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九 浙江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九 浙江一 顾祖禹

《禹贡》曰扬州。

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详见南直。

春秋为吴,越二国地杜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

战国时,属楚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后天文,亦斗分野也。

秦并天下,属会稽郡。

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

后汉因之。

三国时为吴地。

晋亦属扬州。

宋孝建初,分浙江东为东扬州领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

寻复入于扬州《通典》:孝武置东扬州,旋罢扬州,称为王畿。

而东扬州直云扬州,既而复故。

梁、陈时亦分置焉。

隋大业初,置十三州,此仍为扬州地。

后为沈法兴、李子通等所据。

唐分十道,此为江南道。

开元中,隶江南东道。

五代时,属于吴越。

宋初为两浙路,后分浙东西为两路熙宁中,分合不一。

南渡后,始定为两路,浙西治临安,浙东治绍兴。

元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元至元十三年亡宋,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

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此,改曰江浙行省。

后为方国珍、张士诚等所据,明初平之。

洪武九年,置江浙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属州一,属县七十五总为里一万八百九十九。

夏秋二税,大约二百五十二万二千八百二十七石有奇,而卫所之设参列其间。

〔今仍为浙江布政使司〕。

◇杭州府属县九

钱塘县附郭仁和县附郭海宁县富阳县余杭县临安县於潜县新城县昌化县◇严州府属县六

建德县附郭桐庐县淳安县遂安县寿昌县分水县

◇嘉兴府属县七嘉兴县附郭秀水县附郭嘉善县崇德县桐乡县平湖县海盐县海宁卫澉浦、乍浦二所附见

◇湖州府属州一县六

乌程县附郭归安县附郭长兴县德清县武康县

安吉州

孝丰县◇绍兴府属县八

山阴县附郭会稽县附郭萧山县诸暨县余姚县上虞县嵊县新昌县绍兴卫三江所,又临山卫沥海、三山所附见

◇宁波府属县五

鄞县附郭慈溪县奉化县定海县象山县宁波、定海卫穿山、舟山、廓、大嵩等所,又观海卫龙山所,又昌国卫石浦、钱仓、爵溪等所附见◇台州府属县六

临海县附郭黄岩县天台县仙居县宁海县太平县台州、海门卫前所、新河、桃渚、健眺等所,又松门卫隘顽、楚门等所附见

◇金华府属县八

金华县附郭兰溪县东阳县义乌县永康县武义县浦江县汤溪县

◇衢州府属县五西安县附郭龙游县常山县江山县开化县

◇处州府属县十

丽水县附郭青田县缙云县松阳县遂昌县龙泉县庆元县云和县宣平县景宁县

◇温州府属县五永嘉县附郭瑞安县乐清县平阳县泰顺县温州卫平阳、瑞安、海安三所,又金乡卫蒲门、壮士、沙园所,又盘石卫蒲岐、宁村所附见

东濒海,

嘉兴以北,接苏州洋。

温州以南,接福州洋。

而宁、台为濒海之极冲,绍兴次之,杭又次之。

东面之防,以海为亟。

南极闽,

衢、处、温三府,皆与闽接界。

而温以平阳、泰顺为藩篱,处则庆元、龙泉为门户。

衢州府江山县之仙霞岭,则南北往来之喉嗌也。

西接重山,

衢州以西,接江右之广信。

严州以西,接南直之徽州,湖州安吉以西,与广德为唇齿。

其间山盘错,间道所由,非一途矣。

北限五湖。

太湖当湖州之北,嘉兴府之西北。

东出者为吴淞江,又嘉兴与苏、松接壤处也。

其名山,则有会稽、

会稽山,在绍兴府东南十二里。

禹东巡狩,至于会稽《管子》:禹封泰山,禅会稽。

《吴越春秋》:山本名苗山,禹更名会稽。

苗,或作茅。

或又谓之涂山。

说者云,会稽者,会计也。

禹会诸侯江南计功,命曰会稽云《山海经》:会稽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篗石。

《水经注》:会稽山,亦名防山,亦名镇山,又曰栋山。

《越绝书》:栋,犹镇也。

《舆地志》:会稽山,一名衡山。

有石状如覆釜,亦名覆釜山。

《道书》称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有阳明洞,为第十一洞天。

《周礼·职方》:扬州,其镇山曰会稽。

《左传》哀元年,吴入越,越子以甲五千保于会稽。

《史记》:秦始皇三十七年,南游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又二世元年,南至会稽。

太史公自言:上会稽,探禹穴。

《吕氏春秋》九山,一曰会稽《后汉书》:永元元年,会稽山崩。

《梁书》:天监八年,有请封会稽者,不果。

隋开皇十四年,诏以会稽山为南镇。

大业六年,穿江南河,并置驿宫草顿,将东巡会稽,不果。

《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会稽。

会稽之东三里,曰宛委山。

上有石匮,壁立于云。

升者累梯而上。

《十道志》:石匮山,一名玉笥。

有悬崖之险,亦名天柱。

禹得金简玉书于此《遁甲开山图》:禹至会稽,宿衡岭,委宛之神奏玉匮书十二卷。

又东南曰秦望山在府东南四十里。

高出群山之表。

《会稽志》:秦始皇登此望东海,使李斯刻石焉今府西南别有刻石山。

郦道元曰:自平地趋山顶七里,悬磴孤危,峭路险绝,攀萝扪葛,然后能升。

山之后又有望秦山在府东南三十二里,一名天柱峰,一名卓笔峰。

秦始皇登此以望秦中也。

会稽之西,曰法华山在府西南二十五里。

十峰耸峙,下有双涧。

会稽之南,曰云门山在府南三十里。

称为秀异,要皆会稽之支山也。

陆参云:夏后氏巡狩越山,方名会稽,后世分而为秦望,厘而为云门、法华,其实一山也。

自始皇登此,以望南海。

又陟天柱之高峰,以望秦中,于是始有秦望、望秦之名。

今府城之南,自西而东二三百里间,群山随地立名者,何一非会稽之支陇乎?

天目、

天目山,在杭州府临安县西五十里,於潜县北四十里,又湖州府安吉州西南七十五里。

高峻盘郁,为西面之巨镇。

《唐六典》:天目山,十道名山之一也。

《元和志》:天目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如目。

左属临安,右属於潜今曰东西天目山,东属临安,西属於潜。

其东峰从临安入,西峰则从孝丰入。

东西二瀑布,流数里,下注成池,曰蛟龙池。

即苕溪、桐溪之上源也。

郭璞《地记》: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

东南地灵,盖钟于天目矣《道书》:天目山,高三千九百丈,周八百里,为第三十四洞天。

《寰宇记》:山广五百五十里,东目高三千丈,西目高二千五百丈云。

宋咸淳十年,天目山崩。

说者以为宋亡之征也山崩后三年,而蒙古入临安。

今山有十二龙潭,三十六洞。

其峰峦之奇者,西则玉柱、香炉、象鼻为最。

东则大仙、将军、宝珠为最。

其高险阻深,崎瑰异,不可殚究宋人《杭都赋》:山虽多矣,莫若天目之为大。

其高也,凡三万九千尺,邵太虚兮日月低,坐绝顶兮干坤窄。

自天目而外,远近诸山,环绕林立,皆若臣伏然。

岂非天开奇胜欤?唐子霞云:天目山,一名浮玉山。

其山连亘于杭、宣、湖、徽四州之界。

罗氏云:天目山亘于杭、湖两郡间。

余杭、临安、於潜、昌化皆在其阳。

安吉、孝丰皆在其阴。

山之西麓,与南直宁国县接界,为西出之间道。

天下多事,言地险者,天目其未可略矣。

四明、

四明山,在绍兴府余姚县南百十里,宁波府鄞县西南百五十里。

亘两郡之境,蟠跨数县。

由鄞县小溪镇入者,曰东四明。

由余姚白水山入者,曰西四明。

由奉化雪窦山入者,则直曰四明。

层峦绝壁,深溪广谷,高迥幽异。

孙绰《赋》云: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盖灵仙之窟宅也。

《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四明《山经》云:山高一万三千丈,周回二百十里。

一云八百里。

道家以为丹山赤水第九洞天。

山凡二百八十峰,四面形胜,各有区分。

中通一溪,曰簟溪《四明山记》:山东面七十峰,势如惊浪,号惊浪峰。

西面七十峰,状如奔牛,号奔牛陇。

南面七十峰,状如驱羊,曰驱羊峰。

有涧南出,流百二十里归于鄞江。

北面群峰,状如走蛇,曰走蛇峭。

有涧深入山中七十余里。

西南又有八峰,状如罾囊,曰八囊山。

自余姚白水山入,东南行二十里,有三朵峰,以三峰鼎足而立也。

三峰南有五朵峰,状若芙蓉。

五峰相望各六里,其中央即四明山心。

东西两旁又有数峰错峙。

芙蓉峰之东南,为骞凤岩,入于鄞县界,其石即分水岭也。

群峰之中,有分水岭石窗,四面玲珑,每天地澄霁,望之如户牖,中通日月星辰之光,亦名四窗,故曰四明。

其岩洞冈岭之属,随地立名者,以数百计。

大抵余姚、上虞、鄞县、奉化境内诸山,以奇胜称者,皆四明也。

天台、

天台山,在台州府天台县西百十里。

《志》云:在县北十里一云三里。

盖县境之山,皆天台也。

亦名桐柏山《山经》: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

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牛斗之分,上应台星,故曰天台。

隋开皇十年,杨素击江南叛者,别将史万岁破沈孝彻于温州。

步道向天台,指临海。

盖山谷高深,恐为逋逃薮也。

县北六里有赤城山,乃天台之南门。

《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天台。

其峰之名者曰九折峰在县东北三十里。

旁又有五峰正北为八柱,东北为灵禽,东南为祥云,西南为灵芝,西北为映霞。

前有双涧合流,号天下四绝之一四绝者,《类要》云:齐州灵岩,荆州玉泉,润州栖霞,台州国清也。

国清寺在县北十里,萃五峰之胜。

曰玉霄峰在县北三十五里。

重崖迭嶂,凌云翳日。

其相对之峰为白云。

《道书》以为第十六福地。

曰紫凝峰县西四十五里。

壁立干霄,环峦掩映。

其相望者,有瑞龙、天柱、香炉、应泽四峰,皆为胜境。

曰柏香峰县北六十里。

四面阴崖,垂磴万仞。

曰华顶峰在县东北六十里。

周回百余里,高万丈。

绝顶东望沧海俗称望海尖,少晴多晦,夏犹积雪。

自下望之,若莲花之萼,亭亭独秀,因名。

此天台之第八重,为最高处。

李白云: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是也。

曰天姥峰在县西北百里。

其峰孤峭,下邻嵊县,仰望如在天表。

又有金地岭在县西二十里金钱池侧,亦曰佛龛峰,龛一作陇、银地岭在县北三十里,与金地岭相接、八桂岭县北五十里,孙绰《天台赋》:八桂森挺以凌霄。

谓此、百丈岩县西北二十五里。

下有潭,其水虽旱不竭、麻姑岩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仙姑岩及丹霞洞县北十五里,下有灵溪、桃花洞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刘阮洞,大抵皆以幽奇灵得名。

括苍、

括苍山,在台州府西南四十里,处州府缙云县东南百里。

山连二郡之境。

《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括苍《山经》:山高千五百丈,周回三百里。

西接缙云,东跨仙居,南控临海。

《吴录》云:括苍山登之,俯视雷雨,有棠溪、赤溪、官溪三水三水皆在缙云县东七十里,分流环绕其下。

四面石壁,可容数千人《道书》以为成德隐真洞天。

亦曰苍岭亦名天鼻山。

唐天宝中,改名真隐山。

盖南境之大山也。

金华。

金华山,在金华府北二十里。

亘金华、兰溪、义乌、浦江之境,一名长山。

山巅有双峰,皆流泉下注《舆地志》:长山本名长仙,赤松子采药于此,后讹仙为山也。

《志》云:山高千余丈,周三百六十余里。

山巅双峦曰玉壶,曰金盆。

玉壶之顶有徐公湖,湖分两派,一泻于山之阳,一注于山之阴,而为溪泉。

金盆亦有飞瀑,下垂为赤松涧。

两崖对峙,高数百仞。

有石横跨其上,溪流折旋,为瀑为湍,分合凡数处。

《唐六典》:金华,江南道名山之一。

山西南五里曰芙蓉山高千余丈,孤峰独起,秀若芙蓉。

一名尖峰山。

相接者曰赤松山,亦在府北十五里。

有赤松宫,祠黄初平。

太祖初下婺城,驻跸于此。

其东有卧羊山即晋赤松子、黄初平化石成羊处。

其北有山,甚峻特。

崎岖五里,至绝顶,夷旷可居,曰炼丹山。

又北数里曰梁山,盘泉危石,逶迤幽胜。

山之北曰百鹿峰去府城二十五里。

峰峦耸拔,上有沃野可耕。

又有金华洞《道书》以为三十六洞天。

今洞在府北三十里,有朝真、冰壶、双龙三洞。

朝真居山巅,冰壶居中,双龙最下。

相传与四明、天台诸山相通也。

柳宗元《龙城录》云:金华山有仙洞,内有三十室,广三十二里。

《吴录》云:长山之南,有春草岩、折竹岩皆在府北二十里。

山之西有紫薇岩《一统志》:在府北二十五里。

石室深广数丈一名书堂。

梁刘峻著书处。

东曰九龙洞《志》云:在府西北三十里,有石奔涌如龙。

潜溪之源出焉。

山之东岩曰上霄洞,石壁环抱如城郭,或谓之优游洞距城东北三十里。

又五里曰新洞,旧时可入,今则否。

洞始于宋绍兴七年,故曰新也。

金华之称,或谓始于天宝间,或谓起于萧梁时。

其大川,则有浙江、

浙江之源有三:一曰新安江,或谓之徽港《班志》谓之浙江水。

源出徽州府西北百二十里之黟山今名黄山。

经府南东流,至竹节矶而入严州府淳安县界。

经县南,东流六十里,而遂安县境之水流合焉。

又东九十里而经府城南,东阳江流合焉。

此浙江西出之源也。

一曰东阳江,或谓之婺港《水经》谓之吴宁溪。

源出金华府东阳县东南百三十里之大盆山。

经县南境而为画溪,西入义乌县界而为乌伤溪,至府城东,合于南溪。

又西流,至兰溪县西南六里,而信安江流合焉。

此浙江东南别出之源也。

一曰信安江,或谓之衢港亦曰水。

源出衢州府开化县东北六十里之百际岭。

经县城东,谓之金溪。

又东南入常山县境而为金川,至县城东,则江山县丈溪之水流合焉。

又东南经府城北,而江山县南、仙霞岭北诸溪谷之水皆流合焉。

又至府城东下五里,而定阳溪流合焉。

又东北经龙海县北四里,而为盈川溪,亦曰溪。

又东北经汤溪县北境,又东北经金华府兰县城西,而与东阳江合流。

此浙江西南别出之源也。

二江既合,东北流百余里,至严州府城东南二里,而与新安江会。

三源同流,东过桐庐县,或谓之桐江。

又东北入杭州府富阳县界,而为富春江。

经县城南,又东经府城南,而谓之钱塘江。

东北流,入海宁县界。

南岸则为绍兴府萧山县界旧《志》:浙江在临安府钱塘县治南十二里,越州萧山县治西二十五里。

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

二山相对,谓之海门。

又东则钱清、曹娥之水,并汇于绍兴府北,而为三江海口。

此浙江源流之大略也。

亦曰浙河。

《山海经》曰:禹治水至于浙河。

庄翼云:浙河之水,涛山浪屋,雷击霆砰,有吞天浴日之势。

亦曰渐江。

《水经》:渐江水出三天子都溪。

《地理志》:渐江水出黟县南蛮中,亦曰罗刹江。

《志》云:取风涛险恶之意,然而浙江之名尚矣。

《吴越春秋》:越王至浙江之上,望见大越山川重秀,天地再清。

《史记》:楚威王杀越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又秦始皇至钱唐,临浙江。

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峡中渡。

后汉建安初,孙策引兵渡浙江,取会稽。

晋咸和三年,会稽内史王舒等起兵讨苏峻之乱,使庾冰将兵西渡浙江。

隆安三年,孙恩据会稽,刘牢之等讨之,进临浙江,恩闻之曰:我割浙江以东,不失作勾践。

牢之既济,恩遂走入海岛。

隋开皇十年,越州高智慧等作乱,杨素击之。

智慧据浙江东岸为营,周亘百余里,船舰被江,别将来护儿以奇兵潜渡,遂破之。

东南有事,未有不以浙江为襟要者。

卢肇云:浙者,折也,取潮水出南屈折倒流也。

燕肃云: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港之水,水出两山问,盘回百折,过萧山入海。

龛、赭两山之间,岸狭势逼,涌而为涛。

祝穆云:浙江之口,山居江中,潮水投山,十折而曲,故名浙江。

海潮之盛,莫过于浙江,以其去海至近,而江流不足以敌之耳昔因海潮著为图论者,不下数十家。

大略卯酉之月,为阴阳之交。

气以交而盛,故潮独大于余月。

朔望之后,为阴阳之变。

气以变而盛,故潮独大于余日。

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涌涛高数丈。

每岁八月十八日,为观涛之候。

《舆程记》:近志谓潮以曲折而大,又云因海门二山阻其怒而大,皆非也。

浙江自婺源浙岭发源,山岭高峻,缘山取道,凡十八曲折而上,故因以为名。

夫折当缓,阻亦当缓。

潮之大,以浙江三百里即黄公洋。

洋广三百里,始至大海,纳以巨泽,潮势因之而盛也。

卢肇《海潮赋》:所谓夹群山而远入,以巨泽灌其喉者也。

自东汉以浙江之东皆为会稽,浙江之西皆为吴郡。

两浙之名,实起于此。

《唐六典》:江南道大川,曰浙江。

上承三州之水,又历杭、睦、越三州而入于海。

自古至今,常有漂溢之患唐宋诸《志》所载:浙东西诸郡水患,皆浙江漂溢也。

浦阳江、

浦阳江,源出金华府浦江县西六十里深袅山。

谢惠连云:朝发浦阳,暮宿浙江湄。

言相近也《说文》:水北曰。

又水相入为。

此指江边之地而言。

或云浦阳江亦名浦阳,误矣。

《水经注》:浦阳江导源乌伤浦江县亦古乌伤地,东连诸暨,与泄溪合。

今江水经浦江县南,东流入绍兴府诸暨县界。

自源徂流,凡百二十里,始通舟楫。

经县南,折而北流,县境诸水皆流入焉。

北经山阴县南,分为二支。

一西北经萧山县东南三十里之临浦,又北折而东,经府西五十里之钱清镇,名钱清江。

又东入于海,是钱清江即浦阳江也亦名西小江。

今江口为潮沙所遏,其内则为运河。

亦与钱塘江相隔。

一自山阴县东南,分为小舜江今名东小江。

又东与嵊县剡溪之下流合,经府东九十二里之曹娥庙,而为曹娥江。

又北至上虞县西北五里之龙山下而西北折,以入于海,是曹娥江亦浦阳江分流所汇也。

《禹贡》云:三江既入。

韦昭以为三江者,松江、钱塘江、浦阳江。

浦阳之水微矣,而亦称江者,以其入于海云。

苕溪、

苕溪,有二源。

一出天目山之阳,经杭州府临安县西,绕县南而东谓之南溪,入余杭县界。

又东流,经余杭县治南。

又东流二十七里,入钱塘县界。

自源徂流,凡百八十里,始通舟樨潘氏曰:苕溪支流,大抵自余杭县西南二里之南湖,溢入于钱塘之西溪,入杭州府北十里之北关河,以济漕渠。

又东北入湖州府德清县境,经县城东南谓之余不溪。

武康县境前溪诸水皆流合焉,又北经府城,南合诸溪之水谓之溪,汇为城濠,此苕溪之东派也。

其一源出天目山之阴,经孝丰县东南。

又北流,经安吉州西,折而东,经长兴县南境县境荆溪诸水皆流合焉,至府城西,亦谓之苕溪。

此苕溪之西派也。

两溪汇流,由小梅、大钱、二湖口小梅湖在府北十八里,大钱湖在府东北三十八里,以入于太湖又苕溪,经湖州府城下,分流为运河,经府东七十里之浔溪,达于苏州府吴江县南四十里之鹰ㄕ湖,而与杭、嘉二郡之运河合。

唐天授二年,敕钱塘、於潜、余杭、临安四县租税,皆取道于苕溪,公私便之。

然今自余杭以上,涨涸不时,未可方舟而济矣。

潘季驯曰:浙西运河,大都发源于天目,盖以苕溪为之委输也。

太湖、

太湖,在湖州府北二十八里。

详见南直大川。

运河、

运河,即江南河也。

隋大业中,将东巡会稽,乃发民开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

后代因而修之,以为转输之道。

宋孝宗淳熙八年,浚行在至镇江运河,时都临安,尤以漕渠为先务也《宋志》:运河自临安北郭务至镇江江口闸,六百四十一里。

淳熙十一年,臣僚言运河自北关至秀州杉青,各有闸堰水。

惟沿河上塘有小堰数处,积久低陷,无以防遏水势。

兼沿河下岸,径港极多,其水入长水塘、海盐塘、华亭塘,由六里堰下私港散漫,悉入江湖。

以私港深,运河浅也。

若修治上塘小堰及修固运河下岸一带径港,自无走泄之患矣。

今运河由杭州府之武林驿,又北历湖州府德清县东三十里旧湖州运道由德清而东,以合于运河,凡百二十里而达嘉兴府崇德县。

又东北历桐乡县北八里,凡八十里而经府城西,绕城而北南直松江府之运,由嘉善县以达于府城北之运河。

又六十里而接南直苏州府吴江县之运河,此两浙之运道也。

海。

浙江以海为境,东南必备之险也。

三国吴永安末,魏将王雅浮海略句章而去。

五代时,吴越与淮南相攻,屡以海道为角逐之所。

又吴越入贡,每自海出登、莱,抵大梁。

至于不逞之徒,如晋之孙恩,唐之裘甫,皆恃海滨僻远,一旦窃发,东南柔脆,为之震荡。

南宋以临安为行在,而海道之防尤切。

绍兴二年,敌人分屯淮阳军海州。

枢臣虑贼若以轻舟南来,苏洋之南,海道通快,可以径趋浙江。

诏遣官相度。

中丞沈与求言:海舟自京东入浙,必由泰州石港见南直泰州,通州料角、陈贴、通明镇等处见南直通州,次至平江南北洋,次至秀州金山见松江府金山卫,次至明州向头今宁波府慈溪县向头巡司是也。

又闻料角水势湍险,倘于石港、料角等处,拘束水手,优给庸直而存养之,以待缓急之用,彼亦安能冲突?吕颐浩言:虏舟从大海北来,抛洋直至定海,此浙东路也。

自通州入料角,放洋至青龙港见南直嘉定县,又沿流至金山村、海盐县,直泊临安,此浙西路也。

望分设沿海制置司,专管淮东、浙西及浙东、福建路。

从之,而海道之窥伺益少。

元末,方国珍发难,依海为险。

明初经略东南,国珍既平,命汤和由海道取福州。

洪武二年,招徕远夷,设市舶提举司于宁波,为日本之贡道,而奸萌渐作。

十六年,绝其贡献,使汤和经略海上,预为之防。

永乐二年,复许入贡。

至嘉靖中,防维益懈,奸商伺隙,流毒东南。

而海道之防,于是日密。

惩前毖后,势固然也。

《防险说》云:浙江之源,始于黟之林历山见南直徽州府黟县。

浙江实非出于此。

一线之微,合流万壑,终于钱塘江之鳖子门而入海。

故鳖子门者,乃省城第一门户。

石墩、凤凰外峙,乃第二门户。

此外无山凤凰山,见海盐县,惟羊、许独立海中,东接衢洋,西控吴淞江口,为第三门户。

羊、许二山有防,然后石墩、凤凰有蔽。

石墩、凤凰有蔽,然后钱塘鳖子门可守。

此其大略也。

沙起钱塘,东至吴淞,曾无间断。

海外诸沙,亦向北而转,惟平坦延旷,故贼皆可登。

是苏、松、杭、嘉四府,连壤一脉,利害安危,辅车相倚者也。

今欲求钱塘无虞,当守附海之三关。

欲求三关宁谧,先防大海之羊、许。

但羊山孤悬大海,去乍浦太远。

我舟顿此,设遇东北飓风,贼舟便捷,彼此齐驱,胜负难必。

许山岙门浅狭,止可避东南之风,贼乘东北风利,我开舟击之,尝虞并驾。

次者金山卫城西湾,沙涂颇软,可暂停舟。

但遇东南风,亦未易出。

惟海盐白塔山,去秦驻山不远,四风皆便。

贼若由大洋而来,随处可击。

是海盐一关,尤四面之控制也。

总而论之,贼由北洋经蛇山、茶山,其患必犯吴淞,然吴淞之口北向,舟难逆出,必藉崇明等沙兵船以御之。

贼由东洋经陈钱、马迹,犯宁定者,必藉衢山马墓兵船以御之。

贼由南洋经韭山、乌沙门犯昌国、临观者,必藉舟山、烈港兵船以御之。

若由羊山直进犯海盐者,必藉乍浦、三关兵船以御之。

是防海之总要也。

又曰:列郡之海口,有温州之飞云、横阳、馆头,台州之松门、海门,宁波之定海大浃、湖头渡,绍兴之三江、泗门,杭州之龛山、赭山,嘉兴之乍浦、澉浦,皆倭寇窥犯之地,列郡之门户也。

海洋之要害,有金乡、盘石卫之凤凰山、南麂山,松门、海门卫之大陈山、大佛头山,昌国卫之韭山,定海卫之舟山,远而陈钱、马迹山,临海、观海卫之烈港,海宁卫之羊山、许山,皆倭寇必经之地,沿海之藩篱也。

又曰:陈钱、羊山,浙、直共守之门户也陈钱山在舟山、普陀东南大洋中。

桐山、流江,闽浙相依之唇齿也。

盖倭从彼国开洋,必经抵陈钱山,歇潮候风,集艘分犯。

若遇东南风高,则望羊山以犯苏、松、浙西;东南风和,则望韭山、朱家尖朱家尖即乌沙门,在舟山东以犯宁、绍;东北风和,则望大佛头、三山、凤凰山以犯台、温;东北风急,则越桐山、流江以入闽。

此巡哨者所当究心也。

屠仲律云:守平阳港,拒黄华澳,据海门之险,则不得犯温、台。

塞宁海关,绝湖口湾,遏三江之口,则不得窥宁、绍。

拒鳖子门,则不得近杭州。

防吴淞江,备刘家河,则不得掩苏、松、嘉兴关。

俞大猷曰:水战最难。

舟在海中,收舶安岙,一违其宜,则不战而自败矣。

今考沿海之中,上等安岙可避四面飓风者,凡二十三处:曰马迹,曰两头洞,曰长涂,曰高丁港,曰沈家门,曰舟山前港,曰岑港,曰烈港,曰定海港,曰黄岐港,曰梅港,曰湖头渡,曰石浦港,曰猪头岙,曰海门港,曰松门港,曰苍山岙,曰玉环山、梁岙等岙,曰楚门港,曰黄华水寨,曰江口水寨,曰大岙,曰女儿岙。

中等安岙可避两面飓风者,凡一十八处:曰马木港,曰长白港,曰蒲门,曰观门,曰竹齐港,曰石牛港,曰乌沙门,曰桃花门,曰海闸门,曰九山,曰爵溪岙,曰牛栏基,曰旦门,曰大陈山,曰大床头,曰凤凰山,曰南麂山,曰霓岙。

其余下等安岙只可避一面飓风,如三孤山、衢山之类,不可胜数。

必不得已,寄泊一宵。

若久停恐风反别汛,必不能支矣。

至潭岸山、滩山、许山之类,皆围土无岙,一面飓风,亦所难避,可不慎乎。

其重险,则有仙霞、

仙霞关,在衢州府江山县南百里仙霞岭上,又南至福建浦城县一百二十里,为浙闽往来之冲要。

或曰仙霞岭即古泉山也。

杜佑曰:泉岭山在衢州信安县西南二百里。

汉朱买臣云:南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能上。

今其山周围百里,皆高山深谷,登之者凡三百六十级,历二十四曲,长二十里。

唐干符五年,黄巢破饶、信、歙等州,转略浙东,因刊山开道七百余里,直趋建州,即此岭也。

宋绍与中,史浩帅闽过此,募人以石路,自是镌除铲削,旧时险厄,稍就宽平。

凡自浙入闽者,由清湖渡舍舟登陆清湖渡,在江山县南十五里。

连延曲折,逾岭而南,至浦城县城西,复舍陆登舟,以达于闽海。

中间二百余里,皆谓之仙霞岭路,诚两浙之衿束,八闽之咽喉也。

《南行记》:仙霞之为岭一,而南北有名之岭凡五。

仙霞之为关一,而东西有名之关亦五。

所谓五岭者,一曰窑一作"窑"岭,在仙霞北十五里。

一曰茶岭,在仙霞南三里。

一曰小竿岭,在仙霞南八里。

一曰大竿岭,在仙霞南三十六里。

一曰梨岭,在仙霞南五十六里俗名五显岭,以岭有五显庙也。

此皆往来登涉之道。

与仙霞为六大岭,盘纡峻拔,冈麓相接。

六岭之旁,大山深谷,接岫连峰,不可胜纪。

大约东接处州,西亘广信。

林峦绵错,略无断处。

窑岭之北,又有苏岭及马头岭,从浙之闽,南出仙霞者,此为自平而高之渐马头岭,在青湖南七里,高不过寻丈。

苏岭,去马头岭二十七里,虽地势益高,然平坦易涉。

窑岭峰势突起,旁瞰平畴,村落墟里,历历可数山下多窑户,因名。

行近仙霞,则高峰插天,旁临绝涧,沿坡并壑,鸟道萦纡,隘处仅容一马。

至关岭益陡峻,拾级而升,驾阁凌虚,登临奇旷,蹊径回曲,步步皆险。

函关、剑阁,仿佛可拟,诚天设之雄关也。

又南而茶岭,松篁相接,夷险相乘,即仙霞之支陇《志》谓之箬山。

又云高出仙霞之上,天宇晴霁,望衢州城如在目前。

稍南曰杨姑岭去茶岭仅里许。

又南即大竿岭《志》云:岭下有道,西达广信。

突然高峙,南去小竿岭二十里《志》云:小竿岭高百五十丈。

其间坡陀旷衍,民居络绎,宽平处可屯列万骑大竿岭南七里曰廿八都,最为平旷,民居甚众。

有岐径可达衢、处诸郡。

小竿岭崔嵬雄峻,延袤十余里。

北麓童然隆起,无林峦之胜。

引而南,复有一峰杰出,谓之枫岭,枫岭北为浙、闽分疆之处《舆程纪》:浙、闽分界处,地名南楼。

相距不过数武,而物候荣落,顿觉不同。

沿岭而趣,长松曲涧,夹道相属。

其险窄处,伐木为阑,以便行者。

盖亦要隘之地矣。

旧制:设营于此,为戍守处。

居人曰:枫岭即小竿南麓之异名,其实止一岭耳枫岭去小竿岭五里,岭势相接也。

俗传旧植竿于岭上,故有大竿、小竿之称。

小竿盘纡最远,北趋婺州,西达信州,皆可以取途云。

自枫岭又南十五里,即梨岭矣。

梨岭高峰连云,前横大壑,傍岩飞阁,大类仙霞,其危崖仄径,真足令一夫当关,千人自废。

盖梨岭、枫岭由七闽而言,又为仙霞之内险也。

由梨岭益南二十余里,是为鱼梁岭,岭不甚高,过鱼梁则原隰匀匀,去险而就平矣。

盖六大岭之险,止在七十余里之中,故皆可以仙霞目之也。

五关者,一曰安民关,在仙霞东南三十五里,路通处州府遂昌县关属江山县界。

一曰二渡关,在仙霞西南八十里,路通江西上饶永丰县关在浦城县西北一百十五里,出关即永丰县界也。

一曰木城关,在仙霞西南六十里关在二渡关东北,其地亦属浦城。

一曰黄坞关,在仙霞西南五十里,路皆通永丰关属江山县界。

一曰六石关,在仙霞西南三十五里以六石岩而名。

岩中巨石雄峙,水绕石旁,路出水侧,路通江山县及广信府之玉山县关属永丰县,与江山县接界。

此皆江浙往来之间道,与仙霞共为六关,土人有仙霞六关之称。

然六关之中,唯二渡关山溪环匝,路容单骑。

从江右广信入闽,可以取径于此入关则取途而东,竟出枫岭之南,而仙霞不足恃矣二渡关以枫岭诸山之水绕出关下,关东西二面皆为梁以渡,因有二渡之称。

自关而东,历盆亭司、分水关至枫岭桥,凡五十里,合于仙霞南出之道。

然其地皆崎岖险仄,自古用兵者,未尝出此。

其安民、木城诸关,皆迂僻深险,艰于登涉,非经途所在也又有茅檐岭关,在六石关东南十余里,关属江山县界,路通浦城。

限门关在二渡关南三十余里,关属浦城,路通建宁府崇安县。

峰阳关在二渡关西二十里,关当永丰、崇安之界,亦为崇安八关之一。

岑阳缘山为险,于二渡关又为外卫。

其余山径丛杂,因地设隘,各以关名者,随地多有。

要以仙霞为南服之雄,地有常险,古今不易矣。

独松、

独松关在杭州府余杭县西北九十里独松岭上。

自天目山而北,重冈结涧,回环数百里,独松岭杰峙其中。

岭路险狭,东南则直走临安,西北则道安吉趋广德,为南、浙二境步骑争逐之交。

东南有事此亦必争之地也。

唐武德四年,时李子通据余杭隋余杭郡治钱塘,非县也,杜伏威将王雄诞击之。

子通以精兵守独松岭,雄诞遣别将将千人乘高据险逼之,多设疑兵,子通遁走。

宋建炎三年,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关,见无戍者,谓其下曰:南朝若以羸兵数百守关,吾岂得渡哉?德元年,以元兵渐迫,遣将列戍要害,命罗琳戍独松关,元将阿剌罕自建康分兵出广德四安镇见湖州府长兴县,犯独松关,遂陷之,临安震惧。

其与独松相近者,又有百丈关。

在县西北八十里百丈岭上,北与湖州府安吉州分界今其地有百丈镇。

又有幽岭关,在安吉州孝丰县东南三十里幽岭上,其东南亦与余杭县分界,谓之独松三关。

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将项普略等屡犯杭州,攻蜀松、百丈、幽岭三关,董搏霄击之,以兵先守双溪在余杭县西北三十里,俗本讹为多溪。

双溪者,三关要路也。

既又分为三军,一军出独松,一军出百丈,一军出幽岭。

然后会兵捣贼巢,遂乘胜复安吉,又进克广德,平徽州。

盖自昔为险要之地矣。

昱岭。

昱岭关,在杭州府昌化县西七十里,西去南直徽州府百二十里。

岭高七十五丈,地势险阻,右当歙郡之口,东瞰临安之郊,南出建德之背。

置关于此,盖三郡之要会也。

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遣项普略等掠徽、饶、信诸州,遂陷昱岭关,攻杭州,董搏霄击却之。

已而群贼复自昱岭关寇於潜,搏霄复击之。

自临安而西,败贼于於潜,复其县。

又败贼于昌化,复收昱岭关。

十七年,徽州为贼所破,元将李克鲁会军昱岭关。

败贼兵于关西,遂复徽州。

既而太祖自金陵南下宁国,克徽州,道昱岭,败克鲁之军,取建德路,于是两浙版图,以渐平定。

昱岭信为西面之咽喉矣。

【按】浙江之地,崇山巨浸,包络四维,而临安实为都会。

右峙重山,左连大泽,水陆辏集,居然形胜。

嘉兴则接壤苏、松,运道之咽喉也。

然而湖州一隅,北逾震泽,则迫毗陵。

走阳羡,可以震建康。

西出安吉,则道广德,指东坝,亦可以问金陵矣。

是用嘉兴不如用湖州之为便利也。

温州海澳,可以捷渡福宁。

处州山薮,可以疾走建安。

然而衢州之壤,自江西以越仙霞,则全闽之要害举。

自常山以趣广信,则鄱阳之屏蔽倾。

自开化而走婺源,则宣、歙之藩篱坏。

以一郡之地,而动三路之权,未可谓三衢之要害,后于吴兴也。

若夫严州密迩临安,西连歙郡,诚为控驭之地。

而宁、绍、台诸州,皆滨于海ㄛ,风帆一举,上可以问江淮,下可以问闽粤。

浙江之形胜,岂浅鲜哉!《防险说》曰:浙江之防,有三说焉:曰海洋,曰江湖,曰矿山。

往者倭寇结巢金山、柘林、青南等地俱见南直松江府,贻害浙之昌化、富阳,寇犯乍浦、石墩、鱼浦,各区流突,直抵留都重地,此海洋之患也。

沿江多盗,夜劫客船,湖漾盐徒,肆行出没,此江湖之患也。

矿寇之扰,路出多岐。

若休宁之马金今衢州府开化县有马金岭,歙县之街口今街口巡司,婺源之大庸今婺源县有大镛山,常山之草坪今草坪驿,江山之清湖县南有清湖渡,龙游之灰坪县南有灰坪巡司,通处州府遂昌县,兰溪之太平街在县西,淳安之白马村在县西,通徽州府境,开化之华埠在县西南直达云雾诸山或云即淳安县南之云山,严州之白沙府西有白沙洲直入寿昌诸处,皆贼所必由之路,此矿山之患也。

噫!以天下之大,据全盛之时,寄两浙之命者,吾尝见其忧倭夷内犯,拮据定海之舟航矣;忧盐徒奸宄,焦劳黄岩之城郭矣;忧矿盗充斥,纷纭庆元之薮泽矣。

谓之明见未然也。

岂其然乎?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