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三十八 山东九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三十八 山东九 顾祖禹

外国附考

◇朝鲜在辽东都司东千八百里。

东至海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千三百里,西南至海八百里,西北至鸭渌江七百五十里,北至女真界千四百里。

自其国都至京师三千五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里。

古朝鲜国,箕子所封。

战国时,燕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遂为燕地。

秦为辽东外徼。

汉初属燕国,燕王卢绾叛入匈奴,燕人卫满窃据其地。

武帝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昭帝并为乐浪、玄菟二郡。

后汉末,为公孙度所据。

至公孙渊,魏灭之。

晋永嘉末,没于高丽。

高丽者,扶余别种,《东夷传》云:即高句骊也。

其族有五:一消奴部,一绝奴部,一顺奴部,一灌奴部,一桂娄部。

其后桂娄亦名内部,又曰黄部。

绝奴亦名北部,又曰后部。

顺奴亦名东部,又曰左部。

灌奴亦名南部,又曰前部。

消奴亦名西部,又曰右部。

各有耨萨主之。

耨萨盖酋名也。

大抵东汉时,高句骊部落渐盛,后遂建国,仍号高句骊,以高为氏。

三国魏正始七年,幽州刺史丘俭讨破之,寻复据其地。

晋咸康八年,其王高钊为慕容燕所破,至曾孙琏益强。

宋元嘉十二年,琏遣使入贡于魏,魏封为高句骊王,居平壤城,即汉乐浪郡地。

齐永昭九年,琏卒,寿百余岁,子云嗣,请命于魏。

明年,魏主宏册云督辽海诸军事,辽东公,高句丽王。

梁天监十八年,云卒,子安立,遣使入贡于梁,梁以安为宁东将军,高句丽王。

后亦臣附于东魏、高齐。

隋开皇十七年,高丽王汤谋治兵拒隋,隋主赐玺书责其称藩,汤受命。

会卒,子元嗣,隋仍封为王。

明年,元帅之众寇辽西,隋营州总管韦冲却之。

隋因伐高丽,元遣使谢罪,乃罢兵。

大业七年,讨高丽。

明年,发二十四军分道并进,总集平壤,不能克。

九年,复伐高丽。

十年,复伐之。

凡四伐而不能克。

唐武德四年,高句丽王建武遣使入贡,建武即元之弟也。

七年,册建武为辽东郡王。

贞观十六年,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其王建武,改立其弟子臧。

十八年,伐高丽,明年,亲往征之,诸军分道并进,克辽东等数城而还。

自是数遣军伐高丽。

总章初,李攻高丽,拔平壤,置安东都护府,由此高氏灭。

仪凤初,新罗据其地。

开元以后,并于勃海大氏。

天初,大氏衰,有眇僧躬者,聚众据开州称王,号大封国,遂有高丽故地。

五代梁龙德二年,高丽人王建者,起兵为海军统帅,袭杀躬,自称高丽王。

唐清泰末,建引兵击破新罗百济,而并其地,于是东夷诸国皆附之,地益拓,建都松岳,即开州也,谓之东京,而以平壤为西京。

又置六府九节度,百二十郡,以理其地。

晋开运二年,建卒,子武代立,自后子孙遣使朝贡于宋,亦朝贡于契丹及金。

宋嘉定十二年,高丽王暾附于蒙古,既而中绝。

绍定五年,蒙古主窝阔台遣兵伐高丽,其王暾复请降,因置京府县达鲁花赤七十二人监其国,端平初,悉为高丽所杀。

自是四遣兵攻之,拔其城十有四,大抵旋服旋畔。

景定初,忽必烈以高丽世子倎袭封高丽国王,倎寻更名植。

元至元中,其西京内属,因置东宁路总管府,画慈悲岭为界。

大德三年,又置征东等处行中书,寻罢。

至治三年复置,命其王为左丞相。

至正之季,始二于元。

及明洪武二年,高丽王王颛表贺即位,诏封高丽国王。

二十五年,其王瑶昏缪众推门下侍郎李成桂主国事,诏从其自为声教,成桂更名旦,徙居汉城,遣使请改国号,诏更号朝鲜,自是王氏始绝,李氏世有其地,称藩岁奉贡献。

万历二十年,为日本所侵掠,国几亡,王师入援,久之,国始定,然自是浸弱矣。

其国中分为八道,八道中,则忠清、庆尚、全罗三道,地广物繁,州县雄巨,最为富庶。

且俗尚诗书,人才之出,比诸道倍多。

平安、咸镜二道,北接,俗尚弓马,兵卒精强,亦地势使然也。

江原、黄梅,居京畿左右,差为狭小。

而京畿在诸道之中,襟带山海,称为雄胜。

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四千里,八道分统郡凡四十一、府凡三十三、州凡三十八、县凡七十。

京畿道治王京。

朝鲜都也,亦曰汉城。

明初,高丽王旦自开州徙此,居七道之中,称为四塞,领郡三,曰杨根、丰德、水城。

府三,曰汉城、开城、长湍。

州七,曰杨州、广州、润州、骊州、果州、谷州、坡州。

县三,曰交河、三登、土山。

○开州城在王京西南二百里,高丽所置州也,左溪右山,称为险固,亦曰松岳。

唐天初,眇僧躬据此。

朱梁贞明五年,入贡于淮南杨隆演。

后唐清泰末,王建杀躬而代之,仍都于此,谓之东京,亦曰开京。

宋大中祥符三年,高丽臣康肇弑其主诵,立诵兄询而相之。

契丹主隆绪讨高丽,渡鸭渌江,康肇战败,退保钢州,契丹进擒肇等,追亡数十里,钢、霍、贵、宁等州皆降。

进攻开京,询弃城走平州,契丹遂焚开京宫室府库,民庐俱尽。

兵还,询复葺开京而居之,诸城亦复归高丽,今曰开城府。

丸都城在王京东北。

昔时高句骊依险为城,谓之丸都,旁多大山深谷。

陈寿曰:汉建安中,高丽王伊奚模更作新都于丸都山下。

魏正始七年,幽州刺史丘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出玄菟讨之,高句骊王位宫败走,俭悬车束马以上丸都,屠其城,既而复都于此。

晋咸康八年,时高句丽与慕容接境,谋击之,高骊以重兵备北道,潜将劲兵四万趋南道,出其不意,高丽王钊败遁,遂入丸都,毁其城,大掠而还。

《唐志》: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行,凡五百三十里,而至丸都城。

临屯城在王京西南。

汉元封二年,置临屯郡。

《茂陵书》:郡治东施县,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领十五县,昭帝时郡废。

施,音移。

《汉志》:东施县属乐浪郡。

是也。

后汉并废县。

又真番城,在王京西北,汉元封二年,置真番郡。

《茂陵书》:郡治,去长安六千六百四十里,领十五县。

昭帝时,亦并入乐浪郡。

县,《汉志》不载。

徐广曰:辽东郡有番汗县,疑即真番。

○含资城,在王京南境,汉乐浪郡属县也,后汉因之,晋改属带方郡。

《汉志》注:县有带水,西至带方入海。

隋大业中伐高丽,分军出含资道,盖以汉县为名耳。

吞列城在王京东南。

汉县,属乐浪郡,后汉省。

《汉志》注:列水出分黎山西,至粘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

列亦作冽。

又有列口城,亦在王京西南,汉县,属乐浪郡,晋复属带方郡。

胡氏曰:列口,冽水入海之口也。

汉元封二年,杨仆击朝鲜,先至冽口。

张晏曰:朝鲜有湿水、列水、汕水,三水合流为冽水,乐浪、朝鲜,疑皆取名于此。

丰德城在王京南,朝鲜置丰德郡于此。

万历二十年,倭自釜山潜渡临津,分兵陷丰德诸郡,朝鲜王李公仓卒弃王京奔平壤,即此。

○孟州城,在王京西。

《志》云:唐置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椴岛、宁德三镇,今州废县存。

○北岳山在王京城北。

万历中,倭据王城,背岳山面汉水为营,即此。

○龙山,在汉江东南。

万历中,倭败于平壤,遁还龙山,李如松从间道袭倭,尽焚其积粟处也。

又天宝山,在王城西境。

万历中,李如松遣将屯宝山以拒倭,即此。

神嵩山在开城府北。

五代时,王建依此山为都,因名其城为松岳。

《志》云:朝鲜有三都,谓平壤、汉城及松岳也。

又有平山岭,在开城府西一里,其土色皆赤。

江华岛在开城南海中。

元时,高丽王植庶族承化侯居此。

《图经》:今有江华府,盖以岛名。

○紫燕岛,在广州海中,旧有客馆,曰广源亭。

又有岛曰和尚岛。

又大青屿,亦在广州海中,一名大青岛。

元文宗徙其兄子妥欢帖木尔于高丽,使居大青岛,寻徙于广西静江。

是也。

又有小青屿,亦在广州海中。

○汉江在王京南十里。

源出金刚、五台二山,合流入海,王城恃以为险。

江之南即古百济国地也。

万历中,李如松援朝鲜,倭弃王城遁,如松入城,以兵临汉江尾倭后,欲乘其惰归击之,不果。

杨花渡在王京西南,汉江之滨。

朝鲜各道馈饷,皆聚于此。

或曰即临津渡也。

万历中,倭渡临津,掠开城,既而李如松驻闻城,遣别将查大受据临津,为东西策应,即此。

○礼成港,在开城府南,下流入于海。

又急水门,《一统志》云:在开城府南海中,宛如巫峡。

又有蛤窟,亦在开城南海中,山顶有龙河。

○碧蹄馆在王京西三十里。

其东有桥曰大石桥,万历中,李如松与倭战处。

江原道治江陵府,在王京东面。

本秽貊地,汉为临屯境,领郡七:曰忤城、平海、通川、宁越、松岳、旌善、高城,府五:曰江陵、淮阳、三陟、襄阳、铁原。

州四:曰原州、江州、槐州、冥州,县十:曰平康、安昌、烈山、麒麟、酒泉、丹城、蹄麟、蔚珍、瑞和、歙谷,是也。

○大海在江陵府东。

《一统志》:朝鲜之境,东西南三面皆濒海,其东水淡清彻,下视十余丈。

黄海道治黄州,在王京西面。

古朝鲜地。

领郡三:曰遂安、延安、平。

,音男。

府三:曰平山、瑞兴、承天,州五:曰黄州、白州、海州、爱州、仁州,县八:曰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牛峰、文化、长渊。

○海州城在黄州西南二百余里,以滨海而名。

又东北即安岳县也。

《志》云:境内有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

长命一镇,今俱属黄州,皆唐置,元因而不改。

平山城在黄州东北百里,或曰旧名甑山府,西接黄州,东连平壤,其相近者有琼山,今为平山府。

○金堂山在黄州三和县之西北。

《志》云:三和在黄州西南百里。

又州境有政方山。

○海在黄州西百里。

《志》云:西大海在黄州长命镇,东流入大通江。

又白州、海州之西,皆迫近海滨。

月不唐江在黄州安岳县之东,其水西流入海。

《志》云:安岳在黄州南百五十里。

是也。

全罗道治全州,在王京西南面。

本马韩地,后为百济国。

唐显庆五年,苏定方伐百济,擒其王,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后并于新罗。

五代时,高丽兼有其地。

《图经》:朝鲜地界,正北从长白山发脉,南跨全罗界,西南尽于海。

日本对马诸岛,偏在朝鲜海洋之东南,与庆尚之釜山相对,倭船止抵釜山,不能越全罗至西海,故八道之中,惟全罗一道,直北正南,其迤西则与辽东对峙。

日本所以隔绝辽、蓟,不通海道者,恃有朝鲜。

而朝鲜所以保固边陲,控御诸夷者,恃有全罗也。

《志》云:全罗之地,南滨大海,东接庆尚,为朝鲜门户,倭犯朝鲜,此其必由之道也。

领郡三:曰灵岩、古阜、珍岛。

府二:曰全州、南原,州四:曰罗州、济州、光州、昴州,县二十三:曰万顷、茂长、镇安、扶安、全渠、康津、兴德、黄成、乐安、昌平、济南、会宁、大江、临波、古皋、南阳、富顺、扶宁、麻仁、绪城、海南、神云、移安。

○南原城在全州东南,与全州相犄角,为王京要隘。

万历中,倭陷南原,遂犯全罗,进逼王京,李如松谓全罗饶沃,南原尤其咽喉,是也。

其相近者有云峰城,亦为冲要。

○南阳,在南原府西北,朝鲜之南阳县也。

万历二十二年,李如松命将守南原,分兵屯御于此。

济州城在南原府海岛中。

亦曰济州岛。

朝鲜置州于此。

《志》云:朝鲜之济州,犹中国之琼州。

或曰:即故耽罗也。

元大德五年,置耽罗军总管府,又沿海立水驿,自耽罗至鸭渌江,并杨村梅口,凡三十所,今仍曰济州。

又珍岛城,在济州西海中珍岛上,亦曰珍岛郡。

宋咸淳六年,高丽叛人裴仲孙立高丽王植庶族子承化侯为王,窜入珍岛,蒙古讨平之。

大江城在南原府东南,朝鲜所置县也。

又东接庆尚之晋州。

万历中,倭屯釜山浦,李如松分遣诸将屯大江、忠州以扼之。

既而倭从釜山移西生浦,刘纟廷留镇朝鲜,分屯庆尚及大江,盖扼要处也。

或作大丘,误。

○处仁城,在全州西。

宋绍定六年,蒙古窝阔台遣将撒礼塔攻高丽,至王京南,攻其处仁城,败死。

又党项城,在全州东北。

唐贞观十二年,百济与高丽连和,伐新罗,取四十余城,又谋取党项城,绝其贡道云。

俱拔城在全州。

《南北史》:百济都俱拔城,亦曰固麻城。

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东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光城,北方曰熊津城。

是也。

唐显庆五年,苏定方下百济,留刘仁愿守百济府城,即俱拔城矣。

任存城在全州西,古百济所置城也。

唐龙朔初,百济余众复叛,刘仁轨破之于熊津江口,其众释百济府城之围,退保任存城。

任存,百济西部也,依任存山而名。

三年,仁轨遣兵攻任存城,拔之。

又真岘城,在全州北,唐龙朔二年,时刘仁轨既解百济府城之围,还军熊津城,有诏班师。

仁轨曰:今以一城之地,居敌中央,动足辄为所擒。

正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动也。

于是出兵掩其支罗城,拔之。

并拔其尹城、大山、沙井等栅。

时敌以真岘险要,加兵守之,仁轨复伺其懈,引兵袭据之,遂通新罗运粮之路。

《唐书》:支罗、真岘诸城,俱在熊津之东。

周留城在全州西。

又西北有加林城。

唐龙朔三年,百济故将福信等据周留城,刘仁轨既拔真岘,诸将以加林水陆之冲,欲先攻之。

仁轨曰:加林险固,攻之不易,周留彼之巢穴,宜先取之。

遂定计自熊津进破百济之众于白江口,趋周留城,拔之。

熊津城在全州西北,即熊津江口,百济之险要也,置城于此,为五方之一。

唐显庆五年,苏定方讨百济,自成山济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拒之,定方击破之,直趋其都城,遂克之。

唐亦置熊津都督府,以守其地。

龙朔初,百济复叛,围百济府城,诏刘仁轨赴援,仁轨转斗而前,所向皆下。

百济立两栅于熊津江口,仁轨击破之,府城之围遂解,仁轨因驻守于此。

既而再破百济余众于熊津之东,复平百济。

或曰:今汉江口,即古置城处云。

○白山在全州南海中,或以为即白水山。

唐咸亨三年,高侃击高丽余众于白水山,破之。

又有黑山,亦在全州南海中,俱有澳,可以藏舟。

群山岛在全州南海中。

十二峰连络如城,旧有客馆,曰群山亭,又有五龙庙。

○白水岛,亦在全州南海中,其相近者曰阑山岛。

大月屿在全州南海中。

又有小月屿,与大月屿对峙如门。

○菩萨苫,亦在全州南海中。

《图经》:小于屿而有草木曰苫。

其与菩萨苫相近者,曰紫云苫、苦苫、春草苫、跪苫。

又有槟榔焦,亦在全州南海中。

《图经》:如苫屿而其质纯石者曰焦。

○熊津江即汉江也。

旧为百济、高丽分界处。

江口接大海,为登涉要津。

唐时百济存亡,系于熊津江口云。

○白江,在熊津东南,亦接大海,达全州西界。

唐龙朔三年,刘仁轨引舟师自熊津趣周留城,时百济请援于倭,至白江口,遇倭兵,仁轨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余,进拔周留,遂平百济。

是也。

○井邑镇在全州东北。

或曰:即百济之故沙井寨也。

明万历中,倭行长犯王京,退屯井邑,去王京六百余里。

庆尚道治庆州,在王京东南。

本辰韩地,后为新罗国。

滨海与日本相对,为朝鲜之屏蔽。

领郡七:曰蔚山、咸阳、熊川、陕川、永川、梁山、清道,府六:曰金海、善山、宁海、密阳、安东、昌原,州五:曰庆州、泗州、尚州、晋州、蔚州,县十二:曰东莱、清河、义城、义兴、闻庆、巨济、昌宁、三嘉、安阴、山阴、高灵、守城。

○蔚山城在庆州西北,即蔚山郡也。

南有岛山,不甚高,而城皆依山险,中有江,通釜山寨,陆路则由彦阳监通釜山。

万历二十五年,倭屯蔚山,大帅麻贵攻之不克,既而倭益筑城寨,据守于此,谓之东路。

麻贵复进师逼之,据险收其禾稼,倭诡却以诱之,贵为所败。

顺天城在庆州西南。

万历二十六年,倭酋据此,谓之西路。

《朝鲜纪事》:倭酋行长据粟林,曳桥建寨数重,凭顺天城,与南海营相望,负山襟水,最为扼塞,大帅刘纟廷攻之不能克。

泗州城在庆州西。

或曰:即古泗城也。

唐龙朔初,百济复叛,与刘仁愿等相持,诏新罗应援。

新罗将金钦将兵至古泗,为百济所邀败,自葛岭遁还。

今泗州相近有葛岭道云。

万历中,倭据泗州,谓之中路,北倚晋江,南通大海,为东西声援,大帅董一元克之,寻复败还。

○晋州城,在粤州西南。

万历二十六年,大帅董一元击泗州,倭进取晋州,乘胜渡江南,毁永春、昆阳二寨,倭退保泗州老营,一元夺其城,进逼新寨。

寨三面临江,一面通陆,引海为濠,海艘泊寨下千计。

又筑金海、固城二寨,为左右翼,中通海阳仓,一元攻之不克,败还晋州。

又有咸阳城,在晋州西北,朝鲜之咸阳县也。

万历中,倭犯咸阳、晋州,即此。

梁山城在蔚山城东南,朝鲜之梁山郡也。

万历中,麻贵攻蔚山,遣别将屯此,以绝釜山彦阳之援。

又有永川郡,在梁山东南。

又东与庆州接境。

○昌宁城,在晋州东,朝阳所置县也。

《图经》:昌宁县南滨晋江,江之南为固城县,县南有唐浦,为滨海津要处。

安东城在庆州西,朝鲜之安东府也。

《志》云:府当马岭之南,为东出庆州之道。

又义城在安东城西,朝鲜之义城县也,亦曰宜城。

万历二十五年,督臣邢等议攻倭酋清正于庆州,分兵屯义城,东援庆尚,西扼全罗云。

陕川城在庆州东北,朝鲜之陕川郡也。

万历二十二年,李如松复王京,分兵屯御于此。

又东南曰熊川郡,东滨大海。

○七重城,在庆州北境,境内又有买肖城。

唐上元二年,新罗拒命,遣刘仁轨讨之,大破之于七重城,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新罗之买肖城,以经略之。

新罗屡败,乃遣使入贡,且谢罪云。

○岛山在蔚山南。

万历二十五年,麻贵等攻蔚山倭,倭悉走岛山,于山前连筑三寨拒守。

岛山视蔚山城高,倭又于上新筑石城,坚甚,官军攻之不克,寻溃还。

釜山《志》云:在朝鲜东莱县南二十一里,西北去王京千四百里,滨大海,与日本对马岛相望,扬帆半日可至。

其东有东来、机张、西生、林郎、五浦为左臂,西有安骨、安窟、嘉德、熊川、森浦、巨济、闲山、德桥、金海、竹岛、龙堂为右臂,联络犄角,可攻可守。

万历二十年,倭酋平秀吉遣其党行长等拥舟师逼釜山镇,陷庆尚道,寻入王京。

既而弃王京,还屯据釜山,增筑西生、机张等处,分兵拒守,而以釜山为根本,官兵攻之不能克,久之,始解去。

《图经》云:釜山去南原府七百里,是也。

乌岭在庆州西北境西接尚州界。

广亘七十余里,悬崖削,中通一道如线,灌木丛杂,骑不得成列,朝鲜指为南道雄关。

万历二十一年,倭弃王京遁,别将刘纟廷自尚州追至乌岭,倭方拒险,别将查大受自忠州逾槐山监,出乌岭后,倭大惊,前移釜山浦,为久驻计。

竹岛在庆州境西南滨海。

万历二十五年,倭泊于釜山,往来竹岛,渐逼梁山、熊川,既而夺梁山,遂入庆州。

又巨济岛,在竹岛东滨海,朝鲜置巨济县,兼置水军营于此,冲险次于釜山。

○闲山岛,在庆州西南境,朝鲜西海水口也。

右嶂全罗道之南原府,为全罗外藩,一失守,则沿海无备,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

其相近者又有山岛,万历二十五年,倭入庆州,侵闲山,夜袭山岛,官军溃走,遂失闲山,倭进围南原,陷之。

《一统志》全州南海中有阑山岛,即闲山矣。

平壶岛在南海中。

元至元十八年,遣范文虎帅兵击日本,道出高丽,航海至平壶岛,飓风败舟,遂还,弃士卒十余万于岛中,日本袭杀之,还者百无一二。

○三浪江在梁山郡南。

《志》云:梁山西北有峻岭,上容双马,路险绝。

南有三浪大江,直通金海竹岛。

万历中,倭夺梁山,三浪遂入庆州。

○晋江,在庆州西南,泗州城北,或谓之西江,东南注于海。

万历中,麻贵攻蔚山,遣兵屯西江口,防倭水路援兵,即此。

发卢河在庆州西界。

《志》云:在高丽南界,新罗七重城之北。

唐咸亨四年,李谨行破高丽叛者于瓠卢河之西,即此水也。

又咸亨五年,刘仁轨东伐新罗,率兵绝瓠卢河,攻其大镇七重城,破之。

西生浦在蔚山郡南五十三里。

其相近者曰机张监。

又有开云浦,在蔚山郡南五十二里。

○甘浦在庆州东二十里。

《图经》:甘浦相近者有长浦。

又安骨浦,在熊川郡南二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天城浦。

金浦《图经》:左晋州南,即晋江南入大海处也。

元至元二十二年,议征日本,敕漕江淮数百万石,泛海贮于高丽之金浦,仍令东京及高丽各贮米万石,备征日本,期明年八月,悉会金浦。

不果行。

《元史》作合浦,误也。

忠清道治忠州,在王京南面。

本马韩旧壤。

《志》云:王京居八道之中,东隘为乌岭忠州,西隘为南原全州。

又云:王京为朝鲜都会,咸镜、忠清为犄角,并称天险。

今领郡四:曰清风、温阳、天安、临川,州九:曰忠州、清州、公州、矜州、靖州、幸州、兴州、礼州、洪州,县七曰:永春、报恩、连山、扶余、石城、燕岐、保宁。

○公州城在忠州西南境。

其东南近全罗道之南原府。

万历二十五年,倭入南原,麻贵发兵屯公州以拒之,即此。

又清州城,在忠州西,其东接天安郡,郡西南接公州界。

○稷山在忠州西,有稷山监。

万历二十五年,倭陷全罗,引而北,麻贵发兵守稷山,以遏其锋。

又有青山,与稷山相近。

《志》云:稷山之南,即天安郡城南,下全州之要道也。

○洪州山,在忠州西境海中。

《一统志》:洪州建于山下,稍东有东源山,产金。

又有富用山,亦在洪州海中,上有仓谷,故名。

俗讹为芙蓉山。

竹岭在忠州东。

羊肠绕曲,颇为险峻。

万历中,倭弃王京,逾竹岭,走庆尚,即此。

○唐岛,在清州海中,亦曰唐人岛,与九头山相近。

又有马岛,亦在清州海中,国中牧地也。

旧有客馆曰安兴亭,与轧子苫相近。

又有双女焦,亦在清州海中。

○白马江在清州南。

《图经》:矜州南有白马江,南流入清江界,折而东,又东北经天安郡界,折而北,其下流合于汉江。

咸镜道治咸兴府,在王京之东北面。

本沃沮高句丽之地。

今领郡三:曰端川、蜀莫、宁远。

府五:曰咸兴、镜城、会宁、永兴、安边。

州有八:曰延州、德州、开州、惠州、苏州、合州、燕州、隋州。

县一,曰利城。

○开州城在咸兴府西北。

《辽志》云:本貊地,高丽置庆州,勃海为东京龙原府。

都督庆、盐、穆、贺四州,迭石为城,周二十里,阿保机平勃海,城废。

隆绪伐新罗还,复加完葺,置开封府开远军,又改为开州镇国军。

契丹末,入于高丽,或谓之蜀莫郡。

《图经》:郡在开州之东。

又开远废县,故开州治也。

《辽志》云:本栅城地,高丽为龙原县,庆州治焉。

勃海因之,契丹初废,后复置。

○熊山城,在开州西。

《辽志》:唐薛仁贵征高丽,与其大将温沙门战熊山,擒善射者于石城。

石城即开州城也。

勃海时,龙泉府统县六,曰龙原、永安、乌山、璧谷、熊山、白杨。

契丹初,皆废。

盐州城在开州西北。

《辽志》:州去开州百四十里,本勃海置,亦曰龙河郡,统海阳、接海、格川、龙河四县,辽初皆废,而盐州仍旧。

又穆州城,在开州西南百二十里,勃海置,亦曰会农郡,领会农、水岐、顺化、美县等四县,辽仍曰穆州,治会农县。

又贺州城,亦勃海置。

亦曰吉理郡,领洪贺、送诚、吉理、石山四县。

辽皆废,仍曰贺州,与盐、穆二州,俱隶于开州,后没于高丽。

德州城在咸兴府西南。

唐置,后因之。

元仍置德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后没于高丽,仍曰德州。

又延州城,在咸兴府西北。

亦唐置,后因之,元仍曰延州,领阳岭一镇,今仍旧。

○大行城,亦在咸兴府西南境。

唐干封三年,李等败高丽于薛贺水,进拔大行城,于是诸军皆会,又进至鸭渌栅云。

高句骊城在咸兴府东北。

汉县,为玄菟郡治,后汉因之。

《志》云:县本高句骊国地,其国又在玄菟东北,分为五部,汉灭朝鲜,开高句骊地,仍封其种人为高句骊侯。

建武中,改封为王,和帝元兴以后,屡犯辽东玄菟塞。

延光中,稍葺伏。

《后汉书》:武帝以沃沮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高句丽西北,更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

建安中,公孙康击破高丽国,高丽王伊夷模兄拔奇诣康降,还住沸流水。

伊夷模更作新国都于丸都之下,拔奇遂住辽东。

今考咸兴府在朝鲜东北境,又东迫于海,在咸兴东北者当是故沃沮城。

而高句丽则在咸兴府西苏州开州县,至伊夷模又南徙也。

《后汉纪》:高句丽在辽东东千里,南与朝鲜接,东与沃沮接。

是也。

晋玄菟郡仍治高句丽县,非故治也。

不而城在咸兴府北,汉县,属乐浪郡,东部都尉治此,后汉废。

魏正始中,幽州刺史丘俭击高句丽,屠丸都,铭不耐城,即此。

耐而通,陈寿曰:汉武置乐浪郡,自单单大岭以西,属乐浪,自岭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为民,所谓不耐也。

○兰秀山在开州西,洪武五年,高丽国王请征兰秀山逋寇,诏止之。

○摩天岭,在咸兴府东北,朝鲜谓之东北雄关。

《一统志》:延州东南有香山,亦府境大山也。

○萨贺水在开州西南,一作薛贺水。

唐干封三年,李等伐高丽,别将薛仁贵克扶余城,高丽趋救,与李遇于薛贺水,合战,大破之,进拔大行城。

是也。

《志》云:薛贺水出北山中,东南流入鸭渌江。

平安道治平壤府,朝鲜西京也。

东南去王京五百余里。

汉曰乐浪郡,后为高丽王所都。

亦曰长安城,一名王险城。

唐平高丽,置安东都护府于此,后没于勃海。

《辽志》:唐中宗赐勃海大氏所都名曰忽汗州,即故平壤城也。

寻自号为中京显德府,阿保机攻拔之,以为东丹王国。

五代时,高丽复取之,为西京。

元至元六年,其臣李延龄等以西京府州县六十余城来属,因改西京为东宁府,升东宁路,割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属婆娑府,余俱领于东宁,其城治类皆废毁,仅有空名耳。

元末复归于朝鲜。

今领郡十一,曰嘉山、价川、郭山、云兴、熙川、宣川、江东、慈山、龙川、顺川、博川;府九,曰平壤、成川、定远、吕城、合兰、广利、见仁、宁边、江界;州十六,曰安州、定州、平州、义州、钢州、铁州、灵州、朔州、抚州、宿州、渭州、买州、青州、升州、常州、银州;县六,曰土山、德川、阳德、江东、中和、泰州。

○王险城即平壤城。

应劭曰:箕子故都也。

薛瓒曰:王险在乐浪郡,浿水之东。

汉初,燕人卫满渡浿水,居上下障,都王险。

武帝元封二年,其孙右渠拒命,遣楼船将军杨仆自齐浮勃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诛之,取其地,改置朝鲜县,乐浪郡治焉。

晋永嘉已后,没于高丽。

义熙末,其王高琏居平壤城,亦曰长安城。

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军出朝鲜道,谓此。

《隋书》:平壤城东西六里,随山屈曲,南临浿水。

开皇十八年,伐高丽,命周罗侯将水军自东莱泛海趋平壤,不能达而还。

大业八年,诏左右各十二军分道伐高丽,总集平壤。

明年,复遣宇文述等趋平壤,述不克至。

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命张亮以舟师自海道趋平壤,明年,拔辽东诸城,攻安市未下。

江夏王道宗请以精卒乘虚取平壤,既而降将高延寿,亦请自乌骨城直取平壤,不果。

龙朔初,命苏定方等讨高丽,进围平壤,不能拔。

总章三年,李征高丽,拔其平壤,而高丽亡。

杜佑曰:平壤即王险城也。

五代时,王建据高丽,始谓之西京上下障,乐浪旧有长城,燕所筑,谓之云障云。

保州城在平壤西北百余里。

《辽志》:高丽置,治来远县。

契丹开泰三年,以高丽王询擅立,问罪不服,取其保、定二州,仍置保州,治来远县。

亦曰宣义军。

金初以高丽臣附,割保州与之,即今安州也。

其相近者有怀化军,亦辽开泰三年置,隶保州,金初亦入于高丽。

○宣州城,在平壤东北二百余里,唐置,属安东都护府,辽仍曰宣州,亦曰定远军。

《辽志》云:开泰三年置,隶保州,盖勃海废,辽复置也。

元亦曰宣州,属东宁路,领宁朔、群岛二镇,即今之宣川郡。

定州城在平壤西北三百余里,高丽置,治定东县。

契丹取之,仍曰定州,亦曰保宁军。

后入于高丽,今仍为定州,西南与义州接界。

○义州城,在平壤西北四百二十里。

《志》云:义州西南为龙川郡,皆滨鸭渌江,万历二十年,朝鲜王李公以关白之乱,走义州请内属,即此。

又铁州城,亦在平壤西北,唐所置州也。

元亦置铁州,领定戎一镇,今仍曰铁州。

又西北曰灵州,亦唐置,元因之,今仍旧。

又熙州城,在铁州东北,唐置,元因之,今曰熙川郡。

又东曰抚州,亦唐置,元因之,今仍旧。

定远城在平壤北。

《志》云:唐所置也,属安东都护府,后废置不一,元亦曰定远府,今因之。

其南曰慈州城,亦唐所置,元因之,今为慈山郡。

○泰州城,在定远府西,亦唐置,元因之。

今曰泰川县。

郭州城在平壤西北,亦唐置,勃海因之,后属于契丹。

《载记》:初,契丹以鸭渌江北予高丽,高丽筑兴、铁、通、龙、龟、郭等州,凡六城。

宋大中祥符五年,契丹怒高丽擅弑立,又不入朝,议复取六州地。

有女真人告契丹,谓自开京东马行七日,有大寨,广若开京,凡旁邑所贡珍异皆在焉。

其胜、罗等州之南,亦有二寨,所积如之。

若大军自女真北渡鸭渌江,并大河而上,至郭州,与大路会,高丽可取也。

七年,契丹遣耶律世良、萧屈烈,与高丽战于郭州,破之。

元亦置郭州于此,今曰郭山府。

钢州城亦在平壤西北,高丽所置州也。

宋祥符中,契丹击高丽,高丽将康肇败保铜州,为契丹所擒,即钢州矣。

其相近又有费、贵等州。

或曰:费州,今买州之讹也。

贵州,今渭州之讹也。

又嘉州城,亦在平壤西北,唐置,元因之。

今曰嘉山郡,西接义州境,东接安州境。

○朔州城,在平壤北境。

《志》云:在熙川城东北,唐置,元因之,今亦曰朔州。

又东北有昌州城,亦唐时故名也,元因之,今曰昌城府。

云州城在平壤东北。

唐置,元因之。

今曰云兴郡。

又东北有博川城,高丽所置也,今仍曰博川郡。

西南与慈山郡接界,东与价川郡接界。

《志》云:郡城西有大定江,或谓之大宁江,江之西岸,有凌汉山。

○成州城,在平壤东,唐置,元因之,领树德一镇,今曰成川府。

又北曰顺州,今曰顺川郡。

顺州之西,曰价州,今曰价川郡,皆唐旧名,元因而不改。

宿州城在平壤东北百余里。

唐置,元因之。

今仍旧。

又东北曰殷州城,亦唐旧名,元因之,今仍曰殷州。

○江东城,在平壤东,高丽所置也,在大同江东岸,今曰江东郡。

《志》云:郡逼临江岸,渡江而南,即中和县。

宋嘉定九年,契丹部酋六哥窜入高丽,据江东城,女真阿骨打遣兵攻灭之。

又《里道记》:自黄海道之黄州、凤州,至中和,去王京不过三百六十里,自中和县而东,即土山县也。

二县亦唐所置,元因之,属东宁路,今仍旧名不改。

渌州城在平壤西境。

《辽志》:高丽故国也。

勃海置西京鸭渌府,城高三丈,广轮二十里,都督神、桓、丰、正四州,领神鹿、神化、剑门三县。

契丹改置渌州鸭渌军,统弘闻、神乡二县,后废。

又桓州城,《志》云:在渌州西南二百里,高丽谓之中都城,领桓都、神乡、浿水三县,契丹废县存州,仍隶渌州。

《辽志》:高丽王创立宫阙于此,国人谓之新国。

五世孙钊当,晋康帝建元初,为慕容所败,宫室焚荡。

辽末州废。

丰州城,旧《志》:在渌州东北二百十里,勃海置州,亦曰盘安郡,领安丰、勃恪、隰壤、硖石四县,契丹废县存州,仍隶渌州,后废。

正州城旧《志》:在渌州西北三百八十里,本沸流王国故地,为公孙康所并。

勃海置正州于此,亦曰沸流郡,以沸流水而名。

契丹因之,仍隶渌州,后废。

又东那城,在正州西七十里,勃海置。

契丹因之,仍属正州,后废。

慕州城,在渌州西二百里,本勃海安远府地,领慕化、崇平二县。

契丹改置慕州,属渌州,后废。

粘蝉城在平壤西南。

蝉,音提。

汉县,属乐浪郡。

后汉曰粘蝉。

晋省。

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军出粘蝉道,盖以汉县名也。

洪迈曰:乐浪之粘蝉为粘提,南海之番禺为潘愚,苍梧之荔浦为隶浦,交趾之羸娄为莲篓,此皆土俗之别也。

○遂成废县,在平壤南境,汉县,属乐浪郡,后汉、魏、晋皆因之。

《晋志》曰:秦筑长城,盖起于此。

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军出遂成道,谓此也。

杜佑曰:碣石山在汉遂成县,秦筑长城,起于碣石,今遗址东截辽水,而入高丽。

盖本《太康地志》之说,其实误也。

带方城在平壤南。

汉县,属乐浪郡。

公孙度置带方郡于此,晋因之,后没于高丽。

杜佑曰:后汉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昭明二县以南荒地置带方郡。

《汉志》注:乐浪郡南部都尉治昭明。

是也。

隋大业中伐高丽,分军出带方道。

显庆五年,平百济,改置带方州。

○增地废县,亦在平壤南境,汉县,属乐浪郡,后汉因之,晋省,隋伐高丽,分军出增地道云。

积利城在平壤西境。

唐贞观二十一年,遣牛进达等自海道入高丽,拔其石城,进至积利城下,败其兵。

其相近者又有泊灼城。

贞观二十二年,薛万彻等伐高丽,围泊灼城而还。

《志》云: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又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即泊灼城矣。

石城,见宁辽卫。

○加尸城,在平壤西南,高丽置。

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盖苏文遣嘉尸城七百人戍盖牟城,是也。

辱夷城在平壤西北。

唐总章元年,李等败高丽于鸭渌栅,追奔二百余里,拔辱夷城,遂进围平壤,高丽平。

是也。

又伐奴城,亦在平壤西北,唐咸亨二年,行军总管李谨行破高丽叛者于瓠芦河西,其妻刘氏留伐奴城,高丽引来攻,刘氏拒却之。

或曰:城在营州境内,恐误。

○马邑山在平壤西南。

唐显庆五年,苏定方破高丽军于浿江,夺马邑山,遂围平壤,即此。

又盖马大山,在平壤城西。

《汉志》:玄菟郡有西盖马县,山盖因以名。

又有鲁阳山,在平壤城东北,上有鲁城。

○苇山,在平壤西南二十里,南临浿水。

观门山在土山县北。

县东南又有花山,皆县境之大山也。

又屈岩山,在定远府城东,以岩岫屈曲而名。

○云山,在朔州西南。

又有马头山,在灵州之东。

长花山在铁州西南,天圣山在殷州东北。

熊花山在郭山郡东北。

又有灵山,在宣川郡东南。

龙骨山在龙山郡城东。

○小铁山,在鸭渌江东岸,义州境渡江处也。

又西南为辽东境内之僧福岛及皮岛云。

慈悲岭在平壤东百六十里。

宋淳熙二年,高丽西京留守赵位宠慈悲岭至鸭渌江四十余城附金,金人不纳,位宠伏诛。

元至元六年,高丽臣李延龄等以西京以下六十城来归,元因改置东宁路,以慈悲岭为界云。

○嘉山岭,在嘉山郡西,郡以此名。

《图经》:朔州西北有狄喻岭,朝鲜谓之西北雄关。

青丘或曰在高丽境。

《子虚赋》:秋猎于青丘。

盖谓此。

服虔曰:青丘国在海东三百里,《晋·天文志》有青丘七星,在轸东南,蛮夷之国也。

唐讨高丽,置青丘道行军总管云。

○大通江在平壤城东。

亦曰大同江,旧名浿水。

《史记》:秦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

汉初,燕人卫满亡命,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其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

元封三年,荀彘自辽东击朝鲜,破其浿水上军,乃至王险城下。

《汉志》:乐浪郡有浿水县。

浿,音普大反。

浿水西至增地县入海,王险城盖在浿水之阳。

《水经》云:浿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临浿县,东入海,误矣。

隋大业八年,伐高丽,来护儿率江淮水军自东莱浮海先进,入自浿水,去平壤城六十里,寻为高丽所败,还屯海浦。

唐龙朔元年,苏定方伐高丽,败其兵于浿水江,遂趋平壤。

明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援朝鲜,至平壤,倭悉力拒守,如松度地形东南并临江,西枕山陡立,惟迤北牡丹峰高耸,最要害。

如松乃遣将攻牡丹峰,督兵四面登城,遂克之。

既而如松驻开城,别将杨元军平壤,扼大同江以通饷馈,是也。

清川江在安州城东。

西南流入海,亦名萨水。

隋大业八年,宇文述等击高丽,渡鸭渌水,追击其大臣乙支文德,东济萨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为营。

平壤险固,不能猝拔,引还至萨水,军半济,为高丽所击,诸军皆溃,将士奔还,一日夜至鸭渌水,行四百五十里。

今亦谓之大宁江。

《志》云:平壤、黄州,西隔大宁江,东阻大通江,所谓两江之中也。

○沸流江,在江东郡南,自汉江分流,西合于大同江。

《一统志》:灵州东有大江,西北入于大通江。

鸭渌江杜佑曰: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里。

《汉志》所谓马訾水也。

高丽每恃为天险。

今详辽东都司。

也水在平壤西境。

唐龙朔初,庞孝恭等击高丽,以岭南兵壁于水,为盖苏文所攻,一军尽没。

或谓之陀水。

宋大禧二年,契丹伐高丽,战于茶、陀二水,败而还。

《志》云:二水俱在平壤西北。

○晏家关在义州西南。

当鸭渌水东岸,旧为津要。

○潼关堡,在平壤西境,亦朝鲜所置戍守处也。

肃宁馆在平壤西北。

《图经》曰:肃宁馆之西曰定州,东曰安州。

万历二十年,李如松援朝鲜,逾鸭渌江,至肃宁馆,越二日抵平壤。

即此。

已上朝鲜

◇女真在辽东都司东北千七百余里。

自其国混同江至京师三千五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六百里。

其地东濒海,南邻朝鲜,西接兀良哈,北至北海。

古曰肃慎,后汉曰挹娄,元魏曰勿吉,隋曰。

其种分为七部:一粟末部,与高丽接。

二伯咄部,在粟末之北。

三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

四拂涅部,在伯咄之东。

五号室部,又在拂涅之东。

六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

七白山部,在粟末东南。

白山、粟末皆近边,惟黑水居极北,尤强盛。

开皇十八年,高丽王汤帅之众万余寇辽西。

唐贞观二年,黑水渠长阿固郎来朝,因置燕州授之。

开元十四年,黑水遣使入见,以其国为黑水州。

寻又置勃利州及黑水府,以部长为都督。

贞观以后,勃海盛强,黑水后服焉。

五代初,契丹灭勃海,黑水因附于契丹,复有黑水故地。

契丹迁其豪数千家于辽阳南合苏馆,是为熟女真,亦曰南女真。

其界外野处不入辽东籍者,为生女真,亦曰北女真。

又极边远者,号黄头女真。

而黄头勇敢者则谓之回霸。

后避契丹兴宗讳,改真曰直。

生女直日强,建国曰金,既灭辽,以所兴地为上京会宁府,领曷懒等路。

金末,城邑多毁于兵火。

元因其土地旷远,人民散居,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一曰桃温,一曰胡里改,一曰斡朵怜,一曰脱斡怜,一曰孛苦江,分领混同江南北水达达及女真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

复置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以统摄之。

明永乐二年,部族渐来归附,置建州等九卫。

明年,复置毛怜等六卫。

四年,置古贲河等三十九卫。

五年,置阿古河等三十一卫。

六年,又置纳木河等三十卫。

七年,置卜鲁兀等十七卫,并置儿于都司以统之。

八年,又增置木兴河等十一卫。

明年,复置督罕河一卫。

十年,置建州江等十三卫。

十一年,置斡朵轮一卫。

十二年,置哈儿分等十二卫。

十三年,又置渚冬河等四卫。

十四年,置吉滩河等二卫。

十五年,置阿贡同真等四卫,凡卫一百八十。

又置兀者托温等千户所二十,及地面城、站等凡五十八处,以授其大小酋长,盖悉境皆奉朝贡矣。

正统中,复置建州右等五卫。

自是数有增置。

万历中,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曰黑龙江忽里平寨。

其间种族互相吞噬,或存或否,惟建州最强。

天顺三年,建州酋董山叛,降朝鲜。

成化二年,寇辽东。

十四年,建州夷复寇辽东。

诏遣马文升抚定之。

十五年,陈钺等讨建州。

既而建州复寇辽东,久之始顺命。

说者谓:建州之地,独居诸部族中,据要害,东接毛怜野人、黑龙江诸夷,东北杂兀者诸卫,西北邻兀良哈,背枕长白山,面临鸭渌江,有山四面斗绝。

建州结老寨于此,左曰董古寨,右曰新河寨,前曰阎王、牛、毛、甘孤里、古坟、板桥等六寨,逼近开元。

而开元所恃为屏蔽者,惟在北关,其清河、抚顺及三岔、抚安、柴河、靖安、白家冲、松子等堡,皆开元以南、辽沈以北,肘腋要害也。

从老寨西袭则抚顺关,北掠则靖安堡,南叩则鸦鹘关,东扰则晾马佃。

若渡浑河,过五岭关,则至抚顺。

越二道关,抵三岔堡,则至靖安。

若由甘孤里而古坟而板桥而柳木而卜余,则向晾马佃及鸦鹘关一带矣。

盖卜余为建州第一关隘,由东南路向建州,卜余寨其必争之险也。

《志》云:建州阻万山中,林木参天,蹊径盘错,有五岭、喜昌、石门为险厄,若纵横四出,犄角前进,往往可以得志。

若自辽阳向建州,则镇江、宽奠、阳、清河,皆有径可前。

由沈阳向建州,则抚顺为大路。

由铁岭向建州,则三岔为要途。

由开元而进,则东川亦捷径也。

建州而外,居开元东北者,谓之海西。

居建州之东者,谓之毛怜,亦曰野人,皆黑水苗裔。

又近开元北边松花江者,谓之山夷。

其种皆倚山作寨,或谓之熟女真种。

北抵黑龙江者,谓之江夷,或以为生女真种。

其灰扒、兀剌等族,类皆江夷种也。

诸族之中,以海西、毛怜、建州为最大,后毛怜渐微。

大约自沈阳、抚顺关而北者,其地多属于海西。

自阳、清河堡而抵鸭渌江,其地皆属于建州。

其后,海西亦折而入于建州矣。

建州盖勃海之苗裔云。

○废会宁城一名海古城。

西南接三万卫界,即勃海上京龙泉府之地也。

女真初起于此。

阿骨打既灭辽,置会宁州,完颜晟升为会宁府,建上京,兼置会宁县为府治。

海陵帝废上京,寻复旧。

元废。

又曲江城,在会宁府东北。

金大定七年,置镇东县,属会宁府,寻改治曲江。

又有宜春城,亦大定七年置,属会宁府,元初与府俱废。

肇州城《金志》云:在会宁西五百里鸭子河、黑龙江之侧,旧名出河店。

宋政和四年,女真取宁江州,辽人使其将萧嗣先等发兵,屯出河店,阿骨打御之,至混同江。

辽兵方坏凌道,阿骨打击走之。

遂帅众继进,登岸大破辽兵于此。

完颜晟因置肇州,谓肇基王迹者也。

亦曰武兴军,治始兴县。

金末废。

黄龙府城在会宁西北。

《辽志》:在勃海扶余府。

阿保机末,有黄龙见于此,因名。

石晋开运三年,契丹以晋主重贵为负义侯,置于黄龙府。

《五代史》:自幽州行十余日,过平州,出渝关,行沙碛中七、八日,至锦州。

又行五、六日,过海北州。

又行十余日,渡辽水,至勃海铁州。

又行七、八日,过南海府,遂至黄龙府。

府北至混同江一百三十里。

宋开宝四年,契丹主贤以军将燕颇叛,府废,改曰龙州,俗仍谓之黄龙府。

政和五年,阿骨打将攻辽黄龙府,进薄益州,又败辽兵于达鲁古城,逐北至阿娄关。

既而阿骨打次混同江,乘马以济,遂克黄龙府,后因改府为济州,兼置利涉军。

绍兴中,岳武穆尝言:直抵黄龙,与诸军痛饮。

盖以北狩拟于石晋之祸也。

金天德四年,又升为济州路。

大定二十九年,改曰隆州。

贞初,又升为龙安府,治利涉县。

时蒙古兵起,辽人耶律留寄聚众隆安,至十余万,遣使附蒙古。

金人讨之,为所败,遂自立为辽王。

元初以其地并入开元路。

○废益州,在黄龙府东北,辽置,统静远县。

又黄龙县,即故黄龙府治也。

《辽志》:黄龙府统县三,曰黄龙、迁民、永平;州五,曰益州、安远州、威州、雍州、清州。

金废入龙州利涉县。

废宁江州在会宁西北。

契丹置。

亦曰混同军,统混同县。

其东北又有寥晦城。

宋政和四年,女真初取寥晦城,会诸部兵于入流水,乃陷宁江州,进败辽兵于混同江,即此。

州寻废。

○废宾州,在黄龙府东。

本勃海城,契丹置州于鸭子、混同二水之间,寻曰怀化军。

女真败辽军于斡邻泺,东取宾、祥、威三州,进薄益州,是也。

金州废。

又废祥州,在宾州西南。

契丹置祥州瑞圣军,统怀德县,属黄龙府,金废。

威州,今见铁岭卫。

废河州在黄龙府北。

辽置河州德化军,有军器坊,金废。

《一统志》:开元东北五百里有稳秃河,源出坊州北山,北流入松花江。

所谓坊州,疑即河州矣。

○斡鲁古城,在黄龙府境。

女真叛辽,侵黄龙府,转趋斡鲁古城,败辽兵。

或曰:即达鲁古城也。

又废苍海郡,在会宁北境。

汉元朔初,东夷秽君、南闾等降,为苍海郡,寻罢。

贾捐之云:武帝东置苍海郡,西置朔方之州,是也。

五国头城在会宁府东北。

自此而东,分为五国,因名。

《辽金纪事》:海东青出于女真东北铁甸等五国,辽主延禧酷爱之。

每岁天寒,发使趣女真,以海东青入贡,发甲马数百取之。

五国索于巢穴中,往往战争而得。

国人厌苦。

《宋史》:建炎二年,金人徙二帝于韩州之五国城,去其上京千里云。

韩州,见三万卫。

废胡里改路《金志》:在会宁东六百三十里,北至边界合里宾忒一千五百里。

初置万户府于此,海陵时罢。

金主承安三年,置节度副使于此。

元曰胡里改军民万户府。

《元志》: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

又有桃温路,去上都四千里。

○废蒲与路,《金志》:在会宁府北六百七十里,初置万户府,后更为蒲与路。

自此西北至火鲁火疃谋克三千里,乃金北边之极界也。

元废。

废昌懒路《金志》:在会宁东南千八百里。

亦曰合懒路。

自此而东南,至高丽界五百里。

元废。

○废恤品路,《金志》:在会宁东南千六百里。

故率宾国地,辽置率宾路,金曰恤品路,亦曰速频路。

西南至合懒路一千二百里,北至边界干可阿怜千户二千里。

亦元废。

○长白山在会宁南六十里,西南去三万卫千里。

其山横亘千里,高二百里。

巅有潭,周八十里,渊深莫测,南流为鸭渌江,北流为混同江,东流为阿也古河。

马鞍山在会宁东南。

《一统志》:山在开元城东北四百里,建州卫东。

误也。

建州在开元东南。

又溪山,《一统志》云:在开元东七百四十里松花江东岸。

旧《志》:勿吉国南有祁黎山,又有太山,俱女真境内之大山也。

冷山在会宁东北二百里。

宋洪皓使金,金人流递之于冷山。

其地苦寒,穴居者仅百余家而已。

旧《志》:会宁境内有青岭,又有马纪岭,俱高险。

○混同江在会宁西南。

旧《志》:在开元北千五百里,源出长白山。

一名粟末河,粟末所居也。

江面阔三里余,经会宁之西,东北流达五国头城北,又北合松花江,东入海。

《宋史》:金乌古乃时,自东沫江之北、宁江之东,地方千余里。

东沫,即粟末之讹也。

胡三省云:金人谓鸭渌江为混同江。

松花江在会宁东南。

旧《志》:在开元东北千里。

本名宋瓦江。

亦出长白山,东北流经会宁府之东。

其北则有忽剌温江诸水流入焉,南则有灰扒江诸水流入焉。

下流合于混同江。

○忽剌温江,《志》云:出女真北山,南流入松花江,南去开元九百余里。

又灰扒江,出沈阳废贵德州东北山中,东北流入于松花江,西去开元城三百五十里。

胡里改江《志》云:出建州卫东南山中,东北流为镜泊,又北入混同江。

金胡里改路以此名也。

○黑龙江,旧《志》:在开元北一千五百里,源出北山,黑水旧居此。

南流入松花江。

或云:混同江北流,经灰扒地名灰扒江,过兀剌亦地名兀剌江。

又北至海西苦兀东入海。

通名乌龙江。

兀剌,即忽剌之讹也。

又境内有泼猪江,或曰即黑龙江之别名。

又上木江,《志》云:在开元东北千余里,亦出长白山,流经女真北山,东入海。

又阿速江,在开元东北千六百里,下流亦入松花江。

金水河在会宁西。

一名按出虎水。

女真谓金为按出虎,以水源于此,谓之金源,因建国号曰金。

其水西北流,与来流水合,西流入于混同江。

《一统志》:金水河出黄龙府东山,北流入松花江。

误。

○来流河,在会宁北。

源出三卫境马盂山,东流至黄龙府东,又东南流入女真境会金水河,又东北流入混同江。

哈剌河《志》云:在开元东四百里。

源出长白山,流经松山东,又东合灰扒江。

又一迷河,《志》云:在开元北四百里。

源出艾河北山,北流合龙安一秃河入松花江。

龙安一秃河,见兀良哈境。

○扫兀河,《志》云:在开元东北五百七十里。

源出建州卫东南山,东北流入秃鲁麻河。

又秃鲁麻河,在开元东北六百里。

亦出建州东山,下流入松花江。

合兰河在建州卫东,东南流千余里入海。

元合兰府以此名。

又恤品河,在建州卫东南,下流亦合于海。

金人恤品路之名以此。

又阿也苦河,源出长白山,东流入海。

○苏子河,在建州西近塞。

永乐间,建州酋李满住款塞,驻牧苏子河,为边患。

恼温河《志》云:在开元北千里。

源出长白山,南流入松花江。

或谓之托温江,又讹为□□江。

明初,女直部野人寇辽东,命将宋晟讨之。

晟过恼温江,分兵为三道,进至锱儿口,与贼战,败之。

《志》云:废肇州西有洮儿河。

又开元西北境有兀良河,源出沙漠,东南流合洮儿河、恼温河,俱入于松花江。

理河《志》云:在开元东北千二百里。

源出干乃怜城南诸山,北流入松花江。

又徒门河,在建州南,东南流入于海。

○忽汗河,在开元东北。

《志》云:在故国。

昔勃海大氏居故平壤城,号忽汗州,盖本于此。

辟登水在建州南境,近高丽。

宋崇宁三年,女真将石适欢破高丽于曷懒甸之境,追入辟登水,逐其残众。

高丽惧而请和。

又有五水,亦在曷懒甸之境。

高丽引兵救曷懒甸,五水之兵皆附之,是也。

斡怜泺在黄龙府东北。

宋政和四年,女真阿骨打败辽兵于出河店,又进败阿萧敌里于斡怜泺东。

辽滨、祥、威三州及铁骊□□降于女真。

明年,辽主延禧亲征女真,驸马□特末将兵至斡怜泺,是也。

○部渚泺,在黄龙府东。

阿骨打自燕京还,死于此。

吴乞买葬之于海古城西,是也。

○驼门寨在黄龙府西。

宋政和五年,辽主延禧亲征女真,至驼门。

或曰即骆驼口也,在长春州北。

长春,见兀良哈境。

○爻剌屯,在黄龙府东。

辽主延禧讨金,先进至斡怜泺。

金主阿骨打行次爻剌,议深沟高垒以待之。

会辽将耶律章奴作乱,辽主引还,金人追败之于护步答冈。

盖在混同江之西。

御子林在会宁府境。

《宋史》:绍兴八年,王伦使人见金主于御子林。

即此。

○捏怯□部,在会宁东境,女真别部也。

又有吾者野人部。

元至正三年,辽阳路以捕海东青烦扰吾者野人及水达达部。

于是二部皆叛。

又奴儿干地,在会宁东南。

《元史》:俊禽海东青由海外飞来,至奴儿干,土人罗之以为贡。

至治初,窜□等于奴儿干地。

是也。

向置都司及卫于此。

已上女真

勃海亦遗种,隋时粟末部也。

初附高丽。

唐灭高丽,勃海大氏徙居营州,寻保挹娄之东牟山,高丽、稍稍归之。

武后万岁通天中,为契丹李尽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度辽水自固,武后置勃海都督府授之,又封为振国公,子祚荣遂盛强,并有扶余、沃沮、弁韩、朝鲜诸国,地方五千里,建都邑,自称振国王。

睿宗先天初,拜为勃海郡王,所都赐名忽汗州。

开元七年,武艺袭位,益强,其后皆称王改元,然仍羁属于唐。

又数传至夷震,地益拓,徙居忽汗河东,去旧国三百里,称勃海国王,寻僭号,拟建宫阙,以勃海故地为上京龙泉府。

忽汗州即平壤城也,为中京显德府,貊故地为东京龙原府,沃沮故地为南京南海府,高丽故地为西京鸭渌府,分统十五府,六十三州,为辽东盛国。

其后浸衰,契丹阿保机建国,攻勃海,拔忽汗州,俘其王大讠巽,勃海遂灭。

挹娄即肃慎。

《后汉书》曰: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

在不咸山北,去夫余□□□行,西接寇漫汗国,北接□□□,广袤数千里,人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善射。

又其国东北有山出石,利于铁,取为弓,长四尺,矢用苦,长尺八寸,所谓肃慎氏之苦矢石也。

其后即为女真云。

夫余旧《志》:夫余在玄菟北千里,南接高丽,东接挹娄,西接鲜卑。

有鹿山,其王所居也。

王莽时,班符命东出玄菟、乐浪、高句骊、夫余,后汉时,屡为辽东边患。

又为高句骊所驱率,犯玄菟、辽东诸边境。

《东夷传》:永初五年,夫余寇乐浪。

建光元年,夫余顺命助汉,击败高句骊、貊。

永康元年,复寇玄菟。

晋太康六年,鲜卑慕容东击夫余,夫余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平其国城,驱万余人而归。

明年,依虑子依罗复还旧国。

永和二年时,夫余为百济所侵,西徙近燕。

慕容遣其子袭之,禽其王玄及部落五万余口而还。

其国盖自是灭亡,地属高丽。

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遣宇文述出扶余道。

唐干封二年,薛仁贵破高丽于金山,进拔夫余城。

夫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降下。

金山,即辽东三万卫西北之金山也,后属于勃海。

后唐天成初,契丹拔勃海之扶余城,命其长子镇之,曰东丹国。

《辽志》:黄龙府本勃海扶余府,又通州安远军本扶余王国城。

是也。

夫,亦作扶。

通州,详见铁岭卫归仁城。

沃沮有二:一曰东沃沮,在盖马大山之东,亦曰南沃沮,汉武灭朝鲜,开置玄菟郡,治沃沮城。

后玄菟内徙,沃沮更属乐浪。

光武时废省,就以其渠帅为县侯。

国小,臣属于高句骊,后为所并。

《汉志》:玄菟郡有夫租城,盖即沃沮矣。

魏正始八年,丘俭复伐高骊,其王位宫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

是也。

一曰北沃沮。

《后汉·东夷传》:北沃沮,一名买沟娄,去南沃沮八百余里,与挹娄接,高丽名城为沟娄也。

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遣薛世雄出沃沮道,盖因旧名以命军也。

貊服虔曰:貊在辰韩北,高丽、沃沮之南,东穷大海。

汉元朔初,其君南闾降汉,因置苍海郡,三年罢。

陈寿曰:夫余国有故城,名城。

盖本貊地,今不耐亦其种云。

百济今朝鲜之全罗道即其地,西渡海至越州,南渡海至倭国,王居东西两城外,置六带方,管十郡。

《地志》:东夷有三韩国,曰马韩、辰韩、弁韩。

马韩在西,凡五十四国,百济居一焉。

陈寿曰:三韩凡七十八国,百济其一也。

后渐强大,兼诸小国,与高句丽相匹,俱在辽东之东千余里。

李延寿曰:百济之先,以百家济海,后遂以百济名国。

晋世高丽略有辽东,百济亦分据其地,置辽西、晋平二郡。

萧齐永明六年,后魏遣兵击百济,为百济所败。

八年,齐以其王牟大为镇东将军百济王。

隋开皇十八年,遣使请伐高丽,愿为军导,高丽觉之,以兵侵掠其境。

《隋书》:百济出自东明,后有仇台者立,始强盛。

杜佑曰:百济南接新罗,北距高丽千余里,西限大海,处小海之南,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城。

唐武德四年,册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其后党于高丽,与新罗相仇,显庆五年击平之。

诏以其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等五都督府,又以百济城为带方州,置刺史治焉。

《唐史》:百济本夫余别种,其王亦姓扶余氏,滨海之阳,直京师六千里而嬴,仪凤以后,百济之地,附于新罗,其支属共保海滨,仍曰百济。

新罗今朝鲜之庆尚道即其地,弁韩苗裔也。

李延寿曰:新罗本辰韩种,在高丽东南。

亦曰秦韩,相传秦世亡人避役,东适马韩,马韩割东界居之,故名。

秦韩始有六国,稍分十二,新罗其一也。

或称魏丘俭破高丽,高丽奔沃沮,后复国,其留者为新罗,兼有沃沮、不耐、韩之地。

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附庸百济,后强盛,与百济为敌。

杜佑曰:新罗本辰韩种,魏时为新卢国,晋、宋曰新罗,其国在百济东南五百余里。

唐武德四年,册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

显庆中,屡为高丽百济所攻,唐为遣兵平百济。

龙朔初,以其国为鸡林大都督府,授其酋金法敏为都督。

上元初,新罗据百济故地,又招纳高丽叛众,遣兵讨之,复请降。

仪凤以后,复西据高丽故城,唐不能讨。

自是仅羁属于唐而已。

开元以后,其地多为勃海所并。

○休忍国,在新罗之东,亦二韩之属。

东晋时有休忍国,服属于燕,苻秦灭燕,遂属秦。

太元四年,苻路以龙城叛,征兵于鲜卑、乌桓、高句丽、百济、新罗、休忍诸国,是也。

后并于百济。

耽罗今朝鲜之庆尚南境,亦曰儋罗国。

《唐史》云:居新罗武州南岛上,初附百济,后附新罗。

麟德二年,遣使入朝,后为新罗所并。

《图经》:今济州,即古耽罗国也。

流鬼东夷也。

唐贞观十四年入贡,去京师万五千里,其地直黑水东北,少海之北,三面接海,南与拂涅、邻。

东南航海,行十五日乃至。

人依岛屿散居,多沮泽。

初附百济,后附新罗。

杜佑曰:流鬼国在北海之北。

是也。

○定安国,本马韩种。

宋太平兴国中女真入贡,道出定安,即此。

右东夷诸种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