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卷十下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卷十下 郭庆藩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一】。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一】?曰:"无乎不在【三】。"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四】?""圣有所生,王有所成【五】,皆原于一【六】。"

【一】【注】为其所"一"有为,则真为也,为其真为,则无为矣,又何加焉!

【疏】方,道也。

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皆随有物之情,顺其所为之性,任群品之动植,曾不加之于分表,是以虽教不教,虽为不为矣。

【二】【疏】上古三皇所行道术,随物任化,淳朴无为,此之方法,定在何处?假设疑问,发明深理也。

【释文】《恶乎》音乌。

【三】【疏】答曰:无为玄道,所在有之,自古及今,无处不遍。

【四】【注】神明由事感而后降出。

【疏】神者,妙物之名;明者,智周为义。

若使虚通圣道,今古有之,亦何劳彼神人显兹明智,制体作乐以导物乎?

【五】【疏】夫虚凝玄道,物感所以诞生,圣帝明王,功成所以降迹,岂徒然哉!【六】【注】使物各复其根,抱一而已,无饰于外,斯圣王所以生成也。

【疏】原,本也。

一,道。

虽复降灵接物,混迹和光,应物不离真常,抱一而归本者也。

【校】"一"赵谏议本其所作以其。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一】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二】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三】,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四】,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五】,老弱孤寡为意"一",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六】。

【一】【注】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异。

【疏】冥宗契本,谓之自然。

淳粹不杂,谓之神妙。

嶷然不假,谓之至极。

以自然为宗,上德为本,玄道为门,观于机兆,随物变化者,谓之圣人。

己上四人,只是一耳,随其功用,故有四名也。

【释文】《不离》力智反。

下注不离、离性、下章离于同。

《兆于》本或作逃。

【二】【注】此四"者"〔名〕"二"之粗迹,而贤人君子之所服膺也。

【疏】布仁惠为恩泽,施义理以裁非,运节文为行首,动乐音以和性,慈照光乎九有,仁风扇乎八方,譬兰蕙芳馨,香气熏于遐迩,可谓贤矣。

【释文】《为行》下孟反。

章内同。

《熏然》许云反,温和貌。

崔云:以慈仁为馨闻也。

《之粗》七奴反。

卷内皆同。

【三】【疏】稽,考也。

操,执也。

法定其分,名表其实,操验其行,考决其能。

一二三四,即名法等是也。

【释文】《以参》本又作操,同。

七曹反,宜也。

《以稽》音鸡,考也。

【四】【疏】自尧舜已下,置立百官,用此四法更相齿次,君臣物务,遂以为常,所谓彝伦也。

【五】【疏】夫事之不可废者,耕织也;圣人之不可废者,衣食也。

故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以蕃滋生息,畜积藏储者,皆养民之法。

【释文】《蕃息》音烦。

《畜》敕六反,又许六反。

《藏》如字,又才浪反。

【六】【注】民理既然,故圣贤不逆。

【校】"一"高山寺本无为意二字。

"二"名字依赵谏议本改。

古之人其备乎【一】!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二】,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三】,六通四辟"一",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四】。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五】。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六】。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七】。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八】。

【一】【注】古之人即向之四名也。

【疏】养老哀弱,矜孤恤寡,五帝已下,备有之焉。

【二】【疏】配,合也。

夫圣帝无心,因循品物,故能合神明之妙理,同天地之精醇,育宇内之黎元,和域中之群有。

【释文】《醇》顺伦反。

【三】【注】本数明,故末〔度〕"二"不离。

【疏】本数,仁义也。

末度,名法也。

夫圣心慈育,恩覃黎庶,故能明仁义以崇本,系"法"名〔法〕以救末。

◎家世父曰: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所从悟入不同,而稽之名法度数,以求养民之理,则固不能离弃万物,以不与民生为缘;故曰明"乎"〔于〕本数,系于末度。

庄子自〔明〕著书之旨而微发其意如此。

【四】【注】所以为备。

【疏】"辟"〔辟〕,法也。

大则两仪,小则群物,精则神智,粗则形像,通六合以遨游,法四时而变化,随机运动,无所不在也。

【释文】《四辟》婢亦反。

本又作辟。

【五】【注】其在数度而可明者,虽多有之,已疏外也。

【疏】史者,春秋尚书,皆古史也。

数度者,仁义名法等也。

古旧相传,显明在世者,史传书籍,尚多有之。

【六】【注】能明其迹耳,岂所以迹哉!

【疏】邹,邑名也。

鲁,国号也。

搢,笏也,亦插也。

绅,大带也。

先生,儒士也。

言仁义名法布在六经者,邹鲁之地儒服之人能明之也。

【释文】《邹》庄由反,孔子父所封邑。

【七】【疏】道,达也,通也。

夫诗道情志,书道世事,礼道心行,乐道和适,易明卦兆,通达阴阳,春秋褒贬,定其名分。

【释文】《道志》音导。

下以道皆同。

《名分》扶问反。

【八】【注】皆道古人之陈迹耳,尚复不能常称。

【疏】六经之迹,散在区中,风教所覃,不过华壤。

百家诸子,依稀五德,时复称说,不能大同也。

【释文】《尚复》扶又反。

下章不复同。

【校】"一"赵谏议本辟作辟。

"二"度字依王叔岷说补。

天下大乱【一】,贤圣不明【二】,道德不一【三】,天下多得一【四】察焉以自好【五】。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六】犹百"一"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七】。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八】。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九】,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一0】。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一一】,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一二】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一三】,道术将为天下裂【一四】。

【一】【注】用其迹而无统故也。

【疏】执守陈迹,故不升平。

【二】【注】能明其迹,又未易也。

【疏】韬光晦迹。

【释文】《未易》以豉反。

【三】【注】百家穿凿。

【疏】法教多端。

【四】【注】各信其偏见而不能都举。

【疏】宇内学人,各滞所执,偏得一术,岂能弘通!

【释文】《得一》偏得一术。

【五】【注】夫圣人统百姓之大情而因为之制,故百姓寄情于所统而自忘其好恶,故与一世而得淡漠焉。

乱则反之,人恣其近好,家用典法,故国异政,家殊俗。

【疏】不能恬淡虚忘,而每运心思察,随其情好而为教方。

【释文】《自好》呼报反。

注及下同。

◎王念孙曰:郭象断天下多得一为句。

释文曰,得一,偏得一术。

案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当作一句读。

下文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句法正与此同。

一察,谓察其一端而不知其全体。

下文云,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即所谓一察也。

若以一字上属为句,察字下属为句,则文不成义矣。

◎俞樾曰:郭注断天下多得一为句,释文曰,得一,偏得一术。

王氏念孙谓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当作一句读,一察,谓察其一端而不知其全体。

今案郭读文不成义,当从王读。

惟以一察为察其一端,义亦未安。

察当读为际,一际,犹一边也。

广雅释诂,际、边并训方,是际与边同义。

得其一际,即得其一边,正不知全体之谓。

察际并从祭声,古音相同,故得通用耳。

下文云,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一际与一曲,其义相近。

◎家世父曰:一察,谓察见其一端,据之以为道而因而好之。

旧注以天下多得一为句,误。

《好恶》乌路反。

《淡》本又作淡,徒暂反。

《漠》音莫。

【六】【疏】夫目能视色,不能听声;鼻能闻香,不能辨味,各有所主,故不能相通也。

【七】【注】所长不同,不得常用。

【疏】夫六经五德,百家诸书,其于救世,各有所长,既未中道,故时有所废,犹如鼻口有所不通也。

【释文】《众技》其绮反。

【八】【注】故未足备任也。

【疏】虽复各有所长,而未能该通周遍,斯乃偏僻之士,滞一之人,非圆通合变者也。

【释文】《不遍》音遍。

【九】【注】各用其一曲,故析判。

【疏】一曲之人,各执偏僻,虽着方术,不能会道,故分散两仪淳和之美,离析万物虚通之理也。

【一0】【注】况一曲者乎!

【疏】观察古昔全德之人,犹"解"〔鲜〕能备两仪之亭毒,称神明之容貌,况一曲之人乎!

【释文】《称神》尺证反。

下章同。

【一一】【注】全人难遇故也。

【疏】玄圣素王,内也。

飞龙九五,外也。

既而百家竞起,各私所见,是非殽乱,彼我纷纭,遂使出处之道,暗塞而不明,郁闭而不泄也。

【一二】【疏】心之所欲,执而为之,即此欲心而为方术,一往逐物,曾不反本,欲求合理,其可得也!既乖物情,深可悲叹!【一三】【注】大体各归根抱一,则天地之纯也。

【疏】幸,遇也。

天地之纯,无为也;古人大体,朴素也。

言后世之人,属斯浇季,不见无为之道,不遇淳朴之世。

【一四】【注】裂,分离也。

道术流弊,遂各奋其方,或以主物,则物离性以从其上而性命丧矣。

【疏】裂,分离也。

儒墨名法,百家驰骛,各私所见,咸率己情,道术纷纭,更相倍谲,遂使苍生措心无所,分离物性,实此之由也。

◎庆藩案裂,依字当作列。

说文:列,分解也。

易艮九二列其夤,管子五辅篇、曾子天圆篇瘗大袂列。

古分解字皆作列。

说文:裂,缯余也。

义各不同。

今分列字皆作裂,而列但为行列字矣。

【释文】《哀矣》如字。

本或作丧,息浪反。

◎卢文弨曰:今书作丧矣。

【校】"一"世德堂本百作有。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一】,以绳墨自矫【二】而备世之急【三】,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一"【四】。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五】。

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六】,其道不怒【七】;又好学而博,不异【八】,不与先王同【九】,毁古之礼乐【一0】。

【一】【注】勤俭则瘁,故不晖也。

【疏】侈,奢也。

靡,丽也。

晖,明也。

教于后世,不许奢华,物我穷俭,未"常"〔尝〕绮丽,既乖物性,教法不行,故"于"先王典礼不得显明于世也。

【释文】《不侈》尺纸反,又尺氏反。

《不晖》如字。

崔本作浑。

《则瘁》在醉反。

【二】【注】矫,厉也。

【疏】矫,厉也。

用仁义为绳墨,以勉厉其志行也。

【释文】《自矫》居表反。

【三】【注】勤而俭则财有余,故"二"急有备。

【疏】世急者,谓阳九百六水火之灾也。

勤俭节用,储积财物,以备世之凶灾急难也。

【四】【注】不复度众所能也。

【疏】循,顺也。

古之道术,禹治洪水,勤俭枯槁,其迹尚在,故言有在于是者。

姓禽,字滑厘,墨翟弟子也。

墨翟"循"〔滑〕"三"厘,性好勤俭,闻禹风教,深悦爱之,务为此道,勤苦过甚,适周己身自顺,未堪教被于人矣。

【释文】《墨翟》宋大夫,尚俭素。

《禽滑》音骨,又户八反。

《厘》力之反,又音熙。

禽滑厘,墨翟弟子也。

不顺五帝三王之乐,嫌其奢。

《而说》音悦。

下注同,后闻风而说皆同。

《大过》音太,旧敕佐反。

后大过、大多、大少仿此。

《大顺》顺,或作循。

◎庆藩案循,或作顺。

说文:循,顺行也。

郑注尚书中候曰:循,顺。

书大传三正若循连环,白虎通义引此,循作顺。

顺与循,古同声而通用也。

《度众》徒各反。

【五】【疏】非乐节用,是墨子二篇书名也。

生不歌,故非乐,死无服,故节用,谓无衣衾棺椁等资葬之服,言其穷俭惜费也。

【释文】《非乐节用》墨子二篇名。

【六】【注】夫物不足,则以斗为是,今墨子令百姓皆勤俭各有余,故以斗为非也。

【疏】普泛兼爱,利益群生,使各自足,故无斗争,以斗争为"之"非也。

【释文】《泛》芳剑反。

《爱兼利》化同己俭为泛爱兼利。

《令百》力呈反。

下同。

【七】【注】但自刻也。

【疏】克己勤俭,故不怨怒于物也。

【八】【注】既自以为是,则欲令万物皆同乎己也。

【疏】墨子又好学,博通坟典,己既勤俭,欲物同之也。

【九】【注】先王则恣其群异,然后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一0】【注】嫌其侈靡。

【疏】礼则节文隆杀,乐则钟鼓羽毛,嫌其侈靡奢华,所以毁弃不用。

【校】"一"世德堂本循作顺。

"二"世德堂本故作而。

"三"滑字依覆宋本改。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一】。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二】。

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

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

【三】未"一"败墨子道【四】,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五】?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六】;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七】,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

墨子虽独能任,柰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八】

【一】【疏】已上是五帝三王乐名也。

【释文】《有夏》户雅反。

◎卢文弨曰:今书作有大夏。

下有濩亦作有大濩。

《有濩》音护。

《有辟》音壁。

《作武》武,乐名。

【二】【疏】自天王已下,至于士庶,皆有仪法,悉有等级,斯古之礼也。

【释文】《七重》直龙反。

下同。

【三】【注】物皆以任力称情为爱,今以勤俭为法而为之大过,虽欲饶天下,更非所以为爱也。

【疏】师于禹迹,勤俭过分,上则乖于三王,下则逆于万民,故生死勤穷,不能养于外物,形容枯槁,未可爱于己身也。

【四】【注】但非道德。

【疏】未,无也。

翟性尹老之意也。

【释文】《未败》败,或作毁。

《墨子》是一家之正,故不可以为败也。

崔云:未坏其道。

【五】【注】虽独成墨而不类万物之情。

【疏】夫生歌死哭,人伦之常理;凶哀吉乐,世物之大情。

今乃反此,故非徒类矣。

【释文】《非歌》生应歌,而墨以歌为非也。

《乐而》音洛。

下及注同。

◎家世父曰:墨子之意,主于节用。

其非乐篇言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鴳鼓,琴瑟竽笙,言今王公大人为乐,亏夺民衣食之时,亏夺民衣食之财,其三篇言其乐逾繁,其治逾寡。

庄子亦辩其非乐薄葬,而归本于节用,言墨子之道所以未败,今之歌固非歌,今之哭固非哭,今之乐固非乐,其与墨子之言,果类乎,果非类乎?故以下但着其勤苦之实,以明墨子之本旨。

【六】【注】觳,无润也。

【疏】觳,无润也。

生则勤苦身心,死则资葬俭薄,其为道干觳无润也。

【释文】《觳》郭苦角反。

徐户角反。

郭李皆云:无润也。

◎家世父曰:尔雅释诂觳,尽也。

管子地员篇淖而不肕,刚而不觳;其下土三十物,又次曰五觳。

觳者,薄也。

史记始皇本纪虽监门之养,不觳于此矣,言不薄于此也。

墨子之道,自处以薄。

郭象注觳无润也,解似迂曲。

【七】【注】夫圣人之道,悦以使民,民得性之所乐则悦,悦则天下无难矣。

【疏】夫圣人之道,得百姓之欢心,今乃使物忧悲,行之难久,又无润泽,故不可以教世也。

【释文】《其行》下孟反。

下注以成其行同。

【八】【注】王者必合天下之欢心而与物俱往也。

【疏】夫王天下者,必须虚心忘己,大顺群生,今乃毁皇王之法,反黔首之性,其于主物,不亦远乎!

【释文】《能任》音任。

【校】"一"赵谏议本未作末。

墨子称道曰:"昔"一"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二"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一】。 禹亲自操稿"三"耜而九杂"四"天下之川【二】;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五",置万国。 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三】。"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蹺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四】,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五】。"

【一】【疏】湮,塞也。

昔尧遭洪水,命禹治水,窴塞堤防,通决川?,救百六之灾,以播种九谷也。

【释文】《湮洪水》音因,又音烟,塞也,没也。

掘地而注之海,使水由地下也。

引禹之俭同己之道。

◎卢文弨曰:旧俭讹险,今改正。

◎俞樾曰:名山当作名川,字之误也。

名川支川,犹言大水小水。

下文曰禹亲自操稿耜而九杂天下之川,可见此文专以川言,不当言山也。

若但言支川而不言名川,则是举流而遗其原,于文为不备矣。

襄十一年左传曰名山名川,是山川并得言名,学者多见名山,鲜见名川,故误改之耳。

吕氏春秋始览篇、淮南子墬形篇并曰名川六百。

◎庆藩案名川,大川也。

礼礼器因名山升中于天,郑注:名,犹大也。

高注淮南墬形篇亦曰:名山,大"川"〔山〕也。

王制言名山大川,月令言大山名源,其义一也。

鲁语取名鱼,韦注:名鱼,大鱼也。

秦策赂之一名都,高注:名,大也。

"魏策大都数百,名都数十也。 "此皆训名为大之证。

《支川》本或作支流。

【二】【疏】橐,盛土器也。

耜,掘土具也。

禹捉耜掘地,操橐负土,躬自辛苦以导川原,于是舟楫往来,九州杂易。

又解:古者字少,以涤为荡,川为原,凡经九度,言九杂也。

又本作鸠者,言鸠杂川谷以导江河也。

【释文】《自操》七曹反。

《稿》旧古考反,崔郭音托,字则应作橐。

崔云:囊也。

司马云:盛土器也。

《耜》音似。

释名:耜,似也,似齿断物。

三苍云:耒头铁也。

崔云:棰也。

司马云:盛水器也。

《而九》音鸠。

本亦作鸠,聚也。

《杂》本或作?,音同。

崔云:所治非一,故曰杂也。

◎家世父曰:释文,九亦作鸠,聚也。

杂,本或作?,崔云,所治非一,故曰杂也。

玉篇:杂,同也。

广韵:杂,集也。

书序决九州,言杂汇诸川之水,使同会于大川,故曰九杂天下之川。

【三】【注】墨子徒见禹之形劳耳,未睹其性之适也。

【疏】通导百川,安置万国,闻启之泣,无暇暂看,三过其门,不得看子。

赖骤雨而洒发,假疾风而梳头,勤苦执劳,形容毁悴,遂使腓股无肉,膝胫无毛。

禹之大圣,尚自艰辛,况我凡庸,而不勤苦!

【释文】《腓》音肥,又符畏反。

《无胈》步葛反,又甫物反,又符盖反。

《胫》刑定反。

《甚雨》如字。

崔本甚作湛,音淫。

◎卢文弨曰:今书作沐甚风栉疾雨。

此以甚雨在栉字上,当本是沐甚雨栉疾风,文义较顺。

淮南修务篇云: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可以为证。

淮南浴字乃衍文。

李善注文选和王著作八公山诗引淮南作沐淫雨,栉疾风。

◎庆藩案崔本甚作湛,是也。

湛与淫同。

论衡明雩篇久雨为湛,湛即淫也。

太史公自序帝辛湛湎,扬雄光禄勋箴桀纣淫雨。

淫湛义同,字亦相通。

考工记"●"〔●〕"六"氏淫之以蜃,杜子春云:淫当为湛。

淮南修务篇正作禹沐淫雨。

"礼檀弓门人后,雨甚。 古书中少言甚雨者。 "淮南览冥篇东风而酒湛溢,湛溢即淫溢,谓酒得东风加长也。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篇水得夜长数分,东风而酒湛溢,皆其证。

《栉》侧笔反。

【四】【注】谓自苦为尽理之法。

【疏】裘褐,粗衣也。

木曰跂,草曰蹻也。

后世墨者,翟之弟子也。

裘褐跂蹺,俭也。

日夜不休,力也。

用此自苦,为理之妙极也。

【释文】《裘褐》户葛反。

《跂》其逆反。

《蹺》纪略反。

李云:麻曰屩,木曰屐。

屐与跂同,屩与蹺同。

一云:鞋类也。

一音居玉反,以藉鞋下也。

【五】【注】非其时而守其道,所以为墨也。

【疏】墨者,禹之陈迹也。

故不能苦勤,乖于禹道者,不可谓之墨也。

【校】"一"世德堂本昔下有者字。

"二"赵谏议本山作川,与俞说合。

"三"世德堂本稿作?。

"四"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及李本杂俱作涤。

"五"世德堂本风雨二字互易。

赵谏议本与释文同。

"六"●字依考工记改。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一】;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二】,皆愿为之尸【三】,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四】。

【一】【注】必其各守所见,则所在无通,故于墨之中又相与别也。

【疏】姓相里,名勤,南方之墨师也。

苦获五侯之属,并是学墨人也。

谲,异也。

俱诵墨经而更相倍异,相呼为别墨。

【释文】《相》息亮反。

《里勤》司马云:墨师也。

姓相里,名勤。

◎俞樾曰:韩非子显学篇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乡"〔邓〕"一"陵氏之墨。

《苦获已齿》李云:二人姓字也。

《而倍》郭音佩,又裴罪反。

《谲》古穴反。

崔云:决也。

◎庆藩案倍谲,诸书多作倍僪,或作背谲,"吕氏春秋明理篇日有倍僪,高注:日旁之危气也,在两旁反出为倍,在上反出为僪。 淮南览冥篇臣心乖则背谲见于天。 "皆背鐍之借字。

汉书天文志晕适背穴,孟康曰:背,形如北字也;"案吴语韦昭注:北,古之背字。 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 则日两旁气外向者为背,形与北相似,故孟康云背如北。 "穴,读作鐍,其形如"半"〔玉〕"二"鐍也。

如淳曰:凡气在〔日〕"三"上,"日"为冠为戴,在旁直对为珥,在旁如半环,向日为抱,向外为背,有气刺日为鐍,鐍,抉伤也。

今案背鐍皆外向之名,庄子盖喻各泥一见,二人相背耳。

以气刺日为鐍,失之。

【二】【注】巨子最能辨其所是以成其行。

【疏】訾,毁也。

巨,大也。

独唱曰觭,音奇。

对辩曰偶。

仵,伦次也。

言邓陵之徒,"然"〔虽〕蹈墨术,坚执坚白,各炫己能,合异为同,析同为异;或独唱而寡和,或宾主而往来,以有无是非之辩相毁,用无伦次之辞相应,勤俭甚者,号为圣人。

【释文】《相訾》音紫。

《以觭》纪宜反,又音寄。

《不仵》音误。

徐音五。

仵,同也。

《巨子》向崔本作钜。

向云:墨家号其道理成者为巨子,若儒家之硕儒。

【三】【注】尸者,主也。

【四】【注】为欲系巨子之业也。

【疏】咸愿为师主,庶传业将来,对争胜负不能决定也。

【校】"一"邓字依诸子平议改。

"二"玉字依汉书注改。

"三"日上依汉书注改。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一】,其行则非也【二】。

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三】。

乱之上也【四】,治之下也【五】。

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一"也【六】,将求之不得也【七】,虽枯槁不舍也【八】。

才士也夫【九】!

【一】【注】意在不侈靡而备世之急,斯所以为是。

【二】【注】为之太过故也。

【疏】意在救物,所以是也;勤俭太过,所以非也。

【三】【疏】进,过也。

后世学徒,执墨陈迹,精苦自励,意在过人也。

【四】【注】乱莫大于逆物而伤性也。

【五】【注】任众适性为上,今墨反之,故为下。

【疏】墨子之道,逆物伤性,故是治化之下术,荒乱之上首也。

【释文】《治之》直吏反。

【六】【注】为其真好重圣贤不逆也,但不可以教人。

【释文】《之好》呼报反,注同。

◎俞樾曰:真天下之好,谓其真好天下也,即所谓墨子兼爱也。

下文曰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此求字即心诚求之之求。

求之不得,虽枯槁不舍,即所谓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也。

郭注未得。

《为其》于伪反。

【七】【注】无辈。

【八】【注】所以为真好也。

【疏】宇内好俭,一人而已,求其辈类,竟不能得。

??如此,终不休废,率性真好,非矫为也。

【释文】《枯槁》苦老反。

《不舍也》音舍。

下章同。

【九】【注】非有德也。

【疏】夫,叹也。

逆物伤性,诚非圣贤,亦勤俭救世才能之士耳。

【校】"一"高山寺古钞本好下有者字。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一】,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二】,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三】。

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四】,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五】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六】;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七】,以聏合欢,以调海内【八】,请欲置之以为主【九】。

见侮不辱【一0】,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一一】。

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一二】,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一三】。

【一】【注】忮,逆也。

【疏】于俗无患累,于物无矫饰,于人无苟且,于众无逆忮,立于名行以养苍生也。

【释文】《忮》之豉反,逆也。

司马崔云:害也。

字书云:很也。

又音支,韦昭音洎。

【二】【注】不敢望有余也。

【三】【疏】每愿宇内清夷,济活黔首,物我俭素,止分知足,以此教迹,清白其心,古术有在,相传不替矣。

【释文】《白心》崔云,明白其心也。

白,或作任。

【四】【疏】姓宋,名钘;姓尹,名文;并齐宣王时人,同游稷下。

宋著书一篇,尹著书二篇,咸师于黔〔首〕而为之名也。

性与教合,故闻风悦爱。

【释文】《宋钘》音形。

徐胡冷反,郭音坚。

《尹文》崔云:齐宣王时人,著书一篇。

◎俞樾曰:列子周穆王篇老成子学玄于尹文先生,未知即其人否。

汉书艺文志尹文子一篇,在名家。

师古曰: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

【五】【注】华山上下均平。

【疏】华山,其形如削,上下均平,而宋尹立志清高,故为冠以表德之异。

【释文】《华山之冠》华山上下均平,作冠象之,表己心均平也。

【六】【注】不欲令相犯错。

【疏】宥,区域也。

始,本也。

置立名教,应接人间,而区别万有,用斯为本也。

【释文】《以别》彼列反,又如字。

《宥为始》始,首也。

崔云:以别善恶,宥不及也。

【七】【疏】命,名也。

发语吐辞,每令心容万物,即名此容受而为心行。

【八】【注】强以其道聏令合,调令和也。

【释文】《聏》崔本作●,音而,郭音饵。

司马云:色厚貌。

崔郭王云:和也。

●和万物,物合则欢矣。

一云:调也。

《合欢》以道化物,和而调之,合意则欢。

◎家世父曰:以●合欢,诸本或作聏,庄子阙误引作胹。

说文肉部:胹,烂也。

方言:胹,孰也。

以胹合欢,即软孰之意。

太玄经●其中,●其膝,●其哇,司马光集注:●字与软同。

亦正此意。

阙误作胹字者是也。

《强以》其丈反。

下皆同。

《令合》力呈反。

下同。

【九】【注】二子请得若此者立以为物主也。

【疏】聏,和也。

用斯名教和调四海,庶令同合以得欢心,置立此人以为物主也。

【一0】【注】其于以活民为急也。

【一一】【注】所谓聏调。

【疏】寝,息也。

防禁攻伐,止息干戈,意在调和,不许战斗,假令欺侮,不以为辱,意在救世,所以然也。

【一二】【注】聏调之理然也。

【疏】用斯教迹,行化九州,上说君王,下教百姓,虽复物不取用,而强劝喧聒,不自废舍也。

【释文】《上说》音悦,又如字。

《下教》上,谓国主也,悦上之教下也。

一云:说,犹教也。

上教教下也。

《聒》古活反,谓强聒其耳而语之也。

【一三】【注】所谓不辱。

【疏】虽复物皆厌贱,犹自强见劝他,所谓被人轻侮而不耻辱也。

【释文】《见厌》于艳反,徐于赡反。

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一】;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二】,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三】。"

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四】!"图傲乎救世之士哉【五】!曰:"君子不为苛察【六】,不以身假物【七】,"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八】,以禁攻寝兵为外【九】,以情欲寡浅为内【一0】,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一一】。

【一】【注】不因其自化而强以慰之,则其功太重也。

【疏】夫达道圣贤,感而后应,先存诸己,后存诸人。

今乃勤强劝人,被厌不已,当身枯槁,岂非自为太少乎!

【释文】《为人》于伪反。

下自为同。

【二】【注】斯明自为之太少也。

【三】【注】宋钘尹文称天下为先生,自称为弟子也。

【疏】宋尹称黔首为先生,自谓为弟子,先物后己故也。

坦然之迹,意在勤俭,置五升之饭,为一日之食,唯恐百姓之饥,不虑己身之饿,不忘天下,以此为心,勤俭故养苍生也,用斯作法,昼夜不息矣。

【四】【注】谓民"亦"〔必〕"一"当报己也。

【五】【注】挥斥高大之貌。

【疏】图傲,高大之貌也。

言其强力忍垢,接济黎元,虽未合道,可谓救世之人也。

【释文】《图傲》五报反。

【六】【注】务宽恕也。

【疏】夫贤人君子,恕己宽容,终不用取舍之心苟且伺察于物也。

【释文】《苛察》音河。

一本作苟。

◎庆藩案苛一本作苟,非也。

古书从句从可之字,往往因隶变而讹,苛作苟,亦形似之误也。

汉巴郡太守张纳碑犴无拘绁之人,拘作●,朐忍蛮夷,朐作?。

冀州从事郭君碑雕柯霜荣,柯字作枸,说文●字解引酒诰曰尽执●,今本●作拘。

考工记妢胡之笴,注:故书笴为笱,杜子春云:笱当作笴。

管子五辅篇上弥残苛而无解舍,苛,今本讹作苟。

皆其明证。

【七】【注】必自出其力也。

【疏】立身求己,不必假物以成名也。

【八】【注】所以为救世之士也。

【疏】已,止也。

苦心劳形,乖道逆物,既无益于宇内,明不如止而勿行。

【九】【疏】为利他,外行也。

【一0】【疏】为自利,内行也。

【一一】【注】未能经虚涉旷。

【疏】自利利他,内外两行,虽复大小有异,精粗稍殊,而立趋维纲,不过适是而已矣。

【释文】《其行》下孟反,又如字。

【校】"一"必字依赵谏议本改。

公而不当"一",易而无私,决然无主【一】,趣物而不两【二】,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三】,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四】。

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五】,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六】,教则不至【七】,道则无遗者矣【八】。"

【一】【注】各自任也。

【疏】公正而不阿党,平易而无偏私,依理断决,无的主宰,所谓法者,其在于斯。

【释文】《不当》丁浪反。

崔本作党,云:至公无党也。

◎卢文弨曰:作不党是。

《易而》以豉反。

【二】【注】物得所趣,故一。

【疏】意在理趣而于物无二也。

【三】【疏】依理用法,不顾前后,断决正直,无所惧虑,亦不运知,法外谋谟,守法而往,酷而无择。

【释文】《于知》音智。

下弃知同。

【四】【疏】自五帝已来,有以法为政术者,故有可尚之迹而犹在乎世。

【五】【疏】姓彭,名蒙;姓田,名骈;姓慎,名到;并齐之隐士,俱游稷下,各著书数篇。

性与法合,故闻风悦爱也。

◎俞樾曰:据下文,彭蒙当是田骈之师。

意林引尹文子有彭蒙曰:雉兔在野,众皆逐之,分未定也;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

【释文】《田骈》薄田反。

齐人也,游稷下,著书十五篇。

慎子云:名广。

◎俞樾曰:汉书艺文志道家田子二十五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二"。

吕览不二篇陈骈贵齐,即田骈也。

淮南人间篇唐子短陈骈子于齐威王云云,即田骈之事实,亦可见贵齐之一端矣。

【六】【注】都用乃周。

【疏】夫天覆地载,各有所能,大道包容,未尝辩说。

故知万物有可不可,随其性分,但当任之,若欲拣选,必不周遍也。

【释文】《不遍》音遍。

【七】【注】性其性乃至。

【释文】《不至》一本作不王。

【八】【疏】"异"〔万〕物不同,禀性各异,以此教彼,良非至极,若率至玄道,则物皆自得而无遗失矣。

【释文】《无遗》如字。

本又作贵。

【校】"一"赵谏议本当作党。

"二"骈字依汉书补。

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一】,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二】,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三】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一"【四】,椎拍輐断,与物宛转【五】,舍是与非,苟可以免【六】,不师知虑,不知前后【七】,魏然而已矣【八】。

推而后行,曳而后往【九】,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一0】。

是何故【一一】?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一二】。

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一三】,夫块不失道【一四】。

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一五】,适得怪焉【一六】。"

【一】【注】泠汰,犹听放也。

【疏】泠汰,犹拣炼也。

息虑弃知,忘身去己,机不得已,感而后应,拣炼是非,据法断决,慎到守此,用为道理。

◎俞樾曰:史记孟荀列传慎到,赵人,着十二论。

汉书艺文志法家有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

【释文】《去己》起吕反。

章内注同。

《泠》音零。

《汰》音泰,徐徒盖反。

郭云:泠汰,犹听放也。

一云:泠汰,犹沙汰也,谓沙汰使之泠然也;皆泠汰之归于一,以此为道理也。

或音裔,又音替。

【二】【注】谓知力浅,不知任其自然,故薄之而"后"〔又〕邻伤"也"〔焉〕"二"。

【疏】邻,近也。

夫知则有所不知,故薄浅其知;虽复薄知而未能都忘,故犹近伤于理。

【三】【注】不肯当其任而任夫众人,众人各自能,则无为横复尚贤也。

【疏】謑髁,不定貌也。

随物顺情,无的任用,物各自得,不尚贤能,故笑之也。

【释文】《謑》胡启反,又音奚,又苦迷反。

说文云:耻也。

五米反。

《髁》户寡反,郭勘祸反;謑髁,讹倪不正貌。

王云:谓谨刻也。

◎家世父曰:说文:謑诟,耻也。

謑,一作●。

贾谊治安策,●诟无节。

髁,髀骨也。

髁,通作跨。

广韵:跨,同踝。

释名:踝,〔确也〕,居足〔两〕旁硗确〔然也〕"三",亦因其形踝踝然也。

謑髁,谓坚确能忍耻辱。

释文:謑髁,讹倪不正貌。

王云,谨刻也。

均未免望文生义。

《无任》无所施任也。

王云,虽谨刻于法,而犹能不自任以事,事不与众共之,则无为尚贤,所以笑也。

《横复》扶又反。

【四】【注】欲坏其迹,使物不殉。

【疏】纵恣脱略,不为仁义之德行,忘遗陈迹,故非宇内之圣人也。

【释文】《无行》下孟反。

下人之行同。

【五】【注】法家虽妙,犹有椎拍,故未泯合。

【疏】椎拍,笞挞也。

輐断,行刑也。

宛转,变化也。

复能打拍刑戮,而随顺时代,故能与物变化而不固执之者也。

【释文】《椎》直追反。

《拍》普百反。

《輐》五管反,又胡乱反,又五乱反。

徐胡管反,圆也。

《断》丁管反,又丁乱反,方也。

王云,椎拍輐断,皆刑截者所用。

◎家世父曰:释文:輐,圆也。

王云,椎拍輐断,皆刑截者所用。

疑王说非也。

輐断即下文●断,郭象云:●断,无圭角也。

说文:椎,击也。

拍,拊也。

言击拊之而已,不用攻刺;●断之而已,不用锋棱;所以处制事物而与为宛转也。

【六】【疏】不固执是非,苟且免于当世之为也。

【七】【注】不能知是之与非,前之与后,睧目恣性,苟免当时之患也。

【疏】不师其成心,不运用知虑,亦不瞻前顾后,"人"〔矫〕性"为"〔伪〕情,直举弘纲,顺物而已。

【释文】《不师知》音智。

【八】【注】任性独立。

【疏】魏然,不动之貌也。

虽复处俗同尘,而魏然独立也。

【释文】《魏然》鱼威反,李五回反。

【九】【注】所谓缘于不得已。

【疏】推而曳之,缘不得已,感而后应,非先唱也。

【一0】【疏】磨,硙也。

隧,转也。

如飘风之回,如落羽之旋,若硙石之转。

三者无心,故能全得,是以无是无非,无罪无过,无情任物,故致然也。

【释文】《若飘》婢遥反,一音必遥反。

尔雅云:回风为飘。

《之还》音旋,一音环。

《若磨》末佐反,又如字。

《石之隧》音遂,回也。

徐绝句,一读至全字绝句。

《全而无非》磨石所剀,粗细全在人,言德全无见非责时,言其无心也。

【一一】【疏】假设疑问以显其能。

【一二】【注】患生于誉,誉生于有建。

【疏】夫物莫不耽滞身己,建立功名,运用心知,没溺前境。

今磨硙等,行藏任物,动静无心,恒居妙理,患累斯绝,是以终于天命,无咎无誉也。

【释文】《不离》力智反。

【一三】【注】唯圣人然后能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愚知处宜,贵贱当位,贤不肖袭情,而云无用圣贤,所以为不知道也。

【一四】【注】欲令去知如土块也。

亦为凡物云云,皆无缘得道,道非遍物也。

【疏】贵尚无知,情同瓦石,无用贤圣,暗若夜游,遂如土块,名为得理。

慎到之惑,其例如斯。

【释文】《夫块》苦对反,或苦猥反。

《欲令》力呈反。

【一五】【注】夫去知任性,然后神明洞照,所以为贤圣也。

而云土块乃不失道,人若土块,非死如何!豪桀所以笑也。

【疏】夫得道贤圣,照物无心,德合二仪,明齐三景。

今乃以土块为道,与死何殊!既无神用,非生人之行也。

是以英儒赡闻,玄通豪桀,知其乖理,故嗤笑之。

【一六】【注】未合至道,故为诡怪。

【疏】不合至道者,适为其怪也。

【校】"一"古钞卷子本圣下有也字。

"二"又焉二字依世德堂本改。

"三"确也等五字依释名原文补。

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一】。

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二】。 其风窢然,恶可而言【三】?"常反人,不见"一"观【四】,而不免于鲩断【五】。

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六】。

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七】。

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八】。

【一】【注】得自任之道也。

【疏】田骈慎到,禀业彭蒙,纵任放诞,无所教也。

【二】【注】所谓齐万物以为首。

【三】【注】逆风所动之声。

【疏】窢然,迅速貌也。

古者道人,虚怀忘我,指为天地,无复是非,风教窢然,随时过去,何可留其圣迹,执而言之也。

【释文】《窢》字亦作罭,又作阈,况逼反,又火麦反。

向郭云:逆风声。

《恶可》音乌。

【四】【注】不顺民望。

【疏】未能大顺群品,而每逆忤人心,亦不能致苍生之称其瞻望也。

【释文】《不见观》一本作不聚观。

【五】【注】虽立法而鲩断无圭角也。

【疏】鲩断,无圭角貌也。

虽复立法施化,而未能大齐万物,故不免于鲩断也。

【释文】《于鲩》五管反,又五乱反。

《断》丁管反。

郭云:鲩断,无圭角也。

一本无断字。

【六】【注】韪,是也。

【疏】韪,是也。

慎到所谓为道者非正道也,所言为是者不是也,故不免于非也。

【释文】《韪》于鬼反,是也。

【七】【注】道无所不在,而云土块乃不失道,所以为不知。

【疏】虽复习尚虚忘,以无心为道,而未得圆照,故不知也。

【八】【注】但不至也。

【疏】彭蒙之类,虽未体真,而志尚〔无〕知,略有梗概,更相师祖,皆有禀承,非独臆断,故尝有闻之也。

【释文】《概乎》古爱反。

【校】"一"赵谏议本见作聚。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一】,以有积为不足【二】,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三】。

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四】,建之以常无有【五】,主之以太一【六】,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七】。

【一】【疏】本,无也。

物,有也。

用无为妙,道为精,用有为事,物为粗。

【二】【注】寄之天下,乃有余也。

【三】【疏】贪而储积,心常不足,知足止分,故清廉虚淡,绝待独立而精神,道无不在,自古有之也。

【释文】《淡然》徒暂反。

【四】【疏】姓尹,名熹,字公度,周平王时函谷关令,故"为"〔谓〕之关尹也。

姓李,名耳,字伯阳,外字老聃,即尹熹之师老子也。

师资唱和,与理相应,故闻无为之风而悦爱之也。

【释文】《关尹》关令尹喜也。

或云:尹喜字公度。

《老聃》他甘反,即老子也。

为喜著书十九篇。

◎俞樾曰:汉书艺文志道家有关尹子九篇,注云:名喜,为关吏。

或以尹喜为姓名,失之。

又按释文云:老子为喜著书十九篇。

考老子一书,汉志有邻氏经传四篇、傅氏经说三十七篇、徐氏经说六篇,未闻有十九篇之说。

吕览不二篇关尹贵清,高注:关尹,关正也,名喜,作道书九篇,能相风角,知将有神人而老子到,喜说之,请着上至经五千言。

上至经之名,他书所未见也。

【五】【注】夫无有何所能建?建之以常无有,则明有物之自建也。

【六】【注】自天地以及群物,皆各自得而已,不兼他饰,斯非主之以太一耶!

【疏】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

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

建立言教,每以凝常无物为宗,悟其指归,以虚通太一为主。

斯盖好俭以劳形质,未可以教他人,亦无劳败其道术也。

【七】【疏】表,外也。

以柔弱谦和为权智外行,以空惠圆明为实智内德也。

【释文】《以濡》如兖反,一音儒。

《谦下》遐嫁反。

关尹曰:"在己无居【一】,形物自着【二】。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三】。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四】。 未尝先人而常随人【五】。"

【一】【注】物来则应,应而不藏,故功随物去。

【疏】成功弗居,推功于物,用此在己而修其身也。

【二】【注】不自是而委万物,故物形各自彰着。

【疏】委任万物,不伐其功,故彼之形性各自彰着也。

【三】【注】常无情也。

【疏】动若水流,静如悬镜,其逗机也似响应声,动静无心,神用故速。

【释文】《若响》许丈反。

【四】【注】常全者不知所得也。

【疏】芴,忽也。

亡,无也。

夫道非有非无,不清不浊,故暗忽似无,体非无也,静寂如清也。

是已同靡清浊,和苍生之浅见也,遂以此清虚无为而为德者,斯丧道矣。

【释文】《芴》音忽。

【五】【疏】和而不唱也。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一】。"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二】,曰受天下之垢【三】;人皆取实【四】,己独取虚【五】,无藏也故有余【六】,岿然而有余【七】。

其行身也,徐而不费【八】,无为也而笑巧【九】;人皆求福,己独曲全【一0】,曰苟免于咎【一一】。

以深为根【一二】,以约为纪【一三】,曰坚则毁矣【一四】,锐则挫矣【一五】。

常宽容"一"于物【一六】,不削于人【一七】,可谓"二"至极。

【一】【注】物各自守其分,则静默而已,无雄白也。

夫雄白者,非尚胜自显者耶?尚胜自显,岂非逐知过分以殆其生耶?故古人不随无崖之知,守其分内而已,故其性全。

其性全,然后能及天下;能及天下,然后归之如溪谷也"三"。

【疏】夫英雄俊杰,进躁所以夭年;雌柔谦下,退静所以长久。

是以去彼显白之荣华,取此韬光之屈辱,斯乃学道之枢机,故为宇内之溪谷也。

而溪谷俱是川壑,但溪小而谷大,故重言耳。

【释文】《溪》苦兮反。

【二】【注】不与万物争锋,然后天下乐推而不厌,故后其身。

【疏】俗人皆尚胜趋先,大圣独谦卑处后,故道经云,后其身而身先"故"也。

【三】【注】雌辱后下之类,皆物之所谓垢。

【疏】退身居后,推物在先,斯受垢辱之者。

【释文】《之垢》音苟。

【四】【注】唯知有之以为利,未知无之以为用。

【疏】贪资货也。

【五】【注】守冲泊以待群实。

【疏】守冲寂也。

【释文】《冲泊》步各反。

【六】【注】付万物使各自守,故不患其少。

【疏】藏,积也。

知足守分,散而不积,故有余。

【七】【注】独立自足之谓。

【疏】岿然,独立之谓也。

言清廉洁己,在物至稀,独有圣人无心而已。

【释文】《岿》去轨反,又去类反。

本或作魏。

【八】【注】因民所利而行之,随四时而成之,常与道理俱,故无疾无费也。

【疏】费,损也。

夫达道之人,无近恩惠,食苟简之田,立不贷之圃,从容闲雅,终不损己为"于"物耳,以此为行而养其身也。

【释文】《不费》芳味反。

【九】【注】巧者有为,以伤神器之自成,故无为者,因其自生,任其自成,万物各得自为。

蜘蛛犹能结网,则人人自有所能矣,无贵于工倕也。

【疏】率性而动,淳朴无为,嗤彼俗人,机心巧伪也。

【释文】《蜘》音知。

《蛛》音诛。

《工倕》音垂。

【一0】【注】委顺至理则常全,故无所求福,福已足。

【一一】【注】随物,故物不得咎也。

【疏】咎,祸也。

俗人愚迷,所为封执,但知求福,不能虑祸。

唯大圣虚怀,委曲随物,保全生道,且免灾殃。

【一二】【注】"理"〔埋〕"四"根于大初之极,不可谓之浅也。

【释文】《大初》音泰。

【一三】【注】去甚泰也。

【疏】以深玄为德之本根,以俭约为行之纲纪。

【释文】《去甚》起吕反。

【一四】【注】夫至顺则虽金石无坚也,迕逆则虽水气无软"五"也。

至顺则全,迕逆则毁,斯正理也。

【释文】《迕逆》五故反。

《无软》如兖反,本或作濡,音同。

◎卢文弨曰:今书作无耎。

【一五】【注】进躁无崖为锐。

【疏】毁损坚刚之行,挫止贪锐之心,故道经云挫其锐。

【释文】《挫》作卧反。

【一六】【注】各守其分,则自容有余。

【一七】【注】全其性也。

【疏】退己谦和,故宽容于物;知足守分,故不侵削于人也。

【校】"一"高山寺本无容字。

"二"高山寺本作虽未,阙误同,云:江南古藏本及文李二本俱作可谓至极。

"三"赵谏议本无也字。

"四"埋字依宋本改。

"五"世德堂本软作耎。

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一】!

【一】【疏】关尹老子,古之大圣,穷微极妙,冥真合道;教则浩荡而弘博,理则广大而深玄,庄子庶几,故有斯叹也。

芴"一"漠无形,变化无常【一】,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二】!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三】,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四】,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二",不以觭见之也【五】。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七】。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八】,不谴是非,【九】以与世俗处【一0】。

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一一】。

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一二】。

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一三】,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一四】。

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三"适而上遂矣【一五】。

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一六】,其理不竭,其来不蜕【一七】,芒乎昧乎,未之尽者【一八】。

【一】【注】随物也。

【疏】妙本无形,故寂漠也;迹随物化,故无常也。

【释文】《芴》元嘉本作寂。

《漠》音莫。

【二】【注】任化也。

【疏】以死生为昼夜,故将二仪并也;随造化而转变,故共神明往矣。

【释文】《死与》音余。

下同。

【三】【注】无意趣也。

【疏】委自然而变化,随芒忽而遨游,既无情于去取,亦任命而之适。

【释文】《芒乎》莫刚反。

下同。

【四】【注】故都任置。

【疏】包罗庶物,囊括宇内,未尝离道,何处归根。

【五】【注】不急欲使物见其意。

【疏】谬,虚也。

悠,远也。

荒唐,广"天"〔大〕也。

恣纵,犹放任也。

觭,不偶也。

而庄子应世挺生,冥契玄道,故能致虚远深弘之说,无涯无绪之谈,随时放任而不偏党,和气混俗,未尝觭介也。

【释文】《谬悠》谓若忘于情实者也。

《荒唐》谓广大无域畔者也。

◎庆藩案无端崖,犹无垠鄂也。

淮南原道篇无垠鄂之门,许注垠鄂"锷""案引注鄂误锷。 "云:端崖也。

"见文选张衡西京赋注。 "高注:无形状也。

说文土部:垠,地垠也。

楚辞王注:垠,岸崖也。

文选甘泉赋李善注:"郭"〔鄂〕,垠堮也。

《而傥》丁荡反。

徐敕荡反。

◎卢文弨曰:今书时恣纵而不傥有不字。

《觭》音羁,徐起宜反。

【六】【注】累于形名,以庄语为狂而不信,故不与也。

【疏】庄语,犹大言也。

宇内黔黎,沉滞暗浊,咸溺于小辩,未可与说大言也。

【释文】《庄语》并如字。

郭云:庄,庄周也。

一云:庄,〔端〕"四"正也。

一本作壮,侧亮反,"端"大也。

◎庆藩案庄壮,古音义通用。

逸周书谥法篇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

庄之言壮也。

楚辞远游精粹而始壮,与行乡阳为韵。

诗墉风君子偕老笺颜色之庄,释文:庄,本又作壮。

礼檀弓卫有太史曰柳庄,汉书古今人表作柳壮。

天下不可与庄语,释文:壮,一本作壮。

皆其明证。

【七】【疏】卮言,不定也。

曼衍,无心也。

重,尊老也。

寓,寄也。

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故以卮器以况至言。

而耆艾之谈,体多真实,寄之他人,其理深广,则鸿蒙云将海若之徒是也。

【释文】《以卮》音支。

【八】【注】其言通至理,正当万物之性命。

【疏】敖倪,犹骄矜也。

抱真精之智,运不测之神,寄迹域中,生来死往,谦和顺物,固不骄矜。

【释文】《不敖》五报反。

《倪》音诣。

【九】【注】己无是非,故恣物"两"〔而〕"五"行。

【释文】《不谴》遣战反。

【一0】【注】形群于物。

【疏】谴,责也。

是非无主,不可穷责,故能混世扬波,处于尘俗也。

【一一】【注】还与物合,故无伤也。

【疏】瑰玮,弘壮也。

连犿,和混也。

庄子之书,其旨高远,言犹涉俗,故合物而无伤。

【释文】《瑰》古回反。

《玮》瑰玮,奇特也。

《连●》本亦作抃\,同。

芳袁反。

又音獾,又敷晚反。

李云:皆宛转貌。

一云:相从之貌,谓与物相从不违,故无伤也。

【一二】【注】不唯应当时之务,故参差。

【疏】参差者,或虚或实,不一其言也。

諔诡,犹滑稽也。

虽寓言托事,时代参差,而諔诡滑稽,甚可观阅也。

【释文】《参》初林反。

注同。

《差》初宜反。

《諔》尺叔反。

【一三】【注】多所有也。

【疏】已,止也。

彼所著书,辞清理远,括囊无实,富赡无穷,故不止极也。

【一四】【疏】乘变化而遨游,交自然而为友,故能混同生死,冥一始终。

本妙迹粗,故言上下。

【一五】【疏】辟,开也。

弘,大也。

闳,亦大也。

肆,申也。

遂,达也。

言至本深大,申畅开通,真宗调适,上达玄道也。

【释文】《而辟》婢亦反。

《深闳》音宏。

《稠适》稠,音调。

本亦作调。

【一六】【疏】言此庄书,虽复諔诡,而应机变化,解释物情,莫之先也。

【一七】【疏】蜕,脱舍也。

妙理虚玄,应无穷竭,而机来感己,终不蜕而舍之也。

【释文】《不蜕》音悦,徐始锐反,又敕外反。

【一八】【注】庄子通以平意说己,与说他人无异也,案其辞明为汪汪然,禹"亦"〔拜〕"六"昌言,亦何嫌乎此也!

【疏】芒昧,犹窈冥也。

言庄子之书,窈窕深远,芒昧恍忽,视听无辩,若以言象征求,未穷其趣也。

【释文】《汪汪》乌黄反。

【校】"一"赵谏议本芴作寂。

"二"赵本傥作党。

"三"赵本稠作调。

"四"端字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移上。

"五"而字依世德堂本改。

"六"拜字依世德堂本改。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一"不中【一】。

历"二"物之意【二】,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三】。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四】。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五】。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六】。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七】;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八】。 南方无穷而有穷【九】,今日适越而昔来【一0】。 连环可解也【一一】。 我知天下"三"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一二】。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一三】。"

【一】【疏】舛,差殊也。

驳,杂揉也。

既多方术,书有五车,道理殊杂而不纯,言辞虽辩而无当也。

【释文】《惠施》施,惠子名。

《五车》尺蛇反,又音居。

《舛》川兖反,徐尺允反。

《驳》邦角反。

◎庆藩案司马作踳驳。

文选左太冲魏都赋注引司马云:踳读曰舛;舛,乖也;驳,色杂不同也。

释文阙。

◎藩又案舛驳,当作踳驳。

又"引司马此注"作踳驰。

淮南俶真篇二者代谢舛驰。

说山篇分流舛驰。

"玉篇引作●驰。 "泛论篇见闻舛驰于外。

法言叙曰,诸子各以其知舛驰。

是其证。

"舛踳●,字异而义同。 "《不中》丁仲反。

【二】【疏】心游万物,历览辩之。

【释文】《历》古历字。

本亦作历。

《物之意》分别历说之。

【三】【疏】囊括无外,谓之大也;入于无间,谓之小也;虽复大小异名,理归无二,故曰一也。

【释文】《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司马云:无外不可一,无内不可分,故谓之一也。

天下所谓大小皆非形,所谓一二非至名也。

至形无形,至名无名。

【四】【疏】理既精微,搏之不得,妙绝形色,何厚之有!故不可积而累之也。

非但不有,亦乃不无,有无相生,故大千里也。

【释文】《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司马云:物言形为有,形之外为无,无形与有,相为表里,故形物之厚,尽于无厚。

无厚与有,同一体也,其有厚大者,其无厚亦大。

高因广立,有因无积,则其可积,因不可积者,苟其可积,何但千里乎!【五】【疏】夫物情见者,则天高而地卑,山崇而泽下。

今以道观之,则山泽均平,天地一致矣。

齐物云,莫大于秋豪而泰山为小,即其义也。

【释文】《天与地卑》如字,又音婢。

《山与泽平》李云:以地比天,则地卑于天,若宇宙之高,则天地皆卑,天地皆卑,则山与泽平矣。

【六】【疏】睨,侧视也。

居西者呼为中,处东者呼为侧,则无中侧也。

犹生死也,生者以死为死,死者以生为死。

日既中侧不殊,物亦死生无异也。

【释文】《日方中方睨》音诣。

《物方生方死》李云:睨,侧视也。

谓日方中而景已复昃,谓景方昃而光已复没,谓光方没而明已复升。

凡中昃之与升没,若转枢循环,自相与为前后,始终无别,则存亡死生与之何殊也!

【七】【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

【八】【疏】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

【释文】《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同体异分,故曰小同异。

死生祸福,寒暑昼夜,动静变化,众辨莫同,异之至也,众异同于一物,同之至也,则万物之同异一矣。

若坚白,无不合,无不离也。

若火含阴,水含阳,火中之阴异于水,水中之阳异于火,然则水异于水,火异于火。

至异异所同,至同同所异,故曰大同异。

【九】【疏】知四方无穷,会有物也。

形不尽形,色不尽色,形与色相尽也;知不穷知,物不穷物,穷与物相尽也;只为无厚,故不可积也。

独言南方,举一隅,三可知也。

【释文】《南方无穷而有穷》司马云:四方无穷也。

李云:四方无穷,故无四方,上下皆不能处其穷,会有穷耳。

一云:知四方之无穷,是以无无穷无穷也。

形不尽形,色不尽色,形与色相尽也;知不穷知,物不穷物,知与物相尽也。

独言南方,举一隅也。

【一0】【疏】夫以今望昔,所以有今;以昔望今,所以有昔。

而今自非今,何能有昔!昔自非昔,岂有今哉!既其无昔无今,故曰今日适越而昔来可也。

【释文】《今日适越而昔来》智之适物,物之适智,形有所止,智有所行,智有所守,形有所从,故形智往来,相为逆旅也。

鉴以鉴影而鉴亦有影,两鉴相鉴,则重影无穷。

万物入于一智而智无间,万物入于一物而物无?,天在心中则身在天外,心在天内则天在心外也。

远而思亲者往也,病而思亲者来也。

智在物为物,物在智为智。

司马云:彼日犹此日,则见此犹见彼也。

彼犹此见,则吴与越人交相见矣。

◎卢文弨曰:今书?作眹。

案?与瞬同,眹训目精,义皆不合。

似当作朕兆之朕。

【一一】【疏】夫环之相贯,贯于空处,不贯于环也。

是以两环贯空,不相涉入,各自通转,故可解者也。

【释文】《连环可解也》司马云:夫物尽于形,形尽之外,则非物也。

连环所贯,贯于无环,非贯于环也,若两环不相贯,则虽连环,故可解也。

【一二】【疏】夫燕越二邦,相去迢递,人情封执,各是其方。

故燕北越南,可为天中者也。

【释文】《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司马云:燕之去越有数,而南北之远无穷,由无穷观有数,则燕越之间未始有分也。

天下无方,故所在为中,循环无端,故所在为始也。

【一三】【疏】万物与我为一,故泛爱之;二仪与我并生,故同体也。

【释文】《泛》芳剑反。

《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李云:日月可观而目不可见,爱出于身而所爱在物。

天地为首足,万物为五藏,故肝胆之别,合于一人,一人之别,合于一体也。

【校】"一"高山寺本无也字。

"二"赵谏议本历作历。

"三"世德堂本无下字。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一】,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二】。

卵有毛【三】,鸡三足【四】,郢有天下【五】,犬可以为羊【六】,马有卵【七】,丁子有尾【八】,火不热【九】,山出口【一0】,轮不蹍地【一一】,目不见【一二】,指不至,至不绝,【一三】龟长于蛇【一四】,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一五】,凿不围枘【一六】,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一七】,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一八】,狗非犬【一九】,黄马骊牛三【二0】,白狗黑【二一】,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捶"一",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二二】。

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

【一】【疏】惠施用斯道理,自以为最,观照天下,晓示辩人也。

【释文】《为大观》古乱反。

《于天下》所谓自以为最也。

《晓辩》字林云:辩,慧也。

【二】【疏】爱好既同,情性相感,故域中辩士乐而学之也。

【释文】《乐之》音洛。

【三】【疏】有无二名,咸归虚寂,俗情执见,谓卵无毛,名谓既空,有毛可也。

【释文】《卵有毛》司马云:胎卵之生,必有毛羽。

鸡伏鹄卵,卵不为鸡,则生类于鹄也。

毛气成毛,羽气成羽,虽胎卵未生,而毛羽之性已着矣。

故鸢肩蜂目,寄感之分也,龙颜虎喙,威灵之气也。

神以引明,气以成质,质之所克如户牖,明暗之悬以昼夜。

性相近,习相远,则性之明远,有习于生。

◎卢文弨曰:远,旧作逮,今书作远,从之。

◎庆藩案荀子不苟篇杨注引司马云:胎卵之生,必有毛羽。

鸡伏鹄卵,卵不为鸡,则生类于鹄也。

毛气成毛,羽气成羽,虽胎卵未生,而毛羽之性已着矣,故曰卵有毛也。

视释文为略。

【四】【疏】数之所起,自虚从无,从无适有,三名斯立。

是知二三,竟无实体,故鸡之二足可名为三。

鸡足既然,在物可见者也。

【释文】《鸡三足》司马云:鸡两足,所以行而非动也,故行由足发,动由神御。

今鸡虽两足,须神而行,故曰三足也。

【五】【疏】郢,楚都也,在江陵北七十里。

夫物之所居,皆有四方,是以燕北越南,可谓天中,故楚都于郢,地方千里,何妨即天下者耶!

【释文】《郢有天下》郢,楚都也,在江陵北七十里。

李云:九州之内,于宇宙之中未万中之一分也。

故举天下者,以喻尽而名大夫非大。

若各指其所有而言其未足,虽郢方千里,亦可有天下也。

【六】【疏】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应名之实,名实不定,可呼犬为羊。

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亦曰璞,故形在于物,名在于人也。

【释文】《犬可以为羊》司马云:名以名物,而非物也,犬羊之名,非犬羊也。

非羊可以名为羊,则犬可以名羊。

郑人谓玉未理者曰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亦曰璞,故形在于物,名在于人。

【七】【疏】夫胎卵湿化,人情分别,以道观者,未始不同。

鸟卵既有毛,兽胎何妨名卵也!【释文】《马有卵》李云:形之所托,名之所寄,皆假耳,非真也。

故犬羊无定名,胎卵无定形,故鸟可以有胎,马可以有卵也。

一云:小异者大同,犬羊之与胎卵,无分于鸟马也。

【八】【疏】楚人呼虾蟆为丁子也。

夫虾蟆无尾,天下共知,此盖物情,非关至理。

以道观之者,无体非无,非无尚得称无,何妨非有,可名尾也。

【释文】《丁子有尾》李云:夫万物无定形,形无定称,在上为首,在下为尾。

世人"为"〔谓〕右行曲波为尾,今丁子二字,虽左行曲波,亦是尾也。

【九】【疏】火热水冷,起自物情,据理观之,非冷非热。

何者?南方有食火之兽,圣人则入水不濡,以此而言,固非冷热也。

又譬杖加于体而痛发于人,人痛杖不痛,亦犹火加体而热发于人,人热火不热也。

【释文】《火不热》司马云:木生于水,火生于木,木以水润,火以木光。

金寒于水而热于火,而寒热相兼无穷,水火之性有尽,谓火热水寒,是偏举也,偏举则水热火寒可也。

一云:犹金木加于人有楚痛,楚痛发于人,而金木非楚痛也。

如处火之鸟,火生之虫,则火不热也。

◎卢文弨曰:旧处火作处水,讹,今改正。

【一0】【疏】山本无名,山名出自人口。

在山既尔,万法皆然也。

【释文】《山出口》司马云:形声气色,合而成物。

律吕以声兼形,玄黄以色兼质。

呼于一山,一山皆应,一山之声入于耳,形与声并行,是山犹有口也。

【一一】【疏】夫车之运动,轮转不停,前迹已过,后涂未至,"徐"〔除〕却前后,更无蹍时。

是以轮虽运行,竟不蹍于地也。

犹肇论云,旋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复何怪哉!

【释文】《轮不蹍》本又作跈,女展反。

《地》司马云:地平轮圆,则轮之所行者迹也。

【一二】【疏】夫目之见物,必待于缘。

缘既体空,故知目不能见之者也。

【释文】《目不见》司马云:水中视鱼,必先见水;光中视物,必先见光。

鱼之濡鳞非曝鳞,异于曝鳞,则视濡也。

光之曜形异于不曜,则视见于曜形,非见形也。

目不夜见非暗,昼见非明,有假也,所以见者明也。

目不假光而后明,无以见光,故目之于物,未尝有见也。

【一三】【疏】夫以指指物而非指,故指不至也。

而自指得物,故至不绝者也。

【释文】《指不至至不绝》司马云:夫指之取物,不能自至,要假物故至也,然假物由指不绝也。

一云:指之取火以钳,刺鼠以锥,故假于物,指是不至也。

【一四】【疏】夫长短相形,则无长无短。

谓蛇长龟短,乃是物之滞情,今欲遣此昏迷,故云龟长于蛇也。

【释文】《龟长于蛇》司马云:蛇形虽长而命不久,龟形虽短而命甚长。

◎俞樾曰:此即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之意。

司马云:蛇形虽长而命不久,龟形虽短而命甚长,则不以形言而以寿言,真为龟长蛇短矣,殊非其旨。

【一五】【疏】夫规圆矩方,其来久矣。

而名谓不定,方圆无实,故不可也。

【释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司马云:矩虽为方而非方,规虽为圆而非圆,譬绳为直而非直也。

【一六】【疏】凿者,孔也。

枘者,内孔中之木也。

然枘入凿中,木穿空处不关涉,故不能围。

此犹连环可解义也。

【释文】《凿》曹报反。

《不围枘》如锐反。

司马云:凿枘异质,合为一形。

凿积于枘,则凿枘异围,鉴枘异围,是不相围也。

【一七】【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过未之外,更无飞时,唯鸟与影,嶷然不动。

是知世间即体皆寂,故〔肇〕论云,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卷,得意豪微,虽迁不转。

所谓物不迁者也。

【释文】《飞鸟之景》音影。

《未尝动也》司马云:鸟之蔽光,犹鱼之蔽水,鱼动蔽水而水不动,鸟动影生,影生光亡。

亡非往,生非来,墨子曰,影不徙也。

【一八】【疏】镞,矢端也。

夫机发虽速,不离三时,无异轮行,何殊鸟影。

〔轮〕既不蹍不动,镞矢岂有止有行!亦如利刀割三条丝,其中亦有过去未来见在"之"者也。

【释文】《镞》子木反,郭音族,徐朱角反。

三苍云:矢镝也。

◎庆藩案镞,郭音族,非也。

镞为●字之误。

侯,隶书作,字形相似,故鍭矢之字,多误为镞。

"亦多误为锥。 隹字隶书作●,亦因形似而误。 见淮南兵略篇疾如锥矢。 齐策亦误作锥矢。 高注以锥矢为小矢,非。 "尔雅金镞剪羽谓之●。

说文同。

方言曰:箭,江淮之间谓之鍭。

大雅四●既均,周官司弓矢曰杀矢鍭矢,考工记矢人曰:鍭矢三分。

"鍭字亦作翭。 士丧礼曰:翭矢一乘。 "故知镞为鍭之误也。

"鹖冠子世兵篇发如镞矢。 镞本或作●,亦当以从鍭为是。 "《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司马云:形分止,势分行;形分明者行迟,势分明者行疾。

目明无形,分无所止,则其疾无间。

矢疾而有间者,中有止也,质薄而可离,中有无及者也。

【一九】【疏】狗之与犬,一物两名。

名字既空,故狗非犬也。

狗犬同实异名,名实合,则彼谓狗,此谓犬也;名实离,则彼谓狗,异于犬也。

墨子曰:狗,犬也,然狗非犬也。

【释文】《狗非犬》司马云:狗犬同实异名。

名实合,则彼所谓狗,此所谓犬也;名实离,则彼所谓狗,异于犬也。

【二0】【疏】夫形非色,色乃非形。

故一马一牛,以之为二,添马之色而可成三。

曰黄马,曰骊牛,曰黄骊,形为三也。

亦犹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者也。

【释文】《黄马骊》力智反,又音梨。

《牛三》司马云:牛马以二为三。

曰牛,曰马,曰牛马,形之三也。

曰黄,曰骊,曰黄骊,色之三也。

曰黄马,曰骊牛,曰黄马骊牛,形与色为三也。

故曰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也。

◎庆藩案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注引司马云:牛马以二为三,兼与别也。

曰马,曰牛,形之三也。

曰黄,曰骊,色之三也。

曰黄马,曰骊牛,形与色之三也。

与释文小异。

【二一】【疏】夫名谓不实,形色皆空,欲反执情,故指白为黑也。

【释文】《白狗黑》司马云:狗之目眇,谓之眇狗;狗之目大,不曰大狗;此乃一是一非。

然则白狗黑目,亦可为黑狗。

【二二】【疏】捶,杖也。

取,折也。

问曰:一尺之杖,今朝折半,逮乎后夕,五寸存焉,两日之间,捶当穷尽。

此事显著,岂不竭之义乎?答曰:夫名以应体,体以应名,故以名求物,物不能隐也。

是以执名责实,名曰尺捶,每于尺取,何有穷时?若于五寸折之,便亏名理。

乃曰半尺,岂是一尺之义耶?

【释文】《孤驹未尝有母》李云:驹生有母,言孤则无母,孤称立则母名去也。

母尝为驹之母,故孤驹未尝有母也。

本亦无此句。

《一尺》一本无一字。

《之捶》章?反。

《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司马云:捶,杖也。

若其可析,则常有两,若其不可析,其一常存,故曰万世不竭。

【校】"一"世德堂本捶作棰。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一】,饰人之心,易人之意【二】,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三】。

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一"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四】。

【一】【疏】姓桓,名团;姓公孙,名龙;并赵人,皆辩士也,客游平原君之家。

而公孙龙着守白论,见行于世。

用此上来尺捶言,更相应和,以斯卒岁,无复穷已。

【释文】《桓团》李云:人姓名。

徐徒丸反。

【二】【疏】纵兹玄辩,雕饰人心,用此雅辞,改易人意。

【三】【疏】辩过于物,故能胜人之口;言未当理,故不服人之心。

而辩者之徒,用为苑囿。

又解:囿,域也。

惠施之言,未冥于理,所诠限域,莫出于斯者也。

【释文】《之囿》音又。

【四】【疏】特,独也,字亦有作将者。

怪,异也。

柢,体也。

惠子日用分别之知,共人评之,独将一己与天地殊异,虽复奸狡万端,而本体莫过于此。

◎俞樾曰:与人之辩,义不可通,盖涉下句天下之辩者而衍之字。

柢与氐通。

史记秦始皇纪大氐尽畔秦吏,正义曰:氐,犹略也。

此其柢也,犹云此其略也。

上文卵有毛,鸡三足以下皆是。

【释文】《其柢》丁计反。

【校】"一"支伟成本无之字,与俞说合。

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一】,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二】。

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三】。

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四】,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五】。

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六】。

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七】。

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一虻之劳者也。

其于物也何庸【八】!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九】!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一0】。

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

悲夫【一一】!

【一】【疏】然,犹如此也。

言惠施解理,亚乎庄生,加之口谈最贤于众,岂似诸人直辩而已!

【二】【疏】壮,大也。

术,道也。

言天地与我并生,不足称大。

意在雄俊,超世过人,既不谦柔,故无真道。

而言其壮者,犹独壮也。

【释文】《天地其壮乎》司马云:惠施唯以天地为壮于己也。

《施存雄而无术》司马云:意在胜人,而无道理之术。

【三】【疏】住在南方,姓黄,名缭,不偶于俗,羁异于人,游方之外,贤士者也。

闻惠施聪辩,故来致问,问二仪长久,风雨雷霆,动静所发,起何端绪。

【释文】《倚人》本或作畸,同。

纪宜反。

李云:异也。

◎庆藩案倚当为奇,倚人,异人也。

王逸注九章云:异也。

倚从奇声,故古字倚与奇通也。

易说卦传参天两地而倚数,蜀才本倚作奇。

春官大祝奇●,杜子春曰:奇读为倚。

僖三十三年谷梁传匹马倚轮无反者,释文:倚,居宜反。

即奇轮也。

字或作畸。

荀子天论篇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杨注:畸,谓不齐也。

不齐即异之义也。

"大宗师篇敢问畸人,李颐曰:畸,奇异也。 "《黄缭》音了,李而小反,云:贤人也。

《不坠》直类反。

《霆》音廷,又音挺。

【四】【疏】意气雄俊,言辩纵横,是以未辞谢而应机,不思虑而对答者也。

【五】【疏】遍为陈说万物根由,并辩二仪雷霆之故,不知休止,犹嫌简约,故加奇怪以骋其能者也。

【释文】《遍为》音遍,下于伪反。

【六】【疏】以反人情曰为实道,每欲超胜群物,出众为心,意在声名,故不能和适于世者也。

【七】【疏】涂,道也。

德术甚弱,化物极强,自言道理异常深隩也。

【释文】《隩》乌报反。

李云:深也,谓其道深。

【八】【疏】由,从也。

庸,用也。

从二仪生成之道,观惠施化物之能,无异乎?虻飞空,鼓翅喧扰,徒自劳倦,曾何足云!"益"〔历〕物之言,便成无用者也。

【释文】《一?》音文。

《一虻》孟庚反。

【九】【疏】几,近也。

夫惠施之辩,诠理不弘,于万物之中,尚可充一数而已。

而欲锐情贵道,饰意近真,"?"榷而论之,良未可也。

【释文】《愈贵》羊主反。

李云:自谓所慕愈贵近于道也。

【一0】【疏】卒,终也。

不能用此玄道以自安宁,而乃散乱精神,高谈万物,竟无道存目击,卒有辩者之名耳。

【一一】【注】昔吾未览庄子,尝闻论者争夫尺棰连环之意,而皆云庄生之言,遂以庄生为辩者之流。

案此篇较评诸子,至于此章,则曰其道舛驳,其言不中,乃知道听涂说之伤实也。

吾意亦谓无经国体致,真所谓无用之谈也。

然膏"梁"〔粱〕之子,均之戏豫,或倦于典言,而能辩名析理,以宣其气,以系其思,流于后世,使性不邪淫,不犹贤于博奕者乎!故存而不论,以贻好事也。

【疏】骀,放也。

痛惜惠施有才无道,放荡辞辩,不得真原,驰逐万物之末,不能反归于妙本。

夫得理莫若忘知,反本无过息辩。

今惠子役心术〔以〕"一"求道,纵河泻以索真,亦何异乎欲逃响以振声,将避影而疾走者也!洪才若此,深可悲伤也。

【释文】《骀》李音殆。

《荡》骀者,放也,放荡不得也。

◎庆藩案:文选谢元晖直中书省诗注引司马云:骀荡,犹放散也。

释文阙。

《悲夫》音符。

《论者》力困反。

《较》音角。

《评》音病。

《不中》丁仲反。

《或倦》本亦作?,同。

《其思》息嗣反。

《不邪》似嗟反。

《好事》呼报反。

子玄之注,论其大体,真可谓得庄生之旨矣。

郭生前叹膏粱之涂说,余亦晚睹贵游之妄谈。

斯所谓异代同风,何可复言也!或曰:庄惠标濠梁之契,发郢匠之模,而云其书五车,其言不中,何也?岂契若郢匠,褒同寝斤,而相非之言如此之甚者也?答曰:夫不失欲极有教之肆,神明其言者,岂得不善其辞而尽其喻乎!庄生振徽音于七篇,列斯文于后"二"世,重言尽涉玄之路,从事发"三"有辞之叙,虽谈无贵辩,而教无虚唱。

然其文易览,其趣难窥,造怀而未达者,有过理之嫌。

祛斯之弊,故大举惠子之云辩也。

◎卢文弨曰:案不失二字,疑衍文。

神,宋本作伸。

又下列斯文于后世,旧脱后字,今补。

又从事发有辞之叙,今书发作展。

【校】"一"以字依下句补。

"二"世德堂本无后字。

"三"世德堂本发作展。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