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河间府东至海丰县三百里,南至山东德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真定府冀州二百三十里,西至真定府定州二百有八里,西北至保定府安州百二十里。
自府治至京师四百十里,至南京二千一百四十里。
《禹贡》冀州地。
春秋时属晋。
战国时为燕、赵、齐三国之境。
秦为巨鹿、上谷二郡地。
汉置河间国初为赵地,文帝二年,别为河间国。
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
后汉初并入信都。
和帝永元三年,复置河间国。
晋因之。
后魏置瀛州太和十一年,分冀、定二州置,兼置河间郡,治武垣。
隋罢郡存州。
大业初,复曰河间郡。
唐仍为瀛州。
天宝初,亦曰河间郡。
干元初,复为瀛州。
五代晋时,契丹据其地。
周显德六年,收复。
宋仍曰瀛州《宋志》旧名关南。
大平兴国初,曰高阳关。
庆历八年,始置高阳关路,统瀛、莫、雄、贝、冀、沧、永静、保定、干宁、信安等十州军,大观二年,升为河间府赐名瀛海军。
金因之置河北东路于此。
元曰河间路。
明初曰河间府,属北平布政司。
永乐七年,直隶京师,领州二,县十六。
今仍曰河间府。
府北拱京师,南临青、济,水陆冲要,饷道所经。
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
春秋时,齐由此剪孤竹,服北燕。
及战国之季,清河、勃海间,几于无岁不战也。
后汉末,袁绍、公孙瓒角逐于前,曹操踵其后,从而并幽蓟,平乌桓。
迨典午失纲,五胡浊乱,于是滹沱沸浪,横漳腾波。
北不得河间,青、冀之祸未烈。
南不得河间,幽、平之患未深也。
拓跋世衰,群盗竞起,耽耽虎视,恒在瀛州。
岂非以海曲奥阻,鱼盐沃饶,利则进攻,不利则退守,地势为可恃乎?隋末,窦建德奋臂一呼,据有乐寿,纵横四出,雄于河北。
唐藩镇之患,卢龙一道称最强者,以瀛、莫南下,易、定、镇、冀不得不避其锋也。
朱全忠欲吞幽州,先争瀛、莫。
及晋人取燕,既得瀛、莫,而刘守光不旋踵亡矣。
石晋以瀛、莫入契丹,河北之衅,曾不逾时,甚且饮马河津,毒流汴洛。
周世宗惩其弊,力战以复关南,戎夏之防,藉以少固。
宋人因之,兴塘泺,列军屯,尝为重镇。
及女真肆恶邀盟割地,则首及关南,知其利于深入也。
蒙古攻金燕京,分军大掠瀛、莫诸州,所至残破。
燕京资储,以关南为根本,自是公私耗竭,国无以立矣。
元末,群贼毛贵等由清、沧而北,趣河间,逾直沽,元祚遂岌岌焉。
明初,大军北伐,舟师、步骑皆自河间而进,直薄元都。
及靖难之师,东西驰突,河间每为孔道。
至枪四起,戎马生郊,而筹国是者,若未遑措意于河间也。
谓之何哉?说者曰:郡境陂泽沃衍,宜于耕植。
宋人屯田关南,岁收数倍。
且地滨沧海,盐鹾之利,军府所资。
又舟车通利,四方供亿,皆取给焉。
诚京师之南府,天下之津途也。
河间县附郭。
汉州乡县地,属涿郡。
后汉为武垣县地,改属河间国。
高齐始置河间县,为河间郡治。
隋为瀛州治,唐以后因之。
今编户二十五里。
○武垣城府西南三十八里。
本赵邑。
《史记》:赵孝成王九年,秦围武垣。
即此。
秦置县。
汉属涿郡。
后汉改属河间国。
晋因之。
后魏为河间郡。
隋大业初,省入河间县。
唐武德五年,复置武垣县,属瀛州。
贞观初,又废。
《志》云:今府城亦名东武垣城。
后汉废州乡入武垣,又移武垣县于此。
其后复还旧治,因谓之东武垣。
高齐改置河间县。
《城邑考》:今郡城亦谓之瀛州城,隋唐以来故址,宋熙宁初改筑,后复圮坏,明初增修。
今城周十七里有奇,有门四。
束州城府东北六十里。
俗名如林乡。
汉县,属勃海郡。
后汉因之。
晋属章武国。
后魏属章武郡。
高齐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瀛州,寻改曰束城。
唐因之。
五代周显德五年,成德帅郭荣攻契丹束城,拔之。
是也。
宋熙宁六年,废为束城镇。
元初,复置县。
金复废为镇。
元置巡司于此。
《水经注》:易水东经束州县南。
其城旧有三重,今故址已堙。
州乡城府东北四十里。
汉县,武帝封河间献王子禁为侯邑。
后汉省入武垣。
魏收《志》:武垣县有小陵城,亦曰萧陵。
盖石赵所置。
《寰宇记》云:在河间城西北五里。
又城北六里有乞活城,晋东瀛公腾尝掠羯户万人居此,任其乞活,因名。
○滹沱河府西南二十里。
自晋州饶阳县流入境,又东南经献县南、交河县北,又东至青县岔河口,合于卫河。
《志》云:府境有铁灯竿口水,其上流自武强、饶阳之境,汇漳河、滹沱诸流,又北接博野、蠡县沙、滱诸河,下流潴为陂池。
纡回散漫,经府境而北,地益平衍,几数百里,通静海直沽以达海。
其支流环绕郡城,每遇夏秋水发,一望无际,因筑堤以捍冲啮。
余详大川滹沱河。
高河在府西南。
自高阳县流入境,东南流至交河县,入于滹沱。
旧《志》云:郡在滹沱、高河之间,故曰河间。
今源流断续,非复故迹也。
○滱水,在城西,即易水支流也。
亦自安州高阳县境分流经此,又北流入任丘县界,仍合于易水。
大浦淀在府西二十五里。
下流注于滹沱。
其决入之处,一名百道口,亦曰大廉陂。
○长丰渠,《唐志》云:在河间县西北百里。
贞观二十一年,瀛州刺史朱潭所浚。
又开元二十五年,刺史卢晖引滹沱河,由束城以东,通漕溉田,仍曰长丰渠。
七里井在府境。
隋大业十三年,诏涿州留守薛世雄讨李密,并诛翦所在盗贼。
行至河间,军于七里井,窦建德袭破之。
胡氏曰:井去河间城七里,因名。
○麴义垒在束城镇北十四里。
汉末,公孙瓒据河北,袁绍令义攻之,因筑此垒。
又毛精垒,在府北三十里。
《志》云:汉博士毛苌宅冢也。
后人于其地为营垒。
瀛台在府城东南。
高五丈,阔倍之,登台一望,四远在目下。
有旧城壕。
一名驻旗台。
又城东北有高阳台,与瀛台相望。
《志》云:瀛州旧置高阳关台,因以名。
君子馆府西北三十里。
宋雍熙三年,刘廷让帅师并海而北,将趣燕。
契丹将耶律休哥闻之,以兵扼要害,逆战于君子馆。
时廷让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继隆退保乐寿,廷让力不敌,一军尽没。
廉良镇在府北。
宋咸平二年,镇定高阳关都部署傅潜奏:先锋田绍斌等败贼众于廉良路,即此镇也。
又府北有南阳务。
石晋开运二年,杜威等袭契丹瀛州间。
其将高谟翰引兵先出,遣梁汉璋将骑追之,遇契丹于南阳务,败死。
○景和镇,在府东六十里,旧有巡司。
又商家林,在府南三十里,南去献县亦三十里,行旅必经之地也。
青凌桥府东门外。
滹沱、滱水诸川,交流并注于城东,此桥为之锁钥。
其后桥坏,夏秋水发,辄有涨溢之患。
嘉靖间,于县南开苏家、徐家二口,分杀水势,而行旅往来病于艰阻。
万历十八年,复修此桥,连亘凡六里。
又八里堤,在府南八里庄,自苏家口迄徐家口,亘二十里,以防涨水,亦万历中修筑。
献县府南六十里。
东至沧州百三十里,西至晋州饶阳县九十里。
本汉乐成县,高祖封功臣丁礼为侯邑,后为河间国治。
后汉因之。
曹魏曰乐城县。
晋因之,仍属河间国。
后魏属河间郡。
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广城县,属瀛州。
仁寿初,又改曰乐寿县。
唐初因之,永泰初改属深州。
宋属河间府。
金天会七年,置寿州。
天德三年,又改为献州。
元至元二年,州废,寻复为献州治。
明初,省县入州,又改州为县。
城周六里,编户二十四里。
○乐成废县刘句曰:在今县东南十六里。
汉县治此。
后魏移县西北,近古乐寿亭。
隋因改为乐寿县,即今县治也。
宋白曰:后魏太和十一年,河间郡自乐成移理于今县西一里乐寿亭城。
《郡国志》云:今县西南十里,曰乐寿岩,汉乐成县治此,隋乐寿县亦治焉。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自号长乐王,都乐寿,其所居曰金城宫,亦在乐寿岩西。
今湮废。
是乐寿旧治县西南,唐始移今治也。
又乐寿东南有慎园,俗呼二王陵。
汉灵帝尊母董氏为慎园贵人,即此。
景城废县县东南九十里。
汉曰景成县,属勃海郡。
宣帝封河间献王子雍为侯邑。
后汉省。
后魏徙成平县治此,属章武郡。
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景城县,属瀛州。
唐初亦属瀛州。
贞观初,改属沧州。
天宝后还属瀛州。
宋因之。
熙宁六年,省为镇,属乐寿县。
《金志》交河县有景城镇。
○成平废县,在故景城南二十里。
汉县,属勃海郡。
武帝封河间献王子礼为侯邑。
后汉改属河间国。
晋因之。
后魏徙治于废景城县。
又建成废县,在故景城东南三十里,汉县,属勃海郡。
后汉省。
中水废县县西北三十里。
汉县,高帝封吕马童为侯邑,属涿郡。
应劭曰:县在易、滱二水之中,因名。
后汉及晋俱属河间国。
后魏属河间郡,高齐废。
又阿武城,在县西北三十九里。
汉县,属涿郡。
武帝封河间献王子豫为侯邑。
后汉废。
○滹沱河县西南十八里。
其地有完固口,在滹沱北岸,旧时山水泛滥,往往从此横决。
嘉靖十三年,筑堤为备,因以完固名。
又县西南为陈家渡,滹沱河津济处也。
建文中,燕王渡此,击败盛庸之师。
自此又东南入交河县界。
鬲津枯河县西二里。
旧《志》云:东北流入故饶安县界入海。
又马颊河,在县东六十里,上源从山东商河县流入境。
又钩盘河,在县东南五十里。
上源自山东德平县流入境,盖后人凿以导水,而附以九河旧名也。
今悉堙废。
房渊县北三十里,《水经注》以为漳水所决入也。
《志》云:渊方三百里。
石勒时水忽变赤,慕容隽时水忽生盐,形如印,一日再长再减,不失其度。
元时有龙潜其中。
其水清澈,委流入于滹沱。
○单家桥县南十二里。
跨滹沱河上,行旅通途也。
明建文三年,燕王败平安等于单家桥。
又宣德初,驾征高煦,还驻跸于此。
一名五节桥,以正德间流寇乱,有五妇死节于此也。
旧有单桥巡司。
又大慈桥,在县东五十里槐家镇,亦为东西孔道。
乐成驿,在县治西南,明初置。
阜城县府西南百四十里。
西南至冀州武邑县五十里,东南至景州六十里。
汉县,属勃海郡。
后汉属安平国,光武封王梁为侯邑。
晋属勃海郡。
后魏属武邑郡。
隋属冀州,唐因之。
天二年,朱全忠改曰汉阜县。
五代唐复故。
宋嘉八年,省入东光县。
熙宁末,复置属永静军。
金属景州。
元因之。
洪武七年,改今属。
城周五里,有门六。
编户二十五里。
○阜城故城县东二十里。
刘句曰:故县治此,隋改筑县城,移今治。
《寰宇记》:县东二十里有安平城,汉安平国治此。
盖即故阜城矣。
《城邑考》:今城当南北之冲,沧、瀛、德、冀、深、景诸州,烽烟或警,县未有不被其患者。
蒲领城在县东。
汉县,属勃海郡。
武帝封广川惠王子嘉为侯邑。
昭帝时,又封清河刚王子禄于此。
后汉省入县。
《寰宇记》:故城去县三里。
又沧州鲁城北六十里,有故蒲领城,相传后汉末黄巾之乱,蒲领人流寓其地,因筑此城。
○简子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赵简子所筑。
一名东城。
城下有简子津。
《寰宇记》:县有宅阳城,一名沙丘。
○胡卢河在县西北七里。
即衡漳之别名。
自晋州武强县流入境,又东入交河县界,合于滹沱河。
今漳水东合卫河,经流往往浅涸。
流冷河县北七里,本胡卢河之支流也。
又有潢卢河,自冀州枣强县来,东北流注之,入交河县界,注于滹沱。
俗作刘麟河。
刘豫,阜城人也,其子麟尝渡此而名。
今涸。
又有王莽故河,在县西南,即屯氏河之下流也。
今亦堙塞。
○苻融垒县东北二十四里。
《志》云:苻坚灭燕,遣融引军东略,尝屯于此,因名。
漫河店县东南三十里。
自此达景州亦三十里,今曰新中驿。
又窝庄驿,在县北三十里,自此达献县之单家桥,亦三十里。
皆往来通道也。
肃宁县府西北五十里。
西北至安州高阳县六十里,南至晋州饶阳县六十五里,东北至保定府雄县百里。
本河间县地。
宋雍熙三年,置平虏寨。
淳化初,改平城。
景德二年,又改为肃宁城。
金升为县,属河间府。
元至元二年,废为镇,寻复故。
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肃宁旧城在今治东南。
《志》云:旧城周十六里,内有子城,周三里,宋时筑以屯兵。
城旁又有肃宁寨,地名南阳疃,亦曰曲阳疃,亦宋所筑。
金废。
○中堡河县东北三十里。
《志》云:保定府蠡县以东,高阳县以南之水,溢入于县境,播为洋东五千二淀,俱注于中堡河,流经雄县界,会于瓦济河。
其洋东五千二淀,俱在县东南二十余里,即唐河、滋河及滹沱诸河散流所汇也。
玉带河县东三十五里。
洋东五千二淀之水,分流为玉带河,又东北入任丘县界。
《元志》云:玉带河经雄州归信县界,入于易水。
唐河堤在县南二十里。
《志》云:县西接保定府蠡县界二十里,堤起自蠡县之三岔口,东至韩村张王口,回曲五十余里,口岸凡十八处。
失时不修,自县以东,则河间、任城、雄县,以西则蠡县、高阳、安州,以北则新安、容城、安肃,一遇水潦,辄有溃溢之患。
○南阳务在县城东北。
石晋开运三年,契丹伪以瀛州降,天雄帅杜威引军至瀛州,契丹将高谟翰伪遁,威遣别将梁汉璋追之,至南阳务遇契丹,败死。
或曰今县治即其地。
又丰乐堡,在县东,亦宋置戍守处也。
任丘县府北七十里。
东至霸州大城县九十里,北至雄县七十里,西北至安州亦七十里。
汉莫阝县地,属涿郡。
平帝元始二年,使中郎将任丘筑城于此,以防海寇,因名。
高齐始置任丘县。
隋省。
唐武德五年,复置,属瀛州。
景云二年,改属莫州。
宋为莫州治,金因之。
贞二年,降州为莫阝亭县,以任丘县并入。
元初复故。
至元二年,与州俱省,寻复置,属莫州。
明洪武七年,以莫州省入,改今属。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莫州城县北三十里。
汉置莫阝县,属涿郡。
后汉属河间国。
晋因之。
后魏属河间郡。
隋属瀛州。
唐景云二年,分置莫阝州于此。
先天初,于州北置勃海军。
开元十三年,改为漠州,旋又为莫州县,亦曰莫县,兼置唐兴军。
天宝初曰文安郡。
干元初,复为莫州。
建中三年,朱滔、田悦叛,易定帅张孝忠等规取涿、莫二州,断幽、魏往来之路。
是也。
《五代史》:瀛、莫二州,相去百十里,其地多水泺。
晋天福末,契丹内犯,赵延照自贝州退遁瀛、莫,阻水自固。
宋仍为莫州,改治任丘县。
咸平三年,契丹内犯,范廷召追败之于莫州。
熙宁六年,废莫县入任丘。
元二年复置,寻又废为镇。
金莫州亦治任丘。
贞二年,降州为莫阝亭县。
元初,改置莫亭县于此。
至元二年,省入河间县,寻复置莫亭县,莫州治焉。
前朝州县俱废,置莫阝城驿于此,寻移入县城内。
今有莫阝城递运所,盖其地为往来孔道也。
高郭城县西十七里。
汉县,属涿郡。
宣帝封河间献王子盖为侯邑。
后汉省。
又阿陵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亦汉县,属涿郡。
后汉初封任光为侯邑,后省。
长丰城县东北六十里。
唐开元十九年,分文安、任丘二县置,属莫州。
宋因之。
熙宁六年,废为长丰镇,属任丘县。
金因之。
《郡志》云:郡城东北七十里有长丰城。
即此。
○谒城,在县南二十六里。
相传汉桓帝崩,窦武等率群臣诣河间迎灵帝入即位,此其朝谒处。
《寰宇记》云:本名滠城,讹为谒。
灵帝封解渎亭侯,在今祁州界,不应于任丘有谒城也。
又颛顼城,在县东北三十八里。
后魏邢《三郡记》云颛顼所造,亦传讹也。
○金沙岭县东四十里,以土阜参差而名,本无岭也。
《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