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凤阳府东至淮安府四百里,东南至滁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庐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河南陈州七百二十里,北至徐州四百十八里,西北至河南归德府五百二十里。
自府治至京师二千里,至江宁府三百三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
古为涂山氏国。
春秋时为钟离子国。
战国属楚。
秦属九江郡。
汉初为淮南国,武帝时复属九江郡。
后汉因之。
晋初,属淮南郡。
成帝时,置钟离郡沈约云:安帝时置。
刘宋明帝时,侨置徐州于此。
萧齐为北徐州。
梁因之。
东魏改置楚州,后齐亦曰西楚州。
隋改曰豪州。
大业初,复为钟离郡。
唐复曰豪州。
天宝初,亦曰钟离郡。
干元初,又为豪州《新唐志》:濠字,初作豪,元和三年,始改从濠。
南唐保大初,置定远军。
宋仍曰濠州亦为钟离郡。
元至元十三年,置濠州安抚司。
十五年,改为临濠府。
二十八年,复为濠州,属安丰路。
明初为兴基之地。
吴元年,改临濠府。
洪武五年,改中立府,定为中都。
七年,改为凤阳府自旧城移治中都城中,直隶京师。
正统后,隶南京,领州五、县十三。
今仍曰凤阳府。
府西连汝、颍,东道楚、泗,为建业之肩背,中原之腰膂。
春秋时,吴人观兵于淮上,遂能争长中原,及赵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地,楚东侵诸侯地至泗上《史记·越世家》: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
盖楚之后亡,繇于有淮泗也。
自秦以后,东南多故,起于淮泗间者,往往为天下雄,南北朝时,钟离常为重镇,岂非以据淮之中,形势便利,阻水带山,战守有资乎?自陈人失淮南,而江边卑外,遂无以抗中原。
宋绍兴六年,刘豫寇淮西,朝议欲弃淮保江。
张浚曰:淮南诸屯,所以屏蔽大江,使贼得淮南,因粮就运,以为家计,则长江之险,与敌共有,江南未可保也。
又曰:淮东宜于盱眙屯驻,以扼清河上流,淮西宜于濠、寿屯驻,以扼涡、颍运道。
真氏曰:有濠、梁之遮蔽,则敌不得走历阳。
后魏邢峦谓:钟离天险,盖以控扼淮滨,防守要重也。
又长淮南北,土广田良,从来有事江淮者,耕屯其并兼之本欤!今府城,即洪武五年所立中都城也。
内为皇城,凡四门,正南曰午门,外为都城,周五十里四百步,凡九门。
南面三门:正南曰洪武,南之左曰南左甲第,右曰前右甲第。
北面二门:东曰北左甲第,西曰后右甲第。
东面三门:正东曰独山以面独山而名,东之北曰长春,南曰朝阳。
西面一门曰涂山,其城仅有土墙,而无濠堑今因故内城修筑,置府治于其中。
凤阳县附郭。
本钟离县地。
明初为临淮县地。
洪武七年,析临淮之太平、清乐、广德、永丰四乡置县,以在凤凰山之阳,因名。
十一年,又割虹县南八都益之。
编户三十六里。
○梁城府西南九十里。
亦曰南梁城。
晋太元中,侨立南梁郡于淮南,兼领侨县。
义熙中土断,始有淮南故地,属南豫州。
宋大明六年属西豫州,改为淮南郡。
八年,复故。
《志》云:南梁郡治睢阳。
盖宋析寿春地侨置,即此城也。
《水经注》:淮水经寿春城北,又东经梁城。
是矣。
齐永元二年,南梁郡入魏,因别置梁郡,治北谯。
胡氏曰:梁城在钟离西南,寿阳东北。
梁天监五年,徐州刺史昌义之,魏将陈伯之战于梁城,败绩,伯之寻自梁城来归,义之因进克梁城,既而魏将邢峦与元英合攻钟离,义之引退。
六年,元英攻钟离,不克,单骑遁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相枕藉。
十五年,魏将崔亮攻赵祖悦于硖石,诏昌义之等溯淮赴救,魏兵守下蔡,断淮流,义之屯梁城,不得进。
后魏仍置南梁郡。
隋开皇初废。
今淮河中有梁城滩,东至洛河口二十五里。
○西古城,在府治东十八里,临淮之西,盖南北相争时军垒也。
荆山堰城府西六十里,即梁所筑荆山堰,梁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泡为激沟,并灌巨野泽。
梁主从之,议者谓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功不可就,不听,遂发徐扬民二十万众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绚董其役,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石,依岸筑土,合脊于中流,至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
或谓江淮多有蛟龙,能乘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因引东西二冶故铁器,大则釜鬲,小则镬锄,数千万斤,沉于堰所,犹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檐者肩背尽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合,魏遣将萧宝寅决淮堰,不克。
是冬寒甚,淮泗尽冻,死亡者十七八。
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夹之以堤,并植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澈,俯视居人庐墓,了然皆在其下,或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
若凿湫东注,则游波宽缓,堰得不坏,绚从之。
是时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魏寿阳城戍移屯于八公山,南北居人,散就冈陇。
至秋九月,淮水暴涨,堰悉坏决,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奔流入海。
普通七年,淮堰水盛,寿阳城几没,乃遣夏候等攻拔之,此盖其旧址也。
时筑城以守堰,北对荆山,因名。
○万岁山在皇城北,城垣经其上,东西有二峰对峙,东曰日精,西曰月华。
山之东,又有盛家山,西有马鞍山,皆相连接,又凤凰山在府治北,府之主山也。
府城东又有独山,观星台在其上。
○栏干山,在府西二十里,相接如栏干然。
又曹山在府西北三十里,相传曹操尝屯兵于此,因名。
乌云山府东南六十里。
亦名乌雾山,以山多蒙雾也,与定远县接界。
又陡山,在府西南六十里,以山势峻险而名。
濠塘山府东南七十里。
濠水东源发于此,一名钟乳山,以山穴中出钟乳也。
又镆铘山,在府南八十里,相传昔人铸剑处。
濠水西源出于此。
○云母山,在府西南三十里,出云母府西南五十里。
又有石膏山,出石膏。
○淮水府北十里。
自寿州流经此,东北入泗州界。
详见大川淮水及川渎异同。
濠水在府南十里。
有二源,东源出濠塘山,西源出镆铘山,流至旧府城西南五十里升高山而合,又东北流,至城东十五里有石绝水,谓之濠梁,亦曰石梁河。
今之九虹桥也,桥有九梁,故名。
又经临淮城东,至新河口而入淮,谓之濠口。
明月湖在旧城东南,北流汇于淮河。
又李家湾,在府南,宋绍兴六年,杨沂中败刘猊于藕塘,猊北走,张俊自盱眙趋濠州,与战于李家湾,猊大败宵遁。
○皇陵在府西南十二里。
内为皇城,周七十余步,中为砖城,周六里八十一步,外为土城,周二十八里。
明皇陵卫置于此。
长淮关在府西北三十里,地名粉团洲。
长淮卫置于此。
王庄驿府东北七十里。
濠梁驿,在旧城北关外。
又府北十五里淮河北岸,有十里城递运所。
临淮县府东北二十里。
秦钟离县。
汉因之,属九江郡。
晋属淮南郡,后为钟离郡治。
宋、齐以后,州郡皆治此。
明洪武三年,改置中立县,寻改今名。
城周九里有奇,编户四十七里。
○钟离城在县东四里。
古钟离子国。
《左传》成十五年,叔孙侨如及诸侯之大夫会吴于钟离,吴始通也。
昭四年,楚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
二十三年,吴败楚师于钟离。
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师还吴踵,楚遂灭巢及钟离。
《史记·楚世家》:平王时,吴之边邑卑梁女子与楚边邑钟离小僮争桑,两家交怒相攻,遂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拔钟离、居巢,楚恐而城郢,则钟离互为吴楚之边邑也。
汉因置钟离县。
后汉建安二年,吕布自下邳与韩暹、杨奉等合军,向寿春讨袁术,水陆并进,至钟离而还。
晋亦为钟离县,成帝时置郡于此。
宋因之。
泰始三年,淮北陷,徐州移镇钟离。
齐时亦为徐州治,建元二年,魏人来侵,遣将军贺罗分道出钟离。
建武二年,魏拓跋衍攻钟离,徐州刺史萧惠休拒破之,既而魏主循淮而东,至钟离,诏崔慧景等赴救,魏不能克。
梁天监五年,萧宏伐魏,自洛口败退,魏人乘胜取马头城,诏修钟离城,为战守之备。
既而魏将元英等进围钟离,邢峦谓钟离天险,必无克状。
魏主不听。
梁遣曹景宗督军二十万赴救,魏人败走。
太清三年,北徐州刺史萧正表以钟离降魏。
高齐时,改置楚州治焉。
隋开皇三年,废钟离郡,改楚州曰豪州。
大业初,复改为钟离郡。
唐置濠州,钟离县治于城外。
五代时,淮南、南唐有其地。
周显德四年攻拔之,仍为濠州治。
宋、元因之。
明初增置凤阳县,而钟离改曰临淮。
杜佑曰:钟离旧城,在今县东四里。
是唐时县移今治也。
《寰宇记》:隋置钟离郡于此,土人呼为鲁城。
今府城西南十五里有东鲁山,又西南三里有西鲁山,城或因山以名欤。
又旧府城,在县西南二里,故濠州城也。
自唐以来,濠州皆治此。
后周显德四年,周主至镇淮军,渡淮至濠州城西。
既而李重进破濠州南城,周主自攻濠州,别将王审琦又拔其水寨,复破其水军于城北,拔其羊马城,寻克之。
《志》云:旧府城一名三牛城,以郡治有三石牛也。
郡介濠、淮间,多水灾、牛、土蓄,故以厌之。
《一统志》:城在今府城东二十里,又东去钟离故城六里。
小东城在县东北。
秦始皇二年,筑此以镇濠口。
《通释》:小东城在钟离县东一里。
又燕县城在县东,或曰:即钟离故城也。
汉南燕县,属东郡。
江左侨置于此,为钟离郡治。
宋、齐因之。
后魏为钟离、陈留二郡治。
高齐废。
乐平城在县东南。
本汉县,属东郡。
江左侨置于钟离郡界。
宋泰始二年,薛安都从子索儿自石梁溃走乐平,即此。
石梁见六合县。
○公路城,在县东,袁术据淮南时所筑。
又盱眙县境,亦有此城。
○梅城山县东四十里,以山岩如城而名。
又东十里有石门山。
○小横山,在县南五十里。
以山势横亘而名。
又青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有青山涧,北流入于淮水。
白沙山县东八十里。
山多白沙,因名。
又化明山,在县东六十里。
《志》云:隋改招义县曰化明,以此山名也。
○淮河在县城北。
有浮桥跨其上,东北流入五河县界,自昔险要处也。
萧齐建武二年,魏主济淮攻钟离,不克,乃自邵阳洲引还,余兵未济,齐人据渚,邀断津路,魏将奚康生击破渚中兵,杨播结阵于南岸,与齐兵力战,仅而得济。
唐咸通十年,徐州贼庞勋遣其党据濠州,淮南帅马举进讨,堑其三面而围之,城北面临淮,贼犹得与徐州通,勋因遣兵屯北津,与城中贼相应,举遣将渡淮击败之,平其寨。
五代周显德三年,周主自寿州循淮而东,至濠州。
四年,周主攻濠州,唐人屯战船数百于城北,植巨木于淮水,以限周兵,周主攻之,拔其木,焚其栅,寻拔州城,是也。
濠水在城东。
自凤阳县流入境,至城东新河口,注于淮。
亦谓之濠口。
宋人《修城记》:濠之为城,长淮引桐柏之源横其北,石梁会众水之流环其西。
是也。
《通释》:濠州旧有东西二城,濠水介其中。
邵阳洲县东北十八里淮水中。
萧齐建武二年,魏主宏攻钟离,不拔,筑城于邵阳洲上栅,断水路夹筑二城,齐将裴叔业攻拔之。
梁天监三年,魏将元澄攻钟离,张惠绍将兵五千诣钟离,澄遣别将刘思祖等邀之,战于邵阳洲,大败梁兵。
五年,魏元英复攻钟离,曹景宗赴救,违诏顿邵阳洲尾,值暴风引还。
钟离北阻淮水,魏人于邵阳洲两岸为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
英据南岸攻城,别将杨大眼据北岸立城,以通粮运。
徐州刺史昌义之固守钟离不下,豫州刺史常睿自合肥驰救,与景宗进顿邵阳洲,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
又豫装高舰,与魏桥等为火攻之计。
会淮水暴涨,睿与诸将分道进攻,斗舰竞发,魏洲上军尽殪,敢死之士,拔栅斩桥,风怒火烈,水又漂疾,倏忽之间,桥栅俱尽,魏军大溃。
洲北又有赵草城,时曹景宗以牧人过淮北伐刍藁者,辄为魏将杨大眼所略。
乃于大眼城南数里筑垒,垒成,使别将赵草守之。
有抄掠者,皆为草所杀。
自后始得纵刍牧,因以赵草名其城。
城距洲数里,据淮为险。
乘龙洲县东北四十里淮水中流。
五代周显德四年,周主自镇淮军夜济淮,至濠州城西,州东北十八里有滩,唐人栅于其上,据水自固,谓周兵必不能涉,周主自攻之,命别将康保裔帅甲士数百,乘橐驼涉水,赵匡胤帅骑兵继之,遂拔之。
《志》云:时周兵夜持炬乘骆驼渡淮,濠兵惊以为鬼乘龙也,洲因以名。
○道人洲,《志》云:在邵阳洲东。
梁天监五年,魏元英围钟离,诏曹景宗驰救,先顿道人洲,俟众军俱进,既而景宗违诏而前,据邵阳洲尾,值暴风雨,还守道人洲。
千人塘在县南。
《唐志》:钟离南有故千人塘,干封中,修以溉田。
○红心桥在县南六十里。
旁有马驿,曰红心驿。
又南六十里,至定远县之池河驿。
怀远县府西北七十里。
北至宿州百八十里,南至寿州百四十里,东南至定远县百八十里。
汉沛郡平阿、向二县及九江郡当涂县地。
五代周置镇淮军。
宋废。
宝二年,置怀远军。
元改军为县,以荆山县省入。
县有故城,今废。
编户四十里。
○荆山城在县治北三里。
亦谓之旧城,北魏所置城也。
梁天监十四年,魏人以梁堰淮水,命杨大眼镇荆山,因筑城置戍于此。
普通五年,北兖州刺史赵景悦围魏荆山,拔之。
魏将元琛赴救,复荆山戍,既而荆山来降,寻没于东魏。
高齐因置荆山郡治于此。
隋初郡废。
唐为钟离县地。
五代周显德四年,围唐寿州,大破其援军于紫金山,余众东走,周军夹岸追之。
周主自赵步循北岸驰至荆山洪,距赵步二百余里,夜宿镇淮军,因城之。
盖是时置军筑城也。
是年,唐将郭廷谓将水军断涡口浮梁,又袭败武宁节度使武行于定远,周主因自石梁至镇淮军,遂济淮攻濠州。
宋初军废。
宝五年,贾似道奏,以涡口上环荆山,下连淮岸,险要可据,遂置荆山县,改军名怀远,以县属焉。
元改军为县,以荆山县省入。
紫金山、赵步,俱见寿州界。
当涂城在县东七里涂山北麓下。
古涂山氏国。
汉为当涂县,属九江郡。
武帝封魏不害为侯邑。
后汉仍为当涂县。
建安十三年,孙权围合肥,使张昭攻当涂,不克。
县寻废。
晋初复置,属淮南郡。
沈约曰: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淮南虚无民户,晋平吴,民各还本,故复立也。
其后中原丧乱,北寇南侵,淮南民多南渡。
成帝时,淮南益多故,民度江者转多,乃于江南立淮南郡及当涂诸县,而淮南之当涂遂废。
安帝时,立马头郡及侨置诸县于其地。
宋、齐因之。
后魏亦为马头郡。
高齐改曰马头县,又改置荆山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涂山,属濠州。
唐武德四年,并入钟离。
马头郡城在县西南二十里,下临淮河。
旧《志》云:在县西二十里,又西二十里,有梁时所置马头新城,下有新城淮河渡。
沈约曰:马头郡,晋安帝立,因山形如马头而名,领虞县等县,属南豫州,虞县亦侨置县也。
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人分道南寇,遣将长孙真趣马头,拓跋英趣钟离,既而拓跋仁逼寿阳、马头、钟离,悉被焚掠。
齐建元二年,魏拓跋琛攻拔马头戍,杀太守刘从。
梁天监五年,魏将元英等复取梁城,遂北至马头城,攻拔之,寻复入于梁。
梁末,魏复取之。
陈大建五年伐齐,沈善庆克马头城,是也。
《南齐志》以虞县属钟离郡,而马头郡治己吾县。
后魏又以己吾属沛郡,而马头郡治蕲县,盖皆当涂故地。
齐省。
《舆程记》:今县西二十二里,地名马头城,为往来渡淮者必经之地,盖即南北朝时故郡治矣。
胡氏曰:当涂故城,南北朝兵争之际,为马头郡城。
胡氏盖误以当涂城为马头城云。
又寿州、六安州,皆有此城,详见后。
涡口城县东北十五里。
今讹为城。
齐建武末,裴叔业攻涡阳,魏将王肃等驰救,叔业引还,为魏所败,还保涡口。
唐时于涡口对岸筑两城,刺史常带两城使。
建中二年,李正己叛,遣兵扼甬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艘,泊涡口不敢进,诏以张万福为濠州刺史,万福驰至涡口,立马岸上,悉发江淮进奉船,相御以进,淄青将士睥睨不敢动。
李吉甫云:濠有涡口之险。
是也。
五代周显德三年,攻唐淮南,周主至濠州,时涡口奏新作浮梁成,遂如涡口置镇淮军。
明年,城镇淮军为二城,夹淮水,徙下蔡浮梁于其间,以扼濠、寿应援之路,会淮水涨,唐濠州将郭廷谓以水军溯淮,欲掩不备,焚浮梁,为周将赵匡赞所败,周主寻命白训戍镇淮军,镇淮军盖即涡口城也。
宋绍兴初,伪齐刘猊自涡口侵定远。
嘉定十二年,金人分道寇淮南,知楚州贾涉使李全邀其归路,全进至涡口,败金人于化湖陂,又追败之于曹家庄而还。
化湖陂,在县北曹家庄,近宿州界。
平阿城县北三十里。
战国时齐邑,魏惠王三十五年,与齐宣王会于平阿南。
后属楚。
汉置平阿县,属沛郡。
后汉属九江郡。
光武更封耿阜为侯邑。
曹魏嘉平初,兖州刺史令狐愚屯于平阿以拒吴人,是也。
晋属淮南郡,永嘉后废。
《水经注》:淮水过当涂县北,又北,沙水注之,淮之西,有平阿故城,是也。
梁时复置平阿,在今高邮、天长界,非故县。
龙亢城县西北八十五里,在涡水之阳。
汉沛郡属县。
元鼎五年,封扌广德为龙亢侯。
后汉仍属沛国。
晋属谯国。
南渡后废,侨置于今和州境。
后魏尝置马头郡于此。
萧齐建武末,裴叔业攻魏涡阳,别遣军主萧等攻龙亢戍,破魏兵。
龙亢即马头郡也。
梁普通六年,赵景悦拔魏龙亢,亦置龙亢郡,领龙亢等县。
东魏、北齐因之。
隋初,郡县俱废,入蕲县。
唐初复析夏丘置龙亢县,贞观中省。
今县有龙亢村,亢,读冈。
○向城,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杜氏曰:龙亢县东南有向城,春秋时向国也。
《左传》隐二年,莒人入向,谓此。
汉置向县,属沛郡。
后汉因之。
魏废。
考城县东南四十五里。
本汉陈留郡属县。
江左侨置于此。
沈约《志》:考城县属盱眙郡,萧齐因之,后废。
○边军城,在县西北八里。
《志》云:宋末,江淮安抚使夏贵所筑。
○荆山在县治西南。
今县城经其上。
萧梁于山下立堰,以遏淮流,因曰荆山堰。
魏人亦于此置戍,以重兵守之,南北多事,荆山常为襟要。
《水经注》:淮水过涂山,而后至荆山。
胡氏曰:涂山在钟离西九十五里,荆山在钟离西八十五里,盖淮流屈曲,故道里相悬也。
涂山县东南八里,与荆山对峙。
《左传》昭四年,楚椒举曰:穆有涂山之会。
又哀七年,子服景伯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杜预曰:寿春之涂山也。
今山南有禹墟及禹会村。
东汉顺帝末,九江盗徐凤、马勉,攻烧城邑,凤称无上将军,勉称帝,筑宫于当涂山中。
《续汉志》:当涂县有马丘聚,徐凤反于此。
是也。
五代周显德三年,师围寿春,南唐援兵皆维舟于淮,营于涂山之下,周主命赵匡胤击之,大败唐兵于涡口。
《唐六典》:涂山,淮南道名山之一。
《水经注》:荆、涂二山,相为一脉,禹以桐柏之流,泛滥为害,乃凿山为二以通之。
今两山间有断接谷,滨淮为胜云。
○洛河山,在县南六十里,以近洛河而名,山产煤炭。
○淮水在县东南一里,介在荆、涂两峡间。
今名洪头,有巨石横亘若门限,每冬水浅则见。
相传即大禹所凿也,亦即萧梁时置堰处矣。
涡水在县东北一里。
班固曰:淮阳国扶沟县有涡水,首受狼易渠,东至向入淮,过郡三,行千里。
《水经》: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东南至沛为涡水,涡水东径谯郡,又东南至下邳睢陵县入淮,是涡水为汴河之支流也。
《广志》:今涡河自归德府鹿邑县境,流入亳州界。
黄河从西北来注之,经亳城北,与马尚河合,东南流,经蒙城县,而入县界,至县东入淮,谓之涡口,今黄河横决,涡口上源,几不可问矣。
汉建安十四年,曹公至谯,引水军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开芍陂屯田。
曹丕黄初五年,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
吴孙皓建衡二年,遣丁奉入涡口。
齐建武末,裴叔业攻魏涡阳,不克,还保涡口。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亮南侵,亦自涡口渡淮。
明建文四年,燕王南下,驻于涡河,涡口盖淮南要害之地也。
又塌河在县西十五里流合涡水,入于淮。
洛水在县南七十里,其地有洛河镇,上流自定远县流入,至此注于淮,亦谓之洛涧。
《水经注》:洛涧北历秦墟,下注淮,谓之洛口。
《纪胜》云:洛水自定远县西白望堆,流入寿州界,屈曲而北,历秦墟,至新城村南十五里,入于淮,即洛口也。
晋大元八年,苻坚寇晋遣将梁成屯洛涧,栅水以扼东兵,谢玄遣刘牢之率精兵破斩之。
梁天监四年,谋伐魏,遣杨公则将宿卫兵塞洛口,与魏将石荣战,斩之,既而以临川王宏都督北讨诸军事,次洛口,魏将奚康生等言于元英曰:梁人久不进兵,其势可见,若进据洛水,彼必奔散。
英不从,既而洛口暴风雨,军中惊,遂溃还,魏人因取马头城。
盖洛口与马头城相近也。
《志》云:今县南六十里有洛河渡,盖即淮河渡处,以近洛口而名。
又有洛河镇巡司,戍守洛口。
淝河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宿州龙山湖,东南流,经县之双墩村,入于淮,明建文四年,燕兵至涡河,平安自后蹑之,燕王曰:此地滨河,多林木,敌疑有伏,必不敢轻进,肥河旁地平少树,彼必不疑,可设伏覆之也。
乃率骑至淝河设伏,安至,败走。
《志》云:县北十五里,又有淝河,自蒙城县流入境,与宿州之淝河合流入淮。
○茌眉戍在县西北,魏置。
齐建元二年,魏人攻钟离,徐州刺史崔文仲击却之,又遣兵渡淮,攻破其茌眉戍,是也。
○柳滩驿,在县南七十里,为南达寿州之中道。
定远县府南九十里,东至滁州,西至寿州,南至庐州府,俱百八十里。
秦置东城县。
汉因之。
梁改置定远县,兼置临濠郡。
后齐改郡曰广安。
隋初郡废,县属濠州,唐因之。
五代周显德二年,遣军侵唐淮南,唐遣皇甫晖等将兵屯定远,即此。
有土城周五里余,今编户三十二里。
○东城县东南五十里。
秦邑。
陈胜将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
又项王败于垓下,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处也。
汉为东城县,属九江郡。
文帝八年,封淮南厉王子良为侯邑。
东汉改属下邳。
顺帝末,阴陵人徐凤反攻,烧东城。
建安三年,袁术以鲁肃为东城长。
晋仍属淮南。
永嘉四年,淮南太守裴硕袭扬州都督周馥于寿春,兵败,退保东城。
宋后废。
梁天监二年,后魏以萧宝寅都督东扬等三州诸军事,屯东城。
杜佑曰:故东城,梁于此置临淮郡,又尝置安州,侯景乱废。
《寰宇记》:梁天监中,土人蔡丰据东城,自魏来归,武帝嘉之,改东城为丰城县,以表其功,寻并入定远。
曲阳城在县西北九十五里。
汉置曲阳县,属九江郡。
后汉曰西曲阳。
应劭曰:以在淮曲之阳而名。
下邳有曲阳,故此加西。
晋因之,后废。
后魏置彭、沛二郡及南阳县,治曲阳城。
梁普通六年,曹世宗拔魏曲阳,又拔秦墟。
《水经注》:洛水经淮南曲阳故城,又北历秦墟,秦墟盖亦是时戍守处也。
《隋志》:梁置九江郡。
后齐废郡为曲阳县,寻又废入定远,即此城矣。
《中都志》:今寿州东北八十三里,有故西曲阳城。
阴陵城在县西北六十里。
故楚邑,即项王败至阴陵迷失道处也。
汉置县,属九江郡。
后汉为郡治。
初平四年,袁术保阴陵,集兵淮北,进向寿春,即此。
晋仍属淮南郡。
宋后县废。
梁置北谯郡,治阴陵故城。
天监五年,徐州刺史王伯敖与魏元英战于阴陵,败绩,既而魏围钟离,韦自合肥驰救,取直道,繇阴陵大泽,行值涧谷,辄飞桥以渡,即此。
东魏亦为北谯郡治。
后周郡县俱废。
闾城县西北百十五里。
相传后魏主焘南侵时,筑城于此,置西沛郡,后废为闾城。
又《濠梁志》云:废定远县,在今县西南八十里。
元至元中,始迁今治。
旧城濠东西南各阔十丈,北阔二十丈,引北山涧谷水注之,岁尝不竭。
○韭山县东北四十里。
山暖多韭,因名。
上有石城,兵火时保聚处也,山下有洞穴,涧水尝流不竭。
○大横山,在县东七十里,以横界于东南而名,山上有石垒城。
又皇甫山,亦在县东七十里,俗传有皇甫将军屯兵于此,山因以名。
横涧山在县西北七十里。
上有石累城及涧泉,兵火时,尝屯御于此。
明太祖初起义兵,取横涧山,遂入滁阳。
又县境有豁鼻山、妙山、洪山,皆元末乡里豪杰聚众结寨处。
○槎牙山,亦在县西七十里,以山势Лヴ而名。
又县东四十里有银岭,旧有银冶。
○池河在县南六十里。
源出庐州府巢县,流入境内,凡百四十里,东北注于淮,其入淮处,亦谓之池口。
《水经注》:池水东北径东城县故城南,又东北径二山间,又东北入淮,为池口也。
洛河在县西九十里,西北流入怀远县界。
《志》云:县有青河涧,洛水出焉。
《水经注》:洛水上承苑马塘,亦即淝水之支流也,苑马塘盖与寿州之勺陂相近。
○马丘聚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亦曰蓝栅城。
《后汉书》当涂有马丘聚,徐凤反于此,《志》以为即此地也。
今亦名马丘城。
○越家坊,在县东南八十里。
宋绍兴六年,刘猊率众寇定远,欲趣宣化,犯建康,杨沂中自泗州趣濠州,与猊遇于越家坊,败之。
藕塘镇县东六十里。
宋绍兴六年,刘猊为杨沂中所败,欲西趣合肥,至藕塘,沂中复遇之,猊据山立阵,矢下如雨,沂中急击之,猊众溃乱。
又绍兴十一年,金人围濠州,刘驰救,军于藕塘。
《宋会要》:干道初,濠州移治藕塘镇。
嘉定四年,城定远州,复还旧治。
○张桥驿,在县南四十里,路达合肥。
又池河驿,在县东六十里,路出滁州。
五河县府东北百十里,东至泗州百五十里,北至虹县九十里,东北至邳州宿迁县二百五十里,本泗州五河口。
宋端平二年,金亡遗民来归,置隘使屯田。
咸淳六年,置安淮军及五河县于此,以五水交流而名也。
元废军,县属临濠府。
至元十七年,改属泗州。
明初改今属。
编户二十五里。
○安淮城在县治北二里浍河北岸。
宋所置安淮军城也,俗谓之故军城,亦曰五河城。
淳四年,吕文德败蒙古兵于五河,复其城,即此。
今置安淮驿,在县北一里浍河南岸。
○淮河在县东一里。
自临淮县东北流经此,又东入泗州境。
《志》云:县城南一里有金刚嘴,形长而锐,为淮Й之障蔽。
浍河在县西北二里。
其上流自河南永城县流经宿州境,又东南入县境,经县治南入于淮。
或谓之涣水,盖涣水与浍水合流也。
五代周显德四年,围唐濠州,唐有水军在涣水东,欲救濠,周主自将水陆兵击之,大破唐兵于洞口。
洞口,见盱眙县浮山。
沱河在县治西北一里。
源出宿州东南之紫葶湖,历灵壁、虹县,流入境,又东流入于淮。
○河,在县治东南二里,县南一里有南湖,汇众流而成,流为河,亦东流入于淮。
潼河县东北四十里。
亦自虹县流入,经县东北二里,通于沱河,东流入淮。
已上所谓五河也。
《志》曰:五河交会处,在县东二里,谓之五河口。
○上店在县西五十里浍河南岸,有上店巡司戍守。
又县治北一里浍河南岸,有安淮驿。
万历中俱革。
上店东十里为上店渡,亦浍河渡口也。
虹县府东北百七十里。
东南至泗州二百二十里,北至邳州睢宁县九十里,西至宿州灵壁县七十里。
汉置夏丘县,属沛郡。
后汉属下邳国。
晋因之,后废。
东魏武定六年,复置夏丘县,属临潼郡。
后齐因之,兼置夏丘郡,寻置潼州。
后周改州曰宋州,县曰晋陵。
隋开皇初,郡废。
十八年,州废,复改县曰夏丘,属泗州。
大业初,属下邳郡。
唐初属仁州,改置虹县。
贞观八年,仍属泗州。
元和四年,移宿州治此,寻复旧,以县属宿州。
宋因之。
绍兴四年,复改属泗州。
寻没于金,仍属泗州。
元因之。
明初,改今属。
有土城周三里,编户十六里。
○夏丘城县东一里。
汉县治此。
相传尧封禹为夏伯,此其故邑也,县因以名。
东晋初废。
东魏复置夏丘县于今治。
后齐置夏丘郡,寻移置潼州于此。
陈大建六年,将军樊毅克齐潼州,是也。
后周为宋州治。
隋亦曰夏丘县。
唐武德四年,分置虹县于古虹城。
六年,废夏丘县。
贞观六年,移虹县治焉,即今县也。
虹城在县西七十里。
《晋书·地道记》:《左传》昭八年,大于红,即此。
误也。
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