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杂篇说剑第三十【一】
【一】【释文】以事名篇。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一】
【一】【疏】赵惠王,名何,赵武灵王之子也。
好击剑之士,养客三千,好无厌足。
其国衰敝,故诸侯知其无道,共相谋议,欲将伐之也。
【释文】《赵文王》司马云:惠文王也,名何,武灵王子,后庄子三百五十年。
洞纪云:周赧王十七年,赵惠文王之元年。
一云:案长历推惠文王与庄子相值,恐彪之言误。
《喜剑》许纪反。
下同。
《夹门》郭李音协,又古洽反。
《好之》呼报反。
下同。
《无厌》于盐反,又于艳反。
◎卢文弨曰:今书作不厌。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能。"
【一】
【一】【疏】悝,赵太子名也。
厌患其父喜好干戈,故欲千金以募说士。
庄子大贤,当能止剑也。
【释文】《悝》苦回反,太子名。
◎俞樾曰:惠文王之后为孝成王丹,则此太子盖不立。
《募》音慕,又音务。
《说王》如字,解也。
又音悦。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 夫子弗受,悝尚"一"何敢言!"【一】
【一】【疏】欲教我何事,乃赐千金?既见金多,故问。
太子曰:"闻"庄"〔夫〕子贤哲圣明故,所以赠"于"〔千〕金以充从"车"〔者〕之币帛也。"
【释文】《与使》所吏反。
《以币从》才用反。
一本作以币从者。
◎卢文弨曰:旧者讹军,今改正。
今书有者字。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尚作当。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庄子曰:"诺。 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一】"
【一】【疏】发乱如蓬,鬓毛突出,铁为冠,垂下露面。
曼胡之缨,谓屯项抹额也。
短后之衣,便于武事。
瞋目怒眼,勇者之容,愤然窴胸,故语声难涩。
斯剑士之形服也。
【释文】《上说》如字,又始锐反。
下同。
《蓬》步公反。
本或作●,同。
《头》蓬头,谓着兜鉾也。
有毛,故如蓬。
《突鬓》必刃反。
司马本作宾,云:宾读为鬓。
《垂冠》将欲斗,故冠低倾也。
《曼胡》莫干反。
司马云:曼胡之缨,谓粗缨无文理也。
《短后之衣》为便于事也。
《瞋目》赤夷赤真二反。
《语难》如字。
艰难也;勇士愤气积于心胸,言不流利也。
又乃旦反,既怒而语,为人所畏难。
司马云:说相击也。
《乃说》音悦。
下大说同。
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一】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二】?"
【一】【疏】夫自得者,内无惧心,故不趋走也。
【释文】《与见》贤遍反。
下剑见同。
又如字。
《王脱》一本作说,同。
土活反。
【二】【疏】汝欲用何术以教谏于我,而使太子先言于我乎?
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
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一】
【一】【疏】其剑十步杀一人,一去千里,行不留住,锐快如是,宁有敌乎!【释文】《千里不留行》司马云:十步与一人相击,辄杀之,故千里不留于行也。
◎俞樾曰:十步之内,辄杀一人,则历千里之远,所杀多矣,而剑锋不缺,所当无挠者,是谓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极言其剑之利也。
行以剑言,非以人言,下文所谓行以秋冬是也。
司马云,十步与一人相击辄杀之,故千里不留于行也。
未得其义。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一】。"
【一】【疏】夫为剑者道也,是以忘己虚心,开通利物,感而后应,机照物先,庄子之用剑也。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一"设戏请夫子【一】。"
【一】【疏】词旨清远,感动王心,故令休息,屈就馆舍,待设剑戏,然后邀延也。
【校】"一"张君房本无令字。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一】。"
【一】【疏】敦,断也。
试陈剑士,使考校敦断以定胜劣。
【释文】《乃校》司马云:考校取其胜者也。
校,本或作教。
《士敦》如字。
司马云:敦,断也,试使用剑相击断截也。
一音丁回反。
◎家世父曰:释文引司马云,敦,断也。
试使用剑相击截断也。
邶风诗笺王事敦我,敦,犹投掷也。
鲁颂诗笺敦商之旅,敦,治也。
敦剑即治剑之意。
说文:敦,怒也,一曰谁何也。
谁何,犹言莫我何,亦即两相比较之意。
两相比较,故怒也。
庄子曰:"望之久矣【一】。"
【一】【疏】企望日久,请早试之。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 【一】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一】【疏】御,用也。
谓庄实可击剑,故问之。
【释文】《御杖》直亮反。
《所奉》司马本作所奏。
王曰:"愿闻三剑。"
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一"。"
【校】"一"高山寺本三剑字上均有之字。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一】,晋魏"一"为脊,周宋为镡【二】,韩魏"二"为夹【三】;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四】;绕以渤海,带以常山【五】;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六】;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七】。 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八】。 此天子之剑也。"
【一】【疏】锋,剑端也。
锷,刃也。
燕溪,在燕国,石城,塞外山;此地居北,以为剑锋。
齐国岱岳在东,为剑刃也。
【释文】《燕》音烟。
《溪》燕溪,地名,在燕国。
《石城》在塞外。
《锷》五各反。
司马云:剑刃也。
一云:剑棱也。
【二】【疏】镡,环也。
晋魏二国近乎赵地,故以为脊也。
周宋二国近南,故以为环也。
【释文】《镡》音淫。
三苍云:徒感反,剑口也。
徐徒南反,又徒各反,谓剑镮也。
司马云:剑珥也。
【三】【疏】铗,把也。
韩魏二国在赵之西,故以为把也。
【释文】《为夹》古协反。
司马云:把也。
一本作铗,同。
一云:镡,从棱向背;铗,从棱向刃也。
【四】【疏】怀四夷以道德,顺四时以生化。
【释文】《裹以》音果。
【五】【疏】渤海,沧洲也。
常山,北岳也。
造化之中,以山海镇其地也。
【六】【疏】五行,金木水火土。
刑,刑罚;德,德化也。
以此五行,匡制寰宇,论其刑德,以御群生。
【七】【疏】夫阴阳开辟,春夏维持,秋冬肃杀,自然之道也。
【释文】《行以秋冬》随天道以行止也。
【八】【疏】夫以道为剑,则无所不包。
故上下旁通,莫能碍者;浮云地纪,岂足言哉!既以造化为功,故无不服也。
【校】"一""二"高山寺本魏作卫。
文王芒然自失【一】,曰:"诸侯之剑何如?"
【一】【疏】夫才小闻大,不相承领,故芒然若涉海,失其所谓,类魏惠王之闻韶乐也。
【释文】《芒然》莫刚反。
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一"。 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一】。 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此诸侯之剑也【二】。"
【一】【疏】四乡,犹四方也。
夫能法象天地而知万物之情,谓诸侯所以为异也。
但能依用此剑而御于邦国,亦宇内无敌。
【二】【疏】易以震卦为诸侯,故雷霆为诸侯之剑也。
【校】"一"赵谏议本贤良作贤圣,世德堂本及赵本忠圣作忠胜,世德堂本豪桀作豪杰。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
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 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 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一】
【一】【疏】庄子雄辩,冠绝古今,故能说化赵王,去其所好,而结会旨归,在于此矣。
【释文】《肝肺》芳废反。
《窃为》于伪反。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一】。
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一】【疏】环,绕也。
王觉己非,深怀惭恶,命庄子上殿以展愧情,绕食三周,不能安坐,气急心懑,岂复能飧乎!【释文】《而上》时掌反。
下同。
《三环》如字。
又音患,绕也。
闻义而愧,绕"饶"〔馔〕"一"三周,不能坐食。
【校】"一"馔字依世德堂本改。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一"【一】。
【一】【疏】不复受赏,故恨而致死也。
【释文】《服毙》婢世反。
司马云:忿不见礼,皆自杀也。
【校】"一"高山寺本及卷子本服毙其处也并作伏毙其处矣。
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一】【一】【释文】以人名篇。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一】。
【一】【疏】缁,黑也。
尼父游行天下,读讲诗书,时于江滨,休息林籁。
其林郁茂,蔽日阴沉,布叶垂条,又如帷幕,故谓之缁帷之林也。
坛,泽中之高处也。
其处多杏,谓之杏坛也。
琴者,和也,可以和心养性,故奏之。
【释文】《缁帷》司马云:黑林名也。
本或作惟。
《杏坛》司马云:泽中高处也。
李云:坛名。
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一"眉交"二"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一】。
【一】【疏】渔父,越相范蠡也;辅佐越王句践,平吴事讫,乃乘扁舟,游三江五湖,变易姓名,号曰渔父,即屈原所逢者也。
既而泛海至齐,号曰鸱夷子;至鲁,号曰白珪先生;至陶,号曰朱公。
晦迹韬光,随时变化,仍遗大夫种书云。
揄,挥也。
袂,袖也。
原,高平也。
距,至也。
鬓眉交白,寿者之容;散发无冠,野人之貌。
于是遥望平原,以手挥袂,至于高陆,维舟而止,"拓"〔托〕颐抱膝,以听琴歌也。
【释文】《有渔父者》音甫,取鱼父也。
一云是范蠡。
元嘉本作有渔者父,则如字。
《须眉》本亦作须眉。
《交白》如字。
李云:俱也。
一本作皎。
《揄》音遥,又音俞,又褚由反,谓垂手衣内而行也。
李音投,投,挥也。
又士由反。
《袂》面世反,李音芮。
《以上》时掌反。
《距陆》李云:距,至也。
【校】"一"赵谏议本须作鬓。
"二"阙误引张君房本交作皎。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一】?"
【一】【疏】询问仲尼是何爵命之人。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一】"
【一】【疏】答云是鲁国贤人君子也。
客问其族。
子路对曰:"族孔氏【一】。"
【一】【疏】问其氏族,答云姓孔。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一】?"
【一】【疏】又问孔氏以何法术修理其身。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一】"
【一】【疏】率姓谦和,服行圣迹,修饰礼乐,简选人伦,忠诚事君,化物齐等,将欲利群品,此孔氏之心乎!
【释文】《饰礼》如字。
本又作饬,音敕。
《下以化齐民》李云:齐,等也。
许慎云:齐等之民也。
如淳云:齐民,犹平民。
元嘉本作化于齐民后。
"句如"〔向本〕"一"无于字。
【校】"一"世德堂本句作向,如应为本字之误。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
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非也。"
【一】
【一】【疏】为是有茅土五等之君?为是王侯辅佐卿相乎?皆答云非也。
【释文】《君与》音余。
下同。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一】"
【一】【疏】夫劳苦心形,危忘真性,偏行仁爱者,去本迢遰而分离于玄道也,是以嗤笑徘徊,呜呼叹之也。
【释文】《以危》危,或作伪。
《其分》如字。
本又作介,音界。
司马云:离也。
◎庆藩案分释文作介,音界,是也。
隶书介作●,俗书分作●,二形相似,往往混乱。
庄三十年谷梁传周之分子也。
释文:分,本作介。
汉书杜周传执进退之分,师古注:分,或作介。
是其证。
◎藩又案界与介古字通。
汉书扬雄传界"湿"〔泾〕"一"阳抵穰侯而代之,文选界作介。
史记晋世家号曰介山,续汉书郡国志作界山。
春秋繁露立元神"碑"〔篇〕"二"介障险阻,淮南览冥篇介作界。
【校】"一"泾字依汉书改。
"二"篇字依春秋繁露改。
子贡还,报孔子。
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拿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一】
【一】【疏】拿,桡也。
反走前进,是虔敬之容也。
【释文】《杖》直亮反。
《拏》女居反。
司马云:桡也,音余。
《乡而》香亮反。
或作向,同。
客曰:"子将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一"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一】!"
【一】【疏】曩,向也。
绪言,余论也。
卒,终也。
相,助也。
向者先生有清言余论,丘不敏,未识所由之故。
窃听下风,庶承謦咳,卒用此言,助丘不逮。
【释文】《绪言》犹先言也。
◎俞樾曰:楚辞九章款秋冬之绪风,王注曰:绪,余也。
让王篇曰:其绪余以为国家。
是绪与余同义。
绪言者,余言也。
先生之言未毕而去,是有不尽之言,故曰绪言。
释文曰:犹先言也。
非是。
《窃待》待,或作侍。
《咳》苦代反。
《唾》吐卧反。
《相丘》息亮反。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待作侍。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一】
【一】【疏】嘻,笑声也。
丘少年已来,修学仁义,逮乎耆艾,未闻至道,所以恭谨虔恪虚心矣。
【释文】《曰嘻》香其反。
《之好》呼报反。
下同。
《丘少》诗召反。
下同。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一】。 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 官治其职,人忧"一"其事,乃无所陵【二】。 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三】;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四】;廷"二"无忠臣,国家昏乱,工"三"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五】;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六】。 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四"泰多事乎【七】!
【一】【疏】夫虎啸风驰,龙兴云布,自然之理也,固其然乎!是以渔父大贤,宣尼至圣,贤圣相感,斯同声相应也。 故释吾之所有方外之道,经营子之所以方内之业也。 【释文】《而经子之所以》经,经营也。 司马云:经,理也。 【二】【疏】陵,亦乱也。 夫人伦之事,抑乃多端,切要而言,无过此四者。 若四者守位,乃教治盛美,若上下相冒,则乱莫大焉。 是以百官各司其职,庶人自忧其务,不相陵乱,斯不易之道者也。 【释文】《正治》直吏反。 下官事不治同。 【三】【疏】田亩荒芜,屋室漏露,追征赋税,不相系属,妻妾既失尊卑,长幼曾无次序,庶人之忧患也。 ◎庆藩案荒露,谓荒芜败露。 方言曰:露,败也。 古本或作路,路露古通用。 淮南臣道篇路亶者也,王念孙曰:路亶,犹羸惫也。 亦通作潞。 秦策士民潞病,高注云:潞,羸也。 皆与败义相近。 孟子滕文公篇是率天下而路也,赵注云:是导率天下之人以羸路也。 《不属》音烛。 《长少》丁丈反。 后遇长同。 【四】【疏】职任不胜,物务不理,百姓荒乱,四民不勤,大夫之忧也。 【释文】《不胜》音升。 《行不》下孟反。 【五】【疏】陪臣不忠,苞茅不贡,春秋盟会,落朋伦之后,五等之忧也。 【释文】《工技》其绮反。 ◎卢文弨曰:今书作国技。 《贡职》职,或作赋。 《春秋后伦》朝觐不及等比也。 【六】【疏】攘,除也。 阴阳不调,日时愆度,兵戈荐起,万物夭伤,三公九卿之忧也。 【释文】《不饬》音敕。 【七】【疏】上非天子诸侯,下非宰辅卿相,而擅修饰礼乐,选择人伦,教化苍生,正齐群物,乃是多事之人。 【释文】《不泰》本又作大,音同。 徐敕佐反。 后同。 【校】"一"高山寺本忧作处。 "二"高山寺本廷作朝。 "三"世德堂本工作国,此盖依释文改。 "四"高山寺本不下有亦字。
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一】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二】;希意道言,谓之谄【三】;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四】;好言人之恶,谓之谗【五】;析交离亲,谓之贼【六】;称誉诈伪以败恶"一"人,谓之慝【七】;不择善否,两容颊"二"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八】。 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九】。 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一0】;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一一】;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一二】;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三",虽善不善,谓之矜【一三】。 此四患也。 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一】【疏】摠,滥也。
非是己事而强知之,谓之叨滥也。
【释文】《八疵》祀知反。
《之摠》李云:谓监也。
【二】【疏】强进忠言,人不采顾,谓之佞也。
【三】【疏】希望前人意气而导达其言,斯谄也。
【释文】《道言》音导。
【四】【疏】苟且顺物,不简是非,谓之谀也。
【五】【疏】闻人之过,好扬败之。
【六】【疏】人有亲情交故,辄欲离而析之,斯贼害也。
【七】【疏】与己亲者,虽恶而"举"〔誉〕"四";与己疏者,虽善而毁;以斯诈伪,好败伤人,可谓奸慝之人也。
【释文】《称誉》音余。
《以败》补迈反。
《恶人》乌路反。
下同。
《之慝》他得反。
【八】【疏】否,恶也。
善恶二边,两皆容纳,和颜悦色,偷拔其意之所欲,随而佞之,斯险诐之人也。
【释文】《善否》悲美反,恶也。
又方九反。
《两容颊适》善恶皆容,颜貌调适也。
颊,或作颜。
【九】【疏】外则惑乱于百姓,内则伤败于一身,是以君子不与为友朋,明君不将为臣佐也。
【一0】【疏】伺候安危,经营大事,变改之际,建立功名,谓叨滥之人也。
【释文】《以挂》音卦,别也。
又音圭。
《之叨》吐刀反。
【一一】【疏】事己独擅,自用陵人,谓之贪也。
【一二】【疏】有过不改,闻谏弥增,很戾之人。
【释文】《很》胡恳反。
◎庆藩案说文:很,言不听从也。
逸周书谥法篇愎很遂过者曰刺。
荀子成相篇愎很遂过不肯悔。
【一三】【疏】物同乎己,虽恶而善,物异乎己,虽善而恶,谓之矜夸之人。
【释文】《能去》起吕及。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恶作德。
"二"赵谏议本颊作颜,高山寺本道藏本并同。
"三"高山寺本己下有则字。
"四"誉字依刘文典补正本改。
孔子愀然而叹,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 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一】
【一】【疏】愀然,惭竦貌也。
罹"离",遭也。
丘无罪失而遭罹四谤。
未悟前旨,故发此疑。
【释文】《愀然》在九反,又七小反。
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一",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 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一】。 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二】。 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二",不亦外乎【三】!"
【一】【疏】留停仁义之间以招门徒,伺察同异之际以候机宜,观动静之变,睎其侥幸,适受与之度,望着功名,理好恶之情,而是非坚执,和喜怒之节,用为达道,以己诲人,矜矫天性,近于不免也。
【释文】《难语》鱼据反。
下同。
本或作悟。
◎卢文弨曰:今书作难悟。
《愈数》音朔。
《不离》力智反。
【二】【疏】谨慎形体,修守真性,所有功名,还归人物,则物我俱全,故无患累也。
【三】【疏】不能修其身而求之他人者,岂非疏外乎!
【校】"一"高山寺本离下无身字。
"二"高山寺本作今不修身而求之于人。
孔子愀然【一】曰:"请问何谓真?"
【一】【疏】自竦也。
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一】。 故强哭者虽悲"一"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二"而威,真亲未"三"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二】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三】。 事亲以适,不论"四"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四】。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五】。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六】。 愚者反此。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七】。 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五"伪而晚闻大道也【八】!"
【一】【疏】夫真者不伪,精者不杂,诚者不矫也。
故矫情伪性者,不能动于人也。
【二】【疏】夫道无不在,所在皆通,故施于人伦,有此四事。
〔四事〕之义,"以"〔具〕列下文。
【释文】《故强》其丈反。
下同。
《欢乐》音洛。
下同。
【三】【疏】贞者,事之干也。
故以功绩为主;饮酒陶荡性情,故以乐为主。
是以功在其美,故不可一其事迹也。
【四】【疏】此覆释前四义者也。
【五】【疏】节文之礼,世俗为之,真实之性,禀乎大素,自然而然,故不可改易也。
【六】【疏】法效自然,宝贵真道,故不拘束于俗礼也。
【七】【疏】恤,忧也。
禄禄,贵貌也。
愚迷之人,反于圣行,不能法自然而造适,贵道德而逍遥,翻复溺人事而忧虑,滞嚣尘而迁贸,徇物无厌,故心恒不足也。
【释文】《禄禄》如字,又音录,谓形见为礼也。
司马云:录,领录也。
◎庆藩案禄司马本作录。
文选刘公干杂诗注引司马云:领"禄"〔录〕"六"也。
领上无"禄"〔录〕字,与释文异。
【八】【疏】惜孔子之雄才,久迷情于圣迹,耽人间之浮伪,不早闻于玄道。
【释文】《蚤》音早。
字亦作早。
《湛》丁南反,下同。
【校】"一"高山寺本悲作疾。
"二"又未发作不严。
"三"又未作不。
"四"又论下有其字。
"五"世德堂本无人字。
"六"两录字依文选改。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 先生不"一"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 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一】
【一】【疏】尼父喜欢,自嗟庆幸,得逢渔父,欣若登天。
必其不耻训诲,寻当服勤驱役,庶为门人,身禀教授,问舍所在,终学大道。
【释文】《丘得过也》谓得过失也。
过,或作遇"二"。
◎庆藩案释文过或作遇者是也。
遇过形似,致易互讹,说见前。
《而比》如字,谓亲见比数也。
又毗志反。
【校】"一"高山寺本不下有为字。
"二"今书作遇。
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一】。 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二】。
【一】【疏】从迷适悟为往也。
妙道。
真本也。
知,分别也,若逢上智之士,可与言于妙本,若遇下根之人,不可语其玄极,观机吐照。
方乃无疵。
【二】【疏】戒约孔子,令其勉励。
延缘止芦苇之间。
重言去子,殷勤训勖也。
【释文】《乃刺》七亦反。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拿音而后敢乘【一】。
【一】【疏】仲尼既见异人告以至道,故仰之弥甚,喜惧交怀,门人授绥,犹不顾盼,船远波定,不闻桡响,方敢乘车。
【释文】《波定》李云:谓战如波也。
案谓船行故水波,去远则波定。
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今渔父杖拿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一】"
【一】【疏】天子万乘,诸侯千乘。
伉,对也。
分处庭中,相对设礼,位望相似,无阶降也。
仲尼遇天子诸侯,尚怀倨傲,一逢渔父,尽礼曲腰,并受言词,必拜而应,渔父威严,遂至于此。
孔丘重方外之道,子路是方内之人,故致惊疑,旁车而问也。
【释文】《旁车》步浪反。
《万乘》绳证反。
下同。
《倨》音据。
《敖》五报反。
《曲要》一遥反。
《磬折》之设反。
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义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一】。 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一"不尊,不仁也。 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 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 【二】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 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三】"
【一】【疏】湛着礼义,时间固久,嗟其鄙拙,故凭轼叹之也。
【释文】《湛于》湛,或作其。
【二】【疏】召由令前,示其进趋,夫遇长老不敬,则失于礼仪;见可贵不尊,则心无仁爱。
若非至德之人,则不能使人谦下;谦下或不精诚,则不造于玄极。
不仁不爱,乃祸败之基。
惜哉仲由,专擅于此也!【释文】《下人》遐嫁反。
下及注同。
【三】【注】此篇言无江海而闲者,能下江海之士也。
夫孔子之所放任,岂直渔父而已哉?将周流六虚,旁通无外,蝡动之类,咸得尽其所怀,而穷理致命,"因"〔固〕"二"所以为至人之道也。
【疏】由,从也。
庶,众也。
夫道生万物,则谓之道,故知众庶从道而生。
是以顺而得者则生而成,逆而失者则死而败,物无贵贱,道在则尊。
渔父既其怀道,孔子何能不敬耶!
【释文】《而闲》音闲。
《蝡》如兖反。
【校】"一"高山寺本贤作贵。
"二"固字依世德堂本改。
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一】
【一】【释文】以人名篇。
或无列字。
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一】。
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二】?"
【一】【疏】伯昏,楚之贤士,号曰伯昏瞀人,隐者之徒也。
御寇既师壶子,又事伯昏,方欲适齐,行于化道,自惊行浅,中路而还,适逢瞀人,问其所以。
【释文】《瞀人》音茂,又音务。
【二】【疏】方,道也。
奚,何也。
汝行何道?欲往何方?问其所由中涂反意也。
【释文】《奚方》李云:方,道也。
曰:"吾惊焉【一】。"
【一】【疏】自觉己非,惊惧而反,此略答前问意。
【释文】《吾惊焉》李云:见人感己即远惊也。
◎卢文弨曰:旧感作惑,讹。
今书音义作见人感己即违道,故惊也。
此似有脱误。
曰:"恶乎惊【一】?"
【一】【疏】重问御寇于何事迹而起惊心。
【释文】《恶乎》音乌。
曰:"吾尝食于十浆"一"【一】,而五浆先馈【二】。"
【一】【注】卖浆之家。
【释文】《十浆(水改食)》子祥反。
本亦作浆也。
司马云:浆(水改食)读曰浆,十家并卖浆也。
【二】【注】言其敬己。
【疏】馈,遗也。
十浆,谓有十家卖浆饮也。
列子因行渴,于逆旅十家卖饮,而五家先遗,睹其容观,竞起"惊"〔敬〕"二"心,未能冥混,是以惊惧也。
【释文】《五浆(水改食)先馈》馈,遗也,谓十家中五家先见遗。
王云,皆先馈进于己。
【校】"一"赵谏议本浆(水改食)作浆,下同。
"二"敬字依注文改。
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己【一】?"
【一】【疏】更问惊由,庶陈己失。
曰:"夫内诚不解【一】,形谍成光【二】,以外镇人心【三】,使人轻乎贵老【四】,而?其所患【五】。 夫浆(水改食)人特为食羹之货,〔无〕"一"多余之赢,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六】,而况于万乘之主乎【七】!身劳于国而知尽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八】。"
【一】【注】外自矜饰。
【疏】自觉内心实智,未能悬解,为物所敬,是以惊而归。
【释文】《不解》音蟹。
司马音懈。
【二】【注】举动便辟而成光仪也。
【释文】《形谍》徒协反。
郭云:便辟也。
说文云:闲也。
《成光》司马云:形谍于衷,成光华也。
《便辟》婢亦反。
【三】【注】其内实不足以服物。
【疏】谍,便辟貌也。
镇,服也。
仪容便辟,动成光华,用此外形,镇服人物。
【四】【注】若镇物由乎内实,则使人贵老之情笃也。
【释文】《贵老》谓重御寇过于老人。
【五】【注】言以美形动物,则所患乱生也。
【疏】●,乱也。
未能混俗同尘而为物标杓,使人敬贵于己而轻老人,良恐祸患方乱生矣。
【释文】《而?》子兮反,乱也。
◎卢文弨曰:旧作●,讹。
今改正。
卷内同。
"二"
【六】【注】权轻利薄,可"三"无求于人。
【释文】《为食》音嗣。
《赢》音盈。
【七】【疏】特,独也。
赢,利也。
夫卖浆之人,独有羹食为货,所盈之物,盖亦不多。
为利既薄,权亦非重,尚能敬己,竞走献浆,况在君王,权高利厚,奔驰尊贵,不亦宜乎!【释文】《万乘》绳证反。
【八】【疏】夫君人者,位总万机,威跨四海,故躬疲倦于邦国,心尽虑于世事,则思贤若渴以代己劳,必将任我以物务而验我以功绩,徇外丧内,逐伪忘真。
惊之所由,具陈如是也。
【释文】《而效》如字。
本又作校,古孝反。
【校】"一"无字依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及文如海张君房本补,据成疏亦当有无字。
"二"●,●,说文作●。
"三"赵谏议本无可字。
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一】!女处己"一",人将保女矣!【二】"
【一】【疏】汝能观察己身,审知得丧,嘉其自觉,故叹善哉。
【二】【注】苟不遗形,则所在见保。
保者,聚守之谓也。
【疏】保,守也。
汝安处己身,不能忘我,犹显形德,为物所归,门人请益,聚守之矣。
【释文】《保女》司马云:保,附也。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及李氏本俱音纪。
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一】。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立有间,不言而出【二】。
【一】【疏】无几何,谓无多时也。
俄顷之间,伯昏往御寇之所,适见脱屦户外,跣足升堂,请益者多矣。
【释文】《无几》居岂反。
【二】【疏】敦,竖也。
以杖柱颐,听其言说,倚立闲久,忘言而归也。
【释文】《敦杖》音顿。
司马云:竖也。
《蹙之》子六反。
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屦,跣而走,暨乎门,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一】?"
【一】【疏】宾者,谓通宾客人也。
御寇闻师久立,不言而归,于是竦息惭惕,不暇纳屦,跣足驰走,至门而"反"〔及〕。
高人既来,庶蒙针艾,不尝开发药石,遗弃而还。
诚心钦渴,有此固请也。
【释文】《宾者》本亦作傧,同。
必刃反。
谓通客之人。
《跣而》先典反。
《暨乎》其器反。
《发药》如字。
司马本作废,云:置也。
◎庆藩案发,司马作废。
发废,古同声通用字。
尔雅:废,税,舍也。
方言:发,税,舍车也。
是发与废同。
汉书货殖传子赣发贮鬻"则"〔财〕曹鲁之间,史记作废者。
"徐广曰:着,读音如贮。 "荀子礼论篇大昏之未发齐也,史记礼书发作废。
史记扁鹊传色废脉乱,徐广曰:一作发。
皆其例。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一】。 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二】,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三】!必且有感,摇而本才"一",又无谓也【四】。 与汝游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五】。 莫觉莫悟,何相孰也【六】!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七】。"
【一】【疏】已,止也。
我已于先固告汝,汝不能韬光晦迹,必为物所归依。
今果见汝门人满室,吾昔语汝,谅非虚言。
宜止所请,无劳辞费。
◎庆藩案保汝,谓依汝也。
僖二年左传保于逆旅,杜注:保,依也。
史记周本纪百姓怀之,多从而保归焉。
保归,谓依归也。
司马训保为附,附亦依也。
王逸注七谏曰:依,保也。
【二】【注】任平而化,则无感无求,无感无求,乃不相保。
【疏】显迹于外,故为人保之;未能忘德,故不能无守也。
【三】【注】先物施惠,惠不因彼,豫出则异也。
【疏】而,汝也。
焉,何也。
夫物我两忘,亦何须物来感己!必有机来,感而后应,不劳预出异端,先物施惠。
【释文】《而焉》于虔反。
【四】【注】必将有感,则与本性动也。
【疏】摇,动也。
必固有感迫而后起,率其本性,摇而应之,灭迹匿端,有何称谓也!
【释文】《摇而本才》一本才作性。
◎家世父曰:释文,一本才作性。
郭象注,必将有感,则与本性动也。
感者人心,所感之〔者〕又出于感人心之心。
尔雅释诂:摇,作也。
摇而本才,谓舍其本心之自然而作而致之。
《又无谓也》动摇本才以致求者,又非道德之谓也。
【五】【注】细巧入人为小言。
【疏】共汝同游,行解相类,唯事浮辩细巧之言,佞媚于人,尽为鸩毒,讵能用道以告汝也!
【释文】《小言》言不入道,故曰小言。
《人毒》以其多患,故曰人毒。
【六】【疏】孰,谁也。
彼此迷涂,无能觉,无能悟,何谁独晓以相告乎?
【释文】《莫觉莫悟何相孰也》彼不敢告汝,汝又不自觉,何期相孰哉!王云:小言为毒,曾无告语也。
孰,谁也。
谓谁相亲爱者。
既无告语,此不相亲爱之至也。
◎家世父曰:释文引王云:孰,谁也,谓谁相亲爱也。
疑庄子本旨在蠲亲爱之意。
说文:孰,食余也。
孰食曰孰,假借为详审之义。
汉书本纪其孰计之,贾谊传日夜念此至孰也,邹阳传愿大王孰察之,颜师古注:孰,审也。
言莫之觉悟而终不自审也。
【七】【注】夫无其能者,唯圣人耳。
过此以下,至于昆虫,未有自忘其能而任众人者也。
【疏】夫物未尝为,无用忧劳,而必以智巧困弊,唯圣人泛然无系,泊尔忘心,譬彼虚舟,任运逍遥。
【释文】《而知》音智。
《食而》一本作饱食而。
《敖游》本又作遨,五刀反。
下同。
《泛若》芳剑反。
【校】"一"赵谏议本作性,依郭注及成疏似均作性。
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一】。
祇三年而缓为儒【二】,河润九里,泽及三族,使其弟墨【三】。
儒墨相与辩,其父助翟【四】。
十年而缓自杀。
其父梦之曰:"使而子为墨者予也。 阖胡"一"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五】?"
【一】【注】呻吟,吟咏之谓。
【释文】《缓也》司马云:缓,名也。
《呻》音申,谓吟咏学问之声也。
崔云:呻,诵也。
本或作呻吟。
《裘氏》地名。
崔云:裘,儒服也。
《之地》崔本作之地蛇,云:地蛇者,山田荼种也。
◎卢文弨曰:宋本荼字空。
【二】【注】祇,适也。
【疏】呻吟,咏读也。
裘氏,地名也。
祇,适也。
郑人名缓,于裘地学问,适经三年而成儒道。
【释文】《祇》音支。
郭李云:适也。
言适三年而成也。
司马云:巨移反,谓神祇佑之也。
【三】【疏】三族,谓父母妻族也。
能使弟成于墨教也。
【释文】《河润九里》河从干位来,干,阳数九也。
《使其弟墨》谓使缓弟翟成墨也。
【四】【注】翟,缓弟名。
【疏】翟,缓弟名也。
儒则宪章文武,祖述尧舜,甚固吝,好多言。
墨乃遵于禹道,勤俭好施。
儒墨涂别,志尚不同,各执是非,互相争辩,父党小儿,遂助于翟矣。
【五】【注】缓怨其父之助弟,故感激自杀,死而见梦,谓己既能自化为儒,又化弟令墨,弟由己化而不能顺己,己以良师而便怨死,精诚之至,故为秋柏之实。
【疏】阖,何不也。
秋柏,劲木也。
父既助翟,而缓恨之,经由十年,感激自杀,仍见梦于父,以申怨言云:"使汝子为墨者,我之功力也。 何不看视我为贤良之师而更朋助弟?我怨恨之甚,化为异物秋柏子实,生于墓上。"
亦有作垠字者,垠,冢也。
云:"汝何不看我冢上,已化为秋柏之木而生实也?"
【释文】《阖胡尝视其良》阖,语助也。
胡,何也。
良者,良人,斥缓也。
言何不试视缓墓上,已化为秋柏之实。
良或作埌,音浪,冢也。
◎俞樾曰:释文曰,良者良人,谓缓也。
此与下句之义不属。
又云,良或作埌,冢也。
此说近之。
埌,犹圹也。
圹埌本?韵字,应帝王篇以处圹埌之野是也。
故圹亦得谓之埌。
管子度地篇郭外为之土阆,阆与埌同。
外物篇胞有重阆,郭注曰:阆,空旷也。
其义亦相近。
《而见》贤遍反。
《令墨》力呈反。
【校】"一"阙误引文成李三本胡俱作□。
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一】。
彼故使彼。
【二】夫人以己为有以异于人以贱其亲【三】,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
故曰今之世皆缓也【四】。
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五】!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六】。
【一】【注】自此以下,庄子辞也。
夫积习之功为报,报其性,不报其为也。
然则学习之功,成性而已,岂为之哉!【疏】造物者,自然之洪炉也,而造物者无物也,能造化万物,故谓之造物也。
夫物之智能,禀乎造化,非由从师而学成也。
故假于学习,辅道自然,报其天性,不报人功也。
是知翟有墨性,不从缓得。
缓言我教,不亦缪乎!
【二】【注】彼有彼性,故使习彼。
【疏】彼翟"先"者〔先〕有墨性,故成墨,若率性素无,学终不成也。
岂唯墨翟,庶物皆然。
【三】【注】言缓自美其儒,谓己能有积学之功,不知其性之自然也。
夫有功以贱物者,不避其亲也,无其身以平"往"〔性〕"一"者,贵贱不失其伦也。
【疏】言缓自恃于己有学植之功,异于常人,故轻贱其亲而汝于父也。
人之迷滞,而至于斯乎!【四】【注】夫穿井所以通泉,吟咏所以通性。
无泉则无所穿,无性则无所咏,而世皆忘其泉性之自然,徒识穿咏之末功,因欲矜而有之,不亦妄乎!【疏】夫土下有泉,人各有性,天也;穿之成井,学以成术者。
人也。
嗟乎!世人迷妄之甚,徒知穿学之末事,不悟泉性之自然,而矜之以为己功者,故世皆缓之流也。
齐人穿凿得井,行李汲而饮之,井主护水,捽头而休,庄生闻之,故引为"谕"〔喻〕。
【释文】《相捽》才骨反。
言穿井之人,为己有造泉之功而捽饮者,不知泉之天然也。
喻缓不知翟天然之墨而忿之。
捽,一音子晦反。
【五】【注】观缓之缪以为学,父故能任其自尔而知,故无为其间也。
【疏】观缓之迷,以为己诚有德之人,从是之后,忘知任物,不复自矜,况体道之人,岂视其功耶!
【释文】《不知》音智,注同。
◎家世父曰:彼故使彼,彼者,儒墨也。
有儒墨矣,因而有儒墨之辩立。
夫儒墨之名,所以使之辩也。
既成乎儒墨之辩,则贵其同己者而贱其异己者,因其亲也亦贱之,执其所辩之异而忘其受于天性之同也。
知儒墨之为德以自是其德,谓之不知德。
所谓德者,可而可之,然而然之。
所谓道者,无物不可,无物不然。
◎俞樾曰:自是二字绝句。
若缓之自美其儒,是自是也。
有德者已不知有此,有道者更无论矣。
故曰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以读为已。
郭注所说,殊未明了。
《学父》本或作久。
【六】【注】仍自然之能以为己功者,逃天者也,故刑戮及之。
【疏】不知物性自尔,矜为己功者,逃遁天然之理也。
既乖造化,故刑戮及之。
【释文】《仍自》而证反。
本又作认,同。
【校】"一"性字依世德堂本改。
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一】;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二】。
【一】【注】夫圣人无安无不安,顺百姓之心也。
【疏】安,任也。
任群生之性,不引物从己,性之无者,不强安之,故所以为圣人也。
【二】【注】所安相与异,故所以为众人也。
【疏】学己所不能,安其所不安也;不安其素分,不安其所安也。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一】。 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二】;古之"一"人,天而不人【三】。"
【一】【疏】玄道窅冥,言象斯绝,运知则易,忘言实难。
【释文】《道易》以豉反。
【二】【疏】妙悟玄道,无法可言,故诣于自然之境,虽知至极而犹存言辩,斯未离于人伦矣。
【三】【注】知虽落天地,未尝开言以引物也,应其至分而已。
【疏】复古真人,知道之士,天然淳素,无复人情。
【释文】《知虽》音智。
《应其》如字,当也。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人上有至字。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一】
【一】【注】事在于适,无贵于远功。
【疏】姓朱,名泙漫。
姓支离,名益。
殚,尽也。
罄千金之产,学杀龙之术,伏膺三岁,其道方成,技虽巧妙,卒为无用。
屠龙之事,于世稍稀,欲明处涉人间,贵在适中,苟不当机,虽大无益也。
【释文】《朱泙》李音平,郭敷音反。
徐敷耕反。
◎庆藩案文选张景阳七命注引司马云:泙,普彭反。
释文阙。
《漫》末旦反,又末干反。
司马云:朱泙漫,支离益,皆人姓名。
◎庆藩案文选张景阳七命注引司马云:朱,姓也;泙漫,名也。
益,人名也。
与释文小异。
◎俞樾曰:支离,复姓,说在人间世篇。
朱泙,亦复姓。
广韵十虞朱字注:庄子有朱泙漫,郭注:朱泙,姓也。
今象注无此文。
《屠》音徒。
《单》音丹,尽也。
《千金之家》如字。
本亦作贾,又作价,皆音嫁。
《三》绝句。
崔云:用千金者三也。
一本作三年,则上句至家绝。
◎卢文弨曰:今书作三年。
《技成》其绮反。
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一】;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二】;顺于兵,故行有求【三】。
兵,恃之则亡【四】。
【一】【注】理虽必然,犹不必之,斯至顺矣,兵其安有!【疏】达道之士,随逐物情,理虽必然,犹不固执,故无交争也。
【二】【注】理虽未必,抑而必之,各必其所见,则乖逆生也。
【疏】庸庶之类,妄为封执,理不必尔而固必之,既忤物情,则多乖矣。
【三】【注】物各顺性则足,足则无求。
【疏】心有贪求,故任于执固之情也。
【释文】《慎于兵》慎或作顺。
◎卢文弨曰:今书慎作顺。
【四】【注】不得已而用之以恬惔"一"为上者,未之亡也。
【疏】不能大顺群命,而好乖逆物情者,则几亡吾宝矣。
【释文】《恬》徒谦反。
《惔》徒暂反。
本亦作淡。
【校】"一"赵谏议本惔作淡。
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牍【一】,敝精神乎蹇浅【二】,而欲兼济道"一"物,太一形虚。
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
【三】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二"乎无何有之乡【四】。
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五】。
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六】,而不知大宁【七】!
【一】【注】苞苴以遗,?牍以问,遗问之具,小知所殉。
【疏】小夫,犹匹夫也。
苞苴,香草也。
竿牍,竹简也。
夫搴芳草以相赠,折简牍以相问者,斯盖俗中细务,固非丈夫之所忍为。
【释文】《之知》音智。
注及下为知同。
《不离》力智反。
《苞苴》子余反。
司马云:苞苴,有苞裹也。
《竿》音干。
《牍》音独。
司马云:谓竹简为书,以相问遗,修意气也。
《以遗》唯季反。
下同。
【二】【注】昏于小务,所得者浅。
【疏】好为遗问,徇于小务,可谓劳精神于跛蹇浅薄之事,不能游虚涉远矣。
【释文】《敝精神》郭婢世反,一音必世反。
【三】【注】小夫之知,而欲兼济导物,经虚涉远,志大神敝,形为之累,则迷惑而失致也。
【疏】以蹇浅之知,而欲兼济群物,导达群生,望得虚空其形,合太一之玄道者,终不可也。
此人迷于古今,形累于六合,何能照知太初之妙理耶!
【释文】《道物》音导。
注同。
◎卢文弨曰:今书作导物。
【四】【疏】无始,妙本也。
无何有之乡,道境也。
至德之人,动而常寂,虽复兼济道物,而神凝无始,故能和光混俗而恒寝道乡也。
【释文】《甘冥》如字。
本亦作瞑。
又音眠。
◎俞樾曰:释文,冥如字。
又云本亦作瞑,又音眠,当从之。
瞑眠,古今字。
文选养生论达旦不瞑,李善注曰:瞑,古眠字。
是也。
甘瞑即甘眠。
徐无鬼篇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司马云:言叔敖愿安寝恬卧以养德于庙堂之上,折冲于千里之外。
此云甘瞑,彼云甘寝,其义一也,并谓安寝恬卧也。
释文读冥如字,失之。
淮南子俶真篇曰,甘瞑于混澖之域,即本之此。
【五】【注】泊然无为而任其天行也。
【疏】无以顺物,如水流行,随时适变,不守形迹。
迹不离本,故虽应动,恒发泄于太清之极也。
【释文】《发泄》息列反。
徐以世反。
《泊然》步各反。
【六】【注】为知所得者细。
【释文】《悲哉乎》一本作悲哉悲哉。
《为》于伪反。
【七】【注】任性大宁而至。
【疏】苞苴竿牍,何异毫毛!如斯运智,深可悲叹。
精神浅薄,讵知乎至寂之道耶!【校】"一"赵谏议本作导。
"二"赵本作瞑。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
【一】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二】。"
【一】【疏】姓曹,名商,宋人也。
为宋偃王使秦,应对得所,秦王爱之,遂赐车百乘。
乘,驷马也。
【释文】《宋王》司马云:偃王也。
《使秦》所吏反。
《数》所主反。
《乘》绳证反。
下同。
《王说》音悦。
【二】【疏】窘,急也。
言贫穷困急,织履以自供,颈项枯槁而??,头面黄瘦而馘厉,当尔之际,是商之所短也。
一使强秦,遂使秦王惊悟,遗车百乘者,是商之智数长也。
以此自多,矜夸庄子也。
【释文】《厄》于懈反。
◎庆藩案广雅:闾,居也。
古谓里中道为巷,亦谓所居之宅为巷。
广雅:衖,?也"?,今通作居。 "衖巷,古字通。
闾巷皆居也。
故穷闾或曰穷巷。
《窘》与陨反,又巨韵反。
《槁》苦老反,又袪矫反。
本亦作矫,居表反。
《项》李云:槁项,羸瘦貌。
司马云:项槁立也。
《黄馘》古获反,徐况璧反。
尔雅云:获也。
司马云:谓面黄熟也。
◎俞樾曰:馘者,俘馘也,非所施于此。
馘疑●之假字。
说文?部,●,头痛也。
黄●,谓头痛而色黄。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一】"
【一】【注】夫事下然后功高,功高然后禄重,故高远恬淡者遗荣也。
【疏】,痒热毒肿也。
痔,下漏病也。
庄生风神俊悟,志尚清远,既而纵此奇辩以挫曹商。
故郭注云,夫事下然后功高,功高然后禄重,高远恬淡者遗荣也。
【释文】《秦王》司马云:惠王也。
《痤》徂禾反。
《舐》字又作?,食纸反。
《痔》治纪反。
《愈下》本亦作俞,同。
鲁哀公问乎颜阖曰:"吾以仲尼为贞干,国其有瘳乎【一】?"
【一】【疏】言仲尼有忠贞干济之德,欲命为卿相,鲁邦乱病庶瘳差矣。
【释文】《瘳》敕由反。
曰:"殆哉圾"一"乎仲尼【一】!方且饰羽而画【二】,从事华辞,以支为旨【三】,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四】,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五】!彼宜女与【六】?予颐与【七】?误而可矣【八】。 今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为后世虑,不若休之【九】。 难治也【一0】。"
【一】【注】圾,危也。
夫至人以民静为安。
今一为贞干,则遗高迹于万世,令饰竞于仁义而雕画其毛彩,百姓既危,至人亦无以为安也。
【疏】殆,近也。
圾,危也。
以贞干迹率物,物既失性,仲尼何以安也!
【释文】《汲》鱼及反,又五腊反,危也。
《令饰》力呈反。
下同。
【二】【注】凡言方且,皆谓后世,"将然"〔从事〕"二"饰画,非任真也。
【疏】方将贞干辅相鲁廷,万代奔逐,修饰羽仪,丧其真性也。
【三】【注】将令后世之从事者无实,而意趣横出也。
【疏】圣迹既彰,令从政任事,情伪辞华,析派分流为意旨也。
【四】【注】后世人君,将慕仲尼之遐轨,而遂忍性自矫伪以临民,上下相习,遂不自知也。
【疏】后代人君,慕仲尼遐轨,安忍情性,用之临人,上下相习,矫伪黔黎,而不知已无信实也。
以华伪之迹教云苍生,禀承心灵,宰割真性,用此居人之上,何足称哉!
【释文】《以视》音示。
下同。
【五】【注】今以上民,则后世百姓非直外形从之而已,乃以心神受而用之,不能复自得于体中也。
【疏】后代百姓,非直外形从之,乃以心神受而用之,不能复自得之性,以此居民上,何足可安哉!
【释文】《能复》扶又反。
【六】【注】彼,百姓也。
女,哀公也。
彼与女各自有所宜,相效则失真,此即今之见验。
【疏】彼,百姓也。
女,哀公也。
百姓与汝各有所宜,若将汝所宜与百姓,不可也。
【释文】《女与》音余,又如字。
下颐与同。
《之见》贤遍反。
【七】【注】效彼非所以养己也。
【疏】予,我也。
颐,养也。
我与百姓怡养不同,譬如鱼鸟,升沉各异,若以汝所养卫物,物我俱失也。
【八】【注】正不可也。
【疏】以贞干之迹错误行之,正不可也。
◎家世父曰:彼宜汝与,言仲尼之道果有宜于汝者乎?予颐与,言将待我以养者乎?周易序卦曰:颐者,养也。
以为宜与而待养之,若谓国可以有瘳则误矣,意以哀公之所云可者误也。
【九】【注】明不谓当时也。
【疏】离实性,学伪法,不可教示黎民,虑后世荒乱,不如休止也。
【释文】《离实》力智反。
【一0】【注】治"不"〔之〕"三"则伪,故圣人不治也。
【疏】舍己效物,圣人不治也。
【校】"一"赵谏议本世德堂本圾作汲,注同。
释文亦作汲。
"二"从事二字依世德堂本改。
"三"之字依世德堂本改。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一】。
商贾不齿【二】,虽以事"一"齿之,神者弗齿【三】。
【一】【注】布而识之,非刍狗万物也。
【疏】二仪布生万物,岂"责"〔贵〕恩也!
【释文】《施于》始豉反。
下注同。
《而识》如字,又申志反。
【二】【注】况士君子乎!
【疏】夫能施求报,商客尚不齿理,况君子士人乎!
【释文】《商贾》音古。
【三】【注】要能施惠,故于事不得不齿,以其不忘,故心神忽之。
此百姓之大情也。
【疏】施而不忘,未合天道。
能施恩惠,于物事不得不齿,为责求报,心神轻忽不录,百姓之情也。
事之者,性情也。
【校】"一"世德堂本事作士。
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一】;为内刑者,动与过也【二】。
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一"之【三】;离内刑者,阴阳食之【四】。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五】。
【一】【注】金,谓刀锯斧钺;木,谓捶楚桎梏。
【释文】《锯》音据。
《戉》音越。
◎卢文弨曰:今书作钺。
《捶》之?反。
《桎》之实反。
《梏》古毒反。
【二】【注】静而当,则外内"二"无刑。
【三】【注】不由明坦之涂者,谓之宵人。
【疏】宵,闇夜也。
离,罹也。
讯,问也。
暗惑之人,罹于宪网,身遭枷杻斧钺之刑也。
【释文】《宵人》王云:非明正之徒,谓之宵夜之人也。
◎俞樾曰:郭注曰,不由明坦之涂者,谓之宵人。
释文引王注云,非明正之徒,谓之宵夜之人也。
皆望文生义,未为确诂。
宵人,犹小人也。
礼记学记篇宵雅肄三,郑注曰:宵之言小也,习小雅之三,谓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也。
然则宵人为小人,犹宵雅为小雅矣。
字亦作肖,方言曰:"宵"〔肖〕"三",小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申吕肖矣,徐广曰:肖,音痟。
痟犹衰微,义亦相近。
文选江文通杂体诗宵人重恩光,李善注引春秋演孔图曰:宵人之世多饥寒。
宋均曰:宵,犹小也。
此说得之。
《"讯"〔●〕之》本又作讯,音信,问也。
◎卢文弨曰:说文有讯无●,●俗字。
【四】【注】动而过分,则性气伤于内,金木讯于外也。
【疏】若不止分,则内结寒暑,阴阳残食之也。
【五】【注】自非真人,未有能止其分者,故必外内受刑,但不问大小耳。
【疏】心若死灰,内不滑灵府,"也""四"形同槁木,外不挂桎梏,唯真人哉!
【校】"一"世德堂本作讯,释文同。
"二"世德堂本外内作内外。
"三"肖字依方言改。
"四"也字依下句删。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一】。 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二】,有顺"一"懁而达【三】,有坚而缦,有缓而焊【四】。 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五】。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六】,烦使之而观其能【七】,卒然问焉而观其知【八】,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九】,委之以财而观其仁【一0】,告之以危而观其节【一一】,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一二】。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一三】。"
【一】【疏】人心难知,甚于山川,过于苍昊。
厚深之状,列在下文。
【二】【疏】愿,?真也。
不肖,不似也。
人有形如?真,而心益虚浮也;有心实长者,形如不肖也。
【释文】《愿》音愿。
广雅云:谨?也。
◎俞樾曰:益当作溢。
溢之言骄溢也。
荀子不苟篇以骄溢人,是也。
谨愿与骄溢。
义正相反。
《有长》丁丈反。
《若不肖》外如长者,内不似也。
【三】【疏】懁,急也。
形顺躁急而心达理也。
【释文】《有顺》王作慎。
《懁》音环,又许沿反,徐音绢。
三苍云:急腹也。
王云:研辨也,外慎研辨,常务质讷。
◎卢文弨曰:今书音义作音儇,两研字俱作坚。
【四】【注】言人情貌之反有如此者。
【疏】缦,缓也。
焊,急也。
自有形如坚固而实散缦,亦有外形宽缓心内躁急也。
【释文】《缦》武半反,又武谏反。
李云:内实坚,外如缦也。
《焊》胡旦反,又音干,急也。
一云:情貌相反。
◎俞樾曰:缦者,慢之假字;焊者,悍之假字。
坚强而又惰慢,纾缓而又桀悍,故为情貌相反也。
【五】【注】但为难知耳,未为殊无迹。
【疏】人有就仁义如渴思水,舍仁义若热逃火,虽复难知,未为无迹。
〔征〕"二"验具列下文也。
【六】【疏】远使忠佞斯彰,咫步敬慢立明者也。
【七】【疏】烦极任使,察其"彼"〔技〕能。
【八】【疏】卒问近对,观其愿智。
【释文】《卒然》寸忽反。
《其知》音智。
【九】【疏】忽卒与期,观信契也。
【一0】【疏】仁者不贪。
【一一】【疏】告危亡,验节操。
【一二】【疏】至人酒不能昏法则,男女参居,贞操不易。
【释文】《其侧》侧,不正也。
一云:谓醉者喜倾侧冠也。
王云:侧,谓凡为不正也。
侧,或作则。
◎俞樾曰:释文曰,侧,不正也。
一云,谓醉者喜倾侧冠也。
王云,侧,谓凡为不正也。
然上文观其忠、观其敬云云,所观者皆举美德言之,此独观其不正,则不伦矣。
诸说皆非也。
其云侧或作则,当从之。
则者,法则也。
国语周"书"〔语〕"三"曰:威仪有则。
既醉之后,威仪反反,威仪佖佖,是无则矣,故曰醉之以酒而观其则。
周书官人篇作醉之酒以观其恭,与此"意"〔文〕语意相近。
大戴礼文王官人篇作醉之以观其不失也,不失即谓不失法则也。
◎家世父曰:释文,侧,不正也。
一云:谓醉者喜倾侧冠也。
是旧"序"〔本〕皆作醉之以酒以观其侧。
侧,当为则。
诗曰: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所谓则也。
【一三】【注】君子易观,不肖难明。
然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搜之有涂,亦可知也。
【疏】九事征验,小人君子,厚貌深情,必无所避。
【释文】《易观》以豉反。
《搜之》所求反。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顺作慎。
"二"征字依下文补。
"三"语字及下文字依诸子平议改。
正考父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一】如而夫者,一命而吕钜,再命而于车上,三命而名诸父,孰协唐许【二】!
【一】【注】言人不敢以不轨之事侮之。
【疏】考,成也。
父,大也。
有考成大德而履正道,故号正考父,则孔子十代祖宋大夫也。
士一命,大夫二命,卿三命也。
伛曲循墙,并敬容极恭,卑退若此,谁敢将不轨之事而侮之也!
【释文】《正考父》音甫。
宋愍公之玄孙,弗父何之曾孙。
《而伛》纡矩反。
《而偻》力矩反。
《三命》公士一命,大夫再命,卿三命。
【二】【注】而夫,谓凡夫也。
唐,谓尧也;许,谓许由也。
言而夫与考父者,谁同于唐许之事也。
【疏】而夫,鄙夫也。
诸父,伯叔也。
凡夫笃竞轩冕,一命则吕钜夸华,再命则援绥作舞,三命善识自高,下呼伯叔之名。
然考父谦夸各异,格量胜劣,谁同唐尧许由无为禅让之风哉!
【释文】《而夫》郭云:凡夫也。
《吕钜》矫貌。
◎家世父曰:释文,吕钜,矫貌。
疑此不当为矫。
方言:●、吕,长也;东齐曰●,宋鲁曰吕。
说文:钜,大刚也。
亦通作巨,大也。
吕钜,谓自高大,当为矜张之意,云矫,非也。
《孰协唐许》协,同也。
唐,唐尧;许,许由:皆崇让者也。
言考父与而夫,谁同于唐许也。
◎卢文弨曰:旧作协同也,今从宋本。
◎家世父曰:郭象注,唐谓尧,许谓许由;言而夫与考父,谁同于唐许之事。
今按孰协唐许与孰敢不轨对文,言如而夫者,谁知比同于唐许哉!郭注误。
贼莫大乎德有心【一】而心有睫【二】,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三】。
凶德有五,中德为首【四】。
何谓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其所不为者也【五】。
【一】【注】有心于为德,非真德也。
夫真德者,忽然自得而不知所以"德"〔得〕"一"也。
【疏】役智劳虑,有心为德,此贼害之甚也。
【二】【注】率心为德,犹之可耳;役心于眉睫之间,则伪已甚矣。
【释文】《睫》音接。
◎俞樾曰:郭注曰,役心于眉睫之间,则伪已甚矣。
然正文言心有睫,非役心于眉睫之谓,郭注非也。
心有睫,谓以心为睫也。
人于目之所不接,而以意度之,谓其如是,是心有睫也。
圣人不逆诈,不意不信,岂如是乎?故曰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
下文曰,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
然则心有睫正内视之谓。
内视者,非谓收视返听也,谓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也。
后世儒者执一理以断天下事,近乎心有睫矣。
【三】【注】乃欲探射幽隐,以深为事,则心与事俱败矣。
【疏】率心为役,用心神于眼睫,缘虑逐境,不知休止,致危败甚矣。
【释文】《探射》食亦反。
【四】【疏】谓心耳眼舌鼻也。
曰此五根,祸因此"德"〔得〕,谓凶德也。
五根祸主,中德为"无"心也。
【五】【注】?,訾也。
夫自是而非彼,则攻之者非一,故为凶首也。
若中无自好之情,则恣万物之所是,所是各不自失,则天下皆思奉之矣。
【疏】?,訾也。
用心中所好者自以为是,不同己为者訾而非之。
以心中自是为得,故曰中德。
【释文】《自好》呼报反。
注同。
《?》匹尔反,又芳尔反。
郭云:訾也。
《訾也》子尔反。
《皆思奉之矣》本或作皆毕事也。
【校】"一"得字依道藏本改。
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一】。
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者俱过人也,因以是穷【二】。
缘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达【三】。
知慧外通【四】,勇动多怨【五】,仁义多责"一"【六】。
达生之情者傀【七】,达于知者肖"二"【八】;达大命者随,【九】达小命者遭【一0】。
【一】【疏】八极三必穷达,犹人身有六府也。
列下文矣。
【二】【注】穷于受役也。
然天下未曾穷于所短,而恒以所长自困。
【疏】美,恣媚也。
髯,髭鬓也。
长,高也。
大,粗大也。
壮,多力;丽,妍华;勇,猛;敢,果决也。
蕴此八事,超过常人,"爱"〔受〕"三"役既多,因以穷困也。
【释文】《美髯》人盐反。
《未曾》才能反。
【三】【注】缘循,杖物而行者也。
偃佒,不能俯执者也。
困畏,怯弱者也。
此三者既不以事见任,乃将接佐之,故必达也。
【疏】循,顺也,缘物顺他,不能自立也。
偃佒,仰首不能俯执也。
困畏,困苦〔怯〕惧也。
有此三事不如恒人,所在通达也。
【释文】《偃佒》于丈反。
本亦作央,同。
偃佒,守分归一也。
◎家世父曰,郭注,偃佒,不能俯执者。
释文,偃佒,守分归一也。
疑偃佒当为偃仰,犹言俯仰从人也。
大雅颙颙卬卬,韩诗外传作颙颙盎盎。
央卬亦一声之转。
◎庆藩案缘循偃佒,缘,缘饰也。
"见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循,因循也。
偃,矢志也。
佒当作●。
●,早知也。
"见说文●字注。 "《杖物》直亮反。
【四】【注】通外则以无崖伤其内也。
【疏】自持智能照物,外通尘境也。
【释文】《知慧》音智。
【五】【注】怯而静,乃厚其身耳。
【疏】雄健躁扰,必招雠隙。
【释文】《乃厚其身耳》元嘉本厚作后。
一本作乃后恒无怨也。
【六】【注】天下皆望其爱,然爱之则有不周矣,故多责。
【疏】仁义则不周,必有多责也。
【七】【注】傀然,大恬解之貌也。
【释文】《傀》郭、徐呼怀反。
字林公回反,云:伟也。
《恬解》音蟹。
【八】【注】肖,释散也。
【疏】注云:肖,释散也;傀,恬解也。
达悟之崖,真性虚照,傀然县解,无系恋也。
【释文】《于知》音智。
《者肖》音消。
郭云:释散也。
◎王念孙曰:郭象曰,傀然,大恬解之貌;肖,释散也。
案郭以傀为大,是也,以肖为释散则非。
方言曰:肖,小也。
"广雅同。 "肖与傀正相反,言任天则大,任智则小也。
肖,犹宵也。
学记宵雅肄三,郑注曰:宵之言小也。
宵肖古同声,故汉书刑法志肖字通作宵。
史记太史公自序申吕肖矣,徐广曰:肖,音痟。
痟犹衰微,义亦相近也。
◎庆藩案肖司马作胥。
文选谢灵运初"发"〔去〕"四"郡诗注引司马云:傀读曰瑰,瑰,大也;情在故曰大也。
胥,多智也。
谢灵运斋中读书诗注"江文通杂体诗注并(五")又引云:傀,大也,情在无,故曰大。
释文阙。
【九】【注】泯然与化俱也。
【疏】大命,大年。
假如彭祖寿考,随而顺之,亦不厌其长久,以为劳苦也。
【一0】【注】每在节上住乃悟也。
【疏】小命,小年也。
遭,遇也。
如殇子促龄,所遇斯适,曾不介怀耳。
【校】"一"阙误引刘得一本责下有六者所以相刑也七字。
"二"道藏本肖作消。
"三"受字依注文改。
"四"去字依文选改。
"五"江文通等八字,因杂体诗注无此文,删。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一】。
【一】【疏】锡,与也。
稚,后也。
宋襄王时,有庸琐之人游宋,妄说宋王,锡车十乘,用此骄炫,排庄周于己后,自矜物先也。
【释文】《十乘》绳证反。
下同。
《骄》直吏反,又池夷反。
李云:自骄而庄子也。
◎卢文弨曰:今书作稚。
◎庆藩案稚亦骄也。
"集韵:稚,陈尼切,自骄矜貌。 "管子军令篇工以雕文刻镂相稚,尹知章注:稚,骄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云,诗载驰篇众稚且"在"〔狂〕"一",谓既骄且狂也。
【校】"一"狂字依毛诗改。
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 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 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一】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 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二】"
【一】【疏】苇,芦也。
萧,蒿也。
家贫织芦蒿为薄,卖以供食。
锻,椎也。
骊,黑龙也,颔下有千金之珠也。
譬讥得车之人也。
【释文】《纬萧》如字。
纬,织也。
萧,荻蒿也。
织萧以为畚而卖之。
本或作苇,音同。
◎庆藩案文选颜延年陶征士诔注引司马云:萧,蒿也,织蒿为薄。
北堂书钞帘部、太平御览七百并引云:萧,蒿也,织缉"御览作纬。 "蒿为薄帘也。
御览九百九十七又引云:萧,蒿也,纬,织也,织蒿为箔。
释文阙。
《锻之》丁乱反,谓槌破之。
卢文弨曰:锻,旧从"段"〔假〕,讹,今改正。
《九重》直龙反。
《骊龙》力驰反。
骊龙,黑龙也。
《颔下》户感反。
【二】【注】夫取富贵,必顺乎民望也,若挟奇说,乘天衢,以婴人主之心者,明主之所不受也,故如有所誉,必有所试,于斯民不违,佥曰举之,以合万夫之望者,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之也。
【疏】怀忠贞以感人主者,必〔得〕非常之赏。
而用左道,使其说佞媚君王,侥幸于富贵者,故有骄稚之容。
亦何异遭骊龙睡得珠耶!余详注意。
【释文】《?》子兮反。
说文作●。
《粉夫》音符。
《若挟》户牒反。
《佥曰》七潜反。
或聘于庄子【一】。
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二】?衣以文绣,食以刍叔"一",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三】!"
【一】【疏】寓言,不明聘人姓氏族,故言或也。
【二】【疏】牺,养也。
君王预前三月养牛祭宗庙曰牺也。
【释文】《其使》所吏反。
【三】【注】乐生者畏牺而辞聘,髑髅闻生而矉●,此死生之情异而各自当也。
【疏】刍,草也。
菽,豆也。
牺养丰"瞻"〔赡〕,临祭日求为孤犊不可得也。
况禄食之人,例多夭折,嘉遁之士,方足全生。
庄子清高,笑彼名利。
【释文】《衣以》于既反。
《食以》音嗣。
《刍叔》初俱反。
刍,草也。
叔,大豆也。
《大庙》音太。
《髑》音独。
《髅》音楼。
《矉》毗人反。
《●》子六反。
【校】"一"赵谏议本叔作菽。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一】"
【一】【疏】庄子妙达玄道,逆旅形骸,故棺椁天地,炉治两仪,珠玑星辰,变化三景,资送备矣。
门人厚葬,深乖造物也。
【释文】《珠玑》音祈,又音机。
一音其既反。
《赍》音资。
本或作济,子诣反。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一】!"
【一】【疏】鸢,鸱也。
门人荷师主深恩也,将欲厚葬,避其乌鸢,岂知厚葬还遭蝼蚁!情好所夺,偏私之也。
【释文】《鸢》以全反。
《蝼》音楼。
《蚁》鱼绮反。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一】;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二】。
明者唯为之使【三】,神者征之【四】。
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五】,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六】!
【一】【注】以一家之平平万物,未若任万物之自平也。
【疏】无情与夺,委任均平,此真平也。
若运情虑,均平万物,"若"〔方〕欲起心,已不平矣。
【二】【注】征,应也。
不因万物之自应而欲以其所见应之,则必有不合矣。
【疏】圣人无心,有感则应,此真应也,若有心应物,不能应也。
征,应也。
【三】【注】夫执其所见,受使多矣,安能使物哉!
【疏】自炫其明,情应于务,为物驱使,何能役人也!
【四】【注】唯任神然后能至顺,故无往不应也。
【疏】神者无心,寂然不动,能无不应也。
【五】【注】明之所及,不过于形骸也,至顺则无远近幽深,皆各自得。
【疏】明则有心应务,为物驱役,神乃无心,应感无方。
有心不及无心,存应不及忘应,格量可知也。
【六】【注】夫至顺则用发于彼而以藏于物,若恃其所见,执其自是,虽欲入人,其功外矣"一"。
【疏】夫忘怀应物者,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愚惑之徒,自执其用,叨人功绩,归入己身,虽欲矜伐,其功外矣。
迷"忘"〔妄〕如此,深可悲哉!【校】"一"世德堂本作其功之外也。