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经】五年,春,王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无传。 "
夏,归粟于蔡。
蔡为楚所围,饥乏,故鲁归之粟。
[疏]注"蔡为"至"之粟"。
○正义曰:《公羊传》曰:"孰归之?诸侯归之。 曷为不言诸侯归之?离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
《谷梁传》亦然。
贾逵取彼为说云:"不书所会后也。"
杜以传文唯言"周亟矜无资",自解鲁归粟之意,不言诸侯归之。
诸侯或亦归之,要此经所书,其意不及诸侯,故显而异之,言"鲁归之粟"。
于越入吴。
于,发声也。
[疏]注"于发声也"。
○正义曰:《公羊传》云:"‘于越’者何?‘越’者何?‘于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 ‘越’者,能以其名通也。"
其意言"越"与"于越"立文不同,事有褒贬。
《左氏》无此义。
越是南夷,夷言有此发声,史官或正其名,或从其俗,"越"与"于越",史异辞,无义例。
六月,丙申,季孙意如卒。
秋,七月,壬子,叔孙不敢卒。
无传。
冬,晋士鞅帅师围鲜虞。
【传】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
"因楚乱也。 终闵马父之言。 "
夏,归粟于蔡,以周亟,矜无资。
亟,急也。
○亟,纪力反,注同。
越入吴,吴在楚也。
六月,季平子行东野。
东野,季氏邑。
○行,下孟反,下"桓子行"同。
还,未至,丙申,卒于房。
阳虎将以《王兴》璠敛,《王兴》璠,美玉,君所佩。
○玙,本又作与,音余。
璠音烦,又方烦反。
敛,力验反。
[疏]注"《王兴》璠"至"所佩"。
○正义曰:案《说文》云:"玙璠,鲁之宝玉。"
玙璠是一玉名。
《说文》又云:"瑜,美玉",与玙璠异也。
昭公出奔之后,平子摄行君事,入宗庙,佩此玉。
阳虎以平子尝佩此玉,故将以敛之。
仲梁怀不与,明此玉是君所佩也。
君之所佩,故为美玉也。
《玉藻》云:"公侯佩山玄玉。"
此当时所佩,未必是山玄也。
《玉藻》又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
郑玄云:"征角在右,事也,民也,可以劳。 宫羽在左,君也,物也,宜逸。"
仲梁怀弗与,怀亦季氏家臣。
曰:"改步改玉。"
昭公之出,季孙行君事,佩玙璠祭宗庙。
今定公立,复臣位,改君步,则亦当去玙璠。
○去,起吕反。
[疏]"改步改玉"。
○正义曰:步谓行也。
《玉藻》云:"君与尸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
郑玄云:"尊者尚徐,接武,蹈半迹;继武,迹相及也;中武,间容迹。"
是君臣步不同也。
《玉藻》又云:"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
是君臣玉不同也。
昭公之出,季氏行君事,为君行,佩君玉。
及定公立,季氏复臣位,故步玉皆改矣。
阳虎欲逐之,告公山不狃。
不狃曰:"彼为君也,子何怨焉?"不狃,季氏臣费宰子泄也。
为君,不欲使僣。
○狃,女九反。
为,于伪反,注同。
泄,息列反。
僣,子念反。
[疏]"彼为君"。
○正义曰:家臣谓季氏为君,故注云"不欲使僣"。
既葬,桓子行东野,桓子,意如子季孙斯。
及费。
子泄为费宰,逆劳于郊,桓子敬之。
劳仲梁怀,仲梁怀弗敬。
怀时从桓子行,轻慢子泄。
○劳,力报反,下同。
从,才用反,下"从父昆弟"、"皆从王"并同。
子泄怒,谓阳虎:"子行之乎?"行,逐怀也。
为下阳虎囚桓子起。
申包胥以秦师至。
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楚。
五百乘,三万七千五百人。
○乘,绳登反,注同。
子蒲曰:"吾未知吴道。"
道,犹法术。
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夫概王于沂。
稷、沂皆楚地。
○沂,鱼依反。
吴人获薳射于柏举,薳射,楚大夫。
○射,食亦反,又食夜反。
其子帅奔徒奔徒,楚散卒。
○卒,子忽反。
以从子西,败吴师于军祥。
楚地。
秋,七月,子期、子蒲灭唐。
从吴伐楚故。
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自立为吴王,号夫概。
奔楚,为堂溪氏。
传终言之。
○溪,芳兮反,下同。
吴师败楚师于雍澨。
秦师又败吴师。
吴师居麇,麇,地名。
○麇,九伦反,下同。
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
前年楚人与吴战,多死麇中,言不可并焚。
○暴,步卜反。
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言焚吴复楚,则祭祀不废。 ○歆,许金反。 岂惮焚之?"焚之而又战,吴师败。
又战于公婿之溪,楚地名。
吴师大败,吴子乃归。
囚闉舆罢。
闉舆罢请先,遂逃归。
舆罢,楚大夫。
请先至吴而逃归。
言吴唯得楚一大夫,复失之,所以不克。
○闉音因。
舆音余;又作与,羊汝反。
罢音皮。
复,扶又反。
叶公诸梁之弟后臧从其母于吴,不待而归。
诸梁,司马沈尹戍之子叶公子高也。
吴入楚,获后臧之母。
楚定,臧弃母而归。
○叶,舒涉反。
从,如字,又才用反。
叶公终不正视。
不义之。
乙亥,阳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文伯,季桓子从父昆弟也。
阳虎欲为乱,恐二子不从,故囚之。
○公父,音甫。
而逐仲梁怀。
冬,十月,丁亥,杀公何藐。
藐,季氏族。
○藐,亡角反,一音弥小反。
己丑,盟桓子于稷门之内。
鲁南城门。
庚寅,大诅。
逐公父歜及秦遄,皆奔齐。
歜即文伯也。
秦遄,平子姑婿也。
传言季氏之乱。
○诅,庄虑反。
歜,昌欲反。
遄,巿专反。
楚子入于郢。
吴师已归。
初,斗辛闻吴人之争宫也,曰:"吾闻之:‘不让,则不和;不和,不可以远征。 ’吴争于楚,必有乱;有乱,则必归,焉能定楚?"王之奔随也,将涉于成臼。
江夏竟陵县有臼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汉。
○焉,于虔反。
臼,其九反。
屈,其勿反,又君勿反。
蓝尹亹涉其帑,亹,楚大夫。
○蓝,力甘反。
亹,亡匪反。
帑音奴。
不与王舟。
及宁,王欲杀之。
宁,安定也。
子西曰:"子常唯思旧怨以败,君何效焉。"
王曰:"善。 使复其所,吾以志前恶。"
恶,过也。
王赏斗辛、王孙由于、王孙圉、钟建、斗巢、申包胥、王孙贾、宋木、斗怀。
九子皆从王有大功者。
子西曰:"请舍怀也。"
以初谋弑王也。
○舍音舍,又音赦。
弑,申志反。
王曰:"大德灭小怨,道也。"
终从其兄,免王大难,是大德。
○难,乃旦反。
申包胥曰:"吾为君也,非为身也。 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尢子旗,其又为诸?"子旗,蔓成然也。
以有德于平王,求欲无厌,平王杀之。
在昭十四年。
○为君,于伪反,下"为身"同。
厌,于盐反。
遂逃赏。
王将嫁季芈,季芈辞曰:"所以为女子,远丈夫也。 钟建负我矣。"
以妻钟建,以为乐尹。
司乐大夫。
○远,于万反。
妻,七计反。
王之在随也,子西为王舆服以保路,国于脾泄。
脾泄,楚邑也。
失王,恐国人溃散,故伪为王车服,立国脾泄,以保安道路人。
○脾,婢支反。
泄,息列反。
[疏]"王之"至"脾泄"。
○正义曰:王之在随也,国内无王,子西以民无所依,恐其溃散,故伪为王之车服,以安道路之人,国于脾泄之地。
于时子西盖假称王矣。
闻王所在,而后从王。
王使由于城麇,于麇筑城。
复命,子西问高厚焉,弗知。
子西曰:"不能,如辞。 言自知不能,当辞勿行。 [疏]“问高厚焉弗知"。
○正义曰:子西问由于所筑麇城高厚几何,由于不知。
董遇云:问城高厚丈尺也。
本或有小大者,涉下文而误耳。
○"不能如辞"。
○正义曰:敢为不敢,如为不如,古人之语然也。
僖二十二年传云:"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经传之文,此类多矣。
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对曰:"固辞不能,子使余也。 人各有能有不能。 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
袒而视之背,曰:"此余所能也。 脾泄之事,余亦弗能也。"
传言昭王所以复国,有贤臣也。
○袒音但。
[疏]"城不"至"何知"。
○正义曰:王肃断"小大何知"为句,注云:"如是小大,何所知也?"张奂《古今人论》云:"子西问城之高厚小大,而弗知也。 子西怒曰:‘不能则如辞。 能之而不知,又何知乎?’"张奂引传为文,"小大"上属。
杜虽无注,盖与张同。
晋士鞅围鲜虞,报观虎之役也。
三年鲜虞获晋观虎。
【经】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
"游速,大叔子。 "
二月,公侵郑。
公至自侵郑。
无传。
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
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
称"行人",言非其罪。
○犁,力兮反,又力之反。
冬,城中城。
无传。
公为晋侵郑,故惧而城之。
○为,于伪反。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
无传。
"何忌"不言"何",阙文。
郓贰于齐,故围之。
○郓音运。
[疏]"季孙"至"围郓"。
○正义曰:郓是鲁邑,辄曰围之,必是郓邑叛也。
三传并无其事,不知何为而叛。
明年齐人归郓,是叛属齐也。
【传】六年,春,郑灭许,因楚败也。
二月,公侵郑,取匡,为晋讨郑之伐胥靡也。
胥靡,周地也。
周儋翩因郑人以作乱,郑为之伐胥靡,故晋使鲁讨之。
匡,郑地。
取匡不书,归之晋。
○为,于伪反,注同。
儋,丁甘反。
翩音篇。
[疏]"讨郑之伐胥靡"。
○正义曰:下注云"郑伐周六邑,在鲁伐郑取匡前",而此独云"胥靡"者,此时须显侵郑之意,故言"讨郑之伐胥靡",略言之也。
但郑伐周事,须从下文戌周发之,故传文乃逆指下事为次也。
往不假道于卫。
及还,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出自东门,阳虎将逐三桓,欲使得罪于邻国。
舍于豚泽。
卫侯怒,使弥子瑕追之。
弥子瑕,卫嬖大夫。
○豚,杜孙反。
嬖,必计反。
公叔文子老矣,文子,公叔发。
辇而如公,曰:"尢人而效之,非礼也。 昭公之难,君将以文之舒鼎,卫文公之鼎。 ○难,乃旦反。 成之昭兆,宝龟。 [疏]“尢人"至"非礼"。
○正义曰:入其国门,非也。
追伐其师,亦非也。
尢其非而复效之,为非礼也。
下云"效小人以弃之",即云"天将多阳虎之罪",则公叔文子知此出入卫,明是阳虎之计,非鲁公使然。
"尤人",谓尤阳虎也。
○"文之"至"昭兆"。
○正义曰:贾逵云:"舒鼎,鼎名。 昭兆,宝龟。"
杜依用之。
盖卫文公铸此鼎也。
其名曰"舒",不知其故。
"成之昭兆",成公新得此龟,盖以灼之出兆,兆文分明,故名为"昭兆"。
定之鞶鉴,鞶带而以镜为饰也。
今西方羌胡犹然,古之遗服。
○鞶,又作盘,步丹反,又蒲官反。
鉴,古暂反。
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
公子与二三臣之子,诸侯苟忧之,将以为之质。
为质,求纳鲁昭公。
○质音致,注同。
此群臣之所闻也。
今将以小忿蒙旧德,蒙,覆也。
无乃不可乎?大姒之子,大姒,文王妃。
○大音泰。
姒音似。
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而效小人以弃之,不亦诬乎?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君姑待之,若何?”乃止。
止不伐鲁师。
夏,季桓子如晋,献郑俘也。
献此春取匡之俘。
○俘,芳夫反。
阳虎强使孟懿子往报夫人之币。
虎欲困辱三桓,并求媚于晋,故强使正卿报晋夫人之聘。
○强,其丈反,注同,下皆放此。
[疏]"阳虎"至"之币"。
○正义曰:聘礼者,诸侯使卿聘邻国之礼也。
执圭以致君命,执璧以致享币。
其于夫人,则聘用璋,享用琮。
聘君与夫人,一使兼致之,夫人不别使也。
传言"报夫人之币",则晋之夫人尝有聘鲁者矣。
礼法,夫人不别遣使,则晋之夫人聘者,亦为晋君来聘也。
经无其事,盖遣大夫来聘,名氏不合见,经故略之也。
不言报晋君,唯言"报夫人"者,桓子如晋献郑俘,即亦报聘晋也。
桓子报聘,即亦得报夫人也。
但阳虎欲困辱三桓,又欲求媚于晋,既使桓子报聘晋君,又别遣正卿报晋夫人,所以困辱三桓而重晋礼也。
晋人兼享之。
贱鲁,故不复两设礼,明经所以不备书。
○复,扶又反。
[疏]注"贱鲁"至"备书"。
○正义曰:若桓子特为献俘,懿子专为报聘,则经当两书"如晋",不合共文;晋人亦当两设享礼,各待一客。
今乃桓子聘晋君,懿子报夫人,则似共为一使,若宾与介然,故晋人兼享之。
贱鲁,故不复两为设礼,传言此者,明经所以不备书也。
"不备书"谓不各自立文,两书"如晋"也。
若然,文十八年"公子遂、叔孙得臣如齐",亦是经不备书,而怪此不备者,彼传言"惠公立故,且拜葬也",则是鲁并命二卿,今行两事,虽各有所主,而受命俱行故宜共文书之。
此则桓子献俘,并亦报聘,一卿足以兼之,懿子不须行矣。
阳虎强使之行,乃是从后而去,去时不同受命,宜当别书"如晋"。
止为晋人所贱,故经不复备书。
正以传言强使懿子报夫人之币,知桓子报晋君矣。
传言"兼享之",知其不应兼矣,以此明二人不同受命,宜应别书,略而不备书耳。
孟孙立于房外,谓范献子曰:"阳虎若不能居鲁,而息肩于晋,所不以为中军司马者,有如先君!"称先君以征其言,若欲使晋,必厚待之。
[疏]"孟孙"至"先君"。
○正义曰:懿子之意,不为阳虎求官,欲使晋人知阳虎专权,为国所患。
言若不得居鲁而息肩于晋,示已知阳虎必将作乱而出奔也。
中军司马,晋国大夫之最贵者。
为求此官,似若欲使晋厚待之,然令晋知其情耳。
诸言"有如",皆是誓辞。
称先君以征其言,似若欲晋必从之。
献子曰:"寡君有官,将使其人,择得其人。 鞅何知焉?"献子谓简子曰:"鲁人患阳虎矣。 孟孙知其衅,以为必适晋,故强为之请,以取入焉。"
欲令晋人闻虎当逃走,放强设请托之辞,因此言以入晋,令晋素知之。
○衅,许靳反。
为之,于伪反。
令,力呈反。
[疏]注"欲令"至"知之"。
○正义曰:本意不为阳虎请官,欲令晋人知阳虎终必逃走,强设托请之辞,因此言辞以取入晋之意,欲令晋人素知阳虎之必逃。
四月,己丑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终累,阖庐子,夫差兄。
舟师,水战。
○累,力追反,又力轨反。
夫音扶。
差,初佳反。
获潘子臣、小惟子二子,楚舟师之帅。
○惟,位悲反,本又作帷,亦如字。
帅,所类反。
及大夫七人。
楚国大惕,惧亡。
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
陵师,陵军。
○惕,他历反。
[疏]注"陵师陆军"。
○正义曰:上云"舟师,水战",此言"陵师,陆军",南人谓陆为陵,此时犹然。
《释地》云:"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
是陵、陆,大小之异名耳。
令尹子西喜曰:"乃今可为矣。"
言知惧而后可治。
于是乎迁郢于鄀,而改纪其政,以定楚国。
传言楚赖子西以安。
○鄀音若。
周儋翩率王子朝之徒,因郑人将以作乱于周,儋翩,子朝余党。
郑于是乎伐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
郑伐周六邑,在鲁伐郑取匡前。
于此见者,为戌周起也。
阳城县西南有负黍亭。
○见,贤遍反,下文"见溷"并注同。
为,于伪反,下同。
六月,晋阎没戍周,且城胥靡。
为下天王出居姑莸起。
秋,八月,宋乐祁言于景公曰:"诸侯唯我事晋,今使不往,晋其憾矣。"
乐祁告其宰陈寅。
以与公言告之。
○使,所吏反。
憾,户暗反。
陈寅曰:"必使子往。"
他日,公谓乐祁曰:"唯寡人说子之言,子必往。"
陈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寅知晋多门,往必有难难,故使乐祁立后而行。 ○说音悦。 难,乃旦反,下文同。 唯君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
见溷而行。
溷,乐祁子也。
见于君,立以为后。
○溷,侯温反,又侯困反。
赵简子逆而饮之酒于绵上,献杨楯六十于简子。
杨,木名。
○饮,于鸩反。
楯,食允反,又音允。
陈寅曰:"昔吾主范氏,今子主赵氏,又有纳焉,以杨楯贾祸,弗可为也已。 知范氏必怨,将得祸。 ○贾音古。 然子死晋国,子孙必得志于宋。"
以其为国死。
○为,于伪反,下同。
范献子言于晋侯曰:"以君命越疆而使,未致使而私饮酒,不敬二君,不可不讨也。"
乃执乐祁。
献子怒祁比赵氏,经所以称行人。
○疆,居良反。
使,所吏反,下同。
比,毗志反。
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诅于五父之衢。
传言三桓微,陪臣专政,为八年阳虎作乱起。
○亳,步各反。
诅,侧虑反。
父音甫。
衢,其俱反。
冬,十二月,天王处于姑莸,姑莸,周地。
○莸音由,一音由旧反。
辟儋翩之乱也。
为明年单、刘逆王起。
○单,音善。
【经】七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齐侯、郑伯盟于咸。
卫地。
○咸音咸。
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以侵卫。
称"行人",非使人之罪。
○使,所吏反。
齐侯、卫侯盟于沙。
结叛晋也。
阳平元城县东南有沙亭。
○沙如字,又星和反。
大雩。
无传。
过也。
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夏,国佐孙。
九月,大雩。
无传。
过也。
[疏]注"过也"。
○正义曰:案贾逵云:"旱也。"
杜言"过"者,杜以春秋旱雩,传皆发之言"旱"。
以此传无"旱"文,故谓之"过"。
如贾之所言,前既有雩,后又有雩,旱可知,不须发传。
若然,昭二十五年"上辛,大雩;季辛,又雩",一月两雩,旱亦可知,何须发传言"旱甚"也?刘以贾言规杜,非也。
盖时有小旱,故传不言旱,未应合雩,故杜云"过也"。
冬,十月。
【传】七年,春,二月,周儋翩入于仪栗以叛。
"仪栗,周邑"。
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郓、阳关皆鲁邑,中贰于齐,齐今归之。
不书,虎专之。
○中,丁仲反。
夏,四月,单武公、穆公子。
刘桓公文公子。
败尹氏于穷谷。
尹氏复党儋翩,共为乱也。
○复,扶又反。
秋,齐侯、郑伯盟于咸,征会于卫。
征,召也。
卫侯欲叛晋,属齐、郑也。
诸大夫不可。
使北宫结如齐,而私于齐侯曰:"执结以侵我。"
欲以齐师惧诸大夫。
齐侯从之,乃盟于琐。
琐,即沙也。
为明年涉沱捘卫侯手起。
○琐,素果反。
沱,徒何反。
捘,子对反。
齐国夏伐我。
齐叛晋故。
阳虎御季桓子,公敛处父御孟懿子,处父,孟氏家臣成宰公敛阳。
○敛,力检反,又音廉,或音虑点反。
将宵军齐师。
齐师闻之,堕,伏而待之。
堕毁其军以诱敌,而设伏兵。
○堕,许规反。
处父曰:"虎不图祸,而必死。"
而,女也。
○女音汝,下文同。
[疏]"处父"至"必死"。
○正义曰:齐人设伏待鲁,若入其伏内,是为祸也。
虎不谋此祸,而欲夜掩齐师,女必死。
处父欲自杀之。
苫夷曰:"虎陷二子于难,苫夷,季氏家臣。 二子,季、孟。 ○苫,始占反。 难,乃旦反。 不待有司,余必杀女。"
虎惧,乃还,不败。
传言陪臣强,能自相制。
季、孟不敢有心。
[疏]"不待有司"。
○正义曰:言不待掌刑戮之有司,余必自杀女也。
虎见二子以此此言,惧之,乃还,不败。
冬,十一月,戊午,单子、刘子逆王于庆氏。
庆氏,守姑莸大夫。
晋籍秦送王。
已巳,王入于王城,已巳,十二月五日,有日无月。
[疏]注"已巳"至"无月"。
○正义曰:此年经传日少,上下无可考验,杜自以《长历》校之,已巳为十二月五日。
馆于公族党氏,党氏,周大夫。
○党音掌。
而后朝于庄宫。
庄王庙也。
【经】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
"报前年伐我西鄙。 "
公至自侵齐。
无传。
二月,公侵齐。
未得志故。
三月,公至自侵齐。
无传。
曹伯露卒。
无传。
四年盟皋鼬。
○鼬,由又反。
[疏]注"四年盟皋鼬"。
○正义曰:露以昭二十八年即位,三十二年诸侯之大夫盟于狄泉,鲁、曹俱在,时以未告公而公薨,故不书于经。
杜盖以此故不数之。
"四年盟皋鼬",四年二月,陈侯吴卒,其年盟于皋鼬。
自尔以来,唯有此盟耳。
夏,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公会晋师于瓦。
瓦,卫地。
将来救鲁,公逆会之。
东郡燕县东北有瓦亭。
○国夏,户雅反,年末注同。
瓦,颜寡反。
燕音烟。
公至自瓦。
无传。
秋,七月,戊辰,陈侯柳卒。
无传。
四年盟皋鼬。
○柳,力久反,本或作抑。
晋士鞅帅师侵郑,遂侵卫。
两事,故曰"遂"。
葬曹靖公。
无传。
[疏]"靖公"。
○正义曰:谥法:共以解曰靖。
九月,葬陈怀公。
无传。
三月而速葬。
[疏]"怀公"。
○正义曰:谥法:慈仁短折曰怀。
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侵卫。
冬,卫侯、郑伯盟于曲濮。
无传。
结叛晋。
曲濮,卫地。
○濮音卜。
从祀先公。
从,顺也。
先公,闵公、僖公也。
将正二公之位次,所顺非一。
亲尽,故通言先公。
[疏]注"从顺"至"先公"。
○正义曰:传言"顺祀",是"从"为"顺"也。
文二年"大事于太庙,跻僖公",升僖于闵上。
闵先为君,退在僖下,是逆也。
今升闵在僖上,依其先后,是顺也。
庙主失次,唯此二公,故知"从祀先公",唯闵、僖耳。
"跻僖公"指僖言之,此不指言"升闵"者,彼所升者,上升僖公之一神,不得不指言僖公也。
今从祀之时,闵、僖俱得正位,且以亲尽,故通言先公。
此言"从祀","跻僖公"不言"逆祀"者,此"从祀"因"跻僖公"之文故得略言"从祀"至"于跻僖",公文无所系,不知逆祀何公。
且见是亲庙,不可言先公,故指僖言之而言"跻"也。
然则此以亲尽,故通言先公。
下桓宫、僖宫灾,彼亦亲尽,言桓、僖者,彼据灾之所在,须指言其处,与此体例不同。
盗窃宝玉大弓。
盗,谓阳虎也。
家臣贱,名氏不见,故曰"盗"。
宝玉,夏后氏之璜。
大弓,封父之繁弱。
○见,贤遍反。
璜音黄。
父音甫。
[疏]注"盗谓"至"繁弱"。
○正义曰:传言"阳虎取宝玉、大弓以出",是盗谓阳虎也。
《公羊传》曰:"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阳虎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宰也。 季氏之宰,则微者也,恶乎得国宝而窃之?阳虎专季氏,季氏专鲁国。"
其说将杀季氏,亦与《左传》大同。
《春秋》之例,再命之卿始得名氏书经。
阳虎,季氏家臣,以贱,名氏不见,故书曰"盗"。
盗者,贱人之称也。
此宝玉、大弓必是国之重宝,历世掌之,故自刘歆以来,说《左氏》者皆以为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成王所以分鲁公也。
《公羊传》曰:"宝者何?璋制白,弓绣质,龟青纯。"
彼不知鲁有先王分器,缪为言耳。
且所盗无龟,知其并是妄也。
【传】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门于阳州。
"攻其门。 "士皆坐列,"言无斗志。 "曰:"颜高之弓六钧。"
"颜高,鲁人。 三十斤为钧,六钧,百八十斤。 古称重,故以为异强。 ○钧音均。 称,只证反。 强,其丈反。 "
[疏]注"颜高"至"异强"。
○正义曰:《汉书·律历志》云:"量者,龠、合、升、斗、斛也。 本起黄钟之龠,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 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 本起黄钟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而五权谨矣。"
由此而言,龠之所容,重十二铢,合龠为合,两之为两,则合重一两,升重十两,斗重百两,斛重千两。
计六钧有一百八十斤,合为二千八百八十两,于量为重两斛八斗八升。
计今人用弓,此亦未为彊矣。
而鲁人传而观之,故杜以为古称重,故以为异强。
计古称亦准黄钟之重为之,而得重于今者,权量之起,本自黄钟,而世俗不同,每有改易。
传称齐旧四量,陈氏皆加一焉,是其不必常依古也。
近世以来,或轻或重。
魏齐斗称,于古二而为一;周随斗称,于古三而为一,则古时亦当然。
杜言古者,谓此颜高之时为古耳,非言自古称皆重也。
皆取而传观之。
阳州人出,颜高夺人弱弓,籍丘子锄击之,与一人俱毙。
子锄,齐人。
毙,仆也。
○传,直专反。
锄,仕居反。
与一人俱毙,婢世反;颜高与一人俱为子锄所击而仆。
仆音赴,又蒲北反;孙炎云:前覆曰仆。
偃,且射子锄,中颊,殪。
子锄死。
○且,如字。
射,食亦反,下同。
中,丁仲反,下同。
颊,古协反。
殪,于计反,死也。
言颜高虽为子锄所击偃仆,且射子锄中颊而死,言其善射也。
一读且,音子余反,云:偃且,人姓名也。
检《世族谱》无此人,一读者非也。
[疏]"俱毙"至"颊殪"。
○正义曰:《释言》云:"毙,仆也。"
孙炎曰:"前覆曰仆。"
《吴越春秋》称要离谓吴王夫差曰:"臣迎风则偃,背风则仆。"
然则仆是前覆,偃是却倒。
此颜高被击而仆,乃转而仰。
且射子锄犹死,言其善射之功然也。
颜息射人中眉,颜息,鲁人。
退曰:"我无勇,吾志其目也。"
以自矜。
师退,冉猛伪伤足而先。
猛,鲁人,欲先归。
其兄会乃呼曰:"猛也殿!"会见师退而猛不在列,乃大呼诈言,猛在后为殿。
传言鲁无军政。
○呼,火故反,注同。
殿,丁电反,注同。
二月,己丑,单子伐谷城,刘子伐仪栗。
讨儋翩之党。
谷城在河南县西。
○单音善。
儋,丁甘反。
翩音篇。
辛卯,单子伐简城,刘子伐盂,以定王室。
传终王室之乱。
○盂音于。
赵鞅言于晋侯曰:"诸侯唯宋事晋,好逆其使,犹惧不至;今又执之,是绝诸侯也。"
将归乐祁,士鞅曰:"三年止之,无故而归之,宋必叛晋。"
执乐祁在六年。
○好,呼报反。
使,所吏反。
献子私谓子梁献子,范鞅。
子梁,乐祁。
曰:"寡君惧不得事宋君,是以止子。 子姑使溷代子。"
溷,乐祁子。
○溷,侯温反,又侯困反。
子梁以告陈寅。
陈寅曰:"宋将叛晋,是弃溷也,不如待之。"
留待,勿以子自代。
乐祁归,卒于大行。
大行,晋东南山。
○大音泰。
行,户郎反,一音衡。
士鞅曰:"宋必叛,不如止其尸以求成焉。"
乃止诸州。
州,晋地。
为明年宋公使乐大心如晋张本。
公侵齐,攻廪丘之郛。
郛,郭也。
○廪,力甚反。
郛,芳夫反。
主人焚冲,冲,战车。
○冲,昌容反;《说文》作《车童》,云:"陷阵车也。"
或濡马褐以救之,马褐,马衣。
○濡,人于反。
褐,户葛反。
遂毁之。
毁郛。
主人出,师奔。
攻郛人少,故遣后师走往助之。
[疏]"主人出师奔"。
○正义曰:贾逵以为,主人出,鲁师奔走而却退,言鲁无战备也。
刘炫云:"杜亦不胜旧。 今杜必异于贾,以为后师奔走往助之者,若如贾言,鲁师奔走,则是被败而还,下传阳虎何得云‘猛在此,必败’?明其于时不败,故猛得逐廪丘之人,是贾言非也。"
阳虎伪不见冉猛者,曰:"猛在此,必败。"
阳州之役,猛先归之。
言若在此,必复败。
○复,扶又反。
猛逐之,顾而无继,伪颠。
逐廪丘人。
虎曰:"尽客气也。"
言皆客气,非勇。
○客,苦百反。
苫越生子,将待事而名之。
苫越,苫夷。
○苫,戎占反。
阳州之役获焉,名之曰阳州。
欲自比侨如。
○侨,其骄反。
夏,齐国夏、高张伐我西鄙。
报上二侵。
晋士鞅、赵鞅、荀寅救我,救不书,齐师已去,未入竟。
○竟音境。
[疏]注"救不"至"入竟"。
○正义曰:《春秋》诸侯相救,皆书于经,此救亦当书之。
不书者,齐师闻晋来救,已去鲁地,晋师未入鲁竟,不成为救,故不书也。
"公会晋师于瓦",瓦是卫地,公往卫地会晋师,是其未入竟也。
公会晋师于瓦,范献子执羔,赵简子、中行文子皆执雁。
鲁于是始尚羔。
献子,士鞅也。
简子,赵鞅也。
中行文子,荀寅也。
礼,卿执羔,大夫执雁,鲁则同之,令始知执羔之尊也。
卿不书,礼不敌公,史略之。
○行,户郎反。
[疏]注"礼卿"至"略之"。
○正义曰:"礼,卿执羔,大夫执雁"《周礼·大宗伯》文也。
"鲁则同之",盖命卿与大夫俱执雁,今见士鞅执羔,始知执羔之尊,于是方始尚羔,令卿执之。
记礼废之久也。
传言"于是始尚羔",必往前不执羔矣。
但往前所执难知,先儒各以意说。
贾逵云:"周礼,公之孤四命执皮帛,卿三命执羔,大夫再命执雁。 鲁废其礼,三命之卿皆执皮帛,至是乃始复礼尚羔。"
案《周礼》、《礼记》皆言"卿执羔,大夫执雁",并以爵断,不依命数,贾何以讨命高下,妄称礼乎?传言"始尚羔"者,当谓旧贱羔而今尊之耳。
若本僣孤礼,皆执皮帛,当云"始复用羔",不得云"尚"也。
若改僣从礼,得名为"尚",则初献六羽,何以不言"始尚六佾"也?以"尚"言之,足知鲁卿旧执非皮帛矣。
郑众云:"天子之卿执羔,大夫执雁。 诸侯之卿当天子之大夫,故传曰‘唯卿为大夫’,当执雁。 而执羔,僣天子之卿也。 鲁人效之,而始尚羔,记礼所从坏。"
案礼、传及记,天子之臣与诸侯之臣所执,无异文也。
《周礼·掌客》,凡诸侯之礼,上公及侯伯之下皆云"卿相见以羔",是诸侯之卿执羔不执雁。
又《士相见》者,诸侯之臣相见之礼也,经曰:"下大夫相见以雁,上大夫相见以羔。"
是诸侯之卿必执羔矣,安在于诸侯之卿当天子之大夫乎?是则背明文而用肺肠也。
天子诸侯之臣所异者,士相见之礼,羔雁皆云"饰之以布",而《曲礼》云:"饰羔雁者以缋。 郑玄云:“此为诸侯之臣与天子之臣异也。"
然则天子之臣衣之以布,而又画之;诸侯之臣则用布不画,所异唯此而已,其执不为异也。
传文之乖于礼者,爵是卿也,皆当执羔,赵鞅、荀寅不应执雁。
此是当时之失,失于逼下,以晋卿失于逼下,鲁卿不应僣上,益明贾言鲁卿旧执皮帛非其义矣。
鲁人于是始知执羔为尊,或亦效晋唯上卿一人独执羔耳,未必即能如礼诸卿皆执羔也。
此经言"公会晋师",不言公会士鞅。
僖二十九年传曰:"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
故杜云:"卿不书,礼不敌公,史略之。"
刘炫云:"案宣元年‘会晋师于棐林,伐郑’,杜云赵盾称师,取于师会,故称师。 何知此非亦以师会故称师,而云礼不敌公略称师乎?"今知不然者,以宣元年诸侯俱在,又文连"伐郑",故言"师会",此则公之独会晋师,又无征伐之事,故以为卿不书,礼不敌公,史略之。
刘以此与宣元年并取于师会,以规杜氏,非也。
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自瓦还,就卫地盟。
○鄟音专,又巿转反;本亦作鄟,音同。
赵简子曰:"群臣谁敢盟卫君者?"前年卫叛晋属齐,简子意欲摧辱之。
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
二子,晋大夫。
○佗,徒何反。
卫人请执牛耳。
盟礼,尊者莅牛耳,主次盟者。
卫侯与晋大夫盟,自以当莅牛耳,故请之。
[疏]注"盟礼"至"故请"。
○正义曰:盟用牛耳,卑者执之,尊者莅之。
"请执牛耳",请使晋大夫执牛耳。
《周礼·戎右》云:"盟则赞牛耳。"
郑玄云:"谓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为之,尸盟者执之。"
襄二十七年传曰:"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
是小国主备办盟具,宜执牛耳。
哀十七年传曰:"公会齐侯盟于蒙。 孟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 ’武伯曰:‘然则彘也。 ’"鄫行吴为盟主,不知盟礼当令小国执牛耳,而自使其臣执之。
濮阳宋、鲁、卫三国,卫为小;蒙则齐、鲁二国,鲁为小,皆是以小国执牛耳,而尊者莅之,以王次同盟者。
今卫侯与晋大夫盟,自以当为盟主,宜莅牛耳,故请晋大夫使执之。
成何曰:"卫,吾温、原也。 焉得视诸侯?"言卫小,可比晋县,不得从诸侯礼。
○焉,于虔反。
将歃,涉佗捘卫侯之手,及捥。
捘,挤也。
血至捥。
○歃,所洽反。
捘,子对反。
捥,乌唤反。
挤,多计反,一音子礼反;《说文》云:"排也"。
[疏]注"捘挤也"。
○正义曰:《说文》云:推,排也。
排,挤也。
捘是推排之意,故为挤也。
昭十三年传言"挤于沟壑",谓被推入坑也。
卫侯怒,王孙贾趋进贾,卫大夫。
曰:"盟以信礼也。 信,犹明也。 有如卫君,其敢不唯礼是事,而受此盟也?"言晋无礼,不欲受其盟。
卫侯欲叛晋,而患诸大夫。
王孙贾使次于郊,大夫问故。
问不入故。
公以晋诟语之,诟,耻也。
○诟,呼豆反。
语,鱼据反。
且曰:"寡人辱社稷,其改卜嗣,寡人从焉。"
使改卜他公子以嗣先君,我从大夫所立。
大夫曰:"是卫之祸,岂君之过也?"公曰:"又有患焉,谓寡人‘必以而子与大夫之子为质’。"
为质于晋。
○质音致,注及下同。
大夫曰:"苟有益也,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负羁绁以从?"将行,王孙贾曰:"苟卫国有难,工商未尝不为患,使皆行而后可。"
欲以激怒国人。
○绁,息列反。
从,才用反。
下说"从弟"、下"从者"同。
难,乃旦反。
激,古狄反。
公以告大夫,乃皆将行之。
行有日有期日。
公朝国人,使贾问焉,曰:"若卫叛晋,晋五伐我,病何如矣?"皆曰:"五伐我,犹可以能战。"
贾曰:"然则如叛之,病而后质焉,何迟之有?"乃叛晋。
晋人请改盟,弗许。
秋,晋士鞅会成桓公侵郑,围虫牢,报伊阙也。
桓公,周卿士。
不书,监帅不亲侵也。
六年郑伐周阙外,晋为周报之。
○监,古衔反。
为,于伪反,下同。
遂侵卫。
讨叛。
九月,师侵卫,晋故也。
鲁为晋讨卫。
季寤、季桓子之弟。
○寤,五故反。
公锄极、公弥曾孙,桓子族子。
公山不狃费宰。
○狃,女九反。
皆不得志于季氏,叔孙辄无宠于叔孙氏,辄,叔孙氏之庶子。
叔仲志不得志于鲁,志,叔孙带之孙,皆为国人所薄。
故五人因阳虎。
阳虎欲去三桓,以季寤更季氏,代桓子。
○去,起吕反。
更音庚,旧古孟反,下皆同。
以叔孙辄更叔孙氏,代武叔。
已更孟氏。
阳虎自代懿子。
冬,十月,顺祀先公而祈焉。
将作大事,欲以顺祀取媚。
辛卯,禘于僖公。
辛卯,十月二日。
不于太庙者,顺祀之义,当退僖公,惧于僖神,故于僖庙行顺祀。
○禘,大计反。
[疏]"禘于僖公"。
○正义曰:《释例》曰:"大祭于太庙,以审定昭穆,谓之禘。 禘于太庙,礼之常也。 各于其宫,时之为也。 虽非三年大祭而书‘禘’,用禘礼也。"
然则禘者,审定昭穆之祭也。
今为顺祀而禘于僖公,则是并取先公之主,尽入僖庙,而以昭穆祭之,是为周禘礼也。
计禘礼当于太庙,今就僖庙为禘者,顺祀之义,退僖升闵,惧于僖公之神,故于僖庙行禘礼,使先公之神遍知之。
礼,祭尊可以及卑,后世之主宜上徙太庙而食,今徙上世之主下入僖庙祀之,当时所为,非正礼也。
昭二十五年禘于襄公,义亦然也。
壬辰,将享季氏于蒲圃而杀之,戒都车曰:"癸巳至。"
都邑之兵车也。
阳虎欲以壬辰夜杀季孙,明日癸巳,以都车攻二家。
○圃,布五反。
成宰公敛处父告孟孙曰:"季氏戒都车,何故?"孟孙曰:"吾弗闻。"
处父曰:"然则乱也。 必及于子,先备诸。"
与孟孙以壬辰为期。
处父期以兵救孟氏。
壬辰,先癸巳一日。
○先癸,悉荐反。
阳虎前驱,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铍、盾夹之,阳越殿。
越,阳虎从弟。
○铍,普皮反。
盾,食允反,又音允。
夹,古洽反。
殿,丁见反。
将如蒲圃,桓子咋谓林楚咋,暂也。
○咋,仕诈反。
曰:"而先皆季氏之良也,尔以是继之。"
欲使林楚免已于难,以继其先人之良。
○难,乃旦反,下同。
[疏]"而先"至"继之"。
○正义曰:而,女也。
言女先祖以来,皆为季氏忠良之臣。
女今不良,反以是杀我之事继续之。
对曰:"臣闻命后。 后,犹晚。 阳虎为政,鲁国服焉,违之征死,死无益于主。"
桓子曰:"何后之有?而能以我适孟氏乎?"对曰:"不敢爱死,惧不免主。"
桓子曰:"往也!"言必往。
孟氏选圉人之壮者三百人,以为公期筑室于门外。
实欲以备难,不欲使人知,故伪筑室于门外,因得聚众。
公期,孟氏支子。
○圉,鱼吕反。
为,于伪反。
林楚怒焉,及衢而骋。
骋,驰也。
○骋,敕领反。
阳越射之,不中。
筑者阖门。
季孙既得入,乃闭门。
○射,食亦反,下同。
中,丁仲反。
阖,户腊反。
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
阳虎劫公与武叔,武叔,叔孙不敢之子州仇也。
○劫,居业反。
仇音求。
以伐孟氏。
公敛处父帅成人自上东门入,鲁东城之北门。
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弗胜;又战于棘下,城内地名。
阳氏败。
阳虎说甲如公宫,取宝玉、大弓以出,舍于五父之衢,寝而为食。
其徒曰:"追其将至。"
虎曰:"鲁人闻余出,喜于征死,何暇追余?"征,召也。
阳虎召季氏于蒲圃,将欲杀之,今得脱,必喜,故言喜于召死。
○说,本又作税,同,他活反。
得脱,徒活反,又他活反。
[疏]注"征召"至"召死"。
○正义曰:"征,召也",《释言》文。
阳虎召季孙欲杀之,今既得脱,鲁人欢喜季孙免于召死之事,何暇追我?刘炫云:"阳虎召孙欲杀之,则召季孙为召死。 季孙得脱,必大喜。 鲁人闻我出去,喜于召死,言人人皆喜于季孙。"
从者曰:"嘻!速驾,公敛阳在。"
嘻,叹声。
○嘻,许其反。
公敛阳请追之,孟孙弗许。
畏阳虎。
阳欲杀桓子,欲因乱讨季氏,以强孟氏。
孟孙惧而归之。
不敢杀。
子言辩舍爵于季氏之庙而出。
子言,季寤。
辨,犹周遍也。
遍告庙饮酒,示无惧。
○言辨,音遍,注遍同。
舍,如字。
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
叛不书,略家臣。
○讙音欢。
郑驷歂嗣子大叔为政。
歂,驷乞子子然也。
为明年杀邓析张本。
○歂,巿专反。
析,星历反。
【经】九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戊申,郑伯虿卒。
无传。
四年盟皋鼬。
○虿,敕迈反。
[疏]注"四年盟皋鼬"。
○正义曰:虿以昭二十九年即位,三十二年,大夫盟于狄泉,以未告公而公薨,故不数。
得宝玉、大弓。
弓、玉,国之分器,得之足以为荣,失之足以为辱,故重而书之。
○分,扶问反。
六月,葬郑献公。
无传。
三月而葬,速。
[疏]"献公"。
○正义曰:谥法:"博闻多能曰献。"
秋,齐侯、卫侯次于五氏。
五氏,晋地。
不书伐者,讳伐盟主,以次告。
[疏]注"五氏"至"次告"。
○正义曰:传言齐侯伐晋夷仪,乃与卫侯次于五氏。
次既告,则伐亦应告,故杜以为讳伐盟主,直以次告。
知非不告伐故不书者,若全不告鲁,容可不以伐告。
今既以次告鲁,何意告次不告伐?明以卫新叛晋,又鲁与晋亲,故耻以伐告,唯告次耳。
刘炫以为不告伐故不书,而规杜氏,非也。
秦伯卒。
无传。
不书名,未同盟。
冬,葬秦哀公。
无传。
【传】九年,春,宋公使乐大心盟于晋,且逆乐祁之尸。
辞,伪有疾。
乃使向巢如晋盟,且逆子梁之尸。
"巢,向戌曾孙。 ○向,舒亮反。 "子明谓桐门右师出,"子明,乐祁之子溷也。 右师,乐大心,子明族父也。 右师往到子明舍,子明逐使出门去。 "曰:"吾犹衰绖,而子击钟,何也?""忿其不逆父丧,因责其无同族之恩。 ○衰,七雷反。 绖,田结反,下同。 "右师曰:"丧不在此故也。"
既而告人曰:"已衰绖而生子,余何故舍钟?""已,子明也。 ○舍音舍。 "子明闻之,怒,言于公曰:"右师将不利戴氏,"乐氏,戴公族。 "不肯适晋,将作乱也。 不然,无疾。"
乃逐桐门右师。
"逐之在明年,终叔孙昭子之言。 "
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邓析,郑大夫。
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云"竹刑"。
[疏]注"邓析"至"竹刑"。
○正义曰:昭六年子产铸刑书于鼎,今邓析别造《竹刑》,明是改郑所铸旧制。
若用君命遣造,则是国家法制,邓析不得独专其名,知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书,书之于竹,谓之《竹刑》。
驷歂用其刑书,则其法可取,杀之不为作此书也。
下云"弃其邪可也",则邓析不当私作刑书而杀,盖别有当死之罪,驷歂不矜免之耳。
君子谓:"子然于是不忠。 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弃其邪可也。 加,犹益也。 弃,不责其邪恶也。 ○邪,似嗟反,注同。 [疏]“君子"至"可也"。
正义曰:《周礼·小司寇》:"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 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
郑玄云:"贤谓有德行者,能谓有道艺者。 《春秋传》曰:‘夫谋而鲜过,能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 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是贤能之人,当议其罪状,可赦则赦之。
今邓析制刑,有益于国,即是有能者,杀有能之人,是不忠之臣,君子谓子然于是为不忠也。
国之臣民,诚有可以加益于国家者,取其善处,弃其邪恶可也,虽知其邪,当弃而不责,所以劝勉人,使学为善能也。
《静女》之三章,取彤管焉。
《诗·邶风》也。
言《静女》三章之诗,虽说美女,义在彤管。
彤管,赤管笔。
女史记事规诲之所执。
○彤,徒冬反。
邶音佩。
说音悦。
[疏]"诗鸴"至"所执"。
○正义曰:《邶风·静女》之篇也。
于时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卫人欲得贞静之女以配国君,易去无德之夫人也。
篇有三章,其一章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其二章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者,笔赤管也。
必用赤者,示其以赤心正人也。
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执赤管之笔,记妃妾善恶。
彤管之法,所以规诲人君也。
《静女》三章之诗,虽说美女之事,事之常耳,无可特善。
彤管记事,乃是妇人之大法,本录《静女》诗者,止为彤管之言可取,故全篇取之,不弃上下之二章也。
其女史所书之事,《毛传》有其略也。
《毛传》云:"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 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 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于左手,既御,着于右手。 事无大小,记以成法。"
《竿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
《诗·鄘风》也。
录《竿旄》诗者,取其中心原告人以善道也。
言此二诗,皆以一善见采,而邓析不以一善存身。
○竿旄,音干,下音毛。
鄘音容。
[疏]注"诗鄘"至"存身"。
○正义曰:《诗·鄘风·干旄》之篇也。
于是卫文公之臣子多好善贤者,乐告以善道也。
其诗言大夫之好善者,乘驷马、建干旄,就贤者谘国事焉。
云:"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孑孑干旟,在浚之都。 素丝组之。"
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其末句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姝,顺貌也。
贤者见其好善,美其共顺,言已寡知,复何以告之?自恨无可告之,明其无所吝惜。
本录《干旄》之诗者,取其中心原告人以善道。
彼二诗皆以一善见采,而邓析不以一善存身,故君子引二诗以讥子然也。
故用其道,不弃其人。
《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诗·召南》也。
召伯决讼于蔽芾小棠之下,诗人思之,不伐其树。
茇,草舍也。
’○芾,方味反。
召音邵,注同。
茇,畔末反。
[疏]"诗云"至"所茇"。
○正义曰:《诗·召南·甘棠》之篇也。
蔽芾,小貌。
甘棠,杜也。
茇,草舍也。
召伯之听狱讼,不重烦劳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
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故爱其树。
彼蔽芾然小者,甘棠之树也,勿得翦削之,勿得斫伐之,此乃是召伯舍息之处。
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子然无以劝能矣。”
传言子然嗣大叔为政,郑所以衰弱。
夏,阳虎归宝玉、大弓。
无益近用,而祇为名,故归之。
○祗音支。
书曰"得",器用也。
凡获器用曰得,器用者,谓物之成器可为人用者也。
得用焉曰获。
谓用器物以有获,若麟为田获,俘为战获。
○麟,本又作驎,吕辛反。
俘,芳夫反。
[疏]"凡获"至"曰获"。
○正义曰:"器用"者,谓器物可为人用,凡获此器物之用者,谓之为得也。
"得用"者,谓将此器用以得于物焉,谓之为获。
刘炫以为,"得用焉曰获",谓得此可用为器之物,谓之为获,若麟之皮角之属,以杜解为非。
今知不然者,案《春秋》书"获",唯有囚俘,囚俘不可以为器物。
除囚俘之外,唯有"获麟",麟为灵兽,帝王所重,不可以凤羽麟皮以饰器物。
刘以麟皮亦堪为器,而规杜氏,非也。
六月,伐阳关,讨阳虎也。
阳虎使焚莱门。
阳关邑门。
○莱音来。
师惊,犯之而出。
奔齐,请师以伐鲁,曰:"三加,必取之。"
三加兵于鲁。
齐侯将许之,鲍文子谏曰:"臣尝为隶于施氏矣,施氏,鲁大夫。 文子,鲍国也。 成十七年,齐人召而立之,至今七十四岁,于是文子盖九十余矣。 鲁未可取也。 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大国,晋也。 而无天灾,若之何取之?阳虎欲勤齐师也,齐师罢,大臣必多死亡,已于是乎奋其诈谋。 夫阳虎有宠于季氏,而将杀季孙,以不利鲁国,而求容焉。 求自容。 ○灾音灾。 罢音皮。 亲富不亲仁,君焉用之?君富于季氏,而大于鲁国,兹阳虎所欲倾覆也。 鲁免其疾,而君又收之,无乃害乎?"齐侯执阳虎,将东之。
阳虎愿东,阳虎欲西奔晋,知齐必反己,故诈以东为愿。
○焉,于虔反。
倾,本又作顷,音顷。
覆,芳服反。
乃囚诸西鄙。
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
锲,刻也。
欲绝追者。
○锲,舌结反。
轴音逐。
载葱灵,寝于其中而逃。
葱灵,辎车名。
○葱,初江反,或音匆。
辎,侧其反;《说文》云:"衣车也。"
[疏]注"葱灵辎车名"。
○正义曰:《说文》云:"辎軿,衣车也,前后有蔽。"
贾逵云:"葱灵,衣车也。 有葱有灵。"
然则此车前后有蔽,两旁开葱,可以观望。
葱中竖木,谓之灵,今人犹名葱木为灵子。
其内容人卧,故得寝于其中而逃。
追而得之,囚于齐。
又以葱灵逃,奔晋,适赵氏。
仲尼曰:"赵氏其世有乱乎!"受乱人故。
[疏]"其世有乱乎"。
○正义曰:言其当世将有乱也。
秋,齐侯伐晋夷仪。
为卫讨也。
○为,于伪反,下同。
[疏]注"为卫讨也"。
○正义曰:往年卫侯叛晋,叛晋必当事齐。
下文"卫侯会之",知是为卫讨也。
敝无存之父将室之,辞,以与其弟,无存,齐人也。
室之,为取妇。
曰:"此役也,不死,反,必娶于高、国。"
高氏、国氏,齐贵族也。
无存欲必有功,还取卿相之女。
○娶,七住反。
相,息亮反。
先登,求自门出,死于霤下。
既入城,夷仪人不服,故斗死于门屋霤下也。
○霤,力又反。
东郭书让登,登城非人所乐,故让众使后,而已先登。
○乐,如字,又五孝反。
犁弥从之,曰:"子让而左,我让而右,使登者绝而后下。"
恐书先下,故又谲以让之。
下,入城也。
○犁,力兮反。
谲,古穴反。
[疏]"使登者绝而后下"。
○正义曰:言使登城人绝皆上讫,然后与书下。
遂自下,亦让书而先下。
书左,弥先下。
书从弥言左行,弥遂自先下,亦让也。
书与王猛息。
战讫共止息。
猛曰:"我先登。"
书敛甲曰:"曩者之难,今又难焉。"
敛甲起欲击猛。
○曩,乃党反,向。
难,乃旦反。
猛笑曰:"吾从子,如骖之靳。"
靳,车中马也。
猛不敢与书争,言已从书如骖马之随靳也。
传言齐师和,所以能克。
○骖,七南反,騑马也。
靳,居觐反;本或作如骖之有靳,非也。
争,争斗之争,又如字。
[疏]"如骖之靳"。
○正义曰:《诗》云:"两服齐首,两骖雁行。"
郑云:"两服,中央夹辕者。"
然则古人车驾四马,夹辕二马谓之服,两首齐。
其外二马谓之骖,首差退。
《说文》云:"靳,当膺也。"
则靳是当焜之皮也。
骖马之首,当服马之胸,胸上有靳,故云我之从子,如骖马当服马之靳。
杜言"靳,车中马也",言靳是中马之驾具,故以靳表中马。
《诗》云:"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是名服马为中马也。
晋车千乘在中牟,救夷仪也。
今荧阳有中牟县,回远,疑非也。
○乘,绳证反。
[疏]注"今荧"至"非也"。
○正义曰:此中牟在晋竟内也。
《赵世家》云:"献侯即位,治中牟。"
《汉书·地理志》云:"河南郡有中牟县,赵献侯自耿徙此。"
又云:"三家分晋,河南之中牟。 魏分也。"
杜言"今荧阳有中牟县",谓此河南之中牟也。
晋世分河南为荧阳郡,中牟属焉。
此地乃在河南,计非晋竟所及,故云:"回远,疑非也。"
又三家分晋,中牟属魏,则非赵得都之。
赵献侯治中牟,亦非河南之中牟也。
此言晋车在中牟,哀五年"赵鞅伐卫,围中牟",《论语》"佛肸为中牟宰",与赵献侯所都中牟或当是一,必非河南中牟,当于河北别有中牟,但不复知其处耳。
有"臣瓒"者,不知其姓,或云姓傅,作《汉书音义》云:"臣瓒案:河南中牟,春秋之时,在郑之疆内。 及三卿分晋,则为魏之邦土。 赵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此也。 《春秋》卫侯如晋,过中牟。 案此之中牟非卫适晋之次也。 《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 ’此中牟不在赵之东也。 案中牟当在温水之上。"
瓒言河南中牟,非此中牟,诚如其语。
谓此中牟当在温水之上,不知其所案据也。
卫侯将如五氏,齐侯在五氏,将往助之。
卜过之,龟焦。
卫至五氏,道过中牟,畏晋,故卜。
龟焦,兆不成,不可以行事也。
卫侯曰:"可也!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敌矣。"
卫侯怒晋甚,不复顾卜,欲以身当五百乘。
○复,扶又反。
乃过中牟。
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焉,未可胜也。 齐师克城而骄,其帅又贱,城,谓夷仪也。 帅,谓东郭书。 ○褚,中吕反。 帅,所类反,注同。 [疏]注“城谓"至"郭书"。
○正义曰:杜见传言帅贱,则云是东郭书。
刘炫云:"案上伐夷仪,乃齐侯亲兵。 所陈东郭书之事,非是将帅,杜何知帅谓东郭书?若东郭书为帅,则人无不识,何故云‘晰帻而衣狸制’,齐侯使视之,乃知‘夫子也’?且书若为帅,被晋之败,何故君以为功而更受赏乎?"今知刘难非者,以此云"克城而骄,其帅又贱",文既相连,止是一事,"克城"谓克夷仪,"其帅"则克城之帅。
上克城之事,郭书先登,故知郭书为帅,身先士卒也。
僖二十三年,晋侯亲自败狄,而郤缺将将;成十六年,楚子亲战鄢陵,而子反为主。
今齐侯虽伐夷仪,郭书何妨别为元帅?戎事上下同服,故逄丑父得与齐侯易位。
郭书虽为元帅,军众之内,齐侯容或不辨。
齐侯赏其先登之功,不责其后败之罪。
故以为师谓东郭书。
刘据此诸事,以为更有别师,而规杜,非也。
遇,必败之,不如从齐。”
乃伐齐师,败之。
获齐车五百乘,事见哀十五年。
○见,贤遍反。
齐侯致禚、媚、杏于卫。
三邑皆齐西界,以答谢卫意。
○禚,诸若反。
媚,武冀反。
杏,户猛反。
齐侯赏犁弥,犁弥辞曰:"有先登者,臣从之,晰帻而衣狸制。"
晰,白也。
帻,齿上下相值。
制,裘也。
○晰,星历反。
帻音策,又音责;《说文》作"《齿责》",音义同。
衣,于既反。
狸,力之反。
制音置。
[疏]注"晰白"至"裘也"。
○正义曰:《诗·君子偕老》之篇,说夫人之美云:"扬且之晰。"
晰是面白之名,故为白也。
《说文》云:"《齿责》,齿相值也。"
言齿长而白,上下之齿相当也。
《说文》云:"制,裁也。"
"衣狸制"谓着狸皮也。
裁皮着之,明是裘矣,故以制为裘也。
《月令》:"孟冬,天子始裘。"
传言"秋,齐侯伐夷仪",周之秋末寒而衣裘者,哀二十七年传言"陈成子衣制,杖戈",文在"秋"上,制亦裘也。
然则在军之服,或临时所须,不可以寒暑常节约之。
公使视东郭书,曰:"乃夫子也,吾贶子。"
贶,赐也。
○贶音况。
公赏东郭书,辞曰:"彼宾旅也。"
言彼与我若宾主相让。
旅,俱进退。
乃赏犁弥。
齐师之在夷仪也,齐侯谓夷仪人曰:"得敝无存者,以五家免。"
给其五家,令常不共役事。
○令,力呈反。
共音恭。
[疏]注"给其"至"役事"。
○正义曰:一人得之,则以五家给所得者,令常不共国家役事。
服虔云:"是时齐克夷仪而有之,既为齐有,故齐得优其徭役也。"
然夷仪,故邢都也。
邢灭入卫,后乃属晋。
自齐而伐夷仪,其入晋竟深矣,不必永为齐有,当时暂得之耳。
乃得其尸。
公三襚之,襚,衣也。
比殡,三加襚,深礼厚之。
○襚音遂。
比,必利反。
[疏]注"襚衣"至"厚之"。
○正义曰:送死之礼,衣服曰"襚",故以襚为衣也。
"公三襚之",则明三时与衣,自死至殡,有袭与小敛、大敛,比殡,三加衣也。
无存旧是贱人,盖初以士服,次大夫服,次卿服也。
下"与之犀轩",犀轩是卿车,明三襚终以卿服。
与之犀轩与直盖,犀轩,卿车。
直盖,高盖。
[疏]注"犀轩"至"高盖"。
○正义曰:《说文》云:"轩,曲辀也。"
谓轩车有蕃蔽也。
下云"齐侯敛诸大夫之轩,邴意兹乘轩",意兹非卿也。
传称曹朝乘轩者三百人。
《诗毛传》云:"大夫以上赤芾,乘轩。"
大夫以乘轩矣,指言卿车者,言以贵者赏之也。
鱼轩以鱼皮为饰,犀轩当以犀皮为饰也。
《考工记》车人为盖,不言有曲。
此云"直盖",或时有曲直,故云"直盖"。
"高盖",亦谓车盖也。
而先归之。
坐引者,以师哭之,停丧车以尽哀也。
君方为位而哭,故挽丧者不敢立。
○挽音晚。
亲推之三。
齐侯自推丧车轮三转。
○推,如字,又他回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