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九十 浙江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九十 浙江二 顾祖禹

◇杭州府东南至绍兴府一百三十八里,西南至严州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嘉兴府一百九十五里。

自府治至南京九百里,至京师三千三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

春秋为越国之西境,后属楚。

秦汉并属会稽郡。

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

三国吴分置东安郡治富春,寻罢。

晋属吴兴及吴郡。

宋、齐、梁因之侯景尝以钱唐为临江郡,富阳为富春郡。

陈置钱唐郡。

隋平陈,废郡置杭州州初治余杭。

开皇十年,移治钱塘。

炀帝大业三年,改曰余杭郡。

唐复为杭州。

天宝初,曰余杭郡。

干元初,复曰杭州《新唐书》:干元二年,杭州置余杭军。

景福元年,赐号武胜军。

二年,镇海军自润州徙屯此。

又有乌山戍,或曰即吴山也。

五代时,吴越都于此谓之西府,谓越州为东府。

宋仍为杭州亦曰余杭郡。

淳化五年,改军号曰宁海军节度。

建炎三年,升为临安府时定行都于此。

元曰杭州路。

明初改杭州府,领县九。

今仍曰杭州府。

府山川环错,井邑浩穰,为东南都会。

春秋时,吴越争雄之所也。

自三国以来,皆恃为赋财渊薮。

陈隋始立郡建州,繁衍之渐,基于此矣。

唐末置节镇于此,以宠钱。

于是拥兵廓地,为东南雄镇。

宋建炎三年,高宗至镇江,召从臣问去留。

吕颐洁乞驻跸京口,为江北声援。

王渊独言:镇江止可捍一面。

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险渊盖虑金人自通州渡江据姑苏,则京口内外俱亟也。

于是遂如杭州,即州治为行宫。

王阮言:临安蟠幽宅阻,面湖背海,膏腴沃野,足以休养生聚,其地利于休息。

陈亮言:吴会者,晋人以为不可都。

而钱据之,以抗四邻,盖自毗陵而外毗陵,今江南常州府,不能有也。

其地南有浙江,西有崇山峻岭谓天目诸山,独松诸岭,东北则有重湖沮洳谓嘉兴府诸湖泽,而松江、震泽横亘其前自南而北,则松江、震泽为前,虽有戎马百万,安所用之?此钱所恃以为安,国家六十年都之而无外忧者也亮盖言于光宗时。

朱子尝言:"建康形势雄壮,然淮破则止隔一水一水谓长江也。 欲进取则都建康,欲自守则都临安。"

近时言者,亦谓昔人咎宋都临安,遂成偏安之局。

不知临安虽偏,前有襟障,左右臂有伸缩,是以晏然者百余年。

六朝都建康,虽云控引江淮,而过于浅露。

荆、雍、江、鄂荆谓荆州,雍谓襄阳,江谓浔阳,鄂谓武昌,上游跋扈,未有三十年无事者也。

然辛幼安幼安,名弃疾,宋人有言,断皋亭之山皋亭,一作牛头。

今府东北二十里有牛头堰,路通海门,非山名也,天下无援兵。

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

陈同甫同甫,即亮字亦尝环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也。

盖以地下于西湖云。

而西山真氏则曰:国家南渡,驻跸海隅,何异越栖会稽之日。

而秦桧乃以议和移夺上心,粉饰太平,沮铄士气。

士大夫豢于钱塘湖山歌舞之娱,无复故都黍离麦秀之叹。

此桧之罪,所为上通于天,而不可赎也。

今府城,宋行都城也。

旧《志》:府城初筑于隋杨素,周三十六里,九十步。

唐景福二年,钱新筑罗城。

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洎钱塘湖、霍山、范浦,周七十里其城门凡十。

南曰朝天,今吴山东麓镇海楼也。

宋曰拱北楼。

明初复名朝天。

北曰北关。

其东面之门曰新门。

曰南土,曰北土,曰宝德。

西面之门曰竹车,曰盐桥,曰西关,曰龙山。

宝德则在东面之北,龙山则在西面之南。

其形势则南北展而东西缩。

干宁中即在景福后,杨行密将攻杭州,携僧祖肩密来瞰之。

祖肩曰:此腰鼓城也,击之终不可得。

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内城及东南之外城,附于旧城。

内城亦曰皇城,周九里皇城之门,南曰丽正,北曰和宁,或曰亦吴越牙城故址也。

牙城之南门曰通越,北曰双门,其东北隅门亦曰和宁。

钱如衣锦军,将还。

部将徐绾等作乱,据罗城,攻牙城。

至龙泉闻变,使副将建己旌鼓与叛兵战,而微服乘小舟,夜抵牙城东北和宁门,逾城而入,是也。

又宋之东苑门曰东华门。

元至正十九年,张士诚更筑府城,东自艮山门至候潮门,视旧城拓开三里,而络市河于内。

南自候潮门迤西,则缩入二里,而截凤凰山于外城之东西,视旧差广,门十三宋制亦十三门,东有便门保安二门。

保安一名小堰,士诚苜之。

于北增天宗、北新二门。

其天宗一名小北门,仍为十三门。

又宋时南门曰嘉会。

德末,元兵至,驸马都尉杨镇等奉益王、广王走婺州,不果。

既而自嘉会门出,度江而南,元兵追之,镇还临安。

杨亮节遂负二王走温州,是也。

士诚改嘉会曰和宁。

前朝省为十东苜钱湖门。

本宋置,张士诚因之。

北省士诚所置之天宗、北新二门。

东五门,曰候潮盖东南第一门也。

宋旧名,曰永昌东南第二门,旧曰新门,俗呼草桥门。

与候潮俱近江,多沙地盐舍,曰清泰在城正东,旧名崇新门,俗呼荐桥门,今呼螺蛳门,亦近江,曰庆春东北第二门也。

旧名东青门,俗呼太平门。

有菜市桥,亦曰菜市门,曰艮山东北第一门也。

俗呼坝子门。

西三门,曰涌金在城正西。

宋建炎末,韩世忠讨苗刘之乱,入北关,贼开涌金门遁走。

旧亦名丰豫门,曰清波在涌金之南,宋名也,曰钱塘在涌金之北,亦宋名。

南一门曰凤山在城南近江,一名正阳门。

北距武林门十里,即张士诚所改和宁门也。

又旧有清平门,后塞。

北一门曰武林在城正北。

旧名余杭门,今仍呼为北关。

土人云:南柴北米,东菜西水,四者各由而入。

又宋制:水门凡五,曰保安,曰南,曰北,曰天宗,曰余杭。

张氏因之。

今为水门四,在凤山、候潮、艮山、武林各门之旁。

城周三十五里,一百丈。

此今城之大略也。

钱塘县附郭,在府治西。

秦县,属会稽郡。

汉为会稽西部都尉治。

后汉县省。

光和二年,封朱为侯邑,因复置县,属吴郡。

晋以后因之。

陈置钱唐郡于此。

隋废,改为杭州治。

本曰钱唐。

唐以唐为国号,加土为塘,后因之。

《旧唐书》:隋时移州治柳浦西南。

贞观六年,自州治南移县而北,去州治十一里。

寻又移治于新城戍。

开元二十一年,还治州郭下。

二十五年,复移州治南。

《通志》云:南宋尝徙于钱唐门外,寻还城内,徙今治。

今编户百六十一里。

仁和县附郭,在府治东。

唐钱塘、盐官二县地。

五代梁龙德二年,钱氏割置钱江县,治武林门内。

宋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

寻徙府治北。

元移今治。

今编户三百七十三里

○吴山在府治南。

《图经》云:春秋时为吴南界,故名。

或曰以子胥名,讹伍为吴也。

亦名胥山。

左带大江,右瞰西湖。

宋建炎三年,兀术陷临安,将还,敛兵于吴山。

七宝山,焚掠而去。

七宝即吴山西南面支峰也。

绍兴末,金亮闻其胜概,欲立马吴山,遂南寇。

今峰峦相属,以山名者凡数处,而总曰吴山。

《胜览》云:在钱塘县南六里,上有伍子胥庙,命曰胥山。

有井泉,清而且甘。

凤凰山府治西南二里。

与吴山冈脉相接。

旧在城内,张士诚筑城截之于外。

今沿城南十里,陵阜岩壑逶迤而西,左瞰大江,直望海门,如凤凰欲飞。

峭壁崔嵬,中通石。

宋南渡后,因州治建宫殿,山遂环入禁苑,重檐复阁,凌驾山椒。

今山坡平处,曰内教场。

山下有洗马池,皆宋时故址也。

其东麓为万松岭,旧时夹道多松。

又有古渠。

宋干道七年,守臣吴渊请复万松岭旁古渠,严禁侵占,是也。

今路出江头,岭去城最近,而地形高耸。

论者谓敌先据此,则城中有矢石相及之虞。

盖凤凰山屏峙城南,攻守必资之地矣。

《胜览》云:在城中,下瞰大江,直望海门,今大内在焉。

○龙山,名卧龙山,在城南山之北,即包家山。

《胜览》云:在嘉会门外,多植桃。

宋绍兴十七年,建玉津园于山北。

淳熙十二年,大阅于龙山,后屡阅于此。

王应麟曰:孝宗干道以后,屡幸茅滩大阅。

庆元二年,殿帅郭杲言:茅滩在江东岸,潮汐不时。

若营教场,徒费修治,不如专阅于龙山,从之。

龙山盖即凤凰之支陇矣。

山之东有白塔岭,路出江头。

宝石山在城西北,负郭挺立。

上有石,巍然如甑。

北有落星二石,钱氏号寿星宝石山,后改为巨石山。

上有保叔塔,本名宝所塔,宋干道二年,尝大阅于此。

山东南麓为昭庆寺,面临西湖。

山之北为霍山,山最小,而石骨鳞起,其下为钱氏罗城旧址。

○孤山,在城西重湖之间,以独立波心而名。

山坦夷,与宝石诸山隔湖相望。

《胜览》云:孤山去钱塘旧治四里,湖中独立。

绍兴十六年,建四圣延祥观。

南屏山府西三里。

峰峦耸秀,环立若屏。

北有净慈寺。

寺前一峰曰雷峰,或以为回峰之讹也。

有雷峰塔。

其西为九曜山。

山石嵯峨,颇为雄峻。

山西南为太子湾,以宋庄文、景献二太子攒园而名。

益折而南,为烟霞岭。

又南为南高峰。

盘纡峻耸,东抱西湖,南ぽ浙江,旧有塔在其上。

《志》云:南高峰在府西南十二里。

灵隐山府西十二里。

本名武林山。

《胜览》云:在钱塘旧治之北半里,今为钱塘门里太一宫道院上阜。

是也。

元名虎林,避唐朝讳,改虎为武。

相传汉时钱唐县盖治于山麓。

晋咸和中改今名。

唐天复二年,杭州叛将徐绾等作乱,湖州刺史高彦遣子渭入援,至灵隐,为绾伏兵所杀。

宋建炎三年,金人寇临安,游骑入灵隐,至天竺山。

亦名灵苑,又名仙居。

有灵隐寺,寺外为九里松。

山之西北,一峰直上,曰北高峰,为灵隐最高处,顶旧有七级浮图,奇胜与南高峰相埒。

其峙于寺前石门涧南者,曰飞来峰,亦名灵鹫峰。

又南为天竺峰,三天竺寺列焉。

《宋志》:西湖出武林山武林泉,今南北诸泉涧皆汇于西湖。

盖湖上群山,灵隐实为雄长矣。

又狮子峰,在天竺峰西南。

元伯颜入临安,观潮于浙江,登狮子峰,览临安形胜,即此。

赤山府西南十二里。

《志》云:自太子湾而西,有玉岑山。

少北为三台山,于忠肃墓在焉。

玉岑山西南即赤山,自西湖出江干,往往取途于此。

宋建炎中,金人犯临安,兀术突至赤山,即此。

俗名赤山埠。

《南征纪》:赤山埠西走富阳,南出江滩。

有六和塔,宋初僧永明所建,以镇江潮。

亦江滨控扼处也。

○五云山,在府西南二十里。

沿江自徐村而进,盘曲凡六里,七十二湾。

上有二井,大旱不竭。

长江三折,正当其前。

又有溪水,东流经诸桥以入江。

秦望山府西南十里。

《舆地志》:秦始皇东游,登山瞻望,欲渡会稽,因名。

《吴越史》:唐咸通中,望气者言,东南有王气。

命侍御史许浑赍璧瘗此山以厌之。

山东南有罗刹石,横截江涛,后改名镇江石。

五代梁开平中,为潮沙所涨没。

又焦山,在府西南四十里,高千二百丈,周二十里。

境中诸山,此为最高云。

定山府东南四十里,突出江干。

《郡国志》云:江涛至此辄抑,过此复雷吼霆奋,因名。

一名狮子山。

刘宋泰始初,会稽太守孔等皋兵应晋安王子勋,台军吴喜击之,遣别将沈思仁等破东军于定山。

唐光启二年,钱遣将自定山出海门讨薛朗于润州,即此。

又有浮山,在定山东南五里。

《胜览》云:在钱塘旧治东南四十里。

苏轼守杭州,《奏状》云:潮水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

而浮山峙于江中,与鱼浦诸山犬牙相错,洄γ激射,其怒百倍,沙碛转移,为至险处。

渔浦,今见萧山县。

皋亭山府东北二十里,山当往来之冲。

宋德二年,元兵从长安镇进次皋亭山。

明初命李文忠取杭州,分遣茅成驻皋亭山。

盖府境必备之险也。

○桐扣山,在府东北五十里。

晋武帝时,临平湖岸崩,出石鼓,张华命取蜀中桐木刻鱼形,扣之,声闻数里,山因以名。

其西接母山,一名凤凰山。

高耸为群山之冠,以张翼左右,如母顾子而名。

临平山府东北六十里。

山周十八里,平旷逶迤,无崇冈修阜。

其巅一名丘山,有龙洞及井,虽旱不涸。

梁大宝初,张彪起兵会稽讨侯景,遣将赵棱等围钱塘,与景将赵伯超战,败于临平。

唐置临平监于山下,后为临平镇。

五代梁开平三年,高沣以湖州附淮南,举兵焚义和、临平镇,吴越讨平之。

宋建炎三年,苗傅等作乱,遣其党苗等将重兵扼临平,拒勤王兵。

负山阻水,为阵中流,植鹿角以梗行舟。

韩世忠舍舟力战,大破之。

又镇有明因寺,元兵趋临安,文天祥奉使见伯颜于明因寺,是也。

义和镇,即今嘉兴府崇德县。

界山府北七十里。

一名万松山。

其西有凤泉诸山,绵延相接,凡二十五里。

东北接武康西界。

余杭苕溪绕其南,陡门关峙其东,亦北出之间道也。

《志》云:凤泉山一名唐山,山之西有石门岭,岭南有唐家陡门关,蓄苕溪水以溉田。

石门东三里有九度岭,西二里有金龙岭,皆北达武康。

葛岭在府城西北。

自宝石山而西,其相接者曰宝云山,稍西即葛岭也。

宋建炎二年,金人犯临安,城陷。

尉曹将金胜等保葛岭,编竹覆泥为涂,敌骑至,践之而踣,胜等乘势击之,金人大败。

咸淳二年,赐贾似道第于西湖葛岭,即此。

又西为栖霞岭,岳武穆墓在焉。

一名剑门岭。

风篁岭府西十里。

林壑极胜,龙井在其上,亦曰龙泉。

钱自衣锦军还,至龙泉,闻其部将叛,据罗城,微服兼行,逾城夜入,是也。

○慈云岭,在府治西南十里,即凤凰山之后岭。

《胜览》:在嘉会门外,上有钱王郊坛。

后唐同光二年,钱开慈云岭,建西关城宇,是也。

自岭而西出,即南高峰。

又仙姥墩,在清波门外。

沿城而上,旧有聚景园,宋孝宗筑以奉上皇游幸者。

狗头岭府西北五十里。

唐上元二年,刘展作乱,据润、常诸州,遣兵攻杭州,败州兵于石夷门。

展将孙待封自武康南出,将会兵攻杭州,州将李藏用使其属温晁,自余杭驰据狗头岭,待封至,败还。

岭盖当武康南出之道。

石夷门,或曰即今石门塘也,见崇德县。

○钱塘江在城东三里,即浙江也。

自丛州府桐庐县流入富阳县界,经郡西南,而东北接海宁县界,出海门入于海。

海潮昼夜再上,奔腾冲击,声撼地轴。

沿江之塘,历代修筑。

《钱塘记》:三国时,功曹华信以江涛为患,议立塘以捍之。

募有能致土石一斛,与千钱。

旬月之间,应者云集,因曰钱塘。

岁久塘坏,江挟海潮,大为杭患。

唐大历八年,大风潮溢,垫溺无算。

咸通二年,潮水复冲击,奔逸入城。

刺史崔彦曾乃开外沙、中沙、里沙三沙河以决之,曰沙河塘。

近南曰坝头,其在城东二里者曰捍海塘。

光化三年,浙江又溢,坏民居。

五代梁开平四年,钱氏建侯潮通江二门,潮水冲激,版筑不就。

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

既而潮水渐向西陵,乃积石植木为塘,而城基始定。

今之平陆,昔皆江也。

相传吴越王箭所射止处,尝立铁幢,因名铁幢浦。

宋大中祥符五年,潮抵郡城,发运使李溥请立木积石以捍之,不就。

乃用戚纶议,实薪土以捍潮波,七年功成,环亘可七里。

天圣四年,方谨请修江岸二斗门。

景四年,转运使张夏置捍江兵,采石修塘,立为石堤十二里,塘始无患。

庆历六年,漕臣杜杞复筑钱塘堤,起官浦,至沙泾,以捍风涛。

又俞献卿知杭州,凿西岩作堤,长六十里。

皇中,漕臣田瑜迭石数万,为龙山堤。

政和六年,兵部尚书张阁言:臣昨守杭州,闻钱塘江自元丰六年泛溢后,潮汐浸淫,比年水势稍改,自海门过赭山,即回薄岩门、白石一带北岸,坏民田及盐亭监地。

东西三十余里,南北二十余里。

江东距仁和监,止及三里。

北趣赤岸蘪口二十里。

运河正出临平下塘,西入苏秀。

若失障御,恐他日数十里膏腴平陆,皆溃于江。

下塘田庐,莫能自保。

运河中绝,有害漕运。

诏亟修筑。

七年,知杭州李偃言:汤村岩门、白石等处,并钱塘江通大海,日夜两潮,渐致侵啮。

乞依六和寺岸,用石砌迭,从之。

绍兴末,以石岸倾毁,诏有司修治。

干道九年,复修筑庙子湾一带石岩。

自是屡命有司修戢。

淳熙元年,江堤再决。

嘉熙二年复决。

守臣赵与权乃于近江处所,先筑土塘,于内更筑石塘,水复其故。

嘉定十年,江潮大溢,复修治之。

前朝洪武十年,江水大溢,特命兴筑。

永乐元年及五年、九年,皆经修治。

十八年,更修完固。

成化八年,沿江堤岸,倾圮特甚,乃命工部侍郎李相度经理。

堤岸一新,百年以来,始无大患。

万历三年,六和堤岸决,复修治之。

嗣后浅沙渐积,江潮稍缓。

旧时上自六和塔,下抵艮山门,皆有石塘。

胡氏以为即钱氏所筑捍海塘故址,今多堙废。

其渡江之处,自草桥门外江西岸渡者,曰浙江渡,对萧山县西兴。

自六和塔渡者,曰龙山渡,对萧山渔浦。

西湖在城西。

周回三十里。

三面环山,溪谷缕注,而为湖。

汉时金牛见湖中,以为明圣之瑞,曰明圣湖。

一名钱塘湖,以介于钱塘也。

一名上湖,以委输于下湖也。

然其地负郭而西,故其称为西湖。

唐大历中,刺史李泌于湖北为石函桥,置水闸以泄湖水,溉田无算。

长庆初,刺史白居易复筑堤捍湖,蓄泄其水,溉田千顷。

又引入运河以利漕。

久之,湖葑蔓合,湖渐堙塞。

吴越时,置撩湖兵士千人,芟草浚泉。

又引湖水为涌金池,以济运河。

宋景德四年,郡守王济增置斗门,以防溃溢。

天禧中,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自是湖渐堙废。

庆历初,郡守郑戬尝开浚之。

元五年,苏轼知杭州,以为唐李泌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取汲,而生聚日繁。

又放水溉田,濒湖千顷,可无凶岁。

今虽不及千顷,而下湖数十里间,茭菱谷米,所获不赀。

又西湖深阔,则运河可以取足。

若湖水不给,则必取藉于江潮,潮水淤河,泛溢,三年一浚,必为市井大患,并六井亦且废矣。

今请设法开治,并禁民侵占。

从之。

轼因取葑泥积湖中,横跨南北两山,径十余里,为长堤以通人行,今称苏公堤。

西曰里湖,东曰外湖。

绍兴九年,从张澄请,招置撩湖兵二百人。

十九年,守臣汤鹏奏请开浚。

干道五年,复严侵占之禁。

九年,以临安守臣言,命更加开浚。

元时废弃不治。

明初益为污莱,民耕业其中。

成化弘治中,尝议浚之。

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又力言之于御史台,疏奏报可,于是大加浚治。

凡毁民田荡三千四百余亩,湖始复旧。

又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

又于里湖西岸为杨公堤。

堤各开六桥以通水。

自北新路第二桥入灵竺路,谓之赵公堤,以宋淳中京尹赵与所筑也。

自断桥至孤山,谓之白公堤,以唐郡守白居易所筑也。

湖中有湖心寺,易而为亭。

议者谓杭之水利,莫切于西湖云。

临平湖在府东北临平山东南五里。

吴赤乌二年,获宝鼎于此,因名鼎湖。

周回十里,汉末湖已壅塞。

晋咸宁二年复开,孙皓以为己瑞,既而吴灭。

晋元兴二年,湖水赤,桓玄以为己瑞,俄而玄败。

陈桢明初,湖又开,陈主叔宝大恶之,明年陈亦灭。

盖此湖常蓁塞,故老相传,湖开则天下平也。

唐宋时,湖水皆直至山下。

南宋为运道所经。

中有白龙潭,风波最险。

绍定中,筑塘以捍之,曰永和。

自是患渐息,今上塘河所经也。

运河在城北十里。

其源有三:一自城西北三里西湖坝,上承西湖之水。

一自城东北三里德胜坝,上承上塘河之水。

俱汇于府北六里之江涨桥。

又余杭塘河之水,亦由江涨桥西出,以会于运河。

出北新关桥,至塘栖镇,接石门县界,此公私经行之道也。

元末,张士诚自塘栖南五里之五林港开河,直至江涨桥,凡阔二十余丈。

其最阔处,有三里漾、十二里漾之名,今亦谓之新开运河,亦名北关河。

上塘河在城东。

自永昌门外北至艮山门,接城内运河及城外沙河诸水,又东北经临平镇东达海宁县之长安坝。

南宋运道俱自长安坝入艮山水门,抵东断河而止,此其故道也。

官塘河在北新关外,亦曰下塘河。

分运河水西北流,经府西北二十五里之板桥关,至府西北四十五里,为奉口河。

合苕溪水,入湖州府德清县界。

宋干道十四年,臣僚言奉口至北新桥三十六里,皆为断港绝潢,宜亟开浚,以来商旅,平谷直。

淳七年,安抚赵与募民浚广之,民以为便。

河西岸有西塘,长十八里,抵安溪,通四安驿路。

龙山河在城南。

旧有凤山水门直至龙山闸,计十余里,置闸以限潮。

宋时滨江纲运,由此入城。

后废。

元延三年复浚之。

明洪武七年,以河道窄狭,拓广一十丈,浚深二丈,仍置闸以限潮,寻以河高江低,改闸为坝,今塞。

○旧运河,自候潮水门南历清水、浑水二闸,至跨浦闸,计长七里,一名里河。

元延三年浚治。

明朝洪武七年,以舟楫难通,浚河广十丈,闸亦高广于旧,遗址犹存。

茅山河在府治东。

又府治北有盐桥河。

宋元四年,苏轼浚苑山、盐桥二河,分受江潮及西湖水。

造堰闸,以时启闭。

今盐桥河尚存,而茅山河已堙。

俗亦谓盐桥河为大河。

又有小河,在府治东。

本名市河,亦谓之便河。

元至大末,江浙行省康里脱脱初下车,问民疾苦,皆言杭城旧有便河通江浒,堙废已久,若疏凿以通舟楫,物价必平。

脱脱遂复之,不一月而河成,今堙废。

柳浦在府城东南五里候潮门外。

江干有浙江亭,亭北有跨浦桥,六朝时谓之柳浦埭。

刘宋泰始二年,遣吴喜击孔等于会稽,喜自柳浦渡,取西陵,击斩庾业。

齐永明二年,富阳民唐寓之作乱,进至钱塘,钱塘令刘彪遣将张于御之,败于小山。

寓之进至柳浦,彪弃城走。

《唐书》:隋自余杭移州治钱塘,又移治柳浦,倚山筑州城。

是也。

唐干宁三年,钱Α讨董昌于越州,昌求救于杨行密。

行密将安仁义自润州以舟师至湖州,欲自湖州舟行入柳浦渡西陵,以应董昌。

Α使顾全武守西陵,仁义不能渡。

西陵见绍兴府萧山县。

小山,或曰今赤山也。

又城东北旧有范浦,今堙。

西溪在灵隐山西北。

《志》云:西溪有石人坞,盖北高峰石人岭之支也。

坞口为九沙,为沿山路。

宋南渡时,车驾由此入余杭,历方井、法华、秦亭诸山,凡十八里,而络以小河。

又北汇余杭塘,合于运河。

○安溪,在府北五十里。

苕溪自余杭界来,经紫微、万松、白鹤、方印诸山,凡三十余里。

群山之水,合流为安溪,下流仍谓之苕溪,入德清县界。

九溪在赤山烟霞岭西南。

其北为风篁岭。

众山之泉,环流于此,自徐村入于江。

稍西为十八涧,路通六和塔。

○六井,在城中。

杭濒海,水泉咸苦。

唐刺史李泌凿阴窦,引西湖入城,作六井以便民汲。

后白居易及宋郡守沈遘、陈襄,皆修浚之,民获其利。

清河堰旧在府城北。

宋宣和三年,贼方腊攻秀州,败还。

仍据杭州,官军至清河堰,贼弃城遁去。

或曰今城北三里清湖闸,即其处也。

又北关门内有清河坊,元末徐寿辉将项普略陷杭州,董搏霄自德清击之,进薄杭城,贼迎敌,凡七战,追杀至清河坊,贼奔接待寺,塞其门而焚之,遂复杭州。

接待寺在城东北五里。

○永昌坝,在城东永昌门外。

又艮山门外有会安坝,武林门外有猎圈、德胜二坝,俱洪武初置,以潴上河之水,使东不得泄于江,北不得泄于外河。

○北新关府北十里,商旅辏集之道也。

有户部分司驻此榷商税。

府城东南有南新关,则工部分司驻焉,掌竹木之税。

《志》云:府治东北二里旧有杭州税课司,城北九里有江涨桥税课司,城南有城南税课司,城东北八里有城北税课司。

后俱废。

又横塘临平税课局在府东北六十里,属仁和县。

又安溪奉口税课局,在府西北五十里,西溪税课局在府西二十七里,俱属钱塘县。

后又以安溪并入西溪。

○临平河泊所,在临平镇,属仁和。

又古荡河泊所,在府西北九里,属钱塘,洪武初置。

浙江驿府南十里龙山闸左滨江,宋有浙江亭,置于候潮门外,亦曰樟亭,为观潮之所。

绍兴以后,每宰相去位,则待罪于浙江亭。

明初改置今驿。

又武林驿,在府北武林门外。

吴山驿及递运所,亦置于此,今并于武林驿。

《舆程志》:驿至浙江驿三十里。

湖洲市府城北五里。

元伯颜自皋亭进屯此,旋入临安。

今自北新关至武林门,居民稠迭,皆谓之湖市。

又塘栖镇,在府东北五十里,旧有郡丞驻此。

嘉靖三十四年,督臣张经与倭战于塘栖,败绩。

○汤镇,在府东北五十里,与海宁县接界。

有仁和盐场。

宋苏轼尝开汤村运盐河,是也。

今由城东前后沙河,皆可达汤镇、赭山,以接于海口。

通江桥在城南。

宋淳熙二年,漕臣赵老议于此置板闸,以节宣江水。

又北海家桥,在府治北。

《宋志》:隆兴二年,守臣吴芾请措置北海家桥、仁和仓、斜桥三所作坝,取西湖六处水口,通流淮入府河。

又以望仙桥以南,至都亭驿一带,地势高峻,议于城外保安闸及竹车门诸处,引水入保安门,通流入城。

望仙桥今亦在府治东。

诸桥府西南二十余里。

富阳诸山之水,由此入江。

《南征纪》:诸桥万村,为滨江要路。

西则陆走富阳。

东出赤山埠。

北出西溪,走黄山,以达余杭。

东北则从西溪达于钱塘门。

○德胜桥,在府北五里。

其处亦曰枯树湾,本名堰桥。

宋建炎中,韩世忠大败苗傅于此,因名。

海宁县府东百二十里。

东北至嘉兴府海盐县一百十里。

汉海盐县地,属会稽郡。

吴王濞于此立盐官。

三国吴置海昌都尉于此,后改属吴郡。

晋亦为盐官县。

宋齐因之。

皆属吴郡。

隋属杭州。

唐武德四年,属东武州。

七年,并入钱唐。

贞观四年复置,仍属杭州。

宋因之。

元元贞初,升为盐官州。

天历二年,更曰海宁。

明初改州为县。

县城,唐宋以来旧址,前朝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重筑。

永乐以后,屡经修治。

周九里有奇,编户百八十四里。

○海昌城县南二十里。

《志》云:三国吴海昌都尉治此。

晋宋以后,亦尝为都尉治。

隋大业初废。

又县西北四十一里有海安旧城,《志》云:隋大业中筑,县盖治于此。

唐永徽中,始迁今治。

○石墩山县东五十里。

稍东一里曰小尖山,上有烽堠。

嘉靖三十五年,倭据石墩为巢,犯嘉兴府境内。

参将卢镗击之,久而后克。

下有小港,外通大洋,贼舟每泊此。

今有石墩山寨,西去县四十里,皆筑土城戍守。

赭山县西南五十里,土石皆赤,因名。

其对岸相峙者曰龛山,属绍兴府萧山县界。

横江截海,谓之海门。

西南去郡城六十里,为控扼要害。

宋干道四年,射猎于此。

前朝嘉靖三十三年,倭贼突犯赭山,郡境被其害,今为汛守重地。

《海塘考》:县境治南即海,海之上即塘,距城百武而近。

东抵海盐,西距浙江,延袤百里。

塘西南数十里有赭山,与龛山对峙,为海门。

潮水趋江,始犹广衍,进入隘口,横流束而不得肆,辄怒而东。

返东五十里,又有石墩山,与赭山相望,若两拳然。

潮返而东,为石墩所障,仍鼓怒而西。

东西荡激,数十里间,日再往来,狂澜驾风,若万马驰骤,银山雪屋,排空而下。

此海塘所以恒多隐忧也。

又《海防说》:海门与乍浦相形援。

乍浦海中有山,至下八山为极远,此外即茫洋无山。

倭船之来,必至八山及陈钱壁,下山取水,候风流犯。

先年兵船畏风涛危险,止分守八山内港,倭贼不时入劫。

隆庆三年,始议直哨壁下等洋,盖贼于下八山可径至鳖子门。

鳖子门之险,与下八山之哨,首尾相应者也。

硖石山县东北六十里。

一名紫微山。

其并峙者曰赞山。

两山相夹,中通河流,曰硖石湖。

唐白居易尝登此,因以其官名之。

山之西为硖石镇,元置税务于此。

明初改税课局,兼置河泊所。

嘉靖三十四年,倭犯硖石。

明年复犯硖石,盖登泊为易也。

○妙果山,在县东六十里,一名龙山。

其相连者曰袁花山,亦名龙尾山。

袁花塘经其下。

嘉靖三十年,倭据尖山,焚掠袁花市,官兵逐之,败绩。

尖山县东六十四里。

高峰崛起,南临大海,建烽堠于其巅。

一名大尖山。

嘉靖中,倭尝据此。

○黄湾山在县东六十五里。

一名盈山,周九里,旁近大海。

有黄湾浦,与海盐县澉浦接界,北通硖石、袁花诸处。

嘉靖中,倭贼往往出没于此。

设黄湾山寨,并筑土城戍守。

《志》云:寨在城东五十里。

金牛山县东八十三里。

高三百丈,周十九里。

山势隆起,冠于境内。

山侧有洞,深不可测。

相传宋建炎初,避乱者多居此。

稍北为庙山。

庙山之西二里为凤凰山,下有烽堠山寨。

庙山东三里曰望夫山,亦烽堠处。

《通志》:庙山在县东南六十八里,高百丈,周九里。

与望夫山皆接海盐县界。

○海县南十里。

东连海盐,西接浙江。

潮汐往来,冲激不常。

旧有捍海塘,长百二十四里。

唐开元九年修筑。

《宋志》:嘉定十二年,臣僚言盐官去海三十余里,旧无海患,县盐灶颇盛,课利易登。

去岁海水泛涨,湍激横冲,沙岸溃裂不时,以致侵入卤地。

芦洲港渎,荡为一壑。

今潮势深入,逼近居民。

乞下浙西诸司,亟为修筑捍御之策。

十五年,浙西提举刘言:县南濒大海,元有捍海古塘,亘二十余里。

今东西皆沦于海,海水侵入县两旁各三四里,止存中间古塘十余里。

万一水势冲激不已,不惟盐官一县有垫溺之忧而已。

今古塘既冲损,盐潮必盘越北注,宜筑土塘以捍之。

筑塘基址,南北各有两处。

在县东,近南则为六十里咸塘,近北则为袁花塘。

在县西,近南亦曰咸塘,近北则为淡塘。

尝验两处土色虚实,则袁花塘、淡塘差胜于咸塘。

且各近里,未至与海潮为敌。

势当修筑两塘,以御咸潮。

其县西一带淡塘,连县治左右共五十余里,合光修筑。

而县南去海一里,幸古塘尚存,县治民居,赖以无恙,尤宜亟为防护。

其县东且筑六十里咸塘,万一复为海潮冲损,则修筑袁花塘以御之,庶为得宜。

从之。

《元史》:盐官州旧去海岸三十里,有捍海塘二,后又添筑咸塘。

宋时亦尝崩陷。

大德二年,塘岸崩。

延六年,陷地三十余里。

泰定四年,冲捍海小塘,坏州郭四里。

因建议修筑石塘四十余里。

天历初,塘岸始就。

海沙亦复涌起,倾圮可免,因改州名曰海宁。

《海塘说》:县境海塘之外,旧有沙场二十余里,所以海潮不至冲啮,石堤可以经久。

今荡入于海,渺茫无迹,欲恃数尺之塘,抗弥天之浸,岂不危哉?明朝自永乐九年,历成化、弘治、嘉靖,以迄万历三年,海凡五变,塘凡五修筑。

而其害莫甚于永乐九年,朝命保定侯孟瑛等役苏、松九郡民,赀累巨万,积十有三年,而患始息。

盖海昌地最高,境内诸水,皆北流散入于嘉、湖、苏、松之境。

障海昌亦所以障列郡。

塘之修废,关于东南利害,安可不先事预防,而贻后时之悔哉。

新江塘河县东北二十里。

源自湖州府德清县之大麻溪支流,由县西北庄婆堰,东抵县城濠,逶迤曲折,析为众流,东北入嘉兴境。

○洛塘河,在县西北三十里,亦新江塘河之支流。

东入硖石南湖,旁有支港通小河,迤北注嘉兴界长水塘河。

又袁花塘河,在袁花山下。

自吴姚塘港分流,南通白弹港,西入县城濠。

《志》云:白弹港在县东二十五里,袁花塘河之支流也,北流入于新江塘河。

塘河一名二十五里塘河。

自城内市河出城北拱辰水门,迤西南二十五里,会于运河,而达长安坝。

《志》云:运塘自庄婆堰北接崇德县界,经许村西至仁和县界,长三十余里,此即上塘河运路也。

○淡塘河,在城西北。

宋嘉定中,海岸崩陷于此。

筑堤障潮,今堙塞过半。

硖石南湖在硖石山下。

稍西南为茶湖,其上流接麻泾港、吴姚塘港诸水,迤西南流入于洛塘河,东达海盐县界黄道湖。

《志》云:麻泾港在县东北五十八里,吴姚塘港在县东六十五里,皆新江塘河之支流也。

又有硖石市河,为洛塘河之支流,北注嘉兴长水塘。

○高湖,在县东北十七里,南北一里,东西二十八里。

又建兴湖,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东西十里,南北六里,吴建兴中开,因名。

又有月湖,旧在赭山西侧,今为潮沙壅塞。

赭山港县西四十五里。

《志》云:县西二十八里有天门港。

又西二里曰褚家坝港。

又西二里曰马牧港。

又西十三里曰赭山港。

又有浑水港,在县东四十五里。

五港皆分运塘河之支水,南抵海塘岸。

○庄婆堰,在县西北三十里,接德清县境之水,绕流县境,恒启不闭,甚为民利。

嘉靖三十五年,倭贼自海盐而西,分二道。

一趣长安镇,一自硖石庄婆堰,与长安贼合,谋趋杭州,即此。

○长安镇县西北二十五里,旧为运道所经。

宋熙宁元年,提举河渠胡淮请修长安堰。

绍圣中,转运使毛渐请起长安堰,至盐官彻清水浦入海。

淳熙二年,漕臣赵老言:临安府长安闸至许村巡司一带,漕河浅涩,请开浚。

嘉定十二年,臣僚言:长安闸上彻临平,下接崇德,漕运往来,商旅络经。

今海潮冲激,两岸田亩,恐有咸水氵没之患。

而里河堤岸,亦将有溃裂之忧。

乞敕有司及时修治。

德二年,元伯颜军至长安镇,进屯皋亭山,而宋亡。

今为商旅聚集之地。

元设税课务,并置驿于此。

前朝改为税课局。

嘉靖中,驿废。

石墩镇县东南六十里。

有巡司,洪武二年,置于硖石镇。

二十年,徙近石墩山。

嘉靖中,筑土城御倭,为戍守重地。

又赭山镇,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文堂山上。

元置巡司。

前朝洪武初,徙司于县西陈桥北。

二十年,徙于赭山。

永乐六年,海潮为患,徙于今所。

嘉靖中,亦设小城戍守,以御倭寇。

又有赭山场税课局,明初亦设于此。

○许村,在县西四十五里。

东北至长安镇三十里,西南至临平镇二十里,有许村场盐课司。

又汤镇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接仁和县界。

富阳县府西九十里。

西南至桐庐县八十里,北至余杭县五十里。

本汉富春县,属会稽郡。

哀帝封河间孝王子元为侯邑。

后汉属吴郡。

三国吴黄武四年,置东安郡治焉。

七年郡废,县仍属吴郡。

晋因之。

咸安初,以郑太后讳春,改曰富阳。

宋以后因之。

隋属杭州。

唐仍旧。

五代时,吴越尝复为富春,寻复故。

《城邑考》:县旧无城。

吴越时,以县逼江隅,筑城以砖石。

明初尝缮治。

嘉靖三十五年,复营砖城,周四里有奇。

编户七十五里。

○东安城县北十八里。

《志》云:吴黄武中,置东安郡,郡守全琮筑城,此其故址也。

○观山在县治东。

孤峰高耸,横截大江。

三国吴建道观于山上,因名。

亦曰鹤山。

亦曰石头山。

又胡鼻山,在县东五里。

山势峭峻,下瞰大江,路狭而险。

宋干道中,县令陆楠凿石为栏以护之,后屡修复。

宝庆中,令赵汝捍复凿石径,以避险阻。

○赤松子山,在县东九里,高百五十丈,周四十里。

孤圆耸秀,江流其下,群峰环拱,望如华盖,亦名华盖山。

一名赤亭山。

一名鸡笼山。

俗传赤松子尝憩此。

阳平山县南十五里。

广二十里,南面大江。

相传孙钟旧居此,今有钟墓。

钟,坚之父也。

又灵峰山,在县东南四十里。

其山高出众峰,绝顶平衍,有泉数亩,泉源不竭。

旁有渔岭,接萧山县界。

县东南五十里又有剡望山,峰峦回合,下有泉池,流溉民田。

○贝山,在县西三十里,高三百丈,广七十八里。

顶有湖,流为岁溪,南入浙江。

山之西麓属新城县界,相接者曰草鞋岭,亦路通新城。

胡γ山县西南五十里。

胡γ水出焉。

山高三百丈,广百三十二里,上有石楼、石城。

侯景、方腊之乱,里人尝于此避兵。

山下泉流曰锦溪,东流合胡γ水,注富阳江。

又西南二里有申屠山,峰峦重迭,湍石峭险。

中有平田,如设万席。

以申屠蟠隐此而名。

岭县北二十五里,又二十五里达余杭县。

明初李文忠自严州下桐庐,至富阳,遂北趋余杭。

张士诚将潘原明守杭州,以城降,盖道出于此。

○鹊岭,在县东南四十里,路通诸暨。

又县西南五十里有青草岭,路出桐庐。

又有金沙岭,在县南九十里,路通浦江。

○富春江在县城东南,即钱塘江之上流也。

江中有洲,曰孙洲,在县西南四十二里,以孙坚名。

西南五十里有桐洲,以上接桐江而名。

尾入孙洲,周二十三里。

王氏云:县西南旧有中渡。

《史记》:秦始皇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中渡。

水波恶处,今由钱塘渡西陵是也。

中渡则在富阳分水之间。

胡γ水县西南九十里,出胡γ山。

又步桥水,在县西南四十里,出贝山下,即步溪也。

县东南十里,又有吴川水。

东五里有新浦,与县境诸川,皆流入富春江。

阳陂湖县北十里。

唐贞观十二年,县令郝某因旧址开湖,并造水闸。

湖周六十里,溉田万余亩。

万岁登封初,县令李筑堤。

贞元七年,令郑早增修,今多堙废。

○涌泉湖,在县西二十五里,溉田可四百余亩。

又小谢湖,在县南二十里,大江之阴,溉田二千余亩。

○屠山村县西南五十里,江南岸有东梓巡司戍守,元置。

前朝因之。

○会江驿,在观山东,宋初置。

嘉定中,徙于通济桥。

洪武三年,复移于此。

余杭县府西北六十里。

西至临安县五十里,西北至湖州府安吉州百三十里,南至富阳县五十里。

本秦县,属会稽郡。

汉因之。

后汉属吴郡。

三国吴属吴兴郡。

晋以后因之。

隋属杭州。

唐仍旧。

吴越时,尝号为清平军。

宋复故。

今编户七十一里。

○余杭城在苕溪南,秦汉故县治此。

后汉熹平中,徙溪北,寻复还溪南。

唐末钱Α筑县城于溪北,周不及二里。

寻又徙溪南,号为清平军。

宋雍熙初,复徙溪北。

后因之。

明初尝因故址修筑。

嘉靖三十五年,以砖石。

今城周六里有奇。

《志》云:溪南一里有旧城基。

元至正十六年,参政汤完者命部将筑以守御,亦名营盘城。

今废。

又县北三十里有周赧王城,晏殊《类要》云:赧王南游所筑,未知所据。

○安乐山县东南二里。

上有旧仓城,相传亦旧县城也。

今圮。

有塔在焉,吴越时所建。

又稽亭山,在县南九里,周七里。

上有亭基,相传秦始皇登此以望会稽。

县南十八里又有九龙山,周十五里,有九峰环抱,流泉绕注。

又由拳山,在县南二十六里。

一名余杭山。

高三百八十丈,周十五里。

《志》云:三国吴有暨猷者,自由拳来隐此,故名。

亦曰郭公山,以晋郭文隐此也。

自临安而东南,由此可达富阳。

○观国山,在县西北十五里。

相传宋建炎中,兀术入寇,乡民相率拒之于此。

又西北十里有舟航山,亦高耸,俗传禹治洪水,维舟山上云。

大涤山县西南十八里。

山周五十里,高六百九十丈。

岩洞泉石,奇胜不穷。

洞霄宫在焉,建于汉元封三年。

历代修之。

宋天圣四年,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四处。

以此为第五。

其右为天柱山,高六百六十丈,四隅陡绝,耸翠参天。

《道书》以大涤为第三十四洞天,天柱为第五十七福地。

○黄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与大涤、天柱冈脉相连。

《图经》:黄山亦名余杭山,高千余丈,超出云表,百里外即望见之。

径山县西北五十里,南去临安县十五里。

山周五十里,高三千余丈。

《志》云:径山为天目之东北峰,以径通天目而名。

有东西二径,盘折而上,各高十里许。

七峰罗列,内括一区,平林坦壑,最为幽胜。

七峰者,左曰宴坐,曰朝阳。

右曰鹏搏,曰凌霄,曰御爱。

北曰天显。

前曰堆珠。

而凌霄最高秀,为山之主峰。

又高陆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

高三百丈,周五十里。

南界临安,北界安吉,双溪之源出焉。

独松岭县西北九十里,高四十二丈。

有关在其上,名独松关。

控据险阻,为郡西北之噤要,详见前重险独松。

○南湖县南二里。

苕溪发源天目,乘高而下,县地平衍,首当其冲。

淫潦暴涨,则泛溢为患。

汉熹平二年,县令陈浑始筑两湖以潴水。

其并溪者曰南下湖,环三十里。

并山者曰南上湖,环三十二里。

于湖之西北,为石门函,以纳溪水,溪水得所潴,而暴流始杀。

又于湖东南五亩塍,设立滚坝。

溪落则湖水仍由石门函还纳于溪。

湖涨则自五亩塍,经县东南五里之石棂桥,泄入于南渠河。

其派别而北者,为黄母港,流十二里,与苕溪会。

于其会处,节以石埭,曰西函,西函在县东十三里。

溪水方涨,则闭以固东乡之田,俟其稍落,则启函以泄渠港之潦。

岁旱则开函以资灌溉,为利甚溥。

其后堙废,于是庐井时有漂没之患。

唐宝历中,令归珧因旧迹修筑。

宋崇宁中令杨时、宣和中令江、绍熙中转运黄黼,皆加修浚。

继而塘堰颓坏,湖沙日高。

明初以来,屡加清理,而南上湖已为豪民佃据无余。

嘉靖三十四年,县令吴应征勘称南湖故迹,惟下湖仅存。

而奸民承佃不已,若不及今修筑堰坝,囊蓄水势,一遇淫涝,从五亩塍诸处溃入安乐等乡,为民田害,不惟余杭境内而已。

盖湖荡泥深土沃,坝堰不修,则湖涸而奸民独擅膏腴之利。

其奔腾弥漫之害,则尽贻之下流居民矣。

望亟为修筑,以利民生。

然奉行无实。

今南湖一区,周回约二十余里。

其苕溪分流之口,在城西南二里。

水涨时,湖中一望弥漫。

秋冬水涸,则洲渚参差,平沙弥望。

必尽复西函及滚坝之制,而南北岸及中隔诸塘,以次修举,下流田庐庶永无垫溺之患矣。

《通志》:上湖在县南五里,下湖在县西二里。

又有北湖,在县北五里,唐归珧所开,分引苕溪诸水,以灌民田,周六十里。

县北三十五里又有查湖,汇诸山之水,溉田甚广,周三十里,今多堙废。

苕溪在城南。

出天目山,自临安县流入境,经县治前。

又东流二十七里,入钱塘县界。

东北流六十二里,入湖州府德清县界。

《舆地志》:苕溪在县西,一名泠溪。

乘舟至此,有御风泠然之意。

今自城而西,连雨积潦,则水势奔腾。

久晴则磷磷石涧,非舟行所宜也。

仇溪县东北二十里。

有二源:一出县西北高陆山,东流八十六里,至县北十五里仇山北。

一出县西北独松岭,东流八十里,亦至仇山下而合流。

又东十里入于苕溪。

○双溪,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一源出天目山,一源亦出高陆山,合流而东,入径山港。

《志》云:径山港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径山,受双溪诸水,东流三十余里,合于苕溪,可通舟楫。

余杭塘河在县东。

其上流为南渠河,在县东南二里。

南湖之水泄入焉。

经县东四里之安乐桥,而为余杭塘河。

东流四十五里,出杭州府北江涨桥,而入于运河。

今南湖渐堙,南渠之流,不绝如线矣。

又五福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一名闲林河。

其上源亦分南湖之水,经闲林镇,又西出,接于钱塘之西溪。

○南荡,在县南,地近南湖。

宋绍兴三年,置孽生马盐于余杭南荡诸乡。

干道四年,废南荡监,以田还民。

○独松关在独松岭,见上。

○闲林镇,在县东南十五里。

元至元十九年,邓愈略临安,进趋杭州,大破张士诚兵于闲林寨,即此。

又双溪镇,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即双溪合流处也。

自独松而南,此为要路。

又有长乐镇,在县西北二十里,亦当往来之道。

临安县府西北百里。

西南至严州府分水县一百有三里,东南至富阳县百里,北至湖州府安吉州孝丰县六十里。

本余杭县地。

后汉末,孙氏分置临水县,属吴郡。

晋改为临安县,属吴兴郡。

宋齐仍旧。

隋省。

唐武德七年,复置临水县,属潜州。

明年,省入於潜县。

垂拱四年,复置临安县,属杭州。

五代梁贞明初,吴越改为安国县,亦曰衣锦军。

宋太平兴国四年,改为顺化军。

寻废军,复为临安县。

《城邑考》:县无城。

五代时,吴越增筑。

后废。

今编户四十六里。

○天目山县西五十里,亦曰东天目,岩壑稍逊于西天目,而高耸过之。

《志》云:县北五十里有大山,天目之东北峰也。

山势峭拔,高二千六百丈,周三百五十里。

通安吉州。

多事时,亦为啸聚处。

今详见名山天目。

衣锦山县治南。

本名石镜山,以东峰有圆石如镜也。

钱Α为邑人,既贵,昭宗名其所居营为衣锦营,又升为衣锦城。

山亦曰衣锦山。

山东南有石镜溪,亦曰锦溪。

其相接者有功臣山,上有功臣塔,本名大官山,昭宗改名以宠钱Α。

又独山,在县东四里,为南溪、锦溪回合之处,俗谓之水口山,钱Α号曰镇水山。

○临安山,在县西南十八里,本名安乐山。

《寰宇记》:县盖以山名,山周二十余里。

县西北十五里又有宝林山,泉石亦胜。

周二十五里,今名双林山。

井戈山县西六十里。

高二千余丈,周百五十里。

蹊径萦回,深窈难行,路通安吉。

又黄岭山,在县西南三十里。

沈岭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一名┺岭。

皆盘回数十里,路出新城县。

○西径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即余杭县之径山也。

又大涤山,在县东四十里。

山皆跨两县境内。

○南溪在县西。

即苕溪也。

从天目发源,流四十五里,至县东独山下,合于锦溪。

○锦溪,在县南一里,即苕溪之支流也。

东流至独山,合于南溪,流二十八里,入余杭县界。

溪广处几数十丈,盈涸无时,不通舟楫。

新溪县西十二里。

即南溪之别名也。

有新溪渡。

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将项普略之党,自昱岭关而东寇於潜,董搏霄击之,军于临安新溪,是为入杭要路。

既分兵守之,乃进兵至叫口及虎槛遇贼,皆大破之。

遂复於潜,逐贼出境。

叫口,或云在县西四十里。

又西为虎槛。

○青山镇县东十五里。

唐天福元年,杨行密遣李神福攻杭州,与顾全武相持,神福诈于夜中发兵引还,使别将设伏于青山路,全武追之,为所擒。

神福遂进攻临安。

《九域志》:临安有青山镇,以旁有青山而名。

元置桃源务。

明初改青山税课局,正德中废。

石镜镇县东二里,以石镜山名。

唐干符四年,浙西以叛将王郢之乱,募兵讨贼。

临安人董昌以土团讨贼有功,补石镜镇将。

同邑钱Α以骁勇事昌,为石镜都知兵马使。

后昭宗赐名Α所居乡曰广义乡,里曰勋贵里。

又安众营,或曰即石镜镇也。

唐光化三年,改营曰衣锦营。

天复四年,曰衣锦城。

天四年,又升为安国衣锦军。

Α寻以名县云。

○西墅,在县西四里。

《志》云:县本治此。

明初徙东市,即今治也。

旧有西墅税课局,正德中废。

於潜县府西北百七十里。

东至临安县六十里,东北至湖州府安吉州孝丰县七十里,西北至南直宁国县百六十里。

汉县,属丹阳郡。

三国吴属吴兴郡。

晋、宋因之。

陈属钱塘郡。

隋属杭州。

唐武德七年,置潜州,八年州废,县还属杭州。

县城吴越时筑,后废。

今编户九里。

○城即今县。

《吴越春秋》:秦徙大越鸟语人置之。

阚る曰:,读作潜。

汉武帝时,县始名於,东汉始加水焉。

隋作,唐仍旧。

又县东七里有潜州城,唐武德初筑,置州治此,寻废。

今其地名城岭。

紫溪城县南三十里。

唐垂拱二年,析於潜置县。

万岁通天初,改曰武隆。

寻析置武隆县,县仍曰紫溪,大历三年省。

○天目山县北四十五里。

亦曰西天目。

见前。

石柱山县东五里。

高三百丈,周十五里,为县之主山。

又阿顶山,在县东十五里。

上有越王城,相传春秋时越之支庶封于此,亦名平越城。

今山傍地亦曰平越村。

又东为皇甫岩。

《志》云:后汉皇甫嵩尝破妖贼许昭于此,故名。

○Σ山,在县西二里。

峭耸清绝,下浸浮溪。

溪旁绝壁高四十余丈,上可坐千人。

又西菩山,在县西十三里,山周四十里。

九岭交陈,双峰对峙,中有飞泉三迭,怪石万状。

其相接者曰柱石山,《志》云:山在县西十五里。

又浪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山有三池相接,在绝壁间,奔流如瀑。

山后又有柯侯潭,每阴翳,潭中浪与山连,亦名波山。

西去昌化县三十里。

马头山县南四十五里,以形似名。

高千二百丈,周四十五里。

泉甘土肥,可以树艺。

县南四十七里有武勇山,五十里有阎湖山,又三里为白山,奇胜相亚,盘亘绵远,凡百余里。

○良梅山,在县南八十里,山周八十余里。

《志》云:马头之高,半于天目。

良梅之高,半于马头。

而广亚于西天目云。

千秋岭县北五十五里,高三百丈,即天目山西麓也。

接南直宁国县界。

朱梁干化三年,淮南将李涛出千秋岭,攻吴越衣锦军。

岭道险狭,钱传使人伐木断淮南军后而击之,遂虏其军。

宋南渡后,亦置戍守于此。

有千秋关。

元至正十二年,董搏霄败徐寿辉将项普略之兵,遂复於潜而守之。

贼犯千秋关,引而南,搏霄击却之,遂扼关以拒贼,今亦为要隘。

杨岭县北三十里。

北抵天目,西北通南直宁国府驿路。

又有杨岭,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路通昌化。

《志》云:县西三十里有芦岭,迤南曰金鸡岭,北曰罗纹岭,谓之三岭。

皆与昌化县接界。

一云罗纹岭在县西北五十里。

又水凝岭,在县东北九十里,高三百丈,接安吉州界。

浮云岭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二百五十丈,界接新城。

大鸣岩在县北三十里寨村之东。

岩独高峻,四围石如小城,相传钱氏尝屯军于此。

岩顶平广,可十余亩,有池甚深,虽旱不涸。

○浮溪县治西二里。

源出天目山,一名锦江。

阔五十二丈,深五尺,经县南,合众流而为紫溪。

《志》云:紫溪在县南三十里。

天目上源有蛟龙池,又有上中下三池。

池之上有潭,形如仰箕,谓之箕潭。

箕潭溢入上池,悬崖五十仞,出石壁间,环流而注中池,复垂崖三十余仞,喷溢而注下池。

其深莫测,溢于大径口、小径口,西南流,过县界,分流为紫溪。

阔四十五丈,深七尺,合昌化柳溪之水,入分水县界。

又合桐庐之水,以达于浙江。

唐贞元十八年,县令杜咏开浚,溉田四千余顷。

又凿渠三十余里,以通舟楫。

溪下旧有燕尾滩,最险恶。

宋绍兴间,县令邵文炳凿平之。

○交溪,在县西十五里。

浪山、柳溪二水合流于柱石山下,因名。

下流入紫溪。

虞溪县北十五里。

源亦发于天目,有三溪同为一流,至此经虞将军庙,曰虞溪。

又南流五里,经丰陵村,曰丰陵溪。

又南五里经零口村,曰零口溪。

南流七十余里而达分水县界。

○藻溪,在县东南二十里。

源出县东落云山,南流六十里,入分水县界。

○豪迁关在县西北。

《志》云:天目西麓有豪迁关,路通孝丰及南直宁国县。

又有西关,在西天目东麓,路通安吉。

东关在西天目西麓,路出孝丰。

阅武寨县北五十里阅武山上。

《志》云:山高二百丈,周四十里。

吴越置寨于此,以备淮南。

新城县府西南百二十里。

东至富阳县四十五里,南至严州府桐庐县四十五里,西南至严州府分水县九十五里。

本富春县地。

吴置新城县,属东安郡,寻废。

晋太康末,复置属吴郡,后又废。

咸和九年,复置新城县。

宋、齐因之,仍属吴郡。

陈属钱唐郡。

隋省入富阳。

唐永淳初,复置属杭州。

吴越时曰新登县。

宋复旧。

旧有城,亦吴越时置,后废。

前朝嘉靖三十四年修筑,周三里有奇。

编户十二里。

○杜棱城在县治东,萧梁时为新城戍。

太清三年,侯景陷台城,遣其党宋子仙等东屯钱唐,新城戍主戴僧拒之,既而子仙急攻钱唐,僧降,盖僧与贼相持于钱唐也。

唐大顺中,钱Α将杜棱因山筑城,恃为保障,因谓之杜棱城。

宋天禧中,尝修筑,后圮。

前朝嘉靖中,改筑今城。

南新废县县西五十里,又西至於潜县六十里。

宋干德六年,置场于此。

淳化七年,改为南新县。

熙宁五年,废为镇。

元至元十三年,置巡司于此,明初废。

○百丈山县南五里。

一名卓笔峰,鼍江绕其北。

又绿衣山,亦在县南五里。

旧名乌伊山,高三百余丈,周八十五里。

又县西八里有大雷山,《志》云:县之主山也。

又豪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崤山,高二百五十丈,周七十里,有岩洞泉池之胜。

青牛山县西北七十里。

一名宝福山,山分三支,逶迤而南。

有青牛岭,通於潜大路。

○鼍江县南二里。

《志》云:旧时江流甚阔,元时水失故道,溪涨沙平。

今县南二十五里有深浦,阔二十丈,深浅无恒,潮水往来,溉田五千顷。

又东南港口有将军石,下临大江,石壁周围,相传宋时观兵处也。

嘉靖间,建墩堠于其上。

葛溪县西七里。

其源有三:一出县西六十五里之渔洲山,曰西溪。

一出县西七十里之回源池,曰釜源溪。

一出县西六十里之灵隐洞,曰盘石溪。

至南新城而三水合流,谓之三溪口。

至县西三十五里之里仁桥,合分水县之佘源水,又东经县南合松溪,至县东南十里,为渌渚。

又南二十里,至岘口,入于江。

《志》云:自渌渚埠达江,始通舟楫。

由渌渚而上至各溪港,惟竹筏往来而已。

明初张士诚侵严州,李文忠遣将何世明败之于分水。

既而复据分水新城间之三溪,世明击败之,即此三溪口也。

松溪县东北五里。

自临安锦溪分流,合诸山谷之水,由西北三十里之依岭而入县界。

过县北八里之新堰,绕县西南流,至双港口,会于葛溪。

○湘溪,出县西四十里郑家山,东南流,至县西张涧口,合于葛溪。

又佘溪,在县西七十里。

自分水县境流入,至县西三十里岩石岭,合于葛溪。

○东安镇在县东,近富阳县界。

唐光启二年,钱Α为杭州刺史,欲由海道讨薛朗于润州,发东安、浙江、静江三都将将其兵。

又大顺二年,Α将杜棱镇东安,始营新城。

胡氏曰:Α盖置东安等都将,分屯沿江一带。

《九域志》:新城县有东安镇。

今县东去富阳四十五里,富阳尝置东安郡,故Α以此名镇云。

昌化县府西二百十里。

东北至於潜县五十里,西至南直徽州府百九十里。

本於潜县地。

唐垂拱二年,为紫溪县地。

万岁通天元年,析置武隆县。

圣历三年,省入紫溪。

长安四年,复置。

神龙元年,改曰唐山。

大历三年废。

长庆初复置。

五代梁时,钱氏改曰金昌。

后唐同光中,复曰唐山。

石晋天福七年,改曰横山。

寻又改曰吴昌县。

宋更名昌化,仍属杭州。

无城。

今编户九里。

○唐山县治北。

延袤五里,为县治之障。

又县治前有青山,在双溪南岸,延袤四里,其状如屏,一名南屏山,亦曰官山。

又武隆山,在县治西北一里。

高百余丈,延袤二十里。

唐武后以为己谶,因以名县。

神龙初,改曰唐山,亦因山名以黜武氏也。

柳相山县东南三十里。

高千八十丈,延袤百三十里。

柳溪经其麓,东接於潜紫溪,南入分水县界。

《志》云:县南二十五里有仁山,山势蟠回,溪流九曲。

又十里有石┺山,相接者曰金山。

上有玉岭,石壁峭立,高百余丈,泉瀑飞流。

下有石穴,曰龙孔泉,居民赖以灌溉。

旁有金紫岩,峰峦甚秀。

○福泉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高千丈,周四十五里。

其最高峰曰铜坑,亦名铜坑山。

东接分水,南带淳安,西亘绩溪,顶有龙池。

百丈山县西三十里。

高千五百丈,延袤二十里。

一名潜山。

《舆地志》:尧时洪水,此山潜而不没,高距水面百丈,因名。

上有太公潭,相传以泰伯采药名。

今山多灵药。

北接大鹄山,山延袤五十里,高亦千丈。

中平坦,有龙池三百亩。

《志》云:大鹄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又千顷山,亦在县西北六十里。

高千六百丈,延袤六十里。

巅有龙潭,广数百亩。

又西有洋丁山,皆接南直宁国县界。

其水北流,入宁国县之东溪。

昱岭山县西七十里。

高七十五丈。

山势险阻,介于徽、杭两郡间。

其水南流为顺溪,北流为蘧溪,会于柳溪。

岭上置关,元至正中,徽饶寇入犯处也。

今详见重险昱岭。

○龙塘山,与昱岭相接,怪石峙立,林谷幽邃。

中有龙洞,深不可测。

县西八十里,又有大明山。

高千余丈,延袤九十里。

山巅平旷,三千余亩。

中有龙池瀑布,其南跨严州府界。

车盘岭县西五十里,路出徽州。

《舆程记》:自车盘岭而西三十里,为老竹岭。

岭高二里,径道崎岖。

又西十里为王干巡司,属徽州府绩溪县。

又九十里而至徽州府。

又栈岭在县西百里,一名分界岭,亦与绩溪县分界处也。

○双溪在县治南。

县境之水,西北自宁国,西自绩溪,西南自淳安,支分为数十溪,汇流于县之西境。

经县西十里之晚山东,而为晚溪。

又东经县治前,溪中有洲,水分南北,因曰双溪。

过县复合为一,湍流淜湃。

又东南汇县境诸溪之水,而注于柳溪。

伽溪县南二十里。

又南十里有览溪。

县南境诸水远于双溪者,皆附二溪以径达于柳溪。

《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百丈溪,出百丈山下。

南流为沥溪,东流为董溪,合流注于晚溪。

又颊口溪,在县西北五十里。

其地有两崖并峙,谓之石门水。

循门而出谓之颊口,南流合云溪而达双溪。

柳溪在柳相山下,县境诸溪悉汇于此。

上下三十里,巨石参错,屹峙中流,湍激汹涌,东汇于於潜之紫溪。

○昱岭关在昱岭上,见前。

又黄花岭关,在县西北三十里黄花岭上,与南直宁国县接界。

手镇县西九十里手岭上。

岭甚平坦,旧置巡司于此。

元末以徽寇犯境,移于县西南株柳村。

前朝移置于湛村,在县西二十里,仍曰口巡司。

○石路,在县西二十五里,地名破山湾。

南临深溪,北抵绝壁。

旧时行者必渡溪而南,迂行数里,复渡北岸。

天顺间,乡人开凿此路,无复二渡之险。

附见:

杭州卫在府城内。

又有杭州右卫,俱洪武八年置。

海宁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直隶都司。

◇严州府东北至杭州府二百七十里,南至金华府一百五十里,西至南直徽州府三百七十三里,西南至衢州府二百六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一百七十里,至京师三千五百八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

春秋时属吴,后属越。

战国时属楚。

秦为会稽、鄣二郡地。

汉属会稽、丹阳二郡。

后汉属吴郡及丹阳郡。

建安十三年,孙吴始置新都郡。

晋改为新安郡治始新县。

而富阳诸县仍属吴郡。

宋、齐以后因之。

隋平陈,郡废,分属杭州、歙州。

仁寿三年,改置睦州。

大业初,改为遂安郡治雉山县。

唐武德四年,复为睦州时又于桐庐县别置严州,取严子陵为名,兼领分水、建德二县。

七年,严州废,而以睦州为东睦州。

八年,复为睦州。

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州移治建德县,即今治也。

天宝初,曰新定郡。

干元初,复为睦州。

五代时,钱氏因之。

宋仍曰睦州亦曰新定郡遂安军节度。

宣和初,改曰建德军节度。

宣和三年,改曰严州。

咸淳元年,又升州为建德府以高、度二宗皆尝为潜邸也。

元曰建德路。

明初,改建安府。

洪武八年,曰严州府,领县六。

今仍为严州府。

府山川宏伟,水陆险。

据临安之上游,当衢、歙之冲要。

宋方腊倡乱于睦州,而杭、歙诸郡,皆不能固。

长江以南,举岌岌焉。

元人既平江南,以董文炳驻守临安。

既而衢、婺诸州,皆复起义兵应宋。

文炳策之曰:严州不守,临安必危,亟使唆都往镇之。

于是诸州之兵,相继败散。

明初规取浙右,先下严州,以重兵戍之。

敌之喉吭,既为我得,由是拓土开疆,芟除桀黠,岂不以地利乎哉?

建德县附郭。

后汉吴郡富春县地。

吴黄武四年,析置今县,仍属吴郡。

晋以后因之。

梁属东阳郡。

隋省入金华县。

唐武德四年,复置属严州。

七年省。

永淳三年,复置属睦州,寻为州治。

今编户八十六里。

○建德城今府治。

三国吴置县。

孙皓初封建德侯,即此。

自隋以后,废置不一。

唐万岁通天中,始为州治。

中和中,刺史陈晟筑城,周十九里。

宋宣和三年,平方腊。

知州周格重筑,缩为十二里二步。

绍兴八年修治。

元因之。

前朝洪武二十年,曹国公李文忠改筑,缩东北二面,而拓南面。

西南临江,东北倚山,浚濠三面,环城接江。

弘治四年、嘉靖三十七年、万历五年、十年,经修筑,有门五,城周八里有奇。

○神泉废监,在府西七十里。

宋熙宁中置。

铸钱于此,寻罢。

庆元初复置,旋废。

○乌龙山城北三里。

《图经》云:山高六百丈,周百六十里,郡之镇山也。

巅有二池,傍有乌龙岭。

其水东注,曰玉泉。

流为余浦,至城东三里,入于新安江。

宗宣和初,尝改名仁安山。

明初克严州,苗帅屯乌龙岭,李文忠击败之,即此。

○高峰山,在府东五里。

有双峰峭壁,新安江绕其西南,昔有浮图峙其上。

又东二里曰方门山,列嶂临江,其状若门。

二山皆乌龙之支山也。

又屯军山,在府西北一里。

相传黄巢屯军于此。

府西二里又有建昌山,下瞰江流。

湫山府东北四十里,与乌龙山及桐庐县之清凉山相峙。

高六百丈,周百里。

上有石湫,岁旱不涸,因名。

又龙门山,在府东二十七里。

顶有浮图,下临江渚,石壁上有瀑布泉。

○铜官山,在府西八十里。

《志》云:秦时尝于此置官采铜。

又西五里有铜官岭,路出淳安。

又有铜关渡,在府西七十里。

亦以铜官山而名,新安江渡口也。

《志》云:铜官相接者有灵岩山,与淳安县紫盖峰相连,岩泉不竭。

又有五宝山,五山一源,曰金,曰银,曰铜,曰绿,曰铁,皆以色相似而名。

胥岭府东北四十里。

胥水发源于此。

今有胥村,在府北二十五里。

宋尝置驿,当杭郡通道,今废。

又午方岭,在府东北六十里。

路出桐庐。

《志》云:岭当乌龙之南,因名。

鲍婆岭在府东北。

明初张士诚寇严州,李文忠御之于东门外。

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过鲍婆岭,由碧鸡坞绕出阵后,大破之,是也。

○井硎岭,在府东南五十里。

路通浦江。

明初李文忠克严州,进兵下浦江,盖取道于此。

又将军岩,在府南四十里。

与兰溪县接界。

○新安江在城南。

自徽州府歙县流入府境,经淳安县南,又东流至府城东南,而东阳江流合焉。

一名徽港。

胡氏云:浙江有三源。

其一为徽港,是也。

又东胥口江流合焉,亦谓之建德江口。

梁大宝末,侯景将刘神茂复据东阳叛,遣其党元κ等下据建德江口。

景将谢答仁等攻建德,擒κ等杀之。

胡氏曰:建德江口,在府城东十里。

东阳江府东南二里。

婺、衢二港合流于金华府兰溪县而入府境。

又东北流,经府城南,而与徽港合。

止称东阳者,以来自金华也。

二江合流,经城东十里,为大浪滩;又东五里为乌石滩;又东二十五里而接桐庐县之七里滩,为府境之襟要。

西湖在府城西南。

广袤四百五十二丈。

唐刺史侯温所开。

中有宝华洲。

又圣湖在府西七十里,广袤亦数百丈,中有白沙洲。

俱限隔不与江通。

胥口溪府东二十五里。

自胥岭发源三十里至胥口,逆流十里达于江,亦谓之胥口江,亦谓之建德江。

明初张士诚来侵,至大浪滩。

李文忠遣将何世明西出乌龙岭,至胥口,破走之。

又追败之于分水,贼始却。

白沙渡县西六十里,新安江渡口也。

《南征记》:自建德县绕乌龙岭背,出白沙渡,入寿昌,自常山县径达于江西,为陆行之径道。

○三河潭,在府东南四十里。

潭水逆流,而入于东阳江,江水从两旁顺流回合焉,故曰三河。

三河关因以名。

又有朱池,在府西三十五里。

相传以朱买臣名。

宋置朱池驿于此,当三衢大路。

○乌石关府东十五里,以乌石山而名。

江流所经,下有乌石滩。

又三河关,在府南四十里。

有三河渡,即东阳江渡口也。

唐置三河戍于此。

宋为三河驿,当金华大道。

《志》云:三河驿在府南五十里。

今废。

又府东三十里有管界巡司,明初置。

○富春驿,在城东五里。

前临江涯。

宋置东馆务于此,明初改建严州驿,洪武九年改今名。

桐庐县府东北百里。

东北至杭州府富阳县八十里,北至杭州府新城县七十里,西北至分水县八十里,南至金华府浦江县九十里。

汉为富春县之桐溪乡。

吴黄武四年,分置今县,属吴郡。

晋、宋以后因之。

隋平陈县废。

仁寿三年,复置属睦州。

唐初,尝置严州治此,州废,仍属睦州。

五代时,吴越改属杭州。

宋太平兴国三年,还属睦州。

县无城,编户五十三里。

○桐庐故城县西二十五里。

吴黄武中,置县治此。

隋开皇中,并入钱塘县。

又有城,在县西北十五里,桐江西岸,地名桐溪。

唐贞观中所筑桐庐城也。

开元二十六年移钟山,即今县治。

《图经》云:县西十五里有严州城。

本隋仁寿二年,鸿胪寺丞苏纶所筑。

唐武德四年,置严州治此。

○唐之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南齐永明中,富阳民唐之作乱,尝筑城保据于此。

今地名舒湾。

○桐君山县东二里。

一名桐庐山。

县以此名。

山下有合江亭,《西征记》:桐、睦二江会合亭下,有山巍然,直压其首,如渴鲸入水之状,即桐君山也。

其相连者曰凤凰山,下瞰横江,形如凤翅。

○牛山,在县西十里。

山当驿道,俯瞰大江。

宋孙绍远云:自桐庐取道而西,内薄山,外瞰江,高深殊绝,而洼凸屈曲,步步必戒,如是者十五六里。

建炎中,金兀术入寇,歙人钱縨率民兵三千,因险设伏,大败之于此。

淳熙中,邑令向演乃于沿江处所立扶栏七百,行者便之。

元末刘真据县,取石筑城,扶栏遂废。

其中坞之左曰金鸡山,有臣石俯瞰大江,或曰即碧鸡坞也。

李文忠大败张士诚兵于此。

又寨基山,在县南十四里。

相传昔有避难者立寨其上,因名。

富春山县西三十里。

一名严陵山。

前临大江,汉子陵钓处,人号严陵濑。

有东西二钓台,各高数百丈。

《西征记》:自桐君而西,群山蜿蜒,如两蛇对走于平野之上。

三江之水,并流于崖下。

惊波间驰,秀壁双峙。

上有子陵钓台,孤峰特起,耸立千仞。

下有泉,陆羽品为第十九泉。

其与钓台相对者,曰白云原,一名芦茨原。

重崖蔽天,林麓茂盛,居民采薪为炭,供数州爨之用。

有芦茨溪,北流合大江,唐方干隐于此。

○清冷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四面出泉,大旱不竭,溉田五十余顷。

《志》云:山高五十仞,周七十里。

本名钟山,唐天宝间改今名。

其相接者,曰龙洞山。

山半有石峡,巅有龙门池,引流可以灌田。

《志》云:龙洞山在县北三十里。

九岭县东北四十里。

其相近有白峰岭,俱路达新城县。

又桃岭,在县东南七十里,东去二十里。

又有野狐岭,与浦江县分界。

又狮子岭,在县北四十七里,与分水县分界。

《志》云:县西北二十里有娘岭,为驿道之要口。

○老鹰岩,在县西四十里。

岩际有路,沿江险峻。

县西北四十里又有焦山岩,下瞰溪流,舟楫过此,常虞险仄。

○桐江在县治南,即浙江上源也。

经桐君山下,因曰桐江。

合衢、婺、歙三州之水,东北流九十里而至此。

又东流入杭州府富阳县界,亦曰睦江。

两岸山高水深如黛。

《志》云:县东十五里有洋洲,可耕种。

东二十五里有九里洲,桑麻甚盛,延袤九里。

三十五里为桐洲,延袤二十里。

俱南临大江,北有后港。

桐溪县东北三里。

其上流即於潜县之紫溪也。

自分水县南流入县界,亦曰天目溪。

入县境为桐溪,绕郭而东南,出桐君山下入桐江。

《志》云:由分水至县,溪中有十八滩,错立为险。

其旁小溪数十,皆汇流入焉。

或谓之学溪,一名潢港,一名分水港,俗谓此为桐江。

误也。

窄溪县东南三十里。

有二源:一出桃岭,西流三十余里。

一出县西南西坑岭,届白云原之东,东流六十里。

至县东南二十五里而会流为甘溪。

又引而东北流,凡十余里而为窄溪。

又东流十三里,入于江溪口,与新城港口正相对,地名窄溪埠。

江流经此,阔不过数丈,易于涉渡也。

○清渚港,在县西三十里。

源出府东北四十里之云岫山,东流十五里,曰社息溪。

东南绕富春山北,又东流二十里入于桐江。

白水湖县西北二十里。

广百三十余亩,溉田甚溥。

《志》云:县西北有上湖、下湖、鸦湖、高塘湖,凡四湖,而总名曰白水湖。

白水湖南有独山,孤峰崛起,高倚江,东去县二十二里。

高塘湖亦曰太湖塘,在高山顶。

其山自清冷山分脉而来,旷阜平冈,群峰四拥,宛如一城垣。

湖水当其中,朝夕盈缩,与钱塘潮汐相应,东去县三十里。

七里濑县西四十五里。

《志》云:在富春山钓台之西,亦曰七里滩。

谚云: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

盖舟行难于牵挽,惟视风为迟速也。

旧《志》:七里滩去建德四十余里,与严陵濑相接。

梁大宝末,刘神茂据东阳叛侯景,景遣谢答仁攻之,神茂营于下淮。

或谓之曰:贼长于野战,下淮地平,四面受敌。

不如据七里濑,贼必不能进。

神茂不从,战败,复降于侯景。

今县西北有一十九滩,俱在桐江上。

下淮县东五十里,与富阳接境。

旧为江流扼要处。

《字说》:淮,围也。

言江流四周围合也。

陈天嘉二年,诏沈恪袭留异于东阳,异败恪于下淮。

恪退还钱塘,异以兵戍下淮及建德,以备江路。

又唐永徽四年,婺州刺史崔义玄败妖贼陈硕真党于下淮。

○水关县东二里。

当桐溪入江之口,合江巡司置于此。

一名严、衢、婺三州巡提私茶盐司。

《志》云:司旧在桐君山东。

成化八年,徙桐江口。

十九年,徙今所。

又有桐江递运所,旧亦在桐江口,今并于桐江驿。

○浮桥关,在县北五里桐溪上。

又柴埠关,在县东南二十里柴埠滩,旧有兵戍守。

桐江驿在县城东潢港口。

旧临江,名浙河驿。

后移而北,改今名。

又下航渡,在县东南二里,往来津要也。

淳安县府西百六十六里。

南至遂安县六十三里,西北至南直徽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分水县百四十六里,北至杭州府昌化县二百三十五里。

汉丹阳郡歙县叶乡地。

后汉建安十三年,孙吴析置始新县,为新都郡治。

晋为新安郡治。

宋、齐以后因之。

隋废郡,改县曰新安。

仁寿中,又为睦州治。

大业初,改县曰雉山,为遂安郡治。

唐初为睦州治。

文明初,县复名新安。

万岁通天初,郡改治建德县,仍属焉。

开元二十年,改曰还淳。

永贞元年,又改为清溪县。

宋因之。

宣和三年,平方腊之乱,改曰淳化。

绍兴中,始改今名。

《城邑记》:县旧有城,南枕清溪,北连冈阜,相传后汉建安十三年,孙权使贺齐平山越时所筑。

隋、唐因为郡治。

其子城周二里有奇,即今县治也。

西有故城址,则外城也。

大都堙废,未经改筑。

今编户六十一里。

○始新城在县西六十里威平镇。

吴贺齐本置县于此。

隋徙雉山下,在今县南二里。

唐神功初,又移今治。

县西三十里普慈山上有太子城,或云孙吴太子和尝避难于此。

○雉山在县治西南。

隔江,形如蹲雉。

隋以此名县。

又灵岩山,在县东北六里。

山周十二里。

吴永安中有黄龙见,名曰龙山。

唐元和中,改今名。

俯瞰清溪,与雉山对峙。

又小金山,在县西十里。

屹立青溪中,拟于京口之金山。

都督山县西六十里。

或曰吴贺齐督兵驻此,一云方俨为汉都督驻镇处也。

极高峻,临江。

山去威平镇六里,今有永平巡司戍守。

又并桃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高出众山之上,登其巅,杭、歙、衢、婺之境,宛在目前。

自下望之,如二桃然,因名。

○云蒙山,在县南三十里。

《志》云:山高五百丈,周七十里。

县境之大山也。

蔗山县东北三十八里。

《志》云:昔尝种蔗于此,因名。

山分八面,水流十派,上有平田数顷。

又重坑山,在县东八十里。

山有二坑,或云即息坑也。

宋宣和初,方腊作乱,两浙将蔡遵等讨之,败死于息坑,即此。

双柏岭县东二十里。

其并峙者曰真坞岭,当往来驿道,崎岖连亘。

又赤石岭,在县西六十里。

一名河上岭,石壁临江。

又西十里有方壶岭,亦临江为险。

○辽岭,在县南七十五里,分淳安、寿昌二县之界。

山高溪迅,悬崖绝壁,无路可通,旧惟水道往来。

成化间,凿为坦道。

又白鹤岭,在县东北百里。

有仙鹤泉。

明初胡大海取徽州,元将胡纳退保遂安,大海追败之。

纳东走,大海复追之,战于白鹤岭,纳败死。

威平洞县西七十里。

一名青溪洞,一名帮源洞。

宋宣和二年,贼方腊据此作乱,连陷州郡。

三年,韩世忠击败之。

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莫知所入。

世忠潜行溪洞间,挺身捣其穴,擒腊以出。

贼平,改今名。

相近为梓桐洞,今曰梓桐乡。

《宋史》:青溪县境有梓桐、帮源诸洞,皆落山谷幽险处,方腊据以作乱。

霖岩洞县东五十里。

峰峦千仞,下多源泉,引流溉田,岁旱不涸。

又有仙居洞,在县东南五十里。

有数洞相通。

○保安岩,在县东北六十里。

五季末,里人多避乱于此,因名。

○新安江县南一里。

一名青溪。

自徽州府歙县东流入境,绕县治前。

又东至府城南,合于婺港。

唐光化三年,淮南宣州将康儒攻睦州,食尽,自清溪遁归。

盖由水道出徽州还宣州也。

今江流上下各有滩数十处。

辽溪在县南六十里芝山下。

源出辽岭北,流注于新安江。

《志》云:环境之水,以溪名者凡数十处,皆流注于新安江。

栅源县东北四十里。

吴贺齐与山越战,树栅于此,因名。

又三潭在县西百里。

崇冈僻峤,潭潴其间。

《志》云:源出昌化县之昱岭,汇流于此。

○锦溪关县东六十里。

其地有小溪岩,怪石岩,水陆皆险。

嘉靖中,置关于此,以御矿寇,因改今名。

下有小溪渡。

○新安驿,在县城西。

旧名清溪驿,宋置,前朝废。

威平镇县西六十里威平洞口。

宋平方腊,置巡司戍此。

今曰永平巡司。

又港口镇,在县东二十里。

宋宝元二年,置巡司于此。

今因之。

《志》云:港口司置此。

县南三十里又有港口镇。

又街口镇,在县西八十里,与徽州府分界,亦有巡司。

○茶园镇,在县东五十里。

下有茶园渡。

又渡市镇,在县北二十五里。

宋、元以来,俱为戍守处。

遂安县府西南百八十里。

东北至淳安县六十三里,西北至南直徽州府百七十里,西南至衢州府开化县百二十里,南至衢州府百七十八里。

本歙县南乡之安定里。

后汉建安十三年,孙氏析置新定县,属新都郡。

晋改今名,属新安郡。

宋、齐因之。

隋初县废。

仁寿四年,复置,属睦州。

唐、宋因之。

旧无城。

前朝正德八年,筑城以御寇。

万历二年,复修筑以御矿贼,周四里有奇。

编户六十四里。

○雾山县东南二里。

孤峰峭立,为邑之望。

或以为婺山之讹也。

又长垓山,在县西五里。

两山壁立,道狭多阻,元末邑人尝扼此以拒贼。

又西二里曰石英山,山产白石英,唐时以供贡。

又有洪铜山,在县西南七十里。

《志》云:唐时置场采铜于此。

武强山县西六十里。

与歙之白漈诸岭相错,峰峦险阻。

唐末乡兵保聚于此,拒破黄巢,今山麓有黄巢坪。

万历中,尝易为靖武山。

○高乔山,在县西六十五里,近开化县界。

层峰迭嶂,溪谷迂回。

正德八年,流寇由开化马金岭突犯,尝筑寨于此,以遏其冲。

又高峰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峻为群山之冠。

黄连岭县南八十里。

岩石峻险,路达西安。

又有猥岭,在县南五十里,间道可达常山县。

○积雪岭,在县西八十里,路出休宁。

又县西南八十里有马金岭,与开化县分界。

○武强溪在县城南。

源出武强山,亦名靖武溪。

东南流,至三渡口,与双溪会流,阔数十丈。

又绕流八十余里,达县郭南。

复东北流,四十里入淳安县界。

又二十余里注于清溪。

双溪在县西。

源出歙县界之石岭,分为二流,既而复合,至县西南五十八里之三渡,合于武强溪。

《志》云:三渡,路出开、衢之通道也。

○罟网溪,在县东南五十里。

源自衢州流入县界,又东北入武强溪。

又龙溪在县东一里,出淳安县界,南流经此,入武强溪。

○凤林镇县东南四十里。

罟网溪经此,亦曰凤林溪。

宋建炎初,置巡司。

绍兴初废。

明初复置,今废。

○新定驿,在县治东,宋置。

今废。

寿昌县府西南九十里。

东南至金华府兰县七十里,西北至淳安县百二十五里,西至遂安县百四十五里,南至衢州府龙游县百二十五里,西南至衢州府治百七十里。

汉富春县地。

吴置新昌县,属吴郡。

晋改今名。

梁属新安郡。

隋并入新安县。

唐永昌初复置,载初元年废。

神龙初复置,属睦州。

宋以后因之。

旧有城,即唐神龙中置,后废。

今编户三十六里。

○新昌城在县西永平乡。

孙吴时置县于此。

晋改曰寿昌。

唐神龙初,移县于郭邑里,寻又移于县西七里之白艾里。

筑城周一里有奇。

后复还今治,故城遂废。

今其地名故城坂。

○彭头山县治西一里。

唐景福中,县令戴筠开湖于山下,谓之西湖。

以灌东郭之田,余浸入于艾溪。

又县南三里有仙池山,一名南山。

山巅有池,乡民遇旱,为机以泄池水,溉山下之田。

《图经》:城东一里有青龙山,脉自西来,临绕艾溪。

又东二里有金姑峰,峰顶峻削,下临艾溪。

○岩山,在县北六里。

有三峰,高数百丈,顶上有石,回抱如负。

金台山县南十五里。

县山之最高者,其南有冠山,壁立千仞,登之可尽龙游、兰溪诸胜。

○砚山,在县南三十里,为金、衢、严三郡之界。

又县西南二十里有大慈岩,登之可览金、衢二郡之胜。

又岩峒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山有华盖、罗帽、玉露、庆云、景星凡五峰。

而华盖最高,南属金华,北属严州。

过浴山县北十八里。

下有龙潭,潭上有洞穴,名曰龙门。

深邃莫穷,泉流灌注,溢而为溪,环绕县北。

○天湖山,在县西二十里。

山上有池,流下溉田,冬夏不竭。

又县东二十五里有高湖岩,顶平如掌,广三十余亩,四畔皆岩,惟一径可通。

梅岭县西南四十里,接龙游县界。

宋建都临安时,此岭最为要道。

凡闽、蜀、江西、荆湖、二广、云南、八番、海外诸国来者,皆经其下,亦曰梅峰。

元时尚为戍守处,今皆取道于兰溪。

○长岭,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路通金、衢、宣、歙四郡。

岭半有泉,下注为池。

《志》云:县西七十五里为黄连岭,与遂安接境。

西北五十里为玳瑁岭,与淳安县接境。

○寿昌溪在县西。

源出县西南六十里之鹅笼山,流至县西二十里,与交溪会,曰大同溪。

又绕流至县治西一里,曰艾溪。

历郭南至县东七里,曰淤曷溪。

又经县东北十五里之湖神坂,曰湖神溪。

流长九十里,出寿昌港口。

又东北绕苍山,入新安江。

县境之水,悉汇入焉。

《志》云:由县治东北至新安江,凡三十五里,即建德县境也。

常乐溪县南三十里。

源出龙游县之天池山,入县境,会众山之水。

又东南流,出兰溪界,入于东阳江。

○交溪,在县西二十里。

源出县西四十里之魏驮山,东流合于寿昌溪,而为大同溪。

又西溪在县西南四十里。

源出梅岭,下流入于艾溪。

○西坞寨在县西南梅岭。

路出龙游,旧设上梅巡司于此。

又大源口寨,在县西四十里。

旧置社田巡司于此,今废。

又共岩寨,在县东南二十里赤孤山。

长岭寨,在县西南二十里桃平山,正德间为戍守处。

○寿昌驿,在县南,县西又有白艾驿,俱宋置。

今废。

分水县府东北百五十五里。

东至杭州府新城县九十五里,东南至桐庐县八十里,西至淳安县百四十六里,北至杭州府於潜县六十二里。

本桐庐县西乡地。

唐武德四年,析置今县,取桐庐江水中分为名。

七年省。

如意初复置,改曰武盛。

神龙初,复曰分水县,属睦州。

县无城。

今编户十八里。

○昭德城在县西北嘉德里。

唐宝应二年,析分水置昭德县。

大历六年省。

宋为昭德驿。

○双溪山在县治北,县之主山也。

又北二里曰黄潭山,天目诸溪绕其下。

又天禄山,在县北十里。

溪流环绕其下,曰印渚溪。

为邑之胜。

一名砖山。

○崤山,在县东四十里。

其最高处曰赤岩尖,登之可见数百里。

桐岭县东六十里。

又罗岭,在县东二十里。

皆路达新城。

又白沙岭,在县东南二里,通桐庐界。

又歌舞岭,在县南五十里,达建德县界。

县西五十里又有塔岭,通淳安县界。

《志》云:县西北六十里有汤安岭。

嘉靖中,倭寇由黄潭而西逾此岭,遂犯淳安。

又设方岭,在县南三里,为达府之间道。

○百胜岩,在县东十五里,最高耸。

县西北二十五里有紫峰岩,四面如削,一峰宛在云中。

县西北四十里又有杨山洞,可容数百人。

○天目溪在县治东二里,即於潜县之紫溪也。

合昌化之柳溪,流入县境,回绕于天禄、黄潭诸山之下,又南达桐庐,此为桐溪之上游,中有滩凡七。

前溪县东南二里。

自淳安县分流入境,入县南之白沙潭,回绕县治,而东合于天目溪。

○广陵溪,在县东六十里,源出新城县广陵乡。

又有印渚溪,在县北十里,有渡通於潜;锦溪在县东十里,有渡通桐庐。

下流皆汇于天目溪。

○吴村县东十里。

旧置巡司,今废。

又招一作"昭"延驿,在县东五十里。

柳山驿,在县西四十里。

俱宋置。

今废。

附见:

严州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南。

洪武二十年建,直隶都司。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