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经】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夏,晋侯使士鞅来聘。
晋顷公即位,通嗣君。
○顷音倾。
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
自外至,故曰入。
披其邑,故曰叛。
南里,宋城内里名。
○披,普彼反。
[疏]注"自外"至"里名"。
○正义曰:贾逵云:书入,华貙兄弟作乱召而逆之。
是贾以此入从国逆之例也。
《释例》曰:"《春秋》称‘入’,其例有二:施于师旅,则曰弗地;在于复归,则曰国逆。 国逆又以立为例,逆而不立,则非例所及。 诸在例外称入。 直自外入内,记事常辞,义无所取,而贾氏皆以为例,如此甚多。"
是杜意以贾氏逆之为非,故云"自外至故曰入"以显异之也。
五年传叔孙昭子数竖牛之罪云:"又披其邑,将以赦罪",彼注云:"披,析也"。
此分析君邑以自属己,故曰叛也。
传称"华氏居卢门,以南里叛宋,城旧墉及桑林之门守之"。
知此南里是宋城之内里名。
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八月乙亥,叔辄卒。
叔弓之子伯张。
冬,蔡侯朱出奔楚。
朱为大子则失位,遂微弱,为国人所逐,故以自出为文。
公如晋,至河乃复。
晋人辞公,故还。
【传】二十一年,春,天王将铸无射,"周景王也。 无射,钟名,律中无射。 ○铸,之树反。 射,音亦,注同。 中,丁仲反。 "
[疏]注"周景"至"无射"。
○正义曰:《周语》云,"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 二十三年,将铸无射。 单穆公曰:‘不可。 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 三年之中,而有离民之器二焉,国其危哉!’王弗听。 问之伶州鸠,州鸠对,王又弗听,卒铸大钟"。
二十四年,钟成。
二十五年,王崩。
孔晁于二十四年注云,昭二十一年如彼文,则此年铸钟成之年,而传云"将铸无射者",此为州鸠之言张本。
州鸠以未成之时为此言,故此年发传而言将也。
州鸠此下之言,与《周语》州鸠之言全不同者,彼是对王之问,此是自言其事,异时别言,故不同也。
《周语》及此皆论钟事,故云无射,钟名,其声于律应无射之管,故以律名名钟。
襄十九年,季武子作林钟,亦是钟声应林钟之律也。
此无射之钟,在王城铸之,敬王居洛阳盖移就之也。
秦灭周,其钟徙于长安,历汉、魏、晋,常在长安。
及刘裕灭姚泓,又移于江东,历宋、齐、梁、陈,时钟犹在。
东魏使魏收聘梁,收作《聘游赋》云:"珍是淫器,无射高县",是也。
及开皇九年平陈,又迁于西京,置大常寺,时人悉共见之。
至十五年敕毁之。
泠州鸠曰:"王其以心疾死乎!伶,乐官。 州鸠其名也。 ○伶,力丁反,字或作泠,非也。 夫乐,天子之职也。 职,所主也。 夫音,乐之舆也;乐因音而行。 而钟,音之器也。 音由器以发。 天子省风以作乐,省风俗作乐以移之。 [疏]注“省风"至"移之"。
○正义曰:《汉书·地理志》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是解风俗之名,但风俗盛衰,随时隆替,国之将灭,风散俗烦。
天子新受命者,省此风俗之敝,乃作乐以移之。
《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安国云:"风,化也。 俗,常也。 移大平之化,易衰敝之常也。"
《地理志》以风为本,俗为末。
"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
是说作乐移风之事也。
器以钟之,钟,聚也。
以器聚音。
舆以行之。
乐须音而行。
[疏]"器以"至"行之"。
○正义曰:为上言"钟,音之器也。"
故此云"器以钟之",言器以钟聚其音。
又上言"音,乐之舆也",故此云"舆以行之"。
承上语不伦者,亦犹《易·系辞》云:"天尊地卑,干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随文便而言耳。
小者不窕,窕,细不满。
○窕,他雕反。
大者不槬,槬,横大不入。
○槬,户化反。
[疏]"小者"至"不槬"。
○正义曰:言小不至窕,则窕是细之意也。
大不至槬,则槬是大之义也。
《说文》云:"窕,深肆极也"。
由细,故能极于深,是窕为细。
不满,谓不能充满心也。
槬声近横,故为横大。
心所不容,故不入心也。
下"窕则不咸",咸如字,本或作感,户暗反。
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
嘉乐成也。
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
亿,安也。
○亿,于力反。
乐音洛。
窕则不咸,不充满入心。
○咸,如字;本或作感,户暗反。
槬则不容,心不堪容。
心是以感,感实生疾。
今钟槬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为明年天王崩传。
三月,葬蔡平公。
蔡大子朱失位,位在卑。
不在适子位,以长幼齿。
○适,丁历反。
长,丁丈反。
[疏]注"不在"至"幼齿"。
○正义曰:《丧大记》记国君初死之礼云:"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北面。"
郑玄云:"正尸者,谓迁尸牖下南首也。 子姓,谓众子孙也。 姓之言生也,其男子立于主人后。"
彼言子坐东方,谓大子,即郑所谓主人也。
彼初死之时,即别适庶,况其至葬君道成矣。
大子失其位,明其不在适子位也。
位在卑,是以长幼为齿,盖处其庶兄之下。
大夫送葬者,归见昭子。
昭子问蔡故,以告。
昭子叹曰:"蔡其亡乎!若不亡,是君也必不终。 《诗》曰:‘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诗·大雅》。 塈,息也。 ○解,佳卖反。 塈,许器反。 今蔡侯始即位,而适卑,身将从之。"
为蔡侯朱出奔传。
夏,晋士鞅来聘,叔孙为政。
叔孙昭子以三命为国政。
季孙欲恶诸晋,憎叔孙在已上位,欲使得罪于晋。
○恶,乌路反。
使有司以齐鲍国归费之礼为士鞅。
鲍国归费,在十四年。
牢礼各如其命数。
鲁人失礼,故为鲍国七牢。
○费,音秘。
故为,于伪反。
[疏]注"鲍国"至"七牢"。
○正义曰:十四年传曰:"司徒老祁、虑癸来归费,齐侯使鲍文子致之。"
是鲍国归费之事也。
杜以《周礼·掌客》云:"上公饔饩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以诸侯牢礼各以其命数,卿大夫来者亦当牢礼如其命数。
计鲍国齐卿,不过三命,于法当三牢,而鲁人失礼为鲍国七牢也。
下云"加四为十一"知本七也。
刘炫云:"案《聘礼》,使卿主国待之,饔饩五牢,则臣之牢礼不依命数。 鲍国礼当五牢加二牢耳。 今知非者,杜以《掌客》诸侯牢礼各依命数,以卿大夫无文,故杜据诸侯言之,不谓卿大夫以下亦依命数,而刘以郑注《掌客》,爵卿五牢,爵大夫三牢,爵士大牢而规杜,非也。 士鞅怒, [疏]“士鞅怒"。
○正义曰:七牢于礼厚矣,而鞅怒者,但陈设为鞅,鞅必不怒,其时鲁人报云鲍国之礼,鞅遂怒其轻己。
曰:"鲍国之位下,其国小,而使鞅从其牢礼,是卑敝邑也,将复诸寡君。"
鲁人恐,加四牢焉,为十一牢。
言鲁不能以礼事大国,且为哀七年吴征百牢起。
○恐,丘勇反,下注同。
宋华费遂生华貙、开多僚、华登。
貙为少司马,多僚为御士,公御士。
○貙,敕俱反。
少,诗照反。
与貙相恶,乃谮诸公曰:"貙将纳亡人。"
亡人华亥等。
○恶,如字,又乌路反。
亟言之。
公曰:"司马以吾故,亡其良子。 司马谓费遂,为大司马。 良子,谓华登。 ○亟,欺冀反。 [疏]“亟言之"。
○正义曰:服虔云:亟,疾也。
疾言之欲使信,则服虔读为亟也,或当为亟,亟数也,数言之。
死亡有命,吾不可以再亡之。”
对曰:"君若爱司马,则如亡。 言若爱大司马,则当亡走失国。 死如可逃,何远之有?"言亡可以逃死,勿虑其远,以恐动公。
公惧,使侍人召司马之侍人宜僚,饮之酒,而使告司马。
告司马,使逐貙。
○饮,于鸩反,下同。
司马叹曰:"必多僚也。 吾有谗子,而弗能杀,吾又不死。 抑君有命,可若何?"乃与公谋逐华貙,将使田孟诸而遣之。
[疏]"抑君有命可若何"。
○正义曰:抑,语助。
若,如也。
言吾有谗子,谓多僚也。
虽知其谗,既不能杀多僚,华貙虽杜,为君有逐貙之命,可如何?言无如之何。
遂谋逐之。
公饮之酒,厚酬之。
酬酒币。
赐及从者。
司马亦如之。
亦如公赐。
○从,才用反。
张丐尤之,张丐,华貙臣。
尤,怪赐之厚。
○丐,古害反,本亦作丐。
曰:"必有故。"
使子皮承宜僚以剑而讯之。
子皮,华貙。
讯,问也。
○讯音信。
宜僚尽以告。
告欲因田以遣之。
张丐欲杀多僚,子皮曰:"司马老矣,登之谓甚,言登亡,伤司马心巳甚。 吾又重之,不如亡也。"
五月丙申,子皮将见司马而行,则遇多僚御司马而朝。
张丐不胜其怒,遂与子皮、臼任、郑翩杀多僚,任、翩亦貙家臣。
○重,直用反。
见,贤遍反。
胜音升。
任音壬。
翩音篇。
劫司马以叛,而召亡人。
壬寅,华、向入。
乐大心、丰愆、华牼御诸横。
梁国睢阳县南有横亭。
○愆,起虔反,本或作衍。
睢音虽。
华氏居卢门,以南里叛。
卢门,宋东城南门。
六月庚午,宋城旧鄘及桑林之门而守之。
旧鄘,故城也。
桑林,城门名。
○鄘音容,本或作墉。
○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公问于梓慎曰:"是何物也?祸福何为?"物,事也。
对曰:"二至二分,二至,冬至、夏至。 二分,春分、秋分。 日有食之,不为灾。 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 二分日夜等,故言同道。 二至长短极,故相过。 [疏]“分同"至"过也"。
○正义曰:日月之行,交则相食,自然之理。
但日为君象,月为臣象,阴既侵阳,如臣掩君,圣人因之设教,制为轻重。
以夏之四月纯阳之月,时阳极盛,阴气未作,正当阳盛之时,不宜为弱阴所侵,以为大忌,此月日食灾最重也。
余非阳盛之月,为灾稍轻。
至于分至之月,日食即不为灾。
又解不为灾之意,以二分昼夜等,似其同一道,二至长短极,并行则相过,以为理必相侵,故言不为灾。
刘炫云:此皆假其事,以为等差,其实灾之大小不如此也。
且说云,"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先儒以为周之十月夏之八月,秋分之月也,而甚可丑恶。
七年,四月甲辰朔日食,春分之月也,而云"鲁、卫恶之。 卫大,鲁小"。
安在乎二分之食不为灾?足明此是先贤寓言,非实事也。
○注"二分"至"相过"。
○正义曰:日之行天,一日一周,月之行天,二十九日有余。
巳得一周,日月异道,互相交错。
月之一周必半在日道里,从外而入内也。
半在日道,表从内而出外也,或六入七出,或七入六出,凡十三出入而与日一会,历家谓之交道。
通而计之,一百七十三日有余而有一交。
交在望前,朔则日食,望则月食。
交在望后,望则月食,后月朔则日食,此自然之常数也。
交数满则相过,非二至乃相过也。
传之所言以二分日夜等者,春分之时,朔则日在娄,望则月在角。
秋分之时,朔则日在角,望则月在娄。
娄角是天之中道,日月俱从中道,故昼夜等,似有体敌之理,月可敌日。
冬至之时,朔则日在斗,望则月在井。
夏至之时,朔则日在井,望则月在斗。
斗、井南北,昼夜长短之极,似若月之极长,可以掩日然。
故云"至相过",谓绝相县殊也。
此至唯冬至耳,言二至者,全句以成文,此皆假托以为言也。
以日者,天之大明,人君之象,不可亏损,故于正阳之月,未法为重,于分至之月,其害为轻,于余月之食,其灾为水。
假之以垂训,非实事也。
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
阴侵阳,是阳不胜阴。
[疏]"其他"至"为水"。
○正义曰:其他月,非分至之月则为灾。
日食是阴侵阳,是阳不胜也,故日食常为水灾。
庄二十五年六月日食,秋大水。
此二十四年五月日食,梓慎曰"将水"。
昭子曰"旱也"。
其年"八月,大雩,旱也",则亦不是常为水也。
又七年四月甲辰朔日食。
春分之月而云"鲁卫恶之"。
常水之言,既无其验,足知是贤圣假托日食以为戒耳。
于是叔辄哭日食。
意在于忧灾。
昭子曰:"子叔将死,非所哭也。"
八月,叔辄卒。
冬十月,华登以吴师救华氏。
登前年奔吴。
齐乌枝鸣戍宋。
乌枝鸣,齐大夫。
厨人濮曰:濮,宋厨邑大夫。
○厨,直诛反。
濮音卜。
"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若入而固,则华氏众矣,悔无及也。"
从之。
丙寅,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
○先,悉荐反,后,户豆反。
盍,户腊反。
获其二帅公子苦雂、偃州员。
二帅,吴大夫。
○帅,色类反,注同。
雂,古含反。
员音云,又音圆。
华登帅其余,吴余师。
以败宋师公欲出,出奔。
厨人濮曰:"吾小人,可藉死,可借使死难。 ○难,乃旦反。 而不能送亡,君请待之。"
请君待复战,决胜负。
○而不能送亡君,绝句。
复,扶又反,下文复即之同。
[疏]"而不能送亡君"。
○正义曰:服虔以君上属,孙毓以君下属。
柱注不明,亦似上属。
乃徇曰:"杨徽者公徒也。"
徽,识也。
○徇,似俊反。
徽,许归反;《说文》作众3。
识,本又作帜,申志反,又音昌志反,一音式。
[疏]注"徽识也"。
○正义曰:《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改正朔,殊徽号。"
郑玄云:"徽号,旌旗之名也。"
《周礼·大司马》云,"中夏教茇舍,辨号名之用。 帅以门名,县鄙各以其名,家以号名,乡以州名,野以邑名,百官各象其事,以辨军之夜事"。
郑玄云:"号名者,徽识所以相别也。 乡遂之属谓之名,家之属谓之号,百官之属谓之事。 在国以表朝位,在军又象其制而为之被之,以备死事。 帅谓军将及师、帅旅帅至五长也。 以门名者,所被徽识如其在门所树者。 凡此言以也,象也,皆谓其制同耳。 县鄙谓县正、鄙师至邻长也;家谓食采地者之臣也;乡以州名,亦谓州长至比长也;野谓公邑大夫;百官,以其职从王者。 此六者皆书其官与名氏焉。 夜事,戒夜守之事也。 草止者,慎于夜,于是主别其部职。"
如郑此言,则徽识制如旌旗,书其所任之官与姓名于上,被之于背,以备其死,知是谁之尸也。
《士丧礼》云:"为铭各以其物,亡则以缁长半幅,赪末,长终幅,广二寸。 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 ’"今之铭旌旗幡也。
此生之徽识,如死之铭旌,其制之大小,盖亦如铭旌也。
书其官名即今之军记。
令其各自扬徽,欲知其助公多少。
如《汉书》绛侯之令军人云:"为刘氏者左袒。"
众从之。
公自杨门见之,见国人皆杨徽。
睢阳正东门名扬门。
下而巡之,曰:"国亡君死,二三子之耻也,岂专孤之罪也?"齐乌枝鸣曰:"用少莫如齐致死,齐致死莫如去备。 备,长兵也。 ○去,起吕反。 彼多兵矣,请皆用剑。"
从之。
华氏北,复即之。
北败走。
厨人濮以裳裹首,而荷以走,曰:"得华登矣!"遂败华氏于新里。
新里,华氏所取邑。
○裹音果。
荷,何可反,又音何。
翟偻新居于新里,既战,说甲于公而归。
居华氏地而助公战。
○偻音力主反。
说,他活反,下注同。
华妵居于公里,亦如之。
妵,华氏族,故助华氏,亦如偻新说甲归。
传言古之为军,不呰小忿。
○妵,他口反,下注同。
呰,本又作訾,才斯反,又音紫。
十一月癸未,公子城以晋师至。
城以前年奔晋,今还救宋。
曹翰胡曹大夫。
○翰音寒,又户曰反。
会晋荀吴、中行穆子。
○行,户郎反。
齐苑何忌、齐大夫。
卫公子朝前年出奔晋,今还卫。
救宋。
丙戌,与华氏战于赭丘。
赭丘,宋地。
○赭音者,丘,又作亚,同。
郑翩原为鹳,其御原为鹅。
郑翩,华氏党。
鹳、鹅皆陈名。
○鹳,古唤反。
鹅,五多反。
陈,直觐反。
子禄御公子城,庄堇为右。
子禄,向宜。
○庄堇,音谨,本或作庄堇父。
干焠御吕封人华豹,张丐为右。
吕封人华豹,华氏党。
○犨,尺由反。
[疏]"吕封人华豹"。
○正义曰:吕邑封人,官名。
豹,即下文华豹是也。
本或豹上有华,王肃、董遇并云"吕封人华豹"。
《释例·谱》:"一人再见,名字不同,皆两载之。 宋杂人内有吕封人豹、华豹,为一人。 知此本无华也,今定本有华。"
相遇,城还。
华豹曰:"城也!城怒,而反之。 怒其呼巳,反还战。 将注,豹则关矣。 注,傅矢。 关,引弓。 ○注,之树反。 关,乌环反,本又作弯,同,下同。 傅音附。 曰:“平公之灵,尚辅相余!"平公,公子城之父。
○相,息亮反。
豹射,出其间。
出子城、子禄之间。
○射,食亦反,又音食夜反,下及注皆同。
将注,则又关矣。
曰:"不狎,鄙。"
狎,更也。
○更音庚。
[疏]"不狎鄙"。
○正义曰:服虔云:狎,更也。
子城谓华豹曰:不更射为鄙。
一曰城言:"我不狎习,故鄙。"
然则豹巳关矣,何虑不射?公子城何当属之云"不更射为鄙"?城方与豹相射,此非谦让之所,又何须自言"不习为鄙"?服之二说皆非。
杜亦训狎为更,言更递也。
城谓豹,女频射我,不使我得更递,是为鄙也。
豹服此言,故抽矢而止。
此豹亦不达军之战礼也。
抽矢,豹上不射。
城射之,殪。
豹死。
○殪,一计反。
张丐抽殳而下,殳长丈二,在车边。
○殳音殊。
长,直亮反,又如字。
射之,折股。
扶伏而击之,折轸。
折城车轸。
○折,之设反,下及注同。
扶、伏并如字;上又音蒲,下又蒲北反;本或作匍匐,同。
又射之,死。
丐死。
干犨请一矢,求死。
城曰:"余言汝于君。"
欲活之。
○女音汝。
对曰:"不死伍乘,军之大刑也。 同乘共伍当皆死。 ○乘,绳证反,注及下同。 干刑而从子,君焉用之?子速诸!"乃射之,殪。
犨又死。
○焉,于虔反。
大败华氏,围诸南里。
华亥搏膺而呼,见华貙,曰:"吾为栾氏矣!"晋栾盈还入,作乱而死,事在襄二十三年。
○搏音博。
呼,好故反。
貙曰:"子无我迋,不幸而后亡。"
迋,恐也。
○迋,求枉反。
恐,丘勇反。
使华登如楚乞师,华貙以车十五乘、徒七十人犯师而出,犯公师出送华登。
食于睢上,哭而送之,乃复入。
入南里。
○睢音虽。
复,扶又反。
楚薳越帅师将逆华氏,大宰犯谏曰:"诸侯唯宋事其君,今又争国,释君而臣是助,无乃不可乎!"王曰:"而告我也后,既许之矣。"
为明年华向出奔楚传。
○薳,于委反。
[疏]"诸侯唯宋事其君"。
○正义曰:言诸侯之内,唯宋之臣民善事其君,古以前未尝有叛逆者也。
俗本或无其字,若无其字,则是唯宋事楚,检于时宋国不属楚也。
○"王曰而告我也后"。
○正义曰:谓大宰犯谏,在华登出师之后。
蔡侯朱出奔楚。
费无极取旷于东国。
东国,隐大子之子,平侯庐之弟,朱叔父也。
而谓蔡人曰:"朱不用命于楚,君王将立东国。 若不先从王欲,楚必围蔡。"
蔡人惧,出朱而立东国。
朱愬于楚,楚子将讨蔡。
无极曰:"平侯与楚有盟,故封。 盟于邓,依陈、蔡人以国。 ○愬音素。 其子有二心,故废之。 子谓朱也。 灵王杀隐大子,其子与君同恶,德君必甚。 [疏]“德君必甚"。
○正义曰:荷恩谓之德,言荷君恩必甚也。
又使立之,不亦可乎!且废置在君,蔡无他矣。”
言权在楚,则蔡无他心。
公如晋,及河。
鼓叛晋,叛晋属鲜虞。
晋将伐鲜虞,故辞公。
将有军事,无暇于待宾,且惧泄军谋。
○泄,息列反,又以制反。
【经】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
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言自南里,别从国去。
○别,彼列反。
大搜于昌间。
无传。
○搜,所求反。
间,如字。
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
叔鞅,叔弓子。
三月而葬,乱故速。
○鞅,于丈反。
王室乱。
承叔鞅言而书之,未知谁是,故但曰乱。
[疏]注"承叔"至"曰乱"。
○正义曰:传曰:"叔鞅至自京师,言王室之乱。"
是鲁史承叔鞅之言而书之也。
闵马父闻叔鞅之言,乃遥度其事云"子朝必不克"。
是未知谁是谁非也。
故史但书曰"乱",不言某人某人为乱。
鲁史书事,必待告乃书,传闻行言不书之。
此承叔鞅之言即书策者,鲁是周之宗国,既闻王室之乱,义当释位救之。
鲁闻周乱,所忧在已,承言既书,见鲁之忧王室也。
《公羊传》曰:"何言乎王室乱?言不及外也。"
其意言兄弟争位,室内自乱。
其乱不及外国,故指言王室也。
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
河南巩县西南有黄亭。
辟子朝难出居皇。
王猛书名,未即位。
○单音善。
巩,九勇反。
难,乃旦反。
[疏]注"辟子"至"即位"。
○正义曰:传曰,"巩简公败绩于京,甘平公亦败焉。 单子欲告急于晋,以王如平时,遂如圃车,次于皇"。
是辟子朝之难出居皇也。
王人以在皇告,故书皇也。
景王既葬,猛当成君,仍书名者,王室大乱,未得以礼即位故也。
如莒展弑君而立,未会诸侯,元年书"莒展舆出奔吴"。
郑忽嗣父而立,郑人贱之不以为君,桓十一年书"郑忽出奔卫"。
然则未成君者,法当书名。
此王猛虽未即位,异于诸侯,故称王而以名系之。
刘炫云:以王当国,亦如莒展以名系国也。
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王城,郏鄏,今河南县。
晋助猛,故得还王都。
○郏,古洽反。
鄏音辱。
冬十月,王子猛卒。
未即位,故不言崩。
[疏]注"未即"至"言崩"。
○正义曰:未即位不成为王,故不言崩也。
书"王子猛卒"者,未成为君,系父言之,故称子,犹鲁之子般、子野卒。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无传。
此月有庚戌。
又以《长历》推校前后,当为癸卯朔,书癸酉,误。
[疏]注"此月云云"。
○正义曰:案传十二月庚戌,晋籍谈云云,庚戌上去癸酉三十七日,若此月癸酉朔,其不得有庚戌也。
又传十二月下有闰月,晋箕遗云云,又云辛丑伐京。
辛丑是壬寅之前日也。
二十三年传曰:"正月壬寅朔,二师围郊。"
则辛丑是闰月之晦日也。
又计明年正月之朔,与今年十二月朔,中有一闰,相去当为五十九日。
此年十二月当为癸卯朔,经书癸酉,明是误也。
故言《长历》推校,十一月小,甲戌朔。
传有乙酉十二日也,又有已丑十六日也,十二月大,癸卯朔,传有庚戌八日也。
闰月小,癸酉朔,传有闰月,辛丑二十九日也。
明年正月壬寅朔,则上下符合矣。
【传】二十二年,春,王二月,甲子,齐北郭启帅师伐莒。
"启,齐大夫。 ○北郭佐之后。 "莒子将战,苑羊牧之谏"牧之,莒大夫。 ○苑,于元反。 牧之,州牧之牧。 "曰:"齐帅贱,其求不多,不如下之,大国不可怒也。"
弗听,败齐师于寿余。
"莒地。 ○帅,所类反。 下之,遐嫁反。 "齐侯伐莒,"怒败。 "莒子行成。
司马灶如莒莅盟。
"灶,齐大夫。 "莒子如齐莅盟,盟于稷门之外。
"稷门,齐地门也。 "莒于是乎大恶其君。
"为明年莒子来奔传。 ○恶,乌路反。 "
楚薳越使告于宋曰:"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宁以为宗羞,无宁,宁也。 言华氏为宋宗庙之羞耻。 寡君请受而戮之。"
对曰:"孤不佞,不能媚于父兄,华、向,公族也,故称父兄。 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抑君臣日战,君曰‘余必臣是助’,亦唯命。 人有言曰:‘唯乱门之无过。 ’君若惠保敝邑,无亢不衷,以奖乱人,孤之望也。 唯君图之!"楚人患之。
患宋以义距之。
○过,音古禾反。
亢,苦浪反。
衷音忠。
[疏]"无亢"至"乱人"。
○正义曰:亢,高也。
衷,善也。
奖,劝也。
无高贵不善之事,以劝乱人为恶也。
《易》曰:"亢龙有悔。"
言其位高也。
诸侯之戍谋曰:"若华氏知困而致死,楚耻无功而疾战,非吾利也。 不如出之,以为楚功,其亦能无为也巳。 言华氏不能复为宋患。 ○复,扶又反,下复欲同。 [疏]“若华"至"也巳"。
○正义曰:若华氏知困而致死战,或败诸侯之师也;楚耻无功而疾战,战胜则楚独有功。
二者并非吾诸侯之利也。
闻楚师将至,华氏即出,亦是楚之功也。
不如出之以为楚功,其此华氏亦无所能为也巳,言虽放令出,亦不复能为宋害。
言宋人虑更为害,决欲取杀之,故诸侯之戍,固请出之。
宋人乃从之。
救宋而除其害,又何求?”乃固请出之,宋人从之。
已巳,宋华亥、向宁、华定、华貙、华登、皇奄伤、省臧、士平出奔楚。
华貙巳下五子不书,非卿。
○省,悉井反,又所景反。
臧,子郎反。
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代华费遂。
边工卩为大司徒,工卩,平公曾孙,代华定。
○工卩,五郎反。
乐祁为司马,祁,子罕孙乐祁犁。
○犁,力私反,又力兮反。
仲几为左师,几,仲左孙,代向宁。
○几音基。
乐大心为右师,代华亥。
乐挽为大司寇,挽,子罕孙。
○挽音晚。
以靖国人。
终梓慎之言,三年而后弭。
○弭,弥氏反。
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子朝,景王之长庶子。
宾起,子朝之传。
○朝,如字。
凡人名字,皆张遥反。
或云,朝错是王子朝之后。
又音潮。
案错姓亦有两音。
长,丁丈反。
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
孟即起也。
王语宾孟,欲立子朝为太子。
○说,如字,又音悦。
语,鱼据反。
[疏]"王子"至"立之"。
○正义曰:贾逵云:"宾孟,子朝之傅也。 王爱子朝,因爱其傅,故朝、起并有宠于景王也。 与宾孟并谈,说之,欲立朝为大子。"
《周语》云,"景王欲杀下门子",乃云"宾孟适郊,见雄鸡"。
贾逵云:"下门子,周大夫,王猛之傅也。 景王欲立朝,故先杀猛傅。"
然则王与宾孟言,说,既欲立朝,乃杀猛傅,议久不决,故宾孟假雄鸡断尾以劝之。
○注"子朝"至"之傅"。
○正义曰:二十六年传,子朝使告于诸侯,云单刘臡私立少。
知朝年长于猛也。
宾孟欲立子朝,明是子朝之傅。
刘献公之庶子伯鼢事单穆公,献公,刘挚。
伯鼢,刘狄。
穆公,单旗。
○鼢,扶粉反,一音扶云反。
挚音至,下同。
恶宾孟之为人也,原杀之;又恶王子朝之言,以为乱,原去之。
子朝有欲位之言,故刘鼢恶之。
○恶,鸟路反。
去,起吕反。
有欲位之言,一木位作立。
[疏]"刘献"至"去之"。
○正义曰:伯鼢是果决有知谋者也,原得杀宾孟。
去子朝所以彊单子之心,故刘子亦与同志,共立子猛也。
于宾孟云"原杀之",于子朝云"愿去之"者,朝是王之宠子,王在,不可专杀,原逐去而已。
献,谥法"知质有圣曰献"。
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
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
畏其为牺牲奉宗庙,故自残毁。
○断,丁管反。
惮,待旦反。
牺,许宜反。
遽归告王,且曰:"鸡其惮为人用乎!人异于是。 鸡牺虽见宠饰,然卒当见杀。 若人见宠饰,则当贵盛,故言异于鸡。 ○遽,其据反。 牺者实用人,人牺实难,已牺何害?"言设使宠人如宠牺,则不宜假人以招祸难。
使牺在已,则无患害。
已喻子朝,欲使王早宠异之。
○难,乃旦反。
[疏]"害孟"至"何害"。
○正义曰:《说文》云:"牺,宗庙之牲也"。
《曲礼》云"天子以牺牛"。
郑玄云:"牺,纯毛也。"
《周礼》:"牧人掌牧六牲,以共祭祀之牲牷。"
郑玄云:"六牲谓牛、马、羊、豕、犬、鸡。 牷,体完具也。"
又曰:"祭祀共牺牲,以授充人系之。"
郑玄云:"牺牲,毛羽完具也。 授充人者,当殊养之。"
然则祭祀之牲,选其毛羽完具者养之,以为牺。
牺者,宠养祭牲之名。
宾孟感鸡以毛羽牷具,恐其被养为牺,故自断其尾,残毁其形。
宾孟怪而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
言此鸡难畏其被宠养也。
宾孟因此感悟疾归,以难事告王。
且又言曰,鸡其惮畏为人用乎!人则异于是鸡矣!鸡被宠饰,终当见杀,人被宠饰,则当贵盛,此其所以异于鸡也。
牺者,宠牲之名,因以牺喻宠子,即名宠子为牺。
言宠爱为牺者,依法用牲。
今宠爱为牺者,乃实用人。
言牺当用纯德之人,犹如祭牺,当用纯色之牲也。
他人之有纯德,宠之如牺,后实招祸难矣。
己子之有纯德,宠之如牺,有何害也?但人有亲疏,若疏人被宠爱为牺,实为祸难;若已家亲属宠爱如牺,有何患害?他人谓子猛,亲属谓子朝也。
"牺者实用人",上人是对牲为称,普据凡人也;"人牺实难",此下人据疏外之人,人字虽同,上下人意异。
○注"鸡牺虽见宠饰"。
○正义曰:牺者,系养之名耳。
言宠饰者,当养之时,必为之服饰以异之,如今之系五采也。
《史记》称,楚王欲以庄周为国相,谓使者曰:"郊祭牺牛,养之数岁,衣以文绣,牵入大庙。 是时欲为狐豚,岂可得乎?"是亦饰之事。
○注"言设"至"异之"。
○正义曰:宾孟言"人牺实难",假疏人以为说。
人为疏姓之人,宠养疏人,擅权害主,故言设使宠人如宠牺,则不宜假人以招祸难,假借他人以权,或将反来害己。
子猛虽亦王子,不得王宠,与他人无异。
使牺在已家,则无害,已喻子朝。
子朝是已之子,欲使王早宠异之,如宠牺也。
王弗应十五年大子寿卒,王立子猛。
后复欲立子朝而未定,宾孟感鸡,盛称子朝,王心许之,故不应。
○应,应对之应,注同。
[疏]注"十五"至"不应"。
○正义曰:贾逵以为大子寿卒,景王不立适子。
郑玄以为寿卒,王命猛代之,后欲废猛立朝耳。
服虔以贾为然。
杜今从郑说者,二十六年传闵子马云:"子朝于景之命",则景有命矣。
若不命猛,更命谁乎?若子朝、子猛并未有命,俱是庶子,朝年又长,于次当立,自求为嗣宜矣,刘鼢何以恶其为乱而欲去之?若俱未被立,王意不偏,群臣无党,王命为嗣,则莫敢不从,何须将杀单刘以立朝也!杜以此知大子寿卒,王立子猛为适,其后复欲立子朝,而王意未定,宾孟感鸡自毁,因此盛称子朝之美。
王心许宾孟,故不应,虑其泄言也。
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刘子。
北山,洛北芒也。
王知单、刘不欲立子朝,欲因田猎先杀之。
○从,才用反。
芒音亡。
王有心疾,乙丑,崩于荣锜氏。
四月十九日。
河南巩县西有荣锜涧。
○锜,鱼绮反。
涧,古晏反。
[疏]注"四月十九日"。
正义曰:此于乙丑之下言四月十九日,戊辰之下言二十二日,显言此二日者,此年之传其日最多,经之与传又时月多错。
故此显言二日,欲令自此以下依次推之易验耳。
戊辰,刘子挚卒,二十二日。
无子,单子立刘鼢。
鼢事单子故。
五月庚辰,见王,见王猛。
○见,贤遍反,注同。
遂攻宾起,杀之。
党子朝故。
盟群王子于单氏。
王子猛次正,故单、刘立之。
惧诸王子或党子朝,故盟之。
[疏]注"王子猛次正"。
○正义曰:猛、朝俱是王子,单、刘必欲立猛,明猛是次正当立,故也。
《公羊》多有次正之语,杜取为说。
猛为次正,不知其本盖是大子寿之母弟,或是穆后侄娣之子,或母贵也。
晋之取鼓也,在十五年。
既献而反鼓子焉。
献于庙。
又叛于鲜虞。
叛晋属鲜虞。
六月,荀吴略东阳,略,行也。
东阳,晋之山东邑,魏郡广平以北。
○行,下孟反。
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昔阳,故肥子所都。
○籴音狄。
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
守鼓之地。
涉佗,晋大夫。
○鸢,悦全反。
鞮,丁兮反。
佗,徒多反。
守,手又反,又如字。
丁巳,葬景王。
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
百工,百官也。
灵王、景王之子孙。
○丧,息浪反,下注群丧同。
帅郊、要、饯之甲,三邑,周地。
○要,一遥反。
饯,贱浅反。
以逐刘子。
逐伯鼢。
壬戌,刘子奔扬。
扬,周邑。
单子逆悼王于庄宫以归。
悼王,子猛也。
王子还夜取王以如庄宫。
王子还,子朝党也。
不欲使单子得王猛,故取之。
癸亥,单子出。
失王,故出奔。
王子还与召庄公谋,庄公,召伯奂,子朝党也。
○召,上照反。
奂音唤。
曰:"不杀单旗,不捷。 旗,单子也。 ○旗音其。 捷,才接反。 与之重盟,必来。 背盟而克者多矣。"
从之。
从还谋也。
○背,音佩,下注同。
樊顷子曰:"非言也,必不克。"
顷子,樊齐、单、刘党。
○顷音倾,本或作须字。
[疏]注"顷子"至"刘党"。
○正义曰:此下二十三年"单子、刘子、樊齐以王如刘",故知是单、刘党也。
遂奉王以追单子,王子还奉王。
及领,大盟而复。
领,周地。
欲重盟,令单子、刘子复归。
○令,力呈反。
杀挚荒以说。
委罪于荒。
○说,如字,又音悦。
刘子如刘,归其采邑。
单子亡。
乙丑,奔于平畤。
平畤,周地。
知王子还欲背盟,故亡走。
○奔于平畤,一本作于平畤,音止,又音市,下同。
本或作平寿,误。
[疏]"及领"至"平畤"。
○正义曰:此上言"子还夜取王以如庄宫",遂与召庄谋杀单旗,与之重盟,必来,来而杀之。
王子还遂奉王追单子及领,遂与重盟而还。
杀挚荒者,为前取王如庄宫,令单子失王而出奔,更杀挚荒以解说此事。
单子觉还欲背,又奔平畤。
群王子追之,单子杀还、姑、发、弱、鬷、延、定、稠,八子,灵、景之族,因战而杀之。
○鬷,子工反。
稠,直由反。
[疏]注"八子灵景之族"。
○正义曰:以上言"王子还",此八人还居其首,还既称王子,明八子皆王子也,故知灵景之族。
子朝奔京。
其党死故。
丙寅,伐之。
单子伐京。
京人奔山。
刘子入于王城。
子朝奔京,故得入。
辛未,巩简公败绩于京。
乙亥,甘平公亦败焉。
甘、巩二公,周卿士,皆为子朝所败。
○巩,九勇反。
[疏]"简公、平公"。
○正义曰:谥法,"一意不懈曰简。 布纲持纪曰平"。
○注"皆为子朝所败"。
○正义曰:知为子朝所败者,以传云"败绩于京",故知是敬王党,为子朝所败也。
叔鞅至自京师,葬景王还。
言王室之乱也。
经所以书。
闵马父曰:"子朝必不克。 其所与者,天所废也。"
闵马父,闵子马,鲁大夫。
天所废,谓群丧职秩者。
单子欲告急于晋。
秋七月戊寅,以王如平畤,遂如圃车,次于皇。
出次以示急。
戊寅,七月三日,经书六月,误也。
○圃音补。
[疏]注"戊寅"至"月误"。
○正义曰:传言"七月戊寅",杜以《长历》推校之,戊寅是七月三日,明传是也。
经书"王猛居皇"乃在六月下。
知经六月误也。
刘子如刘。
单子使王子处守于王城。
王子处,子猛党。
守王城,距子朝。
盟百工于平宫。
平宫,平王庙。
辛卯,鄩肸伐皇。
鄩肸,子朝党。
○鄩音寻。
肸,许乙反。
大败,获鄩肸。
壬辰,焚诸王城之市。
焚鄩肸。
八月,辛酉,司徒丑以王师败绩于前城。
丑,悼王司徒。
前城,子朝所得邑。
百工叛。
司徒丑败故。
己巳,伐单氏之宫,败焉。
百工伐单氏,为单氏所败。
[疏]注"百工"至"所败"。
○正义曰:知单氏所败者,以上云"伐单氏",下云"反伐之",是单氏反伐百工也。
若单氏被败,焉能反伐百工。
庚午,反伐之。
单氏反伐百工。
辛未伐东圉。
百工所在。
洛阳东南有圉乡。
○圉,鱼吕反。
冬十月丁巳,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九州戎,陆浑戎,十七年灭,属晋。
州,乡属也,五州为乡。
○跞,力狄反。
及焦、瑕、温、原之师,焦、瑕、温、原,晋四邑。
以纳王于王城。
丁巳在十月,经书秋误。
[疏]注"丁巳"至"秋误"。
○正义曰:传言"冬十月丁巳",杜以《长历》推之,丁巳是十月十四日。
经书此事在秋,其下乃有冬,知经误。
庚申,单子、刘鼢以王师败绩于郊,为子朝之党所败。
前城人败陆浑于社。
前城,子朝众。
社,周地。
○社,市者反,本或作杜,下皆同。
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
乙酉在十一月,经书十月,误。
虽未即位,周人谥曰悼王。
[疏]注"乙酉"至"悼王"。
○正义曰:传言"十一月乙酉",杜以《长历》推校之,乙酉是十一月十二日。
知经书十月误也。
上云"单子逆悼王于庄宫",悼王即猛也。
经书为卒,传言其谥,故解之,虽未即位,周人谥曰悼王。
敬王,猛之母弟,敬王位定,乃追谥之。
不成丧也。
释所以不称王崩。
己丑,敬王即位。
敬王,王子猛母弟王子丐。
○丐,故害反。
[疏]注"敬王"至"子丐"。
○正义曰:敬王名丐,《本纪》文也。
《本纪》不言敬王是猛之母弟,先儒相传说耳。
谥法:"夙夜共事曰敬。"
馆于子旅氏。
子旅,周大夫。
十二月庚戌,晋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司马乌。
○督音笃。
帅师军于阴,籍谈所军。
于侯氏,荀跞所军。
于溪泉,贾辛所军。
巩县西南有明溪泉。
次于社。
司马督所次。
王师军于泛,于解,次于任人。
王师分在三邑。
洛阳西南有大解小解。
○泛音凡。
解音蟹。
任音任。
闰月,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三子,晋大夫。
济师,渡伊、洛。
○行,户郎反。
诡,九委反。
军其东南。
王师军于京楚。
辛丑,伐京,毁其西南。
京楚,子朝所在。
【经】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婼如晋。
"谢取邾师。 ○婼,敕略反。 "
癸丑,叔鞅卒。
无传。
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
称行人,讥晋执使人。
○使,使吏反。
[疏]注"称行"至"使人"。
○正义曰:传说鲁取邾师,则是鲁有罪矣。
而讥晋执者,凡诸侯有罪,盟主当以师讨之,不宜执其使人,故讥之。
晋人围郊。
讨子朝也。
郊,周邑。
围郊,在叔鞅卒前,经书后,从赴。
[疏]注"讨子"至"从赴"。
○正义曰:往年传闰月辛丑,晋师、王师伐京,毁其西南。
注云"京,子朝所在"。
此年传"正月壬寅朔,二师围郊"。
计辛丑、壬寅频日耳,盖京城既毁,郊是子朝之邑,故二师围之,故云讨子朝也。
郊不系周者,大都以名通也。
传称朔日围郊,至癸丑乃叔鞅卒,癸丑正月十二日也,是围郊在叔鞅卒前也。
晋人来告,围郊不以围郊日告之,告在叔鞅卒后,故经书在后,是从赴也。
围郊在朔,或亦在叔孙婼如晋之前,但行无日,未必不以朔行,据鞅卒有日而言之。
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
无传。
未同盟而赴以名。
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
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
不书楚,楚不战也。
鸡父,楚地。
安丰县南有鸡备亭。
○舆音余。
父音甫。
[疏]"吴败"至"鸡父"。
○正义曰:此战获胡、沈之君,是胡沈君自将也。
顿序于上,顿亦君自将也。
获陈大夫,陈是大夫将,则蔡、许亦大夫将也。
故云顿、胡、沈、蔡、陈、许,君在臣上,各自以大小序耳。
桓十三年经书"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此不每国书师,而总云师者,传无其说,杜不为注,是史略文,非义例也。
贾逵云:"不国国书师,恶其同役而不同心。"
案,隐十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 郑伯伐取之"。
传曰:"宋、卫既入郑,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故不和而败。"
亦是同役而不同心。
彼既不变其文,此何当变文以见义乎?贾之妄。
○注"不书楚,楚不战"。
○正义曰:杜知楚不战者,以传云:"战于鸡父。 吴子以罪人先犯胡、沈与陈,三国败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是战于鸡父之时,先犯胡、沈、陈,后破许、蔡、顿也。
六国既陈,战败而奔,下传始云:"楚师大奔。"
是六国败后,楚师怖惧,不得成陈,望风而奔。
故传云:"不言战,楚未陈。"
杜云"不书楚,楚不战"。
刘炫用服虔义云:不书楚,楚讳败不告。
然则必其楚人来告,容或讳败,若吴人来告,岂代楚讳乎?刘违背传文而规杜,非也。
胡子髡、沈子逞灭,国虽存,君死曰灭。
○髡,苦门反。
逞,敕逞反。
[疏]注"国虽"至"曰灭"。
○正义曰:《公羊传》曰:"君死于位曰灭。"
其意言本国虽存,其君见杀,与灭国相类。
据君身言之谓之灭。
获陈夏啮。
大夫死生通曰获。
夏啮,征舒玄孙。
○夏,户雅反。
啮,五结反。
[疏]注"大夫"至"玄孙"。
正义曰:宣二年,郑人获华元,生获也。
哀十一年,获齐国书,死获也。
故云大夫死生通曰获。
案《世本》"宣公生子夏,夏生御叔,叔生征舒,舒生惠子晋,晋生御寇,寇生悼子啮"。
啮是征舒曾孙,杜云玄孙未详。
天王居于狄泉。
敬王辟子朝也。
狄泉,今洛阳城内大仓西南池水也。
时在城外。
○大音泰。
[疏]注"敬王"至"城外"。
○正义曰:此事传无其文。
不言无传者,传称"六月,庚寅,单子、刘子、樊齐以王如刘"。
当从刘而居狄泉,不是全无其事,故不云无传也。
狄泉,今洛阳城内大仓西南池水是也。
若在城内,宜云王居成周。
知此时在城外也。
今在城内者,《土地名》云:"或曰:“定元年城成,周乃绕之入城内也。"
尹氏立王子朝。
尹氏,周世卿也。
书尹氏立子朝,明非周人所欲立。
[疏]注"尹氏"至"欲立"。
○正义曰:宣王之世,有尹吉甫。
春秋以来数有尹子见经,是其食采于尹,世为周卿士也。
以其世为卿士,宗族彊盛,故能专意立朝。
不言尹子而言尹氏者,见其氏族彊,故能立之也。
敬王是单、刘所立,不书单子立者,敬王,猛之母弟,兄死次正当立,立之是当。
朝不应立,立庶以乱国。
书尹氏立朝,所以恶尹氏也。
隐四年"卫人立晋",善其得众,书"卫人",言举国共立之。
此书尹氏立朝,明非周人所欲立,独尹氏立之耳。
八月乙未,地震。
冬,公如晋,至河,有疾,乃复。
【传】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壬寅朔,二师围郊。
"二师,王师、晋师也。 王师不书,不以告。 "癸卯,郊、鄩溃。
"河南巩县西南有地名鄩中。 郊、鄩二邑,皆子朝所得。 ○鄩音寻。 溃,户内反。 "丁未,晋师在平阴,王师在泽邑。
"平阴,今河阴县。 "王使告间,"子朝败故。 ○间音闲。 "庚戌还。
"晋师还。 "
邾人城翼,翼,邾邑。
还,将自离姑。
离姑,邾邑。
从离姑则道径鲁之武城。
○径音经。
[疏]注"离姑"至"武城"。
正义曰:邾、鲁接连,竟界相错。
邾人从翼邑还邾,先经鲁之武城,然后始至离姑,而后至邾,故举离姑为道次。
公孙锄曰:"鲁将御我。"
锄,邾大夫。
○锄,仕居反,下同。
御,鱼吕反。
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
至武城而还,依山南行,不欲过武城。
○过,古禾反,下遂过同。
徐锄、丘弱、茅地三子,邾大夫。
○茅,亡交反。
曰:"道下,遇雨,将不出,是不归也。"
谓此山道下湿。
遂自离姑。
遂过武城。
武城人塞其前,以兵塞其前道。
[疏]"武城人塞其前"。
○正义曰:此所塞之处,必有隘道,当是巳过武城之邑,未出武城之竟,故得塞其前,断其后,而攻取之。
断其后之木而弗殊,邾师过之,乃推而蹶之,遂取邾师,获锄、弱、地。
取邾师不书,非公命。
○断,丁管反。
殊,如字;《说文》云,死也,一曰断也。
蹶,其月反,又音厥,又居卫反。
[疏]注"取邾"至"公命"。
○正义曰:传言"武城人",则是武城之大夫自专为此谋也。
既取邾师,邾始愬晋,晋人来讨,乃令叔孙往谢。
叔孙以年初即行,则鲁取邾师事在往年,因叔孙婼如晋追言之。
邾人愬于晋,晋人来讨。
○愬,息路反。
叔孙婼如晋,晋人执之。
书曰"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言使人也。
嫌外内异,故重发传。
○使,所吏反。
重,直用反,下重发同。
晋人使与邾大夫坐,坐讼曲直。
[疏]注"坐讼曲直"。
○正义曰:《周礼·小司寇》云:"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凡断狱者,皆令竞者坐而受其辞,故使并坐讼曲直。
叔孙曰:"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周制也。 在礼,卿得会伯、子、男,故曰当小国之君。 [疏]注“在礼"至"之君"。
○正义曰:僖二十九年传曰:"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
于礼得与相会,故当小国之君。
邾又夷也。
邾杂有东夷之风。
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子服回,鲁大夫,为叔孙之介副。
○介音界,注同。
请使当之,不敢废周制故也。”
乃不果坐。
韩宣子使邾人取其众,将以叔孙与之。
与邾使执之。
叔孙闻之,去众与兵而朝。
示欲以身死。
○去,起吕反。
士弥牟谓韩宣子弥牟,士景伯。
○弥,亡支反。
牟,亡侯反。
曰:"子弗良图,而以叔孙与其雠,叔孙必死之。 鲁亡叔孙,必亡邾。 邾君亡国,将焉归?时邾君在晋,若亡国,无所归,将益晋忧。 ○焉,于虔反,下同。 子虽悔之,何及?所谓盟主,讨违命也。 若皆相执,焉用盟主?"听邾众取叔孙,是为诸侯皆得辄相执。
乃弗与。
使各居一馆。
分别叔孙、子服回。
○别,彼列反。
[疏]注"分别"至"服回"。
○正义曰:贾逵云:使邾、鲁大夫各居一馆。
郑众云:使叔孙、子服回各居一馆。
邾、鲁大夫本不同馆,无为复言使各居一馆也。
欲分别叔孙与子服回不得相见,各听其辞耳。
服虔并载两说,仍云贾氏近之。
案传文"各居一馆"之下,即云:"士伯听其辞,而愬诸宣子,乃皆执之。"
则皆执各居一馆者也。
若是邾、鲁别馆,岂执邾大夫乎?且下云"馆叔孙于箕,舍子服回于他邑"。
明此各居一馆,是分别子服与叔孙,恐其相教示。
士伯听其辞,而愬诸宣子,乃皆执之。
二子辞不屈,故士伯愬而执之。
[疏]注"二子"至"执之"。
○正义曰:鲁人实取邾师,二子辞不屈者,盖以朝聘、征伐过他国,必假道乃行,邾人不假鲁道,是邾亦合责。
不假道,小过也;取其师,大罪也。
蹊田夺牛,为报巳甚,故士伯愬而执之,久囚其使,足以谢邾,故晋以明年释之。
士伯御叔孙,从者四人,过邾馆以如吏。
欲使邾人见叔孙之屈辱。
○从,才用反,下同。
[疏]"士伯"至"如吏"。
○正义曰:御,谓进引也。
引叔孙诣于狱也。
叔孙从者唯有四人,先过于邾君之馆,然后以之如吏,故杜云:"欲使邾人见叔孙之屈辱。"
先归邾子。
士伯曰:"以刍荛之难,从者之病,将馆子于都。"
都,别都,谓箕也。
○刍,初俱反。
荛,而昭反。
叔孙旦而立,期焉。
立,待命也。
从旦至旦为期。
○期,本又作朞,同,居其反。
乃馆诸箕。
舍子服昭伯于他邑。
别囚之。
范献子求货于叔孙,使请冠焉。
以求冠为辞。
取其冠法,而与之两冠,曰:"尽矣。"
既送作冠模法,又进二冠以与之,伪若不解其意。
○模,莫胡反,字从木。
解音蟹。
为叔孙故,申丰以货如晋。
欲行货以免叔孙。
○为,于伪反。
叔孙曰:"见我,吾告女所行货。"
见,而不出。
留申丰不使得出,不欲以货免。
○女音汝。
吏人之与叔孙居于箕者,请其吠狗,弗与。
及将归,杀而与之食之。
示不爱。
○吠,挟废反。
[疏]"请其吠狗"。
○正义曰:狗有吠守者,有主猎者。
主猎者贵,吠守者贱,吏人请叔孙乞其吠守之狗。
叔孙所馆者,虽一日,必葺其墙屋,葺,补治也。
○葺,七入反。
去之如始至。
不以当去而有所毁坏。
○坏音怪。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刘子取墙人、直人。
三邑属子朝者。
訾在河南巩县西南。
○訾,子斯反。
六月壬午,王子朝入于尹。
自京入尹氏之邑。
[疏]注"自京"至"之邑"。
正义曰:知自京入尹者,以前年子朝在京,王师虽毁其西南,不言克京。
又今年二师围郊,不言子朝在郊,故云"自京入尹"。
刘炫以为前年王师巳克京,子朝从京入郊,郊溃,不知子朝所在而规杜,非也。
癸未,尹圉诱刘佗杀之。
尹圉,尹文公也。
刘佗,刘鼢族,敬王党。
○圉,鱼吕反。
佗,徒河反。
丙戌,单子从阪道、刘子从尹道伐尹。
单子先至而败,刘子还。
单子败故。
○阪音反,又扶板反。
己丑,召伯奂、南宫极以成周人戍尹。
二子,周卿士,子朝党。
奂,召庄公。
庚寅,单子、刘子、樊齐以王如刘。
辟子朝,出居刘子邑。
甲午,王子朝入于王城,次于左巷。
近东城。
○近,附近之近。
秋七月戊申,鄩罗纳诸庄宫。
鄩罗,周大夫鄩肸之子。
君辛败刘师于唐。
尹辛,尹氏族,唐,周地。
丙辰,又败诸鄩。
甲子,尹辛取西闱。
西闱,周地。
○闱音韦,一音晖。
丙寅,攻蒯,蒯溃。
河南县西南蒯乡是也。
于是敬王居狄泉,尹氏立子朝。
○蒯,苦怪反。
莒子庚舆虐而好剑。
苟铸剑,必试诸人。
国人患之。
又将叛齐。
乌存帅国人以逐之。
乌存,莒大夫。
○好,呼报反。
铸,之树反。
庚舆将出,闻乌存执殳而立于道左,惧将止死。
殳长而无刃。
○殳音殊。
[疏]注"殳长"至"无刃"。
○正义曰:《诗毛传》文也。
《考工记》云:"殳长寻有四尺。"
八尺曰寻,是其长丈二也。
又《考工记》:"戈戟皆有刃。"
殳不言刃,是无刃也。
苑羊牧之曰:"君过之!牧之亦莒大夫。 乌存以力闻可矣,何必以弑君成名?"遂来奔。
齐人纳郊公。
郊公,着丘公之子,十四年奔齐。
○着,直除反,又直虑反。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令尹以疾从戎,故薳越摄其事。
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
吴人御诸钟离。
子瑕卒,楚师熸。
子瑕即令尹,不起所疾也。
吴、楚之间谓火灭为熸。
军之重主丧亡,故其军人无复气势。
○熸,子潜反,《字林》子兼反。
复,扶又反,下"王往复败"、"复增修"同。
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 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 ’克胜也,军事尚威。 [疏]“威克"至"必济"。
○正义曰:《尚书·胤征》云:"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
是古有此言。
胡沈之君幼而狂,性无常。
○狂,求匡反。
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
楚令尹死,其师熸。
帅贱、多宠,政令不壹。
帅贱,薳越非正卿也。
军多宠人,政令不壹于越。
○帅,所类反,注及下"帅贱"同。
七国同役而不同心,七国,楚、顿、胡、沈、蔡、陈、许。
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
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
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
诸侯乖乱,楚必大奔。
请先者去备薄威,示之以不整以诱之。
○去,起吕反。
后者敦陈整旅。”
敦,厚也。
○陈,直觐反,下未陈并注同。
吴子从之。
戊辰晦,战于鸡父。
七月二十九日,违兵忌晦战,击楚所不意。
[疏]注"七月"至"不意"。
○正义曰:成十六年传,郤至曰:"陈不违晦,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注云:"晦,月终,阴之尽。"
故兵家以为忌。
楚以兵之忌日,不意吴来击之,必不设备。
吴人故违兵忌,以晦出兵而战,击楚所不意也。
僖二十二年泓之战,书"己已朔",成十六年鄢陵之战,书"甲午晦",此书"戊辰"而不言晦者。
《释例》曰:"经传之见晦朔,此时史随其日而存之,无义例也。"
贾氏云:"泓之战讥宋襄,故书朔;鄢陵之战讥楚子,故书晦;鸡父之战夷之,故不书晦。 《左氏》既无此说。 案鸡父之战,经传备详其例,非夷之,实晦战,而经不书晦,明经不以晦示褒贬。"
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囚徒不习战,以示不整。
三国争之。
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从吴王。
光帅右,掩余帅左。
掩余,吴王寿梦子。
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
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三国,许、蔡、顿。
○躁,素报反。
楚师大奔。
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乱也。
国君,社稷之主,与宗庙共其存亡者,故称灭。
大夫轻,故曰获。
获,得也。
[疏]注"国君"至"得也"。
○正义曰:传言"舍胡、沈之囚,使曰:‘吾君死矣’",是胡、沈之君死称灭也。
《释例》曰:"国君者,社稷之主,百姓之望,当与社稷宗庙共其存亡者也。 而见获于敌国,虽存若亡,死之与生皆与灭同。 故曰‘胡子髡、沈子逞灭’。 诸以战伤死,虽败绩而不见擒,故经皆不曰灭。"
则杜意国君生见获亦书为灭也。
刘炫谓此胡、沈之君战死,故言灭也。
《春秋》君战,生见获者皆言以归,不书灭,何得言虽存若亡皆为灭?《公羊传》曰:"其言灭获何?别君臣也。 君死于位曰灭,生释曰获。 大夫生死皆曰获。"
以为君死曰灭,生曰以归。
韩战贬晋侯,从大夫例,故书获。
以规杜失。
今知非者,庄十年"齐师灭谭。 谭子奔莒"。
定六年"郑游速灭许,以许男斯归"。
是君存称灭。
刘炫以为生获于敌,但言以归不得称灭,规杜,非也。
但君存国灭,则灭文在上,灭谭、灭许是也;国存君死,则灭文在下,胡子、沈子是也。
不言战,楚未陈也。
嫌与陈例相涉,故重发之。
八月丁酉,南宫极震。
经书乙未地动,鲁地也。
丁酉,南宫极震,周地亦震也,为屋所压而死。
○压,本又作厌,同,于甲反。
[疏]注"经书"至"而死"。
○正义曰:经书"乙未地震",谓鲁国之地动也。
"丁酉南宫极震",则周地亦震。
周鲁相去千里,故震日不同,以震而死,明为屋所压。
苌弘谓刘文公曰:"君其勉之!先君之力可济也。 文公,刘鼢也。 先君,谓鼢之父献公也。 献公亦欲立子猛,未及而卒。 周之亡也,其三川震。 谓幽王时也。 三川,泾、渭、洛水也。 地动,川岸崩。 [疏]注“谓幽"至"岸崩"。
○正义曰:《周语》云:"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今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川竭,山必崩。 若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十一年,幽王乃灭。"
注《国语》者亦云:"三川,泾、渭、洛也。"
西周在雍州之域。
《周礼·职方氏》:"正西曰雍州。 其川泾、汭,其浸渭、洛。"
郑玄云:"浸,可以为灌溉者。"
今西王之大臣亦震,天弃之矣。
子朝在王城,故谓西王。
东王必大克。”
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东,故曰东王。
○楚大子建之母在郹。
郹,郹阳也。
平王娶秦女,废太子建,故母归其家。
○郹,古阒反。
召吴人而启之。
冬十月甲申,吴大子诸樊入郹,诸樊,吴王僚之大子。
○吴大子诸樊,案,吴子遏号诸樊,王僚是遏之弟子,先儒又以为遏弟,何容僚子乃取遏号为名,恐传写误耳,未详。
取楚夫人与其宝器以归。
楚司马薳越追之,不及。
将死,众曰:"请遂伐吴以徼之。"
徼,要其胜负。
○徼,右尧反。
要,一遥反。
[疏]"大子"至"追之"。
○正义曰:《土地名》郹,是蔡地。
蔡在楚之东北,故建母在郹,得召吴人也。
于时蔡常从楚,且失夫人,故薳越追之。
○注"诸樊"至"大子"。
○正义曰:吴子诸樊,吴王僚之伯父也。
僚子又名诸樊,乃与伯祖同名。
吴人虽是东夷,理亦不应然也。
此久远之书,又字经篆隶,或误耳。
薳越曰:"再败君师,死且有罪。 此年秋败于鸡父,设往复败为再败。 亡君夫人,不可以莫之死也。"
乃缢于薳澨。
薳澨,楚地。
○缢,一赐反。
澨,市制反。
公为叔孙故如晋,及河,有疾,而复。
此年春,晋为邾人执叔孙,故公如晋谢之。
○为,于伪反,注及下注邻国为之守相为同。
楚囊瓦为令尹,囊瓦,子囊之孙子常也,代阳丐。
○囊,乃郎反。
城郢。
楚用子囊遗言,巳筑郢城矣。
今畏吴,复增脩以自固。
○郢,以井反,又余政反。
[疏]注"楚用"至"自固"。
○正义曰:襄十四年,子囊"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 ’君子谓‘子囊忠,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
彼子囊城郢,君子谓之为忠;此囊瓦城郢,沈尹戌谓之必亡。
事不同者,国而无城,不可以治,楚自文王都郢,城郭未固,子囊心欲城之,其事未暇,将死而令城郢,故可谓之为忠。
今郢既固矣,足以为治,而囊瓦畏吴侵逼,恐其寇入国都,更复增脩其城,以求自固。
不能远抚边竟,唯欲近守城郭,沈尹谓之必亡,为其事异故也。
沈尹戌曰:"子常必亡郢。 苟不能卫,城无益也。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德及远。 ○守,手又反,下文除“守其交礼"并同。
天子卑,守在诸侯。
政卑损。
诸侯守在四邻;邻国为之守。
诸侯卑,守在四竟。
裁自完。
○竟音境,下及注同。
慎其四竟,结其四援,结四邻之国为助。
○援,于眷反。
民狎其野,狎,安习也。
狎,户甲反。
三务成功。
春、夏、秋三时之务。
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守巳小矣。
卑之不获,能无亡乎?不获守四竟。
○焉,于虔反。
昔梁伯沟其公宫而民溃,在僖十八年。
[疏]注"在僖十八年"。
○正义曰:事在十九年,诸本皆然,当是转写误。
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埸,脩其土田,险其走集,走集,边竟之垒辟。
○疆,居良反。
埸音亦。
垒,力轨反。
辟音壁。
亲其民人,明其伍候,使民有部伍,相为候望。
[疏]"明其布候"。
○正义曰:贾、服、王、董皆作伍候。
贾、服云:五候,五方之候也,敬授民时,四方中央之候。
王云:五候,山候,林候、泽候、川候、平地候也。
董云:五候,候四方及国中之奸谋也。
杜作伍侯,故云"使民有部伍,相为候望"。
彼诸本盖以上多云四,故误为五也。
信其邻国,慎其官守,守其交礼,交接之礼。
不僣不贪,不懦不耆,懦,弱也。
耆,强也。
○僣,子念反。
懦,乃乱反,又乃卧反。
耆,臣支反,一音直支反。
[疏]"不僣"至"不耆"。
○正义曰:不僣,守信也。
不贪,廉正也。
不懦,不受辱也。
不彊,不陵人也。
此皆论守竟之事,不僣不贪不贪不耆,谓不往侵邻国也。
不懦,谓不使人侵已也。
完其守备,以待不虞,又何畏矣?《诗》曰:‘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诗·大雅》。
无念,念也。
聿,述也。
义取念祖考,则述治其德以显之。
[疏]"诗曰"至"厥德"。
○正义曰:《诗·大雅·文王》篇也。
无念,念也。
聿,述也。
言王者,念女先祖之法,则还当述治其先祖之德以显之。
无亦监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四君皆楚先君之贤者。
○鼢,扶粉反。
冒,莫报反。
[疏]注"四君"至"贤者"。
○正义曰:《楚世家》云:周成王始封熊绎于楚,以子男之田居丹阳,历十四君至于熊仪,是为若敖。
若敖生霄敖,霄敖生蚡冒。
蚡冒卒,弟熊达立,是为武王。
武王生文王,始都郢。
杜文十六年云"蚡冒,楚武王父",虽不从《世家》以蚡冒为武王兄,要沈尹以四君为贤,故特言之。
土不过同,方百里为一同,言未满一圻。
○圻音祈。
[疏]"土不过同"。
○正义曰:言田虽至九百里,犹止名同,故云"不过同",非谓百里以下也。
知者以楚是子爵,土方二百里,明非百里也。
慎其四竟,犹不城郢。
今土数圻,方千里为圻。
○数,所主反。
[疏]"犹不城郢"。
○正义曰:如《楚世家》云,武王以上未都于郢,据当时都郢,故以郢言之,谓不筑其其国都也。
而郢是城,不亦难乎?”言守若是,难以为安也。
为定四年吴入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