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
周闽越地。
秦属闽中郡。
汉属会稽郡。
三国吴属建安郡。
晋属晋安郡。
宋、齐因之。
梁天监中,析置南安郡治晋安县。
隋平陈,郡废属泉州时泉州治闽县。
大业初,属建安郡。
唐武德五年,置丰州治南安县。
贞观初,并入泉州。
圣历二年,置武荣州治南安。
三年,州废,还属泉州。
久视元年,复置。
景云二年,改为泉州改故泉州为闽州,而以武荣州为泉州。
开元中,始治晋江。
天宝初,曰清源郡。
干元初,复曰泉州。
五代时,属于王闽,后属于南唐石晋开运二年,南唐得泉州地。
三年,南唐置清源节度使,以授留从效。
宋仍曰泉州亦曰清源郡。
干德初,改清源军曰平海军。
元曰泉州路福建行省尝置于此。
今详见前福州府。
明初,曰泉州府,领县七。
今因之。
府倚山为险,滨海称雄,北奠吴会之藩篱,西连岭粤之唇齿。
一有不虞,不惟八闽数州同忧共患而已。
盖水陆异用,战守殊趣,一隅之地,而千里之形在焉。
论泉南者,第谓其土膏民沃,华实所资,抑末矣。
晋江县附郭。
晋为晋安县地。
隋为南安县地。
唐开元八年,始析置晋江县,为泉州治。
今编户百二十九里。
○刺桐城即府城。
以昔时城下多植刺桐树而名。
《志》云:郡旧有衙城、子城、罗城、翼城。
内外有濠,舟楫可通。
城市岁久类多堙废。
衙城在子城内,相传留从效所筑。
子城则唐天中王审知所筑也。
罗城亦留从效所筑。
子城周三里有奇,罗城周二十三里有奇。
宋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挈地归朝,诏三城皆隳坏。
宣和以后,复葺旧址。
嘉定四年,始大加修治。
绍定三年,郡守游九功于罗城之南筑翼城,石二里有奇。
元至正十二年,以四方盗起,监郡偰玉立议寻故址增筑,乃拓罗城、翼城而一之,周三十里有奇。
城在五代时名葫芦城,以城不正方也,改筑,后象其形曰鲤鱼城。
明洪武初增筑。
累朝复相继修葺。
至万历中,地震,城圮,益加营缮。
城内有濠,颇深广,潆洄三面,独东北阻山麓无濠。
濠本在城外,元末拓城,城南濠因入城中。
城有陆门六,水门一,隆庆二年,增为三。
周广皆因元旧。
○泉山府城东北八里。
一名清源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
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郡之主山也。
《寰宇记》:泉山以山有孔泉而名。
朱买臣谓东越王居保泉山,即此。
山多石,泉出石窍中,故曰孔泉。
上多岩洞诸胜,其得名者凡三十六处,而尤著者曰清源洞。
《郡志》:泉山上起三峰,俗名三台。
中峰有清源洞,一名纯阳洞,登其巅,可尽一郡之胜。
俗谓东瓯王避汉兵处,误也。
其左右二峰俱高秀,层岩稠迭,达于郡治。
有事时,清源为攻守要地矣。
又凰山在泉山南,山回拱如飞舞,一名皇绩山。
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掠凰山、清源山,犯南安。
明年,复由此入犯。
○双阳山,在府北四十里,泉山来脉也。
两峰并峙,曰大阳、小阳,在南安县则谓之朋山,在永春县则谓之双髻山。
盖山接三县界,各以形似名。
又五洋山,在府北五十里,高顶中有田千亩。
宋时有五姓居此,今讹五为吴。
有小髻洞,可以避兵。
山麓又有清水岩。
紫帽山府西南五里。
山高峻,常有紫云覆其顶,因名。
中有甘泉,味最胜。
《志》云:环山凡十二峰,而二峰尤高。
左峰之阴有金粟洞,右峰之顶有凌霄塔,与泉山南北对峙,为郡之案山。
又狮山,在府南十里,一名峰山。
相传昔人置峰寨处。
又南为行辇山,俗曰下辇。
○罗裳山,在府南三十里,其东有玉髻峰。
又南十里曰灵源山,蜿蜒数十里,高出东南诸峰。
上有灵泉,大旱不竭,一名太平山,以山顶平正也。
亦曰吴山。
《志》云:山西北麓有吴明宫,亦曰吴明山,昔有吴氏隐于此,后人为宫以祀之。
又有石曰望江石,南瞰大海外,如在眉睫,绝顶又有紫霞峰。
宝盖山府东南四十五里。
一名大孤山。
绝顶有石塔,宏壮突兀,出于云表,商舶以为抵岸之标。
半山有虎岫岩,东南跨海。
又有玉泉井,在石塔下,随海潮汐以为盈缩。
相近者曰金鞍山,亦名小孤山。
○金钗山,在府南三十里。
两峰延袤数百丈,如钗股然。
今浯屿水寨移置于此。
有六胜塔,颇壮丽。
相接者曰石湖山。
洋屿府西南十里。
四围田畴数百顷,屿突起其中。
又岱屿,在府东南六十里,突起海中,介于石湖、北镇两山之间。
《志》云:岱屿相连者为白屿,耸出江中,为洛阳、圣姑、北镇、石湖诸港湍流分汇之处。
而左右多沉沙,迁徙不常,屡为商舶患。
又乌屿,在府东北二十里,四面潮水环绕。
民居辐辏,旧有石路,潮至则没,行者病之。
宋宝中,始作桥以通往来,人以为便。
彭湖屿在府东南海中。
山形平衍,东西约十五里,南北约二十里,周围小屿颇多。
自府城东出海,舟行三日可至。
又有东西二碇山,亦在海中。
自东碇开洋,一日夜可至。
其海水号彭湖沟水,分东西流。
西达漳泉,东达吕宋。
《海防考》:隋开皇中,尝遣虎贲陈棱略彭湖地。
其屿屹立巨浸中,环岛三十有六,如排衙。
居民以苫茅为庐舍,推年大者为长,以畋渔为业。
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间,各耳为记。
《元志》云:三十六岛,巨细相间,坡陇相望,有七澳居其间,大约有土无木,土瘠不宜禾稼。
产胡麻、菜豆,山羊尤多。
居人煮海为盐,酿秣为酒,采鱼虾螺蛤以佐食。
土商兴贩,以广其利,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为泉外府。
至元末,置巡司于此。
明初洪武五年,汤信国经略海上,以岛民叛服难信,议徙之于近郭。
二十年,尽徙屿民,废巡司而墟其地。
继而不逞者潜聚其中,倭奴往来停泊取水,亦必经此。
嘉隆以后,海寇曾壹本等屡啸聚为寇,官兵大举,始讨平之。
万历二十年,倭犯朝鲜,哨者云将侵鸡笼、淡水。
鸡笼密迩彭湖,于是议设兵戍险。
二十五年,增设游兵,春冬汛守。
四十五年,倭入犯龙门港,遂有长戍之令,兼增冲锋游兵,以厚其势。
其地环衍可二百余里,三十六屿之胜,盖清漳、温陵二郡之门户。
但地斥卤,水咸涩,常燠多风,稼穑差艰耳。
屿之正中曰娘宫屿。
从西屿入,二十里为茶盘,又十里为进屿,即娘宫屿矣。
波平浪息,无淜奔激射之势,其状如湖,因曰彭湖。
湖面宽转可里许,深稳可泊,遇南北风,我舟汛守皆顿其中。
夷人往往窥伺,以为窟穴。
面为案山,右为西安,各置小城,列铳其中,以为戍守,名曰铳城。
又左为风柜,夷人尝筑铳城于此。
山略高至七八尺,夷拗其中,上垒土,若雉堞。
日后毁其城,仍分军戍守,与案山、西安相犄角。
东为莳上澳、猪母、落水,最当东南之冲。
寇从东南来者,遇风辄寄泊焉。
由陆趋娘宫三十余里,旧有舟师戍守,后又筑铳城以防横突。
又东向为钻管港、林投仔、龙门、青螺诸澳。
龙门有原泉,旧为居民聚落。
万历三十五年,倭流劫大金,所余船突犯泊此屿。
西为西屿头,正夷寇出入之道。
有果叶澳,泉甚冽可饮。
稍北为竹篙湾。
又西为仔员。
又西北为丁字门、水吼门,非乘潮舟,不得出入。
皆设水陆兵戍守。
屿北为北山墩,有北太武,稍卑为赤嵌。
循港而进,越一澳区,为镇海港,累城于此。
又西北为吉贝屿,沿海诸山,乱石森列,港道迂曲,非练熟舵梢,不能驾舟也。
又北太武与中墩,称两太武,俱湖中最高处,便于望。
娘宫稍后二里有稳澳山,颇纡坦。
自万历三十七年,红夷一舟阑入彭湖,久之乃去。
天启二年六月,有高文律者,乘戍兵单弱,以十余船突据彭岛,遂因山为城,环海为池,破浪长驱,肆毒于漳泉沿海一带,要求互市,欲如粤东香山澳夷例。
总兵俞咨皋者,用间移红夷于北港,乃得复彭湖。
议于稳澳山开筑城基,通用大石垒砌,高丈有七,厚丈有八。
东西南共留三门,直北设铳台一座,内盖衙宇营房,凿井一口,戍守于此,以控制娘宫。
然议者谓彭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即彭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而齿寒,不特彭湖可虑,漳泉亦可忧也。
北港盖在彭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
天启以后,皆为红夷所据。
○海府东南八十三里。
府境群川毕达于此。
旧《志》:自城东海道正东行,二日至高华屿。
又二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