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一 北直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一 北直二 顾祖禹

◇顺天府东至永平府五百五十里,南至河间府四百十里,西至保定府易州二百十四里,北至延庆州百八十里,东南至天津卫三百三十里,西南至保定府三百三十里,西北至万全都指挥使司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古北口二百四十里。

自府治至南京二千五百五十里。

《禹贡》冀州地按分州非始于《禹贡》,据其可信者言之,其在颛顼时曰幽陵。

帝尧时曰幽都。

帝舜时为幽州地。

夏商时皆为冀州地。

周亦置幽州。

春秋战国时为燕国。

秦为上谷、渔阳二郡地。

汉初为燕国,又分置涿郡见下涿州。

元凤初,改燕国为广阳郡。

本始初,更为广阳国。

东汉省广阳入上谷。

永平八年,复置广阳郡郡治蓟。

又幽州亦治此。

魏晋皆因之。

三国魏改为燕郡。

晋为燕国建兴二年,石勒入蓟,执幽州都督王浚,以故尚书刘翰行幽州刺史。

翰以幽州入于段匹,其后复并于石勒。

慕容隽尝都此其后苻坚、慕容垂代有其地。

后魏亦为燕郡,兼置幽州。

北齐置东北道行台。

后周亦置燕郡,兼立总管府。

隋初,郡废仍曰幽州仍置总管府。

大业初,府废。

大业初,改曰涿郡。

唐初复为幽州初置总管府,寻为大都督府。

天宝初曰范阳郡范阳节度治此。

上元中,史朝义伪改郡为燕京。

干元初,复为幽州亦为卢龙节度使治。

李怀仙等据其地亦曰幽州节度。

唐末为刘仁恭所据。

后唐亦曰幽州。

石晋初,归于契丹,改为南京幽都府,又改为燕京析津府《辽志》:初亦曰卢龙军。

开泰元年,改为永安军。

宋宣和四年,得其地改为燕山府。

金仍曰燕京析津府,废主亮改曰中都大兴府。

蒙古初,为燕京路。

至元初,建中都。

九年改为大都,而大兴府仍旧。

一十一年,始改为大都路。

明初曰北平府。

永乐初,建北京。

七年,改北平为顺天府,领州五、县二十二。

今仍为顺天府,领州六,县二十。

府关山险峻,川泽流通。

据天下之脊,控夷夏之防,巨势强形,号称天府。

召公初封于此,享祚八百年,辟国千余里。

自汉以后,幽燕皆为巨镇。

光武资其兵力,克复汉祚。

其后,慕容隽窃据于此,遂兼河北。

唐之中叶,渔阳倡乱,藩镇之患,实与唐室相终始。

石晋以燕云入契丹,出帝之祸,不旋踵焉。

宋争燕云,而力不能保也。

靖康之辱,复蹈石晋之辙矣。

自契丹、女真以及蒙古相继都燕,而中原受其害者,垂数百年。

金梁襄言: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皇,而俯视庭宇也。

又居庸、古北、松亭诸关,东西千里,险峻相连,近在都畿,据守尤易。

元木华黎曰: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朔,一作沙,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明成祖分藩于燕,遂因以奄有九服。

或者曰:燕都北倚边塞,南通齐赵,诚用武之地。

但飞刍挽粟,必寄命于数千百里外,似非完策。

元虞集尝言: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海,南连青、齐,萑苇之场也。

而海潮日至,淤为沃壤,宜用南人法筑堤,捍水为田,召富民耕种,三年而征其税,可以卫京师,可以防岛夷,可以省海运矣。

至正十二年,脱脱为相,因宗其说,议立分司农司。

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抵檀、顺,东及迁民镇迁民镇属今锦州府西废广宁前屯卫,皆设法耕屯。

未几,复罢。

前朝徐贞明言:京东诸州邑,皆负山控海。

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潮淤而壤沃。

自密云以东,至蓟州永平之境,河泉流注,疏渠溉田,为力甚易,而丰润境内。

濒海之田,几二百里,与吴越沃区相埒。

国家据上游以控六合,而远资东南数千里难继之饷。

近弃可耕之田,为污莱沮泽,岂计之得者欤?

今京城,辽、金、元以来故都也。

旧《志》: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亦曰燕京,改筑都城,其地在今城西南。

内为皇城,周七里一百三步按《辽志》,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宫门曰宣教,后改曰元和。

有门五,正南曰南端门,左为左掖门后改万春门,右为右掖门后改千秋门,西曰显西门设而不开,北曰子北门。

外为都城,周三十六里。

有门八,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晋,北曰通天、拱辰。

金废主完颜亮改燕京为中都,命增广都城其内城周九里三步。

南门曰通天门。

大定五年,又改曰应天门,有门十三。

东曰施仁,曰宣曜,曰阳春。

南曰景风,曰丰宜,曰端礼。

西曰丽泽,曰显华,曰彰义。

北曰会城,曰通玄金大安三年,蒙古游奕至都城下,金主命术虎高琪屯通玄门,即此,曰崇智,曰光泰又有广阳门。

金大安三年,命将分屯彰义、广阳二门。

或曰广阳门,即阳春门也。

元至元初,谓之中都。

四年,于旧城东北改筑都城,亦建皇城于其中。

都城方六十里,有门十一。

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

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

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明初取元都,自齐化门入,东之左曰光熙按: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自大同遣兵犯阙。

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战不胜,出光熙门,东走古北口。

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

九年,名曰大都城至正十九年,十一门皆筑瓮门,造吊桥以为守御。

明初,改置北平布政使司。

永乐初,建为北京。

四年,营建宫殿,百度惟新十八年,宫殿始成,乃缮治京城于内为宫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

南曰午门亦曰承天门。

今名天安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二门之内,有东西二阙门,北曰玄武门。

宫城之外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

南曰大明门今曰大清门,曰长安左右门,东西曰东安、西安门。

北曰北安门一名厚载门,亦曰地安门。

京城周围四十里,为九门。

南曰丽正门。

今曰正阳门明正统初改。

南之左曰文明门,今曰崇文门正统初改。

今曰海岱门。

右曰顺成门。

今曰宣武门亦正统初改。

今仍曰顺成门。

东之南曰齐化门,今曰朝阳门亦正统初改。

今仍曰齐化门;之北曰东直门。

西之南曰平则门,今曰阜成门亦正统初改,今仍曰平则;之北曰西直门旧名彰义门。

正统末,乜先薄京城,石亨败之于此。

北之东曰安定门按:明景泰元年,英宗回銮,诏廷臣以次迎于龙虎台、居庸关,寻入安定门,上自迎于东安门,之西曰德胜门按:正统末,乜先薄都城,于谦阖德胜门军城外,即此。

嘉靖二十三年,又筑重城,包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为七门。

南曰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东曰广渠门今名沙河门、东便门,西曰广宁门、西便门。

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门瓮城。

是后以时修治。

所谓京邑翼翼,四方之极也。

大兴县附郭。

在城内东北隅。

秦置蓟县。

汉以后因之。

州郡皆治此。

辽改曰蓟北县,寻又改为析津县。

金贞元二年,改曰大兴。

今编户三十六里。

宛平县附郭。

在城内西北隅。

本蓟县地。

唐建中二年,析置幽都县。

辽开泰二年,改曰宛平。

今编户七十五里。

○蓟城今府治东。

古燕都也。

《记》曰:武王克商,封帝尧之后于蓟。

其后燕并蓟地,遂都于蓟。

以城西北有蓟丘而名。

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贲取燕蓟城,因置蓟县,属上谷郡。

项羽封臧荼为燕王,都蓟。

汉卢绾亦封焉。

后为广阳国治。

更始二年,光武以王郎新盛,北徇蓟。

其后为刺史治。

自魏、晋及唐,皆曰蓟县,州郡皆治此。

石晋初,没于契丹,始改废焉。

《元和志》: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

燕慕容隽都此,铸铜为马,城东南因有铜马门之名。

又《旧唐书》:幽都县管郭下西界。

建中二年,取罗城内废燕州署置,在府北一里。

即今宛平县治。

阴乡废县在府西南二十五里。

汉置阴乡县,属广阳国。

后汉省。

其遗址,俗谓之笼火城。

唐武德三年,窦建德遣将高士兴击罗艺于幽州,不克,退军笼火城。

艺袭击,大败之。

未几,复败建德军于笼火城。

是也。

○玉河废县,在府西四十里,本蓟县地。

五代时,刘仁恭置。

《辽志》:仁恭于大安山创宫观,师炼丹羽化之术于方士王若讷,因分蓟县置此县以供给之。

辽亦为玉河县。

今废。

宾义废县在府城内。

唐贞观初,置顺州于营州南五柳戍,后寄治于幽州城内。

天宝初曰顺义郡。

干元初复曰顺州,领宾义县一,后废。

《唐书》幽州管内有广平县。

天宝初分蓟县置。

三载废。

至德以后,复分置,后又省入蓟县。

征北小城在府东。

或曰即后汉末公孙瓒所筑。

初平四年,瓒与幽州牧刘虞积不相能,瓒筑小城于蓟城东南居之。

虞发兵计瓒,反为所败。

晋置征北将军,尝治此,因名征北小城。

建兴三年,刘昆自太原奔段匹。

时匹治蓟,琨别屯征北小城。

是也。

纳降城在府城西。

《唐会要》幽州城内有经略军,有纳降军。

本纳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

后置纳降军使戍守于此。

西南又有安塞军赫连城。

旧《志》:回城在蓟县东,唐营州尝寄治此。

又有闾城,在府西南三十五里,亦曰关城,故城址在焉。

○土城,在府西北八里,唐时戍军顿舍处也。

或曰元置。

明正统十四年,乜先奉上皇车驾登土城,诏廷臣王复等出谒,即此矣。

○西山府西三十里。

太行山之别阜也。

巍峨秀拔,拱峙畿右,称为名胜。

稍北曰玉泉山。

金章宗尝避暑于此,行宫故址在焉。

其相近者,曰香山,有香山寺。

明万历初,驾尝幸此。

《志》云:香山之东,接平坡山,其上平原百里,烟云林树皆称奇胜。

成化中,车驾尝幸此。

其并峙者曰觉山、卢师山。

又香山西南有五峰山,以五峰秀峙而名。

自此而西,山之得名者,凡数十处,皆西山也。

○金山亦在府西三十里,亦曰瓮山。

其西有龙泉,汇而为池,曰瓮山泊,潜通大湖。

又有卧龙冈,在府西北四十五里。

正统间,车驾尝幸此。

又西五里曰翠峰山,山形奇峭,其阴有横岭如列屏,曰遮风岭。

仰山府西七十里。

峰峦拱峙,中有平顶如莲花心,旁列五峰。

金主尝游此。

又潭柘山,在府西八十里,山势磅礴,连拥三峰。

傍有二潭,潭上有古柘,因名。

自西山诸峰连绵而西,潭柘为尤胜。

○颜老山,在府西北百九十里。

山之西南有石青洞,东北有柳林水。

其相近者曰小龙口山。

山有两崖,东崖在清白口社,西崖在清水社,有泉东入卢沟河。

分水岭府西四十五里,山涧诸水至此,分而为二。

一入卢沟河,一入房山县界。

又十八盘岭,在府西北八十里,其山萦曲,十有八折。

○青山岭府西百五十里。

山四面高耸,中坦平,多产杉漆诸药。

又摘星岭,在府西二百余里,高耸云霄,仅通一径。

蓟丘在旧燕城西北隅,古蓟门也。

《战国策》: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谓此。

今有二土阜,林木蓊郁。

○龙头冈在府西北四十五里。

五代梁干化二年,晋将周德威攻燕,擒刘守光将单廷于此。

明正统中,车驾尝幸焉。

旧《志》云:幽州东南有龙头冈。

误。

○卢沟河府西南四十里,自保安州流经西山中,东南出,地势平而土脉疏,最易冲决。

有刘师堰,魏刘靖所筑,后废。

又东南为白狼窝口,旧筑堤于此,袤百六十余丈,曰固安堤。

又东分二流,入通州及良乡县界。

详见大川桑干河。

大通河在府城东南。

《元史》: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言水利,欲导昌平白浮村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引一亩泉、玉泉诸水,经瓮八泊,至西水门入都城,环汇于积水潭。

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

共一百六十四里有奇。

每十里置一闸,以时蓄泄。

从之。

二十九年,开大通河。

明年成。

亦曰通惠河。

自是都民免陆挽之劳,公私便利。

欧阳玄曰:通惠河首导昌平、白浮之水,次循太行西山之麓,会诸山之流,为七里泊。

东流入都城西水门,汇积水潭,又东傍宫墙环大内之左,合金水河东折而南,出都城南水门。

经大通桥,东流至通州城西北永通桥,又东会于白河。

是也。

《河漕考》:元时,通惠河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龙桥,长五十余里,以障诸水入都城。

前朝永乐四年,北京行部言宛平、昌平二县,西湖景东、牛栏庄及青龙华家瓮山三闸,水冲决堤岸百六十丈。

命发军民修治。

五年,复言自西湖景东至通流凡七闸,河道淤塞。

自昌平东南白浮村,至西湖景东流水河口一百里,宜增置十二闸,请以时修治。

今并湮废。

又通州陆挽至都城,仅五十里。

元人开运河,总计百六十里,置闸坝二十四所。

然通州以西,虽有庆丰、文明、会川等闸,皆河流浅淤。

而积水潭在禁城北,漕舟既集,亦无停泊之所。

又分流入大内,然后南出,其启闭蓄泄,非人所得专,故通惠河几废。

嘉靖六年,始浚大通桥至通州城北之石坝,凡四十里。

地势高下四丈,修庆丰上下二闸,平津上中下三闸,又东为普济闸以蓄水。

造剥船,制布囊盛米,递相转输,以达都中。

军民称便,俗谓之里漕河。

高梁河在府城西。

自昌平州沙涧,东南流经高梁店,又东南流入都城积水潭。

宋太宗伐辽,与辽将耶律沙等战于高梁河。

是也。

金人亦谓之皂河,上有高梁桥。

蒙古兵入居庸,至皂河,欲度高梁桥,为金将胡沙虎所败。

《水经注》:高梁水至潞县注于潞河。

今大通河,盖即高梁河下流也。

沙河府北六十里,即榆河也。

《志》云:源出居庸关,至昌平旧县南而伏,又南十余里复出,流入宛平县界。

《水经注》谓之湿余河。

《辽史》作温榆河。

自府北合清河,东流入顺义县,下流会于白河。

或曰沙河有二源,一出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龙泉寺,合西山诸泉东流,为南沙河。

一出昌平州西南之四家庄,径双塔村东流,为北沙河。

二河分流至沙河店东南窦家庄,合为一,入通州界,注于白河。

沙河店在二河之间,故名。

永乐十二年北征,驾次清河。

明日,次沙河。

又明日,次龙虎台。

是也。

○玉河在府西。

源出玉泉山,流注西湖,经大内,出都城,东南入大通河。

亦谓之御河。

清河府北二十里。

源出昌平州一亩泉,流经双塔店,合双塔河入府境,东南流经此,又东会沙河,入白河。

一云源出玉泉山,分流北出会于沙河。

元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镇大同,与太子有隙,遣兵犯阙,入居庸关。

兵至清河,太子东走。

未几,太子还宫,孛罗复犯阙,入居庸。

太子率兵御于清河,军溃,遂南遁。

金口河在府西三十五里东麻谷,即卢沟河东岸。

金人于此分引卢沟河,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以通漕运。

下视都城,高十四丈余。

金末,恐暴涨为害,塞之。

元至元二年,郭守敬议按故迹开导,上致西山之利,下广京畿之漕。

又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

不果。

至正二年,议者又欲于通州高丽庄开新河百十余里,而放西山金口河及引浑河之水,东流合御河,达通州,接引海运至大都城输纳。

脱脱从之。

役夫万余人,开河置闸。

许有壬言:浑河之水,湍悍易决,足以为害,淤浅易塞,不可行舟,况西山水势高峻。

金时在城北入郊野,虽有冲决,为害亦轻。

今在都城西南,若霖潦涨溢,加以水性湍急,宗社所在,岂容侥幸?设或成功,一时亦不能保其永无冲决之患。

不听。

河成,果水急泥壅,不可行舟,复罢之。

海子《志》云:在宛平治西三里,旧名积水潭。

凡西北诸泉入都城,皆汇于此。

汪洋如海,因名。

又有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按鹰台。

明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乃育养禽兽,种植蔬果之所。

中有海子大小凡三。

其水四时不竭,一望弥漫。

因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为南海子。

正德十二年,猎于南海子,即此。

太湖府西南四十五里,广袤十数亩。

傍有二泉涌出,经冬不冻。

东流为洗马沟,俗传光武徇蓟时,洗马于此。

○西湖,在府西玉泉山下,玉泉之水出石罅间,潴而为池,广三丈许。

池东跨小桥,水经桥下,东流汇为西湖,周十余里,荷蒲菱芡,沙禽水鸟,称为佳胜。

车箱渠在府西北。

曹魏嘉平二年,刘靖督河北诸军事。

登梁山,观水道源流,乃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依北岸立水门。

景元二年,又遣谒者樊良更制水门,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

凡所含润四五百里,灌田万有余顷。

晋元康五年,靖子弘复修治之。

《水经注》:高梁水首受湿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王旦陵,故以名堰。

后废。

后魏正光二年,裴延亻刺幽州,案戾陵诸曷,广袤三十里,表求修复营造,溉田甚广,百姓赖之。

百泉溪在府西南十里丽泽关。

平地有泉十余穴,汇而成溪,东南流为柳林河,下流注于卢沟河。

七里泊府西北三十五里,地名碾庄。

自昌平州流经此,合高梁河。

有青龙桥跨其上。

又燕家泊,在府西北二十五里。

广袤五十余亩,东南流入府西十里之玉渊潭,亦曰丁家潭。

○飞放泊在府东南,地名北城店,广三十余顷。

又西有黄埃庄飞放泊。

○玄福宫府北三十二里,道出昌平。

明永乐以后,车驾巡幸,每为驻顿之所。

弘治十七年,置宫于此,俗呼回龙观。

又北十八里至沙河店,即昌平州之巩华城也。

○临朔宫在府治西南,隋时置宫于此。

大业七年,伐高丽,至涿郡之临朔宫。

将发,又类上帝于宫南。

寻废。

西苑在皇城内。

中有大液池、爱华岛。

又苑之东北有万岁山,高耸明秀,蜿蜓磅礴。

一名煤山。

○御马苑在京城外郑村坝等处,牧养御马,大小二十所。

相距各三四里,缭以周垣。

垣中有厩。

垣外地甚平旷,自春至秋,百草繁茂,群马畜牧其间,生育蕃息,为国家之利。

永平馆府南十里。

一名碣石馆。

辽时朝士宴集处也。

又望京馆,在府东北三十里,亦辽时所建,为南北使饯息之所。

宋王曾上契丹事,出燕京北门,至望京馆,即此。

沈括曰:幽州东北三十里有望京馆,东行少北十余里,出古长城,又二十里至中顿,又逾孙侯河,行二十里至顺州,其北平斥,土厚宜稼。

又东北行七十里,即檀州矣。

愍忠阁府西南十五里。

唐贞观十九年,悯东征士卒战亡,收其骸葬幽州城西十余里,名哀忠墓。

又建愍忠寺于城中。

明改名观音阁。

又延寿寺,亦在府西南旧燕京城内。

宋靖康二年,金斡离不劫上皇,自青城由滑州至燕山馆于延寿寺,继又劫上皇及帝后居愍忠寺,即此。

王平口府西百二十里。

中有百花陀,四围皆山,中为平川,约数十亩,地暖而肥,杉漆药草多生焉。

金主尝游此。

明初华云龙言:自王平口西至易州西北五十里之官坐岭,关隘有九,相去约五百余里,俱冲要地,宜设兵屯守。

是也。

○安礼寨,在府西南。

宋太宗时宋琪言:安礼寨东瞰燕城,才及一舍,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也。

卢沟桥府西南三十五里,跨卢沟河上。

洪涛东注,若迅雷奔马,不可测识。

桥为往来之孔道。

金明昌初所建,长二百余步,名广利桥。

元至正十四年,命造过街塔于桥上。

明正统中及崇祯初,皆尝修治。

《元史》:天历初,上都兵入紫荆关,游兵逼都城南。

大都兵与战于卢沟桥,败之。

明建文中,李景隆谋攻北平,燕将请守卢沟桥以御之。

燕王曰:彼方图深入,舍此不守,彼必肆志,将受困于坚城之下,此兵法所谓利而诱之也。

向设芦沟桥、王平口、齐家庄、石港口四巡司。

黄金台府东南十六里。

又北里许为小黄金台。

燕昭王尝于易水东南筑台,以延天下士。

后人慕之,因筑焉。

○谎粮台,在府东南六里。

相传唐太宗征高丽时尝虚设仓于此,以疑敌人。

郑村坝在府东二十里。

明建文初,李景隆攻北平。

时燕王在大宁,景隆因结营于郑村坝,以待其还。

又平安攻北平营于平村,距城五十里。

平村亦在府东。

良乡县府西南七十里。

西至涿州七十里,东至通州武清县百七十里。

春秋时,燕中都地。

汉为良乡县,属涿郡。

后汉因之。

晋属范阳国。

后魏属燕郡。

北齐省入蓟县,寻复置。

隋属幽州。

唐因之。

圣历元年,改为固节县。

神龙初,复故。

旧治在涿州北四十里。

五代唐长兴三年,移治于此。

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五里。

○广阳城县东八里。

汉县属广阳国。

后汉建武初,封刘良为侯,邑属广阳郡。

晋属范阳国。

后魏属燕郡。

北齐省入蓟县。

唐总章中,以新罗降户置归义州于此,后废。

开元二十年,复置以处降奚。

《唐书》:时信安王破奚、契丹,奚酋李诗降,赐爵归义王、归义州都督。

徙部落于幽州境内,即此。

上元三年,史朝义自归义东奔广阳。

此广阳谓密云郡之废燕乐县。

后魏置广阳郡于燕乐,故云。

所谓归义,即此城也。

州寻废。

或曰金广阳镇,盖置于此。

阳乡城在县西北。

汉县属涿郡。

建武四年,讨彭宠,祭遵屯良乡,刘喜屯阳乡。

是也。

寻省。

晋置长乡县,属范阳国。

后魏因之。

魏收《志》作苌乡。

高齐时废。

○龙泉山县西十五里。

下有石龙口,出泉不竭,东流入盐沟河。

○伏龙冈,在县西十里,以形势蜿蜒而名。

又辽石冈,在县治东三里。

《志》云:冈有古城五座,方圆棋布,冈顶有多宝佛塔,隋建。

《金志》作料石冈。

○卢沟河县东十三里。

自卢沟桥下分流经此,又东南流入固安县界。

阎沟河在县南。

源出县西北龙门关口,东南流合于广阳水。

《五代史》:契丹数抄卢龙诸州境,涿州运粮入幽州,彼辄伏兵于阎沟,掠取之。

唐长兴三年,赵德钧镇卢龙,城阎沟而戍之,因移良乡县治焉,自此粮运稍通。

《一统志》谓之盐沟水。

○广阳水,在县东。

源出房山县北三十里之公村,经广阳故城下,

○南流与盐沟水合,注于桑干河。

琉璃河县南四十里。

《金史》谓之刘李河,旧《志》云即古圣水也。

自房山县流经县界,至霸州入拒马河。

元延四年,于卢沟桥、泽畔店、琉璃河并置巡简司,即此。

○龙泉河,在县西。

源出房山县大安山下,西南流与琉璃河合,河滨有金时盘宁宫故址。

又胡良河,亦在县西。

源自房山,经涿州东北流入琉璃河。

《金史》谓之胡梁河。

○天津关在县北百余里。

自此而西,至易州涞水县,出大龙门,凡十五关口。

中间差大者曰天门关口。

或云天津口。

一名大口。

宋嘉定六年,蒙古铁木真破金人瀛、莫等州,自大口逼中都。

又元致和元年,上都诸王梁王王禅等袭破居庸,游兵至大口。

天历二年,明宗和世即位于和林北。

南还。

文宗图帖睦尔迎之,发京师,明日至大口。

越二日,次香水园。

又十九日,次于上都之六十店。

所谓大口,皆天津口也。

向设固节驿。

固安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东安县九十里。

汉置方城县,属广阳国。

后汉属涿郡。

晋属范阳国。

后魏属范阳郡。

北齐废。

隋开皇六年,改置固安县于此,属幽州。

唐武德四年,属北义州。

贞观初,复属幽州。

大历四年,改属涿州。

辽金因之。

元属霸州,又改属大兴府。

中统四年,升为固安府。

明初,复为县。

今城周一里有奇,编户三十八里。

○方城旧城《括地志》:在今县东南十七里。

本燕旧邑。

赵悼襄王初,李牧伐燕,取方城。

《韩非子》:燕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山。

是也。

汉因置方城县。

曹魏封刘放为侯邑。

高齐时废。

隋改置固安县。

《唐志》:固安,武德四年,徙治章信城。

贞观二年,又移今治。

汉方城县地,《辽志》:西北去涿州九十里。

是也。

《五代史》:周世宗伐契丹,下关南嬴、莫二州,遣先锋将刘重进先发,据固安,即今县治。

临乡城在故方城县南十里。

汉县,属涿郡。

后汉省。

刘昭曰:赵孝成王十九年,与燕易土,以临乐与燕,即此城也。

《城邑考》:县西北有武阳城,相传燕昭王所筑。

○桑干河县西北二十里。

自良乡县流经县界,又东南流入东安县境,合于拒马河。

《志》云:明正德中,桑干河堤溃决,禾黍之场,悉为巨浸。

嘉靖初,徙流县北十里,入永清县界。

今雨潦浃旬,辄有冲决之患。

拒马河县西南二十里。

《志》云:卢沟河入县境,复分流入霸州界,谓之拒马河。

或谓之安阳河。

五代周显德六年,世宗遣先锋将刘重进据固安,自至安阳水作桥,谋取幽州。

会有疾而还。

又明建文时,燕王驻兵固安,渡拒马河,即此。

○韩寨营在县南。

或以为古韩城也。

《水经注》:方城故城东南有韩城。

《诗》:溥彼韩城,燕师所完。

郑玄曰:韩为猃戎所逼,稍稍东迁。

韩王肃曰: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之寒号城。

皆非也。

今为韩寨营。

又县西南十八里有李牧将台。

一名雀台,音讹也。

栗园在县界。

《括地志》:固安之栗,天下称之为御粟,因有西园。

北魏孝昌三年,上谷贼杜洛周遣其党曹纥真掠蓟南。

幽州刺史常景遣将干荣击破之于栗园。

是也。

或曰园在易州。

永清县府东南百七十里,西北至东安县三十里。

汉置益昌县,属涿郡。

后汉省。

唐如意元年,分安次县置武隆县,属幽州。

景云初,改为会昌县。

天宝初,改曰永清,属范阳郡。

石晋时,没于契丹。

周世宗复取之,置霸州,治此。

景二年,并入文安县。

金复置县。

今城周五里,编户二十一里。

○通泽废县在县西五里。

隋大业七年置,属涿郡。

寻废。

○拒马河在县南。

自霸州流经东安县境,又东入县界,而注于武清县之三角淀,即卢沟河及易水之下流也。

东安县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北至漷县百十里。

本汉安次县地,属勃海郡。

后汉属广阳郡。

晋属燕国。

后魏仍属燕郡。

隋属涿郡。

唐属幽州。

元初属霸州。

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属大都路。

明初,复为县。

城周三里,编户四十四里。

○安次废县在今县西北。

汉旧县也。

光武初,追破尤来、大枪诸贼于安次,即此。

《辽志》:唐武德四年,移治东南三十里石梁城。

贞观八年,又徙常道城。

开元二十三年,又移耿就桥行市南,在东南一百二十里。

明洪武三年,避浑河水患,又移今治。

《志》云:今县西北去旧治二十六里,在浑河水次,居民辏集,名旧州头。

以元置东安州也。

常道城在旧州头西五里。

郦道元曰故乡亭也。

三国魏燕王宇之子璜,封常道乡公。

甘露五年,司马昭迎立之。

又晋司空刘琨尝守此,以拒石勒。

北魏主宏封宇文英为常道乡公,皆此城也。

魏收《志》:安次县有故苌道城。

○石梁城,在旧州头东南五十里,或云南北朝时所置戍守城也。

其地又有崧州城,相传辽古喇王所置州。

○卢沟河在县西。

自固安县流入境。

《元志》:皇庆初,浑河水溢,决东安境内黄埚堤一十七所。

是也。

又东南合霸州之拒马河。

易水在县南。

旧易水过安次县界,为固安河。

今与拒马河同为一川矣。

又县境有白祠沟水。

《水经注》:白祀沟出广阳县之娄城店东南,经常道城,西去良乡城四十里。

今堙。

东沽港县南五十八里。

《志》云:自县西浑河分流而东,入武清县三角淀港,南有垂杨渡,下通河间府静海县。

○卢王屯在县东。

旧《志》:在常道乡东南二十五里。

汉初卢绾屯军与刘贾夹攻燕者。

绾寻封燕王,因名。

亦曰卢绾屯。

香河县府东南百二十里。

北至通州三河县六十里,西至漷县四十里。

本武清县之孙村。

辽于新仓置榷盐院,因民居聚集,遂置香河县,属析津府。

金属大兴府。

元初因之,后属漷州。

明时改今属。

城周一里,编户十里。

○扳罾口河在县西。

源出通州之孤山麓,流经县界,入于白河。

龙湾河县南四十里。

有大小龙湾,夏秋之际,二水合流,经宝坻县界入永平府昌黎县之七里海。

相传辽时海运故道。

又有百家湾河,在县北,其水无源,四时不竭。

骆驼港在县北八里。

自三河县之兔儿山流经县界,下流入于白河。

附见:

长陵卫在京城北,天寿山南。

旧有历代陵卫,今见昌平州天寿山。

又京城中有锦衣、羽林等三百余卫,分领禁军十余万,环有坊市,而统于五军都督云。

兴州中屯卫在良乡县治东。

明初置于旧开平卫境,永乐四年移置于此。

○营州前屯卫,在香河县治东,明初置旧大兴卫境。

永乐元年,移置于此。

通州府东四十里。

东至蓟州一百二十里,南至天津卫二百十里,西北至昌平州一百十里。

春秋时燕地。

秦属渔阳郡,两汉因之。

晋属燕国。

后魏仍属渔阳郡。

北齐时移渔阳郡来治。

隋初郡废,属幽州。

唐武德二年,置玄州。

贞观初,州废,仍属幽州。

辽因之。

金天德三年,改置通州按:取漕运通济之意。

元因之。

明初,以州治潞县省入编户三十二里,领县四。

今仍为通州,领县三。

州控驭营平,屏蔽京邑,屹为襟要。

五代唐长兴中,赵德钧节度幽州,以契丹数入寇,乃城潞河而戍之,近州之民,始得耕稼。

明初,大兵由直沽下通州,元主遂北走。

永乐以后,为积储重地。

成化间,议者都督马永建议以州当东西北诸边之中,且有仓场、草场可供豢牧,欲训练重兵于此,随宜征调,以壮虎豹在山之势。

议虽不行,识者韪之。

嘉靖二十九年,虏阑入古北口,掠怀柔、顺义,宪臣王竱闻警,驰入通州,严津戍,焚薪刍,虏不得逞。

盖州当檀、蓟东下之冲,襟河为险,犄角近郊,形援易达。

况转输数百万毕集于此,绸缪可勿豫乎!

○废潞县今州治。

汉置县,属渔阳郡。

后汉兴平二年,刘虞从事鲜于辅等起兵报仇,破斩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升于潞北,即潞县北也。

晋属燕国。

后魏属渔阳郡。

隋属涿州。

唐初为玄州治,寻属幽州。

金为通州治。

明洪武初,省县入州。

《城邑考》:州北三里有长城,相传秦将蒙恬所筑。

五代唐赵德钧镇幽州时,契丹寇掠诸道,乃沿旧址城潞县而戍之。

元初,隳坏城郭,兵燹之后,祗编篱寨而已。

明洪武元年,燕山侯孙兴祖从大将军徐达定通州,督军士修之,始以砖石,周围九里十三步,高四丈六尺。

在潞河之西,因以潞水为濠。

又有新城在州西门外,景泰初所筑,周七里有奇。

中有西、南二仓,盖明时岁入东南漕运四百万石,折十之三贮于通仓,故为城以屏蔽之。

万历二十二年,增修。

《志》云:州旧城西北隅有佑胜教寺,内建浮屠十三层,高共四百尺,创于唐贞观七年,历五代辽、金、元,而始成为州城之形胜。

○孤山州东四十里。

四面平旷,一峰独秀,因名。

靖难初,李景隆攻北平,燕王自大宁还,至孤山,列陈于白河西。

嘉靖中,虏帅俺答入犯,亦营于此。

○白河州东二十里。

源出宣府卫龙门所东滴水崖,东流经密云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从石塘岭过怀柔县西,顺义县东,入通州东境合焉,东南经漷县、武清县东,而入直沽,合卫河入海。

一名潞河,亦曰沽水。

《水经注》:沽河出御夷镇北塞中,南通潞县为西潞水。

后汉建武二年,遣将邓隆讨彭宠于渔阳,隆军潞水南,为宠所败。

宇文周宣政初,幽州人卢昌期起兵据范阳。

高宝宁时据和龙,引兵声援,至潞水,昌期已为周军所平,乃还。

唐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契丹孙万荣作乱,寇掠河北诸州,既而败走潞水东,为其下所杀。

宋宣和六年,金斡离不自平州破檀、蓟,至三河,郭药师迎战于白河,败还,遂以燕山一路降金。

前朝嘉靖二十九年,虏自古北口阑入近境。

都御史王竱驰至通州,收艚舟舣潞河西,勿使为寇用。

寇屯河东二十里孤山、洳口诸处,阻水不得渡。

是也。

《志》云:河两岸皆白沙,不生青草,故名。

《一统志》:白河,一名白遂河。

浑河在州西南。

自卢沟桥分流,经州南十五里,谓之张家湾。

《志》云:张家湾,以元时万户张督海运至此而名。

今东南运艘,由直沽至河西务,凡百十里,又百三十里至张家湾,乃运入通州仓。

官民舟航,皆骈集于此。

《燕录》:白河至州东,折而迤西处,曰张家湾。

盖卢沟河与白河会流处也。

今置张家湾巡司,移和合驿于此。

通惠河在州城西,即大通河也。

自京城东至州城南,会于白河。

又南会直沽入海。

凡二三百里,俱曰通惠河。

元至元十七年,浚通州运河,即此。

今城西六里有永通桥,跨通惠河之上,明正统十三年建。

余详京城大通河。

金盏儿淀州北二十五里。

广袤三顷,水上有花如金盏因名。

或云即古夏谦泽。

胡氏曰:夏谦泽在蓟北二百余里。

○大通关在州南张家湾之长店,百货汇集处也。

其相近有广利闸提举司及盐场批验所。

又旧城北门外有北关巡司。

○虹桥,在州南。

元至正二十五年,孛罗帖木儿自大同引兵犯关,遂擅政。

也速自永平勒兵西讨,孛罗遣其党姚伯颜不花拒之。

至通州,河溢,乃营虹桥以待。

也速出不意,袭斩之。

《志》云:州南三十里有弘仁桥,今置巡司于此。

高丽庄在州西十三里,卢沟河所经。

又州西二十里曰大黄庄州,西十里曰东留村,州东十里曰召里店,皆官军巡哨处也。

《边防考》:州境有烟墩五,曰召里店、烟郊、东留村、大黄庄、高丽庄,即此。

又有马房八,俱在州北二三十里内。

又草场三,曰崇教、鸣玉、花园,俱在城西南十里内。

又有和合驿,在州东南三十五里。

万历四年,移张家湾。

旧城东关外。

又有潞河水马驿。

三河县州东七十里。

东至蓟州七十里,本潞县地。

唐开元四年,分潞县置三河县,以地近七渡、鲍丘、临泃三水而名,属幽州。

十八年,改属蓟州。

金改隶通州。

今城周六里,编户三十五里。

○平谷城在县西北。

汉置县,属渔阳郡。

后汉建武初,光武遣十二将追破大枪五幡于平谷,即此。

县仍属渔阳郡。

晋省。

石赵复置。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潞县。

○安乐城,在州西北。

亦汉渔阳郡属县。

更始初,吴汉为安乐令,即此。

后汉仍属渔阳郡。

曹魏景元四年,灭蜀,封后主禅为安乐公。

晋亦曰安乐县,属燕国。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潞县。

三河城旧城在今县东三里泃河南,被水冲废。

后唐长兴三年,幽州帅赵德钧于幽州东北百余里城三河县,以通蓟州运路。

契丹来争,击却之。

边人恃以少安。

《城邑考》:今城即赵德钧所改置,城方六里,濠阔三丈,深半之。

嘉靖二十九年虏临城下,知县张仁增高五尺。

四十二年,寇夹城南掠,知县刘文彬又增高五尺云。

临泃城在县南,石赵所置。

以临泃水而名,亦曰临渠城。

晋永和六年,燕慕容霸伐赵,出徒河,收乐安、北平兵粮,与其主隽会于临渠,即此城也。

后魏废。

唐武德二年,置临泃县,属玄州。

贞观初,省。

《新唐书》:蓟州有临渠府,府兵所居也。

时盖置于此。

徒河见废大宁卫,乐安见永平府。

○华山县北三十里。

一名兔儿山,即香河县骆驼港之源也。

其地又有石城、青梁诸山口。

○灵山,在县北十五里。

三面出泉,《形胜记》所谓北倚灵山者也。

又县东二十里,曰段家岭,在官道傍。

○鲍丘河在县西南,即白河之别名也。

自密云县流经通州东境米庄村,又流经县界,至宝坻县境,合于泃河。

泃河在县北。

自蓟州平谷县流入县境,又东南流,入宝坻县界,合于鲍丘河。

《竹书》: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

或以为即是水也。

又《唐志》:县北十二里有渠河塘,西北六十里有孤山陂,溉田三千顷。

渠河即泃河之讹矣。

洳河在县西。

自密云县石峨山流经县境,至县东南,入泃河。

嘉靖中,虏俺答突犯,营于孤山洳口,即洳河之口也。

又七渡河,在县西北,一名黄颁水。

源自顺义县黄颁峪,流经县界,下流入于白河。

○泥洼镇县西二十里,有巡司。

又西十里,曰夏店,旧有五槐公馆。

又西二十里,曰烟郊店,与通州接界,有官兵戍守。

○唐会庄,在县境。

《屯政考》:县多旷土,宜耕屯。

有唐会庄,为昔时垦植之址。

武清县州东南五十里。

又东南至天津卫百二十里,东至宝坻县九十里。

汉置雍奴县,隶渔阳郡。

后汉因之。

晋属燕国。

后魏仍属渔阳郡。

隋属幽州,唐因之。

天宝初,改为武清县。

元属漷州。

明初,改今属。

城周三里,编户二十八里。

○雍奴城在县东,汉县也。

后汉建武二年,遣朱浮等讨彭宠,浮军雍奴。

又光武封寇恂为侯邑。

《魏志》:张从击袁谭于勃海,围雍奴,大破之。

《城邑考》:唐改雍奴为武清,其旧城距白河十七里,在今丘家庄南。

明初,因水患移今治,去旧城八里。

旧无城,正德六年,罹贼变,知县陈希文始筑土垣为固。

嘉靖二十二年,改筑土城。

隆庆三年,以砖石,即今城也。

泉州城县东南四十里。

汉县,属渔阳郡。

后汉因之。

晋属燕国。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雍奴县。

《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长城故址,延袤数百里,相传战国时燕所筑。

○白河县东三十五里,即运河也。

北接漷县,南达天津。

《元志》云:卢沟河与白河合流,溃决为害。

至大二年,决县境皇甫村。

延初,决刘家庄,皆兴役修塞。

泉州渠在县南。

建安十一年,曹操将击乌桓,凿平虏渠、泉州渠以通运。

《操纪》云:凿渠自呼沱入泒水,名平虏渠。

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泒,音孤。

或曰即直沽也。

泃,音句。

《水经注》:泃水出无终县西山,西北流,过平谷县而东南流,又南流入鲍丘河,又东合泉州渠口,操所凿也。

渠东至辽西郡海阳县乐安亭南,与濡水合而入海。

海阳乐安,今见永平府。

三角淀在县南,周回二百余里,即古雍奴水也。

《水经注》:雍奴者,薮泽之名。

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

其源曰范瓮口,王家陀河、掘河、越深河、刘道口河、鱼儿里河皆聚于此,东会于直沽港,入于海。

一名笥沟水。

直沽县东南百二十里。

卫河、白河、丁字沽合流于此。

又东南四十里,名海口。

《通典》谓之三会海口。

元延三年,于此置海津镇。

前朝天顺二年,议自小直沽凿河四十里,达蓟州,以免海运,每三年一浚。

寻罢。

《志》曰:大河以北之水,多从直沽入海,此即古者九河入海之处。

地势卑下,一遇霖潦,直与海平。

昔人尝欲因其填淤,置稻田以足赋。

今府境诸水,类以直沽为壑。

有小直沽巡司。

○清沽港,在县南八十里,西接安沽港,东合丁字沽,由直沽入于海。

丁字沽,以三水会流如丁字也。

沽东南去天津六十里。

○河西务县东北三十里。

自元以来,皆为漕运要途。

《元史》:至元二十五年,置漕运司于此,领接海运。

明初,大军由直沽败元人于河西务。

今为商民攒聚、舟航辐辏之地,设户部分司驻焉。

隆庆六年,筑城环之,可以守御。

有河西驿,并置巡司于此。

杨村驿县南五十里。

《舆程记》:杨村而东二十里为桃花口,又二十里为丁字沽,由杨村而西北四十里为黄家务,又三十里为河西务,皆运道所经也。

前朝建文三年,平安败燕兵于杨村,进攻通州,不克。

宣德初,驾征高煦,驻于杨村,即此。

旧有巡司,今革管河通判驻于此。

又杨青驿,在县东南百五十里,旧置驿并递运所于此。

嘉靖十九年,改置于天津卫。

今属河间府静海县。

《志》云:县南百里又有韩家树河泊所。

今亦废。

新庄在县西南八里,亦运河所经。

今为新庄铺。

《元志》:县有北王村庄、刘邢庄及永兴。

广赋诸屯,俱并浑河堤岸,修塞不一。

又县有八里庄。

正德中,贼刘六等作乱,官军击之于八里庄,败绩。

霍堡在县西。

唐武德初,窦建德攻幽州,不克。

乃分兵掠霍堡及雍奴等县,为幽州总管罗艺所败。

堡盖居人霍氏所筑以自固处也。

又马百户屯,在县西南十五里。

又县北三十里有漷水店,皆为往来孔道。

漷县州南四十五里,南至武清县七十里,汉雍奴县地。

辽初为漷阴镇,后升为漷阴县,以在漷河之南也。

元至元十三年,升为漷州,属大都路。

明初,复为县,改今属。

城周二里,编户十五里。

县今废。

○白河县东四里。

自通州流至此,又东南入武清县境。

《志》云:白河滨有长陵营、马头店、白浮圈、曹家庄、诸堤铺,皆运河必经之道也。

漷河在县西,一名新河。

自卢沟河分流至县界,析而为三。

其正河为漷河,东入白河。

其一为新庄河,南流入武清县界。

其一为黄洰河,东注马家庄之飞放泊,各去县十里。

延芳淀在县西。

广数百亩,中多菱芡、骛雁之属。

辽时,每春季则弋猎于此。

○得仁务县南二十五里。

又县东十二里,有两家店,皆官道所经也。

○晾鹰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高数丈,周一顷。

元时,游猎多驻于此。

枣林在县西北。

元致和元年,上都兵破通州,燕帖木儿与战于檀子山之枣林,败之。

至正十八年,山东贼田贵等攻漷州,至枣林,败元兵,遂略柳林,逼畿甸。

檀子山,或曰县境小阜也。

○柳林,在县西。

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

是后,皆以柳林为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此。

宝坻县州东南百二十里。

北至蓟州九十里,南至天津卫百六十里。

汉泉州县地,后唐于此置盐仓。

金初为新仓镇。

大定十二年,分香河置宝坻县。

承安三年,升为盈州,寻复为宝坻县。

以境内产盐而名。

元隶大都路。

明初,改今属。

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三十二里。

○秦城县南十里。

相传秦始皇并燕,筑城置戍。

唐太宗征高丽,尝驻跸焉。

又县东南有梁城,《志》云唐末刘仁恭所筑。

刘守光为燕王,曾屯兵于此,即今梁城所也。

○三叉城,在县东北。

《唐志》:檀州有三叉城,盖置于县之三叉口。

○潮河县东二十里,一名白龙港。

其上源一自遵化州之梨河,一自三河县之泃河、鲍丘河,至县界三叉口合流,亦曰粮运河,东南入于海。

柳沽河县东北三十里。

玉田县之水,会流入县境,曰柳沽河,下流注于白龙港。

又县东南有草头湖,遵化、丰润县境之水流入县界,溢而为湖,俱会潮河入海。

红心堤《志》云:在县东南二百里,逼近海口。

相传秦始皇所筑。

潮水虽满,而堤不没。

○朱家庄在县西十里。

又西十里有崔家庄,皆当往来通道。

又杨家庄,亦在县西。

明季官军尝败贼于此。

○王甫营,在县北三十里。

又县北八里有桥头店。

县东南百二十里有黄沽店。

俱官军巡戍处。

驻马台县南五里。

金主曾驻于此,一名歇马台。

《志》云:县东南百六十里有将台,五代时燕刘守光所置。

亦名芦台。

今有芦台巡司。

附见:

通州卫在州治南。

明建文四年,成祖置卫于此。

又有左右二卫,俱永乐中建。

神武中卫亦在州治南。

建文二年,燕王所置。

又有定边卫,在州治西南,则建文四年所置。

○兴州后屯卫,在三河县治西,永乐二年改建于此。

又营州后屯卫,在县治东南,亦永乐二年建。

又武清卫,在武清县治东,永乐四年建。

梁城守御千户所在宝坻县东南百四十里。

明建文二年,燕王于故梁城置。

霸州府南二百十里。

东至天津卫二百六十里,南至河间府二百里,西至保定府二百七十里。

春秋时燕地。

秦属上谷郡。

汉属勃海郡。

后汉属广阳郡。

晋属章武国。

后魏属章武郡。

隋初,属瀛州。

大业初,属河间郡。

唐初,属幽州。

天宝初,属范阳郡。

五代石晋时,入于契丹。

周世宗收复,始置霸州,为重镇。

宋亦曰霸州治文安县,郡名永清。

金元仍旧明改治益津县。

明初以州治益津县省入,仍曰霸州编户三十一里,领县三。

今亦曰霸州。

州倚神京之重,控瀛海之阻,作固作屏,东西联络。

周世宗收复关南,而河北之民得以稍安。

宋修其制,增戍守,浚塘泊。

白沟带水,俨然天堑。

尔时之霸州,无异汉之上郡、云中,唐之朔方、灵武。

国家锁钥深严,州在畿辅间,实为堂奥,以内然烽火易警,刁斗相闻,制胜出奇,利于形援。

此辅车之势,习坎之防,州似缓而实切也。

○益津废县今州治。

唐为永清县地,置益津关于此,后没于契丹。

五代周显德六年,收复,因置霸州,治永清县,关属焉。

宋以霸州治文安。

金大定二十九年,始置益津县,徙州治此。

元亦为霸州治。

明初,省。

《志》云:州城相传燕昭王所筑,宋将杨延朗增修。

又州南关有古城址,相传赵武灵王筑。

皆传讹也。

《城邑考》:州旧有土墉,盖金元时所筑。

明弘治中,始砖北面。

正德中,复修完三面。

嘉靖十九年,增修。

城周六里有奇。

信安城州东五十里。

唐置淤口关,后没于契丹。

周世宗收复,置淤口寨。

宋太平兴国六年,置破虏军。

景德二年,改信安军。

金大定七年,降为信安县,属霸州。

元光初,升为镇安府。

元府县俱废。

《志》云:信安东三十里有狼灭城。

又十里为忻城,宋将杨延朗屯兵拒契丹于此。

○平曲城,在州东三十里。

《寰宇记》:汉景帝六年,陇西太守公孙浑邪封平曲侯,即此城也。

《括地志》云:平曲城在瀛州文安县北七十里。

○莫金山州南十八里。

相传以莫、金二姓居此而名。

宋设莫金口寨于此,俗名口头村。

○台山,在州东三十里,旧为九河所经,台基有三如鼎峙。

又东南五里,有雁头山,以鸿雁群集而名,宋时有雁头寨。

又南山在州东七十里,乔林修竹,周匝十数里,为州之胜。

○巨马河旧在州北。

宋界河也。

自保定府雄县流入。

《志》云:巨马河自卢沟河分流,经固安县,过州治北,东合白沟河。

后徙流州治西,会霸水,至直沽入海。

今霸水淤塞,巨马、琉璃诸河复合流,经州治北,东入东安、永清县界。

○霸水,在州南三里,旧《志》云白沟河之支流也。

自雄县流入境东,会于巨马河,州以此名。

今堙废。

沙河在州南。

又有唐河,与沙河合流而东。

盖九河之水,汇流于安州雄县之界,溢而旁出者也。

东经文安县界入海,其入海处呼为飞鱼口。

《寰宇记》谓之五渠水,又谓之长鸣水。

《志》云:城西有瓦河水,亦流合于沙河。

○琉璃河,在州西北五十里,自良乡县合上流诸水,东南流入州界,会于拒马河,至州东四十五里苑家口,洪涛弥望无际。

或谓之夹河。

今有苑家口巡司。

又有通济河,自苑家口达栲栲圈,以注于高桥淀。

弘治中,作大桥于苑家口,既以障冲波,复以便行旅。

永济渠在州东。

《宋志》:信安军有永济渠。

咸平中,置缘边塘泺。

东起干宁军,西至永济渠,合鹅巢淀、陈人淀、燕丹淀、大光淀、孟宗淀诸水,横广百二十里,纵三十里,或五十里。

深丈余,或六尺。

以为边备。

今皆废。

高桥淀州东七十里。

周。

三十里,其西有栲栳圈,众流所聚也。

北入柳义河,东会堂儿淀。

《志》曰:州川原平衍,厥壤卑下,西北诸山之水,多汇于州境,然后东流出丁字沽,注白河以入于海。

弘治中,筑河堤,起涿州东境,接固安,至州境之赵村务临津水口,经州南关,长三百余里,广寻有二尺,趾倍之。

崇丈有八尺,傍植榆、柳以为固。

其间为水口一百六十有七,至文安县之苏家桥,大城县之辛张口而止。

今多崩坏。

○益津关见上益津废县。

五代周显德六年,周主自干宁军独流口溯流而西,至益津关,契丹将以城降。

自是以西,水路渐隘,乃舍舟而进,至瓦桥关。

是也。

干宁军见河间府青县,瓦桥关见保定府雄县。

○淤口关,即废信安县。

五代周显德六年,取益津关,又取淤口关。

王应麟以淤口为三关之一。

鹿角寨州东南六十里。

宋置鹿角等八寨,俱属文安县。

元丰四年,割鹿角寨,隶信安军。

金废。

○大良驿,在州东八十里。

又州东南百二十里,有苏家浅,亦往来孔道也。

文安县州东南七十里,东南至河间府静海县八十里。

汉旧县,属勃海郡。

后汉属河间国。

晋属章武国。

后魏属章武郡。

隋属瀛州。

唐初因之。

景云二年,改属莫州。

宋为霸州治。

金大定中,徙州治益津,以县属焉。

今城周八里,编户三十四里。

○文安城县东北三十里,汉置县于此。

今县治乃三河口之丰利县,当三河合流处。

隋大业九年,炀帝征辽经此,以其冲要,乃立县治焉,亦属瀛州。

唐初因之。

贞观二年,徙文安县治丰利,以丰利县并入,而文安旧城遂废。

周世宗置霸州,发滨棣丁夫城其地。

即今县城也。

广陵城县西北二十里,与保定县接界。

宋时聚粮于此,以守益津关。

《城冢记》:县西一十七里,有古南北二卢蒲城。

《左传》昭三年,齐侯放卢蒲于此,营二城以居。

后入燕境。

○易水在县南。

自保定县流入境,即沙河诸水下流也。

《水经注》:易水东至文安,与滹沱河合。

《寰宇记》:滹沱河在县西三十里,又东溢为赵淀。

《图经》云:县有狐狸淀,俗谓之掘鲤淀。

今川原改易,滹沱经县东南,未尝经县西也。

火烧淀县东二十五里,广四十余亩。

县境有石沟、折河、急河三水,皆聚流于此,东入卫河,达于直沽。

《元志》:河间府境有黄龙淀,自锁井口开凿至文安县玳瑁口,通泺水,经火烧淀,转流入海。

今堙废。

水纹淀旧在县西。

宋起塘泺,东自信安军永济渠,西至霸州莫金口,合水纹淀、得胜淀、下光淀、小兰淀、李子淀、大兰淀为一水,横广七十里,纵或十五里,或六里,其深六尺,广七尺。

寻废。

○武平亭《括地志》云:在文安县北七十二里。

今名渭城。

战国时地属赵。

《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一年,徙漳水武平西。

二十六年,徙漳水武平东。

盖是时,漳水北入大河也。

○安平寨,在县西北三十里。

宋置,金废。

《宋志》:县有刘家涡、刁鱼、阿翁、雁头、黎阳、喜涡等寨。

政和三年,改刘家涡曰安平,阿翁曰仁孝,雁头曰和宁,喜涡曰喜安。

是也。

苏家桥在县东二十里,当往来之孔道。

靖难初,燕王自固安县渡拒马河,驻师苏家桥,即此。

大城县州南百三十里。

东南至河间府青县八十里,西至河间府任丘县九十里。

汉为东平舒县,属勃海郡。

以代郡有平舒县,故曰东平舒。

后汉属河间国。

晋为章武国治。

后魏曰平舒,亦为章武郡治。

隋初废郡,县属瀛州。

唐武德四年,县属景州。

贞观初,仍属瀛州。

五代时改为大城县,改属霸州。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

○章武城县南四十七里。

汉置县,属勃海郡,在今沧州境。

后魏正光中,析置西章武县,属章武郡,盖治于此。

高齐省入平舒县。

○平陵城,在县东北百里,汉武帝封苏建为平陵侯,盖邑于此。

○黄汊河县东北八十里,其上源即易水也。

自文安县分流入县境,又东北入武清县之三角淀。

孝顺洼在县西。

相传唐太宗征辽,万马所饮而成。

又县北有麒麟洼,昔尝产麟于此。

保定县州南四十里,本涿州新镇地。

宋太平兴国六年,置平戎军。

景德初,改保定军。

宣和七年,降为保定县,属莫州。

金属雄州。

《元志》: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县。

四年,复置,属霸州。

今城周三里,编户六里。

○玉带河在县北。

绕县东南,入于磁河。

或曰即霸水之下流也。

《宋志》:缘边塘泺,其一水东北起霸州莫金口,西南至保定军父母寨,合粮料淀、回淀诸水,横广二十七里,纵八里,其深六尺,后废。

又云:初霸州至保定军并塘岸水最浅,故延平、景德中,契丹南牧,每以霸州信安军为归路。

磁河在县西。

《一统志》:源自保定府安州,聚九河之水,至雄县为瓦济河,至保定县为磁河,东南流入文安县界。

《志》云:县东北自路疃村起,直抵西营、唐头等村,计长四十里。

其南为文安县界,北则霸州也。

议者谓决霸州之堤,以疏水性,而筑大堤于南,以卫文安,则畿南十数州,皆可免于水患。

○桃花寨在县北。

《宋志》:保定军旧有寨二,曰桃花,曰父母。

政和三年,改父母曰安宁,而桃花仍旧。

金皆废。

涿州府西南百四十里。

南至河间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保定府一百九十里,东南至霸州一百二十里。

古为涿鹿之野。

春秋时为燕之涿邑。

秦为上谷郡地。

汉高分置涿郡治涿县,后汉因之。

三国魏改为范阳郡。

晋为范阳国。

后魏为范阳郡俱治涿县,魏收《志》:永安三年,尝移置平州于此。

后齐、后周因之。

隋初废郡,属幽州。

大业初,改幽州为涿郡治蓟。

唐仍属幽州。

大历四年,析置涿州幽州帅朱希彩表置,领范阳、归义、固安三县。

五代晋入于契丹,仍曰涿州,亦为永泰军。

宋宣和四年,收复,改军名曰威行亦为涿水郡。

金仍为涿州。

元初升涿州路。

中统四年,复为涿州。

国初因之,以州治范阳县省入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一今仍为涿州。

州控西山之险,据上游之势,北通上谷,俯视关南、督亢、膏腴、岐沟隘险。

居庸、紫荆为之外障,大安、房山为之内阻。

汉置涿郡,形胜甲于河北。

五代时,河东由此并燕。

宋争幽、蓟,往往取道于涿州,以其地形四通也。

自正统以来,四郊屡警,增兵置戍,恃为肘腋之地。

○范阳废县今州治。

本燕之涿邑。

汉置涿县,为涿郡治。

魏晋以后,范阳郡国皆治焉。

后魏孝昌三年,上谷贼杜洛周南趣范阳,幽州刺史常景破之。

隋废范阳郡,县属幽州。

唐武德七年,改涿县曰范阳。

宝应二年,史朝义败走范阳县,其将李怀仙遣兵拒守,朝义至,不得入。

大历四年,幽州帅朱希彩复奏置涿州于此,后因之。

明初,废县入州。

《城邑考》:州城形如凹字,相传汉初卢绾所筑旧址。

明景泰初,增修。

周九里有奇。

西乡废县州西北二十里。

汉县,属涿郡。

后汉省。

或谓之都乡城。

又良乡旧城,在州北四十里,汉置县治此。

五代时,始移今治。

○废凛州,在州境。

《唐志》:天宝初,置于范阳县界,以处降胡。

○独鹿山州西十五里,下有鸣泽。

汉元封四年,由回中北出朝那、萧关,历独鹿、鸣泽,从西河还,即此。

○龙安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时有云气腾扰如龙,山盖大房诸山之支陇也。

○涿水州北三十里。

源出保安州之涿鹿山,经山谷中,历房山县界,东南流至州北,又南合于挟河。

○胡良河,在州东北二十里。

源出房山县大安山东麓,流入州境,又南与挟河合流,入良乡县界,注于琉璃河。

《志》云:琉璃河,即圣水也。

自房山县流经州北,大房山之孔水入焉。

石桥跨其上,形势巨丽,亚于卢沟。

挟河州西北二十里。

《一统志》:自房山县流入州界,与胡良河合,入于琉璃河。

一名挟活河。

汤有光曰:涿水源从大同得胜堡虏地界入,至老班沟,一入涞水县,一入涿州,沙水俱活,东西不定,故谓之挟活水。

又谓之圣水。

经督亢亭及州南一带,至新城县,皆是涿水下流。

北魏刺史卢文伟修为陂,以资灌溉,民享其利。

亦名巨马河。

《水经注》:巨马水经督亢泽,北屈汇于桃水。

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

范水在州南。

自易州涞水县流入境,下流合于巨马河,范阳之名本此。

又州境旧有桃水。

《水经注》:桃水出涿县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东北与洹水合,至涿县东,与圣水合。

今水流迁徙,非复旧迹矣。

北涉沟在州西北。

自涞水县流入,即故洹水也。

又南涉沟,即故督亢水也。

《一统志》:良乡县东有南涉沟、北涉沟。

盖谓州北故良乡县耳。

岐沟州西南四十里,亦曰奇沟,又为祁沟。

唐末设关于此。

晋王存勖天十年,遣周德威出飞狐攻燕,与镇定兵会于易水,进攻祁沟关,下之。

遂围涿州,守将以城降。

胡氏曰:关在易州拒马河之北,自关而西至易州六十里,由巨马河而东至新城县四十里。

宋雍熙三年,曹彬、米信等与契丹将耶律休哥战于岐沟关,败绩。

彬等夜渡拒马河,南趋易州,休哥领精兵追及,溺者不可胜计。

宣和中,亦尝设关于此,以备金。

督亢陂州东南十里,其地沃美,即燕太子丹使荆轲赍图以献秦者。

刘向《别录》云:督亢,燕膏腴之地也。

北魏主诩时,幽州刺史裴延亻案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

又北齐主高演初,平州刺史稽晔开督亢陂,置屯田,岁收稻粟四十万石。

《括地志》:督亢陂径五十余里。

《寰宇记》:陂在范阳故城,东南跨连涿州新城之界。

○岐沟关在州西南,据岐沟之险,以置关也。

详见上。

○驼罗口,在州东北。

宋雍熙中,围涿州,契丹主隆绪由驼罗口应援,即此。

范村在州西南。

宋宣和四年,童贯伐辽至高阳关,遣种师道总东路兵趋白沟,辛兴宗总西路兵趣范村。

既而兴宗至范村,为辽人所败。

楼桑村州西南十五里。

后汉末,刘先主所居。

明建文时,燕王尝屯兵于此。

又南三里有郦亭,后魏郦道元所居,亦曰郦村。

《志》云:州南二十五里有柳河村营,西南去保定府新城县四十里。

督亢亭州东南十五里,以督亢陂而名。

亭南有月池,广三顷,其形如月。

《史记正义》:方城县有督亢亭。

方城,今固安县也。

房山县州西北四十里。

东至府城百二十里,西至保定府易州涞水县八十里。

本良乡、宛平、范阳三县地。

金大定二十九年,始置万宁县,以奉山陵。

明昌二年,改为奉先县。

元至元二十七年,改为房山县,属涿州。

今城周三里,编户十六里。

○大房山县西十五里。

境内诸山,此山最为雄秀。

古碑云:幽燕之奥室也。

山下有圣水泉,西南有伏龙穴,一名龙城峪,汤泉出焉。

又有孔水洞,在山之东北,今讹为云水洞。

悬崖千尺,石窦如门,深不可测。

《志》曰:山亦名大防山,亦曰大房岭。

五代梁贞明三年,契丹围幽州,晋王存勖遣李嗣源等趣救,至易州,以步多骑少,不利平原,乃自易州北逾大房岭,循涧而东。

距幽州六十里,与契丹遇,契丹却,晋兵翼而随之。

契丹行山上,晋兵行涧中,每至谷口,契丹辄邀之。

嗣源等力战,败契丹兵于山口,乃得出至幽州。

金废主亮贞元三年,以大房山灵峰寺为山陵,迁其太祖阿骨打、太宗吴乞买葬焉,故县有万宁之名。

般州山县西南四十里,上有般州山寨。

又西南十里为石经山,山之东为石经洞,沙门镂石以传其教,因名。

《志》云:山峰峦秀,拔俨若天竺。

○谷积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峰峦突起如积谷然。

下有三石洞,名曰三学,中可容数千人。

大安山县北八十里,山高险。

薛居正曰:大安,幽州西名山也。

唐天末,幽州帅刘仁恭筑馆居其上,曰:此山四面悬绝,可以少制众,名曰大安馆。

其子守光遣兵攻之,获仁恭以归。

又三峰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志》云:有三峰并峙,高插云霄。

○挟河出县东南中浣谷,流入涿州界。

又胡良河,亦自县北流经县东,入涿州界。

圣水在县西。

《水经注》:圣水出上谷郡西南谷中,东流经大房岭。

或曰今大房山下圣水泉,即圣水之上源,其委流为琉璃河,经涿州北,入良乡县界。

又有龙泉河,出县北大安山。

广阳水,出县北三十里之公村,俱流入良乡县界。

杖引泉县西南六十里。

泉水涌出,汇而成溪流,经涿州东南,入胡良河。

○黄山店口县北三十里。

又西六十里,曰大谷口。

又三十里即涞水,县北之干河口也。

○孤山口,在县南五十六里,涿易二州分路处。

《名胜志》:县南五十里,有上方寺,在两崖间。

凿石为磴,攀而上。

绝顶有泉如斗,汩汩不穷,其寺曰斗泉寺。

又有乱塔寺,山曰红罗,俱称陡绝。

附见:

涿鹿卫在州治西北,永乐七年建。

又有涿鹿左卫,在州治西,永乐八年建。

涿鹿中卫,在左卫西,永乐十一年建。

昌平州府北九十里。

东至蓟州一百八十里,西至延庆州八十里,北至废开平卫七百七十里。

春秋时燕地。

秦属上谷郡,汉因之。

后汉属广阳郡。

晋属燕国。

后魏初属燕郡。

太和中,分属燕州,寻又置昌平郡。

东魏置东燕州及平昌郡。

北齐因之。

后周州郡俱废,寻又置平昌郡。

隋初郡废,属幽州。

大业初,属涿郡。

唐亦属幽州。

石晋时入于契丹,属析津府。

金属大兴府。

元属大都路。

明初属北平府,永乐中属顺天府。

正德元年,升为昌平州,旋罢。

八年,复升为州编户二十七里。

领县三。

州奠负居庸,处喉吭之间,司门户之寄,京师大命,尝系于此。

虽古北有突入之虞,紫荆多旁窥之虑,而全军据险,中权在握,不难于东西扑灭也。

居庸一倾,则自关以南,皆战场矣。

于少保尝言:居庸在京师,如洛阳之有成皋,西川之有剑阁。

而昌平去关,不及一舍,往来应援,呼吸可通,宜高城固垣,顿宿重旅,特命大将驻此,以固肩背之防。

此陆逊所云一有不虞,即当倾国争之者也按:正统十四年,于谦尝城昌平,以扼北寇突入之道。

○昌平废县今州治。

本汉旧县,属上谷郡。

后汉初,寇恂至昌平,袭杀邯郸使者,夺其军。

又耿走昌平,就其父况。

建武中,卢芳入朝,南及昌平。

是也。

寻改属广阳郡。

三国魏黄初中,拜田豫为乌桓校尉,持节并护鲜卑,屯昌平。

晋仍为昌平县,属燕国。

后魏废入军都县。

《括地志》:昌平县故城在今昌平县东南六十里。

是也。

东魏天平中,复置昌平县于军都县界,属平昌郡。

后周因之。

隋郡废,县属幽州。

唐亦曰昌平县。

武德中,徙突地稽部落于此。

垂拱三年,突厥骨咄禄寇昌平,即此也。

五代唐曰燕平县,徙治曹村。

又徙于白浮图城,在今州西八里。

自辽以后,皆治焉。

明景泰初,筑永安城,徙长陵、献陵、景陵三卫于城内。

三年,县亦迁治焉。

正德八年,改为州治。

万历元年,又于州城内增筑新城,置裕陵、茂陵、泰陵、宁陵、永陵五卫于城内。

十二陵卫署皆在城中,各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

州城周十里有奇。

军都城在州东。

汉立县于军都山南。

汉初,周勃屠浑都,即军都矣。

后移治于昌平县东南,属上谷郡。

后汉属广阳郡。

晋属燕国。

后魏复移治于县东北二十里,仍属燕郡。

魏收《志》:天平中,东燕州治军都城,寻省县入昌平。

今州东四十里有军都村,亦曰故县址。

○居庸城,在州西北。

汉县,属上谷郡。

关因以名。

东汉至晋皆为上谷郡属县。

后魏高齐因之。

后周废。

万年城在州西南。

东魏天平中,置万年县,属平昌郡。

隋开皇初,废入昌平。

○广武废县,在州西境。

后魏武定初,置遍城郡,领沃野、广武二县,属东燕州。

盖郡县皆侨置。

巩华城在州东南二十里。

其地本名沙河店。

永乐中,建行宫于此。

正统时,为水所圮。

嘉靖十六年,车驾驻沙河。

严嵩议以春秋谒陵,此为南北适中之处,且居庸、白羊近在西北,边防尤切,宜修复行宫,筑城环之。

十七年,始于沙河店之东建行宫。

十九年,城之,周四里,有四门,置军戍守。

亦曰巩华台。

○天寿山在州北十八里。

本名黄土山,即军都诸山之冈阜。

《志》云:山脉自西山蜿蜒而来,群峰连亘,流泉环绕。

明永乐五年,卜建山陵时幸此,因赐今名。

历朝陵寝皆奠焉。

今州东北十五里曰玉带山。

又五里曰笔架山,三峰并列,迥出云表。

中峰之下,太宗玄宫奠焉,所谓长陵也。

诸陵自东西两峰而外,或各名一山,皆以天寿统之。

州南四里曰凤凰山,至城西北红门凡十里。

两山并峙,连翩如凤翥。

州西北五里曰虎峪山。

又西三里曰大虎峪山,巍峨若虎踞。

又十里曰照壁山,方如屏障。

州东北七里有平台山,水中间小山也。

山圆秀,成祖尝驻跸焉。

嘉靖十五年,作圣迹亭于山上。

十七年临幸,祀成祖于亭中。

当口又有小山,曰影山,远望之其影先见,是为东山口。

州西有小金山,为西山口。

其南有小红门,距州西门八里。

又西北十里曰德胜口。

其西三里为沟,沟岩有上中下三岩,土人呼为石梯,深险可避兵。

此皆寝园诸山之护翼也。

其间水流环通,自诸山口分入,汇为一流,出东山口,入巩华城东北之沙河。

又自红门而西北四里为翠屏山,下出泉九穴,潴而为池,名九龙池。

红门之东北四里曰仙人洞,深无际。

南自凤凰山,西至居庸关,东至苏家口,北至黄花镇,皆禁樵牧,林树森列。

正统十四年,乜先入犯,焚毁陵园,于谦遣军分屯天寿山。

弘治十三年,火筛自大同深入,亦遣大臣守卫天寿山。

嘉靖二十九年,虏俺答犯州东门,官军潜伏林内,奋出击,却之。

盖控御要地矣。

《山水记》:天寿山环山凡十口。

自州西门而北八里为大红门,门东三里曰中山口,又东北六里曰东山口,距州东门八里有松园,方广数里。

又北而西十里,曰老君堂口,旁有老君堂,因名。

又西十五里曰贤庄口。

又西三里曰灰岭口,官军驻守于此。

又西十二里曰锥石口。

三口并有垣,有水门。

崇祯九年,昌平之陷,自此入也。

又南十二里曰雁子口。

又西南三里曰德胜口,距九龙池四里,有垣,有水门。

又东南十里曰西山口,距州西门八里。

又东二里曰榨子口,距大红门三里。

凡口皆有垣陵,后通黄花城,自老君堂口至黄花城四十里。

嘉靖十六年,命塞天寿山东西通黄花镇路口。

是也。

又云:献陵在天寿山西峰下,距长陵西少北一里。

景陵在天寿山东峰下,距长陵东少北一里半。

裕陵在石门山,东距献陵三里。

茂陵在聚宝山,东至裕陵一里。

泰陵在史家山,东南距茂陵二里。

康陵在金岭山东北,距泰陵二里。

永陵在十八道岭,嘉靖十五年,改名阳翠岭,西北距长陵三里。

昭陵在大峪山,东北距长陵四里。

定陵亦在大峪山,南距昭陵一里。

庆陵在天寿山西峰之右,东南距献陵一里。

德陵在檀子峪,西南距永陵一里。

德陵东南有馒头山、九龙池,南行三里为苏山。

又南为银钱山,又南为岙儿峪,又南即鹿马山矣。

又景皇帝陵,则别葬于金山。

军都山州西北二十里,层峦迭嶂,奇险天开。

太行第八陉曰军都,即此山也。

后汉永平中,胡骑经军都,耿舒袭破其众,斩匈奴两王。

其后,卢植尝隐居于此。

晋建兴中,段匹欲拥其众,徙保上谷,阻军都之险。

是也。

亦曰居庸山。

又有积粟山,在州西二十里,与军都山峰峦相属。

白浮山州东南十里。

上有二龙潭,流经白浮村为白浮堰。

《志》云:白浮堰在州东南十五里,起白浮村,至府西北三十五里之青龙桥,延袤五十余里。

元至元中,郭守敬引白浮山诸水西折而南,经府西三十里之瓮山泊,流入积水潭,以通漕运,因筑此堰,以障双塔、神山、榆河诸水。

其后山水决溢不时,岁常修治。

又致和元年,燕帖木儿与上都兵战于白浮之野,败之,既又败之于白浮之西,又追败之于昌平北。

银山州东北六十里。

峰峦高峻,冰雪层积,色白如银,因名。

麓有石崖,皆成黑色,谓之银山铁壁。

顶为中峰,石梯而上,约五六里,迥出云霄。

又神岭山,在州东北三十二里,山高百余丈,下有龙潭,流入白浮堰,所谓神山泉也。

又州东南三十八里有汤山,下有汤泉。

又有汤峪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温泉出焉。

驻跸山州西南二十五里。

其山绵亘而北,凡二十里。

石皆壁立,正北有石梯,可登陟。

金主尝游此,因名。

又狼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其东北有古阳夏川。

或曰山亦名昆山。

元致和初,燕帖木儿败上都兵于白浮之野,上都兵走昆山,收集散亡复战,又败走昌平北。

○幽都山,《志》云:山在州西北,古幽州以此名。

《通典》以为山在北荒也。

○榆河在州南二十里。

一名湿余河。

《水经注》:源出居庸关,南流出关,谓之下口。

水伏流十余里,发为湿余潭。

《志》云:湿余河源出军都山,至旧县西而伏,又南复出谓之榆河。

其发处为月儿湾。

或名温榆河,即湿余之讹也。

今上流已涸,其下流为沙河,入宛平县北境,经顺义县,会于白河。

元致和元年,燕帖木儿御辽东之师,次于三河,闻上都兵入居庸,乃还军次榆河,既而战于榆河之北,败之。

追奔至红桥,据之以拒上都之兵。

红桥,在州西南十二里,桥亡而名尚存。

官河州西南二十里。

源出一亩泉,分为二流。

一曰官河,流入宛平县,合高梁河。

一曰双塔河,在州西南三十里,经双塔店入榆河。

《志》云:一亩泉在州西南新屯,广一亩许,因名。

又清河,源亦出一亩泉,流入宛平县界,其下流皆汇于沙河。

黄花镇川河州东北三十五里。

源出塞外,自二道关流入黄花镇口,经州境,历勃海所,至怀柔、顺义县界入白河。

俗谓之九度河,以河流九曲也。

又芹城水,在州东北四十里。

《水经注》:芹城水出北山,南经芹城,东南注湿余水。

《志》云:芹城在州东三十里,有桥,桥下即芹城水。

今为戍守处。

其水西南流至蔺沟,入榆河。

杜佑曰:芹城在顺州西南五里,今顺义县,故顺州也。

似误。

高梁河在州西。

《水经注》云并州黄河之别源也。

经州西南三十里之沙涧泉,又东南径高梁店入都城。

又有清泉水,在州北三十里。

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

盖以高梁凭藉众流,而清泉分流散漫故也。

虎眼泉在州西八里旧城下。

一作马眼泉。

流经州东南丰善村,入榆河。

《河漕考》:大通河出白浮村神山诸泉,过双塔、榆河,会一亩泉、虎眼泉,至府城西会玉泉。

是也。

○居庸关在州西北二十四里。

《志》云:州西北二十四里为居庸关南口,有城,南北二门。

自南口而上,两山之间一水流焉。

道出其上,十五里为关城,跨水筑之,亦有南北二门,又有水门。

宣德三年,命修居庸关城及水门者也。

又八里为上关,有小城,南北二门。

又七里为弹琴峡,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又七里为青龙桥,道东有小堡。

又三里即延庆州之八达岭矣。

岭上有城,南北二门,元人以此为居庸北口。

又南口而东六里有龙虎台,台广二里,袤三里,与积粟山相峙,如龙蟠虎踞状。

元时往来上都,每驻于此。

明太宗北征,屡驻跸焉。

宣宗、英宗亦尝驻此。

《山水记》:州西十八里至龙虎台,又西六里即居庸关。

是也。

余详见重险居庸。

黄花镇州北八十里有城,元置千户所于此。

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北连四海治,拥护陵寝,为京师后户。

城西有垣,一重曰头道关,二重曰二道关。

关之西南一里,曰撞道口堡。

又西为鹞子峪堡、西水峪堡,堡西即八达岭也。

《志》云:镇西三十七里曰枣阳寨,又西三十里为灰岭口,又西十八里曰雁门口,又西五里曰德胜口,又西三十七里则居庸关也。

自镇而西,凡十一口至居庸,而灰岭口极为冲要。

白杨口州西北四十里。

距居庸南口二十里,亦曰白羊。

元置白羊千户所于此。

今有城,调官军戍守。

西南又有小城,曰白羊新城,南北冲要处也。

正统九年,乜先由此入犯。

弘治十一年,火筛自大同深入,京师戒严。

分遣大臣守潮河川、天寿山、居庸、紫荆、倒马、白杨诸关隘。

正德十一年,寇犯白杨口。

嘉靖二十九年,寇由古北口突犯京师,欲夺白杨口北出,不果。

又西北四十余里曰长峪城,其西小城,亦曰长峪新城。

又西二十里,曰横岭口城,亦为守御要地。

嘉靖中,寇自古北入犯,从横岭逸出,即此。

今亦名龙岭口。

口西二十里,有镇边城。

《志》云:城在长峪西北四十里,三门。

正德中,设镇边守御千户所,后益增兵戍守。

自此西南二十五里,至横中山,即紫荆关所辖沿河口界。

又自白杨东至居庸,凡七口。

由白杨而南至良乡县天津关,凡二十七关口。

苏家口在县东北八十里。

嘉靖中,许论言:渤海所当山陵之北,其间有苏家口,实为扼塞之地。

自此直抵通州张家湾,凡百十里。

由张家湾至通州北塞篱村四十里,有白河,水深没马,可据为守。

惟塞篱村至苏家口七十里,地形平漫,至为贼冲。

若密筑敌台,界之以墙,使京师有重关之险,策之得也。

从之。

又慕田峪堡,在州东北百有五里,其西南有慕田峪城,设官军戍守。

万历初,移勃海所于慕田峪关。

是也。

城西有贾儿峪堡、田仙峪堡。

城东为连口,与密云县石塘岭关接界。

唐家岭店州西南四十里。

明永乐中,车驾北征,尝驻于此。

宣德九年、正统十四年,亦尝驻焉。

《明史》:太宗北征,徐行则次唐家岭,疾行则一日而至榆林。

是也。

又有榆河驿,在唐家岭北五里,旧置驿于此。

嘉靖三十六年,改设于新城内,榆林驿见怀来卫。

○皇后店,在州西南三十二里。

元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自大同遣其党秃坚帖木儿犯阙,入居庸。

太子遣兵逆战于皇后店,溃还。

秃坚兵至清河列营,寻入京城。

顺义县州东南九十里。

西南至府城六十里,东南至三河县九十里,东北至密云县七十里。

本汉狐奴县地。

北齐始置归德县,属燕郡。

后周废。

唐开元中,始移燕州于此,仍置辽西县,为州治。

天宝初,曰归德郡。

干元初,改为顺州。

辽仍曰顺州,亦曰归化军。

宋宣和四年,复赐郡名曰顺兴。

金亦曰顺州。

元因之。

明初改置顺义县,属顺天府。

正德八年,始改今属。

城周四里,编户二十七里。

○辽西废县今县治。

《旧唐志》:隋辽西郡统辽西、怀远、泸河三县。

唐初改为燕州,废泸河县。

武德六年,自营州南迁,寄治幽州城内。

贞观初,省怀远县。

开元二十五年,移治所于幽州北桃谷山,去州九十里,仍置辽西县为州治。

五代梁干化三年,晋将周德威攻燕,拔顺州,即此。

辽废县,而州如故。

狐奴城在县东北。

汉县,属渔阳郡。

后汉因之。

张堪为渔阳太守,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

是也。

晋仍为狐奴县,属燕国。

后魏废。

或曰呼奴山有狐奴城,即故县云。

○呼奴山县东北二十五里。

亦名狐奴山。

《水经注》:水不流曰奴。

盖以山前潴泽名也。

其北麓鸟道而上约里许,始渐开渐平,有小石城。

其西南麓,又有一城,相传后汉邓训与上谷太守任兴,将兵屯狐奴,以拒匈奴、乌桓,此城即训所筑。

或曰汉狐奴县城也。

牛栏山县北二十里。

宋王曾上契丹事,顺州至檀州,渐入山牛栏,是其要地。

明改名顺义山。

山北里许有小山,名灵迹山。

又有史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高百余丈,南望京师,尽在目前。

桃山县西北三十五里。

《旧唐书》谓之桃谷山。

山有五峰如桃花瓣,巨石错落,横亘数亩。

元致和初,上都兵入古北口,留重兵屯燕乐城,以轻骑进抵桃山,燕帖木儿掩击之于白狼河,追至桃山,降其众。

燕乐闻之,遂溃白狼河,即白河也。

一云白狼河在县西北三十里。

《志》云:桃山在县南十五里。

恐误。

又孔山,在县南二十余里。

《水经注》:山洞穴开明,故曰孔山。

○白河在县城东。

自塞外流经密云县,又历怀柔县,西南流入界。

经灵迹山,会大、小峪河,又南至县东北二十二里牛栏山东麓,潮河流合焉。

又南径县城东门外,至通州为潞河。

宋宣和末,金斡离不入顺州。

宋郭药师迎战于白河,败绩,遂降金。

嘉靖末,督臣刘焘以密云岁运悉由通州陆运至牛栏山,费多,乃疏此河下达通州,更驾小舟转粟,径抵密云。

省费什之七。

榆河县西南二十里。

自昌平大兴流入县境,亦曰西河,又名沙河。

经后店、苇沟二村,东至通州,而注于白河。

○大水峪河,在县北二十里,自怀柔县南流入界内,又东南入白河。

或以为潮河。

误。

○石槽寨县西北三十里。

其地有三石槽,分东南北三处。

元致和初,上都兵入古北口,游兵掠石槽。

燕帖木儿遣撒敦掩击,败之。

追击四十里,至牛头山,余兵奔窜,复夜袭之,逐出古北口。

牛头山,在密云北境。

或以为即牛栏山。

恐误。

○漕河营,在牛栏山东南,有城,设官兵屯戍。

《志》云:自营而北,即怀柔县之连口关。

又宋城镇,在县东北二十里,唐所置戍守处。

又安乐庄,在县西北六里,或曰即汉安乐县治,后魏废。

今见通州。

怀柔县州东九十里。

西南至府城百里,东至密云县三十里。

汉渔阳县地。

唐初密云、昌平二县地。

贞观二十二年,以内属契丹置弹汗州。

开元四年,改归顺州。

天宝初,改归化郡。

干元初,复为归顺州,治怀柔县。

辽废归顺州,以县属顺州。

金明昌六年,改为温阳县。

元废。

洪武十三年,复置怀柔县,属顺天府。

正德中,改今属。

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四里。

○红螺山县北二十里。

山高二百余仞,下有潭,流为红螺山水。

《志》云:县西三里有石塘山,遇大工,则采石于此。

有工部厂。

黍谷山县东四十里,跨密云县界,亦名燕谷山。

刘向曰: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黍稷。

邹衍吹律以温其气,因名山曰黍谷,亦曰寒谷。

《吴越春秋》:北过寒谷。

谓此山。

南有高齐时长城。

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时游赏处也。

○鸦髻山,在县东南九十里,以两峰高耸而名。

○白河县东七里。

又东十五里即潮河。

《一统志》:潞水自塞外丹花岭合九泉水南流,经密云县西北,又西南流至县境,红螺山水合焉,下流入顺义县。

戚继光曰:白河至密云石塘岭关分二支,一由密云西,一由怀柔西,俱入通州界。

似误。

七渡河在县西南一里。

源出昌平州东北百二十里珍珠泉,南流入界,至此合小七渡河,又东合雁门河,为大北谷河,入顺义县界。

小七渡河,在县西三里,即昌平州之黄花镇小河也,东南入界,注七渡河。

雁溪河在县东八里。

源出塞外,自连口入,南入七度河,总名水峪河。

○连口关在县北,黄花镇东第十一关口也。

其东北二十八里有三角城,本名三角村,徐达败虏于此。

○河坊口关,在县东北,连口东第二关口也。

口外为连云栈。

又北为沙岭儿,隘窄不能容马,防守较易。

大水峪关县东北三十里。

北去密云县之石塘岭四十里有城。

旁地平坦,贼骑易入。

其北十八里曰段伏岭。

又有安子岭在口北八十余里,皆防御处。

《志》云:大水峪西北有西石城、东水峪二堡,南有神堂峪堡,皆有官军屯守。

密云县州东北百二十里。

西南至府百三十里,东南至蓟州平谷县五十里。

汉渔阳厗奚等县地,属渔阳郡。

后汉省。

后魏置密云县及密云郡,寻又置安州。

北齐郡废,而县如故。

后周又改州曰玄州。

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檀州。

大业初,又为安乐郡,密云县属焉。

唐初仍曰密云县,为檀州治。

天宝初,为密云郡治。

辽仍为檀州,又为武威军。

宋宣和中,亦曰檀州,又为镇远军横山郡。

金废州,以县属顺州。

后复为檀州,以密云县并入。

元因之。

明初又改州为密云县,属顺天府。

正德中,改今属。

有二城,周共十余里,编户十九里。

○白檀废县在县北。

汉置,以县有白檀山而名。

后汉废。

建安中,曹操历白檀,破乌桓于柳城,即白檀故城也。

后魏复置县,为密云郡治。

北齐省入密云县。

《唐志》:密云城内有威武军,万岁通天元年置,本渔阳军。

开元二十八年,改曰威武。

辽因以武威为军号。

又今城即金元时檀州城也。

明初改建县。

城周九里有奇。

万历四年,于城东复筑新城,两端相连,周六里有奇。

督臣统兵驻焉。

一云白檀应在县北塞外。

渔阳废县《括地志》:在县南十八里渔水之阳。

秦置渔阳郡,治渔阳。

二世发闾左戍渔阳,即此城也。

两汉仍为渔阳郡治。

魏初,郡县俱废。

晋复置渔阳郡,仍领渔阳县。

齐县废。

隋始移渔阳郡治无终。

唐改无终为渔阳,非故郡地也。

○行唐废县,在县东。

本定州属县。

《辽志》:太祖阿保机掠定州,破行唐,尽驱其民北至檀州,择旷土居之。

凡置十寨,仍名为行唐县。

金废。

要阳废县县东南六十里。

汉县,渔阳都尉治此。

后汉废。

后魏复置要阳县,属密云郡。

北齐废。

《魏志》县有桃花山,即今桃山。

在蓟州西南,盖境相接也。

厗奚废县在县东北。

汉置厗奚县,属渔阳郡。

厗音蹄。

后汉曰亻奚县。

晋废。

魏收《志》:皇始二年,置密云郡,初治提携城,即厗奚之讹也。

宋白曰:檀州密云县,即汉厗奚县旧治。

○方城废县,在县东北。

魏主焘以方城并入密云。

方城,盖慕容燕所置县。

魏主宏于皇兴二年,置安州,治故方城。

其后魏主恭普泰初,复置方城县,属广阳郡,盖即旧城置。

北齐废。

安市废县县东北五十里。

汉辽东属县。

后魏侨置于此。

太武焘延和初,置交州治焉。

太平真君二年,改置安乐郡,兼领土垠县。

北齐废土垠入安市。

后周废郡,并废安市入密云县。

土垠见丰润县。

燕乐废县在县东北八十里。

汉厗奚县地。

后魏主焘延和元年,置燕乐县,又侨置益州于此。

太平真君九年,改为广阳郡。

北齐郡废,以广兴、方城二县并入。

隋大业初,置安乐郡治焉。

唐初郡废,仍为燕乐县,属檀州,亦谓之广阳城。

宝应二年,史朝义败走广阳,广阳不受,即此。

《旧唐书》:燕乐县初治白檀城,长寿二年,移治新兴城。

五代梁干化三年,晋将周德威伐燕,刘守光奔燕乐,被擒。

县寻废。

宋白曰:燕乐、密云,皆汉厗奚县地。

五代时,废为燕乐庄,其地平旷可屯。

元至和初,上都兵入古北口,留重兵于燕乐,其前锋为燕帖木儿所败,遂溃还。

○共城,《括地志》云在檀州燕乐县界,即舜流共工之地。

一作龚城。

《志》云在今县东北五十里。

○密云山县南十五里,一名横山。

晋咸康四年,石虎攻段辽于令支,辽弃令支奔密云山。

虎遣将追获其母妻。

《晋纪》云:段辽为石虎所败,奔于平冈山,盖近汉平冈县界。

唐置横山城,为守御处,盖置于山下。

又石峨山,在县东,洳水出焉,流入平谷县界。

《志》云:县东北八里有冶山,上有塔,石峒深邃,水四时不竭。

东有王府洞,昔人淘金址尚存。

又有香陉山,在县东北。

《水经注》:香陉西北有伏凌山,岩障寒深,凝冰夏结。

白檀山县南二十里。

《汉书》:李广弭节白檀。

又曹操伐乌桓,田畴请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掩其不备。

是也。

又《唐志》县有隗山。

今山在县南三十里。

○大峪锥山,在县北。

《元史》:山产铁矿。

至元十三年,立四冶。

二十五年,罢檀州淘金户。

明亦尝开采,后封闭。

又龙门山,《志》云在县东六十里,有黄崖洞,悬泉如瀑布。

雾灵山县东北二百里,南距边四十里。

一名万花台。

《水经注》:盖广硎山也。

下有广硎水,自黑峪关入西南,流经墙子岭,西合清水河。

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

山之左右,峰峦攒立,深松茂柏,内地之民,多取材焉。

元有雾灵山伐木官,其绝顶可瞰塞内。

《漕河考》:白河发源于此。

正德中,抚臣王大用议以山错在朵颜地界,沿南山以守,则曲折而难,据雾灵以守,则径直而易,请出不意,筑城守之,以扼其险,如唐宋受降大顺故事。

不果。

九庄岭县北三十里。

《水经注》:鲍丘水自御边北塞外,南流径九庄岭东。

非。

又棒棰崖,在县东北。

隆庆元年,三卫夷酋董忽力勾土蛮十万犯边,势甚猖獗。

既拆墙而出,至棒棰崖迷失道,坠坑死者无算。

○白河在县城西。

亦曰鲍立水,亦曰大榆河。

自县北石塘岭流经县界,又南经怀柔、顺义县流入通州境。

万历中,议者谓顺义县牛栏山而下,白河、潮河二水交会,水势深广,漕舟易达。

牛栏山而上,水源既分,支流自弱。

密云城西有白河故道,宜于杨家庄地方筑塞新口,疏通旧道,使白河自城西经流,直至潮河交会,则水势至大,牛栏山至密云亦可以舟运矣。

潮河在县东南。

自县北石塘岭流入县界,南流至顺义县,合于白河。

宋景定二年,蒙古忽必烈亲将诸军由檀、顺州驻潮河川。

明弘治十三年,火筛自大同深入,分遣大臣戍此。

李东阳曰:朵颜通潮河川、古北口,一日而近。

是也。

《边防考》:潮河宽处,可一二里,狭处仅二三丈。

昔人每以木石纵横布列,以限戎马。

川之两旁,筑垣五台。

东台下有铁门关,为出入道,常扃钥不开。

而台上有楼,总督大臣每以抚赏诸夷时,莅此关。

外为夹墙,下有小城,曰北关营。

川口东南又有小城,曰潮河川堡,设潮河川守御千户所戍守。

《志》曰:潮河川直冲境外,横阔百七十余丈,夏秋水涨,则成巨浸,水退则为坦途,可通万骑。

地皆流沙,不能筑城凿渠。

弘治中,抚臣洪钟议以古北口东三里许,二寨、三寨间,其山外高内低,约余二丈,凿为两渠,以杀水势。

复于口外砌石堰,使水由川中行,仍于堰内筑外关一座,以防寇冲。

诏从之。

议者谓于柏楂山筑墙,则川在墙内,凿之无益,既而功久不成。

议者又言:潮河川古道门外,有蜂窝岭,增墩浚川,设桥其间,可防冲突。

许论谓:潮河川,系残元避暑故道,尤为寇冲,设桥则浮沙难立,为堑则涨水易淤。

若多建石墩列川中,错综宛转,令不碍水路,亦备御一法也。

嘉靖中,边民哈舟儿者,常导虏首自潮河川入京东,逼古北口。

万历中,议者欲于潮河川、西山、野猪岭,北至猪嘴寨、河口墩,又迤北至石崖,创修横城一道,以为险固云。

今潮河川新、旧营寨,俱为防守要地。

要水在县东北。

亦曰清水。

源出古北口外,自大小黄崖口流入境,至县西北又东入于潮河。

汉要阳县以此名。

又东北有武列水,亦曰三藏川,其水三川泒合,曰西藏川、中藏川、东藏川,其合处曰三藏口。

晋咸康四年,慕容伏兵于此,败赵将麻秋处也。

《水经注》:要水、武列水、三藏水并注于濡水。

据此则今入白河者,非古要水也。

○道人溪,在县东北石盘峪。

《志》云:源发龙门,流经县界,入于潮河。

又黑城川,在县北四十里。

《唐书》:檀州有镇远军,即故黑城川也。

○古北口县东北百二十里。

两崖壁立,中有路仅容一车,下有深涧,巨石磊,凡四十五里,为险绝之道。

亦曰虎北口。

《新唐志》:唐燕乐县东北八十五里有东军、古北二守捉。

古北口,长城口也。

五代梁干化三年,晋将刘光攻刘守光,克古北口。

石晋开运二年,契丹主入寇,还至虎北口,闻晋取泰州,复南向。

宋宣和三年,金人败辽兵于古北口。

明年,金取燕京,辽耶律淳之妻萧德妃自古北口走天德,既而燕京归宋。

金将蒲苋败宋兵于古北口,复取燕京。

《金史》:古北口,国言曰留岭。

嘉定二年,蒙古侵金,兵至怀来,金人拒之,败还。

蒙古乘胜至古北口,金人退保居庸关。

元致和元年,泰定帝子阿速吉八立于上都,遣兵分道讨燕帖木儿于大都。

时脱脱木儿守古北口,与上都兵战于宜兴,上都兵败走。

宜兴,元兴州属县也,在古北口外。

至正二十四年,秃坚帖木儿犯阙,太子东走古北口。

明洪武二十二年,命燕王出师古北口,袭乃儿不花于迤都,降下之。

永乐八年,塞古北口、小关口及大关外门,仅容一人一马。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官军御之于此。

寇别遣精骑走间道,从关左黄榆沟出师后,官军遂溃。

自古北口至京师才七舍,漫衍无卫戍望,寇长驱而南,京师大震。

既而复循诸陵而北,东循潮河川,由古北口出。

今口北有潮河川新营,其北五十五里为黄天西谷。

《边防考》:自黄花镇而东,凡四十八关口,至古北口。

古北口外有万塔黄崖,西南接潮河川,即雾灵山之支麓也。

自宣府龙门所北万松沟至此,四五百里,皆崇山迭嶂,得而守之,可以断东西贼往来之路。

天德,见陕西榆林卫。

石塘岭关县西北四十里。

有城周二里有奇,内有石塘营。

其北十三里,曰柏楂儿岭,亦曰柏楂山。

又北九里曰贾家谷,又北三十里曰青红岭。

皆备御处也。

《志》云:石塘岭西北有骠骑堡,有水关,白河从西北塞外流经此。

又东北有石佛堡。

白马关在石塘岭东北四十里,东去潮河川九十里,有城,有水关。

其东有陈家峪堡,亦曰陈家峪关。

又有吊马峪关,南有冯家峪堡。

《边防考》:白马关相近有高家堡。

万历中,朵颜犯石塘岭,攻白马关及高家堡,官军御却之。

关北七十里有汤河,又北百里为满套儿,极冲也。

自汤河上梢正南行,顺白河至石塘岭,可二百里。

山恶水深,称为天险。

○砖朵子关,古北口东第七关口也。

又东北为司马台寨,有小城,西去潮河川二十里。

其东南为将军台堡。

《志》云:司马台北六里,曰虎头山。

又有扒头崖,在司马台东。

曹家寨县东北九十里,西去潮河川六十里,古北口东第十三关口也。

近代尝为寇冲,有城周六里有奇,城西为新营口。

外三十五里,为青沙岭。

又北五十四里,即小兴州。

又有牛心山,在曹家寨土墙边外十四里。

○黑谷关在曹家寨东北,有水关。

其北十四里,曰榆树林。

又鸽子塘,在黑谷关东南三十六里。

又南十里,曰窄道儿。

东北过斗里库,贼巢也。

《边防考》:黑谷关东南为吉家庄营。

又东五十里,曰大安子岭。

又东三十里,曰黄土岭。

又东北三十里,曰红门川。

又有恶谷寨,在黑谷关南境。

嘉靖间,议者请于恶谷、红土谷、香垆石等处,堑崖壁以为固。

其地盖相近也。

墙子岭关县东北七十五里古北口之东南。

城周一里有奇,有水关。

嘉靖二十四年,朵颜酋影克纠东西虏二十万骑溃此而入,大掠通州及顺义、三河诸县。

四十二年,俺答复由此入犯。

崇祯十二年,官军败绩于此。

守御要地也。

又东北为磨刀峪关,亦嘉靖时寇由此入犯处。

《边防考》:自墙子岭而东十六里,曰城子谷。

又东五里,曰响水川。

又东有陡子口、李家庄、青羊岭、三坌口诸处。

自三坌口东至红门川十二里,西至墙子岭七十二里。

又大、小黄崖关,在磨刀寨东北,其南为北水峪堡,东有黄门关堡。

又有熊儿峪寨,在墙子岭东南,东接峨嵋山寨。

《志》曰:自古北口而东接峨嵋山寨,凡二十四关口。

○镇虏营在墙子岭南三十里,有新旧两城。

其东有渔子山堡,西北与熊儿峪相接,东入平谷县境。

峨嵋山寨县东北百十里,其东曰黄松峪关、将军石关。

自将军石而北十三里,曰夹城岭,又北一里曰私盐岭,又北十六里曰斗子峪。

又有车道谷,在将军石关东北五十三里,东至盘道岭五里,又东七里,曰李家台。

《志》曰:自峨嵋山寨,东至蓟州之黄崖谷关,凡五口。

石匣营县东北六十里。

营西有石如匣,因名。

旧有石闸驿,在县南里许,宣德四年,徙于此。

弘治十七年,筑城,周四里有奇。

自是增兵置守,益为要地。

自石匣东北行十里,为腰亭铺,始入山。

又十里为新开岭,又十里为老王店。

《金史》:贞二年,潮河溢,漂古北口铁裹门关至老王谷,即此。

又十二里至古北口,水浅则涉潮河,水大则纡回从山顶行,故石匣至古北,计程为六十里。

李家庄在墙子岭东三十余里。

嘉靖二十二年,总兵永出塞袭李家庄。

李家庄为朵颜别部,善盗边,然不通北寇。

自是以后,往往导引入寇,为边患。

隆庆初,董忽力勾土蛮入蓟州塞,总兵李世忠壁李家庄不敢出,为敌所困,救至乃解。

保要镇在县境。

《唐会要》:妫州东至檀州二百五十里。

檀州有三叉、横山、米城等三城,临河、黄崖二戍,又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虏、石子等七镇。

唐会昌初,雄武镇将张仲武举兵讨幽州叛卒,遣军吏吴仲舒至京师,言幽州粮食皆在妫州及北边七镇。

是也。

今蓟州平谷县,即故大王镇。

金沟馆县东北四十五里。

自顺义、密云至此,多山溪之阻,至馆川原平旷,谓之金沟淀。

沈括曰:檀州东北五十里有金沟馆,自馆少东北行,乍原乍隰,三十余里至中顿,过顿屈折北行峡中,济滦水道三十余里,钩折投山隙以度,所谓古北口也。

盖旧道出古北口,由金沟馆云。

附见:

密云中卫在密云县治东,洪武四年建。

○密云后卫,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即古北口也。

有城周四里有奇,雄踞山巅,至为险峻。

洪武十一年,置守御千户所于此。

三十年,改建今卫。

又营州左屯卫,在顺义县治东,本属大宁。

永乐初,移建于此。

勃海守御千户所在昌平州东北百里,黄花镇城东三十里。

弘治中,增置以为山陵北面之备。

万历初,移置于慕田峪关。

四年,复还旧治。

《志》云:所西北有擦石口、磨石口、驴鞍岭、大榛峪、南冶口、大长峪、小长峪等堡。

又有铜矿,嘉靖三十六年封闭。

蓟州府东二百里。

东至永平府三百里,南至天津卫二百里,北至古长城二百三十五里。

战国时燕地。

秦汉至晋,皆为北平郡地。

后魏始改属渔阳郡。

隋开皇六年,徙置玄州治无终,即后魏安州也。

后周改为玄州,皆治密云郡。

《隋志》:开皇六年,立玄州总管府。

大业初,府废,炀帝遂改置渔阳郡。

唐初郡废,属幽州。

开元十八年,析置蓟州。

天宝初曰渔阳郡《新唐书》:蓟州南二百里有静塞军,本障塞军。

开元十九年,更名。

又有渔阳府,盖贞观中府兵所居。

干元初,复曰蓟州。

辽因之,亦为尚武军。

宋宣和四年,赐名广川郡。

金亦曰蓟州,属中都路。

元属大都路。

前朝仍为蓟州,以州治渔阳县省入编户二十六里,领县四。

今仍曰蓟州,领县二。

州控卢龙之险,扼柳城之道,襟带郊圻,称为重地。

大宁未移,开平未弃,山川完固,风尘可以无警也。

自藩篱日坏,伏莽兆忧,渐成入室之形,遂致剥床之患。

正统以后,修完捍卫,亦孔棘矣。

今东起山海,西迄居庸,延袤曲折几二千里,皆属蓟镇按:《九边志》蓟州自山海关,西至居庸东之灰岭,隘口共一百二处,相去约二千二百里。

又自州以西,有边墙三重。

由州北黑谷等关,西达密云砖朵子关,为第一重。

自州东北峰台谷寨,西达密云之墙子岭南谷寨,为第二重。

自州东彰作里关,西达密云峨嵋山寨及香河县,为第三重。

而密云之桃儿冲寨,与砖朵子相接,边墙至此,始合为一。

又西为古北口,又西则居庸关也。

《边防考》:隆庆二年,督臣谭纶、帅臣戚继光治塞垣,夹垣为台,高数丈,矢石相及,环蓟而台者三千,垣周二千余里,自是寇不敢深入。

边分东、中、西三路。

东路所急者四东路帅驻台头营,见昌黎县,曰山海关辖一片石等冲口,见抚宁县,曰石门寨在抚宁县东,辖义院口、黄土岭、大毛山诸冲口,曰燕河营在永平府北,辖界岭、青山等冲口,曰建昌营在迁安县北,辖胡林、冷口诸冲口。

中路所急者四中路帅驻三屯营,见迁安县东,曰太平寨在迁安县西北,辖擦崖子、榆木岭等冲口,曰喜峰口见遵化州东北,辖董家谷、李家口诸冲口,曰松棚谷在遵化州北,辖罗文谷、潘家口、洪山口诸冲口,曰马兰谷在遵化州西北,辖宽佃谷、大安口、将军石、黄崖谷诸冲口。

西路所急者四西路帅驻石匣营,在密云县东北,曰墙子岭在密云东北,辖墙子岭、镇虏关诸冲口,曰曹家寨在密云东北,辖黑谷关、吉家庄诸冲口,曰古北口在密云北,辖潮河川、司马台诸冲口,曰石塘岭在密云西北,辖白马关、大水谷诸关口。

其边墙皆依山凑筑,大道为关,小道为口。

屯军曰营,列守曰寨。

郭造卿曰:守边者宜专要害,而以余兵备策应。

故兵虽省而不乏,常聚而不分。

今不论要害奇正,而徒议摆守。

夫蓟边山川盘旋,道路崎岖,几二千里,就使增兵,岂能遍守?备者多则战者寡,兵分势弱,其何以支?积而不改,有各守汛地之虚名,无相机策应之实用。

声援隔绝,首尾衡决,必不免矣。

戚继光曰:蓟地有三:平易交冲,内地之形也;险易相半,近边之形也;山谷仄隘,林薄蓊翳,边外之形也。

平原利车,近边利骑,边外利步。

三者迭用,可以制胜。

○渔阳废县今州治。

汉为右北平无终县地。

故渔阳郡治,在密云县界。

隋末,始移渔阳郡于无终,改置渔阳县。

唐初属幽州,武后时营州陷于契丹,寄治渔阳。

神龙初,县改属营州。

开元四年,复属幽州。

十八年,置蓟州治焉。

自是州郡皆治此。

明初废。

州城,洪武四年筑,周六里有奇。

北平城在州境。

《括地志》:渔阳县东南七十里,有北平城,倚燕山为板筑。

后汉右北平郡治土垠,或以为即此城也。

又州西南有博陆城。

薛瓒曰:博陆在渔阳,汉宣帝封霍光为侯邑。

○犷平城,在州西。

汉县,属渔阳郡。

服虔曰:犷,音巩。

东汉因之。

建安十年,乌桓攻渔阳太守鲜于辅于犷平,曹操引兵渡潞水救之,乌桓走出塞。

晋县废。

雄武城在州东北。

《唐志》:蓟州广汉川有雄武城,天宝六载,安禄山筑此以贮兵器。

其后置军使于此,为州境要地。

会昌二年,回鹘部将丹阝颉啜南趋雄武军,窥幽州。

节度使张仲武遣军败之。

广明初,卢龙帅李可举奉诏讨李克用,侵蔚、朔等州。

克用分兵守朔州,自将其众拒可举于雄武军,即此。

○安远城,在州西北。

唐末置安远军。

五代梁时,晋将周德威攻燕刘守光,拔安远军,蓟州将成行言等降于晋。

又洪水城,在州东北九十里,唐所置守捉城也。

《新唐书》:州有洪水守捉。

又东北三十里,即盐城守捉矣。

○盘山州西北二十五里,一名盘龙山。

《志》云:山高二千仞,周百余里,势磅礴而盘桓,因名。

《图经》云:南距沧溟,西尽泃水,东放碣石。

自远望之,层峦迭嶂,律排空,真为雄胜。

山北数峰林立如削,曰紫盖,曰宿猿,尤为奇特。

其最高者曰上盘。

上有二龙潭,下有潮井,又有泽钵泉。

稍下者,曰中盘。

东行十余里,蔚然深秀,怪石突起者为白岩。

其南又有一小岭,陡绝难行,曰砂岭。

高二百余仞,周六里,泉水沿石窦而下,为砂河,东流合遵化州之五里河。

甘泉山州西北七十里。

山下有泉,极甘美,因名。

一名石獒山。

又有桃花山,在州西南六十里。

旧《志》以为州境之名山也。

○崆峒山,在州东北五里,相传黄帝问道处。

又有螺山,在州南五里。

《图经》:州西北三里有渔山,高百余丈,周五里。

郡在此山之阳,故曰渔阳。

下有渔水,即今州城南之龙池河也。

药儿岭在州北。

胡氏曰在雄武军之西。

唐广明初,李克用自雄武军西还,李可举遣将韩玄绍邀之于药儿岭,大破之。

即此。

○龙池河州城南。

一名渔水。

源自州北卢儿岭口流入,南合遵化州之梨河,经玉田县,入宝坻县之白龙港。

成化间,西北盘山水发,始合州境之砂河、窑河及五里河,并入沽水。

泃水一名广汉川,在州北四十里,发源黄崖口。

一支西南流,经盘山之阴,入平谷,为泃河。

一支东南流,经盘山之阳,过三坌口,入宝坻县之白龙港。

宋广川郡之名以此。

《水经注》渔阳有[A212]水,流经石门峡,入徐无县境。

或云[A212]水盖即滦水支流,自遵化州流经石门,下流至玉田县,合于梨河。

沽河州南五里。

自阳河以西,泃水以东,诸水皆入焉。

其下流经新开河,至直沽,达于海。

漕运溯流而上,直抵城南。

《通典》渔阳有鲍丘水,又名潞水,即沽水矣。

后汉兴平二年,幽州牧刘虞为公孙瓒所杀,虞从事鲜于辅等合兵攻瓒,破瓒于鲍丘水。

《水经注》:鲍丘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即鲜于辅等破瓒处。

一名东潞水。

今在通州东者,曰西潞水。

在蓟州南者,为东潞水。

下流皆合于宝坻县,亦兼有鲍丘水之名。

李贤曰:今海滨有二沽,一曰水套,一曰新开,相去才十里。

天顺初,开河通潮,以便蓟州漕运,此二水也。

阳河州西五里。

亦名五里河,以去城五里而名。

源出城西鹅毛台,台亦名纸坊山。

下流入于沽水,水性暖,遇寒不冰,故曰阳河。

相去一里有源泉水,泉出地中,方广丈余,盛暑弥凉,因名。

平虏渠在州南。

《唐志》渔阳有平虏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险。

又其北涨水为沟,以拒契丹,皆神龙中沧州刺史姜师度所开。

《屯政考》:今州北之黄崖营,州西之白马泉、镇国庄,州东之马申桥、夹林河,州西之别山铺,夹阴流河以至阴流淀,皆可疏渠为田云。

白龙港州南七十里。

亦曰白龙江。

绕桃花山下,泃河、沽河诸水皆汇焉,入宝坻县界,亦名潮河,以河通潮汐也。

《志》云:州城北有金泉河,平地泉涌,流为马申河。

○黄崖峪关州北四十里。

其北三十五里,曰寻思峪,又北十五里,为柞儿峪。

又车道峪堡,在黄崖峪东。

《志》曰:自车道峪黄崖口直北,即元人之大兴州也。

○宽佃峪关,《志》云:黄崖峪东第六关也。

自黄崖峪以东,至遵化州之马兰关,凡十口,而宽佃峪为要路。

石门镇州东六十里。

山峡崭绝壁立,其中洞开,俗呼为石门口。

《水经注》以为[A212]水所经也。

后汉中平五年,渔阳张纯等叛,诏中郎将孟溢率公孙瓒等讨之,战于石门,纯败走。

宋宣和五年,辽萧败宋兵于石门镇,遂陷蓟州。

寇掠燕城,为郭药师所败,走死。

今为石门镇驿。

宣德三年,征兀良哈。

自石门驿出喜峰口。

是也。

《志》云石门峡在遵化州西五十里,盖境相接云。

○五里镇,在州西五里,因名。

宣德三年,驾至五里镇,遂前行至石门驿。

是也。

鸡苏寨在州西。

五代梁开平年,刘守文以沧州之众,并招契丹、吐谷浑,共讨其弟守光,战于鸡苏寨,为守光所获。

玉田县州东南八十里,西南至宝坻县九十里。

春秋时,为山戎无终子国。

秦置无终县。

汉因之,属右北平郡。

后汉因之。

晋属北平郡。

后魏属渔阳郡。

隋初属玄州。

大业初,为渔阳郡治。

隋末废。

唐干封二年,复置无终县,属幽州。

万岁通天二年,改为玉田县。

神龙初,改属营州。

开元四年,还属幽州。

八年,复属营州。

十八年,改属蓟州。

辽因之。

宋宣和六年,改置经州。

金复曰玉田县。

今仍之。

城周四里,编户十八里。

○无终城在县治西。

春秋时山戎国也。

秦置无终县。

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

汉初臧荼击杀广于无终,并其地。

汉灭荼,亦置无终县。

后汉初,更始以苗曾为幽州牧,治无终,吴汉斩之。

晋隆安三年,慕容盛使其将李旱讨叛将李朗于令支,朗请救于魏,自迎魏师于北平。

旱克令支,遣别将孟广平击斩朗于无终。

唐改玉田,而无终之名隐。

《五代志》:玉田,西至幽州三百里。

五代梁开平初,刘守文引沧、德之兵讨刘守光,战于玉田,败还。

徐无城在县东。

汉县,属右北平郡。

后汉因之。

晋为北平郡治。

咸康三年,后赵石虎攻段辽于令支,至徐无。

后魏县属渔阳郡。

后周废入无终县。

徐无山县东北二十里。

后汉末,田畴入徐无山,营深险平敞地而居之,百姓归之,至五千余家。

建安十一年,曹操伐乌桓,令畴为乡导,上徐无山。

是也。

今其山绵延深广。

《志》云县东北二十五里有小泉山,泉源出石罅间,俗呼为小泉。

西南流五里许,合大泉山之水,入白龙港。

二山即徐无之别阜矣。

○无终山,县东北三十里。

《图经》云:无终子国于此。

春秋襄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

又昭元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于太原。

盖无终本在晋阳之境,后为晋所败,因徙于此也。

《寰宇记》:无终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阴山。

盖亦徐无之支陇矣。

又种玉山,在县北十里,县以此名。

燕山县西北二十五里。

《志》云:山自西山一带,迤逦东来,延袤数百里,抵海岸。

苏辙诗: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中间哆箕毕,末路牵一线。

盖实录也。

东晋咸康四年,石虎攻段辽,辽将北平相阳裕登燕山以自固,即此。

○傍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回崖壁立,突兀嵯峨。

有堡可以避兵,其相连者曰历山。

《志》云:历山在县北十五里。

又县西北二十里,有石鼓山。

○梨河在县东二十里。

自遵化州南流经县境,又南入宝坻县界,县东境诸水多流入焉。

○蓝水,在县西北二十里,出县北境三乐台山,西南流入州南白龙港。

浭水县东北四十里。

《水经注》:浭水出徐无县北塞中,南历徐无山,有黑牛谷水、沙谷水,并西出山东,流注浭水。

又有[A212]水,亦自徐无县西北,东南流,合于浭水。

浭水下流合于梨河,即丰润县之浭水。

○后湖庄在县北。

《屯政考》:县有清庄坞,导河可田后湖庄,疏湖可田三里屯,及大泉、小泉,引泉可田也。

○阳樊驿,旧在县西二十里。

嘉靖二年,迁于县之西关。

又有双桥,在县东四十里,通道所经。

壕门戍在县北。

《唐志》玉田县有壕门、米亭、三谷、礓石、方公、白羊等六戍,又偏林,在县境。

《金史》:大定二十年,以玉田县行宫之地偏林为御林。

即此。

平谷县州西北八十里。

西南至三河县四十里。

本汉县,属渔阳郡。

晋废入通州地。

今县本唐渔阳县之大王镇。

金始置平谷县于此。

元初废。

寻复置,属蓟州。

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滑盐废县在县西北。

汉县,属渔阳郡。

后汉县废。

明帝时,谓之盐田。

世谓之斛盐城。

北魏时,有斛盐戍。

《水经注》:大榆河自密云东南流经斛盐城,西北去御夷镇三百里。

孝昌三年,安州石离、穴城、斛盐三戍兵反,应上谷贼杜洛周。

洛周自松硎赴之。

石离、穴城二戍,盖在斛盐戍西。

松硎,《唐志》营州西北百里有松陉岭。

或曰在今延庆州界,其地多长松,即今松林地也。

《括地志》:滑盐地宜五谷,有盐池之利。

○瑞屏山县北二十里。

连峰耸拔,秀列若屏。

又妙峰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峰峦峻秀,下有九沽泉。

《志》云:县东北十里,有渔子山,上有大冢,相传为黄帝陵也。

其北有渔子山堡,与密云县熊儿峪相接。

城山县东六十里。

四山高耸,中宽平如城。

又碣山,在县东五十里,峰峦峭拔,林谷深邃。

《志》云:县南八里又有泉水山,泉流入河,民赖灌溉。

○泃河在县东南。

自蓟州流入界,又南入三河县境。

《志》云:县东十里,有马庄河,源出县东北海子,与县东北三十里独乐河及县境之五百沟河、乡泰河,俱合流入于泃河。

洳河在县东南五里。

源出密云县石峨山,流经县境,又西南流入三河县界。

县西十里有周村河,源出口外,下流入洳河。

逆流河在县东南。

一名小碾河。

源出县南泉水山,西北流,凡九十九曲,而入泃河。

又有龙泉,在县东南十里,明成祖尝驻跸于此,饮水而甘,锡以今名。

夏谦泽县东北百余里。

晋隆安初,后燕慕容宝为拓跋所迫,自中山至蓟尽徙府库,北趋龙城。

将石河头时屯渔阳,引兵追之,及于夏谦泽,为慕容会所败。

胡氏曰:泽去蓟北二百余里。

今县东北有海子,或以为即故泽也。

《水经注》:鲍丘水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余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

盖在潞县境内云。

○黄松峪关在县东。

又东与密云县将军石关相接。

关北为熊儿峪关,又西为熊儿峪营。

今边界分属密云,而其地则逼近县境。

龙家务庄在县东六里。

《屯政考》县有水峪寺、龙家务庄,旧为耕屯处。

遵化州东至永平府迁安县一百七十里。

秦无终县地也。

唐于此置马监及铁冶。

后唐始置遵化县。

辽重熙中,置景州及清安军治焉。

宋宣和四年,仍曰景州,亦曰滦川郡。

金州废,县隶蓟州。

元因之。

明亦曰遵化县,属蓟州。

今称遵化州城周六里,编户二十里,领县一。

○盐城在州北。

唐守捉城也。

《唐志》:出蓟州雄武军东北行百二十里,至盐城守捉。

又东北渡滦河,即古卢龙镇。

或以为即汉滑盐县。

恐误。

○平安城,在县西南五十里,周五里。

旧传唐太宗征辽遘疾,经此旋愈,因名。

又喜峰口东北有小城,相传徐达所筑,亦谓之徐太傅城。

岁久弥坚,远望如碧玉,悬崖陡耸,人迹罕到。

○南龙山州南八里。

其北有北龙山,两山相望,蜿蜒如龙。

又明月山,在县西南十三里,高百余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望之如月。

县南二十里,又有清风山,高三百余仞。

五峰山州东北二十五里。

山势磅礴,突起五峰。

又三台山,在县东北九十里,其山盘曲三层。

又东北二十里,为大团亭山,山北为小团亭山,皆县境之险也。

灵灵山州东南六十里,山高九百余丈,为县境群山之冠。

又磨台山,在县南四十里,山高耸而顶圆如磨。

○夹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以两山相夹而名。

又关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以山近边关而名也。

鹿儿岭在州北塞外。

明初,常遇春讨元余孽,出遵化,度鹿路岭,至会州,即此。

《志》云:岭一名鹿路,或讹为路儿岭。

龙门峡州南十里。

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许,水自悬崖倾泻而下,触石成井,奔荡之声,轰然若雷。

一名独固门,以凭藉险固,绝壁云耸,疏通若门,故名也。

《水经注》以为沽水所径。

○滦河在州东北。

自县北塞外,径团亭寨,流入内地,东南入永平府迁安县境。

《迁安志》:滦河发源炭山,乱泉喷涌,合流百二十里至宣府。

又东北二百一十里至云州堡,又东北二百六十里至桓州,又自桓州过口北,又自北而南入上都开平界,东流七百里,自潘家口入县界,又百八十里至迁安县。

唐开元二年,幽州帅薛讷出檀州击契丹,至滦水山峡中。

契丹伏兵遮其前后,从山上击之,讷大败。

即此地也。

今详大川滦河。

梨河在州西南。

源出县北山谷中。

旧《志》云:出滦州界,流入县境。

县西北有汤河,出鲇鱼口。

又有清水河,出道沟峪,俱流合焉。

经玉田县,入宝坻县界,合于潮河。

明建文三年,辽东兵围遵化燕兵,败之于清水寺桥。

桥盖在清水河上。

○五里河,在县北五里,源自一片石谷口。

流经沙坡峪,至县西南,入于梨河。

或谓之沙河。

建文初,大宁帅刘贞引兵至沙河,攻燕遵化。

永乐二年,成祖北征三卫,还驻跸沙河,即五里河也。

涌泉湖在州西南。

湖不甚广,而泉水澄渟不竭。

徐贞明曰:县西南平安城及沙河铺、涌泉湖、韭菜沟、上素河、下素河,皆利于耕屯处也。

○马兰峪关州西北七十余里。

为守御要地,有城。

关外六十七里,曰牵马岭。

又鲇鱼石关,马兰关东第二关口也。

正德四年,朵颜入寇,自鲇鱼石毁垣入马兰峪。

十年,兀良哈寇马兰峪,参将陈干战死。

嘉靖三十四年,俺答亦自此入犯。

马兰峪其东为大安口,亦要口也。

嘉靖三十八年,尝为寇所陷。

口北二十六里,曰柳林。

又北二里,曰白枣林。

又北十六里,曰新开岭。

又有沙坡峪口,在大安口东。

○罗文峪关,在县西北十里,马兰峪东第十四关口也。

其北五十九里,曰窟窿山。

又北七里,曰神山岭。

又北十三里,曰白马川。

又北十一里,曰石夹口。

又有三道岭寨,在罗文峪东。

洪山口关州北五十里。

有城,其内为松棚营。

关北百十七里,为黄土岭。

又北三十里,为乔家岭。

又北四十里,曰车河川。

《边防考》:洪山口东,又有龙井儿关,贼冲也。

其内为三屯营,接迁安县界,其东曰三台山关。

关北五十二里,曰寺儿峪。

又北十六里,曰土松岭。

又北六十七里,曰谢儿岭。

又北有恼奴河、傍牌川等处,皆贼径也。

○潘家口,在县东北四十里。

嘉靖三十八年,朵颜导寇入犯,度滦河,由潘家口而西,大掠蓟州。

其东曰团亭寨,又东即喜峰口也。

《志》云:自马兰峪至大喜峰,凡三十一关口。

喜峰口关州东北七十里。

三卫属夷入贡通衢也。

关城周三里,关口有来远楼,可容万人。

《道里记》:由喜峰口东北六十里,曰椴木峪关。

又六十里,曰松亭关。

自松亭关至大宁废卫,凡三百六十里,为控御之要。

宣德三年,车驾由喜峰口,大败三卫贼酋于宽河。

嘉靖十年,三卫虏帅入犯喜峰口。

自此益增兵戍守,为蓟边重地。

又李家口,喜峰口东第三口也。

其北四十里,曰天津峪。

又北十里,曰九估岭。

又有董家口,在李家口东。

隆庆三年,二卫寇突犯,帅臣戚继光御却之。

其北十里,曰桃树峪。

又北六十五里,地名聂门。

又北三十里,曰龙须门。

又北七十里,即废会州也。

《志》曰:自喜峰口至永平府迁安县之青山口,凡七口。

万历初,朵颜犯喜峰,戚继光勒兵出青山口,败之。

是也。

松亭关在喜峰口北百二十里。

辽人自燕京之中京,每自松亭趋柳河。

宋至和二年,刘敞奉使契丹,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环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导此?驿相顾骇愧。

明洪武二十年,大帅冯胜出松亭关讨纳哈出。

建文初,大宁帅刘贞等引兵出松亭关,驻沙河,攻遵化,燕王驰援,贞等退保松亭。

既而燕王谋取大宁,诸将曰:大宁必道松亭关,关门险塞,守备方严,恐难猝拔。

乃从别径趣大宁,还收松亭。

是也。

大宁废后,松亭亦弃不守矣。

丰润县州东南八十里。

西北至蓟州百七十里,东至永平府百六十里。

本玉田县之永济务。

金泰和中,置丰润县,属蓟州。

元至元二年,省。

四年,复置。

今城周四里,编户二十二里。

○土垠废县县西北六十里。

汉县,属右北平郡。

后汉为郡治。

晋属北平郡。

后魏属渔阳郡,后属安乐郡。

魏收《志》:真君九年,置土垠县,似废而复置也。

旧《志》:土垠城,在密云东百里陈宫山下。

即此城矣。

后齐废。

《昌平记》:顺义城北一里,又有废土垠县,疑后魏所改置也。

今县有垠城铺,在县东十里,以旧县名。

垠,音银。

俊靡废县在县北。

汉县,属右北平郡。

靡,音麻。

后汉因之。

建武中,遣吴汉等击尤来、大枪贼,穷追至俊靡。

是也。

晋属北平郡,后废。

○鸦鹘山县西北二十里。

峰峦秀拔,高数百仞,有孟家、赵家二洞。

又西有两山口。

两山者,狼山、管山也。

两崖对峙,中有路通遵化州,又有莲花池水注焉。

○灵应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其山悬崖壁立,岩畔有泉喷流而下,注于沙流河。

马头山县东二十里。

其山数峰驰骤,最南一峰,昂若马首。

又有车轴山,在县南二十里,山孤圆而高,如卧毂然。

○朝月山,在县东八十里,两峰特起,状如偃月,山阴为石坑冈。

又腰带山,亦在县东八十里,上有石崖绕山半,如束带然。

又西为大岭山,亦行旅所经也。

陈宫山县北七十里。

萦回数十里,东临还乡河,西接黄土岭。

山南有峰,其色苍翠,一名华山。

○崖儿口山,在县东北八十里。

其山绵连而中断,东为崖儿口,西为白口。

有水自崖而入,因名。

○浭水县北八十里。

一名还乡河,或谓之云浭水。

源自迁安县,历崖儿口,西南流经县境,入玉田县界,合于梨河。

又沙流河,在县西四十里,源出县西北五十里之党峪山下,经两山口,又西南流,会于还乡河。

元致和初,怀王袭位,上都兵自辽东入讨,撒敦等拒之于蓟州东沙流河。

是也。

沙河在县南。

源出滦州界,西北流经县之越支社,又屈而东南流,入于海。

《志》云:明成祖北征三卫,还驻跸沙河,即此。

似误。

又韩城镇河,在县南五十里韩城镇,源出车轴山,经镇北,又西流十余里入漫泊,下流会还乡河。

○越支社县南百里。

亦曰越支场。

今有宋家营盐课司。

又义丰驿,在县东三十里。

县西北二十里,又有梁家务,皆津途所经。

鸦洪桥在县西,与玉田县接界。

《一统志》:还乡河至鸦洪桥,合于梨河。

《屯政考》:县南有大寨及刺榆坨、史家河、大王庄之地,东则榛子镇,西则鸦洪桥,夹河五十余里,皆可屯之区也。

又自水道沽关、黑岩子墩,至宋家营诸处,东西百余里,南北百八十里,地皆濒海,平旷可耕。

附见:蓟州卫在州治东北。

洪武八年建。

镇朔卫在蓟州卫西。

永乐中建。

又营州右屯卫,在州治北,本在大宁卫境,永乐二年移建。

兴州左卫屯在玉田县东南百四十里。

旧在开平卫境,永乐初,移建于此。

○兴州前屯卫,在丰润县治西,永乐二年移建。

遵化卫在遵化州治南。

洪武十年建。

东胜右卫在遵化卫西。

永乐初,移建于此。

○忠义中卫,在今遵化州治东南。

永乐初建。

营州中屯卫在平谷县治东,永乐二年移建于此。

《备边录》平谷县西北十里有故城,今营州中屯卫戍于此,与黄松峪等关、熊儿峪等营,官军互为屯御,常近数千人。

宽河守御千户所在今遵化州治南,建文二年建。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