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建宁府东至福宁州八百五十六里,南至延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汀州府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江西广信府五百五十里,北至浙江衢州府五百里,东北至浙江处州府四百七十六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三百十里,至京师五千七百五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
周为闽越地,秦属闽中郡。
汉属会稽郡,后汉因之。
三国吴永安三年,始置建安郡《吴录》:后汉分冶县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
东部,临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
吴孙休分南部立建安郡,治建安县。
晋以后因之。
隋平陈,废郡属泉州。
大业中,属建安郡郡改治闽鼎。
武德四年,置建州仍治建安县,以建溪为名。
天宝初,曰建安郡。
干元初,复曰建州。
五代时,属于王闽石晋天福六年,王延政据建州,请于其主曦,欲以建州为威武军。
曦以威武乃福州旧号,因以建州为镇安军。
延政自改曰镇武军,寻称帝于此,国号曰殷,后又属于南唐石晋开运二年,南唐取闽地,改建州军号曰永安军,后周显德三年,南唐又改曰忠义军。
宋仍曰建州亦曰建安郡。
端拱初,升为建宁军节度。
绍兴三十二年,升为建宁府以孝宗潜邸也。
元曰建宁路。
明初复曰建宁府,领县八。
今因之。
府西带江西,东连浙右,形势四通,为全闽之藩屏,晋安之肩背。
且束水襟山,号为奇峻,诚东南胜地也。
宋绍兴二年,群盗范汝为据建州,韩世忠自温台路进讨,曰:建居闽岭上游,贼沿流而下,七郡皆鱼肉矣。
及景炎初,蒙古窥闽,以舟师出明州逼福州,复以骑兵取处州、瑞安即温州府,入建宁,于是东西震动时蒙古西入邵武,东侵福州,八闽瓦解。
明初征陈友定,亦命诸将首攻建宁,盖所以夺敌之心喉也。
建安县附郭,在府治西。
本汉冶县地。
《志》云:建安初,分侯官之北乡置建安县。
宋白云:建安十二年孙策所置,以年号为名也。
寻为建安郡治。
晋、宋以后因之。
隋废郡,而县仍旧。
唐为建州治,自是州郡皆治此。
今编户一百五十四里。
瓯宁县附郭,在府治南。
本建安县地。
宋治平三年,析置瓯宁县,并析建阳、浦城地益之。
熙宁三年省。
元四年,复析建安县地之半置今县。
元因之。
今编户一百九十九里。
○建安城今府城也。
《志》云:三国吴永安三年,郡守王蕃始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
刘宋元嘉初,迁于溪北黄华山下。
梁末毁,太守谢竭栅木溪西为治所。
陈刺史骆文广复徙于覆船山北,而以黄华山麓为建安县治。
唐大历中,州寄治县城内。
建中初,刺史陆长源改筑县城为州治,周九里有奇。
天中,刺史孟威增筑南罗成。
五代晋天福五年,伪闽王延政增筑郡城,周二十里,寻入南唐,城复故址。
宋绍兴十四年,为洪水所圮,寻复修筑。
二十年以后,屡经营缮。
元季城毁,至正十二年,红巾入寇,郡守赵节因旧址修筑。
二十年,陈友谅来攻,行省参政阮德柔击败之,益加修筑。
明洪武二年,拓城西南隅。
十九年,复增筑城西,包黄华山于城内,有门十一。
永乐中,闭西北二门。
今有门九,城周十一里有奇。
东瓯城府东南十里。
《志》云:汉吴王濞世子驹发兵围东瓯,盖此城。
误。
又府东南三里有故府城,相传汉会稽南部都尉所治也。
又府东北有古长城,相传五代时王审知据闽,曾迁郡城于此,乡人呼其地为党城。
○黄华山在府治东北,郡之主山也。
脉自括苍来,绵亘六七百里,止于此山。
刘宋守华瑾之徙郡治山西麓,五代时,王延政尝建太和殿于山下,宋韩世忠讨范汝为,屯军山上。
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来寇,列营于此,守将阮德柔筑城山顶,下属旧城以御之。
明初改拓郡城,山遂在城中。
又马鞍山,在府东北三里,一名瑞峰,状若马鞍,郡之主山也。
其相接者曰鸡笼山,去城五里。
○覆船山,在府西南三里。
山即三国时置郡处。
其相接者有铁狮山,铁狮之右曰紫芝山,左曰云际山,其相近者又有梅仙等山,参差并峙。
又升山,亦在府南三里,本名朗山,以晋司马王朗尝游此。
王延政据郡,僭筑郊坛于山上。
宋改今名。
又响山,在府东五里。
其山空洞,枕于溪侧。
天湖山府北十里,郡之镇山也。
泉石奇胜,有三十六景。
又将军旗鼓山,在府西北二十里。
山有四峰,左一峰如鼓,右一峰如旗,中二峰雄峙,如将军然。
○梨山,在府东南十五里。
奇秀峭拔,为诸山最。
又十里曰东山,一名苏口山,崖邃谷,奇变层出。
相接者曰盘山,以宽平如盘也。
又鸡足山,在府南三十里,有三峰如鸡足。
又南有二门山。
王氏据闽时,置栅于此,以守疆场,因以门名。
又屏风山,在府西南四十里,群峰联属,拱揖左右,中一山截然壁立空翠间,状若屏风。
凤凰山府东北二十五里。
一名茶山。
石晋天福三年,王延政据建州,福州兵来攻,延政败之于茶山。
宋绍兴二年,韩世忠闻贼帅范汝为入建州,水陆并进,直抵凤凰山,大破之,建州平。
山上有凤凰泉,一名龙焙泉,又名御茶泉,宋以来上供茶取此水濯之。
山之麓名北苑,广三十里。
旧《志》云:伪闽龙启中,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悉献之官,其名始著。
又有龙山,与凤山对峙,有泉。
宋咸平间,丁谓监茶,尝于御茶亭前引二山之泉为龙凤池。
又壑源山,在凤凰山南,山之茶为外焙冠,俗名捍火山,又名望州山。
天宝山府西北五十里。
峰峦连属,延袤五六十里。
又西为斗峰山,高五六百丈。
山形左右低而中高,高处方平如斗,因名。
又吉阳山,在府西北百里,接延平府顺昌县境。
其南曰高阳山。
山高峻,日出则光先照,因名。
又有高峰山,在府西南百余里,亦接顺昌县境,层峦迭,千态万状,中峰挺然特秀,高五千余丈。
登其巅,俯视群山,望大海如襟带间也。
山之东麓曰郭岩,相传汉时郭仙得道于此。
○洋峰山,在府北七十里,屹然特出众山中,顶甚平旷。
相峙者曰鸡笼顶山,山根盘踞数里,其巅状若鸡笼。
天堂山府东北百里。
高出群山,林木蓊郁。
其巅高明爽垲,登者如置身霄汉之上。
又东北十里有擎天山,两峰卓立,一峰尤为圆秀,高插云霄,如天柱然。
又辰山,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山高大,登其巅,可望海日初出。
上有逍遥、饮坑、牛头三峰,旁有牛心、芦竹诸洞。
又有蛟窟,深不测。
○铜场七峰,在府东二十五里,有七峰连属。
又大雪岭,在府西北八十里,岭高寒,至冬尝有积雪。
又徐将岩,在府北三十余里,有前后二岩,峭拔宽广,相传昔有徐将军者曾驻兵于此。
黄巢入闽,乡民避岩中,得活者千余人。
○建溪即建江也。
有二源,一曰西溪,在府城西,自浦城、崇安两派而下,会建阳诸溪之水,至城北,又分为二,复交会于城西南临江门外,稍南合于东溪。
一曰东溪,在府城东,自松溪、政和而下,至城东南政和门外,绕而西,会于西溪,两溪合流谓之大溪。
五代晋天福五年,闽主曦遣将潘师逵、吴行真将兵击王延政于建州,师逵军城西,行真军城南,皆阻水置营,焚城外庐舍,寻为延政所败,即此水也。
南流入延平府境。
溪中滩险林立,行者惮之。
余详见大川建江。
安泰溪府东百里。
源出古田县。
又有顺阳口溪,在府东七十里,相近又有东苌口溪,俱出古田县界,下流入于东溪。
○渔溪,在县东北五十里。
又县东北百里有川石漈溪,俱出政和县界,流入东溪。
《志》云:府东北九十里有千源溪,源出政和县境,入古田界,流会东苌口溪。
吉阳溪府西北五十里。
源出延平府顺昌县界,流入境,经叶坊驿口入于西溪。
《志》云:府城西十里有万石溪,源出西三十里之西岩。
漈山流入西溪,溪口有滩,名万石滩。
乱石棋布,滩水迅急。
○紫溪,在府东北百二十里,源出松溪县之皆望山。
又有壶溪,在府西北百五十里,源出浦城县之渔梁岭,下流皆入于西溪。
《志》云:府西北百十里水吉镇有清潭溪,亦出渔梁岭,至此为潭,有渡通浦城县。
璜溪府西南七十里。
其上流接崇安县武夷山水,下流汇诸山泽水,经房村口入大溪。
溪流委曲若璜,因名。
溪旁群山森峙,支流毕集。
又有房村口溪,在府西南九十里,亦流入大溪。
○大雪山龙潭,在府西北,上有山,壁立千仞,飞泉泻空而下,潭侧空洞,常有风雷之声。
又东山林龙潭,在府西,石壁峭拔。
潭据其巅,广数丈,深不测。
环潭竹木葱,登者扳悬而后得至。
○筹岭镇府南百二十里。
宋建炎中,置筹岭寨于筹岭上。
元改为巡司,明洪武四年,改置于岭下龙门桥头,即今司也。
又营头巡司,在府西北百十里。
正统四年,设于水吉镇之营头街,因名。
○东游场,在县东百里。
元至正中,置东游税课局,明因之。
又府西百六十里上洋口有税课局,亦元至正中建,明仍其旧。
黄孙寨府西南九十里。
《志》云:即今房村上里也。
宋置黄孙寨。
又府东有党口寨,府南有埃竹寨,西南有赤岸寨,俱宋置。
又水西寨,在府城西。
宋绍兴二十年,以贼寇窃发,拨泉州兵驻守,寻建为寨。
又水吉镇有都巡简寨,亦宋置,并置水吉驿于此,俱元末废。
《闻见录》:府东百里有忠溪口山,溪险厄,为建安、古田之交,盗贼往往出没于此。
城西驿在府城西南通济门外。
元为城西站,洪武二年,改为驿。
又叶坊驿,在府西北四十五里,元叶坊站也。
自崇安、浦城沿溪而下者,皆会于此。
又太平水驿,在府南四十里,元为太平站。
俱洪武二年改为驿。
《志》云:府治西南临江门内有富沙驿,旧置于府西平政门外,曰富沙馆。
宋绍兴十年,移建于城内,改为驿。
祝穆曰,府城北有大伏洲,或以为即富沙。
闽主曦封其弟延政为富沙王,盖以此名。
又有丰乐驿,在府南六十里。
亦宋置,元废为丰乐铺。
平政桥在府西平政门外。
旧有浮桥,宋干道初,郡守陈俊卿始累石为址,架木为梁,后屡圮屡复。
明洪武元年,指挥沐英重建,凡为址十有一,而梁以木,上覆屋,凡三百六十楹。
后复屡有废置。
建江经此,约束而出,如在山峡中。
水盛时,悬流一二丈,牵挽甚艰。
又七星桥,在府城南,旧亦为浮桥。
元至正二十五年,僧智源改建石桥。
南岸为址十有五,而梁以石,长三十二丈。
溪之中,因沙洲石为路,长二十二丈。
北岸为址五,而梁以石,长十丈。
至今为民便。
建阳县府西北百二十里。
东北至浦城县二百里,西至邵武府百六十里。
本建安县地。
晋太康四年,析置建阳县,属建安郡。
宋、齐因之。
隋复省入建安县。
唐武德四年,仍置建阳县,属建州。
八年省。
垂拱四年,复置。
宋景定元年,以县之唐石里嘉禾生,改为嘉禾县。
元复旧。
今因之。
城周六里有奇,门四。
编户二百十里。
○大潭城在县治西。
《志》云:昔闽越王筑城于此以拒汉,下瞰溪潭,因名。
今有大潭山,山势蟠屈,史称吴王以六千人屯大潭,即此也。
其山亦名卧龙山,一名登高山,以邑人九日多游此也。
《郡志》:县一名建平,相传汉建安十年,吴析建安之桐乡置。
晋太元中,始改建阳。
似误。
五代时,王审知置城寨于此,西北迤山,东南瞰溪。
元末,陈友定即故址作四门。
明永乐十四年,西北二门为水所圮。
弘治初,始以砖石。
嘉靖以后,屡经修葺云。
闽王城县北三十里。
相传王审知所筑。
其中殿基犹存,今土阜周回隐隐如城,外有水田环绕,盖城濠云。
今土人呼其地曰王殿村,亦曰城村。
○东山县东十里,雄壮秀丽,中有一峰,高出群山,曰妙高峰。
其相接者曰横山。
又县东北三十五里有砚山,上有石,端平如砚。
下有芹溪九曲,环绕其下,流注于交溪。
《事林广记》以为第二十八福地。
又蕉源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岌峭拔,登者曲折五里。
《事林广记》以为第三十一福地。
又鼓角山,在县东北百里,三峰鼎峙,状如鼓角,上有龙池。
○时山,在县东南二十里,高五百余丈。
凡十三折,始造其巅。
其阳小山排列。
又庵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接瓯宁县界。
山高万仞,峻绝难登,绝顶有泉。
西山县西北七十里。
周围百里,四面壁立,山顶平旷,中有良畴数十亩,可耕可桑。
其下涧水通舟,委蛇旁达。
顶有石城遗址,盖昔人筑之以避兵者。
宋蔡元定读书于此。
其对峙者曰芦峰山,接崇安县界。
朱子筑草堂读书其中,名曰云谷,晦庵在焉。
其山群峦四合,外密内宽,地气高寒,飞云旋绕,林泉涧石,奇胜不穷。
朱子曰,芦峰山自西北横出,以其脊为崇安、建阳南北之境,环数百里之山,未有高焉者也。
其东曰赫曦台山,高万仞,四围峭削,绝顶平坦,云涛彩翠,昏旦万状。
本名东坡,朱子易以今名。
又百丈山,在芦峰之北,上有石磴、石梁、崖涧绝胜。
又北为章山,高广亦百余仞。
○九峰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有九峰联峙。
宋蔡沉读书于此。
又西北数里曰集公山,本名石壁山,宋江侧集弟子讲学于此,因名。
太平山县西三十里。
峰峦秀伟,峭拔千仞,为县主山。
有寒泉林,朱子葬母于此,筑舍墓旁,曰寒泉精舍。
又玉枕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考亭在其麓,唐侍中陈逊所创。
朱子筑竹林精舍于此,后更曰沧洲。
其前曰翠屏山,有两峰相峙,苍翠如一,一名罗汉山。
○馤山,在县西九十里,宋游酢读书处也。
又县西有唐石山,一名大林谷,有巨石方广,相传唐时异人游此,因名。
宋末,谢枋得自信州败走,入唐石山,转茶坂寓逆旅中,既而卖卜于建阳市。
《志》云,唐石山与九峰山对峙。
白塔山县西北百三十里。
山巅有石,突立如浮图,夜常有光,一名天灯山。
《志》云:山足跨崇安、铅山、邵武、建阳四县,高数千仞,四麓皆有半山庵,以宿游人。
上有殿宇,其旁岩洞泉石,类称奇胜。
又毛虚漈山,在县西百余里,秀拔冠于群山。
相近有武仙山,巅有石笋峰,高千余丈。
○阑干山,在县北四十里,与武夷山相对。
山半有石室,山麓古木周列,如阑干然。
又大同山,在县北百里。
山雄峙千余丈,周四十里,上有瀑布,悬流数十仞,接浦城县界。
苍山县西南七十里。
亦曰苍峰山。
绝壁摩空,一名龟岭。
又洪山,在县东南五十余里,接瓯宁县,东临溪有洪滩。
二山皆高耸,与大同、白塔、庵山为县境五高山。
○玉田峰,在县西南七十里,尖如削玉,高出云表,一名美女山,又名草山岩,有三峰竞秀。
又合掌峰,在县西南百里,跨邵武及顺昌二邑界。
○锦溪在县东,一名交溪。
其源有二:一自崇安县之崇溪,合武夷水,流入境。
一出县西毛虚漈山,交注于东山下,南流达于建溪。
县出美锦,有小西川之名,故县治南有槁名濯锦,而溪亦称锦溪也。
明初胡深攻建宁,陈友定将阮法柔屯锦江逼深陈,后深出战,为敌所获,即此。
考亭溪县西南五十里。
其上源有二,一曰麻沙溪,出县西七十里麻沙镇。
一曰莒口溪,出县西南之苍山,流数里而合,经玉枕峰后,湾环五里,溪中沙汀涌现,如龙舌然,曰龙舌洲。
朱子号为沧洲。
溪之北有考亭书院。
相传唐末侍御黄子棱构亭以望其父墓处,或曰陈逊所建也。
本名望考亭,因为考亭里。
朱子晚年居此,理宗朝,诏立书院,亲书扁额赐之。
溪流经此,渟泓如镜,俗名书院潭,又东南流,会交溪而入于建溪。
又双溪,在县南六十里,源出县西百里溪涧中,流合考亭溪,复分出为二支,会于交溪。
永乐中,右支为洪水所堙。
玉溪县东南六十里。
源出庵山,一名将溪,流达洪滩而入于交溪。
《志》云:县南六十里又有玉溪,流达县南二十里长湍铺。
又南有南溪,亦流合焉,并注于交溪。
又有长平溪,源出毛虚漈,又武溪亦出焉,合长平溪而东,亦注于交溪。
○徐墩溪,在县南二十五里,源出顺昌县接界之五峰山,流至此,可通舟楫,亦流合交溪。
《志》云:县境诸溪以数十计,皆自交溪而入建溪也。
漳滩在县南三十里锦江之中。
或曰即樟槎滩也。
在莲台山下,危石森列,旧不通舟。
元季凿之,舟行最险。
《舆程记》:自崇安县舟行七十里而至兴田驿,又五十里经天滩、挂滩、走马滩及考亭溪,又五十里经漳滩,又九十里而至建宁府,《志》云,县南数里又有郑滩,县西二十余里有潮滩,亦名小涧滩,皆群滩中之有名者。
○盖竹镇县南二十五里。
石晋开运元年,南唐将查文徽击建州,王延政自建阳进屯盖竹,即此。
又麻沙镇,在县西七十里,宋建阳刘氏世居于此。
理学功名,为世所宗。
○沙寨,在县西五十里。
《志》云:宋时,以县西北唐石上中下三里,地远民悍,置寨于木坪里,以控制之。
宣和初,迁于此。
元废。
又后山河泊所,在县西十里,洪武十六年置,正统六年省。
又有后山税课局,本宋大观三年置,曰税务。
明洪武三年改为税课局。
正统六年革,十三年复置。
建溪驿在县南,水驿也。
宋置。
政和中,迁于县西,改为东阳驿。
元因之。
明洪武二年,复迁于此,改今名。
建阳递运所亦置于此。
又东峰马驿,在县西三十里。
宋置于麻沙镇,为麻沙驿,元因之。
洪武二年移建于此,改今名。
万历中革。
东津浮桥在城东景阳门外。
永乐八年,因旧址重建,用舟三十,联维以铁索。
成化以后,修废不一。
又朝天桥,在城南门外,旧名濯锦南桥。
宋绍兴中,亦因旧址建酾水十三道,迭石为址,高五丈,而梁其上,仍构屋七十三间覆之,横跨双溪上。
明永乐以后,屡圮屡复。
又拱辰桥,在城北驻节门外,旧名濯锦北桥。
宋绍兴间,亦因旧址重建,凡十八间,上覆以屋,凡八十七楹,一名童游桥。
淳中重修,更名淳。
明洪武九年更修,改今名。
永乐三年以后,废兴不一。
○云衢桥,在县西南三十里,其地所谓建阳书坊也。
宋建为商旅辐辏之所,俗名建阳大桥。
崇安县府西北二百四十里。
东至浦城县百九十里,西北至江西永丰县百三十里,西至江西铅山县百三十里。
唐为建阳县地。
五代时王闽置温岭镇。
南唐保大九年,改为崇安场。
宋淳化五年,升为县。
《城邑考》:县旧有土垣,明正德初,因旧址增修。
隆庆初,始筑城,周五里有奇。
编户八十七里。
○武夷山县南三十里。
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其间。
明项乔曰:武夷九曲,据地不过三十里,而奇胜殆难悉记,山川之间出者也。
余详名山武夷。
白石山县北三十里。
山皆迭石,状若楼台,巅有石室,又有三井。
其南五里曰桧岩山,三峰森立,苍桧弥望。
又济拔山,在县北五十里,有石坛飞瀑之胜,旁为龙湫,凡九穴,水清如鉴。
县东北七十里又有石龙山,接浦城县界,亦名石龙冈。
○屏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三峰森立,中一峰独耸如屏。
刘子世家于此,学者所称屏山先生也。
又仙洲山,在县东六十里,山有两峰,一尖一方,中多奇胜。
其支陇为起贤山、刘屏山,朱晦庵讲学于此。
《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寨山,五季及宋皆尝凭险立寨于此,为戍守处。
又百丈山,在县东七十里,岩壑幽胜,与浦城、建阳县接界处也。
又有竹湖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下有天湖,亦接建阳县。
三髻山县西北九十里。
三峰鼎峙,状如螺髻,北跨广信,西抵邵武,嵬然为万山之宗。
又白塔山,在县西百里。
《志》云:山高数千仞,云磴十八,折而上,旧名龙济峰,后改今名。
山之东麓,复有三峰秀耸,名笔架山。
其南麓入建阳,西麓跨邵武,北麓接铭山。
今详见上建阳县。
○岑阳山,在县北八十里,有岑阳关,接江西上饶县界。
又铜钹山,在县东北九十里,最高耸,接浦城县界。
分水岭县西北七十里,为入闽第一山。
分水关在其上,有二水发源岭下,一入江西界,一入福建界,即崇溪上源也。
○赤岭,在县南。
石晋开运二年,南唐攻建州,自崇安进屯赤岭,王延政遣兵拒之,列栅水南,及战,为南唐所败。
或曰今县南有赤石废驿,即其地矣。
蕉岭县西北八十里,接上饶县界。
旧建寨于此,今为蕉岭关。
又梅岭,在县东北六十里,岭极高峻。
或云汉元鼎中东越反,发兵入梅岭,杀汉校尉,即此岭云。
又檀香岭,在县北五十里。
《志》云:昔汀、邵寇乱,乡人立寨于岭上以御之。
岭多檀木,因名。
○温岭,在县治西,一名营岭,基延数里。
五代时,立温岭镇,以此名。
又黎岭,在县东七十里,高耸为邑之望,岭路旧为通衢,依山险厄,行者病之。
元延五年,县尹夹谷山寿开凿,遂为坦途。
又东半里许有斗米岭,亦通道所经,悬崖瞰水,久而崩圮。
明正统五年,开凿修砌,人以为便。
又五峰,在县东八十里,曰金鹅、曰莲花、曰清湖、曰石、曰石廪,皆争奇竞秀。
○崇溪在县治东南。
有二源,一出县东北岑阳山,承诸山溪壑之水,西南流,绕城北一里,而为东溪。
一出分水岭,东南流,汇诸溪之水,经县西北十里大富桥下,支分为陈湾陂,其正流亦至城北一里会于东溪,是为西溪。
陈湾陂之水,则由治西贯于中城,达于南郊,委蛇十里,支分广溉,谓之清献渠,宋赵所凿以溉田者也。
西溪会于东溪,绕县城东而南下,是为崇溪,俗名大溪,又南经赤石渡,又南纳武夷九曲诸水,经黄亭而南入建阳县界。
《志》云:县南溪中有群滩错立,其得名者以十余计,而东南七十里之天滩、崖石,尤为峻急。
双溪县西北四十五里。
源亦出分水岭,流经此,达于西溪。
又有玉冰溪,源出县东北四十里之瑞岩,下流入于东溪。
又梅溪,源出县东七十里西坑岭,分为内外白水,西流复合,又西南合于大溪。
○九曲溪,在县南三十里。
出县西四十里三保山,东流经大源山,合诸溪水,历武夷群岫间,萦纡九曲,出石鼓渡,合于大溪。
《志》云,县境诸溪以数十计,类以崇溪为壑也。
岑陂县东南三十里。
有四源:一曰籍溪,出县东黎岭。
一曰潭溪,出县东六十余里之拱辰山。
一曰瞿溪,出县东北之梅岭。
一曰黄石溪,出县东南柳源村。
会于岑陂,至黄亭而注于大溪。
又县西南十余里有高苏陂,合群溪之水,而注大溪。
又有下陂,合诸溪水,由黄亭西溪而入大溪。
○压衙洲,在县治东南,东西二溪合流经此,岐而为二,至洲尾复合一,绕县治而东出云。
○分水关县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为江闽之襟要。
五代至宋皆置寨于此。
嘉定间,郡守史弥坚增修,后废。
开庆元年修复,并置大安驿,元废。
明洪武初,复置关,设巡司戍守,亦曰大关。
旧《志》云:崇安有八关之阻。
八关者,曰分水,曰温林,路出江西铅山及上饶县;曰岑阳,路出江西上饶及永丰县;曰桐木,曰焦岭,曰谷口,曰寮竹,曰观音,皆接铅山及上饶县界。
大约岑阳最居县境之东北,陡入永丰县界,又东达浦城之二渡关,控临山溪,最为冲要。
而桐木僻在县境之西百二十里,西北入铅山县界,高山壁立,称为险厄。
自桐木而东北,为蕉岭关,山蹊窄狭,登陟甚艰。
其界分水、岑阳之中者,曰寮竹关,路径宽平,往来差易。
其观音、谷口二关,久经堵塞,故迹渐堙。
大约分水、温林、岑阳三关,商旅出入,恒为孔道。
桐木、蕉岭、谷口、寮竹、观音五关,虽接连江右,而羊肠鸟道,人迹罕至,惟桐木关尚通行旅。
其附近有三港、江墩、诸村落关口,旧设关楼敌台,盖江闽多故时防御处也。
近《志》:县有温岭、观音诸寨,其水自县西北三十余里四渡口达于西溪,盖即温林、观音二关矣。
丘云霄曰:分水关北瞰乌石,地狭人稀,左潜斜径,自白鹤、仙麓可绕关左而出也。
大安、杨庄,皆可驻水草,便应援,昔人设兵营焉。
其观音关左联分水,右达温林,远瞰倒钟岭,凡三十里为山前,地可屯众。
由上路坂、黄柏坂,则西与分水路会,关以内由地源,三十里至赤水湖,由松岭后发龙坑蹊,出大,始与温林路会,地视诸关为独僻,在此守关口,扼间道矣。
又温林关,与寮竹、观音向称三关,皆外縼昴,分道通关,喉束衢、信,旧设巡司,地旷民聚,坡岭易登。
关以外约二舍为山前,左连上路坂而达分水,右通榆溪而至船坑,关以内约二舍至观音关。
寮竹关在县北九十里,出关十五里为榆溪,上饶属地也。
入关十五里为童家坑,自此而车盆坑,而毛连坑,而坑口上干原、下干原,数村相望,可以应援。
自坑口东逾茅岭,出周詹地西五里,为上长干,十里为下长干,皆可联络。
蕉岭关则西寮竹,东岑阳。
三关以北,统会于榆溪,而焦岭为险。
关南五里西至水碓垅,由横径至后官坑,皆深林窄径,攀援而出,至吴家,始通寮竹。
东二十里为水历上村、下村,又五里为大浑、小浑村,皆有民居。
岑阳关则东接浦城,而铜钹山障之。
稍北由牛尾兜出上饶县封禁山,广谷深林,常为盗薮。
关外内皆险,林深径窄,若由榆溪南入,悬崖陡削,措足殊艰。
关北三十里有交州巡司,诸关总道也。
其地名八方厂,越丘底,过茅店,由栈道而达岑阳。
岑阳稍西,由汪墩后山、黄龙岩、九曲溪溯流而北,亦通榆溪。
此间道所当防也。
而桐木关东通建阳县西嘉禾里,西通铅山黄柏坂,南通邵武光泽,北通县西北之周村里,四达无险。
其西自桐树原至三港,可通大竹岚、小竹岚,入县间道也。
双溪寨县西北四十五里,即双溪水口也。
其南十余里为四渡寨,旧尝设兵戍守。
又县境旧有翁坑、杨原、将军、点村、刘家、棠岭、檀香岭等七寨。
《志》云:分水岭有故闽王寨。
又县东二十余里有闽王战场,盖昔时习战处。
○黄亭巡司,在县南三十里。
又县东八十里有七市巡司,东北六十里有墟头巡司。
俱元至大四年置,至正末废。
又将村巡司,在县西南三十里,亦元至大四年置。
洪武初,改为星村巡司。
十四年废。
长平驿在县治南,水驿也。
元置崇安驿,明初改今名。
崇安递运所亦置于此。
又大安驿,在县西北三十里,明初自分水关改置于此。
又西北二十里即分水关,又北二十里即铅山县之车盘驿也。
洪武八年,并设大安递运所于此。
又兴田驿,在县南七十里,明初置,南至建阳县七十里。
○赤石驿,在县南五十里。
又县治西有武夷驿,又西北三十里有杨家驿,分水岭上为分水驿。
《志》云:俱宋绍兴中置,后改废。
继贤桥在县城南。
宋建,跨崇溪上。
本名昼锦桥,又名忠精桥,亦曰青云桥。
后圮,屡经改置。
又广福桥,在县北一里,东西二溪合流处也。
宋端平中建,初名德星桥,后曰济川桥,一曰慈济桥,后屡圮屡复。
又月溪桥,在县东六十里,路出浦城,为往来径道。
浦城县府东北二百七十里。
东南至浙江龙泉县百八十里,北至浙江江山县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浙江遂昌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江西永丰县百八十里。
汉冶县地。
建安中,置汉兴县,属会稽都尉。
吴永安三年,改为吴兴县,属建安郡。
晋以后因之。
隋省入建安。
唐武德四年,复置,改曰唐兴,属建州,寻废。
载初元年,复置。
天授二年,改曰武宁。
神龙初,复曰唐兴。
天宝初,改曰浦城县。
宋迄今因之。
今城周十里有奇,门五。
编户百五十八里。
○汉阳城在县北。
汉元封元年,兵入东越,故粤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粤军于汉阳,即此城也。
《志》云:今县城亦汉东越王余善创筑,后废。
唐为浦城县,后唐应顺初,杨吴信州将蒋延徽攻闽,败闽兵于浦城,遂围建州,即此。
元至正二十三年,因旧址修筑,周七里。
二十六年,明师下闽,先克浦城,守将以城大难守,减东城之半而筑之,洪武二年城废。
正统十四年,以处州矿贼犯境,复筑土城为保障。
成化六年议改营石城。
十年,城始就。
○越王山在县治东。
城环其上,山势独高,傍瞰大溪,左接金鸡岭,相传汉时东越之堠台也。
东隅有越王行宫,遗址尚存。
《志》云:金鸡岭道通处州龙泉县。
稍东北又有横山,峰峦横亘如屏,与越王山冈脉相接。
又县治北有皇华山,以宋置皇华馆而名。
○吴山,在县东五里,四面奇秀,为邑之望。
山下多吴姓,汉伐东越,得吴氏六千户,别屯大泽,即此处也。
上有岩洞,俗名燕巢岩,有石穴瀑布,亦名石窦,山下有吴家滩。
又梦笔山,在县西五里,本名孤山。
梁江淹为邑令,尝游此,因名。
《志》云:县城西德星门外有西岩山,五代时,王闽将章子钧屯兵于此,以拒南唐,宋真文忠公筑西山精舍于此。
渔梁山县北四十里。
旧《志》:天下十大名山,渔梁其一也。
其水南流为建溪,北流为信溪,里人多堰水养鱼,故名。
地甚寒,谚云:无衣无裳,莫过渔梁。
宋时置渔梁驿于此。
建炎三年,韩世忠追讨苗、傅二贼,自衢、信进至渔梁驿,与贼遇,贼惊曰:此韩将军也。
遂溃。
今通衢所经。
其相近有船山,山势高平如船,前有玉女峰。
又百向山,在县西北六十里,俯临大溪,其势挺拔,四面皆见。
○盖仙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一名浮盖山。
《志》云:山介衢、信、处三府之间,周围三百余里。
又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一名泉嵩,顶有泉二派,一入建溪,一入处州。
或曰:《汉书》朱买臣言,东越王居保泉山,盖谓此山云。
铜钹山县西北百里,高峻干云,北接江西上饶县之封禁山,南通崇安县之岑阳关。
中有泉,林峦环接。
多事时,易于藏聚。
今亦见崇安县。
又石龙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三峰鼎峙,中一峰曰鹅儿峰,旁有池,周数丈。
又有鹅子、白花等岩,亦接崇安县界。
○百丈山,在县西南百余里,尖峰嵯峨,高耸千仞。
中有九井,谓之龙湫,接崇安、建阳二县界。
又大同山,亦在县西南百里,见上建阳县。
枫岭县北七十五里。
岭高险,林木青葱,蹊径逼仄,为浙闽分界处。
岭旁地高敞宽平,可为屯营,有戍兵驻守。
岭之北麓,俗谓之大竿岭。
又梨岭,在县北六十里,危峰仄涧,飞阁悬崖,至为峻阻,亦曰梨园岭,以其地宜梨也。
俗谓之五显岭,以上有五显庙也。
宋杨亿云:天下之水皆东,梨岭之水独北,盖水从岭下而北汇。
亿言非笃论矣。
又有折桂岭,在梨岭北十里,一名桂枝岭,又名泗洲岭,俱当往来通道。
详附见浙江重险仙霞关。
柘岭县东北百二十里,接浙江丽水县界。
高千余仞,绝顶周回百余步。
旧《记》:柘岭峻极,势彻苍穹,狭道陡绝,不通牛马。
是也。
有江村溪出焉,亦谓之柘水。
谢灵运云:柘水出柘岭,以地多柘树而名。
下流合于大溪。
又富岭,在县东三十里,路出龙泉。
○驻岭,在县西九十里。
岭极高峻,路出崇安。
又县西北百里有查源洞,查溪之源也。
接崇安县界,石壁悬崖。
宋绍兴初,奸民据险作乱,设临江、西安二砦以御之。
绍熙初,寇张海作乱,民多避入焉。
○南浦溪在县城南,县以此名,即建江上流也。
亦谓之大溪,源出渔梁山。
又柘水自柘岭流合焉,县亦兼柘浦之名,自县北折而东南,复绕出县西,又折而东南流,纡回萦抱,县境诸溪之水悉流合焉。
又南合崇、建二溪,为瓯宁县之西溪。
《志》云:溪经县南五里为火烧滩,列石ヴ,溪流险狭。
又南五里为将军滩,两山夹峙,溪经其中,水石凭陵,舟行震荡,舟入建江,二滩其发轫之始也。
又南十五里为茅洲滩。
又西南为丘源、塔岭诸滩,水石ヴ,节节艰阻。
余详大川建江。
临江溪县南三十五里。
其上源为查溪,东南流,至临江镇入于大溪。
《志》云:临江镇即俗所称观前也,为津梁之要会。
又有新溪出县西南百丈山,石陂溪出县西南七十里大湖山,洪源溪出县西梦笔山,东源溪出县南三十五里西洋山,下流皆入于大溪。
○二渡关县西北百十里。
西至岑阳关三十里,又西至江西永丰县五十里,为入闽之间道。
其地山岭ヴ,溪流回绕,东西二面皆为桥以渡,因曰二渡关。
又太平关,在县西八十里。
又西有梅溪关,西北接永丰县界,自梅溪而西出梨口隘,则西达崇安之道也。
○梨关,在县北梨岭上,旧尝置关,以控险阻。
《志》云:县北三十里至仙阳街,宋初置迁阳镇,并设监官于此,绍兴初废,俗曰仙阳。
北至梨关三十六里,又北至仙霞关七十里。
盆亭镇县西北九十里。
山溪险仄,蹊径四通。
宋元丰三年,建盆亭寨,元因之。
明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亦曰盆亭关,西去二渡关二十里。
《志》云:镇旧有盆亭驿,宋元时置,两山并耸,驿居其中。
其地本名细泉村,乡人随泉势作曲堰数十处,其状如盆,因曰盆亭也。
元末驿废。
又盆亭相近有塘峰洞,向为啸聚渊薮。
○溪源巡司,在县东北六十里。
地连江浙,寇盗出没。
宣德八年,御史杨禧巡视银场,请置司于此。
又高泉巡司,在县东七十里,洪武三年置。
《南行记》:自县境而东南,历高泉、雁塘、苏岭、交阳、登岭诸关隘,与浙江龙泉县接壤。
保安寨县西北四十余里船山上。
宋置。
又西安寨,在县西六十里。
又县南四十里有临江寨,亦曰临江镇。
宋绍兴中,置二寨以御查源洞寇,后废。
又靖安寨,在县西南七十里,旧名里洋寨,宋干道四年置,元废。
○官田寨,在县北四十五里,宋庆元二年置。
又载初寨,在县东北六十里。
《志》云:宋绍兴五年,上湖詹村盗起,立寨御之。
俱元废。
又县西南九十里有大湖废驿,渔梁山侧有渔梁驿,临江寨有临江驿,俱宋置。
今改为大湖等铺。
南浦桥在县城南。
旧名县南桥,宋隆兴初建。
一名上官桥,以是时权县事者为上官端仪也。
后废置不一。
明洪武九年,迭石为址,架木为梁,上覆以亭二十三间。
成化以后,皆因故址修治。
又万安桥,在县城东,亦跨南浦溪,初名青游桥。
洪武初,建于县东北数里。
成化中,始移置金凤门外,亦垒石为址,而梁其上。
后皆因旧址修葺。
又三里桥,在县城北。
洪武十五年建。
景泰以后,因故址增修。
○古湫桥,在县西南五里。
元大德间建。
洪武十七年以后,屡经修葺,垒石架梁,凡数十丈,跨大溪之上,有潭甚深,所谓古湫潭也。
松溪县府东百六十里。
西北至浦城县百四十里,东南至政和县八十五里,东北至浙江庆元县八十里,北至浙江龙泉县百六十里。
本建安县地。
五代初属闽,立松源镇。
周广顺元年,南唐升为松源县。
宋开宝末,改曰松溪县,仍属建州。
明弘治中,始营城址。
嘉靖五年,以坑寇猖獗,因筑砖城,周五里有奇。
编户六十八里。
○松源城在县东二十五里。
王闽置镇于此。
南唐升为县。
宋迁今治。
○蹲狮山在县治北。
盘回起伏,屹立县后,为县之主山。
或曰蹲师山尝有道者修真于此。
又西北曰万山,即蹲狮山来脉也。
山周五十余里,或曰以所产万种而名。
○石壁山,在县治南。
削立如壁,高数十丈,下有龙潭。
湛卢山县南二十里。
山形峭拔,常有云雾凝其上,相传越王命欧冶子铸湛卢之剑于此。
下有石井,亦名剑池。
东接政和县界。
又七峰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有七峰连亘,回峦迭,上摩青苍。
相接者曰妙峰山,峻拔霄汉,冠出群山。
又王认山,在县东二十里,秀拔出诸山之上。
宋末益王由浙入闽,尝过此,赏其奇胜,因名。
○东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一名吴家山。
自趾至顶皆石,少树木。
旧产银矿,有穿穴十余,深邃盘曲,莫究深浅,取矿者必举火以入。
宋隆兴间,尝立瑞应场,设官采银,后废。
其南相近有南屏山,峰峦横亘,乔木蓊郁,俨如屏障,上多奇石,一名石林山。
鸾峰山县东北六十里。
山势峻拔,袤二百余里,接龙泉、浦城二县界。
上有龙井。
又皆望山,在县西二十里,高出云表,登之,则环邑诸山皆在望中。
又西南有南峰山,亦高秀。
○松溪在县南。
亦曰松源溪,一名大溪。
源出浙江庆元县松源乡,经梓亭寨迤逦而下,经城东,出关口渡。
有平乐溪出县之东山,西北流三十里合松峡溪,又并流三十里至此入大溪。
合流而南,抵政和县西境,接七星溪,下流至建安县,为东溪。
清泉溪出县西北五十里筋竹山,东北流,经县北,下流合于松溪。
又白石溪,源出皆望山。
直源溪源出县北之花岩。
渡头溪亦出筋竹山,下流皆入松溪。
《志》云:县西北有新坑溪,源出庆元梓亭寨,亦流入松溪。
又有云溪,源出县西狮子岩,南流六十里至政和县,入于大溪。
○东关镇县南四十五里。
元设于瑞应场,名东关寨。
明洪武二年改巡司。
永乐中,迁于马鞍岭。
嘉靖八年,迁于县东南铁岭铺。
万历中,又迁于峡桥,一名乘驷桥,即今所。
又县北八十里有二十四都巡司,亦元旧寨也,洪武三年改巡司。
新窑隘县北四十里。
《闻见录》:由县而北,至岩下村,又三里有小关,离关二里即新窑,入浙江庆元县界,前往庆元四十里。
由新窑而西北十里为竹口关,又十里为石门隘,直通浙江龙泉县。
自新窑至龙泉,计程百二十里,为从来自浙入闽之间道。
竹口关而外,又有仙庄溪、源上凹等隘,皆有径达龙泉,而新窑、竹口为控御之要地。
○梓亭寨,在县北七十里,界庆元、龙泉、政和、松溪四县之交。
宋置寨,元改隶龙泉县,后废。
惠政桥在县城东。
宋绍兴五年建,本名平政,后屡圮屡复。
淳熙十三年,复迭石为六址而梁其上,覆以亭三十二间。
淳中,增修改今名,后复圮。
明永乐七年以后,屡经修建。
又东为永泰桥,即关口渡也,宋嘉定中创建,后圮。
明永乐十三年以后,屡经修建。
又通济桥,在县东二十五里。
本名故县桥,古县渡也。
宋庆元二年建,后圮。
明洪武十八年,重建。
永乐五年毁。
正统九年,重建,长五十六丈,上覆以屋,改名通济桥。
已上三桥俱跨松溪上。
政和县府东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福州府古田县三百二十里,北至浙江庆元县百五十里,东北至浙江青田县二百三十里。
本福州宁德县地。
五代时,王氏立关隶镇。
宋咸平三年,升关隶镇为县,属建州。
政和五年,改曰政和县。
明弘治中,矿贼作乱,始筑城。
嘉靖间,毁于倭。
万历初,改筑今城,周二里有奇。
编户五十九里。
○关隶旧县在县南。
即王闽所置关隶镇。
朱氏松曰:《周礼》秋官司寇有司隶,掌帅四翟之隶,闽隶与焉。
此里之人周时尝为闽隶,犹古缙云氏今以名处州属县也。
王潮不知书讹闽为关。
土人又以镇在州东,私号曰东和。
宋延平置县,徙东岸口,即今治也。
○黄熊山在县治北,县主山也。
形如展旗,亦曰文旆山。
城南又有文笔山,峰峦峭拔,与此相望。
又有莲花峰,在县东,峰峦高峻,紫翠重迭,为县之胜。
○洞宫山,在县东南,重迭九峰,状如莲叶,亦名九莲峰。
《道书》以为第三十七福地。
中有谷洋,地平衍,产银砂,广四五里,旁有夹岫如壁。
宋坑冶司旧址犹存。
又西为西门岭,岭右皆奇峰石壁,曲涧乔松;为翠屏峰。
益折而南,曰东西二宝台峰,峰之西,山势开豁,有平田数顷。
又南复有仙人坛、香山峰诸胜。
又大风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峰峦秀拔,类庐山五老峰。
筹坑山县东北二十里。
山高广,峰岩泉石,种种奇胜。
其最高者曰天柱峰。
又东北为池栋山,岩壁峭拔,横截溪流,形如屋栋,下有两穴,以泄东池之水。
又铜盘山,在县东三十里,高数千仞,为邑境之望。
○望浙山,在县西三十里,一名浙山。
拔地摩天,常有云气蒙其上。
宋绍兴初,范汝为作乱,居民多避其上。
元季红巾为患,避此全活者甚众。
又奖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峭拔入云。
山顶凹处有田百余亩,中有岩洞之胜。
又飞凤山,在县北,一名正拜山,又名黄华山。
《通志》云:元至元间,建宁路管军总管黄华叛,号头陀军,尝立营于山上。
一云,黄华,宋时建宁左翼千夫长,啸聚于此山,因以名。
又回坑洞,在县西三十余里,据悬崖石壁间,中宽广容百余人,邑民常避寇于此。
又县东北有紫云岩,《志》云:岩介闽浙间,高插云表,右有龙湫。
相近者又有白云岩,山势如屏,绝顶平衍。
正统中,矿贼作乱,居人多避寇于此。
○七星溪在县治南。
源出县东铜盘山下,迤逦西流,合众溪之水,西南接松溪县界,合松溪而为建安县之东溪。
○浴龙溪,出县南三十余里之九蓬山,西北流入七星溪。
又东平溪,出县西北奖山,南流出常口,受松溪水,又导流至西津会七星溪。
又有胡屯溪,出县东黄岭,经池栋山下,亦会于七星溪。
苦竹溪源出县北苦竹岭,南流为十里滩,又东入福宁州宁德县界。
又双涧溪,源出县东南西门岭,曲折而东流。
有下园溪,出筹坑山之筹岭,亦东流合焉,又东会诸溪入宁德县界,即外渺溪之上源也。
○赤岩镇县东南百二十里。
自镇而东,至福宁州福安县二百四十里。
宋置赤岩寨,在县东百里。
明洪武二年,改置巡司,移于今所。
《志》云,司地属寿宁,官属政和。
又县西北有苦竹寨,宋置,介政和、松溪二县间,元废。
又有东漈营,在县西南三十里,相传唐御史中丞李彦坚屯军之所。
又有铁山营,在县东北六十里,唐招讨使张谨讨黄巢时尝屯军处也。
双溪馆县南八十里双溪上。
《闻见录》:由双溪馆七十里之漈洋,即古田县界。
又六十里,地名古楼。
又三十里,曰官洲。
又三十里,即古田东门矣。
由双溪馆而东南,达宁德县。
由双溪馆而西,则达于府城,皆径道也。
又筠竹坑,亦在县南。
《闻见录》:政和在万山之中,有杨源、筠竹坑、西里、岭头诸处,皆近古田境,往往为啸聚者窃掠之处。
○新坑口,在县东八十里,路通寿宁县。
《闻见录》:县东北四十里有岭腰隘,由隘而东北二十五里,曰大林原。
正北二十五里,曰高林,俱达浙江庆元县之道。
又县东南七十里曰杨梅巷,为达福安、宁德之道。
寿宁县府东北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福宁州福安县二百里,西北至政和县百七十里,北至浙江景宁县百二十里,东至浙江泰顺县二百二十里。
本政和、福安二县地。
明景泰六年,析置今县,治杨梅村。
县无城,编户二十五里。
○镇武山在县治北,县主山也。
耸秀甲于境内。
《志》云:县治南有翠屏山,东有丛珠山,西有天马山。
崇峰四围,俨若城郭。
○官台山,在县东。
景泰初,矿贼啸聚于此,官军从间道深入,悉歼之,因置今县。
杨梅岭在县南。
岭高峻。
又南有青竹岭,道出宁德县,行旅经此,登陟甚艰。
○蟾溪在县治南。
出县西北大蜀山下,经县东南流,入福安县界,即长溪之别源也。
○禾溪,在县西,源出县西北牧童山下,东流会于蟾溪。
又有西溪出县西佛漈山,渔溪出县西北立茂山。
又有茗溪出县南高山,源底溪出青竹岭。
下流俱会于蟾溪。
南溪在县东南。
出紫翠岩,与境内之平溪、尤溪、丹溪、九岭溪合,亦入福安县界。
又有铁梗溪,在县东,源出县西北东山下,会杨梅洲溪,经东溪头双港,亦入福安县界。
又有上地溪,出县北百里林山下,流入杨梅洲溪,皆长溪之上源也。
○纯池,在县东,有纯池隘。
《闻见录》:由纯池、南溪、木洋至福安,往来通道也。
○渔溪镇在县东官台山。
有巡司,《志》云,旧置于渔溪之斜滩,属福安县。
景泰四年,迁置于此,仍旧名。
又青草隘,在县北,与景宁县接界。
大宝坑在县南,亦曰宝峰场。
又有少阳坑、云山坑,与政和县界之少亭坑,俱产银矿处。
流民从而盗采,驯至啸聚剽掠闽浙之间。
景泰初,歼其渠魁,严为之禁,然觊觎卒未能绝。
附见:
福建行都司在府城内,即元建宁路总管府故址。
明洪武元年,改建为建宁卫。
八年,改为行都指挥使司分领卫所。
建宁左卫亦在府城内都司东。
又建宁右卫,在府城内都司西。
俱洪武八年建。
《志》云,旧有建阳卫,后革。
○浦城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
成化十年增置,隶建宁右卫。
◇延平府东至福州府四百五里,东南至泉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南至漳州府五百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二十里,西北至邵武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建宁府百二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二千四百七十里,至京师五千二百九十三里。
《禹贡》扬州地。
周闽粤地。
秦属闽中郡。
汉属会稽郡。
三国吴属建安郡,晋以后因之。
隋为泉州地。
大业中,属建安郡。
唐为福、建、汀三州地。
五代晋天福八年,闽王延政始置镡州时延政自立于建州。
开运二年,南唐得其地,以为制置镇。
明年,改剑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改曰南剑以利州路有剑州也,亦曰剑浦郡。
元曰南剑路。
大德六年,改延平路至正末,为陈友定所据守。
明初曰延平府,领县七。
今因之。
府带两溪之秀两溪,建溪、樵川也,控群山之雄,噤喉水陆,为七闽要会。
杨氏时曰:崇山峻岭,为其郛郭。
惊湍急流,为其沟池。
清明伟丽,为东南最。
盖郡治山椒,屹然险固,而沿江东下,实为会城上游。
元末,陈友定保据于此。
岂非以地当全闽之中,不特可以自固,而纵横应援,犹有可图之会哉谚曰:铜延平,铁邵武。
言其险要可守也?
南平县附郭。
汉冶县地。
后汉建安初,始置南平县,属会稽南部都尉。
孙策时,南平民乱,贺齐讨平之,即此。
吴永安三年,属建安郡。
晋太康初,改为延平县。
刘宋时县废。
五代时,王审知置延平镇,王延翰改为永平镇,既而王延政僭号,升镇为龙津县,兼置镡州。
南唐因之,寻为剑州治,保大三年,又改龙津县曰剑浦。
宋因之,仍为南剑州治。
元大德中,复改曰南平。
明因之。
今编户九十七里。
○延平城即今郡治。
后汉末,置南平县。
晋改延平,后废。
五代时,王延政置龙津县,为镡州治,寻又析置延平县。
南唐取镡州,改州治延平,寻还治剑浦,而以延平县省入。
《城邑考》:郡城,宋时筑,有门十一。
明因旧址增修,改门为九。
自城东建宁门至城南福州门,皆临建溪。
自福州门至城西西水门,皆临樵川。
自西水门至大北门,临山涧。
自大北门至建宁门,城壁延袤,环高冈之巅,至为险峭。
城周七里有奇。
○龙山府治北。
城壁环其巅,一名龙骑山。
又九峰山,在城南,峰峦九迭,环绕萦回,为郡境诸山冠。
真西山曰:城后枕崇阜,前挹大溪。
溪南九峰森罗,雄峙天表。
是也。
又有虎头山,在县治西,形如虎踞。
○衍仙山,在府东北十里,旧名含源山,其支峰曰石佛山。
王象之云:此山神元刂天划,东南略通人迹,衍仙水出焉。
当城北为大河,下穿暗窦入城,流入剑潭。
天柱山府西南五十里。
屹石凌空,其形如柱。
又西南为天马山,山势腾骧,形若天马。
《南行记》曰:自郡而南,间道入尤溪、沙县之境,层山迭岭,参错前后,大约在山峡中行,其得名之山,难以数计也。
○九龙山,在府东南百二十里,九峰蜿蜒如龙。
中有狮子岩,石壁耸峭。
湖头岭府东十里。
面溪背山,前有浮梁。
宋建炎中,郡守张{角}设伏破贼张澈于此,今浮梁久废。
又卤水岭,在府西三十里,背山枕溪,壁立万仞,路仅通步,险数折,宋尝置寨于此。
又西四十里有梧桐岭,山多梧桐。
宋嘉定七年置寨处。
○考窠岭,在府北,上有十二峰,平地耸起,高十余丈,中有捷路,直走郡城。
旧置寨于此,曰鹅鼻头尖寨,为屯兵候望处。
文笔峰府南六里。
高出群山,摩切霄汉。
又小鹫峰,在府东八里,Ю奇秀,状如鹫鸟。
相近又有莲花峰,层峦迭嶂,簇若莲花。
《志》云:府东北五里有中岩,高出众山,瀑布自岩中飞下,为近郊之胜。
○苍峡,在府南百二十里。
两岸青山回合,建溪经其间,转折而东南出。
宋元丰三年,置寨于此。
○剑溪在城东南,即建江也。
自建宁府南流至此,亦曰剑津,亦曰剑潭。
相传晋雷焕之子佩剑渡延平津,剑忽跃入水,化为龙而名,亦曰龙津。
又为东溪。
《志》云,水自建宁来者,谓之东溪。
又有西溪,源出汀州府境,经将乐、顺昌二县,与邵武溪合,东流经王台驿前,至砂溪口,与沙县溪合。
又东四十里而至剑潭,东西二溪合流,俗呼丁字水。
又南而为南溪,郡人谓之三溪,以东西南三溪名也。
又南行九十里,与尤溪水合,抵福州府,入于海。
又县西有双溪口,正统中,官军自延平剿沙县贼,行二十里至双溪口,道隘贼伏发,官军皆溃,贼遂犯延平。
吉溪府东南四十里。
源出建宁府建安县界之蓼溪,南流入境,注于剑溪,曰吉溪口。
道通古田县,为津要处。
○泰平里溪,在府南七十里,源出沙县界黄泥坑,流三十余里,经府西南七十里之山下,又东北流,入于西溪。
又云盖里溪,在府西南四十里,源出尤溪县临平屿,流入境。
又有太平、大芹、石桥溪,在府西南三十里,源出尤溪县之丹岭,下流俱会众溪入于西溪。
黯淡滩在府北五里东溪中。
《志》云:东溪诸滩,曰汾滩,曰竹林后滩,曰高桐滩,曰凿滩,曰黯淡滩。
此下直至剑津以接西溪,其中黯淡最险,舟过多覆溺。
唐大顺二年,僧无示者结庵于此,募工疏凿,滩势稍平,后名庵为黯淡院。
宋天圣中,郡守刘滋复开港道。
元丰中,朝命黯淡院岁度僧一人,以导湮塞。
又西溪诸滩,曰石柱,曰三门,曰小黄口,曰大黄口,曰张岩,曰虎口,曰樟槎口,曰苏坑口,曰星窟,曰大湍,曰小湍,曰城门,曰将军,曰黄墩头,曰慈油。
此下直至剑津,接东溪、南溪之滩,则曰剑鞘,曰嵩口,曰大伤,曰小伤,曰五港,曰天柱,曰鸠道,曰同场,曰龙窟。
其中大伤、天柱、龙窟,古称最险。
谚云:大水大伤,小水遭殃。
舟行恶之。
宋绍兴间,郡守上官等开诸滩,命僧祖日董其役,漕司助钱百万。
复请于朝,益以百五十万,而东溪、南溪之险稍平。
《一统志》:东溪之滩五,西溪之滩十,南溪之滩七,凡二十有二,其水湍急,其石廉利,舟上下失势,辄至破溺,总名为港滩。
涧泉在府治南。
源出山巅,萦回石涧,泓深清洁。
《郡志》云:郡居山椒,清泉自石崖奔迸而下,用巨竹引之,绵亘数里,遍及郡城。
○仙洲,在城东。
有山介于二水之间,俗呼仙洲。
又有黄龙洲,亦在城东。
○苍峡镇在府南苍峡口。
五代时,为静江军,宋置苍峡寨。
明初改为巡司,并置苍峡递运所于此。
又大历巡司,在府西北百里,宋淳中置,元因之,明初仍旧。
○西津镇,在府西四十里,沙县、顺昌二水合流处也。
五代时,置镇于此。
又城东凿滩口有东津镇,府西南十五里有罗源镇。
今府西门对岸有罗源镇口。
皆五代时王闽置。
黄墩关隘府西二十五里。
又府北五十里有麻州头关隘。
俱宋置。
又阳门寨,在府南,宋元丰三年置。
府境又有卤水岭、鹅鼻头尖、湖头、桐岭诸寨,俱见上,今废。
○弓兵营,在府城西西水门外,宋嘉定五年置。
又有中军帐,在府城西北田坑村,为凭高望远之处。
宋绍兴初,群贼叶文等从间道入寇,郡守张{角}建此为斥堠,其南有广节、威果诸营,皆宋置元废。
房村口府北五十里,与建宁府接界。
自建宁而下者,至此为水陆会集之道。
傍山临溪,据险而守,足为府境之保障。
由此而南,则支径旁通,难于控御矣。
口盖府北之锁钥也。
今亦见建宁府黄孙寨。
○南雅口,在府北六十五里,地势高耸,下临溪流,有闽越王庙。
剑浦驿在城东。
有剑浦递运所,俱洪武初置。
又茶洋驿,在府东南六十里,宋淳中置。
名金沙驿,元至正间改剑浦,至今因之。
又王台驿,在府西六十里。
宋淳中,置王台站,以越王台名也。
元因之,明初改为驿。
正统中,毁于寇。
景泰中复置,成化十九年重修,亦曰王台馆。
正德中,群贼邓茂七等据王台馆,遂陷沙县,即此。
又有西芹税课局,洪武四年置于府西南二十里之西芹铺,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成化三年移于王台馆。
又大横驿,在府北四十里,明初置,正统间为寇所毁,景泰中修复。
又北四十里,为建安县之太平水驿也。
○清风铺,在府东南九十里,又十里为武步铺。
正统末,官军追败邓茂七余党于武步及清风铺,复截其舟二百于水口驿,通福州道,是也。
《志》云:府城东有明翠浮桥,旧曰明秀,用铁维舟三十有八,架木其上。
又城南城西有东西两浮桥。
将乐县府西二百二十里。
东?#16016;匕倮铮鞅敝辽畚涓┠匕俣铩:航ò蚕氐亍H庥腊踩辏鲋媒窒兀艚ò部ぁ=⑺我院笠蛑迨L莆涞挛迥辏錾畚湎刂媒窒兀舾е荨F吣晔4构八哪辏粗檬艚ㄖ荨T腿晔。
迥暧种谩N宕旄0四辏跹诱拗荨?巳辏咸聘次窒兀允艚ㄖ荨K翁叫斯哪辏氖裟辖V荨T粞悠铰罚琳洌哉目芊妇常贾脸恰《榷掠讯ǜ有拗狭傧鞅本萆健C骱槲涑酰】芩伲葱拗嬉宰┦=癯侵苋镉衅妫嗷Я呃?/span》。
○五马山县治西南。
五峰森立,如马驰骤,城环其第五峰之巅。
又西台山,在县治西,县之主山也。
巍然高峙,其上平坦如台,亦名钟楼山,以形若巨钟也。
五代置镛州,盖以山名。
又县治后有钟翠山,其相连者曰含云山,即宋杨龟山读书处。
○封山,在县北五里,其山高大,群峰环拱,为邑之镇。
其支陇曰龟山,状如伏龟,蜿蜒于城左,即杨龟山归休处也。
《志》云:龟山在城北三里。
天阶山县南十五里。
石磴Ю,高若升天。
上有圣泉岩,山下有玉华、宝华、南华三洞,其中泉石罗列,奇诡万端,县称三华以此。
而玉华之名尤著,旁又有小玉华、灵源诸洞。
○翠帘山,在县南五里,苍翠高耸,如垂帘状。
其巅亦曰天湖,三面峰环,中平而旷,有龙窟潴水,故名。
稍东曰虎头岩,有石门自山下通山巅,明爽可居。
县南四十里又有雪里山,接沙县界,由山麓辟径,盘折二十余里。
九仙山县东二十余里。
崇冈迭嶂,如龙翔凤翥,又如狮伏牛斗,为一邑最高处,夏无暑气,冬月常雪。
旧传有九异人炼丹于此。
又孔子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层峦矗起,屹立溪滨。
○百丈山,在府西北百八十里,一名羊角晶,又名钩刀山。
其山三面,南将乐,北邵武,西泰宁,皆悬崖绝壁,古木苍藤,郁然干云,有越王较猎台榭遗址。
《通志》:山接江西南丰县界。
藤岭县西二里。
岭高峻,起伏萦回,旁多藤蔓,故名。
又湛岭,在县西十八里。
下有蛟湖,亦名蛟湖岭。
岭道仅里许,极险峻,俯临大溪。
又三崎岭,在县南二十里,陡峻,三崎顶有泉一泓。
又亭岭,在县南三里,其顶崔嵬,难于行路,岭半旧有亭,为行人憩息之所。
○五岐岭,在县东十五里。
峻绝难跻,分为五岐。
又铁场岭,在县南四十里,道险峻,凡五六里。
《志》云,县北七十里有张源岭,岭路盘曲,凡十余里。
又县东北百里有太灵峰,峰峦峭拔,树木阴翳,人迹罕到。
又有凌霄峰,在县西南六十里,登峰顶可望建宁、归化、顺昌、泰宁四邑。
○大溪县城南。
其正源自汀州府清流县流入境,别源自邵武府建宁、泰宁二县界入县境,至县城西南金溪潭合流,萦纡回绕,经县前折而东,?#16016;鼗嵘畚湎侄肽掀较亟纾轿飨?/span》。
龙池溪在县北。
源出泰宁县,流经张源岭,下流合诸溪涧水入大溪。
又安福口溪,亦出泰宁及邵武县界,至县境合流,又南入于大溪。
《志》云:县南又有竹洲溪、莫溪,俱自泰宁县界流入境。
又有长溪,自汀州府宁化县来。
下流俱入大溪。
○池湖溪,在县南,源出汀州府归化县界,经铁岭下,汇诸溪涧水入大溪。
将溪县西南五十里。
其地有石牌场,溪源出焉。
东北流,有滩曰将溪滩,有洲曰桥洲。
桥洲之西,又有鳌洲,东北流,入于大溪。
其相近者曰望江溪,亦出石牌场,流入大溪。
又水口溪,在县南三十里,源出沙县之黄源岭,流入境,与诸溪合。
又有汉村溪,出沙县及顺昌县界,至县南,合流为曹溪。
又有小莫溪,亦出沙县界,俱北流入大溪。
○桃源溪,在县南十里,亦曰桃源小溪,源出桃源漈。
自漈而下,汇而为潭,亦曰西湖,一名野水,引流为溪,入于大溪。
又濑口溪,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源出顺昌县界,有濑口滩。
又黄坑口溪,亦自顺昌县界流入境,下流俱入于大溪。
○万安寨县北六十里。
宋元丰元年置寨,并置营于此。
元因之。
明洪武二十三年,改为巡司。
又有万安税课局,洪武六年置。
○黄土寨,在县南,宋庆元二年,以其地接清流县界,民顽俗悍,特置寨备之。
元废。
洪武元年复置。
十三年,以与清流明溪寨密迩,遂省。
《志》云:县东四十余里有濑口关,宋绍定三年,汀寇丘文直等尝据此以拒王师,招捕使陈夺其关,贼遂降。
关旋废。
今为高滩隘。
又东三十里曰交溪,又四十里而达于顺昌县。
高平苑县南六十里。
《寰宇记》:县西乡有乐野宫,东越王时宫也。
高平苑,亦东越王校猎之所。
大夫将军校猎,谓之大校。
军士校猎,谓之子校。
故将乐有大校、子校二村。
后汉时,此邑为建安县之校乡,则其义也。
相传越王乘象辂曲盖,大夫将军自执平盖,今有平盖村。
载鸟以鸣钲铙,故有鸣铙山。
自乐野至于游台之上,相去九十余里,风俗至今好尚游猎,职此故矣。
三华驿在县西。
元置三华站,明初改为驿。
又白莲马驿,在县西南六十里。
宋为将安馆,元至治初,改为站,明初改为驿。
《舆程记》:自驿陆行二十里,而达汀州府归化县界之铁岭隘。
水行六十五里,至归化县之明溪驿。
沙县府西南百二十里。
东北?#16016;匕倭铮髦劣腊蚕匕倭铩=悠较氐亍L哪辏檬诖耍街呈R逦踔校炒逑兀艚ò部ぃ纹胍蛑K宸稀L莆涞滤哪辏粗蒙诚兀ソㄖ荩笆∪虢ò病S阑樟辏粗谩4罄辏氖敉≈荨D咸聘氖艚V荨K问裟辖V荩粞悠铰贰=癯侵苁镉衅妫嗷О偈睦?/span》。
○沙县故城县东十里。
对古铜场即沙源地,唐初置县治此。
中和四年,以旧地褊窄,徙凤林冈,即今治也。
光启初,群盗王潮自南安引兵北还,至沙县,泉州人张延鲁等以其刺史贪暴,请潮留为州将,潮因引兵围泉州,寻陷之。
县旧无城,弘治四年,始筑砖城,北倚山,南临溪,称完固焉。
○凤冈山县治北。
县镇山也。
县治溪南又有凤凰山,山形如凤,多梧桐。
其侧有虎丘山,形如虎踞。
又越王山,在县东南十里,相传越王尝屯兵于此。
山侧有寨,俗呼越王寨。
山之下有漈峡。
其南曰武仙山,山高峻,顶平旷,可容千人,山拱揖县治,俗呼报衙山,一名天马山。
○淘金山,在县西六里。
上多奇石,顶亦平旷,相传邑未城时,尝屯军于此,故又名屯军山。
居民尝避寇于山上,下有泉,自山巅飞流,清澈如鉴。
上有洞天岩,石壁峭绝,倚险架阁,其旁泉石殊胜。
山之东曰獬豸山。
七朵山在县城东南太史溪滨。
石壁峭立,竹木森耸,如屏障然。
宋李忠定名其峰曰朝阳、妙高、真隐、桂花、凝翠东峰、凝翠西峰。
其最西一峰曰碧雪峰,俗亦谓之七峰山。
○岩山,在县东十里。
顶有寨,昔人避兵处。
其右稍平,曰平山。
又东曰聚峰山,群峰环绕,奇秀可爱。
上有二平石,平广容数百人。
又横山,在县东南四十里。
山势横截,接尤溪县界。
又县东四十里有金凤山,磅礴[B18D],入南平县界。
又有天台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又东北接顺昌、南平之界。
陈山县西南二十里。
山本尖耸。
正统中,草寇邓茂七等啸聚于此,屡犯建宁、延平,官军进击之,分兵伏后坪、后洋及沙湾之南,贼来战,败死。
其党复推邓伯孙聚后洋,官军进讨,平之。
《志》云:邓茂七寨于此,名陈山营,贼平,官兵夷其山。
后洋,在漳州府宁洋县界。
又西南数里有吕峰山,盘踞数十里,高出云汉,山顶旧有泉七泓,俗呼吕七塘潭。
相近者曰虎头山,高入云际,势如展旗,下视沙城,如在履舄。
又有铁壁山,苍黑如铁,奇峭如壁。
《志》云:县西南六十里有龙会山,与莘口漈相对,众山环抱,如龙盘然,因名。
又西南数里为莲峰顶山,卓起一峰,中分九派,溪流分注,绝顶有石,最平旷。
又西有庄山,亦高峻,顶平衍为村落,旁有真人峰。
将军山县北五十里。
山势高峻。
宋绍定三年,山寇啸聚其中,招捕使陈к讨破之,因名。
○幼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
《寰宇记》:山有孤峰,上耸约三十里,盘亘约三百里,岩洞泉石,种种奇胜。
山之脊曰黄竹崎,山下有龙峡,其旁峙者曰陇山。
又有马笠山,如人骑而笠,亦高出群山之上。
《志》云:县北六十里有鸡檠山,俗呼马Ю头,险绝可守,通将乐之隘也。
桐冈岭在县东南十五里。
上多梧桐,蜿蜒起伏,长数十里,一名黄泥,亦曰倒油,亦曰章坑岭。
又岭,在县东北四十里。
上有羊角崎,二峰玉立云表,俯视环邑诸山,如翠涛白浪。
又三溪岭,在县北六十里。
岭峻而远,路通将乐,下有潭,最深。
○龙泉峰,在县东南十七里,脉自尤溪县界,分三陇蜿蜒而来,至此崛起三峰。
又莲花三峰,在县东北二十余里,三峰迭耸,如莲花之峙。
豪峰岩县西五十里。
岩石峭拔,其上平广,可容千余人。
又罗岩,在县东三十余里。
岩石陡绝,有罗岭通尤溪县界。
又蕉皮岩,在县东南四十里。
下有蕉皮洞,深广可一里,清泉怪石,树木荫翳,四时如春。
○雨林洞,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金盒洞,深广容千人。
又七仙洞,在县东数里,洞有三,皆宽广,其一尤深,杳不可测。
○太史溪在县治南。
七峰山之北,旧名大溪,亦谓之沙溪。
宋李忠定以太史谪官居此,因名。
《志》云:溪源出汀州府宁化县,历新岭入县界,回旋合溪傍小水,流七十里,抵大洲汇茂溪,衍迤澄旷,平流十里,所谓太史溪也。
自茂溪宛折而南而东八十里,出沙溪口合西溪。
又东四十里而至建宁府城,为往来通道。
《图经》:太史溪中有洲,当县治南,一名大洲,亦曰长洲,一名蚪洲,以形若潜蚪出水也,旧长数百丈,溪水至此中分,有居民千余家,后洲渐落,犹长二三十丈,今不过萑苇之场耳。
土人亦谓之金沙墩。
溪之上流,险如龙门,至大洲稍平缓。
《通志》:大溪发源汀之宁化、连城及漳之龙岩县界,至县境会为吉溪,引而东,亦谓之东溪,有梅溪及阳乡等十溪,皆流合焉。
经县治东朝阳峰下,会北乡溪为一,绕而南,有洛溪及等十溪,俱流合焉。
北乡溪盖即茂溪矣。
茂溪在县城东。
出将乐县界,绕北乡寨,亦谓之北乡溪,又南流至此,入于太史溪,一名半溪,一名东溪。
水盛时,可行小舟。
《志》云:将乐县界又有涌溪,顺昌县界又有庇口溪、黄沙溪,又南为赤溪,县西北幼山下有幼溪,又北为杰溪,皆流合茂溪而入大溪。
又有黄沙溪,在县西南,源出汀州府归化县,流入吉溪。
○洛溪,在县东南,源出尤溪县。
又有洛阳溪,亦出焉。
皆西北流,合诸小溪水,流入大溪。
县东北又有渔溪及溪,俱出南平县界,下流入于大溪。
百丈漈县东北三十里。
悬流百丈,有玉溪水,出漈北玉山,下流经此,南入大溪。
相近又有梅花漈,瀑流飞注岩石间,高数十丈,激沫如梅花。
县西七十里又有莘口银河漈,亦飞流百丈,如银河下注,下有石桥,跨两山间。
《志》云:县境以漈名者十余计,下流皆入大溪。
○蕉峡滩,在县西南三十八里大溪中,最险,暴雨流浊,舟不可行。
又黄石滩,在县西二十余里,一名黄龙滩,水底隐一巨石,横亘中流,轰涛掣浪,舟行者恒有覆溺之患。
又大矶滩,在县东八里,又东为小矶滩,一名大姨、小姨滩。
夹石激流,舟行艰险。
县东十六里为雷霹雳滩,水流冲激,澎湃如雷。
又有雷溅滩,在县东三十五里,俗呼螺纹滩,滩港纡回,若螺旋然。
中流复有巨石横亘,舟行难于折旋。
又牛穴滩,在县东五十余里,滩下石壁夹峙,潭汇其中,名渔溪潭。
又东四里为佛子滩,一名囝仔滩,中流有巨石,状如蟾蜍,每遇暴涨,洄γ为害,因绘佛像于石上,篙师以为水侯。
谚曰:水浸佛肩,不敢行船;水浸佛足,舟行宜速。
又东至金沙滩而出沙溪口。
《志》云:大溪上流之滩十有四,蕉峡、黄石为险。
下流之滩三十,霹雳、雷溅、佛子为险也。
○北乡寨县北五十里。
宋元丰三年建寨,元因之。
明洪武八年,改为巡司。
○洛阳口寨,在县东南二十里。
宋元丰三年置寨、设巡司,又于寨前置洛阳口镇。
元废。
又崇安镇,在县东三里。
《志》云:县东门外对岸有山洲,一名仙洲,一名崇安洲。
溪旁三面皆阻水,唐崇安镇置于此。
七峰驿在县南郭内。
又县东四十里有同爵驿,俱宋置,元因之。
明初废。
又钱监,在县北三里,亦宋置铸钱处。
又县西有青云寨,正统中,乱贼邓茂七等旅拒处也。
贼平寨废。
○翔凤桥,在县治南。
宋绍圣四年,初建浮桥,名平津。
后徙废不一。
明洪武二十九年重建,正统十三年,寇毁。
景泰初,复建浮桥。
正德三年,累石中流,凡十有三,构木为梁,以砖,复覆以屋,称为弘丽。
又登瀛桥,在县治东,一山介二水间,所谓山洲也。
宋李忠定更名仙洲。
建浮桥,名曰登瀛。
绍兴二十九年,郡守胡舜举累石覆亭,邑人呼胡公桥,后再经修废。
永乐十六年,设舟以济,俗仍呼东门桥。
尤溪县府东南百五十里。
东至福州府闽清县百七十里,南至泉州府德化县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漳州府龙岩县三百六十五里。
晋延平县地。
宋、齐时,为沙村县地。
唐初为山峒地。
开元二十八年,开置尤溪县,隶福州。
五代晋开运二年,南唐取其地为制置镇,明年,改隶剑州。
明弘治四年筑城,阻溪堑濠,周八里。
嘉靖中,议者以城大难守,改筑新城,周不及二里。
编户百有九里。
○伏狮山县治北。
状如伏狮,为县镇山。
又双髻山,在县北二十五里,两峰并峙,峭拔千仞,如剑倚天外,一名双峰山。
《图经》:自双峰南陇,委蛇起伏行三十里,为贵人峰。
峰回突耸,即伏狮山也。
《志》云:双髻山北二十余里有莲花峰,上有天湖,水色绀碧,深不可量。
○屏帷山,在县治西,自贵人峰旁出,环抱城西,如屏帷然。
又仙山,在县西十里,山势峻绝,凌双峰之巅。
有石穴吞吐云气,深不可测。
应仙山县东北三十里。
山秀丽,登绝顶俯视群峰,旧名鸡心山。
又九仙山,《志》云,在县西南四十里,一名蓬莱山,巍然秀拔,人迹罕到。
又西南二十里曰金楼山,翠耸云中,状如楼阁。
又鸬鹚山,在县南六十五里,其山三面壁立千仞。
鸬鹚滩环其下,即尤溪水所经也。
一径盘旋至山巅,如羊肠然。
寇乱,乡人多避居于此。
○仙灵山,在县南九十里。
岩石奇胜,得名者凡数处。
又龙门山,在县南七十里。
高千余丈,顶有石穴,泉极清澈。
分枝岭县西南百七十里,与泉州府德化县接界。
岭居二县间,上有大树,南北两枝分二县境。
有关在其上,俗亦呼为大关岭。
又马军岭,在县西南百余里。
昔人尝屯兵御寇于此,因名。
相近有铁山岭,产铁矿。
《志》云:县城西南有小王岭,旧通泉、漳二府,岭道艰阻。
邑人朱绂别开坦道,岭遂废。
又白沙岭,在县西南六十里。
岭高峻多白沙。
又县西九十里有新岭,宋熙宁中,尝开新道于此。
又枣岭在县西十里。
萦回可五里,顶有瀑布悬流。
○丹溪岭,在县北六十里。
一名桃木岭,界南平县,萦回可十五里,自趾至巅凡三迭,皆数百丈,回视数十里,川原隐隐,沟塍棋布,有丹溪绕流其下。
又戴公岭,在县西北六十里。
岭道纡回,凡三十二折,其相近曰茶峰岭,岭下有百级岭。
赖岩县西三十五里。
其上怪石万数,巨者如屋,绵亘可三里,宛然一洞府也。
洞口缘梯而上,石室联属,皆有窦如户,其中流泉、石牖,可以聚居。
宋绍熙初建。
寇叶亮犯县,乡民匿其间,保全者千余人。
又铜盘岩,在县西十余里,悬崖峻峭,竹树荫翳,鸟道萦纡,流泉溅沫如雨。
岩下有潭,广可四五丈,乡人资以灌溉。
县西南百二十里又有流溪岩,高百余丈,无草木,其崖石皆铁矿,凿之可冶。
○凌霄洞,在县西五十里。
山崖壁立,惟一窦可跻。
宋绍兴三十年,寇乱,乡人赖以免难。
○尤溪在城东。
有二源,一出泉州府德化县界,一出漳州府龙岩县界,会于县之西南而北流。
县境诸山涧水支分缕注,有汤泉等二十溪,次第流汇焉。
自城东益转而北,亦曰湖头溪,至县北七十里尤口涵,会于建溪。
五代晋天福中,闽主曦与建州王延政相攻,遣兵屯尤口,将袭建州,为建州兵所败,即今尤溪口矣。
溪中诸滩上流凡二十六,下流凡三十,栉比以达于尤口。
青印溪在县城南。
溪中有青石如印,因名。
源出县西九十里沙县接界之杉岭,迤逦而东,有山坑、王卫等凡十有一溪,次第流合焉。
经县前入湖头溪,有潭,其水澄碧,深不可测,潭面东西阔十数丈,其上两崖相逼,俗以为虎可跳而过,名虎跳潭。
○高才坂镇县西百三十里。
元置高才坂巡司,明因之。
《志》云:县后崇岭上有牢城关,宋建炎二年,范汝为率其党入寇,邑人以此岭北接高原岭,南抵小村岭,沿山一带,易为寇径,因设关置寨以守之。
既而贼党自沙县来犯,果欲从此突入,为土兵所败,小村岭近城东。
顺昌县府西百二十里。
西至将乐县百里,东北至建宁府二百十里,西北至邵武府百八十里。
本建安县地。
唐贞观三年,析置将水场。
嗣圣四年,于将水口置蠲科镇。
景福二年,改为永顺场,寻升为顺昌县,属建州。
南唐保大三年,改属剑州。
宋以后因之。
明正德初,始筑城,周四里有奇。
编户五十八里。
○龙山县南三里。
势若游龙,上有龙头岩,登山巅,可尽一邑之胜。
其西南有大明山,孤峙峭立,日出则光先照,因名。
其相属者曰金笼山,顶甚平旷。
○凤山,在县西二十里。
五峰迭翠,高数百仞。
县西北二十三里有景灵山,与凤山对峙。
山高耸,常有云雾蒙其上,左有耳殊岩,下有黄家洞。
宋建炎间兵乱,邑人黄氏族数百指避其中。
又高峰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其峰拔出群岭,下有交溪,溪源出西南四十里沙县界交槎岭,流与县西之瞿村小溪合,因名。
下流入于顺阳溪。
又西五里有宝山,亦峭拔。
超华山县西北六十里。
周围甚广,接邵武府界,顶有泉,流分五涧。
东出者曰横溪,北出者曰李坑溪,南出者曰石桥涧,俱入顺阳溪西北出者二,入邵武溪,山之幽旷处有田园居民数十家。
中有岭,曰宝岭。
又梅仙山,在县北七十里,接瓯宁县界。
山巅平旷,广袤数里,相传山以梅福名。
县北三十里,又有华阳山,三峰并列,山半有石门,高广数丈,中峰顶又有岩,曰仙水。
○七台山,在县西七十八里。
高峰峭壁,几至千丈,其相望者曰钵盂山。
又山,在县西五十里,周二十里,巅有石洞,容数百人,中有泉,清澈可鉴。
又寨山,在县南六十里,昔人尝立寨于此,因名。
徘徊岭县南十里。
高五十丈,险峻鸟道,至岭头,路乃平坦,寻小溪而入,徘徊掩映,谓之洄村,四面皆绝壁,有石井,深不可测。
一名亨龙岭,或云洄村,亦名回源洞。
宋韩世忠讨贼帅范汝为于建州,汝为窜死于此。
洄村溪之水,亦流入于顺阳溪。
○顺阳溪在县西北六十里顺阳乡。
县以此名。
源出建宁府建阳县界,东南流,至白芒,始通小舟。
县西有沙溪,自邵武县流入;西北有密溪,自瓯宁县流入,俱合于顺阳溪。
又有竹步等八溪,亦自瓯宁等境流汇焉。
经县前与大溪合流,而东会于沙县之沙溪。
西南溪在县治西。
即将乐县之大溪也。
东流至此,有西溪流合焉。
《志》云:西溪出邵武光泽县,萦流至县治西,亦谓之罐砧溪,合顺阳溪而会于大溪。
西溪中有三滩,皆险峻。
大溪中有五滩,三滩在上流,会西溪而东注,又有二滩会于沙溪。
《志》云:自县治东至沙溪口,凡六十里。
○石溪,在县南二十里。
相近又有棋溪,皆出沙县界之桃源洞。
《志》云:县西南诸溪皆流汇于大溪。
○仁寿镇县西北百二十里。
宋为仁寿寨,元因之。
明洪武初,改置巡司。
又洪武九年,置仁寿税课局于此。
十四年,并置河泊所。
○石湖寨,在县西北三十里石湖岭相近。
地势宽袤,可容千余家。
南唐保大中,别将张彦成领兵置寨于此,故址犹存。
上洋口隘县东三十里。
又东二十里曰下洋,又东三十里即王台驿也。
《闻见录》:自上洋口而北出大历口吉阳里,即建宁府瓯宁县界。
○源坑隘,在县南三十里,山溪盘结,至为险隘,南通沙县,西南达汀州之归化县。
双峰驿在县治西。
宋置顺兴驿,明洪武初改今名。
又富屯驿,在县西北六十里,洪武初建。
《闻见录》:县西北四十里有万全桥,又西北二十里至富屯驿,又七十里至拿口驿,又西北八十里,即邵武府。
自万全桥而北百四十里,达瓯宁之仁寿乡,又北接建阳县界。
《通志》:万全桥一名仁济桥,元至顺中建,后圮。
近时重建。
○龙溪桥,在县南。
其地左负山,右临涧,路转山坳,始与桥直。
宋绍定二年,寇至,官军据桥为险,与寇战,寇败走。
桥久废,今仍架木以通往来。
永安县府西南二百里。
西至汀州府清流县百四十里,南至漳州府宁洋县百四十里。
本沙县及尤溪县地。
景泰三年,析沙县新岭以南、尤溪宝山以西地置县。
弘治四年,筑城,周五里。
编户六十五里。
○金星山在县城西。
西北临溪,有石壁,岩如削。
下为潭,燕水所汇也。
《志》云:治东一里有东山,又有三台山,三峰并立。
○大秀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巍然秀拔于群山之上。
又龙会山,在县东五十里,山极高峻,其巅群峰簇聚,如龙会然。
并榈山县北二十里。
多产并榈木,峰峦岩岫,高下相属,其最著者为天柱、射垛诸峰,狮子、观音等岩,降仙、步云诸台,野云洞、铜盘涧及天池诸胜。
李忠定目为小武夷。
○斗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天斗山。
山高峻,自顶凹下,广可五里,状若斗然。
山阴有风穴、洞,磴路,人迹罕至,绝顶有峰,曰合掌。
贡川山在县东北四十里。
上有桃源洞、一线天诸胜。
山峡斗绝,仅容趾陟,其巅田庐井井,故有桃源之目。
正统间,邓茂七等作乱,败官军于沙县,据贡川为寨守之。
茂七败死,其党邓伯孙复啸聚于此,官军自沙县进破其贡川、挂口、陈山诸寨,伯孙被擒,是也。
陈山,见沙县。
○石罗山,在县东万山中,突起七峰,次第排列,四面有洞,口狭而中广。
《名胜志》云:山在斗山东南。
黄田岭县南六十里,接漳州府龙岩县界。
县东百里又有铁山,岭产铁矿。
又有新岭,在县东北八十里,即沙县分界处也。
○黄杨岩,在县北六十里。
与汀州府归化县接界,上多小黄杨,因名岩。
后亦名万寿岩,又名鳞峰岩。
四壁如削,周围可十里,卓出群山之上。
上有三洞相联,幽深不测。
正统九年寇乱,居人避此,寇不能攻。
又北二里有翠云岩,亦名侍郎岩,峰峦甚胜。
宋张驾、杨时、陈罐读书处也。
亦接归化县界。
又百丈岩,在县北五十里,高约百丈,周围三里,四面削壁,中有一径陡绝,其巅常冒云气,与并榈山隔溪相望。
溪仅通舟,亦名桃源洞。
又县东北二十七里有官寨岩,岩石峻绝,相传旧为官寨。
《志》云:县西有曹岩洞,空旷可容千人。
○燕溪在县城西。
二水分流,中隔一冈,宛如燕尾,因名。
源有三:一西出汀州府宁化县境,过清流县,下九龙潭而东,谓之龙溪。
一西南出连城县境,由吉山而东北流,又东至赖口,与龙溪合流,至城西南一里,谓之吉溪。
一南出漳州府宁洋县境,由扫溪口而北,历张坡、车坂至县治西,合于吉溪,是为燕水。
东北流,会梅溪以下数溪入沙县界,即沙溪上源矣。
《志》云:梅溪亦曰大梅溪,出县东,自塔下而西,东北会于燕溪。
九龙潭在县西,即龙溪之滩也。
曰长龙,曰安龙,曰伤龙,曰马龙,曰三悟龙,曰五白龙,曰兴龙,曰暮龙,曰下长龙,乃溪水最险处。
未至长龙,有铁石矶。
从清流县来者,必舣舟于此,厚缚竹叶,遮蔽船头,别募土人持篙前立。
遇龙处,水之高低常数丈,舟从高坠下,钻入浪中,跃起,即有巨石当头,相去才尺许,土人以篙轻拄即转前滩,水既悬奔,又转折于乱石之间。
两山夹峙,险隘阴翳,一瞬迟误,便为齑粉,天下之险无逾于此矣。
内六龙属清流县。
下此又历十一滩至沙县界。
正统中,群贼结寨于此,曰九龙山贼。
官军以计夺其寨,又败贼于县西高阳里。
《志》云:县西南五十里有安沙,旧传聚沙成岸,水涨不崩,故曰安,或云出九龙至此始安也。
县名永安以此。
高忠宪公云:从延平至安沙一路小舟,仅可载两人。
至九龙十八滩,每过一滩,舟皆猿挂而上,尽九龙,则陆行至汀州。
○安砂镇县西九十里。
旧为浮流镇巡司,宋元五年,建为浮流寨。
明改巡司。
景泰三年,以浮流镇为县治,徙巡司于此,改今名。
《邑城记》:县治旧为沙县之浮流口,当尤溪、将乐、清流,盗贼出没之冲。
唐李肃御汀贼于此,力战而死处也。
正统末,遭邓茂七之乱,始议置县。
弘治中,城始就,阻溪负山,不事濠堑,称完固云。
又湖口巡司,在县南六十里,接连城、龙岩二县界,正统五年置。
黄杨寨在县北黄杨岩下,旧名岩前寨。
宋嘉定十七年,以其地险远,置寨守御。
绍定四年,增兵戍守。
元至元中,设巡司。
明洪武初,改为黄杨寨巡司,十四年废。
又龙口寨巡司,在县北,宋庆元四年,置寨,设军屯戍。
元废。
又大陶寨,亦在县北境,元至元中置,后废。
旧皆在沙县境,后改今属。
○莲花寨,在县东五里。
山形如莲花,周围壁削,一小径可登,仅容侧足。
宋元之季,乡人多避寇于此。
明正统十三年,沙、尤寇发,乡民多赖以全济。
蜂口隘县南四十里。
又南二十里曰林田隘,为路出宁洋县之要隘。
由此而前,东西南三路俱可达宁洋,凡六十里而近。
大田县府西南四百里。
东至尤溪县百七十里,东南至泉州府德化县二百里。
本尤溪县地。
明嘉靖十四年,议以地界延、漳、泉三府之交,深阻尝为盗薮,乃割尤溪之十四都,益以永安、漳平、德化诸县地置县。
明年,筑城,周不及四里。
编户四十里。
○双髻山在县城北。
高耸圆秀,双峰并峙,为县主山。
又北有五台山,五峰突起天表。
其两峰尤为杰出,自下望之,缥缈入云,亦有双髻之称。
麓有漈,曰龙源。
悬流百仞,其下潴为龙潭。
○大仙山,在县南,亦有双峰插天,如仙人角髻,立于云外,县之镇山也。
《闻见录》:大田东南二十里有仙峰山,接泉州府德化县界,即此山矣。
又雪山,在县东南百里,高千仞,延袤十余里,雪常凝其上,南接灵峰山,亦高胜。
银瓶山县东三十里。
瓶亦作屏。
旧于此闸办银课,其山兼产银铁。
明初亦置银冶鼓铸,渐逋聚为盗。
景泰后罢冶,惟铁冶尚存,奸民擅其利。
相近有太素山,逶迤层累,冬多积雪,一望皓然。
又东南有白鹤山,层峦迭嶂,高矗千仞,昂然如鹤立云霄。
《志》云:县东有东屏山,苍峭壁立,方正如屏。
山背有岭,接尤溪县界,后漈溪迤逦十五里,泉石甚佳,曰山后岭。
○大富山,在县西六十里,接漳平县界。
上有泉,一乡之田俱籍其灌溉。
又大宝、小宝二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接永安县界,产铁矿,最佳。
南台山县南二百余里。
一名台阁山,山势高耸,上平如掌,有池不涸。
相近有莲花崎山,安仁巡司置于此。
又有天湖崎山,其巅有湖。
又南为石笋崎山,顶有三五峰,卓立如笋也。
旧俱属德化县,后改今属。
灵惠岩县东北九十里。
岩壁峭拔,有洞可环坐千人。
其泉曰圣泉,随饮随溢。
旧名师姑岩,一名佛窟岩。
山之阴即沙县界。
又东岩亦在县东北,悬崖阻峭,惟一径可登。
邓茂七之乱,乡人结寨于此以拒守。
又郎官岩,在县东,正统间,官兵剿寇驻师于此。
《志》云,尤溪令李文兖所驻,因名。
县东北又有陈平岭,岭旧在永安县界,西去永安八十里。
元末陈友定开此岭,路通尤溪,因名。
又ㄡ岭,在县东南兴原,商旅往来处也。
又南有柿臭岭,产铁矿。
○龙门洞,在县东南,旧《志》:在尤溪县南六十里。
峻绝万仞,四面无路,仅羊肠可通,一名滴水洞,中容二三百人。
○县前溪在县治南。
源出德化县界,环绕北出,县境诸溪涧水悉流入焉。
东北入尤溪县境,亦谓之大溪,即尤溪之上源也。
○东溪,在县东北七十里。
其初发处为觞溪,流经英果寨而西南出,会渡头溪。
又渡头溪,源出县西北永安县境,东南流,二溪皆合小溪诸流以达大溪。
○英果寨县东七十里。
宋元丰三年,置寨设巡司。
元至元二十年,徙而西北,在今陈平岭相近。
明洪武四年,复还旧址。
本属尤溪,后改今属。
又安仁巡司,在县南。
正统中建,本属德化县,后改今属。
○石牌隘,在县东南四十里,路通德化。
又县南四十里有大绩隘,亦南出德化之径道。
又桃源隘,在县西南百里有桃源店巡司,路接漳州府漳平县界。
《志》云:旧有长安隘,在德化县西北二百里,路出漳平,今亦属县界。
附见:延平卫在府治东。
洪武元年置。
○将乐守御千户所,在县治南,洪武四年置。
又永安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景泰三年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