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论古
◎武王非圣人
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
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
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禹,吾无间然」。
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
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守此法。
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
」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
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
而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
周公作《无逸》曰:「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上不及汤,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
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而以考终,或死于乱,殷人立君以事周,命为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改过,否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
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以不得辞也。
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汉末大乱,豪杰并起。
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
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
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
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讐,吾弗忍也!」遂缢而死。
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
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民未尽灭也。
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周东迁失计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其实不然。
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
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
」苏子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自平王至于亡,非有大无道者也。
頿王之神圣,诸侯服享,然终以不振,则东迁之过也。
昔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成王、周公复增营之,周公既没,盖君陈、毕公更居焉,以重王室而已,非有意于迁也。
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毕,此岂有意于迁哉?
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
不幸而有败,至于乞假以生可也,然终不可议田宅。
今平王举文、武、成、康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粥田宅者也。
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无以过周,而后王之败亦不减幽、厉,然至于桀、纣而后亡。
其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东周之名存而实亡也。
是何也?则不粥田宅之效也。
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
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
齐迁临菑,晋迁于绛、于新田,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
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春秋时楚大饥,羣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
楚人谋徙于阪高,蒍贾曰:「不可。
我能往,寇亦能往。
」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
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
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
王者不以丰俭移都,若弘卫文大帛之冠,何适而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矣。
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而晋复安。
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楚昭王畏吴,迁于鄀;顷襄王畏秦,迁于陈;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皆不复振,有亡征焉。
东汉之末,董卓劫帝迁于长安,汉遂以亡。
近世李景迁于豫章,亦亡。
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秦拙取楚
秦始皇帝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
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
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
乌乎,秦之巧,亦创智伯而已。
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韩、魏,秦并天下,不亦宜乎!
齐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佐之,秦犹伐齐也。
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
秦遂围邯郸,几亡赵。
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
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
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
」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
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
三晋亡,齐盖岌岌矣。
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
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虢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
呜呼,亦晚矣!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
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
吾故曰「拙于取楚」。
然则奈何?曰:「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龆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
」今秦易楚,以为龆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
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
吴为三军迭出以肄楚,三年而入郢。
晋之平吴,隋之平陈,皆以是物也。
惟苻坚不然,使坚知出此,以百倍之众,为迭出之计,虽韩、白不能支,而况谢玄、牢之之流乎!吾以是知二秦之一律也:始皇幸胜;而坚不幸耳。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羣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疎远,相攻击如仇讐,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鬭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余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不立强家世卿者,以鲁三桓、晋六卿、齐田氏为戒也。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世未有非之者,李斯之论与子房何异?世特以成败为是非耳。
高帝闻子房之言,吐哺骂郦生,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彭、英、卢,岂独高帝,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
昔之论封建者,曹元首、陆机、刘颂,及唐太宗时魏征、李百药、颜师古,其后有刘秩、杜佑、柳宗元。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余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论子胥种蠡
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句践为人长颈乌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逸乐,乃以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
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可以去矣!」
苏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乌喙也。
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乌喙也」。
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
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
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
」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
曰:「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句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
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乃可耳。
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
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子复雠,礼也。
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
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恕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羣臣之罪,非子胥意也。
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
◎论鲁三桓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言于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
」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
于是叔孙氏先堕郈。
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公。
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二子奔齐,遂堕费。
将堕成,公敛处父以成叛,公围成,弗克。
或曰:「殆哉,孔子之为政也,亦危而难成矣!」孔融曰:「古者王畿千里,寰内不封建诸侯。
」曹操疑其论建渐广,遂杀融。
融特言之耳,安能为哉?操以为天子有千里之畿,将不利己,故杀之不旋踵。
季氏亲逐昭公,公死于外,从公者皆不敢入,虽子家羁亦亡。
季氏之忌刻忮害如此,虽地势不及曹氏,然君臣相猜,盖不减操也,孔子安能以是时堕其名都而出其藏甲也哉!考于《春秋》,方是时三桓虽若不悦,然莫能违孔子也。
以为孔子用事于鲁,得政与民,三桓畏之欤?则季桓子之受女乐也,孔子能却之矣。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是孔子畏季氏,季氏不畏孔子也。
孔子盖始修其政刑,以俟三桓之隙也哉?
苏子曰:此孔子之所以圣也。
盖田氏、六卿不服,则齐、晋无不亡之道;三桓不臣,则鲁无可治之理。
孔子之用于世,其政无急于此者矣。
彼晏婴者亦知之,曰:「田氏之僭,惟礼可以已之。
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
」齐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婴能知之而不能为之,婴非不贤也,其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不及孔、孟也。
孔子以羁旅之臣得政朞月,而能举治世之礼,以律亡国之臣,堕名都,出藏甲,而三桓不疑其害己,此必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矣。
孔子之圣见于行事,至此为无疑也。
婴之用于齐也,久于孔子,景公之信其臣也,愈于定公,而田氏之祸不少衰,吾是以知孔子之难也。
孔子以哀公十六年卒,十四年,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请讨之!」吾是以知孔子之欲治列国之君臣,使如《春秋》之法者,至于老且死而不忘也。
或曰:「孔子知哀公与三子之必不从,而以礼告也欤?」曰:否,孔子实欲伐齐。
孔子既告哀公,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
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
」此岂礼告而已哉?哀公患三桓之逼,尝欲以越伐鲁而去之。
夫以蛮夷伐国,民不予也,皐如、出公之事,断可见矣,岂若从孔子而伐齐乎?若从孔子而伐齐,则凡所以胜齐之道,孔子任之有余矣。
既克田氏,则鲁之公室自张,三桓不治而自服也,此孔子之志也。
◎司马迁二大罪商鞅用于秦,变法定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鬭。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苏子曰:此皆战国之游士邪说诡论,而司马迁阇于大道,取以为史。
吾尝以为迁有大罪二,其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盖其小小者耳。
所谓大罪二,则论商鞅、桑弘羊之功也。
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此则司马迁之罪也。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至于桑弘羊,斗筲之才,穿窬之智,无足言者,而迁称之,曰:「不加赋而上用足。
」善乎,司马光之言也!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譬如雨泽,夏涝则秋旱。
不加赋而上用足,不过设法侵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也。
」二子之名在天下者,如蛆蝇粪秽也,言之则汙口舌,书之则汙简牍。
二子之术用于世者,灭国残民覆族亡躯者相踵也,而世主独甘心焉,何哉?乐其言之便己也。
夫尧、舜、禹,世主之父师也;谏臣拂士,世主之药石也;恭敬慈俭、勤劳忧畏,世主之绳约也。
今使世主日临父师而亲药石、履绳约,非其所乐也。
故为商鞅、桑弘羊之术者,必先鄙尧笑舜而陋禹也,曰:「所谓贤主,专以天下适己而已。
」此世主之所以人人甘心而不悟也。
世有食钟乳乌喙而纵酒色,所以求长年者,盖始于何晏。
晏少而富贵,故服寒食散以济其欲,无足怪者。
彼其所为,足以杀身灭族者日相继也,得死于寒食散,岂不幸哉!而吾独何为效之?世之服寒食散,疽背呕血者相踵也,用商鞅、桑弘羊之术,破国亡宗者皆是也。
然而终不悟者,乐其言之美便,而忘其祸之惨烈也。
◎论范增
汉用陈平计,间疎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也。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心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杀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杀其所立,项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游士失职之祸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鷄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越王句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
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
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
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赵高李斯
秦始皇帝时,赵高有罪,蒙毅案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
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
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琊,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
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而上崩。
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苏子曰:始皇制天下轻重之势,使内外相形以禁奸备乱者,可谓密矣。
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帐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
始皇之遣毅,毅见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
然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圣人为天下,不恃智以防乱,恃吾无致乱之道耳。
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
夫阉尹之祸,如毒药猛兽,未有不裂肝碎胆者也。
自书契以来,惟东汉吕强、后唐张承业二人号称善良,岂可望一二于千万,以致必亡之祸哉?然世主皆甘心而不悔,如汉桓、灵,唐肃、代,犹不足深怪,始皇、汉宣皆英主,亦湛于赵高、恭、显之祸。
彼自以为聪明人杰也,奴仆熏腐之余何能为,及其亡国乱朝,乃与庸主不异。
吾故表而出之,以戒后世人主如始皇、汉宣者。
或曰:「李斯佐始皇定天下,不可谓不智。
扶苏亲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陈胜假其名犹足以乱天下,而蒙恬持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
以斯之智而不虑此,何哉?」苏子曰: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
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
夫岂独鞅悔之,秦亦悔之矣。
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
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
二人之不敢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周公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孔子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其『恕』矣乎?」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奸,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
然其令行禁止,盖有不及商鞅者矣,而圣人终不以彼易此。
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刑其亲戚师傅,积威信之极。
以及始皇,秦人视其君如雷电鬼神,不可测也。
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今至使人矫杀其太子而不忌,太子亦不敢请,则威信之过故也。
夫以法毒天下者,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孙者也。
汉武与始皇,皆果于杀者也,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如戾太子之悍,则宁反而不诉,知诉之必不察也。
戾太子岂欲反者哉?计出于无聊也。
故为二君之子者,有死与反而已。
李斯之智,盖足以知扶苏之必不反也。
吾又表而出之,以戒后世人主之果于杀者。
◎摄主
鲁隐公元年,不书即位,摄也。
欧阳子曰:「隐公非摄也。
使隐而果摄也,则《春秋》不书为公,《春秋》书为公,则隐非摄,无疑也。
」
苏子曰:非也。
《春秋》,信史也,隐摄而桓弑,着于史也详矣。
周公摄而克复子者也,以周公薨,故不称王。
隐公摄而不克复子者也,以鲁公薨,故称公。
史有谥,国有庙,《春秋》独得不称公乎?然则隐公之摄也,礼欤?曰:礼也。
何自闻之?曰:闻之孔子。
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
」何谓摄主?曰:古者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世子未生而死,则其弟若兄弟之子次当立者为摄主。
子生而女也,则摄主立;男也,则摄主退。
此之谓摄主,古之人有为之者,季康子是也。
季桓子且死,命其臣正常曰:「南孺子之子男也,则以告而立之;女也,则肥也可。
」桓子卒,康子即位。
既葬,康子在朝。
南氏生男,正常载以如朝,告曰:「夫子有遗言,命其圉臣曰:『南氏生男,则以告于君与大夫而立之。
』今生矣,男也,敢告。
」康子请退。
康子之谓摄主,古之道也,孔子行之。
自秦、汉以来不修是礼也,而以母后摄。
孔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使与闻外事且不可,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而况可使摄位而临天下乎?女子为政而国安,惟齐之君王后、吾宋之曹、高、向也,盖亦千一矣。
自东汉马、邓不能无讥,而汉吕后、魏胡武灵、唐武氏之流,盖不胜其乱,王莽、杨坚遂因以易姓。
由此观之,岂若摄主之庶几乎?使母后而可信也,摄主亦可信也,若均之不可信,则摄主取之,犹吾先君之子孙也,不犹愈于异姓之取哉?或曰:「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安用摄主?」曰:非此之谓也。
嗣天子长矣,宅忧而未出令,则以礼设冢宰。
若太子未生,生而弱,未能君也,则三代之礼,孔子之学,决不以天下付异姓,其付之摄主也。
夫岂非礼而周公行之欤?故隐公亦摄主也。
郑玄,儒之陋者也,其传「摄主」也,曰:「上卿代君听政者也。
」使子生而女,则上卿岂继世者乎?苏子曰:摄主,先王之令典,孔子之法言也。
而世不知,习见母后之摄也,而以为当然。
故吾不可不论,以待后世之君子。
◎隐公不幸
公子翬请杀桓公,以求太宰。
隐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
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翬惧,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
苏子曰: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
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
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耳,而长于桓。
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人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
使隐公诛翬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施优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
此二人所行相同,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戮,皆无足哀者。
吾独表而出之,为世戒。
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
李斯听赵高之谋,非其本意,独畏蒙氏之夺其位,故俛而听高。
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何蒙氏之足忧!释此不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郑小同为高贵乡公侍中,尝诣司马师,师有密疏未屏也,如厕还,问小同:「见吾疏乎?」曰:「不见。
」师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
」遂酖之。
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
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汙。
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
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有由也夫!吾读史得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五人,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
◎七德八戒
郑太子华言于齐桓公,请去三族而以郑为内臣,公将许之,管仲不可。
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管仲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率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
」公辞子华,郑伯乃受盟。
苏子曰:大哉,管仲之相桓公也!辞子华之请而不违曹沫之盟,皆盛德之事也,齐可以王矣。
恨其不学道,不自诚意正身以刑其国,使家有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
然其予之也亦至矣,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盖过矣。
吾读《春秋》以下史而得七人焉,皆盛德之事,可以为万世法,又得八人焉,皆反是,可以为万世戒,故具论之。
太公之治齐也,举贤而上功。
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之臣。
」天下诵之,齐其知之矣。
田敬仲之始生也,周史筮之,其奔齐矣,齐懿氏卜之,皆知其当有齐国也。
篡弑之疑,盖萃于敬仲矣,然桓公、管仲不以是废之,乃欲以为卿,非盛德能如此乎?故吾以为楚成王知晋之必霸而不杀重耳,汉高祖知东南之必乱而不杀吴王濞,晋武帝闻齐王攸之言而不杀刘元海,苻坚信王猛而不杀慕容垂,唐明皇用张九龄而不杀安禄山,皆盛德之事也。
而世之论者,则以为此七人者皆失于不杀以启乱,吾以谓不然。
七人者皆自有以致败亡,非不杀之过也。
齐景公不繁刑重赋,虽有田氏,齐不可取;楚成王不用子玉,虽有晋文公,兵不败;汉景帝不害吴太子,不用晁错,虽有吴王濞,无自发;晋武帝不立孝惠,虽有刘元海,不能乱;苻坚不贪江左,虽有慕容垂,不能叛;明皇不用李林甫、杨国忠,虽有安禄山,亦何能为?秦之由余,汉之金日磾,唐之李光弼、浑瑊之流,皆蕃种也,何负于中国哉?而独杀元海、禄山!且夫自今而言之,则元海、禄山死有余罪,自当时而言之,则不免为杀无罪。
岂有天子杀无罪而不得罪于天者?上失其道,涂之人皆敌也,天下豪杰其可胜既乎?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齐后主以谣言而杀斛律光,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
此八人者,当时之虑岂非忧国备乱,与忧元海、禄山者同乎?久矣,世之以成败为是非也!故夫嗜杀人者,必以邓侯不杀楚子为口实。
以邓之微,无故杀大国之君,使楚人举国而仇之,其亡不愈速乎?吾以谓为天下如养生,忧国备乱如服药: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于已病之后。
今吾忧寒疾而先服乌喙,忧热疾而先服甘遂,则病未作而药杀人矣。
彼八人者,皆未病而服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