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四 北直五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四 北直五 顾祖禹

◇真定府东至河间府三百五十里,南至顺德府二百八十里,西至山西太原府五百十里,西北至山西蔚州四百二十里,东北至保定府三百里。

自府治至京师六百三十里,至南京二千二百里。

《禹贡》冀州地。

周为并州地。

春秋时属鲜虞国,后属晋。

战国属赵。

秦为巨鹿郡地。

汉初置恒山郡,后改常山郡避文帝讳,武帝分置真定国。

后汉建武十三年,并真定入常山国治元氏县。

魏复为常山郡。

晋因之改治真定县。

后魏亦曰常山郡移治九门县。

后周于郡置恒州。

隋初废郡存州治真定县,炀帝复曰恒山郡。

唐仍为恒州,天宝初亦曰恒山郡开元十四年,于恒州置恒阳军。

安史僭窃,因置恒阳节度。

《通典》:天宝十五载,改为平山郡。

干元初,复为恒州宝应初,为成德节度治。

元和十五年,改为镇州避穆宗讳。

天初,又改成德为武顺军,以朱温父名诚也。

梁开平四年,王附于晋,仍改曰成德。

干化五年,军乱,并于晋。

五代唐初,建北都,改州为真定府旋改置北都于太原,复曰成德军。

晋天福九年,复曰恒州又改军曰顺国。

开运三年,陷于契丹,伪升为中京。

汉仍曰镇州,寻复为真定府仍曰成德军。

周又为镇州。

宋仍曰真定府亦曰常山郡,成德军节度。

金因之。

元曰真定路。

明曰真定府,领州五,县二十七。

今仍曰真定府。

府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

若夫历清河,下平原,逾白马,道梁宋,如建瓴水于高屋,骋驷马于中逵也。

盖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

往者晋得此以雄长于春秋,赵得此以纵横于战国。

河北有事,滹沱、井陉间,马迹殆将遍焉。

汉既并天下,而平卢绾,斫陈,未尝不取道常山、真定也。

及赤伏中微,奸雄鼎沸,典午难作,胡羯云翔,数百年中,其地有不被兵甲者乎?唐天宝之祸,安禄山以范阳精甲突出常山,渡河南犯。

太守颜杲卿旋举兵于后,断禄山归路,且阻其西入之谋,事未获遂。

既而李光弼、郭子仪相继出井陉,入常山,屡败贼兵,军声大振,渔阳之路再绝。

会潼关陷贼入西京,光弼等引军入井陉,而留兵戍常山。

诸军惧不能守,遣宗仙运请于信都太守乌承恩,曰:常山地控燕蓟,路通河洛,有井陉之险,足以扼贼咽喉。

若移据常山,与晋阳相首尾,则盛业成矣。

承恩不从。

常山败,而河北悉为贼陷。

其后藩镇擅命,成德最强,以朱滔之凶横,王武俊举恒、冀之兵蹙之,几不能军。

王承宗、王庭凑后先专恣,以天子之命,连诸道之兵,四面进讨,相继败衄,莫克剪除也。

五代时,契丹为河北患,常恃真定以抗之。

真定覆,而滹沱以南不可为矣。

宋以真定为重镇,河北之安危系焉。

及衅起燕云,而真定先罹其毒。

蒙古取河北,亦以真定为要地,屯兵置镇,分辖三十余城。

及定都于燕,以近在畿辅,防维常切。

明初既下燕都,遂取太原,亦道出真定。

靖难之师,争于真定间者,久而始决。

盖衿要所存,千古不能易也。

宋祁曰:河朔天下根本,而真定又河朔之根本。

其地河漕易通,商贾四集,屯田潴水,限隔敌骑,进战退守,绰然有余,故常倚为北面之重。

明季晋、豫多故,有草茅言事者,其略曰:京师地偏东北,与中州分界差远,缓急应援,常虞艰阻。

迩者枪四出,狐豕载涂,观其搏噬之情,必有突犯京师之意。

其突犯也,必将招集党类,厚气并力,以幸一胜。

京师禁旅,未尽精练,虽近有蓟、永、宣大之师,然关门迫切,必多掣肘,持疑之间,便稽旬日,一有蹉跌,悔不可追。

窃观真定一郡,居京师之左掖,地广力强,北向京师,东驰晋冀,南下相卫,皆近在数驿以内。

山川关隘,既足以控守,而原陆平衍,复利于屯营。

诚委任能臣,一更夙习,广召募之方,严赏罚之典,训兵积粟,先时而备。

贼势尚远,则我厚集其力于近郊,以奇兵出贼不意,随机扑击,贼必畏慑不敢遽前。

若贼以真定阻其锋,将甘心焉,则塞井陉,据滹沱以持之。

所属列城,复坚壁清野以待之。

贼既不得逞,必尽帅凶徒百计攻围,求快其忿。

俟其顿弊,然后出锐师以挠之。

或京师禁旅,四方援师,四合以歼之,贼可平也。

使贼避真定而不攻,图出没于紫荆、倒马之间,我但明侦候,谨烽火,依险设伏,以寡制众,以佚待劳,我必得志。

若其南出魏、博,东趣深、冀,或纡道德、景,寇轶河间,或转掠宣、大,窥伺居庸。

我中权独握,因形制胜,或绝其后,或翼其旁,误其所向,乖其所之。

彼纵得至京师,而情见势屈,贼气必衰,临以大军,必不战而溃耳。

然则列重兵于真、定,远可以张折冲,近可以固门户,无事则为唇齿之形,有急即为根本之备也。

难者曰:保定不设重镇乎?曰:保定去京师较近,而去晋、豫为远,昔日之备,在京师之西北,而今日之备,在京师之西南,事势不同也。

曰:贼若分兵以缀真定,而以重兵疾走京师,京师既不获真定之援,必且坐困,何如专事京营,俾足以居中应敌乎?曰:不然。

从来战于城内,不如战于城外,拒敌于百里之内,不如拒敌于数百里之外。

且夫用兵之要,在得情势。

贼耽耽于京师,其攻真定之兵,必多而不整,贪而不忌。

我多为方略,一鼓殄之,乘初胜之气,驰援京师,直压贼垒,贼必震动。

京师闻之,气必百倍,此真灭贼之日也。

夫灭贼者,利其聚,而不利其分。

曹公破韩遂、马超之军,姚苌平雷恶地、魏揭飞之众,其明验也。

今贼有必聚之情,又有必向京师之势,而不早为之计,祸至而图之,岂有济哉?时不能用。

真定县附郭。

战国时之东垣邑也。

汉曰真定县。

元鼎四年,置真定国治焉。

后汉属常山国。

晋为常山郡治。

后魏因之。

后周恒州亦治焉。

隋大业中,为恒山郡治。

唐初仍为恒州治。

载初元年,改为中山县。

神龙初,复曰真定。

自是州郡常治此。

今编户十四里。

○东垣城府南八里,即赵故邑也。

《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年,攻中山,取东垣。

苏秦说燕:赵之攻燕也,不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

汉八年,高祖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

十一年,陈将赵利守东垣,高祖自将攻之,东垣降,改曰真定。

后汉以后,县皆治此。

唐初移县于今治。

五代梁干化三年,魏博帅杨师厚自赵州趣镇州,营于真定南门外,燔其关城。

又龙德二年,晋将李存进攻镇州,营于东垣渡,夹滹沱为垒。

渡盖以故邑名也。

又镇州牙城曰潭城。

欧阳修曰:常山宫后有池,亦曰北潭,州之胜游惟此。

故牙城谓之潭城。

《城邑考》:郡旧城周二十里。

唐宝应中,成德帅李宝臣筑。

宋初,韩令坤复修筑之。

前朝正统未,以乜先猖獗,命重臣镇守,因增修城垣,浚治壕堑。

嗣后以时修葺,为门四,城周二十四里。

常山城府西南十八里。

本汉九门县地。

晋永和中,慕容隽攻冉闵,筑垒于此,曰乐安垒。

后燕时,亦为戍守处。

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城,望安乐垒而美之,因移郡治焉。

高齐复移郡治真定。

隋开皇十六年,分真定置常山县,即故安乐垒也。

大业初,复省入真定县。

新市城府东北四十里。

其地有鲜虞亭,杜预以为即古鲜虞国,白狄别种也。

昭十二年,晋假道于鲜虞以灭肥。

寻曰中山。

定四年中,晋荀寅谓中山不服。

哀三年,齐卫求援于中山,即鲜虞也。

战国时,乐羊为魏文侯将,攻中山,三年而克之。

没为赵地。

秦属巨鹿郡。

汉为新市县。

景帝封王弃之为侯邑,属中山国。

魏晋因之。

晋隆安初,拓跋围后燕中山城,慕容麟以城中饥困,帅众出据新市。

后魏亦属中山郡。

后齐、后周因之。

隋大业初,省入九门县。

唐武德初,复置新市县。

五年,废为新市镇,属九门县。

元和四年,以王承宗拒命,诏诸道讨之。

白居易言:河东易定兵讨镇冀,竟不能过新市镇。

是也。

景福初,河东帅李克用合易定兵,攻成德帅王,战于新市,为所败。

克用退屯栾城。

宋亦为新市镇。

○权城,在府北二十里。

《元和志》云:古捷乡也。

后汉建武初,贾复大破五校于真定,盖在此地。

○滹沱河在府城南一里。

《图经》云:府背倚恒山,面临滹水。

是也。

其上流自灵寿县流入界,又东入藁城县界。

范成大曰,渡河五里,即州城。

唐天宝末,李光弼入常山,史思明自饶阳趣救,光弼与贼夹滹沱而阵,败却之。

光化三年,朱全忠侵镇州,前军逾滹沱,攻南门,焚其关城,王惧而请和。

五代梁龙德初,成德将张文礼弑其主,晋王存勖遣兵讨之,渡滹沱,围镇州,夹漕渠以灌城,未下。

二年,晋将阎宝攻镇州,宝筑垒掘堑,决滹沱水环其城,内外断绝,宝以城破在即,不为备。

贼来攻,遂坏长围而出,宝败保赵州。

既而李存进攻镇州,亦夹滹沱为垒,与贼相持于东垣渡。

旧有中渡桥,在府东南五里,跨河上。

晋开运三年,契丹趣恒州,晋杜威御之,至中渡桥,契丹已据桥,晋军争之,契丹焚桥而退,与威夹河而军。

李谓威曰:今多以三股木置水中,积薪布其上,桥可立成,因与恒州合势击之,彼必遁。

威不从,寻以其众降契丹。

及契丹入汴,迁晋王于北荒。

晋主至中渡桥,见威寨,恸哭而去。

胡氏曰:中度桥,州人津渡之所也。

其上下流各有渡,故此为中渡。

宋熙宁九年,程于此创系浮桥。

元丰五年,转运副使周革言:浮梁增费数倍,既非形势控扼,请易以板桥,至四五月防河即拆去,权用船渡。

从之。

今府南跨河有通济桥,犹沿其制。

又滹沱河流迅急,每患漂溢,历代皆修筑堤防以御之。

金大定八年,决真定堤岸。

十七年,决郡西白马冈。

元大德十年,决堤浸城。

至大初,复漂南关百余家。

延以后,屡屡修筑,为患未已。

《堤防考》:府西滹沱河北,旧有曹马口堤,长三十余里,以护城垣。

宋天圣间,堤坏,寻复修筑。

前明成化十三年,大水,堤复溃,水势逼城西南隅,坏民庐舍,关城中几为巨浸。

守臣田济请于旧河数里外,凿新河,延袤十余里,分杀其流。

复筑堤以御旧河之水,于是水有所归。

复于新河北筑堤,长四千余丈,环拱关南,公私攸赖。

自是屡有决溢,皆因旧址疏筑。

余见前大川滹沱。

滋河府北三十里。

源出山西蔚州灵丘枚回岭,经灵寿县,入行唐县之张茂村,伏流不见,至府北南孟社复出。

东经藁城县北,无极县南,又东北入祁州深泽县境,会于唐河,即安州易水之上源也。

○西韩河,在府西二十里,源出大鸣泉,西南流注于滹沱。

《志》云:韩信伐赵时经此,因名。

大鸣泉府西二十里,西韩河发源处也。

又有韩家、曹马口等泉,凡四十余穴,溉田百余顷。

又雕桥泉,在府西十五里。

桥跨西韩河上,其下有泉四十五穴,岁久淤塞。

前朝宣德初,重浚以溉田,大为民利。

○白马关在府西北。

《唐志》镇州有白马关,临滹沱河,旁有白马冈,因名。

金大定十七年中,滹沱河决,白马冈关始废。

前朝永乐四年,诏修滹沱河白马口堤岸,即此。

醴泉驿在府南。

唐置。

天宝十四载,常山太守颜杲卿遣兵袭执安禄山将何千年于醴泉驿。

是也。

胡氏曰:驿在常山郡界,南直赵郡。

今府治南有恒山驿。

井陉县府西南百五十里。

东北至平山县八十二里,西至山西平定州二百里。

汉县,属常山郡。

后汉及晋因之。

后魏仍属常山郡。

隋属恒州。

开皇十六年,置井州。

大业初,州废,县属恒山郡。

义宁初,置井陉郡。

唐武德初,复置井州。

贞观十七年,州废,县仍属恒州。

宋熙宁六年,省。

八年,复置,兼领天威军,仍属真定府。

金天会七年,改置威州,亦曰陉山郡。

元徙州治水,以县属广平路。

明初,仍属真定府。

今城周四里,编户十三里。

○苇泽废县县西北二十五里。

隋开皇十六年,置苇泽县,属井州。

大业初,废。

义宁初,复置,属井陉郡。

唐初属井州。

贞观初,废入井陉县。

又乐阳城,《志》云在县东北七十里。

汉县,属恒山郡。

后汉省。

○秀林城,在县东南十五里。

《城邑考》:后魏贼杜洛周、葛荣遣其党王秀林筑此城,因名。

天威城县东北五十里。

宋初置天威寨于此,寻曰天威军。

熙宁八年,移井陉县治焉。

金初,置威州,亦治此。

后仍还旧治。

今亦谓之威州城,又名威州堡,亦曰井陉店。

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灵真城,《志》云韩信伐赵时筑。

魏收《志》井陉县有回星城,即此城矣。

《邑志》:县西三里有新教场,即古回星城,以在回星河侧而名。

恐误。

又县北二十五里,有横州城,未详其所自。

○陉山县东北五十里。

井陉之险,为河北、河东之关要。

今县境诸山错列,大约与陉山相连接,俱太行之支陇也。

详见前重险井陉。

城山县东南三十里,一名障城山。

以山似城垣而名。

金末,武仙余党赵贵等据山侵掠,蒙古将焦德裕击平之。

明初,大兵下井陉,别将费聚取城山寨。

是也。

又东南二十里有神山,岩谷幽邃。

○射垛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志》云:秦王翦伐赵,下井陉,尝射垛于此。

又东南十里为苍岩山,峰峦迭翠,高出云表,中有石泉,虽旱不竭。

又剑山,在县东十里,山峰高秀,如剑卓立,因名。

大台山县西北二十里。

址削顶平,雄秀甲于封内,亦名五峰山。

宋靖康间,女真入犯,居民多避兵于此。

○观音坨山,在县北四十里,孤峰插天,盘亘千仞,上可容千余人。

中有清泉,飞瀑绕流而下。

其相近有鹿耳岭,山胁两开,形如鹿耳,因名。

《志》云:县西十里有百华山,林壑深邃,石磴崎岖。

云凤山县东北四十里。

山势回翔,有险可恃。

元末,土人保此,曰凤山寨。

又东北四十里,有銮台山,相传隋文帝曾驻于此。

○两下岭,在县西三十里。

山脊隆起,东西陡削如墙壁然。

又县东南八十里,有石墙岭,悬崖险峻,有路仅通一线。

《志》云:驴桥岭,在县西十里,岭口为戍守处。

又有长银洞,在县东南四十里,相传旧尝产银。

○甘淘河县东南十五里。

其地有柏山岩,河流绕其下,一名冶河。

其上源出山西平定州。

流经县境,合于绵蔓水。

又东北流入平山县界,合于滹沱河。

《元史》:滹沱在真定境中,每患决溢。

议者谓滹沱河源本微,与冶河初不相通,后二水合流,其势始盛,因分引冶河东出,滹沱稍减。

至大初,滹沱复决真定南关,仍合于冶河。

自是数有决溢之患。

绵蔓水在县南门外。

源亦出平定州也。

东流入县界,经城南,至县东二十里洪口桥,入于甘淘河。

一名阜浆水,又曰回星水。

孔颖达曰:韩信出背水陈,盖在绵蔓水上。

《郡志》县东北二十五里有微水,亦流入甘淘河。

○七里涧,在县东北,诸山溪之水在县北境者,皆汇流于此。

南入绵蔓河,霖潦暴作,行路皆绝云。

《舆程记》县东北五十里有石桥,跨七里涧上。

又东北十里为平望桥,接获鹿县界。

○故关县西三十五里。

道出井陉,此又为控扼之要,自昔置关于此。

唐长庆初,裴度出故关讨王庭凑。

是也。

元末为故关山寨。

明初,大军取真定,徐达帅师度故关,遣别将取乱柳寨而还。

正统二年,修筑关城,分兵防戍。

嘉靖二十年,增设将领驻守。

二十三年,更营新城,益兵防御,自是常为重地。

《关隘考》:故关南北,山阪回环,南连赞皇、元氏,外通平定、乐平。

所辖隘口,凡三十有六。

今亦见山西平定州。

承天镇县西北六十里,即故承天寨也。

南至故关二十里,西接山西平定州之苇泽关。

一名娘子关,关盖以妒女祠而名。

旧《经》云:承天镇有妒女祠,介山氏之庙也。

唐武后幸河东,道出祠下,惧致风雹,欲别开道以避之。

狄仁杰曰:一人行幸,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避?遂止其役。

驻跸祠下,风停雨息。

镇,干元初置承天军于此。

长庆元年,王庭凑以成德叛,裴度自将兵出承天军故关以讨之。

光化二年,汴将葛从周救魏博,破幽州兵,乘势自土门攻河东,拔承天军。

五代梁干化初,赵王会晋王存勖于承天军,共谋伐梁。

石晋末,刘知远举兵河东,遣兵戍承天军。

既而契丹自汴北还,至恒州,袭击承天军,戍兵溃,契丹焚其市邑。

知远复遣将叶仁鲁袭克之。

宋白曰:承天军近太原东鄙,土门路西出之冲也。

宋初亦为承天军,属河北路。

后为承天寨,属平山县。

沈括曰:镇州通河东有两路,一曰飞狐路,在大茂山西,自银冶寨出倒马关,至代州。

石晋割地与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银冶寨已不通行矣。

惟北寨西出承天军,可至河东,然路径峭狭。

胡三省曰:井陉娘子关西南,即是承天寨。

西出即平定军北寨,今阜平县也。

明仍为承天镇,亦曰娘子关,设兵戍守。

嘉靖二十一年,增置官兵。

明年,筑城为固,与故关相唇齿。

《舆程记》:自娘子关折而西南,历乏驴岭等四口,凡八十里,而至故关。

似误。

达滴崖口县西北九十里,东南至故关六十里。

《关隘考》:自达滴崖以下,凡十二口,为故关北路。

正统四年,于达滴崖置戍。

嘉靖二十四年,又增兵防御。

其相近有牛道岭、横河槽等口,俱嘉靖中设官兵防守。

○嘉峪沟口,在娘子关西,去故关亦二十里。

又故关北有甘淘沟口,又西北为乏驴岭口,北六里为娘子关,皆戍守处也。

泉水头口县西南九十里,北去故关六十里。

《关隘考》:自泉水头以下,凡二十三关口,俱为故关南路,而泉水头备御尤切。

嘉靖二十一年,特设官兵防守。

其相近有磨石崖等口。

○大石板口,在县西南百十里,嘉靖中设兵戍守。

又有泥凳子口,在县西南百四十里。

其相近者,有后沟、虎寨沟等口,入山西乐平县界。

稍北,有不秃岭等口,入山西平定州界。

俱嘉靖中设官兵戍守。

白眉寨县西南三十五里。

据山为险,形势雄峻。

有天桥,樵采者仄足而度。

又西南为牛栏寨,亦曰牛山寨,四面陡绝,上有清泉流绕。

又五峰寨,在故关东北三十里,有五峰相峙,因名。

关北又有陈山寨,高峻崎岖,险不可攀。

元末,民多避乱于此。

《志》云:县境诸寨环列。

明初,大军出井陉,定山西,降下车子、城山、铁山、七垛等寨,盖皆土豪据险自守处。

今故址犹存,寨名参错不可悉数。

柏井驿在县西。

《舆程记》自故关西四十里,曰柏井驿,接山西乐平县界。

又陉山驿,在今县治东。

获鹿县府西南五十里。

西至井陉县九十里,北至平山县八十里。

汉石邑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分置鹿泉县于此,属井州。

大业初省。

唐初复置,属恒州。

武德四年,仍属井州。

贞观十七年,州废,还属恒州。

至德初,改为获鹿县。

宋开宝六年,以石邑县省入,属真定府。

金兴定三年,改为镇宁州。

元初曰西宁州,寻复曰获鹿县,属真定路。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石邑城在县西南。

战国时赵邑也。

《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年,攻中山,取石邑。

又秦末,赵王武臣使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

即此。

汉因置石邑县,属常山郡。

后汉省。

晋复置。

后魏因之。

北齐废井陉,改石邑曰井陉。

隋开皇六年,复曰石邑。

义宁初,置常山郡,治石邑。

武德初,改恒州。

四年,始徙州治真定,而石邑属之。

天宝末,李光弼至常山击史思明,遣裨将张奉璋戍石邑,贼将蔡希德来攻,拒却之。

《括地志》:石邑县在鹿泉县西南三十五里。

盖县当井陉之口,向为要地。

宋开宝六年,始省入获鹿。

《寰宇记》:今县北八里有窦建德寨,即古石邑城。

似误。

绵曼城在县西。

汉置县,属真定国。

后汉建武初,真定王扬与绵曼贼交通,帝遣耿纯以计诛之。

封郭况为绵曼侯,邑于此,寻废。

章怀太子曰:故城在石邑西北,俗音讹,谓之人文城。

○抱犊山县西八里,本名山。

读曰蔽。

韩信伐赵,使人持赤帜,从间道登山,而望赵军。

即此山也。

后魏葛荣之乱,百姓避之,抱犊上山,因改名焉。

山四面险绝,顶有二泉。

山之阳,又有交龙洞。

隋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并州,遣其将刘建围井陉,李子雄发幽州兵击之,破建于抱犊山下。

金末,恒山公武仙置抱犊寨,据险自守。

蒙古将史天泽屯真定,以高公、抱犊诸寨为武仙巢穴,攻破之。

即此。

又奇石山,在县西北二里,《志》以为县之镇山也。

又县东南十二里,有横山。

西屏山县西南三十里。

高数百仞,峰峦连亘,宛如列屏,为一郡之胜。

《志》云:山西去井陉县四十五里。

山亘两县间,层崖干霄,形如卧虎,一名虎山。

东有黑风洞,迤逦而入,可容千人,兵乱时居民多避于此。

《郡志》云:虎山在县东北七里,其势雄峙,一名虎峰。

○海螺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山绵延耸秀,下有白鹿泉,隋因以名县。

山之阳,岩洞深邃,相接如门屋,曰连珠洞。

○井陉水在县西南。

自井陉县境流入,下流注于滹沱,今涸。

《水经注》: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

东北流,屈经陈余垒。

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

韩信斩陈余于此。

大唐渠县东北十里。

其上流自平山县境,导太白渠之水,分流入县境,以溉田。

《唐会要》:县有礼教渠。

总章二年,自石邑县引太白渠,东流入真定县界。

又天宝二年,自石邑引大唐渠,东流四十三里,入太白渠,以资灌溉。

是也。

今废。

○土门关县西十里,即井陉关,亦曰井陉口。

《唐志》:县有井陉关,一名土门关。

盖井陉在县界也。

或以为即故关。

故关,盖井陉西出之道耳。

详见重险井陉。

方岭寨在西屏山麓。

元末居民置寨于此,据险自保处也。

又高公寨,在县西南三十七里,山溪阻隘。

金末,武仙据守于此,为蒙古将史天泽所陷。

《志》云:今县治西有镇宁马驿。

元氏县府西南九十里,东至赵州四十里。

战国时,赵公子元之封邑。

汉置县,为常山郡治。

后汉因之。

晋改属赵国。

后魏属赵郡。

北齐废。

隋开皇六年复置,仍属赵州。

唐因之。

五代唐改属真定府。

今城周五里,编户十七里。

○元氏城县西北二十五里,故赵邑。

《史记》: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

汉置县治焉。

更始封其宗室歙为元氏王。

光武初,大破尤来、大枪诸贼于元氏。

建武四年,讨彭龙,幸元氏,阴后从行,诞明帝于此。

章帝元和三年,北巡,还幸元氏。

晋及后魏县皆治此。

隋复置元氏县,始移今治。

唐景福二年,李克用攻王,入井陉。

幽州帅李匡威救,败河东兵于元氏。

克用还邢州。

光化三年,朱全忠自州而北侵镇州,引兵至元氏,王惧,遂请和。

五代晋开运初,契丹入寇,建牙元氏,即今县矣。

上原城在县西,亦赵邑也。

《史记》:赵孝成王城元氏县上原。

孔氏曰:上原在元氏西,以地势高平而名。

又灵山废县,在县西北,隋开皇十六年置。

大业初,废入元氏县。

○封龙山县西北五十里。

《史记》:赵武灵王伐中山,取封龙,盖因山以名邑。

《唐十道志》:封龙,河北之名山也。

本名飞龙山。

山势如伏龙欲飞举状,峰峦泉石,回环错列,称为奇胜。

其最著者为龙首、熊耳、华盖诸峰。

晋永嘉三年,幽州都督王浚遣其将祁弘率鲜卑击石勒,战于飞龙山,勒大败,退屯黎阳。

《括地志》云:封龙山,在鹿泉县南四十五里,盖山当两邑之交也。

无极山县西三十五里,以峰峦高耸而名。

县西三十里,曰灵山,与无极山并峙。

又长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黄山,与封龙山隔溪相对。

又西北十里,曰白石山。

《志》云:无极诸山与封龙山,皆冈脉相接,所谓县境六名山也。

后汉光和中,俱锡以封号,载在《祀典》。

石溜山县西北二十五里。

岩石环列,旁有长溪回绕,下注深壑,可引以溉。

又有九女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以九峰并列而名。

又西北二十里,曰磨盘山,山顶平圆,俗呼磨儿寨。

割髭岭县西北七十里,中有径通井陉。

《纪胜》云:光武略定河北,驻跸元氏。

尤来、大枪之徒,皆割髭变貌,由此遁去,岭因以名。

《井陉志》岭在井陉东南五十里,盖两县相接也。

又孟尝冈,在县西十五里,相传田文曾经此。

东有鸡鸣口,道深阻,窃掠者恒聚于此。

○槐水县西南六里。

源发赞皇县之黄沙岭,东流经县界,又东南历高邑柏乡县,达宁晋县入胡卢河。

即野河之上源也。

泜水县南五里。

泜,音脂。

源出封龙山,东南流入赵州之临城县境,下流亦合于胡卢河。

水北有韩台,相传韩信破赵,斩成安君时,建幕于此。

今台在县南三里。

《水经注》:泜水,即井陉山水也。

《邑志》云:泜水流合于槐水,在县西南六里,地名纸屯渡口。

○沙河,在县西北八里,西山诸水所汇流也。

自县境东流入栾城县,合于洨水。

○苇箔岭口县西八十里,北至故关亦八十里。

正统四年设。

嘉靖二十年,增置官兵于此。

《志》云:县西七十五里有苍岩道口,七十里有孤撮岭口及短岭儿口,其相近者有鸽子岭口。

县西六十里,又有青草峪口,俱太行山径路出山西处也。

有官军戍守。

南庄集县西北四十里。

其相近者,为鹿台寨。

又有三公等寨,凡十余处,俱在县西七十余里,兵乱时邑人保聚处也。

其地皆连接山西界。

○韩台,在县南三里泜水之阳,有土阜连属不绝。

韩信出井陉攻赵,尝屯于此,因以名台。

灵寿县府西北六十里。

西至平山县五十里,东至定州行唐县四十五里,东北至定州百二十里。

战国时中山国地。

汉置灵寿县,属常山郡。

后汉及晋因之。

后魏仍属常山郡。

后周置蒲吾郡。

隋初郡废,县属恒州。

义宁初,置燕州于此。

唐初州废,县属井州。

贞观中,还属恒州。

宋熙宁六年,省入行唐县。

八年复置。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灵寿城在今县城东。

《汉志》:中山桓公徙都灵寿。

《史记》:乐羊为魏文侯将,攻拔中山,封之灵寿。

又赵惠文王二年,主父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汉因置灵寿县。

又县治西北有赵王城,相传赵武灵王所筑,中有赵王台。

○楸山县西北五十里。

山多楸树,因名。

东接凤凰石山,两山夹峙,道出其中,谓之龙门口。

《志》云:凤凰石山,峭壁万仞,登陟甚难,绝顶有石嵯峨,状如飞凤。

一名鲁伯院山。

又朱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上有寨场。

○富豪寨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北接阜平县界,峭壁耸立,登降危险。

半岭有石堂,绝顶有寨场。

一夫据险,千人莫当也。

大吃水沟山县西北百五十里,山北即团箔口。

两山对峙,出矿,流民多啸聚于此。

又西北十里,曰银洞山。

又十里为四岭山。

○滴水塘沟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山形峭拔,麓有石洞,泉出其中。

长岗岭县北十五里。

突起一山,盘亘甚远。

又横山岭,在县西北八十里,高耸干霄,虽晴明时,岚雾尝蒙其上。

又沙岭,在县西北百三十里。

又县西北百九十里有六岭。

六岭相连,其北属阜平县界。

○滹沱河县西南二十里。

自平山县流入境,又东流入真定县界。

卫水县东北十里。

俗呼雷沟河,源出恒山。

《禹贡》:恒卫既从。

即此卫水也。

《汉志》:卫水出灵寿县东北,东入滹沱河。

滋河在县北五十里。

自山西灵丘县流入界,又东入行唐县境。

松阳河在县治南。

源发楸山,东南流入于滹沱。

又圣水,《志》云:出县西北二十五里白石村,谓之圣水洼,亦曰圣水峪。

上有清风寨。

又西北六十五里有大鸣川,源出横山岭西团箔口东,俗呼锦绣大明川。

下流俱注于滹沱。

○温泉,在县治东北二里,俗呼泥河,水隆冬不冻。

下流入松阳河。

泉旁多稻田,俱赖灌溉。

○白草沟口县西北百六十里,北至龙泉关百二十里。

正统九年,设官兵戍守。

其相近者,曰古道沟口、道庵沟口,俱嘉靖二十四年设兵戍此。

又车孤驼口,在县西百五十里,北至龙泉关百四十里,正德二年建城置戍。

诸口皆有径道,可达山西。

藁城县府东南六十里。

东至晋州四十里,东北至祁州深泽县九十里。

汉曰藁城县,属真定国。

后汉废。

魏收曰时属巨鹿郡,今《汉志》不载。

后魏复置藁城县,属巨鹿郡。

北齐改为高城县,巨鹿郡治焉。

隋初郡废,县属赵州。

开皇十年,置廉州于北。

十八年,复改县为城。

大业初,州废,县属赵郡。

义宁初,复置巨鹿郡。

唐初复改廉州。

武德五年,突厥寇廉州,即此。

贞观初,州废,县属恒州。

天初改为平。

五代梁开平三年,赵王附晋,复故。

宋属真定府。

金因之。

元初置永安州,寻废,仍曰藁城县。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四里。

○九门城县西北二十五里。

战国时赵邑。

《史记》:赵武灵王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

惠文王二十八年,罢城北九门大城。

汉置九门县,属常山郡。

后汉及晋因之。

永和七年,燕慕容恪徇常山,军于九门。

隆安初,拓跋围中山,徙军常山之九门。

寻亦为九门县,徙常山郡治焉。

北齐县废。

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恒州。

义宁初,曰九门郡。

唐武德初,改置观州。

五年,州废,仍属恒州。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陷常山,城、九门皆为贼守。

李光弼复常山,败贼将史思明。

思明退入九门。

既而郭子仪、李光弼合军击思明于九门城南,大败之,遂复取九门、城。

未几,光弼等退入井陉,二城复陷。

元和十一年,义武帅浑镐奉诏讨王承宗,奏破其兵于九门。

五代梁龙德二年,晋将李嗣昭攻镇州叛将张处瑾,处瑾遣兵迎粮于九门,嗣昭设伏于旧营邀击,杀获殆尽。

旧营,在镇州城下,先是阎宝围镇州结营处也。

宋开宝六年,省九门县入城。

宜安城县西南二十五里。

战国时赵邑。

《史记》:秦始皇十四年,伐赵,取宜安。

又赵将李牧击秦军,取宜安,走其将桓。

《舆地记》云:宜安城,李牧所筑。

旁有土山冈阜崛起。

又有台,高数仞,俗犹呼为李牧台。

或以为耿乡也。

《水经注》:太白渠水自关县,又东经耿乡南。

世祖以封耿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

隋义宁初,置宜安县于此,属巨鹿郡。

唐初属廉州。

武德四年废。

○信义城,在县西北。

唐初置信义县,与新市县并属观州。

武德五年,省入九门县。

柏肆城县北三十里。

本汉藁城县地。

晋为下曲阳县地,属赵国。

晋季之乱,置坞于此,曰柏肆坞。

隆安初,拓跋攻燕信都,将北还。

慕容宝闻之,自中山悉发其众,屯于曲阳之柏肆,营滹沱河北以邀之。

至,营于水南。

宝潜师夜袭,为所败,奔还中山。

即柏肆坞也。

隋开皇十六年,置柏肆县于此,属廉州。

大业初废。

义宁初复置,属巨鹿郡。

唐武德初,属廉州。

五年,省入藁城县。

○新丰城,在县东北。

隋义宁初,置新丰县,属巨鹿郡。

唐初属廉州。

武德四年,废入城县。

肥累城县西南七里。

古肥子国,白狄别种也。

后并于晋。

《史记》赵王迁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与战于肥下,却之。

孔氏曰:战于肥累之下也。

汉置肥累县,属真定国。

后汉省。

魏收《志》城有肥累,即此城也。

又赤丽城,阚る曰:在肥累故城南。

○滹沱河县北一里。

自真定县流入境,经故九门县城南,为逢壁渡。

唐天宝末,李光弼自常山击史思明,掩杀贼众于逢壁。

思明失势,退入九门。

即此。

又东经县北,入晋州界。

明建文三年,燕王败平安等军于单家桥,遂西趣真定,渡滹沱河,与安等战于藁城,安等败绩。

单家桥,见河间府献县。

滋水县北三十余里。

亦自真定县流入境,又东入无极县界。

《志》云:县西南二十五里,旧有郦阳水,其西为泥阳坂,今涸。

又牧道沟,在县西北七十五里。

其水四时不竭,土人种艺其间,资以灌溉。

○耿乡《志》云:在县西一里。

后汉初,耿氏宗族所居,光武因封耿纯为耿乡侯,即此。

又平将军垒,在县北十二里,即建文中平安屯兵御燕师处。

示衣坂在县西北三十里路侧。

唐天宝未,安禄山陷城。

常山太守颜杲卿以力不敌,至城迎见。

禄山以金紫衣畀之,令仍守常山。

杲卿归至中途,驻坂侧,顾长史袁履谦曰:何为著此衣?因相与起兵讨禄山。

后人遂以名坂。

○塌子口,在县西三十五里,滹沱河渡口也。

相传冯异从光武定河北,尝渡此,略下中山诸郡。

《邑志》云:县西北七十里有叉头村巡司,盖与龙门口相近。

栾城县府南六十里。

南至赵州三十五里,东北至藁城县四十里。

春秋时,晋之栾邑。

汉置关县,属常山郡。

后汉改置栾城县。

三国魏废。

北魏复置,属赵郡。

北齐又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栾州。

大业中,仍属赵郡。

唐属赵州。

大历三年,改属镇州。

天初,更名栾氏,寻复故。

今城周四里,编户一十二里。

○关县城今县治。

春秋时,晋栾武子封于此。

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栾。

是也。

汉为关县治。

建武中,以张况为常山关长,即常山郡关邑长矣。

寻改曰栾城。

《括地志》:东汉改置栾城县,在关县故城西北四十五里。

后魏太和十九年,复于故关城置栾城县。

今县治东南有关城驿,盖以故关城而名。

○卧龙冈县东八里。

盘曲如卧龙,今俗名浪头丘。

《志》云:县城南有三丘并峙,高四丈余,曰南容村丘。

县西北旧县址东,又有董保丘,高三丈余,今为栾城铺。

又有彪冢丘,在县西三里,高二丈余。

○洨河县西十二里。

《汉志》:源出井陉山,东南至瘿陶入泜。

洨,读曰效。

今自平山县甘淘河分流,东南入县境。

元氏县之沙河,东北流合焉。

又东南经赵州南,下流注于胡卢河。

《宋长编》:咸平五年,河北漕臣景望,开镇州常山南河入洨水,至赵州,以利漕。

即此。

冶河在县城西北隅。

旧时冶河自平山县东南流经此,又南经宁晋县入大陆泽。

其后冶河自平山县东北流,合于滹沱。

滹沱不能容,决溢为害。

元至元末,议引冶河分流。

工成,滹沱水势遂杀。

数年,下流渐湮,仍自旧口决入滹沱,冲啮为害。

皇庆初,又议自平山县城西北改辟河道,下至宁晋,疏淤淀,固堤防,使冶水仍入旧河,则滹沱势分,真定之害必少。

但栾城地形颇低,拟于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一道,以杀其势。

于是冶河复导流于此。

未几复废。

或以此水为滹沱分流。

误也。

俗亦谓之运粮河,或以为即汉之太白渠。

《汉志》:太白渠首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

盖流经县境矣。

《元和志》斯洨水在县西北二十〔里〕,即太白渠也。

又县南五里有龙潭湾,亦昔时冶河支流也。

○杀胡林县北十五里。

宋白曰:唐武后时,突厥入河北,官军袭击之,群胡死于此,因名。

石晋末,契丹主耶律德光入汴,既而北还,至临城病作。

及栾城,病甚,行至杀胡林而死,即此地也。

无极县府东八十里。

北至定州九十里,东至祁州深泽县四十里。

汉毋极县,属中山国。

后汉因之。

晋省。

后魏太和十二年,复置,属中山郡。

北齐属恒山郡。

隋属定州。

唐初属廉州,贞观初仍属定州。

武后万岁通天二年,改毋为无。

景福二年,置祁州治此。

五代因之。

宋景德初,祁州移治蒲阴县,仍属定州。

明初改今属。

城周五里,有门三,编户十三里。

○毋极城在县治东北一里。

汉县治此。

晋省。

永和八年,苏林起兵于毋极,自称天子,燕慕容恪击平之。

太元九年,丁零翟辽为后燕慕容农所败,自鲁口退屯无极,农屯槁城以逼之。

后魏复置县于此。

唐景福中,置祁州,改营今城。

光启初,成德帅王遣兵侵易定,帅王处存攻无极。

河东帅李克用救易定,败成德兵于无极。

即今县也。

鲁口,见饶阳县。

苦陉城县东北二十八里。

战国时中山国属邑。

后属赵,赵人陈余数游苦陉,即此。

汉置县,属中山国。

后汉建武初,封杜茂为侯邑。

章帝北巡,改曰汉昌。

魏主丕改曰魏昌。

晋因之,仍属中山国。

后魏属中山郡。

北齐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曰隋昌,属定州。

唐武德四年,改曰唐昌。

天宝初,改曰陉邑,仍属定州。

宋初亦为陉邑县,寻省入无极。

杜佑曰:唐昌东北有中山故城,即慕容垂所都。

或曰非也。

晋时,魏昌县别名陉城,亦作城。

隆安初,燕慕容宝弃中山,走龙城,与慕容麟遇于城。

则垂都不在唐昌矣。

《括地志》汉中山国有陉城,即苦陉云。

新城县西二十八里,汉之资亭也。

《耆旧传》:中山靖王七代孙弥子征匈奴有功,封资亭侯。

以资水经此而名。

后魏太武南侵,筑城于此,谓之新城,亦曰资城。

魏收《志》:无极县有新城。

是也。

唐光启初,李克用救易定,败成德兵于无极。

成德兵退保新城,克用复进击,大破之,拔新城,又追败之于九门。

五代梁龙德初,契丹围定州,晋王存勖自镇州驰救,至新城,契丹前锋已自新乐而南。

晋王进至新城北,半出桑林,契丹见之惊走。

新城,盖与定州新乐县接界也。

又有康城,在县北五里,相传慕容燕所筑。

一名康王台。

又有安乡城,在县南六里。

《元和志》:魏明帝封甄逸为安乡侯。

盖邑于此。

○无极山县西南三十里。

县以此名。

《志》云:山脉自元氏县封龙、无极诸山而来。

此山虽不甚高,而托体崇宏,故仍冠以无极之名。

亦以由此而西,太行绵亘,大山长谷,邈无穷尽也。

○滋水县南六里。

旧《志》谓之资水。

自藁城县流入境,又东北入祁州深泽县界。

城南旧有资河堤,今废。

霖潦时,辄有涨溢之患。

又木道堤,在县西北。

沙河自定州流经县界,入祁州境,恃此堤捍御。

堤废,恒自李家口决入,为民害。

○廉台县西十三里。

相传以廉颇名。

《晋·地道记》:魏昌县有廉台。

永和八年,魏冉闵军于安喜,燕慕容恪引兵随而击之,闵趣常山,恪追及于魏昌之廉台。

及战,遂获闵。

贾耽曰:廉台在无极,晋以毋极并入魏昌,故在魏昌境内。

魏收《志》:毋极有廉台。

是也。

又有扈台,在今县城西北,高出林阜,为邑之胜。

○虚粮冢,在县西二十五里,有阜数十,俱高丈余。

相传昔时为虚粮诳敌处。

平山县府西九十里。

西南至井陉县八十二里,西至山西盂县百八十里。

春秋时晋之蒲邑。

汉因置蒲吾县,属常山郡。

后汉因之。

晋仍曰蒲吾县,亦属常山郡。

后魏因之。

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房山县,属恒州。

义宁初,又置房山郡。

唐武德初,改郡为岳州。

四年,州废,县仍属恒州。

至德初,改为平山县。

今城周四里。

编户二十一里。

○蒲吾城县东南二十里。

战国时,曰番吾,为赵之重地。

苏秦曰:秦甲度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

张仪亦曰:据番吾,迎战邯郸下。

又曰:秦赵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

《史记》:赵王迁四年,秦攻番吾。

李牧与战,却之。

即蒲吾也。

汉置蒲吾县。

晋及后魏县皆治此。

隋大业初,省入井陉县。

义宁初,复置。

唐初属井州,贞观初复废入井陉。

魏收《志》:蒲吾县有嘉阳城。

《寰宇记》:嘉阳城在今县东十八里,即汉之蒲吾县治。

恐误。

又有西平州城,在县西门外。

相传昔尝置州治此,未详所据。

桑中城在县东南。

汉县,属常山郡。

宣帝封赵顷王子广汉为侯邑。

后汉废。

《水经注》蒲吾县东南有桑中故城,俗谓之石勒城。

晋永和六年,冉闵之乱,后赵故将杨群据桑壁。

盖即桑中城矣。

○房山县西北六十里。

《汉志》注:蒲吾县有铁山,即房山也。

后汉章帝元和三年,幸赵,祠房山。

俗呼为王母山,以有西王母祠而名。

亦曰西山。

五代梁贞明中,赵王盛饰馆宇于西山,每往游,辄经旬月。

既而自西山还,宿鹘营庄。

军中作乱,乃还镇州。

鹘营庄,在县西十余里,时亦为游宴处。

○东林山,在县北二十里。

其西为西林山,冈峦相接,皆有泉石之胜。

叱日岭县东南四十五里。

唐景福二年,李克用败成德兵于平山,进攻天长镇。

成德帅王出兵赴救,克用逆战于叱日岭,大败兵。

近《志》云:今井陉县东北三十五里有赤石岭,本名叱日岭。

今亦名青泉岭,盖旧属平山县界云。

○滹沱河县北十里。

自山西盂县流入界,又东入灵寿县境。

北魏孝昌三年,五原降户鲜于修礼叛,攻定州。

诏长孙稚等讨之。

稚前至滹沱,修礼邀击之于五鹿,稚大败。

五鹿,在县东,盖滹沱河旁地名。

冶河县东北十里,即甘淘河也。

自井陉县流经县城西,又东北流至此,入于滹沱河。

元泰定四年,议者言滹沱自五台诸山流入县境,至王母村山口,与平定州娘子庙石泉冶河合,霖潦涨溢,奔注真定西南关,冲啮为患。

宜自县西王子村、辛安村,凿河长四里余,接鲁家湾旧涧,复开二百余步,合入冶河,以分杀其势。

不果。

今见真定县滹沱河及栾城县冶河。

河,在县北。

源出房山,东流入行唐县界。

《寰宇记》曰:即石臼河也。

又旺娄河,在县西十五里。

其泉甚暖,隆冬不冰,居民造楮于此。

蒲吾渠在县西。

亦曰蒲水。

后汉明帝引而为渠。

《后汉纪》:明帝治滹沱石臼河,从都卢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

前后没溺,不可胜算。

章帝建初三年,从邓训言,罢之。

《古今注》:永平十年,作常山呼沱河蒲吾渠通漕。

盖即以都卢为蒲吾也。

羊肠仓,在山西岚州。

胡氏曰:《汉志注》绵曼水自上艾东至蒲吾,入呼沱。

又蒲吾县有太白渠,首受绵曼水,东至下曲阳,入斯洨。

明帝盖漕太白渠入绵曼水,自绵曼水转入汾水,达羊肠仓也。

上艾,即今山西平定州。

又太白渠,在县南,汉时即有此渠,后汉亦尝引之。

晋以后废。

水县西北百二十里。

自半山涌出,达于平地,灌田数十顷。

又有水口,正德二年,建城置戍于此。

○河西泉,在县西二十五里,平地涌泉数处,灌田数百顷。

○天长镇在县东。

旧《志》:县境滹沱河东北有天长镇。

唐景福初,李克用及义武帅王处存合兵攻成德帅王,拔天长镇。

出战,败克用兵于新市。

二年,克用复败成德兵于平山,攻天长镇。

又五代梁开平四年,晋王存勖与王会于天长,共图伐梁。

是也。

近《志》云:井陉县天威城,即故天长镇。

误。

○红子店,在县境。

嘉靖十年,流贼入境,掠红子店。

或曰店在县南。

又下口村,在县西百二十里,有巡司。

鹞子崖口县西北百四十里,北至龙泉关百七十里。

正统九年设。

嘉靖二十一年,增置官兵守御。

《关隘考》:鹞子崖以下,凡领二十四关口,俱通道山西,为龙泉中路。

其在县境内者,共十有七口。

自鹞子崖而北十里,曰沙岭口,弘治二年置戍处也。

鹞子南二十里,曰孤榆树口,又南曰陡岭口,俱有官军守御。

○桑园沟口,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北至龙泉关二百二十八里。

弘治元年置戍。

其南为牛圈沟、神堂岭、石槽沟等口,俱弘治、嘉靖间戍守处。

又北黑山口,与石槽沟口相近,正统二年置戍。

又西为石盆沟口,正德十四年,筑城置戍于此。

《里道记》:自北黑山口道出山西五台县,凡百五十里。

白羊平口县西北百六十里。

又南五里曰白羊口,东北去龙泉关三百里,皆弘治二年设兵戍守。

《里道记》:白羊平口北至石盆沟五里,又北至北黑山口十五里。

白羊口而南二里曰碓窝口,又五里曰红沙崖口,俱弘治、嘉靖间置戍处。

已上诸口,俱属龙泉中路。

十八盘岭口县西百三十里。

东北至龙泉关三百里。

《关隘考》:十八盘已下,凡二十一口,俱在县境,谓之龙泉南路。

而十八盘尤为要害。

正统二年,筑城置戍。

嘉靖二十年,复增置官兵防守。

○恶石口,在县西北百十里。

滹沱河自山西流经此,入县界,川原平敞,最为要害。

景泰二年,筑城置戍于此。

又西南十里,曰寨门口,其相接者曰陆岭口。

又有宋家峪口,在恶石口东北十里。

俱正德十三年筑城置戍。

马圈沟口县西北百三十里,东北至龙泉关二百五十里。

弘治元年,设兵戍守。

《关隘考》:口北至陆岭口十里。

又米业沟口,在县西百四十里,与十八盘相近,正统六年设城戍守。

又北十里曰南黑山口,正统四年,设城置戍处也。

又井子峪口,在十八盘南三十里。

景泰二年,亦筑城设兵于此。

又八里为黄安岭口,又十里曰清风岭口,正德六年,亦设城屯兵于此。

已上隘口,俱属龙泉南路。

○仙人寨,在县西北桑园沟口。

又有段树寨,在白羊口。

西又有韩信寨,在县西南马岭口北,皆昔时戍守处。

阜平县府西北二百五十里。

西至山西五台县百九十里,东至保定府唐县百八十里。

汉灵寿、南行唐二县地。

宋为北寨。

金曰北镇。

明昌四年,置阜平县,属真定府。

今城周二里,有门三,编户十一里。

○大茂山县东北七十里,即恒山之岭。

一名神尖。

石晋与契丹分界处。

今阜平曲阳、唐县庆都,皆缘大茂之麓。

详见名山恒山。

大泒山县东北五里。

稍东为小泒山。

以泒河所经而名。

两山相峙,林峦郁然。

又北山,亦在县东北,山岭盘互。

县境群川,多发源于此。

○陈摊庄山,在县南三十里,路通灵寿县,山径盘折,不容旋马。

又无奈寨山,在县西七十里,峰峦剑拔,绝顶宽平,置寨于此,贼莫能入,故名。

孙子岭县东南二十里。

《志》云:县境诸山,皆从恒岭分支。

此岭仰视大茂,拱列如儿孙,因名。

俗讹为孙膑所居也。

○金龙洞,在县东北九十里大茂山之口也。

北接倒马关,旧为戍守要地。

又水帘洞,在县东南四十里,有峰峦泉石之胜。

○泒河在县北。

《志》云:源发恒山,流经大泒、小泒二山而南,县治南有当城河流合焉。

又县西五十里有胭脂河,县东五十里有平阳河,与县境班牛、鹞子诸河,悉流入于泒河。

旧东南流入行唐县界,今南流注于滹沱。

○龙泉关县西七十里。

有上下二关,相距二十里。

下关,正统二年建。

景泰二年,又于迤西北筑上关城。

天顺二年及成化十二年,皆添设官兵戍守。

嘉靖二十五年,改筑关城,守御益密。

《关隘考》:龙泉关东北至倒马关百五十里,西至山西五台县百八十里,自关南北沿山曲折各数百里。

所属隘口,凡六十余处,皆与山西连界,分列官军戍守。

陡撞沟口县西北百里,南至龙泉关四十里。

嘉靖二十二年,置戍于此。

《关隘考》:自陡撞沟口以下二十一口,所谓龙泉北路也。

皆在县境。

口南五里曰坑儿沟口,又南二十里曰黑崖沟、窜道沟等口,又南五里为石湖沟口,俱弘治、嘉靖间筑城置戍处也。

○黄土铺口,在龙泉关西南三里,其北有印钞、石湖、八沟等口,其南有幡竿岭、盘道岭、旧路岭、新路沟等口,皆弘治、嘉靖间建城置戍。

《关隘考》:龙泉关西南七十里,有青竿岭口。

成化十七年置戍,弘治十六年增筑城堡。

又南十里,曰阳和门口。

又南二十里,曰三关子口。

俱弘治中筑城置戍处也。

落路口县东北百十五里,东北至倒马关九十里。

正统四年,筑城置戍。

《关隘考》:落路口以下,凡九口,皆在倒马关南路,为防御要地。

自口而西二十余里,为夹折腰口。

又西十里,为铁岭口、铜录崖口。

其相近者,又有漆林沟、柴皮岭、六岭儿等口,俱正统、弘治及嘉靖中,筑城置戍处也。

吴王口县西北百里,东北至倒马关三百二十里。

弘治十三年,筑城置戍。

《关隘考》:自吴王口而下,凡十九口,亦属倒马关南路。

其相近者,曰过道沟口。

自此而东,曰艾叶岭口、青羊沟口、香炉石口、门罕岭口、火炭沟口、杨洪口,又东曰黍查口,俱正统、弘治以后建城置戍处也。

○陡岭儿口,在吴王口西南二十里。

嘉靖二十一年,筑城置戍。

又西曰鱼儿创口、夹耳庵口,俱正统四年筑城置戍。

其相近者,曰龙窝沟口、高石堂口、养马楼口,俱正德十二年筑城置戍。

又西曰枪锋石口,则嘉靖二十二年筑城置戍处也。

○神台寨,在县西北吴王口。

又艾叶岭口有火头寨。

○富豪寨,在龙泉关东南,即灵寿县接界之富豪寨山也。

邑民尝避兵于此,薪水自足,故曰富豪关。

西南有无柰寨,即无柰寨山也。

次沟村县西北百二十里。

在吴王口外,村南有扒背银河村、胡家庄、柳树村、天桥儿、莲子崖等处。

山中皆产矿砂,流民恒相聚开凿,名曰矿徒。

嘉靖二十五年,渐啸聚为乱。

议者言次沟村南接龙泉,东连倒马,其地险僻,每因银矿致乱。

宜设巡司于此,以时稽察云。

附见:

真定卫在府治东南,洪武三年建。

又神武右卫,在真定卫西。

本陕西华州卫,寻改为西安右护卫。

宣德五年,改曰神武卫,调置于此。

定州府东北百三十里。

东至河间府二百八里,南至赵州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山西蔚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保定府百五十里。

春秋时鲜虞国地。

战国初为中山国,寻为魏所并,后又属赵魏文侯时,使乐羊伐中山,取之。

既而中山复有其地。

赵武灵王伐取之。

秦为上谷、巨鹿二郡地。

汉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

后汉及晋皆因之。

后燕慕容垂都此,置中山尹。

后魏亦为中山郡,兼置安州,寻改为定州后魏主初得中山,置安州,建行台于此。

天兴二年,改曰定州。

高齐改郡曰鲜虞郡。

后周置定州总管府。

隋废郡,仍曰定州。

炀帝初,改为博陵郡,后又为高阳郡。

唐仍曰定州武德四年,置总管府。

六年,升为大总管府,管河北三十三州。

七年,改都督府。

贞观七年,罢。

又开元十四年,置北平军于此。

杜佑曰:军在州城西。

天宝初,亦曰博陵郡。

干元初,复故建中二年,义武节度使治于此。

五代因之。

宋仍曰定州亦曰博陵郡。

太平兴国初,讳义,改军名曰定武。

庆历八年,析置定州路,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等八州军。

政和三年,升为中山府。

金复曰定州,寻亦为中山府。

元因之。

前朝复为定州,改属真定府,以州治安喜县省入编户三十四里,领县三。

今仍曰定州。

州凭镇、冀之肩背,控幽、燕之肘腋。

关山峻阻,西足以临云代。

川陆流通,东可以兼瀛海。

语其地势,亦河北之雄郡也。

昔者中山虽小,犹颉颃于九国间。

赵武灵王得中山,遂却燕伐胡,辟地千里。

秦既灭赵,使王翦屯中山以临燕。

后汉初,光武定河北,以中山为驱除之始。

慕容垂之复燕也,规中山险固,从而都之。

拓跋氏随而覆之,天关、恒岭视为坦途。

中山被兵,河北州镇,悉折而入于魏矣。

魏知山东之势,系于中山,因建行台于此。

南牧河济,必先集中山。

盖中山之去云、朔,仅隔一陉,从高而下,势若建瓴。

既至中山,则出险就平,驰突较易。

魏末之乱,发于六镇,浸淫至定州,而相、魏以北,皆为糜烂,岂非河北之安危,恒视中山之得失哉?自东魏以迄周、隋,定州皆为重镇。

唐初,突厥凭陵定州,每虞侵轶。

裴行俭曰:欲固河北之藩垣,先绝云、蔚之窥伺;欲绝云、蔚之窥伺,先壮定州之扃钥。

及建中以后,易、定一隅,常足以离范阳、成德之交,而为河东之卫。

虽强邻角立,以二州兵力,拒之而有余。

石晋割弃燕云,契丹入犯定州,辄婴其锋。

宋亦以定州为重镇,与关南真、定犄角,以御契丹。

其后女真覆宋,则争中山。

金之亡也,蒙古亦力战于中山。

州居燕、代、恒、冀之交,诚自古必争之地。

况控临雄关,襟带畿辅,而可泄泄视之乎?○安喜废县今州治。

汉曰卢奴县,中山国治焉。

郦道元曰: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余步。

水色正黑曰卢,不流曰奴。

更始初,耿驰谒大司马秀于卢奴。

二年,大司马秀自下曲阳北击中山,拔卢奴,移檄边郡,共击邯郸。

建武四年,幸卢奴。

晋亦为中山国治。

燕慕容垂都之,尝改为不连,寻复故。

隆安初,拓跋攻后燕,如卢奴,复围中山。

后魏中山郡及恒州皆治此。

《舆地志》:卢奴城北临滱水,南面泒河,杜预谓之管仲城。

又有中山宫,慕容垂所置宫也。

自后魏至高齐,皆因而为别宫。

《隋志》:高齐置鲜虞郡于卢奴。

寻废,卢奴入安喜县。

开皇初,废郡,改置鲜虞县。

大业初,为博陵郡治,又废安喜县入焉。

唐武德四年,改曰安喜县,为定州治。

五代梁干化三年,晋王存勖灭燕,还过定州,舍于关城,即安喜关城也。

又后唐天成三年,成德帅王都据州叛。

遣王晏球等讨之,拔其北关城,寻复得其西关城。

晏球以定州城坚不可攻,乃增修西关城,以为行府。

明年始克之。

五代以后,皆为州郡治。

明初省。

《城邑考》:州城,明初因旧址增筑,为门四。

其制周旋盘折,掩伏环带,四面各异。

环城为濠,阔十丈,深二丈。

城周十六里有奇,有门四。

安险城州东三十里。

汉置县,属中山国。

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应为侯邑。

《中山记》:县在唐水之西,山高岸,故曰安。

后汉章帝更名曰安,后讹为安喜。

昭烈尝为安喜尉,即此。

晋亦曰安喜县,属中山国。

永和八年,冉闵拒燕慕容恪军于安喜县。

后魏仍为安喜。

隋大业初,省。

新处城在州东北。

汉县,属中山国。

光武初封陈俊为侯邑,后废。

又县有乐阳城。

魏收《志》卢奴县南有乐阳城,即汉常山郡之乐阳县。

又唐城在州东北十五里,亦曰尧城。

相传尧尝都此。

○固城,在州东三十里。

旧《志》云:禹治水时筑。

屹然坚固,后人因名曰固城。

后魏普泰初,刘灵助引幽、平诸州之兵寇博陵以西,魏主命侯渊东讨,至固城,袭斩之。

即此。

胡氏曰:固城当在中山城西北,安国城东南。

○嘉山州西四十里。

唐天宝末,郭子仪自常山进讨贼将史思明于博陵,战于嘉山,思明败走。

后唐天成三年,王都以定州叛,命王晏球进讨,军于曲阳,都就攻之,晏球与战于嘉山,大破贼兵。

宋开宝三年,伐太原,契丹趣救。

帝度其必道镇、定而西,遣韩重ど陈于嘉山,契丹至,败去。

《志》云:嘉山绝顶,有孟良寨,相传宋将孟良屯兵处。

○陵山,在州西六十里,上多古帝王陵冢,因名。

其相峙者,曰庐山、飞山。

又有平山,在州东五里,两山对峙,低昂若一。

狼山州西北二百里。

山谷高深,与恒山相接。

五代梁龙德初,契丹入幽州,陷涿州,进攻定州。

晋王存勖自镇州驰救,遣别将王思同将兵戍狼山之南。

以拒契丹侵突。

石晋开运三年,土人筑堡于山上,以避契丹。

中山人孙方简因据堡为盗,数引契丹入寇。

及契丹入汴,以方简为义武帅,继而使镇大同。

方简怨恚,复率其党保狼山故寨,拒守要害。

契丹攻之,不克。

会契丹弃州去,方简遂自狼山率众还,据定州。

汉干初,遣使请降,复使为义武帅。

《匈奴须知》:狼山寨东北至易州八十里。

是也。

○滱水州北八里。

自保定府唐县流入境,又东入保定府祁州界。

或谓之呕夷水。

《水经注》: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是山,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又东过唐县,谓之唐河。

后魏孝昌初,五原降户鲜于修礼叛,攻定州,其党宇文肱战死于唐河。

五代唐天成三年,王晏球围王都于定州,契丹趣救,晏球逆战,大败之于唐河。

北宋景德初,契丹攻定州,宋军拒之于唐河,契丹退屯阳城淀。

二年,契丹复犯定州,王超拒之于唐河。

契丹至,不接战,缘葫芦河而东南攻瀛州。

或曰时契丹缘滹沱河北,东出至瀛州。

葫芦河,在滹沱河南,盖误以滹沱为葫芦也。

阳城,见保定府完县。

沙河在州南。

源发山西繁县东白坡头口,经曲阳入新乐,又东经州境而入保定府祁州界。

唐光化三年,汴将张敬忠攻定州,义武帅王郜遣将王处直逆战于沙河,为汴军所败。

宋景德初,以河朔辇运劳费,诏北面都钤辖阎承翰,自嘉山东引唐河,三十二里至定州,酾而为渠。

至蒲阴东六十二里会沙河,又东经边吴泊,入界河,以通漕舟,兼溉田,限戎马。

时以为便。

蒲阴,即今祁州。

边吴泊,见安州。

泒水在州南。

泒音孤。

来自阜平西山,旧自新乐县流入州界,今涸。

晋隆安初,拓跋军鲁口,遣兵袭中山,入其郛。

慕容麟追至泒水,为所败。

既而麟自中山出据新市,就攻之,麟退阻泒水,复为所败。

天井泽州东南四十七里,周六十二里。

《水经注》:泒水历天井泽南,水流所播,遂为大泽。

俗名天井淀。

今涸。

○倒马关州西北二百二十里,内三关之一也。

《关隘考》:关在曲阳县北百五十里,与唐县定州连界。

古名青龙口,有二城。

上城,洪武初建,属唐县巡司把截。

正统初,增设官兵戍守。

十四年,北敌入犯倒马关军寨。

景泰二年,益兵防御。

三年,议者以上城卑狭,于城南三里复筑下城,南跨横冈,北临巨水,屯驻官军。

成化以来,相继增修。

嘉靖二十四年,重修关城,周五里有奇,屹为巨镇。

《里道记》:自关而东北,凡三口,历六十里,接保定府唐县之周家堡。

自关而西南,凡十四口,历百十里,接阜平县之金龙洞口。

余详重险倒马关。

委粟关在州北。

《唐志》:定州有委粟故关,其相近有委粟山,因名。

今废。

或云关盖在唐县境内。

《中山记》云望都县有委粟关,即此。

○清风店,在州北五十里。

正统十四年,敌薄都城,寻遁去,石亨蹑败之于清风店。

或以为即此处也。

今有巡司戍守。

承营在州境。

《续通典》:定州东南有承营坞。

晋太元九年,后燕慕容楷追丁零翟真,自邯郸至于下邑。

真兵败北,趣中山,屯于承营楷。

复追之,为真所败。

十年,慕容农攻拔承营外郭,既而真徙屯行唐,为其下所杀。

狼牙口在倒马关西南六十里。

三关外墙至此,与内墙合为一。

西北至山西灵丘县百二十里。

宋嘉定十一年,金保定将张柔会兵趣中山,蒙古兵出自紫荆关。

柔遇之,遂战于狼牙口、马踬,为蒙古所擒。

亦曰狼牙岭。

○鸡鸣台,在州东南三十里。

《图经》:光武自蓟而南,舍宿于此,鸡鸣驰去,因名。

又《中山记》郡南七十里有廉台,相传廉颇所筑。

今见无极县。

又有永定马驿,在州治北。

新乐县州西南五十里。

又西南至府城七十里,东北至保定府唐县一百有八里。

汉新市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置新乐县,属定州。

唐、宋因之。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一里。

○新乐城在县治西。

宋白曰:汉成帝时,中山王母冯昭仪随王就国,建宫于西乡之乐里,因呼为西乐城。

俗讹为新乐、隋因以置县。

后唐天成三年,王晏球攻定州,遣别将张延朗保新乐,定州兵袭破之。

宋嘉定十二年,蒙古将张柔围中山,金将武仙遣其将葛铁枪与柔战于新乐,为柔所败。

《寰宇记》县西十五里有伏羲故城,中有羲台。

台后有洗儿池,相传炎帝生于此。

○童山县西北二十里。

一名见龙山。

高数十仞,绵亘数里,下有小溪潆带,流入沙河。

○沙河在县城西南。

自曲阳县流入境,又东入定州界。

唐天宝末,郭子仪等攻贼将史思明于博陵郡,不克,引还常山。

思明引兵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至行唐,贼疲欲退,子仪乘之,败贼于沙河。

胡氏曰:沙河经新乐、行唐二县间,即子仪败贼处。

又光化三年,定州将王处直拒汴将张存敬于沙河,为所败。

五代梁龙德初,契丹围定州。

晋王存勖自镇州驰救,至新城南,候骑白契丹前锋至新乐,涉沙河而南。

晋王遇之于新城北,契丹还走,晋王分军为二逐之,行数里,败其众。

时沙河桥狭冰薄,契丹陷溺死者无算。

契丹主闻之,从定州退保望都。

范成大《北使录》:自真定府七十里过沙河,至新乐。

又四十五里至定州,又五十里即望都县。

泒水县西南十里。

旧自行唐县流入境,又东入定州界。

晋隆安初,慕容麟屯新市,为拓跋所攻,退阻泒水。

复破麟于义台。

○浴河,《志》云:在县西十五里,自中同村东流,经县南五里。

又东入于沙河,溉田数千顷。

木刀沟县东南二十里。

唐元和四年,河东易定兵讨恒冀叛帅王承宗,破其兵于木刀沟。

《寰宇记》:水出平山县之房山。

一名石臼水,亦谓之鹿水。

出行唐县东,入新乐县界,为木刀沟,亦名袈裟水。

南流入滹沱河。

《郡志》:沟在县南三十里,东注于沙河。

○永济渠,在县东。

旧《志》:唐咸亨中,魏州刺史李灵龟开此,以通新市,百姓利之。

今涸。

○义台县西南三十五里。

《括地志》云:本名野台。

赵武灵王十七年,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

即此。

后更为义台。

拓跋与慕容麟战于义台,麟大败。

魏收《志》:新市县有义台城。

李延寿曰:义台,坞名也。

回湟镇在县西南。

唐为镇、定分界处。

元和四年,河东将王荣讨恒冀叛帅王承宗,拔其回湟镇。

即此。

又西乐驿,在今县治西南。

曲阳县州西六十里。

西南至行唐县三十二里,东至保定府唐县六十里。

战国时赵邑。

汉置上曲阳县,属恒山郡。

后汉属中山国。

晋属常山郡。

后魏属中山郡。

北齐改为曲阳县。

隋开皇六年,改曰石邑。

七年,改为恒阳,属定州。

唐因之。

元和十五年,复曰曲阳。

宋仍属定州。

元初,置恒州于此,寻复故,又改隶保定路。

明初,复改今属。

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五里。

○上曲阳城县治西四里。

《括地志》:故赵邑也。

赵武灵王伐中山,合军曲阳。

即此。

汉置上曲阳县,以在太行之阳转曲处而名。

后移今治。

五代唐天成三年,王晏球与王都战于曲阳城南,大破之。

即今县也。

丹丘城在县西北。

《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二十年,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

阚る曰:上曲阳有丹丘城。

或曰:丹丘,恒山别名也。

城在山下,因名。

孔颖达曰:丹丘城在邢州。

似误。

华阳鸱之塞,见前重险倒马关。

○宕城,《志》云在县西北十里,未详所始。

○恒山县西北百四十里。

《汉志》县有恒山北谷,并州之镇也。

详见前名山恒山。

○少容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黄山。

山绵延耸秀,上有集圣池。

《志》云:五台山圣水潴流于此。

又见龙山,在县南三十里,与新乐、行唐二县接界。

孔山县西北十五里。

山多洞穴,因名。

又县西北五十里,为莲花寨山,大山居中,峰峦九出,状如莲花。

周回峻绝,惟一径可通。

中为空谷,其下临水,深不可测。

昔人于此避兵,因以寨名。

又有临河寨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其相接者曰灵山。

香岩阁山县北六十里。

绝壁千寻,奇峰万状。

又北十里,有王子洞,岩壑幽深,泉石奇胜。

○水窦岩,在县西北五十里,飞泉奔泻两崖间,因名。

金主尝游此。

○恒水在县西。

《禹贡》:恒、卫既从。

《汉志》:恒水出恒山北谷,东流合滱水。

是也。

或谓之恒阳溪。

○狄水,在县东三里,亦发源恒山北谷,南流至定州,入滱水。

相传宋将狄青曾治漕于此,因名。

今塞。

沙河县南十里。

自山西界流入县境,又东南流入新乐县界。

《志》云县南有曲逆溪,水流多曲,故名。

又县西四里有灵河,《志》云:发源县西白土坝,东流至三角潭,与曲逆溪合,下流入于沙河。

○龙泉,在县北五十里,突出地中,渊涵停蓄,流入唐县界。

又有小白龙潭,在县南七里,渊深莫测,皆为民利。

○军城寨县西北八十里,北去倒马关六十里。

宋置寨于此,仍隶曲阳县。

金为军城镇。

国朝亦为戍守处。

今亦见保定府唐县。

又莲花寨,在县西北莲花山上。

又东为张公寨,高山耸峙。

相传昔有张公者,率民避兵于此。

《志》云:寨在军城镇南二十里。

是也。

白道安口在县西北,稍西即狼牙口也。

自白道安口而东北,历岳领口、小关城口、夹耳安等口,而接倒马关。

又自狼牙口而西,历梧桐树、乱树林、黄草安等口,而接阜平县之落路口。

又伏城马驿,《志》云在县东北二十里。

岳祠在县城西。

沈括曰:祠旧在山下,亦曰北岳庙。

晋王存勖灭燕,还过定州,与王处直谒岳庙。

是也。

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

新祠之北,有望岳亭,新晴气清,则望见大茂山。

行唐县州西南九十里。

南至府五十里,西至灵寿县四十五里。

战国时赵邑。

汉置南行唐县,属常山国。

后汉、晋因之。

后魏为行唐县。

太和十四年,置唐郡于此。

二十一年,郡废,仍属常山。

隋属恒州。

唐因之。

长寿二年,改曰章武。

神龙初,复故。

大历初,置泜州于此。

九年,废,仍属恒州。

五代梁初,又改为彰武县,寻复旧。

晋改曰永昌。

汉复曰行唐。

宋因之。

元改属保定路。

明初改今属。

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二里。

○南行唐城在县北,县旧治此。

战国赵惠文王八年,城南行唐,是也。

汉因置县。

晋太元十年,慕容垂击丁零翟成于行唐,灭之。

魏收《志》:熙平中,移县治犊干城,即今治云。

《城冢记》:今县北三十里,有行唐故城,俗亦谓之故郡城,以后魏尝置唐郡于此也。

滋阳城在县西南。

隋开皇六年,析行唐置滋阳县,属恒州。

十六年,又析置王亭县。

大业初,以王亭县省入滋阳。

唐武德五年,又省滋阳入行唐县。

《新唐书》:武德四年,置王城县。

盖即隋王亭县故址。

寻亦省入行唐。

○柏山县西北三十五里,以山有古柏而名。

相传窦建德尝屯军于此。

又西北五里,曰毗山。

峰峦环列,俨如屏障。

○箕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以峰形若箕而名。

《志》以为许由隐此,盖传讹也。

团山县北五十里,以山形团耸而名。

其东南十里,曰见龙山,即新乐与曲阳接界处也。

又有黑山,在县北三十五里。

其南五里,曰伏山。

○双岭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以双岭并峙而名。

其相接者,曰龟山。

又有西山,在县西七十里。

《志》云:县北八十里有扬川岭,告河之源出焉。

○滋河在县西。

《志》云:自山西灵丘县,流经县西北之张茂村,伏流不见,至真定县而复出。

是也。

隋置滋阳县,以此水名。

○告河,源出扬川岭,流经县治南,又东入新乐县之沙河。

《志》云:县西北三十五里,有甘泉河,流合告河。

泒河在县西南。

旧自阜平县流入县境,又东入新乐县,今涸。

○贾庄河,在县西北二十里。

源出恒山,流入县境,下流入于沙河。

《志》云:贾庄河自恒山南合滱水,流入滹沱河。

误也。

又曲河,在县北二十里,流入贾庄河。

倒马关水县东北二十五里。

其上源即滱水也。

自倒马关分流,盘回山谷中,经灵寿县界,复引而东出,合告河诸水,下流入于沙河。

旧《志》云:倒马关水经县界,复折而东,北至定州,仍合泒水。

似误。

石臼河在县西。

《后汉志》:南行唐有石臼谷,河因以名。

《寰宇记》:即平山县之水也。

东北流入县境,又东入新乐县界,为木刀沟。

后汉永平中,引石臼、滹沱河以通漕,即此水也。

○两岭口镇县西北七十里。

洪武七年,置巡司于此。

附见:

定州卫在州治西,永乐元年建。

守御倒马关中千户所在倒马关城。

景泰二年设,隶真定卫。

冀州府东南二百八十里。

东至山东德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广平府清河县百三十里,西至赵州百六十里,东北至河间府二百三十里。

古冀、兖二州地杜佑曰:郡理以东,入兖州之域;以西,入冀州之域。

《禹贡》故迹以洚水为界也。

春秋时,晋之东阳地。

战国属赵。

秦属巨鹿郡。

汉为信都国。

景帝时曰广川国,宣帝复为信都国刘敞曰:景帝前二年,为广川国。

四年,为信都郡。

中二年,复为广川国。

宣帝四年,复曰信都。

是也。

后汉明帝更为乐成国,安帝改为安平国。

晋亦曰安平国。

按《宋志》:晋太康五年,改安平国为长乐。

后魏亦曰长乐郡,兼置冀州魏收《志》:魏晋冀州皆治信都。

北齐、后周因之。

隋初郡废,仍曰冀州。

炀帝复曰信都郡。

唐仍为冀州武德六年,置总管府。

寻曰都督府,贞观初废。

龙朔二年,改曰魏州。

咸亨三年,复故。

天宝初,亦曰信都郡。

干元初,仍为冀州。

宋因之亦曰信都郡安武军节度。

金仍曰冀州,属河间府路。

元属真定路。

明仍曰冀州,以州治信都县省入编户十七里,领县四。

今亦曰冀州。

州据河北之中,川原饶衍,控带燕齐,称为都会。

光武入信都,为中兴之本。

其后慕容垂得之,遂兼幽、冀。

高欢始事于此,亦成僭窃之谋。

岂非以东近瀛海,则资储可充,南临河济,则折冲易达,经营太行以东州其根本之地欤!

○信都废县今州治。

汉置县,为信都国治。

魏晋时又为冀州治。

石赵慕容燕皆置冀州于此。

其后苻坚亦置焉。

晋太元十年,慕容垂自邺以东,略地至信都,河北州郡,次第降附。

二十一年,拓跋取燕,河北州郡,惟信都犹为燕守。

后魏孝昌三年,贼葛荣围信都,经年乃陷。

普泰初,高干等袭据冀州,推高欢为主,起兵讨尔朱,立勃海太守元朗于信都城西。

隋初,析置长乐县。

大业初,并信都入长乐,仍为信都郡治。

唐初,复改为信都县。

武德六年,移州治下博。

贞观初,还治信都。

后皆因之。

明洪武六年,省。

《城邑考》:州城,汉时遗址。

宋建隆二年,增修,皆筑土为墉。

明初因而不改。

成化十八年,滹沱河溢,城坏,寻修复之。

弘治二年,增筑内城,皆土城也。

嘉靖二十年以后,屡经修筑。

城周十二里有奇,有门三。

扶柳城州西南六十里。

战国时中山属邑也。

后属赵。

《国策》:赵攻中山,取扶柳。

汉置县,属信都国。

吕后封吕平为侯邑。

阚る曰:地有扶泽,泽中多柳,因名。

后汉初,刘植据此以迎光武。

是也。

晋仍为扶柳县,属安平国。

后魏属长乐郡。

高齐省入信都。

辟阳城州西南三十五里。

汉县,属信都国。

审食其封辟阳侯,即此。

后汉省。

晋太元九年,后燕慕容楷等徇幽冀,楷屯于辟阳,为军声之本。

亦曰辟阳亭。

《水经注》:洚故渎东北经辟阳亭北,又经信都城东,散入泽渚。

昌成城在州西北,故赵邑。

《史记》:赵孝成王十年,燕攻昌成,拔之。

《括地志》:冀州西北,故昌成县。

是也。

汉置县,属信都国。

宣帝封广川缪王子元为侯邑。

后汉初,昌成人据城以迎光武。

永平初,改为阜成县。

晋省入信都。

《水经注》: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成城。

《括地志》曰:故城在信都西北五里。

杜佑曰:在信都县北。

又桃城,在州西北四十五里。

汉桃县,属信都国,高帝封刘襄为侯邑。

又昭帝封广川缪王子良为桃侯,亦后汉省。

○泽城废县,在州东。

隋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置。

大业初废。

○枣山州西五十里。

山多枣,因名。

《志》云:武邑县西南五十里,亦有枣山,环山皆枣也。

又紫微山,在州东北三十五里。

山皆冈阜,无岩壑之胜。

○洚水在州治北。

自顺德府广宗县,东流入南宫县北,又东北经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县界,合于漳水。

亦名枯洚。

《禹贡》:导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

郑玄曰:洚水在信都南。

《括地志》:洚水从系,当作绛。

与雩池、漳水北流入海。

唐开元十五年,冀州河溢。

盖大河决入漳水,合洚溢流于州境也。

《河渠考》:州城东北有渠,泄滹沱、横漳诸水下流。

雨潦涨溢,渠不时泄,恒有冲啮之患。

成化十八年,滹沱溃溢,挟漳水南注,自城北迤东至城南,皆圮坏。

久之,患始息。

盖滹沱自宁晋县决入漳水,州实当其冲,漳、洚诸流,皆为所乱也。

漳水州西北三十五里。

自宁晋县胡卢河东,流经南宫县北,又东流至此,入衡水县界。

亦谓之长芦水。

今州西二里有长芦沟,盖即漳水支流也。

《水经注》:漳水过堂阳县西,分为二水。

其右水东北出,注石门,谓之芦水。

又云:长芦水西经堂阳县故城南,又东经九门陂,又东经扶柳县。

晋永和六年,姚襄自滠头救襄国,冉闵遣将胡睦拒之于长芦,败还。

即州境之漳水矣。

《郡志》:州西二十五里,有清水河,自宁晋县流入界,下流仍合漳水。

盖胡卢河支流也。

赵照渠州东二里。

唐贞观中,刺史李兴公开引以注葛荣陂。

陂在州西南二十里,荣攻信都时,盖筑此陂以灌城。

○长堤,在城北,抵宁晋、新河县境。

高丈余,长百三十里,以防滹沱、漳河之涨溢。

成化十八年,知州李德美所筑。

又有古堤,在州城外,四围高丈五尺,周四十里。

盖古筑此以障水,今与长堤相连。

○草桥旧在州城西南。

后魏正始五年,魏主弟京兆王愉为冀州刺史,据州叛。

遣李平进讨,愉逆战于城南草桥。

平奋击,大破之。

胡氏曰:桥在洚水上。

南宫县州西南六十里。

东南至山东临清州九十里,西南至顺德府巨鹿县六十里。

汉县,属信都国。

吕后封张买为侯邑。

后汉仍曰南宫县,属安平国。

晋省,后复置。

北魏属长乐郡。

高齐废。

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

唐宋因之。

成化十六年,大水,县城圮,移治飞凤冈。

今土城周八里,编户二十里。

○南宫旧城县西北三里。

《城邑考》:县有土城。

正统十四年建。

成化十四年,为漳水所圮。

十六年,迁于城东三里之飞凤冈。

正德七年,修筑土城,即今县也。

○鸦城,在县西北。

又县境有固城。

唐元和十一年,诏诸道兵讨王承宗,魏博帅田弘正奏拔其固城,又拔其鸦城。

二城盖当时戍守处。

胡氏曰:皆在南宫县界。

堂阳城县西南二十里。

汉县,属巨鹿郡。

高帝封功臣孙赤为侯邑。

应劭曰:在堂水之阳,因名。

后汉初,光武自信都投暮入堂阳界,多张骑火,弥满山泽,堂阳即降。

永平中,县改属信都国。

晋省,寻复置。

后魏属长乐郡。

北齐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冀州。

唐因之。

宋熙宁六年,省入南宫县。

金亦为堂阳镇。

《寰宇记》:晋改堂阳为蒲泽,汉寻复故也。

《一统志》云:堂阳在武邑西六十里。

似误。

○漳水县西北六十里。

自宁晋县东流,经县境而入冀州界。

《唐志》:南宫县西五十九里,有浊漳堤,显庆元年筑。

堂阳县西十里,又有漳水堤,开元六年筑。

又县有大河故渎,宋元丰以后,县为大河所经。

《宋史》:元二年,河决南宫下埽。

三年,决上埽。

四年,复决县境五埽。

《志》云:时大河经县东,而入枣强县界。

今堙。

洚水在县治南。

自广宗县流入界,东北流入冀州界,亦曰洚河枯渎。

《河渠考》:县地卑下,环以大防,逶迤至冀州,以备水患。

其后洚河久塞,堤防亦废。

夏秋淫潦,溢水由县西虹江口入境,没旧县民田数十顷。

每漳河决入,旧县遂为巨壑,而冀州城外亦有汪洋决啮之患矣。

又破塘,在县东北二十里。

或曰即洚河所经也。

○黄路河,在县南八十里。

《志》云:上流自清河县城北流入境,疑即故清河矣。

今堙废。

其地斥卤,潦水数集。

堂阳渠在故县南三十里。

或曰即故堂水也,县因以名。

《唐志》:堂阳渠,景龙初所开,自巨鹿入县界,又东北入南宫县,即堂水故渎矣。

近《志》:堂水在新河县西。

恐误。

又通利渠,在县西五十九里,唐延载中所开。

盖引漳水以资灌溉。

又小河渠,《志》云在县东,有二处,即浊漳之别流。

河旁地极膏腴,旧时民皆引渠灌田,今淤。

○南亭在县南。

旧为邮驿所经。

《志》云:光武自蓟疾驰至南宫,遇大风雨,引车入道旁客舍,即此处也。

似误。

今见深州。

又有崔家庙堡巡司,在县东南。

今革。

新河县州西六十里。

西至赵州宁晋县六十里,北至祁州束鹿县百二十里。

汉堂阳县地。

五代时为南宫县之新河镇。

宋皇四年,升为新河县。

六年,复废为镇。

元初,复置新河县,属冀州。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新河废县县西三十里。

宋县治此,寻废为新河镇。

元复置县,始移今治。

○长芦水在县治南,即漳水支流也。

自宁晋县分流入县境,又东至冀州城西,谓之长芦沟。

下流仍合于漳水。

今涸。

枣强县州东三十里。

北至深州百二十里,东至景州故城县六十五里。

汉县,属清河郡。

以地多枣而名。

后汉省。

晋末复置,属广川郡,盖亦侨置于济南北境也。

后魏省。

太和中,复置县,属长乐郡。

隋属冀州,唐因之。

宋熙宁初,省为镇。

十年,复置,仍属冀州。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七里。

○枣强旧城县东三十里。

汉县治此,武帝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邑。

晋永和八年,赵石宁以枣强降于冉闵。

太元中,慕容垂徙治于废广川城。

后魏复还旧治。

隋以后因之。

五代梁干化五年,全忠侵赵王,自魏州遣军围枣强。

枣强城小而坚,力攻始拔,即此城也。

金天会四年,以河患,始迁今治。

《邑志》以为广川故城,误矣。

广川城《县道记》:在县东北十八里。

汉县,属信都国。

阚る曰:城中有长河,因名。

武帝封中山靖王子颇为侯邑。

后汉亦曰广川县,属清河国。

永初元年,邓太后复分置广川王国。

王薨,国除,仍属清河国。

魏、晋属勃海郡。

后燕慕容垂于此置广川郡。

郡废,移枣强县理焉。

江左亦置有广川郡广川县,盖侨置于济南北境,非汉之旧广川也。

后魏广川县,属长乐郡。

太武焘太延初,畋于广川。

文成帝大安三年,亦畋于此。

北齐省广川入枣强。

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德州。

仁寿初,改曰长河。

《通典》:广川故城,在枣强县东北。

隋于旧县东八十里置新县,在今景州境。

《金人疆域图》枣强县有广川镇。

煮枣城县西北十五里。

战国时故邑。

汉高祖封功臣革朱为煮枣侯。

晋灼曰清河有煮枣城,盖邑于此。

孔颖达曰:煮枣故城,在冀州信都县东北五十里。

此河北之煮枣也。

后魏延昌四年,冀州刺史萧宝寅遣长史崔伯ら讨妖贼法庆于煮枣,败没。

诏遣都督元遥讨平之。

魏收《志》枣强有煮枣城。

又河南有煮枣城,今见山东曹州。

又棘津城,《志》云在县东北十二里,今名李仓口。

《水经注》:棘津河,津名也。

上有古台,相传吕望卖浆台。

刘昭曰:吕尚困于棘津,其城在琅邪海曲,非此城也。

○索卢城,在县东十二里。

晋宋间,尝置索卢县。

沈约《志》:江左改置广川郡,索卢县属焉,亦侨置济南境内也。

后魏太和二十二年,复置索卢县,属长乐郡。

后齐废入信都。

历县城在县东。

汉县,属信都国。

后汉省。

应劭曰:广川县东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故县也。

《水经注》:清河自广川县东北流,经历县故城南。

县东有历口渡,为津济之所。

晋太元十年,后燕慕容麟击勃海太守封懿,执之,因屯历口,即此。

今景州亦有故历城,盖境相接也。

○平堤城,《志》云在县西北三十里。

汉县,属信都国。

宣帝封河间献王子招为侯邑。

又高堤城,在县东北三十里,亦汉信都国属县也。

一名雍氏耶城。

又复阳城,在县西南十八里,亦汉县,属清河郡。

高祖封功臣陈胥为侯邑。

三县俱后汉时省。

陆澄曰:为枯绛水所湮也。

○索卢水县西北三十里,亦曰潢卢河。

自故城县境流经县西南,复折而东北出,至河间府阜城县,合于刘麟河。

旧有广川长河之名。

又故索卢县,亦以此名也。

或曰索卢之溢涸,视卫河之盈缩云。

详见故城县。

饮马河县东南三十里,索卢水绕流于此。

或以为大河故渎也。

宋元初,河自南宫县决入县界,合索卢河。

金天会中,复溢入,为城邑患。

大河南徙,此遂为索卢之支流云。

○滠头戍在县东北。

晋咸和八年,石虎使姚弋仲帅其众数万,徙居清河之滠头。

《水经注》:清河过广川县东,水侧有羌垒,姚氏故居也。

《地志》:弋仲故垒,在广川城外,清河旧经此。

今湮。

或曰:索卢水分自清淇,亦有清河之名也。

《郡志》:今县外城,即姚弋仲故垒。

恐误。

武邑县州东北五十里。

东南至河间府景州七十里,西北至深州六十里。

汉县,属信都国。

后汉因之。

晋太康十年,置武邑国。

石赵亦置武邑郡。

后魏初,郡仍治此。

后移治武强,县属焉。

北齐县废。

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

唐、宋因之。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

○观津城县东南三十三里。

战国时赵邑。

乐毅去燕归赵,赵封之于此,号望诸君。

汉置观津县,属信都国。

后汉属安平国。

晋因之。

后魏曰灌津,属武邑郡。

北齐省。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

大业初,废入县,以地相接也。

《舆地志》观津城东南三里有青山,亦曰观津冢。

汉文窦后父涓,观津人,遭秦乱,渔钓隐身,坠渊死。

景帝立后,遣使者填其渊为大冢,高三十余丈,周千步,以葬其父,民呼为窦氏青山。

是也。

五代梁干化二年,全忠侵镇冀,遣其将杨师厚围枣强,自将兵至下博,南登观津冢。

赵将符习以数百骑逼之,全忠疑晋军至,亟趣枣强。

即此。

《金志》武邑县有观津镇。

昌亭废县在县东北。

《汉志》信都有东昌侯国。

本始四年,宣帝封青河刚王子成为东昌侯,邑于此。

《水经注》:漳水自武邑又经东昌故城北,所谓昌亭也。

以西有昌城故,自是为东昌矣。

《十六国春秋》:晋建兴三年,石靳使长乐太守程遐屯昌亭。

《隋志》:开皇十六年,分武强县置,属冀州。

大业初,省入武邑县。

唐武德四年,复置昌亭县。

贞观初省。

○洚水在县西。

自冀州东北流入境,又东北入武强县界,合于漳水。

《志》云:县北三十里有夹河,自清漳河分流,入衡水县界,流经县北,又东入滹沱河。

前朝建文二年,燕兵败盛庸于夹河,即此处也。

盖洚水之别名矣。

漳水在县西北。

亦自衡水县流入,又东北流,达武强县境。

《唐志》武邑县有横漳石堤,显庆元年筑。

《郡志》县东北有滹沱水,自深州入武强,经县界,入河间府交河县境。

盖滹沱横决,挟漳河而南出者,非正流也。

成化十四年,水溢,县城为圮。

韩家河在县西。

东北流,有龙池河流合焉,注于漳河。

今涸。

又堤南河,在县西北。

正德中,滹沱冲啮,流经此,又东冲孙木市。

一名孙木市河。

今堙。

晋州府东九十里。

东至深州百五十里,西南至赵州百十里,北至保定府祁州百里。

春秋时晋地。

战国属赵。

汉属巨鹿郡王莽分信都置和成郡,治下曲阳。

成或讹为戎。

更始初,邳彤为和成太守,即此。

后汉因之。

晋属赵国。

后魏亦属巨鹿郡。

隋属赵郡。

唐初属定州。

大历三年,改属恒州。

宋属祁州,金因之。

蒙古铁木真十年,置晋州,属真定路。

前朝仍曰晋州,以州治鼓城县省入编户十七里,领县三。

今亦曰晋州。

州西倚真定,东迩河间,川途四通,利于驰骤。

从来争燕、赵,必争真定、河间;争真定、河间,州其必经之道矣。

九地之说,所谓交地争地者非欤?

○鼓城废县今州治。

春秋时为鼓子国。

鼓,白狄别种也。

《左传》昭十五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克之。

汉置下曲阳县,属巨鹿郡,郡都尉治焉。

颜师古曰:常山有上曲阳,故此为下。

光武自蓟南驰,兼行至下曲阳。

既而自信都进攻下曲阳,降之。

灵帝光和末,皇甫嵩破斩黄巾贼张宝于下曲阳。

是也。

晋属赵国。

后魏改为曲阳县,为巨鹿郡治。

高齐县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昔阳县。

十八年,改曰鼓城,属定州,寻属赵郡。

唐武德五年,幽州总管李艺引兵击刘黑闼,黑闼遣其弟十善拒战于鼓城,即此。

宋亦为鼓城县。

元始为晋州治。

明初省。

《城邑考》:州城,元季故址,明景泰三年增修。

弘治五年,大水,城坏。

八年以后,相继修葺。

今土城周三里有奇,有门三。

下曲阳城州西五里。

刘句曰:北齐废曲阳县入城。

隋分城,于下曲阳故城东五里置昔阳县,寻改曰鼓城。

是也。

后汉光和末,皇甫嵩破黄巾于下曲阳,获首十余万。

筑为京观,在今故城西二里。

又廉平废县,在州西南。

隋开皇十六年,分昔阳置廉平县。

大业初,省入鼓城。

临平城在州东南。

汉县,属巨鹿郡。

建武四年,驾幸临平,遣吴汉等击破五校余贼。

是也。

寻省。

魏收《志》曲阳县有临平城。

○鼓城山州西五里。

以鼓子所居而名。

下有古城坡,隋因以名县。

○滹沱河在城南。

自藁城县流入境,又东入束鹿县界。

《志》云:城东十八里有冻河头,即光武被王郎兵追急,使王霸前行,诡云冰坚可渡处也。

《汉纪》:光武自蓟南驰至饶阳,又至下曲阳,闻王郎兵在后,惶迫渡滹沱。

即此矣。

○鸦儿河,在州东北,流入祁州束鹿县境。

《志》以为滹沱之支流也。

斯洨水,在州南,即太白渠下流也。

自赵州流入界,下流入于漳水。

○昔阳亭在州东南。

应劭曰:下曲阳有鼓聚,有昔阳亭。

《左传》昭二十二年,鼓叛晋,晋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克之。

东阳,今冀州。

昔阳,即鼓子所都。

战国时,昔阳为齐地。

《史记》: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将攻齐,拔昔阳。

是也。

杜预曰:此鼓子所都之昔阳。

又有昔阳城,为肥子所都。

今见山西乐平县。

安平县州东北九十里。

北至保定府博野县六十里,西北至祁州六十里。

汉县,属涿郡,郡都尉治焉。

又高帝封鄂千秋为侯邑。

后汉属安平国,桓帝置博陵郡治此。

晋为博陵国治。

永和八年,燕慕容恪屯安平,积粮治攻具,击故赵将王午于鲁口。

是也。

后魏亦为博陵郡。

高齐、后周因之。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定州。

十六年,置深州治焉。

大业初,州废,县还属博陵郡。

唐武德四年,复置深州于此,寻移州治饶阳。

贞观十七年,改属定州。

先天二年,还属深州。

宋因之。

元初,置南平州于此,寻复为安平县,属晋州。

今土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四里。

○丘城县西南十五里。

汉县,属涿郡。

后汉废为丘亭。

或谓之博陵亭。

晋诸葛恢封博陵亭侯,即此。

○滹沱河县南二十三里。

自束鹿县流入境,又东达深州界。

《志》云:县西有石河,自祁州境内流入县界。

盖滋河之支流也。

经县南而入于滹沱河。

院西口河县北二十五里。

其西通博野县沙河、滋河、唐河三水,分流经此入饶阳县界,注于滹沱。

今废。

饶阳县州东北百三十里。

西北至保定府博野县七十里,东至河间府献县九十里,东南至武强县七十里。

汉县,属涿郡。

应劭曰:在饶河之阳,因名。

后汉属安平国。

晋属博陵国。

后魏属博陵郡。

隋属瀛州。

唐武德四年,移深州治此。

寻没于刘黑闼,置饶州治焉。

六年,仍为深州治。

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属瀛州。

先天二年,还属深州。

宋因之。

元改属晋州。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七里。

○饶阳故城县东北二十里。

本赵邑。

《史记》: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

即此。

汉因置饶阳县。

更始二年,光武自蓟南驰至饶阳,官属皆乏。

是也。

自晋至后魏,县皆治焉。

北齐天保五年,始移今治。

隋大业十二年,窦建德攻陷饶阳。

唐武德四年,李神通等与刘黑闼战于饶阳城南,神通大败。

六年,黑闼自馆陶走至饶阳,其所署饶州刺史诸葛德威执之以降。

至德中,安禄山将史思明攻饶阳,逾年始陷,即今城也。

《志》云:县西南三十五里有饶阳故城。

一云县南五里有故城村,即饶阳故城也。

皆误。

鲁口城《寰宇记》云:即今县城。

晋永和六年,慕容隽击后赵至无终,赵将王午、邓恒弃蓟城,保鲁口。

隽遣慕容恪等攻之,不克。

午寻自称安国王,既而为其下所杀。

吕护复保鲁口,称安国王。

十年,恪攻拔之。

太元九年,丁零翟辽据鲁口,后燕将慕容农击走之。

十六年,后燕主垂如鲁口。

二十一年,后燕将平规反于鲁口,垂自将击走之。

隆安初,拓跋攻后燕,围中山,引而南,军于鲁口。

义熙十一年,魏主嗣简国人就食山东,遣其臣周畿镇鲁口,以安集之。

魏收《志》饶阳县有鲁口城,盖高齐迁饶阳于鲁口云。

芜蒌城县东北四十五里。

汉更始二年,光武自蓟晨夜南驰,至饶阳芜蒌亭,饥甚,冯异进豆粥处也。

隋开皇十六年,置芜蒌县,属深州。

大业初,省入饶阳。

唐武德四年,复置芜蒌县,仍属深州。

贞观初,废。

《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光武城,相传光武征王郎时筑。

○滹沱河在县北。

《通典》:滹沱旧在县南。

魏武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水,所以今在县北。

宋白曰:决处即平虏渠也。

旧于渠口置虏口镇,后讹为鲁口,因置鲁口城。

又县北有铁灯竿河,滹沱之水自此决入保定府蠡县,与滋河、沙河、唐河诸水汇流,复东溢于河间府城北,皆谓之铁灯竿水云。

饶河县西南三十里。

或曰本滹沱之支流,昔时引而北注,合于易水。

魏武开平虏渠,饶河为滹沱所夺。

今所存者,上流之余水耳。

《志》云:饶河东注于滹沱,汉以此名县。

又县南八里有故黄河,今涸。

○上方台县西十里。

台高四丈,周回五里。

又县西北十三里有花台,高五丈,相传慕容垂及拓跋皆屯营于此。

武强县州东百六十里。

西南至深州六十里,东北至河间府献县亦六十里,南至武邑县四十里。

汉武隧县地,后汉及晋因之。

晋末,析置武强县,属武邑郡。

后魏神瑞二年,废。

太和十八年,复置,寻为武邑郡治。

北齐废郡,县属长乐郡。

隋属冀州。

唐贞观初,改属深州。

宋亦为武邑县。

元初,置东武州。

旋复故,仍属深州。

又改属祁州。

中统四年,复改属晋州。

今城周四里,编户十四里。

○武遂城县东北三十里。

汉置武隧县,属河间国。

后汉曰武遂县,属安平国。

晋因之。

魏收曰:晋武邑郡治此。

盖石赵或慕容燕移治也。

后魏仍为武遂县,属武邑郡。

北齐省入武强县。

今为沙窑村。

又武强废城,在县南五里。

《括地志》:汉县治此。

严不识以击黥布功,封武强侯。

《东观汉纪》:光武拜大司空王梁为武强侯,皆邑于此。

晋因置武强县。

今名旧城村。

○清漳水县东二十里。

自武邑县东北流经县境,又东入阜城县界。

《志》云:县西北八里有于家河,县南十三里有雁河,县东北三十里有亭子河,其下流俱汇于漳水。

滹沱河在县南门外。

旧自深州流经县南,东北至县东二十里小范店,合于清漳。

《志》云:滹沱河自成化十八年决入境,冲啮县城,嘉靖九年复决。

隆庆三年,泛涨尤甚。

万历三十二年,滹沱南徙,与清漳通流。

三十五年,复北出饶阳县境,新旧河流一时俱涸。

此即滹沱之横决而东者,非正流也。

贾家沟在县东北,东流合于漳水。

又阎家沟,在县东,《志》云:亦滹沱末流也。

与县南八里之龙池河合,而东流注于清漳。

又有古河、坌河,俱在县北,分自清漳者,今涸。

○骆驼湾,在县西北五里。

滹沱决溢时,此为钟水之处。

稍东南曰吴家湾。

嘉靖中,议浚渠于此,以泄积水,不果。

又古堤,在县城外,四面皆有堤,盖昔时筑以障水。

高阔皆数丈,遗址犹存。

交津口在县东。

《水经注》:漳水径武强县北,又东北径武隧县故城南,白马河注之。

河上承滹沱,东径乐乡县北,饶阳县南。

又东南径武邑郡北,而东入横漳水,谓之交津口。

盖昔时漳水经流之道也。

《北史》:魏孝昌二年,元深击定州贼葛荣,荣北趣瀛州,深自交津引兵蹑之。

又高齐河,清初,冀州刺史高归彦以城叛,败走至交津,获之。

即此。

乐乡,今见深州。

○平都亭县东二十五里。

汉惠帝封故功臣刘到为侯邑。

今名平都村。

《志》云:前朝建文中,真定都指挥平保屯营于此,与燕兵战,败没,村因以名。

似未可据。

○小营,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志》云:金末,蒙古掠河间,金人拒之,屯营于此。

赵州府南百二十里。

东南至冀州百六十里,南至顺德府百五十里,东北至晋州百十里。

春秋时晋地。

战国属赵。

秦为邯郸、巨鹿二郡地。

汉为常山及巨鹿郡地。

后汉兼置冀州领郡国九,理高阝。

晋为赵国,亦置冀州领郡国十三,理房子。

后魏为赵郡。

孝昌中,兼置殷州魏收《志》:孝昌二年,分定、相二州置,治广阿。

北齐改郡曰南赵郡,州曰赵州。

隋初废郡,而州如故。

开皇十六年,分置栾州治平棘。

大业三年,废赵州,改栾州曰赵州。

寻曰赵郡。

唐仍为赵州《新唐志》:武德初,赵州治柏乡。

四年,还治平棘。

五年,更名栾州。

贞观初,复故。

王氏曰:唐初于故州治大陆县置栾州。

五年,并入赵州,而改赵州为栾州。

寻复旧。

大陆,即故广阿也。

天宝初,亦曰赵郡。

干元初,复故。

宋仍曰赵州亦为赵郡。

崇宁四年,赐军号曰庆源。

宣和初,曰庆源府。

金复为赵州。

天德三年,改曰沃州亦曰赵郡军。

元复曰赵州,属真定路。

明初,以州治平棘县省入编户十七里,领县六。

今仍曰赵州。

州控据太行,襟带横漳。

南出则道邢、,而收相、魏。

东指则包深、冀,而问幽、沧。

光武中兴帝业,肇于高邑。

高欢兼有殷州,战胜广阿,引军趣邺,尔朱氏之晋阳不可复保。

朱温谋兼镇、定,袭取深、冀。

晋王存勖因之,出井陉,壁赵州,战胜柏乡,温遂胆丧,卒能全举河北,渡河灭梁,缔造自赵州始也。

州为霸王之资,讵不信哉?

○平棘废县今州治。

汉县,属常山郡。

后汉属常山国。

晋属赵国。

永安初,幽州都督王浚起兵讨成都王颖,浚主簿祁弘败颖将石超于平棘。

永和五年,石虎子遵篡立,其兄冲起兵幽州,讨之。

遵使石闵等逆战于平棘,冲大败,为闵所获。

后魏移赵郡治平棘。

隋开皇十六年,始分赵州,以赵郡置栾州,仍治平棘。

大业三年,又自广阿移赵州来治。

自是遂为州治。

明初,省县入州。

杜佑曰:汉平棘故城,在今县南三里,亦谓之南平棘。

《后汉书》:光武自蓟还中山,至于南平棘,群臣请上尊号,不许处也。

今城本名棘蒲,春秋时晋地。

《左传》哀元年,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

《史记》赵敬侯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

又汉文帝三年,济北王兴居反,遣棘蒲侯柴武击之。

应劭曰:棘蒲,即平棘也。

颜师古云:《功臣表》有棘蒲侯陈武、平棘侯林挚,则棘蒲、平棘非一处矣。

《十三州志》:平棘本晋之棘蒲,战国时改为平棘。

亦误也。

今州治内犹有棘蒲社。

《城邑考》:州城,明朝成化四年,因旧城修筑。

弘治七年,增修。

周十三里有奇,门四。

宋子城州东北二十五里。

战国时赵邑。

燕王喜四年,自将随栗腹伐赵,至宋子。

又秦始皇灭燕,高渐离匿作于宋子。

汉置县,属巨鹿郡。

高帝封功臣许瘛为侯邑。

后汉省。

后魏永安二年,复置宋子县,仍属巨鹿郡。

高齐废。

隋初复置。

大业初,省入平棘县。

○故栾城,《志》云在州西北十六里。

春秋时,栾武子盖封于此。

又有何屯营城,在州西北二十里,昔时戍守处也。

○平棘山有二,在州城北者,曰大平棘。

在城南者,曰小平棘。

皆去城百步许,山顶平而多棘,故以名山。

汉又以山名县。

○龙平山,在州东北宋子城之西。

相传山本高耸,一日,风雨骤至,龙过而平其半,因名。

又有三台冈,在州南二十里,三冈排列如台。

○洨河州南五里。

自栾城县流经此,下流达宁晋县,入于胡卢河。

今州南有安济桥,跨洨河上,俗呼大石桥。

阔四十步,长五十余步。

宋咸平五年,漕臣景望引洨河,自镇州达赵州以通漕。

是也。

又清水河,在州城西,自元氏县流入境,即槐水之支流矣。

《志》云:水出封龙山,北经栾城县,入州界。

似误。

清水又东南流,合于洨河,有永通桥跨其上,在城西三里。

广润陂州东二里。

旧引太白渠水注之。

又东南二十里有毕泓陂,与广润陂相灌注。

皆唐永徽五年平棘令弓志玄所开,以蓄泄水利太白渠。

今栾城县冶河是也。

○水闸渠,在州西南二里。

《志》云:旧引清水河入城濠,壅而无泄,为东北田畴患,因凿此渠。

西南出会于洨河。

今淤,近郊复多水害。

○十方垒州南一里。

《志》云:后汉灵帝时,羌侵河内,诏魏郡、赵国恒山、中山,缮擅作坞垒六百余处,此其余址。

或误作十万垒。

○望台,在州治东南,一名望汉台。

《志》云:东汉初,耿纯筑此以望光武,高七寻,延袤二百八十尺。

台西有古井,即筑台时所凿。

又高阝城马驿,在州治西。

柏乡县州南七十里,南至顺德府唐山县三十五里。

汉县,属巨鹿郡。

后汉废。

隋开皇十六年,分高邑置柏乡县,属栾州。

大业初,属赵郡。

唐仍属赵州。

宋因之。

熙宁五年,省为镇。

元初,复置。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里。

○柏乡城县西南十七里。

汉县治此。

元帝封赵哀王子买为侯邑。

后汉县废,而城存。

晋太元九年,慕容垂与苻丕相持于邺,丕遣其将邵兴招集郡县。

赵郡人赵栗,起兵柏乡以应兴,为慕容隆所败。

即此城也。

隋因复以名县。

唐元和十一年,诏诸道兵讨王承宗,昭义帅郗士美大败恒冀兵于柏乡,为五垒环其城,既而败还。

五代梁开平四年,晋王存勖遣军救成德帅王,军于赵州。

梁将王景仁进军柏乡,与晋相持,寻败走。

干化三年,魏州帅杨师厚自柏乡趣赵州,进攻镇州,不克而还。

即今县也。

高阝县北二十二里。

春秋时晋邑。

《左传》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高阝。

《战国策》:周显王十二年,赵、韩会于高阝。

又赵武灵曰:中山侵掠吾地,引水围高阝。

是也。

《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三年,城高阝。

又孝成王十三年,燕将栗腹将而攻高阝,廉颇破杀之。

汉置高阝县,属常山郡。

武帝封赵敬肃王子丹为侯邑。

师古曰:高阝,读若郭。

更始二年,世祖击斩王郎将李恽于高阝。

三年,世祖自蓟南还。

至高阝,群臣劝进,因即位于高阝南。

更名曰高邑,为冀州刺史治。

章帝建初五年,北巡至高邑。

是也。

晋属赵国。

后魏属赵郡。

北齐天保六年,移治于房子县东北,东南去旧城三十里,即今高邑县也。

南城县东北十里。

春秋时晋之栾邑。

《左传》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栾。

其后南徙,因曰南栾。

汉置南县,属巨鹿郡。

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佗为侯邑。

更始二年,光武与王郎将倪宏等战于南,纵突骑击之,宏等大败。

晋省,后复置,仍属巨鹿郡。

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省入柏人。

太和二十一年,复置,寻属南赵郡。

高齐时,县废。

章怀太子贤曰:故城在柏仁县东北。

杜佑曰:柏乡东北有南城,汉县治此。

《寰宇记》:今邢州巨鹿县,本南地也。

,孟康曰:读若挛。

今俗号为伦城,音转耳。

○野河县西北五里。

一名槐水。

源出赞皇县西黄沙岭下,东流历元氏、高邑县,始入县境。

又东抵宁晋县,入胡卢河。

五代梁开平四年,全忠谋并镇、定,遣军袭取深、冀。

晋王存勖赴救,发晋阳,自赞皇东下,至赵州。

全忠将王景仁军于柏乡,晋王进军逼之,距柏乡五里,营于野河之北。

周德威曰:今去贼咫尺,所限者一水耳。

若彼造浮桥以薄我,我众立尽矣。

不若退军高邑,诱贼离营,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以轻骑掠其馈饷,不过逾月,破之必矣。

王从之,退军高邑。

高邑去柏乡北三十余里。

既而梁军出战,至高邑南。

晋将李存璋以步骑陈于野河之上,梁军不胜而退,存璋乘之,梁军大败。

今有槐水桥,在县北五里,即战时梁军夺桥,晋将李建及力战却梁军处也。

午河县西十里。

源出临城县西北诸山,东南流入县境,又东经县北三里,下流合于野河。

又新沟河,在县北二十五里故城镇南,自高邑县流入。

昔时南北诸川,每遇霖潦,往往泛溢为民害。

元元贞间,高邑令曹桢凿沟以泄之,为利甚溥。

千金渠在县西。

唐开元中,县令王佐所浚。

旁有万金堰,亦佐所筑,为蓄泄之利。

今废,俗呼为李家沟。

○千秋亭县北十三里,去旧高阝县七里。

《后汉志》高邑南有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即位于此。

○济涉桥,在南关外,午、槐二水导流经城南。

此桥跨其上,以便行旅,因名。

又槐水马驿,在今县治西北。

隆平县州东南百里。

东至冀州百二十里,西北至柏乡县三十五里,东南至顺德府巨鹿县六十里。

汉广阿县,属巨鹿郡。

后汉永平中省。

后魏太和十三年,复置广阿县,为南巨鹿郡治。

寻改郡为南赵。

孝昌二年,又置殷州于此。

北齐改殷州曰赵州。

隋开皇十六年,郡废,而州如故。

仁寿初,改县曰象城。

大业初,复改为大陆,又移置赵州于平棘,以县属焉。

唐初,窦建德、刘黑闼皆置栾州于此。

武德五年,省州入赵州,复改县为象城。

天宝初,又改为昭庆县,以县有建初、启运二陵也。

宋开宝二年,改为隆平县,仍属赵州。

熙宁六年省。

元初,复旧。

金元因之。

前朝洪武初,省入柏乡县。

十三年,复置,仍属赵州。

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广阿城县东十里。

汉县治此,高祖封功臣任敖为侯邑。

光武初,拔广阿,登城楼,与邓禹阅天下地图处也。

县寻废。

晋太元九年,慕容垂置冀州,屯广阿。

后魏普泰初,高欢起兵信都,以高元忠为殷州刺史,镇广阿。

既而尔朱兆将兵自晋阳出井陉,趣殷州,战于广阿,败却,皆故广阿城也。

《志》云:今县东十二里有隆平故城。

宋初改县为隆平,本治此。

大观二年,因水患移今治。

俗呼为旧城村。

又县东北三十五里有象氏城,汉象氏县,属巨鹿郡。

后汉废。

隋开皇中,因以名县。

○澧水县东十里。

自顺德府任县流经县界,又东北与沙河合,注于胡卢河。

嘉靖十六年,以故流壅塞,更加疏浚,谓之新澧河。

沙河,即野河之别名也。

《志》云:县城下有澧水渠,唐仪凤中,邑令李玄开以溉田通漕。

今涸。

又老僧河,在县北五里,下流合于槐水。

相传昔有僧浚泉,泉涌成溪,因名。

又神泉河,在县东北六里。

《志》云:源出顺德府唐山县之尧山,东流至县北五里,合老僧河而东北出。

是也。

槐午河县北三十里。

即野河也,亦曰沙河。

自柏乡县流经此,又东北接宁晋县界。

大陆泽县东北三十里,亦曰广阿泽。

自顺德府巨鹿县流入境,至宁晋县,为胡卢河。

县有广阿、大陆之名以此。

晋太和四年,燕慕容垂请畋于大陆,因微服出亡,遂奔苻秦。

《志》云:县北有肖庄泊,东北七里有小泊,与大陆诸水皆浸乡也。

孙炎云:巨鹿北广阿泽,去古河绝远。

杜佑、李吉甫以邢、赵、深三州皆古大陆地,此为得之。

高邑县州西南五十里。

东南至柏乡县三十五里,西北至元氏县四十五里。

本汉房子县地。

高齐移置高邑县于此,属赵州。

隋以后因之。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里。

○房子城县西南十五里。

战国时赵邑。

《史记·赵世家》敬侯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

又武灵王十九年,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

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

汉置房子县,属常山郡。

光武初,自真定击元氏防子,皆下之。

防即房,古字通用。

仍属常山国。

晋为赵国治,兼置冀州治焉。

后魏属赵郡。

北齐废。

隋开皇六年,复置,仍属赵州。

唐初因之,寻废入临城县。

俗呼其地曰仓房村。

○长冈县西二十五里。

冈峦耸秀,环抱村疃间,周十余里。

中有兔儿坡,甚宽广。

○水在县治南。

一名沙河,又名白漕水,亦谓之漕河。

发源赞皇县赞皇山,经临城县,又东流入县境,至县东南,而合于黑水。

黑水县北十里,即槐河也。

俗讹为淮河。

自赞皇县东流,经元氏县界,又东流入县境,而合于水。

故水亦兼槐水之称,槐水亦兼沙河之目。

二水合流,即柏乡县野河之上源也。

新沟在县东南。

始自县南榆柳村,浚流于柏乡县。

槐、沙二河合流于县界,夏潦秋霖,泛溢害稼。

元邑令曹桢始开此沟以导水,民获树艺,至今赖之。

○千秋台县南二里。

稍西北有观星台,又有将台,皆高耸可登玩。

李氏曰:三台冈阜相连,好事者为之名也。

临城县州西南九十里。

北至元氏县八十五里,东至柏乡县四十里,西南至顺德府唐山县三十五里。

本汉房子县地。

唐天宝初,改置临城县,属赵州。

后因之。

今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临城在县治东。

《志》云:县有古临城,即春秋时晋之临邑。

《左传》哀四年,赵稷奔临。

是也。

唐因以名县。

光化四年,朱全忠自州北侵镇州,下临城,逾滹沱,即此。

○安阳城,在县南,战国时赵邑。

《史记》:赵惠文王十四年,廉颇拔魏房子,又攻安阳,取之。

即此城也。

○敦舆山县南七十里,一名幽淮山。

南接太行,北连常山,州境之大山也。

《山海经》:敦舆山,泜水出其阴,东流注于彭水。

《隋志》云:房子县有彭水。

刘句曰:隋置柏乡县,在彭水之阳。

彭水亦赵州南境之大川也。

或以为即今之沙河。

铁山县西南三十五里。

石色如铁。

元末土人结寨于此,曰铁山寨。

又县西五十里有天台山,山高耸而上平。

又西二十里,曰杏树山,山多杏。

又西二十里,即太行山矣。

○钓盘山,在县东南五里。

旧传陈余兵败走至此,问其地,曰钓盘山。

余曰:鱼入钓盘,吾其亡矣。

果及于难。

又县西二十里,有牛口峪,井陉县东南七里亦有此峪。

《志》皆云窦建德兵败被擒处,皆传误也。

龙尾冈在县西北。

唐大顺二年,李克用攻镇州,大破王于龙尾冈,拔其临城、元氏、柏乡,大掠而还。

又县城北有董冈。

《志》云:冈东接尧峰,西临泜水,环抱奇胜。

尧峰在县东南二里,峰峦颇秀美。

○圣井冈,在县东北三十里,冈上有井,冬夏不竭,故名。

○泜水县西北二十五里。

源发元氏县之封龙山,绕流入县境,至县东入于沙河。

《志》云:泜水自元氏县南境,流经县西柏畅亭。

将至城五里许,断伏不流,二百余步复出。

东流经钓盘山下,入沙河。

俗名三断绿杨河。

韩信斩成安君泜水上。

李左车曰:成安军败于高阝下,身亡于泜水。

正谓此也。

《一统志》:泜水在县西北,流经高邑栾城,达宁晋县,入胡卢河。

沙河县东南五里。

自赞皇县流经县境,合于泜水。

又东北入高邑县界,谓之水。

或以为即彭水云。

又泥河,旧《志》云在县北五里,东合泜水。

今涸。

○柏畅亭县西十五里。

汉武帝封赵敬肃王子终古为柏畅侯,即此亭也。

俗讹为柏杨亭。

赞皇县州西九十里。

北至井陉县百六十里,东北至元氏县三十里,西北至山西乐平县百五十里。

本汉房子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析高邑置赞皇县,因山为名。

初属栾州,大业中属赵郡。

唐属赵州。

五代梁开平四年,晋王存勖将兵救成德,自赞皇东下,遂入赵州。

是也。

宋熙宁五年,省为镇。

元初,复故。

金属沃州。

元初并入高邑,寻复置,仍属赵州。

今城周四里,编户十二里。

○回车城县南十里。

魏收《志》房子县有回车城。

又有平州城,未详所始。

《寰宇记》云:回车城,李左车所筑也。

亦曰左车城。

其旁有韩信将台。

○赞皇山县西南二十里。

高百余丈,水之源出焉。

《穆天子传》:至房子登赞皇山。

即此。

隋因以名县。

山有孔子岭,下有岩,甚宽广。

○四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山高耸,登临可以望远,因名。

五马山县东十里。

上有五石马,因名。

岩隙出泉,甚甘美,名白马泉。

后魏孝昌末,赵郡豪李显甫,聚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方五六十里居之,即五马诸山矣。

宋建炎初,和州防御使马扩奔五马山聚兵,得徽宗子信王榛,以总制诸寨。

两河忠义,闻风响应。

既而金人来攻诸寨,断其汲路,诸寨遂陷。

○檀山,在县东北十五里,高百余丈。

相传周穆王尝驻此。

又粟堆山,在县东南十五里,以山形如委粟而名。

十八盘岭县西六十里。

山势嵯峨,林木郁茂。

中有小径,萦纡上下,十有八盘。

又黄沙岭,在县西北七十里,有黄沙岭口,路通山西,槐水之源出于此。

今有黄沙岭巡司。

○铁脚岭,在县东南,高险崎岖,艰于登陟,因名。

○槐水在县城北。

源出黄沙岭,东流经此,折而东北,入元氏县西境。

复东南出,而入高邑县界。

或谓之度水。

○水,在县南,源出赞皇山,《汉志》谓之石济水,今亦曰沙水。

东流入临城县界。

《邑志》云:《卫风》出宿于,即此水也。

误矣。

○黄沙岭口县西北黄沙岭下,北去故关百里。

正统四年,置戍。

嘉靖二十一年,增兵防守。

又北二十里,曰白城口,其相近者曰谷家崖口。

又北三十里,即元氏县之青草峪口。

○十八盘口,在县西十八盘岭下。

又县西五十里,有段里口,口外有四相公寨。

又西南十里,曰后沟口。

县境诸口,俱属故关南路。

《里道记》:自后沟口而西,至山西乐平县百十里。

自后沟口而北,缘历山径至故关百二十里,至龙泉关五百十里,至倒马关六百八十里。

内三关边墙,至后沟口而始竟云。

宁晋县州东四十里。

北至晋州八十里,南至顺德府巨鹿县九十里,东北至祁州束鹿县百二十里。

汉为杨氏县,属巨鹿郡。

后汉因之。

晋省入瘿陶县,属巨鹿国。

后魏又析置瘿遥县,亦属巨鹿郡。

隋复曰瘿陶,属赵州。

唐天宝初,改为宁晋县,仍属赵州。

今城周六里,编户十八里。

○杨氏废县即今治。

《周·职方》冀州,薮曰杨纡。

《水经注》:杨纡,即大陆泽。

汉置杨氏县治焉。

晋废。

后魏永安二年,分瘿陶置瘿遥县,治故杨城,仍为巨鹿郡治。

隋初郡废。

开皇六年,改遥为陶。

唐天宝初,又为宁晋县治。

建中三年,朱滔与王武俊等叛,滔自深州进逼康日知于赵州,趣宁晋。

王武俊亦自恒州进取元氏,东会滔于宁晋。

《城邑考》:宁晋县,即古杨氏城。

城周十里有奇。

陶城县西南二十五里。

汉置县,属巨鹿郡。

颜师古曰:瘿,读若影。

后汉为郡治。

延熹八年,勃海王悝降,为瘿陶王国于此。

初平二年,博陵群贼张牛角等攻瘿陶,不能陷。

晋以杨氏县省入,亦为巨鹿国治。

后魏分瘿陶县置瘿遥县,仍属巨鹿郡。

高齐并入瘿遥县。

○大陆城,在县东南十里。

隋开皇十六年,析广阿置大陆县,属赵州。

大业初,改象城县为大陆,而以故大陆县并入焉,即此城也。

今名鱼台村。

又县东二十五里,有历城。

本汉历乡县,属巨鹿郡。

后汉省。

魏收《志》云:瘿遥有历城。

是也。

亦作沥城。

《一统志》:城乃小堡,城下薮泽,周回百余里,中有鱼藕菱芡之利。

每岁饥、兵荒,州人赖以全活者甚众。

金末,王义率众保聚于此。

○胡卢河县东南二十里。

即《禹贡》之大陆泽。

《吕氏春秋》九薮,赵之大陆其一也。

郦道元以为即杨纡薮,亦谓之薄洛水。

《战国策》赵武灵王曰:吾国东省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

是也。

亦谓之广阿泽。

今泽东西径三十里,其上流即漳水也。

自顺德府南和任县达隆平,而东北汇大小群川,以注于县境。

而赵州西境及滹沱河以南诸水,亦悉东南流至县境,而汇为大泽。

每至夏秋之交,霖潦为患,则漳水、滹沱南北交注,泛滥甚广。

东经深、冀二州及阜城、献县以东,至交河县,而合于滹沱。

丁度曰:胡卢河,横漳之别名也。

在深、冀间,横亘数百里。

五代周广顺二年,契丹将高谟翰,以苇筏渡胡卢河,入寇至冀州。

周兵屯贝州以拒之,引去。

冀北之大川,胡卢河其最矣。

《郡志》:明正德十一年,漳河由县南徙。

明年,滹沱由县北徙。

盖前此皆汇流于胡卢河,至此复分,引而南北出也。

洨水在县南,自赵州流经县界。

又沙水在县西南,自柏乡县流入县境。

《汉志》:洨水至瘿陶入泜。

沙河,即出,水下流矣。

自州以西,诸水皆合于二水,以注胡卢河。

○丰河,在县东,《志》云即漳水故道也。

自胡卢河分流东出,入冀州界,为清水河之上源。

又碱河,亦在县东,下流合于清水河。

宁晋渠在县西南。

《唐志》:自胡卢河以北,县地常虞旱卤。

西南有新渠,上元中邑令程知默所开,引洨水入城以溉田,径十余里,地用丰润,民食乃甘。

○薄洛亭在县南。

《后汉志》瘿陶县有薄洛亭,战国时为齐、赵之疆,往往战戍于此。

亭盖以薄洛河而名。

深州府东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河间府二百里,南至冀州百三十里,西北至保定府祁州百七十里。

春秋时晋地。

战国属赵。

秦属巨鹿郡。

汉属信都国。

后汉属安平国。

晋因之。

后魏属长乐郡。

北齐属博陵郡。

隋初郡废。

开皇十六年,析置深州治安平,今晋州属县。

详见前。

大业初,州废。

唐武德四年,复置深州仍治安平。

是年,移治饶阳。

贞观十七年,州废。

先天二年,复置,移治陆泽县。

天宝初,曰饶阳郡。

干元初,复曰深州。

五代因之周徙州治下博,即今治也。

考《宋志》雍熙四年,复徙治静安,即下博矣。

宋仍为深州亦曰饶阳郡。

金元仍旧。

前朝亦曰深州,以州治静安县省入编户十七里,领县一今仍为深州。

州介瀛、冀、镇、定间,所谓四通五达之郊也。

守则难济,动则有功。

光武自蓟南驰过下博,而不敢留。

李存审据下博桥,遣军纵横四出,朱梁攻之兵,于是乎宵遁矣,今景州。

○静安废县故州治。

在今州南二十五里。

汉下博县,属信都国。

应劭曰:泰山有博县,故此言下。

太子贤曰:在博水之下也。

后汉属安平国。

晋亦为下博县,仍属安平国。

后魏属长乐郡。

隋初居冀州,寻属信都郡。

唐初,属冀州。

贞观初,割属深州。

十七年,还属冀州。

先天二年,复属深州。

五代周显德中,移深州治此。

寻以县隶静安军,旋复旧。

宋太平兴国七年,复隶静安军,而州治不改。

雍熙二年,军废,仍属深州。

三年,县废。

四年,复置,改曰静安。

金、元皆为州治。

明初省。

《城邑考》:州旧城,永乐十年,滹沱、漳水决溢,城坏,因徙治吴家庄。

景泰初,始营城垣。

成化、正德以后,相继增修。

嘉靖十一年,易以砖石。

周九里有奇,有门四。

下博城在故州城南二十里。

汉县治此。

后魏移县于衡水之北。

宇文周建德六年,复移而北,即故州治也。

其旧城一名祭遵垒,北枕衡水,相传遵所筑也。

唐武德五年,淮阳王道玄击刘黑闼于下博,败没。

宝应初,官军追史朝义,大战于下博东南,贼败遁。

长庆二年,幽州叛帅朱克融陷弓高,围下博。

五代梁干化三年,魏帅杨师厚侵逼镇州,寻自九门退军下博,攻拔之。

即今故州城矣。

静安城州东南五十里。

本名李晏口,亦曰李晏镇。

五代周显德二年,筑城屯军于此,谓之静安军。

《薛史》:静安军南距冀州百里,北距深州三十里,夹胡卢河为垒。

自是契丹不敢涉胡卢河南犯,河南之民,始得休息。

宋仍为静安军治。

雍熙二年,废。

今河间府景州亦有李晏镇,盖昔时胡卢河东西津口云。

乐乡城州东三十里。

汉县,属信都国。

高祖封乐毅后乐巨叔为侯邑。

宣帝时,改封河间献王子佟于此。

后汉初,又封杜茂为乐乡侯。

是也。

寻废入下博县。

后魏侨置乐乡县,在今保定府清苑县境。

○宁葭城,在州东南故赵邑。

《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年,略中山地,至宁葭。

司马贞云:宁葭,一作曼葭,邑名也。

《水经注》:衡漳水东北历下博城西,又径乐乡故城南,又东引葭水注之。

城盖以葭水而名。

○紫金山州北五十里,捍水堤故址也。

岁久颓败,惟存二阜,然屹立,俗呼为紫金山。

旧《志》云:州治西有束鹿岩,岩穴深邃,外隘内广,容千余人,仅有线路可通天光。

今见祁州束鹿县。

○滹沱河州北四十里。

自安平县流入州境,经州北,又东北入饶阳县界。

宋熙宁以后,往往决溢,自州以东,屡被其患。

历金元至明朝,决徙亦数见。

嘉靖中,河经州南,盖溃决而南合于胡卢河也。

《河渠考》:滹沱正流出于饶阳南,决则出深州。

而武强为东下之冲,罹患尤甚,修塞时不免焉。

胡卢河州南四十里。

自赵州宁晋县,流经南宫县及冀州之北,又东北流入州境,历衡水县北而入武邑、武强二县界,即横漳之异名也。

《五代史》:周显德二年,时契丹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曾无藩篱之限。

言者谓深、冀间有胡卢河,横亘数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

因命王彦超等督兵民浚胡卢河,筑城于李晏口,留兵戍之,即静安军也。

《宋志》:胡卢河源于西山,始自冀州新河镇入深州武强县,与滹沱河合。

其后变徙,入于大河。

淳化二年,从河北转运司请,自深州新寨镇,开新河导胡卢河,分为一派,凡二百里,抵常山,以通漕运。

后废。

熙宁中,内侍程复请开决,从之。

寻废。

鸦儿河州南二十里。

自束鹿县东南流入界,下流合于胡卢河。

《志》云:河在滹沱、清漳间。

盖支流两分,合而为河,因名鸦儿。

滹沱南北横决,群川之流皆乱。

鸦儿河源流断续,不可复辨。

白马沟州东三十里。

三国魏主丕之弟白马王曹彪牧冀州,引滹沱河入于清漳,以溉高之田。

境内利之,名曰白马河。

《水经注》所云:白马河经乐乡县北,饶阳县南,而东入横漳者也。

今废。

○下博桥在故下博城东,跨胡卢河上。

五代梁干化二年,全忠侵晋、冀,攻县。

晋将李存审军赵州,谋出奇破之,引兵扼下博桥,使别将史建瑭等分道擒生。

建瑭分麾下为五队,出衡水、南宫、信都、阜城诸处。

而自将一队与李嗣肱深入,尽获梁军之樵刍者,还会于下博桥。

明日,袭击全忠于县西,大败之。

即此。

凌消村州东北四十里,古滹沱河南岸。

《寰宇记》:光武自蓟南奔,王霸诡言冰坚可渡处也。

俗因呼为危渡口。

旧《志》:滹沱经深泽县东南,即光武渡处。

似误。

○陆家庄,在州西南。

金末为戍守处,河间公移刺众家奴所分地也。

南宫亭在州南。

更始二年,光武自下曲阳驰至滹沱,渡河至南宫,遇大风雨,引车入道旁空舍,对灶燎衣,冯异进麦饭处也。

旧《志》云:在南宫县。

据《后汉书》,光武自南宫进至下博城西,惶惑不知所之,有老父言: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

异时光武敕冯异曰:滹沱河麦饭,是南宫近滹沱河下博间也。

若谓今之南宫县,相去远矣。

衡水县州南五十里。

东至冀州武邑县五十里,东北至晋州武强县七十里,西至晋州八十里。

本汉下博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分信都、武邑、下博三县地,置衡水县,属冀州。

以近衡漳水而名。

大业初,属信都郡。

唐仍属冀州。

宋因之。

元改属深州。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七里。

○衡水故城县西南十五里。

旧县治此。

唐武德二年,幽州总管罗艺破窦建德于衡水。

又宝应初,史朝义败走衡水,还战,为仆固等所败,即此城也。

前朝永乐五年大水,城坏,移县于范家疃。

景泰初,创筑城垣。

成化十八年,又为大水所圮,寻复修筑,即今治也。

《志》云:县西二十里有空城,或以为五代时戍守处。

○长卢河在县东,即横漳水也。

亦曰胡卢河。

旧自州南流经县北,又东入武邑县境。

今断续不常,涸溢无时,非复旧流也。

《志》云:县西北有衡水,亦曰长芦水。

又有袁谭渡,历下博旧城西北,迤逦而东北注,谓之九曲。

水味咸苦,俗称苦河,亦曰横漳河。

又有北沼,在县西南二十里,遇涨则通于横漳。

洚水在县南。

自冀州北流入县境。

洚水东岸,即武邑县界也。

又东北流经武邑县北,而入于漳水。

○盐河,在县南。

《志》云:自冀州城东浮沟口,迤北流,通漳河,至县西南二里许,水流常涸生盐,俗名盐河。

羊令渠县南二里。

唐载初中,县令羊元自县西南分引漳水,北流贯城注隍,以溉民田,因名。

○杜村沟,在县西南十里。

旁有洼地二千余顷。

弘治中,开此沟以泄水患,寻塞。

正德中,复疏通之。

洼地填淤,民获种植之利。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