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 北直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 北直一 顾祖禹

古冀州按州名盖始于颛帝时。

见卷首。

舜分置十二州,此为幽州传曰:舜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

则北直为幽、并二州地。

杜氏《通典》:舜分卫东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

是也。

《禹贡》亦为冀州。

《周礼·职方》东北曰幽州按应劭曰: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

又杜佑曰:《山海经》幽州有幽都山,州盖因以名。

今山列北荒矣。

武王封召公于燕,此为燕地。

其在天文,尾、箕则燕分野,亦兼赵、魏之疆真定、顺德、广平、河间,春秋时晋地,后属赵。

大名,春秋时卫地,后属魏。

考大名在《禹贡》亦为兖州之域。

卫、赵分野,今见河南、山西沿革。

秦并天下,置渔阳、上谷、邯郸、巨鹿、右北平等郡见首卷。

汉置十三州,此亦为幽州及并、冀二州地。

后汉因之按后汉以幽州理蓟,今顺天府治也。

冀州理高阝,今见赵州柏乡县。

而并州则理晋阳,今山西太原县。

见二卷。

晋亦为幽、冀诸州幽理涿,今涿州。

冀理房子,今见赵州高邑县。

后为石勒、慕容隽及苻坚所据。

坚败,属慕容垂。

其后入于后魏晋及十六国,见三卷。

魏末,高齐据之,宇文周复灭齐而有其地。

隋分十三部,此亦为冀州,而不详所统后魏、南北朝州郡,俱见四卷。

唐分十道,此为河北道。

天宝以后,强藩往往窃据焉。

五代时,石晋割燕、平诸州入于契丹。

周世宗复三关,于是与契丹以白沟河为界见保定府雄县及顺天府霸州境内。

按唐至五代十国,俱见五卷、六卷。

宋仍为河北路,后又分河北为东、西路庆历中,尝分为四路,最后建燕山路,而宋以亡。

金初亦分河北为东、西路。

废主亮定都于燕,因改置中都等路。

蒙古初置燕京路。

至元四年,定都于此,改大都路,置中书省,统山东、西及河北之地自宋至元,见七卷、八卷。

前朝洪武九年,置北平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永乐元年,建北京称为行在。

十八年,始定都焉,改布政司为直隶洪熙初,复称行在。

正统六年,定为京师,统府八、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一十六总为里三千一百有奇。

夏秋二税,大约六十万一千一百五十二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中。

今仍建都于此,为直隶。

◇顺天府属州五县二十二今领州六县二十

大兴县附郭宛平县附郭良乡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香河县

通州属县四

三河县武清县漷县今废宝坻县

霸州属县三

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县

涿州属县一

房山县

昌平州属县三

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蓟州属县四今领县二

玉田县平谷县

遵化州新改今领县一

丰润县◇保定府属州三县十七

清苑县附郭满城县安肃县定兴县新城县雄县容城县唐县庆都县博野县蠡县完县祁州属县二

深泽县束鹿县安州属县二高阳县新安县

易州属县一

涞水县

◇河间府属州二县十六

河间县附郭献县阜城县肃宁县任丘县交河县青县兴济县今废静海县宁津县

景州属县三

吴桥县东光县故城县沧州属县三

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

◇真定府属州五县二十七真定县附郭井陉县获鹿县元氏县灵寿县藁城县栾城县无极县平山县阜平县

定州属县三新乐县曲阳县行唐县

冀州属县四

南宫县新河县枣强县武邑县

晋州属县三

安平县饶阳县武强县赵州属县六

柏乡县隆平县高邑县临城县赞皇县宁晋县

深州属县一

衡水县◇顺德府属县九

邢台县附郭沙河县南和县任县内丘县唐山县平乡县巨鹿县广宗县

◇广平府属县九

永年县附郭曲周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成安县威县邯郸县清河县◇大名府属州一县十

元城县附郭大名县魏县南乐县清丰县内黄县县滑县

开州属县二

长垣县东明县今属府

◇永平府属州一县五

卢龙县附郭迁安县抚宁县昌黎县

滦州属县一

乐亭县

直隶◇延庆州属县一今改属山西

永宁县直隶◇保安州今改属山西

◇宣府镇属卫所附见

宣府左卫附郭。

又有宣府右卫、前卫及兴和所,俱在郭内

万全左卫

万全右卫

怀安卫又保安右卫,在郭内

怀来卫又延庆右卫,在郭内开平卫

龙门卫蔚州、延庆左、永宁、保安四卫别见龙门所广昌、美峪二所别见。

○长安岭、雕鹗、赤城、云州、马营五堡附见

旧开平卫附

旧大宁卫附

东滨海,

自山海关以南与辽东接界辽东今为盛京,天津卫以南与山东接界,皆大海也。

南控三齐,

燕齐地界相错,由京师走山东德州,七百里而近。

楚、粤、江、浙、闽海之趋京师者,皆以山东为梯航之会。

西阻太行,太行中分冀州之界,围环数千里。

唐宋河北、河东皆以太行为限蔽。

北届沙漠。

幽州之地,控带沙漠。

明初列戍漠南,锁钥深固。

后防维日坏,无复初制矣。

其名山,则有恒山、

恒山,亦曰常山,亦曰北岳,在真定府定州曲阳县西北百四十里,亘保定府以西,及山西大同府东境按《保定府志》:府境自唐县以北,接于易州,皆恒山也。

又山西《浑源州志》:恒山在州南二十里,北接蔚州之境。

《舜典》:岁十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

《禹贡》:太行,恒山。

《周礼·职方》并州,其山镇曰常山。

《尔雅》:恒山为北岳祠典,五岳之一也《水经注》谓之玄岳。

《史记·赵世家》:赵简子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

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

毋恤还曰:已得符矣。

简子曰:奏之。

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

又《楚世家》:张仪说楚曰,秦地半天下,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

《燕世家》:燕听张仪计,愿献常山之尾五城于秦。

汉天汉二年,祠常山,瘗玄玉。

后汉初平四年,袁绍与黑山贼张燕等战于常山。

建安三年,绍攻公孙瓒于易京见雄县,瓒欲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不果按西山即恒山。

黑山,在今县西北。

张燕等聚众于此,依西山为险。

《天文志》:恒山,辰星镇焉。

晋建兴四年,恒山崩义熙五年,恒山又崩。

太元十一年,丁零翟真余党鲜于乞保曲阳西山,闻慕容垂南略地时垂都中山,乃出营望都今庆都县,为慕容麟所败。

二十一年,慕容垂自将伐拓跋,引兵密发,逾青岭,径天门,凿山通道,出敌不意,径指云中按青岭即恒岭。

天门,亦曰铁门,今为倒马关。

隆安初,拓跋围中山。

燕慕容麟作乱,自中山出奔西山,依丁零余众。

二年,拓跋圭自邺还中山,将北归,发卒万人,治直道,自望都铁关凿恒岭至代五百余里刘伯庄曰:此即倒马关路也。

义熙十三年,北魏将叔孙建击丁零丁零,西域胡别种。

详见第三卷慕容垂时丁零翟斌注、翟、蜀洛支等于西山,平之。

刘宋永初三年,北魏主嗣谋侵宋,将诸国兵南出天关即天门也,逾恒岭。

元嘉五年,定州丁零鲜于台阳等二千余家,叛入西山,北魏将叔孙建复讨降之。

二十年,北魏主焘自平城如恒山之阳。

隋大业四年,祠恒岳。

唐武德五年,突厥寇定州,总管双士洛击败之于恒山南。

五代周显德六年,将复关南之地,诏义武帅孙行友捍西山路使汉不得越西山以合契丹也,行友因引兵拔契丹之易州。

《地记》《地记》,盖晋人集录群书之名。

齐陆澄之编一百六十家之说为《地理书》。

梁任又增八十四家为《地记》:恒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海之间,天下形胜处也。

《唐十道志》:河北名山曰常岳,常水出焉。

《括地志》:北岳别名华阳台。

自上曲阳县西北行四百五十里,得常山,吸号飞狐口。

北则代郡也按:《名山记》恒山高三千九百丈,上方三千里,有大玄泉。

其山有五名,一曰兰台府,二曰列女宫,三曰华阳台,四曰紫微宫,五曰太乙宫。

又《北岳记》恒山顶一名无恤台,以赵襄子尝登此观代国,下瞰东海也。

《地志》云:恒山高侵霄汉,顶名天峰岭。

下建北岳观,观前风出如虎吼,名虎风口。

其余峰岩洞壑,随地立名者,以数百计。

《中山志》定州曰中山郡:中山西北二百里有狼山,自狼山而西南连常山,山谷深险。

汉末黑山张燕,五代孙方简兄弟,皆依阻其地。

沈括曰:北岳恒山,一名大茂山。

宋以大茂山脊与契丹分界。

胡氏三省曰:自恒山之代,有飞狐之口,倒马之关,夏屋、广昌、五回之险按夏屋,见山西代州。

广昌,见山西广昌县。

五回,见易州。

夫恒山挺峙于冀州之中,为东西屏蔽,岩谷高深,道路阻险,出奇者所必由也。

太行、太行山,亦曰西山按太行,山之总名,西山则就都城言之,在顺天府西三十里。

《志》云:太行首起河内谓怀庆府,北至幽州。

今由广平、顺德、真定、保定之西,回环至京都之北,引而东直抵海岸,延袤二千余里,皆太行也。

从镇、定、泽、潞诸州而言,则曰山东西镇、定,在太行东。

泽、潞,在太行西。

自燕、云诸州而言,则曰山前后燕、幽诸州,在太行山前。

云中诸州,在太行山后。

石晋以山前后十六州十六州,见六卷石晋时,入于契丹,为中原之祸者数百年。

盖太行隔绝华夷,实今古之大防。

州军镇戍,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