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正义 卷四十四 昭七年,尽八年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卷四十四 昭七年,尽八年 杜预、孔颖达

【经】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

"暨,与也。 燕与齐平。 前年冬,齐伐燕,间无异事,故不重言燕,从可知。 ○暨,其器反,传同。 重,直用反。 "

[疏]"暨与"至"可知"。

○正义曰:"暨,与",《释诂》文也。

此直言"暨齐平",不知谁与齐平。

《谷梁传》云:"以外及内曰暨。"

谓此为鲁与齐平。

贾逵、何休亦以为鲁与齐平。

许惠卿以为燕与齐平。

服虔云:襄二十四年‘仲孙羯侵齐’,二十五年‘崔杼伐我’。

自尔以来,齐、鲁不相侵伐。

且齐是大国,无为求与鲁平。

此六年冬,‘齐侯伐北燕,将纳简公’。

齐侯贪贿,而与之平,故传言‘齐求之也’,‘齐次于虢,燕人行成’。

其文相比,许君近之。”

案经例,即燕与齐平,当书"燕";鲁与诸侯平,皆言"暨"。

下"三月公如楚,叔孙婼如齐莅盟",公不在国,故齐无来者。

据经言之,贾君为得。

杜则从许说也,故两载其说,意从贾解。

其所疑云:"前年冬,齐伐燕",文接此春,"间无异事,故不云燕",省文也。

又此年称齐暨燕平之月,传所举经文,知此是燕与齐平也。

《释例》曰:"昭六年冬‘齐侯伐北燕’,七年春而‘平’。 冬春相接,间无异事,省文,故不重言燕。 犹桓五年冬‘州公如曹’,六年春因书‘寔来’也。 传以其不分明,故起见齐燕平之月以正之也。"

三月,公如楚。

叔孙婼如齐莅盟。

无传。

公将远适楚,故叔孙如齐寻旧好。

○婼,敕略反,徐又音释。

好,呼报反。

[疏]注"公将"至"旧好"。

○正义曰:鲁与齐邻,公远适楚,虑其或来侵伐,遣使与之盟,寻旧好也。

案经,婼之如齐,在"公如楚"下,杜言"将适楚"者,叔孙婼非公命则不得书经,明是公未发时命之,公发后始去,杜言"将",见此意。

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戊辰,卫侯恶卒。

元年,大夫盟于虢。

[疏]"卫侯恶卒"。

○正义曰:《谷梁传》曰:"乡曰卫齐恶,今曰卫侯恶,此何为君臣同名也?君子不夺人名,不夺亲之所名,重其所以来也,王父名子也。"

注云:"不夺人名,明臣虽欲改,君不当听也。 君不听臣易名者,欲使人重父命也。 父受名于王父,王父卒,则称王父之命名之。"

《曲礼》云:"卒哭乃讳。"

郑玄云:"敬鬼神之名也。 生者不相辟名,卫侯名恶,大夫有石恶,君臣同名,《春秋》不非。"

谓此事也。

然则此君卒哭之后,臣当辟其讳。

《曲礼》云:"君子已孤不更名",当舍名而称字。

○注"元年大夫盟于虢"。

○正义曰:虢会不盟,而言盟者,令尹围请读旧书加于牲上,虽不为战书,亦以名告神,与盟同也。

九月,公至自楚。

冬,十有一月,癸未,季孙宿卒。

十有二月,癸亥,葬卫襄公。

【传】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齐求之也。

"齐伐燕,燕人赂之,反从求平,如晏子言。 "

[疏]"齐求之也"。

○正义曰:传云:"齐求之",自言其平之意。

下云"盟于濡上",是其平之事也。

下言"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则是燕先发意。

而言"齐求之"者,齐若志在伐燕,不当在竟久次,久次而不行,即是求之之状也。

燕必知其音意,乃成耳。

癸巳,齐侯次于虢。

虢,燕竟。

○虢,瓜百反。

竟音境。

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听命?先君之敝器,请以谢罪。"

敝器,瑶瓮、玉椟之属。

○瑶音遥。

瓮,乌送反,徐于容反。

椟,徒木反。

公孙晰曰:"受服而退,俟衅而动,可也。"

晰,齐大夫。

○晰,星历反,徐思益反。

衅,许觐反。

二月,戊午,盟于濡上。

濡水出高阳县东北,至河间鄚县入易水。

○濡,徐音须;《说文》女于反,一音而又反,又而于反。

鄚音莫,本又作莫。

[疏]注"濡水"至"易水"。

○正义曰:今案高阳无此水也。

水源皆出于山,其出平地,皆是山中平地。

燕赵之界无泉出者,未知杜言何所案据。

燕人归燕姬,嫁女与齐侯。

赂以瑶瓮、玉椟、斝耳,不克而还。

瑶,玉也。

椟,匮也。

斝耳,玉爵。

○斝,古雅反,一音嫁。

《礼记》:夏曰盏,殷曰斝,周曰爵。

《说文》斝从斗。

匮,其位反。

[疏]注"瑶玉"至"玉爵"。

○正义曰:孔安国《尚书传》云:"瑶,美石。"

此云瑶瓮、玉椟,与玉别文,亦似非玉。

杜以瑶为玉者,《诗毛传》云:"琼瑶,美玉。"

则瑶之为物,在玉石之间,与玉小别,故或以为石,或以为玉。

琼是玉之美名。

《诗》以琼瑶为玉,故毛言"美玉"耳。

《周礼·醢人》:"王举则共醢六十瓮,以齐醢菹臡实之。"

则瓮是小器,当以瓦为之。

以瑶为瓮,故为宝也。

《论语》云:"龟玉毁于椟中",是椟为盛物之匮也。

《明堂位》云:"爵,夏后氏以盏,殷以斝,周以爵。"

郑玄云:"斝,画禾稼也。"

斝是爵名,文承玉椟之下,明亦以玉为之。

言耳者,盖此器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楚子之为令尹也,为王旌以田。

析羽为旌,王旌游至于轸。

○旌音旌。

析,星历反。

游音留。

轸,之忍反。

[疏]注"析羽"至"于轸"。

○正义曰:"析羽为旌",《周礼·司常》文也。

郑玄云:"析羽皆五采,系之于旞旌之上,所谓注旌于干首也。 凡九旗之帛皆用绛。"

然则干首有羽,羽为旌名,遂以旌为旗。

称其垂至轸者,谓游至轸,非羽至轸也。

《礼纬·稽命征》云:"礼,天子旗九刃,曳地;诸侯七刃,齐轸;大夫五刃,齐较;士三刃,齐首。"

《周礼·节服氏》:"衮冕六人,维王之大常。"

郑玄云:"王旌十二旒,两两以缕缀连旁,三人持之。 礼,天子旌曳地。"

杜以楚虽僣号称王,未必即如天子,不应建大常旌曳地,故以诸侯解之。

言"王旌游至于轸",谓楚王旌也,盖建交龙之旗而游至轸耳。

然诸侯之旌,短于王旌二刃。

大夫之旌,亦短于诸侯之旌二刃。

案《周礼》轸去地四尺,较去轸并五尺五寸,而《礼纬》云诸侯齐轸,大夫齐较,于事为疑,不可知也。

芋尹无宇断之曰:"一国两君,其谁堪之?"及即位,为章华之宫,纳亡人以实之。

章华,南郡华容县。

○芋,于付反。

断音短。

[疏]"芋尹"。

○正义曰:芋是草名。

哀十七年陈有芋尹。

盖皆以草名官,不知其故。

无宇之阍入焉。

有罪,亡入章华宫。

无宇执之,有司弗与,王有司也。

曰:"执人于王宫,其罪大矣。"

执而谒诸王。

执无宇也。

王将饮酒,遇其欢也。

无宇辞曰:"天子经略,经营天下,略有四海,故曰经略。 诸侯正封,封疆有定分。 ○疆,居良反,下同。 分,扶问反。 [疏]“天子"至"正封"。

○正义曰:庄二十一年注云:"略,界也。"

则此"略"亦为"界"也。

经营天下,以四海为界,界内皆为已有,故言"略有四海",谓有四海之内也。

天子界内,天子自经营之,故言"经略"也。

诸侯封内,受之天子,非已自营,故言"正封",谓不侵人,不与人,正之使有定分。

古之制也。

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毛,草也。

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

滨,涯也。

○普,本或作溥,音同;《毛传》云:"大也。"

滨音宾。

涯,五隹反。

[疏]"诗曰"至"王臣"。

○正义曰:"《北山》,大夫剌幽王也,役使不均"。

云:"溥天之下"云云,郑《笺》云:"此言王之土地广矣,王之臣又众矣,何求而不得,何使而不行。"

率土之滨者,地之形势,水多于土,民居水畔,故云循土之涯也。

天有十日,甲至癸。

人有十等,王至台。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马有圉,牛有牧,养马曰圉,养牛曰牧。

○共音恭。

圉,鱼吕反。

[疏]"王臣"至"臣台"。

○正义曰:文十八年传云"舜臣尧"者,谓舜为臣以事尧也。

此云"王臣公"者,谓上以下为臣。

文同而意异也。

公者,五等诸侯之总名。

《环齐要略》云:"自营为厶,八厶为公,言正无私也。 大夫者,夫之言扶也,大能扶成人也。 士者事也,言能理庶事也。"

服虔云:"皂,造也,造成事也。 舆,众也,佐皂举众事也。 隶,隶属于吏也。 僚,劳也,共劳事也。 仆,仆竖,主藏者也。 台,给台下,微名也。"

此皆以意言之,循名求义,不必得本,故杜皆略而不说。

以待百事。

今有司曰,女胡执人于王宫?将焉执之?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阅,荒,大也。

阅,搜也。

有亡人当大搜其众。

○女音汝。

焉,于虔反。

阅音悦。

搜,所由反。

所以得天下也。

吾先君文王,楚文王。

作《仆区》之法,《仆区》,刑书名。

○仆区,乌侯反,徐如字。

服云:仆,隐也;区,匿也。

为隐匿亡人之法也。

[疏]注"仆区,刑书名"。

○正义曰:引其言戒刑法,知是刑书名也。

名曰"仆区",未知其义。

服虔云:"仆,隐也;区,匿也。 为隐亡人之法也。"

曰,‘盗所隐器,隐盗所得器。

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

行善法,故能启疆北至汝水。

[疏]注"行善"至"汝水"。

○正义曰:文王之法,所以得天下,言行善法,所以得为天子也。

仆区之法,所以封汝,言去盗贼,所以大启封疆也。

哀十七年传曰:"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

是文王启疆至汝水。

若从有司,是无所执逃臣也。

逃而舍之,是无陪台也。

言皆将逃。

王事无乃阙乎?昔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萃,集也。

天下通逃,悉以纣为渊薮泽而归之。

○数,色具反,又色主反。

逋,布吴反。

萃,在醉反。

薮,素口反。

[疏]"昔武"至"渊薮"。

○正义曰:此在《尚书·武成》篇也。

武王既克殷,归至于丰,乃陈伐纣之事,告于诸侯。

言将伐之时,以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曰:"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是言天下罪人逋逃者,以纣为主,集而归之,如鱼入深渊,兽奔薮泽也。

故夫致死焉。

人欲致死讨纣。

○夫音扶,又方于反。

君王始求诸侯而则纣,无乃不可乎?若以二文之法取之,盗有所在矣。”

言王亦为盗。

王曰:"取而臣以往,往,去之。 盗有宠,未可得也。"

盗有宠,王自谓,为葬灵王张本。

遂赦之。

赦无宇。

楚子成章华之台,原以诸侯落之。

宫室始成,祭之为落。

台今在华容城内。

[疏]注"宫室"至"城内"。

○正义曰:《杂记》云:成庙则衅之,"路寝成则考之而不衅。 衅屋者,交神明之道也。"

郑玄云:"言露寝,生人所居,不衅者,不神之也。 考之者,设盛食以落之尔。 《檀弓》曰:‘晋献文子成室,诸大夫发焉’,是也。"

然则不衅,似无祭,而杜言"宫室始成,祭之为落"者,以其言落,必是以酒浇落之,虽不如庙以血涂其上,当祭中霤之神以安之。

大宰薳启彊曰:"臣能得鲁侯。"

薳启彊来召公,辞曰:"昔先君成公,命我先大夫婴齐曰:‘吾不忘先君之好,将使衡父照临楚国,镇抚其社稷,以辑宁尔民。 ’婴齐受命于蜀,蜀盟在成二年。 衡父,公衡。 ○好,呼报反。 辑音集,又七入反。 奉承以来,弗敢失陨,而致诸宗祧,言奉成公此语以告宗庙。 ○陨,于敏反。 祧,他雕反。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 鲁朝。 ○共音恭。 [疏]“日我"至"北望"。

○正义曰:日谓往日也。

婴齐与鲁盟于蜀,事在成二年。

共王之初,共王即望鲁朝,故言往耳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也。

董遇注无日字。

谥法"既过能改日共"。

传序相授,于今四王矣。

四王,共、康、郏、敖及灵王。

○传,直专反。

郏,古洽反。

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临我丧。

襄公二十八年,如楚临康王丧。

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在哀丧故。

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皇,暇也。

言有大丧,多不暇。

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趾,足也。

宠灵楚国,以信蜀之役,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贶矣,何蜀之敢望!言但欲使君来,不敢望如蜀复有质子。

○复,扶又反。

质音致,又如字。

[疏]"宠灵"至"贶矣"。

○正义曰:言开其恩宠,赐以威灵,以及楚国,以明受命于蜀之事,不虚致令君之嘉惠于楚,即是寡君受贶矣。

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君若不来,使臣请问行期,问鲁见伐之期。

○使,所吏反。

寡君将承质币而见于蜀,以请先君之贶。”

请,问也。

○质音致,徐之二反,又如字。

见,贤遍反。

公将往,梦襄公祖。

祖,祭道神。

[疏]注"祖祭道神"。

○正义曰:《诗》云:"韩侯出祖","仲山甫出祖",是出行必为祖也。

《曾子问》曰:"诸侯适天子"与"诸侯相见",皆云"道而出",是祖与道为一,知祖是祭道神也。

《周礼·大驭》:"掌驭玉路以祀,及犯軷。 王自左驭,驭下祝。 登受辔,犯軷,遂驱之。"

郑玄云:"行山曰軷。 犯之者,封土为山象,以菩刍棘柏为神主。 既祭,以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

又《聘礼》记云:"出祖,释軷祭酒脯,乃饮酒于其侧。"

郑玄云:"祖,始也。"

"行出国门,止陈车骑,释酒脯之奠于軷,为行始也。 《诗传》曰:‘軷,道祭也。 ’谓祭道路之神。 《春秋传》曰:‘軷涉山川。 ’然则軷,山行之名也。 道路以险阻为难,是以委土为山,或伏牲其上,使者为軷祭酒脯祈告也。 卿大夫处者于是饯之,饮酒于其侧,礼毕,乘车轹之而遂行。"

是说祖軷之事也。

《诗》云:"取羝以軷",谓诸侯也。

天子则以犬,故《犬人》云"伏瘗亦如之"。

郑司农云:"伏谓伏犬,以王车轹之",是也。

大夫同酒脯。

梓慎曰:"君不果行。 襄公之适楚也,梦周公祖而行。 今襄公实祖,君其不行。"

子服惠伯曰:"行。 先君未尝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 襄公适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

郑城门。

○道之音导,下同。

劳,力报反,下同。

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

僖子,仲孙玃。

○介音界。

相,息亮反。

玃,俱缚反,又俱碧反。

及楚,不能答郊劳。

为下僖子病不能相礼张本。

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晋侯问于士文伯曰:"谁将当日食?"对曰:"鲁、卫恶之,受其凶恶。 ○恶之,如字;或乌路反,非也。 卫大鲁小。"

公曰:"何故?"对曰:"去卫地,如鲁地。 卫地,豕韦也。 鲁地,降娄也。 日食于豕韦之末,及降娄之始乃息,故祸在卫大,在鲁小也。 周四月,今二月,故日在降娄。 ○降,户江反,下同。 [疏]注“卫地"至"降娄"。

○正义曰:《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

是在地封域,必当天星之分,但古书亡失。

郑注《保章氏》引《堪舆》云:寅,析木,燕也。

卯,大火,宋也。

辰,寿星,郑也。

巳,鹑尾,楚也。

午,鹑火,周也。

未,鹑首,秦也。

申,实沈,晋也。

酉,大梁,赵也。

戌,降娄,鲁也。

亥,娵訾,卫也。

子,玄枵,齐也。

丑,星纪,吴越也。

秦汉以来,地分天次。

娵訾,卫也;降娄,鲁也,娵訾之次,一名豕韦,故云"卫地,豕韦也"。

《三统历》:娵訾初日在危十六度,立春节在营室十四度,雨水中终于奎四度也。

降娄初日在奎五度,惊蛰节在娄四度,春分中终于胃六度也。

此时周四月,今二月,故日在降娄,但闰有前却,不知日在何度而食也。

言"去卫地,如鲁地",盖始入降娄之初耳。

于是有灾,鲁实受之。

灾发于卫,而鲁受其余祸。

其大咎,其卫君乎,鲁将上卿。”

八月卫侯卒,十一月季孙宿卒。

○咎,其九反。

公曰:"《诗》所谓‘彼日而食,于何不臧’者,何也?"感日食而问《诗》。

[疏]"诗所"至"不臧"。

○正义曰:"《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注云:"日为君,辰为臣。 辛,金也。 卯,木也。 又以卯侵辛,故甚恶也。"

又云:"彼月而食,则为其常。 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诗》作"此",此云"彼"者,师读不同也。

对曰:"不善政之谓也。 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 谪,谴也。 ○谪,直革反。 谴,遣战反。 [疏]“对曰"至"之灾"。

○正义曰:士文伯缘公之问,设劝戒之辞,言人君为政不善,可以感动上天,则自取谴责于日月之灾。

以日食之灾,由君行之所致也。

《昏义》云:"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 天子治阳道,后治阴德。"

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

妇顺不脩,阴教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

此传彼记皆是劝戒辞耳。

日月之会,自有常数。

每于一百七十三日有余,则日月之道一交,交则日月必食。

虽千岁之日食,豫筭而尽知,宁复由教不脩而政不善也?此时周室微弱,王政不行,非复能动天也。

设有天变,当与天下为灾,何独卫君、鲁卿当其名也?若日食在其分次,其国即当有咎,则每于日食必有君死,岂日食之岁,常有一君死乎?足明士文伯言卫君、鲁卿之死,不由日食而知矣。

人君者,位贵居尊,志移心溢,或淫恣情欲,坏乱天下。

圣人假之神灵,作为鉴戒。

夫以昭昭大明,照临下土,忽尔歼亡,俾昼作夜,其为怪异,莫斯之甚。

故鸣之以鼓柝射之以弓矢。

庶人奔走以相从,啬夫驰骋以告众。

降物辟寝以哀之,祝币史辞以礼之。

立贬食去乐之数,制入门废朝之典。

示之以罪已之宜,教之脩德之法。

所以重天变,警人君也。

天道深远,有时而验,或亦人之祸衅,偶相逢,故圣人得因其变常,假为劝戒。

知达之士,识先圣之幽情;中下之主,信妖祥以自惧。

但神道可以助教,不可专以为教。

神之则惑众,去之则害宜。

故其言若有若无,其事若信若不信,期于大通而已。

世之学者,宜知其趣焉。

故政不可不慎也。

务三而已,一曰择人,择贤人。

二曰因民,因民所利而利之。

三曰从时。”

顺四时之所务。

晋人来治杞田,前汝叔侯不尽归,今公适楚,晋人恨,故复来治杞田。

○复,扶又反;下复伐同。

[疏]注"前汝"至"杞田"。

○正义曰:下云"君之在楚,于晋罪也",知晋人以此故,复来治杞田也。

宋之盟云,晋楚之从交相见,今复恨者,于时不免楚意为此盟耳,私心不欲诸侯向楚,又无辞可以禁之,故内怀恨而治其田。

季孙将以成与之。

成,孟氏邑,本杞田。

谢息为孟孙守,不可。

谢息,僖子家臣。

○为,于伪反,注及下为杞同。

守,手又反,下守臣同。

曰:"人有言曰,虽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礼也。 挈瓶,汲者,喻小知。 为人守器,犹知不以借人。 ○挈,若结反。 瓶,蒲丁反。 之知音智,注小知同。 汲音急。 借,子夜反。 夫子从君,而守臣丧邑,夫子,谓孟僖子,从公如楚。 ○丧,息浪反。 虽吾子亦有猜焉。"

言季孙亦将疑我不忠。

○猜,七才反。

季孙曰:"君之在楚,于晋罪也。 言晋罪君之至楚。 又不听晋,鲁罪重矣。 晋师必至,吾无以待之,不如与之,间晋而取诸杞。 侯晋间隙,可复伐杞取之。 ○间如字,注同。 吾与子桃,鲁国卞县东南有桃虚。 ○虚,起居反。 成反,谁敢有之,是得二成也。 鲁无忧,而孟孙益邑,子何病焉?"辞以无山,与之莱、柞,莱、柞,二山。

○莱音来。

柞,子洛反,又音昨。

乃迁于桃。

谢息迁也。

晋人为杞取成。

不书,非公命。

楚子享公于新台,章华台也。

使长鬣者相,鬣,须也,欲光夸鲁侯。

○鬣,力辄反。

相,息亮反。

须音须。

夸,苦华反。

[疏]"使长鬣者相"。

○正义曰:吴楚之人少须,故选长鬣者相礼也。

好以大屈。

宴好之赐。

大屈,弓名。

○好,呼报反,注同。

屈,居勿反。

大屈,弓名。

服同,又云大曲也。

贾云宝金,可以为剑,出大屈也。

[疏]注"大屈,弓名"。

○正义曰:贾逵云:大屈,宝金,可以为剑。

大屈,金所生地名。

服虔云:一曰大屈,弓名。

《鲁连书》曰:楚子享鲁侯于章华之台,与大曲之弓,既而悔之。

蒍启彊见鲁侯,鲁侯归之大屈。

即大曲也。

既而悔之。

薳启彊闻之,见公。

公语之,拜贺。

公曰:"何贺?"对曰:"齐与晋、越欲此久矣。 寡君无适与也,而传诸君,君其备御三邻。 言齐、晋、越将伐鲁而取之。 ○见,贤遍反。 语,鱼据反。 适,丁历反。 传,直专反。 慎守宝矣,敢不贺乎?"公惧,乃反之。

传言楚灵不信,所以不终。

郑子产聘于晋。

晋侯疾,韩宣子逆客,私焉。

私语。

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晋所望祀山川,皆走往祈祷。 ○祷,丁老反,又于报反。 有加而无瘳。 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昔尧殛鲧于羽山,羽山在东海祝其县西南。 ○瘳,救留反。 黄熊音雄,兽名,亦作能,如字,一音奴来反,三足鳖也。 解者云,兽非入水之物,故是鳖也。 一曰既为神,何妨是兽。 案《说文》及《字林》皆云,能,熊属,足似鹿。 然则能既熊属,入为鳖类。 今本作能者,胜也。 东海人祭禹庙,不用熊白及鳖为膳,斯岂鲧化为二物乎?殛,纪力反,诛也;本又作极,音义同。 鲧,古本反,下注同。 [疏]“今梦"至"寝门"。

○正义曰:诸本皆作熊字。

贾逵云:"熊,兽也。"

《说文》云:"熊,兽,似豕,山居,冬蛰。"

《释兽》云:"罴如熊,黄白文。"

孙炎引《书》云:"如熊如罴",则熊似罴似豕之兽,即今之所谓熊是也。

《释兽》又云:"熊虎丑,其子狗。"

李巡曰:"熊虎之类,其子名狗。"

则熊兽似虎,非熊也。

又《释鱼》云:"鳖,三足能。"

樊光曰:"鳖皆四足,今三足,故记之。"

彼是鳖之异状。

张衡《东京赋》云:"能鳖三趾。"

梁王云:"鲧之所化,是能鳖也。 若是熊兽,何以能入羽渊?但以神之所化,不可以常而言之。 若是能鳖,何以得入寝门?先儒既以为兽,今亦以为熊兽。"

是也。

汲冢书《琐语》云:晋平公梦见赤熊窥屏,恶之,而有疾,使问子产。

言窥屏墙,必是兽也。

张叔《皮论》云:"宾爵下革,田鼠上腾。 牛哀虎变,鲧化为熊。 久血为磷,积灰生蝇。"

傅玄《潜通赋》云:"声伯忌琼瑰而弗占兮,昼言诸而暮终。 嬴正沈璧以祈福兮,鬼告凶而命穷。 黄母化而鼋兮,鲧变而成熊。"

二者所韵不同。

或疑张叔为"能"。

著作郎王劭云:"古人读雄与熊者,皆于陵反,张叔用旧音,傅玄用新音。 张叔亦作‘熊’也。"

案《诗·无羊》与《正月》及襄十年卫卜御寇之繇,皆以"雄"韵"陵",劭言是也。

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

实为夏郊,三代祀之。

鲧,禹父,夏家郊祭之,历殷、周二代,又通在群神之数,并见祀。

○夏,户雅反,注夏下同。

[疏]注"鲧禹"至"见祀"。

○正义曰:《祭法》云:"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

言郊祭天,而以鲧配。

是"夏家郊祭之"也。

殷、周二代,自以其祖配天。

虽复不以鲧配郊,鲧有治水之功,又通在群神之数,并亦见祀。

通夏世为"三代祀之"也。

《祭法》又曰:"夫圣王之制祀也"。

"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鲧鄣鸿水而殛死,禹能脩鲧之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是言鲧有大功,而历代祀之也。

《祭法》又云:"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家语》:子羔问曰:"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虞夏祖宗异代者,孔子曰:"殷周祖宗,其庙可以不毁,则其他所祖宗者,功德不殊,虽在异代,亦可以无疑矣。"

周人爱召公,犹敬其树,"况祖宗其功德,而可以不尊奉其庙哉!"

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言周衰,晋为盟主,得佐天子祀群神。

[疏]注"言周"至"群神"。

○正义曰:《祭法》曰:"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然则鲧非晋地之神,晋人不合祭之也。

但周室既衰,晋为盟主,得佐助天子祭祀群神,故不祀鲧而鲧为宗也。

《晋语》说此事云:"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 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今周室少卑,晋实继之,其或者未举夏郊邪?宣子以告,祀夏郊,董伯为尸,五日,晋侯疾间"。

是言晋当继周,得佐天子祀群神也。

僖三十一年传云:"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

"杞、鄫何事?"然则杞是夏后,自当祀相。

卫不祀相,而晋祀鲧者,相无功,唯子孙当祀。

鲧则列在祀典,天子祀之,故晋继周祀鲧也。

韩子祀夏郊。

祀鲧。

[疏]"祀夏郊"。

○正义曰:言祀夏家所郊者,故注云"祀鲧"。

晋侯有间,间,差也。

○差,初卖反。

赐子产莒之二方鼎。

方鼎,莒所贡。

[疏]"方鼎"。

○正义曰:服虔云:"鼎三足则圆,四足则方。"

子产为丰施归州田于韩宣子,丰施,郑公孙段之子。

三年,晋以州田赐段。

○为,于伪反,下为初言同。

曰:"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 今无禄早世,不获久享君德。 其子弗敢有,不敢以闻于君,私致诸子。"

此年正月,公孙段卒。

○夫音扶。

任音壬,下同。

宣子辞。

子产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 ’荷,担也。 以微薄喻贵重。 ○析,星历反。 荷,本亦作何,河可反,又音荷。 担,丁甘反。 施将惧不能任其先人之禄,其况能任大国之赐?纵吾子为政而可,后之人若属有疆埸之言,敝邑获戾,恐后代宣子者,将以郑取晋邑罪郑。 ○若属音烛。 疆,居良反。 埸音亦。 而丰氏受其大讨。 吾子取州,是免敝邑于戾,而建置丰氏也。 敢以为请。"

传言子产贞而不谅。

[疏]注"传言"至"不谅"。

○正义曰:"贞而不谅",《论语》文也。

贞,正也。

谅,信也。

段受晋邑,卒而归之,正也。

知宣子欲之,而言畏惧后祸,是不信也。

宣子受之,以告晋侯。

晋侯以与宣子。

宣子为初言,病有之,初言,谓与赵文子争州田。

以易原县于乐大心。

乐大心,宋大夫。

原,晋邑,以赐乐大心也。

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襄三十年,郑人杀伯有。

言其鬼至。

铸刑书之岁二月,在前年。

或梦伯有介而行,介,甲也。

介音界。

曰:"壬子,余将杀带也。 驷带助子晰杀伯有。 壬子,六年三月三日。 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也。"

公孙段,丰氏党。

壬寅,此年正月二十八日。

[疏]注"公孙段,丰氏党"。

正义曰:刘炫云:"段即丰氏,当言驷氏党,字之误。"

以规杜氏。

今知非者,段为丰氏,传有明文。

杜既注传,无容不委。

盖后人转写之误。

刘君虽规,未必是杜之失。

及壬子,驷带卒。

国人益惧。

齐、燕平之月,此年正月。

壬寅,公孙段卒,国人愈惧。

其明月,子产立公孙泄及良止以抚之,乃止。

公孙泄,子孔之子也。

襄十九年,郑杀子孔。

良止,伯有子也,立以为大夫,使有宗庙。

○泄,息列反。

子大叔问其故。

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

大叔曰:"公孙泄何为?"子孔不为厉,问何为复立泄。

○复,扶又反。

子产曰:"说也,为身无义而图说。 伯有无义,以妖鬼故立之。 恐惑民,并立泄,使若自以大义存诛绝之后者,以解说民心。 ○说如字,下及注同,徐始锐反。 [疏]“子产"至"图说"。

○正义曰:言立公孙泄者,所以解说民心也。

伯有作乱而死,不应立其后祀。

今立良止,民必怪之,为伯有之身无义立后,而图谋自解说于民也。

解说者,以子孔、良霄俱被诛杀,今并立二人,言若国家自以大义存诛绝之后,不为妖鬼立良止也,以此解说民心。

从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

民不可使知之,故治政或当反道以求媚于民。

○治,直吏反。

[疏]"从政"至"媚也"。

○正义曰:反之,谓反正道也。

媚,爱也。

从其政事治国家者,有所反于正道,以取民爱也。

反正道者,子孔诛绝,于道理不合立公孙泄。

今既立良止,恐民以鬼神为惑,故反违正道,兼立公孙泄,以取媚于民,令民不惑也。

段与带之卒,自当命尽而终耳,未必良霄所能杀也。

但良霄为厉,因此恐民,民心不安,义须止遏,故立祀止厉,所以安下民也。

何休《膏肓》难此,言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以鬼神为政,必惑众,故不言也。

今左氏以此令后世信其然,废仁义而祈福于鬼神,此大乱之道也。

子产虽立良止,以托继绝,此以鬼赏罚,要不免于惑众,岂当述之以示季末。

郑玄答之曰:伯有,恶人也,其死为厉鬼。

厉者,阴阳之气相乘不和之名。

《尚书·五行传》六厉是也。

人死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有尚德者,附和气而兴利。

孟夏之月,令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由此也。

为厉者,因害气而施灾,故谓之厉鬼。

《月令》"民多厉疾",《五行传》有御六厉之礼。

礼,天子立七祀,有大厉,诸侯立五祀,有国厉,欲以安鬼神,弭其害也。

子产立良止,使祀伯有以弭害,乃礼与洪范之事也。

子所不语,怪力乱神,谓虚陈灵象,于今无验也。

伯有为厉鬼,着明若此,而何不语乎?子产固为众愚将惑,故并立公孙泄,云"从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产达于此也。

不媚不信,说而后信之。

○说音悦。

不信,民不从也。”

及子产适晋,赵景子问焉,景子,晋中军佐赵成。

曰:"伯有犹能为鬼乎?"子产曰:"能。 人生始化曰:“魄,魄,形也。 ○魄,普白反。 既生魄,阳曰魂。 阳,神气也。 [疏]“人生"至"曰魂"。

○正义曰:人禀五常以生,感阴阳以灵。

有身体之质,名之曰形。

有嘘吸之动,谓之为气。

形气合而为用,知力以此而彊,故得成为人也。

此将说淫厉,故远本其初。

人之生也,始变化为形,形之灵者名之曰魄也。

既生魄矣,魄内自有阳气。

气之神者,名之曰魂也。

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

形气既殊,魂魄亦异。

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

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

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是魄在于前,而魂在于后,故云"既生魄,阳曰魂"。

魂魄虽俱是性灵,但魄识少而魂识多。

《孝经说》曰:魄,白也。

魂,芸也。

白,明白也。

芸,芸动也。

形有体质,取明白为名。

气唯嘘吸,取芸动为义。

郑玄《祭义》注云:"气谓嘘吸出入者也。 耳目之丘明为魄。"

是言魄附形而魂附气也。

人之生也,魄盛魂强。

及其死也,形消气灭。

《郊特牲》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以魂本附气,气必上浮,故言"魂气归于天";魄本归形,形既入土,故言"形魄归于地"。

圣王缘生事死,制其祭祀;存亡既异,别为作名。

改生之魂曰神,改生之魄曰鬼。

《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也。 魄也者,鬼之盛也。 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其气发扬于上","神之着也"。

是故魂魄之名为鬼神也。

《檀弓》记延陵季子之哭其子云:"骨肉归复于土,命也。 若魂气则无不之也。"

《尔雅·释训》云:"鬼之为言归也。"

《易·系辞》曰:"阴阳不测之谓神。"

以骨肉必归于土,故以"归"言之。

魂气无所不通,故以"不测"名之。

其实鬼神之本,则魂魄是也。

刘炫云:"人之受生,形必有气,气形相合,义无先后。 而此云‘始化曰魄’,‘阳曰魂’,是则先形而后气,先魄而后魂。"

魂魄之生,有先后者,以形有质而气无质。

寻形以知气,故先魄而后魂。

其实并生,无先后也。

○注"阳,神气也"。

○正义曰:以形有质,故为阴;魂无形,故为阳。

既以"化"表形,故以"阳"见气。

气为阳,知形为阴,互相见也。

用物精多,则魂魄强。

物,权势。

[疏]"用物"至"魄强"。

○正义曰:魂既附气,气又附形。

形彊则气彊,形弱则气弱。

魂以气彊,魄以形强。

若其居高官而任权势,奉养厚,则魂气强,故用物精而多,则魂魄强也。

○注"物,权势"。

○正义曰:物非权势之名,而以物为权势者,言有权势则物备。

物谓奉养之物,衣食所资之总名也。

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爽,明也。

[疏]"是以"至"神明"。

○正义曰:此言从微而至着耳。

精亦神也,爽亦明也。

精是神之未着,爽是明之未昭。

言权势重,用物多,养此精爽,至于神明也。

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

强死,不病也。

人谓匹夫匹妇贱身。

○强,其丈反。

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

郑虽无腆,腆,厚也。

○胄,直又反。

从政三世矣,子良公子去疾生子耳公孙辄,辄生伯有良霄,三世为郑卿。

腆,他典反。

[疏]"从政三世"。

○正义曰:子良、子耳、良霄,三世皆为卿。

抑谚曰,蕞尔国。

蕞,小貌。

○蕞,在最反。

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

其族又大,所冯厚矣。

良霄魂魄所冯者贵重。

○柄,彼命反。

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传言子产之博敏。

子皮之族饮酒无度,相尚以奢,相困以酒。

[疏]注"相尚"至"以酒"。

○正义曰:相尚以奢,食无度也。

相困以酒,饮无度也。

故马师氏与子皮氏有恶。

马师氏,公孙锄之子罕朔也。

襄三十年,马师颉出奔,公孙锄代之为马师,与子皮俱同一族。

○锄,仕居反。

颉,咖结反。

齐师还自燕之月,在此年二月。

罕朔杀罕魋。

魋,子皮弟。

○魋,徒回反。

[疏]"罕朔杀罕魋"。

○正义曰:公孙锄,子展之弟。

展生子皮,锄生罕朔。

朔是子罕之孙,礼谓之从父昆弟。

罕朔奔晋。

韩宣子问其位于子产。

问朔可使在何位。

子产曰:"君之羁臣,苟得容以逃死,何位之敢择?卿违,从大夫之位,谓以礼去者,降位一等。 罪人以其罪□,罪重则□多。 古之制也。 朔于敝邑,亚大夫也,其官,马师也。 大夫位,马师职。 获戾而逃,唯执政所置之。 得免其死,为惠大矣。 又敢求位?"宣子为子产之敏也,使从嬖大夫。

为子产故,使降等,不以罪降。

○为子,于伪反,注同。

嬖,必计反。

[疏]"使从嬖大夫"。

○正义曰:子产数游楚云:"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不尊贵也。"

则晋之嬖大夫,亦是下大夫。

子产云:朔,亚大夫也。

今晋侯使朔为下大夫,故杜云:"为子产故,使降一等,不以罪降。"

秋,八月,卫襄公卒。

晋大夫言于范献子曰:"卫事晋为睦,睦,和也。 晋不礼焉,庇其贼人,而取其地,贼人,孙林父。 其地,戚也。 ○庇,必利反,又音珌。 故诸侯贰。 《诗》曰:‘《即鸟》鸰在原,兄弟急难。 ’《诗·小雅》。 《即鸟》鸰,《邕鸟》渠也。 飞则呜,行则摇,喻兄弟相救于急难,不可自舍。 ○《即鸟》,本又作即,精亦反。 鸰,本又作令,力丁反。 难,如字,又乃旦反,注同。 摇音遥,又以照反。 [疏]“诗曰"至"急难"。

○正义曰:《小雅·棠棣》之篇也。

以《即鸟》鸰之在原,喻兄弟之急难也。

《即鸟》鸰,水鸟也,今而在原,失其常处。

飞则鸣,行则摇,不能自舍也。

喻人当居平安之世,今有兄弟在急难,相救之情,亦不能自舍也。

但鸟有飞行可言,人之不能自舍,无状可言耳。

○注"《即鸟》鸰,《邕鸟》渠"。

○正义曰:《释鸟》文。

郭璞曰:"雀属。"

又曰:‘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威,畏也。

言有死丧,则兄弟宜相怀思。

兄弟之不睦,于是乎不吊,不相吊恤。

况远人,谁敢归之?今又不礼于卫之嗣,嗣,新君也。

卫必叛我,是绝诸侯也。”

献子以告韩宣子。

宣子说,使献子如卫吊,且反戚田。

传言戚田所由还卫。

○说音悦。

还音环。

卫齐恶告丧于周,且请命。

王使臣简公如卫吊。

简公,王卿士也。

且追命襄公曰:"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 陟,登也。 恪,敬也。 帝,天也。 叔父谓襄公。 命如今之哀策。 ○恪,苦各反。 [疏]注“陟登"至"哀策"。

○正义曰:"陟,登","恪,敬",《释诂》文也。

《周礼》所云,上帝皆是天也。

"如今之哀策"者,汉魏以来,贤臣既卒,或赠以本官印绶。

近世或更赠以高官,褒德叙哀,载之于策,将葬,赐其家以告柩,"如今之哀策"谓此也。

余敢忘高圉、亚圉?”二圉,周之先也。

为殷诸侯,亦受殷王追命者。

○圉,鱼吕反。

[疏]注"二圉"至"命者"。

正义曰:案《周本纪》,高圉是公刘玄孙之孙。

高圉生亚圉。

亚圉,大王亶父之祖也。

并为殷之诸侯。

今王追命襄公,而云不忘二圉,知其亦是受殷王追命。

此杜以意言耳,二圉之受追命无文也。

九月,公至自楚。

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不能相仪答郊劳,以此为己病。

○"病不能相礼",本或作"病不能礼"。

相,息亮反,注相仪同。

劳,力报反。

乃讲学之,讲习也。

苟能礼者从之。

及其将死也,二十四年孟僖子卒,传终言之。

召其大夫,僖子属大夫。

曰:"礼,人之干也。 无礼,无以立。 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僖子卒时,孔丘年三十五。 [疏]注“孔丘年三十五"。

○正义曰:当言三十四,而云"五",盖相传误耳。

圣人之后也。

圣人,殷汤。

而灭于宋。

孔子六代祖孔父嘉,为宋督所杀,其子奔鲁。

[疏]注"孔子六代祖"。

○正义曰:《家语·本姓篇》云:宋泯公熙生弗父何,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其后以孔为氏也。

孔父生木金父,金父生皋夷父,夷父生防叔,防叔辟华氏之逼而奔鲁,生伯夏,伯夏即生梁纥,梁纥即生孔子。

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

弗父何,孔父嘉之高祖,宋闵公之子,厉公之兄。

何适嗣当立,以让厉公。

○适,丁历反。

及正考父弗父何之曾孙。

佐戴、武、宣,三人皆宋君。

三命兹益共。

三命,上卿也。

言位高益共。

故其鼎铭云:考父庙之鼎。

‘一命而偻,再命而亻区,三命而俯。

俯共于亻区,亻区共于偻。

○偻,力主反。

亻区,纡甫反。

循墙而走,言不敢安行。

亦莫余敢侮。

其共如是,亦不敢侮慢之。

○侮,亡甫反。

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于是鼎中为饘鬻。

饘鬻,糊属,言至俭。

○饘,之然反。

《尔雅》:"糊,饘也"。

鬻,之六反,孙炎云,淖麋也。

[疏]"饘于"至"余口"。

○正义曰:《释言》云:"糊,饘也。"

郭璞云:"糜也"。

又云:"鬻,糜也。"

孙炎曰:"淖糜也。"

然则糊、饘、鬻、糜,相类之物。

稠者曰糜,淖者曰鬻。

糊、饘是其别名。

将糜向口,故曰"以糊余口",犹今人以粥向帛粘,使相着,谓之糊帛。

其共也如是。

臧孙纥有言纥,武仲也。

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

’圣人之后,有明德而不当大位,谓正考父。

[疏]注"圣人"至"考父"。

○正义曰:圣人,谓殷汤也。

不当世,谓不得在位为国君也。

上文具言考父之德,知此圣人之后有明德而不得在世当大位者,止谓正考父也。

既是圣人之后,而又有明德,身无贵位,必庆隆子孙,故言其后必有达人,谓知能通达之人。

于夫子身为大夫,乃称夫子,此时仲尼未仕,不得称为夫子。

以未仕之时为仕后之语,是丘明竟尊之,而失事实。

陈恒未死言谥,亦此类也。

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得以寿终。

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说,南宫敬叔。

何忌,孟懿子。

皆僖子之子。

○属音烛。

说音悦。

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知礼则位安。

[疏]注"南宫"至"敬叔"。

○正义曰:说南宫氏也。

敬,谥也。

叔,字也,又字容也,字括也,名说,一名绦。

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

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 《诗》曰:‘君子是则是效。 ’《诗·小雅》。 孟僖子可则效巳矣。"

单献公弃亲用羁。

献公,周卿士,单靖公之子,顷公之孙。

羁,寄客也。

○单音善。

冬,十月,辛酉,襄、顷之族杀献公而立成公。

襄公,顷公之父。

成公,献公弟。

○顷音倾。

十一月,季武子卒。

晋侯谓伯瑕伯瑕,士文伯。

曰:"吾所问日食,从矣,可常乎?"卫侯、武子皆卒故。

对曰:"不可。 六物不同,各异时。 民心不壹,政教殊。 事序不类,有变易。 官职不则,治官居职非一法。 同始异终,胡可常也?《诗》曰:‘或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国。 ’《诗·小雅》。 言不同。 ○憔,在遥反。 《诗》作“尽"。

瘁,在醉反。

[疏]"诗曰"至"事国"。

○正义曰:《小雅·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已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

"或燕燕居息",燕燕,安息貌。

"或尽瘁事国",尽力劳病以从国事。

此作"憔悴",盖师读不同。

其异终也如是。”

公曰:"何谓六物?"对曰:"岁、时、日、月、星、辰是谓也"。

公曰:"多语寡人辰,而莫同。 何谓辰?"对曰:"日月之会是谓辰,一岁日月十二会,所会谓之辰。 ○语,鱼据反。 [疏]“岁时日月星辰"。

○正义曰:《释天》云:"载,岁也。 夏曰岁","周曰年"。

李巡曰:"载,一岁莫不覆载也。"

孙炎曰:"四时一终曰岁,取岁星行一次也。 年取年谷一熟。"

是言岁即年也。

时谓四时,春夏秋冬也。

日谓十日,从甲至癸也。

月从正月至十二月也。

星,二十八宿也。

辰谓日月所会,一岁十二会,从子至亥也。

《周礼·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 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

谓此六物也。

大岁所在,十二年始匝,故为十二岁。

○辰,而莫同。

○正义曰:东南隅有辰也,大火谓之辰也,又有日月之会辰也,又北方有辰星也。

日月会谓之辰者,辰时也,言日月聚会有时也。

故以配日。”

谓以子丑配甲乙。

[疏]"故以配日"。

○正义曰:言辰无常所,分在十二以十干配之,明非一所也。

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姜氏,宣姜。

嬖人婤姶生孟絷。

孔成子梦康叔谓已:"立元,成子,卫卿,孔达之孙烝锄也。 元,孟絷弟,梦时元未生。 ○婤音周,又直周反,徐敕周反。 姶,乌答反。 絷,张立反。 烝,之承反。 [疏]注“梦时元未生"。

○正义曰:知者,传曰"婤姶生孟絷",即云"成子梦"。

若已生讫,当云"婤姶生孟絷及元",然云"孔成子梦",且说梦巳下,乃云晋韩宣子聘岁生元。

明未生也。

余使羁之孙圉与史苟相之。”

羁,烝锄子。

苟,史朝子。

○羁,居宜反。

相,息亮反,下同。

朝如字。

史朝亦梦康叔谓己:"余将命而子苟,与孔烝锄之曾孙圉,相元。"

史朝见成子,告之梦,梦协。

协,合也。

晋韩宣子为政,聘于诸侯之岁,在二年。

婤姶生子,名之曰元。

孟絷之足不良,能行。

跛也。

○跛,波我反。

[疏]"之足不良"。

正义曰:当断不良为句。

"能行"向下读之。

知者,案二十年杜注云:"絷足不良,故以官邑还豹",是也。

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卫国,主其社稷。"

令蓍辞。

遇《屯》。

《震》下《坎》上,《屯》。

○屯,张伦反。

又曰:"余尚立絷,尚克嘉之。"

嘉,善也。

遇《屯》之《比》。

《坤》下《坎》上,《比》。

《屯》初九爻变。

○比,毗志反,注同。

[疏]"之比"。

○正义曰:所以上《屯》无变者,皆遇少爻故也。

以示史朝。

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

《周易》曰:"《屯》,元亨。"

○亨,许庚反,注元亨皆同。

成子曰:"非长之谓乎?言《屯》之元亨,谓年长,非谓名元。 ○长,丁丈反,注同。 对曰:“康叔名之,可谓长矣。 善之长也。 ○名,如字,徐武政反。 孟非人也。 将不列于宗,不可谓长。 足跛非全人,不可列为宗主。 且其繇曰‘利建侯’。 繇,卦辞。 ○繇,直又反。 嗣吉何建?建非嗣也。 嗣子有常位,故无所卜,又无所建。 今以位不定,卜嗣得吉,则当从吉而建之也。 ○言何建,本或作可建。 二卦皆云,谓再得《屯》卦,皆有建侯之文。 [疏]“二卦皆云"。

○正义曰:谓前卜元之二卦,非谓后卜絷之卦也。

子其建之。

康叔命之,二卦告之。

筮袭于梦,武王所用也。

弗从何为?《外传》云:"《大誓》曰:‘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 ’"此武王辞。

[疏]注"外传云"。

○正义曰:《外传》云者,《国语》引《大誓》也。

《古文尚书·大誓》具有此文。

此传之意,取《大誓》也。

杜不见古文,故引《外传》解之。

弱足者居。

跛则偏弱,居其家,不能行。

侯主社稷,临祭祀,奉民人,事鬼神,从会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孟跛利居,元吉利建。

○焉,于虔反。

故孔成子立灵公。

十二月,癸亥,葬卫襄公。

灵公,元也。

【经】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

"以首恶从杀例,故称弟,又称世子。 ○招,常遥反。 "

[疏]注"以首"至"世子"。

○正义曰:招与公子过共杀偃师,而立公子留。

及楚杀征师,留出奔郑,招乃归罪于过,而使陈人杀之。

及楚师来讨,又推过为首,得免重责,不死,而放之于越,是以招为从罪也。

若其从招之诈,如楚之意,则宜书过杀偃师。

由是仲尼知其实状,以招为首。

传言:"书曰‘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罪在招也。"

是仲尼新意,以招为首恶也。

从杀例者,从两下相杀之例也。

《释例》曰:"大臣相杀,死者无罪,则两称名氏,以示杀者之罪,王札子杀召伯、毛伯,是也。 若死者有罪,则不称杀者名氏,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是也。"

然则世子虽是副主,犹是人臣,从此人臣相杀之例,故称"弟",以见杀者之罪也。

又称"世子",以见世子亦人臣也。

郑段去"弟"陈招不去"弟"者,《释例》云:"陈招杀兄之子","然不推刃于其兄,故以首恶称弟称名,从两下相杀也"。

是言招罪轻于害兄,故存弟也。

夏,四月,辛丑,陈侯溺卒。

襄二十七年"大夫盟于宋"。

○溺,乃历反。

[疏]注"襄二"至"于宋"。

○正义曰:溺以襄五年即位,尔来陈常从楚,唯有襄二十七年大夫与鲁同盟于宋。

刘炫云:"往年卫侯恶卒,杜云‘元年大夫盟于虢’。 此不数虢。"

以杜为上下自相反。

今知不然者,以盟于宋,经有明文,故指之。

虢盟文不见经,故不数也。

其卫侯恶更无盟处,唯有虢盟,故数之。

刘不寻杜意,而规其过,非也。

叔弓如晋。

楚人执陈行人干征师,杀之。

称行人,明非行人罪。

○干,古丹反。

陈公子留出奔郑。

留为招所立,未成君而出奔。

秋,搜于红。

革车千乘,不言大者,经文阙也。

红,鲁地。

沛国萧县西有红亭。

远疑。

○搜,所求反。

红,户东反。

乘,绳证反。

沛音贝。

[疏]注"革车"至"阙也"。

○正义曰:传称"革车千乘",是大搜也。

十二年"大搜于比蒲",三十二年"大搜于昌间",定十三年、十四年"大搜于比蒲",皆云"大搜"。

此不云"大",知经阙文也。

《释例》云:"红之搜,传言‘革车千乘’,所以示大搜也。 而经不书‘大’,诸事同而文异。 传不曲言经义者,直是时史之阙略,仲尼略而从之。 《春秋》不可错综经文,此之类也。 刘、贾、颖云:‘搜于红’不言‘大’者,言公大失权在三家也。 十一年‘搜于比蒲’,经书‘大搜’,复云书大者,言大众尽在三家。 随文造意,以非例为例,不复知其自违也。"

陈人杀其大夫公子过。

与招共杀偃师,书名,罪之。

○过,古禾反。

大雩。

无传。

不旱而秋雩,过也。

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

不称将帅,不以告。

壬午,月十八日。

○将,子匠反。

执陈公子招,放之于越。

无传。

复称公子,兄已卒。

○复,扶又反。

杀陈孔奂。

无传。

招之党,楚杀之。

○奂,呼乱反。

[疏]注"招之党楚杀之"。

○正义曰:孔奂之为招党,传无其文。

正以杀称名氏,是有罪之文,知其是招党也。

文七年"宋人杀其大夫",传曰:"不称名,众也,且言非其罪也。"

无罪不称名,知称名为有罪矣。

若使孔奂无罪,仲尼必当变文。

但此非常例,先无定制,不知其将何所称也。

执招杀奂,皆是楚人为之,承上"楚师灭陈"之下,是楚可知,不复每文书楚。

杜以注文隔,故言"楚杀"以明之。

不言"杀陈大夫"者,杀他国之臣,例不书爵。

宣十一年"楚人杀陈夏征舒",是其类也。

此执招杀奂,皆"灭陈"乃为之,故依次而书,书在"灭陈"之下。

葬陈哀公。

嬖人袁克葬之。

鲁注会,故书。

○嬖,必计反。

[疏]注"嬖人"至"故书"。

○正义曰:贾、服以"葬哀公"之文,在"杀孔奂"之下,以为楚葬哀公,故杜辩之"袁克葬之"。

案传"克欲杀马毁玉,楚人将欲杀克",不得为楚葬之。

若是楚葬,宜云"楚人葬陈哀公",当如"齐侯葬纪伯姬",不得直言"葬"也。

且诸言葬某公者,皆是鲁往会葬之文,大夫不得书名,言其所为之事而已,故云"鲁往会,故书"也。

案传袁克之葬,乃是私窃葬之。

而鲁得会者,诸侯之卒,告卒不告葬。

但葬有常期,知卒即往会之,未必得以礼从赴也。

【传】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

"魏榆,晋地。 ○魏榆,服云:"魏,邑也。 榆,州里名。" "

[疏]注"魏榆晋地"。

○正义曰:服虔云:"魏,邑。 榆,州里名。"

襄二十三年叔孙豹"次于雍榆"。

雍榆,地名,知魏榆亦地名也。

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 谓有精神冯依石而言。 ○冯,皮冰反,注同。 不然,民听滥也。 滥,失也。 ○滥,力暂反,下注同。 [疏]“民听滥"。

○正义曰:或民听滥失实,无言而妄称有言也。

抑臣又闻之抑,疑辞。

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

’今宫室崇侈,民力雕尽,雕,伤也。

○讟,徒木反。

侈,昌氏反,又尺氏反。

怨讟并作,莫保其性。

性,命也,民不敢自保其性命。

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虒祈之宫。

虒祁,地名,在绛西四十里,临汾水。

○虒音斯,本又作,同。

祁,巨之反,又音臣之反。

汾,扶云反。

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子野,师旷字。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 怨咎远其身也。 ○远,于万反,注同。 咎,其九反,下文同。 小人之言,僣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诗》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 《诗·小雅》也。 不能言,谓不知言理。 以僣言见退者,其言非不从舌出,以僣而无信,自取瘁病,故哀之。 ○僣,子念反,注同,不信也。 出,如字,又尺遂反。 瘁,在醉反。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其是之谓乎!哿嘉也。 巧言如流谓非正言而顺叙,以听言见答者。 言其可嘉,以信而有征,自取安逸。 师旷此言,缘问流转,终归于谏,故以比巧言如流也。 当叔向时,《诗》义如此,故与今说《诗》者小异。 ○哿,古可反,《毛诗传》云可也。 俾,必耳反,本又作卑。 休,许虬反,美也。 [疏]“诗曰"至"谓乎"。

○正义曰:《小雅·雨无正》之篇也。

可哀愍哉,彼不能言之人。

其所言者,非不从舌是出,但其言僣而无征,惟于巳身是病。

以不能言而自病其身,是可哀也。

可嘉美矣,彼能言者,巧为言语如水之转流,然其言"信而有征",自使其身处休美之地。

以言能而自处其美地,故可嘉也。

此能言处休者,其是子野之谓乎。

○注"哿嘉"至"小异"。

○正义曰:《诗毛传》云:"哿,可也。"

哿无正训,以其字从加从可,故各以意训耳。

此诗上文云:"听言则答,谮言则退",然后次此"哀哉",故杜以"哀哉不能言"覆上"僣言见退",谓言而不见信,被黜退者也。

"哿矣能言"覆上"听言则答",谓言可听用见应答者也。

以其言可嘉善,"信而有征",故"自取安逸",处休美也。

师旷因公之问,其言流转,终归于谏。

其言实巧,故以比"巧言如流"也。

据今毛郑解《诗》"哀哉不能言"者,贤人不能言也,不能以其正道曲从君心,故身见困病。

"哿矣能言",乃指时世。

所谓"能言"者,巧言从俗,如转流矣。

阿谀顺旨,不依正法,得使身居休美。

与此所引意异。

故言"当叔向时,《诗》义如此,与今说《诗》者小异"。

隐元年注云:"诗人之作,各以情言。 君子论之,不以文害意。 故《春秋传》引《诗》,不皆与今说《诗》者同,他皆放此。"

然则引《诗》断章取义,得异于本,而云"叔向时《诗》义如此"者,但叔向此言在孔子删《诗》之前,与删《诗》之后,其义或异,故云"叔向时《诗》义如此"。

隐元年论《诗》者君子之言,君子即丘明也。

其言则删《诗》之后,乃与《诗》说不同,故云引《诗》断章。

此杜大略而言。

其实未脩之前,有引《诗》亦有断章者。

是宫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

为十年晋侯彪卒传。

陈哀公元妃郑姬生悼大子偃师,元妃,嫡夫人也。

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胜。

二妃嬖,留有宠,属诸徒招与公子过。

招及过皆哀公弟也。

哀公有废疾。

○废,甫肺反。

三月,甲申,公子招、公子过杀悼大子偃师,而立公子留。

夏,四月,辛亥,哀公缢。

忧恚自杀。

经书辛丑,从赴。

○谥,一豉反。

恚,一睡反。

[疏]注"经书辛丑从赴"。

○正义曰:经云辛丑,传言辛亥,经、传异者,多是传实经虚,故言从赴。

《长历》四月戊戌朔,四日辛丑,十四日辛亥。

一月之内,有此二日,故不云日误。

干征师赴于楚,干征师,陈大夫。

且糕有立君。

公子胜愬之于楚,以招、过杀偃师告愬也。

楚人执而杀之。

杀于征师。

公子留奔郑。

书曰:"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罪在招也。

"楚人执陈行人干征师杀之",罪不在行人也。

疑为招赴楚,当同罪,故重发之。

○为,于伪反,下"为子良立宰"、"为之立宰"同。

重,直用反。

[疏]注"疑为"至"发之"。

○正义曰:襄十一年"楚人执郑行人良霄",传称"书曰行人,言使人也"。

此复发传,故言"重发之"也。

《释例》曰:"行人有六,而发传有三者,因良霄以显其称行人,因干征师以示其非罪,因鲁叔孙婼以同外内大夫,则余三人皆随例而为义也。"

叔弓如晋,贺虒祁也。

贺宫成。

游吉相郑伯以如晋,亦贺虒祁也。

史赵见子大叔曰:"甚哉,其相蒙也!蒙,欺也。 ○相,息亮反,下“而相吾室"同。

可吊也,而又贺之?”子大叔曰:"若何吊也?其非唯我贺,将天下实贺。"

言诸侯畏晋,非独郑。

○若何吊也,本或作若何吊也。

秋,大搜于红,自根牟至于商、卫,革车千乘。

大搜,数军实,简车马也。

根牟,鲁东界。

琅邪阳都县有牟乡。

商,宋地。

鲁西竟接宋、卫也。

言千乘,明大搜,且见鲁众之大数也。

○乘,绳证反,注同。

数,色主反。

竟音境。

见,贤遍反。

七月,甲戌,齐子尾卒,子旗欲治其室。

子旗,栾施也。

欲并治子尾之家政。

丁丑,杀梁婴。

梁婴,子尾家宰。

八月,庚戌,逐子成、子工、子车,三子,齐大夫,子尾之属。

子成,顷公子固也。

子工,成之弟铸也。

子车,顷公之孙捷也。

○顷音倾,下文并同。

铸,之树反。

捷,在接反。

皆来奔,不书,非卿。

而立子良氏之宰。

子良,子尾之子高彊也。

子旗为子良立宰。

其臣曰:"孺子长矣,孺子谓子良。 ○孺,而树反,本亦作孺。 长,丁丈反。 而相吾室,欲兼我也。"

兼,并也。

授甲,将攻之。

陈桓子善于子尾,亦授甲,将助之。

或告子旗,子旗不信,则数人告。

将往,又数人告于道,遂如陈氏。

桓子将出矣,闻之而还,闻子旗至。

○数,色主反,下同。

[疏]"将往"至"陈氏"。

○正义曰:将往子良之家也,又数人告,不复敢向子良之家,遂如陈氏。

服虔云:"将往者,欲往到陈氏问助子良攻我意",谬甚也。

游服而逆之,去戎备,着常游戏之服。

○去,起吕反。

着,张略反。

请命。

问桓子所至。

对曰:"闻彊氏授甲将攻子,子闻诸?"曰:"弗闻。"

"子盍亦授甲?无宇请从。"

无宇,桓子名。

○盍,胡腊反,下同。

从,才用反。

子旗曰:"子胡然?彼孺子也,吾诲之,犹惧其不济,吾又宠秩之。 谓为之立宰。 其若先人何?子盍谓之?谓之使无攻我。 《周书》曰:‘惠不惠,茂不茂。 ’《周书·康诰》也。 言当施惠于不惠者,劝勉于不勉者,茂,勉也。 康叔所以服弘大也。"

服,行也。

桓子稽颡曰:"顷、灵福子,顷公、灵公,乐氏所事之君。 ○稽音启。 颡,素党反。 [疏]注“周书"至"勉也"。

○正义曰:周公戒康叔,当施惠于不肯施惠者,劝勉其不能勉力者。

今子良不能勉力为善,欲令桓子劝勉之,故引此书也。

"茂,勉也",《释诂》文。

○"顷"。

○正义曰:谥法:"祗动追惧曰顷。"

吾犹有望。”

望子旗惠及己。

遂和之如初。

和栾、高二家。

陈公子招归罪于公子过而杀之。

言招所以不死而得放。

九月,楚公子弃疾帅师奉孙吴围陈,孙吴,悼大子偃师之子惠公。

宋戴恶会之。

戴恶,宋大夫。

冬,十一月,壬午,灭陈。

壬午,十月十八日。

传言十一月,误。

[疏]注"壬午"至"月误"。

○正义曰:杜以《长历》校之,十月乙丑朔,十八日得壬午也。

十一月无壬午。

经书十月,历与经合,知传言十一月者,误也。

舆嬖袁克,杀马毁玉以葬。

舆,众也。

袁克,嬖人之贵者,欲以非礼厚葬哀公。

[疏]注"舆众"至"哀公"。

○正义曰:就众嬖之内,特举袁克之名,知克是嬖人之贵者也。

葬无杀马毁玉之法,知欲以非礼厚葬哀公也。

服虔云:"一曰:马,陈侯所乘马。 玉,陈侯所佩玉。 故杀马毁玉,不欲使楚得之。"

事亦有似。

知不然者,楚既灭陈,则为已有,克不能私藏马玉欲残毁之,故不从。

楚人将杀之,请置之。

置马、玉。

○置,之豉反。

既又请私,私尽君臣恩。

私于幄,加绖于颡而逃。

幄,帐也。

逃,不欲为楚臣。

○幄,于角反。

绖,直结反。

使穿封戌为陈公,戌,楚大夫。

灭陈为县,使戌为县公。

○穿音川。

戍音恤。

曰:"城麇之役,不谄。 成麇役在襄二十六年。 戍与灵王争皇颉。 ○麇,九伦反,注同。 谄,敕检反。 颉,户结反。 侍饮酒于王。 王曰:“城麇之役,女知寡人之及此,女其辟寡人乎?"及此,谓为王。

○女音汝,下同。

对曰:"若知君之及此,臣必致死礼,以息楚国。"

息,宁静也。

晋侯问于史赵曰:"陈其遂亡乎?"对曰:"未也。"

公曰:"何故?"对曰:"陈,颛顼之族也。 陈祖舜,舜出颛顼。 ○颛音专。 顼,许玉反。 岁在鹑火,是以卒灭,陈将如之。 颛顼氏以岁在鹑火而灭,火盛而水灭。 ○鹑,巿春反。 [疏]“对曰"至"楚国"。

○正义曰:致死礼者,欲为郏敖致死杀灵王也。

穿封戌既臣事灵王,而为此悖言,追恨不杀君者,以明在君为君之义,见巳忠直。

若如今日有人欲谋灵王,巳必致死杀之,此对是谄,非悖也。

○注"颛顼"至"水灭"。

○正义曰:颛顼崩年,岁星在鹑火之次,于时犹有书专言之,故史赵得而知也。

岁星,天之贵神,所在必昌。

鹑火得岁而火益盛,火盛而水灭。

颛顼水德,故以此年终也。

陈是颛顼之族,故知灭将如之,亦当岁在鹑火,陈乃灭也。

史赵别有以知,假此而为言耳。

不可一准此言,以验国之兴灭。

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

箕、斗之间有天汉,故谓之析木之津。

由,用也。

○析,星历反。

复,扶又反,一音服。

[疏]注"箕斗"至"用也"。

○正义曰:析木之津,于十二次为位在寅也。

《释天》云:"析木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

孙炎曰:"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

刘炫谓是天汉,即天河也。

天河在箕、斗二星之间,箕在东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

分析水、木,以箕星为隔。

隔河须津梁以渡,故谓此次为析木之津也。

不言析水而言析木者,此次自南而尽北,故依此次而名析木也。

襄三十年传称"岁星在娵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娄"。

岁星岁行一次,降娄距此九年,故此年岁在析木之津也。

"由,用",《释诂》文。

言将用是而更兴。

且陈氏得政于齐,而后陈卒亡。

物莫能两盛。

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

幕,舜之先。

瞽瞍,舜父。

从幕至瞽瞍间,无违天命废绝者。

○幕音莫。

瞽音古。

瞍,素口反。

[疏]注"幕舜"至"绝者"。

○正义曰:《鲁语》云:"幕,能师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

孔晁云:幕能修道,功不及祖,德不及宗,故每于岁之大烝而祭焉,谓之报。

言虞舜祭幕,明幕是舜先,不知去舜远近也。

《帝系》云:"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蟜牛,蟜牛生瞽瞍。"

亦不知幕于蟜牛以前是谁名字之异也。

"从幕至瞽叟,无违天命废绝",言其不绝世,继嗣相传,以至舜也。

观传此文,瞽叟以前,似有国土。

而《尚书·序》云:"虞舜侧微",孔安国云:"为庶人,故微贱。"

经云"有鳏在下,曰虞舜",明是下贱矣。

盖至瞽叟,始失国耳。

此久远之事,不可知也。

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舜后,盖殷之兴,存舜之后而封遂,言舜德乃至于遂。

○重,直用反。

[疏]注"遂舜"至"于遂"。

○正义曰:三年传云:"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则遂在直柄之后,故云盖殷兴,存舜之后而封之也。

言舜有明圣之德,其德流及于遂,故言"置德于遂"。

置,置也,置此德于遂身,令使遂有德也。

遂世守之。

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

胡公满,遂之后也,事周武王,赐姓曰妫,封诸陈,绍舜后。

○妫,九危反。

[疏]注"胡公"至"舜后"。

正义曰:胡公封陈之由,襄二十五年传巳具之矣。

《世本》:"舜姓姚氏。"

哀元年传称:夏后少康奔虞,虞思妻之以二姚。

虞思,犹姓姚也。

至胡公,周乃赐姓为妫耳。

因昔虞舜居妫水,故周赐以妫为姓也。

《陈世家》言"舜居妫汭,其后因姓妫氏",谓胡公之前巳姓妫矣,是马迁之妄也。

臣闻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数未也。

继守将在齐,其兆既存矣。”

言陈氏兴盛于齐,形兆巳见。

○见,贤遍反。

[疏]"其兆既存矣"。

○正义曰:陈氏世世益贤,而位渐高,有恩德而得民意,其有国之征兆既存在矣,言可知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