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十 南直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十 南直二 顾祖禹

◇应天府东北至镇江府二百里,西南至太平府一百三十五里,西至和州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滁州一百四十五里,东北至扬州府二百二十里,至北京二千五百五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

春秋时吴地旧《志》云:《左传》长岸地也。

按昭十七年,吴伐楚,司马子鱼战于长岸,大败吴师。

获其乘舟余皇。

杜氏曰:长岸,楚地。

或以为在今无为州滨江。

此不言所在之地,盖传疑耳。

战国属越,后属楚。

楚威王初,置金陵邑相传因地有王气,埋金镇之,故名。

秦改曰秣陵,属鄣郡。

汉初属荆国,后属吴,又属江都国。

元封初,属丹阳郡《丹阳图》:自句容以西属鄣郡,以东属会稽郡。

元封二年,始改鄣郡为丹阳。

后汉因之。

孙吴自京口徙都此,改秣陵曰建业建安十六年,孙权所改。

晋平吴,移置丹阳郡,兼置扬州治焉时改建业曰建邺。

元帝都建康建兴初,避愍帝讳,又改建邺曰建康,改丹阳太守为尹。

宋、齐、梁、陈因之。

隋平陈,郡废,于石头城置蒋州。

大业三年,复曰丹阳郡。

唐武德三年,置扬州。

七年,改为蒋州。

八年,复为扬州,置大都督府。

九年,扬州移治江都以金陵诸邑,分属宣、润二州。

至德二载,置江宁郡。

干元元年,改为升州时又置浙西节度使治焉。

上元初,州废。

大顺元年,复置。

唐末,杨氏于升州建大都督府。

五代梁贞明三年,徐温徙镇海军治升州。

六年,改为金陵府。

石晋天福二年,南唐李氏都之,改为江宁府谓之西都,而以江都为东都。

宋复为升州。

天禧二年,升为江宁府建康军节度仁宗初封升王也。

建炎三年,改为建康府时建行都,置行宫留守。

元为建康路至元二十三年,自杭州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此。

天历二年,改为集庆路《元史》云:以文宗潜邸故也。

国朝定都于此,曰应天府,领县八。

府前据大江自金陵北向,则大江当其前,南连重岭牛首、雁门诸山,凭高据深,形势独胜。

孙吴建都于此,西引荆楚之固,东集吴会之粟,以曹氏之强,而不能为兼并之计也。

诸葛武侯云:金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

王导亦云:经营四方,此为根本。

盖舟车便利,则无艰阻之虞;田野沃饶,则有展舒之藉。

金陵在东南,言地利者,自不能舍此而他及也。

晋咸康中,苏峻入建康,郄鉴自广陵起兵赴难,遣间使至寻阳,谓温峤曰:或闻贼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当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贼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坚壁清野以待贼。

贼攻城不下,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必覆溃矣。

峤从之,峻繇此败。

宋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自寻阳举兵东下。

萧道成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致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

今应变之术,不宜远出,若偏师失律,大沮众心。

宜顿新亭、白下,坚守宫城、东府、石头,以待贼至。

千里孤军,后无委积,求战不得,自然瓦解。

我请顿新亭,以当其锋。

征北守白下时张永为征北将军,领军屯宣阳门时刘π为领军,为诸军节度,破贼必矣。

从之,休范果败。

梁敬帝初,徐嗣徽以谯、秦二州附于齐,引齐兵入石头,攻建康。

陈霸先问计于韦载。

载曰:齐师若分兵先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

今急通东道,转输分兵,截彼之粮道,则齐将之首旬日可致也。

霸先从之,齐兵败却。

隋末,杜伏威据丹阳,雄于江东,其后辅公继之,几成东南之患。

唐武氏之乱,徐敬业等起兵扬州。

其党薛仲璋曰: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足以为固。

不如先取常、润,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

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良策也。

敬业从之,至于败亡。

盖迷于事机,而地利不足恃矣。

杜佑曰:自孙吴以金陵立国,其后晋宋踵其成辙,犹能北问中原。

下逮梁、陈,虽疆土渐蹙,而声教所通,尚为四方系望,岂非东南都会恒在建康欤?宋胡安国曰:建康以三吴为东门,荆、蜀为西户,七闽、二广为南府。

李纲曰:建康控引二浙,襟带江淮,漕运贮谷,无不便利。

然必淮南有藩篱形势之固,然后建康为可都。

后唐李氏有淮南,则可以都金陵。

其后淮南为周世宗所取,遂以削弱。

又言万乘所居,必择形势以为驻跸之所。

举天下形势而言,关中为上。

以东南形势而言,则当以建康为便。

卫肤敏曰:建康外连江淮,内控湖海,实为东南要会。

张浚曰:东南形势,莫重建康,实为中兴之本。

张守曰: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江流险,气象雄伟,据要会以经理中原,依险阻以捍御强敌,可为行都,以待恢复。

而吴芾亦言于高宗曰:建康控带襄汉,经略淮甸,请留此以系中原之望。

张邵亦言:有中原之形势,有东南之形势,今纵未能遽争中原,宜进都金陵,因江、淮、蜀、汉、闽、广之资,以图兴复。

李光曰:建康之地,进可以战,退足以守。

自建康至姑熟一百八十里,其隘可守者有六:曰江宁镇,曰砂夹,曰采石,曰大信,其上则有芜湖、繁昌,皆与淮南对境。

其余皆芦┠之场,或崎岸危矶,水势湍悍,难施舟楫,莫若预于诸隘屯兵积粟,竭力固守,时会一至,即北向以清中原。

王应麟曰:金陵倚山带江,九州天险。

胡三省曰:建康控制长江,呼吸之间,上下千里,足以虎视吴、楚,应接梁、宋。

盖宋人不能忘情于中原,故规画建康,为最详也。

明太祖初起兵,冯国用进策曰:金陵龙蟠虎踞,真帝王都,愿先拔金陵而定鼎,然后命将四出,扫除群寇,天下不难定也。

太祖从之,遂以廓清六合。

然而用金陵者,亦不可不知其方。

陈先尝谓太祖曰:集庆右环大江,左枕崇冈,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利于步战。

若南据溧阳,东捣镇江,西扼太平,据险阻,绝粮道,自可不战而下。

故太祖定太平,即命徐达等克溧水、溧阳、句容、芜湖,乃攻集庆。

而燕王破盛庸于浦子口见江浦县,诸将请径薄京城。

王曰:镇江咽喉之地。

若城守不下,往来非便,先下镇江,彼势益孤矣。

会镇江守将来降,乃趣京师。

先之言,安在不可与郗鉴之策相衡而论哉?

今府城,即明京城,亦即六朝时故都也。

旧《志》云:吴大帝筑都城,东晋至陈皆因之。

其城近覆舟山,去秦淮五里,内为宫城《建康宫阙簿》:吴大帝所筑苑城也。

东晋以后,亦曰宫城,亦曰台城,亦曰苑城。

宫门周六里一百十步,有门六所谓台城六门也。

宋武陵王骏讨元凶劭,劭兵败,闭守六门。

梁侯景叛逼建康,梁主分遣韦黯等屯六门。

又湘东王绎谓王僧辨,六门之内,自极兵威,即此:南曰大司马门《宫苑记》:大司马门,南直宣阳门。

《梁书》:侯景攻台城,纵火烧大司马门及东西华诸门,又斫东掖门,羊侃击却之。

既而梁主幸大司马门,又太子纲遣孟恭自大司马门出荡,恭降于景。

其门内曰云龙门,则殿前正门也。

晋咸和三年,苏峻逼台城,羊曼勒兵守云龙门。

宋景平二年,徐羡之等废立,引兵入云龙门。

元嘉末,元凶劭弑逆,从万春门入,其党张超之等驰入云龙门及斋阁,拔刃径上合殿。

齐永明末,中书郎王融欲矫诏立竟陵王子良,以子良兵禁诸门,萧鸾亟驰至,排云龙门而入。

既而鸾弑郁林王昭业,自尚书省入云龙门。

时国子祭酒江学攵被召入宫,至云龙门,托药发,吐车中而去。

又东昏侯末,王珍国等谋行弑,其党开云龙门,引兵入殿。

梁天监二年,谢フ诣云龙门,诏见于华林园。

是也。

《建康实录》云:宫墙第二重东面门,曰云龙门,对第三重宫墙之万春门,似误,东曰万春门吴宫东门曰苍龙门,后改为万春门,在东面南头、东华门《宫苑记》:晋之东掖门,后为东华门。

西曰西华门《宫苑记》:晋西掖门,后改为西华门。

《梁书》:太清三年,侯景攻台城,伪求和,诏盟于西华门外、大阳门在西面南头。

晋太和六年,桓温废立,帝奕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虎门,或曰即大阳门也。

《梁书》:陶弘景脱朝服,挂神虎门。

又侯景再攻台城,邵陵世子坚屯大阳门,其书佐董勋等于城西北楼引景众登城,城陷。

《实录》又云:神虎门宫墙第二重西面门,亦曰神武,对第三重宫墙之千秋门。

《宫苑记》:宋元嘉二年,于苑城东西立万春、千秋二门。

齐改万春为云龙,千秋为神虎,似误,北曰承明门宋桂阳王休范之乱,萧道成在新亭,以台城危逼,遣兵自石头济淮,从承明门入卫宫省,既而道成党王敬则弑苍梧王,道成入自承明门。

梁侯景围台城,江子一等开承明门出,与诸弟皆战死。

是也。

又有南掖、左掖、右掖、北掖及端门、止车诸门,盖宫门名云。

晋桓玄篡位,闻桓谦等为义师所败,遂出南掖门西遁。

齐永元初,始安王遥光叛据东府城,左将军沈约驰入西掖门,尚书令徐孝嗣等共出南掖门。

二年,崔慧景等作乱,其将崔恭祖突入北掖门,乃复出,既而恭祖劝慧景烧北掖楼,慧景不从,时萧懿屯南掖门,处分城内。

三年,萧衍围宫城,别将杨公则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城中以弩射之,既而衍克台城,公则率麾下陈于南掖门。

梁天监初,齐东昏侯嬖臣孙文明等,率其徒入南北掖门作乱,烧神虎门总章观,入卫尉府。

敬帝初,徐嗣徽据石头,引齐兵至阙下,侯安都守台城,开东西掖门出战,大破之。

陈祯明末,隋将贺若弼来伐,烧北掖门而入。

是也。

《建康记》:六朝宫门正南曰端门。

梁时又置石阙于端门外,又有东宫城在台城东,其南门曰承华,东门曰安阳,西门曰则天,或曰奉化。

宋元凶劭弑逆,呼左卫率袁淑停车奉化门,即西门也。

一云:台城六门,大司马门、阊阖门、万春门、广莫门、大通门、千秋门也。

外为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有门十二晋自元帝渡江以后,诸城门皆用洛阳旧名,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

《通释》:晋初有宣阳门,至成帝作新宫,始修都城,开陵阳等五门,与宣阳门为六,似十二门,又后所增置。

唐许嵩《建康实录》:都城三重,外重六门,宣阳、广阳、津阳、清明、建阳、西明也:正南曰宣阳门本洛阳南面西头第二门名也。

晋太宁二年,王敦将沈充、钱凤渡淮,突犯宣阳门。

咸和三年,苏峻作乱,庾亮率众将陈于宣阳门内。

隆安二年,王敦、殷仲堪,自京口、江陵,举兵逼建康,诏谢琰屯于宣阳门。

元兴初,桓玄逼建康,至新亭,会稽世子元显陈于宣阳门外。

三年,刘裕讨玄入建康,焚桓温神主于宣阳门外。

宋桂阳王休范之乱,萧道成将张敬儿斩休范将杜黑骡于宣阳门。

齐永元末,萧衍东下,王茂等败东军于大航,长驱至宣阳门。

梁太清二年,侯景渡朱雀航,入宣阳门。

是也。

宣阳之南五里,曰朱雀门,又南六里,为国门。

见后朱雀桁,宣阳之东曰平昌门《宫苑记》:晋宫城北面最东曰平昌门,宋曰承明门。

恐误,又东曰开阳门。

宣阳之西曰津阳门《实录》云:宋元嘉二十五年,改开阳曰津阳。

恐误。

正东曰东阳门,东阳之南曰清明门,之北曰建阳门亦曰建春门。

齐明帝末,王敬则起兵会稽,以奉南康侯子恪为名。

子恪从吴郡自归,达建阳门。

是也。

正西曰西明门一名白门。

宋元嘉二年,讨徐羡之等杀害营阳、庐陵之罪,羡之承诏至西明门外。

齐东昏侯末,闻萧衍克江郢,云:须来至白门,当一决。

既而衍使陈伯之屯西明门。

梁元帝初,王僧辨等讨侯景,景军败,诸军逐北至西明门。

景至阙下,不敢入台,遂东走。

敬帝时,徐嗣徽引齐兵逼建康。

陈霸先出西明门,大败之。

是也。

《金陵记》:建康西门曰白门,以方色名也。

西明之南曰广阳门初曰陵阳门,后改。

梁大同七年,吏部尚书蔡撙除交趾并韶为广阳门郎,韶耻之,遂还乡里作乱,之北曰阊阖门《实录》:宫城南面次东为阊阖门,后改为南掖门,俗谓之天门。

陈时谓之端门,恐误。

北面之东曰广莫门晋咸康初,石虎南游,游骑至历阳,帝观兵广莫门以备之。

咸安末,妖人卢悚晨攻广莫门,诈称海西公还,繇云龙门突入殿庭。

宋元嘉三年,讨传亮废杀之罪,杀之于广莫门。

齐崔慧景之乱,自钟山西岩而下,入广莫门。

是也。

又《宋纪》:元嘉二十五年,新作阊阖、广莫二门,旋改广莫曰承明门。

盖作都城之阊阖,宫城之广莫,非此门也,西曰大夏门《宫苑记》:都城十二门:南四门,最西曰陵阳,后改广阳;正门曰宣阳;稍东曰开阳,后改津阳;最东曰清明。

东面二门,东曰东阳,北曰建春,后改建阳。

西二门,南曰阊阖,北曰西明。

北四门,西曰大夏,中曰玄武,齐时改宣平;稍东曰广莫,陈改北捷;最东曰延熹。

今考之,与正史不合。

又《建康实录》与《宫苑记》所载,宫城及都城诸门,参错不一,姑削之。

又自晋以来,于秦淮南北两岸,设篱门五十六所,谓之郊门,亦曰篱门《宫苑记》:东晋以后,建康城之外城,惟设竹篱,而有六门。

齐高帝建元二年,命改筑都墙,俗仍谓为篱门。

永元初,始安王遥光举兵东府城,诏左兴盛屯东篱门。

明年,崔慧景作乱,复遣左兴盛拒之于北篱门。

又萧衍东下,至新林,分遣陈伯之等据西篱门。

又有国门,梁天监七年作,在越城东南,亦曰望国门。

侯景入犯,使羊侃领千骑顿望国门,是也。

侯景入台城,前朝宫阙,大都灰烬。

陈时复加修葺。

至隋师入建康,宫殿陵园,城垣庐舍,悉皆平荡。

六朝旧迹,蔓草荒烟,无仅存者矣隋开皇九年,平陈,诏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中置蒋州。

唐又废州,以其地属润州,其后始更置州郡。

杨吴时,改筑城垣,跨秦淮南北,周回二十五里《五代史》:梁贞明六年,徐温遣陈彦谦城金陵。

后唐长兴三年,徐知诰复广金陵城,周二十里,为八门,东、西、南、北四门而外,溯秦淮而东者曰上水门,沿秦淮而西者曰下水门,西之南曰栅寨门。

旧凿城立栅,以通古运渎。

元时亦置闸,以泄城内积水入江,俗呼为窗子口,又西南为龙光门云,内为子城周四里有奇,亦曰牙城,有东、西、南三门,而无北门。

李氏从而都之晋天福二年,徐知诰篡立,改牙城曰宫城,大抵承杨吴之旧。

宋南渡后,虽设行宫留守,而无所增加宋于子城内置升州治,后为建康府治。

绍兴二年,以府治为行宫,增筑子城曰皇城,而规模皆如旧制。

明初建为京师,更新城阙,乃益廓而大之,东尽钟山之麓,西阻石头之固《志》云:自杨吴以来,城西皆据石头冈阜之脊。

明初亦因其制,北控湖山,南临长干,而秦淮贯其中,横缩纡徐,周九十六里,内则皇城奠焉在京城内之东偏,当钟山之阳。

正门曰洪武门南直正阳门,东曰东安门,西曰西安门殿基在宋元东城外,旧燕雀湖地,其西安门以北宫墙,即都城故址,东出青溪桥处也。

又有旧内城,亦在京城中。

宋绍兴二年,即建康府治为行宫,在东锦绣坊。

元至元二十三年,为行御史台治。

至正十六年,太祖入金陵,建军府于此,寻为王府。

又建为皇宫,比于皇城,大内宫阙成,称为旧内。

又今府治在西锦绣坊,本元初故治也。

后迁徙不一,明初复改置于此。

都城凡十三门,南曰正阳门,正阳之西曰通济秦淮水繇此入城,故上水门也,又西曰聚宝本旧南门,太祖更名。

西南则曰三山亦曰水西门,秦淮下流经此,故下水门也,曰石城本旧西门,亦曰大西门,太祖更名。

《城邑考》:石城门,即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所筑金陵邑城之地也。

明初鼎新,京城唯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尚仍旧,而易以新名。

北曰太平门,太平之西曰神策,又西曰金川靖难师至,李景隆献门处也,曰钟阜。

东曰朝阳门,西曰清凉门。

清凉之北曰定淮,曰仪凤后塞钟阜、仪凤二门,存十一门。

《都城记》:都城自旧东门外截濠为城,沿淮水北崇礼街地,开拓八里,增南出门二,曰通济,曰正阳;自正阳以东,增东出门一,曰朝阳;自钟山之麓,围绕而西,抵覆舟山,建北出门,曰太平;又西据覆舟、鸡鸣,缘湖水以北,至直渎山而西八里,建北出门二,曰神策,曰金川;自金川北绕狮子山于中,雉堞相向,建门二,曰钟阜,曰仪凤;自仪凤迤逦而南,建门二,曰定淮,曰清凉,以接旧西门焉。

其外郭西北,则依山带江,东南则阻山控野,周一百八十里,有门十六。

东面之门凡六,曰姚坊、仙鹤、麒麟、沧波、高桥、双桥。

南面之门凡六,曰上方、夹冈、凤台、驯象、大安德、小安德。

西面之门一,曰江东。

北面之门凡三,曰佛宁,曰上元,曰观音。

山川环列,气象宏伟,诚东南都会、卜宅开基之胜地也。

上元县附郭。

在府治东北。

本秦秣陵县地。

吴曰建业。

晋平吴,仍曰秣陵。

太康三年,分秣陵北为建业,寻改业为邺。

建兴初,又改曰建康。

后因之。

隋并为江宁县。

唐初因之。

上元初,改为上元县。

今编户二百三里。

江宁县附郭。

在府治西南。

本秦秣陵县地。

晋太康二年,分置临江县。

三年,更名江宁,在今县西南六十里。

后因之。

隋开皇十年,徙治冶城,又省秣陵、建康、同夏三县,合为江宁县。

唐武德三年,改曰归化。

八年,改曰金陵。

明年,又改为白下。

贞观九年,复曰江宁。

上元初,改为上元。

天十四年,杨氏复析上元置江宁县。

今因之。

编户三十六坊厢,七十四里。

○秣陵城在府东南五十里。

秦县,属鄣郡。

《志》云:始皇三十七年,自会稽还,改金陵为秣陵。

汉因之,武帝封江都易王子缠为侯邑,寻属丹阳郡。

建安四年,孙策渡江攻秣陵。

其后,张以秣陵山川形胜,劝孙权以为治所。

刘备东过秣陵,亦劝权居之。

建安十七年,权自京口徙秣陵,改为建业,而旧治如故。

孙皓宝鼎初,山贼施但自秣陵逼建业,诸葛靓迎击之于九里汀。

晋永康中,郗隆为扬州刺史,治秣陵。

沈约曰:秣陵县本治去京邑六十里,今名故治村。

义熙九年,移治京邑之斗场。

元熙初,又省扬州禁防参军县移治其处。

二年,刘裕受禅,奉帝为零陵王,即宫于故秣陵县。

梁绍泰二年,徐嗣徽等引齐兵登芜湖,入丹阳,至秣陵故治,此皆故秣陵城也。

胡氏曰:今西州桥、冶城之间,即晋元熙初移置秣陵县之地。

《实录》云:在故台城南八里小长干巷内。

吴氏若曰:故秣陵北抵句容,西抵建康,防守最切。

其南即九里汀,东入秦淮,溉田百余顷。

宋置秣陵镇,在今秣陵桥东。

元置巡司及税务于此。

今为秣陵关。

建康城在府治南。

本秦秣陵县地。

《江表传》:张谓孙权曰:秣陵,楚武王置,本名金陵,地势冈阜连接石头,秦始皇东巡,望气者言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

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宜为都邑。

刘备东过秣陵,亦劝权居之。

《献帝春秋》:建安十七年,孙权自京口徙秣陵,曰: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寻改曰建业。

吴赤乌十年,缮修宫室,改作太初宫居之。

晋平吴,复为秣陵。

太康三年,复分秣陵之水北置建业县,为丹阳郡治。

建兴初,改曰建业。

宋白曰:晋分秣陵为二邑,自淮水南为秣陵,北为建业。

是也。

隋平陈,省建康入江宁。

《元和志》:建康县城在上元县南二里。

石头城府西二里。

有石头山。

《舆地志》:山环七里一百步,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去台城九里,山上有城,相传楚威王灭越,置金陵邑于此。

《图经》:石头城在上元县西四里,南抵淮水,当淮之口,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其南门之西者曰西门。

又有石头仓城,仓城之门曰仓门。

汉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贮宝货军器于此。

诸葛武侯使建业,曰:石头虎踞,王业之基也。

其地控扼江险,为金陵必争之处。

王帅舟师过三山,鼓噪入石头,孙皓遂降。

晋永康二年,郗隆为扬州刺史,参军王邃镇石头,将士争往归邃,隆遣从事于牛渚禁之,不能止,将士遂奉邃攻隆,杀之。

时隆镇秣陵。

胡氏曰:于牛渚禁将士往石头,疑扬州还治淮南也。

或曰:时赵王伦篡逆,齐王ぁ镇许昌,移檄讨伦,将士欲奉邃西应ぁ,故隆于牛渚禁之耳。

六朝尝以腹心大臣镇守。

东晋永昌元年,王敦自武昌举兵向建康,以征虏将军周札都督石头诸军事,守石头,敦至,札开门纳之,敦据石头,叹曰:吾不复为盛德事矣。

帝命刁协,刘隗等,帅众攻石头,皆大败。

太宁二年,王敦复自姑孰谋犯京师,命温峤、卞敦守石头。

咸和初,庾亮疑苏峻、祖约,又畏陶侃,修石头以备之。

二年,峻以历阳叛,亮使弟翼备石头,既而峻入台城,闻西方兵起,遂逼帝迁于石头,陶侃等以勤王之兵东下,会于石头,官兵共攻之,卒不能克。

四年,侃等入石头,京邑之祸始解。

永和八年,以谢尚戍石头。

太和五年,桓温伐袁瑾于寿春,使刘波镇守石头。

隆安二年,王恭复自京口叛,桓玄以江陵之兵应恭,进至横江,诏会稽世子元显守石头以备之,俄而玄等至石头,丹阳尹王恺发京邑士民拒守。

五年,孙恩自海道奄至丹徒,建康震骇,命冠军将军高素等守石头。

元兴三年,刘裕讨桓玄,玄潜具舟石头,闻桓谦等军败,遂出南掖门,西趣石头,浮江南走,裕入建康,即徙屯石头。

义熙四年,刘裕以刘道怜为并州刺史,戍石头。

六年,卢循入寇建康,刘裕方平南燕,倍道驰还,发民亟治石头城。

议者谓宜分兵守诸津要,裕曰:贼众我寡,若分兵屯守,则测人虚实,且一处失利,则沮三军之心,今聚众石头,随宜应赴,既令彼无以测多少,又于众刀不分也。

既而循至淮口,裕自屯石头,恐循侵轶,伐树栅石头淮口。

元兴初,刘裕以其子义真为扬州刺史,镇石头。

宋元嘉初,以皇弟义宣镇石头。

二十七年,魏主焘入寇,至瓜步,声言欲渡江,诏太子劭守石头,统水军,丹阳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上登石头城,有忧色。

三十年,元凶劭弑逆。

逆在西州,未得劭信,时南平王铄戍石头,从南门出,径向石头。

俄而劭驰骑召,将军王庆未知与劭同谋,劝曰:太子反逆,天下怨愤,明公但当坚闭城门,坐食积粟,不过三日,凶党自离矣。

不听,劭使檀和之戍守石头,未几,武陵王骏自寻阳东讨劭党,萧斌劝劭勒水军,自上流决战,江夏王义恭恐南军不利。

绐劭曰:骏远来疲弊,正宜以逸待之,割弃南岸,栅断石头,此先朝旧法也。

劭从之,骏既至,或劝劭保石头。

劭曰:昔人所以固石头者,俟诸侯勤王耳。

我若守此,谁当见救?惟应力战决之。

又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自寻阳举兵东下,萧道成议坚守宫城、东府、石头,以待贼至,因分遣沈怀明戍石头城。

升明初,中书监袁粲镇石头,粲知萧道成有不臣之志,阴欲图之,既而沈攸之举兵江陵,粲欲为难,道成党苏烈等助粲守石头,因据仓城拒粲,道成复遣戴僧静自仓门入,助烈等攻粲,粲败死,百姓歌可怜石头城者也。

三年,道成封齐公,以石头城为其世子宫,一如东宫。

齐建元二年,魏人南侵,诏内外纂严,征南郡王长懋镇石头。

永元三年,张欣泰等谋废立。

其党迎建安王宝寅于石头向台城,至杜姥宅,城门闭,谋不得发,众遂溃。

既而萧衍东下,东昏侯使张镇石头,旋弃石头还,衍遂自新林移镇石头,命诸军攻六门,未几,东昏侯为其下所弑,国子博士范云送其首诣石头。

梁太清二年,侯景作乱,诏西丰公大春守石头。

景兵至阙下,大春弃石头奔京口,别将彭文粲等以石头降景。

景使其党于子悦守之。

既而景攻围台城,久未下。

时景军乏食。

东城米可支一年,而援军断其路。

景乃佯为求和,因运东城米入石头,攻围愈急,台城遂陷。

承圣初,王僧辨、陈霸先讨侯景,自张公洲乘潮入淮。

景塞淮口,又缘淮作城,自石头至于朱雀街,十余里中,楼堞相望,以拒官军。

僧辨问计于霸先,霸先曰:前援军数十万,皆隔水而望,竟不度岸,贼登高望之,表里俱尽,故能覆我师徒,今围石头,须度北岸。

乃于石头西落星山筑栅,众军次连八城,直出石头东北。

景恐西州路断,亦于石头东北筑五城,以遏大路。

僧辨寻进军于石头城北招提寺,侯景陈于西州之西,合战,景大败,贼将卢晖略以石头降。

敬帝初,王僧辨立萧渊明为帝,屯石头。

陈霸先自京口袭之,其将侯安都亦自京口帅水军趣石头,至城北,弃舟登岸。

石头城北接冈阜,不甚危峻,军人捧安都投于女垣内,众随而入。

霸先兵亦自南门入,遂杀僧辨。

既而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以州入齐,导齐兵度江据石头。

陈霸先自义兴驰还建康,齐人度粟马入石头,又于仓门水南立二栅,与梁兵相拒。

霸先进兵攻二栅,纵火焚之。

石头城中无水,霸先绝其南北汲路,四面攻围,齐将柳达摩危惧,请和而去。

陈大建二年,复修石头,以贮军食。

隋开皇九年,平陈,毁建康城邑,更于石头置蒋州。

晋王广班师,留王韶镇石头,委以后事。

唐初亦置蒋州于此。

武德四年,为扬州治。

七年,平辅公┙,仍为蒋州。

八年,建扬州大都督府治焉。

明年,扬州移治江都,此城遂废。

武后光宅中,徐敬业举兵讨武氏,使其徒崔洪渡江守石头,敬业平,因分军戍此,寻置为镇,仍徙县仓实之。

建中四年,时朱Г作乱,江东观察使韩筑石头,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雉堞相望以自固。

又于城中穿井,皆百尺。

元和二年,李为镇海节度使,遣兵修筑石头,谋据江左。

宋绍兴初,议者以建康城西隅,据石头冈阜之脊,以立城基,险与敌共,当因石头故址,修筑堡坞,使敌不敢据高临下。

《丹阳记》:石头城,吴时悉土坞,义熙中,始加砖累石,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形险固有奇势,亦谓之石首城。

《六朝记》:孙权缘淮立栅,又于江岸必争之地筑城,名曰石头,常以腹心大臣镇守。

今石城故基,乃杨行密时稍迁近南,夹淮带江,以尽地利,其形势与长干山连接。

又有石头仓,六朝时,与太仓及常平仓为三仓。

梁天监初,江州别驾邓缮说刺史陈伯之作乱云:台城府藏空竭,三仓无米。

是也。

张舜民曰:石头城者,天生城壁,有如城然,在清凉寺北覆舟山上,江行自北来者,循石头城,转入秦淮。

陆游曰:龙湾望石头山不甚高,然峭立江中,缭绕如垣墙,清凉寺距石头里许,西望即宣化渡及历阳诸山也。

《一统志》:今清凉、报恩寺,即石头城之地,杨吴名兴教寺。

南唐曰石城清凉寺。

明洪武中易今名云。

江宁城在府西南六十里。

晋武帝太康初,分秣陵立临江县。

二年,更名江宁,其治所临江滨,南为江宁浦。

太宁二年,王敦使王含等犯建康,败遁,温峤等追之于江宁。

咸和初,石勒将石聪寇淮南,建康大震,诏王导军于江宁。

刘宋元嘉末,武陵王骏讨元凶劭,使柳元景为前锋,元景以舟舰不坚,倍道兼行,至丹阳,步上,既而武陵王亦至江宁。

齐东昏侯末,萧衍东下,遣曹景宗等进顿江宁,李居士自新亭驰至江宁,为景宗所败。

梁敬帝时,徐嗣徽等据石头,与陈霸先战,不胜,因往采石迎齐援军,将还石头,霸先遣兵诣江宁,据要险,嗣徽等水步不敢进,顿于江宁浦口,霸先遣侯安都帅水军袭破之。

《金陵览古》云:新亭去江宁十里。

宋白曰:晋咸和初,以江外无事,于南浦置县。

今江宁县南七十里故城在焉。

隋开皇十年,移于冶城,自是故城始废。

胡氏曰:宋白所谓今县,乃天十四年杨吴所置县也,其故城,宋为江宁镇。

吕氏祉曰:江宁镇,太平入建康水陆之冲也。

其地去大城冈、马家渡尚远,关系至重,王敦、苏峻,犯建康。

宋武帝骏、梁武帝衍,起兵皆屯此。

今有江宁镇巡司。

元至元十六年,明太祖自太平取集庆诸军,水陆并集,至江宁镇,攻陈兆先营,克之,进围集庆,拔其城。

今江宁驿置于此。

一台城在今上元县治东北五里,本吴后苑城也。

晋平吴,置建业县于秣陵水北,南渡建都,依苑城以为固。

太宁二年,王敦使王含等入犯,议者以苑城小而不固,宜及含等军势未成,出城拒战,郗鉴以为不可,乃止。

咸和三年,苏峻作乱,入台城,既而迫,迁帝于石头,逼劫居民,聚之后苑,使其党匡术守苑城。

四年,术以苑城来归。

陶侃等推陆晔督宫城军事,命毛宝守南城,邓岳守西城,宫城即苑城之别名,南城、西城,即苑城南、苑城西也。

既而苏逸等并力来攻,不能克,及乱平,宫阙灰烬,以建平园为宫。

五年,复于台城内作新宫。

八年,宫成,名建康宫。

自是亦谓之宫城。

宋元嘉三十年,武陵王骏讨元凶劭,劭兵败,闭守台城六门,于门内凿堑立栅,诸军攻克之。

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自寻阳入犯,至新林,其将丁文豪请直攻台城,休范即遣文豪将兵趣台城。

又城东有冈,谓之台冈,苍梧王末,恒与左右于台冈赌跳,仍往青园尼寺,晚至新安寺,寺皆在台城外也。

齐东昏侯末,萧衍镇石头,命诸军攻台城,东昏侯驱逼士民入城,闭门自守,衍合诸军筑长围守之。

《金陵记》:南北朝时,建康无外城,台城以外,惟设六篱门而已,百官第宅,皆在台城外,有警,辄恃台城为固。

梁天监七年,于朱雀门外渡淮五里,树国门以示观望。

又于端门之外,立石阙凡四,高五丈,广三丈六尺。

侯景乱后,宫宇多为灰烬,而石阙犹存。

《梁史》:太清二年,侯景逼建康,始命缮修宫城,为受敌之备。

继又命韦黯等分守宫城诸门及朝堂,既而景至,列兵绕台城,百道进攻,久之不能陷。

乃引玄武湖水灌台城,阙前皆为洪流。

明年,景伪降而复叛,乃决石阙前水,百道攻城,昼夜不息,叛者引贼登城,城陷。

承圣初,侯景为王僧辨等所败。

还至阙下,不敢入台,仰观石阙,叹息久之,遂东走,僧辨遣杜﹀入据台城。

又《宫城记》:吴时自宫门南出,至朱雀门,凡七八里,府寺相属,自阊阖门北出承明门,抵玄武湖,凡十余里。

陈亦为宫城。

隋平陈,城邑故址,悉皆毁坏。

唐光启三年,徐州叛将张雄屯扬州之东塘,遣其党赵晖据上元,晖治南朝台城而居之,遂叛雄,雄寻拔上元,晖走死,城亦旋废。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请经理建业,言今之建业,非昔之建业也,臣尝登石头钟阜而望,直在沙觜傍耳。

钟阜之支陇,隐隐而下,今行宫据其平处,以临城市,城之前,则逼山而斗绝焉,此必后世之读《山经》而相宅者之所定,江南李氏之所为,非有据高临下,以乘王气而用之之意也。

本朝以至仁临天下,不恃险以为固,故因而不废耳。

臣尝问之,钟阜之僧亦能言,在钟阜之侧,大司马门边在今马军新营之旁,其地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石头以为重,带玄武以为险,拥秦淮清溪以为阻,是以王气可乘,而运动如意,若如今城,则费侯景数日之力耳。

曹彬登长干,兀术上雨花台,皆俯瞰城市,虽飞鸟不能逃也。

《南都志》:今四十八卫以南,玄津桥大街以北,即台城故处。

冶城在府西石城门内,本吴冶铸处。

六朝时,有东西二冶,以有罪者配焉。

《郡国志》:王导移冶于石头东髑髅山,以故地多园亭,谓之西园。

太元十五年,建冶城寺于此。

桓玄入建康,废寺为西苑,寻复故,亦曰冶亭。

义熙十一年,刘裕伐司马休之于江陵,以高阳内史刘钟领石头戍事,屯冶亭。

又梁敬帝初,徐嗣徽等据石头,陈霸先使徐度立栅于冶城以拒之,嗣徽等来攻,霸先自西明门出击,嗣徽大败,既而霸先对冶城立航,悉度众军,攻齐人石头水南二栅,拔之。

陈永定二年,遣临川王西讨王琳,送之于冶城寺。

隋开皇十年,移江宁县治冶城。

胡氏曰:冶城近石头,在六朝西明门外。

陆游曰:今天庆观在冶城山麓。

《金陵记》:冶城即今府治西北朝天宫,杨吴之紫极宫,宋之天庆观也。

又有东冶亭,在半山寺后。

自建康东门往蒋山,至此半道,因名。

晋太元中,谢安为扬州,袁宏为东扬州,祖道冶亭。

宋元嘉六年,王裕之辞尚书令东还,车驾幸东冶饯送。

王安石诗:遥望钟山岑,应知冶城路。

谓东冶亭也。

越城在府南六里。

《图经》:在江宁县南三里秦淮水南。

范蠡佐越灭吴,欲图霸中国,因立城于此以威楚。

今遗址尚存,亦名范蠡城,人呼为越台。

晋太宁二年,王敦畔,自于湖遣王含、钱凤奄至江宁南岸,诏遣段秀乘夜渡水击之,大破之于越城。

义熙六年,卢循至淮口,刘裕修治越城,使王仲德屯守。

齐永元二年,崔慧景逼台城,萧懿自小岘入援,自采石济江,顿越城,举火城中,鼓叫称庆。

明年,萧衍东下,至新林,命王茂进据越城,是也。

宋吕祉曰:越王城故基,与长干相接,凭高下瞰城内,为与敌分险处。

宋初,曹彬下江南。

登长干,北望金陵,问其地,曰:伏龟案也。

督军攻之,南城遂陷,今府西南聚宝门外,曰长干里,其间民居稠密,大报恩寺在焉。

江东人谓山陇间曰干,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之名,城址与长干山相连,形势特重。

《金陵记》:长干寺在长干里中,北去上元县治五里。

梁大同三年,修长干寺阿育王塔,是也。

宋曰天禧寺,今为大报恩寺,宋人谓建康城南直天禧寺,即此。

《图经》:越城在长干桥西,周回二里八十步。

《金陵志》:越城东南有国门,亦曰望国门,梁作,侯景犯建康,令羊侃顿守者也。

东府城在今皇城西安门外清溪桥东,南临淮水。

晋会稽王道子宅也。

道子领扬州,宅在州东,故曰东府,自是领扬州者辄镇焉,为六朝故事。

《舆地志》:东府城,晋安帝时筑。

元兴三年,刘裕平桓玄,自石头还镇东府。

宋元嘉中,彭城王义康为司徒,徙居东府,又于东府侧起司徒府。

元嘉末,武陵王骏讨元凶劭,将军朱修之克东府。

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作乱,褚澄开东府门纳南军,推安成王准据东府,既而张敬儿等攻克之。

四年,建平王景素举兵京口,京师纂严,萧道成使其子赜镇东府。

五年,迎立安成王准于东府,入居朝堂,道成出镇东府,既而沈攸之举兵江陵,道成入守朝堂,命其子嶷代镇东府,攸之平,道成还镇东府。

齐永明中,嶷常镇焉。

七年,嶷还第,敕其世子子廉代镇东府。

隆昌初,萧鸾弑郁林王昭业,改立新安王昭文,鸾遂移镇东府。

永元初,始安王遥光举兵东府,集部曲于东府东门,诏萧坦之等帅台军讨之,众军围东城三面,烧司徒府,遥光败死。

二年,崔慧景自广陵逼台城,江夏王宝玄镇京口,与慧景合,随军东府。

三年,萧衍至建康,东昏侯将徐元瑜以东府城降。

梁太清二年,以侯景入犯,分命萧推守东府,既而景陷东府,杀推。

三年,萧嗣等度淮,攻东府前栅,焚之。

东府有米,可支一年,时援军营于青溪东,东府与石头路中断,景患之,从王伟计,乃伪求和,以缓援军,运东府米悉入石头,遂复叛。

既而萧会理等进营东府城北,为景所败,台城旋陷。

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景将侯子鉴败于姑孰,走还建康,据东府。

陈大建十四年,始兴王叔陵作乱,据东府,断青溪道,萧摩诃攻之,屯城西门,叔陵走死。

隋平陈,城废。

《元和志》:东府城在上元县东七里,有东西南三门。

六朝时,建康有事,必置兵守此,亦谓之东城。

《金陵志》:东府城东北角有土山,晋会稽王道子所作也。

宋武帝初领扬州,筑东府城。

元嘉中,彭城王义康更开拓之,作东西堑,自后常为宰相府第。

景和中,尝改为东宫,旋复故。

泰始中,建安王休仁镇东府,讹言东城出天子,帝惧,杀休仁,而常闭东府不居。

元徽中,桂阳王休范反,车骑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

齐高帝初封齐,以东府为齐宫。

梁太清三年,为侯景所据,毁土墙,易以砖甓。

绍泰末焚毁。

陈天嘉末,徙治府城东三里齐安寺,西临淮水。

陈亡,复焚废。

西州城在上元县治西二里,周围三里。

晋扬州刺史治所,太元中,会稽王道子领扬州,而居东府,故曰东府西州。

胡氏曰:扬州刺史治台城西,故曰西州。

或曰:城在台城西,故名。

宋大明中,以东府为诸王邸,西州为丹阳尹治所。

齐建元三年,诏南郡王长懋移镇西州。

永明二年,竟陵王子良为扬州刺史,镇西州。

永元初,陈显达与台军战于西州前,槊折,台军继至,显达不能抗,走至西州后乌榜村,为台军所杀。

《图经》:初立西州城,未有篱门,树乌榜而已,村因以名。

梁大宝初,侯景以西州为府,请梁主幸西州。

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景战于西州之西,大败。

《舆地志》:西州城,晋元帝时筑。

《续通典》:汉扬州刺史理秣陵,刘繇为刺史,始移理曲阿。

孙策因号秣陵为西州,误矣。

《实录》:城西接冶城,东连运渎。

今朝天宫西即西州桥,宋曰望仙桥。

景定中,又改曰武卫桥,是其处也。

丹阳城在府西南五十里,又西南至太平府八十五里。

本秦县,始皇三十七年,过丹阳至钱塘,即此。

汉仍为丹阳县,属丹阳郡。

武帝封江都易王子敢为侯邑。

后汉仍为丹阳县。

晋因之。

宋齐俱属丹阳尹。

隋开皇九年废,入溧水县,俗谓之小丹阳,对丹阳郡而言也。

晋咸和二年,苏峻济自横江,陶回谓庾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阳南道步来,伏兵邀之,峻可擒也。

不听,既而峻果自小丹阳来,迷失道,夜行无复部分,至蒋陵覆舟山,亮始悔惧。

宋元嘉末,柳元景奉武陵王骏讨元凶劭,以舟舰不坚,至丹阳,步上。

升明三年,萧道成篡位,废帝为汝阴王,筑宫于丹阳故县。

梁绍泰二年,齐兵发芜湖入丹阳县,至秣陵,步上。

又绍泰三年,徐嗣徽为周文育所败,留船芜湖,自丹阳步上,陈霸先拒之于白城,文育亦至,遂败之。

唐初尝置丹阳县于此,贞观初复废。

《括地志》:丹阳县城在江宁旧县东南五里,又丹阳郡城在府东南。

《三国志》:建安二十五年,权自建业徙都武昌,以吕范为丹阳太守,治建业。

沈约曰:丹阳郡本治宛陵。

晋太康二年,移治建业。

大兴初,改为丹阳尹,其城周一顷,有东、南、北三门。

《图经》云:晋太康中所筑也。

卢循寇建康,徐赤特迎战,败绩于张侯桥,循兵大上,至丹阳郡。

又侯景自历阳趣建康,诏临贺王正德屯丹阳郡。

《金陵记》:城西去长乐桥一里,南临大路。

今武定桥东南有长乐巷。

《一统志》:丹阳郡城在府东南四里,又东南二十里有五城,即晋太宁初,王敦党王含、钱凤战败,率余党自倪塘西置五城造营处也。

唐景云中,县令陆彦恭于城侧造桥渡秦淮,亦名五城渡。

白下城在府治北十四里。

《舆地志》:即江乘废县之白石垒也。

《志》云:白石垒在上元县北十二里,当石头城之东北,台城之西,本名白石陂。

陶侃讨苏峻,诸将议于查浦筑垒,部将李根曰:查浦地下,又在水南,惟白石峻极险固,可容数千人,贼来攻不克,灭贼之冲也。

侃然之,一宿而垒成,贼大惊,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屯守,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围不克。

太和六年,桓温自广陵将还姑孰,屯于白石。

隆安五年,孙恩奄至丹徒,建康震骇,分遣将军桓谦备白石,既而恩至白石,知建康有备,不敢进而还。

义熙六年,卢循犯建康,伏兵秦淮南岸,使老弱乘舟向白石,声言自白石步上,既而突犯查浦。

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声言渡江,诏分军守白下、新亭诸处。

大明四年,为蚕所置大殿于此,其后谓之白下。

废帝子业末,沈文秀出为青州刺史,部曲屯白下,密谋废立,沈庆之不从,乃不果发。

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其将孙冲之曰:今挂帆直取白下,众军兼行相接,分据新亭、南州,则一麾定矣。

又后废帝昱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亦自江州逼建康,萧道成谓宜顿军新亭、白下,因分遣张永屯白下,是也。

又齐武帝以白下城依山带江,因移南琅邪郡治焉。

《齐纪》:永明六年,如琅邪城讲武。

七年,复如琅邪城。

九年,魏李彪来聘还,齐主亲送至琅邪城。

延兴初,巴陵王子伦为南兰陵太守,镇琅邪城。

萧鸾遣其典签华伯茂杀之。

盖白下城北临江浒,故常置镇戍于此也。

建武二年,魏人南寇,中外纂严,命陈显达往来新亭、白下,以张声势。

永元二年,裴叔业以寿阳降魏,诏崔慧景将水军进讨,齐主出琅邪城送之。

三年,萧衍逼建康,琅邪城主张本以城降。

梁天监五年,萧宏伐魏,自洛口遁还,乘小舰济江,夜至白石垒,叩城门求入。

普通六年,幸白下城,履行六军顿所。

太清二年,分遣谢禧等守白下,以备侯景,景兵至阙下,禧等弃白下走。

绍泰中,陈霸先与齐兵战于幕府山,命侯安都自白下横击其后,齐人大败。

陈大建十一年,江北州县悉没于后周,遣将杨宝安镇白下。

祯明末,隋师来伐,陈主命樊猛、蒋元徽,领青龙八十艘,于白下游奕,以御隋六合之师。

唐武德九年,改金陵为白下县,移治白下城。

贞观七年,复移治郭下。

《元和志》:东晋以后,江津要地,或言白石,或言白下,实一处也。

《金陵记》:今之龙湾,即古白下。

《图经》云:今靖安镇有白下城故基,去府城十八里。

江乘城府东北七十里。

本秦县,属鄣郡。

始皇三十七年,自会稽还,过吴,从江乘渡,即此。

汉亦曰江乘县,属丹阳郡。

孙氏省县,为典农都尉治。

晋太康初,复置,渡江后,属南琅邪郡。

宋、齐因之。

隋废。

后汉兴平初,孙策渡江,自牛渚进攻秣陵,以秣陵险固,转攻江乘。

吴黄武三年,曹丕来伐,至广陵,徐盛献计,植木依苇,为疑城假楼,自石头至江乘,联绵相接数百里,一夕而成。

晋永嘉初,陈敏据建业,败走江乘,获之。

咸康初,桓温领琅邪太守,镇江乘之蒲洲,寻以石季龙造舰青州,掠沿海州郡,命蔡谟沿江戍守,东至土山,西至江乘。

元兴三年,桓玄作乱,刘裕讨之,败玄将吴甫之于江乘。

梁太清二年,侯景围台城,邵陵王纶自京口入援,景遣军拒纶于江乘。

绍泰初,齐兵犯建康,陈霸先遣别将钱明将水军出江乘,邀击齐人粮运,尽获其船米,齐人大窘。

《括地志》:江乘故城,在句容县北六十里,地名琅邪乡。

临沂城在上元县西北三十八里。

晋咸康初,分江乘县境侨立临沂县,为南琅邪郡治。

齐永明中,始移郡治白下,县亦移焉。

梁敬帝时,陈霸先大破齐人于幕府山,追奔至临沂,即此。

隋初,郡县俱废。

《志》云:城在独石山北,临大江,县境又有阳都废县。

东晋初,侨置属南琅邪郡。

宋大明中,省入临沂。

又有即丘废县,亦东晋初侨置。

宋元嘉中,省入阳都。

金城在上元县北三十五里。

《括地志》:在江乘蒲洲上,相传孙吴所筑。

晋永昌初,王敦逼建康,诏刘隗屯金城。

咸康初,桓温出镇江乘之蒲洲金城,求割江乘县境,立南琅邪郡。

太元八年,谢石等败苻坚于肥水,师旋,谢安劳师于金城。

萧子显《齐志》:南琅邪本治金城,永明中,乃移治白下。

王隐《晋书》:江乘南岸有琅邪城。

湖熟城在上元县东四十五里淮水北。

汉县,属丹阳郡,武帝封江都易王子胥行为侯邑。

后汉仍为湖熟县。

孙吴省县,为典农都尉。

晋复置县。

宋、齐因之。

隋废。

《三国志》:孙策渡江,破刘繇党薛礼等于秣陵,又破繇别将于梅陵,转攻湖熟江乘,皆下之,进击刘繇于曲阿。

晋咸康三年,毛宝以苏峻之乱,烧句容、湖熟积聚。

义熙九年,罢临沂、湖熟脂泽田,以赐贫民。

又宋元嘉二十三年,浚淮,起湖熟废田千余顷,是也。

《元丰志》:上元县有湖熟镇。

宋淳化中,改为淳化镇。

今府东高桥门外二十里有淳化镇,亦曰淳化关。

其地遮蔽句容,应接京口,形势冲要,有巡司戍守。

○白城,胡氏曰:在湖熟故县界。

梁绍泰二年,齐兵进及倪塘,陈霸先拒之于白城,与周文育等力战,败徐嗣徽等于此。

《志》云:今府东北三十里有白山,南接钟山,白城当在其处。

怀德城在府北。

晋元帝初封琅邪王,其国人侨寓江南者近千户。

大兴三年,因立怀德县,寻废。

《实录》云:怀德县旧置于宫城南七里,后改为费县,移于宫城西北三里。

宋元嘉十五年省。

《古迹编》云:费县故城,在今上元县北九里潮沟村。

又同夏废县,在上元县东十五里。

梁武帝生于同夏里。

大同中,置县。

陈因之。

隋废。

今其地有同夏浦。

又东南有安业废县,唐初置,旋废。

白马城《金陵志》:在江宁县北三十里,吴时为烽火之所。

《丹阳记》云:白马城在石头城西南最高处,旧置烽火台,并置城为戍守处。

盖孙吴以后,大约于沿江筑台,以举烽燧,自建康至西陵,并日而达云。

○宣武城,在府治西北九里。

《胜览》:宋沈庆之所筑,孝武欲北伐,问须兵几何。

庆之曰:二十万。

孝武疑其多,乃令庆之守此城,而自率六军攻之,不能下,乃罢北讨。

○钟山府治东北十五里,京邑之巨镇也。

明太祖玄宫奠其阳,远近群山,环绕拱卫,郁葱巍焕,雄胜天开,设孝陵卫官军守护。

余详见名山蒋山。

○石头山,《志》云:在上元县治西四里,六朝时,为险要必争之地。

《南徐州记》:江乘县西二里有大浦,发源石城山,东入江,此山与卢龙幕府相连,迤逦达于京口。

《江乘记》:石头山岭嶂千里,相重若一,游历者以为吴之石城,犹楚之九疑也。

上有石头城,详见上。

聚宝山在府南聚宝门外稍东。

冈阜最高处,曰雨花台,以梁时僧云光讲经雨花而名。

兀术尝登雨花台,望城中,盖其地势独高也。

《方舆胜览》:雨花台在城南一里,据冈阜高处,俯瞰城,江山四极,无不在目,即聚宝山之东巅也。

山麓为梅冈,或谓之梅陵,相传汉梅屯兵地。

孙策破刘繇别将于梅陵,即此。

明初改筑都城,雨花台无复旧观,而报恩塔高耸巍焕,可以尽城郭川原之胜。

又凤台山在府南,亦曰凤台冈。

刘宋元嘉中,有凤集此,筑台其上,山因以名。

旧《志》:冈南傍秦淮,今有凤台门。

覆舟山在府北太平门内。

旧《志》:在府北七里,形如覆舟,因名。

山脉东连钟山,北临玄武湖。

东晋咸和三年,苏峻败台军于陵口,进至蒋陵覆舟山。

元兴三年,刘裕讨桓玄,败其兵于江乘,进至覆舟山东,使羸弱登山,张旗帜为疑兵。

数道并进,布满山谷,玄将桓谦等皆败走。

梁太清二年,侯景作乱,邵陵王纶自京口入援,营于蒋山,既而景陈兵于覆舟山,纶进军玄武湖侧,为景所败。

敬帝初,徐嗣徽复引齐兵犯建康,潜逾钟山,陈霸先率众分屯乐游苑及覆舟山,断其冲要,是也。

一名龙山,宋元嘉中,尝改名玄武山。

陈大建中,又改为龙舟山。

鸡鸣山在覆舟山西南。

旧《志》:在府西北七里。

《寰宇记》:山西接落星冈,北临栖玄塘,本名鸡笼山,以形似名。

宋元嘉十六年,征庐山隐士雷次宗至建康,为开馆于鸡笼山,使聚徒教授,是也。

齐永明二年,竟陵王子良镇西州,开西邸于鸡笼山。

明初于山阳立十庙,又置浑天仪于山巅,赐名钦天山。

《志》云:刘宋时以黑龙见玄武湖,亦名龙山。

《郡志》:鸡鸣山北有太子湖,吴宣明太子所浚,一名西池。

幕府山府西北二十里神策门外。

周三十里,高七十余丈,有五峰相接。

晋元帝过江,王导开幕府于此,因名。

北滨大江,有五马渡。

元帝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至此也。

宋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南侵,至瓜埠,文帝登幕府山,观望形势。

梁末,齐军犯建康,至幕府山,霸先帅麾下出幕府山,纵兵大战,齐师大溃,追奔至临沂。

陈祯明中,后主尝校猎于此。

居人多于此煅石取灰,因名石灰山。

明初,陈友谅侵建康,太祖命常遇春伏兵于石灰山侧,即此。

今有石灰山关。

大壮观山在府北十八里,东接钟山,南临玄武湖。

陈宣帝起大壮观于此,因名。

《南史》:陈大建十一年,幸大壮阅武,步骑十万陈于玄武湖上,循乐游苑振旅而还。

山北旧有蠡湖,元时筑为塘以溉田,今废。

又直渎山,在府北三十五里,山周二十五里,旁有直渎洞,盖直渎之水,从山麓流入大江也。

四望山府西北十里。

西临大江,南接石头山,北连狮子。

吴孙皓杀其司市陈声,投其身于四望之下。

又晋温峤伐苏峻,筑垒于四望矶,以逼石头,盖山下有矶也。

又马鞍山,亦在府西北十里,以形似名,西临大江,东接石头城,西北连狮子山。

狮子山府西北二十里。

亦曰卢龙山。

晋元帝初度江,见此山绵延,因以拟北地卢龙。

《志》云:山在城西北隅,周回十二里,西临大江。

明初,陈友谅趣建康,太祖亲总大军驻狮子山,友谅犯江东桥,转向龙江,至山下,登岸立栅,大祖率诸军大战,友谅败走,寻建阅江楼于此。

《金陵记》:狮子山在金川门外。

临沂山府东北四十里。

山周三十里,北接落星山,西临大江,其西南即古临沂县城。

又雉亭山,一名骑亭山,与临沂山相接。

又五里接衡阳山。

《志》云:府东北三十里观音门外,曰观音山,北滨大江,西引幕府诸山,东连临沂、衡阳诸山,形如错绣,皆悬崖削壁,共捍大江,真天设之险也。

摄山府东北四十五里。

山周四十里,与衡阳诸山接。

陈霸先败齐兵于幕府山,其江乘、摄山、钟山诸军,相次克捷,是也。

《地记》:摄山形方,四面重岭似伞,亦名伞山,东连画石山,西南接落星山。

《志》云:落星山周回六里,北临大江。

吴大帝时,有三层高楼,名落星楼。

《吴郡赋》所云"飨戎旅于落星之楼",是也。

方山府东南四十五里。

《志》云:山高百六十丈,周二十七里,形如方印,一名天印山。

秦凿金陵山,疏淮水为渎处也。

吴大帝时,为方士葛玄立观方山。

宋元嘉末,何尚之请致仕,退居方山。

齐武帝尝幸焉,欲立方山苑,不果。

梁绍泰二年,齐兵至秣陵故治,陈霸先遣周文育屯方山以御之,既而齐人跨淮立桥栅度兵,夜至方山,进及倪塘,建康震骇。

明初,败元将陈先于此,进攻集庆,是也。

土山府东南二十里。

山无岩石。

晋谢安尝游此,以拟会稽东山,亦名小东山。

《实录》:吴景帝自会稽还曲阿,即日进至布塞亭,孙琳迎于土山之野。

又石季龙谋入寇,蔡谟沿江戍守,自土山进至江乘。

苻坚入寇,谢安举谢玄拒之,乃命驾游土山别墅。

唐韩筑石头城,自京口至土山,皆修坞壁,即此处也。

又东南曰石危山,一名竹山。

《志》云:秦始皇以金陵有天子气,乃凿方山,断长垄为秦淮渎。

今方山直属土山三十里,皆秦所凿处,而石危山西九里。

又有大垄,下枕淮流,尤为可据。

《祥符图经》危一作柜,此山横据秦淮之上,以扼水势如柜然,因名。

《金陵志》:秦淮东经方山石危之间,西经卢龙、马鞍之间,或以为秦断长垄之所也。

雁门山府东南六十里,周二十余里,山势连亘,类北地雁门,因名。

山东北有温泉,能治冷疾。

《舆地志》云:建康自东而北,群山绵亘,凡数十里,今雁门之西,接彭城诸山,东接大城山。

又东为竹堂山,竹堂之西北则白山,东南则云穴诸山,冈陇回环,皆与钟山相映带。

又汤山,在府东七十里,接云穴山,有汤泉六穴出山下。

又铜山,在府东南七十里,周十九里,昔尝采铜于此,因名。

牛首山府南三十里,一名仙窟山,以山后有石窟也。

本名牛头山,有二峰东西相对。

晋元帝初作宫殿,王导指双峰曰:此天阙也。

故亦名天阙山。

刘宋大明三年,立南郊坛于牛首山西。

宋建炎中,兀术凿老鹳河趣建康,岳飞设伏于牛头山待之,贼败走。

《金陵记》:牛首山周回四十七里,高百四十丈,其南为祖堂山,周四十里,高百二十七丈,本名幽栖山。

唐贞观初,改今名。

其东北有岩山,周十五里,高七十一丈。

吴天纪初,尝立石刻于山上,纪功德。

刘宋大明六年,葬殷贵妃于龙山,凿冈道数十里,时改岩山为龙山也。

武帝景宁陵亦在焉。

又明帝泰始七年,射雉岩山,杀其弟休,即此。

又府东南三十五里有青龙山。

三山在府城西南五十七里。

三峰排列,下临大江。

晋王伐吴,顺流而下,直指三山,是也。

齐建元初,魏人入寇,于三山、烈洲、慈姥,各置军以备之,亦曰三山矶。

陆游曰:凡山临江,皆谓之矶,三山又西,则江宁夹。

《舆地志》:三山周回四里,大江从西来,势如建瓴,而此山突出当其冲,有三峰南北相接,积石森郁,滨于大江。

吴时津戍处也。

《郡志》:山一名护国山,亦名下三山,在江宁镇东,又江宁镇西有上三山。

烈山府西南七十里。

山临大江。

《舆地志》:吴时津济处也。

内有小河,可泊船,商旅多停此,以避烈风,故名。

《北征记》谓之溧洲,洲有土山,其形似栗也。

亦曰洌洲。

晋哀帝末,会稽王昱闻陈弃洛阳,会桓温于洌洲,共议征讨。

洌与溧音相近耳。

又桓冲发建康,谢安送之溧洲。

宋武陵王讨元凶劭,自南州进次溧洲。

齐建元初,置军于此,以备魏人南寇。

今舟行自采石东下,未至三山,江中有山,即洌山也,下有洲,曰洌山洲,港曰洌山港,有矶突出湍间,曰乱石矶。

张舜民曰:过三山西上十余里,至溧洲,自溧洲过白土矶,入慈湖夹。

《金陵记》:溧洲周回六十里。

相传王伐吴,曾憩于此。

又白都山,在府西南八十里,西临大江,昔仙人白仲都居此,山因以名。

《吴志》:孙峻杀诸葛恪,又遣其党追杀恪子竦等于白都,即此山云。

慈姥山府西南百十里。

以山有慈姥庙而名。

积石临江,崖壁峻绝,一名鼓吹山,以山产箫管也。

山下有慈姥溪,与太平府当涂县接界。

旧《志》:慈姥港泄慈湖以东之水入江。

近港又有慈姥矶,今曰和尚港。

横山府西南百二十里。

周八十里,高二百丈。

《左传》襄三年,楚子重伐吴,取鸠兹,至于衡山,盖谓此山。

一名横望山,以四面望之皆横也。

西连太平府界,今亦见太平府。

白土冈府东十三里。

隋贺若弼与陈兵战于白土冈,擒萧摩诃于此。

《金陵记》:白土冈周回十里,高十丈,南至淮,即钟山之南麓也。

石子冈府南十五里。

其地有梓桐山,山北为石子冈。

《吴志》:建业南有长陵,名石子冈,葬者依焉。

孙峻杀诸葛恪,投尸于此。

隋平陈,韩擒虎自横江至新林,任忠迎降于石子冈,引擒虎入朱雀门。

今有擒虎垒,在府西四里。

《寰宇记》:石子冈周回二十里。

今城南高座寺后,即石子冈之地。

又有白杨路,《志》云:石子冈之横道也。

陈始兴王叔陵反,部麾下渡小航,将趣新林,萧摩诃追擒之于白杨路。

即此。

《金陵志》:路在府城南十里。

落星冈府西北九里。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江州刺史陈显达举兵逼建康,军于新林,潜军夜袭宫城,明日以数千人登落星冈,新亭诸军皆溃还。

又陈霸先讨侯景,于石头西落星山筑栅。

胡氏曰:石头城西有横陇,谓之落星冈,亦名落星墩。

又府西三十里有落星洲,西南五十里有落星山,皆以星殒得名。

又有落星山,在今摄山之西南,见上。

武帐冈在台城北。

六朝时,仿洛阳旧制,置宣武场,设行宫殿便坐于此,冈因以名。

杜佑曰:武帐冈在广莫门外。

宋元嘉二十二年,以衡阳王义季为南兖州刺史,饯之于武帐冈。

又二十五年,大于宣武场。

大明三年,南兖州刺史随王诞举兵广陵,上亲总禁军顿宣武堂。

《志》云:冈在石灰山侧,宣武城盖置于此。

西陵旧《志》在府东北十五里。

俗名松陵冈,即钟山之南麓。

吴大帝葬焉,亦曰孙陵。

晋卞与苏峻战于孙陵,败绩。

齐武帝建商飙馆,以九日宴群臣于此,俗因呼为九日台。

○东陵,在府北,覆舟山东麓也。

刘裕讨桓玄,玄使桓谦屯东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

胡氏曰;东陵在覆舟山东北。

又有白木陂,在东陵之东。

苏峻之乱,陶侃等讨之,侃督水军向石头,庾亮等自白石南上,峻突陈不得入,将回趣白木陂、马踬,为官军所杀。

燕子矶在观音门西。

《金陵记》:幕府山东有绝壁临江,梯磴危峻,飞槛凌空者,弘济寺也。

与弘济寺对岸相望,翻江石壁,势欲飞动者,燕子矶也,俱为江滨峻险处。

○道士墩,在府南。

萧衍东下,至新林,命邓元起据道士墩,以逼台城。

《志》云:墩旧在台城南五里。

○大江在府城北二十二里。

自太平府流入境,至城西南,绕出东北,入镇江府界。

《金陵志》:都城在大江东南,自府西南一百十里之慈姥山。

至府东北百里之下蜀港,凡二百余里,一名扬子江。

《江乘记》:大江从县西二百二十里承当涂,分浦上田为界,纡回二百九十三里,与和州乌江及扬州六合,并分中流为界,西引蜀汉,南下交广,东会沧溟,北达淮泗,自大禹疏凿之迹,无不通焉。

魏文帝出广陵,望长江曰:嗟乎,此天所以限南北也。

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寇,至瓜步,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骇,遣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游逻,上接于湖,下至蔡洲,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

其后历隋唐以至宋元,南北有事,皆以滨江为要地。

《宋志》:嘉定五年,守臣王度言:府境北据大江,是为天险,上自采石,下达瓜步,千有余里,共置六渡:一曰烈山渡,二曰南浦渡,三曰龙湾渡,四曰东阳渡,五曰大城罡渡,六曰冈沙渡。

旧皆与河渡分额,岁万余缗,其后法制浸废,奸豪因以为厉,请更保甲,明法禁,从之。

胡氏曰:江水东流,自武昌以下,渐渐向北,盖南纪诸山所迫,陂鄫之势,渐使之然也。

至于江宁,江流愈北,建康当下流都会,望浔阳、武昌,皆直南,望历阳、寿阳,皆直西,故建康谓历阳、皖城以西,皆曰江西,而江西亦谓建康为江东,建康谓采石为南州,京口为北府,皆地势然也。

《郡志》:今府境之江南岸,上自慈姥浦,下至下蜀港,二百里而遥。

北岸上自浮沙口,下至东沟,不及二百里。

江之支流旁出者,大曰河,小曰港,曰沟,曰渡。

石激水曰矶,水中可居曰洲,两山间曰夹,萦回曰套,水所注曰浦。

江流南北迁徙,今昔迥殊。

异时江泊石头,后徙而北,今又渐南,然尚去石头十余里。

兹志其可知者。

自慈姥浦而东下,为炼刀湾,为烈山港,有矶突出湍间,名乱石矶。

又东北即白鹭洲,其南岸曰犊儿矶,上接江宁浦口,下为大胜河。

自大胜河以东,有水数曲,曰响水沟、灯盏沟、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皆濒江要地。

其北岸则芝麻河、穴子河、王家套、八字沟,皆列墩燎望处也。

又有洲曰长洲、白沙、梅子、句容、秀才、火药等洲,皆在江浦境南岸,自下新河而东,为草鞋夹,其外为道士洲,上有屯驻处,曰江心营,近南曰护国洲、中口洲,自道士洲直抵北岸,为浦子口。

又东以达于瓜步,其滨江诸洲曰拦江,曰工部官洲、老洲、柳洲、赵家洲,曰匾檐洲,洲东为匾檐河,其北即滁河口也。

江流至此,亦曰宣化漾。

有洲,亦名新洲,其下为矾山,山屹立中流,石色白,类矾,故名。

又数里为西沟,近黄天荡,为东沟,二水自江出,皆折而西,与仪真县接,六合江尽此矣。

南岸中洲口而下,有山踞江而出者,曰焦家嘴。

又东曰观音山,水曰观音港,港口耸石,下瞰江水,曰燕子矶,历涛山、唐家渡、袁家河、东阳港,遂接黄天荡,中有洲,属上元县,其上为草场,自龙潭而东,洲渚限隔,有斜腊洲、太子洲。

洲外为老鸦夹,又东为天宁洲,皆句容界,其诸水分流,曰白家沟、杨家港、双沟港、罗泗港,而邪沟尤为津要,自此而东,遂与镇江接。

此近时江道之可记者也。

今见大川大江及川渎异同。

秦淮水在上元县治东南三里。

吴张曰:秦始皇以金陵有王气,故掘断连冈接石头城处。

今方山、石溠、横渎。

是也。

《建康实录》云:秦淮水旧名龙藏浦,有二源:一发句容县北六十里之华山,南流。

一发溧水县东南二十里之东庐山,北流。

合于方山,西经府城中,至石头城注大江,其水经流三百里,地势高下。

屈曲自然,不类人功,疑非始皇所凿也。

孙吴至六朝都城,皆去秦淮五里,吴时夹淮立栅十余里,史所称栅塘是也。

梁天监九年,新作缘淮塘,北岸起石头,迄东冶。

南岸起后渚篱门,迄三桥,以防涨溢,又作两重栅,皆施行马,时亦呼为栅,塞淮上自石头,至方山,运渎,总二十四渡,皆浮航往来,亦曰二十四航,惟大航用杜预河桥之法,遇警急,即撤桥为备。

自杨吴时改筑金陵城,乃贯秦淮于城中,今秦淮二源,合流入方山埭,自方山之冈陇两崖,北流经正阳门外上方桥,又西入上水门,北经大中桥,与城濠合,又西接淮清桥,与清溪合,又南经武定桥而西,历桐树湾,穿镇淮、饮虹上下二浮桥,北通斗门桥,合运渎出下水门,经石头城入江,绵亘萦纡于京邑之内。

晋咸和四年,苏峻作乱,峻使其弟逸据石头,诸军进攻之,逸将苏硕度淮逆战,温峤击斩之。

隆安末,孙恩作乱,自海口奄至丹徒,建康震骇,分遣将军刘袭栅断淮口,丹阳尹司马恢之戍秦淮南岸。

义熙六年,卢循逼建康,至淮口,刘裕屯石头以拒之,既又出陈于南塘,南塘,秦淮南岸也。

时裕惧循侵轶,亦伐树栅石头、淮口。

宋元嘉末,元凶劭弑逆,武陵王骏自江州东下讨之,悉迁淮南居民于北岸,义师渐近,劭又焚淮南岸室屋,及淮内船舫,悉驱民家渡水北,既而柳元景至江宁,使别将薛安都帅铁骑耀兵于淮上。

劭寻遣军攻元景于新亭,劭众溃坠淮死者甚众。

齐永元二年,南兖州刺史崔慧景逼台城,萧懿自采石渡江入援,顿越城,慧景遣其子觉将兵渡淮南岸,为懿所败,赴淮死者二千余人,觉单马退,开桁阻淮,懿军寻渡北岸,慧景众皆散走。

梁太清二年,侯景围台城,援军大集于新林、蔡洲,缘淮树栅,景亦于北岸树栅应之。

承圣初,王僧辨等败侯景兵于姑孰,进至张公洲,遂督诸军乘潮入淮,景塞淮口,缘淮作城,十余里中,楼堞相接。

绍泰初,徐嗣徽引齐军袭建康,据石头城,与陈霸先相持,韦载言于霸先曰:今急于淮南因侯景故垒筑城,以通东道转输,分兵袭彼之粮运,则齐将之首,旬日可致。

从之,齐人败去。

陈祯明末,隋将韩擒虎等自采石趣建康,司马涓请南断淮水以拒之,隋军渐逼,任忠谓陈主曰:今宜固守台城,缘淮立栅,北军虽来,勿与交战,分兵断江路,无令彼信得通,给臣精兵,下江径掩六合,则诸军不击自去矣。

时隋晋王广以大军屯六合也。

宋开宝八年,曹彬击江南,进次秦淮,江南兵水陆十万,陈于城下。

时舟楫未具,潘美率兵径渡,大军随之,江南兵大败。

秦淮在金陵南面,自昔为缘城险要云。

玄武湖在府城北太平门外。

旧《志》:在上元县北十里,一名蒋陵湖,一名秣陵湖,亦曰后湖,以在故台城后也。

湖周四十里,东西有沟,流入秦淮,春夏水深七尺,秋冬四尺,灌田百余顷,湖故桑泊也。

三国吴谓之后湖,后废。

晋元帝太兴二年,创为北湖,以肄舟师。

明年,筑长堤以壅北山之水,东自覆舟山,西至宣武城,凡六里余。

太宁二年,王敦使王含等犯建康,顾说敦将沈充曰:今决破栅塘,因湖水以灌京邑,乘水势纵舟师以攻之,此上策也。

栅塘在秦淮水上,湖即玄武湖。

宋元嘉二十二年,复筑北堤,南抵城东七里之白塘,以肄舟师。

二十三年,黑龙见,乃立三神山于湖上,改名玄武,大阅水军,号昆明池,俗呼为饮马塘。

时又于湖侧作大窦,通水入华林园天渊池,复贯串宫掖,注城南堑。

元徽四年,建平王景素举兵京口,萧道成屯于玄武湖以备之。

齐永明中,亦演水军于此。

永泰初,王敬则举兵会稽,至曲阿。

诏沈文季屯湖头,备京口路。

胡氏曰:湖头即玄武湖旁地,东接蒋山西岩,西抵玄武湖堤,地势平坦,当京口大路。

永元二年,崔慧景自京口逼建康,诏遣王莹筑垒湖头上,带蒋山西岩以拒之,是也。

梁太清二年,侯景作乱,邵陵王纶自京口入援台城,繇蒋山而前,军玄武湖。

景军于覆舟山,及战,为景所败。

既而梁将宋嶷降景,教之引玄武湖水以灌台城,阙前皆为洪流,台城寻陷。

绍泰初,齐军逾钟山,至玄武湖,陈霸先败之于幕府山。

《南唐迩事》:金陵北有湖,周数十里,名山大川,掩映如画,六朝旧迹,多出其间,每岁茭藕网罟之利,不下数十百千云。

宋天禧初,知升州丁谓言:城北有后湖,往时岁旱水竭。

给为民田,凡七十六顷,荫溉之利遂废。

今宜复旧制,疏为陂塘以畜水,使负郭无旱岁,从之。

四年,给为放生池。

熙宁八年,王安石言:金陵北关外,有湖二百余顷,古迹号为玄武,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空贮波涛,守之无用,臣欲于内权开十字河源,泄去余水,决沥微波,使贫困饥人,尽得螺蚌鱼虾之饶,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分济贫民,假以官牛官种,又明年之计也。

诏从之。

自是开十字河,立四斗门以泄水,湖遂废为田,又跨河为桥,以通往来,岁久,旧迹益堙,惟城北十三里,仅存一池。

祝穆云:玄武湖今为后军寨,是也。

元时亦废塞,明初复开浚,中有旧洲、新洲及龙引、莲萼等洲。

洪武中,置库于湖中洲上,以贮天下图籍,又筑太平堤,以备湖水潦溢。

《实录》:湖在三国时已有之,吴宝鼎二年,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流入新宫,是也。

或谓之练湖。

徐爰《释问》:湖实创始于东晋大兴中云。

娄湖府东南十五里。

吴张昭所浚以溉田,周十里,昭封娄侯,故名。

《南史》:宋大明中,沈庆之有园在娄湖,一夕徙居之。

齐永明初,望气者云:新林娄湖东府西有王气,正月甲子,筑青溪宫,作新林娄湖苑以厌之。

陈大建十年,立方明坛于娄湖,陈主如娄湖誓众,是也。

宋时筑湖为苑。

《志》云:城南十里有舰澳。

梁武帝引娄湖水以藏舟,又西北入于秦淮,今亦废。

又有稳船湖,在今佛宁门外,明洪武初所开,引江水潴以泊舟,且避风涛之险云。

迎檐湖旧《志》在石头城西南五里。

晋南渡后,衣冠行李塞于湖上,因名。

一作额檐湖。

《齐书》作雒檐湖。

宋升明元年,刘秉等谋诛萧道成,不克,自石头走至额檐湖见杀。

湖北又有苏峻湖,本名白石陂,即晋李阳斩苏峻处,今俱堙废。

又莺雀湖,《图经》云:在城东二里梁昭明太子墓侧。

湖周二里,其水流入青溪。

宋元时为白荡湖,一名前湖,寻堙,今故宫正值其地。

○半阳湖,在府东北四十里,水同一壑,而冷热相半,民引热水溉田,一岁再熟,亦曰半阳湖。

又摄湖,在府东北五十里。

《金陵志》:湖周二十五里,摄山之水,流入江乘浦,注于摄湖,又北入于江。

又有三冈湖,在府东六十里,周十余里,上有三冈,俯临湖侧,因名。

今俱废。

青溪在上元县东六里。

溪发源钟山,下入秦淮,逶迤九曲,有七桥跨其上。

《实录》:吴赤乌四年,凿东渠通北堑,以泄玄武湖水,南接于秦淮,逶迤十五里,名曰青溪。

其接秦淮处,有青溪闸口。

自杨吴城金陵,青溪遂分而为二:在城外者,繇城濠达于淮;在城内者,堙塞仅存一线耳。

《郡志》:青溪引秦淮水而成。

今府城北太平门下繇潮沟南流入旧内,又出西安门外之竹桥,入濠而绝,又绕出旧内旁,至淮清桥,与秦淮河合者,是其遗迹也。

晋太宁二年,王敦将沈充犯建康,刘遐败之于青溪。

咸和三年,苏峻败卞等于西陵,进攻青溪栅,因风纵火,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

又齐太祖尝居青溪,东有青溪故宅。

杜佑曰:齐时有青溪宫,后改为芳林苑。

永元初,始安王遥光谋篡立,以刘暄有异议,遣左右王昙庆刺暄于青溪桥,不果,既而遥光举兵东府城,诏曹虎屯青溪大桥以讨之。

大桥,或曰青溪中桥也。

梁太清二年,侯景作乱。

柳元礼等援台城,自新亭移营大桁,令韦粲顿青塘,当石头中路立栅。

未合,侯景帅锐卒攻粲。

粲使军主郑逸逆击之,命别将刘叔胤以舟师截其后。

叔胤不进,逸败。

景乘胜攻粲,粲与子弟皆战死。

仲礼驰救,与景战于青塘,景大败,沉淮水死者千余人,于是景不复济南岸。

青塘,盖迫近淮渚,在青溪之南岸。

三年,萧嗣等将兵渡淮,攻东府前栅,焚之,侯景退,众军营于青溪之东,寻溃还。

隋开皇九年,平陈,斩张丽华、孔贵嫔于青溪栅下。

自杨吴改筑城垣,而青溪始堙。

《宋志》:干道五年,建康守臣张孝祥言:青溪旧自天津桥出栅寨门入江,缘栅寨门近地,为有力者所得,遂筑断青溪口,创为园辅,致水流壅塞,时有泛溢之患,若访求古迹,使青溪直通大江,城内可永无水患。

既而汪澈代孝祥奏,于西园依故道开浚,使水通栅寨门入江。

开庆中,马光祖复浚之,筑堤飞桥,以便往来,盖青溪九曲,时仅存一曲矣。

栅寨门,《志》云:在秦淮上,于故栅塘开水门,泄城中水入江,俗号栅寨门。

又溪上旧有募士桥,相传三国吴建。

桥西南有埭,曰鸡鸣埭。

○长溪,在上元县东南六十里。

《丹阳记》:溪东承句容赤山湖水,经故湖熟县南,入于秦淮。

新开河在府西南。

《实录》云:旧城濠在通济门内,旁入秦淮,又自通济门外与秦淮分流,绕而南经聚宝门外长干桥,至三山门外,与秦淮水复合,此杨吴时旧城濠也。

其自三山门外,历石城及定淮诸门,达于草鞋夹,入江,复自三汊河而南,经江东桥,与府西南十二里之阴山运道,合出大城港入江者,此宋元新开河也。

明初,陈友谅侵建康,趣江东桥,舟师欲出新河口路,太祖命赵德胜跨河筑虎口城以守,即此。

《志》云:江东门外有上新河,稍南五里通大江,江中舟船,尽泊此以避风浪。

又有中新河、下新河,亦在江东门外,南去上新河十里,流通大江,官司船舫所泊处也,皆洪武初所开。

又自下新河而东,水分三股,一引石城桥,一引江东桥,一自草鞋夹以达于江,亦名三汊河云。

新河在冶城西南。

《志》云:在白鹭州西,西南流二十余里通大江。

旧名蕃人河,今亦谓之新开河。

又上元东北六十里有芦门河,亦曰蕃人河。

《志》云:河在黄天荡南芦场内。

兀术为韩世忠扼于黄天荡,或教之于芦场地,凿大渠二十余里,上接江口,出世忠之上。

兀术从之,又傍冶城西南,凿渠成。

金人悉趣建康,欲越江而北,为世忠所觉,尾击败之。

汪藻云:敌于建康抱城开两河,谓此两蕃人河也。

亦作老鹳河。

《宋史》:建炎四年,韩世忠扼兀术于江中,兀术自京口沿南岸而西,将至黄天荡,卒不得济,或曰老鹳河故道,今虽堙塞,若凿之,可通秦淮,兀术从之。

一夕渠成,凡五十里,遂趣建康,为岳武穆所败而还。

《金陵志》:老鹳嘴与句容接界,东去东阳镇三十里,元置马站于此。

芦门河盖近老鹳嘴云。

靖安河在府西北二十里。

自靖安镇下缺口取径道入仪真八十余里。

《吴事记》:自金陵抵白沙江,流旷数百里,波涛汹怒,其尤者为乐官山、李家漾,至急流浊港口,凡十有八处,风波至为险阻。

宣和六年,发运使卢公得古漕河,于靖安镇之下缺口取径道,于青沙夹趋北岸穿坍月港,繇港尾越北小江,入仪真新河,抵新城下八十余里,以易大江百有五十里之险。

《志》云:龙安津在靖安河口,即靖安渡。

○护龙河,在上元县治东北,引而南,合于青溪水。

宋凿《志》云:即故子城三面濠,今堙废逾半矣。

又有御河,在皇城内,明时所凿,出东安门外柏川桥,合于城濠。

运渎在上元县治西北。

三国吴赤乌八年,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冈渎。

又使郗俭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以达吴越运船,盖引破冈渎繇方山埭接于秦淮,以避大江之险,又自秦淮而东北达于苑仓也。

《金陵事实》:运渎引江水而成,在故台城西南,旧有六桥跨其上。

五代以来,久已堙塞。

今三山门内斗门桥以北,近旧内城,东合青溪又北折而西,从铁窗棂出城者,是其故迹也。

吕氏祉曰:古都城去秦淮既远,其漕运必资舟楫,而濠堑亦须灌注,故孙吴开运渎,凿潮沟,穿青溪,皆引水入城中,繇城北堑而入后湖也。

自杨氏依淮为城,城之东堑,皆通淮水,西南边江以为险,春夏积雨,淮水泛溢,城市往往被其害,至冬水涸,濠内往往干浅。

议者谓宜于秦淮上下置闸,遇淮水暴涨,则闭上流,令水自城外输泻入壕,以杀水势,冬间浅涸,即闭下流,蓄以养濠堑,又城北地势高峻,濠水不过数尺,若据吴之旧,开潮沟以东引江水,开青溪以西引秦淮,萦绕城之北面,入于后湖,则城北濠堑,自然通快矣。

破冈渎,见句容县及镇江府丹阳县。

直渎在府东二十二里。

源出方山,东北流接竹┠河,又经直渎山,北达于江,晋温峤讨苏峻,遣王愆期屯军直渎。

孙盛《晋春秋》:直渎在方山。

陆游曰:孙吴时所开也。

梁有直渎戍,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入建康,贼党王伟与侯子鉴等将奔朱方,于道相失,伟至直渎,为戍主所擒。

王安石诗"山盘直渎输淮口",是也。

今堙废。

○竹┠港,在府东北三十里,《志》云:港西通靖安,东达石步,南至直渎,北临大江,旧有竹┠镇。

胡氏曰:即竹里也。

晋隆安元年,王恭举兵京口,讨王国宝等,国宝请于会稽王道子,遣兵戍竹里,夜遇风雨,各散归。

元置巡司于此。

《金陵志》:石步港在上元县东北四十里摄山之西,亦北达大江。

宋置石步寨巡司,为滨江戍守处。

班渎在府北。

胡氏曰:在新洲西南,刘牢之讨桓玄,军于溧洲,既降,玄乃移屯班渎,即此。

又义沟渎在上元县治东二十里,下流入秦淮,溉田百余顷。

潮沟上元县西四里。

吴赤乌中所凿,引江潮抵青溪,接秦淮水,西通运渎,北连后湖,陈霸先与齐兵相持于覆舟山,会大雨,齐军坐立泥中,而台中及潮沟北路燥,齐兵大困,是也。

五代时废。

今自青溪而西,抵鸡笼山以东南,是其故址。

查浦在府西南十里大江南岸。

《实录》云:石头南上十里,即查浦,查浦南上十里,即新亭也。

晋苏峻之乱,陶侃入援,屯于查浦,又李阳与苏逸战于此。

义熙六年,卢循犯建康,泊蔡洲,刘裕筑查浦、药园、廷尉三垒,备其侵逸,既而循声言悉众向白石,裕遣沈林子等戍南岸,断查浦,循焚查浦,进至张侯桥,林子据栅力战,却之。

又有沙门浦,在查浦之西。

陶侃、温峤共讨苏峻,侃屯查浦,峤屯沙门浦,是也。

板桥浦府西南三十里。

源出府南三十里观子山,下流经此,又北为大胜河,注于江。

三国吴末,沈莹等屯于板桥,以拒晋军,败死。

齐末,萧衍至新林,分遣吕僧珍据白板桥,李居士自新亭直来薄垒,为僧珍所败。

梁太清二年,侯景犯建康,繇板桥至朱雀航南。

元末,陈先屯兵于此,以拒王师。

《实录》:新林南上十里至板桥,自板桥南上三十里至洌洲。

张舜民曰:出秦淮西南行,循东岸行小夹中十里,至板桥店。

胡氏曰:建康府城西南,江宁镇北,有板桥市。

其地与新林相近,谢眺所云新林白板桥也。

新林浦在府城西南十八里,合大胜河,滨大江,亦曰新林港。

宋元嘉二年,讨徐羡之等杀害营阳庐陵王之罪。

羡之自西州走至新林自杀。

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自寻阳逼建康,军至新林,舍舟步上,进攻新亭。

齐永元初,陈显达亦自寻阳举兵逼建康,败台军于采石,进军新林,潜军夜袭宫城,于是新亭诸军皆溃。

又萧衍东下至新林,分命诸将进逼建康。

梁侯景之叛,韦粲、柳仲礼等赴援,合军屯新林,既而景陷台城,西侵江、郢。

大宝二年,景发建康,自石头至新林,舳舻相接。

隋伐陈,晋王广遣总管杜彦与韩擒虎合兵屯于新林。

宋开宝七年,曹彬等伐南唐,败其兵于新林港。

旧《志》:新林浦阔三丈,长十二里。

梁武帝从新亭凿渠通新林浦,又于新林浦西开大道,立殿宇为江潭苑,未毕,而有台城之乱。

今有新林桥,在府西南十五里。

○蟹浦,在府西北十六里。

《舆地志》:白下城西南有蟹浦,源出钟山,北流九里,入大江。

齐崔慧景军败,单骑走至蟹浦,为渔人所杀,即此。

江宁浦府南七十五里。

源出当涂县界,长三十里,经故江宁县入大江,即陈霸先遣侯安都袭破齐兵处也。

《元志》云:浦溉田凡百二十顷,又秣陵浦在府东南五十里。

《志》云:源出府东南七十里之竹堂山,北流八里入葛家湖,又十里入长溪,合于秦淮。

旧《志》:浦源出龙山,龙山在府西南九十五里,接当涂县界。

似误。

蔡洲府西二十五里。

《志》云:在江宁县西南十八里石头西岸。

一名蔡家泾。

晋苏峻之乱,陶侃等入援,舟师直指石头,至于蔡洲。

又殷仲堪以江陵畔,前锋杨期、桓玄军至石头,既而回军蔡洲。

卢循犯建康,引兵向新亭,回泊蔡洲。

宋以拓跋焘入寇,至瓜步,诏分军屯蔡洲,又游逻上自于湖,下接蔡洲。

齐建元初,魏主宏遣兵入寇,诏置五军于蔡洲,先为之备。

梁侯景围台城,合州刺史鄱阳王范,遣其世子嗣与西豫州刺史裴之高等将兵入援,军于蔡洲。

又陈霸先等讨侯景,大军进姑孰,先锋次蔡洲。

一名张公洲。

侯景之乱,司州刺史柳仲礼亦入援,至横江,裴之高自张公洲遣船度仲礼,是也。

承圣初,王僧辨等败侯景将侯子鉴于南洲,督诸军至张公洲,乘潮入淮。

《志》云:蔡洲周回五十三里,张公洲周回三里,在江宁县西南五里,盖蔡洲之别渚云。

白鹭洲在府西南江中,南直新林浦。

宋初,曹彬破南唐兵于新林港,又破之于白鹭洲。

《郡志》:烈洲东北,即白鹭洲。

《丹阳记》:江宁县西三里有白鹭洲,周回十五里,与城相望。

近《志》:三山门外西关中街,水环绕处,当为白鹭洲。

盖沿袭旧名,非故址也。

○茄子洲,在府西南十三里,亦曰茄子浦,昔时周回十一里。

陶侃等讨苏峻军于茄子浦,郗鉴自广陵帅众渡江,与侃会于此。

又府西南四十里,旧有迷子洲,周二十里。

马洲在府北二十里。

《志》作马昂洲,周十五里,晋元帝渡江初牧马处也。

梁太清三年,南兖州刺史萧会理等援台城,会众三万,军于马洲。

时梁主已许景求和,景虑会理等自白下而上,启请北军聚还南岸,不尔,妨臣济江,从之。

胡氏曰:马洲,即今黄家沙、老鹳渚一带。

梁置琅邪郡于江乘蒲洲上,即今王家沙,与白下城相近,在台城之北,南岸即秦淮南岸,时援军悉营于此。

○阖闾洲,旧在府北江中。

贺循曰:江中剧地,惟有阖闾一处,地势险奥,亡逃所聚,王敦将钱凤走阖闾洲,为周光所杀,即此。

又长命洲在石头城南,梁武帝放生处。

《志》云:石头城下有蚵皮矶,南唐宋齐丘嫉汪台符之才,害之于此。

新洲在府北四十里。

一云在京口西大江中。

三国吴太平中,孙琳使其党孙虑袭执朱据于新洲。

又刘裕少时,尝伐荻新洲。

《晋纪》:隆安二年,孙恩自丹徒进至白石,欲掩建康不备,闻刘牢之引军还至新洲,不敢进而去。

元兴初,刘牢之走新洲,自缢而死。

胡氏曰:新洲,今之珠金沙也。

贾似道军溃于鲁港,夜驻金珠沙,奔还扬州,即此。

鲁港,见芜湖县鲁明江。

后渚在府西南,秦淮别渚也。

梁天监八年,新作缘淮塘南岸,自后渚迄于三桥。

三桥在今府城东南,时有三桥篱门。

又太清中,柳仲礼等赴援台城,军于新林,侯景于后渚挑战,即此。

又有安乐渚。

桓玄犯建康,军新亭,帝遣侍中劳玄于安乐渚。

渚盖在新亭之东。

六朝时有秦淮渚。

胡氏曰:秦淮之渚也,在东府前。

齐永明末,郁林王昭业即位,武帝梓宫下渚,帝于端门内奉辞。

又永元初,曲江公遥欣之丧自荆州还,停东府前渚,部曲悉归始安王遥光,是也。

又永元二年,崔慧景逼宫城,左兴盛军溃,不得入宫,逃淮渚荻舫中,慧景擒杀之。

倪塘在上元县东南二十五里。

王敦使王含、钱凤逼建康,败于越城,含率余党于倪塘西置五城,如却月势。

又隆安二年,王恭复叛,斩于倪塘。

梁敬帝时,齐兵至秣陵故治,自方山进至倪塘,陈霸先拒之于白城。

《金陵记》:建康在六朝时,西至石头,东至倪塘,南至石子冈,北过蒋山,相距各四十里,户凡二十八万。

侯景之乱,至于陈,时中外人物,不及宋齐之半。

胡氏曰:倪塘,倪氏所筑塘也,在建康东北,方山埭南。

似误。

横塘在府西南。

《实录》云:在秦淮南岸,近石头西陶家渚。

吴大帝时,自江口缘淮筑堤,谓之横塘。

《吴都赋》所云"横塘查下楼台之盛,天下莫比"者也。

或云:横塘亦曰南塘。

晋义熙七年,刘裕拒卢循于石头,寻出陈于南塘,即此。

自横塘而北,接于栅塘,即今秦淮径口矣。

《金陵记》:陶家渚西对蔡洲,六朝时,每饯北使于此。

○临贺塘,在府东二十里,梁临贺王正德筑塘潴水以溉田。

又有铜塘,在府东四十里,亦昔时溉田处,今废。

又有长塘,在府东南五十里。

元时屈曲长五十里,溉田百顷。

方山埭在府东南四十五里。

《建康实录》:吴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发屯兵于方山南,绝淮立埭。

是也。

杜佑曰:东晋至陈,西有石头津,东有方山埭,各置津主一人,贼曹一人,直水五人,以简察禁物。

齐武帝为太子时,自晋陵、武进拜陵还,晚进方山埭,是当时往来水道也。

宋元凶劭之乱,随王诞遣军自会稽向建康,败劭军于曲阿,劭因缘淮树栅,决破柏冈、方山埭,以绝东军,盖断运道以拒之也。

柏冈埭,见句容绛岩湖。

黄天荡在府东北八十里。

韩世忠与兀术相持处也。

胡氏曰:大江过升州界,浸以深广,自老鹳嘴度白沙,横阔三十余里,俗呼黄天荡。

《舆程记》:黄天荡一带大江,阔四十里,中间有太子洲,其余汊港村落,限隔横错,水陆之盗,多出于此。

而龙潭、斜沟,特为津要。

龙潭、斜沟,见句容县。

白沙,见仪真县。

马家渡在府西南九十五里。

亦曰马家洲,又为马家步,或曰即沙夹也。

宋建炎三年,金人繇马家渡渡江,陷太平州,长驱至建康。

吕氏祉曰:金人犯顺,每越采石而度沙夹,盖沙夹江面狭于采石,而舍舟登岸,平原旷野,此骑兵之地,故金人得之,遂陷建康。

叶氏适曰:马家渡与采石相去六十里,采石江阔而险,马家渡江狭而平。

《郡志》云:沙夹在府西南七十里。

盖与马家渡相接。

麾扇渡在府治南。

旧《志》云:在朱雀航之左,一名毛翁渡。

晋陈敏据建业,出军临大航岸,顾荣以白羽扇挥之,其军遂溃,因名。

今为瓦屑坝。

又有桃叶渡,亦在秦淮口。

《志》云:即今武定桥北。

张公凸渡在府北三十里,临大江,与六合县桃叶山相对。

旧从张公凸至江南岸,犹四十里,相传隋平陈,行军总管宇文述济自此。

宋熙宁五年,守臣开张公凸上栾家矶及马鞍山河道,有诏褒美,是也。

落马涧在府西南二里。

亦曰南涧,下流合于秦淮。

宋柳元景败元凶劭于新亭,鼓噪乘之,劭兵争赴死涧中,涧为之溢,因名落马涧。

《志》云:涧在江宁县南五里,东北流入于城濠。

宋时讹为跃马涧。

○建康宫在故台城内。

《实录》:吴大帝迁都建业,徙武昌宫室材瓦缮太初宫,其正殿曰神龙,中门曰公车,中门之东曰升贤,又东曰左掖,中门之西曰明扬,又西曰右掖,又东面门曰苍龙,西面门曰白虎,北面门曰玄武,继又于宫中作临海、赤乌等殿,弯奇、临硎等门。

左思所云"左称弯奇,右号临硎"者也。

晋石冰之乱,太初宫毁,陈敏平石冰,营府舍于故址。

元帝渡江,即敏所营居之,及即位,称为建康宫。

咸和三年,苏峻作乱,尽焚台城宫室,峻平,乃复营治。

七年,新宫成,正殿曰太极殿,又为东西堂及东西二上阁,自是屡加修饰。

太元中,大小殿宇凡三千五百间,寻又作清暑殿,极土木之美,宋仍晋旧名,所居殿曰西殿。

文帝时谓之合殿,其地在斋阁之后。

孝武大明五年,改清暑殿曰嘉禾,又增造玉烛、紫极、含章诸殿。

齐又作昭阳、显阳二殿于宫中。

永明中,复作寿昌、凤华、灵曜三殿,时又有凤庄、干光、灵、正福、延昌等殿。

东昏时,复起芳乐、玉寿诸殿,穷极绮丽。

梁时有五明、披香、凤光、文德、武德、乐寿诸殿,皆晋宋以来,历代修造,而光华、宝云诸殿,往往以施佛寺。

又有至敬殿及景阳台,则梁主置七庙座于中。

又有净居殿,则梁主燕居处也。

《南史》:禁中有寿光殿,亦曰寿光省,梁武受禅,范云徘徊寿光阁外。

是也。

又天监十二年,复作太极殿。

十四年,冠太子统于此。

太清二年,侯景围台城,梁主祀蚩尤于太极殿前。

明年,台城陷,景入见于太极东堂,既而景使其党于子悦守之,又使王伟守武德殿,是时宫省府署,残毁甚众,惟太极犹如旧制。

承圣初,王僧辨等破侯景,不戢军士,剽掠居民,自石头至东府,号泣满道,军士遗火焚太极殿及东西堂。

陈时复加营缮。

永定以后,建置滋多,时宫中有嘉德、昭德、寿安、干明、觉华等殿。

大建末,复营承明、含香、柏梁等殿,前后以数十计,及隋军南下,贺若弼置后主于德教殿,以兵卫守,而陈亡矣。

南唐亦都江宁,改金陵府舍为宫厅,堂曰殿,有兴祥、崇英、凝华、积庆等殿。

升元四年,改兴祥为昭德,积庆为穆清,崇英为延英,而凝华内殿,则前为升元殿,后为雍和殿,时宫中又有万寿、清辉等殿,及澄心堂、百尺楼、绮霞阁之属,德昌宫则内府库藏之所也。

唐亡,宋仍改为升州治。

庆历八年,江宁大火,延烧殆尽,惟存玉烛一殿。

高宗南渡,以建康为形胜之会,绍兴二年,即建康府治为行宫,以备巡幸,虽有宫门寝殿朝堂之制,而朴素无文。

及蒙古入建康,至元十五年,析故宫材木,输之大都,遗址仅存,民得而场圃之矣。

昭明宫《吴志》在太初宫东,后主皓甘露二年建,谓之新宫。

自太初宫移居之,晋避讳改曰显明宫,后废。

又有东宫,在台城东南。

《舆地志》:吴东宫在台城南,晋初移于西南,后复移于宫城东南。

自宋以后,东宫皆在宫城东北,亦谓之永安宫。

《宫苑记》:永安宫在台城东华门外。

晋太元二十一年,以东海王第作东宫,安帝立何皇后居于此,谓之永安宫,桓玄篡位,析其材木入西宫,以其地为射场。

宋元嘉十五年,复筑东宫。

梁因之。

《梁书》:侯景围台城,时东宫以及馆署府寺仓厩之属,悉在台城外,景党分据公车、左卫诸府。

东宫近城贼众,登墙射城内,至夜,复于东宫置酒奏乐。

太子纲遣人焚之,台殿及所聚图书皆尽,景又烧乘黄厩、士林馆、太府寺诸处,宫城以外,皆为灰烬。

陈复营东宫。

大建九年,移太子居之。

又有吴南宫,亦在府南秦淮上,吴太子宫也。

赤乌二年,吴主适南宫。

刘宋置欣乐宫于此。

陈亡,俱废。

金华宫旧《志》在青溪东,去台城三里,梁别宫也,大同中所筑。

又有陈安德宫,在宣阳门西南,陈宣帝时筑。

隋平陈,移江宁县治此,明年复罢。

中有池,宋时犹谓之安德宫池,又有未央等宫。

《南史》:宋废帝景和元年,以东府城为未央宫,石头城为长乐宫,北邸为建章宫,南第为长杨宫云。

华林园在故台城内建康宫北隅,吴时宫苑也。

晋曰华林园,中有天渊池,盖彷洛阳旧制。

自晋以后,每临华林园听讼,为六朝故事。

宋元嘉二十三年,筑景阳山于华林园,始造景阳楼、大壮观、层城观、通天观及凤光、华光、兴化诸殿。

大明初,改景阳楼曰庆云,寻复旧。

时又建灵曜前后殿、日观台、芳香堂、竹林堂于园内。

废帝子业射鬼竹林堂,寿寂之等谋弑之。

时建安王休仁等知其谋,事作,休仁等相随奔景阳山。

园门曰凤庄门。

齐建武中,以始安王遥光父讳凤,改曰望贤门。

明帝鸾常令遥光乘舆自望贤门入,是也。

《齐史》:建武二年,杀萧谌于华林园。

四年,诛王晏于华林省。

又永元初,杀徐孝嗣于华林省,即华林园也。

东昏侯末,每燕乐于华林园,及萧衍将逼建康,乃于华光殿前习战,衍围台城,复登景阳楼屋上望之,既而被宦者黄奏平等弑于含德殿,殿亦在华林园也。

梁武帝时,又于园内起重阁,上曰重云殿,下曰光严殿。

陈永初中,又有听讼、临政诸殿。

及至德二年,复营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于华林园光昭殿前。

又三年,而景阳之辱至矣。

《宫苑记》:天渊池亦曰天泉池,相传吴宝鼎中,于玄武湖侧凿大窦,引水入宫城为此池,池内、池南,皆有亭堂环列。

又有西池,吴宣明太子孙登所凿也,亦谓之太子西池,在宫西隅,因名。

晋南渡后,往往游宴于此。

又景阳楼有井,一名胭脂井,亦曰辱井,以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遁入井中,为隋军所获也。

景阳楼亦曰景阳殿。

○永福省,在故台城中。

刘宋时太子所居,元凶劭即位,称疾居永福省。

梁太清三年,太子纲迁居永福省。

及景陷台城,收朝士王侯,皆送至永福省,即此。

乐游苑在覆舟山南,晋之芍药园也。

义熙中,即其地筑垒,以拒卢循,因名药园垒。

宋元嘉中,辟为北苑,更造楼观于山后,改名乐游苑,往往禊饮于此。

《宋书》:元嘉二十二年,筑北堤,浚玄武湖于乐游苑北。

大明三年,作正阳、林光等殿于苑内,又筑上林苑于玄武湖北,于苑中作景阳山。

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崔慧景至建康,入北篱门,顿乐游苑。

梁大宝初,侯景请梁主禊晏于乐游苑,帐饮三日,乃还。

敬帝初,齐兵逾钟山,陈霸先分军拒之于乐游苑东及覆舟山北,自是焚毁。

陈天嘉中,更加修葺。

大建七年,复筑甘露亭于覆舟山上。

隋伐陈,贺若弼自京口趣建康,陈后主命萧摩诃屯乐游苑,既而弼败陈兵于白土冈,进至乐游苑,烧北掖门入,是也。

今城北土桥南小教场即其地。

江潭苑在府西二十里新林路。

梁天监中所作。

侯景围台城,以食尽伪和于梁,时萧会理等军马洲,太子纲从景所请,勒令自白下城移军江潭苑,是也。

或曰:江潭苑一名王游苑。

先是韦粲等至新林,屯于王游苑,即此。

《舆地志》:梁武帝从新亭凿渠通新林浦,又为池,开大道,立殿宇,名王游苑,未成而侯景乱。

○建兴苑,《志》云:在府治西南秦淮南岸,本吴时南苑也。

宋明帝葬于此。

梁天监四年,改置建兴苑。

侯景之乱,裴之高入援,军于南苑,寻迎柳仲礼等,会于青塘,立营据建兴苑,是也。

桂林苑《宫苑记》:在府北落星山之阳,吴苑也。

《吴都赋》:数军实于桂林之苑,是矣。

又有芳乐苑,在故台城中。

《南史》:齐东昏侯即台城阅武堂为芳乐苑,百姓歌阅武堂种杨柳者也。

旧《志》:上元城东六里又有博望苑,齐文惠太子建,时又辟玄圃于台城北,极山水之胜。

梁时亦为太子游览处。

○南苑,在宣阳门内,梁置有德阳堂。

中大通二年,改封魏汝南王悦为魏王,饯于德阳堂,遣兵送至境上。

又大同二年,使贺拔胜还西魏,饯之南苑。

太清二年,以侯景犯阙,收诸寺库公藏钱,聚之德阳堂,以充军费,是也。

寻毁。

杜姥宅旧在台城南掖门外,晋成帝杜皇后母裴氏立第于此,因名。

宋苍梧王时,休范将杜黑骡败台军于朱雀航,乘胜渡淮,径进至杜姥宅,陈显达击破之。

齐东昏侯永元初,陈显达举兵江州,东昏侯使左兴盛屯杜姥宅。

又侯景攻台城,克东府,载其尸聚于杜姥宅,遥示城中。

后王僧辨等讨败侯景,遣裴之横等分屯杜姥宅,是也。

姥莫辅反。

中堂在府治南。

《志》云:在旧都城宣阳门外。

晋明帝大宁二年,王敦复反,帝屯于中堂,或谓之南皇堂。

自是建康有警,多以亲贵出顿中堂。

隆安二年,王恭、殷仲堪之乱,会稽王道子屯于中堂。

五年,孙恩犯丹徒,遣将军王嘏等屯中堂。

义熙六年,卢循犯建康,至淮口,琅邪王德文屯中皇堂。

宋景平二年,徐羡之等废立宜都王义隆,即位于中堂。

元嘉末,元凶劭弑逆,急召逆浚屯中堂。

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帝出顿中堂。

又苍梧王时,休范作乱,萧道成谓中堂旧是置兵地,是也。

《晋纪》:孝武以太学在秦淮南,去台城悬远,权以中堂为太学,亲释奠焉,或以为即朝堂。

陈祯明三年,隋兵度江,陈主命豫章王叔英屯朝堂。

《金陵志》:吴建中堂,每岁暮习元会仪于此。

仪贤堂在宫城北华林园内,本名延贤堂。

宋元嘉三年,帝临延贤堂听讼。

自是每岁三讯,皆于此堂,因名听讼堂。

梁天监七年,改名仪贤。

侯景入宣阳门,据台城门外公车府,萧正德据左卫府,既而以正德即帝位于仪贤堂。

《金陵志》:仪贤堂在故都城宣阳门内路西,梁时策孝廉秀士于此,因名。

又有集雅馆,梁天监五年置。

大同七年,又立士林馆于宫城西,皆会集诸儒讲学谈礼之所云。

○积弩堂,在台城北。

晋隆安五年,孙恩窥建康,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帅精骑入卫京师,径屯积弩堂,是也。

新亭在江宁县南十五里,近江渚。

东晋初,为诸名士游宴之所,即周ダ等相对流涕处。

宁康元年,桓温自姑孰入朝,谢安等迎于新亭。

隆安二年,殷仲堪举兵江陵,前锋杨期至石头,刘牢之帅北府兵赴京师,军于新亭,期等皆失色,回泊蔡洲。

元兴初,桓玄逼建康,军至新亭。

义熙六年,卢循犯建康,刘裕拒之,屯于石头,谓将佐曰:贼于新亭步上,其锋不可当,若回泊西岸,此成擒耳。

徐道覆劝循从新亭至白石,焚舟而上,数道进攻,循不听。

裕登城见循引兵向新亭,顾左右失色,既而回泊蔡洲,乃悦。

宋景平二年,徐羡之等废立,宜都王义隆自江陵至建康,群臣迎拜于新亭。

又元嘉末,武陵王骏讨逆劭,柳元景将前军潜至新亭,依山为垒,劭使萧斌等水陆合攻,劭自登朱雀门督战,败还,骏旋至新亭,即帝位,因改新亭曰中兴堂。

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自寻阳袭建康,萧道成曰:休范轻兵急下,乘我无备,宜顿军新亭、白下,坚守宫城、东府、石头,以待贼至,遂请出顿新亭,以当其锋,休范至新林,舍舟步上,攻道成于新亭,不克。

升明元年,沈攸之举兵江陵,萧道成遣诸将黄回等皆出屯新亭,既而遣回等西上,道成出顿新亭。

齐永元三年,萧衍举兵自襄阳东下,东昏侯遣军主胡松屯新亭,寻复遣冯元嗣西救郢城,茹法珍等送之中兴堂,松党杀元嗣,谋还袭台城,不果,东昏侯寻遣李居士屯新亭,衍逼建康,居士以新亭兵逆战,败于江宁,衍将曹景宗等因分据皂桥及赤鼻逻。

新亭城主江道林引兵出战,为衍军所擒,居士寻以新亭降衍。

梁太清二年,侯景逼建康,分遣宁国公大临屯新亭,既而柳仲礼等入援,军至新亭,寻列营桁南,与景相持。

宋建炎四年,岳飞败兀术于牛头山,兀术趣龙湾,飞邀击之于新亭,大破之,亭废。

干道五年,守臣史正志重建。

吕氏祉曰:自吴以来,石头南上至查浦,查浦南上至新亭,新亭南上至新林,新林南上至板桥,板桥南上至洌洲,陆有城埠,水有舟楫,建康西南面之险也。

征罗亭在石头坞。

晋太元元年,征罗将军谢安止此亭,因名。

《金陵记》:京师有三亭,新亭、治亭、征罗亭也。

胡氏曰:征罗亭在方山南,自玄武湖头大路东出至征罗亭。

齐明帝末,王敬则举兵会稽,至曲阿,太子宝卷使人上屋,望见征罗亭失火,谓敬则军至,急装欲走,即此。

永昌亭在府东。

吴太平三年,孙迎立琅邪王,王行至曲阿布塞亭,翌日至永昌亭,使其弟恩以乘舆法驾奉迎处也。

临沧观在府南十五里劳山上。

吴置,为送别之所。

《舆地志》:新亭垄上有望远楼。

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

桂阳王休范攻萧道成于新亭,白服乘肩舆,自登城南临沧观,道成将王回、张敬儿诈降于休范,遂袭杀之,后谓之劳劳亭。

今劳山在新亭南,亦谓之南冈。

大胜关府西南三十里,其地即大城港镇,有大城港、合板桥、新林等浦之水入江,为江流险厄处。

旁有垅阜,亦曰大城冈。

宋置巡简寨,绍兴二年,复置烽火台。

元为大城港水驿,亦曰大城港镇。

明初置大胜关港,亦曰大胜港,陈友谅来侵,太祖命杨驻兵大胜港,友谅至,御之,友谅见港水狭,即退出大江,趣江东桥败去。

今有巡司,兼置驿于此,东北至江东巡司二十里。

龙江关在仪凤门外。

明初御陈友谅,使张德胜等出龙江关是也。

又有龙江驿,在金川门外十五里大江边,舟楫辐辏于此,为南北津要。

又新江关在江东门外,出中新河,渡江二十里,达江浦口。

明初,置江东巡司,兼置驿于此,亦曰新江口,江防治中驻焉。

旧《志》:江东巡司在新江关外,秣陵镇巡司在夹冈门外,江淮巡司在江淮关,江东马驿在新江关内,龙江水马驿在通江桥西,淳化巡司在上元县东四十五里,大胜驿在江宁县西南三十里,江宁马驿在江宁县西南六十里。

又有新江口营,东至观音门,东北至草鞋夹,皆二十里。

○石灰山关,在幕府山北,明初置,见上。

靖安镇府西北二十里。

本曰龙安镇,以镇有龙湾也。

宋曰静安。

建炎四年,金人焚掠建康,自静安度宣化而去,岳飞邀败之于静安镇,既而兀术为韩世忠所扼,乃凿老鹳河故道通秦淮,飞复败之于牛头山,兀术进次龙湾,飞营于南门新城,与战,又败之,兀术遂自龙湾出江,又为韩世忠所败。

新城一作新亭,龙湾即静安也。

吕氏祉曰:静安与真州宣化镇,分江为界,自宣化至盘城、竹墩、上下瓦梁,乃泗州之间道,其斥堠戍守,不可不严,有靖安河,亦取道真州之径也。

元置龙湾水站。

明初陈友谅突犯金陵,太祖命康茂才守龙湾,即此。

《志》云:龙湾在府北十五里。

金陵镇府南六十里。

本名陶吴铺,宋改为镇。

元设税务于此。

○葛仙乡,在府东南七十里。

明初,王师败陈先于秦淮水上,追之至此,乡民执先杀之。

廷尉垒在府北,旧廷尉寺舍地。

刘裕御卢循筑查浦、药园、廷尉三垒,此即三垒之一。

或曰:垒盖近淮口。

○新竹寨,在府西南。

宋开宝七年,曹彬伐南唐,败其兵于新竹寨,又败之于白鹭洲及新林港,是也。

朱雀桁今聚宝门内镇淮桥,即孙吴之南津桥,晋之朱雀桁也。

胡氏曰:桥在孙吴建业宫城朱雀门南,跨秦淮水南北岸,以渡行人,自吴以来已有之,亦谓之南航,以在台城南也,亦谓之大航,以秦淮诸航,此为之最也。

晋永嘉初,陈敏窃据建业,其将钱广等谋讨之,勒兵朱雀桥南,敏使甘卓击广,卓遂与广合断桥,收船南岸。

大宁二年,王敦使王含犯建康,奄至江宁南岸,温峤烧朱雀航以挫其锋,自是以泊船为浮航,航长九十步,广六丈,每有警,则撤航为备。

宋武陵王骏讨元凶劭,鲁秀等募勇士攻大航,克之。

元徽中,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逼建康,军至新林,遣其将丁文豪别趣台城。

自皂桥直至朱雀桁南,时别将杜黑骡方力攻新亭,不克,亦舍新亭北趋朱雀桁,刘π议撤桁以折南军之势,王道隆不许,南军遂渡淮,中外大震。

齐东昏侯末,萧衍东下至新林,命诸将分据要害,李居士请于东昏侯,烧南岸邑屋,以开战场,自大航以西,新亭以北皆尽。

继而东昏侯遣将军王珍国等陈于朱雀航南,开航背以绝归路,衍将王茂等直前奋击,东军大溃,赴淮死者无算。

梁太清二年,侯景犯建康,至朱雀桁南,时庾信守朱雀门,帅兵陈于桁北,太子纲命开桁以挫其锋,临贺王正德沮其议,景至,信乃帅众开桁,始除一舶。

景军突至,信弃军走,正德党沈子睦时为南塘游军,复闭桁度景,景遂入宣阳门,既而援军至蔡洲,景悉驱南岸居民于水北,焚其庐舍,大桁以西,扫地俱尽。

三年,柳仲礼等以西道军自新亭徙营大桁,劭陵王纶等复自东道至,俱列营桁南。

承圣元年,王僧辨等讨侯景,景复于航南缘淮作城拒守,敬帝初,齐兵犯建康入石头。

陈霸先遣韦载于大航筑侯景故垒,使杜棱守之,齐人败去。

绍泰二年,齐兵复自芜湖渡江,至秣陵故治,霸先仍遣杜棱顿大航南御之,盖六朝时建康有事,未有不急备大航南岸者。

《建康记》:朱雀桁北即朱雀门,孙吴时曰大航门,门北直宣阳门五里,南直国门六里。

晋咸康二年,始曰朱雀门。

或曰:太元三年所改建,设两铜雀于其上。

宋大明五年,立南北二驰道,自阊阖门至朱雀门,为南驰道,自承明门至玄武湖,为北驰道。

子业初立,罢之。

一云是年改朱雀门曰古皋门。

梁大同二年,始复曰朱雀门。

太清二年,侯景入犯,临贺王正德叛附景,朝廷不知其情,使屯朱雀门,景至航南,复使屯宣阳门,而庾信守朱雀门。

陈祯明末,隋军渡江,任忠自吴兴入赴,仍屯朱雀门,既而忠降,隋引韩擒虎入朱雀门,盖门与航相因以称也。

《舆地志》:自石头东至运渎,总二十四航,相传晋咸康中所立,惟朱雀为大航,与竹格、骠骑、丹阳为四航。

宁康元年,诏除丹阳、竹格等四航税,是也。

自隋灭陈,诸航始废。

杨吴虽复修治,而无复前规。

今自镇淮桥而下跨秦淮南北者,大抵非六朝之旧也。

竹格渚航在朱雀航西。

晋大宁二年,王敦将沈充、钱凤犯建康,从竹格渚渡淮,至宣阳门,拔栅将战,刘遐、苏峻,自南塘横击,大破之。

胡氏曰:南塘即秦淮之南塘岸也。

六朝时,又有南津校尉,亦以督察秦淮南岸而名。

骠骑航在故东府城南秦淮河上。

《金陵志》:晋太元中,骠骑府立东航。

一云会稽王道子所立,亦曰东府城桥。

一云梁临川王宏为骠骑大将军,居东府,桥因以名。

亦谓之小航,对大航而言也。

陈大建末,后主弟叔陵据东府作乱,萧摩诃攻之,叔陵率步骑自小航度,欲趣新林,乘舟奔隋,不克而死。

祯明末,沈众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东府置陈,即骠骑航也。

又有丹阳后航,在丹阳郡城,后亦跨秦淮为四航之一。

外又有榻航,在石头左右,温峤欲救匡术于苑城,别驾罗洞曰:不如攻榻航,术围自解,是也。

陈亡俱废。

罗落桥府东北四十里。

地名石步镇,亦名石步桥。

刘裕讨桓玄,斩玄将吴甫之于江乘,进至罗落桥,又斩玄将皇甫敷,是也。

陈霸先自京口袭王僧辨于石头,使别将徐度等帅水军前发,霸先帅马步自江乘罗落桥会之。

罗落桥本属江乘县,缘水设罗落之所,自京口趋建康,此为大路。

桥下有罗落浦,受摄湖之水,北入大江。

菰首桥在今宫城东南。

梁太清二年,高州刺史李迁仕等援台城,与萧嗣等进营于青溪东,迁仕等率锐卒深入,进至菰首桥东,为侯景伏兵所败。

桥盖在青溪上,亦名走马桥。

《金陵记》:青溪旧跨七桥,七桥者,自北而南,曰东门桥、尹桥、鸡鸣桥、募士桥、菰首桥、中桥、大桥也。

齐东昏侯时,始安王遥光据东府以叛,遣萧坦之讨之,坦之屯湘宫寺,左兴盛屯东篱门,曹虎屯青溪中桥,遥光兵败见杀。

高州,今广东属郡。

张侯桥在府南。

卢循犯建康,焚查浦,至张侯桥,刘裕将徐赤特击之,为贼所败。

又侯景逼建康,度朱雀桁,萧正德帅众于张侯桥,迎景入宣阳门。

盖秦淮北岸横桥也。

饮虹桥在府西南秦淮河上。

吴时谓之新桥,运渎繇此入秦淮。

唐时谓之万岁桥,后又曰饮虹桥。

宋干道五年,守臣史正志重建,上为大屋数十楹,与镇淮桥并称壮丽。

自是俱与镇淮桥屡经修葺,盖津要相亚也。

今仍曰新桥,桥北为斗门桥,旧名禅灵寺桥。

《金陵志》:新桥对禅灵渚渡,是也。

今斗门桥在三山门内,其下即水闸,为运渎入秦淮处。

又天津桥在上元县治西。

宋时在行宫南面,本名虹桥。

政和中,蔡嶷改建,因曰蔡公桥。

建炎中改今名。

《郡志》:古运渎自此合于青溪,今名内桥。

长乐桥在镇淮桥东,亦曰长乐渡。

《志》云:上元县东南六里为桐树湾,秦淮曲折处也。

旧多桐树,因名。

湾东北有浮航,即故长乐桥,今废。

盖秦淮横亘京邑中,曲折不一,其近东冶亭者,曰汝南湾。

东晋初,汝南王宏偕元帝渡江时居此也。

又有舟子洲,亦近镇淮桥。

梁天监十三年,以朱雀门东北淮水纡曲,数有水患,又舟行旋冲太庙湾,乃凿通中央为舟子洲,诸郡秀才之上计者,皆憩止于此。

《金陵记》:洲在城南隅,周回七里,当朱雀航、长乐渡之间。

今亦堙废。

大中桥在今宫城西。

南唐时东门桥也,旁有白下亭,因名白下桥。

宋嘉泰四年重建,改曰上春桥。

明曰大中桥,又西曰淮青桥,秦淮、青溪之水会于此,旧亦名东水闸。

○武定桥,在镇淮桥东北,宋淳熙中建,名曰嘉瑞浮桥。

景定二年更名,亦曰上浮桥,时以长乐桥为下浮桥也。

又通济桥,在今通济门外,又东南曰中和桥,又东南为上方桥,皆秦淮诸桥之最著者。

葛桥在方山东南。

刘宋元徽四年,建元王景素举兵京口,李安民破之于葛桥,即此。

又有铜桥,在上元县东二里。

《五代史》:南唐升元三年,讲武于铜驼桥,是也。

○周郎桥,在府东八十里。

相传周瑜从孙策破秣陵,下湖熟,此其所经云。

北郊坛在覆舟山南,晋成帝咸康八年所立也。

隆安二年,王恭等作乱,诏王恂守北郊,卢循入寇,刘裕使刘敬宣屯于此。

梁敬帝时,齐军至玄武湖西北,将据北郊坛,陈霸先帅众军自覆舟山东,移顿坛北以拒之,是也。

《志》云:北郊坛,宋大明三年,尝移于钟山北原,寻复旧。

又有南郊坛,在城西南。

《南史》:晋筑南郊坛,在台城巳位。

宋大明三年,诏移于牛首山,西直宫城之午位,末几复故。

耕坛在府东。

《志》云:在故台城东南八里。

宋元嘉二十一年,诏度宫之辰地八里外,制为耕坛,亲行籍田处也。

梁敬帝初,徐嗣徽等引齐兵犯建康,至湖熟,陈霸先使侯安都拒之,于高桥又战于耕坛,败之。

高桥,《金陵志》:在上元县东十五里。

今高桥门是其处。

龙首仓在石头城,亦谓之石头津仓。

江左置。

时又有台城内仓、南塘仓、常平仓、东西太仓、东宫仓,在外有豫章、钓矶、钱唐等仓。

《金陵记》:吴置仓城,在苑城中,亦曰苑仓,即东晋以后之太仓也。

牛屯在府东南。

吴孙皓宝鼎初,永安山贼施但等劫吴主庶弟谦作乱,北至建业未至三十里,时丁固等留镇建业,逆战于牛屯,即时败散。

胡氏曰:牛屯去建业城二十一里,永安,今湖州府武康县。

又有马牧,旧《志》:在府南二十五里。

徐嗣徽等导齐兵至秣陵故治,陈霸先遣周文育屯方山,徐度顿马牧,杜棱顿大航南以御之。

盖皆旧时闲牧马牛之地。

《志》云:今有牧马桥,在府西南三十七里,临牧马浦,其水流入秦淮。

晋永和中,置马牧于此。

自宋至陈皆因之,桥因以名。

又府西南六十八里有牧牛亭,亦六朝故址云。

华里在府西南。

孙皓建衡二年,大举兵出华里,从牛渚西上,已而不果。

○会同馆,在府东南七十里。

《舆程记》:自牛首山东行四十里至此,又东北四十里为高桥门,又东四十里为高庙,即句容县往来大道也。

爱敬寺在蒋山西。

梁武帝所造。

太清二年,邵陵王纶赴援台城,营于蒋山,因山巅寒雪,乃引军下爱敬寺,既而战于玄武湖侧,军败,走入天宝寺。

景追之,纵火烧寺,纶奔朱方。

天宝寺盖在玄武湖北。

又定林寺,旧在蒋山顶应潮井后,齐东昏侯尝射猎至此。

○法轮寺,在府城北覆舟山下。

齐崔慧景围宫城,顿法轮寺,对客高谈处也。

耆寺在府东北。

耆,一作。

今鸡鸣山西有山寺在其处。

隋贺若弼自京口趋建康,陈后主命萧摩诃屯乐游苑,樊毅屯耆寺,鲁广达屯白土冈,孔范屯宝田寺。

宝田寺盖在白土冈南。

○湘宫寺,在府东青溪之北。

宋明帝初为湘东王,及即位,以旧第建此寺,极土木之胜。

齐永元初,始安王遥光举兵东府城,诏萧坦之讨之,坦之屯湘宫寺,是也。

禅灵寺在府西南。

梁承圣初,王僧辨至张公洲,乘潮入淮,进至禅灵寺前。

又招提寺在石头城北,王僧辨与侯景战处也。

○长乐寺,在台城南。

梁绍泰二年,齐兵至倪塘,游骑至台城门外,陈霸先总禁兵出顿长乐寺,是也。

今皆堙废。

同泰寺在故台城后苑中。

梁大通中建,自是四舍身寺中。

大同十一年,同泰寺浮图灾,乃更起十二层浮图,将成,值侯景乱而止,及景围台城,其党范桃棒据同泰寺。

《志》云:同泰寺基杨吴顺义中起千福院。

宋为法宝寺,后为精锐中军寨。

明为旗手卫营地。

○光宅寺,在府东南。

梁天监初,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

三桥,旧《志》在秣陵县同夏里。

十七年,帝幸光宅寺,有盗伏于骠骑航,上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是也。

灵谷寺在外城内,钟山之阳。

《金陵记》:蒋山寺旧在山南,本名道林寺。

梁曰开善寺。

宋曰太平兴国寺,后为蒋山寺。

明因孝陵奠焉,乃移于东麓,赐名灵谷寺。

又有漆园、桐园、棕园,俱在钟山之阳。

洪武初,以造海运及防倭战船,所用油、漆、棕缆,为费甚重,乃立三园,植棕、漆、桐树各千万株以备用,而省民供焉。

庄严寺在府城南。

梁太清三年,百济入贡,见城阙荒圮,异于向来,哭于端门外,侯景怒,录送庄严寺。

陈永定二年,舍身大庄严寺,是也。

又半山寺,在旧城东七里,东距钟山亦七里,其地名白荡,积水为患。

宋元丰中,王安石居此,乃凿渠决水通城河,寻舍宅为寺,赐额曰保宁禅寺,寺后即东冶亭也。

句容县府东九十里。

东至镇江府丹阳县九十里,东北至镇江府一百里。

汉初置县,属鄣郡,以县有句曲山而名。

武帝封长沙定王子党为句容侯。

元封中,属丹阳郡。

后汉至六朝皆因之。

隋平陈,属扬州。

大业初,属江都郡。

唐武德四年,于县置茅州。

七年,州废,县属蒋州,寻又属润州。

至德二载,属江宁郡。

干元初,属升州,寻还属润州。

大顺初,仍属升州。

宋天禧四年,改名常宁,寻复旧。

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百五十二里。

○茅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山高三十里,周百五十里。

初名句曲山,又名巳山,皆以形似名。

《吴越春秋》:禹巡天下,登茅山以朝诸侯,更名为会稽,亦曰苗山。

《茅山记》:秦始皇三十七年,游会稽,还登句曲。

今茅山北垂有良常、秦望诸山,以始皇名也。

汉有三茅君,得道于此,因谓之三茅峰,梁陶弘景亦隐居此山。

《道书》以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有三峰并秀,其支山别阜,随地立名者,约三十余山,连峰迭嶂,南达吴兴、天目诸山,大抵皆茅山也。

又有峰岩洞壑、冈垄泉涧之属,其得名者以百计。

《唐六典》:江南道名山之一,曰茅山,亦见镇江府金坛县。

绛岩山县西南三十里。

本名赤山,亦曰赭山。

汉以丹阳名郡,盖本此。

唐天宝中,改今名,山极险峻,其下临湖。

五季之乱,居民多避难其上。

建炎中,乡民复依之,以免祸。

华山在县北六十里。

山高九里,泉壑殊胜,秦淮水源于此,亦曰花山。

《元史》:至正七年,集庆路花山贼三十六人作乱,官军万数不能进讨,反为所败。

即此山也。

竹里山县北六十里。

涂甚倾险,号为翻车岘。

《元和志》:山有长涧,高下深阻。

晋隆安初,王恭举兵京口,会稽王道子遣兵戍竹里。

二年,恭复叛,使刘牢之为前锋,牢之至竹里,斩恭别将颜延以降。

元兴三年,刘裕讨桓玄,自京口军于竹里。

宋元徽四年,建平王景素举兵京口,诏遣任农夫等将兵讨之。

景素欲断竹里,以拒台军,不果。

齐永元二年,崔慧景自京口向建康,东昏侯命张佛护等据竹里,为数城以拒之。

慧景拔竹里,进至查硎,是也。

查硎盖与竹里相近,六朝时,京口至建康,皆取道于此。

《金陵志》:县北仓头市东有竹里桥,南边山,北滨江,父老云:昔时路出山间,西接东阳,绕摄山之北,繇江乘、罗落、以至建康,即宋武讨桓玄之道也。

胡氏曰:建康府竹┠镇,即竹里地,在行宫东北三十许里。

今自上元东二十里佘婆冈以至东阳,乃后世所开,非古路矣。

《上元志》:佘婆冈有蛇盘铺,音讹也。

戍山在县北六十里,北临大江。

相传齐沈庆之尝戍守于此。

又花碌山,在县北五十里,旧产矾。

○甲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其山峰峦竞秀,甲于左右诸山。

又望湖冈,在县南四十里。

《志》云:自山而南,又四十里而达溧水县。

○大江县北七十里,与扬州仪真县分界。

又东有斜沟,大江津要处也。

《江防志》:斜沟东北抵仪真高资港四十里,西北抵仪真旧江口三十五里,又与龙潭镇并为滨江要地。

绛岩湖县西南三十里。

一名赤山湖。

源出绛岩山,县南境诸山溪之水,悉流入焉,下通秦淮,县及上元之田,赖以灌溉。

《志》云:吴赤乌中,筑赤山塘,引水为湖,历代皆修筑,后废。

唐麟德二年,县令杨延嘉因故堤复置,寻又废。

大历十二年,县令王昕又修复之,周百二十里,立二斗门,以节旱潦,溉田万顷。

又有百罡堰,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与斗门同置,湖水繇此入秦淮,南唐屡经修筑。

宋时湖禁尤严,湖心有盘石,旧为湖水疏闭之节。

庆历中,叶清臣知建康府,又立石柱刻水则于其上。

《志》云:百罡堰亦曰柏冈埭,宋元凶劭决破柏冈方山埭,以绝东军,即此。

下蜀港县北六十里。

西南至府九十里,东北至镇江府六十里。

俗呼为官港。

唐上元初,刘展以广陵叛,李亘屯京口以拒之。

展军白沙,设疑兵于瓜州,若趋北固者,潜自上流济,袭下蜀,亘众遂溃。

明年,田神功讨展于京口,亦遣别将自白沙济西趋下蜀,击展败之。

宋绍兴十一年,金亮南侵,虞允文驻京口,命张深守滁河口,扼大江之冲,以苗定驻下蜀为援。

下蜀盖近江津,宋置下蜀镇巡司,元废。

白沙,今见扬州府仪真县。

官塘河在县东五十里,东北流入镇江府丹徒县界,又县东四十里,有新河,源出东北六十里之驹骊山,南流入溧阳县之长荡湖,注于太湖。

○亭水,旧在城东。

《志》云:源出县北三十里之亭山,绕县城东,又南与赤山湖合流,经百罡堰,下流入于秦淮。

破冈渎县东南二十五里,六朝时运道也。

吴赤乌八年,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舡舰,上下凡一十四埭,其地亦曰破岭,亦曰破墩,亦曰破冈埭。

宋元凶劭之乱,会稽太守随王诞等遣兵向建康,劭决破冈埭,以绝东军。

明帝初,孔觊等以会稽兵应晋安王子勋,前军至晋陵,诏巴陵王休若御之,屯于延陵,诸将惧东军之逼,劝休若退保破冈,休若不从。

又萧衍东下,东昏侯使申胄屯破墩,为建康声援,胄降于衍,衍使弟恢镇破墩,是也。

今亦见镇江府丹阳县。

延陵,亦见丹阳。

○大业垒在县北。

晋苏峻之乱,会稽、吴兴、义兴、吴郡,皆起兵讨峻,峻分兵击之,东兵多为所败,陶侃等乃令郗鉴屯京口,筑大业、曲阿、亭三垒,以分峻兵势,峻遣兵急攻大业,参军曹纳曰:大业,京口之捍蔽也,一旦不守,贼兵径至,不可当也。

陶侃在查浦,将救大业,长史殷羡曰:吾兵不习步战,救大业而不捷,则大事去矣,不如急攻石头,则大业自解,从之。

贼果引去。

胡氏曰:大业,里名,在丹阳县北。

《一统志》三垒俱在丹阳县东四十七里,误也。

○仁威垒,在县城白羊门内。

《志》云:萧梁承圣初,有仁威将军周弘让城句容以居,命曰仁威垒。

又俗传达奚将军尝屯兵于此,亦曰甲城。

白土镇在县东四十里,为句容、丹阳之中路。

元置税务,今白埠公馆置于此。

又高庙镇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又西四十五里,即高桥门也。

常宁镇县东南四十里。

宋天禧初,置常宁寨于此。

旧有巡司及税务局,今废。

又土桥镇,在县西二十里,接上元县界。

○东阳镇,在县西北六十里,宋置东阳寨巡司于此。

又东四十里,即下蜀镇,宋叶适创瓜步堡,屏蔽东阳、下蜀,盖置堡于瓜步山。

《志》云:东阳镇西南去上元县六十里。

云亭驿,在县治西。

龙潭镇在县北八十里,地有龙潭,因名。

镇逼临大江,明初置巡司,兼设龙潭水马驿。

建文四年,燕王济江,次龙潭,是也。

正统二年,复建岁积仓于此,为滨江要害。

○悬纛桥,在县西十五里,相传周瑜驻军处。

又西五里,曰周郎桥。

又沈公桥,在县南二十五里,相传以沈庆之名。

溧阳县府东南二百四十里。

东至常州府宜兴县九十里,南至广德州百五十里,北至镇江府金坛县百二十里。

秦县,属鄣郡,以在溧水之阳而名。

汉属丹阳郡。

吴晋以后因之。

隋属蒋州,寻改属润州,后并入溧水县。

大业初,属丹阳郡。

唐初,复析置溧阳县,属宣州,后改属升州。

宋因之。

元至元中,升为溧阳路,寻降为县。

元贞初,又升为州。

明初,复为县。

今城周四里,编户二百二十六里。

○旧县城县西北四十五里。

《志》云:秦置县于溧水北,汉置于固城,在今高淳县界。

隋并入溧水县。

唐武德三年,复置溧阳县,盖治此。

天复二年,始移今治。

宋置旧县巡司于此。

今犹谓之旧县村。

永世城县南十五里。

三国吴分溧阳县置永平县。

晋太康中,更名永世。

永嘉以后,改属义兴郡,寻复属丹阳郡。

刘宋泰始初,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会稽、义兴诸郡皆应之,兵至永世,宫省危惧,即此城也。

隋平陈,废。

开皇十二年,复置,属宣州。

唐废。

平陵城县西北三十五里。

晋大兴中,分永世、溧阳置平陵县,属义兴郡,城南五里有平陵山,因名。

晋咸和四年,平苏峻之乱,其党张健等西趋故鄣,郗鉴遣参军李闳追斩之于平陵山,是也。

宋元嘉九年,县废。

○茭山县西六里。

东面石壁削成,上有龙潭,又西四里曰岩山。

《志》云:晋李闳追斩苏峻党张健等,盖在此山下。

○锡华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峰峦秀出,一名小华山。

铁山县东南五十里。

尝产铁,今有坑冶遗址。

又东南八里,有铜官山,昔产铜,今石中犹莹然如麴状。

又县西南七十里有铁冶山,相传前代铸钱处,一名铁岘山。

伍牙山在县西南六十里。

相传伍子胥伐楚,还建牙旗于山上,因名。

亦名护牙山。

元阿剌罕攻破银东坝,至护牙山,败宋兵,即此。

○石门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有两山相拒如门。

又石屋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吴王使欧冶子铸剑处。

瓦屋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形连亘,两崖隆起,其状如屋,其相接者,又有鸦髻山,有两峰并耸,俗名丫头山,北去句容县皆七十余里。

○分界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巅与溧水县分界。

旧《志》:县有曹山,亦曰曹姥山,溧水出焉。

在县西北八十五里。

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洮湖之上。

宋德初,蒙古陷建康,转运判官赵淮起兵溧阳、宜兴间,屯据山,阻长荡湖为固,寻败没。

《寰宇记》:常、润二州分界于此山之巅,一作[C048],读若偶。

宋置巡司于此,一名姥峰。

○溧水县西北四十里,即永阳江也。

一名濑水。

相传子胥乞食投金处,今其地有投金濑,亦曰金渊。

《汉志》注:溧水出南湖。

《祥符图经》:溧水承丹阳湖,东入长荡湖。

丹阳湖即南湖也。

溧水经溧水、溧阳,又东接宜兴县之荆溪。

《元和志》:溧水在溧阳县南六里,盖指旧县治而言也。

张铉曰:诸家谓溧水西北出曹姥山,经溧水州界,又经溧阳州而东,合于永阳江,非也。

溧水即永阳江之上源,大江南岸之水,多会于此。

江上有渚,曰濑渚,又谓之陵水。

范雎说秦昭王:子胥出昭关,至陵水。

是也。

自濑渚东流为濑溪,乡民误曰烂溪,入长荡湖,又分流东行,为吴王漕。

盖五代时杨行密漕运所经也。

自东坝筑,而丹阳湖之水,不复入于溧水、永阳江之源流,亦滋晦矣。

《水利考》:永阳江,亦曰颖阳江,古名中江,又谓之九阳江。

长荡湖县北二十里。

一名洮湖。

中有大浮山,西南去县四十五里,陶隐居所云"石孤耸以独绝,岸垂天而若浮"者也。

又有小浮山,去县二十五里,亦在湖中。

今详见大川长荡湖。

黄山湖在县西三十七里黄山下,湖周五十里。

又三塔湖,在县西七十里,周四十里,一名梁成湖,俗名三塔堰。

稍西南曰升平湖,五堰之水,东流注于湖。

又有溪水,自建平县之梅渚来会焉,下流俱合于永阳江。

○千里湖,《志》云:在县东南十五里,俗呼千里氵。

白云溪在县东十里。

一名白云径。

县境之水多汇流于北,清澈可鉴,东流会于宜兴县之荆溪。

又高友溪,在县南二十里,源出广德诸山,聚而为溪,经黄墟荡,合于白云溪。

又举善溪,在县南三十里,亦出广德诸山,会众流合于高友溪。

百丈沟在县南三里。

一名百步沟。

源出县南五里之燕山,东北入白云溪,旧有坝三十四,潴水溉田,岁久淤塞。

弘治初,县令杨荣因故址开浚,中存九坝,民赖其利。

又缲车泾,在县南十里,西接黄墟荡,东北属于白云溪,岁久淤塞。

成化中,知县熊达疏浚,为灌溉之利。

○径渎,旧《志》云:在县北三十里,自金坛县境流经县界,入长荡湖。

晋宋间有此渎。

隋大业中,县令达奚明又加疏浚,今堙。

又葛涪氵,在县西十五里,昔周四十五里。

又西五里曰新昌氵,互相通注,引水溉田。

今淤。

○广通镇县西百十里,西北至高淳县六十里,为分界处。

俗谓之东坝。

《志》云:春秋时,吴王阖闾伐楚,用伍员计,开河以运粮,东通太湖,西入长江,因名胥溪河,其后渐堙。

唐景福二年,孙儒围杨行密于宣州,行密将台作鲁阳五堰,拖轻舸馈粮,故得不困,鲁阳盖五坝旁地名也。

坝西北有吴漕水,亦以行密而名。

宋时五堰渐废,改为东西二坝,坝卑,薄水易泄,故高淳无水患,而苏、常、湖三州,当太湖委流,被害尤甚。

宜兴进士单锷因议复筑五堰,阻上流诸水,使不入荆溪,下太湖,苏轼韪之。

元时,河流渐塞。

明初,定鼎金陵,以苏浙粮道自东坝入,可避江险。

洪武二十五年,复胥溪河,建石闸启闭,始命曰广通镇,又凿溧水县胭脂冈,引丹阳诸湖之水,会秦淮河以入江。

自是苏浙之漕,皆自东坝,直达金陵。

永乐初,苏、松水灾特甚,是时运道亦废,于是修筑东坝,高厚至数十丈,严禁决泻,以苏下流水患。

今商贾往来,多集于此。

余详高淳县。

陶庄在县北八十里鸦髻山东,有公馆,为溧阳。

句容之通道。

《宋志》:县北三十五里,有山前巡司。

○周城埠,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宋末,土人尝结寨筑城于此,以御侵暴,周回濠迹尚存,亦曰周城。

又上兴埠,在县西北六十里,旧有巡司戍守。

溧水县府东八十五里。

东北至句容县八十里,西南至宁国府二百里。

本溧阳县地。

隋开皇十八年,改置溧水县,属蒋州。

大业中,属丹阳郡。

唐武德三年,杜伏威遣辅公衤石攻李子通,渡江克丹阳,军于溧水,子通平,县属扬州。

九年,改属宣州。

干元初,又属升州,寻复故。

大顺二年,贼将孙儒渡江,自润州而南,至溧水,杨行密自宣州遣其将李神福袭败其前军,是也。

宋仍属升州。

元元贞初,升为溧水州。

明初复为县。

今城周五里,编户二百五十五里。

○中山县东十里。

孤耸不与群山接。

一名浊山。

《舆地志》:浊山有浊水,流演不息,相传山出兔毫,为笔工妙。

○东庐山,在县东二十里,有水三源,一为秦淮河,一入马沉港,一为吴漕河,入丹阳湖。

杜城山县东南十二里。

相传隋大业末,杜伏威屯军于此,下有杜城。

又官塘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一名官山。

山麓有大塘,筑堰以资灌溉,其旁为官塘镇。

芝山在县东南七十里。

上有李子洞,泉出沸涌,相去三百步。

又有燕洞,产石燕,中容数千人。

杨吴将田κ作乱,邑人尝避兵于此。

○铜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山产铜,昔尝冶铸于此。

○秦淮水在城西。

自东庐山西流,经县治南,又西北至方山埭,与华山所出之秦淮河合,而入上元县境。

胭脂河县西十里。

其地有胭脂冈,因名。

明洪武中,议通苏浙粮运,命崇山侯李新凿开胭脂冈,引石臼湖水,会于秦淮,以为运河。

永乐初废。

石臼湖县西南四十里,接高淳县及太平府当涂县界。

湖西南与丹阳湖相连,一望渟泓,中有军山、塔子、马头、雀垒等四山。

又丹阳湖,亦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路西湖。

昔时大江以南、太湖以西之水,多汇于此,流入太湖。

今引流西北,经太平府芜湖县,入于大江。

○沙湖,在县南六十里,周五十余亩,为堰以资灌溉。

马沉港县东南三十七里。

出县东五十里分界山,流入石臼湖。

又蒲塘港,在县南二十里。

源出溧阳县境之方山,下流亦入于石臼湖。

一名浦里塘。

三国吴永安三年,丹阳都尉严密,议建丹阳湖田作浦里塘,久之不成,即此。

高淳县府南百四十里。

西至太平府芜湖县百里。

本溧水县之高淳镇。

弘治四年,分置县。

嘉靖五年,始筑土城。

周三里,编户一十二里。

○固城《志》云:在县南十五里。

春秋时,吴所筑,为濑渚邑。

周景王五年,楚使子围败吴军于此,城陷于楚。

汉置溧阳县,盖治于固城。

后城邑迁徙,此城遂废,宋为固城镇。

今因之。

○学山县治东一里,学宫在其旁,因名。

又县治在镇山上,县本高淳镇,山因以名。

○秀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山多松柏。

又东南三十里为花山。

○固城湖在县西南五里,有水四泒,汇流成湖。

西通石臼、丹阳二湖,与当涂、宣城县分界。

湖之东即广通坝,又县治南临淳溪河,即固城湖支流也。

《志》云:县南六十余里有大山,其水北流入固城湖,曰大山水,经五堰,东入溧阳三塔港。

丹阳湖县西南三十里,中流与当涂县分界。

湖周一百九十五里,东连石臼、固城二湖。

《志》云:湖源有三:出徽州府黟县者为舒泉,出广德州白石山者为桐水,出溧水县东庐山者为吴漕水,俱汇于丹阳湖。

分二流:一西出芜湖,一北出当涂县姑熟溪,俱注于大江。

○石臼湖,在县西二十里,与当涂、溧水二县分界。

余家堰县东南七十五里。

《金陵志》:溧水州东南百里有银林堰,亦曰银堰。

林,本作淋,宋避讳,改曰林。

稍东南曰分水堰,又东南五里曰苦李堰,又五里曰何家堰,又五里曰余家堰,所谓五堰也。

杨吴时曰鲁阳五堰。

今谓之东坝,界高淳、溧阳二县之境。

○於家堰,在县东南四十里,旧《志》亦以为五堰之一,今废。

○广通镇县东南六十里,与溧阳县分界,即东坝也。

又东十二里有下坝,旧谓之东西二坝,今总曰东坝,亦呼为银东坝,即杨吴五坝之地。

唐景福二年,杨行密将台作五堰,以拽馈运轻舸,是也。

苏轼曰:五堰以障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使入芜湖,其后贩卖木入东西二浙者,以五堰为阻,遂废去。

而东西坝列焉。

于是宣、歙诸水,多入荆溪间,有入芜湖者,亦西北之源,而非东南之流也。

《志》云:五坝即分水银双河东坝之地,银者,以石窒堰,复熔铁淋石,以固之也。

苏、常,承中江之流,恒病漂没,五堰筑,则中江不复东,而宣、歙诸水,皆自芜湖达大江。

宋德佑初,以元兵渐迫临安,遣赵淮戍银东坝,既而元将阿剌罕破银东坝,遂克广德,军四安镇,今自太湖、宜兴至东坝,不二日,便径达会城。

盖又为戍守重地矣。

《舆程记》:东坝北至溧水县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金坛县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宁国府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太平府百六十里,南至广德州百四十里。

明洪武中,尝建置石闸,以均节五堰之水。

永乐初,复改筑土坝,兼设广通镇巡司,并佥溧阳、溧水人夫防守,禁止盗泄。

正统弘治中,皆增筑之。

嘉靖初,复修治。

盖东南水利所关也。

江浦县府西四十里。

西北至滁州百里。

本六合县地。

明洪武九年,始分六合县及滁、和二州地,置县于浦子口。

二十四年,又割江宁一乡隶之,移治旷口山之阳,即今县也。

县无城,编户二十四里。

○东葛城县西北三十五里。

《志》云:萧梁时,侨置临淮郡,治东葛城。

是也。

旧为馆驿,又有西葛城,在县西北四十里。

《魏志》:临滁郡治葛城,领怀德县。

怀德,见下六合县。

○浦子口城,在县东三十里。

明洪武四年,立应天卫命指挥丁德筑城于此,周十四里有奇。

九年,置县治焉,县寻移今治,而城如故,为南北津渡之要。

○龙洞山县西二十五里。

西接天井山,东连西华山及马鞍山。

又定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即六合县之六合山,亦与龙洞山相接。

○四溃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俗呼四马山。

又县西南四十五里有阴陵山。

旧《志》以为项羽败走处,盖传讹也。

黄悦岭在县西北十五里。

又骆驼岭,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皆今驿道所经。

○白┠岭,在县西北三十里,亦为东西通道。

○大江在县东南三里。

其地曰江淮关口。

向设江淮驿,有新江口渡。

又县东八里曰八字沟渡,县西南十五里曰西江口渡,又有新河口渡,在县西南百里和州界,皆滨江处也。

而最冲要者,曰浦子口渡,自此渡江,至府城观音门二十里而近,一名安阳渡。

《江防考》:浦子口西二十里为江淮巡司,旧属应天府司。

东至瓜埠八十里,西至和州浮沙口,亦八十余里,中间有穴子河,在县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为芝麻河,皆江水灌注处也。

其东为王家套、八字沟,洲、渚、汊、港,纵横错杂,并为险要。

浦子口河县东二十里,源出定山,繇浦子口,西入江。

《志》云:浦子口有左右二水,环抱萦回,名东西沟云。

又沙河在县东三十里,宋天禧中,范仲淹领漕事,以大江风涛之险,开此河,引江水支流,下至瓜埠入江,即六合县之长芦河也。

后河县西北三十五里,即滁河之下流,自滁州东流,经县北三十里之茅塘桥,接六合县界,东出瓜步入江。

《志》云:县西北有费家渡,道出滁州。

○高望镇县西南二十里。

又县西三十里有香泉镇,以近汤泉而名。

《志》云:泉在镇西南五里,本名汤泉。

明初赐名香泉。

又乌江镇,在县西南七十里,古乌江县地也。

今详见和州。

六合县府西北百三十里。

北至天长县九十里,东南至仪真县七十里,东至扬州府一百三十里。

春秋时楚之棠邑。

襄十四年,楚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又伍尚为棠邑大夫,是也。

汉为棠邑县,属临淮郡。

后汉属广陵郡。

三国时,为吴魏分界处。

晋复属临淮郡。

惠帝永兴元年,分立棠邑郡。

太元四年,苻秦寇淮南,遣将毛安之率众屯棠邑,即此。

安帝改为秦郡,又改置尉氏县。

宋因之。

齐永明初,罢秦郡,以尉氏县属齐郡。

梁仍属秦郡。

或亦谓之新秦。

侯景置西兖州于此,又遣其党郭元建为北道行台,镇新秦,是也。

寻改置秦州。

北齐亦曰秦州,又为瓦梁郡。

陈曰义州。

后周曰方州,又改郡为六合郡。

隋初郡废,以尉氏县为六合县。

大业初州废,县属江都郡。

十二年,杜伏威起兵屯于六合。

明年,隋将陈棱讨之,为伏威所败。

唐初复置方州,贞观初罢,属扬州。

南唐于此置雄州。

周仍为六合县。

显德三年,时韩令坤袭克扬州,唐遣兵来争,周主命赵匡胤军六合,扬州之守始固。

宋属真州。

元因之。

明洪武三年,改属扬州府。

二十二年,又改今属。

旧有土城,周七里,今废。

编户十七里。

○棠邑城在县北。

汉县也。

晋改置尉氏县。

萧梁仍置棠邑县,东魏又增置横山县。

陈因之,并属秦郡。

后周又改横山为方山县。

隋开皇四年,俱省入六合县。

今设棠邑驿,在县治东。

○秦县城,在县西北。

东晋末,侨置秦县,为秦郡治。

宋因之。

萧齐亦属齐郡。

后废。

瓜埠城在县东二十五里瓜埠山侧。

萧齐建元初,自郁洲徙齐郡治瓜埠城,盖是时所筑也。

郁洲,见淮安府海州。

胡墅城在县东六十里,南岸对石头城。

梁敬帝初,徐嗣徽引齐兵据石头城,齐复遣将崔子崇等,于胡墅度米载马以济之,陈霸先遣侯安都夜袭胡墅,烧其舡,断其运道。

又陈大建五年,吴明彻等伐齐,克秦郡,瓜埠、胡墅二城皆降。

十一年,复没于后周。

十三年,周罗攻隋胡墅,拔之。

明年,归胡墅于隋以请和。

怀德城在县西。

《宋志》:大明五年立,又以历阳之乌江,并二县立临江郡。

永光初郡省,以怀德属秦郡。

齐复置临江郡,怀德县属焉。

东魏属临滁郡。

后齐县废。

临滁,今滁州全椒县。

○瓜步山县东二十五里,亦曰瓜埠,东临大江。

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至六合,登瓜步,隔江望秣陵,才数十里,因凿山为盘道于其上,设毡殿。

《魏史》谓起行宫于瓜步,是也。

二十八年,魏师还,帝如瓜步,既而使沈庆之徙彭城流民数千家于瓜步。

三十年,武陵王骏讨元凶劭,至新亭,豫州刺史刘遵考,亦遣其将夏侯献之军于瓜步。

大明七年,帝如瓜步山,废帝子业时,义阳王昶举兵彭城,旋奔魏,子业因自白下济江,至瓜步。

《齐志》:建元初,徙齐郡治瓜埠,即此。

东昏侯末,命李叔献屯瓜步,叔献降于萧衍。

梁绍泰二年,徐嗣徽引齐兵犯建康,陈霸先潜遣将沈泰渡江,袭齐行台赵彦深于瓜步,获舰百余艘,粟万斛。

陈大建十一年,阅武于大壮观山,命陈景帅楼舰出瓜步江,振旅而还。

唐至德二载,永王作乱,自当涂进据丹阳,淮南采访使李成式等遣兵军于瓜步,广张旗帜,列于江津,党望之,始有惧色,相率来降。

五代周显德三年,侵唐淮南,遣赵匡胤军六合,唐主遣其弟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距六合二十余里,设栅不进,数日,乃趋六合,为匡胤所败。

鲍昭云:瓜步江中之眇小山耳,徒以因迥为高,据绝作雄,临清瞰远,擅秀含奇,亦居势使之然也。

《江防考》:自瓜步渡江为唐家渡,至南岸二十里。

又二十五里即南京之观音门也,向设瓜步巡司。

六合山县西南六十里。

亦名六峰山,有寒山、狮子、石人、双鸡、芙蓉、高妙等峰,互相拱抱,县以此名。

今五峰在县境,惟狮子峰入江浦界中,山多泉石岩壑之胜。

又盘城山在县南五里,旧《志》云:下有盘城,宋置步军司庄及兵寨于北。

桃叶山县南六十里,隋初置六合镇于此。

开皇九年伐陈,晋王广屯军于六合镇桃叶山,是也。

山之西为宣化山,北接盘城山下,为宣化镇。

灵岩山在县东十五里。

山岩高峻,泉石秀美,为县之胜。

又东十五里曰横山。

《志》云:宋建炎中,刘纲尝保聚此山。

又咸淳中,施忠亦拒敌于此,其相接者曰方山,昔皆以山名县。

○滁口山,在县南十八里,山下临滁河,其相对者曰城子山。

马头山县东北三十五里。

山势雄秀,泉石奇胜。

又有马鞍山,在县北二十五里。

《志》云:宋将毕再遇败金人于此。

○冶山,在县东北五十里,相传吴王濞铸钱处,其相接者曰牛头山,峰峦耸秀,高入云表,有泉出焉,西流为冶浦。

三山在县西北六十五里,接天长、来安二县界。

竹镇港之水出焉,流入滁河。

又龙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山之西,复有一山,连亘于来安县界,曰西龙山。

赤岸山在瓜埠东五里,下临江中。

《南兖州记》云:潮水自海门入,冲激六七百里,至此,其势始衰。

郭璞《江赋》所称"鼓洪涛于赤岸"也。

《寰宇记》:山高十二丈,周四里,临大江,土色皆赤,因名。

○蜀冈,在县东北三十里,南接仪真,东连江都,绵亘数十里。

相传以地脉通蜀而名,亦名昆仑冈。

鲍昭《赋》"轴以昆冈",盖指此。

○大江在县东南三十里,自江浦县流入境,与上元县分界,滨江而南,即府城也。

有滁口在瓜步山下,为自昔冲要处。

滁河在县治西南。

自滁和州界会五十四流之水,入县境分为三,亦名三汊河,南接江浦县界,又东合为一,流经县治,复东南至瓜埠入江,即古滁水也。

陈大建五年,吴明彻攻齐秦州,州前江浦通滁水,齐人以大木立栅水中,明彻遣别将程文季攻拔其栅,遂克之。

宋绍兴三十年,金亮南侵,造三闸,渚滁水,塞瓜埠口。

虞允文自采石还京口,命张深守滁河口,扼大江之冲,以苗定驻下蜀为援,是也。

详见大川涂河。

冶浦河在县东二里。

源出牛头山,北通天长,南入滁河。

又沙河,在县南长芦镇,亦曰西河,亦曰长芦江,自江浦县导流入境。

《宋会要》:天圣三年,发运使张纶请开真州长芦口河属之江。

是也。

《志》以为范仲淹所开。

又东沟水亦在长芦镇东,宋绍兴间所开,为商旅舣舟之所。

河子沟县东南二十五里。

旧名急流江,今曰急水沟,宋淳熙初所开新河也,下流入于大江。

沟北又有岳子河,《志》云:兀术屯瓜步时,岳飞遣子云凿此河袭之,因名。

俗呼为鸭子河。

○陈里港,在县南二十五里,南接瓜步,西入扬子江。

元设巡司于此。

○瓦梁垒在县西五十五里,西北距滁州八十五里,即孙吴所作涂塘处也。

亦曰瓦梁城。

陈大建五年,吴明彻败齐军于石梁,瓦梁城降。

明初与元兵相持于瓦梁垒,其处有东西二城。

《纪胜》曰:瓦梁堰即涂塘也,堰上有瓦梁城,亦曰吴王城,在姜家渡西,即孙权屯兵处。

宋尝修故城,开四门,今余址尚存。

《江防考》:姜家渡在县西四十里,亦名新渡口。

张氏曰:自瓦梁下舡直至滁河口,便入大江,此防守要地也,石梁见泗州天长县。

长芦镇在县南二十五里,滨长芦江。

旧为戍守处。

齐建元初,魏人南寇,分军守长芦。

梁大宝初,萧会理等以侯景出屯皖口,建康中虚,谋诛王纬,使萧又理出奔长芦,集众得千余人,事觉,被杀。

又有长芦寺,宋淳熙十三年,徙寺于滁口山之东。

张舜民曰:长芦镇在滁河西南,宋设沿江巡官监税渡。

今亦见扬州仪真县界。

宣化镇在县南六十里六合山,东滨宣化江。

有宣化渡,亦曰五马渡,晋元帝与诸王渡江处也。

南岸对建康之靖安镇,最为冲要。

旧有晋王城,相传即隋伐陈时,晋王广所筑。

宋置巡司及税务于此。

绍兴十一年,张浚救濠州,为金人所败,驰入宣化,寻议筑城驻守,不果。

吴表臣言:大江下流最急者,有建康之宣化,是也。

张氏曰:自滁州全椒县出宣化渡,则径达建康靖安镇,又泗州盱眙有小径,繇张店出瓦梁、盘城,至宣化不满三百里,兀术曾繇此至六合下寨,此有事时必守之地也。

竹镇在县西北五十里。

《志》云:宋设巡司及税务于此。

又韩世忠及毕再遇败金人处也。

或谓即竹墩镇,今见泗州。

○郭墅,在县东五里。

宋嘉熙中,土人立寨拒守于此。

士林馆在县西北。

梁元帝初,齐兵围秦郡,陈霸先赴援,大败齐将郭元建于士林,是也。

《志》云:竹镇有士林馆。

附见:

孝陵卫在京城东北钟山南麓。

又济川卫,亦在金城外。

《志》云:明初于京城内设锦衣等三十七卫,于江北设江淮等十卫,城外则设孝陵、济川二卫,共四十九卫,环卫京师,总领官军三万余员名。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