是过半二十九分也。
但月是阴精,日为阳精,故《周髀》云:"日犹火,月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於日所照,魄生於日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
京房云:"月与星辰阴者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有光。 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 或以为月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ウ。"
案《律历志》云:"二十八宿之度,角一十二度,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东方七十五度。 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北方九十八度。 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西方八十度。 井三十二,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南方一百一十二度。 丑为星纪,初斗十二度,终婺女七度。 子为玄枵,初婺女八度,终於危十五度。 亥为И觜,初危十六度,终於奎四度。 戌为降娄,初奎五度,终於胃六度。 酉为大梁,初胃七度,终於毕十一度。 申为实沈,初毕十二度,终於井十五度。 未为鹑首,初井十六度,终於柳八度。 午为鹑火,初柳九度,终於张十七度。 巳为鹑尾,初张十八度终,於轸十一度。 辰为寿星,初轸十二度,终於氐四度。 卯为大火,初氐五度,终於尾九度。 寅为析木,初尾十度,终於斗十一度。"
五星者,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其行之迟速俱在《律历志》,不更烦说。
《元命包》云:"日之为言实也。 月,阙也。"
刘熙《释名》云:"日,实也。 光明盛实。 月,阙也。 满则阙也。"
《说题辞》云:"星,阳精之荣也。 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下生也。"
《释名》云:"星,散也。 布散於天。"
又云:"阴,荫也。 气在内奥荫也。 阳,扬也。 阳气在外发扬。"
此等是阴阳日月之名也。
《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其名盖黄帝而有也,或后人更有增足。
其天高地下、日盈月阙,觜星度少、井斗度多,日月右行、星辰左转,四游升降之差、二仪运动之法,非由人事所作,皆是造化自然。
先儒因自然遂以人事为义,或据理是实,或扌虚不经,既无正文可冯,今皆略而不录。
穹苍,苍天也。
"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云。 "春为苍天,"万物苍苍然生。 "夏为昊天,"言气告旰。 "秋为天,"犹愍也,愍万物落。 "冬为上天。
"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 "四时。
[疏]"穹苍"至"四时"。
○释曰:此释四时之天名也。
云"穹苍,苍天也"者,《诗。
大雅。
桑柔》云:"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故此释之也。
诗人因天形穹隆,其色苍苍,故云穹苍。
其实则与下云"春为苍天"者是一,故云"穹苍,苍天也"。
郭云:"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云"也。
云"春为苍天"者,《诗。
王风。
黍离》云:"悠悠苍天。"
故此释之也。
郭云"万物苍苍然生"者,言春时万物苍苍然生,春时天名曰苍天也。
云"夏为昊天"者,《诗。
雨无正》云:"浩浩昊天。"
故此释之。
昊者元气博大之貌。
郭云"言气告旰"者,告旰,日光出之貌也。
言畏日光明告旰,因名云昊天也。
云"秋为天"者,《诗。
大雅。
召》云"天疾威"之类,,愍也。
言秋气肃杀,万物可愍,故曰天。
郭云"犹愍也,愍万物落"者,,愍。
《诗序》文但彼愍作闵,音义同也。
云"冬为上天"者,《诗。
小雅。
信南山》云"上天同云"之类,言冬时无事,唯在於上,故曰上天。
郭云"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者,言冬气闭藏,无他生杀之事,唯在於上、监於下而已也。
案《诗》传云:"苍天以体言之,尊而君之,则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闵下,则称天;自上降监,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
毛公此传当有成文,不知出何书。
李巡云:"古诗人质,仰视天形穹隆而高,其色苍苍,故曰穹苍。"
是苍天以体言之也。
皇,君也。
故尊而君之,则称皇天。
昊,大貌,故言其混元之气昊昊广大,则称昊天。
,闵也。
言其以仁慈之恩覆闵在下,则称天。
从上而下视万物,则称上天。
据人远而视之,其色苍苍然,则称苍天。
又李巡注此云:"春万物始生,其色苍苍,故曰苍天。 夏万物盛壮,其气昊大,故曰昊天。 秋万物成孰,皆有文章,故曰天。 冬阴气在上,万物伏藏,故曰上天。"
案此以四时异其天名。
《诗》传则各用所宜为称,似相乖异。
而郑玄则和合二说,故异义同号。
今《尚书》欧阳说春曰昊天,夏曰苍天,秋曰天,冬曰上天。
《尔雅》亦云。
古《尚书》与《毛诗》同。
谨案:《尚书。
尧典》羲和以昊天总敕以四时,故知昊天不独春也。
《左传》夏四月,孔丘卒,称曰"天不吊",非秋也。
玄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盖不误也。
春气博施,故以广大言之。
夏气高明,故以远大言之。
秋气或生或杀,故以闵下言之。
冬气闭藏而清察,故以监下言之。
皇天者,至尊之号也。
六艺之中,诸称天者,以情所求之耳,非必於其时称之。
"浩浩昊天",求天之博施。
"苍天苍天",求天之高明。
"昊天不吊",求天之生杀当得其宜。
"上天同云",求天之所为,当顺其时也。
此之求天,犹人之说事,各从其主耳。
若察於是,则"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孔丘卒,天不吊",无可怪耳。
是郑和合二说之事也。
《尔雅》春为苍天,夏为昊天。
欧阳说春为昊天,夏为苍天。
郑即言《尔雅》不误,当从《尔雅》,而又从欧阳说以春昊夏苍者,郑读《尔雅》与孙、郭本异,故许慎既载今《尚书》说,即言《尔雅》,亦云明见《尔雅》,与欧阳说同,虽苍昊有春夏之殊,则未知孰是。
要二说理相符合,故郑和而释之。
○"四时"。
○释曰:此题上事也。
言上所陈,是四时天之名也。
题之在下者,若周公践阼及《诗》篇章,句皆篇末题之,故此亦尔。
《白虎通》云:"岁时何?谓春秋冬夏也。 时者期也,阴阳消息之期也。"
《乡饮酒义》云:"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 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 秋之为言揫也,揫之以,时察守义者也。 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春为青阳,"气清而温阳。 "夏为朱明,"气赤而光明。 "秋为白藏,"气白而收藏。 "冬为玄英。
"气黑而清英。 "四气和谓之玉烛。
"道光照。 "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
"此亦四时之别号。 《尸子》皆以为大平祥风。 "四时和为通正,"通平畅也。 "谓之景风。
"所以致景风。 "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莫不善之。 "谓之醴泉。
"所以出醴泉。 "祥。
[疏]"春为"至"醴泉"。
○释曰:此释太平之时,四气和畅以致嘉祥之事也。
云"春为青阳"者,言春之气和,则青而温阳也。
云"夏为朱明"者,言夏之气和,则赤而光明也。
云"秋为白藏"者,言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也。
云"冬为玄英"者,言冬之气和,则黑而清英也。
云"四气和谓之玉烛",注云"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李巡云:"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
《聘义》云:"君子比德於玉焉。"
是知人君若德辉动於内,则和气应於外,统而言之谓之玉烛也。
云"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者,此亦四时之别号也。
云"四时和为通正"者,言上四时之功和,是为通畅平正也。
云"谓之景风"者,言所以致景风,景风即和风也。
云"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者,嘉,善也;甘雨即时雨也。
不为万物所苦,故曰甘。
若《月令》苦雨数来,则非甘也。
甘雨既以时降,则万物莫不嘉善之也。
云"谓之醴泉"者,言四时平畅,亦所以使地出醴泉也。
醴泉者,水泉味甘如醴也。
云"祥"者,亦题上事也。
祥,吉也,善也。
言此上皆太平之吉祥也。
○注"此亦"至"祥风"。
○释曰:云"此亦四时之别号"者,言与上青阳等同为四时别号,故云亦也。
上据气而言,此据功为说。
云"《尸子》皆以为太平祥风"者,案《尸子。
仁意》篇述太平之事云:"烛於玉烛,饮於醴泉,畅於永风,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为正光:此之谓玉烛。"
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谓醴泉。
其风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是也。”
○注"所以出醴泉"。
○释曰:案《援神契》云:"德及於天,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深泉,则黄龙见,醴泉涌。"
是言王者德以召和平,则致景风醴泉也。
案此经所释,即谓发生等为景风,时雨为醴泉。
而郭云所以致景风、醴泉者,所以弘通其义也。
不熟为饥,"五不成。 "蔬不熟为馑,"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 "果不熟为荒,"果,木子。 "仍饥为荐。
"连岁不熟,《左传》曰:"今又荐饥。" ○荐,贱。 "灾。
[疏]"不"至"为荐"。
○释曰:此释岁凶灾荒之名也。
谓五,黍、稷、麻、麦、豆也。
熟,成也。
五不成曰饥。
郭云:"凡草菜可食者,通名蔬。"
李巡曰:"可食之菜皆不熟为馑。"
《周礼。
天官。
大宰职》云:"以九职任万民,八曰臣妾聚敛疏材。"
郑玄云:"疏材,百草根实可食者。"
《小雅》云:"降丧饥馑。"
襄十四年《梁传》曰:"一不升谓之兼,二不升谓之饥,三不升谓之馑,四不升谓之康,五不升谓之大饥,又谓之大侵。"
彼以五熟之多少立差等之名,其实五者皆是饥也。
三不升,於民乏困,盖与蔬不熟同,故俱名为馑也。
果,木子也。
不成熟之岁名荒。
仍,因也。
相因而饥,谓连岁不熟也。
僖十三年晋荐饥是也。
云"灾"者,亦题上事也。
下皆仿此。
○注"《左传》曰:今又荐饥"。
○释曰:此《晋语》文也。
左丘明既作传以解《春秋》,又采简牍以作《国语》,其文不主於经,故谓之"外传",俱是丘明所作,亦得云《左传》曰。
案彼云:"晋饥,乞籴於秦。 丕豹曰:晋君无礼於君,莫不知。 往年有难,今又荐饥。 己失人,又失天,其殃也多矣。 君其伐之,勿与籴。"
是其事也。
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已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在癸曰昭阳。
"阏,乌割切。 著,直略切。 重,直龙切。 音亦。 "岁阳。
○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音臧。 洽,夹。 ,汤昆切。 噩,五各切。 阉音俺。 敦,顿。 "
[疏]"太岁在甲"至"赤奋若"。
○释曰:此别太岁在日在辰之名也。
甲至癸为十日,日为阳。
寅至丑为十二辰,辰为阴。
案《汉书。
律历志》云:"乃以前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二十七岁,至於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义。 中冬。"
孟康曰:"言复得者,上元泰初时亦是阏逢之岁。 岁在甲曰阏逢,在寅曰摄提格,此谓甲寅之岁也。"
然则乙卯之岁曰旃蒙单阏,丙辰之岁曰柔兆执徐,丁巳之岁曰强圉大荒落,戊午之岁曰著雍敦,已未之岁曰屠维协洽,庚申之岁曰上章滩,辛酉之岁曰重光作噩,壬戌之岁曰玄阉茂,癸亥之岁曰昭阳大渊献,甲子之岁曰阏逢困敦,乙丑之岁曰旃蒙赤奋若。
以此推之,周而复始可知。
载,岁也。
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 "商曰祀,"取四时一终。 "周曰年,"取禾一熟。 "唐虞曰载。
"取物终更始。 "岁名。
[疏]"载岁也"至"曰载"。
○释曰:别年岁之名也。
载即岁也。
《白虎通》云:"王者受命而改正朔者,明易姓示不相袭也。 明受之於天。 不受之於人。 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则化也。"
然则岁名变易,理亦同此。
故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
《夏书》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是也。
商曰祀,取四时一终。
则以祀者嗣也,取其兴来继往之义。
孙炎曰:"取四时祭祀一讫。"
《商书》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嗣于先王。"
是也。
周曰年者,取禾一熟也。
案《说文》云:"年,熟也。 从禾千声。 《春秋》曰:大有年。"
然则年者禾熟之名。
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
《左传》曰:"卜年七百。"
是也。
唐虞曰载,载,始也。
取物终更始。
《尧典》曰:"朕在位七十载。"
《舜典》曰:"五载一巡守。"
是也。
○注"取岁星行一次"。
○释曰:案《律历志》分二十八宿为十二次,晋灼注《天文志》云:"太岁在四仲则岁行三宿,太岁在四孟、四季则岁行二宿。 二八十六,三四十二,而行二十八宿,十二岁而周天。"
是岁星年行一次也。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已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
"窒,知乙切。 塞,先北切。 "月阳。
○正月为陬,"《离骚》云:"摄提贞於孟陬。" "二月为如,三月为窉,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国语》云:"至於玄月。" 是也。 ○窉,孚柄切。 且,子余切。 相,息亮切。 "十月为阳,"纯阳用事,嫌於无阳,故以名云。 "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
"皆月之别名,自岁阳至此,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故阙而不论。 ○涂音徒。 "月名。
[疏]"月在甲"至"月名"。
○释曰:此辨以日配月之名也。
设若正月得甲则曰毕陬,二月得乙则曰橘如,三月得丙则曰窉,四月得丁则曰圉余,五月得戊则曰厉皋,六月得已则曰毕且,七月得庚则曰窒相,八月得辛则曰塞壮,九月得壬则曰终玄,十月得癸则曰极阳,十一月得甲则曰毕辜,十二月得乙则曰橘涂,周而复始,亦可知也。
若《史记。
历书》云:"月名毕聚也。"
○注"离骚"至"孟陬。 ○释曰:《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与楚同姓,仕怀王,为三闾大夫。 为大夫靳尚所谮毁见疏,乃作《离骚》经。 离,别也。 骚,愁也。 言已放逐离别,心中愁思,犹陈正道以讽谏君也。 其经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彼注云:"言已生得阴阳之正中。"
是引之以证正月为陬之义。
○注"《国语》"至"是也"。
○释曰:此《越语》文也。
案彼云:"越王将伐吴,范蠡谏曰:‘王姑待之。 ’至於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
彼注云:"鲁哀公十六年九月也,至十七年三月,越伐吴。"
是也。
引之以证九月为玄也。
○注"纯阴"至"名云"。
○释曰:"纯阴用事,嫌於无阳,故以名云“者,以《易》言之,五月一阴生,十月纯坤用事,故云“纯阴用事"也。
云嫌者,君子爱阳而恶阴,故以阳名之。
无阳而得阳名者,以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十二月之消息,见其用事耳。
其实阴阳常有,《诗纬》曰:"阳生酉仲,阴生戌仲。"
是十月中兼有阴阳也。
四月秀,靡草死,岂无阴乎?明阴阳常兼有也。
《诗。
小雅》云:"日月阳止。"
是也。
○注"皆月"至"不论"。
○释曰:言正月为陬已下皆月之别名。
云"自岁阳至此"者,谓自阏逢以下也。
云"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案李巡、孙炎虽各有其说,皆构虚不经,疑事无质,故阙而不论。
南风谓之凯风,"《诗》曰:"凯风自南。" "东风谓之谷风,"《诗》云:"习习谷风。" "北风谓之凉风,"《诗》云:"北风其凉。" "西风谓之泰风。
"《诗》云:"泰风有隧。" "焚轮谓之,"暴风从上下。 ○,徒回切。 "扶摇谓之。
"暴风从下上。 ○,必遥切。 "风与火为庉,"庉々,炽盛之貌。 ○庉,徒衮切。 "回风为飘。
"旋风也。 ○飘音瓢。 "○日出而风为暴,"《诗》云:"终风且暴。" "风而雨土为霾,"《诗》云:"终风且霾。" ○雨音预。 "阴而风为а。
"《诗》云:"终风且а。" ○а,於计切。 "天气下地不应曰{矛},"言蒙昧。 ○应音Ζ。 "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
"言晦冥。 "くぐ谓之雩。
くぐ,虹也。
"俗名为美人虹,江东呼雩。 ○く音帝。 ぐ,丁孔切。 雩,于句切。 "为挈贰。
",雌虹也,见《离骚》。 挈贰,其别名,见《尸子》。 ○挈,若结。 "日为蔽云,"即晕气五彩覆日也。 ○,掩。 "疾雷为霆霓,"雷之急击者谓霹雳。 ○霆,廷。 霓,宜。 "雨{见}为霄雪。
"《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见}。" {见},水雪杂下者,谓之消雪。 ○{见},醉见切。 "暴雨谓之涷,"今江东人呼夏月暴雨为涷雨。 《离骚》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 是也。 ○涷音东西之东。 "小雨谓之,"《诗》云:"益之以。" ○,墨。 ,木。 "久雨谓之淫。
"《左传》曰:"天作淫雨。" "淫谓之霖。
"雨自三日巳上为霖。 "济谓之霁。
"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 ○济音荠。 霁,徂计切。 "风雨。
[疏]"南风"至"风雨"。
○释曰:此释风雨之名也。
《易》曰:"风以动之,雨以润之。"
又曰:"润之以风雨。"
《洪范》曰:"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然则风雨相将之物,故比类聚而释之也。
○"南风谓之凯风"者,李巡曰:"南风长养万物,万物喜乐,故曰凯风。 凯,乐也。"
郭氏无说,义或当然。
《诗。
邶风》云:"凯风自南。"
是也。
○"东风谓之谷风"者,孙炎曰:"谷之言,,生也。 谷风者,生长之风也。"
《诗。
邶风》云:"习习谷风。"
是也。
○"北风谓之凉风"者,北风一名凉风,言北方寒凉之风也。
《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
《诗。
邶风》云:"北风其凉。"
是也。
○"西风谓之泰风"者,孙炎曰:"西风成物,物丰泰也。"
《诗。
大雅。
桑柔》云:"泰风有隧。"
是也。
○"焚轮谓之颓"者,李巡曰:"焚轮,暴风从上来降谓之颓。 颓,下也。"
孙炎曰:"回风,从上下曰颓。"
郭云:"暴风从上下。"
与李同也。
《诗。
小雅》云:"习习谷风,维风及颓。"
是也。
○"扶摇谓之"者,李巡曰:"扶摇,暴风从下升上,故曰。 ,上也。"
孙炎曰:"回风从下上曰。"
郭云:"暴风从下上。"
亦用李说。
《庄子》说鹏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月令》:"孟春行秋令,则风暴雨总至。"
是也。
○"风与火为庉"者,郭云:"庉々,炽盛之貌。"
言风自火出,火因风炽,而有大风者为庉。
○"回风为飘"者,郭云:"旋风也。"
李巡曰:"一曰飘风,别二名也。"
《诗。
蓼莪》云:"飘风发发。"
是也。
○"日出而风为暴"者,孙炎云:"阴云不兴而大风暴起。"
然则为风之暴疾,故《诗。
邶风》云:"终风且暴。"
毛传云:"暴,疾也。"
○"风而雨土为霾"者,孙炎曰:"大风扬尘,土从上下也。"
《诗。
邶风》云:"终风且霾。"
是也。
○"阴而风为а"者,孙炎曰:"云风а日光。"
《诗。
邶风》云:"终风且а。"
是也。
○"天气下地不应曰{矛}"者,郭云:"言蒙昧。"
《洪范》云:"曰{矛}。"
郑注云:"{矛}声近蒙。"
《诗》:"零雨其蒙。"
则{矛}是天气下降,地气不应而蒙ウ也。
○"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者,郭云:"言晦冥。"
《月令》:"仲冬行夏令,氛雾冥冥。"
郑云:"霜露之气散相乱也。"
然则地气发而上天不应之,则为氛雾。
雾又名晦。
《春秋》僖十五年:"已卯,晦震夷伯之庙。"
《公羊》、《梁》皆云:"晦,冥也。"
是矣。
○"くぐ谓之雩。 くぐ,虹也"者,郭云:"俗名美人虹,江东呼雩。"
然则くぐ一名雩,一名虹。
《诗。
风》云:"ぐ在东。"
《月令》:"季春之月虹始见。"
《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 ウ者为雌,雌曰。"
虹是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虹不见。
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
く与音义同。
○"为挈贰"者,,雌虹也,一名挈贰。
《说文》云:"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也。"
郭云"见《离骚》"者,即《天问》云:"曰婴,胡为此堂?"及《远游》章云:"雌便以曾桡兮。"
是也。
挈贰,其别名也。
文见《尸子》。
○"日为蔽云"者,郭云:"即晕气五彩覆日也。"
然则晕气日名蔽云。
《周礼。
春官》:"氐掌十之法。"
郑司农云:"谓日光К。"
是也。
○"疾雷为霆霓"者,郭云:"雷之急击者谓霹雳。"
案《说文》云:"霆,雷余声也,铃铃所以捷出万物也。"
又云:"震,劈历振物者。"
然则疾雷一名霆霓,又名震。
《春秋》:"震夷伯之庙谓劈历破之。"
是也。
霹雳,俗字也。
○"雨霓为霄雪"者,霓,水雪杂下也,因名霄雪,霄即消也。
《诗。
小雅。
弁》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
郑笺云:"将大雨雪,始必征,温雪自上下,遇温气而搏,谓之霰。"
案《大戴礼》:曾子云:"阳之专气为霰,阴之专气为雹。 盛阳之气在雨水则温暖,为阴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搏为雹也。 盛阴之气在雨水则凝滞而为雪,阳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消散而下,因水而为霰。"
是霰由阳气所薄而为之。
故郑言遇温气而搏也。
{见}与霰音义同。
○"暴雨谓之涷"者,暴雨谓骤雨也,一名涷。
郭云:"今江东人呼夏月暴雨为涷雨。 《离骚》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 ’是也"者,此《离骚。
九歌。
大司命》文。
案彼云:"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
是也。
○"小雨谓之"者,小雨一名。
《小雅。
信南山》云:"益之以。"
是也。
李巡云:"冰雪俱下。"
案此文上有暴雨,下云久雨,於中间无雪事,而云冰雪俱下,妄矣。
○"久雨谓之淫"者,淫,过也。
久雨过多,害於五稼,故谓之淫。
《月令》:"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淫雨早降。"
谓久雨也。
注云"《左传》曰:天作淫雨"者,庄十一年传文也。
○"淫谓之霖"者,淫雨又名霖也。
郭云"雨自三日已上为霖"者,隐九年《左传》文也。
○"济谓之霁"者,济,止也,雨止名霁。
郭云:"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
《书》云:"曰霁。"
云"风雨"者,题上事也。
寿星,角、亢也。
"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 ○亢音刚。 "天根,氐也。
"角亢下系於氐,若木之有根。 ○氐音低。 "天驷,房也。
"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 "大辰,房、心、尾也,"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 "大火谓之大辰。
"大火,星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 "析木谓之津,"即汉津也。 ○析,昔。 "箕、斗之间,汉津也。
"箕,龙尾。 斗,南斗,天汉之津梁。 "星纪,斗、牵牛也。
"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 "玄枵,虚也。
"虚在正北,北方色黑。 枵之言耗,耗亦虚意。 ○枵,许娇切。 "颛顼之虚,虚也。
"颛顼水德,位在北方。 ○颛,专。 顼,旭。 "北陆,虚也。
"虚星之名凡四。 ○虚,墟。 "营室谓之定。
"定,正也。 作宫室皆以营室中为正。 ○定,多佞切。 "И觜之口,营室、东壁也。
"营室、东壁,星四方似口,因名云。 ○И,子余切。 觜,咨。 "降娄,奎、娄也。
"奎为沟渎,故名降。 ○降,户江切。 "大梁,昴也。
西陆,昴也。
"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 "浊谓之毕,"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 "朱谓之柳。
"朱,朱鸟之口。 ○朱,猪究切。 "柳,鹑火也。
"鹑,鸟名。 火属南方。 "北极谓之北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 "何鼓谓之牵牛,"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檐鼓。 檐者何也。 ○何,胡可切。 "明星谓之启明。
"太白星也。 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 ○启,启。 "彗星为枪,"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 ○,初衔。 枪,初庚。 "奔星为彳勺约。
"流星。 ○彳勺,蒲握切。 约音药。 "星名。
[疏]"寿星"至"星名"。
○释曰:此别星名也。
案《周礼。
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郑玄注云:"大界则曰九州。 诸国之封域,於星亦有分焉。 其书亡矣。 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 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 星纪,吴越也。 玄枵,齐也。 И訾,卫也。 降娄,鲁也。 大梁,赵也。 实沈,晋也。 鹑首,秦也。 鹑火,周也。 鹑尾,楚也。 寿星,郑也。 大火,宋也。 析木,燕也。"
又《汉书。
律历志》: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
宿凡二十八。
此经所释次,惟有九宿。
惟十七者,以《尔雅》之作释六所载者,所不载者,则阙焉。
○"寿星,角、亢也"者,言寿星之次值角、亢之宿也。
郭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
《天文志》云:"东宫苍龙,左角,理;右角,将。 大角者,天王帝坐廷。 亢主宗庙",是也。
○"天根,氐也"者,氐,一名天根。
郭云:"角亢下系於氐,若木之有根。"
《国语》曰:"天根见而水涸。"
是也。
○"天驷,房也"者,房一名天驷也。
郭云:"龙为天马,故房驷星谓之天驷。"
《天文志》曰:"房为天府,曰天驷。"
《国语》曰:"月在天驷。"
是也。
○"大辰,房、心、尾也"者,大辰,房、心、尾之总名也。
辰,时也。
郭云:"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
《春秋》昭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
是也。
○"大火谓之大辰"者,大火,大辰之次名也。
李巡云:"大火,苍龙宿心,以候四时。"
郭云:"大火,心也。 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
《左传》曰:"心为大火。"
是也。
○"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者,析木之津,箕、斗之次名也。
孙炎曰:"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
刘炫谓是。
天汉即天河也。
天河在箕、斗二星之间,箕在东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为隔,隔河须津梁以度,故谓此次为析木之津也。
不言析水而言析木者,此次自南而尽北,故依此次而名析木也。
郭云:"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
以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
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
箕在苍龙之末,故云龙尾;斗至南方即见,故云南斗。
昭八年《左传》曰:"今在析木之津。"
《国语》曰:"日在析木之津。"
皆是也。
案经典但有析木之津,无析木谓之津。
今定本有"谓"字,因注云:"即汉津也",误矣。
○"星纪,斗、牵牛也"者,星纪,斗、牛之次也。
郭云:"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
《左传》曰:"岁在星纪。"
是也。
○"玄枵,虚也"者,玄枵,虚之次名也。
郭云:"虚在正北,北方色黑。 枵之言毛,毛亦虚意。"
然则以其色黑而虚毛,故名其次曰玄枵。
案襄二十八年《左传》云:"春,无冰。 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饥乎!’岁在星纪而淫於玄枵,以有时,阴不堪阳。 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 宋郑必饥。 玄枵,虚中也。 枵,毛名也。 土虚而民毛,不饥何为?"颛顼之虚也。
郭云:"颛顼水德,位在北方。"
然则以北方三次,以玄枵为中,玄枵次有三宿,又虚在其中,以水位在北,颛顼居之,故谓玄枵虚星,为颛顼之虚也。
昭十年《左传》云:"郑礻卑灶言於子产曰:‘今兹岁在颛顼之虚。 ’"是也。
○"北陆,虚也"者,虚星又谓之北陆也。
孙炎曰:"陆,中也。 北方之宿,虚为中也。"
昭四年《左传》云:"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
杜注云:"陆,道也。"
陆之为中为道皆无正训,各以意耳。
要以虚为北方中星宿,是日行之道,故谓之北陆。
郭云:"虚星之名凡四"者,玄枵也,虚也,颛顼之虚也,北陆也。
○"营室谓之定室"者,营室一名定。
郭云:"定,正也。 作宫室皆以营室中为正。"
《诗。
风》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郑笺云:"定星昏中而正,於是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
"И訾之口,营室、东壁也"者,И訾,室、壁之次也。
壁居南则在室东。
孙炎曰:"И訾之叹则口开方,营室、东壁,四方似口,故因名也。"
郭云:"营室、东壁,星四方似口,因名云。"
由其营室与东壁相成,故得正四方。
襄三十年《左传》云:"岁在И訾之口。"
是也。
○"降娄,奎、娄也"者,降娄,奎、娄之次名也。
孙炎曰:"降,下也。 奎为沟渎,故称降也。"
郭云"奎为沟渎,故名降"者,《汉书。
天文志》云:"奎曰封,为沟渎。"
是也。
案襄三十年《左传》曰:"郑公孙挥与礻卑灶晨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 子羽曰:‘其莠犹在乎?’於是岁在降娄,降娄中而旦,礻卑灶指之曰:‘犹可以终岁,岁不及此次也。 ’已及其亡也,岁在И觜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娄。"
是也。
○"大梁,昴也。 西陆,昴也"者,大梁,昴之次名也。
昴,西方之宿名也,昴又谓之西陆。
昭四年《左传》云:"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
又十一年传云:"岁及大梁,蔡复楚凶。"
是昴星之名凡三。
郭云"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者,《天文志》云:"昴曰旄头,胡星也。"
是矣。
○"浊谓之毕"者,毕,西方之宿名,一名浊。
郭云:"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
《诗。
小雅》云:"有捄天毕。"
毛传云:"捄,毕貌。 毕所以掩兔也。"
《特牲馈食礼》曰:"宗人执毕。"
郑注云:"毕,状如叉盖,为其似毕星取名焉。"
然则掩兔、祭器之毕,俱象毕星为之。
但掩兔之毕,施网为异尔。
○"朱谓之柳。 柳,鹑火也"者,柳,南方之宿名。
南方七宿,共为朱鸟之形,柳为朱鸟之口,故名朱。
朱即朱鸟之口也。
鹑火,柳之次名也。
鹑即朱鸟也。
火属南方行也,因名其次为鹑火。
襄九年《左传》曰:"晋侯问於士弱曰:‘吾闻之:宋灾,於是乎知有天道。 何故?’对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朱,以出内火。 是故朱为鹑火,心为大火。 ’"是也。
○"北极谓之北辰"者,极,中也;辰,时也。
居天之中,人望之在北,因名北极。
斗杓所建,以正四时,故云北辰。
《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是也。
○"何鼓谓之牵牛"者,李巡云:"何鼓、牵牛皆二十八宿名也。"
孙炎曰:"何鼓之旗,十二星,在牵牛北也。 或名为何鼓,亦名牵牛。"
如此文,则牵牛、何鼓一星也。
如李巡、孙炎之意,则二星。
今不知其同异也。
案《汉书。
天文志》:"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左,左将;右,右将。"
亦以牵牛、河鼓为二星。
郭云:"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檐鼓,檐者荷也。"
顺经为说,以时验而言也。
○"明星谓之启明"者,孙炎曰:"明星,大白也。 出东方,高三舍,今曰明星。 昏出西方,高三舍,今曰太白。"
郭云:"太白星也。 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
然则启明是太白矣。
《诗。
小雅》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长庚不知是何星也。
或以星出在东西而异名,或二者别星,未能审也。
○"彗星为枪"者,彗星一名枪。
《汉书。
天文志》云:"岁星赢而东南,《石氏》见彗星,《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彗,本类星,末类彗,长二丈。 赢东北,《石氏》见觉星,《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本类星,末锐,长四尺。 缩西南,《石氏》见云,如牛,《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枪,左右锐,长数丈。 缩西北,《石氏》见枪云,如马,《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本类星,末锐,长数丈。 《石氏》、枪、、彗异状,其殃一也。"
郭云:"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
《春秋左氏传》:"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 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 ’"《公羊传》:"孛者何?彗星也。"
彗谓帚也,言其状似埽帚,光芒孛孛然。
妖变之星,非常所有,故言孛,又言彗也。
○"奔星为彳勺约"者,奔星即流星也,一名仢约。
"星名",题上事也。
春祭曰祠,"祠之言食。 "夏祭曰礻勺,"新菜可汋。 "秋祭曰尝,"尝新。 "冬祭曰蒸。
"进品物也。 "祭天曰燔柴,"既祭,积薪烧之。 ○燔音烦。 "祭地曰瘗。
"既祭,埋藏之。 "祭山曰县,"或或县,置之於山。 《山海经》曰:"县以吉玉。" 是也。 ○,居委反。 县,玄。 "祭川曰浮沈。
"投祭水中,或浮或沈。 "祭星曰布,"布散祭於地。 "祭风曰磔。
"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 此其象。 ○磔音责。 "是类是礻马,师祭也。
"师出征伐,类於上帝,礻马於所征之地。 ○类,类。 礻马,骂。 "既伯既祷,马祭也。
"伯,祭马祖也。 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 ",大祭也。
"五年一大祭。 ○,大计切。 "绎,又祭也。
"祭之明日,寻绎复祭。 "周曰绎,"《春秋经》曰:"壬午犹绎。" "商曰肜,"《书》曰:"高宗肜日。" "夏曰复胙。
"未见义所出。 ○胙音祚。 "祭名。
[疏]"春祭"至"祭名"。
○释曰:此别四时及三代诸祭名也。
"春祭曰祠,夏祭曰礻勺,秋祭曰尝,冬祭曰蒸"者,此四时之祭名也。
郭云:"祠之言食。 礻勺,新菜可汋。 尝,尝新。 蒸,进品物也。"
此皆周礼也。
殷以上则礻勺、、蒸、尝,《王制》文是也。
至周公则去夏之名,以春礻龠当之,更名春曰祠。
故《志》云:"《王制》记先王之法度。 宗庙之祭,春曰礻龠,夏曰,秋曰尝,冬曰蒸。 为大祭,於夏,於秋,於冬。 周公制礼,乃改夏为礻龠,又为大祭。"
《祭义》注云:"周以为殷祭,更名春曰祠,是祠、礻龠、蒸之名,周公制礼之所改也。"
若然,《诗。
小雅》云:"礻龠、祠、蒸、尝,于公先王。"
此文王之诗,所以已得有制礼所改之名者。
然王者因革,与世而迁,事虽制礼大定,要亦所改有渐。
《易》曰:"不如西邻之礻龠祭。"
郑注为夏祭之名。
则文王时已改言周公者,据制礼大定言之耳。
○"祭天曰燔柴"者,祭天名燔柴。
《祭法》云:"燔柴於泰坛,祭天也。"
郭云:"既祭,积薪烧之。"
《大宗伯》云:"以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郑云:"之言烟。 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 ,积也。 《诗》曰:‘或朴,薪之之。 ’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 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
然则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
○"祭地曰瘗"者,祭地名瘗。
《祭法》云:"瘗埋於泰圻,祭地也。"
然则祭神州地於北郊,瘗缯埋牲,因名祭地曰瘗。
李巡曰:"祭地,以玉埋地中曰瘗。"
孙炎曰:"瘗者翳也。 既祭,翳藏地中。"
○"祭山曰县"者,县,祭山之名也。
谓埋藏之。
《大宗伯》云:"以沈祭山林川泽。"
郑注云:"祭山林曰埋。"
是也。
县谓县其牲币於山林中,因名祭山曰县。
郭云:"或或县,置之於山。"
是也。
又云"《山海经》曰:‘县以吉玉’是也"者,案《中山经》云:"历儿冢也。 其祠祀毛大牢之具,县以吉玉。"
彼注云:"县,祭山之名。"
是也。
○"祭川曰浮沈"者,浮沈,祭川之名也。
郭云:"投祭水中,或浮或沈。"
《大宗伯》云:"以沈祭山林川泽。"
郑注云:"祭川泽曰沈,顺其性之含藏。"
是也。
○"祭星曰布"者,李巡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
孙炎曰:"既祭,布散於地,似星布列也。"
郭云:"布散祭於地。"
○"祭风曰磔"者,磔谓披磔牲体,象风之散物,因名云。
郭云:"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 此其象。"
○"是类是礻马,师祭也"者,"是类是礻马",《诗。
大雅。
皇矣》篇文也;"师祭也",作者所以解诗也,言用师出征之祭名也。
郭云"师出征伐,类於上帝,礻马於所征之地"者,《王制》云:"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礻马於所征之地。"
是也。
言类乎上帝,则类祭,祭天也。
祭天而谓之类者,《尚书》夏侯欧阳说,以事类祭之,在南方,就南郊祭之。
《春官。
肆师》注云:"类礼,依郊祀而为之。"
是用《尚书》说为义也。
礻马之所祭,其神不明。
《肆师》云:"凡四时之大田猎,祭表貉,则为位。"
注云:"貉,师祭也。 於立表处为师祭,祭造军法者,祷气势之增倍也。 其神盖蚩尢,或曰黄帝。"
又《甸祝》"掌四时之田,表貉之祝号"。
杜子春云:"貉,兵祭也。 田以讲武治兵,故有兵祭。 习兵之礼,故貉祭祷气势之十百而多获。"
由此二注言之,则礻马祭造兵为军法者,为表以祭之。
礻马,《周礼》作貉,貉又或为貊字,古今之异也。
貉之言百,祭祀此神,求获百倍。
○"既伯既祷,马祭也"者,"既伯既祷",《诗。
小雅。
吉日》篇文也;"马祭也",作者所以释诗也。
毛传云:"伯,马祖也。 重物慎微,将用马力,必先为之祷其祖。 祷,祷获也。"
郭云"伯,祭马祖也。 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
知伯是祭马祖者,为马而祭,故知马祖谓之伯者,伯,长也。
马祖始是长也。
郑注《周礼》云:"马祖,天驷房也。"
彼注云:"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
马,国之大用,王者重之,故《夏官。
校人》:"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
注云:"马祖,天驷。"
上文云天驷。
"先牧,始养马者。"
"马社,始乘马者。"
"马步,神为灾害马者。"
既四时各有所为祭之,马祖祭之在春,其常也,而将用马力,则又用彼礼以祷之。
○",大祭也"者,经传之文称非一,其义各殊。
《论语》云"自既灌"及《春秋》"于太庙",谓宗庙之祭也。
《丧服小记》云"王者其所自出也"及《大传》云"礼,不王不",谓祭感生之帝於南郊也。
《祭法》云:"周人喾而郊稷。"
谓祭昊天於圜丘也。
以此比余处为大祭总得称。
宗庙谓之者,,谛也,言使昭穆之次审谛而不乱也。
祭天谓之者,亦言使典礼审谛也。
郭云"五年一大祭"者,出《礼纬》文。
知非祭天之者,以此文下云:"绎,又祭也。"
为宗庙之祭,知此亦宗庙之祭者。
○"绎,又祭也"者,又,复也;绎,复祭之名也。
郭云:"祭之明日,寻绎复祭。"
《公羊传》云:"绎者何?祭之明日也。"
《梁传》云:"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
天子诸侯谓之为绎,少牢馈食大夫之礼也。
谓之宾尸,与祭同日。
若然,是亦与宾尸事不同矣。
而《诗。
颂。
丝衣》序云:"绎宾尸者,绎祭之礼,主为宾事此尸。 但天子诸侯礼大,异日为之,别为立名,谓之为绎,言其寻绎昨日。 卿大夫礼小,同日为之,不别立名,直指其事谓之宾尸耳。"
此序言绎者,是此祭之名,宾尸是其祭之事,故特详其文也。
然又祭之名,三代各异。
周名绎,商名肜,夏名复胙。
郭云:"《春秋》经曰:壬午犹绎"者,宣八年经文也。
又云"《书》曰:高宗肜日",《商书》篇也。
孙炎云:"肜日,相寻不绝之意也。"
"曰复胙"者,郭云:"未见义所出。"
以夏之典训无言复胙名者,是未见义所出也。
《诗》传及《诗》笺亦无此一句,说者云,胙是祭肉也,以祭之旦日,复陈其祭肉以宾尸也。
未知然不。
"祭名"者,以题上事也。
春猎为,"搜索取不任者。 ○音搜。 "夏猎为苗,"为苗稼除害。 "秋猎为,"顺杀气也。 ○,息浅切。 "冬猎为狩。
"得兽取之无所择。 ○狩,羊又反。 "宵田为獠,"《管子》曰:"獠猎毕弋。" 今江东亦呼猎为獠,音辽。 或曰即今夜猎载炉照也。 "火田为狩。
"放火烧草猎,亦为狩。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冢土,大社。 戎丑,大众。 "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
"有事祭也。 《周官》所谓"宜乎社"。 "振旅阗阗。
"振旅,整众。 阗阗,群行声。 ○阗音田。 "出为治兵,尚威武也。
"幼贱在前,贵勇力。 "入为振旅,反尊卑也。
"尊老在前,复常仪也。 "讲武。
[疏]"春猎"至"讲武"。
○释曰:此说田猎习武之事也。
云"春猎为,夏猎为苗,秋猎为,冬猎为狩"者,此四时田猎之名也。
郭云:",搜索取不任者。 苗,为苗稼除害。 ,顺杀气也。 狩,得兽取之无所择。"
隐五年《左传》文与此同。
杜注云:"索择取不孕者。 苗,为苗除害也。 ,杀也,以杀为名,顺秋气也。 狩,围守也,冬物毕成,获则取之,无所择也。"
《周礼。
大司马职》:中春,教振旅,遂以田。
中夏,教茇舍,遂以苗田。
中秋,教治兵,遂以田。
中冬,教大阅,遂以狩田。
其名亦与此同。
郑玄解苗田与此小异。
言择取不孕任者,若治苗去不秀实者,孙炎亦然。
桓四年《公羊传》曰:"春曰苗,秋曰,冬曰狩。"
三名既与《礼》异,又复夏时不田。
《梁传》曰:"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 春曰田、夏曰苗、秋曰、冬曰狩。"
皆与《礼》异者,良由微言既绝,曲辨妄生。
左丘明亲受圣师,《尔雅》者或云子夏所作,故二者与《礼》合。
汉代古学不行,明帝集诸学士作《白虎通义》,因《梁》之文为之,其说曰:"王者诸侯所以田猎何?为苗除害,上以共宗庙,下以简集士众也。 春谓之田何?春岁之本,举本名而言之也。 夏谓之苗何?择去怀任者也。 秋谓之何?索肥者也。 冬谓之狩何?守地而取之也。 四时之田总名为田何?为田除害也。"
案苗非怀任之名,何云"择去怀任"?秋兽尽皆不瘦,何云"索取肥"?虽名《通义》,义不通也。
故先儒皆依《周礼》、《左传》、《尔雅》之文而为之说,其名亦有意焉。
虽复春猎,获则取之,不能择取不孕。
夏猎所取无多,不能为苗除害。
为因时异而变文耳。
谓之猎者,蔡邕《月令章句》云:"猎者,捷取之名也。"
○"宵田为獠"者,宵,夜也。
夜猎名獠。
郭云:"《管子》曰:獠猎毕弋"者,案《管子。
四称》篇:"管仲对桓公曰:昔者无道之君,诛其良臣,敖其妇女,獠猎毕弋,暴遇诸父者。"
是也。
又云:"今江东亦呼猎为獠"者,以时验而言也。
"或曰即今夜猎载炉照也"者,亦得为一义,故复引之。
○"火田为狩"者,郭云:"放火烧草猎,故为狩。"
言与冬猎同名,故云亦也。
李巡、孙炎皆云:"放火烧草,守其下风。"
《周礼。
罗氏》"蜡则作罗襦"。
郑云:"襦,细密之罗。 此时蛰者毕矣,可以罗罔围取禽也。 今俗放火张罗,其遗教。"
《礼记。
王制》云:"昆虫未蛰,不以火田。"
则是己蛰,得火田也。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者,此《诗。
大雅。
绵》篇文也。
郭云:"冢土,大社。 戎丑,大众。"
《郊特牲》云:"社所以神地之道也。"
《礼运》云:"命降於社之谓ゾ地。"
是社为土之神也。
冢诂为大,土为社主,故知"冢土、大社"也。
《释诂》云:"戎,大也。 丑,众也。"
故云"戎丑,大众"也。
○"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者,此作者既引《诗》文於上,然后为此辞以释之也。
孙炎曰:"大事,兵也。 有事,祭也。 宜,求见使也。"
此文本解"戎丑攸行"之意,言国家起发军旅之大事,以兴动其大众,必先有祭祀於此社,而后出行,其祭之名谓之为宜。
以师行必须宜祭以告社,故言"戎丑攸行"也。
成十三年《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故兵为大事也。
《春秋》昭十五年:"有事於武宫。"
《杂记》云:"有事於上帝。"
皆是祭事,故谓祭为有事。
以兵凶战危,虑有负败,祭之以求其福宜,故谓之宜。
《王制》云:"天子将出,宜乎社。"
是也。
郭云"《周官》所谓‘宜乎社’"者,《春官。
大祝职》云:"出师宜于社,造于祖。"
是也。
○"振旅阗阗"者,此《诗。
小雅。
采芑》篇文也。
郑笺云:"至战止将归,又振旅伐鼓阗阗然。 振犹止也;旅,众也。"
郭云:"振旅,整众。 阗阗,群行声也。"
"出为治兵,尚威武也。 入为振旅,反尊卑也"者,此亦作者释上《诗》文也。
古者春教振旅,秋教治兵,以戎是大事,又三年一教。
隐五年《左传》曰:"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
是也。
征伐之时,出军至对陈,用治兵礼;战止至还归,用振旅法。
名异而礼同也。
以此出当用之,故以治兵事为名;入则休息,故以整众为名。
其治兵振旅之名,《周礼》、《左传》、《梁》与此皆同,惟《公羊》以治兵为祠兵。
其礼:治兵则幼贱在前,振旅则尊老在前。
郭云:"幼贱在前,贵勇力也。 尊老在前,复常仪也。"
"讲武"者,题上事也,言皆所以讲习武事也。
素锦绸杠,"以白地锦韬旗之竿。 ○杠为江。 "帛纟参,",帛绛也。 纟参,旒所著。 ○音勋。 纟参音衫。 "素升龙于纟参,"画白龙於纟参,令上向。 "练旒九,"练,绛练也。 "饰以组,"用綦组饰旒之边。 "维以缕。
"用朱缕维连持之,不欲令曳地。 《周礼》曰:"六人维王之大常。" 是也。 "缁广充幅长寻曰,"帛全幅长八尺。 ○广,上旷,长,直亮。 "继曰旆,"帛续末,为燕尾者。 义见《诗》。 ○音兆。 "注旄首曰旌,"载旄於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 "有铃曰,"县铃於竿头,画蛟龙於旒。 "错革鸟曰,"此谓合剥鸟皮毛置之竿头。 即《礼记》云载鸿及鸣鸢。 ○,余。 "因章曰旃。
"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 《周礼》云:"通帛为旃。" "旌。
[疏]"素锦"至"旌"。
○释曰:此别旌之异名也。
"素锦绸杠"者,自此至"维以缕",说之制也。
绸,韬也,杠,竿也。
先以白地锦韬之竿,《礼记》所谓绸练设夏也,则以帛著於素锦名纟参,纟参即众旒所著者。
升,上也。
又画白龙於纟参,令上向。
又练绛帛为旒九以著於纟参。
饰旒之边,用綦组;维持其旒,使不曳地,以朱缕。
《诗。
风》云:"素丝纰之。"
郑笺云:"素丝者,以为缕以缝纰旌旗之旒纟参,或以维持之是也。"
郭云:"《周礼》曰:六人维王之大常"者,《夏官。
节服氏职》文。
后郑注云:"维之以缕,王旌十二旒,两两以缕缀连,旁三人持之。 礼:天子旌曳地。 郑司农云:维持之。"
是也。
《广雅》云:"天子杠高九仞,诸侯七仞,大夫五仞。 天子十二ヵ,至地;诸侯九ヵ,至轸;卿大夫七ヵ,至轵;士三ヵ,至肩。"
○"辎广充幅长寻曰"者,缁,黑色也,以黑色之帛,广全幅,长八尺,属於杠,名。
又以帛继续末为燕尾者,名旆。
郭云"义见《诗》"者,《小雅。
六月》云:"白旆央央。"
是也。
○"注旄首曰旌"者,李巡曰:"旄牛尾著竿首。"
孙炎曰:"析五采羽注旄上也,其下亦有旒纟参。"
郭云:"载旄於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
如是则竿之首有毛有羽也。
故《周礼。
序官》"夏采"注云:"夏采,夏翟羽色。 《禹贡》徐州贡夏翟之羽,有虞氏以为绥。 后世或无,故染鸟羽象而用之,谓之夏采。"
其职注云:"绥以毛牛尾为之,绥於幢上,所谓注旄於竿首者也。"
○"有铃曰"者,郭云:"县铃於竿头,画交龙於旒。"
《司常》云:"交龙为。"
又曰:"诸侯建。"
然则者画二龙於上,一升一降相交。
又县铃於竿,是诸侯之所建也。
《诗。
小雅》云:"央央。"
是也。
○"错革鸟曰"者,孙炎云:"错,置也。 革,急也。 画急疾之鸟於纟参也。"
郑志答张逸亦云:"画急疾之鸟隼。"
以《司常》云:"鸟隼为。"
《诗。
小雅》云:"织文鸟章"也。
郭云"此谓合剥鸟皮毛置之竿头"者,意与孙、郑少异。
云"即《礼记》云载鸿及鸣鸢"者,案《曲礼》云:"前有水,则载青旌。 前有尘埃,则载鸣鸢。 前有车骑,则载飞鸿。 前有士师,则载虎皮。 前有{手}兽,则载貔貅。"
郑注云:"载谓举於旌首,以警众也。 礼:君行师从,卿行旅从。 前驱举此,则士众知,所有所举,各以其类象。 青,青雀水鸟。 鸢鸣则将风。 鸿取飞有行列也。 士师谓兵众,虎取其有威勇也。 貔貅亦{手}兽也。"
○"因章曰旃"者,孙炎曰:"因其缯色以为旗章,不画之。"
是也。
《司常》云:"通帛为旃。"
郑注云:"通帛谓大赤,从周正色,而饰。"
郭云"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 《周礼》云:通帛为旃"者,以因其文章,与《周礼》通用绛帛,随义立名,其实一也,故引为证。
○"旌"者,九旗之名虽异,旌为之总称,故以此题之。
案祭名、讲武、旌,俱非天类,而亦在此者,以皆王者大事。
又祭名则天曰燔柴,讲武则类於上帝,旌则日月为常。
他篇不可摄,故系之《释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